首页 > 文章中心 > 煤矿灾害治理

煤矿灾害治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煤矿灾害治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煤矿灾害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煤矿瓦斯治理;煤气抽放技术;先抽后采;煤层气开发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6-0082-01

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煤炭是重要的能源,煤炭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占据着主要能源的位置。但在开采煤炭时,矿井中瓦斯超限以及瓦斯积聚发生频繁。甚至个别矿井中会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矿井中的瓦斯问题时刻威胁着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剧了煤炭工业的发展,也使人们重视煤矿瓦斯的治理工作以确保煤炭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1 瓦斯治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中瓦斯的含量和压力也越来越大,瓦斯治理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矿井中通风系统的不完善的现象没有完全解决。主要是少数矿井新采区在没有完善通风、排水系统时就开始实行“剃头”式开采。还有一些煤矿井增加了开采深度却没有进一步完善通风排水系统。从而导致瓦斯事故。

此外,瓦斯抽放的管理系统没有很健全地在各个煤矿落实。虽然有些瓦斯抽放技术已经相当地成熟,但实际应用起来效果并不理想。

2 煤矿瓦斯治理技术的利用

在我国有很多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的矿井,每年的瓦斯事故中的死亡人数占总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1/3。不仅如此,瓦斯如果排放到空气中会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要加强瓦斯治理技术的利用,下面以瓦斯的抽放技术为例对瓦斯治理技术的利用做出分析。

2.1 有效利用煤气抽放技术 坚持先抽后采的原则

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先抽后采”,要对“先抽后采”正确理解。抽与采一先一后的关系是为了保证采掘活动的安全。先抽又叫预抽,顾名思义就是在所有的工作开展之前,建矿之前从地面或者进下抽出瓦斯以减小开采挖掘过程中瓦斯的治理难度。把煤层瓦斯含量降低到约 10m3/ t以下,把瓦斯压力降低到0.74MPa以下。此时的煤层可以认为不具有突出的危险性,以此可以提高采掘工作的安全性。

抽放方法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地壳的结构不同,地质发展历史的不同,致使我国煤层气田构造也复杂多变,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应该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跟据煤气田不同的地质结构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坚持瓦斯抽放和煤层气开发同等重要原则。在有条件的地区应该把瓦斯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煤层气的规模开发利用。这样可以减少矿井生产时瓦斯的涌出量,也可以减小通风系统在稀释瓦斯时所面临的压力。在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为了保证煤矿安全地生产,要进行井下瓦斯抽放,以减少瓦斯事故的发生。

2.2 建立健全瓦斯抽放和煤层气的开发技术的支撑体系

加强煤矿的瓦斯抽放以及煤层气开发的基础理论研究及科技攻关。开展煤矿重大瓦斯灾害预防及控制的理论研究。开发煤矿瓦斯灾害预警技术和控制技术,对煤矿瓦斯主要的参数进行测定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研究,解决煤矿瓦斯抽放地质方面的各种技术难题,完善我国不同地质下的瓦斯抽放技术体系。

2.3 尝试各种技术加强煤矿瓦斯治理

对煤矿瓦斯的治理除了瓦斯抽放技术以外,还有可以解决低浓度瓦斯易爆难题的低浓度瓦斯气水二相流安全输送技术和利用瓦斯发电,然后再把瓦斯发电后的余热制冷,再将冷气输送到高温的井下采煤或者掘进工作面的瓦斯热电冷联产技术等世界先进的技术。因地制宜地寻找最适合的煤矿瓦斯治理方法,不拘泥于一种方法,使用何种方法要视煤矿井的情况而定。

现在我国煤矿瓦斯治理技术不断提高,有很多种治理技术可供各企业因地制宜地选择实施。由于我国地形的复杂,我国各地区的煤矿矿井也构造也各不相同。所以,对于我国煤矿瓦斯治理方法技术方面,不同地区也要有不同的选择。企业要切实做好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以确保煤矿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2.4 加强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扶持和监管

对矿层瓦斯治理技术的有效利用是降低瓦斯灾害,保护环境、利用资源的有效手段。应积极推进煤层资源与煤层气资源的协调开发。把瓦斯抽放指标作为矿井安全生产的一项主工基本条件,列入相关法律法规中。

利用政府机构的监察力量及政府授权的评价机构科学地进行评价并监督瓦斯治理的情况。通过建立健全瓦斯抽放和煤层气的开发技术的支撑体系对那些对瓦斯治理达不到要求的矿井采取有效的处罚措施。如果真的建立了这种监督机制,那么,我国的瓦斯治理工作会有很大的进步。重大瓦斯事故的发生频率也会呈下降趋势。

此外,还要加强煤矿灾害预警的技术。目前我国已成功开发出了基于我国煤矿生产条件、地质条件和管理方式的灾害预警系统,还有煤矿大型空间数据库与煤层瓦斯地质分析以及各类参数测定分析、煤矿各类灾害分析判断 煤矿安全管理等很多种软件子系统,实现了我国煤矿灾害综合预警的重大突破和飞跃。

3 结论

虽然我们在瓦斯治理技术上已有很大的突破,但也不能盲目乐观,应更好地利用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对煤矿瓦斯技术的利用也是十分地重要,只有减少煤矿灾害事故的发生,保障了煤矿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煤炭产业才能更好地,更健康地发展下去,各企业需要加大对煤矿瓦斯治理的资金投入,实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参考文献

[1]申宝宏,刘见中,张泓.我国煤矿瓦斯治理的技术对策[J].煤炭学报,2007(7).

煤矿灾害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字] 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 煤矿 防治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93-1

1引言

目前,我国南方煤炭资源紧缺,地方政府与群众开矿的积极性很高。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全面贯彻"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充分利用、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方针政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地质背景

丰城市位于江西中部,地处赣江中下游的鄱阳湖盆地,总面积2845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南北高,中间低,以玉西岳为最高,海拔1169米,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1]。

在区域构造上,江西丰城市位于新华夏构造亚带的东缘,属祁阳弧形构造的北翼,由一系列北东向至北东向褶皱及断裂组成,被卷入的地层为中泥盆统至下三叠统。

3 煤矿开采环境地质问题分析与对策

(1)瓦斯灾害。

矿井瓦斯灾害是煤矿的主要灾害之一,瓦斯灾害会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如2003年11月14日,江西丰城建新煤矿这家有中国"江南一枝花"之誉的国有煤矿发生震惊中外的特大瓦斯爆炸,造成49位矿工遇难,二人重伤、五人轻伤的特大安全事故。瓦斯灾害包括瓦斯爆炸和煤与瓦斯突出。丰城小煤矿众多,各煤矿的瓦斯涌出量和涌出形式各不相同。瓦斯灾害是重点治理对象,应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进行管理,绝不可掉以轻心。

丰城的建新矿区、坪湖煤矿以及诸多小煤矿都是瓦斯灾害的高发区,采矿时必须加强治理,严防瓦斯灾害发生。

(2)煤矿水灾。

煤矿水灾也是煤矿的主要灾害之一,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煤矿更应加强煤矿水灾的防治。

煤矿水灾主要分为地表水灾和井下水灾。

地表水灾包括井口被地表洪水所淹,地表水灌入采空区和地表裂缝或塌陷坑内而使矿井被淹。地表水灾需要做好预防,一般容易防治;挖掘排水沟,将地表水引出,防止地表水回灌入地下矿道,及时填埋地表裂缝,一般均可避免大的灾害发生。

井下水灾一般有地下开矿误入深窖积水淹井和挖通地下层引发矿坑突水淹井。后者是井下水灾最危险地质灾害。矿坑突水淹井容易会造成井下人员伤亡等特大事故,必须高度重视和预防。在开采过程中,应采用先进设备仪器进行预先勘探地表水层分布情况避免事故的发生。当煤矿排水时,矿坑水量较大,不停地抽出矿坑积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地表附近溶洞中的充填物被掏空,隐伏溶洞上的覆盖层失去支撑则引起地表岩溶塌陷。轻者造成土地减少,水土流失,重者造成地基下沉、地质变形、房屋倒塌,危及矿区范围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采矿引起的地表开裂。

由于采煤,地下形成采空区,采空区上方的岩土层易产生变形,一般会形成根据各矿煤层厚度、开采规模、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等的不同。特别是小煤矿的煤层无序开挖,在地下形成错综复杂的采空区,改变了重力场,地表层重力发生移动与变形,这种变形从采空区传递至地表,就形成了地表塌陷、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

地裂缝的产生,破坏了地表地质环境,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产生不利影响,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为避免造成更大损失,建议煤矿应严格按照设计开采方案规范开采,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减轻地质灾害。比如,实行回填废巷,减小地面的变形规模和程度;对已经产生的变形地面采用合适的方法治理。

(4)水土污染。

煤矿开采,会对周围水土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矿坑水和矿石。矿坑水的水质与煤系地层及周围岩层中的地下水水质有关,矿坑水含二氧化硫含量越高,对地表的水土污染越重。煤与矸石中的有害物质硫和磷的含量对水土污染严重。矿石一般就堆放在井口附近,经长时间日晒雨淋,矿石中的硫会氧化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雨水及地表水结合,会形成酸水,会对矿石堆下游的水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污染。治理方法是在排水口建污水沉淀池,用石灰中和酸性水后再排放,治理成本低。

(5)煤矸石破坏生态环境。

煤矿开采会产生大量废弃煤矸石堆积在主井口附近,大量占用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甚至产生泥石流。我们应该对矿石综合治理利用,用石灰中和所产生的酸性物质,减少污染;对矸石进行合理堆放,控制堆的高度和坡度;建立拦挡墙,挖排水沟排出地表水;铺上耐酸性植被层,种植树木进行长期生态维护。

4 运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治理

众所周知, 遥感图像对矿区构造解译, 特别是对矿区的区域构造解译是常规地质和物探手段无法比拟的[2]。应用航空遥感图像进行煤矿开采区微地貌解译,为矿区居民的搬迁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依据;通过遥感和计算机技术构建区域煤矿远程预警信息系统,将所有煤矿的生产、环境治理纳入监测范围,提供安全预警。

5 结语

丰城市大小煤矿的开采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加强对煤矿各类灾害的监测和研究,建立煤矿采矿准入制度,严格规范采矿行为,完善防范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煤矿开采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危害,使环境地质问题减少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康高峰,雷学武,万余庆,王成福,阎永忠.遥感技术在煤矿区地质灾害中的应用[J]. 中国煤田地质,2000,(02):24-26.

煤矿灾害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瓦斯;突出矿井;瓦斯灾害;分级处理

煤矿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着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同时,作为中国主要能源之一,煤炭产量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煤炭需求增加,为了确保合理的煤炭供应结构,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加大。然而,煤矿高效生产直接受煤矿灾害因素制约,因此,需要煤矿企业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治理煤矿瓦斯灾害。作为一种主要的区域瓦斯防治措施,预抽煤层瓦斯是消除突出矿井危险的主要方式,在煤层开采中广泛应用。

1.高瓦斯及突出矿井瓦斯灾害的影响因素

1.1自然条件

突出矿井瓦斯灾害发生的根本条件是矿井煤层瓦斯赋存条件,主要包括瓦斯涌出量、瓦斯含量、煤层透气性、地质构造、瓦斯压力等条件。同时,影响这些矿井煤层瓦斯赋存条件的因素包括煤层倾角、煤层埋藏深度、煤的吸附特性等。例如,在煤层倾角较大情况下,煤层内瓦斯便易沿着地层向上排放,从而降低瓦斯含量。而在煤层倾角较小情况下,瓦斯排放困难,瓦斯含量增加。而对于煤层埋藏深度而言,在不受地质结构影响的煤层区域,当煤层埋藏深度不太大的情况下,煤层埋藏越深,其瓦斯压力与含量越大。同时,煤变质程度越大,煤层瓦斯含量越大。此外,煤层与周围岩层透气性越小,煤层瓦斯含量越大。

1.2技术因素

作为矿井瓦斯治理的关键因素,矿井瓦斯治理技术对于突出矿井灾害治理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仍存在一些问题。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矿井通风、生产布局、瓦斯治理、防突技术等。其中,防突技术是治理突出矿井瓦斯灾害的关键,包括局部防治、区域防治。局部防治技术即为煤巷掘进工作面、石门揭煤工作面所实施的突出防治,包括工作面防突措施、危险性预测、安全防护等。区域防治技术主要为煤层瓦斯抽采技术、保护层开采技术等,包括区域防突措施、突出危险性预测、区域验证[1]。

2.高瓦斯及突出矿井瓦斯灾害分级处理方法

2.1地面钻井预抽技术

地面钻井预抽技术即为在地面钻井,抽采煤矿瓦斯,从而减少采空区瓦斯总量,解决煤层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利用地面钻井预抽,在工作面回采后,便可通过地面钻井抽采采空区内瓦斯。在具体操作中:(a)在工作面中部设置钻孔位置,开孔直径约为310mm;(b)将钻井施工至开采煤层顶板,终孔直径约为90mm,两孔间距约为350 mm,单个钻井范围为300m×300m。此外,地面钻井预抽技术适用于煤层瓦斯预抽时间大于15a、瓦斯含量大于16m3/t的区域,因此,在本次研究的1井区、2井区均可采用地面钻井预抽技术,以此降低瓦斯含量,减少瓦斯含量。

2.2顺层钻孔预抽技术 底板巷道穿层钻孔预抽技术

在瓦斯预抽时间较短、瓦斯含量较高的煤层区域,可联合使用顺层钻孔预抽技术、底板巷道穿层钻孔预抽技术。在操作过程中:(a)可先采用底板巷道穿层钻孔预抽技术抽采瓦斯,在煤层底板巷内施工钻场,并在钻场施工穿层钻孔,且确保每个钻孔将整个煤层穿透,孔径为75mm左右,孔深在70mm~90mm之间;(b)在确保底板巷道穿层钻孔预抽瓦斯达标后,利用顺层钻孔预抽技术,在煤层中掘进巷道进行顺层钻孔预抽,钻孔孔深长800mm~1000mm。例如,在山西寺河煤矿1、2井区,瓦斯含量均大于16m3/t,为实现大面积区域预抽,可联合使用顺层钻孔预抽技术、底板巷道穿层钻孔预抽技术[2]。同时,在顺层钻孔预抽技术过程中,可采用煤层斜交顺层钻孔,即在煤层工作面上、下顺槽处实施钻孔,且确保两钻孔斜交交叉,从而使相同断面的邻近钻孔平面相交,集中应力产生于相交区内,钻孔塑性区半径增加,煤层透气性增加,瓦斯抽采效果更好。底板巷道穿层钻孔预抽技术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底板巷道穿层钻孔预抽技术

2.3高位走向钻孔预抽瓦斯

顶板高位走向钻孔,即在煤层工作面回风巷位置每隔90m~120m设置1个高位钻场,并将10个~15个高位钻孔布置在每个钻场上,从而抽采本煤层、邻近层回采后采空区内瓦斯。同时,高位钻孔布置过程中,可分别将3排钻孔布置在开采煤层上部40m、30m、20m处,且每排均布置5个钻孔。此外,钻孔采用的是Ф108(mm)钻头。具体施工示意图如图2所示。

2.4顺层钻孔递进式预抽

利用开拓巷道打钻邻近工作面,进而使预抽区域覆盖邻近工作面,实现瓦斯抽采,即为顺层钻孔递进式预抽。顺层钻孔递进式预抽适用于瓦斯含量相对较低的井区,例如在3井区,瓦斯含量在7.08m3/t~11.32m3/t,可采用顺层钻孔递进式预抽。在具体操作中,在已有巷道实施钻孔,预抽区覆盖至相邻2个工作面,且对距工作面巷道条带约19 m区域进行覆盖。同时,钻孔长度为260m~400m,预抽区域倾向长度210m~350m,钻孔之间相隔5m。利用顺层钻孔递进式预抽,施工过程中,可在掘进巷道位置区域、回采工作面范围预先实现瓦斯抽采目的,这样,在回采、工作面挖进过程中,可有效减少瓦斯大量涌出,以此防止瓦斯超限,顺利、有序衔接各工作面,有序循环大规模的掘、采、抽等环节,消除瓦斯对煤矿开采的制约,提高单个工作面煤矿开采量[3]。

3.结语

对于高瓦斯、突出矿井瓦斯灾害治理而言,可采取分级处理技术,根据施工条件、瓦斯含量,采用顺层钻孔递进式预抽、顺层钻孔预抽、底板巷道穿层钻孔预抽、地面钻井预抽技术等技术,并可灵活联合运用各技术,提高瓦斯抽效率,最大程度降低瓦斯含量,实现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付常青.浅析煤矿瓦斯灾害事故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矿业,2010,19(12):102-103.

煤矿灾害治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矿山环境;恢复策略

中图分类号: TD167 文献标识码: A

煤炭是最具优势的矿产资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储量更为重要。随着煤炭资源需求的增加,近年来煤炭生产企业井喷式的开采严重的影响着矿区环境资源、诱发地质灾害和导致环境污染。不同地域矿山开采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也各不相同,露天和地下不同的开采方式诱发不同的环境地质问题也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导致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地质灾害以及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不可修复性的危害,严重威胁着矿区周围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严重制约了内蒙古可持续性经济的发展。

1 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1.1内蒙古中西部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平川、丘陵谷地盆地分别占全区53. 4 %、20 %、8. 5 %和16. 4 %。戈壁沙漠、沙地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40. 1 万km2 。其中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及阿拉善等地区年降雨量不足200mm ,蒸发量高达1600 ―2000 mm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该区域煤炭储量又非常丰富,由于历史及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掠夺式开发、粗放式管理导致了矿区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发生,这些滞后发生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为露天开采过后的煤矿虽然在后期进行了回填作业,但是由于回填土质的不同以及回填高度的差异,在一些开采较深矿区尤为明显,将会导致后期隐藏的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

1.2矿井水、露天矿坑水、洗煤废水、煤矸石山淋溶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土壤、植被和矿区河流。矿区煤炭长期堆放大风扬尘产生煤粉灰、煤矸石长期风吹日晒大风扬尘、矿井排风有害气体、煤矸石自燃和煤层自燃污染等造成矿区周围大气污染严重。其中像乌海市的乌达跃进选煤厂矸石山燃烧区附近SO2平均浓度为10. 69 mg/ m3 ,超过国家标准70 多倍,H2S 平均浓度1. 57 mg/ m3 ,超过国家标准150 多倍,造成矿区周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地下开采的矿区闭坑后可能会发生地面沉降、塌陷以及表面裂缝等地质灾害,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甚至会引发山体滑坡以及山体开裂等严重后果,将会给周围人民的生活及成产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

2矿山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在矿山环境治理时,首先考虑的是矿区周围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保护矿区周围居住地避免遭到矿山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的影响。

2.2综合治理。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地质分布及不同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治理时选择的方法不同,治理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因此,综合治理才能有效的进行因害设防,减灾减害。

2.3注重效益。煤矿资源的开采本质是为了获取利益,所以治理的过程中注重效益也是原则之一。矿山环境治理应在遵循生态环境优先考虑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利益。针对不同矿山的具体环境情况,危害的大小,危害的缓急以及治理资金的充裕与否,选择最合适的治理方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多措并举。仅仅利用工程措施治理矿山环境降一定程度上违反注重效益的原则,因为工程措施虽能根治环境问题但般都会有投资较大的特点,而生物措施可刚好弥补工程措施这一缺陷,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3 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

3.1地震、矿震。矿震是由矿山冲击或者矿山岩爆引起的,指的是在开采过程中矿柱或者受支撑力较大的岩石,脆性煤等,在一般的压力之下不会发生大的震动。然而随着开采的深入,随着表面压力的增大,其所承受的压力将会达到微妙的极限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将会向自由空间内释放巨大的能量冲击,并向坑内大量的喷射、散爆,给矿山带来巨大的灾难。此类灾害在开采过程中或在打隧道的过程中引发的小型地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时有发生。实践证明,地震或矿震有着天然地震的某些特征,若矿区周围存在着较大天然地震则矿区发生地震的几率将会明显增加,其强度与人为开采的深度和强度是成正比增长的。所以煤矿在开采之前,首先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部门根据安全性评价结果给出相应的地震预防要求,当所有要求条件满足之后方可进行开采作业。

3.2采空塌陷。此类地质灾害均在事发前并无任何预兆,往往都是瞬间发生的,具有时间短,破坏力大等特点,需要重点进行防治。在所有煤矿地质灾害中,塌陷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可在煤炭开采之前,对矿区周围地质进行全面监测,充分了解地面的沉降规律及区域。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易发生沉降区域进行重点防治,采用抗变形技术以及加固技术以抵抗地面的变形,还要明确开采的区域,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区域不得进行开采。

3.3开采区域突水涌水,涌泥,瓦斯突出。由于矿区具有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等特征,若开采煤矿之前对实地的考察不充分,造成对开采过程中内部涌水的估计不足。在开采设备工作时,开采区域周围水体在水本身压力和矿区岩石压力作用下,将会通过矿层的薄弱处以及岩石断层、岩石隔水层等位置进入开采区域。打穿透水断层,可能会突然遇到暗河或者水溶洞的情况,地下水或者地面水就会趁机大量涌入,而在应对措施不齐全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将会受到严峻的生命威胁。此类灾害发生同时,大多还会伴着泥涌,不仅使得矿坑被堵塞掩埋,而且将会掩埋施工机器并工作人员,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对整个矿区都会造成不可修复性的打击。为了能在开采过程中有效的防治地下水,泥等涌入井下,避免井下被淹没的危险,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或者是私人企业,都要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涉及的相关规定,良好的通风系统以及方便快捷的人员撤离通道必须在施工之前就应建立完成,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实时的对矿坑内的瓦斯含量,渗水情况,地质结构等进行监测,如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的进行人员撤离并迅速组织人员对隐患进行排查,直至隐患接触后方可允许人员进入。

3.4开采结束后隐藏地质灾害。由于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实施治理相关措施的时间较短,并且很多地质灾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和滞后性,这就导致了煤矿在关闭后仍会存在着一些地质隐患。煤矿的开采要制定严格的开采规范并组建监督部门进行实时监督检查,坚决杜绝私挖乱采的现象发生,并合理规划开采范围。在总的开采规范的前提下,结合开采矿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开采的具体方案并配套相应的预报制度流程,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提前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

4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策略

4.1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强化相关环境保护部门行使监督实施的权利,完善制度体系的建设,促进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从法律的角度上强制性监督相关工作的实施,强化治理恢复矿山环境工作。

4.2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方面人才的培养。要加大矿山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矿山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开采人员,对于开采后要及时的对该矿区进行合理有效的环境恢复工作,只有全民存在这样的意识才能切实有效的推动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的进行。

4.3加强矿区废物,废气,废水的回收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废物,废气,废水的处理方式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有效,采用高科技提高矿山资源的利用率,对于推动矿山环境的治理恢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开采过程中及时的对其进行回收利用,对于矿山环境的治理与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4.4明确矿山企业的环境主体地位。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矿山企业是矿区环境的主要破坏者,理应作为开采后环境治理与恢复的责任主体。企业治理将会比政府治理更加有效,因为企业在不断的开采作业中,对治理恢复环境的成本与效益更加了解,更加有利于进行矿山环境的恢复工作。

4.5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开采许可证明体系,在取得开采许可证的时候让企业缴纳足够的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这样才会促使企业去更加积极的治理恢复矿区周围的环境;改善企业成本核算标准,将开采过后环境的治理恢复成本都纳入矿山企业成本中。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开采过后矿区环境的治理与恢复需要相关部门长期的监督以及有效的引导。另外,还要注重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相关技术开发,通过各方面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实现矿业的绿色开采,为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亮平;煤矿地面塌陷地质环境类型及其恢复治理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2] 席莎;煤炭矿区地面塌陷严重程度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煤矿灾害治理范文第5篇

摘要:煤矿地质灾害影响深远,对我国能源产业经济影响深重,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防治煤矿引起的地质灾害的现状,并从灾害的不同种类进行分析,给出防御治理灾害的策略措施。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仅次于美国。其中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日益增高,而其中占最大比例的当属煤炭。在我国工业尚未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今日,煤炭业的发展可以说与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党的十指出,要将深化改革进行到底,这其中煤炭业的改革就是重中之重。煤炭开采日益频繁的今天,地质环境所受影响已经立竿见影,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愈发突出,甚至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于是,逐渐有专家学者倡议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科技部批复了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实施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近日,科技部批复了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实施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煤矿突水、火灾等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2013BAK06B00)

1 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现状

矿井地质灾害指的是在矿床开采活动中,因大量采掘井巷破坏和岩土体变形以及矿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发生严重变化,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破坏采矿工程设备和矿区资源环境,影响采矿生产的灾害。煤矿地质灾害属于矿井灾害中的一种,一旦发生煤矿地质灾害,轻则破坏地质环境,重则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煤矿地质灾害是由煤矿开采过程引起的。煤矿在开采时,开出煤炭,抛弃杂石,破坏水土,引起坍塌滑坡,同时在开采过程中由于过度用水,导致地下水干涸地表开裂,甚至引发地震,这些都是煤矿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

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7成以上来自煤炭,可见煤炭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超然地位。如不对煤矿地质灾害加以疏导排解,将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向上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不能只注重开采时受到的地面威胁,还应该加大力度防治井下作业的额外写,从根本上控制从业人员伤亡人数,真正建设出一个安全大国。

2 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煤矿地质灾害分成很多种,各有自己的特征和缘由。

2.1 山体滑坡

煤矿开采必然将原石和煤渣分别堆积在一起,堆积起来的物资可以轻易改变整个矿区的重力场,有的会破坏原始矿山的平衡,进而诱导山体发生滑坡。滑坡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财产损失是不能单纯以数字来计算的。比如2014年9月3日21时12分,重庆云阳县江口镇永发煤矿山体滑坡中最后一名矿工的遗体找到,至此被埋的11人全部遇难。

2.2 地表下降

地表沉降也是煤矿地质灾害中一种常见的灾害现象,有的地区出现深坑,天坑,漏斗区域。地表沉降是因为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工程将矿区岩石的应力场破坏,导致岩石破碎,地表位移。此外,由于地下被开采一空,地表水不停向下渗透,进行重新分布,水压增大。如此一来,重新分布的地下环境遇到坡度便造成大面积的不均匀沉陷。近年来,我国多出地区相继发生了“天坑”现象。比较著名的有河南山西地区的天坑。

2.3 瓦斯泄露

瓦斯又称煤层瓦斯(gas of coalseam)、煤层气。从煤和围岩中逸出的甲烷、二氧化碳和氮等组成的混合气体。瓦斯是在煤炭储存层的缝隙中不断压缩的封闭系统中不断形成的。当煤炭开采时,工程极易打乱原本矿山的应力场,造成矿山重力不平衡。封闭系统在巨大的压力下,开始泄露瓦斯,一旦遇到明火,就容易发生大范围爆炸、中毒、塌陷事故。2014年9月4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山区新久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该事故造成4人死亡。

2.4 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在煤矿作业中也是偶有发生的事件,它直接影响到该煤矿的经济效益以及矿区人员的生命安全。矿井突水指的是掘进或采矿过程中当巷道揭穿导水断裂、富水溶洞、积水老窿,大量地下水突然涌人矿山井巷的现象。1996默哀吗8uie4日,太原市接连几天大范围降雨,引发了山体边缘的坍塌现象,还时有滑坡和洪水现象伴随而来,在洪水夹带作用下,部分矿区出现了泥石流现象,堵塞了泄洪用的山谷,导致官地矿大面积遭灾。546名矿区人员被困井下,矿区附近经济遭遇毁灭性打击,直接造成整个地区经济损失超过两亿元。这一案例成为后来人学习防治地质灾害的经典案例。

由于煤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具有不可控性,因此不但在开采过程中会引发事故,在开采结束后,也会留下灾害隐患。这种隐患将导致上述四种灾害的发生,一旦发生,在闭合的矿区土地上方的设施,作物等都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安全得不到保障。

3治理煤矿地质灾害的措施

3.1 提高全民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只有将安全意识根植入每个人心中,这样才能让矿区人员在作业时顾及生命安全而规范作业;让人民在生活中不一味的破坏环境大砍大伐;让管理者在制定计划时,因地制宜,不盲目盲从。加大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可以带动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即将发生的灾害做到扑杀、遏制甚至杜绝缓解。

3.2 科学制定计划,合理进行开采

顶层设计决定了整个开采工作的高度,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从制度上规范相关人员的操作。煤矿开采工作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在获得许可经营证后,远离人口稠密地区、地质稳定性差的区域,科学设置安保设施,加强矿区内外的管理监督活动,规避只顾经济效益不顾人民死活的采掘活动。

3.3 建设防御灾害相关工事

以防代治是一项我们经常使用的防御措施,未雨绸缪,提高矿区防御工事工程的材料质量,增强地基牢固性,提高矿区民居抗灾能力,加强建设防御工程,可以在灾害发生时有效降低灾害的破坏性,挽救矿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另外还可以采用加强对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对矿区居民进行灾害演习,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以防瓦斯爆炸等综合措施来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

结语

我国地广物博,造成了我国煤矿地质特征多变的特性。因此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特征,分别进行防御治理,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只有综合治理,才能真正实现煤矿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罗晓灵.论四川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问题[J].四川地质学报.2014(03)

[2彭述刚,王巧,董少坤.基于决策树的地质灾害信息提取研究[J].大众科技.2014(04)

[3]殷志强,赵无忌,褚宏亮,孙巍.“4・20”芦山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与“5・12”汶川地震对比分析[J].地质学报.2014(06)

煤矿灾害治理范文第6篇

1.1滑坡北山煤矿采煤沉陷区存在3处滑坡,分别编号HP1、HP2和HP3。HP1属于黄土滑坡,平面形态不规则,滑坡长26m,宽31m,滑体平均厚度6m,体积约4700m3,相对高差18m,平均坡度37°,主滑方向292°,滑体岩性自上而下为粉土和粉质黏土,滑面为圆弧形;HP2为岩质滑坡,平面形态呈圈椅状,滑坡长22m,宽53m,滑体平均厚度4m,体积约4660m3,相对高差12m,平均坡度28°,主滑方向253°,滑体岩性自上而下为砂岩和泥页岩,滑面为折线形;HP3为楔形体岩质滑坡,平面形态呈“八”字形,滑坡长35m,最宽处约25m,楔形体最厚处为6m,体积约3800m3,相对高差32m,平均坡度56°,滑体岩性自上而下为砂岩、泥岩和砂岩,主滑方向66°,并沿结构面下滑3.5m,楔形体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工况条件改变时可能再次发生滑动。

1.2不稳定边坡受采空塌陷及工程开挖共同作用的影响,采煤沉陷区内沿沟谷两岸断续分布有16处边坡,大部分为岩质边坡,少量为黄土边坡。岩质边坡的坡体主要为砂岩、泥岩,坡度较陡,一般为44~58°,坡高为4~12m不等,坡面风化严重,节理裂隙发育,整体稳定性较好,局部发生崩滑破坏;黄土边坡的坡体为马兰黄土,坡度较陡,近乎直立,坡高3~8m不等,大孔隙结构及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发生崩滑,一处边坡已经发生滑坡。

1.3潜在泥石流采煤沉陷区内分布一条走向近南北的沟谷,沟谷三面环山,一面开口,呈长瓢状,沟底高程在1099~1186m,沟床纵坡比降平均140‰,沟坡高差24~49m,坡度40~65°;沟谷谷底及东部沟坡上存在3处煤矸石弃渣、建筑垃圾及切坡弃渣组成的松散状堆积体,体积大约25900m3;沟谷汇水面积约2km2。在暴雨等极端气象条件下可能诱发泥石流,对沟谷的建构物及下游村庄造成严重危害。

2北山煤矿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破坏现状

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对于原本生态环境脆弱的山西来说就是“雪上加霜”。北山煤矿工程、道路的建设及弃渣的随意堆积,使原本森林覆盖率达43.1%的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出现大量大面积的斑驳,与周围生态环境严重不协调;煤矸石堆自燃产生的SO2、H2S等废气使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部分区域弥漫着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在降雨条件下,煤矸石堆的淋滤液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成分,能够腐蚀土壤、污染地下水。

3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北山煤矿采煤沉陷区位于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治理方案的选择综合考虑了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的威胁、山西旅游发展战略及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

3.1采空区的注浆及地面塌陷、地裂缝的回填复垦采空塌陷坑面积广阔,且位于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考虑到需要在塌陷坑内建设娱乐设施、蓄水池等构筑物,确定对采空塌陷坑进行工程治理后重新利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采空区采用注浆进行工程治理,地表塌陷坑、地裂缝采用回填、整平、复垦、绿化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注浆的范围包括采空区地表建构筑物附加荷载大的区域及蓄水池的区域,注浆面积为43034m2,总注浆量为91465m3,注浆材料采用水泥粉煤灰浆,水固比1∶1.2~1∶1.5,水泥含量占固相的20%,帷幕孔间距为20m,注浆孔间距为25m,呈梅花形布置;塌陷坑及地裂缝采用表土剥离,开挖,分层回填碾压的方式回填至设计标高,并回填10cm厚度的种植土,最后平铺草皮绿化。

3.2滑坡的综合治理方案采煤沉陷区内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需要通过工程措施进行锚固。HP1和HP2采用削方+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植被绿化+截排水的综合治理方案,即通过削坡清除滑体、减小荷载、整平坡面;锚索锚固段长度为6~8m,锚索总长根据滑面位置和滑体厚度确定,框架梁尺寸为4m×4m,截面宽400mm,厚500mm,框架梁将锚索的拉力均匀分散到坡面上,与锚索一起为滑坡提供足够的锚固力;坡面绿化采用草-灌多层次立体防护,草本种类选用高羊茅并混播一定比例的紫花苜蓿,灌木类型则选用沙棘;坡顶距离框架梁5m处设置一道截水沟,截水沟断面尺寸依据汇水面积和降雨强度计算确定。HP3采用肋板墙+预应力锚索+生态绿化的综合治理方案,即通过削方使滑坡不同坡段的坡度保持一致;肋板厚400mm,宽6m,肋柱宽600mm,厚700mm,设置间距为3m;锚索设置在肋柱上,垂直间距为2.5m,锚索长度的设置与上述原则相同;待上述工程施工完毕后,沿着坡顶、坡底各栽植一排五叶地锦进行生态绿化;坡顶设置截水沟,方法与HP1和HP2的截水沟设置方法相同。

3.3不稳定边坡的综合治理方案对采煤沉陷区内16处不稳定边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剖面,采用极限平衡法,在不同工况条件对其进行稳定性计算和评价。治理方案依据边坡的稳定程度可以分为2种:当边坡的稳定性系数Fs<1.05,处于欠稳定或者不稳定状态时,采用削坡+复合锚杆框架梁+排水的综合防治措施,即通过削坡,整平坡面并将坡度削为1∶1或更缓,框架梁尺寸为4m×4m,截面宽400mm,厚500mm,为了呼应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景观,在框架内使用浆砌片石砌筑一个拱顶直径为3m的拱形骨架,骨架内码放生态植被袋,坡顶依据地形设置截水沟,如图1所示;当边坡的稳定性系数Fs在1.05和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st之间,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时,采用削坡+生态植被袋+排水的综合防治措施,即通过削坡清除坡面植被、整平坡面,自坡底向上按一定规则依次码放生态植被袋,如图2所示。

3.4潜在泥石流的综合治理方案综合考虑周围生态景观、地质灾害威胁、场地利用状况、治理费用等因素,确定潜在泥石流的治理方案为固源。即对3处松散堆积体物源依据地形条件按照1∶1.5的坡率分层碾压夯实,坡面采用浆砌片石拱形骨架进行护坡,拱形骨架宽3m,具体尺寸见图3,骨架内填铺一层厚30cm的种植土,然后铺设草皮进行生态绿化。

4讨论

采煤沉陷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过程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同时存在,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又会严重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就榆次北山煤矿采煤沉陷区来说,地下采煤活动、人类的工程开挖和肆意堆填导致区内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众多地质灾害的发生。具体来说,地下采煤活动导致大面积地表沉陷形成塌陷坑和地裂缝,进而造成地表水土流失,植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愈发恶劣;区内植被覆盖率骤减导致地表水更易进入坡体,进而引发边坡失稳,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煤矸石等松散堆积体不仅破坏植被,污染空气、水源、土壤,而且作为泥石流物源在暴雨等恶劣气象条件下可能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上述地质灾害发育过程及发生时,更会进一步加剧区内生态环境的破坏。由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联性可知,采煤沉陷区内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方案必须全局统筹、综合考虑、综合防治。对采煤沉陷区的治理而言,不能仅对区内地质灾害采取工程措施而忽视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否则恶劣的生态环境将导致新的地质灾害的产生;也不能仅对区内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而无视地质灾害的威胁,否则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区内生态环境将在短时内发生严重破坏,之前耗费大量资金的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将失去意义;区内生态环境恢复和地质灾害治理分开前后来做也是不可行的,前后分开治理的方案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还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工程与生态恢复工程之间存在缝隙,不能和谐统一、共同发挥作用,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煤矿灾害治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瓦斯灾害;治理;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001-01

1 瓦斯灾害治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瓦斯灾害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特大瓦斯事故仍时有发生,瓦斯灾害依然严峻,煤矿在防治瓦斯灾害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上尚存在着定位不准、认识不清的问题。

(2)瓦斯管理仍存在着大量问题和隐患,瓦斯治理已成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3)突出理论还没有实现重大突破,不能为突出事故的预防提供理论上的必然保障。

(4)煤层瓦斯抽采效率偏低。

2 瓦斯涌出的掘进巷道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在有瓦斯涌出巷道掘进时 掘进通风必须稳定、可靠,以预防瓦斯超限和积聚,杜绝瓦斯爆炸事故。在煤层内掘进巷道时,局扇通风必须采用压入式,使局扇及其电气设备处于新鲜风流内,应推广采用高效对旋式局扇和智能对旋风机,并遵循先抽采瓦斯、后掘进的原则,未进行瓦斯抽采且抽采未达标的一律禁止作业。局扇和风筒的布置必须遵守《规程》及有关规定,防止发生局扇吸循环风和工作面瓦斯积聚。瓦斯员不能限于牌板上规定每班三次检查,要做到随时、多次地进行巡回检查。

2.1 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防止瓦斯积聚和引燃是预防瓦斯爆炸的根本措施,加强通风是防止瓦斯聚积的有效措施,矿井通风应做到有效稳定和连续不断,要有足够的风速、风量把瓦斯吹散、冲淡,稀释到规程规定以下,为此必须做到矿井主要通风机应采用抽出式通风,可减少停风以后瓦斯涌出量突然增大,有突出危险采掘工作面必须有足够的风量稀释瓦斯浓度,因此要推广使用大风机,大风筒,大断面;煤层倾角大于12°的回采工作面必须采用上行通风,如果采用下行通风必须符合规程有关规定,掘进工作面应采用全风压或局部扇风机通风,禁止采用扩散通风,掘进工作面都应采用独立通风。开采有瓦斯喷出或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煤层。严禁任何两个工作面之间串联通风,加强瓦斯检查,准确掌握瓦斯浓度是防止瓦斯爆炸的重要手段之一。

2.2 发生瓦斯事故时的应急措施

井下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时,现场人员一定要沉着,不要惊慌,也不要乱喊乱跑,一定要注意空气震动的方向,背着它的方向脸向下卧倒,头要尽量低,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衣服等物盖住身体,使身体的外露部分尽量减少,巷道内有水沟时,要卧在水沟一侧,在爆炸的一瞬间,要尽量屏住呼吸,防止吸入大量高浓度的有害气体,与此同时,要迅速摘下自救器,按操作方法把它戴好,然后辨明方向,沿着避灾路线,尽快进入新鲜风流离开灾区。事故发生后要迅速切断灾区电源,井下人员要积极自救,要有组织地在队、班长或有经验的老工人带领下按避灾路线撤退到安全地点采用最快速的、最有效的传报技术和方法,通知和引导灾区人员和受威胁区域的人员迅速撤退至安全地点当巷道破坏严重,又不知道避灾路线中是否安全时,先到安全的地方暂时躲避。并发出信号等待救护遇瓦斯大量喷出时,先撤人,切断电源,然后加强通风,并将含有大量瓦斯的风流直接引入回风巷道。

3 煤矿瓦斯灾害的治理方针与对策

瓦斯事故虽然破坏性极强,危害极大,但瓦斯防治是有规律可循的,瓦斯事故是可以预防的。为了有效治理煤矿瓦斯灾害,减少重大瓦斯事故的发生,在认真总结借鉴我国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血的教训的基础上,从瓦斯防治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考虑,提出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工作方针,这一方针就是我国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方针与对策,也是我们今后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工作方针,是实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建立防范瓦斯事故的长效机制的基础,也是在治理煤矿瓦斯方面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体现了技术装备和管理并重的原则。

3.1 先抽后采是瓦斯治理的基础

“先抽后采”就是坚持在进行采区工作面布置前和工作面回采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通过矿井瓦斯抽放管路系统将煤层 采空区中瓦斯抽出加以利用或直接排放到矿井外大气 矿井回风系统中,确保矿井生产过程中不受或少受瓦斯因素影响 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手段。采取先抽后采的技术措施后,由于极大地降低了煤层和采空区中的瓦斯含量,尤其是降低了煤层中瓦斯压力,一方面大大减弱了向采掘空间涌出瓦斯的瓦斯源的强度,另一方面消除了造成瓦斯突出的瓦斯压力因素,因而可有效防止采掘空间的瓦斯积聚现象的发生和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实践证明,先抽后采 措施是瓦斯灾害防治的基础,也是治理瓦斯灾害的治本之策和关键之举。

3.2 监测监控是瓦斯治理和保障

“监测监控”就是通过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或甲烷断电仪、甲烷风电闭锁装置,对采掘工作面、机电设备峒室等按规定需要安设甲烷传感器的地点的瓦斯浓度进行实时自动 连续监测,在所控区域瓦斯浓度达到规定的临界点时,及时报警并切断所控区域所有机电设备的电源,迫使其停止生产,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手段。

“监测监控”是预防瓦斯事故的重要防线和保障措施,是现行的瓦斯检查员制度的重要补充,是实现矿井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同时由于能够将监测数据记录保存下来,还为瓦斯超限原因分析、事故调查进而制定与修改日常的瓦斯管理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近年来,曲江公司在加大安全投入的基础上,建立了瓦斯监测监控联网系统,将瓦斯监测由矿级管理提升到局、省监控中心管理,对企业瓦斯矿井实施24小时监控,有力地促进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3.3 以风定产是根本

“以风定产”就是根据矿井现有实际供风能力核定矿井生产能力,通过控制矿井的实际产煤量来减少矿井瓦斯的涌出量 降低瓦斯危害程度,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以风定产”是防治瓦斯的最基本的生产管理措施,也是防止井下瓦斯积聚的先决条件和根本措施,当生产能力超过矿井的实际通风能力后,由于矿井总进风量已无法将涌出的瓦斯稀释到规定的浓度以下,而煤矿企业为了能维持正常生产就必须在风量分配上做文章,这样就会造成矿井通风系统的紊乱,从而降低了矿井的防灾和抗灾能力,同时因风量不足不会经常造成瓦斯超限和积聚,给安全生产带严重隐患。近年来国有煤矿发生的几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几乎都是超通风能力突击生产酿成的,所以必须坚持“以风定产”方针不动摇,不安全不生产。

4 结束语

“十二字方针”反映了对瓦斯防治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概括了瓦斯治理的三个最基本的环节。“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三条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抓住了这三条,就等于抓住了瓦斯治理的关键,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我们要从思想上给以高度的重视,只要坚持按“十二字方针”办事,确保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重特大瓦斯事故完全可以避免。曲江公司在瓦斯治理方面多年来坚持“瓦斯为天、瓦斯超限就是事故、通风工作无小事”的瓦斯管理理念,形成了集通风、抽放、监测为一体的瓦斯管理体系,保障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为企业做强、做大,建设“科技同煤、绿色同煤、诚信同煤”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煤矿灾害治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煤矿 安全生产 6S 解决方案

一、前言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耗大国,建国以来煤炭在国家能源结构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煤矿行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煤炭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预计到2050年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大约占50%左右。煤矿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事故总数多、事故损失严重、职业病危害大及产业机构不合理等。

二、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整体形势良好,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和百万吨死亡率都在逐年下降,但事故总量仍然偏多,影响安全生产的事故隐患没有得到彻底治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煤矿井下安全生产过程中灾害严重,瓦斯事故多,危害严重。我国是世界上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最频繁的国家,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煤矿事故的100多倍,是印度的8倍。安全生产基础设施薄弱,保证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不足,甚至不能保证井下安全生产的最基本条件。早期建设的矿井生产系统不能满足开采深度的增加和采掘范围的扩展的新要求,导致危机安全生产的隐患增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某些矿区领导对于安全生产仅停留在会议阶段,国家政策和规定不能有效执行,井下工人成分复杂,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职业病危害严重,煤矿安全生产过程的粉尘、有害气体、噪声和震动等都将对井下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开采主体多元化,尤其是乡镇私有矿井安全生产问题严重。

三、煤矿安全生产问题解决方案

结合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强煤矿行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改善矿井落后的生产体系,从源头上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

3.1 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力度,完善煤矿从业人员考核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增强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大力治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建立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推进煤矿井下机械化、智能化建设,并鼓励采取综采综掘技术。增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组织定期体检和检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加大粉尘、有毒气体的治理力度。加强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监督法规的执行情况。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完善抢险救援工作体系。

3.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煤矿行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重要矛盾,也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的主要原因。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合理提高煤矿准入条件,加速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力度,依法淘汰一些基础条件差、产业布局不合理安全生产没有保证的小矿,坚决关闭一批资源枯竭、扭亏无望、产品质量低劣的矿井,提高煤炭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从源头上排除危机安全生产的事故隐患。

3.3 深化煤矿重大灾害治理

结合我国煤矿井下条件完善瓦斯防治能力的评估标准,增加必备的性能指标,强化评估结果的执行状况,同时加强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的建设。严禁非阻燃电缆和皮带入井,对于发生过冲击地压的矿井要降低开采强度。简化煤矿安全生产系统,优化生产结构布局,减少井下工作面和掘进头个数。

3.4 借鉴国外先进的检验经验

开展并维持“6S运动”,6S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彻底暴露设备和从业人员身上的安全隐患,从根本上保证煤矿生产的的安全性。通过“TPM运动”,采取宣传教育、事前保障、培养人才、自主保障、品质保证和安全卫生等方式,达到提高人的素质和保证设备本质安全性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整体形势逐年好转,但事故总量和百万吨死亡率仍然偏高,煤炭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把人员安全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排除威胁安全生产的事故隐患,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养,确保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通知.〔2012〕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