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次生灾害防治

次生灾害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次生灾害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次生灾害防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考考点 例析

随着人类的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加强,加上生态环境的破坏、全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呈波动加剧的趋势,如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09-2010年的西南旱灾;2010年的青海地震、南方水灾及近期发生的舟曲泥石流灾害等,其强度和损失之大让人触目惊心。针对我们江西省高考地理选修的是《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因而要求特别关注此模块相关的考试要点,认真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把握其考试方向。

考查要点: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类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生物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其风、寒潮、干旱、洪涝等属于气象灾害与洪水灾害,需要运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子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与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大气气流与各种气候的特点了解这些灾害产生的影响、发生的时间、分布的主要区域、产生的危害及其防御对策。如结合冷空气、锋面等气候因素分析干旱、洪涝及寒潮等灾害,结合大气运动原理分析台风、伏旱、北方春旱等灾害形成的原因。而地震、泥石流、滑坡以及塌方等灾害则要结合地壳运动规律、内外力作用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尤其是要结合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原理支分析与诠释全球一些主要火山与重大地震的分布规律;全球主要自然灾害发生的分布区域;同一种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气象气候条件与地理背景(自然背景:气候背景、地形地质背景、生物背景;人文背景: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等。

考查方向: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进行分析,这部分内容一般是结合本学年度各区域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一些自然灾害进行考查。如2009年福建文综第40题的汶川地震、山东文综第31题的台风、海南卷第1-3题的冰岛火山喷发和第25题的城市暴雨灾害、福建卷的洪涝灾害、新课标全国卷第42题的滑坡和泥石流、江K卷的第1-2题的冰岛火山喷发,第5-6题的海地地震,第21-22题的西南大旱等。

【例1】(2010年山东高考卷)下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请读图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什么变化?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什么不同?并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应采取哪些有效的工程措施?

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台风过境前后天气(气压、风速、云量、降雨量和气温等)的变化过程,此知识点的考查也可能在选择题中出现,一般是根据相关的曲线图来判断。(2)重点在于比较两地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面临同一自然灾害产生不同的次生灾害分析及就某一地为例防御此种次生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其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但此处要求说明的是工程措施。

答案:(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2)A地:风暴潮;B地:滑坡、崩坍、泥石流。护坡固坡、植树种草。

【例2】(2010年江苏高考卷)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并请回答1-2题:

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分析:第1题是以冰岛为背景考查影响某地的气压带和风带,这道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由于冰岛的纬度在66°34′N附近,因而影响火山灰蔓延的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另外根据冰岛和亚欧大陆的相对位置,以及火山灰的蔓延方向,可知其风带为西风带。

第2题主要考查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迁移顺序(注意题中问的是火山灰物质,而不是岩浆)。地球外部的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其实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外部各圈层中的迁移顺序我们可以根据生活常识得到明确的答案。

次生灾害防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望谟县 山洪 次生地质灾害

Abstract: June 6, 2011 1:00 am o'clock, Wangmo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whose high altitudes shear and cold air, resulting in regions of heavy rainfall within the eight towns and Wangmo and Ziyun County border. The heavy rainfall caused the county of Wangmo River, jumping the queue River, Yue Wang River basin flash floods, triggered a large area of the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After a large flood disasters in Wangmo County triggered secondary geological hazard survey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county's topograph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echanics,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caused by large flood disasters in Wangmo County, 6.06.

Key Words: Wangmo County, flash,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中图分类号:P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在2011年6月6日发生特大山洪灾害后,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该县境内因山洪灾害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多达86处。涉及8个乡镇57个行政村,受威胁人数为11689人,其中包括6所学校。望谟县位置图见图1。

图1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以下,将针对望谟县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以及岩土工程条件等因素,对特大山洪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进行分析。

1 地形地貌

望谟县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南部,境内沟壑纵横,河流深切,地形起伏大。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区内最高点位于测区中部打易镇的跑马坪,海拨高度1718m,最低点位于工作区南部复兴镇洛郎一带的望谟河,海拨高度473m。该县属溶蚀、侵蚀地貌,以侵蚀地貌为主。溶蚀地貌主要分布于乐旺镇的东南部及西北部坎边―行洞一带,以石灰岩峰从山地为主。侵蚀地貌广泛分布于县境内北部、南部、东部及西北部。境内山体以低中山、低山为主,河沟众多,呈树枝状分布与整个县境内。因望谟县这一特殊的地貌条件,在强降雨后,大气降水在地表汇流,沿着北高南低地势,径直排入望谟县南端红水河、北盘江、南盘江交界处。该地形地貌条件为特大山洪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利的水力通道条件。

2 水文地质条件

望谟县夏秋降水多而集中,降水强度大。区内≥50mm和<100mm的暴雨日数平均每年有4天,以5~9月出现最多;≥100mm和<200mm的大暴雨平均3~4年一次。日最大降水量196.7mm。2011年6月6日,降水量日降水量达到316.1mm,强降水是导致山洪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县域内为大面积的碎屑岩山区,补、径、排较为复杂,各区分界不明显,总体上北部为补给区,南部及西部为排泄区;就局部而言,背斜成山和高山区为补给区,向斜谷地和河谷地区为排泄区。地下水来源主要靠大气降水的垂直补给,其次是地表水的侧向补给以及相邻含水层地下水的地下补给。影响地下水补给条件的主要因素有:降水量的多少、降雨量的形式、植被情况、地形坡度的陡缓、岩性、及岩石裂隙、岩溶发育的情况。

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发源于本工作区的最高处跑马坪一带的主要河流有望谟河、乐旺河、打尖河。望谟河由北南穿过县域中部汇入北盘江。乐旺河由北西向南东方向迳流,经乐旺、桑郎最终注入红水河。打尖河由南东向北西迳流,经打尖、羊架,最终注入北盘江支流清水江。上述河流属季节性(雨源性)山区河流,相对高差极大,河道比降大,河流上游与望谟县城落差达1200m,汛期降雨集中,河水暴涨暴落,破坏力强。

强降雨导致了县内望谟河、乐旺河、打尖河等水位骤涨,沿沟两侧山体表层第四系松散覆盖层以及强风化岩体作为物源,被洪水携带,自北向南,形成了特大山洪灾害。

3 地质构造与岩土工程条件

望谟县地处扬子陆块与右江造山带的过渡地带。大致以乐旺―望谟―新屯―打尖一线为界,北部属扬子陆块,南部为右江造山带。地质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直扭型的北西向反排多字型构造及挤压型的东西向构造和南北向构造,尤以北西向构造最为发育。本区大面积分布的中三叠统浊积岩中次级褶皱发育,形态复杂多样。

该县境内,出露地层以第四系、三叠系地层为主,岩土体组合条件复杂多样。因境内地质构造发育,形成了以三叠系边阳组为主的软质岩组以及以第四系松散岩组为主的岩性组合。在统计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中,80%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孕育在三叠系边阳组砂岩或砂岩与粘土岩互层的地层中。其中,第四系松散层分布范围广,多为碎石土、块石土及冲洪积粘土层,分布厚度不均。

望谟县境内出露主要地层岩性特征见表1。

表1 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区地层系统及岩性简表

在该县特大山洪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中,以滑坡灾害为主。这类灾害主要为浅表层砂砾石、泥砾及碎石土等,沿下伏基岩接触面,产生的滑移、错动。在2011年6月7日之后进行的调查中,全县境内除调查发现的对居民有威胁的滑坡灾害隐患之外,望谟河、打尖河等河沟沿线高陡山体上,均有大量滑坡分布,也均为浅表层第四系松散堆积的滑塌变形。滑坡灾害中,滑面形态多为折线型。根据滑坡(折线型)稳定性计算公式:

……….(1)

式中:

Fs―稳定系数;

Ri―作用于第i块段的抗滑力(kN/m);

Ti―作用于第i块段滑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Rn―作用于第n块段的抗滑力(kN/m);

Tn―作用于第n块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Di―作用于第i块的动水压力(kN/m);

Wi―第i条块自重标准值与相应附加荷载之和(kN/m);

Ci―第i条块滑面粘聚力标准值(kPa);

φi―第i条块滑面内摩擦角标准值(°);

ψj―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块时的传递系数(j=i时)。

其中,影响稳定性系数的各因子中,以滑面倾角α、滑体物质容重γ、滑带物质粘聚力C、内摩擦角φ为重要参数。望谟县境内滑坡中,高陡山体引起的较大倾角α、碎石土中高含量的碎石形成的较大容重γ以及强降雨后,饱和的岩土体低内摩擦角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滑坡的稳定性。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望谟县特大山洪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中,强降雨为山洪引发次生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力的主导条件,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其提供了便利的水力通道,复杂多样的岩土工程条件为其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基础。根据这一成灾特征,相关部门应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好山洪以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 [M]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5(1):621

[2] 庞道沐论山洪防治 [J] 湖南水利水电 ,2001,5 :3

[3] 李景保湖南省山洪灾害特征与成因分析 [J] 山地学报,2002,3 :5

[4] 程巨川浅谈都江堰市山洪地质灾害危害及防御 [J] 成都水利 ,2004,5 :27

次生灾害防治范文第3篇

1地震次生灾害造成的交通设施损坏

研究次生灾害造成交通设施破坏的原因,对于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地震崩塌及滑坡灾害是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形式,对区内公路、房屋等造成严重损毁[5]。地震时大量发生的崩塌、滑坡,以及地震后相当长时间内持续发生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比一般地质情况的平原、丘陵,对道路交通的破坏和影响更为严重。下面具体分析下各种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1.1崩塌西部山区山高坡陡,大量斜坡坡度大于55°,为崩塌形成的理想地形条件。横断山区等地地质构造复杂,岩体被地质构造破碎,富含节理、裂隙面、岩层边界、断层等岩石脱离山体的边界条件。同时山区岩体临空面多,风化严重,进一步降低了岩体的强度和完整性。地震可以造成坡体岩土强度降低,结构及完整性破坏。地震时由于地壳的强烈震动,边坡岩体中各种结构面的强度降低,同时由于水平地震力的作用,岩体的稳定性大大的降低,一般来说,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山区都会诱发大量崩塌。一旦遇到地震大批的山石滚落而下,将原有道路的道路彻底砸毁,并堵塞了道路,造成抢通的困难。

1.2滑坡西部山区由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原因,大量修建盘山公路,需要修建隧道的路段代以迂回展线路段。傍山公路采用高边坡,边坡坡率大,很多边坡没有防护工程,山体结构土石疏松,岩石、风化严重,极易发生塌方、滑坡、路基滑塌等严重灾害。西部山区里适合城镇建设的平地是稀缺资源,为了获取更多土地,人为地大量挖掉山的斜坡,贴着陡峭的山坡修建城镇、道路等。自然斜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后,扩大了滑坡发生的概率。人工开挖边坡,在坡体上部加载(如修建路堤、丢弃矿渣),改变了斜坡的外形和应力状态,增加了下滑力,相对减少了斜坡的支撑力,从而容易引发滑坡。地震发生后不断的余震使地震已经造成松动的山体出现大规模的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汶川震区大量难以统计的沟谷、坡面型松散的物质都增加了泥石流爆发的几率。汶川地震的破坏力之大,震松的泥土和震裂的山石量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前所未有”,结果震后安县就产生了迄今为止在世界都堪称规模巨大的滑坡。

1.3泥石流山区有适合泥石流发育的地形条件,地震造成的崩塌和滑坡制造出大量松散固体物资,一旦遇到暴雨,极易产生泥石流。在经历地震之后,汶川地区的地质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2010年8月发生的泥石流,汶川地震灾区德阳市绵竹市清平乡和震中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以及都江堰龙池镇受灾最为严重。除降雨量暴增这个诱因之外,地震是这次汶川泥石流爆发的主要因素。地震令当地的山体不稳定,暴雨极易诱发泥石流。山区地震造成的泥石流往往从震后第一个雨季开始,震害20年乃至更长时间都可能发生群发性泥石流,并造成灾害。汶川地震灾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重大地质灾害将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群发性的泥石流,而为泥石流发生创造条件的主要是汶川地震所触发的崩塌滑坡在坡麓和沟谷地带形成的大量松散堆积物。地震崩塌滑坡,尤其是大型崩塌滑坡越为密集的地方,泥石流发生所需要的固体物源越为充分,爆发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6]。

2中国西部交通设施抗震对策

山区地震次生灾害防治措施主要在于选线,远离高陡斜坡,尽可能地采取隧道形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远离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1崩塌边坡坡度较陡的硬岩、风化碎裂高容易引起崩塌落石破坏,在崩塌风险的地区在道路选线时注意避让。对于小型的危岩,首选的方案是清除,清方刷坡作为主动防护措施,能有效地减少崩塌造成的危害。有防护的边坡产生崩塌破坏程度远小于无防护的边坡,采用锚杆、防护网、喷混凝土等方案加固边坡。对于地震多发的山区要推广使用主动防护网,施工期间不影响通车,综合费用低,防灾效果比较好。对于受危岩威胁的已有交通设施,可以采用落石槽、拦石网、明洞等进行防护。明洞作为被动防护措施,能够有效地引导或者避让崩塌灾害与段落,但是其工程造价较高,施工工期较长,难度较大,在选取此项防治措施时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汶川地震中都汶路彻底关大桥抢通方式是用约4万方土石堆砌起来的新路堤与断桥两头合龙,类似情况也常见。路堤抢通修复容易,有崩塌风险的地区桥梁引桥不宜过长,采用路堤形式或隧道形式更好。

2.2滑坡对道路地质灾害进行充分的地质灾害评估,对大型滑坡灾害点和隐患点重新进行选线,采取绕避方案。在道路重建选线中尽量采用半幅路半幅桥的方案通过峡谷区,尽量避免大量开挖边坡,诱发大规模滑坡。常规滑坡处理办法是刷方防排水工程、减载护坡、抗滑桩等。排除地表水,可在滑坡体的集汇水部位修建排水沟,在滑坡体后缘及两侧修环形截水沟,在滑坡体上修排水沟,或顺坡向修排水沟。排除地下潜水,可采用钻孔(打垂向孔、斜向孔、水平孔等)排水[7]。对于那些因坡角太陡,而形成重力卸荷型的土体滑坡可将滑坡体后缘土体削去一部分,使斜坡的坡角变缓,同时使上部重量减轻。斜坡的坡面可采用浆砌骨架或三维网(如:土工格栅等)进行防护,这样可保持斜坡稳定[7]。对某些规模较大的滑坡体,在挡土墙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可在滑坡体的前缘或其他适当部位设置抗滑桩,或采用桩墙结合,实现挡土效果。采用锚索与抗滑桩相联合的抗滑结构治理滑坡,抗滑桩桩身插入稳定层后,在锚索的作用下,其受力状态更加合理,桩身内力有一定降低,可以减小桩身截面尺寸和配筋量。尤其是对大型滑坡的治理,其经济效益尤为明显。同时可以采用预应力锚索结构,治理效果更佳。

2.3泥石流中国西南山区一直是泥石流高发地区。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发生了多次特大泥石流,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鉴于震后泥石流发生的长期性,要减少泥石流对交通设施的损坏,首先方案是选线时予以避让。泥石流治理应遵循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工程治理为主、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治理相结合,以拦为主、确保足够拦沙库容、拦排结合,以治沟为主、治沟和治坡相结合的基本原则[8]。泥石流治理最主要的工程措施有构筑拦挡坝、防护堤及排导槽[9]。对于公路而言泥石流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公路建构筑物的安全与稳定、使公路交通得以有序进,使泥石流体能够快速穿越横亘泥石流沟的公路是公路泥石流治理关心的核心问题。因此泥石流地区道路往往采用无墩大跨高桥或者隧道的方案跨越泥石流沟。

3结语

次生灾害防治范文第4篇

一、应急机构和职责分工。乡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乡党委书记胜任总指挥,下设办公室和工作小组,即:现场抢险救灾组、灾情排查组、后勤保障组、医疗卫生组、交通运输组、电力通讯组。主要职责是:

(一)乡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1、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的指挥决策机构,负责全乡的地质灾害及救灾工作,对各村的防灾救灾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2、及时掌握各村情况,调派工作组,并将村上的地质灾害情况及抢险救灾工作报县政府。3、组织开展救灾工作,紧急调用救灾物资,做好灾民安置工作。

(二)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1、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全乡地质灾害情况,及时报告总指挥。2、传达指挥部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指令,了解救灾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各项救灾措施的落实。3、协调上下关系,做到上传下达。

(三)现场抢险救灾组主要职责:1、地质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人员奔赴灾区,开展群众疏散撤离和抢救受灾人员及财物。2、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3、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4、排除险情,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四)险情排查组主要职责:(1)、负责灾情的信息调查、收集整理和上报。(2)、负责灾情现场的监测工作。(3)、密切监测地质灾害的变化情况及趋势。

(五)后勤保障组主要职责:1、做好应急资金、物资、食品的准备工作。2、设置灾民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调配食品和物资,确保灾区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3、做好应急救灾款的发放工作。

(六)医疗卫生组主要职责:1、迅速组成医疗防疫队伍进入灾区,结合村级保健员,抢救、医治和转运伤病人员。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水和食品卫生安全等。3、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七)交通运输组主要职责:1、做好救济物资、设备的运输工作。2、尽快组织抢修被毁道路、桥梁、涵洞及有关设施,恢复交通。3、确保抢险救灾人员、伤员的运输及灾民的转移、疏散。

(八)电力通讯组主要职责:1、保障电力线路畅通,确保现场用电。2、保障通讯24小时畅通,确保信息上传下达。

次生灾害防治范文第5篇

一、20__年1—5月份工作情况

1、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3月7日与省厅、省环境监测中心一同对我县白地镇、版书乡、俞村乡3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5月16日与芜湖第二水文地质队一同对我县版书乡、孙村乡、云乐乡3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5月9日连续几天雨水天气,电话通知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注意地质灾害监测工作。2、地质灾害危险点搬迁避让工作:与版书乡政府一起做好白杨岭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成立了项目协调领导组,对安置点现场勘查,按户照相、摄像、登记造册等,于3月底将有关资料报市局及省厅,版书乡政府对搬迁避让对象进行了公示。5月16日省厅安排省地质调查院对搬迁新址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5月17日召开了白杨岭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领导组会议,领导组成员单位全部参加了会议,听取了国土局、版书乡政府关于搬迁避让前期准备工作的介绍,研究了村庄规划、资金筹措、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落实了各项具体工作的责任单位,为完成今年的搬迁避让任务奠定了基础。

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工作:5月初,在汛前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20__年旌德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下发实施。《方案》将我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按县、乡、村层层分解到责任单位、责任人,提出了具体防治措施,公布了监测人、值班人员的联系电话及报警号码,同时继续实行重要地质灾害点县领导、县局领导包点负责制度。

4、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实施工作:在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队与我局的共同努力下,我县20__—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于去年年底顺利通过省厅评审,并于今年5月经县政府批准实施。

5、县局应急工作情况:为做好20__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局召开了各乡镇国土所长会议,贯彻落实市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了汛期双休日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要求值班人员要严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遇有大雨暴雨或地质灾害险情,全体干部必须全力以赴,服从统一调度。

6、各乡镇应急预案编制、落实情况:目前,蔡家桥镇、俞村乡根据《20__年旌德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求,已编制了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了报警信号和转移路线。

7、县委、县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于20__年5月17日召开了全县防汛抗旱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倪明芳局长在会议上回顾了我县20__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__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及工作重点、做好20__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几点具体要求。会上县政府与各乡镇负责人签定了《20__年防汛抗旱及地灾防治目标责任书》,同时我局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明白卡》、山区地质灾害防治要诀、致山区学生及家长们的一封信发放到与会者手中。

8、对17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逐一核实,对部分监测人进行了更换。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1、组织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汛后地质灾害防治总结工作。近期对县17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进行一次摸底调查,主要查有无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原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是否发生变化,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是否健全,各项防灾措施是否完善,监测信息网络是否建立和健全,信息渠道是否畅通,有关防治责任是否落实到位,结合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进行巡查,在汛前、汛期、汛后邀请上级主管部门和专业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到现场勘查指导防治工作。

2、对全县17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监测和记录,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网络,在汛期保证网络的通讯畅通,逢暴雨大风天气电话通知各乡镇及重要地质灾害点监测人,并注意做好记录工作。同时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发动各乡镇和群众发现、报告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3、针对去年台风次数较多的现象,今年我们将继续与气象等部门搞好协作,完善预警预报平台,做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同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建立预警预报系统,汛期通过广播电视、电话、短信等多种形式提醒广大干部群众密切关注并防治地质灾害。

4、对于白杨岭村民组搬迁项目,积极协助、配合当地版书乡政府,切实履行本部门职责,确保完成今年的搬迁避让任务。

次生灾害防治范文第6篇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分管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建筑安全讲两点意见。

7月14日至7月17日,我县持续降雨80多个小时,全县27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绝大部分乡镇累计降雨量在350毫米左右,邵家桥、__、三道水、思林、许家坝等10个乡镇累计降雨量超过400毫米,其中最大降水量邵家桥镇达412.7毫米。由于__河水持续上涨,洪水水位高程达到374.39米,超警戒水位,县城河街出现内涝,沿__乡镇部分地方被洪水淹没。截至目前,我县共发生307处地质灾害(新增地质灾害点264处,老地质灾害点43处),其中:滑坡177起、塌陷56起,公路坍塌74起。严重损毁不能居住的房屋1065栋,完全倒塌房屋233栋,受灾人口38528人,安全有序转移群众12668人,紧急成功避险群众840人,直接经济损失4.9741亿元以上。同时,全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部分群众防灾意识不强,警觉性不高,思想麻痹大意,存在侥幸心理,避险措施还需强化落实。二是县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抗灾御灾能力较弱。农户地处偏远,居住分散,一旦遇到突发灾害,电力、交通、通讯等严重中断,损毁较大,预警、灾情信息迅速传递与收集将造成较大障碍。三是监测监控手段滞后,预警准确度不够高。目前,我县地质灾害监测以人工为主,缺少技术手段,预测不够准确,监控不够全面。特别是对暴雨过后次生自然灾害的监测监控不到位。

当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发、易发期,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清醒认识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措施,明确责任,将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第一目标,切实履行职能职责,相互支持,协调配合,切实抓好当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查漏补缺,加强灾害综合防御。一是全面排查隐患。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组织力量抓好危路、危桥、危库、危塘、危房、地质灾害易发点等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到点到户的灾害隐患资料档案,为实施群测群防打牢基础。二是明确监管责任。对排查出来的各种灾害隐患,要及时安排专人监测,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要立即报告,同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不属于地质灾害监测点、实际上又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的地区,同样要按照地质灾害监测点的要求搞好监测排危工作。三是切实开展“十有县”建设。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深化县级地质灾害防灾机制和体制建设,提高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落实避险措施。对排查出来的每一个灾害隐患,要及时落实避险措施,明确撤离路线、安置办法和包保责任人。对处在危险区域、需要立即撤离转移的要及时组织群众撤离转移,防患于未然。五是综合排危防治。县交通、交警、农机等部门要加快危桥、危路的排险进度,确保通行安全,避免道路施工引发塌方、泥石流等灾害;县安监部门要加强对矿山企业的安全监管,彻底排查安全隐患,限期整改。六是作好应急准备。县交通、民政、供电、通讯等部门要加强应急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和救灾物资储备,做好各种应急准备,确保灾害来临时指挥便捷、运转有序,同时,要加快灾后重建力度。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抗灾救灾队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技能演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

(二)建章立制,健全完善预警监测体系。一是要落实防灾预案和责任制。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应急值班、险情巡查和灾情速报制度,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制定完善防灾救灾预案,落实应急值班人员,保证通讯畅通,确保防灾救灾工作正常运转;要组建好相应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队伍,扎实开展应急演练;要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让群众掌握预测灾害、排危避险的常用知识,切实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测自救能力。二是要完善监测网络。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走群专结合的路子,既要落实乡(镇)、村、组干部和监测员责任,又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力量实施即时监测,遇有险情及时预警,果断避灾,快速撤离。对威胁到50户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三是要完善快速应急机制。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建立应急救灾快速响应机制,灾害预警信息一经发出,要立即启动预案,通过网络、电话、传真、广播等方式,尽快将预警信息传达到基层,传达到农户。对现代通讯手段不能覆盖的地方,也要建立起以喊话、鸣锣、放鞭炮直至徒步通知等方式的信息传递通道,确保预警信号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到每一个基层单位、每一个农户,实现无缝覆盖,让老百姓一旦遇到实际灾害快速有序转移,应急队伍快速抵达现场救援。四是要建立层级联动机制。县国土、气象、水务等部门要加强联系,完善综合应急平台,努力提高灾情预报和抗灾救灾的整体合力。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结合实际,针对灾情重点认真研究并切实把握成灾规律、防灾体制和政策措施等重点环节,确保灾害防治工作能够重点突出、全面推进、取得实效,形成县、乡、村、组、户分片层级联动网络,发生灾害能够快速响应、层级联动、有序高效。五是要建立跟踪防控制度。地质灾害发生具有突发性和滞后性,往往在主要灾害结束后一定时间内还有可能发生次生灾害,因此,除灾害前、灾害来临中进行严密防范外,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建立灾后跟踪防控制度,加强灾后延时监测,事后跟踪防控,预防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科学

规划,加大源头防范治理力度。一是执行评估制度。由于我县山高坡陡,地质环境脆弱,工程项目建设如果缺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极易人为引发地质灾害。道路建设、削坡建房、矿山开采等工建活动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防范引发新的地质灾害。今后,对未进行地灾危评的项目,县国土资源部门不得供地,县住建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二是减少监管监测盲点。要制定动态详查制度,通过详尽的普查,将未列入备案的盲点地带及时列入监测和治理范围,做到早发现、早防范、早治理,最大限度减少安全隐患。三是制定防治规划。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由县国土资源局牵头,各乡镇配合对全县受直接威胁的 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统筹梳理,根据轻重缓急,制定分类防治规划;要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对能治理的,尽早治理,确实无法治理的,坚决实行搬迁避让,对可能引发新地质灾害的区域,要落实管控措施,不得开展建设行为,,!防止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要扎实抓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这一民生工程、惠民工程,认真组织实施搬迁及治理,对辖区内未列入规划的,要采取“监测+搬迁+治理”的方式综合防治。县国土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整合项目资源,倡导社会捐助和村民自治,合理利用资源,加快推进地质灾害治理,逐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四)严肃纪律,加强督查,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国土资源局要配合县政府督查室、县监察局等部门创新督查方式,加大督查频率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实地暗访等多种方式,开展现场督办、专项督查和重点督查。要注重督查实效,通过强化督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个薄弱环节,有效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高效落实。督查中要深入乡村、农户、灾害现场,收集一线资料,掌握一线数据。对存在问题要敢督、细查、真办。特别是汛期来临,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巡查排查力度,及时发现和整改存在问题,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和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及时传递信息,对工作不实、措施不力、等情形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将按相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安全生产无小事。建筑安全生产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做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不仅是县住建部门应尽的法定职责,更是人民群众检验我们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尺。我们一定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以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刻汲取以往事故教训,反思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强有力的措施,做到常备无患;必须坚持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必须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排除各类事故隐患,确保建筑安全。

(一)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是抓好建筑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建筑工地的逐年增多,在安全监管装备落后、技术缺乏的条件下,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在认真总结以往监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监管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内控机制。督促企业开展“零事故活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增强作业人员自主组织实施风险识别、安全检查、隐患整治、事故抢险工作能力,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员参与内控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日常安全执法监察工作机制。通过实现执法监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督促生产经营建设单位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企业决策、管理、操作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提高安全执法工作实效。三是建立安全生产工作综合督查机制。县住建部门和各乡镇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督办,对重点时段的建筑安全工作要成立专门的综合督查组,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方式,对各建筑企业建筑安全工作情况进行综合督促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督促责任单位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重大安全隐患要进行公告,并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对不按期整改或拒不整改安全隐患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严肃处理。

(二)加大建筑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切实加大对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确保整治实效。县住建部门要加强对城镇建设工程及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发包、承包、转包、无资质施工、建设项目未批先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加强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监管,严防为赶工期、赶进度,而降低安全标准、忽视安全防范的行为。一是建设工程项目未经主管部门审批,不履行建设管理程序,非法从事建筑活动的,一律督促停工整改。二是建设单位任意肢解工程,随意压缩合理工期,干涉施工单位项目管理的,一律督促停工整改。三是施工单位超越资质范围承包、违法分包、转包工程,违规托管、代管、挂靠的,以及施工企业无相关资质证书和生产许可证,非法从事建筑活动的,一律停工整改。

次生灾害防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对策

近些年来,广西公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预计到十三五计划完成之际,将会有更大的技术突破,公路里程也会相应增加,其中二级以上的干线公路会有一个质的改变和量的提升。公路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我国西南地区落后贫穷的面貌和现状,也改善了交通枢纽结构与交通运输能力差的局面,为我国建设一条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建设的同时也会出现很多次生的地质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会造成交通枢纽中断,有时如果严重甚至会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会大大降低广西地区干线公路的通达能力。对此,本文将从干线公路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危害性的大小来提出相对应的应对防范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具体分布特征

通过对广西国省干线的105处稳定性较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42处地质灾害多发路段勘查分析,多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以及泥石流为主的岩溶类地质灾害,并且多以岩溶地面塌陷为代表的的岩溶类型为主要地质灾害,这种灾害类型占灾害总数的99%,因此斜坡类地质灾害就成为了广西公路干线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重点项目。据现实情况反映,西南地区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分布密度较大,其中具体以一二级公路最高,在高速公路中以广西南宁环城高速分布密度为最大,其中多数分布在二级高速公路中。

二.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一)评估准则

通过数据监测分析,可以针对我国西南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主要灾害类型分布具体特征进行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评估。对于一级自然灾害形成的主要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判断,并在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地质灾害进行分级处理,并评估今后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在具体评估的基础上要对高速公路本身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危害性因素指标进行准确预测,此外还要对野外路况做一个定性数据分析,以此来综合评估公路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

(二)危险性大小分类

通过具体的灾害评估与分析从而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由此制定一份个体边坡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评判准则表。根据岩组的具体类型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级,具体评估指标可依据:坡高、岩体结构面倾向[1]、倾角与坡向、坡角关系、岩体结构类型、地形地貌、以及降雨量等定性指标进行衡量。

(三)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据调查,从广西区内干线公路防治措施状况总体水平来看,高速公路最好,一级公路次之,其中二级公路属于最差等级,防护措施较少,建设年代比较长远的公路最多,根据灾害发生的数据统计,其中滑坡和崩塌的防范措施最为安全,不稳定斜坡和岩溶地质条件的路面以及泥石流多发路段基本没有风险防范措施。

(四)高速公路防治现状

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生的隐患点较多,因此必须对其做好安全防范,重点就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危害性进行有效预测评估。根据广西地区现实状况反应,除了少部分的安全事故多发路段没有进行防护坡措施之外其它路坡均进行了路面植被防护,对已经发生过的地质灾害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的滑坡治理。对于那些较大规模的滑坡还设置了挡土墙和路网,对于安全隐患较小的路段也进行了锚索设置和抗滑桩支档,并对护坡设施还增加了排水设施。

(五)一、二级公路防治现状

一、二级公路地质灾害防范措施相对较少,仅有少部分的边坡设置了排水沟,挡土墙和防护坡,大部分没有专项措施整治,只是事后的崩塌处理。

三.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对策

公路地质灾害的防范应该以事先防治为主,主要的预防对策为危险点排除检测,包括巡点整治,除了做好防范工作之外还要采取应的具体应对措施,且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来制定不同的防治应对措施。

(一)斜坡类地质灾害

根据前面的论述可知,斜坡类地质灾害为公路安全运行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对于不稳定斜坡的处理可以采用排水沟来避免山洪对于路面造成大面积的损害,同时也可以在修建的时候适当降低坡度,修建工程护坡和种植植被来应对,对于那些容易产生变形的斜坡还应该充填裂缝[2]、回补小的被崩塌划破留下的空间等等;至于滑坡可以采用清除杂物,适当削坡、坡面护坡工程等来加固岩石,对于泥石流可以采取排水的措施,排导以及防护栏来护墩,必要时还可以改建公路以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二)岩溶类地质灾害

岩溶类型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岩溶地面塌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地下水的开发过度导致,通过地壳的运动引发山洪泥石流,地震等大型的地质灾害,因此在岩溶区的交通干线两侧应该禁止大规模抽水,该灾害在整治中可以采取夯实、填堵的方式做好综合整治。建议在该项工程建设之初就应该做好地质勘查,一旦发现有地面下沉或者圆形或弧形开裂就应该展开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灾害多发路段针对性防治措施

至于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应该根据调查资料结果来进行综合治理。对较大事故点以及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进行数据标记,加强监测预警或改线绕避,落实相应的应急预案,对于已经完成治理的路段应该加强事后的灾害巡查与养护,一旦发现灾害点有扩大的趋势就要做好专项整治处理,防止二次灾害复发。也可以展开专题整治行动,结合路网落实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路网改造或扩建,建议结合日常巡查与养护来做好针对性处理,例如采取排水预防措施,恢复植被措施,设立警示标志等一些基本防止措施来应对。

除此之外,对于拟建工程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控制主要采取尽量避让的措施,线路经过时就提早预防,以根本治理为主,不留后患的原则,制定方案重点要突出,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可行性,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对于边坡高度较小的的路况应该采用坡率法放坡施工[3]处理,否则就应该进行支挡边坡的坡面,避免地质灾害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干线公路地质灾害频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成灾率高、潜在危险性大等几大具体特点,因此作为公路维护人员应该认清灾害类型,对于灾害的具体分布特征以及灾害发生危险性的大小来做出预警防范,对灾害治理的现状及缺陷等要不断地进行问题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理措施。高速公路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利益,爱护公路人人有责,国家和政府也要加大对西南地区的公路建设财政投入力度,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一方面不仅可以减少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广西地区整个干线公路的安全通达能力,这不仅能降低地质灾害对高速公路的损害程度,也可以减少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邱英,朱郴平,易新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08:38-45.

次生灾害防治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时期;气候灾害;可持续发展;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397-01

我国面积广阔,地处于东亚季风区,由于东亚季风年际变化非常的大,造成了我国气候灾害的种类非常的多,分布也非常广,发生的频率也及其频繁,这给人们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都有大范围的旱涝等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极大阻碍了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的特大洪涝灾害,到1999―2002年的严重干旱,再到如今的雾霾灾害,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所以,防范恶劣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当前我们亟需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气候灾害的主要种类

气候气象灾害按照并发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原生灾害,一种就是次生灾害。原生灾害就是指大气或者是气候反常直接作用于人类生产生活并且直接造成或间接造成经济或物质损害,比如台风、暴雨、洪水、干旱、海平面上升等带来的各种损害。次生灾害就是指因气候气象因素引发的再生性的灾害,比如地震和暴雨引起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干旱引起的森林火灾等[1]。我国的气候气象灾害有着明显的特点,灾害的种类多,灾害的的范围广,灾害持续时间比较长,抗灾难度比较大,这都是我国气候灾害影响深远的原因。

1、干旱

干旱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与华北地区。西北地区每年的降水量很少,一年四季都有干旱发展,属于干旱气候。华北地区虽然每年降水量不少,但是降水量季节变化很大,容易在春夏季发生干旱。我国大部分地区大约3年时间就会遭受一次干旱,但是华北与西南地区春季发生干旱的频率会达到3年两遇。

2、雨涝

雨涝发生的频率比干旱稍微低一点,大约为5年一次,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雨涝影响的范围很广,产生的强度也大,如1954、1980、1991和1998年,长江流域都发生了特大型的洪涝灾害,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3、夏季低温

夏季低温一般都发生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影响非常大,近40年来,东北地区频繁的发生低温灾害,出现的频率大约为4年一遇。

4、台风

每年在我国登入的台风次都很多,但是受灾情况不仅要决定于登陆的次数,还与台风登录的时间与地点有关系。我国的东南沿海是台风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区,尤其是夏季,平均每年都会发生5到10次,福建省是台风灾害高发中心。

此外,影响我国的气候气象灾害还有霜冻、雪灾和寒潮等。由上所述可知,我国气候灾害主要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旱涝主要发生在春、夏季;寒潮与雪灾主要发生在冬季;霜冻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而且,重大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很大年际变化。

二、我国气候灾害形成的原因

1、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

太平洋海表热力异常是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原因,也是东亚发生旱涝的主要原因。厄尔尼诺主要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增温。这两种现象是密切相关的,简称为ENSO现象。ENSO循环,特别是ENSO事件的发生与减弱是我国产生夏季旱涝的主要原因。

2、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水热容量异常

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海洋温度最高的海域,有大约90%的暖海水都集中在这里,对东亚的气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水热容量高时,长江中下游的雨量在夏季有可能偏少,华南地区降水偏多[2]。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水热容量偏低时,江淮流域降水偏多,华北地区降水量就会减少。

3、青藏高原上空的热源异常

青藏高原上空的热源对东亚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因为青藏高原的积雪面积覆盖非常大,深度比较深,不仅本身就是气候灾害之一,还明显影响着我国的旱涝气候灾害的发生。

4、大气环流异常

气候的异常不仅和海洋、陆地的热力异常有关,还和气流本身的异常也有关。如果同样发生ENSO事件,但是如果基本气流不相同,那么产生的气候异常也不会相同。前冬和春季的环流异常对夏季风的异常有着显著的影响[3]。当前冬在我国东北上空气压比较高时,在夏季我国江淮流域就会发生洪涝灾害;反之,就会发生干旱灾害。

三、气候灾害的防治对策

1、加强极端气象的风险评估和科学预测

随着21世纪气候的不断变化,极端气候灾害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要弄清楚气象变化带来的影响,搞清楚这种变化的物理机理,提高预测气候灾害所造成损失的能力,建立群防群控、科学的预警机制,建立完善了群测群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气候灾害的损失。

2、重大灾害信息共享和应对灾害技术共享

我们要打破信息孤岛的局面,加大信息联网和互换机制的建设。在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难题上,打破信息的地区性边界,形成完全共享的信息交换系统,加大对应对灾害技术的共享,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这些灾害给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破坏。

3、重大灾害的民间救助与政府参与同时并举

在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主要是借助政府和国家的力量,但是没有注意到民间资本的进入[4]。在我国,政府的力量当然是主要的,但是民间救助的行为也应该受到重视,在气候灾害发生时,民间救助也为减缓灾害和重建工作贡献了不少的力量,缓解了政府遇到的不少矛盾。

4、提高公民的重大气象灾害应对和防治知识水平

我国公民没有较强的中大气候灾害保险意识,所以,一旦发生重大灾害风险,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破坏。这种损失是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支持的,这也加重了重大气象灾害的危害程度。所以,政府要加大重大气象灾害应对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行业的重大气象灾害保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应对重大气象灾害提供高素质的民众基础。

结束语

当前,我国重大气候灾害仍然在频繁发生,这不仅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阻碍。所以,加大对气候灾害的预测预警水平,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大气科学进步发展的需要。在气候灾害发生之前进行准确的检测、预警和灾前防范,在气候灾害发生之中采取有效地补救措施,在气候灾害发生之后及时重建,这是气候灾害防止主要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降低气候灾害对人们的影响,才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朝斋,梁旭,尚永生.宁夏气候资源、气候灾害及气候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3(03):10-11.

[2] 黄荣辉.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变异和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发生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10(1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