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教育心得

医学教育心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学教育心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学教育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博客;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30-01

1研究概况

医学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快、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学科,也是一门传统的经验学科[1]。在高等医学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教学资源紧张的形势下,确保高等医学教育质量,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规格,是近几年来高等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多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其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缺乏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Blog,音译常为“博客”,是一种基于Internet的信息组织记录形式,又被称为网络日志[2]。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交互形式,Blog以其独特的教育特性,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中。文章尝试借助这样一个学习工具和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促进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转变,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医学教育的效果。

2Blog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Blog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辅助、教学评价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三方面。

2.1教学辅助

2.1.1课前预习课前教师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要求等在教学Blog上构建一个网络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围绕教师的主题进行预探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源与同学开展协同学习,发表课前预习日志。教师借助Blog一方面可以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筛选教学资源,主题教学日志;另一方面及时跟踪学生日志,指导学生协作探究并进行课前预评价。

2.1.2课堂应用课堂上,教师可借助Blog在线播放教学PPT、相关视频教程,或调用临床病例日志进行演示分析,与学生共享学习心得。这可以直接将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1.3课后拓展该阶段Blog主要在课后作业提交和通识教育两方面发挥作用。教师通过教学Blog将课后作业以专题日志的形式,课后学生访问该专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将作业上传到教师教学Blog中。另外,借助Blog学生可与教师探讨课堂上未解决的问题,既可拓展授课空间,又能增进师生情谊,充分发挥了Blog在教学中的作用。

医学是关系人的健康和生命的科学。医学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及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不断丰富医学教育内容和内涵。“通识教育”博客通过提供丰富的医学前沿信息和社会人文知识吸纳学生加入,并借助Blog进行医学知识和临床案例的协作探究,为其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融入追求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观念,为人类的健康作更大的贡献。

2.2教学评价当前我国医学教育采用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纵观文献研究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医学教育评价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评价主体处于被动地位、评价重心轻过程重结果、评价方法单调封闭、评价维度单一等问题。借助网络传输和数据库技术,Blog为弥补当前评价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利用网络技术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利用数据库技术自动进行数据收集并进行档案管理,可以更好地运用多元评价理论,对学生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

2.2.1评价主体多元化,保证了对学生评价的立体性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拓展评价源,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借助Blog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可以被众多网络用户浏览,医务工作者、家长、同学甚至学生本人都可以在学生的Blog中做相应评价,扩展以教师为主的评价主体。这一方面可以提高评价的客观准确性;另一方面学生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纠正,自我管理。

2.2.2评价内容多元化,保证了评价内容的完整性传统评价主要以学习成绩为评价内容,而对学生方面未给予足够重视。借助Blog的平台支撑,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等纳入评价范畴,为评价内容的完整性提供了保障。

2.2.3评价反馈的即时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思借助Blog教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实现评价的即时性;学生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教师的评价做出反馈,有利于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思。

2.4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对知识进行学习、收集、整理、创新、交流和共享,从而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占较大比重,Blog的特性把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甚至是生命历程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隐性知识的传播。

作为知识管理工具,Blog能脉络清晰地展示创建者对医学教育实践的观察和反思过程,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内容,促进知识共享和应用。借助Blog提供的多文档归类方法和检索查询功能,教师可将工作中积累的典型医学案例、学习体会以及医学知识进行整理、分类和收藏,形成一个有序的资源库,实现知识的有效获取和积累。借助Blog的交互功能进行医学经验交流和知识获取,可促进教师间知识的有效交流和共享,提高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率,实现知识的有效增值。这无论对创建者还是访问者而言,都是一次质的提升。

3结束语

Blog的教育意义在于将网络从过去的通讯功能、资料收集功能、交流功能等进一步强化,把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和生命历程共享。Blog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加强了学生之间协作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面评价和有效监控。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该文章是在传统医学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它只是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有意补充,而不能完全取代之。另外B log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程现昆,李连.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理念、目标与定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12

医学教育心得范文第2篇

一 对医学专业认证的认识

1 医学专业认证的起源及意义

教育认证是指由指定的专门机构、采用既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医学教育机构或培训项目进行审核与评估的过程。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缘起国外,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经过世界卫生组织(WHO)批准,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与此同时,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也制定并颁布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标准。

医学专业认证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医学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认证,对医学院校教育进行全面地“诊断”,肯定成绩,查找差距,从而明确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从而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完善专业结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专业认证是医学院校教育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互认的主要依据,只有能实现教育互认和人才的国际互认,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进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平台。

2 医学专业认证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为了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提升我国医学人才的竞争力,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学习和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同时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于2005年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起草工作。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此标准成为我国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评价标准。2008年教育部组建医学教育认证机构,成立了“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并开始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2009年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医学教育认证,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目前有8所医学院校开展了临床医学认证工作,前期认证的学校如表1。

二 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的教学及改革情况

桂林医学院是地方性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本科院校,2006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以及教学改革有着良好的基础。目前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厅级教研、科研项目50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教改课题45项。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220篇、教改论文97篇、核心论文160余篇、SCI等国际期刊论文40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们认真学习专业认证标准,主要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 课程整合:在原来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基础上,开展课程整合及系统模块化教学

第一,基础医学课程内部的整合。2010年我院启动了以器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整合,在2011、2012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班进行改革试点,按照由宏观到微观、正常到异常进行整合,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三门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三门课程整合为人体机能学。新的课程体系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打破传统学科链接不紧密的弊端,更好地融合了基础学科之间的渗透与重组,这样使学生能够综合而完整地把握各个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贯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二,将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相关课程优化整合。在2011级全科班、2012级全科班进行“系统模块化”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基础和临床师资,打破传统的由基础到临床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知识,融合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让学生能够系统、完整地掌握疾病原理及其临床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基础医学课堂授课中引入临床病例,采用病例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将临床医生请进基础课堂的“双师型”教学模式,更好地融合基础与临床知识。

2 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理论讲授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多种形式的教学

第一,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我院从2009年开始启动PBL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1)师资培训——分别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分赴汕头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学院、武汉等大学取经,进行师资的培训。还请中山大学等校外教授来我院做PBL专题讲学。(2)宣传动员,选取试点班级。通过入学教育、师生座谈会等方式,在学生中广泛宣传PBL教学法,动员学生参与,最后选定试点班级。(3)开创性地重组了教学大纲——将全科医学教学内容分为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和系统整合模块3部分,全面改革。打乱原有的授课顺序,使之最终形成与病例配套的六个模块——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心血管系统基础与疾病、消化与营养、呼吸系统基础与疾病。

课题组向2011级全科班全体同学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42份,有效问卷42份。以下是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如表2。

从以上可见学生对PBL教学方法还是比较认可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方面,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与PBL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TBL(team based learning)教学,即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以团队为基础进行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课堂上以团队为单元进行讨论,并进行个人测试和团队测试。其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团队协作,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在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进行TBL教学改革,实验课上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以及课后的专题讨论分析,口头PPT汇报学生的实验分析报告,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和交流,最后教师根据小组的学习汇报情况做总结点评。改革后针对新的TBL教学模式,对602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学生的评价良好,如表3。

3 启动课程考试改革,实施多元化考试评价

考试是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是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为了更好地配合、促进教学改革,达到“以考促学”,基础医学院主干课程都进行了课程考试改革。

第一,考试形式多样化。由以往单一的笔试改为开卷、闭卷、笔试、口试等多种考核形式。

第二,成绩构成多元化。修改考核方案,心得考核方案的成绩构成包括:期中考试、单元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病历书写、实验技能考核、课堂表现、分组学习讨论汇报,如表4。

第三,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多样化。为了更好地考核学生理解分析、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减少了对记忆知识的考查,加大了对解决问题、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①主客观题比例调整:期末考试试卷中,加大主观题的比例,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建议主观题≥60%,客观题≤40%。②主客观题题型多样化:客观题多样化——改变单一的Al型题,为Al、A2、A3、A4、B型题各占一定的比例,且都有典型病例的题干。主观题也要多样化题型,将原来着重测量记忆性知识的填空题、是非题、名词解释三种题型,改为着重考核综合能力素质的简答题、论述题、病例分析、综合性试题。

考试改革工作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学生对考试改革的评价为满意。他们认为:“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了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我们对专业内容的掌握。考试改革更能使我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加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际相结合,培养了我们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

三 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促进我院教学改革

1 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通过认证学习,老师们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学生的引导者。有2名青年教师参加中华医学会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获得二等奖,6名青年教师获得学校授课比赛一、二、三等奖,6名教师获得区级教学软件大赛一、二等奖。

2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元化

采用开展小组讨论、问题引导、临床病例为引导、PBL、TBL等多样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3 教学改革热情提高,立项数目增加,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在认证期间和认证后,基础医学院获得自治区级教改立项7项,校级教学改革20项,发表敦改论文40篇。

总之,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过程中,基础医学院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在结合前期教学改革基础上探索以器官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以病例引导开展PBL、TBL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课程考试改革为抓手的评价体系改革,促进了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素质大有裨益,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青,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体系的构建与未来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5):92-96.

[2]孙林青,尹金淑,吴健.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207-209.

[3]郑少燕,杨棉华.以医学教育认证为契机深化医学教育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37-38.

[4]陈垦,冯建玲,杨建新,等.医学专业认证下我校临床医学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进[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6):2640-2641.

[5]赵琼、陈勤,对质量工程背景下医学专业认证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079-1080;1097.

[6]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4-6;12.

[7]陈季强,夏强,富丽琴,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73-75.

[8]郑少燕.从医学教育认证探讨医学教学改革[J].医学与社会,2010,23 (10).

[9]张彦通,韩晓燕,试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2005(1):43.

[10]曹德品,钟照华,赵士斌,医学教育认证与课程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

医学教育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89-02

人文素质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高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通过学习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临床实践、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医学生成为既掌握医学技术又有医学人文素质的医务工作者。然而在如今日益严峻的医患冲突下,“轻文化、重教育”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本质并未改变,本文主要通过了解目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提出如何加强和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一、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价值观较模糊,意识淡薄,人文知识不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现实社会的变迁、人的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对医学知识的积累更加重视,却忽视了人文知识、人文修养的积累和培养,学校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偏向专业化,使得部分医学生的价值观渐渐偏离主流,以自我为中心,功利性思想倾向比较严重,未能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的医生的崇高性及所需要承担的重任,社会责任感较弱。

2.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注重医学的专业课程教育,人文修养类的课程一般只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在教育资源投入上也偏离了人文教育,很多高校都只是将它列为选修或辅修课程,从而导致医学生的总体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偏低,人文精神缺失,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有调查表明医学生普遍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讲座的质量太低或缺乏适合自己的讲座,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医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患者缺乏应有的耐心、责任心和爱心。

3.专职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不足,意识不够。师资队伍是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强有力的支撑,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成败和人才的质量。如今,医学模式已经由原先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观念也逐渐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在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未来对医生的要求已不止局限于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然而我国现有的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拓展,以及各种人文知识的传递培养仍然达不到要求,医学院校专职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数量不足。

4.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不够浓烈。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需要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氛围熏陶,这种氛围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对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能让学生自觉地、习惯性的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一部分,而如今我们很多高校都只是营造“知识的殿堂”,没有将人文情怀、人文知识真正的融入到课程中,使得整个高校、医学生都缺乏应有的和谐的人文环境。

二、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981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尔德(霍夫曼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要想成为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人文素质。因为,一个科学家只具备自然科学素质,只能算是一个“残缺的人”。缺乏人文修养,很容易使人从简单的角度片面地看待世间的一切事务,使自己的事业很难成功,自己的人格也不可能完整。2002年香港知名爱国人士李嘉诚先生也曾向我院题词:医德医术兼优,爱心奉献济世。这句话是对当今社会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的综合要求。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对医生要求的不断重新定位,已显得日趋重要。众所周知,人文素质是一名德才兼备的医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医生,面对的是病人,是急需要我们用专业知识给予人性化治疗和人文关怀的群体,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毕业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更需要有一颗医者之心,认真用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自然科学技术的素质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素质是相互并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多年来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良好深厚的人文素质,就不可能有卓越的医学成就,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必然会违背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必然导致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医学与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才能培养医学生关爱生命、关怀病人的高度人文精神。因此作为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提升医学生的伦理道德修养、医患关系沟通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避免医疗纠纷。

三、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及对策

1.加强医学院教师的素质培训。高等医学院校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首先离不开一支具有奉献精神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队伍,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时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然而作为医学院校的专任教师,特别是基础临床专业的授课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及临床诊治疾病的经验,但大部分都缺乏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或培训,因此,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只能单一的对课本或疾病本身进行阐述,而无法加入人文科学知识的熏陶,仅仅靠学校开设的几节思想政治课程是远远达不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要求的。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具有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才,举办医学科学或医学人文精神的专题讲座研讨会、或者通过送出去进修学习的形式,鼓励医学专业教师参与到人文科学的教学中,并将相关的人文教育反过来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激活学生的思路和兴趣,成为具有交叉学科学术能力的教师,这样才能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人文素质也得到熏陶和提升。

2.课程改革,增设人文科学类课程。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把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作为一名未来职业有特殊性的医学生,更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此高等医学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广大的医学生开设形式多样的人文科学课堂,把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与医学教育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纳入到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大纲中,通过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将人文知识贯穿于医学专业教学的始终,实施完整意义上的医学教育,加深医学生对社会历史、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及医患关系等的认识和了解。现在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开设有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但基本上都为选修课,且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建议可以增设医学史、医学美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甚至医患沟通学等与未来职业息息相关的人文知识丰富及艺术类的人文课程,并可以考虑作为必修课的内容,弥补医科院校由于专业特殊性导致的课程设置不足的弊端。在临床见习实习的同时也可以穿插人文教学的内容,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强化。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中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左右,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重视医学院校的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围同样也是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通过建设校园的硬环境,如在校园内建立古今中外医学发展史上的名医名师雕塑、在图书馆、教室、壁报栏、宣传板等装饰张贴具有人文情怀的宣传资料等。也可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人文科学知识讲座,如邀请医学相关专家,特别是心理学、伦理学和法学专家,或者思想政治学专家到校做学术讲座,传授行医心得,与学生交流医德等,使医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能在校园生活中受到人文知识的启迪和熏陶。还可以利用学校社团的力量,通过社团举办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人文沙龙等弘扬医德医风、传播普及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以此让医学生享受到精神文化大餐,在自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4.参加社会实践,拓宽教育平台。拓展教育平台,让医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感触,激励学生自觉提升人文素质。医学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三下乡”、“走进社区”、“义医义诊”、“健康查体”、“宁养服务”、“科普宣传”、“社会调查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的医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能提前感受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学会与患者沟通,初步掌握处理问题的能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服务于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锻炼增长才干,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怀,这种与社会密切接触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会让医学生感觉更加深刻、持久和丰富。

四、结语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还偏低,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方法还比较单一,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思想潮流中,必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此,对高校医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学校应该以培养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兼备的高水平医学生为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人文课程改革,采取多种形式营造良好和谐的医学人文环境,多方面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为新世纪的医药卫生事业培养综合素质一流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心得范文第4篇

1目前国内外输血医学发展现状

近年来临床输血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从输全血到成分输血、替补性输血到治疗性输血、输异体血到自体输血、人源性血液制品到基因工程技术制品。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HLA组织配型、血液病的治疗、器官脏器移植、血液干细胞筛选等技术,均与输血安全密切相关。全球紧张的血液资源形势和严峻的输血安全现状,引起了人们对于安全输血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输血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及时将输血医学教育纳入了常规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系统开设了输血医学专业专门的必修课程。输血服务机构医务人员需要接受正规的输血专业教育和各类继续教育,必须及时掌握最新的输血技术知识。而我国的输血医学起步虽不晚,但发展缓慢,近年来虽已在输血理念及仪器设备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接轨,但相比之下,输血医学教育还相对滞后,落后于时展。究其原因,这其中既有医学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另外高素质输血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我国输血医学教育向更高目标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有效保障临床安全、科学、有效用血,全面加强医学生的输血医学教育势在必行,尽快培养高层次输血医学专门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2我院输血专业方向建设现状

我院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医学检验专业(输血方向)本科生,学制五年,至今已经招收了八届学生,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制定了科学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科学、合理、全面的课程计划;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及教师知识更新。对于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制订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建设了输血实验室,依据要开设的实验项目,购置仪器设备及试剂;分批选派老师到市中心血站、附院输血科进修学习,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及教师知识更新;拍摄大量的仪器及相关操作的照片和录像,充实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安排学生到血站参观见习,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自编并逐步扩充专业课程的习题集;定期召开输血专业师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经过五届学生的完整教学,目前输血专业课程已步入正轨。

3输血专业方向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构建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相对薄弱和落后,输血医学依旧未被纳入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伴随着现代输血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临床对输血医学及输血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输血技术专业人员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尽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高学历输血医学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否则,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拉越大,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加大对输血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起系统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基于此,我们创建了输血专业方向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工作、学习。近年来高校扩大招生、实施教学改革等原因,导致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集中式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的需要,短暂的课堂讲授使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要想学有所长,更多地需要学生课后不断地进行钻研、巩固和复习。而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可以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与系统的指导,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声形兼备,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满足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的需要。网络资源库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时间随时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输血专业方向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的特色

构建的输血专业方向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系统兼容性、稳定性、扩展性优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课外自学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帮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师生提供一个互动交流、智能化的网络教学环境。

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包含丰富教学资源的自学资源库,学生可以从课程网络资源库中了解本专业所涉及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大纲、授课教师以及该课程的学习目的、要求、内容、学时安排等。通过网络自学资源库,学生可以反复观看CAI课件或教学录像,掌握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以便更好地复习。该网络还是经验交流、教学互动的平台,由于网络教学平台有非常好的开放性,可以提供一个群体交流空间,使得大家的学习信息和学习心得都得到共享和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直接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发言、开展课程讨论等。学生通过网页提供的链接或在网页的导向下,可自由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以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网络平台上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步加强主动思考意识,开阔视野,也培养了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创建输血专业方向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之后,学生可以在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深入、系统地自学输血专业知识,深化对输血医学的认识,此外可以进行在线测试、在线答疑,并通过课程学习、病历讨论、网上自由讲坛、医学情报站、链接等信息点,最终成长为基础扎实的输血医学专门人才。

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的建设还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该资源库不仅面对我院输血专业方向学生开放,其他专业包括检验、临床、护理以及对输血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利用该资源库,全面加强临床医学、护理学等相关专业学生的输血医学教育,改善传统学校教育因受时间、空间限制而使教学资源无法得到最大优化的问题,大大加速输血医学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普及,不断拓展输血医学的新理论,推动输血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和输血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全面人才。

5输血专业方向网络平台自学资源库的模块

5. 1课程介绍对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相关阐述。

5. 2师资队伍介绍负责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包括主讲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情况及科研、教学成果。

5. 3课程计划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进度和考核办法。

5.4学习指导分章节介绍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对每门课程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介绍,以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重点。

5. 5理论教学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及中英文文本资料,便于学生课后复习,也可以将部分课堂上来不及讲解的内容放到网站上供学生自学。

5. 6视频、图片提供与课程有关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视频及图片资料。

5.7实验教学包括实验课件、所用仪器、试剂、操作步骤等。

5. 8课后练习包括配套教材每一章节的习题,与知识点同步的测试。同时提供作业上交系统,学生在线注册提交作业,教师通过邮箱反馈信息,该成绩作为考核参考指标。

5.9交流园地主要是提供一个平台便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可以将平时遇到的问题到论坛上,教师可以直接解答。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学生从网络资源库中获取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提高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对共性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并做出解答,以FAQ的形式到网上。针对2010级学生的提问以永久通知的形式保留,这样,今后的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应如何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形成了本课程学习的FAQ。FAQ的可避免学生提问重复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5. 10在线测试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在线测试可以了解自己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分析自己现有的能力和水平,及时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针对弱项反复学习、思考,提升能力。

5. 11典型案例对输血典型案例及疑难配血病例进行分析。

5. 12新知新闻主要介绍医疗法规、输血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最新科研进展等。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延展,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不易解决的问题。

5. 13参考书目介绍该课程教学过程有关的参考书籍。

5. 14友情链接提供相关网站的链接,主要包括全国大中城市中心血站及输血研究所网站。

医学教育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中职医学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手段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幻灯、投影、录音、电视、计算机、教育网等先进的教学技术已逐步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人们已经认识到它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的一个有效途径。

现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科学技术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素质,而人才素质的培养是依赖于成功的教育。教育的方式具有多种形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就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医学教育各个环节的影响,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一、在中职医学教育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以及高中的普及,中职卫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给教和学都带来了诸多困难。如果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其结果是好学生没有了学习积极性、丧失了进取心;差一点的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甚至厌倦学习,造成知识缺陷的缺口越来越大,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受到优质的教育,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

在传统教学工作中,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从间接经验开始,先获得理论认识,而后通过感性认识加以验证。随着人类进入电子时代,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式从教科书这种单一形式,转为声、光、电等多种教育方法的组合,学生不仅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以通过其它教学方法进行学习。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实验证明:学生获得知识,听觉与视觉同时接受知识远比只靠听觉效果要好。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具体的东西容易记忆和保持;有趣的材料亲眼看过以后记忆得非常牢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所以为了增加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采用生动活泼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利用视频图像,生动、逼真、容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与内涵,再加上精炼概括的解说词、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亲眼目睹、并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对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进行选择,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并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图像或声音信息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文本.图像.声音的交叉使用。利用人的视觉、听觉对知识接受的特点,通过多种感官向学生提供多种信息形式,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十分有利的。

二、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上的互动,在于“善教”和“乐学”。“善教”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选准切入点,激发

兴奋点,引领整个教学过程。“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走向主动,使学生的学习不在是等、靠,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它所展示的画面、图形、照片等直观形象,是学生理解教材、积累感性知识、完成认识的过程。它的画面语言准确,具有启发思维1、增强记忆的功能;打破时空限制、表达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能力;具有把抽象问题形象化的特点。大大地缩短了人的思维领域中对抽象事物理解的距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不再是空泛的讲授,达到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三、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促进中职医学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门职业技能人才为其最重要的特征。而中职医学职业教育则是为医疗卫生部门培养中、初级卫生人才。它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他们年龄小、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等能力相对较差。医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人体又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包括的学科很多,从理论基础到临床实践,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病人直接“搬到”课堂上来。特别是外科的无菌手术、妇产科的正常分娩、护理学中的导尿技术及一些不常见的病症等,由于受无菌条件及时空的限制,只靠教师用挂图、模型等理论上的讲解,很难把问题说清楚。人体的解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医学形态学课程,还需要借助医学显微镜来观察其组织、细胞、病变.细菌等。在现有的条件下,不可能达到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进行教学。在识别和掌握较难辩认的细胞和细菌时,都要经过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才能在显微镜下找到,而且切片、标本时常被损坏。如人体解剖学中有“人体胚胎发育”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用挂图、模型和标本进行讲授,但挂图、模型和标本都是静止不动的,不能将组织形态的演变过程形象地显示出来,学生很难建立起动态概念。

医学教育心得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伤救治;全科医学;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交通事故、地震、洪涝等灾害等引发的大量创伤事件是极为严重的社会和医学问题[1]。据我国临床统计显示,在14~40岁年龄段的人群中,创伤是主要死因。初级创伤救治(PTC)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救治突发事件中的受伤者提供快速、有效的创伤治疗措施[2,3],此培训是通过模拟事故现场,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操作[4]。

2011年6月2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的全科医师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提出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5]。

目前全科医学教学中因部分患者不配合临床教学,学生见习机会少,在临床工作中缺少直观面对患者的经验,所以影响临床教学质量。高等教育要求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引。现行全科医学教学还在使用"填鸭式"教学,讲授模式比较僵化,多注重知识点的学习,师生之间互动较少,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6]。

利用PTC培训模式弥补上述教学中的缺点,使学生熟练运用规范化、标准化的创伤救治原则,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应用PTC培训模式,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师资选择 已取得PTC讲师资格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

1.2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0级订单定向培养的全科本科学生,共60人,随机分为两组,30

人接受PTC培训,30人未接受PTC培训。

1.3方法。

1.3.1理论教学 观察组在PTC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理论考试(选择题40道),收回有效问卷30份。对照组未接受PTC知识培训,课后同样理论考试,收回有效问卷30份。PTC培训主要包括气道管理(A)、呼吸管理(B)、循环管理(C)、神经损伤程度评估(D)、全身检查(E)。

1.3.2情景模拟教学 依据PTC培训的内容分别模拟不同的情景创伤病例,准备好所需各种教具(包括颈托、气管插管设备、吸引器、血压计、胸腔闭式引流器械等),利用模拟人进行操作,教师先进行演示,分别进行角色分配(接诊医师、助手等)。以五人为一小组,进行各种现场模拟演练,分别让学生担任各种角色,使每人都能熟练独立操作,操作后小组讨论,指出不足。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归纳总结。

1.3评估教学效果 在PTC理论和操作培训完成后,对二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选择题40道)和模拟现场操作能力考核,评价教学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所采集的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学生测试题成绩(满分100分:操作50分,理论50分)比较,见表1。

2.2观察组学生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见表2。

3讨论

3.1PTC培训模式有利于提高全科学生的院前急救能力 PTC培训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先进行理论课程学习,课程结束后马上进行情景病例模拟,在情景模拟教学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临床病例的综合处理能力。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相对于对照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显著提高,并且观察组学生培训后相对于培训前理论考试成绩显著提高。现场模拟考试的内容包括初级评估中讲授的内容:气道管理(A)、呼吸管理(B)、循环管理(C)、神经损伤程度评估(D)、全身检查(E)[7]。通过模拟各种创伤患者的现场,进行院前初步急救,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次损伤。让学生熟练掌握偶见临床意外场景的处理,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操作,争分夺秒,做到临场不慌,通ABCDE点进行有效的系统化全身评估,找出最威胁生命的伤害,果断施救,并减少其他损伤。培养学生的院前急救能力。

3.2模拟必要的场景与病例结合的教学法有助于将培训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模拟必要的场景和各种复合创伤病例与传统的模拟教学不同,通过设定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融入到现实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伤情评估和在最短时间内妥善处理病情,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并且因学生轮换不同角色,参与的积极性高,临床操作能力增强。小组每人轮换不同角色进行急救后,小组进行讨论,大家自由发言,评估每个人操作时的优缺点,如何改进,讨论结束后再重新转换角色练习,最后做到每个病例急救操作都熟记于心。在操作和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课堂气氛活跃。根据考核结果,操作和理论考试成绩表明观察组学生的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说明了PTC培训课程对学生教育的优越性。

3.3把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改变为师生互动教学,有助于提高全科医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 PTC培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教学,在改变场景和角色中演习院前急救,使学生有新鲜感,易于接受新知识。运用学生对队友的评价,开拓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比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3.4 PTC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全科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PTC培训中以5人为一组为单位进行情景病例模拟训练,在模拟训练中使用合理的分工和默契的相互配合,通过团体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操作后互相交流心得,纠正缺点,发挥别人的优点,使临床思维和操作技术能力快速提高。也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

4结论

院前创伤救治是急救工作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做好院前创伤救治可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在全科医师的教学中不仅要掌握理论问题,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结合现场示范讲解及演练的教学方法,明显提高创伤救治培训的教学效果,很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会民,宁宗.PTC培训项目对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191-192.

[2]Amiri H,Gholipour C,Mokhtarpour M,et al.Two-day primary trauma care workshop:early and late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J].Eur J Emerg Med,2012,14(23):58-59.

[3]Vafaee Najar A,Khabbazkhood M,Alidadi-Soltangholi H,et al.Investigating the relative risk factors of injuries caused by accidents on roads in the mashhad area in 2007[J].Iran Red Crescent Med J,2011,13(8):530-536.

[4]张海涛,郭建英,吴红梅,等.借鉴灾害医学教育国际化标准培养我国实用性灾害医学人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1061-1063.

[5]王柳行,辛程远.农村定向全科医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1(12):153-154.

医学教育心得范文第7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创造性思维;交流氛围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是高等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涉及基础医学、检验医学、护理学、检验与检疫及预防医学等专业。授课内容主要是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原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特异性治疗等。它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密切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病原生物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即教师机械地讲授,学生被动地记忆。

一、加强基础设施资源建设

基础设施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室及阅览室等。其中,实验室是“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但是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是往往由于实验室经费不足、配套设施不齐全、购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致使部分实验内容不能顺利开展,教学的实验质量难以确保。

二、理论教学改革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学生的行为影响着教师。教师的品行专业素质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注重主动探究

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变被动的灌输式的教学为主动的探究过程,力图使学生能够掌握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病原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为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奠定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知识的积累

学习的关键在于愿不愿意自主学习,学习是学生大学期间的任务,如果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那么师资再优秀,教学条件再完善,也无法督促学生自主参与其中。因此,学生应当转变学习观念,重视参与式学习,唤醒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在学习中形成情感体验,改变学习态度,用探索、发现的方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4.关注前沿信息,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将教材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要补充一些开拓性、时代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前沿内容。如,微生物的耐药性这一章节,我们为学生播放与耐药机制相关的视频和短片,引导学生就微生物耐药机制的产生及防控进行积极的讨论,鼓励学生查阅耐药机制最新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并就学习心得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实验教学改革

1.增设探究性实验,发展创造性思维

探究性实验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完善和发展,所以日常教学中,相关专家呼吁应该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自主实验设计应该占据实验项目的绝大部分。把实验的过程变为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形成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这一模式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2.综合实验以及设计实验为主线的考核模式

理想的实验考核体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可以合理地评估学生的基本技能,相对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经过实验项目开设和规划上的具体调整,新的考核模式以新增的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为核心内容,将考核按实验模块逐步进行,重点对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考查,考核内容分为实验模块(占据70%)和病原体形态辨识考核(占据30%)两部分。

3.建立虚拟实验网络平台,创建浓厚的学习交流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己不知不觉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网络资源被逐步引入教学中。课改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议合理开发网络资源,建立虚拟实验网络平台,开放式的实验平台应用便是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支持。

随着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由于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再加上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不断地更新与改革,在医学教育中,从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改革,在改革的探索中发现适应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以促进学生“成人”和“成才”为目标,培养出兼备临床技能和科研技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明霞.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育的反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周密,李哲,王艳艳,华芳,郑海筝.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0).

[3]杨利英.PBL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4]周密,李哲,王艳艳,等.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0).

[5]赵平,徐庆强,戚中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2(3):161-162.

医学教育心得范文第8篇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素质与能力只有在“做中学”的实践环节中才能真正得以提高。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口腔专业人才具备临床诊疗、技工、审美等多方面综合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养成则是口腔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核心环节。近年来,随着我院全程化口腔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学生自二年级起就开始接触口腔医学前伸课,从石膏牙、蜡牙雕刻到印模制取、灌注模型,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后期的专业课中,增加实践课比例,依托我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进的硬件设施,通过模拟、虚拟、仿真教学器材的广泛应用,强化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呈螺旋式上升。虽然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口腔医学教育的重点,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将临床操作技能作为唯一的实践能力来培养。新世纪对口腔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医生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还应是健康教育的实践者、卫生资源的管理者和社区发展的代言人。因此,在口腔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在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与职业活动和人际交往相关的实践能力培养,如分析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2拓展知识结构,挖掘学习潜力

医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科研技能训练和科学思维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为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高层次的医学应用与研究人才,我院以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日常授课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坚持将学科前沿进展引入教学,并选择性地介绍一些研究过程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阅专业外文文献,并教导学生在尊重前人知识的前提下批判性地阅读。创新思维是在批判过程中产生的。提出质疑,主动分析,才能有所创新。各教研室每年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读书报告会,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对相关文献的看法。通过读书报告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查阅文献、总结归纳、汇报表达等能力。

3开展课外科研,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曾说:“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对教育而言,这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知识、创新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2]。长期以来,我院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申报课外科研课题,让学生接触科学研究,了解科研工作的一般程序、实验实施的流程,锻炼他们从已知现象推断未知和本质的能力。这种科研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后继课程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新理论、新概念,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热情,以批判的眼光发现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团队合作精神。2012年,我校又推出本科生导师制,这一举措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早期接触科研的需要,同时这种“一对少”的教育方式也营造了因材施教的氛围,是培养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与机制[3]。

4改革考核体系,突出能力素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