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医学中医学

临床医学中医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临床医学中医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床医学中医学范文第1篇

本课题基于临床医学专业需求,设计重点教学内容,将课程特征和学生的基本特点紧密结合,灵活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实现“因专业需求施教”,注重体现实用性原则,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满足学生从自我专业角度出发实现对本课程学习的需要,为医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中医理论基础,同时满足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基于此,笔者对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对方药及中成药教学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效果显著,现将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1.1调查对象

以我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100名学生作为2009级实验班,并在相应年级设相同人数作为对照班;选择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200名学生作为2010级实验班,并在相应年级设相同人数作为对照班。

1.2教学内容调整

(1)实验班主要讲述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绪论、阴阳、气血津液、脏俯、病因、病机、四诊(主要是问诊)、辨证等相关内容,重点讲解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辨证,粗略介绍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方剂学基本理论。课时安排上压缩基础部分的课时,增加辨证和中药及辨证选用中成药部分的课时,选用大量临床病例,将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重点介绍101种常用中成药的功效特点、常见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便于学生日后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中成药,在教学中还增加了辨证选用中成药能力的训练。

(2)对照班教学内容:遵照原有教学大纲,主要讲述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绪论、阴阳、气血津液、脏腑、病因、病机、四诊(主要是问诊)、辨证等相关内容,重点讲解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粗略介绍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方剂学基本理论。

1.3评价方式

(1)授课结束后,以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査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内容调整的认可程度、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等几个方面。

(2)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中医学考试成绩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乃软件统计,分类数据进行x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效果评价

    2.1问卷调查

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各100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70。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各200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9%。问卷结果显示:(1)对于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的开设,实验班和对照班100.0%的学生都认为有必要。(2)认为在教学中最需要加强的内容是中药和方剂的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为58.7%和49.8%。(3)认为在中医学教学中有必要讲述临床常用中成药的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为83.4%和70.0%。(4)认为通过中医学的学习应该辨证选用中成药的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为91.3%和68.0%。(5)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结合临床病例和课堂讨论来讲述中成药辨证运用的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为89.1%和78.0%。

2.2学生成绩分布(见表1—2〉

3讨论

    3.1增加中成药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对于西医院校来说,不仅要培养多学科医生,而且还要从国情出发,注重培养西医学生的中医临床技能。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趋势,是时展的要求,患者往往需要中西药配伍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实践表明,中西药合理联用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中成药或西药,合理配伍中西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问卷调查显示,西医学生认为学习中医学课程是必要的。

中成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便于贮藏、携带方便、随时可以取用等优点。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学生,作为西医,一般不直接开具中药方剂,而是选用简便的中成药。有调查显示,西医医院85%以上的医师经常使用中成药,且中成药使用总量远高于中医科,但西医医师往往辨“病”论治,致使药不对证,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对中医的发展有不良的影响。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中药毒副作用的报道日渐增多。此外,中西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中药之间不合理用药等问题屡见不鲜。

随着中医药自身优势的凸显,大量成方制剂被应用,药物品种不断增加,新剂型不断推出,中成药正在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认识、了解中成药的相关知识,掌握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防止和减少中成药的不良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医学教育中,要不断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现行的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包括中医基础、诊断学、中药、方剂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多学科内容,在短短的60个学时内,教师只能着重介绍中医最基本的概念,对于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中药、方剂等内容则浅尝辄止,从而造成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想教的尴尬局面,因此,在中医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中成药知识的传授,尤其要加强学生辨证运用中成药能力的培养。问卷调査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中成药知识是有需求的。

3.2调整教学内容,运用案例教学法,加强辩证运用中成药能力的培养

笔者在教学中,强调应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合理用药,辨证选用中成药是使用中成药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中成药取得疗效的关键。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每一种中成药都有其自身的适应证,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应用中成药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尤其应按辨证施治原则用药,而不能简单按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证不经辨证盲目用药。如感冒在中医看来就有风寒、风热、暑湿等多种,风寒感冒宜选用辛温解表药(如通宣理肺丸、九味羌活丸等〉,风热感冒宜选用辛凉解表药(如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等),暑湿感冒宜选用祛湿解表药(如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等),如果不辨证施治,有时不仅不能奏效,反而使病情加重。使用中成药时应注意“异病同证”或“同病异证”等情况的辨证论治,合理应用中成药。

笔者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临床实用的需要,大量采用教学内容与实际病例相结合的方式,即案例式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将中医理、法、方、药融会贯通,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已学过的中成药知识,又加强了其临床辨证技能和遣方选药能力的训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明确学习中成药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活跃了学生的临床思维。通过问卷调査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均认为中成药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而且实验班学生对中成药的知识及运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髙。通过成绩分析可以看出,2009级和2010级实验班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班(P<0.05)。通过比较标准差系数,实验班低于对照班(P<0.05),说明实验班学生成绩比较集中,整体上优于对照班。

4结语

临床医学中医学范文第2篇

1应用心理学原理了解学生的心理

学生从小时候到长大,多多少少接触了中医。我们统计,98%的学生以前曾经一次或多次服用过中药。另外,国产影视作品中中医通过切脉诊病,甚至切脉辨妇女怀孕情况以及辨所怀是男婴还是女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心理上对中医很好奇,希望印证平时所得的信息但又充满了一定的怀疑。

我们在教学时,就要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我们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机械记忆过渡到学会正确的、完整的、符合临床实际的思维。

例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选择了我科优势病种急性胰腺炎。该病发病急,中医证候阳明腑实证的症状典型而易学。急性胰腺炎属里实热证,表现为痞、满、燥、实等证候。“其实者,散而泻之”,故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攻下药,以宗“六腑以通为用”之旨。常用苦寒攻下药急泻肠胃邪热积滞,阻止阳明腑实证发展至火毒炽盛、气血逆乱、脏腑衰败等诸多危症,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我们重点讲述“釜底抽薪”的含义,可以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解释。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一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把这个故事搬到医学上,阳明腑实证热在胃肠,用通腑泻下的方法使其热从下而解。这样的例子就很生动,符合学生的心理,懂得中医的辨证是可以理解并且科学的,从而使其认为中医可以接受,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最终达到教学效果好的目的。

2试探性学习经典提高中国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不足,直接弱化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要学好中医,必须拥有一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知识做基础,建立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非常重要。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很少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的“国学”知识,受西医的长期训练,形成了逻辑化、概念化的思维习惯。学校也较少开设其他人文知识课程,使学生对中医的思维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学习中医经典原文,背诵药赋方歌,是打好中医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历代医家将中医总结成歌赋、口诀也是为了后人更好地背诵。临床医学学生中医学课时数无法与中医院校相比,所以无法向学生讲授《内经》、《伤寒论》等专著。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药赋方歌,既陶冶了中国文化,又学到了一些实用的知识,今后可以运用于临床。可以开展系列活动,以促进学习中医经典的班级文化氛围的形成。长久坚持,一定可能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培养出几个中西医结合大家。

针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情况,给出如下的建议:①加强学生重视经典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授课老师的引导,或者观看中医经典录像,以提高学生的感性知识等。②举办中医经典讲座,增加学生的兴趣,弘扬中国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③利用学校学生创新计划平台,挑选优秀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学生创新计划课题。④重视中医经典师资的培养,使教师在教学中熟练引用中医经典,提高讲授水平。

在实践中,我们向同学讲授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等人通过整理筛选中医典籍,从大量草药中筛选提炼出青蒿素的故事。屠呦呦等发现,青蒿经过高温煎煮并无抗疟疗效,于是仔细研究中医经典。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溃,绞取汁服”可治“久疮”。屠哟呦根据这条葛洪处理青蒿并未经过高温煎煮的线索,认定青蒿提取不能高温煎煮,于是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拒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这就是中医经典带给我们的典型成果。这样,学生对中医经典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

3改革考核方法

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亚于教学过程本身,而且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必须建立起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西医院校学生中医课时较少,对许多内容难以死记硬背。为此,学生的考核方法必须改革。我们的做法是,将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最终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以下内容。

3.1见习成绩  学生定期前往附属医院见习,临床实际观摩并印证病人的情况。见习成绩包含见习纪律及见习报告。见习纪律由带教教师根据学生是否有迟到早退、见习是否认真、工作服是否穿着整齐等打分。见习报告,是学生分组后,由学生本人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并总结中医诊断、辨证、治法、处方等内容后,书写的完整记录病人情况的作业,助教老师对见习报告进行评价并打分。由见习纪律和见习报告得出学生的见习成绩。

3.2学生自主授课成绩  基于学生本位的学生自主授课教学法,是教学改革的一次新尝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继承传统教学优点并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把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模式逐步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表明,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留出一定的课时,由学生自主授课,并由教师打出分数,作为自主授课成绩,是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3.3课堂小测验  通过课堂小测验,分析其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每次课最后10分钟均进行1次开卷或闭卷测验,就本次课讲授的掌握和熟悉的知识点,随机选出一个进行测验,主要是需要记忆和应用的内容,实际也是对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程度与老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根据考试情况可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式。

临床医学中医学范文第3篇

西方近现代生物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是以传统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为基础,并且与现代逻辑的产生和发展也密切相关。因此通过逻辑教学,可以发挥学科知识的优势和功能,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创新能力,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研究认为成熟、科学的临床思维逻辑是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可靠标志之一。

为了适应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解决目前临床实践普遍反映出来的“高学历、低能力”现象和对临床思维培养的不同程度忽视,运用基于逻辑教学模式的临床思维培养方法,加速八年制医学生临床思维的成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

中医学是古代的医疗实践经验与传统哲学结合的产物。正如有的学者所说“逻辑的精神,在中国传统里头没有”,传统中医学术重视的是直觉、整体、模糊思维。尽管如此,传统中医学中仍然有逻辑思维的存在,如有研究对中医医案中的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进行了分析[4]。我们看到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是自发的,并没有拿到研究的层面上来进行,并且其中存在着牵强附会成分,所用术语与现在逻辑学的概念所要求的清晰、规范相差甚远等现象,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中医学的教学中亟待融入逻辑教学内容。

逻辑学习对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证的研究是中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目前该研究陷入了困境。梁茂新在其著作中对其中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没有把握好逻辑上的关系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术语,基本上都不是逻辑学意义上的概念,它们几乎都是多义词,尚未分离为具有专属性的概念。认为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外延甚广而内涵特殊的逻辑矛盾,而诸证的规范大多未能严格信守证概念定义的多项约定,各取所需,放宽标准,因而导致诸证与证概念的定义吻合程度较差的现状,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全面陷入令人难以置信的逻辑矛盾之中。并且认为把证的各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聚焦于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逻辑矛盾方面,是中医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历史必然[5]。由此可以不难看出正确的逻辑思维是中医科研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临床医学中医学范文第4篇

        《意见》为医学教育改革定下了大方向:

        到2020年,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得到完善,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全科、儿科等紧缺人才培养得到加强,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康复、医学技术等人才培养协调发展,培养质量显着提升,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一、严控生源质量,逐步实现一本招生

        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逐步实现一本招生,已经实施招生批次改革的省份,要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医学专业,提高生源质量。

        严格控制医学院校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单点招生规模。

        鼓励举办医学教育的中央部门所属院校适度扩大本科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增加优质人才供给。

        分析:以前存在的专科、二批、三批的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将逐步缩减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本科一批的招生规模。而单点招生,即不需参加高考直接上医学院校的招生模式,将受到严格控制。允许部属高校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吸引优质人才,这些新的要求和改变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医学生准入门槛,优化生源质量。

        二、逐步停止中职层次农村医学、中医专业招生

        中职层次农村医学、中医专业要逐步缩减初中毕业生招生规模,逐步转向在岗乡村医生能力和学历提升。

        2020年后,逐步停止中职层次农村医学、中医专业招生;届时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确有需要举办的,应依据本地区村卫生室人员岗位需求,按照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下同)有关开办区域、培养规模、执业地域范围等方面的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备案后招生。

        根据行业需求,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重点为农村基层培养助理全科医生。

        分析:就目前来讲,我国医学人员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在基层地区,学历水平差距较大,造成在编制、职称、福利待遇上较为矛盾和混乱。因此,逐步停止中职提高医学培养质量,高职规模大幅缩减,逐步实现一本招生将是大势所趋,改革之必要。

        而已经存在的中职院校,将会转变职能成为在岗村医培养和提升学位的地方。前几日贵州省宣布将对4188名村医进行学历教育,使无中专学历的在岗村医通过三年农村医学专业中专教育,使其具备报考全国执业助理医师的资格,正是提高农村医学人员的必要手段。

        三、继续教育与职称挂钩

        强化全员继续医学教育,健全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将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聘用和定期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评定上一级资格的重要条件。

        以基层为重点,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围绕各类人才职业发展需求,分层分类制订继续医学教育指南。

        四、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培养,鼓励实行“县管乡用”

        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

        完善订单定向医学生教育培养政策,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按照考生户籍以县为单位定向招生的办法,将本科毕业生全部纳入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根据需求适度扩大培养规模;

        严格履约管理,及时落实就业岗位和薪酬待遇,鼓励各地探索实行“县管乡用”(县医院聘用管理、乡镇卫生院使用)的用人管理制度。

        对在岗基层卫生人员(含乡村医生)加强全科医学、中医学基本知识技能和适宜技术培训。

        分析:随着分级诊疗的实行,以及基层医疗实际的需要,目前全科医生的数量远远不够,为基层加快输送全科医生已非常必要。除了培养优秀的全科医学生以外,鼓励在岗医生转岗全科也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手段。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鼓励西医离职学中医

        分类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适度增加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的中医类院校为“5+3”一体化招生院校,促进中医药院校教育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

        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加强师承导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建立以名老中医药专家、教学名师为核心的教师团队,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加快推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

        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鼓励扶持民族地区和高等院校开办民族医药相关专业,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开展民族医药研究生教育。

        分析:7月1日《中医药法》的推行,将会为中医药发展和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六、本科毕业到基层医院可以直接聘中级职称

        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疆、西藏及四省藏区等艰苦边远地区可放宽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下同)工作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

        对“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不占各地高级岗位比例。

        分析:一般本科毕业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需要5年时间,现在规培3年后就可以直接考了,在年限上大大缩短。

        七、基层急需紧缺人才可直接考察聘用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人才以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可由医院采取考察的方式予以公开招聘。

        基层卫生计生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和全科等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考察聘用。

临床医学中医学范文第5篇

标准化病人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引入我国的一种新的教学及考核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模拟真实的临床情景,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1标准化病人的概念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又称模拟病

人(SimulatedPatients)或者病人指导者,是指经过系统训练后,能恒定、逼真地复制临床真实情况的人[1],他们一般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培训后能扮演病人,可以根据自己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并评估医生操作技能,充当评估者和教师的角色。1968年美国的Barrow首先提出了标准化病人的概念,其在1960年初培养了第1例神经科标准化病人。1991年,Stillman把这项技术引入我国,并于1993年在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及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标准化病人。

1.2标准化病人的优势

标准化病人应用于中医内科学教学有许多优点:一是缓解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解决了学生人数较多,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人不足,以及病人注重隐私和自我保护意识导致的不合作现象等现存的临床医学教学难题;二是使学生可提前培养灵活的临床应变能力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能够对学生临床实践中的细节给出相对客观的指导和评估;三是可以使学生熟悉临床资料采集的基本内容和技巧,将理论与临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可以给学生提供运用临床基本技能的机会;四是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首次与病人接触的无措感;五是更符合学生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1.3标准化病人的缺点

一是对SP的选拔有较高的要求,拔中,

SP的年龄、职业、学历以及健康等方面都要考虑到;二是对SP的培训需要消耗较大的精力,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和严格的培训制度;三是由于SP并不是专业的医疗工作者,在实际应用中会有误导学生诊断的情况出现;四是SP不是真正的病人,不能模拟患者全部的症状和体征。

2标准化病人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2.1SP的选拔与培训

SP的选拔上,国外以向社会公开招募人员做为职业SP为主要来源,但是在我国,SP的来源以医学院校高年级的学生或教师为主。这与我国中医学院校的财力不足有关,也与培训的难度较大有关。SP的培训上,要求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病史、典型阳性症状和体征、表演技巧、细微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评估能力等。具体要求如下:要熟悉所扮演的角色,恰如其分地演出该病人应有的表情、声音与动作,不能过度夸张。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表达意思清楚明白。能接受学生的碰触和检查,并能够正确回忆出学生的表现,并做出相应的评价。能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知识,对中医常用诊法和辨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掌握正确的体格检查内容。在SP的基础知识培训结束后,根据每位SP的特点,编写相应的剧本。剧本以病证结合,突出中医特色为主,应包括中西医常用诊法和中医辨证的内容。

2.2SP的应用

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当中,可利用SP模拟患者就诊的全过程。先让学生对SP进行体格检查操作和中医四诊操作,以收集临床资料。在资料完善后,每位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份门诊病历的书写,要涵盖主诉、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诊断、治则治法、选方用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以煅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病历写作能力、临床资料采集能力、辨证能力、诊断能力和遣方用药能力等,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使之提前适应临床一线的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

3结语

临床医学中医学范文第6篇

湘雅医学院附二医院:

兹介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医学系护理XX班李宇春同学来贵单位实习,请予接洽为感!

XXX,女,现年27岁,四川省(成都市)县人,其身份证号:XXXXX,学号:XXXX。该生学习勤奋,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向上,实践能力强,尊敬师长,与同学关系融洽。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医学系(盖章)

护理教研室主任(签字):

医院介绍信范文二

系介绍我校***实习生到贵医院实习,性别:*,民族:**。在校系大四学生,***专业.在贵医院实xx年**月。望贵院妥善接待.安排实习。

****医学院****系

年月日

医院介绍信范文三

医院/卫生院:

兹有我院专业级本科学生已完成在校阶段的学习内容,现到贵院联系实习,实习时间年月至年月。希接洽为盼。

****医学院****系

年月日

医院介绍信范文四

xxxxxx医院:

我校级本科班学生将于年月中旬至年月中旬进行为期52周的毕业临床实习.

该学生入学四年以来,系统学习了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课程,并学习了部分专题,专病的选修课,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课前见习和课间见习,初步接触过中医的临床实践.按教学计划,第五年为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思维力法,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阶段.凡未参加毕业实习的和未通过实习考核的学生,一律不准毕业.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望贵医院能接受该生来实习为盼.

实习科目根据实习计划中要求由本人与贵院确定,实习结束后,请贵院各科室负责医师填写毕业实习鉴定表并由医教科审核盖章后交回我院.

此致!

临床医学中医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专业是中医院校中的一个重要专业,也是当前中医院校招生和就业相对热门的一个专业。然而在某些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以病理生理学课程为例,对中医专业本科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病理生理学课程学时太少 在某些中医院校中医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病理生理学虽然还是一门考试科目,但学时安排很少,见表1。

从表1可见,我校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课程仅安排了24学时,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的1/3。由于课时太少,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相比,这种培养方案不得不删除一些重要的章节(表2),从而影响了中医专业本科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

从表2可见,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安排太少,使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差甚远,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因学时安排受限而无法达标。在理论授课方面,因为只安排了16学时,对绪论、疾病概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DIC、肺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基本内容因无学时而不能讲授。而在其它基础和临床课程的教学中,又往往认为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知识而不再详细讲述,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其它课程时没有相关知识作铺垫,将严重影响学生对其它课程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实验授课方面,因为只安排了8学时,只能安排缺氧和休克实验,许多应该开设的实验课无法开设。这些都将严重影响中医专业本科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

1.2 学生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其试图在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架起"桥梁"。因此病理生理学可在各基础学科间起横向联系作用,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起纵向沟通作用,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中医专业本科生由于对自我专业的认同性较高,往往在心理上会排斥对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认为只要学好中医课程,就可以胜任将来所从事的医疗工作。此外,由于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安排少,学分低(目前只有1.5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复杂难懂的病理生理学知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分更多的课程上,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对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建议

中医以其特定的学科属性,原则上应该专修,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人们的观念,单纯学习中医,难以被社会所接受。所以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且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由基础医学过渡至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其教学目的正是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培养学生将基础医学知识正确应用至临床疾病,对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作用[2]。

对于本文列举的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修改现行中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有关病理生理学课程的设置,适当增加学时并提高其相应学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明确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从思想上重视对该课程的学习。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中医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作为病理生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能加深学生对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逻辑推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中医学范文第8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传统医学科长期承担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五年制和北京护士学校护理专业部分学生《中医学》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就“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应用作一探讨。

1 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西医院校的学生是经过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初步建立起一套现代医学的基本思维习惯之后,在临床阶段开始学习中医课程的。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法,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因 此,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医学》课程的时候感觉无法理解,枯燥乏味,无所适从,对学习中医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目前,在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教学中,仅有1个学期几十个学时的《中医学》课程,内容要涵盖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等多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将内容丰富的中医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是非常困难的,又没有充分的临床实践机会,很难真正应用于临床。

笔者认为,影响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除重视程度不足之外,主要是中西医学思维方法的差异妨碍了学生对于中医知识的理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中医知识应付考试,不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加入有关中医思维方法的介绍,培养对于中医学的兴趣,加深对中医学的理解,从而增强对中医学的认同感,也可为日后工作需要时补充相关知识打下一定基础。

2 “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学理论成形于先秦时代,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运用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可以由微观认识宏观,由个别推测一般,由具体进行抽象,实现了人类的认识由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迁移,从而为中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思路,对中医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取象比类”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通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确定“类”的概念和特征,将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与“类”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比较、类比,然后推论出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的方法。这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

通讯作者:支楠,E-mail:zhinan@trhos.com

法之一,也是不同于西医的逻辑思维之处。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常用的认识论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随处可现。适当加入此类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西医院校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中医学产生兴趣,尽快走进中医殿堂。

3 取象比类法在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的应用

取象比类在中医教学中具有启发思路、触类旁通的积极作用。联系自然事物,恰当运用该方法可有效加深学生对中医学中抽象概念的理解。

3.1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一直是中医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很抽象,如何让西医院校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是教学中的挑战。充分应用取象比类思维,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基本概念。可以从阴阳的本义讲起,即日光的向背: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再逐步引申出阴阳的其他属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的论述,使用水、火这样大家熟悉的事物对阴阳的属性进行类比,使抽象的阴阳概念有了具体的形象,学生很容易从向阳、背阴或是水火的特性来想象和归纳阴阳的属性和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是取象比类思维的经典运用,五行的本义即指自然界木、火、土、金、水5种基本的物质形态,逐渐抽象引申为这5种物质所具有的属性。每一类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有着相同的或相关的特定属性,彼此之间构成了紧密的联系,从而构建了具有“天人合一”思想的五行学说。《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以木为例,“木曰曲直”原指树木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直的特性,可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性质和作用的事物现象都可以归为“木”。春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这正符合生长、升发的特点,因此归属木行。此外,在讲授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关系的时候,将抽象的五行简化为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在教学中常用的引导西医学生入门的有效方法。

3.2 生理病理

中医学中使用取象比类思维推论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的理论不胜枚举。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时代已形成系统理论,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属性,以五行为纽带,把自然界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和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一一联系对应起来,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理论体系,体现了人体内部及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风伤筋……酸伤筋……”就阐述了五行中“木”所代表的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3 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外感六病因的归纳是取象比类思想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古人以自然界之气象、物象与人体临床表现相类比,经过反复临床实践验证,归纳总结所得。以风邪为例,笔者备课时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图片,以加强学生对其致病特点的理解:使用台风后大树连根拔起,灌木和小草安然无恙的照片,结合感冒在表、在上的临床表现,讲授“风性清扬开泄,易袭阳位”的特点;用一张龙卷风的图片,通过其速度和方向的变化来讲授“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使用风力发电机和大风时树木枝叶剧烈晃动的图片来介绍“风性主动”的特点;在“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明中,结合感冒清热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生活中常见的中成药,讲解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医学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以致病因素(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正气)之间的相互斗争及双方盛衰变化为主线。因此,在病机阐述中,往往可以从军事现象中进行取象比类,把正邪关系类比为战争中进攻和防御的关系,这样更加直观,易于学生理解。

3.4 中药学

中药基本理论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无不打着取象比类的烙印。清代徐灵胎指出:“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色,或取其所成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通过生长时间和气味来说明茵陈的归经和功效,“甫经立春即勃然生长,宜于正月中旬采之,其气微香,其味微辛微苦,秉少阳最初之气,是以能凉而能散……是以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

3.4.1 从形态类比 中医学有“以形养形”、“同气相求”的理论,也可以结合民间“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进行讲授,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如羊肝益肝明目,茯苓皮、冬瓜皮、生姜皮利水消肿;莲子心、栀子心、灯芯草等清心降火;鸡血藤、络石藤、忍冬藤等藤类药舒筋通络;核桃、益智仁形似脑而益肾补脑;松节、牛膝形似关节而通利关节。

3.4.2 从质地类比 “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药物质地关系密切。一般来说,花、叶等植物药质轻升浮,如荆芥、细辛、薄荷等解表药走表向上,具有解表升散之功;矿物药质重沉降,如朱砂、磁石等入里下沉,能重镇心神、平肝潜阳。又如,同属辛味能行能散的药物,因其质地不同功用也有差异:薄荷、荆芥等枝叶类药气味清香,善走表而有解表之功;藿香、砂仁等果实类药香味浓郁重浊,可入里而化脾胃湿浊;麝香、冰片之类挥发性极强,芳香走窜,善开窍醒神、祛瘀通络。

3.4.3 从颜色类比 中药颜色类比多源于五行学说。如朱砂、丹参、血竭、红藤、牡丹皮、茜草、赤芍、鸡血藤等色红入心经或血分;磁石、地黄、桑椹、墨旱莲、女贞子、黑芝麻、何首乌等色黑入肾经;生石膏、百合、白果、桑白皮、白附子、白芥子、白茅根、贝母等色白入肺经;灶心土、陈皮、黄芪、党参、人参、炒谷麦芽等色黄入脾经;青黛、青皮、青木香、枳实、佛手、薄荷等色青入肝经。

3.4.4 从环境和习性类比 中药的功效往往与其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如生于湿地的泽泻、芦根、浮萍、海藻、蒲黄等药物可以利水消肿;生于夏季的荷叶、青蒿等药物能清热祛暑;生于寒冷地区的雪莲、人参等药物能益气温阳;潜伏水底的龟甲、鳖甲、石决明、珍珠母等可滋阴潜阳;善打洞走窜的穿山甲、蛇类、全蝎、蜈蚣等药物善行而通经活络;蝉夏季长鸣,故可用蝉蜕疏风清热,治疗咽喉疾病。

4 教学中运用取象比类法的思考

在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中对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法运用得当,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记忆枯燥抽象的中医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中引入取象比类等中国传统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填补以往教育在这方面的空白,使学生对于中医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但也应该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法,看到其局限性。不同事物之间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前者提供了取象比类的依据,后者则制约了取象比类结果的准确性。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容易为表象所干扰,难以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微观分析。通过取象比类方法所建立的联系,也难免具有表象性、主观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因此,应让学生了解到这种思维方法的局限性,不可随意推而广之,否则有可能推导出错误的结论,反而引起对中医的排斥和不信任。

实际上,中医学通过取象比类思维在不同事物之间所建立的联系,不一定是其本质和必然联系,而是借助这些联系做为桥梁,构建一个阐释自然现象、人体生理病理功能、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中药功效主治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系统。这是在临床实践中所建立的,其实质就是对复杂因素作用下的疾病状态演变及其防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取象比类”只是一个认识手段,其结论还需要根据临床实践进行取舍,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的说法就是根据临床实践对取象比类结论所做出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