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泥石流;滑坡;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17-01

泥石流和滑坡灾害是我国十分常见的地质灾害,泥石流主要是指由洪水强大的冲蚀力引发的灾害,洪水会携带大量和泥沙和杂物,洪水强大的冲蚀力再加上泥沙和杂物自身的质量,会使得泥石流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会对沿途和沟口的村庄和城镇造成极大的破坏。滑坡是山体斜坡上的部分受到雨水侵蚀、地震等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整体向下运动的现象,这会对坡下的建筑物和人员造成极大的危害和影响。无论是滑坡还是泥石流,都会给我国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只有进行相关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够减少损失。

1.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和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1.1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由洪水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其来势凶猛,在很短时间里,大量泥石横冲直撞,冲出沟外,并在沟口堆积起来。泥石流来势凶猛,而且经常与山体崩塌相伴相随,冲毁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庄、城镇, 对农田和道路、桥梁及其他建筑物破坏性极大,给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土壤结构疏松,易积水,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同时山体及坡体的物质组成、降雨和地震都对滑坡的形成和发生产生影响。

1.2人类活动对泥石流和滑坡的影响

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活动破坏了区内的原始植被,直接诱发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

2.泥石流和滑坡的防治措施

2.1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

合理布设监测站点。在区域内建设水文、气象 、山洪灾害及滑坡泥石流等多个监测预警系统,负责监测实时降雨、洪水过程和山洪灾害,为减少或避免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可靠的支撑。分析确定临界雨量以及时段降雨量均值及场次暴雨资料分析确定各河流的临界雨量值,根据临界雨量及诱发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 3 级: 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建立山洪灾害预报模型。预报模型的建立是山洪灾害预测的重要环节,可分别采用气象因子相关法、回归分析法、神经网络模型等建立山洪灾害预报模型。

2.2采用科学的防护技术

随着现代防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迫切要求,相邻学科的渗透、促进,以及洪水给人类社会经常造成重大灾害损失等,促使人们利用科学的防洪技术。根据山洪灾害分布成因、特点及防治任务,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建设包括监测系统、县级山洪灾害防御信息接收平台、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组成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平台。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洪水预报警报的水平,为山洪灾害防治提供先进手段,为指挥调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2.3注重水土保护防止洪水泥石流的发生

采用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防治。在区域内禁止滥砍滥伐,进行封山育林、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植被可增加地表对降雨的滞蓄能力,还可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因此要大力保护和治理极易发生滑坡及有泥石流发生的区域的植被。

2.4采用工程性的防护措施

工程性的泥石流和滑坡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是: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穿过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滑坡的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内;或将滑坡区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体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丁坝”;在滑坡体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3.泥石流滑坡防治的长效手段

只有充分了解区域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才能够真正了解到灾害的发生条件,同时相关部门应当进行实时的检测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自救水平,减少泥石流和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影响,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和政府的整体形象。

结语:滑坡和泥石流都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通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数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开荒、过度放牧、人工切坡等等。因此需要人们树立环保的理念,同时相关部门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工作。另一方面滑坡和泥石流有些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于山体的加固,防止灾害的出现。同时还要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处理,防止出现次生灾害对人们造成二次影响。相信通过相应的防治措施,一定能够减少泥石流和滑坡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堂路 地质灾害 泥石流 易发程度 评分0、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暴雨特征

大堂路位于北京房山区,该公路连接白草畔风景区和史家营乡政府,此次评估区域处于中、低山区,海拔在530~1650m之间,地势总体呈中间高,东西两侧低,南低北高。

调查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冬季漫长、春秋季短暂、夏季炎热多余、气候类型多样、多灾害性天气。根据房山区霞云岭站1956~2009年逐年降水量资料,年平均降水量645.2mm;最大年降水量1085.0mm(1956年),最小年降水量315.8mm(1965年);降水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近85%,24小时最大降水量449.5mm(1956年8月3日);1小时最大降雨量38.6mm;10分钟最大降雨量20.2mm。年平均降水日:北坡为79天、南坡为73天。

1、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评估区出露的地层岩性有:①全新统人工堆积物、残坡积物、冲洪积物、滑坡堆积物和崩塌堆积物,其承载能力低,可作为一般路基的持力层,但需处理。这些松散堆积层往往容易发生浅层滑坡、滑塌和崩塌灾害,也是泥石流沟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②上更新统的冲洪积物;③侏罗系的凝灰岩、砂岩、夹煤层砂岩、页岩和玄武岩,三叠系的砂岩、砾岩;④二叠系的石英砂岩、碳质泥岩,石炭系的砂岩和煤层,其中煤层等极软岩可作为软弱控滑面;⑤奥陶系的灰岩。

评估区范围内无历史破坏性强震发生记录,主要受到周边地区地震影响。该区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为第一组。

2、泥石流灾害评估

根据评估地区降水量条件和国土资源部DZ/T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附录B暴雨强度指标R及表B.1可能发生泥石流的界限值,判别泥石流发生几率。

根据房山区1956~2009年逐年降水量资料,计算评估区泥石流发生概率(表1)。

表1 暴雨强度指标R计算及泥石流发生几率表

由表1中的计算结果得出,房山区的泥石流发生几率大于0.8,为泥石流的易发区。

依据泥石流勘查规范中附录G,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可对主要沟谷进行打分评估,确定泥石流易发程度,然后根据泥石流危害程度确定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等级。下面分别对评估区内潜在的2条泥石流沟分别进行易发程度划分和危险性等级确定。

2.1高家沟泥石流(L1)

高家沟长3.52km,宽20~40m,深50~150m,纵坡20°~40°,沟底纵坡为21.4%,汇水面积1.49 km2,沟谷类型为“V”型,植被覆盖率为82%。根据泥石流易发程度计算评价表(见表2),L2泥石流沟易发程度量化值为99分,属于易发等级,威胁史秋公路的安全,现状评估危险性中等。

2.2 K10+550沟泥石流(L2)

L3泥石流属于坡面泥石流,沟长192 m,宽25~60m,深50~60m,纵坡30°~40°,沟底纵坡为53%,汇水面积0.074km3,沟谷类型为“V”型,植被覆盖率为90%。根据泥石流易发程度计算评价表(见表2),L2泥石流沟易发程度量化值为99分,属于易发等级,威胁史秋公路的安全,现状评估危险性中等。

表2 泥石流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

注:总分87~115为易发。

3、泥石流防治建议

泥石流治理工程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泥石流对村庄、道路的危害。为此,防治工程方案要结合泥石流类型、规模及活动规律等采取拦、排等综合工程措施。

拟建公路可能会遭受2处泥石流沟的潜在威胁,应采取的防治措施包括:设置桥梁或涵洞工程,加大过水断面;禁止在冲沟上游方向堆置弃渣,并清理沟底弃渣,减少固体物质来源;在上游方向设置拦砂坝等工程,削弱泥石流下泄总量;营造森林、保护草坡,稳定山区坡面,保持水土、制止泥石流发育;加强监测,及时疏通沟道。其中L2泥石流为坡面石流,沟坡降大,应重点清除沟道中的弃渣。

4、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泥石流的评估评分的方法及过程,通过评分对泥石流进行量化评估,并提出了防治意见,可给相似工程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文第3篇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地质灾害一直都是地质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它不仅涉及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于自然环境而言同样重要,例如过度开采等人为活动,会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等现象。本文重点论述了滑坡、 崩塌、泥石流、 地面沉降与塌陷几种主要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环境地质

0引言

随着世界人口密度的增大,土地的过度使用,植物的大量破坏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随着城市发展建设,人造工程越来越多和工程规模的日益增大会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如边坡的变陡会造成山体滑坡、 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 过度开采地下水和矿藏会造成地面沉降、 地裂缝和塌陷等。

1)地形因素

随着世界人口密度的增大,土地的过度使用,植物的大量破坏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我国地形以西高东低,地形分为三大台阶,东部、西部、青藏高原三个方向为三大台阶,东部台阶多为平原地区,沉降是常见的灾害,上海、宁波等东部城市,沉降都有不程度的出现。而第二台阶西部地区主要是以山划分,从大兴安岭到雪峰山为界,这里比较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而第三台阶的青藏高原则是滑坡的高发地,泥石流也是频繁发生。

2)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和岩性两个方面

断层与节理发育地带, 容易形成滑坡, 这是因为断层与节理使完整的岩体破碎, 使岩体强度降低。再加上节理面、断层面、层理面通过各种运动之后,很容易产生滑动面或者是切割面,在这种情况下,山体滑动,或者推移,山体滑坡成为必然,再加上自然天气的破坏,例如暴雨,滑坡加剧泥石流就会出现。

3)气象因素

随着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我国对于地质灾害也越来越重视,专门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把天气和地质灾害的预报同时进行,这样的预报方式被称之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足见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通常来说,地质灾害隐患点多为地形及地质极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地方。特别是在恶劣的自然天气面前,地质灾害发生越来越多。

4)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人为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例如、公路、桥梁、房屋等等不仅占据了大量的空间,同时也破坏了植被。大自然的平衡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破坏,从而各种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现象频繁发生,这些的主因完全是因为人为工程过多而造成的。

当然,植被本身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的原因之一,当植被处于茂盛时期,根颈与泥土紧密结合,泥石流等现象很少会发生,一旦植被被破坏那么泥土本身稀松,泥石流就有可能会发生,为此,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于植被的研究也应该引起重视。

1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不仅危害到国家的财产安全,同时也是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致命灾害,为此,对于地质灾害问题,不仅要加以重视,同时更应该做到提前预防,出现灾害要及时治理,从而减少灾害对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1滑坡

1.1.1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十分复杂, 但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主导因素, 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 其中有岩土体类型和性质, 地质构造和岩土体结构、 分化作用、 地下水活动等。另一类为触发因素, 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 如地震、 洪水、 暴雨、 人类工程活动等。

1.1.2滑坡的防治措施

1)支档工程:它是防治滑坡最主要的一种工程措施, 它可以改善斜坡的力学平衡条件, 以达到抵抗其变形破坏的目的。常用的措施有锚固、 挡墙、 抗滑桩和支撑等。

2)排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的时期,特别容易渗到坡体,当渗到滑动面时,抗滑力大幅下降,滑坡也会随之出现,在坡顶开挖排水沟, 特别是在斜坡变形区四周开挖排水沟, 拦截地表水入渗, 排水沟应用片石或混凝土砌置。其它排水措施还有地下廊道等。

3)削减及反压:减载主要是将较陡的边坡变缓或将滑坡体后缘的岩土体削去一部分, 以达到减少下滑力的目的, 反压是将削减下来的岩土体堆积在坡脚阻滑部位, 减载与反压往往配合运用, 使之既降低下滑力, 又增加阻滑力的良好效果。

1.2崩塌

崩塌现象主要是因为岩土体拉裂面被破坏,从而与母体分离而产生位移、坠落等。造成崩塌的原因:地形是造成崩塌的主因,存在高陡临空面的斜坡易产生崩塌地质灾害。地形切割越强烈,崩塌现象越频繁。风化是造成崩塌的第二大主因,风化会造成裂隙加大,对于崩塌起助推作用。当然,崩塌同时也因为水压、采矿、暴雨等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而引起崩塌现象。

崩塌是一种毫无预警的自然地质灾害现象,为了更好的解决崩塌问题,不仅需要考察好地形地貌,产生的原因,以及受到破坏的范围等,同时对于地质测绘这样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减少危害以及人民人身财产的安全,还是需要建立标知,让百姓避开,或者直接搬迁等办法。如果不具备搬迁条件,需要及时治理,进行相关植被的种植,以及坡底的加固。

1.3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汛期常见的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泥沙失稳搬运) 现象。它是泥沙在水动力作用下失稳后, 集中输移的自然演变过程之一, 具有严重的灾害性。

1.3.1泥石流形成条件

①地形条件:陡峭的山岳是泥石流高发区,在特殊的地形条件之下,既是形成泥石流的主因,也是泥石流活动场所,泥石流是沿着坡降大的沟谷进行活动,每一个泥石流都会自成流域。流域可以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大区域。

②地质条件:泥石流的物质条件主要是由地质条件所决定的,当所处的地质构造相对繁杂,岩土松软、风化严峻,植被被破坏或者护理不佳,很容易就会在山坡处,或者沟谷之内堆积大量的碎状物质,这一些物质其实也是泥石流的一个隐患。

③气象水文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强烈的地表径流作为动力条件。泥石流的地表径流来源于暴雨,高山冰雪强烈融化和水体溃决等,气象水文因素是激发泥石流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1.3.2泥石流的防治办法

①防治泥石流的生物措施:生物措施其实就是把原有的地质进行修复,让地质回归最初的形态,其中包括植被的培育,地貌的维护,特别是对于出现过崩塌的地段,或者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地段严禁耕作。

②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拦挡、蓄水、引水工程都是预防及治理泥石流的工程措施,坝体的建筑需要在流通区域进行建造,不仅起到加固坡体同时还具有拦挡泥石流的效果。为了起到更好的拦挡作用,坝体内还应该有排水孔,并且分布要合理科学,同时为了更好的阻拦泥石流的冲击力,可以进行分级坝体的建设,这样可以通过一级一级的分化泥石流的冲击力,所造成的危害也会减少。同时还应该建设蓄水库,截水沟、引水渠等引水工程,这些工程不仅可以分化洪水的水量,同时也可以削减洪水的冲击力以及有效控制泥石流产生的暴发力。

2结语

近年来,地质灾害一直都是危害人民生命财产(下转第363页)(上接第324页)安全的一大主因。而产生地质灾害的原因众多,自然气候也是其中之一,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等各方面都有关联,同时也与地质条件有关。为此,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成为本文章的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振林,孙加荣,刘颖,袁晓军.崩塌块体形成原因及其演变过程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04).

[2]龙鹏宇,张金川,唐玄,聂海宽,刘珠江,韩双彪,朱亮亮.泥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勘探和开发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03).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泥石流;地质灾害勘查;防治

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泥石流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特殊洪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就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环。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的施工,减轻泥石流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危害。建德市乾潭镇幸福村陈家自然村泥石流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泥石流,为一冲沟沟源坡面滑坡、崩塌、沟谷侵蚀等引发的沟谷型小型泥石流。

1 工程概况

建德市乾潭镇幸福村陈家自然村泥石流冲沟位于建德市乾潭镇幸福村陈家自然村,距离乾潭镇镇政府直线距离约3km,距离G320国道直线距离约1.3km,泥石流前缘有乡村道路通过。该冲沟最近一次发生泥石流时间为2011年6月19日凌晨,方量约400~600m3,根据了解,当时受灾户数达数十户,无人员伤亡。泥石流发生以后,在沟口局部段已采用了浆砌块石对沟壁进行了支护。

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泥石流沟口地理位置坐标为N29°37′28.43″,E119°33′2.81″,工程区总体地形地貌属于低山、山前坡洪积地貌。泥石流冲沟山顶高程最大高程为358.99,位于工程区SE侧山顶,沟底高程约94~98m,山体自然坡度约30~50°,坡面覆盖层厚度0.5~2.5m,植被发育,属低山地貌。冲沟前缘为山前坡洪积地貌,高程70~95m,地形坡度5~10°。

(二)地层岩性

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区内出露的第四系(Q)有:① 泥石流堆积(Q4sef)

岩性为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块石直径一般10~30cm,可见最大块径0.6m,含量20~30%,碎石含量15~30%,厚度0.3~1.5m不等,结构松散。主要分布于冲沟内高程94~143m冲沟表层;② 滑坡堆积体(Q4del):岩性为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块石直径一般1~20cm,含量10~20%,堆积厚度0.5~1.0m不等,碎石含量10~20%,结构松散。主要分布在物源区滑坡体表层及滑坡前缘冲沟表层;③ 全新统冲洪积(Q4al-pl):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碎石含量10~20%,厚度0.5~1.2m,主要分布在冲沟内112~122m高程:④残坡积层(Q el -dl):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碎石含量10~20%,厚度0.5~2.5m不等,结构松散。主要分布在山体表层:⑤ 上更新统坡洪积(Q3dl-pl):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碎石含量10~20%,厚度大于2m,主要分布在工程区西侧坡洪积地貌单元区。出露的前第四系为侏罗系上统黄尖组(J3h):岩性为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岩体呈块状,冲沟内以中风化岩体为主,沟口附近见有强风化层,厚度2~3m。

(三)水文地质

工程区位于低山丘陵区,据野外调查及边坡岩性揭示,根据其地下水埋藏、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动力特征,地下水类型可分为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1)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残坡积及坡洪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层中,水量较为贫乏,其动态完全决定于大气降水,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2)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侏罗系上统黄尖组基岩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风化裂隙中,含水量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风化程度及地质构造发育程度、植被等多种因素控制,一般富水性贫乏。基岩裂隙水接受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大气降水渗入补给。

3泥石流基本工程地质特征

该泥石流冲沟位于建德市乾潭镇幸福村,冲沟主沟全长约547m,沟口高程94m,主沟沟源高程325m,支沟1沟源高程258m,主沟河床平均纵坡降约420‰(图1),沟谷流域汇水面积约0.084km2。

图1主沟沟谷纵坡降图

3.1泥石流物源区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冲沟沟源崩塌、滑坡发育,崩塌主要分布在主沟沟源,滑坡主要分布在支沟1内,沟内泥石流物源主要由沟谷两侧补给,沟床内基岩。

(一)崩塌

崩塌点分布于主沟沟源300m以上,高程冲沟两侧山体自然地形坡度35~45°,植被发育,以灌木杂草等为主。表层残坡积层厚度0.5~1.5m不等,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冲沟内基岩,基岩岩性为侏罗系上统黄尖组(J3h)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中等风化,层面产状为N80°ESE∠20°。主要发育的节理有:①N20°WNE∠75°,间距15~30cm,延伸2~3m,微张;②N60°ENW∠65°,间距10~15cm,延伸短;③EWN∠30~40°,间距10~20cm,延伸短。

该崩塌点主要由上部残坡积层在降雨及自重影响下及岩体在结构面与层面相互切割形成碎块石向沟内产生移动所致,其已产生崩塌方量约300~400m3,主要为一小型土质崩塌,现状该崩塌稳定性较差,在降雨及自重影响下有再次发生崩塌的可能,是主沟中主要的泥石流物质来源。

(2)滑坡

在支沟1高程220~255m山体边坡上发育有一滑坡地质灾害(HP1),见图2,滑坡前缘长约7m,斜长约38m,高差约25m,主滑动方向为S72°W,已产生滑坡方量约300~400m3,为一小型土质滑坡地质灾害。滑坡地质灾害点后缘山体自然地形坡度40~45°,植被发育,主要为灌木及杂草等。滑坡顶部见有高约1~1.2m的陡坎,残坡积层厚度1~1.5m不等,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滑坡堆体岩性为含碎块石粉质粘土,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黄尖组(J3h)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中等风化为主,滑坡前缘位于冲沟内,沟内见有滑坡堆积物,厚度1~1.5m不等。该滑坡形成机制为上部残坡积层在降雨及自重因素影响下沿基岩面产生滑动,由于边坡坡度较陡(35~40°)且边坡表部分布有滑坡堆积物,在降雨及自重影响下滑坡堆积物及顶部和两侧有可能继续产生滑动,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

图2HP1工程地质平剖面图

在支沟1高程190~215m山体边坡上发育有滑坡(HP2)地质灾害,见图3,滑坡前缘长约7m,斜长约24m,高差约25m,主滑动方向为S88°W,已产生滑坡方量约150~200m3,为一小型土质滑坡地质灾害。滑坡地质灾害点后缘山体自然地形坡度40~45°,植被发育,主要为灌木及杂草等。滑坡顶部见有高约1~1.5m的陡坎,残坡积层厚度1~1.5m不等,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滑坡堆体岩性为含碎块石粉质粘土,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黄尖组(J3h)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中等风化为主,滑坡前缘位于冲沟内,沟内见有滑坡堆积物,厚度1~1.5m不等。该滑坡形成机制为上部残坡积层在降雨及自重因素影响下沿基岩面产生滑动,由于边坡坡度较陡(35~40°)且边坡表部分布有滑坡堆积物,在降雨及自重影响下滑坡堆积物及顶部和两侧有可能继续产生滑动,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

图3HP1工程地质平剖面图

3.2泥石流流通区特征

泥石流流通区位于高程105~200m高程之间,流通区分布在主沟和支沟内,总长约345m(含支沟),坡降200‰。沟谷两侧山体自然地形坡度40~45°,植被发育,主要为灌木及杂草等。残坡积层厚度0.5~2.5m不等,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黄尖组(J3h)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中等风化为主。沟内基岩多,局部沟段见有第四系冲洪积堆积物。

3.3泥石流堆积区特征

根据现场地质调查,泥石流堆积区高程在83~105m之间段,其中83~95m高程为沟口前缘道路高程,长约100m,高程95~105m段为冲沟段,长度约70m,坡降120‰。沟谷两侧山体自然地形坡度30~40°,植被发育,主要为灌木及杂草等。冲沟两侧残坡积层厚度1.0~2.5m不等,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黄尖组(J3h)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中等风化为主,在沟口附近见有强风化,风化厚度一般小于3m。沟内现状无泥石流堆积物堆积,据了解已经被清除。沟口段现状局部段已采用浆砌块石护坡,并采用直径约1.2m的排水涵管。据调查了解,去年发生的泥石流堆积物已堆积至距离现状沟口下游约70m处,堆积厚度0.5~1.0m,泥浆则冲至下游。其方量约400~600m3左右。

4泥石流形成机制、历史泥石流发生情况及流速计算

(一)泥石流的形成机制

根据调查,本次爆发的泥石流冲沟汇水面积较小,平常没有水流,只有强降雨时有水流,一般流量较小,雨停后即干枯,冲沟纵坡降较大,沟道顺直,沟谷相对狭窄,沟内一般滑坡发育,冲沟内松散固体物质主要分布于沟床和沟谷两侧坡底,松散固体物质由松散覆盖层及强风化破碎块石、碎石土组成,结构较松散,由于沟谷坡降大,在暴雨季节,洪水迅猛,沟床和沟谷两侧被流水冲刷、淘蚀,从而与洪水汇集形成泥石流。

(二)历史泥石流发生情况

根据野外调查和访问,工程区曾于2011年6月19日凌晨爆发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图4),该泥石流主要是由连续降雨激发。根据收集到的资料,2011年6月19日前已连续多日发生降雨,而在19日凌晨2点~5点三小时累计降水量达160mm左右,降雨持续时间短、集中且强度大。由于冲沟沟床坡降较大、洪水迅猛,导致沟内松散物源被洪水携带形成当时泥石流。据了解,当时受灾村民达数十户,无人员伤亡。

图4泥石流曾经发生情况

(注:资料来源于建德新闻网)

(三)泥石流流速的计算

对泥石流流速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计算方法,在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一般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计算。目前有关泥石流流速的计算公式很多,本次采用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科学研究所研究东川泥石流后推荐的流速改进公式:

(式5-1)

(式5-2)

式中:――泥石流流速,m/s;

――泥石流容重(t/m3);

――泥石流中固体颗粒容重(t/m3);

――巴克诺夫糙率系数,具体取值见表1;

R――水力半径(m),R=/P,―过流断面面积(m2),P―湿周(m);

I――泥石流水面坡度或沟床纵坡,‰;

――泥石流阻力系数,;

――泥砂修正数,。

利用前面的计算公式,取泥石流容重为1.31t/m3,冲沟内岩体为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为2.68t/m3,流域在山区河槽,河槽经过块石、碎石土河床,部分沟床内基岩出露,中小粒径固体物质能完全滚动的物质组成,河槽阻塞轻微,河岸有草木及木本植物,沟底降落较均匀,取9.8。根据野外地质测绘实测过水断面,水力半径R约为0.60m,水面比降计算时采用沟床纵比降代替。冲沟泥石流流速计算参数及结果如表1。

表1冲沟泥石流流速计算表

I(‰) (t/m3) (t/m3) R

9.8 420 1.31 2.68 1.41 0.37 0.60

Vc(m/s) 3.56

计算结果显示,泥石流流速为3.56m/s。

5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及设计

(一)防治措施

(1)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跨越工程、穿过工程、防护工程、排导工程、拦挡工程。(2)生物措施主要是在泥石流流域内,植树种草,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防治水土流失以及合理耕植、放牧。(3)防止人为破坏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4)对于防治泥石流,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二)防治工程设计

经过详细的地质灾害勘查,查明了泥石流流域的地形地貌、水源、物源条件,以及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率、规模、形成过程、成灾范围及成灾害情况;分析诱发因素,评价易发程度和灾情等级,预测危害程度;根据已有防治工程基本情况、防治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拟设治理工程部位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治理工程方案为以“拦”为主,拦排结合,整体方案为“5座拦挡坝+1条导流堤”。拦挡坝的主要作用:(1)控制泥石流强度拦截泥沙,降低泥石流的浓度,改变输沙条件,减少输沙粒径,调节输沙量,使泥沙输沙形态有泥石流向水流输沙转化;(2)降低河床坡降,减缓泥石流运动速度并防止河道纵向侵蚀和横向侵蚀;(3)充分利用回淤效益,稳坡固谷。设计拦挡坝均为实体重力拦挡坝,采用M10浆砌石结构。块石应质地均匀、无裂缝、不易风化。块石厚度不小于15cm,宽度25cm-30cm,长度30cm-45cm,块石强度不低于30MPa,容重不小于20KN/m3,坝体顶部采用M10砂浆抹面2cm;针对保护对象,要求坝肩嵌进基岩深度不小于1.0m,嵌进碎石土不小于2.0m;坝基采用放坡开挖,放坡坡度以满足开挖基坑稳定为准,推荐坝肩两侧在基岩中采用1:0.1放坡开挖,坝基上下游两侧采用1:0.6放坡开挖。为顺利排泄流水或流体,在坝体上呈品字形布设孔径0.4m的排水孔,排水孔坡率3%,排水孔垂直间距2m、水平间距2m;在坝顶设矩形溢流槽。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在人们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已逐渐被破坏的事实。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事情。环境是自然资源的状态,是人类利用了自然资源以后,自然资源状态改变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产生影响的状况。不要以为我们破坏自然环境不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泥石流地质灾害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的施工,可以减轻泥石流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危害。

参考文献

[1]DZ/T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S].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措施

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由于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地质条件复杂,所以地质灾害的分布也较广,而且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也众多,随着近年来的开发建设,发生的频率也不断上升。因此,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滑坡及其防治措施

1.1成因

滑坡的产生是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或是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坡体滑落的地质现象[1],在岩土工程中经常见到。导致滑坡的原因有很多,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雨水侵蚀、地震、地表水对坡脚或坡体的冲刷、降雪冻融等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乱砍乱伐、对坡体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开挖、堆填加载、蓄水排水等。出现滑坡的地区主要是地震带、断裂带等地质不稳定区域,还频繁出现的强降雨、山区各类工程建设的边坡、峡谷地区以及近水区域等等。

1.2防治措施

治理滑坡主要是靠预防为主,在治理的时候因为导致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目前治理滑坡最为有效的访求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提高斜坡岩土的力学强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斜坡岩土的力学强度,降低斜坡的滑动力,起到治理滑坡的目的。目前最为实用且效果最好的方法是消坡减载和边坡加固,其中包括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钢混抗滑桩、电化学加固法、预应力锚固、挡土墙、固结灌浆等。

第二种是采取控制地下水的方法。控制地下水是为了减少水对坡体潜在的威胁。在造成滑坡的自然因素中,水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多数滑坡的形成都与水相关。因此,要想有效的控制滑坡的发生,就必须从源头上予以治理,也就是说对地下水进行控制。具体措施包括:①做好边坡所处的水文特征与地质条件的调查工作,然后制定相应的措施将滑坡范围内的地下水予以排除,经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水平钻孔疏干、支撑盲沟、垂直孔排水等;②采取修建排水沟的方法,将滑坡范围内的地表水进行排放,减少地表水对边坡带来的危害;③在边界位置修建截水沟,对流经滑坡区域的地表水进行截流,减少对滑坡体造成的危害。

2地面塌陷及其防治措施

2.1成因

地面塌陷是指地面的岩土体受各种因素影响向下陷落,并形成坑、洞的地质现象[2]。总的来说,地面塌陷主要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开矿以及大量抽排地下水等行为造成的。在我国,造成地面塌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地下水抽取过度,导致地面沉降。②地质不稳定,地下岩溶活动频繁,导致地面塌陷。③地下资源开采过度或开采不合理,导致地面塌陷。

2.2防治措施

(1)强夯法。强夯法是采用夯锤夯实土体,以达到提升土体强度的目的,具有防、治两种功效。在实际工程中,可以利用该法夯实坑洞内存在的软弱区;也可用来夯实回填的松软泥土。

(2)填堵法。填堵法只适用于地表塌陷中深度较浅的坑洞处理,主要实施步骤为:清理掉坑洞内的松软土体后,使用块石和碎石填实坑洞,以达到放滤的目的,再采用粘土进行地表的覆盖,利用夯锤夯实。

(3)灌浆法。灌浆法主要是用来进行岩土的加固,即向岩土体的孔洞内灌注已经拌制好浆体,或在岩土体内进行人工钻孔,再灌注浆体,从而达到强化岩土的目的。

(4)跨越法。这个方法主要针对于塌坑较浅的土洞,一般都是采用梁板跨越,两端用坚实的岩土体加以支撑,通常两边的支撑长度为1.0~1.5m之间。

3崩塌及其防治措施

3.1成因

崩塌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因各种因素失去稳定,突然向坡脚翻滚、倾倒的地质现象[3]。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①渠道或水库蓄水出现渗漏;②强烈震动。③矿产资源的开采。④渣填土的弃置或堆放。⑤各种建设工程的边坡开挖。

3.2防治措施

在进行崩塌防治前,首先要详细分析崩塌成因,在据此制定相应的措施。传统的防治技术较多,比较常见的主要有:排水、拦截、护坡、护墙以及支挡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的防治技术逐渐应用到崩塌的防治中,例如SNS柔性拦石网技术[4],该技术能够有效防治坡度较陡的崩塌,对落石强度较大的崩塌也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目前主要应用于国内各水电站、矿山的建设施工中,效果理想,具有广阔是市场前景。

4泥石流及其防治措施

4.1成因

泥石流是泥石流是山区多发的一种地质灾害,指山坡或沟谷地带因强降雨或融雪形成洪流,其中挟带大量石块、泥沙等固体物质,使洪流变成固液混合的高浓度颗粒流[5]。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乱垦滥伐,破坏坡体植被。②对坡体的开挖不合理。③渣、石、土的不合理弃置或堆放。

4.2防治措施

一般情况下,工程应避开泥石流多发区,若无法避开,则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将泥石流的危害降到最低点,常见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场储淤。在泥石流流经的下游建场储淤,以减少泥石流中的颗粒含量,从而降低泥石流的冲击力,减轻对下游建筑的危害。

(2)改道排导。在泥石流多发区的下游修建改道排导沟,避免泥石流出现改道、漫流的现象,扩大影响范围。

(3)拦挡大颗粒固体物质。在泥石流中,除泥沙等小颗粒固体物质外,通常还含有砂石等大颗粒固体物质,在在泥石流流经的下游修筑拦砂坝,可有效拦截泥石流中砂石等大颗粒固体物质,从而降低泥石流的冲击力,减轻泥石流的危害。

(4)蓄引水工程。这一工程主要是在泥石流流经地区修建小型的水坑、水库等来蓄积地表径流,以减少沟道的洪水流量。蓄积水用于周围农田水利灌溉等。

5 地裂缝

地裂缝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的影响下,地表发生开裂并形成具有一定长、宽度的裂缝的地表破坏现象。目前针对这一地质灾害,岩土工程措施主要是进行针对裂缝进行回填和夯实,此外还有改变地裂地区土壤的性质、提高建筑物抗裂性能等。

6 地面沉降

地表沉降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地表高程垂直下降的现象,通常放生的幅度、速率较大。主要发生在沿海工业发达城市、大型沉积盆地以及油气田开采区等。防治这类地质灾害主要是控制地下水的开采,还要加强土的基本性质和土层分布的研究。

7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涉及到许多方面,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工程。由于我国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在成因上也有所差别,因此,必须根据灾害成因及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到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中,势必将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硕,马金辉,王兴慧.基于GIS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J].陕西气象,2012,03(02):166-169.

[2]顾永强,范力,吕梅.世界各国地质灾害防治做法与经验[J].安全与健康,2011,07(09):810-813.

[3]徐丹,曲海英.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7(18):305-309.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矿山 泥石流 危害 防治措施

矿山泥石流是山区开发矿产资源过程中废石渣堆放引发形成的人为泥石流。近年来,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企业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比较落后,在修筑道路、修建工业场地、露天剥采及井下开采等过程中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泥石流作为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对矿山的生产工作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泥石流因其规模小密度大,松散体易起动,爆发频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矿山采场的生产工作,开采环境也明显恶化,一系列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应运而生。选好固体废渣物堆排场所,做好拦渣护挡措施等矿山泥石流综合治理等措施,可以有效的避免泥流的发生与危害。

1.矿山泥石流的形成

通常,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

⑴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固体碎屑物质是泥石流发育的基础之一,通常决定于地质构造、岩性、地震、新构造运动和不良的物理地质现象。

在地质构造复杂、断裂皱褶发育、地震烈度高的地区,岩体破裂严重,稳定性差,极易风化、剥蚀,为泥石流提供了固体物质。在泥岩、页岩、粉砂岩分布区,岩石容易分散和滑动;岩浆岩等坚硬岩分布区,会风化成巨砾,成为稀性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在新构造运动活动和地震强烈区,不仅破坏山岩完整性、稳定性,形成碎屑物质,还有激发泥石流的作用。不良的物理地质作用包括崩坍(冰崩、雪崩、岩崩、土崩)、滑坡、坍方、岩屑流、面石堆等,是固体碎屑物质的直接来源,也可直接转变为泥石流。

⑵充足的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水体对松散碎屑物质起着片蚀作用,或者使松散碎屑物质沿河床产生运移和移动。泥石流的水源,包括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⑶地形地貌条件

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2.矿山泥石流的危害

矿山泥石流与自然泥石流一样,具有形成类型的多样性,发生后同样会造成群死群伤灾难性后果,无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的泥石流,都对人类得生产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对环境的持续破坏,更使使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更趋严重。泥石流以其暴发突然,来势汹猛,冲击力强,冲淤变幅大,主流摆动速度快等特点,以冲刷、冲击、淤埋等方式表现出巨大的危害性。由于矿山所在的山区多为狭长沟谷,矿山采场及人员多分布于矿山泥石流流经的区域,因此,矿山泥石流一旦发生,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矿山经济损失。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工作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另外,尾矿库是金属矿山重要工业设施之一,尾矿库的建设在防治矿山泥石流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山谷型尾矿库的建设往往难以避开居民区,因此矿山尾矿库一旦溃坝,含有大量水分的尾沙沿山谷向下游倾泄形成泥沙流,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灾害。

3.矿山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由于矿山泥石流属于人为泥石流的范畴,与自然泥石流的最大差异在于物源来源的差异,其防治技术与自然泥石流没有大的差异。矿山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主要在于,合理选择废石场场址,改进废石堆积方法、修筑拦石坝、修建调节水库、控制地表迳流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矿山泥石流隐患调查:随着矿产资源的年消耗量逐渐增加,我国矿山缺乏有效的地质环境防治工作,因此矿山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及其隐患,应系统性开展矿山泥石流调查评价工作,选择区域性泥石流高发区域,开展矿山泥石流隐患沟分布、规模、类型、危害的调查评价,分析研究影响和控制矿山泥石流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为防灾减灾提供基础资料。

⑵矿山采场拦挡工程:主要是用以控制组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减小泥石流对下游工程设施的冲刷、撞击。对新建矿山开发建设项目,应观测预防为主,先挡后弃原则,科学布设拦挡设施。对已建项目,为保证弃渣堆积体稳定,防治因疏松而导致的碎落和塌方,必须事先修建废渣堆积场所的拦挡墙、导水渠,减少废石弃渣成为泥石流的物源,减少或消除形成泥石流的物源。主要用于上游形成区的后缘,拦挡措施有栏渣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它的作用主要是拦泥石流和护床固坡

⑶矿山采场排导工程:主要作用是改变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得排洪能力,主要用于下游的洪积扇上,目的是防止泥石流漫流改道。减小冲刷和淤积的破坏以保护工矿点和交通线路。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⑷矿山泥石流隐患沟的综合治理:对于已经堆积在斜坡上、沟谷中成为泥石流物源的废渣堆,清理占据河道的废石堆,疏通河道及停淤场。对于斜坡上及沟道边的废石堆,依据实际情况,实施覆土绿化、修建拦渣、稳渣的护坡措施,修建排水渠,减少坡面、山洪对废石弃渣堆的冲击作用。近期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采取有效的工程防御措施;远期应保护生态环境,注意水土保持,结合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质量,防治泥石流。

参考文献

[1][陈延方,崔鹏,刘岁海,等.矿产资源开发与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对策[J].工程地质学报, 2005,13(2): 179~182]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概述

近年来由于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多,各种灾害类型明显增加,分布面积不断扩大,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很大的一部分,每年造成人员伤亡数以千计。地质灾害给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地质灾害点(段)防治措施

2.1避让措施.

对已发生的直接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点(段),建议采取避让措施。

2.2生物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是利用农业或者林业的技术,对沟域内泥石流的产生提供大量固体物质的陡坡耕地、荒坡、荒地进行相应的改造,以控制泥石流的面蚀作用和水土流失强度,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来源,同时能也起到调节或削减地表径流,阻滞在沟道中形成大的洪峰,从而抑制泥石流的产生和发展。

2.3工程措施

2.3.1滑坡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对滑坡地质灾害工程主要措施为:a.排水治理工程排除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防止滑体充水、饱水,以拦截和旁引为原则,具体做法是在滑坡体坡顶处设置一条环形截水沟,拦截旁引地表径流,不使地表水流入滑坡范围之内。另外,采用浆砌石修建路基排水沟,防止滑坡体充水,降低滑坡驱动力。b.抗滑锚固工程根据滑坡的规模、成因、形态、深度及施工条件等因素,设置支挡构筑物,在滑坡体前缘(路基)设计施工抗滑桩,垂直滑坡轴方向布置,增大抗滑力,阻止其滑动,以保证路基稳固和交通安全。采用坡脚修建挡土墙、坡面恢复植被等综合治理措施。

2.3.2崩塌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危岩体进行彻底根治消除,并修建挡石墙或护坡,以防止斜坡岩体剥落。对规模不大的崩塌点、段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人工削坡、清除危岩体或修筑拦石栅栏、挡墙及柔性防护等工程。

2.3.3泥石流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针对被保护目标性质和重要性,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对泥石流进行抑止、疏导等措施,以求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和节省投资。对于防治泥石流,常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a.拦截排导工程流通区、堆积区修筑排导槽、导流堤、拦截坝,拦截泥石流进入村屯,排导泥石流进行下泄。修建长挡墙修建跌水缓冲坝,在泥石流沟口修建排导槽,有效拦截疏导泥石流。b.固坡工程在泥石流沟域松散固体物质分布区,修建梯级谷坊工程,调节沟道纵比降以削减泥石流流量,以面蚀为主的荒坡等分散物源,采用农林措施固坡。

2.4监测预警措施。

监测预警措施是对稳定性差、危险性大的灾害点及潜在灾害点布置监测工作。对目前危险性特别突出的泥石流等进行预警工程。特别是汛期要根据降雨情况和监测结果做出适时预警预报及撤离工作。

3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与运行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三级监测网络。一级监测为市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市长负责,市国土资源局主持日常工作;二级监测网为乡镇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乡(镇)长负责;三级监测网为村级监测网,由村长直接负责该村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并指派专人进行灾害点的监测工作。

3.1监测网的重要职责。

市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一级网):a.负责市境内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和预警;b.建立市级群测群防监测站,进行多种手段的综合监测:进行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抢险救灾;c.负责该市的监测系统、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以及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和管理、群测群防的信息管理,成为群专结合组成的监测预警系统的纽带。乡镇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二级网):a.负责该乡镇地域内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b.其监测手段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c.协助上级监测机构做好本地区内重点地质灾害体监测预警;d.领导辖区内各村的群测群防工作,做好地质灾害发生的短期临灾前兆宣传和自救工作。村组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三级网):a.负责该村组地域内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b.其监测手段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c.地质灾害预警的自救指导。

3.2监测点选定原则。

a.危险性大、稳定性差、成灾概率高、灾情严重的;b.对集镇、村庄、工矿及重要居民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c.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d.威胁公路、铁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线工程的;e.威胁重大基础建设工程的。

3.3监测点的建设。

a.监测范围确定: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b.地质灾害监测方式:对地质灾害点,建立以简易监测为主,结合宏观地面变形观察。以定期巡视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巡视一般为半月或每月进行一次,汛期强化监测根据降雨强度,每天或24小时值班监测。

3.4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行。

a.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被监测的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乡镇、村和有关单位为监测责任人,在他们的领导下,成立监测小组,监测小组由受危害、威胁的居民点或有关单位的群测人员组成。b.建立起岗位责任制,市、乡、镇、村应逐级签订责任书。c.宣传与培训。采取由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乡、镇,甚至村级领导进行调查与培训,一方面了解各乡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危害,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与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另外在现场调查时,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周围的群众进行监测和应急处理措施等知识的宣传,教会监测责任人,监测小组成员和群众,如何监测、如何判断灾害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和灾情速报及有关应急防灾救灾的方法。d.监测信息反馈与处理:市国土资源主管行政部门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由其将上报的资料与信息录入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进行趋势分析,同时对下一步监测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3.5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处理

经监测有重大险情发生时,市乡镇村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立即采取应急防灾减灾措施,同时应立即报告给省、市政府及国土资源厅主管部门,届时将派出专业人员赴现场协助监测和指导防灾救灾工作。

4结论

地质灾害的防治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生命财产的损失,所以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公报[J].2005.

[2]柳源.中国地质灾害(以崩、滑、流为主)危险性分析与区划[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

[3]李媛,孟晖,董颖等.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2).

[4]殷跃平,柳源.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一对国际减灾十年活动(l990—2000)的思索[J].工程地质学报,2000,增刊.

[5]罗元华,张梁,张业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泥石流;产生;防治;有效对策

0.前言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本文简要分析了泥石流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防治泥石流危害的有效对策。

1.泥石流产生的原因

1.1地形地貌条件

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1.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容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1.3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泥石流也多发生在6-9月。

2.防治泥石流的有效对策

2.1治水工程

修建水库、水塘和引水、排水渠道、隧洞工程,调蓄、引导泥石流流域的地表水,改善泥石流形成与发展的水动力条件。调蓄洪水,消除或削减洪峰。引、排洪水,削减或控制下泄水量。拦截滑坡或水土流失严重地段的上方径流。用炭黑等方法提前融化冰雪,防止高温时出现大量冰雪融化。加固或预先消除冰碛堤。

2.2拦挡工程

修建拦挡坝、谷坊等,拦截泥石流,削弱泥石流强度,沉积砂石,减小泥石流破坏能力。拦挡工程的作用是拦蓄泥石流固体物质,稳定沟岸崩塌及滑坡,减小泥石流冲刷和冲击力,抑制泥石流发育和暴发规模。拦挡工程通常建于泥石流形成区或形成—流通区沟谷内,其主要类型包括拦砂坝(实体重力坝)和格栅坝等。

2.3排导工程

修建排导沟、导流堤、顺水坝等工程, 束水攻沙,使泥石流按照人们的要求排泄,规范泥石流流径,削弱泥石流强度,达到保护下游城镇和农田的目的。排导工程的作用主要是排泄泥石流,控制泥石流流通区或堆积区的危害。它包括排导槽、渡槽、停淤场、导流堤、束流堤等多种类型。其中排导槽、渡槽为最常用的排导工程。泥石流排导槽是由人工构筑的槽形建筑物,其作用是将泥石流顺利地排泄到指定的区域,使保护对象免受破坏。排导槽结构简单、实用,功能可靠,效益明显,施工及维护方便,寿命长,造价低。它是泥石流防治中应用广泛的工程结构。排导槽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在流域综合治理中与拦挡工程结合使用。泥石流渡槽通常建于泥石流沟流通段或流通——堆积段,与铁路、公路、水渠、管道或其它线形设施立体交叉。泥石流通过上面的渡槽以急流形式通过,流速及输移效率较高,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常采用的一种排导工程。从交通线路的上方或下方排泄泥石流,保障线路安全。

2.4停淤工程

利用开阔的低洼地区,停积泥石流体,尤其粗大石块利用宽阔平坦的谷地,停积泥石流,削减下泄量。开辟人工停淤场,引导规范泥砂淤积场所。泥石流停淤场是根据泥石流的运动和堆积机理,将运动着的泥石流引入预定地段,令其自然减速,停淤或修建拦蓄工程迫使其停淤的一种泥石流防治工程设施。

2.5跨越工程

铁路、公路、桥梁高架于沟谷下方,跨越泥石流。

2.6穿越工程

铁路、公路以隧道从下方穿越泥石流沟。交通线路以明洞形式从泥石流沟下面通过,保证线路畅通,把泥石流出口改到相邻的沟道,保护该沟下游建筑物安全。

2.7防护工程

修建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保护房屋、铁路、公路、桥梁等工程设施,抵御泥石流的冲击。对于稀性泥石流宜修建调洪水库、截水沟、引水渠和种植水源涵养林,采取调节径流,削弱水动力,制止泥石流形成的措施。对粘性泥石流宜修筑拱石坝、谷坊、支挡结构和种植树木,采取稳定土体,制止泥石流形成的措施。在具体实施泥石流的防治时,宜采取坡面、沟道兼顾,上下游统筹的综合治理方案。一般在沟谷上游以治水为主,中游以治土为主,下游以排导为主。通过上游的稳坡截水和中游拦挡护坡等,减少了泥石流固体物质,控制了泥石流规模,改变了泥石流体的性质,有利于下游的排导效果,从而控制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防治工程措施要多种工程联合运用,要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取得充分的防治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泥石流形成与危害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因此,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应该注意环境的保护,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参考文献】

[1]孙汉友.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