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持续畜牧业

可持续畜牧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可持续畜牧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养殖;畜牧业;发酵床养殖

现阶段,国内的畜牧养殖行业正在不断地发展,是农村经济重要的构成环节,在目前国家对环境相应号召的过程中,为保证畜牧业实现长久可持续地发展,就应当加强生态养殖以及畜牧业可持续运行的联系性,强化总体发展效率,从而在维护当地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期间,还能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1畜牧业生态养殖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联系性

生态健康养殖方式能够决定后期长久运行的效率和质量,有关部门应当响应国家生态可持续化养殖的号召,在养殖的过程中,加大对畜禽动物生产、动物疫病控制等环节的把控,全面研究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查,做好污染处理从而提升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此过程中,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此环节的重视力度,把控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畜牧业养殖技术以及疫病防疫为主,保障多种动物可以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创建高效、安全、健康的养殖培育基地,有助于养殖产业实现长期可持续性的的发展和运行。利用此类有先进理论思想支撑的养殖技术,能够发挥高效的养殖方式,促使外部环境的生态实现可持续化地运作,维护整体养殖行业以及相对应的市场可以更加完善。另外,此类养殖技术的使用还会保障整体的养殖行业污染减少,发展效果逐渐明显,并保持长久时间的良性循环发展。基层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开展较为科学化的养殖模式,落实具体的发展细节,以便于能够提升整体生态养殖水平和质量,实现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1]。

2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

畜牧业的生态养殖技术通常情况下会涉及到两个层面,第一,需要保证动物能够实现健康的成长;第二,应当控制养殖基地内部的环境,为动物创建一个优良的居住环境,从而保证整体的卫生状况,减少病菌的滋生,降低药物的残留效果,有利于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2.1发酵床养殖技术

在传统的养殖过程中,因为以往较为落后的思想观念引导,促使其在生长期间,会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并产生较多的粪便,严重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不利于养殖内部环境实现可持续地发展。由于在部分养殖场内部的设施构建环节中,缺少专业的排污设施,以至于众多粪便以及污水会没有经过系统化处理之后,进行外界的污染排放,促使生态环境被外部环境所污染,对当地的环境建设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针对此类情况,在新型的培育过程中,结合生态养殖理念的优势,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式,将容易消耗粪水污染的微生物以及秸秆等材料,事先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调和,之后被制作为发酵料,并将其用于生猪养殖的环节中,有利于转变粪便污染的状况,提升对有效资源的使用和利用效果,将自然能源的效率发挥到最大,此类工作有利于减少养殖基地的众多生猪生态养殖中的污染环节。与此同时,此类养殖方式是根据生猪的生物特征,从而根据其基本的生物活动和相对应的休息状况进行研究,能够降低对人力资源的依赖程度,并促使整体生猪的质量达到合格标准[2]。

2.2林下生态养殖模式

因为局部地区没有较为适宜的平地基地,促使大部分的养殖活动需要在坡地或者林地中开展,针对此类环境需求,有关工作人员研究出较为适宜的林下生态养殖模式。这种饲养模式采用林间饲养的方式,动物在林中会以昆虫、果实为主,在回到养殖基地之后,工作人员可以增加饲料的喂养工作,从而有利于提升养殖的整体质量,提高畜产品的品质。此类模式有利于在后期的销售过程中,提升售卖价格,有助于保障养殖成本,并获取大量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偏向自然环境的养殖能够为动物的成长提供大量的优质保护,将动物排除的粪便视为有效的有机肥料,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干预,提高整体的资源使用效率。

2.3动物养殖和农业种植循环利用技术

此类技术往往是在畜禽动物的养殖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新型模式,在养殖环节中的粪便能够经过沼气的发酵产生沼渣,此类物质可用作水产饲料,也可以将其作为植物的生长肥料。农作物在生长期间,会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降低种植成本,提供农产品的品质。在此模式的帮助之下,促使整体的养殖流程得到升级,不会出现大量的污染物,对有机资源的使用发挥到最大化,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养殖环节中的弊端。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结合;发展措施;安徽颍上;庆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80-01

颍上县庆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从发展养猪生产起步,多年来始终坚持“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标准化养殖及养殖污染治理和可持续化科学发展的原则,推进养殖业转型升级。经过近8年的发展,公司先后建立部级养殖示范场1个、国家级种公猪站1个、皖北黑猪(淮猪)遗传资源保护场1个,年出栏优质种猪2 000余头、优质商品猪近1万头。2016年,公司年产值达5 800万元,并配套逾20 hm2优质猕猴桃种植基地,实施种养结合,努力做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者。

1 面向市场,满足社会需求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生猪猪种已越来越不适应生猪生产的发展形势和新的消费趋势[1]。因此,猪品种改良势在必行。庆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认真调查、科学研判、果断决策,抓住市场变化趋势,建设良种猪繁殖场,每年向社会提供高性能种猪和优质商品猪1.2万头。此外,建设的种公猪站每年向养猪场提供高性能种公猪35万份,并面向全县积极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解决养殖户能繁母猪配种的需求,为提升全县生猪良种化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开展遗传资源保护,传承黑猪养殖

皖北黑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资源,也是国家确定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重点保护对象之一,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繁殖力高等特性,深受消费者欢迎。在阜阳地区,皖北黑猪有着较长的养殖历史,但是随着养殖者对肉猪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的追求,皖北黑猪的饲养量越来越少。2007年开始,皖北黑猪被农业部列为濒临灭绝的地方猪种。虽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但国家畜牧法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和个人依法发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事业。自2014年开始,在省、市、县业务部门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庆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皖北黑猪抢救性保护工作,2016年投资新建皖北黑猪(淮猪)遗传资源保护场,采取传统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模式保种育种。目前,正在皖北区域调查收集皖北黑猪遗传资源,希望通过先进的保种选育技术,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成省级和国家级地方遗传资源保护场。

3 加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好清洁农牧业

2014年国务院颁发《畜禽污染养殖防治条例》后,公司即以“坚持环境保护制度、促进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为宗旨,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畜禽养殖业双赢”为目的,深入做好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工作。一是实施移位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技术,将猪尿液每天通过收集池直接喷洒到锯末、稻壳、粉碎秸秆以及微生物制剂上,然后用机械设备进行翻拌,300 m3的移位生物发酵床每天可以消纳猪尿液50 t;二是建设沼气池和黑膜储存池进行沼气发电,沼液处理达标后还田,沼渣等有机肥用于果园基肥,全面实施种养结合,实现农牧清洁生产[2]。

4 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科学技术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保证企业持续发展,创新是唯一的出路[3]。因此,近年来公司一直与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大专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请专家教授到公司培训指导,示范先进科技成果,以提升自身、壮大自身。公司还组建了颍上县皖北养猪技术协会和品种改良工程技术中心,组织了一支由文化基础扎实、热爱畜牧事业、养殖经验丰富的农民技术骨干参加的服务团队,并依托大专院校,在颍上县及周边地区开展生猪养殖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等配套技术服务,服务规模300余场(户),年产生猪40余万头,就地安置近400名农民特别是农村贫困户就业,年增收超过3 000万元。与此同时,公司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8个,协助培养安徽省级畜牧科技示范场1个,阜阳市畜牧科技示范场6个,摸索总结出畜牧技术推广经验。截至目前,公司已取得30多项科技成果和专利技g。其中,2016年“优质特色黑猪新品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取得的科技成果使一大批先进适用的畜牧生产技术得到普及,既推广了科学养殖,又促进了农民就业,同时在科技运用及就业技能指导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4-5]。

5 感恩回报社会,积极参与扶贫工作

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不但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服务于颍上县各项事业发展。为此,公司创新生态养殖模式,探索采用“公司+合作社”模式扶持周边贫困户。2016年,公司与六十铺镇98名贫困户签订协议,通过带资入股、委托寄养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贫困户实现年均户收入5 000元以上。

6 参考文献

[1] 张立中,辛国昌.农牧结合型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探索:以新疆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3(11):72-76.

[2] 刘忠宽,秦文利,智建飞.河北省农牧结合战略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6(2):26-30.

[3] 罗尊长,叶桃林,徐明岗,等.中国南方农区畜牧业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6):3-8.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经营方式

内蒙古大草原属于北方温带草原,它面积大,类型多,是世界上保持和利用时间最长的天然草原之一,草原畜牧业作为内蒙古的主要支柱产业,在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以科学的方式固定草原,可持续经营来发展畜牧业,具有很大的意义。

1.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的入世,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草原畜牧业的比较优势将更加突出,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将得到显著增长,这对于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地区草原畜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牲畜总头数和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长。目前,草原畜牧业已经具备生产100万吨肉类,300万张优质皮张,6万吨毛,4000吨羊绒,60万吨鲜奶以及年总增2000万头以上牲畜的综合生产能力。并且,内蒙古地区草地资源丰富,具有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的优势,这样既能提高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能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

2.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草原“三化”问题严重

内蒙古草原面积占全国的21.7%,有6359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目前已退化的草原面积达386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呼盟、锡盟的草原退化面积达23%和41%,鄂尔多斯草原退化68%以上,以荒漠草原为主的自然灾害,也有人为因素在内。一是大规模毁草开荒。1995年前后粮价有所回升,使得呼盟等地的一些草原被大面积开荒,种上了农作物,这虽然解决了近期的粮食和部分收入问题,但却改变了草原的性质,相当多的耕地后来成为低产田,开垦后又被撂荒,这样的草地很容易退化,至少需要数十年才能恢复到原初草原状态,部分草原可能将永远停留在退化的状态。这样,既缩小了牧场空间,增加了草地压力,又直接威胁到牧民的生活,人们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二是草场过牧严重。草地面积税减,但牲畜数量不断增加,草场严重超载。以锡盟为例,近十几年来,许多牧民的传统观念是以牲畜头数来显示富裕程度,相当多的牧民不愿出栏牲畜,牲畜头数从1000万头只发展到了1811万头只,但同期可利用草地面积却因开垦、沙化减少了40万公顷,草地的载畜率大大增加。目前,很多牧区草场超载率在40%以上,加重了草原负担,加剧了草原退化、沙化。三是草地建设缓慢。由于资金、人才、物力投入不足,我区草原建设的力度非常小,建设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的状况不佳。我区人工种草、改良草地的面积极少,仅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而与自然条件相当的美国相比,其围栏达95%,以致其载畜量和产肉量也是我们的几十倍。

2.2粗放型的经营方式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基本上还是自由放牧、粗放经营的管理方式。很多牧民的牲畜无固定的棚圈,饲草无稳定储备,牲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差。2000、2001年的雪灾,锡盟地区牧民的牛羊绝大多数是自由放养,牲畜死亡率高达50%,造成了惨痛的损失。另外,由于绒山羊的粗放散养,也给草原带来一定的破坏,当草少时,羊采食会把草根都一同吃掉,使大面积草场受到严重破坏。

2.3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内蒙古草原面积大,很多牧民都分散经营,畜产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加工能力很弱,在市场上以销售活畜为主,产业链条短,所获加工增值收入几乎没有,使深加工、再加工利益大量流失,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3.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

内蒙古具有天然的草原资源,拥有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价格优势,选择适宜的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空间位置、资源状态及生产特征来划分相应的经营方式,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1巩固草原基地方式

通过完善草场承包制,加强草地保护、建设,以治理恢复为前提,全面实行季节性禁牧,在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落实好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内蒙古草原早在80年代末就开始推行承包制,今后要进一步加以完善,规范草场有偿使用,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超载罚款。我区的伊盟和阿盟多数草原属于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为促进草原生态良性循环,防止草地继续退化,要做到查清各乡、嘎查草场资源情况,核算出承包户的草场面积、产草量,适宜载畜量,保证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和持续利用。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草原的恶劣面貌。各级政府、集体和个人必须加强对草原的投资力度,改良天然草场,增加牧草覆盖度,建立人工草地,实行围栏封育等措施,引进国外牧草新品种,生产优质鲜草和干草。赤峰的巴林草原实行划区轮牧,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取得良好的效果。赤峰目前已建成永久性棚圈11.5万处,围栏草场1350万亩,人工草场470万亩,配套小草库伦1.5万处,引进和培育了很多牧草新品种,对畜牧业的长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是优化畜群结构。因地制宜,指导牧民调整畜群结构,选择牲畜品种,缩短畜群生产周期,加速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商品率和经济效益。结合市场需求,提供优质的绿色畜产品。内蒙西部草原类型适合发展山羊、骆驼、细毛羊和少数耐粗饲的大畜;东部的草甸草原适合发展肉牛、奶牛,兼养肉羊、细毛羊;中部典型草原以肉羊、细毛羊为主,兼养肉牛、奶牛。要积极推进“牲畜种子工程”的顺利实施,有步骤分阶段地引导牧民调整生产结构,使整体布局合理,实现草原畜牧业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的转变。

3.2产业化经营方式

一是促进畜产品加工。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畜产品的加工能力是关键。这样能促进畜产品流通,增加农牧民收入,进而又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对于交通较方便,基础条件较好的锡盟、赤峰、呼盟的部分草场,在建立牧区乳、肉、毛、绒基地的前提上,发展扶持已有的产品优、效益好的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或新建一批龙头企业,展开横向联合,延长产业化链条,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牧工贸一体化服务,提高畜产品品质,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选择主导产业。内蒙古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天然条件,我们要力争在“羊肉、牛奶、羊绒”三大产品生产上取得全国领先地位。1998年赤峰用内蒙古7%的草场饲养了全区15%的牲畜,全市牧业以肉牛、细毛羊为主,牛存栏88.8万头,细毛羊存栏228万只,牧业产值达到17.6亿元,他们采取短期育肥,生产高档优质肉类,以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实现了畜牧业的发展。目前内蒙很多的牧区正逐步形成区域化经营格局,要引导牧民选择主导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收入增长。内蒙古的典型企业目前有伊利、蒙牛、兴发,他们都较好的实现了公司加牧户、生产加服务、收购加销售的产业化方式。我们已经步入世贸组织的大门,WTO对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时机,采取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本地区特点,选择适宜的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琼等·促进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1(9)

2·周立华等·肃山县山地畜牧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问题,2001(9)

3·计委·1998年56号文件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甘肃平凉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还带动了当地其他行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畜牧业获得突破性的发展,畜牧业的科技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化经营和结构不断优化,而且当地的家禽产业、畜产品加工、饲料兽药生产规模都位列该市乃至全国的前列,成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1 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

1.1 畜牧业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针对全国范围而言,畜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解决当地的“三农”问题,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是其发展历程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种植行业相比,畜牧业具有投资小、回报快、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相关技术易于掌握等特点,因此,其在振兴农民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成为推动农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1.2 畜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我国农产品从以前的短缺,到现在的供求平衡,这些都要得益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畜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以尽快的速度实现三元结构。畜牧业的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振兴了当地的农业经济。

2 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2.1 农牧结合的生态发展现状

农牧结合已经成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确保农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开展畜牧业,利用畜禽的粪便来肥沃农作物,建立一个种养结合的畜牧业发展之路。最近几年,加快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是通过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模式来实现的,这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失衡,自然资源过度浪费。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坚持与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同步发展,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的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畜牧业推动了区域化生产的发展

我国不同的地区其经济条件和畜牧业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饲料水平、饲养成本、饲料生产状况、畜禽生产水平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平凉市畜牧业进行合理的区域化布局,以尽可能发挥区域化生产的优势,促进当地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实现了平凉市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的缓解了畜牧业生产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实现了各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推动平凉市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平凉市崆峒区是甘肃省最大、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其畜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要想更好的推动该地区畜牧业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明确的发展战略思想。下面将会对平凉市畜牧业发展中的不足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应对策略,以更好的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平凉市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1 需要政府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

平凉市崆峒区政府部门对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该市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平凉市各个部门坚持“正确领导、依靠科学、果断处置、依法防治”的方针,有效的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在畜牧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平凉市政府部门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

3.2 加快畜牧产业化的进程

平凉市崆峒区畜牧产业化中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从各个环节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平凉市的产业化体系。主要从扩大规模化养殖、健全畜产品流通体系、培育新的畜牧企业、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等4个方面入手。提高畜牧业的经营范围、扩大饲养规模,可以有效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并对其他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还可以根据该地区项目建设需求,尽快培养一批有潜力的畜牧业养殖大户,引进或培养一批企业化管理人才,尽可能打造一个科学化、系统化的畜牧业养殖基地。

3.3 加强畜牧业的动植物防疫和食品安全

要想更好的推动平凉市畜牧业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套健全的疫情监控和警报系统,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理的目的,而且还要具备应对突发性动物疫情的处理能力。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大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定期进行相关技术交流,努力建立一套系统性的疫情防范体系,从而降低动植物疫情的发病率。加大对兽药和饲料的管理力度,坚决打击在兽药或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的行为,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平凉市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更好的推动平凉市畜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桂兰.中国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东畜牧兽医,2011,4(05):34-35.

[2] 尤全胜,刘风民.滨州市特色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东畜牧兽医,2012,4(07):49-51.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畜牧业;存在问题;发展目标;对策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1]。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2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2]。

3发展对策

3.1 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3.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二是抓好 “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黄牛振兴计划、生猪462计划、奶牛跨越计划”、“畜牧进万家活动”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黄淮白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皖西白鹅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4]。

3.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4参考文献

[1] 田青松.建原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26-27.

[2] 夏显力,王劲荣.畜牧业以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及其实施途径[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0):111-113.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第6篇

畜牧生态经济内涵

畜牧生态经济是科学合理利用畜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自然和经济资源,积极使用科学技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实现畜牧生态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和有机循环,是一个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畜牧生态经济系统和循环经济系统。实现畜牧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建立一个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畜牧生态经济系统和循环经济系统,就是要把畜牧业生产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达到畜牧业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即可持续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对生态畜产品的消费需求。

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逐步开始重视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一些畜牧业较为发达地区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从减少对生活环境的污染和满足日益增加的对生态畜产品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生态畜牧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生态畜牧产品需求,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是,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畜牧生态发展理念还远未普及,畜牧资源不能科学开发利用,畜牧业污染较为严重,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与发达国家对生态畜产品的认知和生产、监管标准还有很大差距等,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畜牧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还需要一段很长的发展历程。具体来说,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思想上认识不足,对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扶持、引导、保护和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生态畜产品市场不成熟以及畜牧龙头企业国际化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

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原因就是民众都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大力拓宽宣传渠道,利用各种媒介,建立多个层面和全方位宣传体系,大力普及和宣传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其次,推行生态生产和消费,树立畜牧生态生产和消费观。生态消费是一种绿色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生态消费是一种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行为,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念或生态消费意识,是每一个消费者应有的素质要求。消费者应该主动学习和实践生态消费,自觉树立低碳、适度的消费新观念。生态生产就是要求畜牧生产企业要把以盈利为目的,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的生产经营理念,逐步转变到更加注重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注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上来,积极培育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采用生态生产新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控制新技术,稳步增加生态畜产品的供给。主动引导消费者进行生态消费,形成生产、流通、消费三位一体的生态消费链。

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政府对畜牧业的调控、扶持、引导、保护和监督作用,国外许多国家出台了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欧洲共同农业法》以及《澳大利亚洁净食品计划》等。在我国,为了促进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完善支持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维护畜牧生态经济市场秩序。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出台鼓励畜牧生态消费的具体措施,在政策上鼓励消费者消费生态畜牧产品,在经济上调整产业结构,鼓励畜牧产业走集约化和规模化之路,以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研发生态消费产品,严格控制高耗、低效、污染严重的落后企业。要建立和健全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监督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计划、规划,自觉强化生态畜牧业的基础地位,努力构建促进畜牧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加大对生态畜牧业生产与经营的扶持力度。争取将畜牧业发展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畜产品加工、兽药饲料生产、畜产品及兽药饲料物流、生态养殖等高端畜牧园区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快畜牧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畜牧业生产经营条件。要逐步建立、完善生态畜牧业财政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支持政策,探索建立生态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价格补贴政策。最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完善促进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成立畜牧担保公司或畜牧小额贷款公司,与相关金融机构形成长期稳定的紧密合作关系。改善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生产条件,健全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加大畜禽良种补贴力度,鼓励品种改良与推广,全面落实畜禽良种补贴、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补贴政策。建立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从最初的畜牧饲料生产加工,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控、科学化养殖到最终畜牧产品的上市和客户信息的反馈,要坚持全过程的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要制定政策,推动优势生态畜产品生产区的建设,推进绿色畜牧循环经济发展,打造出“绿色、科技、生态、安全”的生态畜牧聚集区和安全畜牧聚集区。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第7篇

1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2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

3发展对策

3.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3.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二是抓好“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黄牛振兴计划、生猪462计划、奶牛跨越计划”、“畜牧进万家活动”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黄淮白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皖西白鹅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畜牧业;相对优势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026-03

1.甘肃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肃畜牧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从短期经济到买方市场、由传统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转变,畜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1.1 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作为拥有全国五大草原牧区基地之一的甘肃省,其畜牧业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基本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转变,已成为兴省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十五”期间,甘肃省畜牧业产值总量接近翻一番,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增长了71.4%,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截止2006年底,全省有45个县畜牧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30%,其中13个县在40%;在21个民族县(市)中、畜牧业在很大程度上挑起了振兴民族经济的大梁;在20个牧业和半牧业县中、畜牧业擎起县域经济的半边天,其中有7个县农牧民达到小康水平。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养殖水平有了新突破,全省畜禽总饲养量增长了40%,养殖小区达到1130个。市场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53.03%、32.41%、169.80%。在城乡居民整个“菜篮子”消费支出中,畜产品所占的份额达到三分之二。产业化发展开始提速,全省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1个,带动农户80万户。以草食畜为主的畜牧产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1.2 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草原生态恶化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由于自然条件变化,滥垦乱采,加上草场承包后,因长期超载放牧、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草原退化、碱化和沙化严重。例如甘南州草原的亩均产草量由1980年的374公斤降至2006年的250公斤。草原生产力的大幅下降严重威胁着牧区的生态平衡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2 畜群结构不合理。牧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加上部分牧区存在“牧民富不富,就看牧畜数”的陈旧意识,造成牲畜出栏率低,生产周期长,成年牲畜、老残畜比例过大。

1.2.3 管理方式粗放落后。畜牧业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管理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部分牧区大牲畜尚无固定棚圈,甚至有些生产母畜也没有固定棚圈,造成牲畜死亡率较高。

1.2.4 服务体系不完善。甘肃省畜牧业以草畜为主,但目前全省草原水利基础设施几乎空白,良种繁育场少,品种改良手段落后,加上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畜牧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十分薄弱,县乡两级畜牧兽医站经费缺乏、手段落后,很大程度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2.5 龙头企业少,畜产品加工缓慢。由于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力不强,尤其是省级以下牧业龙头企业受技术、管理、信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规模普遍小、效益低、产业链衔接不紧密,加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差。

2.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2.1 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要求畜牧业遵循持续利用的原则

畜牧业资源是直接关系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甘肃省畜牧业资源却面临着日益短缺的威胁。首先,可利用土地贫瘠且日趋减少,全省耕地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坡地,大部分可耕地较为贫瘠,垦殖率低,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就占耕地总面积的14.15%。其次,草地退化严重,牧草生长季节短,枯草期长。全省天然草地约有90%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达中度以上退化程度的约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3%,在现有天然草地中带有荒漠化性质的草地比重高达38.5%。全省天然草地“三化”(沙化、退化、碱化)面积达713万公顷,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4.4%。另外,在甘肃省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中,有许多模式仍然是依赖资源的过度消耗来提高食物生产能力的,不少地方因资源耗竭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和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资源的综合多级利用,才有可能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要求畜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由于长期重开发轻环境保护,忽视生态平衡,致使畜牧业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城乡农牧业生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畜禽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时有传播,直接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限制了畜牧业的长足发展。这些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迫使战略选择上,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以扼制畜牧业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

2.3 人口压力不断增加,要求选择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由于城镇化等原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产量不断下降,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增加畜禽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节粮型生态畜牧业,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4 甘肃省的农牧业产业特征,促使其走生态畜牧业之路

由于甘肃省粮食生产成本特别是主要农产品粮食和棉花成本高、价格高、运输距离长,与其他产粮、产棉省区相比,缺乏竞争力,利润率低下;另一方面,甘肃省在畜牧业(牛奶和羊毛除外)特别是牛羊肉生产及其皮毛的深加工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全国细毛羊战略重点基地之一,全省细毛羊存栏数,仅次于新疆、内蒙居全国第三位。因此,甘肃省发展生态畜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及机遇

3.1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

3.1.1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越气候条件。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域跨度大,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生态条件,属农牧交错地带。很多地区因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工业污染较小,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优良,是发展绿色畜牧业和生产绿色食品的优势区域,尤其对于发展以资源、气候为生产基础的生态畜牧业提供了优越环境,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潜力巨大。

3.1.2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饲草饲料资源。一方面,截止2005年底,甘肃省共有牧草地1429.94万公顷,居全国第5位。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2.41亿亩、农作物秸秆1200万吨(利用率仅为25%左右)。仅此两项,理论载畜量850万个羊单位(秸秆利用率每提高1%,就可多饲养16万个羊单位)。2003年全省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54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人工种草面积年均增长率为11.8%。人工草地生产的优质青干草可饲养2994万个羊单位,基本实现了种草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在甘肃省农区,农民有饲喂草食家畜的传统。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还有大量的天然优质饲料,如玉米秸秆、优质苜蓿、饲用甜菜等,其储量和质量均远远超过东部地区,这也为甘肃省发展牛羊产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况且农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很低,如果将农作物秸秆和副产品充分利用起来,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草食牲畜将能增加1倍,所以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

3.1.3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品种资源。甘肃省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食草家畜种质资源,如陇东的早胜牛、关山红牛及遗传性状丰富的高原黑、白牦牛等。这些优良品种和特色品种为我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1.4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成本优势。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牛肉和羊肉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分别比国际市场价格低84%和57%,而甘肃省的牛肉、羊肉价格又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从国内牛羊肉分布状况看,南方牛羊肉主要从北方调入。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对我省草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甘肃省把草畜产业作为一个大产业进行推动,它蕴藏的潜力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3.1.5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较为完善的人才梯队。截止2005年底,全省拥有畜牧兽医科研教学单位11所,从事畜牧业科研、教学、推广的技术人员1.03万人,另有乡村防疫员1.4万人,形成了省、地、县、乡四级兽医防治、动物检疫和畜牧技术推广体系,能有效地连接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1.6 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前景更加广阔。甘肃省作为“亚欧大陆桥”重镇,是开拓中亚市场、联系远东的纽带,与东部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与甘肃邻近的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是世界畜产品主要进口国之一,尤其是中东地区由于内陆多为沙漠地区,粮食和农副产品长期不能自给,各国每年需进羊1500万-2500万只。2001年甘肃省向中东地区出口分割牛肉1000多吨,为甘肃省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其次,中东各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而甘肃省有150多万穆斯林,在宗教文化、生活习俗各方面都与阿拉伯各国相一致。尤其是素以“东方麦加”著称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有70多万穆斯林,2757座清真寺,中东、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临夏人侨居,可以设想依托“亚欧大陆桥”和空运的便利条件将临夏回族自治州作为甘肃省向中东、西亚地区出口畜产品的基地是很有市场潜力的[4]。

3.2 畜牧业的发展机遇

3.2.1 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退耕还草的实施,增强了畜牧业在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西部农牧业的发展,集中科研力量对草畜品种进行改良,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治监控体系。国家动用专项资金治理西北地区草场“三化”问题,各地在保护草原资源,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实行“划区轮牧”、“舍饲圈养”等措施,对于特色养殖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这些为甘肃省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物质保证。

3.2.2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更加重视,使发展生态畜牧业具有更加坚实的工作基础和政治保障。《甘肃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指出,甘肃省将要实施优质高效草业和畜牧业科技工程,力争把甘肃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这将必然会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4.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路

4.1 结合甘肃实际,实行农牧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甘肃是个缺粮的省份,这就决定了单纯依靠农业致富是不实际的,同时甘肃特殊的地理环境,又决定了它在畜牧业尤其是食草畜产业的发展上有很大前景。因此,甘肃省要把畜牧业与种植业、林业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调整结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同时,推行三元种植结构,实行农牧、果牧和渔牧相结合,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为畜牧业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在农牧业发展的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绿色环保之路。将控制草原“三化”为主,与治理草地“三化”相结合,坚持退耕还草,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消除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中的环境污染。

4.2 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走优质高效之路

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只有面向市场,才能提高经济效益。选择适合市场的新品种、新技术,控制动物疫病和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保证畜产品安全;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档次,实现畜产品的多次增值,是甘肃省畜牧业得以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畜牧业内部结构中,要结合甘肃实际,优先加快发展生态型草食畜产业。草食畜产业占甘肃省畜牧业的40%,且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使其逐步发展成为甘肃省的强势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4.3 大力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畜牧业的创新突破,在于畜牧业生产业的发展。有了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持,才能改变畜牧业在市场化、国际化环境中的处境。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在市场化环境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同时需要建设社会化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来解决农民单门独户无法解决的问题。没有服务体系就没有新型农户,就没有畜牧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是以畜牧生产业做支柱的创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在服务体系中,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也有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有政府、工厂、个体户等中介,也有提供资金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这些产业链上的成员,构成了社会化的产业服务体系。它们是社会化的,也是专业化的,通过信息化链接形成有分有合的网络体系。“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搭建了一个平台,让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都能投身进来,使其扮演适当角色,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甘肃的省情决定了本地区目前只能走农户家庭经营的模式。世界畜牧业强国的国情是地多人少,它们多是土地、资本、技术密集型畜牧业,是以量取胜的大型规模化畜牧业。甘肃省的省情正好相反,是地少人多,在规模上没有竞争力。因此,甘肃省必须走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农户的模式,精耕细养,发展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农户,利用有限的农牧业资源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生产劳动密集型的有机食品,生产有传统优势的美味食品,生产多样化的特色食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9]。另外,众所周知,畜牧业生产要经历养殖、加工、流通三个环节,其中加工、流通收入占70%,可见增值增收的主要环节在加工、流通上。因此,甘肃省只有以创建名优产品为突破口,瞄准国内外市场的多种需求,促进畜产品向深加工转变,提高畜产品的总体效益。

4.4 实行科教相结合,加强畜牧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走科技兴牧之路

现代生物技术的成就已成为人类彻底认识和改造自然,克服自身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可靠手段和工具,它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农牧业的面貌。生物技术在畜牧产业化上的开发和应用,不仅可以推动畜牧生产向更高的层次、更宽广的领域发展,而且将会使畜牧业生产原有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重大变化,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生态化的步伐。当前,许多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已从传统农业向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未来农业转变,全球畜牧生物技术正在向产业化方面迅猛发展。据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估计,今后7年内,美国农牧业因普遍采用生物技术而增加的总产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因此,甘肃省在将应用技术推广和畜牧管理人才培养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的同时,必须将着眼点放在畜牧生物工程方面,科教相结合,加强畜牧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畜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甘肃省要立足于省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科技为信托,争创名牌,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 [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384-385。

[2]丁立,胡宝钧.世界贸易组织基本知识教程[G].甘肃省人事厅组编,2001(149):143

[3]丁法稳,尚杰.耕作制度改革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畜牧杂志,2002(2):41

[4]李占魁.关于甘肃省少数民族同阿拉伯国家经济往来的几点设想[J].甘肃统战理论研究,1991(1):62-70[5]农业部软科学办公室.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产品质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24-331

[6]牛耕.何日冲破绿色壁垒[N].甘肃经济日报,20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