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卫生医药

现代卫生医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卫生医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卫生医药范文第1篇

现将我市贯彻落实**省建设中医药强省会议的情况、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主要工作措施汇报如下:

一、贯彻落实会议的基本情况

省委、省政府召开**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后,我市立即着手抓好会议精神的传达和贯彻落实。市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大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我市贯彻落实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工作方案。2月24日,李卓彬副市长在今年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传达了**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精神,要求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会议精神,切实抓住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有利机遇,加快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医药强市。2月28日,李卓彬副市长主持召开广州市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专题研究贯彻落实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工作方案,提出参照**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的人员组成,筹备成立“广州市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报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建议,并初步议定在4月底召开广州市建设中医药强市大会,要求各有关单位抓紧做好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二、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主要措施

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部署,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及技术,不懈地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和中医药的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期间,将着力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完善中医服务网络;实施“三名”战略,提高中医综合实力;加强基层中医工作,夯实中医发展基础;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中医服务水平;加强中药的研究开发,大力实施中药现代化,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切实推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医药强市。主要措施如下:

(一)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完善中医服务网络

“**”期间,通过迁建或改造,建设1所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和5所专科优势明显、中医特色突出的中医医院;完成白云、萝岗、南沙3个区新建或改建区中医医院的工作;将有农村的区、县级市中医医院建设成为园林式中医医院,改善中医医院就医环境;对中心城区的中医医院加大内涵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将中医药服务有机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1名中医师,设置中药房,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开展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地)工作,完善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

(二)实施“三名”战略,提高中医综合实力

实施“名院”战略。重点抓好广州市中医医院建设,实施迁建改造工程解决医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的问题,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用3-5年时间将医院建设成为一所人才结构合理、专科特色突出、综合服务能力强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选择中医基础力量雄厚、中医特色浓、专科优势强,并在群众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中医医院,作为广州市名中医医院建设单位,争取到2008年建成5所名中医医院。

实施“名科”战略。根据医院实际,结合当地人群疾病谱的特点,以卫生需求为导向,选准专病、专科,培育、打造“名科”。集中力量组织科技联合攻关,力争到2010年,市属中医系统内3项以上中医专科(专病)达到国家级水平,10项以上达到省级水平;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项以上,获省、部级科研成果3项以上,市级科研成果10项;努力创出一条科研促专科、专科出名医、名医带专科、专科带动医院发展的新路子,形成医疗、科研、人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实施“名医”战略。继续抓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骨干,通过研修项目培养成为热爱中医药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医德高尚、中医理论深厚、医术精湛并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三)加强基层中医工作,夯实中医发展基础

加强农村中医工作。将农村中医药工作与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相结合,与创建文明城市相结合,与加强农村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三级卫生网络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村中医工作。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整体水平。到2008年,广州市有农村的区、县级市至少达到市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水平,广州市整体达到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地)的水平。

大力推进中医药进社区工作。继续开展创建广州市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期间创建30所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在荔湾区创建成为有中医药特色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基础上,再选择1个区开展创建工作,使之建设成为中医药特色突出,中医药全方位融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之中,有专长的“一特、六全、一专”的新型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全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制度,加强中医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技术指导,拓宽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四)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中医服务水平

继续开展名中医带徒、在职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计划到2010年,我市中医系统增加50名以上博士生、100名以上硕士生,遴选100名专科人才培养成为学科带头人,培养20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学员。同时,通过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筑巢引凤,积极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提高我市中医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镇级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从各镇级卫生院选拔100名有2-3年工作经验的执业中医师到二、三级中医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为农村卫生站培养1000名中医适宜技术乡医骨干,提高农村中医医疗服务水平。

(五)加强中药的研究开发,大力实施中药现代化

现代卫生医药范文第2篇

一、中医药走向世界面临新形势

首先,中国于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作为中国产业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将加快进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的步伐。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医药提供了进入广阔的国际市场的可能性;中医、中药可以通过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形式,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与合作,提高竞争能力。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我国开放医疗服务贸易市场后,有利于我国中医医疗服务领域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医疗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中医医疗服务的现代化需求,将有力刺激中医药科技的发展,促进中医临床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对中医药的需求。

加入世贸组织,要适应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需求,必将刺激我们加速中医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以适应国际生物医药科技的多学科交叉发展对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医药发展创造了多边贸易保障机制;有利于维护中药进出口的正常秩序;也有利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保证中医药贸易的市场安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医医疗服务和中药贸易将进一步全球化,突破地域发展的传统观念,进入全球市场,有利于中医药更大程度的向世界开放,也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国际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各种资源,加快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中医药行业同时也将受到市场向世界开放的压力,中医药产品和服务水平会暂时不适应压力,以及人力资源受到竞争冲击。

二、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药的重视和各国加强对

传统医药管理,使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面临新的局面

WHO西太平洋地区卫生大会于2001年9月,在文莱通过了新千年发展传统医学的10年战略规划,对各国卫生部门发展传统医药在立法、研究、医疗、教学、知识产权和资源保护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政府也要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事业,认真执行WHO的十年,规划,推动这一规划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积极实施。

各国加强对传统医学的立法管理,有利中医药健康有序地走向世界,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必须符合对国家(地区)的管理规定。

三、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我们的职责。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科技和医药发展形势,我国中医药的

发展必须实施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

所谓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就是将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国际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在新的高度和层次上发展中医药,以满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社会需求的过程。

中药的现代化,目的是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并使之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必须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医药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继承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的精华,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疗效,贯彻多学科参与的原则。

要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探索创造新的理论、新的学说、新的观点。

要加强中医临床研究,探索和创造新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治疗设备和治疗药物。要加强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四、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立足国内,不断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科研、教学、医疗药品开发的基础建设和法制建设,提高自身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能力。

现代卫生医药范文第3篇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与省相关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宣传,坚持中西医并重,重视中西医结合发展。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规,真正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好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考核目标,对发展相对缓慢和困难较大的地区要加大扶持和督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明晰统计口径,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确保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中医投入机制,推广宁波市按中医服务量进行财政补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条例规定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议设区的市单独设立相关机构,以利于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

二、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省级医教研机构的龙头作用。省政府要加强对我省相关高校、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及省级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医教研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综合服务能力强,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药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深化中医药高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配套资金,大力促进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及研究室建设。总结省政府建设“重中之重学科”的成功经验,充分支持利用和发挥我省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的优势,整合中医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力鼓励其进入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临床能力,切实提高中医药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效果。

三、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中医院建设。省政府要督促各地落实“县级及以上政府应重点举办好一所中医医院”的规定,做到“县县办好一所中医院”。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明确本地中医院发展目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研究制定县级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基本设施配置标准与计划,大力推进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要学习推广长兴县重视中医院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做法,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按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现代卫生医药范文第4篇

一、认清形势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推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和卫生事业的有关文件精神,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全市中医药产业及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形成。我市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射洪、蓬溪、大英三县都建立了中医医疗机构,具有较完善的设施和一定的技术力量。市中医院被评为全省“十佳中医院”并确定为全省“精品中医院”建设单位,射洪中医院已成为“全国示范中医院”。我市的中医药产业初具规模。依托银发、绿康药业发展的白芷基地通过国家GAP验收认证,连翘基地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并成功研发十多种新产品,提升了中药材的附加值,完成的“川白芷规范化种植研究与开发”是我市建市以来获得的两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的一项。引进十多家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在我市发展中药材基地3万余亩。中医药企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市中药企业共拥有总资产2.56亿元,而且今年全市中药企业的业绩还在提升。

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中医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二是农村、社区卫生设施薄弱;三是医疗保障覆盖面低,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很远,群众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矛盾仍然突出;四是中药企业市场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低,新产品研发能力弱。面对这些情况,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了39号文件,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个文件的要求抓好落实。

二、狠抓落实

(一)大力实施“利民工程”,健全和完善城乡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

要完善城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城市中医药服务体系以市中医院为龙头,结合“精品中医院”建设项目的开展,把市中医院建设成为我市乃至全省、全国闻名的高水平中医院。各综合性医院必须设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病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建设中必须将中医药服务能力纳入规划,配备中医中医药人员、质优价廉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为市民提供方便的、高水平的中医服务。

同时要加快县、乡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希望各县(区)政府要把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纳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加大对中医院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的投入。

还要加强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各区县要以开展创建全国、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为重点,把县(区)中医院建设成为辖区内集科、教、研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中心。

(二)大力实施“名药战略”,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开发进程

要继续打造“中国白芷之乡”。充分发挥我市“川白芷”的品种、资源和品牌优势,搞好川白芷深加工及综合开发,提高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把遂宁建成全国最大的“川白芷”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要抓好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中药材发展企业要按照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基地协会带种植大户,依托科研单位搞开发的中药材产业化运行新模式,搞好白芷、连翘、黄姜等主要品种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中药材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要加强中药新药开发。各中药材基地要依托中医药科研机构加大科研攻关力度,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中药研究开发体系,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新产品。

(三)大力实施“名企战略”,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要积极培育中医药龙头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推进中药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积极培育以银发、绿康、润生、回春堂等企业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以明星药业、沱牌药业、泰乐制药等企业为重点的中药制药龙头企业,培育以全泰堂、陈善堂、华通药业等企业为重点的中药流通龙头企业。

要切实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中医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中药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中药流通企业采用现代营销理念,开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集中配送,根据城市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建设金家沟中药材和中药物流配送中心,真正构建区域药品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

(四)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不断提高中医服务水平和质量

要建设一批知名医院,要培育一批特色名专科,同时要要造就一批知名中医专家。建立激励机制,筛选中青年中医临床骨干,采取结对、拜师方式传承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优势重点学科为载体,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批学术造诣深、同行公认的知名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带头人。整理、出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诊治经验集,抢救民间中医中药名方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方法。

从今年起,每5年开展一次“遂宁市十大名中医”评选活动,在全市形成争当名中医、全社会尊重名中医的良好氛围。:

(五)大力实施人才强医工程,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要加大继续医学教育。大力开展中医继续医学教育,逐步建立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终身教育制度。要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选拔政治业务素质好、中医理论功底深的青年技术骨干到省内外著名的中医医疗、科研机构进行重点培养,力争在两、三年内有一批学科带头人进入省级名医行列。大力开展全科医师中医知识和技术培训,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同时也要鼓励中医学习西医。

要加大培养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力度。要加强与有关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中药高级技工、中药材种植基层管理人员、中药高级研究人员等人才的培养。鼓励企业培养和引进中医药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创新人才,加快人才聚集,造就一批中医药优势学科拔尖人才。

要强化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结合基层“天使计划”的实施,选拔一批中医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实施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项目,到2010年,培养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300名、中医中专以上学历的乡村医生500名。依托县及县以上中医院定期对乡村和社区医生进行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适宜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责任到位

要强化政府职责。各区、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把刚才保华书记的讲话要求落实到位,把卫生事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高度重视,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要健全发展卫生事业和中医药工作的投入机制。各区、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各项卫生投入政策,构建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卫生事业投入,重点支持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现代卫生医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社区;影响因素;对策

        1中医进社区的影响因素

        1.1中医力量后劲不足:许多中医院校,在向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对中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 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填鸭式理论学习, 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与中医是种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实际相背离[1];现有中医人员多为中老年医师,后继乏人;社区中医人员因工作苦而报酬低,流失严重,使得中医阵营越发萎缩[2]。

        1.2中医理论深奥抽象,缺乏完善的科学评审体系: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难以像西医那样形成形象化思维,对其作用机理的阐释也难以像西医那样“形象、科学”。中医实验研究也难以简单地盲目套用现代统计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所以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中医常被认为不科学, 其发展前景受到质疑。还有人用现代科学思维来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技术,导致对中医理解简单化、片面化,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

        1.3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理解与认同不够: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下,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 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 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又由于对中医药知识正面宣传和普及不够,而诸如“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药”的负面宣传却一度甚嚣尘上,导致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解与认同度降低[1]。影响了中医进社区的步伐。

        1.4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与中医发展相比,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中药培植与研发基地缺乏,中药资源总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欠缺。名厂、名店、名药缺乏,满足不了社区居民需要。出口的中药植物提取物只是原料形式中间产品,没有终端产品。

        1.5中药房没有与中医同步走进社区医疗机构:一些社区点甚至中医示范点,虽然引进了中医科室,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中药房。病人拿到处方后,要到医院外药店去配药,这一方面给病人带来看病与抓药分家的不便,另一方面,也给病人带来一定风险:药物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难以避免因理解差异而导致外面药店错配药物现象。另外,因为医院与外面药店信息不相通,还可能出现一个药方,要到几家药店去调配,甚至出现某些中药市场缺货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有时病人宁愿多花钱而选择西医西药,从而影响了居民对中医的选择。  

        1.6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医疗市场不规范,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因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拒绝疗效显著而收费低廉的中医适宜技术。

        1.7政策支持不力: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试点还存在被动、畏难情绪,抱有观望态度;部分地区政府、卫生部门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大卫生观要求,对中医药进社区服务的必要性理解不够全面,宣传不力,政策保障和体现政府行为不够全面、持续[3,4]。虽然不少地方已经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但是却有种种限制。

        1.8居民对中医药需求不足:居民对中医药需求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正面宣传不到位,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还缺乏信任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医学界一些学者大肆宣扬的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应该取消等言论的负面影响,导致居民对中医药产生偏见和排斥心理。

        2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对策

        2.1采取多种方式将中医药引进社区:(1)中医院延伸办社区医疗机构,并选派技术过硬的中医师定期前往巡诊。(2)大的中医院建立由名中医领衔的专家工作室,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对子,签订“名中医进社区”协议,定期到社区巡诊。(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名中医到社区坐堂,并定期到基层巡诊。通过上述种种方式,让名老中医进社区轮流坐诊,使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专家服务。(4)开展 “专家课堂”活动,请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传授养生保健之道,发挥中医药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据中医理论,随着季节的变换,制做四季养生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行宣传义诊活动,手把手教居民如何煎药、合理配餐,不断提高居民健康行为[5]。

        2.2加速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首先,必须重视适合于社区的中医药学生的培养。(1)优化课程结构:因地制宜,按需设课。(2)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体现特色,保证教学质量。注重临床与实践,抓好传帮带工作。针对针灸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示范指导来加强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准确把握。其次,要加大对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并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2.3政策倾斜,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大中医药在医保中报销比例,缩小限制范围。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对中医进社区资金支持力度,使一些看似不挣钱的中医适宜技术能被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 制定、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使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协调发展;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体现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与发展前景[6]。

现代卫生医药范文第6篇

一、总体思绪

充分应用本区域中医药卫生资源、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系统和服务收集,结合实践,落实完成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形式的规划,完成中医药收集二次掩盖即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之中,知足群众分歧条理的中医药需求,推进全区中医药治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二、创立目的

经过创立,力争2012岁尾,构成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为基本,分工合理、便利快捷、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中医药特征融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方案生育技能指导之中,为社区居民供应“安全、可及、价廉、便利”的中医药特征医疗服务,切实缓解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成全区居民可以享有社区传统医疗服务的工作目的,然后构成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药并举的社区卫生服务新形式。

三、创立准则

(一)坚持公益性准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供应不以营利为目标具有中医药特征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坚持以人来源则。增强、拓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保证群众享有中医服务的公道性和可及性。

(三)坚持合理结构准则。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坚持原有结构的基本上,统筹安排、合理规划,设立富有中医特征、便利群众诊疗的中医康复科。

四、首要任务

(一)坚持较为完善的中医药特征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系统。严厉依照国家中医药治理局以及省、市相关部分制订的政策和规范,具体打造符合我区实践的中医药特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坚持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设置规划,构成功能健全、特征光鲜、群众承认度较高的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收集,构建中医药“15分钟健康圈”的内在,为社区居民供应“简、便、验、廉”的零间隔优质服务。

(二)逐渐构成具有武昌区特征品牌的中医药服务。针对我区老年人多、贫穷人群多的特点,充分应用湖北省中病院对口帮扶的优势,延聘高年资的中医科主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诊,知足居民群众的中医诊疗需求。以运用中医药适合技能为打破口,围绕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方案生育技能指导“六位一体”服务功能,重点推行针灸、按摩、拔罐、刮痧、薰洗、敷贴等中医药适合技能,普遍使用于社区经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

(三)加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应用省、市级中病院技能资源,打造全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育基地,为构成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夯实基本。经过有方案地增强对社区中医药人员中医药常识的培训,开展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加速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技能主干队伍建设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育,不断提高中医医疗保健的技能质量及服务程度。

(四)坚持规范化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监管体制。严厉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等服务要素的准入准则,制订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准则、相关职责、服务规程,探究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监督评价规范。

五、施行步调

(一)预备阶段:(2012年3月---4月)

成立区创立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指导小组,组建创立工作专班,制订创立工作方案及有关文件,召开发动部署大会,做好各类材料预备工作。

(二)施行阶段:(2012年4月---5月)

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力打造中医药服务硬件设备,营建优越的中医药服务气氛。区创立办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进行督导。

(三)功能建设阶段:(2012年5月---6月)

增强中医药人员的培训、实践工作。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结合本社区状况进行中医药“六位一体”功能建设,还针对本单位特有的中医药优势进行提炼深化,全力打造出符合武昌区实践的中医药特征社区卫生服务。

(四)增强阶段:(2012年6月---7月)

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成响应的中医药特征,并在区创立办统一部署下着手开端进行大规划的中医药进社区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

(五)迎检阶段:(2012年7月---8月)

区创立办进行具体督导,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厉自查复审,迎接检查验收。

六、保证机制

(一)坚持工作协调机制。按期召创始建工作指导小组大会,研讨创立有关事宜,实时协调停决社区中医药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保证创立工作有序进行。

(二)坚持督导考评机制。区创立办详细负责对创立工作任务进行分化,明确工作目的,落实工作责任,并随时进行督导检查。

现代卫生医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医药卫生;医疗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15日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PPP),又称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为了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期伙伴合作关系,在合作框架内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风险共担,收益共享。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迫使政府不断缩减财政预算,医疗卫生投入首当其冲,不仅公共卫生开支大幅削减,医疗研发的投入也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为了弥补政府投入不足,政府与私营资本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将私营资本引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功。在这种背景下,PPP在各国医药卫生领域内的应用日益广泛,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卫生保健及医学科研等方面均有PPP项目的存在。本文拟对PPP模式在各国医药卫生不同方面的应用做一概述,为我国PPP模式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一、PPP在英国医药卫生领域应用概况

英国是发达国家中实施国家保障型医疗体制的代表,即医疗保健费用(70%以上)主要由政府支出,服务主要由公立医院提供,类似的还有瑞典、意大利等国。英国国家卫生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体系呈金字塔形,由初级医疗卫生机构、地区医院、教学医院三级构成。该体系曾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为世界上最好的医疗服务体系。但是,随着时间推移,NHS内部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低下等弊端慢慢显现,与此同时,英国国民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持续增长,公立医院只能通过缩短平均住院日和延长病人轮候时间来调节,“住院难”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普遍陈旧,需要大规模的更新或扩建。因此,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投入的NHS逐渐不堪重负陷入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为使地区公立医院能够满足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加速医院现代化建设,政府开始鼓励私营部门参与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来。

英国政府从1992年开始探索利用PPP模式建设和运营公立医院,1997年英国卫生部设立了私人融资司(PFU),启动私人融资计划(private financing initiative,PFI),它是指由私营部门投资建造公立医院,医院建筑物产权在特许期内归私人投资方所有。在这个期限内医院每年向投资方支付一定的费用,特许期满后建筑物产权归属医院。投资方除投资建设外,在期限内还需负责建筑的维修保养和提供医院后勤辅助服务。此后,医院PPP项目进入实施阶段,1997年至2007年,英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有64个公立医院项目获得国家审批通过,其中70%的项目是新建和改建医院。

随着公立医院PPP项目实施取得初步成功和经验积累,英国政府又于2000 年启动了旨在运用PPP模式解决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医疗现代化建设的LIFT(local improvement finance trust)计划。地方卫生经济部门、PFH(partnership for health)和私营部门合作伙伴作为股东,组成LIFT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资产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持有,LIFT有限责任公司承建、更新、运营、维护并经营初级医疗机构建筑物,并拥有这些建筑物的所有权,私营部门可提供物业管理、零售业务等服务,并为初级医疗基金创造额外收入,但不包括核心业务——医疗卫生服务。建筑物出租给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如全科医生、基层护理人员、地方政府社会服务人员、牙医、药剂师等,并收取租金。目前,在英格兰有一半的初级医疗基金运用LIFT来更新医疗设施、建设新的现代化全科医生诊疗室和医疗中心。

从英国医疗改革可以看出,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引进私营资本,政府有效地缓解了财政压力,同时改善了医院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满足了居民的医疗保障需求。私营部门的投资获益主要是收取建筑租金、管理费以及辅助收费等,但是医疗卫生这一核心服务,仍然由公立医院提供。

二、PPP在美国医药卫生领域应用概况

与国家保障型医疗制度相反,美国实行的是高度市场化的医疗保障体制,个人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医疗保健服务大都由私立医院和医生提供,政府主要负责向无力购买商业保险的人提供公共保险计划。美国大部分医疗机构是私立性质,而政府公立医院仅占医院总数的25%。因此,PPP在美国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新药研发、医学研究等方面。

现代卫生医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教协同 中医药人才培养 路径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

近年来医学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但要完成在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目标,仍需加大力度对医学教育中显露的诸多问题进行改革。首先,医学教育体系需要进行优化,打破学制学位多轨并存的现状;其次,临床医师的专业化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规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刻不容缓;再次,不断完善医学人才的教育机制,建设符合国情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制度。

2014年,国家教育部、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在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具体指导和总体路线。《意见》明确指出了要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即“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贯穿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并在培养内容与方式上突出强调“三个结合”,一是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二是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三是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明确指出了我们所培养的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

提高临床医学人才素质。根据医学教育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师需要经过系统的院校教育和规范的毕业后继续教育。“5+3”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医教相长,是医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其中院校医学教育以培养合格医学毕业生为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毕业后教育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两个阶段,前者主要以养成独立、规范地处理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的临床能力为目标,后者则注重进一步提高专科水平和临床诊治能力,两者衔接,通过实践训练以提升临床诊疗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

建设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当前,我国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不断加大,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尚未解决,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比不均、基层医疗服务发展面临困境。为了更好的解决医疗卫生事业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迫切需要组建一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高水平医务人员队伍。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加强医教协同,努力建设一支合格的、高水平的、人民群众可以依赖的临床医师队伍,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建设惠及全民健康的医疗卫生体系、完成医改目标,也是提高医学教育水平、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是移植于前苏联的院校培养模式,二是传统师传徒习的师承培养模式。院校培养是我国现阶段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模式,我国现有的绝大部分中医药人才都是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探索,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目前,以基本建立了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师承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模式相互交叉、互补并存,形成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历了从理论培养向能力提升,进而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程。教育改革涉及观念转变、内容和方法改革、学制调整等诸多方面。新世纪以来,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率先在一部分中医药院校中试点系统化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先后建立了一批中医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区。纵观全局,最显著的特点是人才培养机制越来越灵活,长期一成不变的局面不复存在,社会变革与制度改革深入其中,并逐渐融入社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大体系之中。

回顾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历史,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变化不大,始终未突破传统的“学校”、“师承”二元模式。与同时期西方医学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相比,中医药教育发展相对较缓慢,也直接导致中医药科学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为了应对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同步发展,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变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中医药培养人才之路

近些年,我国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不断借鉴现代医学教育成功的做法,在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药的学科特点,不仅注重中医药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亦兼顾文化素质的培养,尤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2015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中医药人才“5+3”培养模式在全国范围的开展指明了方向。《通知》明确了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为符合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原则上不得报考;同时在临床培训方面,规定临床能力训练需在指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实际的培训时间一般不得少于33个月。这一《通知》是对之前的《意见》的进一步补充,为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模式应该以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为发展目标,坚持走改革创新道路,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和卫生政策调整的要求,以更好地体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融合中医与现代医学教育、大学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时代特征。

目前,我国中医执业医师中大多未接受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框架下,推进我国医院规范化培训和中医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医药自身特点,单独制订出台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基地等方面都与其他医疗专业的规范化培训不同。在多项措施共同推进下,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动“医教协同”,有助于突破以往的高等中医药院系人才培养局限,将医学临床教育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可形成“学校”“临床”“师承”三位一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中确实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很多问题依旧存在,尤其饱受诟病的是,在过去的医学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虽然经过多年的专业院校培养,拥有高学历、深基础,但临床实践能力较差,以至于很多医院都不放心让他们“独当一面”。以医教协同为指导,深化中医临床技能培训,开展“学校”“临床”“师承”三位一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硕士学习期间深入临床,通过中医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有助于培养更专业的高等中医药人才。将“5+3”模式确立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旋律,探索长学制中医学教育改革,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诊断水平。

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尤其适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截至2015年,在我国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2%的乡镇卫生院和62%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由此可见,未来在我国仍需要大批基层中医药人才,采取“5+3”长学制人才培养为主、辅以“3+2”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模式,面向农村与社区需要,培养一批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使中医药人才培养更能适应基层中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随着近些年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生与保健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也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在预防保健与科学养老等领域出现了中医药技能型人才空缺,对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人才缺口,调整专业方向,合理优化教育资源,加大对中医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解决学生就业、满足社会需求产生积极效应。

在今后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医药高等教育应以中医药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推进“学校”“临床”“师承”三位一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形式,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同时把师承教育贯穿始终,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有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标准化、制度化,有助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满足人民对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对中医药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也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