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能源技术管理

新能源技术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第1篇

从能源的角度来看,中欧能源合作与欧盟同俄罗斯或中亚等地区的合作在性质上有所不同,欧盟和中国之间并不存在“消费者一生产者”的关系,相反,两者目前甚至还在为保障各自的经济增长而争夺有限的能源资源。然而,气候变化给未来世界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成为中欧能源合作的基石,中欧能源合作更多是探讨欧洲如何帮助中国调控其对能源的需求,从而降低其给世界气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减少双方在能源供应上的压力和竞争。本文旨在梳理中欧能源关系的缘起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介绍中欧能源合作开展的关键领域,分析合作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并为中欧能源合作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能源安全气候变化中欧能源关系中欧能源合作

中欧关系自1975年建立以来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早期,中国与欧共体的互动基本上都是围绕贸易关系而进行的。在布伦特兰报告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之后,“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前沿政治议题,中欧环境对话才正式展开。1995年,欧洲委员会首次发表公报,表达了为中欧关系发展制定长期政策的需要。该报告肯定了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但也明确指出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能源消耗仅次于美国,已成为环境、人口、健康等国际议题讨论不可或缺的一员。因此,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同中国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之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3期间的联系已逐渐受到重视。

气候变化有时被各国决策者称为“威胁叠加器”,即如果不加干预,气候变化有可能通过改变天气常态而导致大规模的干旱、作物减产、江河基床下陷,并迫使部分人口迁徙,形成“气候难民”,甚至可能会造成社会恐慌或武装冲突。令人欣慰的是,在气候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意愿要强于传统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确实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对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实上,从能源的角度来看,中欧与欧盟一俄罗斯或欧盟一中亚等国家或地区的合作在性质上有所不同。欧盟和中国之间并不存在“消费者一生产者”的关系。相反,中欧甚至还为保障自身经济增长而互相争夺有限的能源。因此,中欧能源对话与合作更多是探讨欧洲如何帮助中国调控其对能源的需求,从而降低其给世界气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减少双方在能源供应上的压力和竞争,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成为中欧能源关系发展的推动力。

一、中欧能源关系的缘起与发展

(一)1981―2000年:寻求共同基础

能源是中国和欧共体(欧盟前身)开展科技合作最早的领域之一。早在1981年,中国国家科委代表政府与当时的欧共体能源总司就开始了接触和交流。中国开展中欧能源合作的目的是了解欧洲在能源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政策、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借鉴欧洲的经验和教训,研究中国的能源战略问题,为中国的能源发展服务。节能培训班是中欧能源合作使用和交流的内容之一,而有关能源发展的政策性研究则是中欧能源合作的另一项内容。此后十多年间,中国国家科委和欧共体共同成功举办了近二十次能源技术和发展政策的研讨会,这对中欧能源技术知识和政策方面的沟通、促进中欧能源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中欧能源技术合作示范项目不多。1985年中国国家科委和欧共体能源总司共同确定和支持在中国浙江大陈岛上建立了分散能源系统、风力测试站、太阳能电池供电的电视差转站和地面卫星接收转播系统。在开发天然气资源方面,中国主要是应用欧方的技术对北部以陕甘宁盆地为中心的地区进行了勘探、钻井、气田开发的技术研究和盆地模拟试验。此外,“中欧能源管理示范项目”为南京被服厂提供了能源管理、数据采集、计量、温度控制和变频调速的欧洲先进设备和技术系统,达到了降低能耗和料耗、提高产量及能源管理水平的目的。

1996年,中国国家科委徐冠华副主任与欧盟委员会能源委员帕普蒂斯(PAPOUTSIS)签署《中欧能源合作联合声明》,提出成立能源合作工作组。这个工作组主要负责协调和管理中欧官方支持的能源合作项目和活动,成为中欧开展能源合作交流的主要官方渠道。中欧在1998年和1999年召开了双边关系中最早的两次峰会,从而为更广泛的政治对话打下了基础。90年代末,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为与中国达成关于和平利用核能源的协定,开展了多次会谈。

2000年,欧洲能源技术促进网(OPET)向中国开放,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和浙江能源研究所分别与欧盟签署合同成为(OPET)中国联系成员,通过这两个单位,中国和欧洲的能源技术信息相互沟通,促进了双方的交流。同年,在能源合作工作组第四次会议上,中欧着重讨论了制定中欧能源与环境合作计划的相关事宜,双方同意把计划的优先合作放在清洁煤技术、天然气综合利用、提高能效(节能)和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合作交流的方式包括政策研究、人员交流、政策和技术研讨会、人员培训、技术考察以及可能的技术示范和转让。

虽然欧盟委员会早已指出,强化同中国之间的科技合作伙伴关系十分必要。上世纪90年代末,中欧也签署了《中欧科技合作协定》,为合作建立了永久的合法性基础。但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中欧能源合作仍较松散,对于强化合作的必要性还未形成充分的认识。

(二)2000-2005年:对中国发展的关注

由于中国的能源需求高速增长,欧盟逐渐开始关注这种增长对欧洲能源安全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应对这种影响。

2000年,欧盟委员会表达了自己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能源政策的关注。欧盟委员会强调,这些国家有必要考虑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景,同时指出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将有助于减缓这些国家目前能源利用不良趋势的发展。

此后不久,中国公布了“十五”规划,首次提出了“能源安全”的概念。该计划指出,为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须加强能源与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同时,该计划又提出要实现中国能源结构的合理化,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但2001年9月召开的中欧峰会并未提及以上规划,也未就缓解中国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问题达成共识,仅强调了加强双方在环境和能源方面的部门间合作。在《2002-2006年关于中国的战略文件》中,欧洲委员会讨论了将中国纳入欧盟的能源环境技术标准适用范围的可能性,提出尝试优先考虑节能技术推广、能源技术转让、清洁燃煤、天然气、核裂变、可替代性能源技术,特别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等项目。然而,欧盟并没有对这些项目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

2003年,欧盟与中国联合启动了副部长级环境对话。中欧能

源与环境的联合项目(EEP)也在同年展开,欧盟预计投资4500万欧元。项目内容包括发展中欧产业部门在中国能源市场中的合作、依据国际标准确保可持续发展,以及为推广新兴科技资助中国国内的可行性研究等。2004年至2008年间,在该项目框架下中欧召开了26次研讨会,而合作也扩展到了包括生物能源、农村电力供应、近海风力发电等诸多新领域。

(三)2004至今:中欧气候变化伙伴关系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增长,欧盟在政治上已开始将中国视为“战略伙伴”对象。在2004年召开的第7届中欧峰会上,中欧就和平利用核能签订了研发合作协定,这成为推动中欧伙伴关系建立的里程碑。

2005年的中欧峰会最终促成了中欧气候变化伙伴关系的建立。这一关系旨在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内的政策对话与实践合作,有力支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与《京都议定书》的相关目标。此后,欧盟理事会下设交通、通讯和能源司同中国科技部就两项行动计划达成了协议:一、清洁燃煤行动计划,协助中国开发和应用欧洲清洁燃煤技术;二、推动中欧间的产业合作,在中国推动能源节约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目前,中欧已经开展的技术合作包括节能、环保与可再生能源、清洁燃煤、甲烷回收、碳捕捉和储存技术、氢燃料电池、电力生产等六大领域。2006年2月,中欧就以上目标签署了理解备忘录。实践证明,中欧伙伴关系的建立已经催生了一系列新方案。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3期

2006年末中国公布了“十一五”规划,计划以煤炭行业为基础,目标包括优化国内能源产业、有效缓解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能源紧张状况,以及限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2007年,欧洲理事会也设定了针对欧盟本身的诸多气候目标,如欧洲各国同意削减现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0%,如果其他发达国家能承诺做出相应削减,欧盟可考虑将削减幅度提升至30%等。除此之外,欧洲投资银行承诺向中国国内气候变化项目提供5亿欧元的贷款。

2007年8月,中国政府公布了“关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中长期规划”。为了实现规划目标,中国与欧盟协议决定在2020年前成立一个中欧清洁能源中心。此外,相关动议还包括建立一个总投资280万欧元的中欧清洁开发机制促进项目。

在2009年5月召开的中欧峰会上,双方同意加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并就设立中欧清洁能源中心发表了联合声明。一个月后,首次亚欧能源安全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该会议重点关注增进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低碳技术的开发、转让和交换,以及在广泛的能源安全政策领域内加强技术管理等。此外,中欧还决定加强在气候变化伙伴关系框架下的政策对话与合作。然而,本次峰会的最大成果莫过于签署了关于建筑能效与质量的合作框架谅解备忘录。

近几年来,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最大的风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国,且正在大力推动核反应堆的建设,以进一步发展本国的核工业。然而,中国煤炭消耗量的迅猛增长却也引起碳排放的同步增长。目前在中国的节能和环保技术水平仍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环境保护形势反而有恶化之势。事实上,中国国内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相关技术迅速普及的前景并不容乐观。中国在上述领域的快速发展致使欧盟开始考虑采取措施保护其在绿色科技市场的领先地位。例如,欧盟理事会的2020年战略将中国定位为其在“绿色能源开发”领域的竞争对手,并呼吁欧盟采取措施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该论调与之前“迈向欧洲能源新战略:2011―2020'’的总结性文件内容有所冲突。从当前的现实状况来看,中国正日益被视为欧盟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领先地位的挑战者。

二、中欧能源合作开展的关键领域

在气候变化伙伴关系框架下,中欧技术合作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促进中国的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和“近零排放燃煤”技术的发展,同时努力降低关键技术的成本,并促进推广和应用。如果“近零排放”能够取得成功,那么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在未来将对中国以及其他地区的二氧化碳减排做出巨大贡献。更重要的是,碳捕捉与储存技术本身还可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种富有价值、可以交易的副产品。另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处于仅次于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和清洁燃煤技术的地位。

(一)碳捕捉与储存技术

2006年10月,欧盟与中国在合作伙伴框架下就具体工作方案达成共识。方案致力于提升能源利用率与节能、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掘和利用沼气资源、开放氢能源和燃料电池、加强相关的能力建设等工作。此外,该方案还强调将“近零排放”技术的开发与示范作为中欧合作的重点。

2007年,中欧决定实施两项可行性研究,从而揭开了“近零排放”计划的第一阶段。此后,中欧启动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合作行动计划(COACH),该计划于2006年制订,旨在协调谅解备忘录框架下的各项活动,为在2020年前提升清洁燃煤设施的开发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同时促进相关的信息共享及能力建设。COACH所研究的技术隶属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下的热力发电部分,而这一类型的成套设备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且其中的气化过程可以保证电力与甲醇的同比生产(也称“多联产”)。由于甲醇的应用有望降低中国对进口烃的依赖,因此中国政府对相关技术十分关注。

尽管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前景可观,但目前其商业利用在中国还未真正实现。一方面,对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储存会降低总体生产效率,并因要维持原有发电总量而相应引起化石燃料使用量的增加,专家们担心对二氧化碳捕捉技术的投入将影响节能技术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工作。另一方面,目前广泛使用的烟气脱硫设备将降低现有生产率的4%至8%,从而导致相关产品价格增高。因此,中国的生产商虽然拥有设备,却因顾虑成本而很少使用。以一个普通的IGCC车间为例,如采用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净用电量将增加超过44%,由此可以换算得出,捕捉1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164元人民币,而二氧化碳减排的成本甚至更高,约为每吨205元人民币。显然,如果不建立相关规范鼓励低碳环保型电能的生产,以上述成本生产出来的电能将很难与目前中国市场上常见的同类产品竞争。

中国的二氧化碳存储能力也不容乐观。据估计,大港油田的二氧化碳存储能力在220万吨左右,不具备大规模存储的能力;胜利油田的二氧化碳存储能力在463到472万吨之间;开滦煤矿由于进一步开掘煤矿的可能、其他矿物可渗透性过低,地理条件决定了其对二氧化碳的存储能力十分有限;济阳洼地中的惠民子流域具有多达22亿吨的二氧化

碳存储量,但较深的盐碱含水层若储存二氧化碳则可能导致土壤酸化,进而带来更严重地理侵蚀。

目前,中国在煤炭仍占主导地位的能源结构下,缺乏可再生能源或相应的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减少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只能是提高核能的利用。如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中国就需增加10000亿吨的核电力。即便不考虑大规模开发核能可能引发公众认可、选址、安全保障与废料排放等一系列问题,一些专家仍认为,核能开发未必有利于碳捕捉与储存技术的发展,因为对核能的大规模投入可能会分流碳捕捉与储存技术研究享有的资源,从而减慢后者的发展。

除了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在发电领域的应用竞争力、实际的碳存储能力以及现行规范系统的不足,中国的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开发与应用还存在两个制约因素。其一,欧盟与成员国在清洁燃煤技术领域还未达成一致,欧盟各成员国在对中国的政策上未能真正实现协作。一些国家,如德国和荷兰出于担心知识产权的考虑,不愿意同中国分享自己的技术。其二,中国国有企业垄断电力的传输、分配与销售,体系利润分配不均的现况阻碍了碳捕捉与储存技术的发展。在市场中,用电价格是由各电网公司间的竞争以及其各自最终售价决定的,而如果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得到应用,那么大部分利润将流向电网公司,从而使得电力公司不仅承担更高的发电成本,而且无法享受公平的利润分配。

(二)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市场

自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措施出台以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实现了巨大的发展。2009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总产能已达到226 GW(千兆瓦特),其中包括197GW的水电、25,8GW的风力发电、3.2 GW的生物质和0,4GW的并网光伏电,可再生能源已占中国860GW总发电量的25%以上。中国技术上可利用的水电产能为542GW,年均生产电力2474 TWH(太瓦时),高居世界水电生产国排行榜的首位。自2005年以来,中国风力发电也实现了产能翻一番。2009年,中国风力发电已经突破26 GW,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风力发电大国,到2011年风电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一,超过4000万千瓦。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从2007年开始连续4年世界第一,2011年产量占全球的45%。中国的生物气化也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全国气化总体产能可达6MW,系统功率接近28%。

尽管取得了上述突出成就,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资金和技术的短缺、创新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发达以及发展经验的欠缺。此外,可再生能源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或商业化的初始阶段,可充分商业利用的技术为数尚少,因而在价格和质量上都还无力同西方技术竞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电能源)的价格被低估了,且其质量尚未达到欧盟的标准。要改善上述状况,需要庞大财政的支持。然而,高昂的售价成为节能技术应用的障碍。由于在技术开发的早期阶段往往存在经济回报小、搭便车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私人企业通常不愿意投资。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为了垄断清洁能源技术,又限制其在私人商业领域内的转让。

中国当前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还存在更紧迫的问题,即应如何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规定将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能)完全注入中国的电网。事实上,中国电网企业不愿意扩建电网,使其与风电供应商良好对接。由于风能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3期发电的需要,很多风电供应商分布于偏远地区,因此要将其充分覆盖无疑所费不赀。另外,在电网供应方看来,可再生能源在总发电量中的贡献相对有限且每千瓦时的成本较高,因此对该领域的创新进行投资可能存在高风险。比如内蒙古、宁夏等地,电网既要新增风电、光电的输出,又要保证输出既有煤电,输电压力较大,为了提高当地配额而新增的技改等成本,最终仍将转嫁到上网电价。此外,目前中国电力部门的生产效率还低于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的生产者,这也增加了问题解决的难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于2009年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新法案于2010年4月1日起生效。首先,为使电网的发展跟上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进程,新法案中要求进一步协调可再生能源与电力部门、传输规划的互动,以及地方发展同全国发展的关系。第二,新法案强调要保证为所有已投产的可再生能源进入消费市场提供保障。第三,修改可再生能源公共基金会的相关政策。公司不再加收费用,消费者直接向基金会付款。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中国政府可以通过此种方式集资并向可再生能源研发进行投资。同时,这种做法也有助于收集东部富裕地区的资金,向西部较不发达但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投资。

新法案包含的修改带来了很多必要的变化,但仍有问题未得到解决。鉴于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生产中相对次要,因此开发“非电可再生能源”,如生物燃料、生物气、农村燃柴和农业肥料取暖就应被赋予战略意义。然而,当前生物能开发与应用的规模仍相对较小,中国到2020年将产能提升30GW,仍面临很大困难。作为石油的可替代能源,生物燃料富有特殊的潜力。然而出于保障粮食供应的考虑,中国过早加入生物燃料的讨论恐怕风险太大。

风力部门内存在的基础性问题格外突出。首先,中国在涡轮机制造、风力田的维护和管理等方面仍高度依赖国外的专业技术。即使制造本身日臻发达,但涉及到软件控制和精密的技术部件,中国仍无力充分复制西方的科技成果。其次,风力发电项目与能否通过取得“清洁发展机制”(CDM)地位而获得经济收益有关。CDM风力发电项目的成本往往低于没有CDM地位的项目,因为后者不能从“经核证的减排量”(CER)中获益。然而,一个风力发电场要取得CDM地位通常需要保证至少51%的股权控制在中国企业手中。因而,外国投资者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这一限制增加了外国公司在该领域运作的难度。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相关领域内国际合作的开展程度和质量,以及中国国内政策的未来走向。

三、结论与建议

由于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中欧在能源领域的联系将不断加强,中欧的伙伴关系更是不断提升双方在可再生能源、节能与绿色科技开发等领域的互动。就中国的能源与社会发展而言,在以下领域中欧合作的前景尤其广阔:

(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中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资源都比较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国除了小水电等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外,对其余核心技术掌握较少。欧盟国家较早进入新能源和

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在该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为中国提供技术支持。

(二)提高能源利用率

中国能源资源短缺,为了维持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中国必须提高能源利用率。中国目前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是欧盟的7.7倍左右。欧盟是目前全球能效最高的地区,其能源强度比美国低30%。中国应大力从欧盟直接进口节能技术和工艺,加大共同研发力度,增加节能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交流,并在相关培训项目等领域加强合作,提高中国的能效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降低排放

欧盟作为世界碳排放的主要消费体,不仅有责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还有责任加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合作,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但随着中欧在碳捕捉与储存技术与清洁燃煤技术方面合作的展开,各种负面因素也相继显现。要促进中欧能源关系继续健康发展,中欧都要付出努力,具体措施为:

(一)必须为中欧能源合作建立适宜的规范性体系

欧盟和中国都有复杂的、形式各异的管理体系,体统中各部门在开展对话和跟进合作时难免出现不协调的情况。例如,有时不同政府部门会同时就同一议题展开工作,从而导致工作重复低效甚至被延误。目前,欧盟内部提出建立一个更为高效的对话框架的建议,设想将今后各种不同的项目纳入统一的行动框架内,行动框架是一个纪律严明的上传下达体系,以便强化内部问责,保证各项目的运转。中国至今还未建立一个关于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及相关技术的规范性体系。由于利用碳捕捉与储存技术生产的电力耗能更多、售价更高,因此相关的规范体系就必须能够切实鼓励低碳电能的生产,如设置电能生产碳排放量的上限,对超标排放收取“碳排放税”,利用财政政策支持应用碳捕捉与储存技术的生产者。

(二)转变观念

中国电力生产应该转变旧观念,不再将二氧化碳看作“多余产品”,而是将其视为可用的“副产品”或者潜在的新的增长点。将二氧化碳应用于工业生产,如提高原油采收率,来促进碳捕捉与储存技术的推广及其价值链的成长。

(三)打破国有企业对能源市场的垄断

“十二五”规划鼓励私人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并有望在增强市场竞争、鼓励企业对研发进行投资、防止大企业为争夺风力发电经营特许权过分压低价格排挤竞争对手等方面带来实质性改善。从长远来看,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可再生能源组合标准”体系。但是,由于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电力在中国能源总消费中所占比例也仅能达到20%,因此标准体系最好能为各类非电可再生能源,如生物燃料、农村燃柴和农业废料取暖等设定具体目标。

(四)中国和欧盟应签订“联合承诺框架协议”

双方应通过碳补偿或实施适当的国内减缓行动,真正对中国风力发电场的建设做出财政、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贡献。

(五)欧盟与其成员国行动应协调一致

欧盟同其成员国在环境和商业目标上的不一致可能造成中欧之间的不信任,且增加双边互动的不确定性。当务之急是欧盟委员会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需要加强协作,从而真正促进中欧在能源合作上的互信互利。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屈伟平:清洁煤发电的CCS和IGCC联产技术,《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2010年第1期。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电;科技;协会

Abstract: County electric power supply company took the lea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al power association, which full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the workers of county association,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rural agricultural power, forming the the new service situation of association serving enterprise, and enterprise supporting association, bringing more benefits to the public.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中图分类号:E83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引言

县级供电公司在与省公司规划、管控、考核、服务接轨中,农网安全生产和电网升级改造任务艰巨,对农电技术提出新的挑战。相当一部分县公司把电网规划、勘察设计、供电方案、可研论证及重要负荷供电措施等技术服务工作依赖地(市)电力设计部门,地(市)电力设计部门有自身电网建设项目,往往由于精力限制造成工作开展缓慢,兼有与项目业主单位和项目实施地较远,不能很好地做好项目收资及设计变更等工作。县公司相关技术管理部门仅承担着技术审查和方案组织协调等职能,有些县公司属三产公司开展设计业务也仅限于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施工设计项目,图纸绘制出版和技术文件极不规范,也无资质,性价比较差不能服务好新农村电网建设和运行。

一.县级农电科技协会组织框架

农电事业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热心公益的精神,我们更应该把组织机构设计好。农村电力是一项公益事业,属于国家公共服务范畴。作为农电建管主体,县级供电公司理应来对农电科技服务进行全面考虑和整体安排。建议县级供电公司牵头成立农电科技协会,由发改委、建委、工信局、供电公司等部门担任理事单位,县公司离退休专家具体负责,办公室挂靠在县公司的生技部门,在政府民政部门注册,承担县域农村电力技术公共服务职能。

二.县级农电科技协会会员构成

农电科技协会吸纳县供电公司生产技术人员、大客户电力专业技术人员、乡村农电工、县域(职业)学校教师学员,以及其他有电力知识专长的各种组织成员,自由群体中对电力专业较为了解和志愿为地方电业发展服务的人员也可入会。另可吸收一些本土走出来的电气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参会,这些人亲属还在本土,能否享受到新农村电气化成果,是游子们一份牵挂。通过协会平台,一些英才可以通过网络、座谈、调研、探亲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加入到农村电力这项公共事业上。

三.县级农电科技协会职能定位

县级农电科技协会定位于服务农电公益事业的非营利组织。通过农电科技协会团结和组织全县农电科技工作者,密切结合县域农电生产实际,开展群众性的“四新”推广、农电科普和技术咨询等农电科技活动,充分调动全县农电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新农村农电科技进步,为新农村电气化事业服务。

协会联系设计院和区域修校试企业、地方电气研发中心等涉电部门,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营造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供电企业具体实施”的社会系统工程。

四.县级农电科技协会服务内容

农电科技协会对县内电力用户提供有赏技术服务,可以承揽县域电力网络诸如城区配网、产业聚集区配网、小区电网、客户业扩工程的技术咨询、方案论证等科技服务,对于确需勘察设计,推举资信良好勘察设计部门进行设计,也可进行部分现场工作与设计部门共同来完成设计任务。对供电企业提供电网(滚动)规划、可研(初步设计)等技术资料整理,图纸出版等工作,也可对10千伏及以下网络损耗分析、无功优化、电压调整、供电可靠性等专业技术分析调研及评估,提出合理化措施,进行有效地监督治理。

发挥协会职业教育职能建立企业、院校和农电科技人员桥梁,围绕厂网、工矿企业的高低压电力设备,建立实践基地或模拟课堂,与高中、职高等学生课堂接口,形成电力技术产、学、研服务平台。另外,也可开展农电工管理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当地现行用工存在问题,对症下药展开教育培训,确保队伍稳定和素质提升。

协会发挥专家优势,调研农村生产生活电气设备和农户家用电器的运行维护,开展社会用电咨询、评估等业务,及时农电科技信息。对县域农村、厂矿的用电设备及电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交流学习和攻关。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新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新农村能源科技体系。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改;营收;成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专精型转变,技术进步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对于新兴行业的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正是其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之所在,对新技术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而对于传统行业企业来说,新技术、新设备的高投入往往意味着高成本及其带来的不确定性,若这部分投入无法取得预期收益,将造成极大浪费,甚至造成现金流断裂,对企业的正常运作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改投入收益,同时适度投资规避风险,将是有志进行技术转型升级的传统型企业当前最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将以某集团公司下属长途客运、工程建设领域的两家单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2010年―2013年的技改投入和营收状况,探讨技改投入与企业营收的关联,并分析可能对此关联性产生影响的内外因素,最终得出两家企业较为合适的中短期技改投入规划。

2.基本情况

为解决关于技改投入与营收的一系列问题,首先研究两家企业从2010年至2013年的技改投入与营收情况。

年份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客运公司 营业收入 83556.26 108999.18 114033.76 109208.35

技改投入 3456.19 6972.32 5457.31 8258.28

上年末资产数 24040.28 22165.06 36229.30 29095.52

技改投入系数Φ1* 0.14 0.31 0.15 0.28

工程公司 营业收入 113098 122404 120773 135237

技改投入 640 750 750 528

上年末资产数 11217 11455 11601 11798

技改投入系数Φ2 0.05 0.06 0.06 0.04

表1 客运、工程公司2010年-2013年技改投入和营收(单位:万元)

*技改投入系数Φ:当年度“技改投入资金”和上年度“设备资产金额”的比值。含义是企业当年度对单位金额设备投入的技改资金。Φ≥0,当没有发生技改投入时,Φ=0。

从表1可以看出,两家公司的技改投入在绝对数和投入力度上均有明显不同,它们的营收却都保持在较为稳定的高位。那么,技改投入如何影响营收?。

3.问题一:两家单位的技改投入和营收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为研究目标企业的技改投入与效益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分别针对历年数据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图1目标客运企业2010年-2013年相关数据图表

从图1来看,技改投入和效益指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由于营收、利润总额、净利润之间必然存在线性关系,本文选取营收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技改投入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及相互影响的作用。

首先,使用数学工具验证营收和技改投入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表2)。

序号 时间 客运企业 工程企业

营业收入X1 技改投入Y1 营业收入X2 技改投入Y2

1 2010上 39235.9 1007.24 51298 560

2 2010末 83556.3 3456.19 113098 640

3 2011上 52060.8 3612.14 68173 520

4 2011末 108999 6972.32 122404 750

5 2012上 57402.2 4022.32 57883 455

6 2012末 114034 5457.31 120773 750

7 2013上 58334.2 2737.15 69029 237

8 2013末 109208 8258.28 135237 528

表2相关性验证表

利用EXCEL内置函数,分别求得:

CORREL(X1,Y1)=0.867

CORREL(X2,Y2)=0.594

由此可知,该客运公司的技改投入与营收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该工程公司的技改投入与营收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明显弱于前者。

4.问题二:影响技改投入和营收的相关性的因素有哪些?

从图1可知,即使客运公司的技改投入与营收相关性高达0.867,其营收的变化也没有始终与技改投入保持同步。为研究如何使技改投入发挥最大成效,我们必须首先找到影响技改投入与营收相关性的因素。

4.1客运公司技改投入与营收分析

2010年―2013年间,是我国进入“十二五”规划转型的重要时期。该客运公司在得到巨大的发展的同时,产生了设备更新、业务拓展和服务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而技改投入的良好反馈,让企业渐渐形成了技改等同于收益的观点。我们根据客运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将2010年―2013年分为四个阶段:

2010―2011:积累之年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客运公司立足本地,对内整合优质资源,在稳定好客运主业的基础上,出资收购并实现星网物流、捷讯公司、城北驾培、公交驾培股权转让,拓展出修理、驾培等新兴业务;对外则建立起“苏锡常通”企业战略联合,与苏州、常州、南通的客运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区域运输公司,不断增加区域联合的吸引力。年内,公司的车辆等经营资产有所增加,技改投入的增值效应渐渐开始积累。

2011-2012年:跨越之年

该客运公司继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2011年,该客运企业的技改投入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公司开始引进清洁能源客车,新技术、新设备投入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本地大型交通枢纽建成,客运公司以站点整合为契机,整顿公司内部经营资源,进一步扩大了经营范围,在新兴旅游板块上取得了良好进展,公司营收出现跨越式增长。相应的,随着枢纽车站的投用,站内大量的自动扶梯、升降梯成为了维护的新重点,技改投入也有大幅度提高。

2012-2013年:滞胀之年

经过两年的投入,客运公司的车辆、设备整体状况均良好,技改工作由新购转向维护,并保持一定比例的车辆更新,因此投入数字产生较为明显的下降。这一年,高铁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其对公路客运的挤出效应日渐显现。从图1可以看出,尽管技改投入仍然对客运公司的营收产生促进作用,但2012年的营收增长势头已经明显放缓。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增加和“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技改投入策略和营收。

2013―2014年:衰退之年

2013年,客运行业的危机开始显现。从环境形势来看,高铁、航空等新兴出行方式迅猛发展,节假日高速公路免收小车通行费等政策出台,对公路客运行业的挤压现象日益严重。从企业经营现实来看,国家“十二五”规划渐入尾声,各项指标进入倒排完成期,诸如“黄标车”淘汰等硬性指标给传统的运输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资金压力。从图1中可以明显看到,2013年度,技改资金投入较上一年明显上升,达到样本年度中的最高值。由于前几年的大规模投入,客运市场的供给已经明显超出需求,根据供求曲线(图3),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均衡价格下降,公司的营收反而较去年明显下降。

图3 供给―需求曲线

4.2工程公司技改投入与营收分析

对于工程公司来说,2010年―2013年,技改投入保持平稳,营收在2011年和2013年发生明显增长。经过研究,笔者认为有两点原因促成了这两次跨越式发展。

(1)企业规模的扩大

工程公司拥有多家上下游企业,如混凝土公司、航道工程公司等。2011年前,该工程公司对这些下属企业的参股比例低于50%,这些公司的营收只算作投资收益,未计入工程公司营收。2011年后,工程公司增持控股,下属企业的财务报表与工程公司合并,促使2011年工程公司营收的明显增长。借此契机,工程公司进一步覆盖了建设领域上下游,投标范围明显扩大。2013年,该工程公司在多个领域内中标建设项目,中标额达17亿,实现了营收的第二次增长。

(2)经营的模式不同

特定建设项目对施工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因此工程分包的运作模式十分常见,指中标公司并不直接进行施工作业,而是以总包单位的身份,将工程分项承包给第三方。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有直接的合同约束,并具有相应的责任连带关系。总包和业主对分包负有监督管理责任。这一经营模式打破了设备保有规模对工程量的限制,2013年,工程公司约70%的中标额都是通过分包来实现的。

4.3 影响因素归纳

从上文可以看出,影响营收与技改投入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直接影响营收,另一类对技改投入的成效产生放大或抑制作用,进而改变营收。前者主要由有以下几点构成:

1.环境形势。如世界金融危机、国家级的发展规划、出行方式的改变等。

2.政策因素。如改收营业税为增值税、淘汰“黄标车”、法定节假日高速公路免收小车通行费等。

3.经营策略。如企业和资产规模扩大、拓宽经营范围、工程分包模式的发展等。

后者很大程度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5.问题三:两家企业未来的技改投入策略应该是什么?

5.1 客运公司技改投入的SWOT分析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出行效率将成为人们选择交通方式的重要因素。公路运输受到航空、铁路的挤压现象将日益明显,是营收减少的最主要因素。

内部条件

战略选择

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

优势-S

S1、主营业务收益较为稳定

S2、机务管理模式较为完善

S3、新能源有政策支持

S4、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劣势-W

W1、机务管理人才供给不足

W2、企业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W3、车辆设备更新需求资金量较大

W4、新能源车辆使用经验不足

机会-O

O1、主营业务较为稳定

O2、公司向绿色低碳交通转型

O3、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 SO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制定适合行业发展的技改投入计划

2、在技改投入的绿色低碳方面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3、依靠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机务管理工作效率,减少技改成本 WO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向研究探索新能源技术倾斜,培养技术人才

3、扶持新经济增长点,配套投入一次到位

4、强化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威胁-T

T1、受航空、高铁挤压,公路客运需求减少

T2、燃油、劳动力等价格不断上涨

T3、发展绿色低碳交通需要较多资金投入

T4、百姓的服务需求明显提高 ST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投入技改资金提升服务质量,巩固现有市场

2、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3、加强与政府沟通,在新能源新技术应用方面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WT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投入技改资金提升服务质量,巩固现有市场

2、技改投入向新技术研究倾斜

3、制定技改投入计划时注意规避风险,特别是新经济增长点的风险

表3客运公司技改投入的SWOT分析

同时,从2014年1月的客运量及同期对比来看(表4),旅客运量同比下降6.62%。周转量同比增长7.28%,说明选择长途客运出行方式的旅客正在渐渐转向短途出行。

项目 2013 2013 增减(&)

旅客运量

(万人次) 312.33 291.66 -6.62

周转量

(万人公里) 22874.39 24538.74 7.28

表4客运公司2014年客运量和周转量同期对比

综上所述,客运公司未来几年的技改投入策略如下:

1.技改投入适当紧缩。可参照2012年的投入计划,将更新投入集中在设备维护、保持设备新度系数方面。新能源车辆更新投入必须与新经济增长点、新市场需求保持一致,不宜盲目扩大车辆保有规模。

2.技改投入向新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倾斜。一方面强化新能源车辆给企业带来的成本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分层次开展新技能、新工艺培训,建立技术人才库,为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和QC小组的研究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3.技改投入要扶持新经济增长点。技改投入资金要用来提高既有业务水平,提供优质的服务和高水平的修理质量巩固现有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要用来不断拓展、延伸业务范围,开展新经营项目可行性调研,发展新项目、开拓新市场。

6.2工程公司技改投入的SWOT分析

内部条件

战略选择

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

优势-S

S1、业务市场广阔,营收有增长空间

S2、有良好的口碑和企业形象

S3、企业上下游覆盖面较广

S4、技术管理较为完善

S5、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劣势-W

W1、技术人才缺乏

W2、主营业务缺乏新经济增长点

W3、工程设备、生产工艺较为陈旧

W4、工程设备更新所需资金量较大

机会-O

O1、世界经济形势向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前景较好

O2、工程建设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明确

O3、信息化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SO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强化市场调研,巩固现有市场,发展潜在市场

2、改进主营业务和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工艺,降低经营成本

3、强化信息化管理,建立设备技术状况信息库 WO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2、拓展业务范围,打破区域限制

3、升级主营业务和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工艺

4、合理制定设备更新计划,规避资金压力

威胁-T

T1、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日益提高

T2、劳动力等价格不断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

T3、在本行业内,企业没有明显竞争优势 ST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根据工程建设规划,制定中长期的技改投入计划,确保设备满足工程需要

2、强化工程质量管理

3、上下游企业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工程原材料,创造竞争优势

4、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益,降低运作成本 WT战略

技改投入方案:

1、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2、投入计划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打破区域限制

3、有序更新现有工程设备,并合理配置维护计划,降低企业成本

4、向工艺研发转移,积累企业在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

表5工程公司技改投入的SWOT分析

工程公司未来几年的技改投入策略如下:

1.技改投入加大设备更新资金比重。公司要依靠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设备维护,并合理制定中长期的设备更新计划,预留资金逐步更新,避免一次性更新给企业带来巨大资金压力。

2.技改投入向研发转移。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鼓励公司和上下游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从技术和原材料的层面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3.技改投入要紧跟市场需求。未来几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能较多,技改投入要紧跟业务开展的步伐,确保设备设施的技术状况满足工程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江苏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发展思路[EB/OL].218.2.208.140:9002/Gen/KJWEB/SC/KJJY/KJJY2010070611461921867.aspx,2010-03-31

[2]田涛.无锡市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11

[3] 谢成辉,杨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新趋势[J].国外公路,2001(3)

[4]邵虎.浅谈安徽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1月(上)

[5] 张俊科.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07期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第4篇

高新技术在国外一般称之为高技术(High Technology),而在我国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高新技术是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高技术的概念,广义的高新技术,则包括“高技术”和“新技术”。

高技术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国内外目前关于高技术、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没有统一的定义,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关于高技术,有以下一些代表性观点:

美国学者的定义。美国学者D.Crane指出:应用研究如果同科学有联系,那么它有时被称为高技术;如果没有联系,它就被称为低技术。美国的J.Utterback认为:高技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所指,冷藏技术、电器、汽车和航空技术,都曾是不同时期的高技术,高技术不局限于电子学、计算机、生物工程、材料、激光、海洋工程等六个领域。美国《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定义高技术是: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

日本学者的定义:建立在当代尖端技术和下一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即为高技术。日本学者津曲辰一郎认为高技术是经济过程中的主导技术,他将高技术定义为下述技术的总称:①为提高现有商品功能的必要的中心技术;②具有能赋予产品以新功能的主导技术;③构成下一代产品基础的技术。

国内学者的观点。高技术是指能带来高效益、具有高增殖作用,并且能向经济和社会广泛渗透的技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涌现的新技术群的核心。王伯鲁提出枚举定义法,即当代高技术领域是指: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与机器人、生物技术(包括制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包括核技术)、航空和航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应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不同时代的高技术内涵是不同的。现代高技术应反映如下3个方面的要求:

从技术的结构看,高技术是尖端技术,其主要原理建立于人类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这一点有别于传统技术,传统技术是经验的积累;从时间上看,高技术是新技术,是以最新成就为基础的技术;从与科学的关系来看,高技术是基于科学的发现而产生的技术,即高技术是Science-based技术。

因此,高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最新尖端技术。必须强调,新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新技术仅仅代表了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新颖的技术形态,而不是技术内涵的革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是指运用当代最新科学知识和尖端技术而形成的技术群,它们构成新一代产品的基础技术和主导技术,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具高增殖作用和广泛的渗透功能。

2 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

美国科学基金会的定义:高技术产品是指每1000名职工中有25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并把3.5%以上的净销售额用于研究开发而生产的新产品。

美国商务部依据某类产品销售额中R&D支出的比重和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为标准确定的高技术产品为:①导弹以及航空器;②无线电及电视接收设备;③通讯设备;④电子元器件;⑤飞机及零部件;⑥办公设备及计算、会计仪器;⑦军械用品;⑧医药制品;⑨工业用无机化工制品;⑩专用设备及科学仪器;(11)发动机及涡轮机;(12)塑料材料及其合成制品,合成纤维及其他人造纤维(不包括玻璃制品)。

美国海关合作理事会在以往对高技术产品定义和分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定性分析,对高技术产品进一步筛选,把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产品定义为高技术产品:①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②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据此所确定的技术10大领域为:①生物技术;②生命科学技术;③光电技术;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⑤电子技术;⑥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⑦材料设备技术;⑧航天技术;⑨武器技术;⑩核技术。

广东省“高技术企业统计方法研究”课题组认为:符合下述条件的①、②、③、④中的任一项及⑤、⑥两项者,即为高技术产品:①(在国际或国内)首次应用新科学原理生产的产品;②(在国内或省内)首先应用我国独创的新工艺或国际上最新工艺,并使产品质量或功能或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③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生物品种,并使质量或劳动生产率或成本或功能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④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公布的高技术产品目录;⑤符合国际标准或技术先进国家标准,若无国际标准,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符合国家、专业、地方或企业标准;⑥达到本年代技术先进水平。

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产品,是以高技术为主导技术而生产的具有新的用途和性能,或质量、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

3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美国方面的研究。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定义:研究试制费和科技人员与职工总数的比例,比整个制造业高出1倍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国立科学财团的定义为:研究和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为3.5%以上,职工中每千人中有25人以上的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商务部的定义为:研究开发费用在总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而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总职工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学者纳尔逊(R.Nelson)在《高技术政策的五国比较》一书中指出:所谓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与发展资金,以及迅速的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志的产业。美国学者戴曼斯叙(D.Dimancescu)在《高技术》杂志上指出:对高技术企业的定义,主要依据两大特点: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高;二是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的投资比例高。这两大特点又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东西,即知识密集,这是高技术产业的一个必要成份,也是技术持续创新的必需。美国学者杜迪(F.D.Doody)和芒塞(H.B.Muntser)认为,高技术部类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类体现出高增长率、高额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高附加价值、强烈的出口导向和劳务密集(这里专指高技能的劳务)的生产技术公司。

在英国,高技术产业被认为是一组包含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许多位于科学和技术进步前沿的其它技术的产业群体。

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当一种产品使用生产线生产,具有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拥有一定的市场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才能称其为高技术产业。

在加拿大,高新技术产业被定义为是一种技术水平相对高的生产部门,这种相对高的技术水平通过劳动力的技术素质或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反映。

在澳大利亚,科学与技术部将高技术产业定义为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经费,与科学技术人员联系紧密,产生新产品并且有科学或技术背景企业的产业。

在日本,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定义为:能节约资源和能源,技术密度高,技术革新速度快,且由于增长能力强,能在将来拥有一定水平的市场规模,能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的产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R&D密集度(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将相对于其他制造业而言具有较高R&D密集度的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

《欧盟科学技术指标报告》把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竞争能力,有较大的就业潜力,同时R&D投入高于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科学仪器制造业等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或先导产业。

在中国,目前采取的主要是概括法,也叫例举法,即按技术类型定义高技术产业。《中国科技产业》公布的目录包括:①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②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③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④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⑤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⑥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⑦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⑧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⑨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⑩医药科学和生物科学工程;(11)其它的新工艺、新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具有以下4项特点:

它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所用的设备、材料涉及到现代技术领域的许多尖端成果;它是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其科研费用和设备投资大,产品的附加值高;它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科技开发人员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经营管理人员;它的产品具有国际性和前景良好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是指由高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具有知识密集、R&D投入高、附加价值高、增长速度快、技术进步快等特征的先导型产业。

【参考文献】

1 蔡莉,王新.高技术产业的划分及发展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第5篇

成中英先生是美籍华人、国际著名学者与哲学家,也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1964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哲学专业,长年致力于中西方哲学与文化的整合与融通研究,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在西方世界中树立了中国哲学的主流思考,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为世界开拓中国哲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哲学教授、全球著名一流大学如牛津大学、柏林大学、耶鲁大学等的客座教授、美国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成中英教授用易懂、独特、令人启发的语言,娓娓解读“自然有为”、“创造和谐”的中国低碳哲学!

“低碳哲学”是个非常庞大的话题,本次对成中英教授的专访,仅作为低碳哲学系列报道的开篇文章。

全球关注低碳经济的根本原因

能源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需求,近几百年来工业发展和人口激增,把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转变成了全世界关注的“能源危机”。能源危机说明了人类过去未管理好能源,在国际间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为了谋求新的能源,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开发新能源。据国际太空能源研究界估计,月球上有至少1000万吨氦―3。为增加能源储备,2006年俄罗斯一家大型能源公司打算在地球之外的星球开采有“超黄金”之称的太空能源氦―3。

我国环保部有关专家曾指出,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走在世界发展前列,很大程度取决于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的能力。简而言之,谁在能源方面领先一步,谁将是最大赢家。人类下一步将如何改进生活方式?如何利用既有能源来换取更高、更好的生活价值?如何更好的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提升和保障后工业时代的生活质量,就是本篇专访的初始目的。

中西方的低碳经济融合问题

成中英教授多年执教各国名校,对海内外的情况都非常了解,谈到对低碳经济的看法时,成中英教授说:“低碳是一个新的经济和能源看点。我们需要怎么去节制能源、开发能源、运用能源?如何用最少的能源产生最大的效果?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收益?这就是人类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不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或者是转化能源的方式,东西方都需要新的思考方式。从我国而言,我们需要西方的技术和科学,尤其在企业发展、生产方面需要思想转变。但是,在社会分配、生活方式、文化生活中,是否需要放弃传统完全接受西化?西化里追求个人主义享受,显然是高能源消费。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能否找到比以往更自然的生活方式?西方对中国文化中勤俭节约的容纳,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中的思想转变。中国文明和传统强调的是很好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谐关系,重视伦理、重视道德,这对中国人的经济发展是很需要的。”

分享低碳哲学的实践优势

作为学者,成中英教授尤其重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推进人类和谐发展的进程。低碳本身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低碳哲学的概念中,他既关注工业企业的低碳,也关注长远之计的低碳教育。

从企业角度而言,他认为工业低碳有很多减排技术值得探讨,但是低碳管理中的中西结合的模式,能更好的激活各领域的低碳管理模式,有利于社会更具活力得创新发展。他说:“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提供动力,人类发展、物质生活需要各种奢侈型的生活方式,城市建设需要高度和大量的能源消耗,能源问题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主要问题。除了最基本的能源,煤、石油,其他的能源,例如水力发电、太阳能、风力的发展和开采,看似与煤没有关系,但是能源转变过程中的基础建设都需要碳作为基础能源。墨西哥的石油污染将用几十年改善,污染在一定的时间内才能消除。人类要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改变新的生产方式,新的能源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思维模式”。

成中英教授将毕生的哲学与管理研究与低碳经济结合,关注以人为本。他强调天人和谐,关注环境对生活质量的提升,关注如何把低碳教育与我们的国学传统相结合且古为今用,减少能源浪费,提升人民精神面貌,弱化社会矛盾。他说:“中国传统文化有5000年的历史,有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沿用下来可以与其他国家共享。我们关注国民教育应该如何指导、突破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追求成功,但是我们的成功是要以长期利益做基础、有保障性的持续性的成长。政策、舆论不要误导社会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而牺牲了长期利益。尤其是在目前开放的经济发展体制下,会面临权力腐化(corruption)和权利滥用等问题,以权谋利,以公谋私浪费了大量资源,这本身也是一种能源的污染行为。这是我们的管理、策略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成为一个对世界有影响力的国家,首先要重视如何管理权力与权利,建立一套权力管理思想体制与权利管理教育体系。从世界眼光来看,由于各种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今天已经是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各种价值和各种传统都有它的历史发展背景,都有它自己肯定的价值。怎么样来建立他们的关系?怎么使他们避免冲突?能够找到一个彼此的定位?能够彼此善待彼此?回答这些问题才能保障人类和平繁荣长期发展。中国到现在已经过了不同阶段的发展,走过不少曲折之路,最后回到“以人为本”对人关怀这个文化的基本价值,显然不是偶然的。 我们了解到天地之道,亦即生态气候大环境与地理人物的中环境,是与我们自身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中国文化价值的高度的自觉。因之我的哲学信念、以及我对知识与科学技术的认识,让我能看到低碳经济需要一套低碳哲学,而一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低碳哲学的实践基础上面!”

低碳管理要从周易的源头出发

对于如何理解低碳哲学的新的思维模式,成中英教授回答记者:“我一直从事哲学研究,首先说明一下中国哲学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道家哲学对自然的理解与认同,遵循自然无为的生活与行动方式,对欲望的合理的控制。现在我们的工业社会已经成熟,就是要讲究自然无为的正面含义,可名为――“自然而有为”。儒家哲学关注人际协调,是人与人、社会与社会的平衡及充分发展的问题。也是人自身的道德修持与精神修养的问题,更是国民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发展问题。我认为,现在的社会需要动静协调配合。周易哲学的阴阳配合思想,一方面追求科学知识的系统化增进与推广,一方面却不能不精化知识,以简御繁、推陈出新的创造价值,要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成熟的发展价值理念,也为一个国家甚至全球人类提供了一个和平发展之道。只有在和平与和谐的环境下,我们才能解除环境的恶化问题。就中国的发展而言,想有更好的发展,就要成为一个具有全球生活典范价值的新的文明,成为低碳国家显然是一个有力的标志。中国资源管理要从周易的源头出发,把低碳管理、低碳生活、低碳经济链接在一起发展,固定一个长期成长的目标,与时俱进的新目标将把我们带到一个美善的佳境。”

用简易的思想、有效的组织带领团队

对低碳哲学、低碳管理方式的思考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被关注到?成中英教授说“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形式和生产方式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能够掌握新的能源,有更好的原始能源的渠道或科技来转化能源,从科学的基础发展而言,我们要开发新能源、节省能源,产生绿色经济、绿色能源,减少污染。我们能否使用小能源,开采更多、更好、低污染的能源?能否更好的协调人们的生活,人民的思想,人民的管理,帮助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节约方式、节能方式的发展?能否得当使用时间,精细且机动的组织工作?面对大的决策时,管理者能否通过所掌握的知识,能力、领导力、决策力、资源占用力、规划力、改革力、创新力、服务规范,避免错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如何截获人才、唯才是用、振奋士气、再教育、再反馈,改善决策层内部活力和企业本身,用简易的思想管理带领团队,不减少他的功能甚至增加功能?简易本色就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方式。这就是管理问题,也就是我的C理论中所提到的内容。用简易有效的方式推动企业的改造、创新、这是一个持久不断的工作。”

C理论――和谐管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正处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时期,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将会怎样?低碳哲学如何服务中国发展?成中英教授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1979年台湾联合报的记者采访我,询问我‘在当下台湾经济最发展的时候,如何改善和转移劳力密集的出口加工的产业结构变资本密集产业结构’?我给他的回答是,转变产业结构不能一味的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因为产业结构的转变不仅是单纯的资本密集的问题,还需要技术管理、思想管理的改善。中国《易经》中的‘太和’概念,意指人和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身心的和谐。2006年总书记也曾提出‘共同享有和谐社会’。怎样运用好低碳管理解决问题?回答是必须要部署平衡各种关系,将这些环节结合起来,产生一种简捷、有效、与时俱进的流程,这是和谐化的管理思想。1985年,我在北大讲课时提出‘和谐化’的概念。我观察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东西方社会组织的差异、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价值体现和历史经验、历史经验的差异,并从《易经》哲学的研究成果,提出足以容纳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管理思想和哲学思想的‘C’理论。并在1999年出书《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意指中国(China)、《易经》(Change)和创造性(Creativity)。我把管理哲学与现代化的中国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这个模式不仅是要维持现状,更要开创新世界,解决问题以达到目标。这需要懂得智慧,对宇宙和生命意义有所认识和了解,清楚宇宙运转规律。全球经济化就是大家寻求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和谐的平衡发展”。

成中英教授把C理论定义为管理行为的系统化和简易化,对于最初怎么会考虑到C理论的定义,他回答记者:“人群是整体的、系统的、网络的。生活的丰富必然取自于环境,取自于他人。在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中,把复杂的事物条理化,代表一个社会领导者、一个企业或者一个机构,是不是具有整合、创新能力,以及企业领导对环境和自我的认识。海尔重视中国传统道家哲学的灵活度改进企业。华为很重视创新,结合西方的技术发展自己的技术,乃是当前重视整合与创新的管理成功之例。C理论在整体决策上,产生一种领导动力,在组织上的作用,在不断改善组织,给予组织产生一种权威的领导力,选拔人才、训练人才、配置一个团队、发展一套产品政策,强调产品的低碳性。 这就不能不有思想的深度,不能不有实践精神,用示范性的行为与效果来带动与促进社会的和谐,达到人民追求进步和繁荣的生活愿望,当然也就产生更多的社会福利。东西方管理哲学虽然性质有异,方式不同,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重视目标,重视价值。西方强调共识,东方强调协调;西方强调行政利益,经济发展,重视结果;东方重视过程,社会生活、经济生活,还是要有道德的价值在里面。希望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发展前进时,谈到的是企业或机构的社会责任问题,而不仅仅是短期利益的追求。我希望大家对C理论的基本管理方式有所了解,把C理论落实到管理上,让大家走向一个节流开源的管理方式。包括如何把管理系统化、精致化、怎么能够不断的改革,不断的创新。

低碳哲学的生活方式

不管是低碳经济还是低碳管理,亦或是低碳生活,都需要将低碳哲学作为研究和发展基础。怎么创新、改造、探索、管理和生产的方式,使他符合低投入高收获的生活方式,再或者是转化污染源为可回收物质?成中英教授介绍低碳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时说:“低碳生活中,什么需要维护?国民健康、衣食住行的开源节流。从饮食的角度而言,怎样使人们生活健康,食品餐饮安全,养生保健防病于未然。子女饮食教育,如何避免滥用药品,如何让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感。低碳管理尤其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严格控制毒牛奶、毒饺子现象给社会增加的负担和支出。结合经济与教育的发展为一体,强调对社会民众的生命健康维护的行为,做出有利的管理环节尤其对饮食产品安全要防患于未然。还有加强水资源、菜类资源、肉类资源等方面以改进民生健康的管理,也是杜绝不良的社会发展与能源的浪费的基本措施。从居住的环节而言,我们居住的建筑是否高碳,什么尺度可以界定建筑的碳排放?什么样的住宅和环境更适宜居住?什么方法是建筑能源消耗的最佳方法?若高能耗产生高效能,还可以理解。若是高能耗产生低效能,我们如何减少碳排放?谁在真正关注和思考建筑的低碳问题?从交通的环节而言。以北京为例,城市进入和行驶的车辆每天递增,什么是可以深入解决交通堵塞和汽车污染问题的最佳方法?新加坡在交通管理方面非常严格,道路不能有任何的损伤,部分路段不允许大型汽车进入,甚至有些区域不允许汽车驶入。重金罚款对路边的花草采摘,维护城市景观,减少了能源消耗,达到了两方面的效果。我们对环境美的理解应该不仅仅停留在繁琐的装饰,而要关注环境美学,关注自然美和山水的再生能力的保护”。

人的生命价值不能因为低碳而有所折扣

中国传统的易学哲学,强调天人相通、天人合一,这说明人的生存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符合自然规律、不重视人类生存空间的发展方式,导至近年各种癌症或重症的比例不断增加,这就是对生命价值打了折扣的直接体现。

首先,政府要提倡和组织社会与企业的力量来改革我们的社会陋习与腐败风气,自觉与自发的发挥人的伦理力量与道德德性。更好的推动知识经济,用知识减少错误,改进生活方式,做知识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全社会增加知识的学习,减少资源浪费。认识自然,知人知天;重视变化性,能够与时俱进,能够对生活方式有所变化,更好的解决问题。

第二 要掌握交易互动的精神,全球同舟共济,可以减少时间浪费、能源浪费。美国为了维持自己国家的经济高度发展和生产结构的状态,强迫中国人民币升值,只顾一方经济发展的本位主义,完全不顾他方面的利益,当然无法很好的去平衡世界的经济发展。”

第三,要掌握“简易”原则。发挥简易的直接功效,简单不一定比复杂好。但简捷在形式表达上紧凑,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第四,我们已经到了用太空能源的时代,善用后工业时代的信息减少对工业时代传统能耗方式的依赖。发挥创新的能力,用人文的知识与智慧来简化、精化、及净化我们的生活。

新能源技术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资源节约;循环经济;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7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085-04

[基金项目] 山东省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创建资源节约型城市对策研究”(批准号:20062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 昕,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山东 青岛 266510)

郭 霞,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迟爱敏,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山东 泰安 271019)

泰安市是山东省著名的旅游城市,其旅游、矿产、土地等资源都是相对丰富的,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浪费严重和开发不足现象。与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相比,泰安市还有很大差距,也存在着巨大潜力。因此,泰安市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以推进“五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一、推进机制创新,建立资源节约和服务高效的机制

(一)推进机制创新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政府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使用、新能源开发等应给予指导、扶持。一方面,出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奖励措施,以形成必要的激励;另一方面,对浪费及不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的行为进行处罚和制裁;用税收、准入等经济和制度杠杆进行调控,促成工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自身还应当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不断完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完善监督机制,做到科学合理决策,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同时运用各种市场调节手段,如财税、金融、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破坏,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建立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树立废弃物也是资源的观念,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思路,不断探索企业和区域循环再利用新的流程模式,实现资源的梯次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完善社会、资源消耗企事业单位两级回收利用渠道,努力实现统一分类管理、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合理销毁处置,提高再生利用水平,降低最终处置数量。重点推进废钢铁、有色金属、家电及电子产品等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信息网络体系、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的处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支持和培育技术含量高、专业化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企业。

泰安市已经成立了泰安拆车有限公司,负责整个泰安市的报废车辆回收拆解工作,每年回收拆解废旧车辆约2000余辆,钢铁、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可达90%以上。2006年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处,同时配套建设填埋场一处,项目建成后,泰安将实现生活垃圾60%焚烧发电。可见,形成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三)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泰安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格局尚未根本改变。1991-2003年的泰安GDP增长中,外延式增长贡献率为70.9%,内涵式增长贡献率仅为29.1%。这种增长方式不仅为土地、环境难以承载,而且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约束。因此,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关键环节。

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制约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当前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应抓紧制定有利于加强绿色消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资源回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国家立法的前提下,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加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根据实际制订本市节约用电、集中供热等管理办法,及规范家用电器、待机能耗等标准,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循环经济模式。

2.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应对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再生利用及生产再生资源类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低息贴息贷款或减免税收等政策优惠,以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真正有利可图。二是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税,并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进一步提高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及废弃物收费标准等,利用经济手段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3.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在企业、工业园区和社会等三个层次上推进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坚持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并规范经济社会活动。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保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选择清洁生产、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合理利用的企业进行资源节约型企业示范;选择开发区和新建工业区进行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在工业园区重点推进产业链生态化,以园区、企业、产品的绿色环保为突破,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和污染,建设环保型、生态型工业园区;选择新建社区进行绿色社区示范。通过示范区的运作,探索工业园区、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努力建立以企业为“点”,以行业为“线”,以城市和区域为“面”的全方位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体系,实现泰安市建设经济强市和建设“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环境模范城市的目标,并做好争创省级循环经济型城市工作。

二、发挥示范效应,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公共服务与消费体系

(一)树立节约型消费理念,提高民众资源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必须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使科学消费观深入各家庭之中,树立勤俭节约、科学健康的消费习惯,让节约成为每个公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加强节约资源知识的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协助执法部门对各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模式给予严厉打击。

(二)制定资源节约标准,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节约资源的标准,调节和规范人们的生活消费行为,限制和革除不合理消费,倡导节约型消费,这是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关键。包括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这些都将成为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重要保障。

(三)重视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开发利用。对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园林绿地、垃圾处理、市政公用产业、节水利用等,政府应利用市场机制,放开其投资领域,运用多种方式吸引企业、外商或者个人等投资主体参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可以通过利用地下空间来解决。把城市交通、商业街等一切可以转入地下的设施尽可能建于地下,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交通的能耗量。建立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水,如充分利用雨水、开发污水再生利用等,实现水的循环利用,调节和缓解城市供水难题,建设节水型城市。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节约资源,实现低代价、高增长的有效方式。泰安市是以旅游业和资源性产业为主的城市,目前资源型、粗加工型工业比重较高,煤炭、冶金、电力、酿造、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资源消耗传统工业所占比重在60%以上,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资源消耗存在粗放、浪费现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得本市的资源短缺现象有可能更加严重,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1.建立生态农业系统,保护和合理使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搞好农作物秸秆和农林牧副渔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立起以节地、节水、节能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认证,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目前泰山区已经建成了全国首家中、上、高秸秆发酵沼气集中供气站,使得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4%以上,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能源和有机肥,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以及有机食品优势产业带,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把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做大做强,增强我市农业生产能力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品种上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要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二)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水耗、无污染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重点发展汽车、输变电设备、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特钢、能源等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和研发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煤炭、电力、冶金、建材、机械、化工、纺织、酿造等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和节能降耗水平。围绕拉长产业链,大力开发节能环保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小型化、轻量化、可回收、易再生,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劣势企业,积极引导和扶持新能源产业,降低煤炭的使用比例,扩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走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加速发展新兴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振兴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行业结构优化;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较大的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节能环保、低资源消耗、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及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支持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挥比较优势,从实际出发,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业。要大力延伸城市服务体系,建立开放、流动、有序的城乡服务业互动发展机制,促进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

泰安市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对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予以充分重视。要注重发展生态旅游,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的旅游模式,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餐饮、住宿、土特产品、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以旅游文化为核心的产业文化;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应用必要的经济、技术、法律手段,努力减缓自然资源的损耗速度,创造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旅游活动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以旅游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资源节约。

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科技支撑体系

当前,要加强以技术开发中心建设为重点的企业自主创新建设,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回收再生利用作为企业开发创新的重要内容。健全内部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技术管理、项目招标、对外合作、绩效奖励等机制。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重点开发应用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配套链接、能量梯次利用、废弃物零排放、有毒原料替代、可再生能源等技术。要把节能、环保作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的重要评估内容,限制、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项目,鼓励支持低耗环保型项目建设。

目前,泰安市已经确立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十大类重点推广技术,并且确立了相应的试点单位。市里将筹集专项资金支持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以及奖励事项。当前要围绕节约和替代技术、节能利用技术、节水开发利用技术、节材推广技术、节地推广技术、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循环生产示范技术、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评价技术等十大技术及当前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开发力度,搞好重大项目建设。

要围绕这十大类重点技术及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开发力度,搞好重大项目建设。第一,要把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中之重,按照责任分工,建立健全考核通报制度。第二,通过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促进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余热再利用、秸秆发电(汽化)等高效节能装备工业的发展。第三,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使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给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2006年9月泰安市开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高校和企业科技成果、技术难题、技术供求信息等,为企业搭建了一座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桥梁,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让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服务。第四,加大技术推广及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十大类重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对相关企业在研究经费、税收、信贷及补贴政策上给予优惠,对在技术创新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第五,建立强制性节约资源的技术政策,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第六,选择重点行业和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制定有效的资源节约实施办法和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

(一)推行节能政府采购制度。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能耗开支高于城镇居民的能源消费水平大约10倍左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行节能政府采购。政府、学校等公共财政预算部门应当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在公共场所、道路、灯光工程等推广采用节能产品和应用节能技术。逐步提高采购可循环使用产品、再生产品、绿色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建立办公用品的回收系统,及时回收报废的办公用品等。

(二)加大财政支出政策力度,支持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对具有一定预期效益的清洁生产项目、技术等采取由财政资金专项拨款或贴息、无息贷款等形式予以资助;加大财政对政府节约能源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对在节能方面表现突出的机构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奖励。加大支持循环经济政策与技术研究的科研费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能源技术推广项目、污染防治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等。还应当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防止挪用和浪费。

(三)调整、完善价格政策,运用价格机制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目前可以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天然气价格以及水价、电价、热价等价格改革,调整价格结构,完善价格体系,建立能够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的价格形成机制。

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推进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在农村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力度。

建立合理的用电价格体系,对用电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拉大差价,加快实行尖峰电价和季节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促进节约用电和合理用电。

推进供热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共同构成的热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热价和煤热联动政策。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

扩大市场化方式形成土地价格的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可运用差别价费政策,加强地价宏观调控。利用收费政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控制新增用地;改革土地供应方式,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体系,运用价格机制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四)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低能耗、低污染、效益好的企业和项目,把信贷资金优先投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行业和企业。通过差别利率来体现扶优限劣,以低利率贷款政策支持低能耗、低污染企业、先进技术研发推广等项目;以高利率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重复建设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要积极开发适合节约型产业发展的信贷业务品种;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节约型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受益面。

(五)征收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建立能源资源开采和生态补偿机制。据报道,山西省政府于近日通过并公布了《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从4月1日起,在山西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原煤开采的单位和个人,都要缴纳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基金将主要用于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支持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相关社会问题。如果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基金政策还可以向其他能源和资源推广,对资源型城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都会提供良好的借鉴。泰安市也属于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及其他矿产资源也都较为丰富,也存在资源开采效率低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可能枯竭等问题,因此,也可以借鉴山西省的经验,设立专项的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来解决上述问题。

六、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目标责任制

(一)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将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对地方和干部的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政绩考核体系

把万元 GDP能耗、万元 GDP电耗、万元GDP取水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增加值取水量等5项指标逐级分解到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成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在考核发展指标的同时考核资源节约指标,加强对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继续完善资源节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财务、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党政机关办公经费预算的审核和使用情况的监管,对铺张行为要在审批环节上坚决予以制止。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用法律约束限制资源浪费行为。对领导干部实行重大决策负责制度,建立重大决策档案制,使决策者对自己的决策负责,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的资源浪费。对决策中存在的严重失误、失职行为,必须追究其领导责任。

参考文献:

[1]官灵芳.构建节约型社会中的制度缺陷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2]杜建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的思考[J].求索,2006,(4).

[3]周世祥,蓝娟.关于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思考[J].消费经济,2006,(2).

[4]钱七虎.建设节约型城市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J].城乡建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