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游客消费行为

游客消费行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游客消费行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游客消费行为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综合传统的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和新消费行为理论,笔者认为,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这个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本文利用旅游消费行为体系以来黔旅游者旅游消费行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能为旅游业发展决策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新视角。

关键词:旅游消费行为理论 实证研究 来黔旅游者

旅游者消费行为过程体系

目前,不少研究者将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式应用到旅游消费者的研究中,并借鉴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不同的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代表性理论有“需求―动机-行为”模式、“刺激一反应”模式和新消费行为理论模式三种基本模式。“需求―动机-行为”模式认为旅游者的需要、动机以及行为构成了旅游购买活动的周期。“刺激一反应”模式则认为经过加工的外部刺激同旅游者个体的态度等心理因素以及人口统计、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到旅游需要及动机,并最终促使了购买行为的发生。贝克尔的新消费理论认为传统观念将消费等同于购买是不全面的,消费应有更丰富的内涵,购买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他重视对消费效果的评价。

综合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和新消费理论对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分析,可以认为: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该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本文将以这种旅游者的行为过程体系作为理论基点对来黔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展开实证研究。

来黔旅游者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本研究以来黔国内旅游消费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抽样调查。通过对来黔国内旅游者消费行为过程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掌握影响其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为贵州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数据经过筛选录入计算机后,用SPSS13.0的信度分析模块Reliability Analysis进行信度分析,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Alpha值为0.8591,大于0.7,从总体来看,量表的信度是可靠的。

(一)来黔国内游客人口特征分析

游客的个人特征包括游客的省份、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结构以及身体状况等。

综合表1统计数据,贵州主要的客源市场是华东和中南地区,符合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这些地区在空间分布与贵州比较近;东北、华北、西北游客较少;西南地区由于自主进入贵州比较方便,因而本调查构成比例较低;职业主要为机关工作人员,这也与调查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分布一致,同时从年龄结构来看在职工作5年以上的人员是旅游的主要消费者,老年旅游者所占比重较低。

(二)来黔国内游客决策行为分析

游客决策行为受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双重作用,问卷中根据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数据收集整理后主要结果如下:

外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渠道、文化及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对旅游地差异性需求等,调查数据显示出表2中的特征。

内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动机和对旅游资源的偏好。调查数据显示出表3的特征。

从表3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来黔旅游消费者获取消费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性,决策影响因素以主要族群群体及旅游产品与消费者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性为主。从旅游动机及资源偏好的发展趋势来看,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对民俗风情的了解和体验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总体来说,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消费和喜好趋向于多元化发展。

(三)来黔国内游客的实际消费分析

在分析旅游消费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调查消费者在贵州旅游消费过程中的出游方式、出游频率、偏好的旅游商品及娱乐项目和消费支出方面的内容。

旅游者实际消费行为统计数据(见表4)显示,贵州旅游消费产品比较单一,消费的季节性明显,自然资源优势的消费仍占主导优势。民族文化风俗及相关产品消费成为发展的趋势,但消费中缺乏显著优势,主要还停留在观赏娱乐阶段,对民族文化的体验需求还未得到充分发掘。消费结构不合理,交通、吃、住、门票仍然占比较大的比例,体验、个性消费、特色商品消费的比例还较低。

(四)来黔国内游客消费评价行为分析

消费后评价是消费行为的一部分,旅游者在完成实际消费行为之后,一般会体验到三种感觉:满意、不满意和疑虑。这些体验又会影响到旅游者的下次购买行为,并影响与消费者有相关联系的个体及群体的购买决策。

表5统计结果显示,游客总体感受及各个单项方面的感受都比较满意,对再次到贵州旅游表现了很大的兴趣,未来希望更好的改善交通及贵州旅游整体环境,但是部分少数民族游客对饮食未考虑其特殊需求表示了不满。

贵州省国内客源市场开发的相关建议

基于上述旅游消费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体系,本文对来黔旅游者消费行为做出分析,笔者对未来的来黔旅游市场给出如下对策建议:

加大营销力度,开发潜在客源市场。当前贵州旅游营销缺乏强势手段,在目前旅游产品知名度较低的情况下,趋同的营销方式,不容易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考虑来黔游客对自然环境和族群文化差异性的需求,对不同地区细分市场进行差异性营销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在旅游营销过程中应注意旅游者的地域来源和职业背景等特点,如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旅游消费占到调查游客的六成以上。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加强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互动,促进会议和商务旅游的发展。

巩固现有旅游产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贵州省开发了不少旅游产品,但总体知名度不高。对于这些旅游产品需要加以有效的经营和管理,尝试采用定期评定方法,建立信息追踪系统和旅游产品检视系统,及时跟踪、调查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产品改良策略,以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观光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中仍占主导地位,应采取优化组合的策略,提高品味和文化内涵。随着游客旅游经验的丰富,对单一的观光旅游新鲜感的丧失,以深度体验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商务旅游和各种专题旅游将成为今后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开发适应旅游发展趋势的新型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组合。

创造季节特色,充分调动各个季节的客源。当前来黔游客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显著的气候优势是吸引他们的关键。应注重季节特色,以便在不同的季节吸引游客,形成稳定的客源。并在相关季节利用相应资源优势,提供游客在不同时间对不同资源的深度体验,促进消费者的重复消费和消费结构的改变。

加强旅游回头客的市场开发。对游客的问卷调查显示,70%的游客是第一次到贵州旅游,但有69.5%的国内游客明确表明他们愿意再次到贵州旅游,由此可以看出贵州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回头客市场的潜力。而且相关调查显示,吸引一个新游客所支出的费用是保留一个回头客的六倍,吸引回头客可以有效的降低营销成本。

结论

本文研究来黔国内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主要维度是: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这个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运用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体系对选定地区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更全面的发现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倾向,对当地旅游决策部门和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冯丽云等.消费者行为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游客消费行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忠诚;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5―0084―07

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忠诚意味着顾客重复购买或光顾以及积极的口碑。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研究伴随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范式转移而产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满意”(satisfaction)研究曾经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术界与实践界出现了一种狂热的追求;但是,由于“满意缺陷”以至“满意陷阱”,人们发现了“仅仅满意是不够的”;于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范式由满意向“忠诚”转移。在休闲旅游方面,忠诚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初的研究范围限于高尔夫、旅馆等购买频率较高或活动类旅游产品的忠诚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游客忠诚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游客行为研究新的热点。在旅游目的地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果想维持目的地的游客偏好,则需要培育游客忠诚(Hui,2007)。随着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重要性认识的统一,研究重点逐渐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机制的识别与目的地游客忠诚培育等方面。但是相较于有形产品顾客忠诚研究来说,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研究还很不成熟(汪侠,梅虎,2006)。本文通过检索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外文文献主要来源于Elsevier ScienceDirect,并由Sage Publications补充。检索截止到2007年10月30日),分析国内外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研究进展,试图为国内关于旅游目的地的忠诚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启示。

1、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识别

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的研究首先从目的地游客忠诚识别开始,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识别目的地游客忠诚应依据行为(behaviour)与态度(attitude)二维结构,但是在指标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别。

1.1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定义

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国外文献很少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作出定义,国内学者直到2004年才开始关注目的地游客忠诚现象,最初研究也是从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定义展开。邹益民等(2004)是国内较早研究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的学者,他们认为:游客忠诚不仅是重复购买行为,更是一种高品质的心理倾向,是心理连同重复购买的内在的有机结合。邵炜钦(2005)定义游客忠诚为:游客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有所偏爱,在未来一旦有闲暇时间及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情况下,就会对该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产生重复购买行为。安士伟(2006)提出游客忠诚是游客在对某目的地或旅游产品作了一定的认知或尝试之后对其质量高度满意,并产生一种高度的信任感与义务宣传的责任感,并在未来作旅游决策时将该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产品作为首要选择。

1.2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单一指标识别

尽管目的地游客忠诚是一种行为与态度的二维结构,但是奥普曼(Oppermann,1999,2000)认为,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研究应从纵向的角度,了解游客终生的旅游行为,而不是仅仅从横截面角度完全忽视游客的旅游经历。他认为现有的忠诚研究无法测量游客的态度,因此提出通过行为单一指标途径来识别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以及忠诚游客。他认为,虚假忠诚(高度重复购买但持负面态度)出现在低度参与决策的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中,对于要求高度参与决策的旅游目的地产品的购买来说,虚假忠诚出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游客的行为能够用于目的地游客忠诚的测量。重游次数是忠诚度测量依据。在旅游研究中,游客重复旅游行为经常被用作游客忠诚的指标,也就有了理论根据。

成和古尔索依则认为,在旅游行业,重复购买行为可能出现在航空、旅馆等产品中;而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由于受旅游经历与求异心理的影响,重复购买行为很难出现。他们同意“顾客忠诚几乎不可测量”的观点,因此提出旅游研究者应当根据不同的旅游产品类型仔细引用适当的忠诚测量变量,以免获取的忠诚测量信息无效。他们认为“向其他游客推荐旅游产品的意愿”是一个恰当的目的地忠诚测量指标,并据此将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定义为“游客对一个目的地作为可推荐之处的感知程度”。重游意愿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用作忠诚识别依据。基于重游或推荐意愿的忠诚识别方式,依据李克特量表测量忠诚度。

1.3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多指标识别

旅游文献中,大多数作者坚持多指标识别方式,将行为与态度操作化为多指标,以反映重游行为或意愿、口碑、推荐态度等(见表1)。这种多指标识别方式的忠诚度测量综合了重游次数与李克特量表进行。

2、旅游目的地忠诚游客消费行为识别与机理研究

2.1旅游目的地忠诚游客消费行为识别

对忠诚游客消费行为进行识别,有利于发现游客忠诚的现实意义。这一研究主要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是行为角度,也就是比较重游客与初游客,另一个则结合行为与态度进行比较。

2.1.1基于行为的忠诚游客消费行为识别

多个个案研究表明,重游客要比初游客在目的地平均停留时间长,但是人均消费却又比初游客低;在重游意愿方面,忠诚度越高,重游意愿越强。奥普曼(Oppermann,1997)在研究新西兰的入境游客时,发现在游客参与的旅游活动与游览的旅游目的地数量方面,重游客均低于初游客;亚利格瑞和朱安内塔通过对巴利瑞克(Balearic)岛上的英德两国游客边际消费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了近似于矛盾的结论:重游客在客源国和巴利瑞克岛上的消费均比初游客低,并且忠诚程度越高,在客源国消费则越少;如果重游客回到曾经参观过的区域,则这时候的重游客在客源国与巴利瑞克岛上的消费均高于未曾参观该区域的情况;此外,亚利格瑞和朱安内塔的研究还显示,如果是受质量驱动,则重游客支付意愿强于初游客。罗伯特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重游客与初游客在人口统计特征、地理特征、旅游计划行为、购后评价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并且重游客与初游客在目的地明显表现为休闲与旅行差异。尽管重游客在每次旅游中的消费少于初游客,但在整个旅游生命周期中,重游客的总消费却远远多于初游客。

科扎克(Kozak,2001)以马略卡岛(Mallorea)与土耳其(Turkey)为例,比较分析代表不同旅游发展水平的旅游目的地重游客的行为特征,发现成熟度高的目的地重游客明显多于处于发展中的目的地,但 是总体目的地忠诚大于具体目的地忠诚,即马略卡岛的重游客偏好于选择岛内不同区域。

2.1.2基于行为与态度的忠诚游客消费行为识别

依据行为与态度相结合的原则,伯特瑞克(Petrick,2004)在研究加勒比海邮轮的游客忠诚时,将识别方案具体化,即根据游客的游览总数(number)、强度(intensity)(平均每年次数)、比例(乘游加勒比海邮轮总数与一生所乘邮轮总数之比)、对邮轮的情感依恋(attachment)等4个指标,既识别了忠诚游客与非忠诚游客,也了解了不同忠诚游客的忠诚程度。结果发现:所有类型忠诚游客的忠诚度在重游意愿方面影响显著,即忠诚度越高,重游意愿也越强,但不同类型的忠诚游客的忠诚度在口碑效应、价格敏感、费用支出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不同:基于强度的行为忠诚游客的忠诚度在口碑效应、价格敏感方面的影响不显著,但在费用支出上影响显著;基于情感的态度忠诚游客的忠诚度在口碑效应、价格敏感方面的影响显著,但在费用支出上影响不显著;基于比例以及总数的行为忠诚游客的忠诚度在口碑效应、价格敏感、费用支出等方面的影响均不显著。

2.2旅游目的地忠诚游客消费行为机理研究

2.2.1基于经济学理论的旅游目的地忠诚游客消费行为研究

亚利格瑞和朱安内塔从经济学视野,引入声誉模型(reputation models)、有限信息市场模型(market models with limitedinformation)、忠诚与消费者行为模型等解释巴利瑞克岛上忠诚游客的消费行为特点。认为忠诚游客由于其有效的外部信息和经验,导致更有效率的行为,因而最终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完成目的地产品的购买,而比初游客在目的地平均消费低;对于由质量动机而诱发的重游客高消费现象,他运用声誉模型进行了解释;他对忠诚游客返回到一个曾经游历过的区域而引发的消费高于未曾游历的区域引发的消费这一现象,归因于情感和补偿。

2.2.2基于消费者参与理论的旅游目的地游客重游消费行为研究

消费者参与是指由于某种刺激或条件引发的一种动机、兴趣或觉醒状态(Lehto,2004)。古尔索依和格乌卡尔的文献回顾表明,消费者参与与消费者态度忠诚有显著的关系。勒合图(Lehto,2004)运用消费者参与理论(consumerinvolvement theory)深入分析了重游客在目的地的消费行为;他依据消费者参与理论,将游客参与分为事先参与(prior involvement)、风险参与(riskinvolvement)、活动参与(activity involvement)和经济参与(economic involvement)。探讨了4种参与形式的内部关系以及与人口统计特征之间的关系;他通过统计重游客的活动宽度(activity breadth)等指标,发现了重游行为的闲暇专门化趋向。

3、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驱动因素识别与驱动机理研究

3.1驱动因素识别

目的地忠诚研究,关键是识别影响旅游者忠诚态度或行为的驱动因素(黄福才,黄颖华,2007)。最初的驱动因素识别基本上属于探索性,随着实证分析的深入,大量的驱动因素获得证实(表2)。表2所列17篇文献中,有15篇的忠诚驱动因素经过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均显示对目的地忠诚有不同程度影响。通过合并处理,不考虑未获实证分析的文献,共获得18个不同的忠诚驱动因素。

对实证分析的文献中的18个因素进行频数分析(表3),有12个出现2次以上;如果考虑交通和距离的相近性而进行合并的话,则有6个驱动因素出现3次以上,说明游客满意、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服务质量、目的地形象、感知距离等对驱动目的地忠诚的形成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满意出现的频数虽然最高,但文献检索表明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中间作用。

3.2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驱动机理研究

游客忠诚驱动机理是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研究的重点之一;定量化是游客忠诚驱动机理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者一般先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建立目的地忠诚驱动模型进行检验,了解在不同驱动因素组合下的目的地忠诚驱动机理。目前,关于目的地游客忠诚驱动机理的研究主要有6类不同模式。

3.2.1基于形象、感知质量的目的地忠诚驱动机理研究

贝科尔和克罗姆普通最早揭示出感知质量对目的地忠诚有直接影响,又通过满意间接影响游客忠诚。毕格雷等认为感知质量的前提变量是目的地形象,因此结合感知质量、目的地形象探讨目的地忠诚驱动机理,路径分析表明,形象是感知质量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它还直接影响满意和重游行为;而质量仅影响满意和重游行为,通过满意间接产生口碑效应;满意则仅仅影响口碑。

3.2.2基于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旅游动机的目的地忠诚驱动机理研究

约恩和乌依塞耳引入“推―拉动机(push-pull motivation)”变量,发现“推”动机对目的地忠诚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拉”动机则对满意有负影响。格拿尔泽和塞乌越在对大学生游客进行忠诚研究时,验证出感知价值通过满意产生显著影响,同时感知价值的8个维度中,效率、服务质量对忠诚有直接影响,而社会价值、活动则通过满意产生间接影响。汪侠等(2006)对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旅游动机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也发现“推”因素的作用要大于“拉”因素的作用;顾客感知质量、顾客感知价值不仅对顾客忠诚有着直接的正向影响,还通过顾客满意这一变量间接地对顾客忠诚起着影响作用。

3.2.3基于旅游决策的目的地忠诚驱动机理研究

成和古尔索依从目的地决策的角度探讨决策因素与忠诚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安全、文化差异、便利的交通等3个因素对忠诚有显著影响;3个因素与经历组合构成结构方程模型,统计结果表明过去的经历仅仅对安全有影响,而安全则对忠诚产生负影响,文化差异对忠诚影响最明显。黄和仇在此基础上加入满意、信任两因素,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同时还验证出满意与信任是重要的中间变量。

3.2.4基于求异心理(need for variety)、时间的目的地忠诚驱动机理研究

求异心理(多样性需要)是目的地忠诚形成的障碍,但是卡斯特罗等(Castro et al,2007)基于多样性需要进行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研究了4个不同细分市场的目的地忠诚形成机制。江和冯将时间纳入忠诚驱动因素中,并视满意为独立变量,研究求异心理、满意对游客短、中、长期重游意愿的影响,研究得出:满意导致短期重游意愿,与中、长期重游有间接关系;求异不影响短期重游,但是影响中期重游意愿并通过中期重游意愿间接影响长期重游意愿;短、中、长期重游意愿关系显著。

3.2.5基于形象、总体满意、属性满意的目的地忠 诚驱动机理研究

尽管满意作为中间变量影响忠诚的形成,但是迟和曲将满意分为总体满意与属性满意,与目的地形象结合构成分析模型,探讨了目的地忠诚形成机制。通过多个假设模型比较,发现目的地形象、属性满意各有多条路径影响忠诚,特别是属性满意还能直接对忠诚产生积极影响。

3.2.6基于复杂因素的目的地忠诚驱动机理研究

随着目的地忠诚驱动因素的识别与机理分析的逐步清晰,研究者注意到复杂因素的影响。科扎克(Kozak,2001)将经济、政治、时间、人口统计特征等其他因素作为影响重游意愿的第4个因素,不过,在研究中视其为导致随机误差的变量。邵炜钦(2005)将众多复杂因素分为关键变量、限制变量、影响变量,构建驱动模型,并定性分析了各个变量对忠诚的驱动机理。李进等(2007)则区别复杂因素为主观变量、客观变量、限制变量,探讨了不同变量的影响机制。

4、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培育研究

4.1基于关系营销的旅游目的地忠诚培育研究

从关系营销角度培育目的地忠诚得到许多研究人员的认可。弗亚耳等注意到一些试图通过关系营销建立忠诚的目的地面临许多困惑,经过文献回顾,并以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和巴巴多斯(Barbados)为例,进行结构访谈,发现:目标游客的选择、总体质量、对整个组织的营销深度、增加的顾客价值、长期的合作等是目的地关系营销成功的关键,他认为目的地关系营销不是短期提高目的地忠诚的方法,而是长期的过程。提高转换成本(Sui,2003;邵炜钦2005)、建立信任和情感依恋是通过关系营销实现目的地忠诚的有效策略(Sui。2003)。黄晶等(2004)分析了目的地实施忠诚战略’的挑战,认为目的地需要建立专门的营销组织,把可能的资源汇集在一起用于发展整合营销。邹益民等(2004)认为目的地景区要处理好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对于忠诚居民要有让利。毕格雷(Bigne,2005)认为通过售后服务如赠送小册子、荣誉证书等可帮助游客回忆旅游带来的愉悦,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彭锦霞(2006)提出景区应该存储游客信息,以此为基础建立与游客的密切关系。因特网的发展有利于目的地关系营销网络的建立,基于网络虚拟社区(online virtual community)的旅游目的地忠诚培育也得到了研究(Kim,2004)。

由于大多数目的地忠诚培育计划关注的是提高重复购买,在增加游客的情感依恋方面没有成效,摩莱斯等认为目的地必须建立长期的顾客一供给者关系(Customer-ProviderRelationship)。基于资源理论(resource theory)、互惠概念、消费者财产(customer equity),他们构建了资源投资框架(resourceinvestment framework),经过实证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如果顾客感知到供给者正在对他们投资,他们反过来会对供给者进行相似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将导致目的地忠诚。他们还发现,爱、地位、信息等资源的投资强于货币投资对目的地忠诚的影响。

4.2基于市场细分的旅游目的地忠诚培育研究

奥普曼(Oppermann,1999)基于重游行为将游客忠诚分为不稳定、没有忠诚、有些忠诚、忠诚与非常忠诚等,认为不稳定与有些忠诚的游客属于目的地忠诚培育对象。伯特瑞克和斯拉克亚(Petrick & Sirakaya,2004)对重游客进行细分,发现情感(attachment)是最好的市场细分指标,因此提出应该研究情感的决定因子以培育游客忠诚。毕格雷和安德锐乌指出应追踪研究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行为,评价情感经历,从而最大化满意与忠诚。安士伟(2006)根据文献回顾将度假型目的地游客忠诚细分为绝对忠诚、虚假忠诚、潜在忠诚、缺乏忠诚等4类,研究了缺乏忠诚、潜在忠诚、虚假忠诚进一步培育的5种策略。

4.3基于质量的旅游目的地忠诚培育研究

感知质量在目的地忠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从感知质量角度提出忠诚培育引起了高度重视。贝科尔和克罗姆普通(Baker&Crompton,2000)认为从管理者角度看,质量是更有用的工具,因为它处于供给者控制之下;管理者应试图减少游客社会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影响,使游客集中体验可以控制的质量。邹益民、黄晶(2004)、张言庆(2007)等提出要注重目的地整体质量的提高,认为目的地产品的每一个因素都对它的质量产生影响,任何一个不愉快的片断都可能毁坏游客的整体评价,从而影响目的地忠诚。邹益民、黄晶(2004)、彭锦霞(2006)等主张景区应站在游客的角度,不断衡量自己所提供的服务,只有景区企业提供的服务超出游客的期望值时,企业才能获得游客忠诚。黄福才等(2007)指出目的地管理者应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在提高旅游质量时更大提高了游客付出的成本,从而降低游客的感知价值;二是所提高的旅游质量并不是游客迫切需要的,从而无法增进目的地忠诚。

5、国内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研究的展望

对于游客来说,有了“满意”就够了;但是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仅有游客的“满意”是不够的,还需要游客的“忠诚”。虽然旅游目的地忠诚研究时间不长,但是相对于国外研究以及中国巨大的游客群体与迅速发展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来说,国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国外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的研究在很多方面也处于探讨之中,根据国内研究现状,今后国内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的研究有许多方面值得探索。

首先,应创新研究方法。国内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现象的各种机理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描述上,对目的地游客忠诚重要性认识直接引用有形产品忠诚研究数据,较少掌握相关的第一手资料。相反,国外研究人员采用了大量的研究方法:自填问卷法中的邮寄填答、结构访谈中的电话访问与当面访问等常被用于抽样调查的资料收集;资料统计方面,多元回归分析特别是结构方程模型被广泛采用。因此,国内研究人员要深入旅游目的地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创新研究方法,从不同学科角度获得突破。

游客消费行为范文第3篇

国外学者研究旅游纪念品较早,相关研究也比较深入。研究热点集中在旅游纪念品的消费行为、动机和偏好的实证研究,并注重旅游购物环境的作用和文化性的体现。对于旅游纪念品消费行为的研究,不少学者探讨了有关的模型,如Mathieson和Wall提出了一个线性的5阶段旅游购买行为模型;Middleton提出了购买者行为的刺激一反应模型。Gilber提出了一个旅游消费者决策制定模型,认为对旅游者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心理影响更能体现人的因素。第二个层次的影响主要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包括参照群体和家庭影响;Heung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影响游客购物的重要因素有4个,即有形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产品价值和产品可信度。Lewis,Robert C.和Stowe Shoemaker研究了价格对旅游购买动机的影响。许多有关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研究,是穿插在旅游心理学和旅游营销研究之中进行的。Mayo和Javis认为了解个体旅游者如何决策非常重要,并提出了决策者受到内在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

国内学者对旅游纪念品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相关概念、消费模式、旅游购物行为的实证分析等方面。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欠缺将旅游纪念品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地研究,多数学者选取发达地区对旅游纪念品进行实分析,相对落后而旅游纪念品资源丰富的地区缺乏相应的探讨。关于旅游纪念品的购买行为研究,黄继元对旅游纪念品的题材、材料、功能和工艺等4个构成要素进行了探究。王秀娟等针对长沙的调查,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旅游纪念品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7大类23个因子,并指出纪念品质量、售后服务、特色、卫生状况、商店信誉和安全措施等因子对于旅游购物的影响程度。石美玉运用经济学、文化学、行为学等有关理论建立旅游购物理论框架,并以此框架分析中国旅游购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梁学成通过对西安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服务、文化内涵和工艺是影响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最重要的3个影响因素。张慧霞等以山西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为例,从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研发力度、专业人才和购物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王晓敏从旅游纪念品、旅游者和购买中介三个方面选取14个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剖析了旅游购物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旅游产业中旅游购物属于非基本需求,需求弹性系数最大,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和拓展空间,其在旅游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一直被旅游界视为是衡量旅游消费水平层次高低的重要尺度。旅游纪念品是发展旅游购物的基础,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和营销是旅游购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如何设计出适应市场的旅游纪念品,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购物需求,提升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值得探究。近些年,国内学者在旅游纪念品方面所做的研究还不足以为旅游业界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本文试图通过对宁夏旅游纪念品消费行为的研究,总结出现阶段宁夏旅游纪念品的发展特点和游客在旅游纪念品消费中的规律,为宁夏旅游纪念品创意和设计提出对策,包括旅游纪念品的品种、价格、款式、特色、包装以及游客对纪念品的实用性、创新性、民族性、便携性等方面的要求。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为获得宁夏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相关信息,选取了宁夏镇北堡影城、西夏王陵、沙湖、沙坡头等著名旅游景区出口附近的纪念品商店和银川文化城、西塔文化广场、解放西街土特产商店等旅游纪念品集散地为调研地,分别于2015年、2016年的5-6月对游客的旅游纪念品购买行为进行实地调查,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获取相关信息。问卷除调查对象个人信息外,主要包括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认知特征、购买动机、购买决策、偏好、消费水平、对宁夏旅游纪念品的期望等25项测量指标。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7份。涉及到游客购买动机、购买后的评价等深层次探究,则采用访谈调查法。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调查对象覆盖面广,调查结果有良好的信度。

二、旅游纪念品的消费群体

(一)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必要性

对于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必要性,问卷设计了2项测量指标,分别考察旅游纪念品购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询问游客“您认为在旅途中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必要性如何?”有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有必要,经常购买”,10.2%的调查对象认为“非常重要,每次都买”,值得注意的是有56.3%的调查对象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仅有很少的游客选择“没有必要,从来不买”。通过在旅游纪念品销售点的观察发现,一些游客在逗留时间超过20分钟,却没有购买任何商品。访谈中这些游客表示,“没有发现什么商品具有鲜明的特色,许多商品在网上都能够买到,没有必要在旅途中购买”。调查显示,游客认为缺乏特色是不愿意购买的主要原因。

(二)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游客特征

{查显示,认为在旅途中购买旅游纪念品“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游客占36.3%。对游客特征和购买意愿的交叉分析表明,认为购买旅游纪念品“非常必要,每次都买”的多为女性游客,年龄在35-55岁之间,以中等以上收入群体为主。观察和访谈发现,这一类型的游客通常在购物过程中精挑细选,要求旅游纪念品款式特别、包装精致、便于携带,多用于馈赠亲友。

三、旅游纪念品的消费行为分析

(一)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动机

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动机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消费追求各异。当询问“您购买旅游纪念品的主要动机是什么?”25.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回忆旅游经历”,24.8%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另有12.3%的调查对象打算“作为饰品摆在家里”,14%的调查对象“有收藏旅游纪念品的爱好”。数据表明,旅游者的纪念品购买心理各异,内部差异较大。

(二)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认知

调查表明,游客了解当地旅游纪念品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占68.7%,另外导游在途中推荐也是游客信息的主要来源。问及旅游纪念品的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游客普遍反映“产地应该有独特性”、“旅游纪念品所承载的文化有特色”、“外观特别”、“制作工艺有特色”、“制作材料有特色”等。说明当前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特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追求地方化、民族化的旅游纪念品。

(三)旅游纪念品的购买种类和消费水平

调查显示,游客愿意购买的旅游纪念品种类主要是特色工艺品、小饰品、特色食品等。32.5%的调查对象在一次旅游过程中购买纪念品不足100元,35.8%的游客花费100-300元,20.7%的游客消费300-500元%。旅游纪念品的消费占整个旅游消费的比重还很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旅游纪念品的购买场所

游客旅游纪念品的购买地点多样,如旅游景区内的销售点、当地的商场或超市、旅游纪念品专营商场和旅游交通站点等,各项选择的比例较为均衡。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游客认为导游在旅游过程中安排购物,价格会比较高,不值得相信,所以更期望到当地的超市或者旅游纪念品专营商场自行购买。许多游客表示如果旅游购物场所提供快递服务,将有效促使其将购买动机向购买行为转化。

(五)游客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期望

调查显示,游客期望旅游纪念品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纪念性和创新性,喜欢款式特别、包装精致、质高价低的旅游纪念品(见表2)。在旅游纪念品专营商店的实地观察发现,大部分游客在休闲食品区停留时间很短,对地方特色工艺品、民族服饰、民族用品较感兴趣,停留时间相对长一些,同样说明了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地方性、民族性有较多的要求。

四、宁夏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分析

(一)宁夏旅游纪念品的主要类型和品种

目前宁夏旅游纪念品涉及3个类别数十个系列近百个品种。特色食品类,如枸杞、枸杞酒、枸杞果糕、枸杞芽茶、甘草、发菜、长枣、乳制品等。特色工艺品类,如宁夏新十景手绘系列、贺兰石雕刻系列、剪纸、刺绣、食客、煤雕、沙画、草编、柳编等。民族特色生活用品类,如地毯、挂毯、羊绒制品、回族服装和饰品、回族日用品等。市场调查发现,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游客当中90%选择购买枸杞及其制品,购买后大多用来馈赠亲友,少部分留作自用。游客对其他系列的旅游纪念品兴趣不高,较少购买。

(二)对宁夏旅游纪念品的认知和评价

对宁夏旅游纪念品的认知和评价采用了访谈法获取相关数据,访谈对象是20名游客、10名旅游纪念品经销商和5名导游员,访谈要点见表3。

通过访谈发现,游客对宁夏旅游纪念品认知有限,大部分游客没有购买行为,仅有部分游客购买少数几个品种的旅游纪念品,游客不购买的原因主要是宁夏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吸引力差。导游是连接主客双方的桥梁,对宁夏旅游纪念品有清楚的认知,了解市场需求和游客的购买行为特征,但没有将游客的需求传达给纪念品开发和经销商,说明宁夏旅游纪念品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开发和经销商对旅游纪念品认知仅限于自己经营的狭窄范围,或盲目追逐市场热点,或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开发,缺乏对游客消费行为特征的把握。

五、宁夏旅游纪念品开发对策

根据游客的消费行为和宁夏旅游纪念品的评价,对宁夏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一)突出地域特色,增强文化内涵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根据宁夏独特的地域及文化研发设计出题材多样、种类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并且将旅游纪念品系列化,便于旅游者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深入研发塞上江南系列、西夏文化系列、伊斯兰文化系列的旅游纪念品,拓展其他系列的旅游纪念品。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要体现文化内涵,将纪念品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相结合,最终达到纪念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增强游客的购买欲望。

(二)结合市场需求,研发适销产品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活动是一次短暂的经历,收获的更多是旅游体验的过程,而纪念品则是旅游者到旅游地一游的见证。可以说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旅游经历的物化,也是其日后重温美好旅游经历的载体。在开发的过程中要考]市场的需求,结合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收入、购买动机等其他综合因素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针对具有较强消费意愿、较高消费能力的群体,不断推出并且更新产品,以满足游客追新求异的需要。考虑到旅游者是流动人群,为便于携带,旅游纪念品应该具有小巧、精致、便于携带等特点。此外,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一个很大的动机是用来馈赠亲友,因此,除了优质的产品内容之外,产品的包装同样重要。在设计纪念品包装的过程中,应考虑到不同年龄的消费者的喜好和审美,在宁夏独特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注入时尚、新颖、精美等元素,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三)培育专业人才,提高设计水平

游客消费行为范文第4篇

1问卷设计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农业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指导语、问卷主体以及致谢三部分。问卷主体主要包括农业旅游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农业旅游消费者旅游动机、农业旅游消费者满意度评价以及旅游消费者的后续行为等内容。2011年国庆节期间,共发放和收回问卷350份,经过筛选,获得有效调查问卷315份,有效问卷率90%。

2农业旅游消费者人口特征分析

2.1农业旅游性别特征分析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性别对于消费者是否购买该产品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女性具有较为浓厚的感彩,比较注重追求完美,达到实际利益;而男性在这方面一般处于被动性,一般购买意念非常果断,倘若决定要购买,则会非常迅速的购买。相比之下,女性较男性理性。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女性旅游消费者为160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0.79%,男性旅游消费者为155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9.21%。从数据可以看出,参加农业旅游调查的男女性别几乎持平。

2.2农业旅游消费者年龄特征分析

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在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中年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于老年人,因此,遇见新事物,接受速度比较快,思想转换也快;而老年人则一般比较谨慎,注重效果。从调查的消费者人群中可以看出,参与农业旅游的消费者年龄跨度比较大,涵盖了大部分年龄段。数据表明,69.8%的农业旅游消费者分布在26岁到65岁之间,从结果可以看出,该年龄段消费者无论从消费能力上还是从消费意识上来说都占主导地位,比较能反映出农业旅游消费者对于农业旅游的参与意愿(表1)。

2.3农业旅游消费者民族特征分析

由于乌鲁木齐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因此,在调查农业旅游消费者行为中,必须将消费者的民族特征考虑其中,才能真正地分析该市的农业旅游消费。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观念,对旅游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农业旅游消费者人群中,汉族175人,占到样本总量的55.6%,其次是维吾尔族和回族,占到样本总量的25.5%。

2.4农业旅游消费者收入特征分析

消费者的收入特征作为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支出。随着消费者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者对于农业旅游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月收入在699元以下的消费者群体占到样本总量的4.7%,700~3999元的消费者群体占到样本总量的73.9%,详细消费者月收入分布见图1。

2.5农业旅游消费者受教育特征分析

游客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于农业旅游动机也是不同的。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旅游的动机已经从原始的参观欣赏园区景色上升到追求精神享受,而教育文化程度低的游客还是停留在观景的欣赏过程之中。从本文的调查对象来看,其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到本科之间,占到样本总量的66.7%(表2)。

2.6农业旅游消费者职业特征分析

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是否有充足的休闲时间,对于能否去旅游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旅游消费者职业对于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至关重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旅游消费者职位分布主要集中于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高管以及退休人员(表3)。3农业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3.1准备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

3.1.1获取信息渠道随着Internet网络的普及和运用,消费者可以从多方面渠道获取旅游信息。比如,Internet网络、旅游期刊杂志、广播、数字电视以及亲朋好友宣传等。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旅游信息的获取渠道有着不同的选择。但是,选择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这个渠道的消费者共142人,占样本总量的45%。其次是旅行社宣传和报纸杂志,占到样本总量的35%。选择其余获取信息渠道的消费者人群占到样本总量的20%。结果表明,口碑宣传在传播信息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图2)。

3.1.2出游方式游客在出游方式选择这个问题上,比较集中在选择家人、朋友、同学一起游玩,占到样本总量的65%。通过把出游方式和游客年龄结构交叉分析发现,年龄结构较低的游客选择出游方式比较丰富,选择独自、同学、朋友、家人一起出游,并且与同学、朋友一起游玩居多;年龄稍大一点的游客,由于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和家人一起游玩的居多;年龄较高的游客,在出游方式选择上比较狭隘,甚至出现100%的选择和家人一起游玩(表4)。

3.1.3交通方式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交通方式选择上,乌鲁木齐市居民比较倾向于自驾车、大巴等交通工具,这与游客的收入息息相关。收入较低或者一般的游客大多选择公交车、摩托车,而中高收入阶层的游客大多选择自驾车外出旅游(表5)。

3.1.4旅游动机分析笔者运用Spss17.0社会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中农业旅游消费者动机一项调查进行了样本均值分析,详细情况如表6所示。结果表明:缓解工作学习压力为4.35,体验新的生活方式为4.27,体验民族风情为4.18,获得脑力和体力恢复为4.15,锻炼身体和增进健康为4.09,探亲访友为4.06,品尝风味小吃为4.01,调节心情为3.98,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为3.84,游览自然风光为3.75,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3.73,怀旧情绪为3.66,游览文化名胜为3.61,研究民族文化为3.59,旅游考察为3.56,考察为3.49,统计结果与客观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也符合现代消费者参与农业旅游的动机即逃避城市喧闹生活,释放生活、工作压力,回归自然。

3.2消费阶段消费行为分析

3.2.1停留时间旅游消费者在旅游景区停留时间的长短反映出该游客对该景区是否感兴趣,并且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者是否重游此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农业旅游景区停留时间在5h之内的旅游消费者占到样本总量的64.5%。由于农业旅游景区一般都在郊区,所以,选择住宿的游客仅占到4.4%(表7)。3.2.2消费金额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对于旅游消费者比较敏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少部分游客是单位赠票的,所以这项调查不是很明显。消费金额集中在200~500元的有185人,占到样本总量的58.7%;其次是500元以上,占到样本总量的30.3%;其余占到样本总量的11%。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分析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发现游客消费金额和收入及游客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即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就会越多。

3.2.3食宿选择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住宿选择方面:乌鲁木齐市居民在住宿选择上与农业旅游景区的距离相关。当距离景区较近时,选择住宿的游客非常少;当距离景区较远时,住宿选择表现出极大地差异性。选择宾馆的和农家接待的游客占到了样本总量的85%,而选择其他住宿的游客仅占15%。饮食方面:选择在社会餐馆和亲戚家居多,占到样本总量的65%,选择农家、渔家、宾馆和其他的仅占到样本总量的35%。

3.3评价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

旅游消费者对这次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决定了该游客下次是否再次参加农业旅游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对该旅游活动的满意度评价属于消费者行为。笔者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两道关于游客对该次旅游活动中的六大要素的满意度评价问题,分别是“在本次旅游当中您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游览等最满意的是哪一项服务”和“在本次旅游当中您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游览等最不满意的是哪一项服务,结果见表8。

4结语与建议

本文从农业旅游消费者准备阶段、消费阶段以及消费者评价阶段三个阶段全面地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农业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行为,得出以下结论:

游客消费行为范文第5篇

一、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分析

从基础定义的角度来看,旅游业为第三产业,主要指的是集旅游景点、旅游景区、饭店和旅行社等主体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的统称。旅游业、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和作用,资源导向是旅游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资源依托于生态环境,如果无法保障生态环境的质量,必然也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干扰。就旅游景点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其运行效果、吸引力强弱及景点质量均与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直接相关。所以要想实现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必须要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环境质量,为旅游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一方面可以促进景区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自然生态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首先,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水资源短缺成为一项严峻的问题。国内当前缺乏科学的水资源开发方案,存在严重开发不当的状况,恶化了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一些含有水景的景区数量逐渐减少,使旅游生活用水的可利用量也明显降低。此外,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在旅游景区中很多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肆意排放,使大量旅游水资源被污染。

其次,部分旅游地区中存在水土流失的状况,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只关注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注重对植被和地形地貌的保护,致使原有的地貌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剧。旅游景区的宾馆、水库、公路等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峻,不仅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给景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然后,近年来旅游景区大气污染问题也逐渐被提升议程,同其它环境污染问题不同,大气污染可能会出现跨区域蔓延的状况,影响范围较大,对旅游业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大气污染主要体现在气候改变、酸雨及粉尘污染三个方面,人们排放的有毒气体对臭氧层造成极大的破坏,气候温度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海平面也逐渐升高,甚至一些海边旅游景点面临湮没的危险。大气污染物还会通过酸雨的形式对水资源、土地造成污染,长期还会导致景点建筑文物被严重腐蚀和损坏。这与气候和酸雨两大环境污染不同,粉尘污染的危害在于降低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使粉尘颗粒在空气中进行传播,对旅游者的观赏体验造成极大的干扰。

之后,作为旅游环境问题的一种特殊表现,生物旅游资源的降低也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虽然我国在生物旅游资源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然而因为人们缺乏正确的开发和保护理念,未将生物资源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导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生物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珍贵生物的种类快速减少,濒临灭绝,观赏性较强的植物数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森林资源明显减少,我国当前的森林覆盖率比全国水平要低,人们肆意的砍伐和占用林地面积,净化空气的树木明显不足,影响了旅游质量。

2.人文社会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在人文社会方面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首先,旅游景区的很多文物破坏、污染状况非常严重。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景区的接客量越来越多,乱写、乱吐痰、乱扔垃圾、违规捕鱼、违规照相等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都危害了文物古迹。

其次,在一些充满神秘感和少数民族特色风情、文化的旅游景区中,游客并没有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亵渎了当地民俗文化,给当地景区民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商业人员利用景区民俗文化来赚取利润,使民俗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发生了改变,均严重危害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旅游景点的民族文化艺术逐渐消退,很多艺术文化朝着低俗的方向发展,无法体现出旅游景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在向游客销售礼品的过程中,过分重视礼物的外观和新奇性,礼品所蕴含和代表的优秀民族艺术文化根本得不到体现和展示,旅游市场中充斥着大量劣质的产品。

三、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力度,协调处理环境保护工作与旅游业的关系,通过良好和充足的环境资源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

1.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就是旅游资源的质量,而旅游资源的关键在于环境,只有确保景点环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提升旅游景观的效益。自然旅游资源是在长期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所以实施旅游景点的保护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制定出健全、完善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按照一定的流程循序渐进的开展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构建出高质量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景点。

应将建设旅游设施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两项工作整合起来,秉承科学性、计划性的原则和理念,全面贯彻和落实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规划制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开发旅游资源。还应尽量于自然保护区外实施旅游设施建设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景观,理性的开发和规划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保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出现盲目开发的状况,降低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2.基于旅游企业经营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要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职责,有效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发展和动态的视角来开展旅游业务。承运、组织旅游活动的主体就是旅游企业,其在执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要开拓全新的环保型旅游业务,研发设计出农业、森林及生态等生产环保型的旅游产品,并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科学的挑选和设计,以免脆弱的生态地区再次遭受破坏和污染,在确保旅游景点具有较强恢复能力;二要对旅游时间、人数进行科学的管控和限制,对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游客能够自主约束旅游和消费行为;三是增强导游的生态旅游理念和理论知识,将生态环保内容更加有效的传输给广大游客。

作为旅游接待设施的一大主体,旅游饭店在落实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工作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饭店要将“绿色、生态”作为经营的主要理念。具体对策如下:(1)对饭店生活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回收和利用,降低垃圾的排放量,并在旅游饭店内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的设施和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2)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现象,通过有效的节水措施来实现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3)向游客提供可再生旅游产品,避免使用一次性、污染性较大的产品。

3.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游客的消费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保障消费行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1)明确当地旅游景点的风俗文化,将旅游目的调整为感受民俗文化艺术魅力,遵守当地风俗习惯,在观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不要做有损文物的行为;(2)约束自身的旅游和消费行为,将垃圾存放到规定地点,并收集好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避免垃圾对景观环境造成破坏,争做文明旅游者。在收集和处理旅游垃圾的过程中,要按照不同的类型来处理垃圾,对具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进行进一步的使用,优化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感受;(3)游客要减少一次性消费产品的使用,例如: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等,这些一次性餐具在较长的时间内很难被降解掉,还会对土壤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使用一些可降解的绿色和环保型餐具。游客要主动参与到有益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贡献自身的力量,推动旅游业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均衡发展。

4.基于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地区旅游区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配套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并出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制度。在健全的法规体制的保障下,要基于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来规范和约束旅游资源开发者的行为,严厉的惩治破坏旅游景区环境的行为。

政府机构和旅游管理部门加大对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旅游企业、游客心中,从而使旅游业向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绿色生态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还要构建一套可行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综合性的分析环境的适应性,创建出全新的生态型旅游区,对旅游区的污水处理、生物保护和地形地貌保护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开发旅游资源时,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适度性的原则,把握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的重难点,避免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游客消费行为范文第6篇

摘 要:以市场细分理论为基础,研究沈阳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需求特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选择市场细分变量,确定主要目标市场,对不同目标市场的消费行为差异化分析。

关键词:沈阳;乡村旅游;目标市场;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09102

1 研究设计与过程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借助SPSS软件,选择市场细分变量,确定主要目标市场,对不同目标市场的消费行为做差异化分析。问卷内容如下:第一,样本人口统计特征;第二,乡村旅游者的需求认知和资料搜集;第三,乡村旅游者的购买决策。研究对辽宁省内东陵、新民、铁岭、丹东、本溪五个乡村旅游景点的游客进行调查(乡村游客源市场多为近程旅游,故省内居民是沈阳市乡村游的主要客源市场)。调查方式是将印制的300份问卷发到旅游者手中,现场填写、现场访谈、现场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242份,回收率81%。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样本结构分析

调查样本包括不同年龄(20岁以下5.8%、20~30岁35.5%、30~45岁34.7%、45~60岁17.4%、60岁以上66%)、不同性别(男488%、女512%)、不同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6%、高中、中专及职高165%、大专及本科562%、研究生及以上157%)、不同职业(政府工作人员16%、公司职员33%、个体职业者83%、离退休人员83%、学生19%、工人83%、军人3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9%、其他83%)和不同收入水平(1000元以下206%、1000~2000元256%、2000~3000元298%、3000~5000元190%、5000元以上50%)的乡村旅游者,样本涵盖面广,调查对象随机性强,大大提高了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为该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证分析基础。

2.2 沈阳市乡村旅游目标市场选择

游客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的长短和旅游消费额的高低,是衡量细分市场重要性的关键。研究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月收入水平五个角度对沈阳乡村游市场进行分类,借助SPSS软件,运用方差分析法,逐一调查分析其停留时间和日平均消费额,进行卡方检验,验证其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而确定有效的细分市场变量。通过数据分析,选取年龄、职业、月收入水平作为客源市场的细分标准。根据调查数据,结合访谈结果,沈阳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情况如下:

从年龄角度看,客源市场可细分为“20岁以下”、“20~30岁”、“30~45岁”、“45~60岁”和“60岁以上”四个子细分市场。通过对企业和游客调查访谈,客源以30~60岁年龄阶段的游客为主,20岁以下年龄阶段的游客为辅。

从职业角度看,客源市场可细分为“政府工作人员”、“公司职员”、“个体职业者”、“离退休人员”、“学生”、“工人”、“农民”、“军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其他”十个子细分市场。通过对企业和游客调查访谈,客源以公司职员、工人为主,学生为辅。

从月收入水平角度看,客源市场可细分为“1000元以下”、“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5000元”和“5000元以上”五个子细分市场。通过对企业和游客调查访谈,客源以“2000~3000元”为主,“3000~5000元”为辅。

综上所述,沈阳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应选择四个目标市场:年龄“30~45岁”、职业“职员和工人”、收入“2000~3000元”的旅游者;年龄“30~45岁”、职业“职员和工人”、收入“3000~5000元”的旅游者;年龄“45~60岁”、职业“职员和工人”的旅游者;年龄“20岁以下”、无收入的学生群体。

23 沈阳市乡村旅游目标市场间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研究借助SPSS软件,采用多元对应分析法,分析不同目标市场间的消费行为差异。

2.3.1 细分市场1(“30~45岁”、“职员和工人”、“2000~3000元”)

第一,旅游动机。调查显示,该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为健身休闲、放松心情,次之是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原因在于该群体生活工作压力很大,通过乡村游,可以亲近自然、亲近乡土,让美丽的乡村自然风光净化他们的心灵,忘掉他们的工作生活的烦恼,使自己在心理、生理上得到彻底地放松。

第二,出游方式。调查显示,该群体最喜欢与家人一起出游,其次为同朋友、同事出游。可见,家庭市场与伙伴市场是乡村游的开发的重心,它是联络亲情、增进友情的一个手段。相关企业在开发乡村产品时要兼顾游客的情感需要,突出产品的“乡村性”,营造亲情和友情氛围。

第三,获取信息的渠道。调查显示,该群体主要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各类旅游网站获取信息,旅行社方式也占有一定比重。可见,对于该市场,口碑宣传和网站宣传是旅行社的工作重点。

第四,购买决策。调查显示,该群体停留时间倾向为一天,日人均旅游消费为200元左右。在交通工具选择上,主要为旅行社包车、其次为自驾游。该市场规模很大,对乡村旅游需求欲望较强,多为城市各个行业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出游频次较高,但由于收入限制,对的价格颇为敏感。

2.3.2 细分市场2(“30~45岁”、“职员和工人”、“3000~5000元”)

第一,旅游动机。调查显示,该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为健身休闲、放松心情。这部分群体经济条件好、知识视野开阔,工作压力大,他们真正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机会并不多,对乡村性要求不高,喜欢的景点类型为康体休闲型,希望在有限的休息时间内身心得到彻底地放松。对于该市场应抓住游客休闲度假的需求,打造乡村度假品牌。

第二,出游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同细分市场1,不重复叙述。

第三,购买决策。调查显示,因为该群体经济条件较好,对产品、服务要求较高,日人均旅游消费为300元左右。由于工作、社交的繁忙,在停留时间倾向为两天。在交通工具选择上,主要为自驾游,其次为利用公共交通自行安排。

2.3.3 细分市场3(“45~60岁”、“职员和工人”)

第一,旅游动机。调查显示,该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为怀旧情结,其次是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可见老年游客多有怀旧情结,选择乡村游多是对过去“知青情结”的追忆,喜欢民俗风情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第二,出游方式。同细分市场1,不重复叙述。

第三,获取信息的渠道。调查显示,该群体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报刊杂志比率都相对较高,旅行社方式也占有一定比重。可见口碑宣传、报刊杂志是旅行社宣传工作的重点。

第四,购买决策。调查显示,该群体停留时间集中在两天,日人均旅游消费为200元左右。在交通工具选择上,主要为旅行社包车、其次为自驾游。可见该市场群体以家庭或旅行社组织为主,旅游花费偏低,强烈的回归愿望导致农业节庆、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

2.3.4 细分市场4(“20岁以下”、无收入的学生群体)

第一,旅游动机。调查显示,该群体旅游动机主要为扩大知识视野和品尝乡村美食。这主要是因为生活经历影响,城市学生从小在城市长大,缺少对农村的认知,因此他们对乡村各种事物和农事活动充满好奇,有强烈求知欲望。因此,该群体最喜欢的景点类型是民俗风情型,其次为特色餐饮型、农事体验型。

第二,出游方式。同细分市场1,不重复叙述。

第三,获取信息的渠道。调查显示,该群体主要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旅游网站。可见口碑宣传、网站建设是旅行社宣传工作的重点。

第四,购买决策。调查显示,该群体在交通工具选择上,主要为旅行社包车,停留时间为三天、一天,日人均旅游消费为100元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群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中小学生群体,一类是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由教师、家长带领,停留时间为一天。高中生、大学生一般是与同学、朋友结伴自由行,停留时间倾向为三天。同时,由于学生群体在经济上存在依赖性,所以旅游花费偏低。

3 结语

前面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一,沈阳乡村旅游市场细分标准为年龄、职业、月收入水平。第二,沈阳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有:年龄“30~45岁”、职业“职员和工人”、收入“2000~3000元”的旅游者;年龄“30~45岁”、职业“职员和工人”、收入“3000~5000元”的旅游者;年龄“45~60岁”、职业“职员和工人”的旅游者;年龄“20岁以下”、无收入的学生群体。第三,主要目标市场的消费行为除出游方式外,在旅游动机、获取信息渠道、购买决策等多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相关企业应加强对客源市场的调查,挖掘目标市场的需求特征,分析其消费行为,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群体的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肖飞,沈雪梅.江苏省台湾客源核心细分市场筛选及旅游资源吸引力相应分析[J].旅游学刊,2010,25,(6).

游客消费行为范文第7篇

关键词:出境旅游;消费行为;问题分析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旅游业也随之迅猛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大产业,属精神文化类消费,说明国人已不仅仅是注重物质消费,而是开始注重精神消费。现如今,中国出境游比重日益增加,成为亚太地区最大客源输出国。

一、出境游增长背后的原因

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旅游首破1亿人次,达1.09亿人次,海外支出达到创纪录的1648亿美元,较2013年增加28%,创下两年来最大的百分比增幅。预计2015年中国出境游客消费支出将高达194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2000万人次。

经济方面:中国出境游旅游市场增长主要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7.4%,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排名前列。人民币增值,兑换美元、欧元汇率增高,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出国购物。加之中国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影响了消费者信心。以上因素均为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奠定了经济的基础。

政治方面:中国政府注重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经济贸易和各国出境旅游的发展。在2014年APEC会议期间,中国和美国互相放宽签证政策,中国公民赴美旅游签证由原来的一年有效期改为十年有效期。

科学技术方面:“网购”已成为当下最时尚的词语,除了日常用品已在网络销售之外,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拉动了旅游产业(包括出境旅游产业)的发展。国际在线旅游巨头公司进驻中国,加强了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全球化进程。

社会文化方面:科教兴国的概念已深入人心,整个世界教育迅猛发展,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教育的普及化,使得人们不再仅仅只满足于生理需求,而开始转向于满足精神需求。

二、中国游客出境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目前,观光旅游仍然是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的首要目的,其次为休闲度假,以购物为主要目的的游客占到了43.94%。[2]

我国传统思想以勤俭节约为主, 出境旅游者在吃、住的消费并不高。

从出游目的地上看,主要出境地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其次为韩国、泰国、中国台湾、日本、美国等。对目的地的选择,影响因素有多种,如出游者的文化程度、个人经济状况、目的的距离远近、对目的地的感知情况、旅游交通情况等。而主要影响我国居民出境游的因素主要为个人经济状况,以及个人对目的地感知度的情况。

从出游组织形式上看,家庭旅游占出境旅游者总人数的51%,其次是伴侣或配偶(带孩子)占47%、朋友占45%、伴侣或配偶(不带孩子)占25%、独自出行占13%。由此看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在旅游组织形式中占有主导地位。

三、出境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一)旅游出境市场秩序混乱,行业管理规范有待加强与完善

有出境旅游资质的旅行社数量有限,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出境旅游者需求,使得一些并不具备出境旅游资质的旅行社也在超范围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甚至一些私人俱乐部、民间组织协会等非法组织出境旅游业务,这些对旅游者的人生安全、服务质量都存在巨大隐患。其次,旅行社为了吸引眼球、获取高额利润,打出超低价、“零团费”甚至“负团费”的旅行团。导游工资过低,有的导游收入甚至只靠游客购物提成,造成境外压缩景点游览时间,逼迫、强制游客购物现象严重,游客投诉不断,严重影响了整个旅游出境市场秩序。

(二)中国游客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增高

中国游客出境旅游时,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争抢座位、卫生间不冲水、损坏文物、不尊重当地人风俗习惯大量存在,遭到多国旅游部警告。如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飞机上辱骂空姐,甚至泼开水事件,以致飞机返航,严重影响中国游客在国际的形象。所以旅行社在组织国际旅行团时应做好行前会议,由领队专业讲解国外注意事项,加强国人素质培训,提高我国游客的国际形象。

(三)出境旅游者的消费非理性

对于一部分出境旅游的游客,出境旅游消费并不是常有的机会,有些游客更是第一次出国或者是唯一一次出国。因此,他们在境外、国外的消费带有很大程度的非理性,他们本人要享受从前没有享受到的,要购买在国内买不到的,要给亲戚朋友、家人购买礼物,甚至代表那些没有机会出去的人购买礼物。[4]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不高造成,会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而开始改善。

参考文献:

游客消费行为范文第8篇

【关键词】昆明;海外旅游者;国内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

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古迹、绚丽的民族风情,使昆明跻身为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首批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全市有各级政府保护文物200多项,有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滇池、安宁温泉、九乡、阳宗海、轿子雪山等国家级和省级著名风景区,还有世界园艺博览园和云南民族村等100多处重点风景名胜。10多条国家级旅游线路,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省,连接东南亚,集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体系,旅游业继续呈恢复性增长。本文通过对赴昆明的主要海外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来初步总结赴昆明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

近十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海外客源的三类市场中,外国人是昆明的主要目标客源市场,该市场占到昆明海外客源市场的三分之二,港澳台胞市场占到昆明海外客源总量的三分之一。2006年,亚洲各客源国来昆旅游者人次排前五位的是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日本、新加坡;美国是昆明洲际客源的第一大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则是昆明重要的欧洲客源国。入境旅游者中,散客多于团队,发展趋势是团队的比例上升,1995年团队与散客的比例是35:65;2001年团队与散客比例则变为43:57。入境旅游者在昆明的消费,参加团体旅游的游客多以包价形式购买了境内交通(包括长途交通与市内交通)、住宿、餐饮、景区游览、娱乐的费用,旅途中现付的主要是购物和杂费(饮料、通讯、洗衣等)。散客则多为现买现付。总体上看,入境市场的价格模式还不够灵活,支付手段与国际水平尚有较大差距。据相关机构调查统计,入境者中只有10%的游客中昆明持卡消费,90%的游客是将外币支票兑换成人民币。目前,入境游客在境内的最大一项开支是长途交通(占28.2%),其次是购物(占22.5%),再次是住宿(占14.6%),之后依次为餐饮(占8.30%)、娱乐(占6.6%)、游览(占3.6%)、邮电通讯(占3.8%)和市内交通(1.6%)。几个市场相比,外国人的住宿和购物高于港台同胞,港台同胞的长途交通则高于外国人。比较1995年与2001年的抽样调查,长途交通的比例略有减少,住宿、餐饮、游览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购物的比例上升了4.6个百分点,娱乐、市内交通、邮电通讯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再比较主要客源国游客的消费构成,多数国家的差别不是很大,大体上,远程市场的住宿、游览和市内交通的比例略高,洲内市场的长途交通、餐饮、娱乐及购物的比例较高。

以韩国赴昆明旅游者为例,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继续会得到提高和改善。近些年来,韩国高尔夫球人口急剧增长。据韩国高尔夫球协会的调查显示,目前韩国的高尔夫爱好者大约有500万。为适应高尔夫运动的快速发展,韩国国内曾经一度掀起了球场建设的热潮。在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国土上,百余个球场相继投入建设。大批量的球场建设虽然给韩国国内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但因为国土面积的极度有限,而高尔夫球场占地面积相对较大,球场的维护对环境有一定程度破坏等不利因素,韩国政府对球场建设用地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从而导致数量有限的球场和逐年不断成长的球迷队伍之间形成了严重的供需矛盾,国内球场的严重不足和高昂的消费将韩国大部分高尔夫爱好者挡在门外,他们便成为了海外高尔夫旅游的潜在客源。和韩国球场相对比,昆明拥有亚洲最好高尔夫球场,球场设施良好,韩国人到昆明打两场高尔夫并加上往返飞机票,以及当地观光娱乐的总费用,与在韩国国内打球的费用相当,对韩国高尔夫球市场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同时,昆明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没有沙尘暴、台风等恶劣天气,一年四季均适宜打球。根据韩国有关统计数据,韩国高尔夫游客夏季来中国的主要目的地是昆明、大连、烟台和青岛,冬季主要集中在海南、桂林、广州、厦门、上海和昆明,韩国高尔夫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赴昆明旅游的国内旅游者客源是构成以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和相邻的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为主,形成了赴昆旅游比较成熟的四大市场:珠江三角洲市场、华东市场、华北市场以及以成都、重庆和贵阳为重点的短程旅游市场。从国内游客在昆明的消费看,国内旅游者的消费构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赴昆国内游客的商品购物花费和饮食花费较低,两者均低于全国水平,距旅游发达国家购物花费45%相差更大,这表明旅游商品的开发远远不足,旅游购物属于旅游消费中弹性较大的一部分,搞得好可以大提高旅游收入,获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昆明的旅游商品突出本地特色的自产品较少,反映边疆地区特色和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商品往往比较粗糙,实用性、精致性、观赏性差。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国内团体游客在昆花费3466.62元/人;散客在昆明花费2647.17元/人。而全国游客每次出游人均花费则低于昆明市水平,这主要是昆明地处大西南,路途遥远,使得游客一次出游的天数较长,这和目前昆明几个主要国内客源市场都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相一致。从目前几个比较成熟的客源市场看,远程的华东、华北等游客市场以团体旅游为主,原因是旅游目的多为观光旅游,近程的邻省游客则以散客居多,原因是游客目的以公务及探亲访友多。从游客在昆明的停留时间看,国内团体游客在昆平均停留时间较国内散客在昆停留时间短。

目前赴昆明的国内旅游者旅游需求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以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公务和商务旅游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方式转换,已有部分高收入的国内旅游者已从低档消费转向高档消费,但既经济又卫生的旅游仍然受到国内旅游者的普通欢迎。国内旅游仍以中短途为主,“双休日”和“黄金周”的实施,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可用于旅游,家庭型、情侣型、亲朋好友型等散客短途旅游已成为旅游的主体。同时随着机关和企事业单们带薪假制的推行,使中长期的度假旅游需求成为国内旅游的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目前多数的国内游客,特别是通过探亲访友形式进入昆明的旅游者,他们的旅游兴趣主要集中在观光游览昆明区内及附近的风景名胜区。而广东、福建、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随着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已经不满足低标准的经济旅游,旅游需求已向豪华型发展,他们出来旅游就是想花钱买享受,因此,物有所值的高质量旅游受到这类旅游者的欢迎。从旅游需求爱好来看,目前仍然主要是风景名胜区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并在旅游中重参与、重个性,对满足个性需求的旅游项目的需求增加。

另外,对省内客源来说,一般讲求经济实惠,多数旅游者以观光购物旅游为主,除少数收入相对较高的地区外,赴昆休闲度假的旅游者较少,更多的人是在开会、商务活动或探亲访友的同时,进行观光旅游的。尤其是许多工薪阶层的青年夫妇以结婚采购或旅行的形式赴昆旅游比较普遍。另外在旅游产品上求新的心理较强,对新产品热情度高,老产品则较受冷落。

【参考文献】

[1]钟海生,郭英之.中国旅游市场需求与开发[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

[2]徐.中国旅游市场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昆明市旅游局.昆明2006年度旅游统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