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位熵;城市流强度;引力模型;经济联系;欧氏距离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02-06

引言

萍乡市位于湘赣交界处,与沪杭铁路、湘黔铁路、贵昆铁路连成一线,319、320国道和沪瑞高速贯穿南北东西。截至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8.13%、63.31%、28.6%。在2002―2010年时间段,第一、三产业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比重则逐年上升。与此同时,煤炭资源近乎枯竭,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只能支撑煤炭工业十年的生产,城市转型刻不容缓。随着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一批中部区域经济开始崛起,以城市群发展为依托,“增长极”“点―轴”“网络”开发并存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增强城市的集聚化效用形成增长极,强化两点之间的城市联系,以交通干线或经济带的点―轴带动模式,依托城市群辐射作用的网络经济发展模式是中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2006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12条和15条中明确指示“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和“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意见。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同时明确指出“萍乡:全面对接长株潭城市群,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示范区”。城市与城市、城市群对接需建立在两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关系基础之上,萍乡市在与长株潭城市群对接时,在江西省内又处在怎样的一个经济角色。在此背景下,作者通过比较分析省内城市和长株潭城市对萍乡市经济影响,综合得出萍乡经济发展方向。

一、文献综述

1880年,英国人口统计学家雷文茨坦(E.G.Ravenstein)率先将万有引力模型引入到社会经济领域进行人口分析,使得引力模型在与经济领域问题分析研究结合上日益紧密。1929年莱利(Reliy W.J.)通过引力模型分析得到一个城市的零售市场大小与城市人口规模和两地之间距离的关系,此后,康弗斯(Converse P.D.)提出的断裂点概念在莱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空间相互作用理论。1942年GKZipf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空间的模型研究方法。1950法国经济学家(Francois Perroux)提出增长极理论,经J.B.boudeville将其引入到区域经济理论之中,并在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Frishman)、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赫希曼(A.O.hischman)等的研究上不同程度的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区域增长极理论成为区域开发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在这基础之上,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又提出了著名“点―轴”理论,以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T.Hagerstrand)为代表的空间扩散理论也成为20世纪50年代研究城市空间经济学的重要成就。90年代以来,以姚士谋、顾朝林等为代表的国内一批经济学者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理论和分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朱英明、苗长虹等也在城市产业聚集模型和计量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2]。本文主要通过引力模型和地缘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城市与城市或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量和经济联系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城际空间联系

城市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之间多向或双向的资金流、物流、技术信息流、人力流动等多种因素的流动方向,它是城市聚集或辐射所产生的作用。它的强度与城市的发达程度成正比,城市发展水平越高,外部效应就强,城市流强度就越大。并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城市流强度呈逐渐减弱趋势。在城市流的基础上,城际空间联系综合考虑了两城市之间的城市发展水平和空间距离,在测量区域之间经济影响程度大小方面可操作性强。在指标选取上,选取了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仓储业、金融房产业、行政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商贸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商业服务业)、科教文卫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七大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Rab=G [3] (1)

式中:Fa为a城市流强度,Fb为b城市流强度,D2ab为ab之间的空间距离,G为两城市之间的介质系数,为了便于计算取值为1。Rab表示ab两城市之间的城际空间联系。

Fi=Ni×Ei [4] (2)

式中:Ni为i城市的功能效率,Ei为i城市的外部功能。

Ni= (3)

式中:GDPi为i城市的生产总值,Gi为i城市的从业人员总数。

Ei=Eij

Eij=Gij-Gi×(Gj/Gm) (4)

式中:Eij表示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Gij表示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数,Gj表示j部门全国从业人员总数,Gm表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

Lqij= (5)

式中:Lqij为i城市j部门的从业人员区位熵,若Lqij

D2

ab= [5] (6)

式中:Ki表示运输方式的权重,Ci表示运输方式的货币成本,Ti表示运输方式的时间成本(Ti=,d为两地之间的距离,s为运输方式的平均速度)。

(二)引力模型

在缺少资金流、技术信息流等数据情况下,修正的引力模型不仅在分析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城市规模的辐射效应有着显著作用,在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规模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克鲁格曼指数作为衡量影响城市间经济联系的产业结构因素,弥补了引力模型在测算城市间经济联系关联性上的不足,通过分析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差异,进而衡量产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借助此来研究城市间产业经济联系大小,Kij越大则产业差异性越大,经济联系强度就越强;反之,Kij越小则产业差异化越低,经济联系度就弱。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反映的是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但无法反映城市在外部经济联系中所接受经济辐射的强度,为此,通过经济隶属度就能够完整地测度出一个城市在整个对外经济联系中的权重大小,更加直观的分析城市经济联系。计算公式如下:

rij=Fij/ Fij [6] (7)

式中:rij表示经济隶属度,是ij之间的联系强度与i对外联系总和的比重。

Fij=Kij [7] (8)

式中:Fij为ij两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S、P、G分别表示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口数量、GDP,Kij为克鲁格曼指数。

Kij=

- (9)

式中:t表示产业部门,git、gjt分别表示ij城市t产业部门的从业人数,gi、gj分别表示ij城市所有产业部门的从业人数。

(三)欧氏距离

欧氏距离是地缘经济关系的重要测度法,它是一种测量不同区域间经济相似性或差异性的计量方法。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城市流强度虽然能够知道城市之间的具体经济联系,但却不能知道城市之间具体的经济关系。因为经济联系并不能代表他们之间所有的经济关系。根据地缘经济学分析,城市之间可能存在着竞争关系,也可能是互补关系,还可能是无明显关系。所以进一步引入欧氏距离来测量萍乡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经济作用关系。地缘关系的类型有两种:竞争关系和互补关系。在经济联系量的基础上分析他们之间的经济作用关系才能真正准确地描述出它们之间的经济相关性。

地区之间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表现在资源可流动动性大小上,资金、劳动力、生产资料等一般都是从效率低的地区流向效率高的地区。所以作者选取X、Y、Z、W四个综合性指标。

X=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该地区GDP

Y=某地区职工工资总额/该地区GDP

Z=该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该地区GDP

W=某地区第一产业总值/该地区第二产业总产值

式中:X表示资本使用效率的高低,X越大则表示资金转化率越小,使用效率低下,X越小则表示资金转化率越高,资金使用效率高,资金不足;Y表示的是劳动效率,是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总和指标;Z表示的是社会消费水平指数,Z越大则说明该地区消费水平越高,有更大的对外消费水平,它是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的综合指数;W表示资源的流动能力,W越大表示农产品丰富,可以流入到别的地区,需要进口工业产品,W越小则工业产品流出,流进农业产品。

ZXi=[Xi-E(Xi)] /S(Xi) [8] (10)

式中:Xi为i地区的X指数,E(Xi)为Xi的平均值,S(Xi)为Xi的标准差,ZXi为Xi的标准化处理指标。ZYi、ZZi、ZWi同理可得。

EDi= (11)

式中:EDi为欧氏距离,表示i城市与a城市的综合欧氏距离值,ZXi表示i城市标准化的Xi指标,ZXa表示a城市标准化的Xa指标,同理ZYa、ZZa、ZWa。

EDXi=|ZXi-ZXa|

EDYi=|ZYi-ZYa|

EDZi=|ZZi-ZZa|

EDWi=|ZWi-ZWa| (12)

式中:EDXi、EDYi、EDZi、EDWi分别表示i城市与a城市的X、Y、Z、W四项标准化处理指标的欧氏距离。

得出距离值之后,为了便于比较需要再将其标准化,公式如下:

ZEDi=[EDi-E(EDi)] /S(EDi)

ZEDXi=[EDXi-E(EDXi)] /S(EDXi)

ZEDYi=[EDYi-E(EDYi)] /S(EDYi)

ZEDZi=[EDZi-E(EDZi)] /S(EDZi)

ZEDWi=[EDWi-E(EDWi)] /S(EDWi) (13)

所有数据标准化计算结果,通过SPSS19.0软件得出。

(四)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中的地区从业人员、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城市区建成面积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9]、《中国统计年鉴》(2011)[10]全国从业人员、GDP原始数据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11]。

三、模型的检验

(一)城际空间联系

(二)引力模型

定义将rij≥0.1视为一级联系、rij≥0.05视为二级联系、0.01≤rij

(三)欧氏距离

计算公式中平均值、标准差、以及量化数据由SPSS19.0软件计算得出,相关数据整理(见表4)。

定义在ZEDi

四、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分析

首先从城市流强度来看,萍乡的城市流强度Fi值为12.5、依次长沙为299、南昌172、新余39.5、株洲33.6、湘潭30、岳阳24.5、常德10.8、衡阳6.4、益阳4.9、抚州2.3、鹰潭1.2,其余全部为1以下(赣州市0.0791、宜春市0.4445、吉安市0.1923、娄底市0.8799)。明显,江西省内城市流强度在总体值和极值上都较长株潭低,城市经济辐射作用较弱。基于城市流分析城际空间联系上,萍乡―长沙Rab为最高的130.8,接下来依次是萍乡―株洲34.6、萍乡―湘潭21.3、萍乡―新余20.3、萍乡―南昌仅有17.3、萍乡―岳阳2.6、萍乡―衡阳1.1,剩余Rab值全部小于1,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偏弱。从数据中可以得到,南昌市虽然在城市流强度上并不弱,但与萍乡市的空间距离较大,所以辐射效用有限;反观长沙市,不仅城市流强度占绝对优势,而且空间距离也小,所以城际联系就强。在空间距离矩阵上,萍乡―赣州距离高达584,而且江西省内城市空间距离普遍较大,城市分布较为松散,聚集程度低;靠近萍乡的长株潭空间距离较小,城市分布密集,城市聚集程度高,辐射效用大。

引力模型分析中,人口聚集化程度和城市建成区面积两个相对因素在南昌和长沙之间并不存在很大差距(分别为212万人、242万人;202平方公里、272平方公里 ),两城市各产业部门之间的专门化生产与萍乡市差异化程度kij(克鲁格曼指数)也基本相同为0.09,GDP总量上南昌(市辖区)1 501亿元,长沙(市辖区)2 628亿元。其次,长沙周边城市形成了以长沙市为中心,湘潭市和株洲市为辅助,周边城市为网络的发展模式,城市群结构较为完整,聚集效应显著。南昌市以自身为中心,以“点―轴”带动模式为主,周边城市围绕南昌为集聚中心的效用不大,各周边城市之间联系不强。萍乡―长沙的经济联系量Fij185、萍乡―株洲57、萍乡―宜春51、萍乡―湘潭39、萍乡―南昌31、萍乡―新余23……。在经济隶属度上,萍乡对长沙的隶属度40%、对南昌隶属度只有7%。萍乡对以娄底、湘潭、株洲、萍乡、宜春、新余、南昌、鹰潭连接为轴的浙赣线的经济隶属度为44%,总体上萍乡对江西省内经济隶属度27.1%、对长株潭经济隶属度高达66%。

通过欧氏距离,萍乡―湘潭ZEDXi、ZEDYi、ZEDZi、ZEDWi分别为-0.057503、-0.9056、-0.88816、-0.38857,除了wi为一般竞争关系以外全部为强竞争关系,而且ZEDi>-1.0,总体上还是为强竞争关系。省内城市中只有宜春与萍乡经济联系存在互补关系。总体上萍乡与湘潭呈强竞争关系,与南昌、新余呈一般竞争关系,与长沙、株洲呈不明显关系,与宜春、常德、岳阳呈强互补关系。但从资本流动ZEDXi、劳动力流动ZEDYi、消费流动ZEDZi、产品要素流动ZEDWi几方面分析。萍乡与常德、岳阳的资本流动互补性强;与宜春、衡阳的劳动力流动性强;与宜春和长沙的消费流动上有很强的互补性;与宜春、益阳在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上互补性强。

结论和建议

综合以上三种分析方法,城市间经济联系不仅关系到城市自身的经济实力,包括产业结构规模、人口集聚程度、城市面积等要素;还关系到城市间的空间距离,这种空间距离具体表现在时间、运输成本、城市之间的交通通达综合指数上;更重要的是城市之间物资的流动、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上。所以萍乡市的发展应结合内外,在考虑城市间辐射效用的同时,注重城市间的经济互补性,形成以“浙赣线”为重点发展带加强与“长沙、岳阳、常德等几个城市轴点联系”,周边形成以“益阳、吉安、等为圆圈的发展区域”,外延辐射以“鹰潭、赣州、衡阳”为临界点的整体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姚士谋,陈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演化趋势[J].地理学报,1998,(53).

[2] 朱英明.区域制造业规模经济、技术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产业聚集的影响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0):3-18.

[3] 牛惠恩,孟庆民,胡其昌,陈延诚.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J].经济地理,1998,(3):53-56.

[4] 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1):31-33.

[5] 余振宇.城市经济引力模型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4):73-74.

[6] 张旭亮,宁越敏.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及国际化空间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2011,(3):354-359.

[7] 赵雪雁,江进德,等.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J].经济地理,2011,(2):219-223.

[8] 张学波,武友德,骆华松.地缘经济关系测度与分析的理论方法探讨――以云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4):35-39.

[9] 国家统计局.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0]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1]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Dynamic Spac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Gravity Model and Geo-economic Urban Economic

XIE Yao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范文第2篇

【摘要】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筑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筑逐渐向低碳建筑的方向发展,提倡低碳建筑是城市经济发展下的需求,在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资源的消耗成为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城市建筑 城市经济 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城市规划,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城市建筑的大力发展,为城市的经济注入了活力。城市建筑是代表了整个城市的形象与经济实力,它是城市经济发展下的产物。低碳建筑实际上城市建筑未来发展的目标,它代表着城市向节约能源,优化产业结构上的转变,它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节约了一定的能源,减少了和降低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了城市对环境保护上投入,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城市建筑未来发展方向

(1)低碳建筑。低碳建筑是我国城市建筑未来发展的目标,它主要是指建筑材料、施工建设的过程的全生命周期中,尽量降低对能源材料的利用,在提高能效的同时,降低有害气体或者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建筑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城市建设以及环境的保护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2)城市居民楼建筑越来越高。随着城市人口呈爆炸式的增长,为了缓解城市居民居住的压力,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将城市居民的建筑越建越高。

(3)城市建筑设计感强。城市建筑设计感强主要体现在地标性建筑,比如大型的体育馆、博物馆、车站等建筑,建筑技术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审美条件的提升,未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还会向多元化的建筑风格而转变。

二、城市经济发展及其因素

(一)城市经济发展的含义

城市经济发展也就是城市经济运动的总演化的过程,它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将经济进行扩大和提高的过程。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组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经济除以一个特定的环境内,往往在资源上、产业的状况、城市周边环境以及人口的素质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城市经济属于一种较为特别的经济体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正由于这一特性,决定着城市建设的基本走向。因此,城市建设中的城市建筑要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才会在城市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增加对城市经济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城市经济也是提升城市建筑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城市经济未来发展因素

城市经济的发展使经济运行的结果,而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因素如下:

(1)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目前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中,产业结构对城市经济的增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我国的大部分城市的产业结构逐渐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而这种转变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在整合资源的同时,更能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2)城市资本竞争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是看资本的多少,资本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持久问题,城市规划是获取资本最有效的方式。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依靠资本的增多而来实现的,而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

(3)城镇化加速,提供新机遇。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城镇化建设,提倡城乡结合发展经济。通过引导的方式将城市规划扩大到乡镇范围,构建一个城镇经济体系,为城市经济的增长创造新的环境。另外,城镇体系的出现也促进了县级市等中小城市的发展,在城市经济的范围内,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

(4)发展第三产业。未来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是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新型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城市在规划中的重要问题。我国的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已经从生产阶段向消费阶段转变,这就要求第三产业发展起来,而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善,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心应向第三产业转移,促进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扩大内需的同时,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城市建筑与城市经济的关系

城市作为人类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而城市的发展也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城市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城市建筑师城市建设的产物,城市建设也为城市建筑指明方向。以诚实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城市经济的发展退订城市的建设,尤其是城市建筑的改变,这体现着城市经济带给城市建筑的巨大变化,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筑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其实城市建筑和城市经济的关系实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

(一)城市建筑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城市建筑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建筑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城市建筑可以带动城市的建筑、。房地产行业以及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建,城市建筑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定基础作用,城市建筑虽然直观上不能产生价值,但实际上创造的价值是非常大的。一方面城市建筑可以是城市的形象获得改变、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吸引劳动力以及吸引招商引资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二)城市建筑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投入城市建筑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利用土地资源,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将土地资源转化为资金,实现土地价值的同时,还能为城市建筑提供Y本。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建设的资金压力以及加快对城市建筑的修建。另外,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着动力。

(三)城市建筑的发展也可以增加农民工的收入

一方面城市的建设必然会吸引大批的农民工投入到城市建筑的工作中,建筑业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动行业,城市建筑的发展,为农民工的收入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四、总结

总而言之,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建筑的改变,城市建筑在未来将会以节约能源为目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是城市规划更加完善。而城市经济的未来发展,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转变,主要还是将产业的中心转移到第三产业,这样才会实现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集聚 城市经济扩散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经济已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城市经济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也在向前推进,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城市与城市经济

1.城市的缘起。城市是人口、资金、产业等的聚集区。一般认为,城市的缘起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农业生产剩余,即城市以外的人口必须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他们自己和城市居民;城市生产的发展,城市居民必须生产相应的劳务或产品以和城市之外的居民换取所需生活资料;运输体系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以外区域的产品交换必须依赖有效的运输体系。城市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经济发展的平衡,城乡之间的分野就此开始。纵观城市发展的历程,运输体系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技术体系及运输体系使城市密度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2.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中心考察稀缺资源配置状况的学科。城市经济学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犯罪和公共政策、住宅和公共政策、地方政府支出与税收(阿瑟·奥莎利文,2007),而我国学者的归纳略显不同,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住宅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物流、城市的环境与污染、城市政府(周伟林等,2004)。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经济已成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二、城市经济理论

1.区位理论。中心地带理论认为城市体系包括N类不同的产出品、N类不同的市场区域和N种不同的城市中心,级别高的产品在对应的级别高的市场区域被出售,每一城市体系都有以一个主要城市为中心的中型城市或小型城市群(克里斯泰勒,1933);最小费用工业区位理论认为,经营者一般在所有费用支出总额最小的空间进行布局,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导致集聚的为集聚因子,导致扩散的则为扩散因子(韦伯,1909);市场空间竞争理论认为,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想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这样的市场空间的位置和大小受到消费者的行为和其他企业的区位决策行为的影响(霍特林,1929),而生产者占有的市场空间大小将对其获得的利润产生影响(帕兰德,1935);利润最大化区位是收入和费用之差最大点,区位均衡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对个别经济而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整体经济而言,是独立经济单位数最大化;前者是内部努力经营的结果,后者是外部竞争的结果(勒斯,1995)。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产业区位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信息的增加,产业布局逐渐接近最佳区位(普赖德,1967)。出于对市场空间、经营利润、产业竞争以及经营成本的考虑,各种产业都有向城市集中布局的趋势。

2.聚集经济理论。早在1926年,黑格就充分讨论了集聚经济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在黑格的启发下,许多经济学家对城市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集聚经济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本地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前者指单一产业集中程度的外部经济,后者是反映城市规模的外部经济(胡佛,1990),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波特,1998)。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在内部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综合作用下,企业趋向于将全部生产活动集中在接近大城市的地方,企业的区位选择又会影响市场的分布,并吸引上下游企业的集中(藤田昌久等,1999;克鲁格曼,2000;藤田昌久和蒂斯,2004),有学者对城市产业集聚的原因归纳为投入共享、知识溢出、劳动力市场共享、本地市场效应、消费、寻租等(罗森塔尔等,2003)。城市因经济要素集聚而产生、壮大,城市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提升了其市场潜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阶段论认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相同的发展阶段,即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胡佛和费希尔,1949),而与此相对应的划分是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1991)。我国学者的概括是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陈栋生,1993),阶段论描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城市经济崛起与繁荣。

3.增长极理论。增长理论中的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为了使经济从低水平的均衡转向更好的均衡,可以在经济中的许多部门同时进行协作性投资(罗森斯坦—罗丹,1943),但这对资本极度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有意识地培育增长极,利用增长极的推动效应和产业之间的连锁效应带动全局的发展,但需要以创新为前提(佩鲁,1988)。循环累积因果论指出,社会经济的变动是由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出增长,而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但首先需要产生一个初始变化,如城市经济发展,而后产生次级强化,最后产生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初始变化,呈现出一种循环累积的演化过程(缪尔达尔,1991)。

这些理论为我们了解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市场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城市病日益显现,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理论不足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健康城市理念、紧凑城市理论、精明增长理论、理性增长理论相继出现,引导城市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优化各种要素配置,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城市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研究逐渐展开,至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城市问题的需要(陈柳钦,2008)。随着农村改革的启动,农村经济活力逐渐得到释放,改革重心随之转移到城市来,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改革等问题,对城市的研究日渐加深,主要体现出版的学术专著增多,研究内容日益扩展,研究手段更为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增强。

四、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

关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存在两种路径的争论,即以政府为核心的行政主导和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主导,这与所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路径的争论是一致的。

1.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政府层级之间的权力与责任是逐级授予的,权力大小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级别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行政权力的大小将涉及制度垄断程度和所覆盖的范围,城市作为地方政府发号施令的中心,自然形成以大管小的城市行政级别体系,造成城市建设资源沿行政层级向大城市集中,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具有更多的自(弗农·亨德森等,2007)。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前以典型的计划经济形式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国家取代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中心,由于建设资金的不足,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抽取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等资源,并且附以户籍等计划手段加以固化,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色。政府集体意志对资源的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三线建设”时期产业布局的“山、散、洞”特征就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集聚规律截然相反,这一仅有的扩散效应带有非常明显的行政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首先启动,城市改革继之,实行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但前期侧重计划手段,采用价格“双轨制”对经济增量部分进行资源配置,这种双轨制逐渐过渡到单轨制,继续先前的剪刀差和农村税费等形式推动农村资源向城市的集聚,这一过程持续到上世纪末期。21世纪始,城市经济的集聚与扩散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基本上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单轨制,城市从农村抽离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于产权的未定,政府通过垄断的资源抽取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对农村资源有选择性的抽取,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独占权使得城市“土地财政”现象非常明显,城市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经营城市现象,有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城市化进程行政干预的导向逐步从限制转为积极推进,中国的城市化也因此取得了高速发展的显著绩效,但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城市化泡沫以及较高的社会总成本(徐琴,2004)。同时,21世纪开始实行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政策与上述抽离现象同时并存,两种相对的力量博弈结果如何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在资源等关键领域没有重大突破,城市经济行政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强化。

2.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力量,城市经济向乡村扩散,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荣就是明证,随着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市场力量逐渐强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区位条件占优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强力规划引导只是顺乎时势之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规划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强,这种人为推动使城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张魁伟,2004)。为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革除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只有加快市场化进程才能发挥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范文第4篇

城市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系列产品和服务的复合型自然资源,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要求不断增加,而有限的土地资源供应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主要研究土地资源与城市经济理论概述,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发挥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

关键词:

城市土地;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也在激增。当前,“人—地”矛盾已经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城市经济发展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难题。在我国经济转型期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我国转型期城市经济的顺利转型。

1城市土地资源理论概述

1.1城市土地资源一般将人类已经利用或者在人类社会发展可预见的时期内能够被利用的土地称之为土地资源。其中土地资源不仅包含自然属性,也包含社会属性,土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重要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土地资源除了要具有一般土地的自然性和经济性等明显特征之外,城市土地资源还具有其他土地资源所不具有的一些特征。首先,城市土地资源的区位性。在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划分在不同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的实际作用是不同的。其次,城市土地资源的集聚性。具体指的是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对资本、技术以及劳动力等要素的集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最后,城市土地的综合性。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基础,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经济效益,并会对国家经济发展构成重要的影响。城市土地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从广义上看,城市土地资源指的是城市行政区划内的陆地资源、水资源在内的所有地上以及地下空间的总称。从城市区域上看,可以将城市土地资源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城市市区的土地;二是城市规划区用地;三是城市行政区的土地资源。狭义的城市土地资源具体指的是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建设区内的土地,也就是指的城市建设用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用于非农业用途,人口的密度比较高,建筑物比较稠密,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比较齐全。

1.2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具体指的是人类为了能够从土地资源中获得一定的利益,采用一种相对系统性的方式,对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合理控制,从整体上属于一种永久周期性的人类干预行为。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土地资源利用这一概念更加直观地表述为: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土地资源进行有目的开发、使用、整理和保护的活动。从城市建设规划的层面上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集中体现为城市功能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文中多次提出的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将其理解为一种配置和使用城市土地资源,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活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过程。从城市土地资源的构成结构上看,城市土地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分别是:城市土地资源的类型、性质以及特点;不同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用地类型的相互联系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同城市用地类型的相互作用以及其间的发展变化的关系。

2土地资源利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土地权力制度和体系不完善首先,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利”制度还很不完善,这导致了土地资源所有权主体虚化,并且使用权等级也存在很大弊端。在进行土地资源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利”和其他各项权利是相互区分的,其主要涉及城市土地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使用权。尽管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了在我国城市当中土地资源的所有权可以由我国国务院代表国家形式。但是,城市土地资源在实际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国家所有”往往被抽象为“全民所有”,从而使城市土地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土地资源所有权被虚化的现象,城市土地资源的实际所有权逐步落入到城市地方各级政府的手中。根据我国国务院与地方建立的城市土地委托—关系,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不需要按照相关法律程序就能对国务院授权的土地资源行使土地所有权的部分职能。但是由于相关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我国中央政府和城市政府之间并没有就城市土地资源产权形成长期有效的制约机制[2]。在城市土地资源长期管理的过程中,地方各级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关于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在事实上被异化为利益博弈的局面。其次,围绕着城市土地资源的其他各项权利不明确。在进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职能混淆是当前存在的一大问题。城市土地的“他项权利”主要指的是与土地所有者或者和土地使用者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的法人或者自然相关的一种发展和变化的权利。一般城市土地资源的“他项权利”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客体都为统一土地“,他项权利”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另一方面“他项权利”又构成了对土地资源“利”的限制。这种限制常常会影响城市土地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效能发挥。

2.2当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着严重不足就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整体管理现状而言,主要采取了升级垂直管理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督查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其与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相比较主要突出了两个重大的优势:一是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的上收,二是完善了土地资源的监督监管机制。但是,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该土地资源管理制度还是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在进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虽然通过这一制度能够强化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但是,该土地管理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城市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限制。并且在市场经济法律机制还不健全的今天,其执行的有效性也颇值得怀疑。其次,当前我国国家土地总督察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当前我国土地督察制度属于一种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在法治化程度较低的前提下,往往导致监督的效果不佳。

3发挥土地资源在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对策分析

3.1创新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体制首先,必须要建立健全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土地资源委托—关系。虽然当前我国实施的《土地管理法》已经明确了我国国务院是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的代表。但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城市土地资源只能够由城市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地方政府虽然不是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的代表,但实际上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是由城市的管理者实际掌控的。因此,为了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在进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必须要明确城市政府部门的土地资源产权边界,并为其与地方政府之间构建出一套符合“激励相容约束”的委托关系。其次,在对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城市土地管理分级授权管理体制。要在城市各级政府之间构建起城市土地产权分级委托制度。具体指的是,城市土地资源在国家所有的基础之上,由我国国务院以及直属于国务院的国土资源部作为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的唯一合法代表,将城市土地所有权根据城市土地管理层级进行分级授权,委托各级地方政府依法管理城市土地。各级政府基于现有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与调整,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3]。

3.2创新城市土地资源产权管理制度首先,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地方政府对城市土地所有权的职能。当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实行的主要是以多级政府的行政审批权限为特征的地方政府所有权代表制度。这一土地资源产权管理制度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从我国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来看,地方各级政府代表政府形式土地所有权职能也能够很好地反映国家的整体利益。从地方政府的权利与责任等方面看,我国地方政府承担着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实际事权和相关责任,根据责任对等的原则,地方政府也需要享受到土地所有权的部分权益。其次,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细化城市土地产权,完善城市土地资源使用的所有权制度设计。在我国进行城市建设的漫长的历程当中,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长期处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界定不清的局面,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公有”和“私用”还没有在制度上做出明确的划分。这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土地资源使用的完整性和排他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土地资源的经营者以及土地资源的投资者产生了不稳定的预期,这对发挥土地资源在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在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进一步详细的划分,可以考虑将城市土地资源产权进一步细化为开发权、发展权、收益权、转让权、租赁权等多项权利。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认真处理好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是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城市应该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采取合理的措施,在确保耕地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伟.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效应:理论与实证[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05).

[2]王丰.浅析土地资源配置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影响[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9).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范文第5篇

(一)经济转轨与经济转型学界对经济转轨和经济转型两个概念存在不规范的混用现象,实际上两者有明显区别。经济转轨是指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快速消解,市场经济逐步形成。经济转轨引致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吸引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并逐步形成了转轨经济学或过渡经济学这一新的领域。从学科分类上讲,经济转轨学隶属于制度经济学的范畴,研究集中于经济体制比较、市场化改革的方法等。经济转型的概念要更为宽泛,泛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理解,经济运行的状态或类型是由一系列状态变量表征的,而经济转型则是这一系列状态变量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经济转型的本质是经济的状态转移。但是,只有当这种状态变量是结构性状态变量,而非规模性状态变量时,经济运行的状态变化才称得上是经济转型。正因如此,经济结构就成为了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推进结构调整成为解决经济深层次矛盾之根本。经济转型自身是一个客观的、无态度的概念,只反映经济状态变量的变化,其变化的方向和价值取向就无法从这一概念中获得。为此,有专家又提出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概念,“升级”一词的加入为经济转型赋予了新的价值取向。经济转轨是经济转型的一个特例,经济制度变迁是一类特殊的控制变量或政策变量,是在这一外在冲击的影响下产生的经济运行状态变化。经济转轨具有不可抗拒性,是经济系统承受的既有外来冲击,不一定作为一种主动实施的政策。相比而言,经济转型是具有主动性的政策措施,其目的在于通过转型和调整结构来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

(二)城市转型与城市经济转型学界对城市转型与城市经济转型的概念存在着不同认识,尤其对城市经济转型的隶属对象存在着较多分歧。部分学者认为城市转型等同于城市经济转型,但更多学者认为,城市经济转型是城市转型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李玲和仇方道等将城市经济转型与城市文化转型、城市社会转型并列,作为城市(发展)转型的3种主要形式,并认为当前过于强调城市经济转型而忽略了其他两种转型的研究。魏后凯从转型发生的领域,将城市转型分为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生态转型,并认为城市经济转型的核心是产业转型,也就是城市产业演进发生重大变革。笔者基于面向对象思维,采用静态结构图对城市转型、经济转型与城市经济转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描述(见图1)。转型包括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文化转型、生态转型和空间转型5个组成属性,经济转型是转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属性。城市转型是转型的派生类,决定了城市转型具有一切转型的属性,因此城市经济转型只是城市转型的一个组成属性。同时,城市经济转型又是经济转型的派生类,具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与空间结构及所有制结构等属性。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则为转型赋予了价值取向,是指城市经济在发展环境变化或技术变革条件下所进行的制度创新、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其目标就是在给定发展环境条件下,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标准和政策,引导城市进入健康发展轨道。基于面向对象思维,完整而精确地刻画了上述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二、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含义

(一)城市尺度从城市尺度来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结合我国城市治理现状和城市发展方向而言。笔者认为其政策含义如下:1.生态城市建设。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基本是走资源消耗大、环境负外部性大的路径,在生产、建设、流通及消费的各个领域均存在着管理粗放的问题,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还不利于居民整体福利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的平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强化生态在发展中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是建设生态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要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依赖生态技术工程和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产业负外部性,使城市开发活动保持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之内;依据城市在生态、科技和人文资源的比较优势,着力于发展生态驱动型产业,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2.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推动城市生产和生活创新的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尽管智慧城市概念创立之初,是由IBM等大型跨国公司的商业理念推动,但时至今日,智慧城市早已超越创立之初的狭隘内涵,其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多主体的共同参与。我国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极为重视,分批次、有重点地开展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有效地自下而上地推动了我国智慧城市的探索。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与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密切关系。一是智慧城市代表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本身就是城市转型的目标所在,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数字化、信息化与智慧化将是其重要的评价标准。二是智慧城市的发展将拉动信息产业实现二次发展,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人才与技术优势,重点发展智慧城市装备制造及智慧城市技术研发等新兴产业,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当前,我国已有众多城市或产业园区提出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例如,2013年10月成立的四川省眉山市机械产业园区,将智慧城市装备制造业作为园区的特色支柱产业;2014年1月成立的贵安新区则以大数据产业作为高端产业类型,并将此作为未来贵州省的重要经济增长引擎。三是不断强化智慧城市理念,让其贯穿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家居、智慧交通及智慧政务等新型业态,促进现有各产业的管理和经营水平的升级。3.避免城市的结构性衰退。供需结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不平衡容易导致城市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和停滞,城市的结构性衰退往往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会造成城市经济、人口及空间的全面萎缩乃至消亡,就业形势与社会治安恶化乃至失控,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破产就是结构性衰退最典型的案例。城市结构性衰退的原因是多样的,但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最主要原因。在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是结构性衰退的主要典型。目前,我国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这些城市普遍面临着结构性衰退的风险。此外,“一产一城”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又降低了城市经济系统的稳健性,当市场需求发生改变时,结构性衰退风险陡增。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是克服结构性衰退的必要途径。通过政策扶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基于现代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原有传统产业作为主要手段,创建新的、满足域外需求的主导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的多元化,增强城市经济运行的稳健性,最终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增长动力的可持续性。我国高度重视对城市结构性衰退的治理,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为例,以陕西省榆林市和甘肃省白银市为代表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由此可见,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是避免城市结构性衰退的重要策略。4.城市空间无序扩张的治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各个要素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一些负面效应,当这种负面效应不断累积时就容易演化为“城市病”。“城市病”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以城市空间的无序扩张最为典型。以北京为例,笔者根据遥感影像分析,1991年~2011年北京建成区面积增长了2.4倍,年均增长6.2%,而同期北京常住人口年均增速仅为3.2%,明显低于城市空间的增长速度(按照约定俗成的标准,当人口增速低于建成区面积增速时,城市土地利用被认为是低效率的)。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必然涉及空间维度,城市空间转型与经济转型不可分割,从而为治理空间无序扩张提供了可能。通过采用混合高强度土地利用和开发模式,促进产业空间结构优化与产城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相对独立与完善的城市空间,降低劳动力的通勤成本与服务采购成本,避免城市空间形成连片式扩张,从而提高了土地开发效率。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范文第6篇

关键词: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结构;转型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及跨越式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这类城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根据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特点,本文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方向、重点以及方式等进行了简要论述。

1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问题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能源消耗型城市在传统能源开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体系在能源不断消耗下也正向着日渐衰落的趋势发展。而能源消耗型城市传统经济结构使得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加快自身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改变传统能源经济结构,以生态经济为中心开展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转变,进而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稳定目标。

2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分析

2.1 深刻认识能源消耗经济现状,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转型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针对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趋势,我国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认识到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特点。针对 能源消耗式城市的经济特点进行经济转型,以此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能源开采日渐枯竭、经济日渐衰落的趋势,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加快经济转型脚步。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特点进行跨越式经济发展,以此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应对自身特点进行分析、对能源开采趋势进行分析,以能源经济发展趋势为基础科学地制定经济转型策略。以此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了解能源消耗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在现代能源小型城市的发展中,能源开采、开发与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使得城市宜居水平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而招商引资工作直接影响到城市就业、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普遍不好。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而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破坏造成了城市粉尘、城市旱涝等诸多问题的产生。加上能源开采的日渐枯竭,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认识到能源消耗型城市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城市发展理念以及城市发展环境的分析中认识到能源消耗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以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转变,进而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

2.3 深入了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地域特点,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目标

在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中可以看出,能源消耗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是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的关键。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应从自身地域特点与生态环境特点的分析入手,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调动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的开展。以煤炭能源消耗型城市为例,经济转型应从自身地域特点入手。针对地域所在地的气候特点、人文景观等开发旅游资源。同时,以旅游资源促进综合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发城市特有资源、实现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以乡村游、植被种植与保护、特色资源开发为切入点,使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进行改变,进而实现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2.4 加快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工作。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这样的经济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极易受到冲进,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应从基础工作入手。以能源消耗企业的上下游经济为切入点,调动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活力。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能源消耗经济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使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河津市为例,其原有矿产资源为原煤、焦炭、电、铝等能源开采与消耗性加工方式。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河津市目前加快了产品深加工的转型,以焦化企业转型生产化工产品,铝产品也是不再是原来单一的氧化铝和电解铝产品,而转型铝产品深加工等方式,实现了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5 以高新科技企业的引进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发展

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结构特点,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应将高新科技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主导方向进行引导。结合能源消耗型城市生态环境特点以及自身劣势引入对环境要求较低的经济体系以及经济因素,以此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奠定基础。针对高新科技对环境要求较低的特点,能源消耗型城市应从高新科技企业的引进入手。以政策扶持、政策优惠等方式进行招商引资。以此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利用高新企业特点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以高新企业实现能源消耗型城市科技含量的增长,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技术的运用。

3 注重城市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发展

在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中,城市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城市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更多的依赖于招商引资以及高新科技企业落户,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对这类企业的落户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应注重自身招商引资以及政府机构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以服务工作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在能源开采不断推进的今天经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针对能源开采日渐枯竭的现状,能源消耗型城市应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地域特点以及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与高新科技产业,以此为基础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在这一过程中,以城市自身特点为基础、结合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与策略,利用城市优势以及国家政策导向进行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为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社会构建、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 城市经济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重要联系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城市是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当前积极的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是我国的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重要内容。然而一个城市不断的发展以及完善,离不开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支持,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力仍旧是城市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物质保障,而城市交通便是其中之一。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的交通是推进城市的经济活动井然有序的进行、推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前提。

1.1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性设施,也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要想富,先修路,不管是任何的领域范围内经济发展都要始于交通建设以及发展。只有发展交通、发达了,经济才能够得到真正地发展。当前,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需要,城市的交通事业快速的发展,城市的交通已不再局限于百姓代步的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城市的交通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的发展。

1.2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以及最重要的流动载体,也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各个环节实现联系和沟通基础和纽带,交通运输业不但自身创造着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也在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只有在不间断完善的交通系统支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否则难以谈上发挥交通运输业的基础性产业重要作用。良好的运输条件也降低了货运物流成本,这有利于企业参与的更大范围内竞争,扩大生产的规模。市场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使城市经济实现更好发展。

1.3良好的城市交通体系,直接拉近各城市间的距离,这有利于统一市场竞争机制的培育和完善,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的环境。便利的城市交通,很大程度上成为吸引投资重要因素,有利于资本的有效流动和合理的配置,能克服生产中瓶颈状况,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及经济进一步的扩张。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能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文化活动等方面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也大大方便了交流活动开展,交流过程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拓宽城市的发展思路,从另一层面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社会环境和不断的动力支持,进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1.4当前不论是从国际上看,还是从我国经济的城市交通状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交通设施也发达、便利以及快捷。这也证明了城市交通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受城市的地理位置、规模、性质等差异影响,我国城市交通特征虽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认,城市的交通与当地城市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内在的联系。一方面,良好的城市交通是保障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各项活动有序的进行基础,城市的交通发展能大大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交通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或从属关系,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对于城市的交通提出新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带动城市交通的改善以及升级。因此,在完善城市交通来积极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同时积极关注城市的交通本身发展,让两者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良好关系。

二、当前城的市交通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不断的深入发展,城市交通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交通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和严重不平衡的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的经济一步发展的因素。随着城市供给能力和幅射范围的提高,对城市交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城市的交通设施建设速度在加快,交通运输网络在不断地壮大完善。另一方面,交通容量不足问题严重存在,同时大部分城市交通运输依旧没有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城市的交通发展速度仍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难以满足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城市交通拥挤状况也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交通堵塞问题直接影响到运输和经济活动的开展,也对于城市形象建设以及宣传造成负面影响。

2.2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交通规划水平依旧处于较低层次,城市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中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影响到交通发展政策未给予充分考虑;对整个城市和城市间的交通规划中缺乏整体协调性。

2.3城市的交通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经济支持。从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具体实践看,一方面,经济发展落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失衡问题,使我国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发展缺乏有力的经济基础。所以,如何在资源有限地情况下实现以交通促进城市经济、实现它们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难题。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直接忽视经济快速的发展对城市的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财政收入用于形象性工程的建设方面,城市的交通难以得到持续的发展。

另外,不难看出,城市的交通对于城市经济活动和发展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和差异性。加之交通建设具有资本密集、周期性长等的特点,导致了当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很明显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交通建设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夯实城市交通基础,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无论是从城市的经济发展角度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角度考虑,都需要进一步夯实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需求。同时通过经济的发展更好推动城市交通发展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产生更大效益。针对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中存在各种问题,在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我国城市的交通综合治理研究与实施也在不断地往更深层次的推进,要明确城市的交通建设发展思路,作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完善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为城市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3.1提高政府对城市的交通建设与发展重视程度作为市场的经济重要主体,政府承担着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要的职责同时,也是社会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城市的交通作为具有双重属性特殊公共物品,是城市经济发展先决条件。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能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要将城市交通建设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坚持城市的交通建设较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适度超前原则,加大力度,改善城市交通,使交通更好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积极作用。

3.2做好城市的交通发展规划从整体上看,作为具有特殊性公益基础性设施,城市的交通战略和规划涉及到城市的交通方方面面,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定位,这对于城市的未来经济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不仅考虑当前城市发展整体状况,也要对于城市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应充分地给予考虑,做好城市交通战略规划。

3.3加大城市交通投入的力度。针对当前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供给量明显不足的情况,应加大对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重视力度和投入力度,应合理安排专项资金,最大的限度提升每一笔建设资金综合效益,积极推进城市的交通发展。继续适当地扩大道路容量,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和系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品流通、扩大市场等提供便利运输条件和降低交易的费用,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改善交通拥挤的状况。另一方面,鉴于城市的交通建设自身存在特殊性,在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前提下,政府可通过科学的论证形成有效方案,采取鼓励民间参与的模式,利用私人的机构资金、专业技术及管理的优势,共同推进城市交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常惠丹.我国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2]谢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探索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0.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积累;城市经济增长;城市产业演进

[DOI]10.13939/ki.zgsc.2017.02.025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种背景下打破了城市的发展局限,使得一些具备优势的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然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扩大化会给一国的经济状态、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这种城市间的经济距离差异会影响资源合理配置,有碍国家的整体经济运行,是需要注意的。

1 基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1.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人力资本主要本质就是将人作为资本,视其为经济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经济学史上第一个将人看作资本,并积极将人的价值使用经济算法计算的经济学家是威廉・佩蒂,他指出了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提出“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这种观点表明威廉认为人是财富创造者,是一切经济活动产生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这个概念是由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亚当・斯密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代表人物,他对人力资本进行了概括,并且阐述了人力资本为资本的理由。Y本是人们用于发展经济的基础,资本的投入是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而人的各种能力和技术都可以将生产活动进行创新或者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人们在受到教育获得各种生产技能后再将技能投入到生产中就会促进经济的增加,因此人力资本的概念受到了广泛的认同。[1]

1.2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分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其中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创立人是索罗(Solow,1956)和斯旺(Swan,1956),索罗利用函数分析方法构建了以技术变量为基础的函数关系,认为在技术发生变化,不断变强的基础上,即使其他资本因素没有变化,也会提高经济边际收益。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模型已经被证实了,技术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确实占据重要位置。

新增长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中的内容,人们通过数学方法建立了模型,将人力资本因素作为基础核心内容,来重新构建出基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理论。卢卡斯和罗默尔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学者,提出了在模型中以资本的积累来反映时代下的技术进步状态和知识水平的增长程度。[2]

1.3 国内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我国的经济增长理论多是从人力资本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大多有关经济增长的理论都是从科技人力资本、政府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产权等方面进行分析,或者是利用人力资本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对于人力资本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涉猎并不多。当前我国有关人力资本的研究理论非常广泛,但是用来分析人力资本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研究理论还比较缺乏,这是我国经济学者未来需要加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 人力资本积累作用于城市经济增长的机理

2.1 人力资本积累与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城市的总体经济实力有大幅度的提高,是区别于一般经济增长的,经济实力的提升代表着城市的经济地位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中会有所变动,因此研究城市经济增长是十分必要的。而城市经济增长或慢或快,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因素十分重要。自从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强,这使得现代经济发展中物质资本的主导地位已经被削弱,而以人为主导的知识经济占据了发展的前沿,人力资本成为了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本的影响力已经远不如人力资本的影响力,城市要想达到扩大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的目标也需要以发展城市人力资本集聚为重要步骤。

城市人力资本的积累需要经历积累过程,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城市人力资本与城市的经济增长是相互作用的。通常,在城市之中如果具有高度积累的人力资本,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促进这座城市的经济增长水平,提高城市的总体经济实力。反之,在发展城市经济的过程中也会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创造条件。而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人力资本积累产生的影响是超乎人们想象的,对城市经济增长会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3]

2.2 人力资本积累与城市产业演进

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表现方面是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演进,作为城市经济活动要素流动的表现形式,城市产业的演进也与人力资本积累有非常大的联系。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经济发展进步的表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代表了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能够发挥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2.1 人力资本配置对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城市产业结构变化需要依靠科技和人才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本的配置是影响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规划,需要先进生产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支配科学技术的主导者,因此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变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产活动中,产业所需要的生产技术都是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研发出来的,当技术投入产业之中,具体的操作和维护流程也是人力资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最后利用技术生产商品,将商品投入到流通环节依然离不开人力资本的配置作用。这些,都说明了未来的城市产业结构变化中人力资本占据着重要的支配位置,要想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就必须实现城市人力资本科学配置。只有处于合适的位置,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才会更加全面具体,也会扩大对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2.2.2 人力资本积累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的作用机制

首先,从人力资本配置对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发挥的作用上来看,人力资本积累能够发挥引领机制的作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注重从全方面提升城市的整体实力,这就为实现人力资本积累提供了条件,城市政府在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也为人力资本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这样在人力资本积累厚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起到促进作用。并且,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由人力资本带来的作用会表现得更加明显,促进城市经济类型的多样化,实现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人力资本积累在城市原有的产业结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样也促进了城市新兴产业的出现,这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大创新机制。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创意和技术的支持,而人力资本中的高科技人才就是支撑起新兴产业的载体。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最大不同就是新兴产业依托科学技术和知识性人才,这两者都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获得,因此促进城市新兴经济产业的发展是人力资本积累引领机制的重要表现。

其次,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促进生产活动获得更大的边际收益,这个过程中显示了人力资本积累的支撑机制作用。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是资源的重新配置的过程,这个阶段需要不断地改进资源新增量和合理配置资源存量,而人力资本的具体活动会对资源造成影响,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能够促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地调整和优化。

3 结 论

我国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而从人力资本积累角度分析其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能够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理论依据。当前我国经济学研究领域中还需要加强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城市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以此来提高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地区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工,陈伟明,陈习定.收入不平等、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J].财贸经济,2011(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