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游客消费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问卷设计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农业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指导语、问卷主体以及致谢三部分。问卷主体主要包括农业旅游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农业旅游消费者旅游动机、农业旅游消费者满意度评价以及旅游消费者的后续行为等内容。2011年国庆节期间,共发放和收回问卷350份,经过筛选,获得有效调查问卷315份,有效问卷率90%。
2农业旅游消费者人口特征分析
2.1农业旅游性别特征分析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性别对于消费者是否购买该产品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女性具有较为浓厚的感彩,比较注重追求完美,达到实际利益;而男性在这方面一般处于被动性,一般购买意念非常果断,倘若决定要购买,则会非常迅速的购买。相比之下,女性较男性理性。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女性旅游消费者为160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0.79%,男性旅游消费者为155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9.21%。从数据可以看出,参加农业旅游调查的男女性别几乎持平。
2.2农业旅游消费者年龄特征分析
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在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中年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于老年人,因此,遇见新事物,接受速度比较快,思想转换也快;而老年人则一般比较谨慎,注重效果。从调查的消费者人群中可以看出,参与农业旅游的消费者年龄跨度比较大,涵盖了大部分年龄段。数据表明,69.8%的农业旅游消费者分布在26岁到65岁之间,从结果可以看出,该年龄段消费者无论从消费能力上还是从消费意识上来说都占主导地位,比较能反映出农业旅游消费者对于农业旅游的参与意愿(表1)。
2.3农业旅游消费者民族特征分析
由于乌鲁木齐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因此,在调查农业旅游消费者行为中,必须将消费者的民族特征考虑其中,才能真正地分析该市的农业旅游消费。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观念,对旅游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农业旅游消费者人群中,汉族175人,占到样本总量的55.6%,其次是维吾尔族和回族,占到样本总量的25.5%。
2.4农业旅游消费者收入特征分析
消费者的收入特征作为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支出。随着消费者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者对于农业旅游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月收入在699元以下的消费者群体占到样本总量的4.7%,700~3999元的消费者群体占到样本总量的73.9%,详细消费者月收入分布见图1。
2.5农业旅游消费者受教育特征分析
游客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于农业旅游动机也是不同的。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旅游的动机已经从原始的参观欣赏园区景色上升到追求精神享受,而教育文化程度低的游客还是停留在观景的欣赏过程之中。从本文的调查对象来看,其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到本科之间,占到样本总量的66.7%(表2)。
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是否有充足的休闲时间,对于能否去旅游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旅游消费者职业对于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至关重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旅游消费者职位分布主要集中于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高管以及退休人员(表3)。3农业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3.1准备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
3.1.1获取信息渠道随着Internet网络的普及和运用,消费者可以从多方面渠道获取旅游信息。比如,Internet网络、旅游期刊杂志、广播、数字电视以及亲朋好友宣传等。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旅游信息的获取渠道有着不同的选择。但是,选择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这个渠道的消费者共142人,占样本总量的45%。其次是旅行社宣传和报纸杂志,占到样本总量的35%。选择其余获取信息渠道的消费者人群占到样本总量的20%。结果表明,口碑宣传在传播信息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图2)。
3.1.2出游方式游客在出游方式选择这个问题上,比较集中在选择家人、朋友、同学一起游玩,占到样本总量的65%。通过把出游方式和游客年龄结构交叉分析发现,年龄结构较低的游客选择出游方式比较丰富,选择独自、同学、朋友、家人一起出游,并且与同学、朋友一起游玩居多;年龄稍大一点的游客,由于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和家人一起游玩的居多;年龄较高的游客,在出游方式选择上比较狭隘,甚至出现100%的选择和家人一起游玩(表4)。
3.1.3交通方式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交通方式选择上,乌鲁木齐市居民比较倾向于自驾车、大巴等交通工具,这与游客的收入息息相关。收入较低或者一般的游客大多选择公交车、摩托车,而中高收入阶层的游客大多选择自驾车外出旅游(表5)。
3.1.4旅游动机分析笔者运用Spss17.0社会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中农业旅游消费者动机一项调查进行了样本均值分析,详细情况如表6所示。结果表明:缓解工作学习压力为4.35,体验新的生活方式为4.27,体验民族风情为4.18,获得脑力和体力恢复为4.15,锻炼身体和增进健康为4.09,探亲访友为4.06,品尝风味小吃为4.01,调节心情为3.98,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为3.84,游览自然风光为3.75,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3.73,怀旧情绪为3.66,游览文化名胜为3.61,研究民族文化为3.59,旅游考察为3.56,考察为3.49,统计结果与客观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也符合现代消费者参与农业旅游的动机即逃避城市喧闹生活,释放生活、工作压力,回归自然。
3.2消费阶段消费行为分析
3.2.1停留时间旅游消费者在旅游景区停留时间的长短反映出该游客对该景区是否感兴趣,并且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者是否重游此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农业旅游景区停留时间在5h之内的旅游消费者占到样本总量的64.5%。由于农业旅游景区一般都在郊区,所以,选择住宿的游客仅占到4.4%(表7)。3.2.2消费金额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对于旅游消费者比较敏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少部分游客是单位赠票的,所以这项调查不是很明显。消费金额集中在200~500元的有185人,占到样本总量的58.7%;其次是500元以上,占到样本总量的30.3%;其余占到样本总量的11%。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分析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发现游客消费金额和收入及游客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即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就会越多。
3.2.3食宿选择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住宿选择方面:乌鲁木齐市居民在住宿选择上与农业旅游景区的距离相关。当距离景区较近时,选择住宿的游客非常少;当距离景区较远时,住宿选择表现出极大地差异性。选择宾馆的和农家接待的游客占到了样本总量的85%,而选择其他住宿的游客仅占15%。饮食方面:选择在社会餐馆和亲戚家居多,占到样本总量的65%,选择农家、渔家、宾馆和其他的仅占到样本总量的35%。
3.3评价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
旅游消费者对这次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决定了该游客下次是否再次参加农业旅游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对该旅游活动的满意度评价属于消费者行为。笔者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两道关于游客对该次旅游活动中的六大要素的满意度评价问题,分别是“在本次旅游当中您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游览等最满意的是哪一项服务”和“在本次旅游当中您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游览等最不满意的是哪一项服务,结果见表8。
4结语与建议
本文从农业旅游消费者准备阶段、消费阶段以及消费者评价阶段三个阶段全面地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农业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行为,得出以下结论: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现在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而旅游纪念品又是旅游者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但由于我国现阶段旅游纪念品包装参差不齐的现状,消费者对于旅游纪念品的购买率下降。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从旅游者特有的仓促消费行为角度出发,主要研究仓促消费心理对于包装设计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新的设计要求。
关键词:
仓促消费;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
旅游作为一种消费活动,在21世纪的中国越来越流行,与之伴随的旅游经济也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点方向之一。随着旅游经济的日益迅猛发展,游客在旅途中的仓促消费行为与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相互影响,并逐渐演变成旅游包装设计的核心。设计师应该按照旅游消费者的仓促消费行为为设计核心,紧紧抓住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将设计元素更好地体现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当中,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旅游纪念品,从而促进旅游消费。
一、旅游仓促消费
仓促消费是旅游消费中普遍的消费行为,游客一般在旅行中购买商品时,往往会受到行程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仔细选购旅游商品。这种性质的消费大多数是随机的、无计划性的,往往受到商品海报、包装和业务员的推销。这种购物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不允许对商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仔细的挑选,所以称之为旅游仓促消费。
二、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
1.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地购买的具有旅游地地域特色、富含纪念意义的商品,主要用于纪念、收藏和馈赠[1]。一般将旅游纪念品归为四类:艺术品、旅游地特产、文物复制品和工艺美术品。这些商品融入了旅游地的风土人情,可以很好体现当地的旅游特色,在满足游客对旅游情感体验的基础同时,又可以唤起对旅游地的美好回忆。
2.旅游纪念品包装主要特征
作为区分旅游纪念品包装与一般商品包装的重要特征,纪念性和地域性是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所必须考虑的。首先,纪念性是旅游纪念品消费的特性之一。很多游客为了保存对旅游地的记忆才开始购物,这种纪念性可以记录当地的旅游风景和风俗人情,旅游结束后带回居住地便可以唤起消费者对当时情景的回忆。其次,地域性是旅游纪念品包装不同于其他商品包装的最显著特征。几乎所有的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都要突出表现旅游地的地域特色,这种旅游纪念品的包装形成了旅游地独有的地域符号,可以看作是旅游地的“形象大使”。瑞士巧克力的包装,选用瑞士的独有风景作为视觉传达符号,包装右上角的瑞士国旗更加确切地表明了地域性的特征,游客在购买这类旅游纪念品时,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特殊回忆。
三、旅游仓促消费对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一般商品包装的基本功能是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而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不仅要满足这些基本功能,更要分析参考游客的消费行为,从而掌握游客的消费心理。游客的仓促消费是旅游消费行为中的重要特征,游客的仓促消费心理是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关键环节。当前旅游市场主要有如下三种包装设计特点:
1.风景图形直接吸引消费者
如何吸引游客的眼球,首先想到的是运用意象图像来表达。旅游纪念品的图形设计其实就是“意象”在设计中的运用[2]。意象用“意”去寻找适当的“象”来表达,详细的解释就是用设计者的主观思想寻找适当的客观实物来表达。同样,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上,可以运用旅游地当地的文化历史,在诸多的文化历史中寻找一个或者多个图案、颜色、字体进行概括,传达旅游地的整体风貌和印象。根据图形表示旅游地的风景特色,使得游客看到图形就可以回想起旅游地美好的风景。例如,我国内蒙古地区鄂伦春族图案设计。图案的造型上基本以该民族独有的团花纹样和条带纹样为主,如把此类纹样运用到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会显得别出心裁,又独树一帜,而且带有独特的民族地域性,是吸引游客购买的理想设计。运用民族传统图案作为设计元素,在包装设计的中案例越来越多,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时尚潮流。民族图案是浓缩了一个民族基本性质、特征、内涵以及精神的标志。随着民族图案的普及与简化,设计师应加大对民族图案与旅游纪念品包装的结合。一个成功的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要在短时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传达旅游纪念品本身的商品信息,更应突出旅游纪念品别于同类商品独有的视觉效果和设计风格。消费者在选购了此类旅游纪念品时,带回家的不仅仅是纪念品,同时还带回了民族特有的文化与精神。只有运用类似地域性的、且民族识别性强的图形设计,才能在众多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脱颖而出,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进行购买,这也是顺应仓促消费行为的一种设计方法。其次,包装上还可以直接运用摄影图片。摄影图片是现代包装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之一,摄影的独特魅力在于可以把实物真实的呈现在图片中[3]。游客去异地游玩,目的大多是为了欣赏不同于居住地的风光,在包装上运用这些真实的风景摄影图片,不但拉近了旅游地与游客之间的距离,更激发了游客对商品的想象,从而抓住游客的猎奇心理,也就增加了游客的购买欲。同时,摄影图片也可以运用直接的拍摄手法,在包装上体现商品的信息,游客在仓促购物时可以很快了解商品的内容,省去了和售货员交谈的时间。例如,在具有独特地域风景的九寨沟,人们常用“九寨归来不看水”这句话来形容当地的迷人风景。在九寨沟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上,就可以采用这些风景摄影图片。旅游购物是一般消费者都会进行的消费方式,在旅游纪念品包装上选用秀丽摄影图片,无论是消费者自己购买还是馈赠亲友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既包含了旅游的经历和回忆,也可以将旅游地的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2.地域性色彩吸引消费者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远看花色近看花”。包装上的色彩可以直观反映商品的多种特征。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色彩还可表达地域特有的文化印象。当下,很多城市和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色彩作为标识。在当下的包装设计界,使用地域性较强的色彩进行包装,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新颖的设计手段。将地域性色彩应用到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之中,可以引发游客对于旅游地的憧憬或怀念。色彩与地域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色彩的提取应考虑地域性独有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人文环境等。自然因素多以大自然本身的地貌、地质等因素为主,其颜色也以大自然固有的颜色为主;人文因素主要以民间独有的民间文化、民俗艺术为主,如山东泥塑、面塑等。这些民间艺术品本身就有色彩,提取和运用这些色彩作为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色彩元素。再加深消费者对民俗文化的认识,让消费者通过包装便可知道商品的信息,缩短购物时间;人文环境主要体现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人文古迹和遗址。例如,做西安兵马俑这类旅游纪念品时,在色彩上因考虑兵马俑本身的色彩,做到纪念品与外包装在色彩形式上一致,易于消费者辨识,同时在色彩运用上也尊重了兵马俑自身的历史性。地域性对色彩的纯度也有不一样的影响。在设计时可以运用最能够体现地域性特色的高纯度颜色吸引游客的注意。纯度高的颜色一般波长较长,游客可以在较远的地方优先看到,加大产品的销售空间。在对于地域性色彩纯度较高的颜色还需注意色彩的搭配,尊重地域性色彩。在一些小型民间手工艺类的旅游纪念品包装上,应该尊重传统颜色,这些色彩搭配的口诀,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如“青配紫,不如死”。意为蓝色与纯度较高的紫色相搭配,必然产生不好的感觉,使原本鲜活的图案变得僵硬毫无生趣;“远看搭眼,近看有味”,搭眼靠的就是色彩的纯度[4],只有先把消费者的眼球吸引过来,才能加大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满足仓促消费的行为特征。在颜色选择时也应该虑到不同国家和不同游客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会使得游客对颜色产生不同的认知。
3.便携式包装便于旅行时携带
游客在购买旅游纪念品时,很多时候会考虑到纪念品包装的外观、大小、及包装运输的安全性等等,因此,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是否得当,是能否刺激游客购买心理的关键。旅游是为了体验不同的地域生活,根据这个宗旨,设计时应考虑把地域特色的地标性建筑,或者风景融入到设计中。一款杭州茶叶的包装。设计师在设计时选用了断桥这一地标性风景建筑,把断桥的基本形态融入到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不管消费者是馈赠友人,还是自己品尝,都会通过包装的盒型设计带去显著的地域性记忆。建筑风格的融入也是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方法之一。首先,把具有地域性特色建筑风格的外形选用摄影的方式和包装融为一体,会给消费者带去不一样的视觉冲击效果。坚果包装把皖南的徽派建筑真实地反映在包装设计上,既体现了地域风景特色,又利用体积小巧的外观满足了便携性的包装理念,并且将减量化的环保设计理念融入到了设计中。其次,包装材料要经久耐用,盒型结构设计要便与保护商品,尤其是要禁得住长途旅行的颠簸。一件成功的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不仅在材料的选择上煞费苦心,还要在结构上考虑便携性的特点,而且是具有地域性、纪念性、美观性等综合的统一体现,这样才更容易便于销售。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包装的规格,大多数游客希望类似食品类的旅游纪念品,尽量做到口味多元化,赠送亲友时可以体验不同种类、不同味道的地域性食品。所以在设计时应减小个体包装的体积、精简结构也是是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结语
2014年,我国的国内旅游收入达到3.38万亿元,同比增长14.7%。2015年继续高速增长,已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国民旅游消费的平稳较快增长带动了旅游纪念品产业的繁荣。旅游纪念品包装的设计者们应该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结合游客仓促消费的心理,设计出更加吸引人且环保便携的包装作品。贴心的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可以给游客更好的旅游印象,充满地域风景特色的包装能够提供给仓促消费的国内外游客一个直观感受中国旅游魅力的平台,设计者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并通过更有诚意的包装设计来提升我国的旅游形象。
作者:杨哲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平.旅游纪念品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美术大观,2013(3):111.
[2]孙晓燕.旅游纪念品包装的设计要素[J].科教文汇旬刊,2009(15):260.
摘 要:近年来,随着旅游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旅游者的消费模式成为旅游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国内外实证研究的文献检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在旅游决策与信息搜集、旅游动机与偏好、客主交往、服务质量评估等方面的消费行为与特征进行述评,最后概括我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旅游;消费行为
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旅游学界开始对不同国家游客的旅游活动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旅游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文化差异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澳大利亚学者Yvette Reisinger和Lindsay W. Turner指出,学术界不能仅从社会人口特征、地理学、心理学、营销学等角度研究国际旅游市场问题,必须重视跨文化差异对旅游市场开发的影响,才能对国际游客的决策与消费过程进行准确推断[1]。
跨文化旅游研究不仅包括跨国研究,而且包括对来自同一国家、不同亚文化群体的游客的研究[2]。只是至今为止,旅游学界的跨文化研究还是主要针对跨国旅游进行的。学术界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会表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与特征,客源国与东道国在价值观、行为规范、感知、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文化差异都会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与偏好产生影响。旅游从业人员根据文化差异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有助于进行准确的旅游市场定位与细分,有助于设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旅游者的需求。
本文通过国内外实证研究文献检索,从旅游决策与信息搜集行为、旅游动机与偏好、客主交往、感知的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等方面对跨文化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特征进行述评。
一、旅游研究中关于文化维度的界定与计量
文化是个多维概念,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本文参照Yvette Reisinger和Lindsay W. Turner的观点,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传统、道德、习俗、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综合反映[1]。根据荷兰著名学者Geert Hofstede的研究成果,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集体主义、男性-女性主义、长期-短期导向[3]。学术界通常认为,东西方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最显著的与西方社会相比较,东方社会在“不确定性回避”和“权力距离”维度上得分较高,在决策过程中更重视“集体主义”和“长期导向”,但在“男性主义-女性主义”这个维度上是不确定的。。
旅游学界的研究成果也支持Geert Hofstede在东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看法。例如,Yvette Reisinger和Lindsay W. Turner对入境游客与澳大利亚本土居民的文化差异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4]。他们发现,澳大利亚本土居民与中国游客(包括中国大陆、港台和新加坡华裔等)在以下6个文化特征方面存在差异:自我实现性、礼仪、人际交往、对旅游活动的理解、情感表达、社会义务与责任。通常而言,追求不同的文化体验是吸引旅游者进行跨国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旅游者对东道国的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或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冲突,就很可能使跨国旅游者(或东道国居民)在旅游活动中产生误解和抱怨。在现有的文献中,有些学者根据霍夫斯泰德的划分方法,研究某一文化维度对旅游者消费行为与特征的影响[5,6],更多学者以国籍(或出生地)为分类变量,对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进行比较研究。
二、跨文化旅游者的旅行决策与信息搜集行为
旅游学界对文化距离、风险回避性对游客出游决策行为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文化距离(Culture Distance)反映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旅游学界对文化距离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 文化背景相似(文化距离小)的旅游者更可能表现出相似的决策与消费特征。例如,与亚洲游客相比较,欧盟各国游客的旅游行为表现出很多相似的特点[7]。(2) 客源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会影响游客的决策行为。例如,美国学者John C. Crotts对第一次出境旅游的302名美国本土居民进行调查发现,客源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越大,旅游者就越可能降低旅游行为中的风险;如果这种文化距离越小,旅游者就更倾向于自由、独立的旅游方式,更长的旅途[8]。
与Geert Hofstede界定的其他4个文化维度相比较,“风险回避性”是预测跨文化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8]。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风险回避型的游客通常会在旅行计划时间、旅游方式、行程安排和旅游信息搜集方式上有不同的特点(见表1)。例如美国学者Bruce R. Money和John C. Crotts于2003年对赴美观光旅游的日本和德国游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日本游客(根据Geert Hofstede的划分属于高风险回避型)更倾向于与更多的成员一起参加已付费的旅行,会计划更短的旅途,游玩更少的地点[5]。美国学Stephen W. Litvin等对来自58个国家的526名赴美观光旅游的游客进行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6]。
在旅行决策行为中,信息搜集是旅游决策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欧美学者对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所偏好的信息收集途径专门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例如,1997年,美国国家旅游局在国际航班上对返程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游客进行了大规模的抽样调查[9]。1997年,英国学者Silvia Sussmann和Catherine A. Rashcovsky对在加拿大同一社区居住的英裔和法裔居民进行调查[2]。2000年,美国学者Dogan Gursoy和Joseph S. Chen调查了德、法、英三国旅游者的不同信息搜集方式[10]。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跨国旅游者通常使用不同的渠道(例如,亲友、宣传册、旅行社、过去的经验、报刊杂志、书籍、旅游局和电视广播等)进行旅游决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正在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居民偏爱的信息搜集渠道之一。但学术界对各国旅游者偏爱的信息搜集方式并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有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回避型游客更可能借助亲友、旅游局等非市场化渠道获取信息,低风险回避型游客更可能采取市场化渠道获取信息[6,9]。他们的这一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三、跨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偏好
旅游学界对欧美国家游客的旅游动机进行了较多比较研究,但对亚洲游客(日本游客除外)旅游动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11]。
美国学者Sue Yuan和Cary McDonald设计了29个旅行动机的题目,于1990年对来自英、法、日、德4个国家的游客进行调查。他们发现,逃避现实、追求新奇、声望吸引、爱好/放松、亲情关系这5个因素对这四国游客的推动作用各有不同[12]。
2001年,土耳其学者Metin Kozak的调查表明,赴土耳其和摩洛哥旅游的英国游客和德国游客的旅游动机也有所差异。英国游客更倾向于寻找乐趣,德国游客更希望通过旅游得到身心的放松[13]。
韩国学者对赴韩的国际游客的旅游动机和偏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1,14]。Chulwon Kim和Seokho Lee发现,“旅游地吸引力”和“家庭团聚”这2个因素对日本游客有更强的刺激效果,而“追求新奇”是吸引英美游客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这可以用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在“集体-个人主义”文化导向的区别来解释[14]。Seong-Seop Kim等人发现,美国和澳大利亚游客主要为了体验差异性的文化而到韩国旅游,他们偏好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而中国大陆和香港游客除了以上原因,还会由于逃避现实生活、享受不同的旅游资源、显示身份地位等原因而选择跨国旅游,而且他们和日本游客都更偏好休闲购物等旅游资源[11](见表2)。
此外,旅游者的文化背景还会影响他们对服务和产品消费的偏好。美国旅游局的报告指出,英国游客赴美旅行时最偏爱的活动是购物和照像,法国游客最喜欢享用当地的美食和聚餐[11]。而日本游客则是公认的对购物活动具有浓厚兴趣的群体[15]。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通常具有不同的旅行动机与偏好。西方游客可能更希望体验与自己所处文化背景不同的环境与活动[16],追求更多的刺激经历;而东方游客更可能由于家庭团聚、逃避现实等原因而出外旅游,对休闲娱乐活动也表现出更多的兴趣。
四、跨文化旅游者与东道国居民的交往
跨国游客与东道主居民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他们在种族、文化、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差异既会对旅游者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也会对当地社区产生影响。根据交往假设理论(Contact Hypothesis),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来说,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既可能产生积极的结果,也可能导致消极的结果。这种结果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背景是社会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两国的文化差异是细微的、互补的,跨文化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就更可能产生积极的交往活动;如果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互不相容的,就会使跨文化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的交往产生困难,甚至出现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现象。也就是说,出现旅游者或东道主无法承受、不能理解的刺激,使他们丧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辨认食物的能力[17]。
旅游学界对跨文化旅游者与东道国居民的交往行为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美国学者Abraham Pizam等人通过调查,分析英、韩、以色列、荷兰等国的导游对国际游客行为的评价[18,19]。他们发现,接待国际游客的导游认为,在日、法、意、美游客的20种行为中,90%的行为特征都有差异,其中日本游客的行为最为独特。英国学者Maree Thyne等于2006年对新西兰的1033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的接受程度。他们发现,本地居民对文化差异较大的游客的接受能力较弱[20]。莱斯格和特纳发现,中国游客与澳大利亚本土居民偏爱的交往方式不同,中国游客更喜欢被邀请到家中,与当地居民建立更紧密的关系[1]。通常而言,亚洲游客与当地居民的接触较少,多数是与旅游服务提供者进行面对面的交往。如果旅游者感到东道主对他们比较关照,就会促进他们的重复游览行为,这一点亚洲游客表现更为明显[4]。
我国学者梁旺兵于2005年在上海对936名旅华外国游客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他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文化背景游客与目的地居民的交流愿望和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东南亚游客由于文化相近、语言相通,与我国旅游地居民交往最多,欧美游客性格外向,交往欲望强,与当地居民也有较多接触,而日韩游客由于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特别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与我国旅游地居民的交往较少[16]。
五、跨文化旅游者感知的服务质量与满意度
文化差异会影响跨国游客的旅游体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对旅游服务的期望、判断标准都不尽相同,即使他们面对相同的旅游活动与服务,他们感知的服务质量与满意度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例如,Yvette Reisinger和Lindsay W. Turner构建了跨文化旅游者的旅游满意感模型,对澳大利亚居民和亚洲游客(印尼、日、韩、中、泰五国)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文化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与社会交往这3个变量对旅游者的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4]。
相对于旅游活动的服务质量评估,学术界对跨文化旅游者在住宿业的服务质量评估进行了较多比较研究。1998年,澳大利亚学者Robert W. Armstrong和美国学者Connie Mok在香港酒店对不同国家旅游者感知的服务质量进行调查。他们发现,来自英、美、日、澳、中国台湾的游客对酒店服务质量的评估有显著的差异,日本游客在“物质性”和“移情”这两个维度上的评分显著低于西方游客。而且与英美国家相比,亚洲游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较低[21]。2000年,香港学者Tat Y. Choi和Raymond Chu也在香港酒店进行了类似的调查。他们发现,价值因素是影响亚洲旅游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而客房质量是影响西方旅游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旅游者知觉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文化因素来解释[22]。
还有些学者从Geert Hofstede所划分的民族文化维度出发,研究跨文化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估。2000年,John C. Crotts和Ron Erdmann对从美国返程的国际游客进行抽样调查,选取日本(代表高级别男权社会)、英国和德国(代表中等级男权社会)、巴西和台湾(代表低级别男权社会)的游客作为3类比较对象(注:在Geert Hofstede对53个国家的文化特征的调查中,在“男性主义”这个维度上,日本排名第一,英国和德国分别排名第9和第10,巴西和台湾分别排名27和33。)。他们发现,民族文化对游客对航班和机场的忠诚感有显著的影响,日本游客在服务质量、忠诚感方面的评分显著低于巴西/台湾游客。他们认为,与女性主义社会相比较,男性主义社会有更高的成就欲望、竞争意识和物质追求,更少关注他人的感受[23]。这可能是男性主义社会成员对服务质量的评估更苛刻、评分较低的主要原因。
六、我国跨文化旅游研究现状与展望
1. 我国跨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与英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政府在入境游客消费特征方面的统计数据还不够完备,我国旅游学界对跨文化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也比较少见。目前国内有些学者利用统计年鉴对跨国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点、消费结构、旅游线路选择等进行探讨[24,25],还有些学者对跨文化传播等理论进行阐述[26]。只有以马耀峰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于2004年在全国六大城市对入境游客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查,对旅华外国游客消费偏好和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6,27-29]。他们在跨文化旅游者消费行为方面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文化差异是吸引国外游客赴华旅游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国外旅游者表现出不同旅游行为的主要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在旅游决策、旅游资源偏好及客主互动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个结论与国际旅游学界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 今后研究展望
笔者认为,旅游学界今后应在以下方面加强跨文化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研究:
(1) 旅游学界主要研究了“风险回避性”这个文化因素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今后还应研究“权力距离”、“个人-集体主义”、“男性-女性主义”、“长期-短期导向”等文化维度对旅游者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的影响。
(2) 在现有的文献中,多数研究者主要在西方旅游市场对入境游客的消费行为与偏好进行调查,而对中国游客出境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见。笔者认为,国内外旅游学界今后应加强对中国游客与欧美、日韩、东南亚等文化背景游客消费行为的比较研究。此外,我国旅游学界还应对入境游客的消费行为与偏好进行更深入的市场细分与实证研究。
(3) 在现有的研究中,旅游学界主要根据旅游者的国籍区分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这种方法,还存在争议,因为国籍并不是产生文化差异的唯一原因。例如,有些学者认为,“居住地”或“出生地”能更好地代表旅游者的文化背景[30]。今后,学术界不仅应研究如何更准确地区分旅游者的文化背景,还应研究多维文化、亚文化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4) 现有的研究主要是探索性的,探讨不同国家旅游者消费行为与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今后旅游学界还应构建跨文化旅游者消费决策、旅游服务满意度和旅游目的地忠诚感等因果关系模型,在这些模型中更深入地探讨价值观、行为规范、习惯风俗等文化因素对旅游者行为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 Reisinger Y,Lindsay T.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ndarin-speaking tourists and australian hosts and their impact on cross-cultural tourist-host interac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8(2):175-187.
[2] Sussmann S,Catherine A R.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french canadians’ vacation travel patter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7(2):191-208.
[3] Hofstede G.Cultural Consequences[M].2nd ed. Thousand Oaks,CA:Sage,2001.
[4] Reisinger Y,Lindsay T.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asian tourist markets and australian hosts:Part 2[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2(4):374-384.
[5] Money R B,John C C.The effect of uncertainty avoidance on information search,planning,and purchases of international travel vac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3(1):191-202.
[6] Litvin S W,John C C,Frank L H.Cross-cultural tourist behavior: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involving hofstede’s uncertainty avoidance dimen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1):29-37.
[7] Laing J H,Geoffrey I C.Extraordinary journeys:an exploratory cross-cultural study of tourists on the frontier[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05(3):209-223.
[8] Crotts J C.The effect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overseas travel behavior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4(1):83-88.
[9] Chen J S.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ve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mong tourists from three pacific-rim countries[J].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2000(2):239-251.
[10] Gursoy D,Joseph S petitive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J].Tourism Management,2000(6):583-590.
[11] Kim Seong-Seop,Bruce P.Marketing implications arising fr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pleasure tourist motivations and other travel-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visitors to korea[J].Tourism Management,2005(3):347-357.
[12] Yuan S,Cary M.Motivational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pleasure tim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0(1):42-44.
[13] Kozak parative analysis of tourist motivations by nationality and destin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1(3):221-232.
[14] Kim C,Seokho L.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ourist motivation between anglo-american and japanese tourists[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2000(1/2):153-170.
[15] Rosenbaum M S,Daniel L S.Who buys that? Who does what?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consumption behaviors among tourists in hawaii[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05(3):235-247.
[16] 梁旺兵.上海市外国游客跨文化旅游行为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6):118-121.
[17] Reisinger Y,Lindsay T.Cross-cultural Behavior in Tourism:Concepts and Analysis[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8] Pizam A,Silvia S.Does nationality affect tourist behavio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4):901-917.
[19] Pizam A,Jeong G H.Cross-cultural tourist behavior:perceptions of korean tour-guides[J].Tourism Management,1996(4):277-286.
[20] Thyne M,Rob L,Sarah T.The use of conjoint analysi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cross-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hosts and guests[J].Tourism Management,2006(2):201-213.
[21] Armstrong R W,Connie M.Expectations for hotel service quality:do they differ from culture to culture?[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1998(4):381-391.
[22] Choi T Y,Chu R.Determinants of hotel guests’ satisfaction and repeat patronage in the Hong Kong hotel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1(3):277-297.
[23] Crotts J C,Ron E.Does na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consumer’s evaluation of travel services? a test of hofstede’s model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0(6):410-419.
[24] 赖文凤.台湾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与开发浅谈[J].经济前沿,2003(5):25-27.
[25] 王仕莲.云南省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及开发战略[J].经济地理,2000(5):98-102.
[26] 赵飞羽,明庆忠,王波.游客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之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2):50-53.
[27] 白凯,马耀峰,周忠学.入境游客消费决策行为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5(3):66-71.
[28] 马耀峰,梁旺兵,苏红霞,杨瑾.旅华外国游客消费偏好的实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96-99.
[29] 马耀峰,胡晓虹.旅沪外国游客旅游选择行为研究[J].旅游科学,2005(1):52-57.
[30] Crotts J C,Stephen W L.Cross-cultural research:are researchers better served by knowing respondents’ country of birth,residence,or citizenship?[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3(2):186-190.
A Review of Cross-cultural Tourists’ Consumer Behaviors
WU Xiaoyi,LIN Derong
(School of Management,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关键词:行为特征;满意度;河南省;入境韩国游客
中图分类号:D5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081-04
1 引言
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物产给河南带来了大量珍贵的旅游资源。入境旅游市场是河南旅游产业的支柱之一。韩国客源国一直以来都是河南入境旅游市场的“问题市场”,但是却蕴藏着巨大潜力,如果能主动积极地去开拓市场,将其引至“明星市场”或“金牛市场”,河南省的旅游业将是一番新景象(邵筱叶等,2006)。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入境旅游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它也是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马秋芳等,2006)。2007年9月3日起大韩航空公司正式入驻中原,首趟郑州至韩国定期直达航班在新郑机场起飞。该航线的开通,无疑将吸引更多的韩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带动河南省的入境旅游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韩国游客的嗜好与行为特征的满意度进行分析,掌握客源的一般性规律,对河南省的旅游国际推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访问河南省的韩国游客为对象,分析他们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以及旅游的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期望能得到旅游政策和旅游营销上的启示,有助于河南省国际入境旅游业的发展。
2 相关研究综述
国际旅游学术上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着手对游客的行为特征以及如何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游客的满意度在目的地营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影响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以及再次消费比率。Woodside & Jacobs指出对游客提供便利条件,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Sheldon & Mak提出了外国旅游消费者选择目的地的模型,验证了消费者特性(consumer attributes),旅游属性(trip attributes)和旅游形态属性(model attributes)之间的相互关系。Gitelson & Deborah对度假型游客的行为和活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通过观察、细致比较游客的行为和活动情况,可以增加游客的信赖性,建立最佳的市场的观点。Shin Do-gil以赴韩旅游的美国和日本游客为对象,就旅游目的地属性的选择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得出美国与日本游客之间的差异性,并验证了对重游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两个因素: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及游客对各个属性的满意度。Kim Han-sik以韩国入境游的外国游客为研究对象,利用期望差异理论(expectation disconfirmation)对外国旅游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性和消费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了商品消费之前游客的感知与消费后的满意度之间存在联系,并提出不同国籍的旅游消费者其消费前期望与消费后满意度之间关系存在差异性。Se Yun-one,1999通过分析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行为特征和对目的地属性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旅游目的的游客,有不同的旅游形态,表现出多样的需求,各自的期待也不尽相同,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存在差异性。Kim Cheol-one调查了中国游客的访问动机和偏爱度,提出韩国旅游目的地在规划开发时,应注意多开发符合中国游客喜好的旅游商品,避免旅行社间的过多竞争,并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来提高中国游客的满意度。国内学术界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了顾客满意度指数及其相关研究,但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远比单项服务或产品的顾客满意度复杂。最近国内少数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如连漪和汪侠(2004),万绪才等(2004),曾忠禄和张冬梅(2005),马秋芳等(2006)等分别就游客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但就客源市场的入境旅游者满意度的研究还很不足。
3 研究问卷设计及样本量说明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与信息,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问卷设计为韩文格式。于2007年9月10日进行了预调查,发放问卷20份,并与被调查者深入交谈,修正问卷中语意表达不清的地方,添补有关测定指标。正式抽样调查于2007年黄金周期间10月1日、3日、5日、6日先后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候机大厅对韩国游客进行调查。正式调查问卷共发放220份,回收201份,回收率为91.4%,排除回答不完全及真实性较低的样本后,最终使用有效样本共计192份,有效问卷率87.3%。
3.1 问卷设计
问卷的设计包括4部分:(1)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根据先行文献中关于行为特征的研究,将游客行为特征划分为:访问河南的次数、旅游目的、旅游动机、旅游信息的来源、旅游方式。(2)满意度的评定。此部分采取了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Likert Scale),依序由1分到5分代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根据先行理论研究并结合河南省本身的实际,主要从旅游景点景色与旅游活动、导游服务、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来进行测评。(3)访问后评价的测评,采取了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针对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设计了一个问题:整体上对此次河南之旅是否满意(1=非常不满意,5=非常满意)。针对韩国游客的忠诚度设计了两个问题:今后你有可能再次访问河南吗(1=根本不可能,5=一定会);你会把河南推荐给你的亲戚朋友吗(1=根本不可能,5=一定会)。(4)样本的个人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等。
3.2 样本量说明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如表1所示。192份样本之中,性别以男性104名(54.2%)稍多,女性88名(45.8%);年龄以20岁以下这组人数最多,为46人(24.0%),其次是21-30岁,共计42人(21.9%);已婚112名(58.3%),未婚为80名(41.7%)。按教育水平大学本科人数最多,为68人(35.4%);职业以公务员和教育业人士为多,共计56人(29.2%);收入方面,月收入1001―2000元美金68人(35.4%)所占比率较多。
3.3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工具SPSS12.0。通过描述行分析得出了调查样本的一般特性。通过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Varimax rotation)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确定调查项目的共同成分。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利用多重回归分析(Multi-regression Analysis)方法进行了分析。
4 实证研究分析
4.1 韩国游客满意度的因子分析及问卷的信度
首先针对韩国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的满意度的三十四个描述项进行KMO统计量(Kaiser-Mcyc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分析和巴特勒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其结果KMO值=0.804,大于0.7,说明做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Bartlett’s球形检验值=4955.788,在自由度为153的条件下和0.001水平上达到了显著,说明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描述项的相关矩阵间存在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其次用SPSS12.0对36项目的地属性因素满意度描述项(旅游目的地景色与旅游活动11项、导游服务5项、住宿餐饮10项、交通购物10项)进行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采用主成分萃取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Method)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Varimax rotation)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使公因子有较满意的解释。按照常用的特征根(Eignvalue)大于1的标准,共萃取出七个公因子。为了提高因子分析的结果,将因子荷载小于0.5和公因子方差小于0.4的满意度项舍去,最后有28项参与因子分析。共萃取出“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项目”、“旅游服务”等七个因子。
为了检验因子分析效果,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了内在信度分析,韩国游客的满意度因子信赖度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 α)值为0.728,而各个问项的信赖度其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 α)皆在0.6以上,本研究结果应数可信。
4.2 韩国游客行为特征和游后评价
河南省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与访问后的评价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旅游次数中,初次到访河南的游客为160人(83.3%),旅游目的为旅游度假(65.6%),旅游动机是想要了解历史(34.4%), 旅游形态中主要是以团体旅游为主(57.3%), 旅游目的地信息来源主要为旅行社(52.1%)。总体满意度评价中感觉一般的游客最多(49.0%), 其次是达到满意的游客(36.5%)。旅游过程中最为不便之处是语言沟通问题(50.0%)。忠诚度问题的平均值都超过一般(3分),推荐意识和重游意识分别为:3.54和3.61。
4.3 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为了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把目的地属性因子所测出的满意度作为自变量,将入境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一般线性多重回归分析(Stepwise),结果发现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很高,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后,最终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除旅游交通因子(p=0.171)之外,旅游景点因子(p=0.048)、旅游住宿因子(p=0.000)、旅游餐饮因子(p=0.000)、旅游项目因子(p=0.004)、旅游购物因子(p=0.000)与旅游服务因子(p=0.000)所得出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较为接近,六个因子是整体满意度的重要指示器。根据BETA值,这六个因子与整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旅游景点因子0.068、旅游住宿因子0.315、旅游餐饮因子0.317、旅游项目因子0.244、旅游购物因子0.257与旅游服务因子0.296。
在目的地属性的六个因子中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服务的满意度在整体满意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如果能够提高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的住宿设施、餐饮以及旅游服务等满意度,那么整体旅游的满意度也将随之提高。因此河南省在发展对外旅游、招徕韩国游客的时候,有必要开发性价比适当的酒店住宿设施,注重韩国人饮食的习惯,开发适合韩国人口味的餐饮,并建立可提供便利的购物中心,设立配套旅游景区内的韩国语向导、解说词等,培养韩国语导游服务人员,并利用因特网进行网络营销。通过这些手段,均将对河南省招徕韩国游客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5 结论及建议
(1)本文通过选取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河南省,研究韩国入境游客的满意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萃取出目的地属性因素的满意度因子为:“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项目”、“旅游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韩国游客的行为特性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差异性检定发现:除到访河南次数之外,其他旅游目的、旅游动机、旅游形态、目的地信息来源等变量下,目的地旅游满意度因子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之后通过多重回归分析法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结果为:除旅游交通因子之外,河南入境韩国游客对旅游景点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项目因子、旅游购物因子与旅游服务因子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服务因子的满意度在整体满意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使用一元回归分析法检证了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与忠诚度(重游意识、推荐意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通过对韩国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属性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检证出旅游景点、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项目、旅游购物与旅游服务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河南省在发展对外旅游、招徕韩国游客的时候,有必要建设性价比适当的住宿设施,注意韩国人饮食的习惯,开发适合韩国人口味的餐饮,并建立便利的购物中心,设立旅游景区内的韩国语向导、配套解说词等,培养韩国语导游服务人员,并利用因特网建立韩文旅游网页对外宣传,进行网络营销。
(3)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便利的地理交通、丰富的山水旅游环境、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东方文化的感召、低廉的旅游费用等,均是吸引韩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重要条件。河南省在开发韩国市场的时候,应努力提高韩国游客的所有满意度,促使游客向周围人群进行推荐,并建立重游诱导战略,让韩国游客持续维持河南的崭新形象,吸引客人再次入境旅游。
本次调查的不足之处,在于调查主要是在郑州国际机场内进行,因此仅对通过航空进入河南旅游市场的韩国游客有所了解,而少数韩国游客是通过火车或汽车由其他国内地方进入河南,不通过郑州机场离开河南,因此本研究无法反映这部分游客的情况。同时调查时间选在了9、10月份,可能会由于季节性的影响使研究结果在时间维度上缺乏代表性。因此今后研究应当选择全年入境的游客做出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就韩国游客进行更加细分化的分析,以更好的指导旅游业的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1]马秋芳,杨新军,康俊香. 传统旅游城市入境游客满意度评价及其期望-感知特征差异分析:以西安欧美游客为例[J]. 旅游学刊,2006,21(2):30-35.
[2]邵筱叶,成升魁,李琛. 河南省旅游市场分析及客源目标市场选择[J].经济地理,2006,26(1):164-168.
[3]Woodside, A. G., L.W. Jacobs. Step two in benefit segmentation:Learning the benefits realized by major travel market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5, 24(1):7-13.
[4]Sheldon, P. J., J. Mak. The demand for package tours:A mode choice model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7, Fall:13-17.
[5]Gitelson, R.J., K. L. Debora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demographic variables benefits sought and subsequent vacation behavior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0, 28(3):24-29.
[6]Shin Do-gil. 对韩中观光交流和文化发展史的考察[J]. 观光政策研究,1993, 4(1):225-242.
[7]Kim Han-sik. 国际观光贸易商品选择的相关研究[D]. 韩国庆熙大学, 2000.
[8]Se Yun-one. 中国观光客行为特性的研究[D]. 韩国岭南大学, 1999.
[9]Kim Cheol-one. 扩大吸引中国游客的观光商品开发方案[D]. 韩国观光研究院, 1999.
[10]连漪,汪侠. 旅游地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应用[J]. 旅游学刊,2004, 19(5):9-13.
关键词:行为特征;满意度;忠诚度;河南省;入境韩国游客
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入境旅游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它也是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马秋芳等,2006)。韩国客源国一直以来都是河南入境旅游市场的“问题市场”,但是却蕴藏着巨大潜力,如果能主动积极地去开拓市场,将其引至“明星市场”或“金牛市场”,河南省的旅游业将是一番新景象(邵筱叶等,2006)。2007年9月3日起大韩航空公司正式入驻中原,首趟郑州至韩国定期直达航班在新郑机场起飞。该航线的开通,无疑将吸引更多的韩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带动河南省的入境旅游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韩国游客的嗜好与行为特征的满意度进行分析,掌握客源的一般性规律,对河南省的旅游国际推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游客的满意度在目的地营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影响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以及再次消费比率。国际旅游学术上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着手对游客的行为特征以及如何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乌塞德和捷克伯(Woodside&Jacobs,1985)指出对游客提供便利条件,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谢尔顿和马克(Sheldon&Mak,1987)提出了外国旅游消费者选择目的地的模型,验证了消费者特性(con—sumerattributes),旅游属性(tripattributes)和旅游形态属性(modelattributes)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该模型中建立了测量的标准:旅游属性以游客滞留期、访问地,旅游形态属性以团体旅游商品和个人旅游、旅游日程的柔韧性、旅游团的规模、儿童能否参与等。盖特森和黛伯拉(Gitelson&Deborah,1990)对度假型游客的行为和活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通过观察、细致比较游客的行为和活动情况,可以增加游客的信赖性,建立最佳的市场的观点。申道吉(ShinDo一gil,1993)以赴韩旅游的美国和日本游客为对象,就旅游目的地属性的选择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得出美国与日本游客之间的差异性,并验证了对重游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两个因素: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及游客对各个属性的满意度。金汉植(KimHan—sik,2000)以韩国入境游的外国游客为研究对象,利用期望差异理论(expectationdisconfirmation)对外国旅游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性和消费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了商品消费之前游客的感知与消费后的满意度之间存在联系,并提出不同国籍的旅游消费者其消费前期望与消费后满意度之间关系存在差异性。徐润元(SeYun—one,1999)通过分析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行为特征和对目的地属性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指出:访韩次数、同行伙伴形态、支出费用等行为特征以及对住宿设施、旅游地的魅力性、交通便利性、餐饮设施等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有所不同,即游客各自带有不同的旅游目的,所以会有不同的旅游形态,表现出多样的需求,各自的期待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也存在着差异性。金哲元(KimCheol—one,1999)调查了中国游客的访问动机和偏爱度,分析出了服务要素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提出韩国旅游目的地在规划开发时,应注意多开发符合中国游客喜好的旅游商品,避免旅行社间的过多竞争,并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来提高中国游客的满意度。
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了顾客满意度指数及其相关研究,但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远比单项服务或产品的顾客满意度复杂。最近国内少数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如连漪和汪侠(2004),万绪才等(2004),曾忠禄和张冬梅(2005),马秋芳等(2006)等分别就游客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但就客源市场的入境旅游者满意度的研究还未曾进一步深入展开。
二、研究问卷设计及样本量说明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与信息,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l2.0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问卷设计为韩文格式。笔者于2007年9月10日、13日进行2次预调查,发放问卷20份,并与被调查者深入交谈,修正问卷中语意表达不清的地方,添补有关测定指标,为正式调查做准备。正式抽样调查于2007年黄金周期间10月1日、3日、5日、6日先后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候机大厅对韩国游客进行调查。正式调查问卷共发放220份,回收201份,回收率为91.4%,排除回答不完全及真实性较低的样本后,最终使用有效样本共计192份,有效问卷率87.3%。
(一)问卷设计
问卷的设计包括4部分:(1)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根据先行文献中关于行为特征的研究,将游客行为特征划分为:访问河南的次数、旅游目的、旅游动机、旅游信息的来源、旅游方式。(2)满意度的评定。此部分采取了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LikertScale),依序由1分到5分代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根据先行理论研究并结合河南省本身的实际,主要从旅游景点景色与旅游活动、导游服务、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来进行测评。(3)访问后评价的测评,采取了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LikertScale)。针对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设计了一个问题:整体上对此次河南之旅是否满意(1=非常不满意,5=非常满意)。针对韩国游客的忠诚度设计了两个问题:今后你有可能再次访问河南吗(1=根本不可能,5=一定会);你会把河南推荐给你的亲戚朋友吗(1=根本不可能,5=一定会)。(4)样本的个人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和婚姻状况。
(二)样本量说明
在研究的调查对象192份样本之中,性别以男性104名(54.2%)稍多,女性88名(45.8%);年龄以20岁以下这组人数最多,为46人(24.0%),其次是21—30岁,共计42人(21.9%);已婚112名(58.3%),未婚为80名(41.7%)。按教育水平大学本科^擞最多,为68人(35.4%);职业以公务员和教育业人士为多,共计56人(29.2%);收入方面,月收入1001~2000元美金68人(35.4%)所占比率较多。
(三)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工具SPSSl2.0。通过描述行分析,得出了调查样本的一般特性。通过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Varimaxrotation)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确定调查项目的共同成分。之后为检定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与旅游目的地因素的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性,分析时使用了T一检证与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ANOVA)检定法。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利用多重回归分析(Multi—regressionAnaIy—sis)方法进行了分析。检证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与游客忠诚度(重游河南意识、推荐河南的意识)之间的关系时,使用了一元回归分析(One—wayRe—gressionAnalysis)的方法。
三、实证研究分析
(一)韩国游客满意度的因子分析及问卷的信度
首先针对韩国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的满意度的34个描述项进行KMO统计量(Kaiser—Meyer—OlkinMeasure0fSamplingAdequacy)分析和巴特勒球形检验(Bartlett’sTest)。其结果KMO值=O.804,大于0.7,说明做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Bartlett’s球形检验值=4955.788,在自由度为153的条件下和0.001水平上达到了显著,说明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描述项的相关矩阵间存在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其次用SPSSl2.0对36项目的地属性因素满意度描述项(旅游目的地景色与旅游活动11项、导游服务5项、住宿餐饮10项、交通购物10项)进行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采用主成分萃取方法(Prin—cipalComponentMethod)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Varimaxrotation)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使公因子有较满意的解释。按照常用的特征根(Eignvalue)大于1的标准,共萃取出七个公因子。为了提高引资分析的结果,将因子荷载小于0.5和公因子方差小于0.4的满意度项舍去,最后有28项参与因子分析。共萃取出“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项目”、“旅游服务”等七个因子。
为了检验因子分析效果,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了内在信度分析,韩国游客的满意度因子信赖度克隆巴赫系数(Cmnbacha)值为0.728,而各个问项的信赖度其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a)皆在0.6以上,本研究结果应数可信。
(二)韩国游客行为特征和游后评价
河南省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与访问后的评价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旅游次数中,初次到访河南的游客为160人(83.3%),旅游目的为旅游度假(65.6%),旅游动机是想要了解历史(344%),旅游形态中主要是以团体旅游为主(57.3%),旅游目的地信息来源主要为旅行社(52.1%)。总体满意度评价中感觉一般的游客最多(49.0%),其次是达到满意的游客(36.5%)。旅游过程中最为不便之处是语言沟通问题(50.0%)。忠诚度问题的平均值都超过一般(3分),推荐意识和重游意识分别为:3.54和3.61。
(三)韩国游客行为特征与满意度的差异性检验
本研究为检定韩国游客的行为特性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差异性,采用了T-检定(t—test)与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ANOVA)。除到访河南次数之外,其他旅游目的、旅游动机、旅游形态、目的地信息来源等变量下,目的地旅游满意度因子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在旅游目的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因子之间的差异性检定结果显示:在旅游交通因子(p=001)、旅游住宿因子(p=000)、旅游购物因子(p=029)、旅游服务因子(p=020)等层面上,旅游目的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有差异。在旅游交通因子上,访问亲朋型的游客的满意度比旅游度假型、商务业务型、教育留学型的游客低;在旅游住宿因子上,商务型的游客表现出的满意度比以旅游度假型的游客高,主要原因是商务型的游客住宿宾馆设施及酒店服务好于一般的旅游度假型游客,所以满意度更高;在旅游购物方面,商务型的游客的满意度膏腴访问亲朋型的游客,主要原因是商务型游客购物消费水平高于其他类型的游客,购物商品的质量与档次也属于高消费型,所以对购物的满意度更高;在旅游服务方面,旅游度假型的游客对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商务型、教育留学型的游客,主要原因是教育留学型的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更加关心,商务型的游客重游河南的比率较高,对当地旅游信息的利用比其他游客更加熟悉。
在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因子之间的差异性检定结果显示:在旅游景点因子(p=002)、旅游项目因子(p=049)两个层面上,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有差异。在旅游景点因子方面,因为旅游目地的距离比较近而来旅游的游客对旅游景点满意度明显高于周边推荐型和想要了解历史型的游客;同时这类动机的游客对旅游项目的满意度高于费用廉价型和重游型的游客。
在旅游目的地信息来源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性检定结果显示:在旅游交通因子(p=.009)、旅游住宿因子(p=.000)、旅游项目因子(p=.002)、旅游购物因子(p=.002)、旅游服务因子(p=.000)等层面上,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有差异。信息来源为亲属朋友型的游客对旅游交通、旅游住宿的满意度高于信息来源为旅行社型的客人,主要原因是游客对亲朋好友的信任度要高于对商业性质的旅行社,所以满意度显现明显的差异性;从旅行社得到信息的游客对旅游项目和旅游购物的满意度明显低于信息来源为广告媒体的客人,主要原因是广告媒体对旅游活动形式及购物等特色宣传的力度要大于旅行社的宣传,故由于对游客产生的影响力不同,游客的满意度出现显著性差异;从亲属朋友和因特网得到信息来源的游客对旅游服务的满意度高于信息来源为广告媒体的客人。
在旅游形态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性检定结果显示:旅游景点因子(p=.000)、旅游交通因子(p=.000)、旅游住宿因子(p=.000)、旅游餐饮因子(p=.000)、旅游项目因子(p=.000)、旅游购物因子(p=.000)和旅游服务因子(p=.000)等七个因子均有显著性的差异。团体旅游的游客在旅游景点因子、旅游交通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项目因子、旅游购物因子和旅游服务因子这七个方面的满意度都高于个人旅游型。团队旅游型游客相对于个人旅游型游客,更容易把握旅游的服务质量,其餐饮、住宿、服务、景点、购物等都更加的规范化,因此团队旅游与个人旅游之间的游客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差异性研究的结果显示:韩国游客是否来过河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不产生任何影响,即无论是初次旅游还是重游,游客的满意度之间不存在差异性;旅游目的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旅游交通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购物因子和旅游服务因子等方面;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旅游景点因子、旅游项目因子这两个方面上;旅游目的地信息来源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旅游交通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项目因子、旅游购物因子、旅游服务因子等五个方面;旅游形态和目的地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性则全部存在于所有的七个因子:旅游景点因子、旅游交通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项目因子、旅游购物因子与旅游服务因子。
(四)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为了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把目的地属性因子所测出的满意度作为自变量,将入境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一般线性多重回归分析(stepwise),结果发现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很高,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后,最终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除旅游交通因子(p=.171)之外,旅游景点因子(p=.048)、旅游住宿因子(p=.000)、旅游餐饮因子(p=.000)、旅游项目因子(p=.004)、旅游购物因子(p=.000)与旅游服务因子(p=.000)所得出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较为接近,六个因子是整体满意度的重要指示器。根据BETA值,这六个因子与整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旅游景点因子0.068、旅游住宿因子0.315、旅游餐饮因子0.317、旅游项目因子0.244、旅游购物因子0.257与旅游服务因子0.296。
在目的地属性的六个因子中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服务的满意度在整体满意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如果能够提高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的住宿设施、餐饮以及旅游服务等满意度,那么整体旅游的满意度也将随之提高。因此河南省在发展对外旅游、招徕韩国游客的时候,有必要开发性价比适当的酒店住宿设施,注重韩国人饮食的习惯,开发适合韩国人口味的餐饮,并建立可提供便利的购物中心,设立配套旅游景区内的韩国语向导、解说词等,培养韩国语导游服务人员,并利用因特网进行网络营销。通过这些手段,均将对河南省招徕韩国游客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五)旅游整体满意度与游客忠诚度的关系
本研究为了检证入境韩国游客的整体旅游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关系,把整体满意度作为自变量,将韩国游客的重游意识及推荐意识作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回归方程的显著性较高,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满意度(p=.000)与重游意识、推荐意识均产生显著性影响。在R?为0.277的条件下,入境韩国游客整体满意度所得出的重游河南意识与实际测得的游客重游意识比较接近,根据Beta值,整体满意度与重游意识的相关系数0.526,整体满意度对重游意识产生正(+)的影响。在R?为0.233的条件下,入境韩国游客整体满意度所得出的推荐河南的意识与实际测得的游客推荐意识比较接近,根据Beta值,整体满意度与重游意识的相关系数0.318,整体满意度对重游意识产生正(+)的影响。即入境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与游客的忠诚度之间有正相关关系。
河南省在招徕外国游客的同时,需要提高河南旅游的质量,提高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即河南省在开发韩国市场的时候,应努力提高韩国游客的所有满意度,促使游客能够向周围人群进行推荐、推广,并建立重游诱导战略,让韩国游客持续维持河南的崭新形象,吸引客人再次入境旅游。
四、结论及建议
1、本文通过选取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河南省,研究韩国入境游客的满意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萃取出目的地属性因素的满意度因子为:“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项目”、“旅游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韩国游客的行为特性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差异性检定发现:除到访河南次数之外,其他旅游目的、旅游动机、旅游形态、目的地信息来源等变量下,目的地旅游满意度因子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之后通过多重回归分析法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结果为:除旅游交通因子之外,河南入境韩国游客对旅游景点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项目因子、旅游购物因子与旅游服务因子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服务因子的满意度在整体满意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使用一元回归分析法检证了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与忠诚度(重游意识、推荐意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根据韩国游客的行为特性,对旅游目的地属性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为:旅游度假型游客对旅游住宿和旅游服务的满意度比较低,而旅游动机为想要了解中国和河南文化的游客的对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方式的满意度比较高,通过因特网得到旅游目的地信息的游客对交通、购物和导游的满意度较高,团体旅游形态客人对旅游目的地的各项满意度均高于个人旅行者。宏观来看,韩国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目的、目的地信息来源、旅游形态等各个特性的满意度有所不同。河南省在规划开发旅游市场的时候,应考虑市场的细分化,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进行旅游商品的开发,以满足韩国游客的需求。韩国游客想要了解中国和河南的文化,旅游开发就应注重在文化方面多下功夫,以文化为卖点,努力探讨创造间接经济财富的方案。
3、通过对韩国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属性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检证出旅游景点、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项目、旅游购物与旅游服务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河南省在发展对外旅游、招徕韩国游客的时候,有必要建设性价比适当的住宿设施,注意韩国人饮食的习惯,开发适合韩国人口味的餐饮,并建立便利的购物中心,设立旅游景区内的韩国语向导、配套解说词等,培养韩国语导游服务人员,并利用因特网建立韩文旅游网页对外宣传,进行网络营销。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营销模式;AISAS;消费行为模型
当前,随着自媒体、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消费行为习惯正逐渐由AIDMA模型向AISAS模型转变.人们逐渐摆脱以“旅行社咨询-旅行社组团”为代表的传统模式,更青睐于上网查阅旅游信息,通过网络预订和出游,并通过网络分享旅游经历.旅游目的地在长期的实践和摸索中总结了不少的营销经验,在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传播旅游信息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旅游消费行为的变更,使得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与现实形成偏差,如果不考虑现实发展要求,生搬硬套已有的经验会使目的地的营销效果大打折扣.特别在当前旅游产业大发展、旅游目的地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探讨更符合实际需要的营销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营销效果最大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文献回顾
旅游目的地营销一直是相关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旅游产业的健全发展和旅游研究的逐步深入,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模式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围绕着整合营销、体验营销、品牌营销、定制营销、水平营销、网络营销逐一开展.“整合营销(IMC)”的主要目的是旅游信息的有效传播,核心是围绕目标市场整合组织和市场行为,综合使用各种营销手段,以同一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目的地形象信息,以达到“一个声音,一个形象”和“1+1>2”的效果.“体验营销”是伴随着体验经济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营销模式,游客的体验和感觉是核心卖点,并强调一定的主题化,产品的设计、营销活动的开展都以游客为中心.“品牌营销”就是把品牌作为营销的核心资产,把维护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地位、创造品牌价值、培养品牌忠诚度等作为营销过程中的核心内容,通过品牌来体现总体营销价值,并吸引目标顾客,建立起与顾客的长期互利关系,增加利润.“定制营销”是将某一类消费者或者具有共同消费特征的某群体消费者视为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行为特征而将各种营销方式进行组合,从而达到满足个体需要和产品销售的目的.“水平营销”是对传统营销思维的颠覆,将传统营销视为纵向营销,重视目前产品未覆盖的市场,通过产品创新,概念延伸等方式达到营销效果,营销过程不会影响现有竞争者的市场占有情况.近些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旅游网络营销模式日益受到重视,“旅游网络营销”本质上是网络手段在旅游营销中的运用,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内涵、关系、建议等基础内容;2)针对某一地区旅游网络营销对策的探讨;3)自媒体、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在旅游营销模式中的创新研究.上述并非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全部模式,但代表了旅游目的地营销模式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原有的研究主要基于营销理念的发展,较少考虑消费行为因素;营销模式的研究侧重某一种或某几种营销方式方法的运用,而对营销内容、营销方式、营销主体综合考量的系统性营销模式的研究比较缺乏.在消费者行为发生变化的当前,如何根据消费行为各阶段的不同特征和需求,选择适宜的营销手段,发挥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最大效果显得格外重要.
2旅游目的地营销
2.1旅游目的地营销概念
营销即“营而销之”,企业发掘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产品设计包装、环境营造和产品销售,实现消费者购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其本质是价值交换,其内容包括传统的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旅游营销是营销活动在旅游行业的运用,由于旅游服务的无形性、旅游消费的综合性使得4P组合理论远远不能解决旅游行业的问题,又在4P基础上扩充了人(People)、有形证据(PhysicalEvident)、过程(Process)的“7P”营销组合,获得了广泛的认同[3].旅游目的地营销是将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而进行的营销活动,旨在树立和提升目的地旅游形象,建立本区域产品与客源市场之间的关联,保持和增加本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7].从实践上看,旅游目的地营销更侧重信息传播,即旅游形象传播、当地旅游企业与客源市场分销渠道的关联建立、公共旅游的信息传播等.营销传播的转型与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8],旅游目的地营销模式的构建、营销手段的运用都应根据环境变化进行逐步调整,才能更好地达成信息传播的目的.
2.2旅游目的地营销主体
旅游目的地营销活动的开展不是政府抑或企业一方独自完成的,而是由政府、企业、旅游组织、社会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多方参与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各方的优势扩大营销效果,而且可以使传播的信息更加全面确切和有效.整合各参与方的不同地位和职责,相应地营销效果会有较大差别.目前国际上旅游目的地营销主体类型主要有政府主导型、政府参与型和政府辅助型.如表1所示.就我国目前的实践来看,大部分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工作均由政府完成,政府负责旅游营销包装(设计目的地形象、旅游口号、形象标示系统等等)、旅游形象推广(各类媒体软硬广告、整体促销活动、会展、体育、节事等等)、旅游信息传播(交通、气候、票务等等各类公共信息以及旅游攻略、游记等).这种形式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树立初期可以有效地集中力量快速树立目的地旅游形象,同时也往往会使政府更注重政绩而忽略市场效应。
3AISAS消费行为模型
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信息的不对称成为营销的出发点.产品销售企业掌握着产品的各种信息,而消费者却不甚知情,产品销售企业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传统媒体,以广告的形式广泛产品信息,引导消费者心理过程,促成产品的购买.消费者从接触到产品信息到产生购买消费一般经历了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记忆(Memory)—行动(Action)等几个阶段,也就是“AIDMA消费行为模型”.AIDMA模型带有明显的卖方市场特征,铺天盖地的广告成为营销成功的关键,使传统媒体成为营销活动的核心.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特别是web2.0的广泛普及,消费者获取信息逐渐便捷,信息内容也愈加全面.消费者通过广告、事件、活动等一系列买卖双方之间的“触点”建立与产品之间的联系后,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在互联网上进行产品信息收索,在对产品各种信息全面掌握后才进行消费,在消费中和消费后往往通过自媒体分享消费经历和评价.消费者行为由此从传统的AIDMA模型向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搜集(Search)—行动(Action)—分享(Share)的AISAS模型转变.与传统的消费行为模型相比,一方面AISAS模型弱化了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互联网搜索不仅能够了解产品的各种信息,而且能够将其与同类产品进行对比、了解其他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评价、了解产品的延伸信息等等;另一方面该模型强化了口碑营销效果,其他消费者分享的消费信息是其真实的消费经历和体验,对消费者的决策指导作用更强;另外该模式的“注意”是消费者与产品建立关联的“触点”,形式更为广泛,包括媒体,展会、活动、事件、公益行为、口碑传播等等都能够成为“触点”。
4基于消费者行为导向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模式构建
当前人们的旅游消费行为同样遵循着AISAS模型过程,通过广告、网络、影视等方式了解到某一旅游目的地信息后,若符合自己的兴趣则在互联网上进一步搜索相关内容,然后产生旅游购买和消费,在旅游中和旅游后进行旅游经历分享.实践证明旅游目的地营销,单一营销手段的简单利用收效甚微,而要多种营销手段和多种营销方式综合使用才会有效.营销手段的综合使用并非多种方式的一拥而上,而是根据消费行为的不同阶段发挥各种营销手段的最大效果;另外不同的营销手段和方式会涉及不同的参与主体,各参与主体在不同营销手段中的职责和作用各不相同.在整个旅游目的地营销过程中,不同营销方式的综合利用、明确不同参与主体的职责划分,共同形成了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模式.
4.1旅游目的地营销模式总体构建
根据旅游消费行为过程的5个阶段,笔者构建了“形象—产品—信息—服务—互动”5个阶段和“消费行为—营销内容—营销策略—营销主体”4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模型.如图2所示,以此实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
4.2旅游消费各阶段的营销内容和策略
关注:形象推广“关注”是旅游消费行为的起点,是游客与目的地的“触点”建立,是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推广.在网络信息呈几何式增长和传统媒体作用弱化的当下,想引起游客的关注并不简单,也凸显出推广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性.这种“形象”推广的内容更为宽泛,除旅游形象广告外,游客口碑、事件、展会、影视等都有可能建立消费者与目的地之间的“触点”.
兴趣:产品设计游客获取目的地信息后会进行“兴趣判断”,如果感兴趣则会进入消费行为的下一阶段,否则消费行为戛然而止.每个人的兴趣不同,甚至同一人在不同时期的兴趣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旅游目的地要想满足所有人兴趣的可能性较低.对旅游目的地而言应该做好市场的细分和细分市场定位,确定目标市场,然后根据资源特色和目标市场特点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组合、包装.
搜索:信息提供游客在旅游消费之前一般要搜集大量信息:价格、天气、特色、酒店、景区、交通等各种各样的与前往目的地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在充分了解目的地信息的同时,游客往往查阅去过该地游客的旅游经验评价.由于信息者是亲身体验旅游经历的游客而非旅游企业和政府,使得旅游游记、攻略、评价等信息更易于被游客接受和认可.互联网的开放性使网络信息的主体多样,信息内容存在严重的目标趋向.搜索引擎为游客提供了获取信息的入口,通过SEO信息优化可以将目标信息向游客推送;信息认证可以帮助游客识别信息的正确性:一方面旅游目的地要建立自己的官网、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等门户信息平台;另一方面授权相关网站,通过标识识别来确保信息的正确性.
行动:服务提供当游客决定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消费后,一般采取旅行社报名、网络预订、直接购买等形式开展旅游活动.对旅游社报名而言,重点是渠道畅通,具体包括旅游产品的上架销售、旅游直通车设置、相关宣传品的发放等等;对网络预订而言,便捷性和安全性最为重要,景区门票、酒店产品、餐饮产品等的OTA网站、团购网站、旅游企业官网的在线销售是主要内容;对目的地而言,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和服务监管是高质量服务提供的有效途径.总之,不论游客通过何种方式购买旅游消费,高质量的服务是游客满意的根本原因.
分享:游客互动通过自媒体发表自己的消费体验和看法是当前消费的重要特征,网络评论不仅传播范围广泛,而且与花大力气打造的形象广告和旅游信息宣传相比,更加易于被消费者接受.营销方应意识和高度关注其重要作用,并及时了解游客评论,与游客建立有效互动,引导其正面评价.同时,建立畅通的游客投诉渠道,及时有效解决游客投诉,让游客的不满转化为正面的宣传效果.
4.3旅游目的地营销主体
如前文所述,旅游目的地营销是由政府、企业、旅游组织、社会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和企业是营销工作的主要力量,两者不仅是营销资金的投入者,也是营销工作的具体负责者和营销的最大获益者.因此,在旅游目的地营销过程中,探讨两者之间的有效配合较为重要.政府的营销工作更热衷于行政性,对整体形象打造、节事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服务的监督管理、旅游投诉的受理等等具有先天优势;企业优先考虑的是市场性,对产品的设计包装、企业信息的、OTA及团购渠道联合等是强项.
总之,构建基于AISAS消费行为模型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模式,以现代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新触点”为抓手、以消费者行为特征为导向具备了主动搜索和网络分享的特质,可操作性强.但是,广告传统媒体仍然不失为该阶段营销的核心驱动之一,还应当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主体所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黄小葵,王萌萌,张启峰.基于技术变革的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与营销模式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3):86-89.
[2]任春.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传播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8):108-109.
[3]舒伯阳.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付寅琦.浅谈聊城旅游品牌营销[J].中国商贸,2011(6):176-177.
[5]刘英琴,高立中.定制营销策略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2011(8):164-165.
[6]郑昭.水平营销理论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6(2):77-79.
[7]王国新.论旅游目的地营销误区与新策略[J].旅游学刊,2006(8):45-49.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忠诚;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5―0084―07
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忠诚意味着顾客重复购买或光顾以及积极的口碑。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研究伴随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范式转移而产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满意”(satisfaction)研究曾经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术界与实践界出现了一种狂热的追求;但是,由于“满意缺陷”以至“满意陷阱”,人们发现了“仅仅满意是不够的”;于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范式由满意向“忠诚”转移。在休闲旅游方面,忠诚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初的研究范围限于高尔夫、旅馆等购买频率较高或活动类旅游产品的忠诚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游客忠诚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游客行为研究新的热点。在旅游目的地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果想维持目的地的游客偏好,则需要培育游客忠诚(Hui,2007)。随着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重要性认识的统一,研究重点逐渐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机制的识别与目的地游客忠诚培育等方面。但是相较于有形产品顾客忠诚研究来说,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研究还很不成熟(汪侠,梅虎,2006)。本文通过检索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外文文献主要来源于Elsevier ScienceDirect,并由Sage Publications补充。检索截止到2007年10月30日),分析国内外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研究进展,试图为国内关于旅游目的地的忠诚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启示。
1、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识别
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的研究首先从目的地游客忠诚识别开始,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识别目的地游客忠诚应依据行为(behaviour)与态度(attitude)二维结构,但是在指标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别。
1.1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定义
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国外文献很少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作出定义,国内学者直到2004年才开始关注目的地游客忠诚现象,最初研究也是从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定义展开。邹益民等(2004)是国内较早研究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的学者,他们认为:游客忠诚不仅是重复购买行为,更是一种高品质的心理倾向,是心理连同重复购买的内在的有机结合。邵炜钦(2005)定义游客忠诚为:游客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有所偏爱,在未来一旦有闲暇时间及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情况下,就会对该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产生重复购买行为。安士伟(2006)提出游客忠诚是游客在对某目的地或旅游产品作了一定的认知或尝试之后对其质量高度满意,并产生一种高度的信任感与义务宣传的责任感,并在未来作旅游决策时将该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产品作为首要选择。
1.2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单一指标识别
尽管目的地游客忠诚是一种行为与态度的二维结构,但是奥普曼(Oppermann,1999,2000)认为,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研究应从纵向的角度,了解游客终生的旅游行为,而不是仅仅从横截面角度完全忽视游客的旅游经历。他认为现有的忠诚研究无法测量游客的态度,因此提出通过行为单一指标途径来识别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以及忠诚游客。他认为,虚假忠诚(高度重复购买但持负面态度)出现在低度参与决策的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中,对于要求高度参与决策的旅游目的地产品的购买来说,虚假忠诚出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游客的行为能够用于目的地游客忠诚的测量。重游次数是忠诚度测量依据。在旅游研究中,游客重复旅游行为经常被用作游客忠诚的指标,也就有了理论根据。
成和古尔索依则认为,在旅游行业,重复购买行为可能出现在航空、旅馆等产品中;而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由于受旅游经历与求异心理的影响,重复购买行为很难出现。他们同意“顾客忠诚几乎不可测量”的观点,因此提出旅游研究者应当根据不同的旅游产品类型仔细引用适当的忠诚测量变量,以免获取的忠诚测量信息无效。他们认为“向其他游客推荐旅游产品的意愿”是一个恰当的目的地忠诚测量指标,并据此将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定义为“游客对一个目的地作为可推荐之处的感知程度”。重游意愿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用作忠诚识别依据。基于重游或推荐意愿的忠诚识别方式,依据李克特量表测量忠诚度。
1.3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多指标识别
旅游文献中,大多数作者坚持多指标识别方式,将行为与态度操作化为多指标,以反映重游行为或意愿、口碑、推荐态度等(见表1)。这种多指标识别方式的忠诚度测量综合了重游次数与李克特量表进行。
2、旅游目的地忠诚游客消费行为识别与机理研究
2.1旅游目的地忠诚游客消费行为识别
对忠诚游客消费行为进行识别,有利于发现游客忠诚的现实意义。这一研究主要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是行为角度,也就是比较重游客与初游客,另一个则结合行为与态度进行比较。
2.1.1基于行为的忠诚游客消费行为识别
多个个案研究表明,重游客要比初游客在目的地平均停留时间长,但是人均消费却又比初游客低;在重游意愿方面,忠诚度越高,重游意愿越强。奥普曼(Oppermann,1997)在研究新西兰的入境游客时,发现在游客参与的旅游活动与游览的旅游目的地数量方面,重游客均低于初游客;亚利格瑞和朱安内塔通过对巴利瑞克(Balearic)岛上的英德两国游客边际消费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了近似于矛盾的结论:重游客在客源国和巴利瑞克岛上的消费均比初游客低,并且忠诚程度越高,在客源国消费则越少;如果重游客回到曾经参观过的区域,则这时候的重游客在客源国与巴利瑞克岛上的消费均高于未曾参观该区域的情况;此外,亚利格瑞和朱安内塔的研究还显示,如果是受质量驱动,则重游客支付意愿强于初游客。罗伯特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重游客与初游客在人口统计特征、地理特征、旅游计划行为、购后评价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并且重游客与初游客在目的地明显表现为休闲与旅行差异。尽管重游客在每次旅游中的消费少于初游客,但在整个旅游生命周期中,重游客的总消费却远远多于初游客。
科扎克(Kozak,2001)以马略卡岛(Mallorea)与土耳其(Turkey)为例,比较分析代表不同旅游发展水平的旅游目的地重游客的行为特征,发现成熟度高的目的地重游客明显多于处于发展中的目的地,但 是总体目的地忠诚大于具体目的地忠诚,即马略卡岛的重游客偏好于选择岛内不同区域。
2.1.2基于行为与态度的忠诚游客消费行为识别
依据行为与态度相结合的原则,伯特瑞克(Petrick,2004)在研究加勒比海邮轮的游客忠诚时,将识别方案具体化,即根据游客的游览总数(number)、强度(intensity)(平均每年次数)、比例(乘游加勒比海邮轮总数与一生所乘邮轮总数之比)、对邮轮的情感依恋(attachment)等4个指标,既识别了忠诚游客与非忠诚游客,也了解了不同忠诚游客的忠诚程度。结果发现:所有类型忠诚游客的忠诚度在重游意愿方面影响显著,即忠诚度越高,重游意愿也越强,但不同类型的忠诚游客的忠诚度在口碑效应、价格敏感、费用支出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不同:基于强度的行为忠诚游客的忠诚度在口碑效应、价格敏感方面的影响不显著,但在费用支出上影响显著;基于情感的态度忠诚游客的忠诚度在口碑效应、价格敏感方面的影响显著,但在费用支出上影响不显著;基于比例以及总数的行为忠诚游客的忠诚度在口碑效应、价格敏感、费用支出等方面的影响均不显著。
2.2旅游目的地忠诚游客消费行为机理研究
2.2.1基于经济学理论的旅游目的地忠诚游客消费行为研究
亚利格瑞和朱安内塔从经济学视野,引入声誉模型(reputation models)、有限信息市场模型(market models with limitedinformation)、忠诚与消费者行为模型等解释巴利瑞克岛上忠诚游客的消费行为特点。认为忠诚游客由于其有效的外部信息和经验,导致更有效率的行为,因而最终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完成目的地产品的购买,而比初游客在目的地平均消费低;对于由质量动机而诱发的重游客高消费现象,他运用声誉模型进行了解释;他对忠诚游客返回到一个曾经游历过的区域而引发的消费高于未曾游历的区域引发的消费这一现象,归因于情感和补偿。
2.2.2基于消费者参与理论的旅游目的地游客重游消费行为研究
消费者参与是指由于某种刺激或条件引发的一种动机、兴趣或觉醒状态(Lehto,2004)。古尔索依和格乌卡尔的文献回顾表明,消费者参与与消费者态度忠诚有显著的关系。勒合图(Lehto,2004)运用消费者参与理论(consumerinvolvement theory)深入分析了重游客在目的地的消费行为;他依据消费者参与理论,将游客参与分为事先参与(prior involvement)、风险参与(riskinvolvement)、活动参与(activity involvement)和经济参与(economic involvement)。探讨了4种参与形式的内部关系以及与人口统计特征之间的关系;他通过统计重游客的活动宽度(activity breadth)等指标,发现了重游行为的闲暇专门化趋向。
3、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驱动因素识别与驱动机理研究
3.1驱动因素识别
目的地忠诚研究,关键是识别影响旅游者忠诚态度或行为的驱动因素(黄福才,黄颖华,2007)。最初的驱动因素识别基本上属于探索性,随着实证分析的深入,大量的驱动因素获得证实(表2)。表2所列17篇文献中,有15篇的忠诚驱动因素经过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均显示对目的地忠诚有不同程度影响。通过合并处理,不考虑未获实证分析的文献,共获得18个不同的忠诚驱动因素。
对实证分析的文献中的18个因素进行频数分析(表3),有12个出现2次以上;如果考虑交通和距离的相近性而进行合并的话,则有6个驱动因素出现3次以上,说明游客满意、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服务质量、目的地形象、感知距离等对驱动目的地忠诚的形成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满意出现的频数虽然最高,但文献检索表明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中间作用。
3.2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驱动机理研究
游客忠诚驱动机理是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研究的重点之一;定量化是游客忠诚驱动机理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者一般先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建立目的地忠诚驱动模型进行检验,了解在不同驱动因素组合下的目的地忠诚驱动机理。目前,关于目的地游客忠诚驱动机理的研究主要有6类不同模式。
3.2.1基于形象、感知质量的目的地忠诚驱动机理研究
贝科尔和克罗姆普通最早揭示出感知质量对目的地忠诚有直接影响,又通过满意间接影响游客忠诚。毕格雷等认为感知质量的前提变量是目的地形象,因此结合感知质量、目的地形象探讨目的地忠诚驱动机理,路径分析表明,形象是感知质量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它还直接影响满意和重游行为;而质量仅影响满意和重游行为,通过满意间接产生口碑效应;满意则仅仅影响口碑。
3.2.2基于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旅游动机的目的地忠诚驱动机理研究
约恩和乌依塞耳引入“推―拉动机(push-pull motivation)”变量,发现“推”动机对目的地忠诚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拉”动机则对满意有负影响。格拿尔泽和塞乌越在对大学生游客进行忠诚研究时,验证出感知价值通过满意产生显著影响,同时感知价值的8个维度中,效率、服务质量对忠诚有直接影响,而社会价值、活动则通过满意产生间接影响。汪侠等(2006)对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旅游动机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也发现“推”因素的作用要大于“拉”因素的作用;顾客感知质量、顾客感知价值不仅对顾客忠诚有着直接的正向影响,还通过顾客满意这一变量间接地对顾客忠诚起着影响作用。
3.2.3基于旅游决策的目的地忠诚驱动机理研究
成和古尔索依从目的地决策的角度探讨决策因素与忠诚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安全、文化差异、便利的交通等3个因素对忠诚有显著影响;3个因素与经历组合构成结构方程模型,统计结果表明过去的经历仅仅对安全有影响,而安全则对忠诚产生负影响,文化差异对忠诚影响最明显。黄和仇在此基础上加入满意、信任两因素,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同时还验证出满意与信任是重要的中间变量。
3.2.4基于求异心理(need for variety)、时间的目的地忠诚驱动机理研究
求异心理(多样性需要)是目的地忠诚形成的障碍,但是卡斯特罗等(Castro et al,2007)基于多样性需要进行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研究了4个不同细分市场的目的地忠诚形成机制。江和冯将时间纳入忠诚驱动因素中,并视满意为独立变量,研究求异心理、满意对游客短、中、长期重游意愿的影响,研究得出:满意导致短期重游意愿,与中、长期重游有间接关系;求异不影响短期重游,但是影响中期重游意愿并通过中期重游意愿间接影响长期重游意愿;短、中、长期重游意愿关系显著。
3.2.5基于形象、总体满意、属性满意的目的地忠 诚驱动机理研究
尽管满意作为中间变量影响忠诚的形成,但是迟和曲将满意分为总体满意与属性满意,与目的地形象结合构成分析模型,探讨了目的地忠诚形成机制。通过多个假设模型比较,发现目的地形象、属性满意各有多条路径影响忠诚,特别是属性满意还能直接对忠诚产生积极影响。
3.2.6基于复杂因素的目的地忠诚驱动机理研究
随着目的地忠诚驱动因素的识别与机理分析的逐步清晰,研究者注意到复杂因素的影响。科扎克(Kozak,2001)将经济、政治、时间、人口统计特征等其他因素作为影响重游意愿的第4个因素,不过,在研究中视其为导致随机误差的变量。邵炜钦(2005)将众多复杂因素分为关键变量、限制变量、影响变量,构建驱动模型,并定性分析了各个变量对忠诚的驱动机理。李进等(2007)则区别复杂因素为主观变量、客观变量、限制变量,探讨了不同变量的影响机制。
4、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培育研究
4.1基于关系营销的旅游目的地忠诚培育研究
从关系营销角度培育目的地忠诚得到许多研究人员的认可。弗亚耳等注意到一些试图通过关系营销建立忠诚的目的地面临许多困惑,经过文献回顾,并以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和巴巴多斯(Barbados)为例,进行结构访谈,发现:目标游客的选择、总体质量、对整个组织的营销深度、增加的顾客价值、长期的合作等是目的地关系营销成功的关键,他认为目的地关系营销不是短期提高目的地忠诚的方法,而是长期的过程。提高转换成本(Sui,2003;邵炜钦2005)、建立信任和情感依恋是通过关系营销实现目的地忠诚的有效策略(Sui。2003)。黄晶等(2004)分析了目的地实施忠诚战略’的挑战,认为目的地需要建立专门的营销组织,把可能的资源汇集在一起用于发展整合营销。邹益民等(2004)认为目的地景区要处理好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对于忠诚居民要有让利。毕格雷(Bigne,2005)认为通过售后服务如赠送小册子、荣誉证书等可帮助游客回忆旅游带来的愉悦,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彭锦霞(2006)提出景区应该存储游客信息,以此为基础建立与游客的密切关系。因特网的发展有利于目的地关系营销网络的建立,基于网络虚拟社区(online virtual community)的旅游目的地忠诚培育也得到了研究(Kim,2004)。
由于大多数目的地忠诚培育计划关注的是提高重复购买,在增加游客的情感依恋方面没有成效,摩莱斯等认为目的地必须建立长期的顾客一供给者关系(Customer-ProviderRelationship)。基于资源理论(resource theory)、互惠概念、消费者财产(customer equity),他们构建了资源投资框架(resourceinvestment framework),经过实证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如果顾客感知到供给者正在对他们投资,他们反过来会对供给者进行相似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将导致目的地忠诚。他们还发现,爱、地位、信息等资源的投资强于货币投资对目的地忠诚的影响。
4.2基于市场细分的旅游目的地忠诚培育研究
奥普曼(Oppermann,1999)基于重游行为将游客忠诚分为不稳定、没有忠诚、有些忠诚、忠诚与非常忠诚等,认为不稳定与有些忠诚的游客属于目的地忠诚培育对象。伯特瑞克和斯拉克亚(Petrick & Sirakaya,2004)对重游客进行细分,发现情感(attachment)是最好的市场细分指标,因此提出应该研究情感的决定因子以培育游客忠诚。毕格雷和安德锐乌指出应追踪研究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行为,评价情感经历,从而最大化满意与忠诚。安士伟(2006)根据文献回顾将度假型目的地游客忠诚细分为绝对忠诚、虚假忠诚、潜在忠诚、缺乏忠诚等4类,研究了缺乏忠诚、潜在忠诚、虚假忠诚进一步培育的5种策略。
4.3基于质量的旅游目的地忠诚培育研究
感知质量在目的地忠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从感知质量角度提出忠诚培育引起了高度重视。贝科尔和克罗姆普通(Baker&Crompton,2000)认为从管理者角度看,质量是更有用的工具,因为它处于供给者控制之下;管理者应试图减少游客社会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影响,使游客集中体验可以控制的质量。邹益民、黄晶(2004)、张言庆(2007)等提出要注重目的地整体质量的提高,认为目的地产品的每一个因素都对它的质量产生影响,任何一个不愉快的片断都可能毁坏游客的整体评价,从而影响目的地忠诚。邹益民、黄晶(2004)、彭锦霞(2006)等主张景区应站在游客的角度,不断衡量自己所提供的服务,只有景区企业提供的服务超出游客的期望值时,企业才能获得游客忠诚。黄福才等(2007)指出目的地管理者应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在提高旅游质量时更大提高了游客付出的成本,从而降低游客的感知价值;二是所提高的旅游质量并不是游客迫切需要的,从而无法增进目的地忠诚。
5、国内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研究的展望
对于游客来说,有了“满意”就够了;但是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仅有游客的“满意”是不够的,还需要游客的“忠诚”。虽然旅游目的地忠诚研究时间不长,但是相对于国外研究以及中国巨大的游客群体与迅速发展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来说,国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国外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的研究在很多方面也处于探讨之中,根据国内研究现状,今后国内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的研究有许多方面值得探索。
首先,应创新研究方法。国内对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现象的各种机理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描述上,对目的地游客忠诚重要性认识直接引用有形产品忠诚研究数据,较少掌握相关的第一手资料。相反,国外研究人员采用了大量的研究方法:自填问卷法中的邮寄填答、结构访谈中的电话访问与当面访问等常被用于抽样调查的资料收集;资料统计方面,多元回归分析特别是结构方程模型被广泛采用。因此,国内研究人员要深入旅游目的地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创新研究方法,从不同学科角度获得突破。
关键词:国内游客;上海迪士尼;游客心理;可持续发展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而言己经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上海迪士尼的开园为长三角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旅游相关产业,以点带面,积蓄国内外客源市场,从而刺激长三角乃至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迪士尼旅游消费情况
(一)全球迪士尼乐园消费及意向情况总体概述
在我们的调查比例中,接近八成的人没去过迪士尼乐园,仅有两成的人去过。这反映上海迪斯尼有着潜在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可以挖掘。而且上海迪斯尼对国内游客距离上更有优势,这也充分说明上海的迪士尼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二)迪士尼与长三角旅游经济圈
总的来说,不同地域的旅游产品的互补性大于彼此间的竞争性,通过这种互补特征来满足游客的多重需求。上海迪士尼乐园作为世界最知名的主题乐园,它会提升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形象。而旅游景点对周边地区的旅游辐射效应也正是这种媒体聚焦效应的延伸,这种延伸作用往往是通过周边地区与当地建立一定的联系来实现的,产生了1+1>2的效果。
二、迪士尼落沪与长三角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上海迪士尼对长三角旅游可持续的意义
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有七成的游客表示在游玩上海迪士尼的同时会选择长三角区域内的其他旅游景点游玩。迪士尼乐园会带动长三角地区“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板块;其次,该乐园对上海旅游业发展体现了乘数效应,扩大区域旅游影响力。此外,随着长三角游客数量的增多带动相关产业的集群与发展,从而加快旅游产业创新步伐。以此为例,不断循环发展,最终促进区域旅游永葆活力,经久不衰。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1、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分析均源于线上线下问卷的统计。调研以长三角地区游客为主要对象,以游客对迪士尼入沪心理,消费特征等为研究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对消费者予以分类。
2、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447份,男性填写的数量为214份,占47.87%;女性填写的数量为233份,占52.13%。从年龄方面看,18岁以下14.77%、18至25岁20.81%、26至30岁19.02%、31至40岁18.57%、41至50岁15.21%、50岁以上11.60%,性别与年龄层较平均。
(三)消费动机与消费意愿
在消费动机方面,好奇心驱使和陪同孩子前往占较大比例,因此迪士尼在创意以及儿童乐趣方面的建设有一定的高度。
在消费调查方面,多数人预算在1500到3000以及3000到4500这个阶段,因此在消费方面有更大的利益空间,同时也能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经历。
在支出调查倾向方面,餐饮住宿,购买纪念品,交通费用以及周边景点游玩费用都是游客考虑的重点因素。
(四)上海迪士尼与长三角旅游资源的相互作用
旅游具有一定的延伸性。长途游客会尽量让其旅游涵盖更多内容而更有价值;二是互补关系。这种产业和地域上的互补作用,使得上海迪士尼与周边地区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可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三是光环效应。上海迪士尼对外开放会产生一定的媒体聚焦效应,这往往是通过周边地区与其所建立的一定联系来实现的。四是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产业协作化程度高,为区域旅游的可持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迪士尼乐园作为世界最知名的主题乐园,有助于将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向规模化、效益化进行转变,实现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一条完整成熟的旅游产业链。以旅游业带动长江三角洲各地经济发展,更以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来刺激旅游业的循环发展,长此以往,蓬勃不竭。
三、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本土特色,融入更多中国元素。巴黎迪士尼的失败,其原因就是忽视和欧洲与美国的文化差异,因此,若想在上海取得成功,进行高效的跨文化管理,基于提取中国文化的合理元素,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加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如此庞大的主题乐园,无疑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肀<莼ず健<倨诔鲇稳耸众多,无疑是对景点的一种考验,因此,提前做好完善基础设施的工作,可以学习欢乐谷开设旅游接驳车,往返于景区内外线路及地铁站点,以此方便远道而来的游客,也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游客。
(三)加强对产业链整体经济的拉动能力。迪士尼乐园无疑是对这个地区经济拉动的主要力量来源,如何更好的联动,增加回头率,拉动消费,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值得深思。
(四)管理模式结合当地实际。重视员工的合理意见,对于固有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和价值观念进行合理变通,更好的融入当地特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