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区域旅游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了提高人民生活的快乐指数,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始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人文关怀这一领域。在这一治国思路的影响下,国民收入可以用来支配用于购买基础生活物资之外的收入占比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国民可以用来休闲的假日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各种形式的旅游来享受生活,感受快乐。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内蒙古区域旅游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旅游设施和旅游形象得到显著改善,对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作用逐步增强,同时对拉动当地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内蒙古区域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旅游发达省市相比,内蒙古旅游产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距离旅游强省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因此,如何借国家发展旅游、建设边疆的良好势头,提升自身的旅游形象,从而提升内蒙古旅游产业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使内蒙古成为我国旅游强省,是未来内蒙古旅游产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2区域旅游形象的理论概述
2.1区域旅游形象的概念
形象是指可以对人的思维和情感状态产生影响的具体形态,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区域形象是区域景色、气候和交通等方面的实际状况在人脑中形成了总体印象。区域旅游形象是指区域内旅游的相关服务和景色给旅游者留下的感知形象。
2.2区域旅游形象的形成
通常情况下,区域旅游形象的形成主要通过区域内旅游景观的整体印象、旅游基础设施印象、相关服务印象以及区域内旅游文化的印象所共同构成的。区域旅游形象通过景区在社会媒介上的广泛宣传,将其旅游形象传递给广大公众,从而在其心里留下印象,最终对其旅游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当游客到达区域旅游目的地后,其客观形象会对其主观印象造成一定的影响,游客会将这种印象再反馈给区域中,从而对区域旅游形象进行改造。同时这个过程是不断周而复始的。
2.3区域旅游形象的影响原因
通常情况下,区域旅游形象的影响原因包括旅游者原因、区域旅游目的地原因、信息原因以及外力原因共同构成。
3内蒙古旅游总体情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1内蒙古旅游总体情况
尽管内蒙古发展旅游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但是内蒙古旅游资源潜力深厚,优势明显。近年来,在国家有政策、地方有资源、群众有愿望、市场有需求的条件下,内蒙古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经营,扎实有效地实施“旅游兴省”战略,不断完善设施、提升品位,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内蒙古旅游产业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1)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上涨。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截止到2013年,内蒙古旅游总收入达到了2.9万亿元,旅游人数达到了32.5亿人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2)入境游旅客明显增加。随着内蒙古综合实力持续上升、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市场拓展更加深入,在这一大背景下,国家又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如离境退税等政策的出台,在吸引境外游客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再加上新的国际航线不断开通,内蒙古各旅游景点入境游客明显增加。
3.2旅游对内蒙古经济产生的影响
(1)推动地区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全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发旅游产业,辅助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的开发,可以有效地改善内蒙古的经济产业结构,有助于经济建设工作的开展。内蒙古旅游包罗万象,可以开发的方向点非常的多。比如自助烧烤、绿色养生、放牧生活体验等等。这些方向上产业的开发,将带来大量的资金,这将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提高了当地牧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内蒙古当地的旅游基本上是以乡村为区域,以家族为主体开展的。每个旅游接待的实体多数都是一村的牧民。他们向客人提供导游、饮食、居住、烧烤、放牧、渔猎等多种多样的服务,并通过服务赚取利润。而在这样的经济环境当中,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提供旅游服务而赚取较高利润的经济现象。这对提高当地牧民的经济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改善了内蒙古区域的软硬环境建设。在内蒙古地区推动旅游产业,就要有能够吸引旅游消费者来旅游的优良环境。在这个利益驱动下,无论是地方还是当地的牧民都将会产生极大的主观积极性,来建设和改善当地的环境。地方政府将会乐于将财政支出投入这一层面。而当地牧民也将会发扬蚂蚁啃大象的精神,群策群力,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参与建设。这是由旅游业的特点而带来了益处。而这样的改变又将反过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在推动旅游产业建设的过程中,当地的卫生、医疗、交通、通信、居住、商超购物等物质环境和绿化、环保、等软环境都会得到巨大的改善。
(4)可以提高当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了能够在激烈的旅游产业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旅游产业地的软环境必然要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从服务的理念到服务的具体细节,从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到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这些都在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着影响。在我国很多的旅游城市,市民在旅游产业发展以后得到了较大的经济实际利益,也因此产生了全民共建发展旅游的主观积极性。由此可知,内蒙古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提高当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4努力保持内蒙古旅游形象提升,切实推动其旅游经济发展
4.1保持稳定的内蒙古旅游形象定位
内蒙古的地质地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内蒙古和黑龙江在旅游资源上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因此在旅游形象定位的选择上,要避免发生同质性。因此在对内蒙古旅游形象提升之前,必须对内蒙古旅游形象进行定位。就内蒙古的旅游资源来说,草原旅游和民俗旅游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在宣传时要注意保持形象的稳定,这样才能切实推动其旅游经济发展。
4.2制订旅游产业整体发展规划
天津滨海新区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区域城市面貌发生巨大改观,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区域经济的提升和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二者存在何种关系,本研究利用SPSS19.0软件做相应的数据分析。考虑常用经济评价指标和滨海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本研究选取2006年至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的年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天津市年旅游人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19.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1和表2所示,天津市旅游人数和滨海新区GDP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相关性很高,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和0.996,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小于0.01。所以天津市旅游人数和滨海新区GDP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相关关系为正向,且相关性很强。运用SPSS19.0对天津市旅游人数和滨海新区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做回归分析,选择3种模型,得到3个回归方程:线性、对数、三次。图1和图2是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和旅游人数的拟合曲线,可以发现三次曲线的拟合效果是最好的。观察结果分析,发现三次曲线模型的R方最高,也就是模型对数据的解释能力最强,并且模型也是很显著的。发现三次曲线的拟合效果是最好的,所以,最终选择三次曲线模型。根据结果分析中的各个变量的系数值,写出模型的如下表达式,模型的显著性小于0.05,为显著,拟合优度很好。
2滨海新区滨海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随着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来自天津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6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1960.5亿元,2014年,滨海新区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占天津市生产总值的57.24%,占全国生产总值的8.65%,年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为环渤海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滨海新区滨海旅游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滨海旅游的人数和收入逐年递增,2014年全年接待量2200万人次,举办大型展会85场,旅游总收入16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78%,滨海旅游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已经开发形成滨海休闲、现代工业、历史文化、渔乡体验、新区观光五大产品体系,推出了航母主题公园、东疆湾景区、北塘古镇、龙达温泉生态城、空客A320基地等一系列特色景区,借助梅江会展中心承办了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等众多会展活动。滨海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滨海旅游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滨海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推动二者良性互动,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以强化其主导地位。
3滨海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对策
3.1以政府为主导,宏观布局滨海旅游业发展模式在新区滨海休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切实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视角科学规划产业模式,合理限定产业类型,布局产业分布,强化产业联系,从而为产业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挥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优势,挖掘、吸纳、整合其他产业资源,寻求产业的交叉点、融合点,加快滨海休闲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延伸旅游产业领域,拓展旅游要素体系,以旅游带动产业集聚,盘活港口经济。
3.2以旅游业为中基,实现相关产业链延伸
3.2.1打造游艇旅游完整产业链游艇是集航海、运动、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满足个人及家庭享受生活的需要,提供“游、购、娱、食、住、行”等要素服务的移动的水上旅游综合体,其目标顾客不但包括崇尚高端生活方式的成功人士和精英人士,也是适合广大中产家庭的海上休闲娱乐方式,而且这种集运动、航海、娱乐、休闲、社交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随着价格越来越亲民,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时尚人士的追捧。新区应积极通过旅游规划,以游艇休闲为中心,积极引导游艇制造维修、游艇驾驶培训的延伸发展,逐步构建从旅游装备制造,到相关技术培训,再到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3.2.2打造邮轮旅游完整产业链邮轮旅游(cruiseshiptourism)是一种以大型豪华游船为载体,以海上巡游为主要形式,以船上活动和岸上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高端旅游活动。从旅游产业链角度来看,邮轮抵达之前、抵达、停靠、离开邮轮码头所引发的一系列产品与服务的交易,即通常所指的邮轮旅游业,是一种介于运输业、观光与休闲业、旅行业之间的边缘产业。新区应以邮轮母港为核心,建设游轮配套设施,带动新区生态城区建设;以邮轮延伸产业为依托,以旅游休闲和港航服务两大产业为支柱,进而建设船主题艺术品业、船主题节庆业等业态,借助于邮轮经济带动新区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旅游休闲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性
科学分析旅游休闲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而明确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更加科学的做出旅游决策,合理配置区域资源,有助于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同样要注意的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也能够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文章主要针对新常态下旅游休闲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展开分析。
一、旅游业的总体阐述
(一)旅游业特点目前学界对于旅游业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认为旅游业是为旅行者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后者认为其是旅游者在交通、住宿、代购代销、联络,通过为旅行者提供导游、代办手续等并利用企业相关交通资源、住宿资源等为旅行者提供服务从而获得报酬的行业。
1.综合性。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主要是通过为游客提供其所需求的服务、面向游客提出相应的业务,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游客在旅途过程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元化的,因此,旅游产业与其他许多产业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复杂。根据游客需求元素,大致可以分为饮食、住宿、出行、游玩、购物、娱乐等方面。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业需要加强与这些产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够给游客带来综合化的服务。可以看出,旅游业含盖了餐饮、住宿、交通、旅社、娱乐及购物等行业。
2.关联性。旅游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消费需求,从而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又能够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就目前现状分析,旅游业的联动效果不仅带动了餐饮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商业、景区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外,还推动了地区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以及体育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3.敏感性。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旅游业自身分析,内部组成以及相关产业之间的协调性,当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时,需要保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若任何地方出现脱节的现象,都可能造成旅游产业链的破坏,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其他方面分析,自然景观、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方面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以各种资源为基础,在非旅游业能控制的资源中,能够或多或少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帮助。
4.开放性。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化产业。通过旅游活动能够建立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并且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在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树立地区形象。
(二)旅游业发展背景
1、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旅游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自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我国的生产力不断提高,进而社会政治和国民经济构建模式也发生变化,推动了社会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是人们进行娱乐和休闲主要方式,具有游览性和空间变化性特点,因此旅游业需要一定的物质设备基础。当下航空扥个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不同形式运输飞机的产生,电力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旅游也的发展,为旅游人群提供了方便性和舒适感,实现了远程旅游现代化发展目标。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产业提供了硬件设施,方便了人们的旅游住行。电视媒体和广播产业的发展,通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对旅游的高品质要求。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体改,代表着人们的收入较为客观,因此人们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增加了对精神的需求,旅游产业可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要,开拓人们的精神视野,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具有近先远后的特点,其是从国内的旅游,逐渐发展到对外旅游的因素。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紧密联系、因此,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快、政治稳定、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旅游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站在整体的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时代性特点,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产物。在国民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2.旅游产业面向群众化发展。纵观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其是随着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我国旅游产业也逐渐朝着群众化和大众化方向发展。当下,我国旅游产业已经改变了传统单一发展模式,不再具有阶级性和局限性,而是面向整个社会全体,不同人员展开,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消费体系中重要消费环节。对于旅游产业的群众化和大众化发展,不仅仅是单一的旅游人数的增多,旅游团体规模的变大,更展现在旅游频率的增加、旅游距离的变大、旅游行程的增加、旅游留宿时间的变长等等。依据相关你研究人员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人口年龄和发展规模将会不断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财务收入将不断提高,人们可以自己分配的时间将增大,人们具有更多自由权利,工作休息的时间将会增加。进而,旅游产业的需求将变大,人们体育文化、旅游娱乐等等产业的需求将增加,进而旅游的频率和人数。旅游团体规模和留宿时间将急剧上涨。面对旅游产业的群众化、大众化、集约化发展,旅游产业要增加对旅游也的管理,改变传统单一旅游经营管理模式,构建全方位、多样化。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管理理念,增加旅游产业的经营优势,构建新型旅游体系,把旅游产业的娱乐休闲功能和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来促进旅游产业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大目标。
3.旅游产业的多样化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单一旅游产业运作模式,实现了旅游产业群众化、大众化发展目标,使得旅游产业发展更加多元化,可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职业人群的需要。面对这一发展形势,我国的旅游产业注定朝向多元化形式发展,传统的固定旅游发展模式依据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进而,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众多旅游机构开始增加旅游的项目和游玩形式,来满足不同人群对旅游产业的需求。例如,在当下旅游产业中,依据不同年龄群体,进行旅游团体的构建。包括青年旅行团、夕阳红旅行团、教师履行团体、职工旅行团体、夏令营履行团体、结婚旅行团体等等。其次,也出现了不同组织单位的履行团体。包括。体育团体、考古团体等等、依据旅游的不同价格,也分为高级奢侈旅游团体,和大众化旅游团体等等。旅游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是受社会发展影响,可以满足不同个体、团体、机构、年龄对旅游的需求,极大的促进了社会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段时期内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数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可表现为特定区域产出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具体表现为该地区创造的产品或价值在时间参数上呈客观增长的趋势并且这种产出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可以说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提高。目前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计量主要是通过统筹该地区经济总产值来计算的,一般是将地区生产总值、地区人民生产总值以及地区人民收入等方面来表现的。就产品数量以及劳务总量等方面而言,主要通过地区人民生产总值来反映的,即以通过地区人口增长情况来矫正而得到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此外,还可以通过地区人均收入来体现。就地区劳务总量方面而言,主要是通过劳务总量的增长或投入产出比的增长来反映。
三、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一)旅游乘数理论
就现代经济学理论而言,旅游经济效益是指一个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会对当地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旅游乘数理论主要是通过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应用这一理论能够有效观察到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旅游乘数的大小与游客在旅游地区消费开支有密切的相关性,通常情况下,旅游乘数与游客支出和地区经济均呈正相关性。阿切尔学者将旅游乘数细分为营业收入、产出、收入和就业等几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收入方面,其能够反应旅游消费为当地收入带来的数学关系,可细分为人民收入和政府收入。在研究旅游经济的过程中,收入乘数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观测指标;而就业参数能够反馈游客消费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可代表旅游创造的就业职位或是旅游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就业人数的比率。旅游乘数对于发展旅游业的地区来说,能够反映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支出,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保障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发挥联动效应,刺激地区经济水平的增长。
(二)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1.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主要的影响。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推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开完成。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同时促使当地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通过连锁效应、产业效应以及联动效应等方式,推动顶底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经验分析,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游客基本开支对旅游行业的产出、收入、就业等方面起到直接影响,是旅游消费所带来的直接效应。旅游收入在初次分配主要对象为旅行社、饭店、交通企业以及游览部门等企业和部门。②旅游企业和相关受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向其他企业购入商品、材料、设备等,各级政府将在旅游行业中收缴的税款投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城市规划中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能够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得到间接的发展。相关研究指出,旅游行业所带来的间接价值远超过直接价值。③直接或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企业或部门将获得的利润用于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以及员工的奖金,还包括一些服务型消费的支出,能够推动旅游行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发展。对旅游利润的再分配能够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招聘新职员,从而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2.旅游行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总体影响。旅游行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旅游业能够提高地区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速产业的优化、提高就业率、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保障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经济因素分析,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是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从另一角度分析,旅游业的发展能够直接增加地区收入,实现产业增收,促进地区经济的良好循环,推动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就现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言,旅游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例如便捷的交通、良好的自然环境等,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推动地区基础建设的完善,从而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就我国总体情况分析,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旅游行业的发展。2015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021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超过536.42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10.3%。旅游业作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表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潜力。
3.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益。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效果主要是由其发展潜力和发展现状所决定的,能够通过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或地区就业人数的比重来判断。①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旅游业的收入增长与地区收入增长呈相同趋势,根据经济学原理分析,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用于城市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的数量会随着分配比重的增长而增长,并最终会促使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关调查指出,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旅游行业收入在我国GDP总值中所占比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能够有效反应旅游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游客在旅游地区所购买或享受的服务能够直接为当地带来收入,从而造成直接影响,而地区收入的增长在再分配过程中会带来间接收入增长。②累积建设资金: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产业,通过旅游行业的发展,除了能够吸引国内游客外,在引进国外资本投入和扩大对外贸易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其作为一种无形出口贸易,比商品出口贸易具有更多的优势,能够带来稳定的外汇增长。
四、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来影响的机理性阐述
(一)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来影响
由上文的阐述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旅游产业的影响。我国旅游产业为经济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利用刺激消费、外资的极具、外汇的增加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来实现的,这也体现出经济的增长和旅游产业发展紧密联系性。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加带来影响,进行吉利性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其一,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旅游的产品多样化,增加了旅游业的物质服务、带动了旅游业的其它产品的消费。旅游商品消费的增加,加快了旅游产业发展进程,扩大了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实现了旅游产业商品价值最大化,提高了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效率,扩大了旅游产业发展规模,进而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经济基础。其二,旅游产业的发展积累了旅游资源,增加了外商和不同群体,对我国地域和不同区域的关注度,促进了我国不同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旅游产业促进我国不同地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不同群体和组织带来的投资,为我国旅游产业奠定坚实资金基础,形成财务的积累,利用旅游产业的经济和财务积累,来为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奠定资金基础。第二,旅游产业为不同地区和区域带来资金的积累,地区政府可以利用旅游产业带来的资金进行资金的再利用,利用资金来进行投资引商。增加地区和区域的科学技术设备,增加地区和区域的人才,包高新型科学技术应用到不同发展环节和机构,把高技术型人才放到合适岗位,来促进地区和区域内部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发展大目标,第三,利用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增加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旅游产业具有高消费特征,其产品的创新较快,更新交替周期较短。为了促进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旅游产业最大能效。首先,要对地区和区域经济体制和市场结构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满足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增加商品和服务环境,利用新观念,新型科学技术手段,来促进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大目标,利用旅游产的发展,带动地区和区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旅游业能够提高地区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速产业的优化、提高就业率、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保障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经济因素分析,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是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
(二)旅游产业对入境经济增长的带来影响
依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局部经济和主体经济的发展,其也促进了我国入境经济的增长。站在总体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入境经济的影响较大,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下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的不断转变,广大人民群众,对旅游产业的需要变大,使得我国旅游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国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伴有喷泉式发展模式。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使得旅游产业的选择性较多,旅游产业发展形式,呈现以地区为主导,不断向周围扩散形式,把经济发展缓慢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紧密相连,实现经济内的整合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较慢地域的经济水平,利于在旅游产业的鸿沟上,增加相邻地区经济联系性,产生空间集约化,经济发展一体化现象。利于产业的空间集约化和经济发展一体化,利于促进不同地区和区域的整合发展,减少了恶意竞争事件的发生,利于增加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品牌性发展模式。和入境经济相比较,入境经济也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把主要资金进行整合,增加了对区域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关注度。入境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国旅游产业带来旅游设备和资金的积累,增加了我国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利于利于外来资金来完善我国旅游产业中发展不足,促进了我国地区和区域外来资金的积累,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大目标。依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受环境和气候因素影响,对我国入境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阻碍用。我国旅游产业的入境发展,在贰仟零九年时,发展较为缓慢,出现发展瓶颈,我国入境经济发展速度和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为缓慢。这一形势也说明了,我国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作用,大于入境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也不可以忽略其带来的积极影响,肯定入境经济为我国地去和区域经济带来的有利影响。
作者:刘志霞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一)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旅游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旅游总收入从2001年的744.1亿元增长到2007的2826.90亿元,短短7年之中旅游总收入增加近3倍。全省旅游增加值从2001年的296.2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249.50亿元,增长幅度之大有目共睹。到2007年为止,全省旅游生产总值已经占到生产总值的4.9%。2007年,全省各类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2亿人次,同比增长15.5%,年游客接待量10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达到了68个。旅游度假区经营管理取得新进展,2007年全省7个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共接待游客2137.5万人次,同比增长7.2%:实现营业收入46.2亿元,同比下降10.7%:招商项目203个,合同金额67.7亿元,其中外资5.6亿元。2007年,全省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187240.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旅客周转量1596.0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6.8%。
(二)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2007年江苏省旅游业年度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国内旅游收入全省排名第1、第2的苏州(570.34亿元)和南京(526.03亿元),分别是排名倒数第1、第2的宿迁(17.99亿元)和盐城(56.01亿元)的31.7倍和9.4倍:旅游外汇收入位于全省第1、第2的苏州(88916.27万美元)和南京(80763.71万美元)是位于全省末1、2位的宿迁(1188.18万美元)和淮安(2229.57万美元)的74.8倍和36.2倍。从以上两组数据的对比不难发现,在江苏省旅游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研究和协调这种旅游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显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研究
(一)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定量研究
区域旅游经济的测度必须基于一定的指标,而且所选取的指标必须能反映各个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状况,从经济角度研究旅游,可选取的指标主要有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及旅游总收入等。指标的选取要保证数据的可获取性与区域间的可比性。由于各地级市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的基础数据较难获取,本文选取各地级市的国内旅游收入来表征各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区域差异有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两种。绝对差异表示经济总量方面的差异,会受物价水平、量纲的影响,因而不同时点之间可比性较差。相对差异本身是个比值,没有量纲,因此不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广泛的可比性。因此,本文采用标准差(St)与变异系数(Vt)分别测算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的总体变化情况。
St=[∑(Yti-Yt)2]1/2(1)
Vt=St/Yt(2)
式中,Yti是第t年第i个城市的国内旅游收入,N为省内地级市个数,Yt为各地级市平均国内收入。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求得市际差异。为了便于区域之间对比,平均国内旅游收入通过计算各地级市国内旅游收入之和,然后平均而得。1998—2007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差异总体变化水平计算结果见下表和图。
上表与图显示:1998—2007年,各地级市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呈逐年递增之趋势,从1998年的26.93上升到2007年的178.74,增长了563.72%,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6.37%。相对差异在1998—2002年期间,除了2000年稍有回落,基本呈现出逐年增长之态势,之后的2003—2007年5年中,相对差异稳中有升,但基本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由此可见,近10年来,不管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都存在扩大之势。如何缩短日益扩大的区域差异,做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对策
(一)加强区域之间的旅游协作
要缩短江苏省各区域之间的旅游发展差异,加强区域之间的协作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区域协作是指江苏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按照一定的章程、协议或合同,将各类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区域协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共同制定、旅游资源的重组和共享、旅游产品的更新与提升,区域旅游功能的分工、客源市场的共同开拓与互换、联合促销,旅游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以及区域旅游形象的构建组合等。
(二)挥苏南的辐射作用,带动苏中、苏北的旅游发展
从上文的分析结果看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3名的分别是:苏州、南京和无锡,而且这3个城市遥遥领先与省内其他城市。从空间的角度上看,江苏省旅游发展水平向苏南集聚的态势非常明显,而且从城市贡献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苏州、南京、无锡3市在全省的旅游经济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3.04%、21.21%和16.13%。三者贡献率总和占全省的60.38%。由此可见,江苏省整体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由苏州、南京、无锡等苏南几个大城市的旅游发展所带动的。作者认为,要缩短不同区域之间旅游经济的发展差异,应通过宁镇扬和苏锡常所构建的沿江黄金旅游带的辐射效应,以沿海、沿江两轴来带动苏中、苏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江苏省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当前应特别注重发展苏中、苏北地区的国内旅游。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产业的特性,认为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和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具有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推动经济的增长,我们需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树立发展旅游产业的观点。最后,作者指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须注意旅游产业的发展的落脚点、盲目扩大景区产业规模以及旅游产业小圈子等方面问题。
一、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关注并提出了不少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贫困落后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落后地区应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而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业重点发展,西部的农牧业和采掘、原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存在的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既没有从经济的角度进行量化考核,也没有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的考察。现在看来,其实际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备继续作为先导产业的条件。
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12省区拥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3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总数的34%,国家森林公园占总数的18%;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12省区拥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2%,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28%。同时,西部还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本身以及它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而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开发特点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摆脱以往部分地区因贫穷而破坏生态,越破坏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的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一个地区独特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使旅游业一步成为对外开放的外向型产业,这不像其它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那样需要较长的整体水平提高过程。旅游产业总体上看不是高技术产业,对人才、技术的要求也低于其它高创汇产业,只要其旅游产品具有特色,对外知名度高,吸引力、竞争力就强,就可能使其国际旅游在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尚不高时能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自身也需要对外开放。这是因为,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必然要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水准的旅游接待设施,如宾馆、餐馆等,这些设施,一开始就必须按国际旅游的通用标准进行建设,与国际接轨;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开始就引进外资和外国的管理方式与模式,促进了与国际的接轨,从而使得旅游产业成为了不少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并推动地区对外开放整体步伐加快的先遣队。旅游业的发展等于向外国人开了一个窗口,比较全面地展示该地区的面貌促进外国人对该地区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对外国人需求和国际惯例的了解并对各相关要素加以改进,促使旅游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旅游区的投资环境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改善,加快其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步伐:
首先,旅游业建设发展的蓬勃兴起,可以并且在很多地方己经带动了欠发达旅游地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为旅游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如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也为外来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实际上,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往往存在着基础设施差,进不来、出不去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自中央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对旅游业等产业的支持,其中发行国债的相当一部分将投入到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这是西部旅游地区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从旅游业的微观组成部分一一旅游企业的发展来说,也会对旅游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中,旅游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领风气之先,引进外资、人才和境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引进各类旅游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先进而规范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将对旅游地区当地政府部门和当地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促使旅游地区总体投资环境的改善。
再次,旅游业的发展可改善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地的地区形象和城市形象。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等同时进行,协调发展,它不但可使以往的山川更秀丽,也带来接待地环境形象的根本改变,绿化档次越来越高,环境也越来越好。这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是个极大的推动。
最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对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方面的要求,也有对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社会风气等软环境的要求。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地区还需要通过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旅游经营服务者、旅游接待地居民文明礼貌,旅游环境整洁优美,旅游活动健康高雅,这样便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也为旅游地区的总体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旅游地区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创新,使旅游地区在观念上进行超前思维和创新思维,这对推动地区的对外开放,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旅游在引来人流的同时,还会引来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例如被国际风筝协会推选为"世界风筝之都"的山东潍坊,过去只是一个手工业小城,自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主席赴潍坊旅游从而引发了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以来,不但吸引了大量游客,利用外资也硕果累累,第五届风筝节总成交额达10·66亿元。
三、旅游产业是具备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
有关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从摩尔根的人类文化论到马克思、恩格思的历史唯物论,都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生产工具。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但是,我们通过以下对旅游业本质、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游业最具条件超越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这并不违背上述理论和原则。
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与通常工业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要素不同,对生产工具的要求与工业产品生产也有较大不同,旅游业不需要生产的厂房,不需要对所生产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不需要相应的机器和工业产品生产完成后必须的物流配送体系,旅游业所需要的只是在旅游产品形成后为游客消费(参观、欣赏)这些产品时提供服务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可由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培训来解决。旅游业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也不相同,更注重资源的整体组合,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各项重要的组成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就直接成为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更加需要管理和服务要素,不光是为调整旅游业的中间环节(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企业),更重要的是对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不断提高的需求能做到更好地满足。由此可见,旅游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与以往各种产业所需的生产要素有所不同,这说明旅游业发展本身具有的特性与人类生产力发展阶段,与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可以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超越本国、本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阶段。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对旅游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必须加以有效整合,提高要素的发展水平。
四、旅游产业能够通过自身的加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己是一个无可争辩、无法逃避的事实。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己进人到后工业化时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己转向以低成本、低消耗、低环境破坏为特点的绿色经济和以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为特点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太空技术为主的高科技经济,也就是着力于生态社会、知识社会的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在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致力于追赶甚至某些领域的超越。但是,对于广大的不发达地区尤其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非常落后,它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由贫困向温饱的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面临的将是项目如何选、资金人才哪里来、市场哪里找等一系列对于他们而言非常艰难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对生态可能造成的严重破坏。那么,对于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欠发达的非工业地区,能否找到一条捷径绕开工业文明的道路而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呢?答案是肯定的,捷径之一就是发展相对而言投资较少、招商较易、市场风险较小,同时又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产业的旅游业。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发展阶段和发展前景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具有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可能性的产业。我们知道,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现在基本上还处在农业社会阶段,刚刚进人工业化初期,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就是工业化一步一步发展,但很难有超越。所以,必须以也完全可以以新的观念进行发展创新,大胆地提出并努力推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些省的总体经济发展实现一个跨越,从工业化发展初期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还可以使贫困地区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水平而率先实现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如果说国际旅游可引起旅游客源国的财富向旅游目的地国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使财富进行再分配,那么,国内旅游则能把国内财富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移,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进行再分配。一般地说,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少,当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足以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前往旅游时,这些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对当地的旅游生产显然是种外来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个促进,而且由于旅游业的联带性,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是个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兴办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一业兴而百业旺,可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缩小自己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年来,中国一些整体经济发展基础较差、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老、少、边、穷地区(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穷困地区),走向旅游脱贫、旅游致富之路,就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贵州省紧靠黄果树景区的黄果树村,1992年全村人均吃粮200市斤,人均年收人130元,随着黄果树景区的开发,许多农民投身其中,到1998年全村人均吃粮400市斤,人均年收入增至2000元,一步由贫困迈入了小康,黄果树村也因此而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的率先跨越。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不仅可以"治穷",一个景点富一个县,一个景点富一个村,一片景点富一个镇;而且可以"治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在四川阿坝州旅游景区开发初期,游客去后,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去卖东西,卖的时候也不会讨价还价。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头脑灵活的当地百姓,不仅习惯了做买卖,而且逐渐由生疏变得嫡熟。可见,旅游给阿坝州老百姓带来的,并不只是金钱收入,更具有意义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烙守了几辈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旅游业必然带来地区的开放,随着游客而来的是新的信息、观念和文化,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人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想会更加解放,也会因此走向更加文明。"治穷"是经济效益,"治愚"是社会效益,旅游产业将"治穷"与"治愚",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五、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旅游是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地带动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财政增收、老百姓致富,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中,首先要注意一开始就把旅游当作一种产业来抓,树立起发展旅游所需要的产业观念。
一是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具有综合性,一业举百业兴,同时又具有依托性,百业托才能举一业。综合性和依托性决定了抓旅游产业发展就是抓结构调整、产业联动、投资环境改善、城市管理及知名度提高,实质是抓了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站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培育支柱产业的全局高度,来看待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为它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百业托其一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培育为支柱产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其一业举百业兴的带动效应。为此,必须充分认识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阶段,如旅游产业功能的阶段、旅游发展模式的阶段、旅游产业投入产出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增长速度的阶段等,按不同阶段的不同规律性要求做好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其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从而既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二者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要把区域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上,放到使其做大做强带动区城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高速增长的粗放化经营阶段,管理方式也是粗放化的,就产业本身来讲还处于出售资源的阶段,即把景区景点当成了旅游业的全部,没有"加工"增值,没有把旅游业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充分连接、带动起来。为此,应着力把这些相关要素发展起来,增加游客的人均停留时间,增加游客的人均消费文出,从而大幅度提高旅游总收入,实现旅游收入主要靠门票收入的粗放型增长向旅游产业总收入的集约型增长转变。
1.景区景点只是旅游发展的载体而不旅游发展的全部,要把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促进产业联动从而形成产业链。这样才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而不仅是景区效益、门票效益,才能形成辐射、扩散效应,才能使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大市、浪游资源大省变为旅游经济强县、旅游经济强市、旅游经济强省。
好客山东休闲汇的源起
首先,强烈的社会需求。因为休闲已经成为时代的需求,它有三个方面。第一,旅游发展已经进入了休闲时代,从国家旅游局到各地市都在普遍认同从观光时代进入休闲时代;第二,休闲是人们的新诉求和新期待;第三,休闲已经成为人类最基本的权利。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如何满足人们的新期待作为执政的方针和长期发展的重要的工作重点。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休闲汇的整个推动过程当中,于冲局长专门做过一个报告,提出劳动是光荣的,休闲也是光荣的,劳动是生产力,休闲也是生产力的概念。这是对社会需求的一个崭新展示。
其次,《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的出台。在全国各省区大型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品牌的推广过程当中,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特别是省政府的名义出台基本文件,山东还是第一个。所以,《山东国民休闲发展纲要》的出台成为最直接的一个动力。这是全国第一个从省级层面来讲专门来指导休闲发展的一个政府纲要,应当说这在全国是一个巨大的首创。
再次,旅游行业的使命感和文化自觉。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有个感受,就是旅游产业的发展,肩负着三大使命:第一推动经济发展,第二构建和谐社会,第三是传承和创新社会文化。此外,他还有社会和文化职能:服务社会、服务民众、服务文化发展、服务经济进步。
所以,这是好客山东休闲汇决策的一个最基本的历史使命。从文化自觉来讲,旅游业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方面,我们这两年走了两大步,休闲是对中华民族休闲文化的全面继承、创新和发展。
休闲汇的体系构建
休闲汇在三个月的组织过程中主要的体系构建。从总体发展来讲,首先,休闲汇就是有科学的制度安排。《全民休闲发展纲要》是第一个以纲要形式颁布实施的全面休闲促进性文件,这个文件提出了休闲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实际是旅游业文化自觉和历史使命的高度概括。
其次,是完善的社会动员体制。一、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如《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鲁政发(2011)30号和《转发省旅游局国民休闲汇活动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11)98号。二、建立机构。此次,由32个部门组成了大规模的,在山东近几年的活动史上,除了全运会以外的重大活动,重要的是12个部门的参与推出了以休闲汇为主题的休闲活动。比如,农业厅推出了“乡村休闲、利农惠民”活动;文化厅开展了小剧场话剧节,它是10月31日闭幕;省体育局开展了“全民健身休闲”精品项目,动员了一千几百万的各行各业的职工参与活动,建立了自上而下的一种督导体制。这些活动实际上是提出了或是组建了良好的平台。
再次,形成全民参与的运作机制,构建最大的社会平台。从这个“汇”是汇集了景区、社区、城区,聚集了城市和乡村等各方各面。所以,可以高度概括为这样几个层次:汇集了资源,汇集了部门,是汇集了活动。这个汇还展现了四大板块,一是休闲主题周,二是休闲系列活动,三是休闲购物打折季,四是各项活动的评选。这四大板块构建了休闲汇最丰富的内容。我们推出了品牌标识体现了休闲的元素,表达了汇这样一个丰富的内涵,并且用三原色概括了生活丰富多彩的特色。那么同时这个主题口号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健康和幸福作为休闲的主题的这样一种特色,就是健康休闲、幸福人生。
第四,就是构建了完善的休闲体系。从休闲汇推出开始,就打出了九大休闲产品体系。这九大产品体系就不多讲了,像烟台的启动仪式别具一格,把游轮和休闲汇的启动放在一起,体现了新创意、新的产品空间和新的特色,并评选了三个一百,奠定了休闲汇的三大要素。休闲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吃、游、购、娱这些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三个一百构建起永不落幕的全民休闲汇。它不仅是一个品牌,而且会是一个长期的生活活动。所以,政府把休闲、娱乐和景区融为一体,纳入一个体系。
休闲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首先,巨大的引导价值。它在培育消费概念、引导消费习惯、引领文化消费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是继贺年会节日文化品牌后的产品集群品牌。那么济南市依托休闲汇推出了“济南一日游、海纳天下客”这样一个活动。
其次,它实现了三个价值,一是社会价值。构建和谐社会,满足广大人民丰富精神生活的热切愿望,是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要求的。二是经济价值。促进产业调整,促进城市转型,扩大就业,火了景区,富了农民。仅黄金周国庆7天时间,全省共接待游客3694.6万人次,同比增长22.4%;旅游收入250.8亿元,同比增长25.3%。三是文化价值。通过健康休闲,形成具有齐鲁特色的、能够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的新的生活方式。
再次,产业的融合功能。休闲产业的拉动远超越了旅游产业本身,休闲产业的范围比休闲更广,休闲产业的融合能力比旅游产业更强。如,蒙阴的农家乐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农业的收入,休闲产业成为了主流。产业功能的放大,使社会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第四,促进文化的创新功能。“好玩,是指喜欢休闲,乐于休闲。玩好,是要玩的有品味,玩的有文化。”山东的休闲汇就是要创造一个休闲的环境,通过休闲汇来传播、弘扬、创新休闲活动,让大家在休闲当中自己去体会,并从中得到收获。《论语・先进》中写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各地在休闲文化创新方面,如水浒旅游:从观光产品到文学名著产品,如水浒餐饮等;遍布山东的旅游演艺活动等。
第五,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完善。休闲城市建设和城市休闲功能的完善,是休闲汇带来的一个结果。那么从园林城市到卫生城市,再到休闲城市是对城市终极功能的回归,这种城市功能的进步,实际上休闲汇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引领。另外城市休闲功能完善,通过管理能够取得城市管理性质的提升。
总结一句话,旅游引导休闲,祝愿休闲汇成为真的旅游文化休闲盛筵。
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产业集聚
1.河南旅游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发展问题
旅游产业渐渐发展成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到2013年,我省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将突破4.13亿人次,2012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6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36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07%、20.0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个和6个百分点。然而旅游业在全省发展非均衡化严重。在区域总体布局方面,郑州、洛阳、焦作、开封是河南省四大强势城旅游市。其中,郑州旅游产业最集聚,洛阳、焦作次之,开封第四。这些地区发挥了自己的区位累积势能,以期带动、促进、支援不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部门结构方面,河南省核心层次产业和中间层次产业的收入比例均高出其他省份,而基础层次产业的收入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达12.34个百分点。同时旅游热点高度集中,河南省旅游形象与品牌地位的树立主要贡献在于少林寺,洛阳以及七朝古都开封和四朝古都安阳等开发不够。
2.河南旅游业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2.1 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
区域自然禀赋指与区域人类活动有关的各种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自然生态条件和自然资源等。自然禀赋是区域旅游业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区域间的自然禀赋差异是很明显的。各地光、热、水、土条件不同,均能形成旅游业区域性专业化。
2.2区域人口和劳动力条件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一定的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方面可以降低劳力成本,提高服务业的质量,提高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河南省是个人口大省,人口总数量近亿,劳动力资源丰富,占据全国第一。全省有国际国内旅行社640多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3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300多家,旅游车船公司55家,旅游涉外定点单位150多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元,旅游从业者每增加1人,可增加4.2个就业机会,旅游业产出每增加1万元,社会总产出可相应增加3万元,远远高于其他第三产业,属于典型的消费型产业。
2.3 交通区位与旅游业区域经济
区域交通运输条件是指某区域内部的城市间(或居民点)及区域与外界进行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流的方便程度。交通运输条件是旅游业区域经济发展先决条件。旅游业易产生交通区位集聚,即指旅游产业沿着交通便利的地区聚集的现象。旅游产品具有固定性,旅游者必须亲自抵达旅游目的地才能使旅游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至关重要。交通区位成为影响旅游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郑州旅游产业之所以发展的最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交通区位好,以郑州为中心开通了十字高速公路,京广、陇海、京九、焦枝、新荷等多条铁路在郑交汇,这些便利的交通为郑州旅游业的区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3.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形成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l9世纪末,马歇尔在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马歇尔之后,产业集聚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从产业转入地看,承接相对于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有利于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形成产业集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从产业转出地看,转移出企业的生产线,有利于企业总部全力研发新产品,创造新的科技含量高的集聚。其次,从产业集聚形成后的发展趋势看,产业集聚也会引起产业转移。在某一地区形成产业集聚以后,采取集聚方式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显著高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地区,就会吸引其他地区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地区实行产业转移。这不仅包括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从分散地向集聚地转移,还包括相关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转移。这种集聚的形成不但能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创造社会价值,而且还能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微观产业集群主要以区域旅游单元为对象,依托于区域单位的核心吸引物,在区域单位范围内,所有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微观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如河南的郑汴洛、豫东平原旅游经济区、豫西伏牛山旅游经济区、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太行山等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旅游区域间缺少有效合作,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旅游产品档次不高、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景区文化娱乐项目单调,游客夜间文化娱乐贫乏,有些重要的景区景点食宿条件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灵碧.石油企业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J].经济经纬.2006(6).
[2]张广智王军茂魏国强.河南省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农村经济.2007.
【关键词】江苏省浙江省泰尔系数 区域差异 国内旅游经济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的一种朝阳产业,在当今,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自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旅游业不断发展,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重也在不断地上升,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会受到旅游资源禀赋、交通运输条件、地区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区域上的差异。研究旅游经济在区域上的差异,对分析国民经济的状况,指导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2]。
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对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3-11]。从空间尺度上,有以省级行政单位、或地级行政单位为基本研究单元,分析全国旅游经济差异的基本特征的;也有分析某个省或某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从时间尺度上,有针对近几年旅游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研究;也有针对中国旅游数十年的发展,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的研究。不同学者,研究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泰尔系数、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劳伦兹曲线、空间中心统计法、地带分离系数等指标、方法和模型都被广泛运用,对当今旅游经济的发展,在研究和决策上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就目前对旅游经济的研究而言,虽然研究的人很多,但仍存在两个问题[3,7,12,13]:1)在研究内容上,多是着重对入境旅游经济的研究,对国内旅游经济的研究较少;2)在研究数据的时间上,多是采用在2005年之前的数据,更不用提2010年之后的数据;3)对华东地区的研究,多是单个地针对江苏省或浙江省而言,或是在全国的旅游经济差异中提到华东地区,很少有针对江浙两省的研究。
所以本篇论文则基于对江浙两省这一地区,以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分析作为华东地区最发达的两个省份:江苏省和浙江省,它们在国内旅游经济上的区域差异。对于江苏和浙江两省而言,国内旅游经济在两省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一定的比重。以2011年数据而言,江苏省国内旅游收入占到了江苏省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的10.51%,而同一年份的浙江省则是占到了11.71%。可见,国内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当今的地区生产总值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与作用。所以本篇论文,利用自2005年~2012年的江浙两省的国内旅游经济收入的数据,运用泰尔系数,分析两省国内旅游经济的差异。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分析
本篇论文所要研究分析的是江浙两省的国内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以及两省的省内差异。研究对象是江浙两省国内旅游经济,江浙两省各自的国内旅游经济以及省内的各个地级市的国内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的尺度,则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考虑。
在本篇论文中,空间尺度分为三个层次:1)以江苏省的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盐城市、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和徐州市共计13个地级市,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舟山市、台州市、金华市、丽水市、衢州市、温州市共计11个地级市为研究的基本单元;2)将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设置为两个二级的研究单元;3)将江苏省和浙江省看作一个整体,视为一个地带,并将其作为最大的研究对象。在时间尺度上,则主要是从2005至2012年,对江浙两省的各个地级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以及江浙地带的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的数据样本主要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5~2013)[14]。数据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研究单元的国内旅游经济的收入、三个层次研究单元的人口数量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泰尔系数,最早由Theil和Henri在1967年提出,是一种衡量区域差异的重要方法。其在差距的表达上的效果较好,可以将相关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将数据上的差距分为各个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3]。泰尔系数是指收入差距总水平等于各个地区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的对数的加权总和,权数为各地区的收入份额。泰尔系数越大,区域经济的差异越大。其优点在于可以将总体差异进行分解,从而看出总体中的各个组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值以及变化趋势。它可以被分解城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用来衡量地区之间的不均衡程度,另一部分是用来地区内部的不均衡程度[5]。
二、结果分析
(一)区域总体差异特征
如图1所示,2005~2012年,江浙两省国内旅游经济总的泰尔系数变化呈现出现波动下降的模式。由2005年的最大值,0.39027下降至2012年的0.25281。在2005年以来的虽然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其中,在2008年、2010年以及2012年,江浙两省的泰尔系数总差异均呈现了一种上升趋势,不过上升幅度都不大。这表明,在2005~2012年之间,江浙两省中各地级市之间的国内旅游经济上的差异是在逐步减小的。
(二)两省之间区域差异分析
1.江苏省区域差异分析。对江苏省而言,国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幅度比较大,虽然从2005年至2012年,在数据上总体是一个下降的状态。但实际上,如表1所示,自2005年~2011年呈现比较合理的下降,2012年是突然的上升,且幅度较大。
这反映了,国内旅游经济在2005年~2011年江苏省的差异是在不断减小的,各个地级市之间的国内旅游经济的发展开始向平衡的方向发展。但是2012年,各个地级市的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突然变大,出现了短暂的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如图2,从空间上,很明显地看到江苏省南部地区的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比苏北、苏中地区都要高很多,呈现出明显的层次分布。南京、苏州、无锡始终是处在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收入的前三位,这与三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旅游资源禀赋密切相关。
从时间上来看,苏北地区和苏中地区的国内旅游经济收入在不断地上升,有赶上苏南部分地区的国内旅游经济的趋势,特别是盐城市、徐州市和连云港市,国内旅游经济增长明显。常州市、镇江市和扬州市在国内旅游经济上处于一个中等的水平,但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泰州市、淮安市和宿迁市与其他地级市的差距明显,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未来应当会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2.浙江省区域差异分析。对于浙江省,国内旅游经济泰尔系数是一个波动下降的过程。从2005年的0.26994下降至2012年的0.09458,反映了浙江省的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向平衡趋近。但是,实际上在2011年浙江省省内市间的国内旅游经济的泰尔系数还是0.25204,从2011年到2012年,是一个突然降低的过程,有其偶然性,需要从日后更多的数据中进行分析。
如图2,空间上,浙江省国内旅游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两个特点:1)东北部的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比西南部的发展水平要高;2)沿海的地级市比内陆的地级市发展水平要高,发展速度也要更快一些。在浙江省中,杭州市和宁波市常处在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前两位,呈现出“双核”特征。绍兴市、温州市、舟山市和台州市在浙江省中处于中等的发展程度,而嘉兴市、湖州市和金华市则在浙江省中处于一个中下游水平,衢州市和丽水市的发展水平一直不高。
在时间上,嘉兴市、湖州市和金华市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衢州市和丽水市的发展速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3.区域差异格局分析。对于江浙两省的国内旅游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可以用贡献率来表示。在这里的贡献率是指省的国内旅游经济收入情况和两省谷内旅游经济之和的比值。通过贡献率可以看出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情况。根据计算,江苏省从2005年至2012年的贡献率分别为:57%,57%,58%,59%,59%,58%,58%和54%;而浙江省为:43%,43%,42%,41%,41%,42%,42%和46%。江苏省的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一直比浙江省的国内旅游经济收入要高一些。这是由于旅游资源禀赋,以及基础设施等因素所决定的。
江苏省的国内旅游经济收入对两省总收入之和比浙江省,一直是高13~17个百分点左右,但是在2012年,只高了9个百分点。可见,我们可以看到浙江省的国内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在加快,这也表现了浙江省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与潜力,有可能未来在国内旅游经济方面赶上、甚至超过江苏。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数学模型,相关数据以及图表,针对江浙两省的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可以得出以下相关结论:
一是2005年~2012年,从地级层面到省级层面,江浙两省的国内旅游经济收入区域差异在减小,总体上,江浙两省的区域发展开始向平衡发展,但不平衡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存在。
二是2005年~2012年,江苏省的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收入一直比浙江省高,但目前,浙江省的国内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未来有可能赶上甚至超过江苏省。
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方法的单一性,本文对更长的一段时间的区域差异发展缺乏更深入地分析与研究。通过长时间的数据的对比分析,将能更可靠地分析出江浙两省的国内旅游经济的目前发展情况,并预测未来的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汪德根,陈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1,(5).
[2]刘凤莲.基于泰尔指数的新疆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特征分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3,(1).
[3]宣国富.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演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12).
[4]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3).
[5]赵磊.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演变:1999-2009[J].旅游论坛,2014,(2).
[6]余凤龙,黄震方,王宜强.中国沿海区域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6).
[7]方琰,卞显红.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分析[J].旅游论坛,2014,(2).
[8]沈惊宏,陆玉麒,周玉翠,等.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2012,22(10):1220-1228.
[9]王凯,李华,贺曲夫.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63-67.
[10]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3,(2).
[11]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