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社会;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教育

伴随着世纪之交的脚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登陆互联网。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将以网络经济为主体。这是以计算机、卫星通讯、光缆通讯和数码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网络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已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就象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一样,网络社会也必须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并且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用法律来规范网络社会的行为;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用道德来规范网络社会的行为。

一、网络社会呼唤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社会独立的活动空间需要新的行为规范来调整

方兴未艾的网络社会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万个网站;2亿多的计算机用户,网络上有自成一体的活动:电子商贸、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电子银行、电信信息交换、电子论坛、电子图书馆等等。

网络社会独立的活动空间有如下特点:(1)网络社会的全球性。网络上没有地域限制,可以说它是一种“国际性社会”。(2)网络社会的隐匿性。网络社会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化为表现形式。(3)网络社会的开放性。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与资源共享,使时间和空间失去了意义。人们可以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自由地交往,不同的思想观念、政治见解、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的冲突与融合变得可能。(4)网络社会的自由性。网络社会分散式的网络结构,使其没有中心,没有层次,没有上下级关系,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相比,具有更为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空间。(5)网络社会的异化性。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的交流,它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容易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与异化。

正是由于上述特点,我们所面临的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既有联系又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社会原有行为规范已不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需要新的行为规范来调整。

(二)网络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当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需要新的行为规范加以预防和消除。

众所周知,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利剑”,当代信息技术在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着负面的影响,衍生出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知识侵权。当代信息通讯网络日益发达,知识产权极易受侵害,现有的著作权法难以应付新的信息系统,如何保护系统中所存储的信息数据的知识所有权成了问题。

2.信息泄密。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有关个人或法人的信息被运用于原目的以外的用途,甚至被泄露、误用或滥用;非法窃取机密情报、破坏他人数据事件屡见不鲜。

3.金融偷盗。利用计算机技术在金融系统进行窃密和偷盗的犯罪活动也时有发生。

4.信息污染。网络既是信息宝库,也是信息垃圾场,如泛滥着的暴力、色情、谣言、诽谤等,极易导致犯罪行为。

5.网络犯罪。黑客和恐怖组织、组织利用网络犯罪,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6.网络上瘾。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一种新的现代文明病——网络成瘾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患者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行为不能控制,或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并经常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冷淡、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现象,严重危害了身心健康。

7.文化政治扩张。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期并存和竞争,全球信息文化传递中的意识形态较量日益激烈。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对全部文化产业的垄断及其产品在全世界广大公众中的日益广泛的传播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这些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并茂,使一些网民尤其是青少年一时难以识别,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

8.人际关系异常。网络文化把世界联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个体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人们面对的只是一台与网络“大机器”相连接的“小机器”,容易加剧人们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异常。现实生活逐渐封闭,虚拟世界热络异常。

上述由网络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需要新的行为规范加以预防和消除。

(三)网络道德在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有非常完善的法律体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正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正不断完善。

然而网络社会的许多边缘行为,法律很难来调整和规范,而需要道德的力量来约束。虽然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的行为规范,它们既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而道德规范则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其次,法律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法律体系;而道德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实践自然形成的,通常靠社会的舆论、传统的习惯力量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再次,道德规范所调整的范围要比法律所调整的范围广泛。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需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用法律来规范网络社会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社会的全球性、隐匿性、开放性、自由性和异化性,不可能完全依赖于法律来约束网民的行为,即便有了非常详尽和严密的法律,面对众多的边缘行为和网上犯罪,法律往往鞭长莫及,而更多的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由道德这个更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影响力的行为规范来调整。

(四)网络道德教育,既是网络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挑战,也是道德教育的世纪选择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和应用,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对道德这一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它既是网络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挑战,也是道德教育的世纪选择。人们不得不从道德伦理上和法律上重新思考人类社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事实上,在网络社会兴起的同时,网络道德教育已经应运而生。对于信息技术人才,已制定了一些严明的职业道德规范。著名的有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为计算机伦理学所制定的十条戒律。再如,美国计算机协会为其成员制定的一般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国外有些机构还明确划定了被禁止的网络违规行为,如南加利福利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指出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我国的瀛海威行为条例和清华大学学生网管会制定的行业规范等等。但是,这些行为规范由于针对性太强,在形式上就容易流于琐碎,内容上也缺乏统一的价值标准及鲜明的伦理原则,只能表明网络道德教育刚刚起步,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并且很艰难。网络社会需要的网络道德教育是一整套系统的、完整的、统一的行为规范、全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很好地规范网络社会的行为,使其有序运行,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教育的主体是与受教育者矛盾对立着的特定的教育者,他们往往是高高在上的伦理道德权威,其主要职责是进行伦理道德的灌输。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的主体不是固定不变的,体现明显的层次性,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仍然包括伦理道德的权威,但是,他们不能仅仅是伦理道德的权威,还必须掌握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这样才能成为网络道德教育中成中坚力量。

其二,学生绝大多数会是现实或潜在的网民,因而广大教师自身除了具备良好的伦理道德素质和教育学、心理学素质外,也应该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承担起网络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任务。

其三,网络传播中的技术人员。他们直接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应该同时成为网络道德教育者。他们在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的同时,可以利用现有的传播手段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有时候,他们的“为”或“不为”,这本身就是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其四,社会各界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他们自身具备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大部分人也具备或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他们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

其五,学生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其六,全体网民,他们既是受教育者,也可成为教育者,对自己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客体

网络道德教育的客体即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样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网络社会中的网民,以青少年学生和职工为主。这是一支日益壮大的队伍。他们的共同特点:一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追求高新知识,有理想,积极上进。二是反传统,重时尚,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为独立,富有创造力,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和怀疑精神的现代人,他们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极具主动性。

2.更多刚刚上网或即将成为网民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

3.网络传播中的技术人员。他们既是网络教育的主体,也是很重要的客体。

4.社会各界各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5.学生家长。

(三)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一)因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形态应该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二)因为网络的超信息量和信息的固有本质,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具有可选择性;(三)应该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将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信息相交融。

网络道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一点非常重要。虽然我们说网络上没有地域限制,可以说它是一种“国际性社会”,但网络无国界,网民有国籍,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本国的人民,尊重国家的和制度。这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2.重在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判断、选择、批判的能力。这是网民在网络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能力。面对网络中的众多信息,教会网民道德判断、选择、批判的能力,可以使他们获得对自己对社会有价值的信息,促进自身与社会的进步。

3.奉献知识,造福人类。这是一种崇高和神圣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动力。有这样的道德感,就可以想到更好地利用网络为祖国和人类工作、服务和创造,努力造福人类,不利用网络去伤害他人、危害社会。

4.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行为。少数超级大国想利用网络实现霸权主义,对一些弱小国家采取种种歧视。应该使网民和未来社会的公民,具备这样的道德品质:公正地对待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人,他们都是人类的成员。

5.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网络社会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极大方便,同时,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著作权法通常鞭长莫及,而通过对网民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就会大大地减少网络社会的知识侵权行为。

6.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机密。当前,网络社会泄露他人隐私乃至国家机密的事常有发生。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机密这一点很有针对性,这也是网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道德品德之一。

7.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百折不挠。创新是科学的灵魂,它不仅是一个知识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道德品质的问题。进行科学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不为传统观念和已有的知识所束缚,善于提出新的问题,勇于开拓新的方向,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8.发扬学术自由,坚持百家争鸣。平等、自由的学术争论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积极开展争论,才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繁荣科学技术理论。网民应该具备这样的道德素养。

9.崇尚公平竞争,注重团结合作。这一点对于网民或者运用网络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网络是一个极大的活动空间,网民或运用网络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最需要团结合作,有时候,彼此不需要见面,就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合作开发与研究。当然,未来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竞争,但是,要提倡公平竞争,使竞争与合作同时成为可能,这是网络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品质。

三、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规划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步入21世纪的新的发展时期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这对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世纪选择,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国家意识形态主管部门、教育部门、信息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的领导,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规划,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鉴于网络社会的全球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征,应该重视和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网络社会中网络道德教育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尤其应该在采取统一的信息网络道德规范方面加强协同行动,强调形成较为一致的网络伦理,并负责对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

(三)加强各层次的网络道德教育培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网络知识、网络道德教育的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开展好网络道德教育,首先自身必须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了解网络知识和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同时,采用生动、活泼、形象的方法进行教育,避免使用传统的灌输和说教的方法。

(四)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德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围绕素质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该结合网络道德教育,对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在政治理论课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同时,其他各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五)开展网上网络道德教育

互联网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途径。各网站在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的同时,必须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建立网上咨询站,进行有关政策、心理、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咨询。咨询站应该实行隐性教育的方法,采用娱乐片、心理问卷调查、图片、音乐等多种易被接受的方式,让更多的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六)社会教育机构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课外活动教育机构,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和重要阵地。要结合开展校外教育活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这是社会教育机构义不容辞的使命和神圣的职责。有些社会教育机构只考虑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上网者到底涉及什么内容,他们全然不顾,这是很不可取的,也是很不道德的行为。

(七)通过舆论宣传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往往对受众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和引导作用。新闻机构在从事舆论宣传时可以机动灵活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结合与网络社会相关的新闻报道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孙建民:《高校校园网络德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教育探究》2006,4.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网络深深地影响着学校道德教育。我们要正视网络的技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使网络成为道德教育的实践平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的广阔空间,为道德教育提供更为生动和富有人性化的教育机会。与此同时,我们面时网络带来的德育管理难题,唯一的途径是加强网络法规和道德规范的建设。

网络的出现与发展,正迅速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认知渠道、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并对各个领域都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对教育而言,信息网络的出现优化了教育手段,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途径,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博自由的信息空间,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垃圾邮件、、暴力恐怖、网上犯罪等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那么我们如何看待网络道德教育建设问题呢?下面我们从四个认识视野来探讨这个问题。

1.网络中的技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网络的技术价值,表现在它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与冲击。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关系影响下,人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来自社会、邻里和家庭的监督比较频繁,道德的他律作用效果明显,传统道德相对来说较好得到维护。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能够使人际交往突破种族、国家、地区等有形无形的疆域,实现信息上的“无限关联”和“无限链接”,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改变着社会的道德舆论,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知觉方式和性质。这些都是网络技术价值的充分体现。

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本身又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价值。它是一种基于高科技的多元化、开放性的文化现象。网络正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的利器。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接受新生事物快,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最终形成,分辨是非能力不强,因此影响极大。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化正是我们目前社会的基本特征。面对青少年逐渐成为网络时代主人的趋势,如何加强网络时代的法治与德治,关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加强校园网络教育势在必行。

2.网络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

网络,正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意识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学生利用网络,以信息传输的方式实现着浏览、下载、选择、互动、交流、传播、表意等过程,在信息的产生、传输和衍生中,网民之间的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政治观念交互影响。这些信息都会影响大学生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形成,甚至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消极的社会态度。这些没有被筛选的信息正成为学生重要的信息源。

网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的广阔空间。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强大功能,实现跨时空的道德教育。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与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网友交流。这可以使他们接触到许多不同的观点,有利于他们开阔认识视野,学会选择和甄别信息。

网络,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更加生动和富有人性化的教育机会。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着一些缺点:内容缺乏时代性、确定性和应变性,不能及时反映和补充时代赋予的新内涵;形式模式化、单一化,使学生对传统道德兴趣索然,教育缺乏有效的载体,经不起不断变化的实践的考验;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回避社会的新变化、新现象。但在网络社会,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都在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回避”将变得无处可逃。交互式远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网上交流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与同学朋友讨论;单一的教学关系,正在被积极而多向的交流方式所取代;道德教育方式可以更加直接、更加生动、更加有效。可以说,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成长,为学生创造了自我发展的巨大空间。

3.网络对现代教育管理的挑战

一是网络带来了政治教育的难题。当前的网络信息有99%是由个别发达国家制作的,中国仅占0.01%,除了纯自然科学,几乎涉及了政治、思想、文化、历史等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大量充斥着资本主义国家的观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利用信息垄断优势,进行“文化侵略”。他们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兜售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腐朽的意识形态,宣扬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二所以,能否更好的坚持和发展我们的先进文化,能否保护我们的文化精粹和价值观,能否增强网民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抵御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之重。

二是网络带来了思想教育的难题。网络中的黄毒、黑毒对青少年思想教育提出了挑战。约有50多万个黄色网站,在随便点击中,平均每7次就有可能点击到1次,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自觉抵制黄色流毒的坚强毅力,其后果可想而知。黑毒即黑色信息,指有关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信息,如虚假信息、过时信息、垄断信息、以及的歪理邪说等。这些都会给德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三是网络带来了德育管理的难题。网络的高度隐蔽性,使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符号,人与人的交往变成了符号与符号的互动,上网的人山于缺乏“他人在场”的心理压力,于是谩骂、攻击、无聊、欺诈擅长邮箱、谣言、垃圾网络广告等现象屡出不穷。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39%的学生认为抄袭网页不算侵权,这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尚有待干提高。同时,大学生道德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其进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阳法制观念等素质正在发生一些变化,我们很难像过少、那样在一个封闭的道德教育格局里,单纯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善恶对错。我们的教育方式必须改变!

4.网络需要法律和道德的规范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以互连网为核心的网络社会正在悄然形成。在全新的网络时空里,网络社交成为大学生日益喜爱的新型社交方式。网络是一祸锐利的双刃剑,因此,网络社交安全教育成为新世纪教育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目前,网络社交常见的安全问题有:网络柳天引发的欺作勒索、沉迷上网导致的网络成瘾综合症、交友轻率误大了网恋陷阱。可见,网络社交安全问题严重地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及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对此,本文提出了自律性和防范性相结合的网络社交安全教育新模式。

信息技术革命作为一种伟大的生产力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社会正在悄然形成。网络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网络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入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特别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广泛建设以及校园外lritemet网的开通。大学生上网的人数越来多。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2001年1月的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0年底。中国网民已达2250万人,大学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全国高校大学生常上网的人数已达网民总数的40%左右。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已成为我国网民的主体。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社交理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今天在人们的社交范围中,网络社交占了一定比例。尽管这不是人们社交方式的主流。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人们对网络社交抱有浓厚的兴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这样,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络爱情等网络社交日益成为大学生喜爱的文化、生活和社交方式。它在给大学生的社交生活带来极大丰富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明显的网络社交安全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网络社交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

网络社交与现实当中的人际交往存在着很大不同。它是基于网络技术并因此发展起来的一种模拟性的社交交往,是虚拟的人与人间的交流,存在机器的遮掩,并非完善意义上的社交行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把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模糊了,人在网络上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出现,而在社交中备受关注的性别、年龄、相貌、职业等特征性被掩盖了,这便形成了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特有形式。可见,在上网过程中,人们完全可以使用代号或虚假的姓名、身份而不必担心被人发现。有一个漫画则非常典型地说明了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正因如此,网络不可避免地成为别有用心的人从事违法犯罪的空间,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匿名性易成为不法分子作案的依托,从而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社会性违法犯罪,作为网上主体的大学生如果不加警惕和认真识别,极易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人。

二、网络社交安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网络社交常见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三种:一、由网络聊天引发的骗财、骗物,甚至敲诈勒索,伤人害命等;二、沉迷上网、易患网络成瘾综合症;三、痴迷于网上恋情,易误入网恋陷阱,付出惨痛的代价。

1.目前,网络聊天工具如QQ, OIC-Q, ICQ, MIRC等已深人到大学生社会当中,各个网站一般也设有自己的聊大室和虚拟社区。如果能够以理智的心态对待,网上聊天对于大学生增长见识、满足交友需求、缓解心理压力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应看到,网上聊天给大学生带了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其中由于沉溺于网上聊天而惹祸上身的不乏其例一些不法分子掌握了上网聊天者的交友心理,假借“交朋识友”、“谈恋爱”的名义,编织谎言,骗取对方的信任或崇拜,然后设法引诱对方上钩,约见网友,骗财骗物,甚至敲诈勒索,伤财害命。而其作案目标往往是针对涉世未深的在校学生。

2网络成瘾综合症

沉迷上网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是巨大的,它直接导致青年学生生产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出现病态,其中危害最严重的当属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综合症(LTE—RBNETADDICTIONN)被认为是因过度上网引起的心理疾患。其主要疾状是:网络环境下的心理问题,如撒谎、孤独、冲动、暴庚、淫逸、虚空等;上网时精神极度亢奋,没有疲劳感,无法控制上网时间,每次都越过计划,甚至不吃不喝,通宵达旦;下网后萎靡不振,神情倦怠。身心俱疲,焦躁不安;对现实生活不感兴趣,人际关系冷漠,为了上网不惜荒废学业,影响工作;平时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严重的全身震颤、痉挛、摔毁器物,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等等。

由于模糊了现实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一味沉醉于虚幻世界,网络成瘾综合症给青年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严重地降低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对大学而言,网络的成瘾综合症导致了大学生对社会规范意识的减弱,对现实社会的琉远,生活与工作能力的下降,人际交往能力萎缩,以及严重的精神瘴碍等。据新华社报道,上海复旦大学一名男生因上网过度而出现生理和心理异常。这名大学三年级男生从上学期开始常在早上八时进人机房直至晚上机房关门才离开。因为过度上网,这名男生容貌憔悴、情绪低落并常伴有莫明其妙的言行,患有网络综合症的学生很难完成学业,江苏高校一项调查显示,在其退学的同学中,有近80%的学生是因为过度迷恋电脑娱乐、网上聊天所致。

由于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有的学生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从而产生像上述学生那样的症状。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在网络社交方面应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回到现实中来。在网络越来越深人到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同时,现实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必须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许多自觉性不强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无节制地上网占去了他们相当多的学习时间,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另外,网上的信息良隽不齐,一些学生留连于粗俗的黄色网站,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等等。

3.网恋误区

网络恋情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已成为长盛不衰的话题.在一些追求新异刺激的大学生眼中,网恋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并有着让人不可抗拒的魅力.对于网恋的利弊,人们所持的态度不一,欢迎者有之,将信将疑者有之。2001年,新浪网开展了一项大学生网络抽样调查,谈到对网恋的态度,认为网恋是“游戏一场,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占46%;持相信态度,但认为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占41.5%;相信网恋且更期盼着美丽降临自己身上的占12.5%。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对网上恋情并不反感。

事实上,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友之间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仅凭聊天中枯燥的字符,你根本无从了解对方的容貌、性格、身份,甚至无法分辨其性别。上网只能拉开想象的空间,所能感受到的多为对方的优点,因而具有很强迷惑性。一旦这种恋情进人现实往往变得十分脆弱,网恋之花虽美丽诱人,但因其没有生命力,基本上难逃凋零的结局。有的网民曾说:‘.网上交友毕竟是虚拟中的世界,与现实相差太远,由网友发展成为生活中的朋友,至今一个也没有。……每次在网上谈到兴浓,都想把它变成现实,并且多次也是真的投人了感情。但是,事实却往往是残酷的,每每见面或打电话联系后,很快就成为过眼云烟。”有资料表明,当前网恋的成功率仅千分之一。正处与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承担着重要学习任务的大学生必须慎重对待。痴迷于网上恋情,除了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影响顺利完成学业以外,网恋还极可能让人误人陷阱,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应对之策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力量不能阻挡的。同时,在现实社会中包括高校内部,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相依并存是大势所趋,必须确立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理念。

1、加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伦理哲学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财富,闪耀着中国先哲们的睿智之光,蕴藏了宝贵的价值理念,其中的很多思想对于今天的网络道德建设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国历来就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非常完善。在德教方面,儒家提出了“德教为先”和“修身为本”的思想。我国古代圣哲早就提出“仁义礼智信,”,强调“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诚信不仅作为一种柔性社会规范约束人们,更作为一种新丰富、取之不竭的社会道德资源而存在。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基本要求,它既是人们道德修养的基本范畴和最高境界,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只有网络社会各成员,规范自己的行为,..克己”、“知礼”,才会从根本上消除网络社会建设上出现的网络损公肥私、网络赌博、网上色情游戏、网上破坏、网上偷盗等负面现象。当前,高校实施以德育人,用传统的优良道德引导人、教育人对于高校网络道德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已经显得过时和低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转变教育思想与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特别注重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倡网络文明。高校广大德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主动占领网络这块新阵地,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根底,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还应该掌握必备的网络知识、深人了解网络的特征,能熟练的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思想观念和素质能力两个方面积极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胜任“网络时代”灵魂工程师职责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重、自警、自律意识;二是要强化舆论正确的道德评价,对网络信息中不良道德现象进行谴责,形成舆论压力;三是需要研究上网大学生的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的表达与交往方式。以更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使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化、道德化;四是要在全社会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形成网络道德规范,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唤起自觉维护科学价值和道德观的责任感,构筑起一道稳固的道德防线,并与信息立法形成良性互动.使空间最终成为一个既高度开放、又高度文明健康的精神王国,使文明上网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组份,同时,它也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在学生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作以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

    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百万个网络、数百万台计算机与internet相互联,用户数已达到数亿之多。internet受到人们普遏的欢迎和青睐的原因是internet中包含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宝库,几乎包含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进人们的生活,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结构,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暴力、色情、黑客、不道德与犯罪行为等网络陷阱,直接危害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是指为塑造人们在网络上的良好品质和作风而进行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宜传教育。

1网络给青年学生带来的问题

1. 1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有高度的交互性和开放性,因而青年学生在网上可以更多、更快地获取信息。网络已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但是,如果不用正确、理性的观点分析、理解所获得的信息,而是照单全收,学生思想将有可能受到毒害而迷失方向,这就是网络这把双刃剑的负面影响。有的学生沉迷于网上聊天、网上游戏,从而导致成绩下降,有的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搞网恋,有的学生有成为黑客而感到光荣和骄傲的思想,他们到处乱扔逻辑炸弹,恶意制造病毒,破坏别人网络的正常运转;不健康的内容充斥着网上最热、最活跃的聊天室和bbs(电子布告板),使上网者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污染,更有甚者登陆色情网站,使自己不能自拔。

1. 2网络容易造成道德感弱化

      道德感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状况,它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道德感弱化就是人们这种情感体验在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网络的影响下,逐渐变弱。在网上,所有人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出现,因而青年学生在网上的言行就更自流、更放纵、更狂妄,思想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认为网络与道德不沾边,网络的使用只是知识技术的问题而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

1. 3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社会交往不足

      网络是世界性的电子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青年学生与世界的联系就变得十分便捷和迅速。他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icq聊天室和bbs等途径与素不相识的人交友、聊天或探讨问题,扩大了交往面。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这种交往面只是一种虚拟的人与人间的交往,是一种人一机一符号一机一人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有一种怪现象,有人在网上口若悬河,网下却沉默寡言,网上朋友遍天下,网下朋友屈指可数。他们害怕跟现实中的人交往,宁愿躲在房间里乐此不疲地敲打键盘与对方的计算机沟通,使他们与社会上的人互动较少,成了“躲在房子里的人”。

2开展网络道德教,刻不容级

2. 1提高青年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拼别能力

    网络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制约人类和支配人类的,因此,要教育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不能反过来让网络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一一自觉维护网络文明,树立网络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同时,要他们认识到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里面也有陷阱和暗流,因而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对有害信息进行抵制,识别和拒绝网络破坏性行为。

2.2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责任感

      国外的网络发展较早,某些东西相对较成熟,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①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②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③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里去窥探;④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窃;⑤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⑥你不应该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⑦你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作出了补偿;⑧你不应该蒯窃他人的精神产品;⑨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人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⑩你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同胞理解和尊敬。学校可以适当借鉴以上“十戒”,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学校现实情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通过对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使他们能够理性地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明确认识到任何借助网络进行的破坏、偷窃、炸骗和人身攻击等都是不道德的或违法的,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受到相应的制裁;应杜绝任何恶意的网络行为,也自觉地监督别人的网络行为,加强网络责任感。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道德大学生

在现阶段,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新成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新要求。高校德育工作置身于网络文化的氛围中,应当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主动应对网络文化的挑,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网络道德,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努力把网络文化建设成校园文化的新亮点。

教育大学生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信念是人类意识的核心部分,是人们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较大,网络文化中健康向上的东西和颓废、消极甚至反动的东西,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并且后者往往具有较大的诱惑力,容易使他们成为不健康信息的俘虏。目前,网络文化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全球性,二是主导国家是少数西方国家,网络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各种“西化”、“分化”的不良信息,西方社会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等,和青年大学生实现了零距离接触。面对严峻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应当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邓小平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关键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自觉地选择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抵制资本主义腐朽、反动的思想。

帮助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其文化身份,文化身份由其民族传统、思想方式、价值观等一系列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态构成。经历了几千年繁衍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塑造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为博大精深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文化之精华越来越具有生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和世界走向和平与美好的未来,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网络文化的出现,增进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但是,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接触的大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有可能会导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淡漠,甚至会消解我们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目前,美国文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后盾,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国渗透,企图使世界共享一个“基于西方大众文化的共同的大众文化”。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亚欧各国都采取措施,扶持本国文化。中国政府也一直在做复兴中华文化、扶持中华文化的工作。因此,在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当今世界,大学生置身于网络环境中,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接纳外来意识形态的关系,促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融合,为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出贡献。

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其身心发展,而且对大学生步人社会、适应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使庞大的地球变成一个小村庄。由于网络交往具有安全性、间接性、广泛性特点。通过网络可以忽略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条件,与另一个不知身份、职业、性别的人安全地进行思想、心理上的交流。这种交往激发了彼此间的神秘感,并且也不担忧会泄露自己的稳私,因而这种交往容易使人获得交往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日常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其运行机制要复杂得多,机遇、成功和风险、失败并存。但现实的人际交往是作为一个有着健全社会性的人所不可缺少的社会互动。如果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就过分依赖网络虚拟的交往寻求安慰和满足,从而更消极地对待现实的人际环境,形成恶性循环,这不能不说是人的异化和片面化。人际交往是青年大学生丰富社会性、健全心理状态的重要途径。而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冷遇和挫折,不是积极地去调节、完善,而是选择了放弃,转而沉溺于网络交往中,陶醉于整日坐在计算机前与另一个同样忽略了背景条件的人安全地聊天,以至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冷漠无情,陷人孤立疏懒、空洞贫乏的人生状态和空虚苍白的心理状态。因此,大学生要正确对待网上人际交往,采取正确的态度,充分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面。同时,适当控制对网络的依恋,注重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际交往,而不是将网络看作自己唯一可信赖的“朋友”。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将越来越凸显。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基于网络自它产生之日起,在展现其巨大技术功能优势的同时,负面的影响也随之出现了,而大学生就是受其影响的最大人群。张元博士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以其前期理论研究为基础,并对既往的研究进一步聚焦,既有厚重的学理,又切合当下中国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所选题域关注现实重大问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网络道德在当下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学校都必须正视的问题,并且在今后这一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发现了问题,就必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意识,而张元博士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所进行的研究,其意义即在于此。1987年9月20日20点55分,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时刻。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研究人员收到了一封用德英两国语言写成的电子邮件。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在这之后的短短20多年,互联网在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正在从量的增长走向质的蜕变,中国已经有多达近7亿网民。而万维网出场的1991年,接入互联网的全球计算机只有20万台,可今天,全球70亿人口中有近30亿成为网络人口。伴随着海量信息低成本的全球流淌,伴随着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囊括一切的连接,网络信息技术正在以一种亘古未有的方式彻底改变着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联系。正如张元博士所说:“与其说互联网是一场技术革命,倒不如说它是一场社会革命,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没有互联网,人类几乎不能存在,互联网已然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网络是全球化的加速器。如果说全球化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地球村)”“一叶小舟(诺亚方舟)”,那么,互联网则将地球上的一切“一(e)网笼络”,“地球人”不分人种、肤色、民族、宗教、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成为了“命运共同体”。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远比工业化的出现大得多、深刻得多。“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国家了。”[2]255-256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绘的曾经让当时的世界颇感震惊的“现代性”社会图景,而互联网则使当年的那种“统一”变成了“一体”,其所带来的震惊已非当年所能相比的了,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但请别忘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现代性”恶果。

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受害国,最近一项权威调查发现,全世界网络攻击2015年增长百分之十几,而中国遭受的网络攻击增长了571%。有教育部官员说过:当前,中国正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心,风景这边独好的正效应与树大招风的负效应同时显现,点赞中国声音与抹黑中国论调同时存在。前加拿大外长、全球互联网治理委员会副主席戈登•史密斯说:没有网络治理,互联网就像开车看手机一样危险。正因为如此,网络治理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是网络治理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2014年2月27日,中国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上宏观规划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和信息化建设。2014年11月,在中国浙江乌镇召开的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主张”“中国行动”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各国政要、科学家的目光聚焦在中国的小小乌镇。网络时代,学校教育也面临着网络治理的重任,只不过是“教而治之”“育而理之”。从高等教育来说,网络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传播载体和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多元思想文化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激荡、碰撞、交流和融合,也给大学生这一网络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性难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故而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张元博士认为,大学生网络生活对感性的追求,导致现实的道德行为规范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约束力大为降低,使其道德观念弱化、道德理性丧失和道德行为异化。网络世界的数字化、多媒体和虚拟性特征,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各种丰富的超现实信息、声音和图像,信息的丰富极大地刺激着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感官系统,极易导致其感官系统能力的弱化。而大学生感官系统能力的弱化有可能使其丧失部分思考能力,致其大脑沦为各种纷繁复杂的图片和声像的信息接收器,容易导致其理性思维功能逐渐退化。但是,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宣传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还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围绕新形势下高校在舆情研判、网络宣传、抵御渗透等重点难点工作,开展研究的针对性不够、队伍培训的有效性不强;缺乏有效调动队伍积极性主动性的鲜明激励导向和政策机制;学校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各支队伍协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尚不完善;一些高校在严格落实人员配备有关规定中还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等情况。”[3]要求高校“要着力提升网络运用能力,遵循信息网络规律,把掌握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操作技术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必备能力,练就运用‘网言网语’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过硬本领。要着力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培养训练主动设置议题、汇集研判网上思想动态、回应网上关切的方法手段,熟练掌握网上信息、报送和舆论引导工作规程,不断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要着力提高网络评论能力,以培育网络名编名师、开办网络名站名栏、发表网络名篇名作为载体,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积极参与网络评论,着力培育一大批网络宣传骨干人才。要切实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强化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学习掌握抵御防范网络攻击的技术规范和技巧”[3]。因此,网络时代高校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改进和加强。

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在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承载着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功能,是信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途径,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引导和管理工作的力度,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4]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有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具备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全面的大学生群体。面对网络给大学生群体在思想品德、心理和人格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如何破解网络道德教育之困境,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主动性和针对性,这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及如何培养人这一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市场经济、网络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支撑体系,在促进人们价值观的积极变化,以及形成竞争观念、效率观念等新的价值观念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这种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无序、矛盾和冲突,已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易致其价值取向紊乱和失衡,诱发其在现实社会中对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丧失信心,使其学习、生活及工作质量低效化,这是一种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危机。

为此,张元博士认为,根据大学生接受国家倡导性价值规范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要求,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进而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进行客观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使其能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利于大学生加强对不同价值观的比较、分析与选择,使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有利于消弭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存在的网络道德异化现象。张元博士对“网络道德异化”的定义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现实网络道德规范在实现他律和自律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网络世界的“无中心化”模式的干扰妨害,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和全球化等各种因素消解了现实道德的约束力和调控力,致使网络道德评价机制多重失准,网络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导致网络行为主体的网络道德观念弱化和道德良知异化,加剧其道德理性丧失,使主体的网络实践活动及其网络行为丧失原有内涵,演变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这个定义尽管冗长、繁琐,但也不失深刻。在网络媒介行为中作为网络受众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对于自身的网络道德异化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张元博士认为,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网络德性异化的形式多样,既有整体性变化,也有局部性的变异,德性异化的产生也具有多方面的因素,既包括外界的社会因素,也有作为受众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自身因素。因此,探索网络虚拟环境中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变化轨迹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消弭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存在的网络道德异化现象。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运用现代性理论进行思辨性研究,研究视角比较新颖

现代性理论尽管引入中国的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应用领域很广。现代性是一个十分复杂、难以精确表达的概念,很多学者对现代性的运用只是概念上的简单套用。笔者对现代性理论关注较早,2000年笔者出版了《现代性与近代中国》一书,但直至今日,笔者对现代性的理解仍然有“雾里看花”的感觉。用现代性理论研究学校道德教育问题,学术界研究成果不多,既有的研究成果也只是皮相之说。张元博士运用现代性理论研究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应该说其理论探索的勇气可嘉。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全面展开,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为现代性与前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机制之间的冲突,这在中国表现得最为典型。现代性既是一种时间性向度,更是一种交织着内在紧张、矛盾、冲突和悖论的文明或文化发展的复杂过程与存在形态。由于前现代因素的纠缠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性,加上体制机制的缺失,导致当前中国现代社会的困境和危机加剧。张元博士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体现出的文化危机或信仰危机,以及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所经历的价值论争、文化冲突和实践价值取向偏移,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现代性的本质和命运密切相关。用现代性理论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这是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张元博士认为,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正向功能,具体表现在: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拓宽了他们的创造性,促进了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对现实性的超越和自我超越。因此,从促进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主体性生成向度,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有助于形成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主体性内核,即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的生成。但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又存在着现代性困境,这些现代性困境表现在大学生的道德层面,则是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异化现象。

从现代性角度分析,这种网络道德异化现象表现为: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民族意识弱化,网络信息的“同质化”导致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存在物化之困,网络交往的“去身体化”导致大学生存在自我中心主义之困,网络技术的“去人文化”导致大学生存在网络工具理性之困,网络社会的“去中心化”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张元博士认为,从哲学上来说,网络道德异化作为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对道德自身的否定,是提升到新道德的中间环节,即道德发展处于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否定”阶段,在从异化到扬弃异化的发展过程中,道德发展实现了螺旋式的上升。应该说,张元博士的这一观点是具有思辨性的。此外,张元博士还从治理、教育、自律等方面,对网络环境中大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做了具体分析:网络生活场域建设滞后导致大学生网络生活根基游离,网络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不完善,以及信息监管疏漏导致网络媒介权力错位等原因,使得网络信息监管失效。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疏离,存在教育目标虚幻,理论抽象化,方式悬空化,过程工具化等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网络伦理道德素质不高,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途径单一,主体网络认知能力弱化,网络文化教化缺失,网络慎独自律意识淡薄等因素,使得大学生这一网络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层次较低。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提出了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与治理路径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对于学术研究来说,问题意识极为重要,学理分析也极为重要。但对于研究与现实密切关联的话题,除了要有问题意识和进行学理分析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设计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而言,张元博士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尝试构建“场域建设———法律规制———文化教化———道德自律———社会保障”五位一体的倡导与禁止并用、内引与外压结合的战略性立体疏管和教育机制。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能够体现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其中不乏富有新意的观点与措施。具体来说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场域建设———建设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平台。通过厘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主要特征、素质要求与职业能力,提出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培养网络生活场域建设的骨干力量。创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载体、特色网站,以及博客、微博、BBS等社会化网络辐射载体。

第二,法律规制———健全与完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和制度法规。一是政府部门要牵头制定和推广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二是要制定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辐射载体的自律公约;三是要加强网络媒体行业伦理道德规范建设,加强规范网络传播秩序、网络传播内容、网络传播行为的立法。

第三,文化教化———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一是加强高校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在内容上,要取材于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现实生活经验和现实网络生活体验,注重从性质上彰显生活性特质,激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共鸣与移情;在目标上,重视他塑向自塑的转化;在场域上,使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方法上,坚持网络生活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在环境上,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文化建设相结合;在理念上,强调灌输教育与辨识教育相结合;在体系上,坚持文本与超文本相结合;在课堂上,坚持日常生活教育与网络课程教育相结合。二是改变规训式的网络道德教育,构建网络文明礼仪,加强网络传媒的宣传教化,发挥知识分子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与引导网络社会自治组织。

第四,道德自律———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独自律”思想。慎欲明辨,增强主体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强化其网络认知能力;慎思谨言,强化网络言论文明;慎隐笃行,规范和形成网络行为自律;慎始善终,促使主体形成理性自觉的网络道德意志、网络主体意识和网络道德人格。第五,社会保障———构建网络社会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机制。发挥社会对大学生网络德行的补偿激励功能,使约束与惩罚、补偿与激励成为承载网络社会道德之车的两只直径等距之轮毂。通读张元博士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笔者认为尽管该书的研究还有不尽完满的地方,但围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这一问题来进行研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也为学术界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开展好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中国教育新闻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第8篇

通过调查发现网络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上内容丰富,既包括教育、学术尖端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也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东西都极易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尤其是“黄色”信息影响最大,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两性问题,有着极强的好奇欲和探索欲。缺乏基本的选择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再加上我国这方面的教育相对滞后,往往会使青少年受到伤害和误导。另一方面,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青少年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等乃至严重的心理疾病。

二、沉湎网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学生的自制力差,很容易造成上网成瘾。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患也明显偏高。

三、上网可导致青少年荒废学业

一方面,上网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在网上抄作业,甚至在考试时拿手机“百度”,这使部分人过度迷恋于网络,依赖电脑,沉湎于电脑网络,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受到破坏,学习成绩下降,有些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网络的负面作用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辨别能力、抵抗能力不强。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在教学上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已势在必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本身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就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1.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信息技术课。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不断的加强、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2.教师还应该努力去了解与计算机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随时留意报纸、杂志上的相关事例,把这些知识点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该在工作、生活中以身作则,严肃网上纪律,具有高度的自律意识,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应该自觉建立并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个人网络道德的高度自律,做好榜样。

二、要求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不做“黑客”,也不做“黄客”;讲究社会公德和IT 职业道德,做诚实用户;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杜绝与青少年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三、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确定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1.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做一名网上道德人。

2.采取新的教育方法,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网络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根据青少年对网络感兴趣、对网络技术接受快、喜爱集体活动等特点,学校和有条件的社区可以组织青少年适当举行关于网络的专题活动,如网上读书活动,网上的“发贴”竞赛或开办网络技术的讲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