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会调查分析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村调查;农业院校;经济类;综合素质
一、引 言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同时适应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的要求,很多高等学校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地方农业院校以培养服务农村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所设大部分专业是涉农专业,如何更好的为农村服务,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般通过课堂为载体接受知识,虽然理论基础较强,但是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地方院校经济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的为三农服务,是一项严峻的课题。本文提出了构建农村社会调查平台,提高地方农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设想。通过农村社会济调查,使学生更充分全面的了解、认知和探索农村发展规律,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院校经济类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设计
传统的农业院校经济类学生培养方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每门课程主要授课方式是课堂讲授,实验和实践环节薄弱。教师上课以“满堂灌”为主,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记录笔记,依照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学生只要认真复习笔记,就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至于这门课程在实践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所创新,在考试中不能体现,致使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差。随着高校扩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毕业论文等系统训练环节减少,学生参加实践、实习的机会较少,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发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基础不厚,视野不宽,缺乏创新能力。
2.缺乏多学科交叉培养意识
目前,一般高校本科学生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校期间,只要按照要求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生按照兴趣选修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掌握。但是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往往缺乏正确的引导,随意性较大,而且部分学生选课的依据是根据课程是否容易拿到学分而定。比如一些高中期间学习文科的学生,认为数学较难,在选课过程中,逃避和数学相关的一些课程,例如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课程,造成很多学生所选课程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地方农业院校主要为推进农村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农村涉及到的领域较多,更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农业院校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素养。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应该是更注重复合型人才,不仅仅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有实践创新能力,而且更要具有多学科背景,很多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多学科知识的培养,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
3.缺乏应用能力培养实践
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高等院校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研究型为主的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一般的本科院校,例如有些地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定位不明确,培养的学生往往不仅科学研究能力不高,而且动手能力较差。例如一些农业经济管理类学生毕业后,到村一级单位担任村官,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要对村庄的发展做出前瞻性的规划,而且还要能够解决农村基层组织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有较高的应用能力素质。因此无论是什么性质的高校,特别是地方农业院校,应该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素质培养,培养出具有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的合格大学生。这主要在于构建重视实践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综合提高应用能力素质。
三、学生参与农村调查的作用
1.弥补了教学体系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复合人才的培养
随着科学的发展,知识体系也应该得到不断更新。但是学生使用的教材并不能动态的随着学科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而及时完善,教材在一定时间内呈现了稳定性的态势。教材如何反映科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是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村社会调查的开展无疑就此问题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农村社会调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对三农问题有了感性认识,随着农村调查活动的持续性进行,农村的变化、农民诉求和农业的发展,每一内容都能作为鲜活的案例,呈现在课堂上,供同学学习和研究,弥补了教材一成不变的不足,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都能够和当前实际密切结合,反过来极大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同时农村社会调查对于农业院校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课堂讲授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信息量,但是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把农村社会调查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到不同经济学科中,让学生更多的自主参与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开发求新、求异的创造精神,以达到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农村调查本身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项科研活动,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农村调查过程,学生在参与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创新了思维、提高了应用能力。国外很多高校在学生刚入学时,就为学生制订了独立活动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和宗旨是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研究及自主安排自己的活动,以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学生在本科阶段缺乏科技能力和科技技巧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较弱。开展农村调查实践,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在教材中没有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创新思维,通过农村调查的实践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会显著得到提高。
3.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受到本科学制4年的限制,经济类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师主要通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在校期间,如何使学生既能得到充分的理论修养,又能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参与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因为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内容,使学生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农村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是首先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进行确定主题,明确调查目的,自主根据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利用每学期教学实践和实习的两周时间及寒暑假时间,使学生走进农村和乡镇企业,进行人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然后对调查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反映主题的调查分析报告。整个教学过程犹如一个小型科研活动,理论知识的领会和理解是通过农村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得以实现,通过整个调查过程的实践,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应用理论知识的意识,使学生提高了爱思考、会思考和写作科研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的洞察能力,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结 论
农村调查是地方农业院校培养农村高级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农业院校应积极探索农村调查的长效机制,不断挖掘新的形式、方法和途径,使其为高校更好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于翔涛,吴洪特,大学生实验与综合素质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一、调查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到达一个新的层次。同时面临社会道德滑坡,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社会价值混乱的局面。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社会道德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担当解决这一困境的重任,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2007年胡XX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012年10月,胡XX在党的十报告中再次重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他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调查步骤
活动步骤
第一步:教师对全体学生摸底,了解学生情况,筹备成立思想品德探究小组。
第二步:根据班主任老师推荐,教师考查,确定思想品德探究小组成员。
第三步:成立思想品德探究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知识和调查报告撰写的相关知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第四步:每个人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出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卷调查的初稿。
第五步:结合每个人设计的问题,小组讨论,将九位同学的所有问卷进行整理,形成统一的问卷调查表。分社会和家庭两个角度,最后统一印制,每个同学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并注意收集影音资料。
第六步:根据个人的调查结果,个人分析调查情况、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建议,并完成到处个人报告的撰写。
第七步:小组讨论,形成思想品德探究小组的总报告。
三、调查方法
1.访谈法——与邻居、家长、社会人士、亲朋好友进行面对面交谈,了解不同的人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状况,了解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和看法。
2.问卷调查法——向社会人士和价值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情况。每人共发放问卷30份,其中,家长卷20分,社会卷10分,共270分,收回大约250多份。
3.文献研究法——收集、阅读和研究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文件,理论研究成果,提高调查者的理论水平。
四、调查结论
1.调查情况汇总
第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停留在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知道党和国家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养,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更说不全“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
第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党员、干部、大学生了解的角度,商人,一般工作人员、个体户、居民、工人基本不了解、不知道。
第三:军队干部和士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掌握要高于一般群众,他们对此内容相对熟悉。
第四:人们对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识统一,都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为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念混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主流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人们的思想认识。
第五: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认识统一,认为应该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六:人们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了解不足,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并不知道其内容。
第七:调查过程中,许多人一听题目就不愿意参与,或只填写单项选择题就离开,说明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不足,不愿意了解,更不愿意深入的研究和掌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2.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有8年了,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却并不是人人都知道的和重视的,这是因为
原因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宣传重要停留在干部和政府当中,宣传力度和普及度不够。
原因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较多,不容易记忆,许多人学过之后很快忘记,很难践行。
原因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较为宏大的要求,与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具体行为要求差异过大,难以在社会实践中联系。
原因四:有些部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重视不够,宣传活动形式化,表面化,枯燥化;宣传的效果较差。
原因五: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的思想潮流被西方“拜金主义”思想影响,只重视物质社会,不重视精神生活,西方的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原因六:道德滑坡,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被冲击,人们不重视,更容易受到突出个性的非主流价值观的左右。
3.建议
第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完善,其内容应该更贴近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规范,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有操作性。
第二: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用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影响较大的宣传形式,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厂、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更广的层面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发挥网络、电视、报刊、广告等媒体的优势,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材料,闭门造车,难于撰写出有价值的文章。搜集与占有资料、整理资料,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同时也贯穿于撰写财务会计论文的始终。
(一)资料搜集的范围。搜集资料时,首先要明确哪些资料是有用的,不可或缺的;哪些资料是必需首先了解的、急需的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搜集。写作论文一般应收集以下几类材料:
1.论题的核心资料。它是指所研究对象本身的资料。例如:《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冲击与挑战》这一选题,其核心资料是围绕知识经济和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如《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国际会计准则》、《论财务会计概念》等书籍。核心资料,往往是“参考文献”所列的书目、篇目。
2.背景资料。它是对核心材料起参照、比较、深化作用的资料,包括已有研究成果资料和与论题相关的参照材料。学术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积累的过程,后人通常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要重视已有成果资料的收集。可以编制已有成果目录,从标题上掌握论题研究的线索,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各派观点的资料,以便寻找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有些资料还能用于行文中的理论探讨,以增强文章的理论性。
3.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资料。专业论文不能停留在就事议事的层面,而要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科理论来分析和阐述问题。因此,必须注意这方面的理论资料收集。
此外,还要熟悉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
(二)搜集资料的途径。面对如山似海的资料,怎样才能迅捷地获得我们所需的资料呢?这需要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
1.社会调查。这是获取第一手资料(包括亲身体验)的主要方式。大量实用的富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有的尚未被人们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去获得。业务部门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经验总结、分析报告、凭证账簿及报表内容格式等等,都是重要的实际业务资料。虽然这些资料比较零散,但它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能给人们深刻的感性认识。写作论文时可重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具体方式有:
(1)普遍调查。它是对论题所涉及的一定范围内的有关情况,作出全面性的调查。例如,探讨我国国有企业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等问题,就要对各地区、各单位作全面的了解,对其人员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的状况,作系统的调查分析,了解其全面情况,掌握各种有关数据和事例,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的管理方案。这样普遍的调查,难度会大一点,需要花费较多的物力和人力。
(2)专题调查。它是针对某个问题作专门的调查。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沪深两市的所有纺织类的股票的股本结构、财务指标、市场价格、政策倾向等资料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对各股票市场价格高或低的原因作重点的剖析,预测各股票的未来走势,并进行技术分析。
(3)典型调查。这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探索其内在规律性,然后以调查结果推论全面情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典型可以看到共性,即一般面上的情况。因此,典型一定要注意有代表性,可以选取上下两头,也可以选取上中下三类。例如,要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可以选取非常成功的邯郸钢铁制造厂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典型调查,分析其降低成本的方法、原因、经验,然后总结出降低成本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设想。典型调查单位数目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属小型调查,能节约时间、人力、物力。
(4)抽样调查。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从所要研究的现象的全部个体单位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个体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取得资料,然后推算出全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方法。它一般是在总体数量庞大时运用。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由于纺织类股票家数较多,要想对所有股票的情况一一进行调查,实际上工作量很大,有时也并不需要这样做,这时就可以运用抽样调查法,将其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两家有代表性的股票进行分析比较。
(5)重点调查。它是在被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求对总体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在所研究的内容方面数量比较大,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不一定要求有典型性的单位。
(6)个案调查。它是对某一具体社会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它与典型调查有许多共同特征,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其缺点是主观随意性较大,优点是耗费的人力、财力相对较少,可全面深入细致,方法多样,得到的资料十分丰富、生动、细致,是其他方法不能比拟的。
进行上述调查,可以通过观察、开会、问卷等调查方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其中,观察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据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其他科学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考察、搜集资料。开会,是指调查主体(调查者)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有关调查对象(被调查者)举行会议,或直接参加有关部门举行的一些相关会议、报告会,利用开会这种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某一社会现象(调查内容)的一种调查方法。此种调查方法比较方便,与会者彼此可以相互交谈,相互启发,相互修正,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资料信息;问卷,是指采用邮寄,直接询问等方式,依据调查设计的问题(亦称调查问卷),经调查对象作答而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研究、获取资料的方法。问卷的设计要鲜明、准确、易于填答人理解,才能提高回收率。
2.文献资料搜集。文献,通常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但我们写财会论文,所指的文献,是广义的文献,即与论题研究对象信息有关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财务会计方面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如,《财务与会计》杂志,侧重于介绍会计法规、会计实务工作经验;《会计研究》杂志,则侧重于对财务会计中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中国会计学会每年编制的《会计学论文集》,则选择了当年有代表性的财会论文。各省、市、自治区有关学会的刊物、文集亦可选读。
有关财务会计书刊资料名称,可以参考本书第三部分的“参考文献索引”。
总之,搜集资料既要丰富又要适度,要有重点地阅读与选题有关的内容,而不要漫无边际地阅读。文章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的可精选,有的可精读,有的只需大致浏览一下即可。
(三)搜集资料的方法。检索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充分利用论文撰写者自己的藏书,善于利用图书馆、档案馆、书店、书展等。每一个研究者都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建立自己的藏书系统。可以直接在资料上做阅读记号,或者插上若干纸条,随时备用,这可节省大量抄录时间。此外,图书馆、档案馆收藏有大量专著、报刊、统计报表、历史资料和技术档案,而且经过整理开发,以其资料齐全、检索方便的优势,吸引着研究工作者。到图书馆查阅是获取文献资料的基本途径。当然,经常逛书店、看书展,往往也可以获得最新的图书资料信息。版权所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单位的资料室、侧重于平时积累,经常做卡片、记笔记、剪贴(复印)报刊。是书,注明作者或编者(译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是报纸,注明作者、篇名、报名、第几版、年月日;是杂志,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年月(期号),以便附录在论文的后面“参考资料”项,也便于文中注释引文的出处(是书最好还要加上页码)。
怎样才能快速地查检到所需的资料呢?
①要熟悉图书分类法。一般来说,图书馆都是把所藏图书资料按内容的科学性或其他特征,以一定的标准划分类型,有规律地排列出来。开架图书,我们可以自己查找;对于闭架图书,我们可以查看图书馆编制的目录。目前使用得较为普遍的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此法把资料分为五大部类二十二大类,一级大类目下,根据图书属性又划分为若干二级类目,其下再分为三四级类目,并采用“八分法”和“双位制”编码。比如,要查找财政、金融方面的资料,就要先找经济大类,它属于社会科学大部类的F项目,然后找到政治经济学项,再下找至“8财政、金融”,在此项目下就可查找到你要找的相关论著,用专门纸条写上编码、书名交给管理员就可以了。
此外,有些图书馆还同时使用书名目录、著者目录、主题目录,读者可以按其中的一项进行查找。总之,如果不熟悉图书分类法,可以选一本简明的“图书分类”浏览一下,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翻检图书分类目录时,可编制参考书目。每本书名用一个单独的卡片,既便于借阅,又便于保存,还可以从书的标题中估计与本论题的关系,然后“按单索骥”,借阅图书。
关键词:网络受众网络信息网络编辑
在网络传播时代,受众一词已经有些名不符实,因为网民这样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可以积极地反映自己对信息传播的需求,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意见与态度,甚至有些时候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与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网络编辑要更准确地了解网民。把握其阅读心理及取向,更好地为网民服务,就需要用各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受众。
了解受众,可以有多种方式,受众调查是其中常见的方式之一。
一、网络受众调查的意义及局限
受众调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首先,受众调查是网站了解网民的一个基本渠道。一个网站的网民构成情况如何,他们在网站上的活动习惯怎样,他们对网站的哪些内容感兴趣,他们还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一类问题,都是网站应该调查的。
在网站作出重大的战略决策之前以及之后,受众调查的意义更加突出。受众调查可以为网站战略的调整提供依据,例如,网站改版之前,可以通过受众调查来更好地明确网站的定位,了解受众的需求及网上活动习惯。而在战略调整之后,受众调查可以作为检验战略实施情况的一种辅手段。
其次,受众调查也可以为受众提供一个表达自己要求的渠道,使受众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例如,当前网站的受众对哪些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对哪些新闻事件感兴趣,这些都可以在受众调查中得到体现。
对于新闻传播来说,受众调查的意义在于:
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受众调查可以迅速了解受众对该事件的主要意见与态度,有时,这些意见与态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情民意,便于新闻传播机构更好地了解舆论的走向,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
受众调查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或者为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兴起了“精确新闻”这样的新的报道样式。“精确新闻”就是运用调查手段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它借助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来进行数据的收集、挖掘、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研究,将原本是零散的社会现象、意见与态度集中起来加以体现,并揭示那些隐藏的、潜在的规律或预示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规律。也有人将这种报道手段称为“调查报道”。
受众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烘托气氛,使受众更关注新闻报道。
目前,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越来越多地利用受众调查这一手段。网络为开展受众调查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也由于网络自身因素的影响,网络调查目前还没有完全达到科学、有效,很多调查程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此外,网民参与受众调查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或干扰,例如,问卷的投放位置、调查方式等,因此。网络受众调查并不总是能够准确反映网民的意见与态度。重视受众调查的作用,但又不盲目夸大它的作用,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二、网络受众调查的类型与方式
网络受众调查有不同的目的,网站应在不同的时期为不同的目的开展不同的调查。网络受众调查通常可分为受众情况调查和受众意见调查两类。
(一)受众情况调查
如果是为了解受众的情况开展调查,调查的项目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了解本网站的网民的构成情况:如年龄分布状况、职业分布状况、受教育程度分布状况、地区分布状况等:
了解网民的网上行为特点:如网民上网时间分布、网民上网地点、网民上网的费用等:
了解网民对本网站的内容与服务的意见:如网民最喜欢的频道或栏目、网民最不满意的频道或栏目、网民最满意或最不满意的服务等:
了解网民对网站的表现形式的意见:如对网页整体设计的评价、对某个具体频道的栏目设计的评价等。
除了网站可以进行这样的网民调查外,网站里的某一频道或某一栏目也可以针对自己的受众开展类似的调查,只是规模小些,受众对象更明确,因此,在设计调查项目时也可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二)受众意见调查
如果网站是为了解受众对某个社会问题或新闻事件的意见而开展调查,通常是基于以下两种情况:重大的或突发的新闻事件发生时,网站通过受众调查更好地了解受众的观点,为进一步的报道提供参考。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通过受众调查将潜在的、分散的社会意见与态度揭示出来。
受众调查是社会调查中的一种,因此,社会调查中可以采用的各种方式,在受众调查中都可以使用。但目前网络受众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并且主要是通过网页来发放问卷的。在这种情况下,问卷发放的位置直接决定了调查问卷所涉及的调查对象。这样的方式虽然操作起来简便,但从调查的范围及调查对象的代表性方面看,这种调查有一定的缺陷。如果在程序上出现偏差的话,会对调查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采用这类问卷调查时,要特别注意调查的实施环节。
在有些情况下,网站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来发送问卷,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进行调查样本的选择,但通常问卷回收率较低,回收问卷所需要的时间也较长。一些网络调查为了使抽样更科学,会将电话调查与网络调查结合起来,例如,先用电话方式确定调查对象,再通过网络发放问卷。
三、配合新闻报道的网络受众调查的操作方法
虽然网站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开展不同类型的受众调查,但是,在多数情况下,网络编辑涉及的是与新闻报道相配合的受众调查,在此重点介绍这一类型的受众调查的具体实施,它的方法通常也可以运用于其他类型的调查。
(一)网络受众调查的策划
并非所有的新闻报道都要辅以受众调查。受众调查是否开展,首先取决于新闻事件自身所具有的价值。通常开展受众调查,所针对的是那些具有典型意义或普遍意义,并为人们广泛关注的新闻报道。
开展受众调查的目的,一方面是进一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提高新闻的受关注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补充或发展。有时受众调查可以直接印证报道中的一些判断,而另一些时候。调查可能会对报道中的判断产生冲击,从而引起媒体进一步的报道与分析。有些调查虽然不是直接围绕某一特定的新闻事件,而是针对某一个热点现象或话题,但是,调查的结果,也会为媒体提供新闻报道的线索。受众调查并不一定滞后于新闻报道,而是可以先于新闻报道,为新闻报道选题与角度的确定提供参照。虽然现在网络媒体还不能进行原创的新闻采访,但是,在新闻专题的策划方面,受众调查的结果也是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依据的。
(二)网络受众调查的问卷设计
根据具体的调查选题来进行科学的问卷设计,是调查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
下面是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知识:
一个完整的问卷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前言是对调查的目的及有关事项的说明。主要作用是引起被调查者的重视和兴趣,争取他们的合作与支持。主体包括调查的问题、回答的方式及说明等内容。结语是几句简短的话,对被调查对象表示感谢,也可以顺便征询被调查对象对问卷设计及调查本身的意见。结语部分也可以没有。
问卷设计的问题大体有四类:背景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被调查对象的个人情况);事实或行为方面的问题(包括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各种客观情况等);观念、态度、情感方面的问题;检验性问题,即将一个问题分成两组,使之出现在问卷中的不同地方,以检验回答的真实与否。
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内容具体,不要笼统抽象;要单一,而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合在一起;用词要通俗,避免生僻词语、专业术语;用词要准确,不要使用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或有歧义的词;提问的态度要客观,不要使用有诱导性或倾向性的词。
在问题的组织结构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按照问题的性质或类别排列:按照问题的复杂程度或困难程度排列:按照问题涉及的时间顺序排列。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注意问题排列的逻辑严密性。问卷提供给被调查对象的回答有两种:封闭式和开放式。封闭式指将问题的一切可能答案或几种主要的答案都列出,由被调查对象从中选取一项或几项。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有利于被调查者正确理解问题和回答问题,节约回答时间,提高问卷的回复率和有效率,也便于对回答结果进行统计与定量分析,有利于询问一些敏感问题。但是这种方式通常设计起来较困难,回答方式机械,也不容易保证调查质量。开放式指对问题不提供具体答案,由被调查对象自由填写。这种方式灵活性大、适应性强,但是回答的标准化程度低,在问卷的回复率和有效率方面也可能不够理想。
目前,网站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常常采用两种问卷形式。
1、完整问卷调查
这类调查采用较为规范的问卷形式,内容较全面完整,包含了各类问题,提问的方式也比较多样,这一形式的问卷多用于了解网民状况这一用途。这类问卷调查可以获得参与调查者的背景信息,有助于使得到的结果更客观、更可靠,也有助于对调查信息作进一步分析。但是,由于程序上较复杂,网民参与调查耗费的时间较长,通常能吸引到的网民不多。
2、投票式调查
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问卷,一般这类问卷只设一个调查的问题,在一个问题下列出若干个问题的备选答案,网民可以用单选或多选的方式来参与调查。这种调查方式通常也称为“投票”。这种调查一般快速简单,网民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但是调查效果有时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受众的意见。
在设计“投票式”问卷时,备选答案的设计十分关键。科学的问卷,应该考虑到社会意见的各种可能性,给出正面、负面及中性等各种不同方向的回答方式,使持不同意见的人都有表明自己真实的态度的可能。但是,通常一个事件引起的态度是很难用几个答案来简单概括的,因此,网民投票的结果只能作为一种参照,体现部分网民意见的大致分布,在引用调查数据时,不能将这些数据的价值过分夸大。
如果可能,也可以设计一个“其他”选项,并让网民通过此选项自由发表其他不同的意见。
(三)网络受众调查的具体实施
前面提到,问卷调查是目前网站最常采用的一种调查方式。这种方式在实施调查阶段,应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与方式
对于在网页中设置的问卷调查来说,问卷的发放对象直接受问卷投放位置的影响。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网站,有些调查可以在自己的网站投放,也有些调查需要有更广泛的投放渠道。
其次,要注意调查问卷在网站的具置,例如,是放在网站的首页、某一频道或栏目的首页还是BBS等其他页面中?投放在什么位置时,问卷会被什么人接触到,他们对调查内容的关注度会是多大,他们参与调查的态度会是怎样,这些问题都应该事先考虑周到。只有经过比较,才能有较合理的选择。这与传统问卷调查时抽取样本的重要性是一样的。虽然目前在网站投放问卷时还很难保证网站可以主动地进行样本选择,但是问卷发放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调查样本的选取。
如果是通过邮件发放问卷,那么就需要注意调查对象抽样的合理性。同时,为了获得较为满意的问卷回收率,应该采用一定方式了解问卷到达受众的情况,有时需要多次发送问卷,以使更多人参与。
2、受众参与调查的方式及问卷调查结果的显示方式
有些网站设计的调查方式是,受众必须先参与调查,才能看到别人的调查结果,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迫使更多的人参与调查,在他们参与调查之前,也不会受到别人的意见的影响。但是,这样的方式也可能使很多网民对调查失去兴趣,也可能使一些人为了看到结果,而随便地投票,也可能导致一人多次投票的情况。另一种方式是,不需参与调查可以直接看到结果。这样,受众可以更好地看到调查的整个进展。但是,也容易使受众受到他人意见的影响。
(四)网络受众调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即利用回收的问卷来进行加工处理,获得调查所需要的结果。通常可以利用相关计算机软件,例如Excel、SPSS来进行数据的处理。进行复杂的调查数据的处理,通常需要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因此,这项工作常常是由专业人员来承担。网站也可将数据处理工作交给专业调查公司完成。
简单的投票问卷在调查过程中就可进行数据处理,并且可以实时地显示最新的调查结果。在它的结果统计中,需要点明调查主题、参与调查人数、各个选项的内容及投票的票数与比例等。通常可以设计一个表格,来进行直观的结果统计与显示。
由计算机生成调查结果后,网站编辑还需要对这些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分析主要包括: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分析:根据参与调查的人数及人员构成等情况,分析调查结果是否有效。调查结果的可用性分析:有些调查虽然从统计方法上是有效的,但是,其结果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这样的结果只能作为内部的参考,应该避免公开地加以利用。在判断结果是否可用时,可运用综合分析、推理等手段,例如,一个结果如果明显不合逻辑,那么,它就是不可用的。调查结果的意义分析:对于有效又可用的调查结果,应该进一步分析它的意义。如对于新闻事件的受众态度的分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舆论或社会思潮,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都需要进一步分析。网站做的网民调查,反映了网民对网站内容或经营上的意见,也需要做出分析与评价。
(五)网络受众调查结果的应用
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可以将科学、有效的调查结果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
从服务于新闻报道角度来说。调查结果的运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1、根据调查结果撰写相关报道
根据调查结果撰写的报道可以有两类。一类是全面说明调查结果,并进行深入分析。二是根据调查结果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或最值得关注的某些观点,提炼出特定的报道角度,以便形成更有深度和特色的报道。
在这类新闻中,为了说明调查的科学性,应简要说明调查的时间、对象、程序等要素。
2、将部分结果用于有关报道中
关键词:涉农中职生;创业能力;培养;重要性;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1-0049-03
1培养涉农专业中职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1.1提高涉农专业中职生的就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就业能力的质的飞跃和综合体现。培养涉农专业中职生创业能力的过程,是不断磨练和持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会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1.2拓宽涉农专业中职生的就业渠道
创业教育的内容涉及创业意识、精神、能力、方法的培养与实现的主要形式、途径。虽然大部分刚毕业的中职生无法在毕业时走上创业的道路,但接受过创业教育的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就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对就业有更为透彻的认识,在选择就业岗位和创业行业上会大胆尝试,不局限于所学专业,勇于拓宽了就业渠道。
1.3提高涉农专业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创业能力包括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完善外在素质,创业需要的文化和专业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培养涉农专业中职生创业能力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胆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1.4支持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
中西部地区就读涉农专业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开展培养涉农专业中职学生创业能力研究,有助于消除“轻农思想”,树立“来自农村、扎根农村、发展三农”的自信,为中西部地区“三农”发展培养“有技术、有能力、有本领、有思维、有胆略”的创业型、引领型技术人才,能够带动农民创业,有力促进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1.5带动就业、区域经济的发展
涉农专业中职毕业生通过创办企业,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问题,促进中职毕业生就业具有良好的作用。通过创办种植养殖企业创造社会财富,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显著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建设,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6为“三农”发展提供创业型人才
“十二五”期间,国家了《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农业部对全国农民创业工作作了部署,从国家层面对农民创业给予政策照顾、技术服务和资金的倾斜。农类大中专学校做为承担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通过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农民创业能力,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三农”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涉农创业型人才。
2当前涉农专业中职学生创业教育薄弱
一是中职生对创业认识度不高,缺乏创业意识。中职生的年龄普遍在15―20岁之间,由于踏入中职学校门口时还未成年,认知有限,经验欠缺,知识结构不完整,对创业认识度不高,缺乏创业意识。
二是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尚未形成,中职生创业能力低下。当前中职学校均开设了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创业教育的内容相对缺乏,学校开展的一些创业教育大部分停留在讲座或创业案例的学习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三是创业教育载体缺乏。中职学校虽然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存在忽略对学生自主管理和经营能力培养的问题。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种植养殖企业经营管理、校园模拟创业、创业竞赛活动等偏少,与企业高层交流少,缺乏与创业成功人士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缺乏创业教育载体。
3培养涉农专业中职生创业能力的实施途径
涉农专业中职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创业主体是涉农专业学生,内容是农业养殖种植以及其他相关的行业,并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笔者认为涉农中职业创业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
3.1调查与分析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空间
为了使创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最大限度地保障创业的效果,必须对涉农专业中职生的创业空间开展调查与研究。学校的就业部门、专业教师等应该结合学校开设的涉农专业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本地乃至周边地区农业发展实际,了解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求,收集各级政府扶持“三农”的有关政策和文件,走访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学校农类专业合作企业以及往届毕业生创业的典型,形成创业空间调查分析报告,为专业教师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指导,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方向性参考。
3.2培养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创业能力的第一位因素,没有创业意识就无所谓创业。创业意识树立贯穿于整个中职生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讲授时,要注重对学生灌输创业理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业胆识,引导他们树立想创业、敢创业的职业理想。同时,通过分析就业形势、举办创业讲座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在就业难的形势下,就业和创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
3.3培养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自信
据调查,大部分就读涉农专业的中职生来自农村,加上社会对中职教育认识有偏差的影响,不少人认为读中职无用,学生对学好技术没有足够的自信,对创业更加缺乏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应该 是培植学生的创业自信。首先,把本校成功创业的案例和本地著名的创业人士的事迹编印成书,作为创业教育辅助教材组织学生学习,启迪学生的创业思路,激励学生学习典型。其次,定期邀请知名农业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以创业者亲身的活生生例子和面对面的交流,消除学生因自己学历低、没有背景而产生的胆怯、自卑、犹豫的消极心态,引起学生对中职学生也可以成功创业、别人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复制的思考,培养创业自信。最后,开辟农民企业家、农业专家、农业成功人士、优秀毕业生专栏,在校园里营造一种浓厚的创业氛围。
3.4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本领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修课后,在提高中职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版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书的第四单元介绍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的内容,明确指出了创业是就业的一种形式,但是创业教育内容相对比较缺少,而且对涉农专业学生的针对性不强。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要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培养、教学实践等方面。
3.4.1课程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应该紧接《职业生涯规划》之后开设,在学生对就业有了一定认识和规划后,进一步深化学习,开展更深、更广层次的就业形式教育,这样更符合学生职业认知和能力的发展。
3.4.2教材开发每个农类中职校不乏优秀毕业生和创业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对于激发学生创业胆识最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学校应该组织力量收集编写,开发出校本教材,辅助教学。
3.4.3师资培养学校涉农专业教师中具有创业经验的不多,甚至很少或没有,可以通过聘请校外种植养殖专家以及成功农民企业家等作为兼职教师到校给学生授课,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蹲点锻炼,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3.4.4教学实践利用学校的种植养殖实训基地以及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见习实习场所,从培养一名创业者应具备的因素出发,将现代涉农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现代化养殖种植模式、真实的种植养殖环境与教学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和组织能力。强化仿真教学、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科技下乡、技术咨询和服务,勤工助学、顶岗实习以及创业圆梦工程等,引导学生既在校学习,又到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把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生产经营技能直接运用到生产经营实际中去,开展初步的创业体验或尝试。校内的创业实践可“分两步走”,第一步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学校现有的种植养殖基地资源,开展公司化经营管理,并以学校畜牧兽医诊所、果园、插花团体等为经济组织,面向市场开展农类科技技术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竞争、创业意识,锻炼其创业精神;第二步以企业为依托,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以及顶岗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抓住机会促成自主创业。
3.5成立创业指导基地,建立创业服务体系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需要大量创业实践的支撑,单靠课堂学习和课外的耳濡目染是不够的。需要成立一个创业指导基地,整合校园、企业、政府等多方面资源,建立专门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的体系,为学生提供各种校内外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推动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基地应该坚持“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运行方式,从创业实践项目、信息提供、资金筹集和资助、技术支持和拓展等方面着手开展指导和服务工作。要聘请创业指导教师,努力帮助条件成熟的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要建立信息畅通渠道和信息追踪制度,与顶岗实习或就业创业的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完善基地的建设。
3.6加强教学互通,强化教育效果
创业教育在中职教育教学中与专业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涉农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学领域除了创业教育课程外,还应涉及到农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农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教学,要求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交流和互通,针对专业特点开展教学,强化创业教育效果,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有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毕业生。
参考文献:
一、影响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因素
1.从学生方面来看,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课程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动力。学生把学习兴趣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统计学的认识不够,学生普遍会提出学习统计学究竟有什么用的疑问,很容易产生轻视、应付,甚至厌恶情绪,因为听不懂而放弃,造成逃学或注意力不集中,更不用说课后能复习和预习。二是学习方法不当。统计学的学习一般是在第3学期或第4学期,财经类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对数据也变得不敏感,习惯于记笔记,不习惯听和理解。用背诵记忆的方法让他们突然学习与数学理论关系密切,抽象性较强,需要较强理解能力的统计学,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不适应性。在《统计学》这门课程中,计算公式多而复杂,运算很不方便,练习费时费力。很多学生嫌麻烦而放弃练习,抄作业现象严重。
2.从教师方面看,一是在授课过程中过多重视理论的阐述,忽视统计方法的运用。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统计方法的实施步骤,而对方法本身的统计思想却挖掘不够,导致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机械化、程序化,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够熟练地进行统计计算,却对计算结果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甚至忽略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似乎统计方法是万能的,适用于任何场合。无形中加剧了统计就是数字,统计就是公式的统计刻板印象。二是统计学讲授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内容相脱节。统计的价值和魅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才能得以体现。在统计教学实践中,尽管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应用举例,但大部分例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演示统计方法的实施过程,而且大部分统计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情况,同一例子反复地讲解于不同的专业,与相关专业结合不够,难以让有关专业的同学深切地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三是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有一定的误区。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对于统计学来讲,板书教学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维,在教师板书的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思考、领会教学内容,也更有利于教师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板书教学的缺点是信息量不能太大,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下教师无法做到大量信息的呈现,也不便于讲解统计方法在统计软件中的实现问题。
二、提高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1.要注重统计思想而不是统计公式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统计不仅是方法和手段,也是一种意识和观念,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统计在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数量特征和数量规律的同时,也教会人们如何客观地看待周遭的事物或现象,能够有分寸地区别个别现象和大量现象,尽可能对事物的认识不产生极端或偏激的看法,甚至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调整和平衡心理,保持良好和从容的心态。正因为如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统计思想的挖掘和传递,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学生具有了统计思维能力,自然就加强了对统计方法学习和利用的主动性。
2.要提高统计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由此带来的新知识、新问题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如果不能迅速地做到知识更新,就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作为教师来讲,如果理论落后于现实,就谈不上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教师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还体现在对于相关课程的了解和掌握。就统计专业教师来说,要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要有财政金融方面的知识,要有会计管理方面的知识,电子计算机的实际运用操作能力。尤其是统计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如:统计学原理、数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企业统计、经济预测与决策等课程的联系性更加密切。相关知识涉猎的面越广,就越会加深对本门课程内容理解的深度,从而提高本门课程的讲授质量。
3.改革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内容。一是压缩描述统计的讲授内容,在教学中宜突出重点,比如:变异指标重点介绍实际应用广泛的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即可,平均差及平均差系数可略;有些简单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学,比如: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有的可以将课堂教学转变为实践教学,比如:实践性很强的问卷调查。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描述统计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统计思想,培养统计思维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又为后续统计方法的介绍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二是加大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的介绍。统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获取的是样本数据而非总体数据,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探索总体的数量规律性是我们更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非统计专业的统计教学要真正突出其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就应当加大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的介绍。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数列分析、指数这三种方法的教学改革问题。这三种方法是经济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在原来的教学中也是重点讲述的部分。为了体现实用性这个基本思想,上述三种方法的教学角度也需要进行调整。具体来看,相关与回归分析要加入实用性强的多元线性回归的内容,并且要讲深一点,讲透一点;时间数列分析要把教学重点转到构成分析上来,动态分析指标只进行有选择性的介绍;指数法讲清基本编制理论即可,重点转向指数实际应用的介绍,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SAS、SPSS、Excel等统计软件的应用方法。SAS和 SPSS属于专业的统计软件,需要专门安装,使用者还需接受专门的培训,这两个软件不太适合于非统计专业的教学要求。Excel 软件则较适合作为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的辅助手段。一方面,由于它是一个常用的计算机软件,作为 Office 的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很高,学习起来难度不大;另一方面,从非统计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统计方法来看,其统计功能已经能够满足计算和分析的需要。
4.改革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统计教学要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就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教学手段上应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的有效利用相结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为启发式教学,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结合上下功夫。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实践教学。近些年来,各高校加大了对增加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大部分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统计学》的全部内容制成Powerpoint的电子版讲义,并分步演示公式的推导或解题过程,不仅收到了板书的效果,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图表的精确性,而且生动、形象,同时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5.强化实践教学。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在传统教学及学习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概念多,复杂难记。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统计实际工作,对统计中的概念含义不能正确理解,特别是对概念之间的联系及区别难以掌握,往往只能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二是公式多,难懂易用错。由于统计学主要是讲述统计分析方法,所以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一个公式一个公式地去讲授每种指标的计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各种指标孤立去理解,而不能正确把握各指标间的联系,结果在考试中出现乱用公式、计算答案相互矛盾的情况。因此,要改变应试教育那种只注意熟悉题型、掌握解题技巧的老一套,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统计课中的实训环节,主要指的就是统计调查。拟定一个统计调查方案,实施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到处都充满商机,同时也充满竞争,决策的成功与否与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密切相关。而开展统计调查则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每个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前,一般都要开展统计调查,搜集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为决策的正确性提供参考和保障。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统计分析,而不会开展统计调查,那一定会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所以,在统计教学中增设实训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训环节的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通常采用集体实训和单人实训两种。集体实训以班或组为单位,由若干学生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单人实训以每个学生为单位,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实训项目。两种形式可独立使用、也可结合运用。
实训环节的步骤主要包括:拟选调查课题,编写调查方案,展开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讲评。由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学时有限,一般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做的工作是: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注意调查过程的信息反馈,掌握调查进展状况,发现问题随时加以指导并予以解决。调查题目的设计一定要做到切合实际,又要使学生感兴趣,调查的结果还要有一定意义,以便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对在校大学生消费支出状况的调查”,“对在校大学生学习风气状况的调查”,“对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调查”,“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等。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城调队、企调队组织的一些调查或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等。
三、结束语
总之,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将会有极为广泛的应用空间。教育部明确规定统计学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凸现出统计知识在财经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良文、陈仁恩:《统计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邓志敏:《统计学教学改革刍议》,《台州学院学报》,2003.5。
[3]徐媛媛:《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统计学教学中的作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论文摘要: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打破了按文献类型来配置馆员的做法,是一种以大学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学科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对口服务模式。学科馆员服务是深层次、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其学科服务的内容包括建立学科馆员与对口学科的联络机制,提供咨询服务,为对口学科师生提供信息教育和培训,参与教学与学习支持,整合、开发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立虚拟参考学科咨询平台,提供网上在线咨询服务,提供优质信息服务。
一、学科馆员的概念与内涵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是指从事某一学科或某几个特定学科的文献资源服务的图书馆员。[1]这种以大学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学科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对口服务模式,最早发端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随后在加拿大的部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也推行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受到了用户的欢迎。我国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在以清华、北大等国内重点大学为首的图书馆率先开展。学科馆员制打破了按文献类型来配置馆员的做法,体现了馆员学科信息的完整性、文献资源的专业性。[2-6]在信息时代,一个合格的学科馆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1)能够把握文献资源的基本原则,熟悉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2)具备某一重点学科以及相关的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3)了解纸质文献和数字化文献的出版特点,具有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网上信息的调查、评价、选取能力;(4)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7-8]
二、学科馆员信息服务的特征[5,7,9,10]
1.学科馆员信息服务代表了大学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现代高等教育学科覆盖面宽,专业涉及众多,现行制度下的图书馆员一般不可能对专业学科读者提供深层次的咨询服务,因此,大学图书馆需要培养一批学科馆员,深入了解各学科教学科研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分析研究,主动为各学科读者提供高水平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学科馆员制度使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辅助为综合研究。学科馆员制度是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为学科化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带来了展现学科、倡导创造力的新契机。
2.学科馆员信息服务是深层次、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信息机构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为用户导航,通过对大量文献信息的分析、研究、筛选加工和组织,通过与用户的充分沟通,指引用户尽快有效地获得针对性最强、价值最大的信息,这种劳动是创造性的、具有极大的知识价值,因此具有增值性。整个服务过程突出了信息服务人员的智力资源,特别是通过高增值性的服务节省了用户大量的宝贵时间,体现了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而在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机构的服务能力将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将成为决定信息服务机构发展潜力甚至是维系其生存的关键因素。
三、学科馆员信息服务的内容
1.建立学科馆员与对口学科的联络机制,提供咨询服务[9]
学科馆员信息服务应走出图书馆,与对口学科师生和主管教学科研的院系领导以及学术带头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定期了解其教学科研的情况、学术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对文献信息需求的情况,请他们推荐、选定部分专业文献资料,然后及时向采编部提供学科文献需求信息;定期召开学科师生代表座谈会,向他们介绍新资源,汇报学科文献信息建设和服务工作情况,听取他们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建议和对学科信息服务的要求,共同商议学科文献信息建设方向和信息服务项目。为此学科馆员信息服务应做到:一是专业化,即将不同专业甚至同一专业的学科馆员按专业详细分工,来保证他们对专业知识和专业信息资源的准确把握;二是智力化,即通过按咨询问题类型分工,来促进核心咨询服务的分析性和智力内涵;三是集成化,即通过集成化组织数字图书馆咨询资源和技术系统,来提高咨询服务的效率;四是内容化,即通过提供强有力的分析组织技术与工具,来保障咨询服务对内容的有效分析和对信息的重组;五是经常化,即通过稳定的个人化的经常性接触和跟踪服务,来建立用户对咨询服务的信任。
2.为学科师生提供信息教育和培训,参与教学与学习支持
学科馆员信息服务应承担院系师生的文献检索教学,应结合学科专业的主要文献和工具书,有针对性地向师生读者传授文献检索与应用的方法和途径,尤其是近些年来,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日益增多,学科馆员信息服务应不定期为对口学科的读者举办短训班,指导他们掌握最新的信息检索技术和手段,帮助他们充分利用新型信息资源。
信息处理技能的培养是图书馆员参与最多的领域,包括确认信息需求、形成检索策略、实施检索、理解检索出的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陈述信息等技能。目前大学信息技能传授的途径主要有两类:一是普通的信息技术课程。这类课程一般由学科馆员独立承担,不与各系发生密切联系。二是纳入专业课程体系的信息技能课。这类课程通常由学科馆员和专业教师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分工讲授课程内容,一起开展学生辅导,内容也更多地融入了专业知识,涉及专业课题的选定、研究问题的表述、专业的学术讨论范式、信息内容的评析等。信息技能的培训,特别是第二种形式的培训,其内容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范畴,很多学者认为这种培训已经使图书馆员跨入了新的教育领域。此时学科馆员更直接地参与到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以信息技能为核心,以各专业知识为背景,从事着多种通用技能的传授,为造就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做着更直接的贡献。
学科馆员对教学与学习的支持作用首先表现为他们是教学方法创新的推动者和参与者。除了以资源为基础的教学,面向问题教学法的尝试也频频受到学科馆员的支持。面向问题教学法是指让学生直接面对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并且以问题为纲安排课题内容,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一个支持面向问题教学法的图书馆必须积极参加课程设计,提供计算机实验室和其他的教学设备,提供适于学生学习讨论的空间。学科馆员对教学与学习的支持作用还表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在很多学校,学科馆员是各系网络课件开发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评价、组织高质量的网络资源,形成嵌入课件的超级链接,设计检索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用户界面,提供虚拟咨询台,为课件用户解答咨询,承担课件开发中的版权申请和管理任务,因此,学科馆员已成为推动教学新技术应用的生力军。
3.提供优质信息为学科教学科研服务[9]
学科馆员信息服务应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和自己的学科知识优势,为对口学科用户提供针对性强、参考利用价值高的信息服务,可根据对口院系教学进度和科研课题进行定期定人定向跟踪服务。一是跟踪重点用户,对其教学进度或科研课题持续提供有关文献信息,做好课题全程服务;二是跟踪学术研究动态,追踪学术前沿,对一些热点问题、代表论著、新观点等进行收集,并分析研究,以二次、三次文献的形式将学科新动态和新观点及其潜在价值、深层内涵提示给读者,为其教学科研提供参考。由于科研课题是针对某一学术问题、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等深入研究的,决定了学科馆员为其提供的信息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且有一定深度。一般的课题研究,大多经过课题调查立项、研究创造、总结评价三个阶段,学科馆员信息服务所开展的情报信息的检索与提供则始终贯穿于这三个阶段之中,在课题立项阶段,学科馆员信息服务通过课题查新、研究成果查新、课题调研等工作所形成的关于课题的调查分析报告,可使科研人员全面了解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还可以通过文献信息的查找,了解别人的研究思路、方法步骤以及得出的结论,从而找出那些尚待发展创新的部分,为研究人员消化吸收前人的成果提供捷径。在研究创造阶段,学科馆员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总结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为课题提供经分析对比的科研方法、社会调查及相关学科的信息资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跟踪服务,掌握科研创新中不断变化的特点,围绕科研需求来调整资源建设和规划,并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这样可极大地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在总结评价阶段,信息服务人员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阐明该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为课题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4.整合、开发学科文献信息资源
在当今网络信息环境下,各种载体文献信息庞杂繁多,文献信息资源组织开发变得复杂起来。学科馆员应对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内在结构、学科历史和现状、学术前沿、学科的主要支撑、学科经典文献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对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方向、目标、最新成果、未来发展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并以开发专题信息资源为目的深入学科专业领域,将繁杂无序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整理后,提供给服务对象,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学术层面上的服务,解答科研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学科馆员利用各种分类工具对重点学科知识分类整合,使服务对象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学科馆员如何将不同重点学科、不同类别、不同来源的知识整合为符合创新要求的特定的知识,整合为在创新驱动下所生成的新知识呢?一方面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中本学科及其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筛选、整序,对其内容和来源作简要的提示和评价,并用链接的方式在自己的主页上建立目录式的学科资源数据库,为本学科用户提供专业信息资源导航,使庞杂的网上信息资源变无序为有序,变分散为集中,极大地方便本学科用户查询和利用网上专业信息。另一方面,还应对馆藏中本学科主要文献和最新的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比、归纳,形成学科文献评价、综述等,指导用户充分利用馆藏学科文献和最新信息。
5.建立虚拟参考学科咨询平台,提供网上在线咨询服务[4]
学科馆员依托成熟的宽带校园网络和丰富的虚拟馆藏资源,为学科建立专业资源学术信息网站,使学科的专家学者能够通过专业网站,快捷方便地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掌握学科前沿和最新学术动态。学科专业学术资源网站内容包括:国内外本专业专题研究数据库,虚拟教学参考资源多媒体数据库,链接各国科研机构及专业图书馆的网站,学科专业图书、期刊的网站,学科教育机构网站,学科课件资源网,学科学术活动网站,学科科研成果和正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的网站,网上学术论坛有关学科的网站,有关的搜索引擎、网络导航库、网络资源指南以及与该学科有关的数据库生产者软件公司及其产品的网站等。同时学科馆员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建立网上学科咨询平台,直接在网上进行交互式咨询,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与用户共同探讨有关问题。学科馆员信息服务可通过网上咨询站向各类用户解答本学科信息查询中的问题,介绍本学科信息资源的特点、内容及检索方法,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本学科的最新文献信息和科研动态,有关学科建设方面的信息,为用户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研究前沿及进展情况提供在线帮助。
四、结论
(1)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是指从事某一学科或某几个特定学科的文献资源服务的图书馆员,学科馆员制是以大学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学科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对口服务模式,打破了按文献类型来配置馆员的做法,体现了馆员学科信息的完整性、文献资源的专业性。
(2)学科馆员信息服务是深层次、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学科馆员信息服务代表了大学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3)学科馆员学科服务的内容包括建立学科馆员与对口学科的联络机制,提供咨询服务,为对口学科师生提供信息教育和培训,参与教学与学习支持,整合、开发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立虚拟参考学科咨询平台,提供网上在线咨询服务,为对口学科教学科研提供优质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钱智勇.学科馆员与重点学科创新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27(5):514-517.
[2]杜也力.谈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20(1):49-51.
[3]王雅娟.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27-29.
[4]钟建法.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采访馆员制度的建立与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20(2):41-43.
[5]杨小英.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62-63.
[6]吴玲.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可行性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34-36.
[7]黄亚丽,王心成.浅议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与学科馆员素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12):93-95.
[8]袁红卫.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