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待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

对待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待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待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学生工作尽管特殊学生只是高校中的一个小群体,但如果不加以重视、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不但会使他们继续成为大学生中的“困难户”和弱势群体,而且会影响其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将积化、演变和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因此,务必高度重视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一、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型

受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校园里的特殊学生群体的数量逐年增多。根据不同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学习困难学生

近年来,因学习困难而被延长学制、降级、退学、不被授予学位、不能按期毕业的学生数量日渐攀升。这部分学生有的基础知识太差,学习方法欠妥,虽然主观上很努力,成绩却往往不理想;有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过差,时常逃课、旷课;有的虽然入学成绩优异,但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相关科目或任课教师等原因,学业严重滑坡。

2.经济困难学生

相关资料显示,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其困生为5%。他们主要来自欠发达省份的偏远山区、农村或城市失业家庭,大多依靠勤工助学和学校的各类资助来维持生计。经济上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难以逾越的首要问题,是一个沉重的包袱,甚至成为精神上的枷锁,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使他们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自我封闭,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

3.心理困难学生

据统计,出现心理困难的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人际关系不适、遭受重大变故、家里突发不幸、失恋等。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和心理调适,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突出行为表现是同学关系紧张、产生自杀意念、行为举止怪异,而普通的教育管理方式此时对其很难凑效。

4.沉迷网络学生

存在于少数学生中的长时间上网、不良资讯、溺于网络游戏等现象也不容忽视,许多学生的学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身心受到重大伤害,不仅使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困扰,而且使校风、学风建设受到严重腐蚀,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二、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策略

1.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对策

为了督促学习困难学生刻苦努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业中来,杜绝因贪玩而荒废学业的现象,应当推行强制晚自习制度,要求他们在学院指定的教室统一上自习,以加强考勤工作。同时,可以通过这部分学生自行寻找、成绩优异学生自荐等方式,为这些学习困难学生每人安排一至两名“学习指导员”,协助、督促相关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此外,还应当采取限制上网制度,规定这些学生不得在同宿舍其他同学或他人电脑上从事网络游戏活动,其本人电脑不得联网,确因学业原因需要上网或开通网络的,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说明。辅导员也应定期与学生本人座谈,及时、详细了解在某一时间段的学习状况和早读、晚自习情况。

2.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对策

近几年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逐年增大,高校应当制定详尽的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办法和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力争让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在搞好资助工作的同时,高校应教育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拥有感恩意识,通过开展“助学政策,助我成才”等征文、宣讲活动,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国家对他们的资助。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经济困难的态度,帮助克服“心理贫困”的问题。另外,高校应多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给经济困难学生带来更多的锻炼机会和经济收入。

3.针对心理困难学生的对策

有的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之后就对其进行心理测评,并参考测评结果和由不同渠道提交的个体异常信息,认真甄别并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对象,并邀请专业老师实施个体心理咨询。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确实能够及时发现和帮扶大多数心理困难学生,可以借鉴和完善这种工作方法。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应创造各种条件,顺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偏好,除了提供现场咨询、特定场所咨询外,还应积极尝试为学生提供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

4.针对沉迷网络学生的对策

对具有较大网瘾或其他不良网络习惯的学生应进行重点引导和教育,可以为其每人确定一名“网络监督员”从事专门的帮扶,协助其定期制订和修正学习计划、期末进行检验和总结。为了使学生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养成文明、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高校应经常开展远离网瘾、文明上网的宣传活动,通过开展关于网络和如何使用网络的讨论,使学生在思想上对网络有清醒的认识。可以在学生层面定期开展休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休闲时光,培养他们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休闲方式价值判断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习和休闲双赢的目的。

三、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摸清具体情况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特殊学生的具体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与管理工作。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详细了解每名学生特别是存在特殊困难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和所需,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贴心、优质的指导与服务。

2.注意帮扶的技巧

可以通过赏识教育等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对于不同类别的特殊学生,在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途径上应区别对待,探索和构建分特点、分群体、分层次的关爱、帮扶、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

3.注意帮扶的方法

在帮助他们时不应带有任何偏见,尊重其隐私,多给一些人文性的关怀,少一些功利性的帮助,培养特殊困难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积极地开展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畏缩、不自卑、勇往直前、积极进取。

总之,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以爱心和耐心面对学生,以细心和责任心面对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学生更满意、让家长更放心。

参考文献:

对待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在目前的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虽然在众多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对学生特殊状况的认识不够

国内大多特殊小学教育中,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的理解不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不深刻。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处于表面层次,很多教材体系根本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板书教学的阶段。与此同时,特殊学校学生本身都存在一定的生理、智力问题,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甚至给学生造成思维混乱的现象。

1.2教学目标分析不够

目前,国内特殊学校的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对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情感等方面的理解问题较多,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还处于将目标同内容分离的方面,不了解课程内在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的联系。从课堂实际来说,尽管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采取各种方法来改变教学方式,但是学生的学习仍然是被动学习模式居多,知识技能单向传输现象普遍。

2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要点

特殊教育本身是针对儿童群体的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都明显低于正常学生的一种爱心教育。在小学教学中,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群体实际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学习质量。这不仅是当今社会对特殊教育提出的要求,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树立自信、消除自卑

儿童的自尊心就如同一棵含羞草,一触即收。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自尊心要慎之又慎,要不断采取各种方法来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消除这些学生原有的自卑、怯场、懦弱的心理。在具体的教学中,虽然这些学生在智力或者心理上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自尊心仍然非常的强烈,如果在教学中对这些学生冷眼看待,那么必然会损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手段来树立学生自尊心,具体方法如下。

2.1.1真心与学生沟通,让这些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从根本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就特殊教育中的学生而言,有的从小跟随父母,且受到的教育比较好,因此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怯场、懦弱的现象还不太明显;但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都存在家庭教育欠缺的现象,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积极的挖掘和探索学生的差异情况,有针对、有计划的开展教学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困难与挫折中赵晖自信和自尊。

2.1.2真心对待学生。由于特殊教育中的学生不管是哪一方面,都和正常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这些学生从小可能受到外界的欺凌、冷眼,使得学生意志相对薄弱,顺利的时候常常表现出忘乎所以,而失意的时候又表现出灰心丧气的现象。这种情绪上的波动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进步和学习。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待人真心,从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和学生沟通。经过大量实践表明,谁能用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谁能在这些特殊儿童的群体中栽下自尊与自信的种子,谁就能在教学中取得主动。从而,使他们由脆弱变得坚强,由自卑变得自信,由消极变得积极。

2.2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在长期的被动学习状态中,只能举一,不能反三、只会操作,不能明理、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因而,改进教法和指导学法显得十分重要。

2.2.1指导预习。课前预习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在操作层面上,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让学生逐步适应,形成预习的习惯。起始阶段,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并作必要的提示和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之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在看书学习中明确预习要点,掌握预习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集中时间,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2.2.2指导听课。听课不仅是一种视听感受,更是一种思维的律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凸现的是师生间的授受关系,新课程标准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活跃思维,拓展思路。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创造条件,

2.2.3指导作业。过去老师过多地强调独立完成作业,而忽视了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相互交流。其实,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促使学生在必要时互动合作,不失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方法。或先看书后作业,或先自主探究后合作交流,或先说思路后列算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2.3心理诱导,启迪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心理诱导的方法,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尤其针对#特殊教育$的特点,心理诱导更是一剂灵丹妙药。它可以使学生由迷茫变得清醒,由犹豫变得坚定,由呆滞变得聪明。教师在读题的时候,要通过重音突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从而使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去审清题意。还可指导学生自己读题,并将这些关键词语用笔圈点起来,以引起足够的重视。

2.4应用多媒体教学,开拓学生视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于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加强视听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用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球形体,以多媒体演示的方法,时而组合成小狗,时而组合成小山羊,还发出各种声响。从而,使学生感到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3总结

对待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纳教育;教育公平;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61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77-02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提法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会议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举行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理念,并且号召世界上所有国家积极开展全纳教育。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又召开了主题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的国际教育大会。在全纳教育理念慢慢的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也开始冲击着现在的教育状况。

一、全纳教育理念下教育公平的内涵

(一)全纳教育的理念

尽管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然而还是没有一个关于全纳教育确切的概念界定。英国学者托尼・布思认为:“全纳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地区的文化、课程、社区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在他的定义中,全纳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鼓励学生参与一般学校和社区的文化和课程;二是椭减少学生遭到一般学校和社区的排斥甚至是歧视。他的这个界定已经不仅仅涵盖了特殊教育,还牵扯到了所有的普通教育。另一个英国学者汤姆林森认为:“全纳教育意味着教育体系是包容的、但学生不一定非要在一个集成的环境内,‘委员会的全纳学习概念不完全与学生统合到主流中相一致’。”在汤姆林森看来,教学和学习可以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教育系统。这个定义是从特殊教育的角度来说的,具有折中色彩,但是相对而言更能为大多人所接受,在实际操纵中也相对容易。关于全纳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这样定义的:“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与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关注并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

比较以上三种定义,布思的定义相对来说涉及范围最大,也更符合全纳教育在时展中面临的需要,把全纳教育的外延从残疾的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延伸到了所有的学生,刷新了人们关于全纳教育的认识。

(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有关教育公平的定义有很多,本文采取这样的一种:“在法律上,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在教育政策上,每个人平等地获取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教育起点公平,即每个学生都不会受到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这些因素的影响,都有学习的机会;教育过程公平,指在教育活动中每一个人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并受到平等的对待;教育结果公平,指每个人在未来获得工作机会的相对均等。

(三)教育公平是全纳教育的核心

全纳教育的起点是公平的。其起点是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目的是创建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受教育权。这表达了一种受教育权平等的思想,而这恰恰是教育起点公平的基础。只有实现了教育权利的平等,才会有教育过程公平的可能性。全纳教育的过程是公平的。它注重发挥学生的作用,主张用民主、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全纳教育的结果是平等的。它强调的是经过全纳教育之后,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感受不到自身的障碍带来的问题,不会体会到他与其他学生的不一样。只有个人的发展达到了与自身需求相适应的契合,就是公平的教育。

二、当前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起点不公平

第一,因为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东西部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经济实力和文化教育资源相差太多,从而使得地区差异显著,使得各个地区的学生教育起点存在差距。其次,由于我国是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还没有完全实现四个现代化,城乡差距较大,因此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在学校的师资力量、校园环境、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有很大的断层。农村的学生与城市的学生从出生就处于不一样的教育环境,这可以看做是教育起点不公平的表现。第三,由于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怀有一种偏见,由偏见引起的一种自我优越感使得大部分学校不愿意,或者更确切地说,拒绝接收有身体上或智力上存在问题而无法和正常学生一样上课和参加活动的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造成了一部分有能力接受一般学校教育的学生失去了受教育权。其实,我国实施的义务教育对这种情况应该说是有帮助的,然而落实到具体事务中,很多学校排斥身体或智力上有问题的学生。

(二)教育过程不公平

首先是教学活动中教育对象受到的对待不公平。如果学生身体上或者智力上有和正常学生稍微不一样的地方,就会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冷漠、偏见甚至是歧视,但全纳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和课堂中的平等对待,现实的情况则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另外,大多数学校里教师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也会有区别对待,给学生贴上优生、差生的标签,这给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应试教育的弊端暴露无遗,让教育过程更加不公平。第二,教学活动中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全纳教育主张给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这需要教育资源作为支持。教育资源不仅指硬件方面还包括软件方面。事实上,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投入根本不足以支撑这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随班就读的财政经费更少,另外,随班就读这种模式下缺乏相应的课程和教材,更缺乏对于特殊教育的专业指导。这是教育过程不公平的另一种表现。

(三)教育结果不公平

从教育结果来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评价教育结果公平的标准之一是就业机会的公平。就业有利于改善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参加社会活动、获得人们的尊敬,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很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完成了义务教育后就无法再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而且我国在特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方面发展薄弱,使得很多学生义务教育结束后无法接受职业教育,而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不仅人数很少,而且毕业后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工作。这种情况下教育结果公平变成了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一般的学校仍然是只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忽视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使得这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对这些学生而言,这绝对不是教育公平。最后,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很大比例的学生来自于条件较好的家庭,那些经济基础良好家庭出来的孩子总是比其他孩子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三、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的举措

(一)教育观念

如果想要实现全纳的教育公平,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社群体要转变教育观念。出于对教育结果公平的考虑,保证教育起点公平很有必要。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摒弃旧的刻板印象,培养一种全纳的眼光很有必要。社会大众应该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不排斥身体或智力有问题的人。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包容开放的时代,全纳教育则正好适应了这种状况,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重点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呵护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潜能。

(二)教育政策

政府应当加强制定和修改教育政策。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在政策和制度方面有了明确的规定,所有关于全纳教育和教育公平的美好设想才都会实现。在关于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上,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投入来建设农村学校,加强宏观调控,努力调剂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从而改善教育过程不够公平的局面。

另外,政府应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政府应当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进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分布合情合理。当前我国的状况是教育经费的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比例不协调,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作为经济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二的国家,教育投入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这些教育投入中,很大比例上又投在了城市,农村学校得到的微乎其微。

(三)教育实践

学校应当建立全纳性课堂。学校是专门提供教育的地方,应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阵地。在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下,设立新型的课堂以满足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需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进行选择和修改,虽然这一点目前面临很大的困难险阻,但学校还是应当努力尝试并做到。课程的设计最好可以满足各种学生的需求,尤其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使课堂教学活动尽量做到尊重所有学生。做到了这一点之后,教师转变教学活动方式也显得刻不容缓,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发挥课堂的作用,使每个孩子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排斥任何一个学生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时见、彭泽平主编 .教育公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王玉美.解读“全纳教育”[J]. 陕西教育(高教), 2008,(6).

[3]王培峰,于炳霞 .教育公平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J] .中国特殊教育,2002,(3).

[4]朱楠,王雁.全纳教育视角下特殊儿童的教育公平[J] .中国特殊教育,2011,(5).

[5]高洁.全纳教育理念下我国基础教育过程公平问题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09.

对待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特殊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

在“和谐社会”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词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普遍加强和改进的前提下,更要高度重视,给予特殊的关怀与帮助。

所谓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就是指那些在经济上较贫困,或者在学业上落后,或者在日常生活上散漫,或者在家庭、生理上存在缺陷的大学生的集合体。这部分学生的总和大约占整个大学生比例的30%左右。这一“特殊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具有某些相近的心理和个性倾向,表现为多疑、敏感,自卑感强,性格孤僻,思想保守,对事物的认识偏激,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孤芳自赏等。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差,看似平常的小事也极易成为他们思想上的包袱,其中的个别学生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一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工程。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地研究,探索工作方法,并身体力行,真正把这一群体培养成栋梁之才。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1 充分认识“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1 将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视角。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样板。在我党的历史上,历来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了和谐社会的范畴。

1.2 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石。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情况,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更大,不和谐情绪更为严重,处理不好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会使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增加。因此,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2 选择适合的工作方法

2.1 摸清底数。明确目标。

新生入学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做好“特殊群体”的初步摸底工作。主要通过查阅新生档案,观察新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交纳学杂费的支付能力情况等途径,了解和掌握新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梳理出新生中“特殊群体”的初步数据,把这些学生确定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对“特殊群体”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应是动态的。确定“特殊群体的目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使特殊的学生”不再“特殊”,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正常、健康地成长。切忌把“特殊”与“不正常”等同起来,“特殊群体”之所以“特殊”,有经济的根源,有家庭的根源……他们实际上与大多数学生没有什么差别,只是自我感觉的“不同”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种种差距感,从而导致在行动上的“与众不同”。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实施“特殊群体”教育时才会得心应手。

2.2 锁定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

在摸清底数,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因“情”施教,对症下药。根据“特殊群体”对象的不同情况,分别拟定出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一定的目标,并按照目标要求实施具体的教育手段和措施。

首先,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和思想观念。培养教育工作不会立竿见影,教育过程是曲折的,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既要有恒心,又要有耐心。做到不抛弃一人,不放弃一个机会,努力探索工作方法。其次,要对“特殊群体”给以热心、诚挚的关怀与帮助,让这一群体感受到亲人般的爱,从而信任接受教育者。再次,抓住“特殊群体”的根本,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忽视其实质。如针对“特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要从大的方面认清形势。对高校来说,接收、培养好这些贫困大学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不要把他们当成包袱,要正确对待。最后,要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他们与普通学生有着差异,在解决处理好表面问题的情况下,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思想观念,也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育“特殊群体”正确认识自己的困难,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克服不良心理压力与障碍,树立乐观、自信、拼搏、进取的人生观,不被困难与问题所压倒,这样才能达到帮助与教育的目的。

2.3 师生联手,网络教育。

在实施常规教育的前提下,对“特殊群体”的教育也应特殊化,广泛发动和充分依靠广大教师与学生,师生联手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从领导、教师、辅导员到学生,结成对子,建立联系对象和联系关系,几个方面同时来抓、来落实,辅导员在其中发挥纽带作用。针对不同的“特殊群体”,采取不同的政策,并实行专人负责进行教育。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非常重要,要求师生在日常生活中高度重视和关心这方面的工作情况。学校广大教职工要有良好的品德,不歧视与另眼看待“特殊群体”,要伸出友爱、援助、关怀之手,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学习生活空间。对于广大学生要加强平等、团结、友爱教育,树立大家庭观念。对于“特殊群体”要多关心、多帮助,在日常学习,特别是开展各项活动,要多带动他们,不孤立他们,用行动温暖他们的心灵,用真挚的情感“融化”掉他们的自卑,把他们真正地融入到班级同学当中,使他们感到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是一种荣誉和幸福,帮助他们走出生活、学习、身体等方面的困境,树立起自信心,激发出自强拼搏、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3 未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

3.1 研究特困生心理特点,开展“心理脱贫”工作。

在做特困生工作时要了解特困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能将所有的特困生都一概而论,更不能用机械单一的模式解决具体问题。一要解决特困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就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客观现实地看待与他人的差别。特困生要接受城乡有差别、贫富有差别这个现实,同时认清贫困不是他们的错;仅仅 是因为生在了贫困的地区或家庭。并不能说明他们没有能力,要让他们认识到真实地对待自己非常重要。二要培养特困生独立、自尊、健康的人格。树立特困大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可帮助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做好心理调整工作,增强自信心,以更加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学习和生活。要多为特困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帮助他们解决紧迫的现实困难,让他们在诚实劳动中磨练意志、体味成功,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独立、自尊、健康的人格。三要客观对待特困生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处于不同年级的特困生的心理会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处于低年级(一、二年级)的特困生由于本来心理就较脆弱,再加上经济压力较大,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困难面前容易丧失信心,那么,我们就要格外地关注他们。尽可能地使他们感到温暖。相比之下,高年级的特困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炼,多了一份成熟与自信,往往会通过自身努力来解决经济困难,如争取奖学金、利用业余时间打工等。所以这一阶段特困生的问题相对较少。由此可见,特困生工作重心应放在低年级感情较脆弱的特困生身上。这会使此项工作更加有针对性。

3.2 探索解决特困生经济困难的新方法。

对待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培智班管理 工作方法研究

本人担任培智班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多年了,深深地体会到担任特殊教育学校比在普通学校工作更为艰巨,因为培智班的学生需要我们工作要更细心、耐心,要付出更多的同情心、爱心和责任心。笔者在教育工作中,总结了几点体会,为培智班教育工作提供更为现实的参考意见。

1只有关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学会赏识他人不仅给对方带来舒畅的心情,也会给本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感觉。赏识教育可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学生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学生。”而所谓师德的高尚,也尽在于此,教师做到全心全意地去关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做到民主公平地对待学生,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成为学生的贴心朋友。如有的学生性情暴躁,平时爱说粗口话,对老师不礼貌,团结同学不够好,常与同学争论是非,有时还动手打人等各种不良行为。对这类型学生所存在错误缺点,老师不能放松教育,首先要做到深入细致和耐心帮助教育。平时要多关心体贴学生,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和勇气。老师要放下架子,善于和学生交流,做学生知心朋友。老师的言行举止要给学生做榜样,如每天提前到学校到班级中与学生谈心,相互交流意见,不断增强师生情感,实践证明,老师只有关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2用爱心感化学生,增强师生的情感

特殊教育的学生比普校的学生更需要爱和支持。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爱是一种最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事物。由此可见,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身犯有残疾的孩子,他们却得不到像正常孩子一样的关怀和对待,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家长、朋友、社会的冷落嫌弃、责骂,甚至歧视,这样就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更大的创伤。为此,在他们身上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如果身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也经常粗暴冷漠地对待这些智障学生,那么他们就会做出比正常学生更强烈的叛逆行为,将造成师生间不易消除的情感隔阂。如果我们能用真心、爱心、耐心、诚心去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怀体贴,就会增强师生情感。如本班有15名学生,这15名学生除智商有差别之外,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学生,即患有癫痫病、自理能力差、四肢不健全。对那些平时易发病的学生,家长托咐孩子要带药来学校服用,老师要替他保管好药并按时给他们服用;对那些四肢不健全、行动不方便的同学,老师要经常提醒他们走路要注意,上下楼梯时不要抢道,做课间操时老师还要站在他们身边帮助他们动手做早操;对那些自理能力差的同学,老师不嫌弃他们的身脏和臭味,而是耐心地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用爱心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如有的学生只能用左手写字,但他很认真学,而且在书画方面也有较好的潜质,老师要启发帮助推荐他参加校内的书画组活动;如有的同学唱歌、跳舞较好,就推荐他报名参加课外文艺组活动;有的同学对体育爱好,有特长,就推荐他们到体育兴趣组学习,参加体育项目训练。通过老师的爱心帮助教育感化学生的心灵,使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就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老师言传身教,用行动感化学生

老师用爱心感化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敬佩之后,他们总会对老师言听计从,也会观察模仿老师的行为举止。有人曾说:老师的世界观、品德及生活观,都将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班主任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如每次大扫除时,老师带头干脏活,学生也争着干重活、脏活。老师要做到每天都找同学谈话,了解情况,互相交流意见,并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用身边的故事、活生生典型事例来教育学生。教育实践证明,老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常与家长沟通,注意进行个别教育

学校联合架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桥梁,同时也是班主任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教育方式的途径,从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个别教育,也能从家长的反馈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

5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关怀

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关怀也就是给学生改善成长的空间。首先是必须对学生进行常规管理,要求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且还要常常检查、督促;其次,培养集体荣誉感。笔者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并极力向学校兴趣组推荐;坚持每周开班会,在班会活动中经常给他们讲有意义的故事和看有意义的视频来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会他们无论在何时何地,人与人之间都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共同成长。

教育实践证明,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培智班级的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关心、信心、责任心去教育、培养他们,让培智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人文关怀下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能够自理、自立的一份子。

【参考文献】

对待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第6篇

一、爱———用爱心播洒雨露

爱是顺畅沟通的基础,也是师生之间建立深厚情谊的根本。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可以说是朝夕相处,惟有用心去爱、真心去爱,才能与学生之间形成共鸣,才能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

用心爱,是指作为班主任老师应当以和学生平等的心态,用心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用心分析学生的心境、心情、心态,真正熟悉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倾注自己的爱心。例如,有些学生在考试前心情紧张,就需要老师想办法化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可以召开一个班会,给大家讲一讲如何对待考试,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鼓励他(她)勇敢面对等。再如,新生刚入校的时候,有的学生会表现得忐忑不安,有的学生会表现得志满气得,就需要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给大家介绍新的学习阶段的学习方法、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波动,而每一个波动,哪怕是细微的波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她)的学习成绩,班主任老师如果不用心去观察,用心和他们进行交流,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真心爱,就是要求班主任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需要融入自己的挚爱真情,没有丝毫应付。对学生的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不能只体现在大道理上,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和拥护。班级有一名学生,家长长年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家境不是太好,生活非常俭朴。有一次,这个学生感冒发烧,他只是在附近的诊所买了点药品,硬是不肯去医院。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分析他可能担心医疗费用太高,爸爸妈妈又不在身边,不想给爷爷奶奶添麻烦,就马上到寝室去看望他,并陪他到医院看医生,当医生诊断必须输液治疗,我马上给他交上医疗费,并一直守着他,最后一同返回学校。后来,这名学生告诉我,当时手里的钱已经不多,也不知道家里的钱够不够用,就想能省一些是一些,没想到老师这么关心他,让他非常感动。尽管这样的事情很小,但老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会感染一大批学生,会从心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深沉爱,就是要求班主任老师不要动不动就大声训斥,要呵护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爱的深沉。中学年龄段的学生,天性顽皮,很难想象他们能够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作为班主任老师,既不能置若罔闻,又不能拍案而起,要善于讲究方式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对学生的深切期望融入到循循善诱的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让学生明白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进而自觉改正错误。这样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感悟得更加深刻,也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公———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任何管理都必须以民主公正为基础,学生管理也不例外。所谓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要认识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人格尊严和社会权利上都是平等的,应当尊重学生、信赖学生,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不应厚此薄彼。有学者认为,民主公正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保护学生的人权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利益,实施民主管理;三是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

首先是保护学生的人权和尊严。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对待家境贫寒的学生、对待生理有先天缺陷的学生、对待智力稍微欠缺的学生,都理应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常常会遇到个别学生欺负其他同学,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及时、认真地履行职责,该批评的批评,该处理的处理,特别是在学生之间引起纠纷的时候,要分清是非、分辨责任,还学生们一个公道;对待弱小的一方,不仅要公正处理,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老师是自己的依靠,避免产生厌学等心理负担。

其次是实行民主管理。在班级管理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行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管理。无论是选举班干部、评选三好学生,还是组织课外活动,不仅要事先征求学生们的意见,而且尽量在老师的支持、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处理一些事务,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在各项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意志。例如,在每年一度评选“三好学生”的时候,先把学生的成绩公之于众,供大家查阅,然后组织学生申报并在班会上阐述自己的优势,最后让学生投票决定。在选举投票的过程中,由班长主持,全体同学推选计票人、监票人,采取当众计票、当众唱票、当众公布的方式,来决定当选学生。把学生关注的问题公开化,是实现民主公正的最佳途径,也很容易取得学生的认同。

再次是客观评价学生。学生的表现是动态的,因此,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是动态的。对每一个学生,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要综合其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变化情况、思想品德、课外活动、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该及时地提出表扬,学生的每一点不足,都应该及时提出警示并帮助纠正,让学生实时感受到老师的关注。笔者所在的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原来比较顽皮,喜欢招惹是非,常常受到批评。后来,这名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慢慢地刻苦起来,不仅成绩提升很快,原来爱犯小错误的毛病也少了很多。我看到这个学生的变化,感到非常高兴,有一段时间每次班会我都要提到他,鼓励他的进步,告诉学生要善于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每一个进步老师都看得见、同学们也都看得见。通过对这名学生的鼓励,也间接地营造了全班同学的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良好氛围。当然,客观评价学生不是不分好坏地表扬和鼓励,而是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以是非分明的态度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表现,使客观评价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动力。

三、特———因材施教实现共同进步

正如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其特殊性一样,每个学生也都有其特殊的表现、特殊的性格。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班级生活缤纷多彩。作为班主任老师,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不同的学习生活表现,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策略,进而实现相应的教育效果。与教学活动的因材施教一样,关注学生的特殊性才是实施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特别要关注三类特殊学生:

一是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后进生的教育管理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又是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方面,要对这类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吃透他们的基本情况。一般来说,除个别学生外,大家的智力水平并没有太大差异,有区别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要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看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另一方面,要和他们交朋友,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和勇气,然后持之以恒地关注他们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让他们纠正不良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二是缺少家庭关爱的学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少家庭关爱导致性格孤僻、暴躁易怒等,很容易成为影响班级团结稳定大局的诱发因素。作为班主任老师,有必要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情感,以防他们因为缺少沟通误入歧途。

三是阶段性情绪有波动的学生。有些学生情感比较脆弱,一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这也是班主任老师特事特办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笔者所在的班级有一名女同学,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一遇到期中或期末考试,总表现出怯考的情绪,严重的时候脸色都与平时不一样,一旦考试失利,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调整过来,一直是我关注的对象。每逢考试之前,我都要抽出时间与她谈心,帮助他放松心情、减轻压力,考试之后又要和她一起探讨得失,告诉她考试只不是对以往成绩的一次检验,做错了说明掌握得还不牢固,要通过考试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而千万不要为考试而考试,分数固然重要,但面向未来更重要。类似的学生还有几个,我经常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畅谈感受,让他们尽情地释放压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柔———推行柔性管理赢得学生认同

杜甫《春夜喜雨》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如此,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也是如此,必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把自己的教育思路,甚至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心里,转化成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好班风,才是班级管理的上上之策。柔性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班主任老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老师是学生的楷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其严词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不如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

二是班主任在管理方法上,要善于选好切入点,以入情入理、耐心细致的言辞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为什么不能做等道理,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的苦心。有位老师在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视主题班会的作用,如组织同学们开“安全主题班会”、“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国学教育主题班会”等,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即使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也要尽量避免粗暴训斥,多与他们讲道理、讲事实,让他们认识到错误,从而自觉地改正错误。

对待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爱满天下;用心用爱;奉献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61

“爱满天下”是我国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它是对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的继承与发展。教育的核心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可以说是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爱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恰恰是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用心用爱去对待学生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

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需要教师平等地对待他们,因此教师考查学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在学校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都要体现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教师无论教哪个班级,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还是劣,都应一视同仁,待之以爱,要一碗水端平,始终坚持平等对待的原则。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均衡地分配给每一位学生,让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感到教师并没有放弃他们,仍对他们寄予很大的期望,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还有教师在课后交流和家访的问题上,被访的对象也应均衡,交流和家访的方式一定要公开、透明。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教师要看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不要厚此薄彼,要在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给他们平等的机会。教师还要学会欣赏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与成功,并为他们进步与成功喝彩,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对学生今后学习及如何对待他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就是教师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要武断决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真正的思想信息,把握他们的真实意图,然后用道理去说服他们。比如教师对旷课的学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先批评一顿,而是要同他谈心,循循善诱,找出他不上课的真实原因,是基础差还是思想问题,如果是基础差可以找成绩好的学生去帮助他,如果是思想问题,教师就要对他多做思想教育工作,要诲人不倦,逐渐使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动之以情,就是教师把每一位学生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比如在课余时间尽量多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与他们多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使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每一句关切的话语,每一个亲切手势往往都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记忆,感受到无限温暖,从而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特别是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关心爱护他们,只有在师生互爱、互动的交往中,教书育人的任务才有可能完成。

以前笔者班有一个叫魏强的留级生,一开始学习很差,还经常违犯课堂纪律,是个名副其实的双差生,笔者多次教育,都收效甚微。有一次,他患了重感冒,一周没来到校上课,笔者便抓住这个契机,每天晚上到他家为他补课,补课期间笔者也因感冒导致慢性咽喉炎犯了,仍在挂完吊水后为他补课,他发现笔者嘶哑的声音和因扎针而淤血发紫的手背时,才知道笔者是在带病为他无偿补课,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当即向笔者发誓要改掉坏毛病。后来他不仅自觉遵守纪律,而且还乐于助人,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要由衷地信任学生

信任学生,就是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关键是教师能否通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不应该总是抱怨学生学习基础差或学习不努力。不要一听到学生提意见就反感,也不要一听到学生提的问题简单就不愿意回答,以此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要一听到学生提出一个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就不耐烦,觉得自己很没面子,甚而大发雷霆。教师要知道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时,他们便涌起一种自豪感和喜悦感,便会对教师也产生强烈的信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因此,信任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还是一种培养学生自尊心的途径。

四、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要搞“一刀切”。教师只有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并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首先,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备课时,备课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使学困生能“吃到”,中等生能“吃饱”,优秀生能“吃好”。其次,教师要建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学生观,在教学中,教师提的问题一定要简洁明了,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考虑,不同层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使他们都能得到心理满足,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第三,对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地布置作业,尤其是对学困生,教师还要多花功夫,耐心辅导,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也不要拔苗助长。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有点滴进步,教师都要及时表扬,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逐渐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乃至主动学习。教师还要抓住契机及时用语言来鼓励学生,让他们在丰富、真切感人的语言中受到鼓舞,树立信心。比如教师可以对他们说“这么难的题,你都能做出一点来,说明你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只要你相信自己,继续努力,一段时间之后,你一定能把成绩提高上来的!”

五、要尊重学生出错的权利

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正因为还不是成年人,所以他们思想不够成熟,目标不够明确,意志不够坚定,行为规范不够稳定,难免不犯错误,这些教师应该理解。魏书生老师曾说:“埋怨学生难教育,其实是我们自已办法太少”。是呀!学生违反了纪律,触犯了校规,并不是不要批评教育,而是需要注意教育方法,讲究教育艺术。教师只有选择最佳教育方法,真诚地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自觉改正。这样既使学生取得了进步,得以成长,又使我们不断积累了教育经验,这不是两全其美,师生双赢吗?因此教师绝不能简单地排斥、拒绝犯了错误的学生,也不能随随便便打击学生,挫败学生,压制学生,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将学生赶出教室或学校了事。教师应该承认绝大多数学生犯的错误都是成长中的必然,要有爱心,有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并且把这种爱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到平时的一言一行上,并持之以恒,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教育教学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应该把尊重学生作为检验师德的标准。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及时表扬他们,如果教师轻易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意味着在扼杀人才,要知道教师漫不经心的冷言和讥笑,就如同夺走溺水学生手中的救生圈。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特长、潜能,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缺失的成因,才能充分的尊重他们,并示之以爱,没有了解的爱是盲目的爱。教师还要在教学中、班级事务的决策上,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讨论,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即使有些学生的见解有偏颇,教师也应耐心地启发引导,千万不要批评、斥责他们。还有教师跟学生的对话,要以肯定学生的优点为先为主,再提及缺点错误,出现意见分歧,允许学生争辩,尽可能引导他们多作自我剖析。从而使学生在尊重中奋起努力,在温暖中敞开心扉,显示自我才能,实现自我抱负。

教师的工作是单调的,教师的工作也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更是默默无闻的。有多少教师默默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辞辛劳着,又有多少教师用他们无悔的师爱在默默中为学生铺洒阳光。点燃希望。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我们要把爱的事业发扬光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要知道我们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对待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 特殊群体 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12-01

高校殊群体是一个相对性概念,他们是相对大学生正常群体而言的。本文所指的高校殊群体是在当前的形势下与其他学生相比,由于在经济、身体、心理、交际、适应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或较差境地的学生群体。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这部分群体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困难类、身体残疾类、交际自闭型、心理薄弱类、沉迷网络类、厌倦学习类学生等六种类型。

1.及时发现学校中存在的特殊群体学生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2005年使高校师生平均比例达到1:14。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加较快,目前很多高校基本上都达不到这个比例,因此高校中有很多特殊群体学生不能及时发现。在很多高校中,在班级设置有心理发展委员这个班干部,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召集他们开会,了解班上同学在心理、生活、学习中的相关信息,做到能及时了解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尽早发现学校中存在的特殊学生。

2.尽早、尽快实行特殊学生群体关怀

心理学认为,防止感情势能的形成和积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不良的情绪及时排解和释放出去,防止负面情绪的零存整取。

(1)实行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努力践行过程关怀。对待大一新生,要夯实基础,紧抓新生教育工作。特殊群体新生对于新的环境,比普通学生更容易表现出失落感、自卑感,以及各种不适应的状况。因此,在入学初期,做好特殊群体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特殊群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举办几场讲座和咨询来解决问题,也不能仅仅只在新生时做好关怀,我们应该有重点,有过程的实施关怀。例如,对特殊群体新生要进行适应性教育,使他们完成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使他们重新确立正确观念,重新评价自己,在大一整年中多加关注,完成新生教育工程;对面临毕业的特殊群体学生要进行求职、择业心理教育。我们还应该把把特殊教育和普遍教育结合起来,把握好大学生整体与特殊学生局部的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是特殊群体学生在心理上感觉不孤立,能融入到大学生整体之中。

(2)赋予机会,给予信任,激发潜在特殊学生的进取心。从心理学中我们了解到,所有学生都有赢得肯定、获得赞扬、得到鼓励的强烈愿望,而这其实就是进取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适时激发和强化特殊群体学生这种潜在的进取心和上进心,逐步对特殊学生群体形成“赋予机会——给予信任——及时肯定——提出表扬”的良性教育程序。在每年的新生入学以后,辅导员应根据开学的心理调查情况,联系各班班干部逐步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适时做好他们的谈心教育工作,学院要给贫困学生安排勤工俭学等工作岗位,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各班的班长、团支书等学生干部要和心理薄弱学生谈心,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发现特殊学生的特长,如舞蹈、唱歌、绘画、体育等才艺,在文艺晚会、体育比赛中在对他们委以重任,使之重新建立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从而激发潜在他们进取心,使他们转变为正常群体学生。

(3)积极引导特殊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努力培养特殊学生的自信心。高校中,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是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我们更应该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教育他们要正确认识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主动正视现实、客观分析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积极悦纳自我,促使特殊群体学生自知、自觉、自省,然后让他们逐步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品格。辅导员、班干部要引导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积极找他们谈心,让他们能够正视成功与失败,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的品质,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要经常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和班级的团日活动,教导他们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使扩大自己的交际圈,逐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学会在友好、真诚、尊重的基础上主动互相沟通,增进和宿舍、班级同学彼此的信任感,消除彼此间的隔阂。

(4)加强班干部、辅导员与家长的沟通,为特殊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是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师、家长三者的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学校承担了对他们教育的主要作用,因此学校各个部门,包括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资助服务部等部门应主动做到关心特殊群体大学生成长;特殊群体学生所在学院的辅导员老师、任课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情况;辅导员老师和班干部要及时与特殊群体学生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商讨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加大关注力度,及时与家长共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避免辍学、自杀、他杀等严重问题的发生。在多方面沟通中,高校的辅导员和班导师起到的是主动作用,班干部起的是辅助作用。

总之,在日常工作中,要通过专业思想教育、班导师指导、同学经验交流、创建优良学风等方式,帮助特殊群体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措施,帮助特殊群体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通过开设职业指导系列课程、开展就业指导专题活动、完善就业信息平台、举办专场供需见面会等措施,为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拓宽途径;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学生心理普查、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建立和培训心理辅导员队伍等措施,引导和帮助特殊群体学生走出心理困惑。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关心和帮助特殊群体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从而促使他们向正常群体学生转变,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