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效投资与短期投资

长效投资与短期投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长效投资与短期投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效投资与短期投资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污闪 措施

中图分类号:TL75文献标识码: A

污闪即电气设备外绝缘表面由于积污而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发生的闪络现象。它指的是电气设备绝缘表面附着的污秽物在潮湿条件下,其可溶物质逐渐溶于水,在绝缘表面形成一层导电膜,使绝缘子的绝缘水平大大降低,在电力场作用下出现的强烈放电现象。

引起“污闪”的内因是污秽,外因是气象条件,当高压绝缘瓶上沉积大量的污秽后,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作下,将诱发"闪络"事故.污秽是发生"污闪"的必要条件,气象条件是造成"污闪"事故重要的外部条件,暴露在大气中的绝缘子,表面的积污厚度和潮湿沉积率等都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关,调查证明,干燥的空气一般对污秽绝缘子的闪络电压没有影响,而在高温、浓雾的天气条件下,由于污秽层的吸潮现象,使绝缘子表面形成了一层潮湿导电的薄膜,使绝缘耐受电压大大降低,从而发生污闪。

常见的防污闪措施共有3种方法:

方法一:清扫

每年对绝缘子及瓷瓶表面最少一次防污闪清扫工作。也就是人工用抹布、酒精、刷子等物品对电气设备绝缘表面附着的污秽物进行清扫。一个末端变电所每年投资约10万元。此种方法短期投资最小,但是长期投资最大。人工使用量,维护量最大,安全系数最低,并且对工作人员的作业水平要求高,并且需要对清扫的设备进行停电,影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

方法二:增加防污闪伞裙,为绝缘增加爬距。

此种方法有局限性,最大增加爬距20%,而且投资费用昂贵。增加爬距后并不能替代每年的防污闪清扫工作,且对防污闪清扫工作增加了维护量,所以此种方法目前接近淘汰。一个末端变电所需一次性投资30万元改造费用后,每年投资10万元清扫维护费。人工使用量,维护量大,安全系数低,并且需要对清扫的设备进行停电,影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

方法三:对绝缘子表面喷涂PRTV长效防污闪涂料

近年来,电力系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防止污闪事故的发生。室温硫化硅橡胶--简称PRTV防污闪涂料,近年来以其长效、经济、免维护、防污效果显著等突出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重点介绍 “方法三,对绝缘子表面喷涂PRTV长效防污闪涂料” 。

PRTV长效防污闪涂料具有以下特点

1.长时效高可靠性

①在附盐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应用PRTV长效涂料的输变电设备,其外绝缘污闪电压幅值可提高到200%,起始放电电压可提高100%以上。

②应用PRTV长效涂料的电力设备,在5年内不做任何防污闪专业处理(包括清扫和水洗等)情况下,其PRTV涂料层仍长期具有良好的憎水性和憎水迁移性。

③运行5年以上(最长达15年)的PRTV涂料层,不做清除,可再复涂一层,且各项电气性能可恢复到新涂层状态,重新继续长期运行。

2.良好的适应性

①PRTV长效涂料层本身能广泛适应多种自然污秽和工业污秽。同时,能长期在各种污源中保持良好的耐污能力。

②10~500kV各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包括电厂升压站)的各类设备的电瓷及钢化玻璃外绝缘,均能应用PRTV长效涂料,而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3.长时期少维护和免维护

①应用PRTV长效涂料的电力设备,可长期(一般8年以上、PRTV最长已达25年),不进行清扫和水洗等维护工作,其外绝缘表面涂层仍能保持较高的抗污能力。可免除周期性大工作量的清扫维护工作。

②应用PRTV长效涂料年限较长(如5年及以上)的电力设备,若未进行复涂,可进行抽样检查,以跟踪监测和进行运行监视。

4.污闪事故率极低

①十几年来,国家电网应用PRTV长效防污闪涂料技术措施的各污区,各电压等级的输变电设备,经过历次恶劣自然气候条件(如大雾、细雨,风暴雷雨等)的考验,未发生一起污闪故障,安全可靠地长期运行。

②截止2000年度,全国各地应用PRTV长效涂料技术措施的电力设备发生污闪事故仅几起,事故率远小于万分之一。

③与采用复合绝缘子及和加装增爬裙等防污闪技术措施相比较,应用PRTV长效涂料技术措施,投资最少,可靠性高,事故率低。

5.安全经济成效高

① 以涂代调

应用RTV长效防污闪涂料技术措施取代调整设备外绝缘爬距。

⑴解决了常规定型输变电设备电瓷外绝缘爬距无法达到重污秽区外绝缘国家电力行业标准要求这一全国性技术难题。

⑵输变电设备应用PRTV长效涂料技术措施的防污闪效果,远高于其调整自身外绝缘爬距,因而节省了大量的设备更新费用。

② 以涂代扫

应用RTV长效防污闪涂料技术措施,取代设备外绝缘周期性清扫和水洗

⑴免除了每年度短时效,低可靠性的大工作量清扫和水洗工作,节省了大量周期性的维护人力和维护费用。

⑵免除了每年度输变电设备周期性大面积、长时间的清扫工作停电,使电网少停电,多供电产生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PRTV涂料的性能:1. PRTV涂料可大幅度提高输变电设备耐污闪电压。2. PRTV涂料绝缘性能优异,使用寿命长达25年。3.设备外绝缘涂覆PRTV后,不影响预防性试验。4. PRTV涂料25分钟内可指干。5. PRTV涂料不燃,不暴,无毒,无腐蚀性,属非危险品。6.对环境无影响。7.喷涂PRTV涂料不涉及土建工程。

下面以东北某电厂220KV变电所喷涂PRTV涂料的实际应用在安全、经济等方面进行阐述。某电厂室外变电设备处在二级污秽区域,附近有煤矿污秽、电厂污秽、公路污秽、自然尘土污秽等多种污秽源,并且某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水极易出现大雾天气。某电厂220KV架空线及变压器套管未做任何防止污闪事故的技术措施,对其二十五项反事故措施中的防污闪的安全工作提出严峻挑战。

某电厂的污秽等级为二级污秽区,变电设备的设计为耐受二级污秽等级,没有冗余设计。因此一旦出现细雨、雨夹雪、大雾等恶劣天气容易出现污闪事故。为了提高变电设备的防污秽等级,使室外变电设备的污秽等级具有一定的冗余度,更加耐受污闪事故,室外变电设备喷涂长效PRTV防污闪涂料进行改造。

某厂变电所原来变电站设备的基本情况:

220KV升压变电站,使用的是没有任何防污闪措施的普通瓷质悬垂绝缘子,爬距耐受污秽等级二级。瓷质盘式线路绝缘子,型号为X-4.5C型 ,公称爬电距离258 mm, 结构高度146mm,盘径255mm,原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使用任何防污闪措施,易造成污闪事故,易造成220KV升压站停电造成大面积停电及设备损坏。每年1至2次防污闪清扫,消耗大量人力、财力。每年需要计划停电检修2次,造成发电厂负荷无法输送至电网,每年至少需要4天停电,影响电厂发电量,造成计划性检修电量损失2000万kwh。

某厂改造方案描述;

分别对线路悬式绝缘子、主变高压套管、起备变高压套管停电、雇佣线路高空作业人员及吊车使用专用喷涂设备,对绝缘子喷涂PRTV涂料、涂料厚度为0.3至0.5mm。工期2天,完成了所有计划喷涂的设备。

投资计算: PRTV涂料费用:每公斤0.05万元*1100公斤=55万元;施工工具及人工费用:15万元;无设计费;无调试费;工程总投资;70万元

长效投资与短期投资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员工培训绩效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除了通过引进企业发展所需的合适人才之外,培训与开发正成为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随着员工对职业发展需求的增强,培训也成为大多数企业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为此,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员工对满足自身发展的培训需求也越来越渴望。而现实的结果往往是,企业感到培训是浪费资金;员工感到培训是浪费时间。为此,本文从培训活动的本质出发,基于企业和员工两个视角分析企业员工培训的绩效,以提高企业的培训绩效。

二、培训绩效及其内容

绩效指的是一种成就、成果或功绩。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活动。但实际上培训活动中至少涉及两个主体:企业和员工(受训者)。通常,企业认为培训中企业是投资人,应该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员工只是培训活动的对象。因此企业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培训是否产生有利于企业经济利益的绩效,而忽视培训产生的员工绩效。根据培训与开发的概念,培训本质上是一种由企业组织,员工参与的学习活动。作为学习活动,员工才是学习的主体,员工学习中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才是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所以说,培训中员工并不只是培训对象,也是投资人(投入时间与精力)。因此,企业员工培训实际上是企业与员工的合作投资。企业层面来说,培训投资有价值的成果是获取经营成果的最大化;员工层面来说,学习投入有价值的成果则是个人回报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员工培训绩效是员工绩效与企业绩效的统一。而这种解释也符合现代培训“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即培训更注重于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强调员工有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与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

由此如图1所示,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看企业员工培训绩效的内容:企业视角和员工视角。从企业视角来看,由于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中最主要的经济组织,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盈利。根据绩效理论,企业绩效包含结果绩效和过程绩效。从结果绩效来看,由于企业追求的盈利目标包含短期盈利与长远盈利。所以,培训产生的企业绩效应该是对于企业短期和长远两方面有价值的成果,即短期投资收益和战略性支持力。由于培训绩效具有一定间接性和长效性,往往培训产生的战略性支持力比短期培训投资收益更关键。从过程绩效来看,培训产生的绩效就是员工工作中的行为和态度。从员工视角来看,付出精力和时间投入学习必然希望得到相应的回报,即满足个人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员工来说,培训带来的满足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个人职业发展、心理满足和直接经济报酬。同时,员工个人绩效与企业绩效并不矛盾,员工满意是改进企业绩效的基础。

三、培训绩效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根据影响最广泛的价值创造过程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培训绩效的形成就可以用“投入—转换过程—产出”模型来描述,如图2所示。这里培训投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企业,包括培训所需的资金、材料及人力等,另一部分来自员工,主要包括员工时间与精力、知识与态度等。培训绩效(即企业绩效和员工绩效统一)就是培训活动的产出。中间转换过程就是学习活动和成果迁移。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得到,影响培训绩效的因素主要在三个环节上:投入水平、学习过程和成果迁移。

1.投入水平与培训绩效

员工培训的投入水平是培训活动的基本保障,也是获得培训绩效的前提条件。投入水平的高低既受制于投入主体对培训项目的态度,也受到投入主体实力的限制。而现实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的投入水平主要还是受制于他们对培训所持的态度。实际上,如果企业对培训所持态度是积极的,认为培训对于改善企业绩效、提高竞争力有利,则对培训的投入明显较高;反之,则认为培训仅仅是安慰工程,所以培训投入则明显较低,甚至动辄裁减。

2.学习活动与培训绩效

通过学习获得学习成果是培训的本质和基本目标,也是培训绩效产生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无论是受训员工还是企业,符合投入主体预期(培训需求)的学习成果是培训产生的直接结果,学习成果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培训绩效。根据认知主义的定义,学习是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这个定义说明学习的主体是受训员工。认知主义中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包括预期、知觉、加工存储、语义编码、长期储存、恢复、推广和满足八个环节。因此,受训员工是否对学习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存储,将直接决定学习最终的成果大小。从这一点来看,学习活动本身与企业投资人并不直接相关。

但是,企业并不是与学习活动本身无关。从培训系统流程来看,企业是通过培训项目设计和学习活动的管理来影响受训员工学习的过程,从而影响学习最终成果。企业对于学习活动的间接影响主要通过学习环境营造、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指导等方式实现对学习活动的影响。

3.成果迁移与培训绩效

培训在完成学习活动之后,更重要的是将学习成果应用于工作中以提高个人和组织绩效,即培训成果迁移。无论是员工还是企业,成果迁移都是培训绩效形成的最终决定因素。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当受训员工将学习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并促进企业绩效提高,这样的培训才真正实现其价值。反之,如果受训员工在获得学习成果之后,不能或不愿将学习成果与工作实践结合,没能将学习成果转变为企业绩效,培训价值仍不能实现。同样,对于员工来说,培训所带来的满足一方面来自学习成果本身带来的个人心理满足;另一方面则主要来自于学习活动完成之后,能否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绩效,工作绩效的提高能否获得预期的回报,如工资报酬提高、晋升、职业发展空间等个人绩效。这是从员工角度来看的学习成果迁移。

根据TimothyBaldwin和KevinFord提出的培训迁移过程模型,培训输入(包括受训者特征、培训设计和工作环境)都会影响学习、保存和转移,并且受训者特征和工作环境将直接影响转移效果。从可控制性来看,成果迁移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环境,其中主要包括培训项目设计、学习成果应用的软硬件设施与条件,同时也包括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政策。即便如此,由于受训员工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成果迁移的主体,在促进成果迁移的过程中有效激励受训员工就成为最终实现企业绩效的关键。

四、结论与启示

员工培训是现代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由于培训本身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投资活动,仅仅将培训看作企业的管理活动,忽视培训活动中受训员工的满意度,将很难提高企业培训的绩效。从企业和员工两个视角对培训绩效的分析来看,培训中员工个人绩效与企业绩效实际上并不一致,而受训员工个体绩效却是实现企业培训绩效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如何提高其培训绩效,改变培训不尽人意的状况。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由于培训的企业绩效主要来自于受训员工的绩效,企业提高培训绩效必须在认识上建立以员工为核心的培训理念,首先要关注员工个体培训满意度的存在,其次在培训活动的准备、项目设计到培训项目实施中把激励受训员工的积极性作为主要工作内容。2.由于培训中不仅企业投入人、财、物等资源,更重要的是员工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提高企业培训绩效,就需要提高受训员工的投入水平。例如培训管理人员在培训内容、培训师、培训方法、培训场所选择时提高受训员工的兴趣,以提高其投入水平,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3.由于培训成果迁移取决于企业相应的学习成果应用环境,更主要的决定于受训员工学习的维持与推广,企业培训绩效的提高不仅需要建立有利于学习的组织环境,而且要加大对受训员工学习迁移的激励。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培训成果迁移,进而提高企业培训的绩效。

总之,企业培训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员工既是企业组织培训的对象,也是培训的投入主体之一。正确认识和激励受训员工是企业提高培训绩效的关键。

长效投资与短期投资范文第3篇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农业越来越吸引了投资者的眼球,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

最近,美国著名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在一次演讲中就说,“假如我现在20岁,肯定放弃金融,去学习农业,因为在未来几十年中,农业酝酿着巨大的机遇,农民会比基金经理富裕得多。”

中金公司则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自政策确立以工哺农时代到来至今,中国农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同时,在经历一段时期以来的政策呵护与企业努力之后,农业板块投资主线已不再是完全受政策与农产品价格波动驱使下的周期性靶向投机,进而开始出现萌动中的长线投资理念与相应投资标的,使得农业投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农业产业可能会将迎来发展机会。至少有三个理由让我们可以中长期看好农业。首先,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国家惠农政策长期利好农业板块。农业的最大功能是解决人们的吃饭等基本生活问题,这是任何其它产业都无法替代的。第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的多种需求越来越高,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开始从“吃饱”到“吃好”、“吃得健康”转变,进而导致对农业的多种需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农业产业不断升级。这将给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第三,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持续增长、以及异常天气、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供需平衡存在被打破的风险,长期来看,农产品价格存在较大的上涨压力。这将给农业板块带来一定的支撑。

从长远来看,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有其深刻的背景。长期以来中国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而奉行的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取向将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可能已经从“农业哺育工业”的时代逐步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

就近期来看,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临近,三农问题可能再次为市场所关注,农业板块面临中短期投资机会。而从更长期的视野来看,中国农产品需求将持续旺盛,中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将日益提高,布局农业可能成为未来投资领域的重要主题。

回到资本市场,A股市场中农业板块给投资者的印象是整体盈利能力不强,治理结构不佳。事实上,近年来农业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改善较为明显。2010年以来,国内A股市场共有30家农林牧渔以及下游的食品、饮料企业上市,大农业板块的上市公司数量大大增加(表1),其中不乏可供选择的投资标的。与此同时,农业也吸引了大量私募股权投资。东方艾格数据显示2006年私募投资于农业仅0.56亿美元,到2010年已经达到14.89亿美元,一年超过了过去4年的总和。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业股的投资时代已经到来。你可以不像罗杰斯所说,做一个农民,但至少你要配置一定的农业股。

中金公司分析师袁霏阳认为,未来农业板块行业趋势与政策看点将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产前支农产业科技化,对应产前(即农资)板块中的种业和动物疫苗板块;二是产中农产品生产领域产业化与集约化,对应产中(即农产品种植与养殖)始见于禽畜养殖板块中快速产业化与集约化过程中脱颖而出的急先锋;三是农产品流通渠道集约化与扁平化,对应于天然水域从事高附加值水产品养殖并且通过品牌化建设不断拉近与终端消费者距离的业务模式;四是产后农产品加工领域精深化与品牌化,对应大型农企持续投资于产业链一体化建设从而产生规模持续放大与新业务单元不断应运而生的效应。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农业板块长效标的以及资本市场乐于持续追踪的目标。

瑞银证券:关注产业链一体化及品牌化

瑞银证券分析师王鹏认为,在创新推动下,“新农业”公司的投资价值大大提升,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根据瑞银证券的统计,从2005年以来,A股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持续优化,盈利表现有所提升,ROA 从1.2%提升到2010年的4.9%,远超市场平均水平表现,ROE也从2.0%提升到2010年的9.2%。此外,从毛利率来看,农业板块毛利率水平从2005年23.3%到2010年23.1%,基本稳定,而市场则从21.7%下降到19.8%,农业板块依然好于市场表现。

瑞银证券分析师王鹏指出,“新农业”的生产力突破来自于新商业模式的积极创新,生产活动聚焦于效率提高和食品安全保障,包括推广生态/绿色/有机养殖、引入全套标准化质量检验体制、引入实时监督机制提升消费信心,自建销售渠道配送高端农产品等等,优化了土地劳力信息和资本的组合,推动中国农业从小农经济快速走向规模化和品牌化。

近几年来,中国农业面临“量”和“质”的两个矛盾,一是农产品需求不断上升和农业资源有限的矛盾;二是日益增长的优质食品需求和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的矛盾。而近年来中国粮食多年增产,缓解了“量”的矛盾,“质”的矛盾已经上升成为当前食用农产品市场发展的主要矛盾。王鹏认为,要解决主要矛盾,一是要靠产业链一体化,二是要靠品牌化。

产业链一体化是指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提供安全的农产品。目的是应对劳力成本提高,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充分利用资源,同时化解原料供应和市场波动风险。目前,创新的一体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既有如“饲料―育苗―养殖―屠宰―零售”的物质产业链,又有如“担保借贷―提供生产资料―回收产品―共享收益”的金融产业链由于目前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仍较低,规模企业容易获得超额利润,这些产业链模式是具备盈利能力的,因而也是有活力的。

品牌化是指提供优质产品满足高端消费需求。企业重构并创新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模式,以企业信用为食品安全“背书”,“优质”更易被识别和普及。

“在农业领域,我们认为仍有大量投资机会。我们预计,在农业耕地、林地、水域等资源要素流转、农村金融模式创新和农业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机制潜力,将是创新的活跃领域,也是投资重点。”王鹏表示。

从行业层面,王鹏推荐有科技优势的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具有定价能力的品牌公司和具有产业链优势的龙头企业。从公司层面,推荐种子行业的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两家公司,以及海洋养殖行业的獐子岛、好当家等。

中金公司:种业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农作物种子处于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的上游,对于农作物增产以及品种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种子行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增产效果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特点。2011年中央1号文件已经明确要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目前市场普遍预期2012年中央1号文件将明确扶持农业科技发展。如果国家政策符合市场预期,种子行业将明显受益。

中金公司分析师袁霏阳认为,近5年来,根据种业板块相对于农业板块的估值溢价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 年-2009 年):行业拐点已现,“市场”落后于“行业”。在这个阶段,种业公司业绩实现了100%的复合增长,而农业板块整体业绩复合增长率仅为7%。种业板块股价相对于农业板块上涨141%,而期间种业板块相对农业板块的估值水平却从溢价135%,大幅下跌至折价25%。在此期间,种业板块的股价相对表现显然大幅落后于种业板块业绩的高速增长。这一阶段的鲜明特征是市场对种业的热情还没有被充分点燃,而种业本身的急剧变革却正在发生。

第二阶段(2010 年):种业政策年,“行业”落后于“市场”。在这个阶段,种业公司业绩实现了97%的增长,而农业板块整体业绩增长率提升到30%,差距显著缩小。种业板块股价相对于农业板块上涨52%,而种业板块相对农业板块估值水平却从折价25%上升到溢价77%。这一阶段的鲜明特征是市场对种业的热情已经被充分点燃,政策预期进一步助推了市场热情,而市场对种业经营的风险却没有足够的重视。

“我们认为2010 年的种业市场充满了政策的味道,我们将其称为‘种业政策年’。从2010 年初中央1 号文件的原则性指导意见,到2011 年初国务院具体意见出台之间,政策预期贯穿2010 年种业市场始终。除了对行业发展的宏观政策预期以外,国家对种业市场假冒伪劣行为的打击力度的增强,也为品牌企业提升产品价格和销量提供了正面作用。”中金公司分析师袁霏阳如此总结。

第三阶段(2011 年至今):政策靴子落地,“市场”反映“行业”。在这个阶段,种业公司业绩同比下滑20%,而农业板块整体业绩却增长32%,种业板块业绩增幅低于农业板块。种业板块股价相对于农业板块下跌20%,而期间种业板块相对农业板块估值水平也从溢价77%滑落到溢价62%,这是个“行业”落后于“市场”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鲜明特征是种业相关政策先后出台,并无实质性超预期内容,市场关注焦点回归基本面。

回顾五年来的A 股种业板块运行特征,袁霏阳认为,市场对板块的认识存在从“非理性”,到“过激”,再到“回归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市场对种业认识程度、理解深度的增加而步步推进的。

“因此,展望2012 年甚至未来更长时期的种业板块表现,我们认为其总体特征应该表现为对基本面的高度关注和深度挖掘。无论从宏观政策层面,还是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种业基本面的变革都仅初露端倪,种业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袁霏阳表示。

具体品种来看,袁霏阳看好国内水稻种子领军企业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以及国内玉米种子翘楚登海种业,均给予“推荐”评级。

华泰联合:油脂行业面临转机

大农业板块中被机构普遍看好的另一个子板块是油脂行业。尽管油脂行业盈利复苏进程虽因受到海外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而有所迟滞,但趋势不变,而且当前也已步入一年中的油脂消费高峰。

华泰联合证券认为,今年上半年,全球产量第二和第三的巴西、阿根廷大豆产量均大幅超越预期,油脂行业出现一定的调整,而进入下半年后,产量居世界首位的美国开始进入产出季。而根据此前的播种面积及单产数据,美国产量同比下降是确定性事件。因此,对于油脂行业而言,正在面临转机。

随着食用油限价的放开,金龙鱼、福临门等食用油巨头在8月末都对旗下主要产品进行了提价,涨价幅度在5%-10%。

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蒋小东认为,从需求侧来看,全球最大的消费国中国由于上半年食用油限价及饲料业不景气,国内压榨企业全行业出现大幅亏损,(上接第12页) 造成中国大豆进口放缓,今年前9 个月进口总量为3770 万吨(低于去年同期的4016 万吨),5 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但好的情况正在显现:压榨利润由8、9 月份的负值变为目前的30-50 元/吨。前期由于国家抛储,市场持续有低价大豆供应,因此压制了豆油和豆粕价格的回升幅度;目前饲料需求的拉动再次成为市场的主流,预计豆粕价格在后一阶段将显著强于大豆,从而带动压榨利润回升。

长效投资与短期投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债务重组;准则;应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债务重组准则的相关理论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权人发生财务危机的情形下,债权人按照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的让步事项。债务重组定义中债务人发生困难,是指债务人因自身经营不善或者行业背景下导致企业陷入危机,从而无法按照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归还债权人.债务重组中作出的让步是指债权人同意债务人以低于债权账面价值的金额偿还债务。可见加强企业远期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在持续经营过程中债权人和债务人获得丰厚的回报是债务重组的根本目的。

二、债务重组准则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不完善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及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规范。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成本效益原则、谨慎性原则等这些原则使准则的制定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债务重组差倾计入当期损益不妥

会计准则规定,债务人把债务重组差额计入到当期损益中,也就是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出发点其一是为了保持与没办法支付的应付账款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保持一致,其次也可以借鉴美国公允会计处理方法.因此进行对比中美两国,由于国情的差异,美国是个极为市场化的国家,它的公司股东是投资者,股东能真正的代表公司利益所有者,他们在所有决策过程中都会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在债务重组过程中,作为债权方来说,考虑的是自身利益最小化,美国上市公司十分多,公司中80%以上都是股份制结构,债务重组双方的会计报表透明的披露给社会,因此,他们都会考虑到公司自身的业绩,也就是债权债务双方在债务重组中产生的博弈现象。而我国却不同的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比较特殊,国家股、法人股占60%以上,债务重组中债权方大多数是母公司或者是子公司,债权方的会计报表不会向社会公告,而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向外界披露。

(三)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会计实践中有时需要主观判断和估计,即需要职业判断。职业判断能力体现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如果企业会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职业判断能力,就会无从下手或错误百出。债务重组准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公允价值估值和财务困难界定方面需要会计人员具备相应的职业判断能力。除此之外,目前我国一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还比较低,会计人员缺乏诚信,容易出现隐瞒重要信息,误导性陈述、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等现象。

(四)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通过分析债务重组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是因为对这些亏损单位来说,财务困难、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①行业和市场之间因素影响。近几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某些行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例如炼油企业,由于国际原油价格逐步呈上涨趋势,同时国内柴油、汽油也几次调整价格,但增长效益的速度无法抵消国际原油价格冲击,使行业的效益递减。②会计政策因素制约。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计提四项准备,即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目的是为了让企业资产更加符合资产定义,即能给企业未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如果己贬值应提取减值准备,发挥谨慎性的原则,减少资产账面价值不高估资产。③自身原因导致企业经营不善。第一,三项费用过高,使公司无法重新开始;第二,不合理使用募集的资金,导致收益不好,或者募集资金被母公司长期占用,导致自身资金困难:再一次涉及法律诉讼,额外增加财务负担。

三、债务重组准则对策研究

(一)完善债务重组准则

将债务重组收益分期计入当期损益,债务重组是为了解决债权债务纠纷,帮助债务人度过难关、避免企业破产的一种方法。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在提及重组及参与重组的另一方当事人等还应规定披露债务重组关系,特别指出是否为关联方、不但披露债务重组损益的总额,还应披露债务重组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披露这些信息不仅有利于投资者作出决策,也有助于进行债务重组的企业更加谨慎。

(二)提高社会审计独立性,加大执法力度

如果想要降低国有股的绝对控股地位,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内部相互约束机制得到充分发挥,使“内部人控制”现象得到控制,就应该通过减持国有股等措施解决。对在审计过程中出现虚假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应加大执法惩戒力度,追究相应的刑事和民事责任。目前我国存在大股东利用监管透明度不高的漏洞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或者子公司之间转移利润或掩盖亏损的现象,严重破坏了中小股股民的利益。监管机构首先应该增设独立董事,细化关联交易规则以及规范关联交易行为,引进独立财务顾问制度等措施来规范关联交易行为。其次应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对在交易和信息披露中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应严格惩罚,以此保证信息质量披露的充分、全面、客观。

(三)培育完善会计环境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基本确立,但仍然不完善,价格市场也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仍然不成熟,因此应该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档案盒加大对不守信的惩罚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规范行业协会管理,充分吸纳优秀的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管理,坚持行业协会独立运作,与政府职能分开,维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企业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还可以建立会计人员诚信记录档案,对会计人员违规情况进行记录。加大社会舆论的监督,使社会形成良好的诚实守信的氛围。

(四)调整公司经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是滋生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温床,针对前述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可以通过提高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从公司角度出发,作出独立客观公正的判断。公司内部监事会和外部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其独立性进行监督,加大惩罚力度,减持国有股,可以竞价配售,引入战略投资者,这有利于多方面监督和约束人的行为,减少企业利用债务重组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参 考 文 献]

[1]李小兵.关于新旧债务重组准则的比较分析[J].会计实物,2010(12)

[2]肖宜.泸市上市公司2011年度非经常性损益分析[J].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报告,2012(8)

[3]谷长辉.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5)

长效投资与短期投资范文第5篇

分散型股权公司在我国的起步交往,其发展优势尚不能凸显出来,反之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外部条件不利,内部发展缓慢,而出现很多管理问题。主要的管理问题包括内部经营意见分歧、财务控制问题频繁、经营决策的长远考虑欠缺。这些问题容易使得分散型股权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转变这些经营问题,本文分析了分散型股权公司的特征,根据其特征进行了公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探索了分散型股权公司的治理对策,并对这类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2.分散型股权公司的特征

2.1基本特征

分散型股权公司的特征就是股权分散,企业中拥有若干个持股比例相近的大股东存在,其余股份由众多的小股东分散持有。这种公司的特征就是通过分散型个股权控制进行企业管理,在治理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专制形态”,但同时也会产生管理和开发意见分歧。因此说分散型股权公司的特征有利也有弊端,股权结构分散体现在每个股东的股份占有比例很少,只有个别股东占有10%左右,其余的股东只有3%以下,当遇到投资等机会时,分歧比较大,决策周期长,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总结来讲:(1)优点:有利于产生权力制衡,有利于民主决策。(2)缺点:容易降低公司的反应速度,很可能错失机会,降低工作效率。

2.2股权结构特征

分散型股权公司的股权结构特征以分散结构为主,这种结构模式使得公司内部能够形成股东之间的制约,这种制约不是制度形成的,而是股权结构对经营权的一种直接反应。分散型的股权结构使得公司内的理性思考增多,避免了一股专制的问题产生,同时这种思考也使得企业内部的分歧增多,需要通过股权结构的管理进行相应的制约。股权结构方面的管理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是企业所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一种权力分配制度,是解决股东、经营者、债权人及职工等相关利益主体所产生的委托问题的制度规则。外部治理机制指企业经营所处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外部市场环境。股权结构对企业管理结构的影响体现在内部、外部治理两个方面。

3.分散型股权公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投资决策问题

当遇到投资等机会时,分散型股权公司的投资决定会产生很多分歧,过多分歧的结果就导致企业投资决策周期长,容易延误时机。这种情况就使得公司的投资往往会以短期投资为主,容易出现突然危机。分散型股权公司在投资决策上产生分歧的例子很多。案例:译言网络公司成立之后,共吸纳了7位股东。赵嘉敏、张雷、赵恺作为创始人,分别占有28%、25%、25%的股份,陈昊芝占有10%。其他三位股东分别是新东方早期初创者之一陈平以及赵嘉敏和陈昊芝各自的一位朋友,他们享有其余股权。2010年开始,译言公司内部股东因为投资决策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迫于商业化生存的压力,直到2009年年初的股东会上,在公司当前发展情况、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出现严重分歧。一方面股东认为,译言的流量下降、译文量下降、用户量下降,时政类文章增多,译言成了愤青聚集地。因此要求对网站内部的内容应该实行付费阅读的方式。另一方面股东认为,公司当前的发展状况良好,企业不存在严重的版权风险和经营风险,不应该冒着严重的经营风险去进行“付费阅读”的转变。在这样的分歧下,译言公司正式进入了股东分解的局面。从这些问题就可以看出,分散型股权在进行投资、经营方面都会存在股东决策分歧的问题,过于严重的分歧问题就会使得企业的发展出现隐患,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企业解体,被市场经济淘汰。

3.2激励作用缺乏

分散型股权公司的股东较多,不同股东之间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利益纷争,而且合作共进的精神也需要不断地维持。由于股东内部的小股东所占的利益较小,企业经营权也就相对较小,在面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小股东往往会抽身室外,不仅不会积极进取地维护企业利益,反之还容易出现通过内部舞弊手段套取资金的现象。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企业内部的激励体制过于淡薄。例如,通用汽车公司的五个最大的股东(他们自己也是代表非常分散的小股东的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全部股票加起来还不到该公司股票的6%。由于小股东拥有极少的表决权,他们投票对股东大会的决议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反而徒增自己的成本,于是股东理性地选择了不出席股东会议,或是将自己的表决权委托给经理代行表决权完事,这就是所谓的股东冷漠现象。在如此严峻的问题面前,分散型股权公司企业必须要将公司的管理权和利益分配权力进行调整,并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相应的管理制约,保证激励政策能够顺利实施。

4.分散型股权企业管理对策

4.1完善公司管理架构

分散型股权公司的治理必须要完善公司管理架构,管理架构优秀模式的形成需要建立职责明确的管理层。管理层的的职权必须要明确,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过多的分歧,例如公司内部的董事会、经营层、监事会三者职责的界定必须明确。董事会的职责包括制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执行股东会的决议。经营层的职权包括:组织日常的经营工作,实施董事会的决议。监事会的职权包括:查公司财务;对公司董事、总裁、副总裁、财务总监和董事会秘书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核对董事会拟提交股东大会的财务报告;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代表公司与董事交涉或对董事。这些明确的职权设置能够确保经营层按照董事会的决策运转,确保董事会能够有监督控制部门的制约。对于分散型股权公司的管理架构设置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实现:(1)实行“岗位工作说明书”制度建设。根据公司行政管理架构和职能部门,对每个工作岗位制定了详细的“岗位工作说明书”。明确了各工作岗位的职、权、责,增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理顺了各岗位之间的关系,使公司的经营运作得以更加顺畅。(2)建立同股同权制度。根据同股同权原则,公司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应具有相同的股东权利,而唯一的区别是大股东的表决权份数多于一般的中小股东的份数。具有控股地位的大股东有能力也有动机去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建立健全针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有助于中小股东实现其股东权利。要建立健全中小股东保护机制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监事会制度。首先是增加中小股东在公司监事会的比例,以此来激发小股东的经营管理积极性。(3)从法律方面确定监事会的作用。从法律上引进和确认独立监事会的作用,并允许董事会设立专门委员会。我国公司董事会之所以不能真正履行董事会的职责,或者在履行职责时忽视公司利益、损害股东利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董事会的构成单一,其成员基本上来自控股股东,在董事会的议事和决策过程中很少听到不同的声音,很多董事习惯听命于由控股股东委派的董事长的旨意,对需表决的议题不进行认真的甑别、思考和权衡,也不判断在文件上签字可能导致的法律风险。针对这一问题的医治良方只能是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大比例引进外部董事进入董事会。法律上应允许有关的管理公司、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向上市公司委派阶段性的全职董事或兼职董事,以改变目前公司董事会基本由内部董事组成的现状。

4.2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激励约束,即激励约束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对于分散型股权公司的治理必须要强调所以股东的激励因素,强化全部的激励能力。为了更好地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可以从这样几方面着手:(1)首先,必须进一步加强董事会的建设,理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之间的关系,建立董事会针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定期评估报告制度,董事会构成高度专业化和国际化,内设机构和议事程序比较完备,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切实根据公司法要求,从强化约束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为强化内部治理结构,共同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的分权式法人治理机制。(2)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在董事会下设立薪酬委员会,薪酬委员会负责编制长期激励计划与年度实施方案,以及长期激励计划的日常管理。独立董事与独立监事是薪酬委员会中的当然委员,或者说,薪酬委员会中必须有独立董事和独立监事担任委员。以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考核体系优化、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制度规范为抓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适应公司发展战略要求的、责任风险收益相统一的长期激励约束机制。(3)其次,积极完善信息披露管理体系,按照监管法规的规定和上市规则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主动接受外部的监管和监督。再次,切实履行监事会职责,不断强化监督职能,组建了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在审核定期财务报告、加强企业管理机制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按激励的责任基础划分,股权激励模式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基于股价的股权激励,另一类是基于业绩的股权激励。前者的典型模式是股票期权,即上市公司授予特定人员在一定期限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和条件认购本公司股票的一种权力。被授予人实际购买这种股票即是行权,行权价和市场价的价差即是被授予人的收益。(4)另外,还可以在完善经营者“年薪制”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经营者持股经营”的激励方式,同时对经营者实行“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长效激励。区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实施与风险相对称的年薪制,在确定基薪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风险抵押金和效益工资在年薪中的比例,但也要严格规定和执行经营者对非政策性亏损应承担的扣款、撤职等处罚条例。

4.3管理会计的权限设置

企业内部管理会计的设置是保证企业的经营决策正确性的重要措施,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职责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在分散型股权的环境下,企业管理会计通过对财务情况的系统核算,能够更为全面综合地考虑生产、经营、市场、政策和竞争对手等诸多因素,来实施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和市场的全面控制和管理。这种决策意见的提供就能够很好地避免企业股东的经营分歧,将正确的经营决策传递给最高的经营者,保证整体经营项目的成功。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分散型股权公司的管理会计的权限必须有所提升,要在保证管理会计基本权限的同时,将其提供的经营决策建议提升到董事会的研究议程上来,强化财务管理机制。同时董事会还应该给管理会计和财务工作人员独立行使财务监督的权力,会计人员既享有职权,又负有责任,不受经营者的制约和控制,改变了以往听命于企业领导的状况,使会计人员参与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这种制度体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发生会计人员被架空或会计人员与下属企业领导联合的腐败现象,既增强了各单位建立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有效地消除了滋生腐败的土壤,较好地堵住了诱发腐败的漏洞。

4.4财务控制的法律制度支持

分散型股权在进行内部治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财务控制,并通过财务控制的实效性来实现正确的、无分歧的投资决策。为了保证财务控制的真实有效性,企业内部必须加强对财务控制的法律制度支持。例如:美国公司就是股权结构分散的典型代表,其资本市场能够很好运转的重要一条,就是美国属于对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强的普通法系国家,而我国则是属于对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弱的民法法系国家。此外,过分分散化的股权结构,容易导致产生另一类问题,即内部管理者和外部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例如:方正科技、飞乐音响、爱使股份、华晨控股这些公司因为股权非常分散,经常被股票市场的投机者炒来炒去,争夺公司控制权的事件不断发生,公司的经营业绩不断下滑。为了转变这些情况,必须对公司内部的财务控制进行相应的法律手段辅助管理,在财务审计、内部审查、监察会行使权力的同时必须借助法律武器,用全面的法律条例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者的行为进行控制,使得法律制度能够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能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能保证董事会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利益,同时也避免了大股东控制对其他股东可能造成的伤害。

长效投资与短期投资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金宏”工程“小金宏”工程

一、“小金宏”工程建设背景与内容特点

⒈“小金宏”工程建设背景

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资源日益成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金宏”1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一期重点工程中的十二大业务系统之一。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共建的第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交换、主要宏观经济管理业务领域应用系统建设等内容,将对宏观调控与协调机制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其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牵头的“金宏”工程经过4年时间的建设与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部制改革要求发改委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同时,要求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上述两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发改委的基本职能。地方统计信息与数据是国家宏观经济信息资源的基础,虽然国家层面的“金宏”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果地方“金宏”工程建设脚步没有跟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宏”工程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对政府的监督过程中,他们要求开放更多的资源以增强政府的透明性,更需要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地提供大量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

为了推进“金宏”工程的地方建设,各地发改委积极推进本地区的“小金宏”工程建设,为本地宏观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其建设过程以宏观经济管理建设为核心,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共建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渠道,推进共建部门之间相关经济信息资源共享,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信息支撑,为用户及时提供动态性和实时性较强的经济信息资源。

⒉“小金宏”工程内容与特点

⑴“小金宏”工程内容

“小金宏”工程是在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各省市从宏观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执行国家发改委下放到地方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为主,协调地区相关部门协同建设,通过为地方宏观经济发展搭建宏观经济分析平台、建设必要的业务系统,以提高地方宏观经济预测分析能力与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会公众服务水平,为实现与国家“金宏”工程的配套和衔接打下基础。

“小金宏”工程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由各地方政府与发改委统一规划,中央与地方共同投资实施。通过统一宏观经济数据平台和技术业务标准,共享数据资源,利用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等手段,在宏观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权限的相互制约,促进地方宏观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催生新的地方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其建设内容主要集中于:依据国家现有“金宏”专网和地方政府内网搭建基础网络环境,构建一个应用支撑平台;围绕地方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构建地方宏观经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地方宏观经济数据库,建立宏观经济预警预测系统、地方宏观经济执行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系统等;部署在线分析、统计分析、数据挖掘、计量模型等经济预测分析工具[1]。

⑵“小金宏”工程建设特点

①强调地方宏观经济预警预测能力,突显地方特色。“小金宏”在各地发改委的支持下,围绕本地宏观经济情况对宏观经济进行预警与监测,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与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和急需的业务信息系统。与国家“金宏”工程相比,“小金宏”工程以地方经济为基础,从地方宏观经济特色需求出发。

②办公自动化先行,关键业务系统为切入点。目前“小金宏”工程建设的模式大致是:以各级发改委内部OA系统建设为起点,依据现有网络基础建立有关的业务系统,目前集中于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投资系统等与经济相关的重点业务系统。

③注重整合现有资源。目前“小金宏”建设重在整合资源,主要包括3个层次:首先,整合各级发改委内部的办公系统及资源,实现各处室资源共享;其次,整合省、市、县三级发改委相关资源,实现发改委垂直应用系统资源的统一与共享;最后,整合地方发改委与其共建部门的资源,实现各政府部门信息系统的协同与共享。

二、北京、上海、浙江三地“小金宏”工程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小金宏”工程建设现状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市级以上发改委都已基本实现网上办公,协同办公程度与水平不一;基础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相关专业数据库建设专业化与规范化程度较低,本地范围内还未实现对接;各地“小金宏”业务系统建设目前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价格监测系统、投资项目系统等几个项目上(各地的叫法各不相同),其宏观经济预警预测能力较低,缺乏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分析工具。下文以北京、上海和浙江为例,对其“小金宏”工程建设现状进行简单的描述。

⒈北京市

2006年10月,北京市发改委委托市信息中心启动北京市经济社会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该项目建设分为两期进行,2006―2007年实施一期工程,2007―2008年实施二期工程。一期工程重点实现对统计局数据的接入和共享,完成对发改委内部资源的整合与改造,建立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系统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GIS);二期工程实现对其它主要委办局业务数据的接入和共享,完善形势分析预测系统和经济地图,建立规划计划管理、投资项目管理等系统。目前北京市“金宏工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建立了一套数据资源体系(即共享机制)、两个平台(地理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指标数据库、文献数据库)、四个主要应用系统(经济社会地理信息系统、形势分析预测系统、投资项目系统、发展预测系统)2。

⒉上海市

上海市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建设“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系统”的想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年后提出了面向上海市发改委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和解决方案,并于2002年9月正式实施。上海市发改委先进的OA应用系统基本上覆盖了政务、事务、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等多个业务辅助决策系统,还包括其委内信息、委外信息、地理信息、多媒体信息和用户与系统安全管理等11个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原上海市信息委和上海市信息中心还合力建成了市内外资项目确认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价格听证会旁听在线申请、企业投资企业备案申请、外商投资项目采购设备退税确认书办理等多个业务系统。

⒊浙江省

2005年,浙江省发改委委托浙江省信息中心开始建设浙江省“小金宏”工程。浙江省“金宏”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共享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共享信息数据库建设三大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底,浙江省“金宏”工程一期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已基本实现:在省电子政务网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平台,研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监测评估系统、浙江省宏观经济管理地理信息应用系统、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网上办公系统(改版和升级)、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系统办公门户等应用系统;建立了宏观经济数据库、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计划数据库等一系列数据库。其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系统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评估、形势分析、社会发展水平评价、社会发展协调度研究、平安浙江长效机制研究等功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对一个项目立项、审批、建设、竣工、投产、终结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宏观经济管理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由价格监管信息系统和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两部分构成,前者由省发改委直属局――省物价局负责建设,后者主要依托省测绘局已有资源,两部门之间已实现了资源共享3。

三、“小金宏”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盲目模仿国家“金宏”工程

国家与地方经济管理职能的不同决定了其建设过程不可能完全一致。各地“小金宏”建设大都是遵循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路径,从部门内办公自动化入手,在提高自身办事效率的基础上建设基础数据库和关键业务信息系统,方便企业和公众办事。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但是有的地方出现了一味模仿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盲点。

宏观信息是反映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总体情况的信息,它是从全局视角进行宏观考查;微观信息反映了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动中的某个具体情况和特征,则是从局部角度进行微观考查。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做大一个国家宏观数据中心,做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门户网站,完善一个国民经济电子政务支撑平台,建设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和市场价格监管信息系统;而各省、市、自治区“小金宏”建设的重点是省级宏观数据中心、应用系统建设,国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程的建设。如果地方盲目复制国家“金宏”工程建设模式,忽略了适合地区发展业务系统的需求,其结果就会本末倒置,严重影响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⒉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信息孤岛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大多已建成功能较齐全的业务系统。以上海和广东为代表的东南部以及华北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区域信息化、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以及社区信息化已逐步走出低谷,进入平稳发展期,并将继续向纵深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西部地区城市信息化及“小金宏”工程建设也均取得比较快的发展。而经济较落后的省市,特别是众多偏远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却不容乐观,其“小金宏”工程建设仍停留在内部办公自动化、门户网站基本信息公开阶段,业务系统建设尚未启动,在线服务和在线互动还存在较大距离,地方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能力极低。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信息化发展的差异。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决定了各地“小金宏”工程建设的信息基础有优有劣、起步有早有晚、水平有高有低。此外,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导致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⒊资源难以整合,延伸性和扩展性较差

由于“小金宏”工程建设主要依靠各地方政府及其各部门独自进行,并以强制性行政指令推进,其结果是不同垂直业务系统之间的横向业务集成难度越来越大,信息系统以行政、地域条块分割[2],导致“小金宏”建设缺乏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其在资源整合与共享、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方面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一方面,由于各地区信息化建设时间长短不同,致使其在数据库采用以及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经常出现相关业务系统端口不一致、难以对接的困难。早期建设一般采用的是note数据库,而现在普遍采用的是Oracle数据库。例如天津市政府使用的仍然是note数据库,而天津市发改委及其它多数委办局目前大都使用Oracle数据库。这样,市政府与下属各部门之间要实现无障碍公文流转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两种数据库的对接需要极大的投入,这不仅仅加大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成本,而且导致许多重要资源不能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地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种横向上资源难以整合的困境。

另一方面,由于“小金宏”建设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建设,缺乏纵向垂直与各级发改委资源共享。虽然国家发改委牵头的“金宏”工程目前在重要商品价格共享数据库、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共享数据库和经济文献共享库,价格监管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将地方“金宏”工程纳入其中,其影响还仅限于国家宏观层面。虽然目前各地“小金宏”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价格监测系统,但尚未统一于国家发改委共享信息平台整合资源,省以下连网又难以达到一定覆盖面,国家、省、市三级还不能做到纵向上资源共享。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国家无法了解地方政府网络建设现状,地方政府亦无法充分利用国家已拥有的政府网络资源。信息化的潜能不能完全释放,导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利于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统一与规范化。

⒋工程实施主体职能不清,资金保障难以制度化

各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渊源不同,所以工程实施主体也不尽相同。目前“小金宏”工程建设主体多集中于各地信息中心,但也有部分地区由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北京、天津、浙江三地的“小金宏”建设均由各级信息中心负责,而上海则主要由信息委实施。信息中心属于各地发改委下设的事业单位,而信息委是市政府专门管理政务信息化的机构,两者在性质和职能上截然不同,前者为事业单位,其职能是执行决策;后者是国家行政机构,其职能为制定决策。同时,大部制改革又进一步加剧了信息化主体的复杂化,在大部制改革中,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并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下属的省市县三级信息化办公室今后的职能可能也会相应地发生一定变化,这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地方“金宏”工程建设的混乱。目前工程实施主体职能不清的问题使得各地区“小金宏”工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着多方利益博弈,部门职能交叉导致责任不清。国家层面上,发改委负责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批,财政部负责电子政务资金的拔付,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电子政务政策标准的制定。到了地方关系更加复杂,由于“小金宏”工程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地方发改委“小金宏” 工程建设既要符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小金宏”工程是一项长期建设任务,其宏观数据库的发展和业务系统的运行需要长期更新和维护,因此其建设周期和资金链较长。目前各地的“小金宏”工程建设往往是短期投资,没有将电子政务建设统一纳入财政预算,资金来源缺乏制度化保障。

⒌注重单个业务系统建设,忽略流程再造与宏观经济职能

一个好的业务系统并不是机械地把所有的数据、硬件和软件放在系统中就得以实现了。目前“小金宏” 工程建设的业务系统往往只是考虑了本单位、本系统员工的需要,从而导致了受理单个业务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业务之间分割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其整体效能没有体现。虽然公众办理单项业务的效率提高了,但对于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系统的业务办理并没有体现效率和便捷,反倒进一步固化了传统分割的体制,进一步加剧了分散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混乱的情形。这样就难以实现从各业务处室根据不同需求的、各自为政的分散式运用――发展到跨部门、跨业务、跨应用系统集成整合――再发展到以数据中心形式实现的数据共享;不利于实现电子政务从以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方式进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向以集中的、整体和无缝的方式进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转变[3]。

此外,各地“小金宏”建设还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与机构间的业务,将基于部门内职能的业务系统建设看成是自身工作手段的改良,缺乏整体上为企业和公民提供政务服务全流程的变革和创新的理念[4]。宏观经济职能是国家发改委的核心职能,它是“小金宏”工程建设存在的逻辑前提。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太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态势下,建立健全宏观经济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国家和地方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目前只有北京市建立了专业、实时的经济信息网,提供权威的宏观经济统计与分析数据,而其它各地都缺乏有效的经济数据分析与预测,无法完善本地宏观经济动态仿真和决策支持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宁家骏. 2006-2007年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概况[M]//王长胜,张新红,于施洋. 2008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6-131

2.赵仲明. 动态善用政务与技术资源实现电子政务“条块结合”[J]. 电子政务,2007(8):24

3.蔡立辉. 电子政务应用中的行政流程再造[EB/OL]. [2008-10-25]. 省略/article.asp?id=64

4.陈拂晓. 电子政务与行政体制改革[J]. 电子政务,2008(2):92-96

作者简介:

长效投资与短期投资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民币占SDR份额;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7(02)―0036―09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收支平衡在一国宏观经济均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从国际经验上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前期和中期国际收支总体上处于“经常项目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模式,表现为对外净负债;大部分发达国家国际收支总体上处于“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模式,表现为对外净投资;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其国际收支呈现出“经常项目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模式,该模式与美元国际化货币的地位与作用密不可分,作为世界货币,美国一方面要大量对外输出美元满足国际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又以国内发达的金融体系吸引大量资金回流,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国际收支非均衡格局一直存在,历经十余年“双顺差”格局,目前逐渐稳定在“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状态。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地位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后,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量飞速增加,目前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五大支付货币,有望成为世界第三大货币。那么,我国国际收支模式的转变是否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变化有关?随着人民币占SDR份额提升,我国国际收支模式是否会再次转变?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势必会面临与美元同样的“特里芬难题”,届时我国的国际收支模式是否要仿效美国现有模式?在巨大经常项目逆差前提下,我国金融市场是否有足够能力吸引人民币资金回流?我国是否能够开创货币国际化基础上新的国际收支平衡模式?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也关乎我国宏观经济平衡,亦是本文研究的重难点和意义所在。

二、国际收支模式转变原因及其济效应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模式历程及其转变原因分析

国家外汇管理局自1982年始公布我国国际收支数据,历经30多年发展,我国国际收支模式也经历了数次改变,具体详情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1982―2016年间,我国国际收支历经几种不同模式:1982―1993年间,我国对外贸易始兴,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都比较小,外汇储备短缺;随后,除2012年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逆差外,1994-2014年10年间,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处于“双顺差”模式,且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4年底,我国累计外汇储备已达3843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2015年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际收支模式也出现新变化,从长期的“双顺差”转变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的状态,且资本流出压力增大,外汇储备规模有所下降。

究其原因,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除与我国经济基本面有关外,还与人民币汇率及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密切相关;具体而言,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之前,人民币汇率几乎处于固定状态,由于我国鼓励出口和大力引进外资等政策,我国国际收支处于“双顺差”状态;2005-2014年,缘于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大量外资涌入,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规模持续增加,而出口作为此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也使得经常项目顺差规模持续扩大;然而,随着2014年2季度美联储加息预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停止大幅升值,特别是“81l”汇改引发的人民币贬值潮导致国际资本大量流出,再加上人民币加入SDR后境外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进入逆差状态。

(二)国外国际收支模式转变原因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从我国国际收支发展历程来看,一国国际收支模式与其货币国际化程度及国际金融地位均有着直接的联系,然而,从国际化货币的发展历程来看,不同路径的本币国际化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不同。例如,同为国际化货币,日本经常项目长期顺差,而美国经常项目长期逆差;同为欧元货币区,德国经常项目长期盈余,而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经常项目却长期赤字。然而,美国的国际收支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在美元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用美元向战后的欧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而被援助国利用援助款向美国进口商品,美元通过“资本项目输出、经常项目回流”的国际循环模式保证了美国“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同时兼顾了货币国际化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双重目标。随后,随着美元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其作为单一储备货币(除黄金外)的缺陷也不断暴露,为满足国际社会对美元的需求,在内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美国只能通过不断的贸易赤字向世界输出美元,而通过国内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先进技术来吸引资金回流,形成了持续至今的“经常项目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

Rajan等学者认为,美国经常贸易赤字的原因在于国内的低储蓄率和主要贸易国家(如亚洲地区)的高储蓄率;与美国相比,与其进行经常贸易的国家都相对贫穷,只能利用资源出口产品,形成经常项目顺差;与此同时,为谋求发展和使本国资源利用更充分,这些国家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形成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进而导致“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从不同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货币国际地位的高低会对一国的国际收支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储备货币发行国对国际收支的调节能力要远大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储备货币发行国吸引境外资金的能力非常强大,因此其国际收支格局选择的余地也非常大,既可以选择“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模式,也可以选择“经常项目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模式;而非储备国只能根据储备国的国际收支需求被动调整其模式,以满足外部平衡。

总之,一国国际收支模式可能要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但货币国际化程度和汇率政策毋庸置疑在其模式选择中占据重要地位;货币国际化程度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货币在SDR中所占份额大小,从国际化货币本币国国际收支发展经验来看,货币在SDR中所占份额不同,国际收支模式的选择也有所差异。那么,份额的变化究竟对国际收支模式有哪些影响,对经常项目的影响更大还是对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影响更大?人民币加入SDR及其之后占SDR份额的提升将会对我国国际收支模式产生哪些影响,还需要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支撑和检验。

三、国际化货币占SDR份额变化

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因IMF五年评估一次各种货币占SDR的份额,为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实证检验的稳定性,本文借鉴石建勋、郑超洪的研究,选取各种货币在世界官方储备中的份额(SHARE)作为替代指标,检验其对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差额(CA)和资本项目差额(FA)的影响;为契合国际收支数据的季度特征,本文也选取各货币官方储备份额的季度数据,因IMF于1999年首次公布各货币官方储备份额季度数据,本文时间区间选择为1999年第1季度至2016年第2季度;考虑到汇率作为货币价值的直接反映,本文选取各种货币的实际汇率有效指数(E)作为控制变量,因汇率数据多为月度数据,将其加总平均后转化为季度数据;各货币官方储备份额数据来源于IMF网站,美国、英国、日本国际收支季度数据来源于BVD数据库,欧盟国际收支数据和各种货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来源于WIND金融数据库。

(二)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

为保持变量量纲的一致性,对各变量取变动率,分别衡量各种货币汇率变动对其在官方储备份额中的影响,以及各种货币官方储备份额的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对各变动率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后发现,变量均为平稳序列,可直接对其进行建模,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检验的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各种货币汇率变动会对其在官方储备份额中的变动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意味着币值越坚挺,该种货币在官方储备中所占份额越大。各种货币汇率变动会对其经常项目差额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货币官方储备份额变动对经常项目的影响则并不显著,这可能因为经常项目多反映一国进出口等正常贸易需求,受汇率变动的影响比较直接,而正常贸易需求的变动并不受一国货币占储备货币份额的直接影响。与常规理论假设不同的是,各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变动并未受到汇率、货币所占储备份额的直接影,这可能因为一方面国际资本的长期投资更多的依赖于该国经济形势、投资政策和未来前景,所以与货币所占官方储备份额无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国际资本中的短期投资多为套利性和投机性的资金,与汇率、利率等资金价格的瞬时波动有关,而以季度周期反映的季度汇率有效指数具有相当大的时滞性,不能呈现其瞬时影响。

当然,实证结果的显著性也可能因不同国家而异,因为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的货币正处于国际化的不同阶段,在国际储备中所占的份额差别也相当大,不同国际化程度的货币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别,为精确捕捉该差异,下文区分不同国家进行实证分析。

四、不同国际化货币占SDR份额变化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的选取与构建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由Sims于1980年提出,其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将所有变量都看做内生变量,每个解释变量都对自身及其他被解释变量的若干滞后值进行回归,以此来估计所有变量间的动态关系,常用于影响因素分析的经济模型中。与VAR模型相比,结构向量SVAR模型能够体现变量之间的当期关系,使模型的经济意义更加明确;对于当期经济特征十分鲜明的人民币走势而言,当期变量的影响更具有经济意义。含有k个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p)一般矩阵形式可表示如下:

(二)美元占SDR份额变动与美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

考虑到本文数据选取为季度数据,因此先对其建立滞后4阶的VAR模型并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发现其最大值0.769仍处于单位圆内,充分显示该模型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建立SVAR模型,具体脉冲响应函数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美元占SDR份额变动对美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在前二季度有一个正向影响,随后二季度转为负向影响,一年时再转为正向,影响时间大约持续1年半左右逐渐趋零;美元占SDR份额变动对美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变动一直有正向影响,影响大概持续1年,1年期间影响有波动,1年后转为负向影响渐进消失;然而,美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变动对美元占SDR份额却先有负向影响,经常项目差额变动影响在半年后转为正向,而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变动影响要持续3季度才转正,唯有汇率变动对份额变动有正向影响;且从影响程度来看,美元汇率变动对美国国际收支变动的影响要大于美元占SDR份额变动对美国国际收支的影响;而份额变动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却大于国际收支变动对美元汇率变动的影响;充分表明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是不对称的。

(三)欧元份额变动与欧盟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

考虑到本文数据选取为季度数据,因此先对其建立滞后4阶的VAR模型并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发现其最大值0.797仍处于单位圆内,充分显示该模型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建立SVAR模型,具体脉冲响应函数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欧元占SDR份额变动对欧盟经常项目变动自始至终都是正向影响,在1年后影响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弱;欧盟占SDR份额变动对欧盟资本和金融账户变动先有正向影响,1年后转为负向,又渐渐消失;同时欧元占SDR份额变动对欧元汇率变动也有周期性影响,在2季度正向影响达到峰值,3季度消失后复有正向影响,直至1年半后才消失。然而,欧盟经常项目差额变动、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变动、欧元汇率波动却对欧元占SDR份额变动有负向影响。其中,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变动影响最大,汇率变动影响次之,而经常项目差额变动影响最小;且从国际收支差额变动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来看,与美国情况类似,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差额变动的影响要大于欧元占SDR份额变动对欧盟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但欧盟占SDR份额变动对欧元汇率的影响要大于欧盟国际收支变动对欧元汇率的影响。

(四)英镑份额变动与英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

考虑到本文数据选取为季度数据,因此先对其建立滞后4阶的VAR模型并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发现其最大值0.846仍处于单位圆内,充分显示该模型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建立SVAR模型,具体脉冲响应函数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英镑占SDR份额的变动在短期内对英国国际收支有负向影响,至第2季度结束开始转为正向影响,2季度后又转为负向影响,如此反复直至1年半后影响消失;英镑占SDR份额变动在短期内对英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变动几乎无影响,第3季度开始有反复的负向影响一直持续到1年半后逐渐消失;与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不同,英镑占SDR份额变动对英镑汇率的变动当期就有很大的正向影响,影响持续至第三季度转为负向,在1年后复转为正向,渐至消失;而英国国际收支差额变动、英镑汇率变动在短期内均对英镑占SDR份额有负向影响,随后转为正向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变动对英镑占SDR份额影响不大;与美国和欧盟的情况有所不同,英镑占SDR份额变动在英国国际收支差额变动中还占据相应的比重,其次为汇率波动对其影响,而正如约束条件所假设,经常项目差额变动、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变动相互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

(五)日元份额变动与日本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

考虑到本文数据选取为季度数据,因此先对其建立滞后4阶的VAR模型并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发现其最大值0.788仍处于单位圆内,充分显示该模型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建立SVAR模型,具体脉冲响应函数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日元占SDR份额变动短期内对日本经常项目有小幅度正向影响,第2个季度以后转为负向影响一直持续1年半后逐渐消失;与经常项目差额变动影响相比,日元占SDR份额变动对日本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变动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大,且持续时间也更长,负向影响一直持续至2年后才消失;而日元占SDR份额变动对日元汇率变动的正向影响在第2季度末转至负向,在1年之际又转为正向,其正向影响持续至1年半左右渐进消失。日元经常项目差额变动和日元汇率变动对日元占SDR份额的影响均是由负向转为正向,接近1年的时候逐渐减弱消失;而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变动对日元占SDR份额变动的影响却是由正向转为负向,也在1年左右消失。从整体影响程度来看,日元占SDR份额变动在日本经常项目差额变动、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变动中占据重要影响;与其他国际化货币情况有所不同,日本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差额之间存在显著的直接相互影响关系。

五、人民币占SDR份额稳步提升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模式间的关系

纵观国际化货币占SDR份额变动与本币国国际收支间的关系:从整体经验来看,国际化货币占SDR份额变动对本币国国际收支差额变动无显著直接影响,货币占SDR份额变动受到货币汇率变动的显著影响;从不同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美元占SDR份额变动对美国国际收支差额先有小幅正向影响,后转为小幅负向影响;欧元占SDR份额变动对欧盟国际收支差额有较大幅度的正向影响,且正向影响一直持续1年后才渐进消失;英镑占SDR份额变动对英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方向出现多次反复,对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变动从长期看有负向影响;日元占SDR份额变动对日本国际收支差额变动的负向影响要大于正向影响,且影响持续时间较长。究其原因,与不同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和储备货币地位有关,从整体发展来看,日元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其占SDR份额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较大且持续时间长;因英国在与欧元区融合问题上的反复,英镑占SDR份额变动对英国国际收支的影响也较为反复;随着欧元区的发展壮大,欧元逐渐成长为能够与美元分庭抗礼的国际化货币,欧元占SDR份额变动对欧盟国际收支变动一直有正向影响;而美元作为国际通用货币和世界第一大货币,国际社会对美元的认可度已无需通过SDR份额来认证,因此美元占SDR份额变动对美国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比较小。

我国目前正处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且我国基本国情与日元国际化初期有诸多相似之处;日本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日元货币国际化初期正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政府实施的“黑字环流计划”与美国“马歇尔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形成了国际收支顺差格局;但随着日元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日本为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开放步伐、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加大日元离岸市场建设等举措鼓励了非居民对日元资产的持有,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形成了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但与此同时,大量资本的流入也助长了国内的资产泡沫,而迫于美国的政治压力,日本政府放弃了汇率主动改革的时机,被迫让汇率大幅升值,货币的升值进一步助长了国内的资产泡沫,直至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日元国际化水平也一落千丈。与日本同时期进行货币国际化的德国却选择了迥然不同的道路,德国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顺应形势主动完成了对马克汇率机制的渐进改革,并逐步实现了国H收支的平衡。

随着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在可预见的未来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的提升,人民币势必要经历类似于日元、英镑、欧元的国际化历程,甚至可能成为与美元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国际货币,人民币占SDR的份额也会不断提高,从目前的10.92%提升至2020年的20%左右,甚至将来会逐步提升至与欧元比肩的30%,与美元比肩的40%。在此过程中,我国势必也要经历人民币占SDR份额变动对国际收支变动的影响,有可能出现类似日元的大幅度的负向影响,也有可能出现类似英镑的反复波动影响,更有可能出现类似欧元的持续正向影响,直至到美元阶段的相对平衡状态,仅有小幅影响。那么,我国的国际收支模式是否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最终的国际收支模式是否会落脚于美元当下的“经常项目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模式?我国是否会面临日本在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资产泡沫和经济衰退现象,是否会面临类似欧洲的债务危机?当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我国是否会面临同样的“特里芬难题”?我国在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向世界输出人民币的同时,是否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先进的科技能吸引资金回流,以金融和资本账户的顺差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我国是否能开创一种全新的国际收支平衡格局?在开创过程中会面临怎样的风险,我国是否有能力对风险进行预警和把控,稳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保障国际收支平衡及国内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这些问题都要求我国在提升人民币占SDR份额、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六、人民币占SDR份额提升背景下我国的政策选择

(一)谨慎提升人民币占SDR份额,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占SDR份额提升与人民币国际化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前文其他国际化货币占SDR份额提升对国际收支影响的经验中可知,随着货币占SDR份额提升,国际收支乃至宏观经济整体都会面临更大的责任、压力与风险,而良好的债券市场、自由浮动的利率、开放的资本项目、完善的金融体系、有效的金融监管等是承担责任的前提、缓解压力的基础;我国目前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金融体系尚不健全,若一味“揠苗助长”追求人民币占SDR份额的提升,势必会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均衡带来巨大风险;最直接的风险便是资金的大进大出,大量跨境资金的频繁波动会通过影响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影响,也会对国内资本市场价格产生冲击;另一方面,为提升人民币占SDR份额,国际社会势必要求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币值坚挺,但目前由于世界经济的疲软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加上投机资本对离岸人民币汇率的攻击,汇率维稳成本颇高,“强制维稳”将使我国外汇储备蒙受巨大损失;此外,国内金融改革的秩序也可能会因配合人民币占SDR份额提升而受到干扰,进而对宏观经济稳定和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盲目追求人民币占SDR份额的提升,不仅要使人民币成为名义上的国际货币,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发挥人民币的计价、支付、结算功能,使人民币成为被各国认可并信赖的储备货币,真正实现人民币功能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二)构建国际收支平衡的市场化机制

人民币国际化是长远国策,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势必会对国际收支带来影响,因此要率先构建国际收支平衡的市场化机制,主动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主动为人民币占SDR份额提升创造外部均衡条件。一是要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建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同时将“稳出口”与“扩进口”相结合,促进我国国际收支的贸易平衡;二是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虽然资本的大进大出会给经济带来风险,但渐进有序的资本市场开放是市场化国际收支机制的前提;三是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充分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市场的交易品种和类型,促进外汇市场资源配置、风险规避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四是加强对跨境资金的统计检测和分析预警,针对跨境资金规模大、频率高、种多的特点,建立及时、完整、有效的流动监测体系,依据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预警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是降低国际收支风险的重要举措。唯有构建了市场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主动为人民币占SDR份额提升与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外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