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济和社会效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济和社会效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和社会效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沼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88-1

1 经济效益

1.1 为农户节约资金

安装一个8m³的玻璃钢椭圆形保温沼气池,一年四季可以连续运行,有效使用期30年以上。在保持饲养四五头猪解决原料来源的前提下,年产沼气800-900m³,提供沼渣30-35m³、沼液20t左右。沼气、沼渣、沼液均可充分利用。(1)沼气用作日常炊事,供全家一日三餐,年平均节煤2t左右,节省燃料费可达900多元;(2)沼气用作照明,年可节约电费200元左右;(3)沼渣、沼液用作肥料,年产沼肥5000kg左右,折合氮肥约3000kg,折合磷肥约2000kg,可供30亩地追肥两次,节约化肥约2000元左右。由于沼肥无病菌和虫卵,能够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还可节约农药。沼肥还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4)用沼液代替农药,进行喷施,防止农作物病虫害,年可节约农药开支200多元;(5)沼液作为饲料填加剂,喂养鸡、鱼、猪、牛等,年可节约饲料费500多元。用浓度1%沼液作为有机物复合添加剂喂猪,日增重为640-660g/头,降低耗料48-60kg/头,多盈利40元/头左右。沼渣、沼液喂牛、羊、鸡、鸭,可提高母畜怀胎率,鸡、鸭产蛋率。沼渣、沼液一般没有病源菌和寄生虫虫卵,猪、牛、羊喂沼渣、沼液不易患病,毛色光亮,生长健壮,棚圈少蚊蝇。据有关资料分析,牛、羊喂沼渣、沼液,牛日增重300-400g/头,羊日增重50-60g/只。

综上分析,一年中,一口8m3沼气池可为农户节省开支3000-4000元。

1.2 为农户增加收入

沼液中营养成分相对富集,是一种速效的水肥,也是很好的饲料添加剂。

制作花肥营养液:花肥营养液用于做花卉的液面肥和杀虫剂。500ml葡萄糖瓶市场售价2元/瓶,批发价按1元/瓶,每天收集精细沼液10kg,灌装20瓶,售价20元,除去包装费用,年获利7000多元。

制作饲料填加剂:沼液经过加工过滤,可以喂猪、喂牛、喂鸡、喂鱼。喂猪可以缩短饲养周期1个月左右,成本降低35%左右;喂牛每天可以增加产奶量超过2kg;喂鸡可以增加产蛋率;喂鱼可以促进鱼类更好生长。

制作植物杀虫剂:沼气发酵原料经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后,含有抑菌和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激素、抗菌素等有益物质,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和提高植物抗逆性。(1)防治农作物蚜虫;(2)防治果树红蜘蛛;(3)沼液防治大麦黄花叶病;(4)沼液防治西瓜枯萎病;(5)沼液防治小麦赤霉病。此外,沼液对棉花的枯萎病和炭疽病菌、马铃薯枯萎病、小麦根腐病、水稻小球菌核病和纹枯病、玉米的大小斑病菌以及果树根腐病菌也有较强的抑制和灭杀作用。

制作植物浸种剂:沼液中富含多种水溶性养分,用于农作物、果树等植物浸种、叶面喷施和灌根等,吸收率高,收效快,一昼夜内叶片中可吸收施用量的80%以上,能够及时补充植物生长期的养分需要,强健植物机体,增强抵御病虫害和严寒、干旱的能力。在干旱时期,对作物和果树喷施沼液,可引起植物叶片气孔关闭,从而起到抗旱的作用。

沼渣是沼气发酵后残留在沼气池底部的半固体物质,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粗蛋白、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等,是一种缓速兼备的优质有机肥和养殖饵料。

配制营养土。营养土用于花卉和特种作物的育苗,二两袋装花肥市场售价1元/袋,批发价按0.5元/袋,每天收集精细沼渣5kg(干料),可装50袋,售价25元,除去包装费用,年获利8000元左右。

做有机肥:粗糙的沼渣可以做基肥、做追肥,还可以与碳铵堆沤、与过磷酸钙堆沤做有机肥。按每天收入5元计算,年获利1800元左右。

栽培食用菌:沼渣还可以用来栽培蘑菇、栽培平菇、栽培灵芝,获得更大的利润。

沼渣养殖:沼渣还能养殖蚯蚓、泥鳅、黄鳝、土鳖虫等,间接创造效益。

另外,沼气池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保持饲养四五头猪,一年出栏两至三次,出售10余头猪,每头猪纯收入100元,可增收1000元。

综上分析:一年中,一口8m³沼气池的沼渣、沼液深加工产品全部销售,至少能为农户增收两万多元。

2 生态效益

发展沼气可推动农业向无污染无废物的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消除环境污染

通过沼气发酵可以消除人畜粪便等农业及生活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并可以杀灭粪便中部分病菌和寄生虫卵,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2.2 减少农药用量和污染

施用沼肥或叶面喷洒沼液,能使作物基本不发生病虫害,从而可以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产品。

2.3 变废为宝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变废为宝、综合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持续发展。

2.4 改良土壤,增加农田肥力

耕地长期施沼肥,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有利于促进作物生长和增产。

2.5 减少生态人为破坏

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农民生活能源,可减少对薪柴的砍伐量,减轻农田及草场压力,增加牲畜的饲料来源,有利于保护自然植被。

经济和社会效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奥林匹克营销;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4-0044-03

Abstract:After the succ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most people supposed is the Olympics economy.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Olympic Games healthil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ree different controversies of Olympic marketing’s main body from benefits of social and economical angles. At last, making some advices to provide conferences for the act of Olympic economy.

Key words: Olympic marketing; sports cause; sports economy; social benefit; economical benefit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奥运举办要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以及奥运循环效应的存在,我们要有充足的经济支持,它是奥运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奥运资源来获得各种社会资金就应该高度重视奥运营销。奥运营销的主体决定了它的营销方式及效益。我们要以雅典奥运为警戒,慎重选择奥运营销主体,以期获得奥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举办城市减轻经济压力,也为奥运的循环社会和经济效益提供好的基础。

1 奥运营销主体的三种倾向

效益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日标而投入的人、财、物、能量、信息与输出的目标满足值之间的对比关系。根本上来说,提高效益是一切有效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效益又可以具体分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在一般情况下相辅相成的,它们互为补充共同形成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但在进行奥运营销时,这两个目标的处理往往很难把握住度,而出现了三种倾向。

1.1 以政府为主体,提高社会效益为目的

一种观点认为奥运会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体育需求特别是体育观赏需求,对于举办城市属于广义的国家资产。为了更好的抚慰社会就应该由政府主导奥运营销。这种思想认识不到时代的发展变化,将奥林匹克运动视为“泛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为了保证奥运会社会功能的实现,就应当保证奥运会的纯粹性,在奥运会的商业运作实现形式上,只愿意坚持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依靠政府投入进行经济运作的单一模式。因而,由于政府单一的运行方式的限制性、市场经济规律把握的迟钝性与经济信息理解的不完全准确性,将使奥运会在单一的形态中失去与市场交流融合的可能,从而变得僵化,缺乏活力。同时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政府对奥运会投入的局限性,将使奥运会的发展失去动力。如:第28届奥运会在经历100多年之后重回诞生地雅典。为了这个重大的纪念意义,希腊人努力为奥运火炬洗尽铅华,积极寻求奥林匹克传统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为尽量淡化商业气味,雅典奥组委选择了政府办奥运的形式。在奥运历史上,也有政府办奥运盈利的先例,比如1988年的韩国汉城奥运会。但因为雅典刻意“远离商业”,要办届比较纯粹的,充分弘扬奥运文化的奥运会,在举办奥运会成本越来越高的现实之下,雅典赔钱了。

1.2 以企业为主体,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另一种观点认为,奥运对举办城市来说是一种资产,资产的经济性质是经营,企业化经营是奥运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奥运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要进行奥林匹克营销,利用社会上财团来筹集资金,获得资金支持,维系生存。我们知道如果进行企业化经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这就要求由市场主体来主导奥林匹克营销。这种观点片面强调奥运的经济效益,从而将奥运 “泛产业化”。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是,忽略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公益性意义,以产业化、市场化为由,减少或失去公益性投入,从而使政府职能失位。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奥运的经济效益,不考虑、不重视奥运的社会价值,导致了奥运社会价值的失缺与错位,进而对整个社会的体育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尤伯罗斯首创了奥运会商业运作的“私营模式”,在不花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成功地举办了第23届奥运会,创造了2 .2到亿美元的盈利,把奥运会变成了摇钱树,使得奥运会赔本赚吆喝的历史一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才宣告结束。洛杉矶奥运会在经济上的成功是空前的,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长远考虑,对商业利益过重的考虑危及到奥林匹克品牌的声誉。这届奥运会利用了一切机会扩大财源,如奥运会圣火接力,任何人不论是小偷还是强盗,只要出3000美元,便可高举圣火跑一公里。尽管这做法给组委会增加了1090万美元,却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

1.3 割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

在关于体育属性的片面认识方面,还有一种是割裂体育奥运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联系,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奥运属性的复杂性简单化。他们既承认奥运的事业属性,也承认奥运的产业属性,但是看不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融合,认为一种奥林匹克运动要么以提高社会效益为目的,要么就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这种观念引发的后果是满足于简单地划分两种不同属性的奥运,在营销中只考虑问题的一方面而不考虑问题的另一方面,从而限制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这三种观点很容易造成了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走向了两种极端,一种是不敢大胆开展奥林匹克运动的多种经营,不愿冒经营风险,只求四平八稳地维持现状。这样也务必会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因为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甚至能压垮一个地方的经济和民生。最典型的一次就是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他们先后申办5次,最终让当地纳税人背负了近20年的债务。另一种则是见“利”忘“义”,完全置体育的公共服务职能于不顾,单纯利用奥林匹克运动开展一些非体育性经营来赚钱。这样务必会伤害到公众体育的利益,让奥林匹克运动变成了少数人的商业盈利活动,也会挫伤奥运的持续发展性。

2 分析讨论

从体育的事业性质和产业性质角度,正确认识奥运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于我们加强奥运会的经营管理,确定奥运营销主体,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社会效益持续有赖于经济效益的存在

从体育具有事业属性角度来说,体育事业属性的根本特性是为公众提供服务或产品,换一种说法,即是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造成其他人消费的减少。第一,这种产品的所有权在一般情况下归社会所有;第二,这种产品的价值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第三,这种服务一般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因而不具有排他性;第四,这种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些特点只是从一般意义而言,但从体育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看,这就显得绝对化了。也就是说,体育公共产品是人类所共有的资源,应该为社会所有,但并不等于必须由国家政府创造或提供,个人、企业就不创造或不提供服务于社会的体育公共产品。从所有权来说,某一产品是属于个人或企业的,但从其服务对象来说,是面向社会的,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属性,这样的产品仍然是公共产品,或者说是表现出公共产品服务功能的产品。同时,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不等于不产生经济效益。就体育场馆而言,它可以由个人或者企业投资兴建,只要面向社会开放,就属于公共产品,而社会公众在观看或者进行活动中可能需交纳一定的费用,这种收取一定费用的服务将为这样的场馆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奥林匹克运动是为社会提供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享受,是体育公共产品的一部分。从我国传统的体制来看,这部分产品由体育事业单位提供。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单纯由事业单位提供体育事务或者服务产品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一方面,事业单位本身经济方面力不从心,同时投入与风险是成正比,政府主导奥运的风险性很大,对奥运操作不当就可能殃及国民,将对社会造成很大动荡。随着社会对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大,观看和关注奥林匹克运动的人越来越多,相应的它的投资要求就越来越高,政府的奥林匹克营销主体地位也因此受到了动摇,呈现出多元共存的局面;另一方面,现代奥运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案例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它的经济效益。反映在效益上就是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有赖于经济效益的存在。

2.2 奥运经济效益中渗透着社会效益

从体育的产业属性角度来说,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在讨论体育产业这一概念时,必须注意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体育产品所具有的体育品格,即其中所包含的体育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二是体育产品的生产过程与规模,即与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一样,也包括它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以及采用的生产手段和形成的市场占有率。它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需要进行成本核算。这主要表现在,体育产业是以体育文化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为资源的产业,其产品的构成是依靠对体育文化精神和体育价值观念资源的加工形成的。其中奥林匹克营销也是以一定的体育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为依托。即奥林匹克营销除了对奥林匹克产品的使用价值实用性进行营销外,还有其思想性和价值观包含在其中。奥林匹克运动产业化成功的重要前提就是它有妇孺皆知的、良好的社会形象。正是这个非商业性的社会形象,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滚滚财源。奥运商业赞助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赞助奥运会树立企业和品牌产品社会形象,增加公众对公司或品牌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的认知率和认同率,增强与市场目标、市场族群和目标消费者的亲和关系,达到扩大产品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从而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它还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虽然是隐含在其实用性之内的,但却是“体育产品”的核心。没有这种由体育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而形成的“核”,就不是真正的体育产品,或者说这样的产品就不具有体育品格。也可以这样说,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一样,是按资本运行的逻辑进行生产的,一切都必须按照资本的本性行事,也就是说,要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实现资本的增值。但与此同时,与事业性体育相比,产业性体育承担的社会功能更为复杂多样。由于体育产品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决定产业性体育也必须承担事业性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它同样对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和文化精神负有重要的责任。在某种意义上,由于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运动作是借助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以及市场杠杆的推动,具有了与广大群众紧密联系的更大的可能性。消费者可以从市场得到自己满意的体育享受,从而有利于一定的体育文化和价值观在消费者中传播。另外产业性体育还承担着更多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作为国民生产的一部分,直接体现经济发展的程度;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体育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奥运会的经济效益中渗透着社会效益。

3 融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谈奥林匹克营销主体

把体育区分为事业性体育与产业性体育,是我们在理论上对体育认识的升华。但是,注意到二者之间复杂的关系才是我们理论的成熟。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事业性体育与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的产业性体育二者并不是截然划分、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交叉、共存共生的。我们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必须做进一步的分析,以至于更好地把握奥林匹克营销的主体。

3.1 奥运的可经营性和营销的复杂性

奥运会主要是满足全社会甚至全球人们的体育娱乐享受需求,因此它应该由政府主导。但是,奥运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经营性意义。一方面,由于它们的容量有限,因而在服务对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功能饱和,不能再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形成“拥挤”现象,为此,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加以限制,这种限制的有效方法就是经济手段,以此来调节接受服务的“量”。另一方面,奥运服务设施本身具有可经营性,它们通过经营可以提高设施提供服务的质量,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不论其经营成分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其公共服务的性质,不能使奥运成为单纯牟利的工具。但又由于奥运市场经营内部的复杂性。一方面,它承担着继承并延续体育精神文化的功能和提高公众的体育意识的社会职责,这些领域必须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但并不排斥在一定的程度上由社会资本进行资助或运营;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进入市场的,如奥运圣火传递等。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不同的一面,我们要注重保持奥运公共服务的社会基本职能,如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新闻、出版政策、管理条例等来对它们进行政策调控,特别是诸如新闻、理论等重要栏目,必须保证其有正确的导向,能够表达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体育精神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对于其能够进入市场的部分也要进行剥离,使之能够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参与竞争,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

3.2 奥运营销的企业主体性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对市场经济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于具有高度经济效益的奥林匹克运动,它的营销主体主要还是各种企业,其发展应以市场为主导,即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决定项目、参与竞争,这样才会使奥林匹克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更有效的提高它的经济效益。政府将部分奥运营销主体权转让给市场主体,让市场对奥运进行经济操作,但由于奥林匹克运动涉及体育文化与意识形态、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等对于体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社会发展与人类需求的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因而政府必须对体育营销主体的选拔进行适度的限制。同时为了保证体育资源不被其他社会经济资源所占用或流失,政府拥有奥运所有权和监督权,它的功能主要是宏观调控,即不直接介入具体项目和具体项目的经营,而是通过制定政策和相应的法规来调控,特别是对于体育的核心价值层严格把关。任何获得营销主体权的企业应当经过政府的审核。使奥运营销主体表达积极的、健康的文化观念,尤其应当为弘扬体育精神做出贡献,主要是通过体育价值核心内化营销核心,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奥运的市场影响力,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奥运的核心价值。但政府也不能把关口拔得太死以至于市场主体的营销主体权名存实亡。

4 结论与建议

奥林匹克运动既有鲜明的社会公益价值也有潜在的商业利益,早期的奥运组织者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一届又一届,锲而不舍,借此举办城市也应试图采用经济杠杆来撬动这个日益庞大的怪物,将其经济能量释放出来。

4.1 构建政府、企业、奥组委的三元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政府是廉洁、透明、勤政、高效的公共管理者,企业是奥运财富的生产者和服务的提供者,奥组委则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媒介,承担着大量的奥运事务。

4.2 充分认识奥运市场化运作,以企业为主体来充分开发奥运的经济效益,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来提高奥运经济的活性,围绕体育的核心价值开发奥运营销的深度和广度。

4.3 考虑长远利益,将奥运与城市远景规划结合起来,与全民体育、全民健身结合起来,弘扬体育精神。借助媒体的力量,加大对中国和北京的宣传力度,以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相互协调发展。

4.4 政府对于营销主体的选择要严格把关,扮演好奥运的宏观调控者角色,应加大监督力度,从建立规章制度角度出发来约束奥运营销主体的营销行为。建立监督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立监督审计机构,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等来保护奥运的社会效益不受损失及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4.5 政府应适当控制奥运市场营销开发的商业化气氛但不能压制它的商业化发展,尽量扮演防守者和守卫者的角色。让企业充分发挥它的经济灵性,充分挖掘奥运的经济效益来为我国体育的后续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越川, 李婉祯. 奥运会的营销发展及策略[J].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3,(2):69-80.

[2] 张玉超, 孙思哲. 2008年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的营销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4):29-31.

[3] 黄仕美 等. 现代奥运会市场营销综述与2008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5):115-117.

[4] 杨帆. 奥林匹克带来什么?[N]. 中国经济时报, 2001-07-17.

[5] 北京奥运摇钱树无底洞[N].今日中国 2004.26-29.

[6] 洛杉矶大赚奥运钱[N].经济月刊. 2000.22-23.

[7] 任海. 论奥林匹克运动的产业化[J]. 体育与科学(南京), 2000,(5):1-6.

[8] 斯特德曼・格雷厄姆 ,等. 体育营销指南[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 2003: 26-38.

[9] 雷鹏. 现代奥运会商业赞助特征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2):21-23.

[10]张玉超. 中国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J ]. 体育科学 ,2003 ,(2) :43-49.

[11]邹建锋. 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N]. 财富智慧, 2005: 72.

经济和社会效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技能;创新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抓住每一个契机,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以质量赢得市场;向业主提品和服务,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获得健康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结合本公司实际,如何才能抓好企业的工程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1. 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我国施工企业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存在技术创新与生产脱节的问题。由于市场的不完善,重经营轻技术,搞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使一些人另谋职业。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投入量不够,制约了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滞缓。 

2. 加大创新的力度和投入 

(1)要强化创新意识,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适应工程技术新、工艺新的需要,技术难题必须先解决好,并得到评委的认可才能中标,企业应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风险投资;争取业主和地方的立项和资金支持。争取政府或社会的立项和资金支持,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筹资渠道。 

(2)我们要顺应市场,开展技术创新,将国内自主研究的科技成果,具有独创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将已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形成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活动,能将技术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应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在项目管理多层次的情况下,抓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工作,必须建立技术改造项目责任制,建立技改项目管理责任制,从领导部门到企业、干部和工人都明确各自的技改职责,从而加强技改项目全过程。 

3. 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 

(1)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制定建设实施管理暂行办法,指导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各部门要遵照这个管理暂行办法,负责检查和监督工程建设进展情况。项目管理不单是项目组这一层次上所进行的管理。是由决策、管理、实施3个层次组成的。只有管理的权限和所处的层次相匹配,建立起明确的分层次管理责任制,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 

(2)为确保项目管理实现质量高、工期短、消耗低、安全好的目标,使项目成本管理能够按计划实施,对内分工负责,对外统一服从项目经理领导。实行项目法管理,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管理上水平,效益上档次”的指导思想,做到谁施工谁负责。实施科学的内部管理,用国家劳动定额与工程质量、进度挂钩,实行多劳多得的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和施工班组负责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 

4. 加强成本管理 

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确保施工质量。发挥质检部门和质检人员的监察作用,提高质检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成本管理,对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成本降低了,企业可以用同样的钱力做更多的事,以同样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使有限的物资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关企业的发展。成本低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工作,是企业各项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情况的综合反映。降低成本主要是指减少材料的消耗,减少施工中水、电和机械设备等方面的费用。

5. 强化质量管理 

建立质量责任制,抓奖惩考核,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了企业每一个人在质量工作上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力,以便做到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检查有考核。一旦发现产品质量有问题,可以追查清楚责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只有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把各方面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杜绝产品质量缺陷的产生。注重培养全员质量意识,开展群众

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坚持“质量第一”方针,“产品是企业的形象、没有质量的劳动是无效劳动”、“先天不足、后天难补”的效益观念,并在车间开展“树标兵比贡献”劳动竞赛,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质量管理知识竞赛”。 

6. 施工技术创新 

(1)当前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已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我国的国有工程建设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实行放权让利,承包经营,项目法施工,进而探索所有制的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从而使全行业融人了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中,成为全国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步伐较快、活力较强、充满生机的行业。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工程建设领域在深化生产方式变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以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为代表的企业职业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它以企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为重点,开展资质认证,为企业职业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对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索虽然当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却是我国面向国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业。 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是不断创新,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激励不够,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施工管理的实施,必须通过创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建立适应生产力和市场需要,走一条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代的巨大变革,迫切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我们不断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何将其及时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中,对于企业而言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

7. 营造技术创新的氛围 

(1)要提高技术创新主体意识,增强技术创新的责任感。要从企业发展的高度,将技术创新摆在企业工作的中心位置,形成主要领导总揽全局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认真抓,齐心协力共同抓的格局。进行专题讲座和推广应用表彰等形式,引导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工作氛围。 

(2)采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项目施工管理的有效运作,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施工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 杜.现代管理理论[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2] 陈 健.试论建设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2(1) .

[3] 谢国龙.大型施工企业多维集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4] 刘轶佳.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经济和社会效益范文第4篇

只有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才能凸显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增效

进入网络化时代的图书馆面对着知识、信息服务领域的激烈竞争,迫使我们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效益增加的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求得其生存和持续发展。我国图书馆界普遍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衡量图书馆价值的标准。图书馆运行所产生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效果,即社会效益,表现在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科学教育性和用户满意度上;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多是潜在的、滞后的、模糊的,其主要反映在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保障

目前,图书馆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费。没有了经费,消遣娱乐型图书且不说,就是反映当前科技新动态、最新成果的图书、期刊也难以购全、购齐,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更无从言其发展。而图书馆的经济收入为其经费的缓解乃至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图书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条件。

图书馆的经济收入为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提供了文献及信息保障。在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下,可以扩大自己的采购范围,提高采购数量和质量,从而大大提高其自身的信息含量,为社会效益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条件。

图书馆的经济收入为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提供了人才保障。人才是成就世间任何事业的根本。图书馆一旦有了自己的经济收入,就可在内部挖掘、培养人才。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待遇,馆外优秀人才也将纷纷聚拢而来。人才荟萃,设施齐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工作面貌将焕然一新,良好的社会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

2.经济效益包含在社会效益之中

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图书馆的收入,二是指图书馆获得了某项有价值的信息,投入使用后取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这就是经济效益。作为图书馆自身的收入,图书馆工作生产的经济效益正是一种社会效益。通常这里的经济效益有三层意思,一是节约投入;二是在节约投入的基础上尽量增加产出;三是产生的“产品”符合社会需要。而图书馆为社会所利用,与经济建设服务寻找到有效结合点,是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核心。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其它部门有所不同,它通过服务社会的途径,才能实现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包含于社会效益之中。

3.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引导和启发

图书馆通过全开架,多方位的读者服务,最大限度的扩大社会服务面,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强化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依靠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优势,通过智力投入,加大开发力度,形成如专题信息提供,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数据检索等一系列特色服务的举措,取得了更广泛,更显著的社会效益,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在公众面前树立起环境优雅、服务多样化、质量高的现代化图书馆形象,社会地位也随之而确立,获取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更多的信息需求者趋之若骛,使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源源不断,而且越来越可观。

由此可见,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引导和启发是一种看似无形却有形的东西。况且蕴藏在图书馆业务领域的经济潜力十分巨大。

二、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由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的界定,无论何时,其公益性不容变更。所以,只要图书馆性质不变,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矛盾时,就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世间万物为矛盾的统一体,有其长必有其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不离其宗。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应尽量扬其长而避其短,以适当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统一,成为和谐的统一体。从而做到既要社会效益,同时又尽可能的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二者有机结合,互为促进。传统的只注重收藏的概念在今天已有所改变,人们逐渐开发、利用文献,使文献得以充分利用,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任何以各种借口不讲效益,完全仿照国家财政的旧观念已与飞跃发展的文献信息工作格格不入。

三、图书馆实现两个效益的途径

馆藏有经济价值的文献是实现两个效益的基础。馆藏文献的经济价值存在与那些优良的高质量的图书、期刊和资料中,除了能反映馆藏文献的学术水平和参考文献价值外,还应考虑那些实用技术,高新技术类具有发展前景的文献。

开展特色信息服务是实现两个效益的途径。信息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资源,刺激了整个社会对信息需求的欲望,导致了社会信息产业结构的诞生与蓬勃发展。图书馆信息部门可认真调研社会经济、科技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信息用户的需求热点,利用馆藏的文献资源汇集预测各类信息,把经过加工、投入较多的信息产品投入到信息服务业中,形成特色信息服务,参与信息市场竞争,利用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即开发了馆藏图书信息资源又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体现了服务的社会价值,并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赋予图书馆一定程度的有偿服务经营职能。文献涨价和经费不足是各种类型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缓解图书馆经费需求对于政府的压力,图书馆服务项目应从免费逐渐变为有偿的,付费标准可根据服务的条件和形式、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既图书馆部分服务项目由公益性向经营性转变,使图书馆由过去单纯考虑服务水平发展到既考虑服务的效果又考虑投入,并将用于企业的核算方法引入到图书馆管理中。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在开展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从根本上讲,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一致的。实行有偿服务的目的在于增强图书馆事业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开展信息有偿服务一定要立足于信息业务,要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去开拓信息市场。

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树立长期利润的观点。图书馆要实现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营目标,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把信息经营活动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过程,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达到长期利润最大的目标。信息的经营活动不能急功近利,只求短期利润目标,而应当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长期利润目标。只要以用户为中心,提高信息市场的占有率,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才能使长期利润达到最大额度。

四、图书馆实现两个效益增效的具体方法

馆员增效和投资增效。馆员增效就是通过提高馆员自身的素质来增加服务效益,投资效益和管理效益。馆员应当进行心理调整,提高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等。这样的馆员必然会增加图书馆的服务效益。投资增效包括协调采购、馆际互借、联合编目和电子文献增效几个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为多个图书馆进行调整采购文献创造了极有利的客观条件,可以节约大量经费,并采用馆际互借方式,在满足读者需要的情况下,每个馆可节约60%的经费。网络系统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联合编目,网上各馆可以利用中央书目数据库的数据来完成自己的编目工作,这样既节约了各馆重复编目所需人力、物力和经费,又缩短了编目时间,使新文献尽早在读者中传播并发挥作用,还促进了协调采购和馆际互借。电子文献所占空间小,节约大量库房建造资金,经济可观。

服务增效和管理增效。作为网上知识信息导航员的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高效率,都将增加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周到的服务会使用户更好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增强。管理增效包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和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增效。凡可利用的人和物都应充分利用起来,方可增加图书馆的效益。众所周知,优化管理体制实行全馆统一领导体制,势在必行,必然会为图书馆带来巨大的效益。

树立品牌意识与特色服务理念。网络时代的图书馆没有必要去追求自身规模的大而全,而应树立品牌意识和特色服务的理念,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特色服务,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从图书馆业来讲,就是要为不同需求、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也就是信息需求的“量身定制”,显然,这种服务是要收费的。可以想象,这种服务所包含的经济效益有多大。这是一个可获得巨大利润的空间,也是一个极大社会效益的领域。

加强数据库的建设。图书馆在加强数据库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加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在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发挥各馆的优势,集中力量,加快建立一批市场急需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数据库存。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罗曼.20世纪图书馆效用评估方法回顾[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2:39-40,53.

[2]粟慧,杨福康.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2,2:27-31.

[3]李文萍.图书馆服务效益浅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3:46-48.

经济和社会效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企业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S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081-01

1.前言

食品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食品或相关服务的经济组织。对于消费者来说,食品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其次追求食品的美味和健康。中国人受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追求食品的色、香、味俱全,这些都对中国的食品企业提出了要求,也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成本。食品企业要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经营目的。追求利润与提供安全、美味和健康的食品之间如何统一呢?食品企业如何在不影响利润的前提下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呢?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能从中给出答案。

2.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食品企业提供与食品商品和相关服务,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和其他企业一样,食品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即企业的经济效益。食品企业的营利来自与耗费与成果的对比,一般用生产经营总值减去生产成本来计算。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对食品企业的发展的生命线。没有经济效益,企业就不会生存下去,更谈不上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社会效益指企业对社会、环境、居民等带来的综合效益,是对就业、增加经济财政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环境等社会福利方面所作出贡献的总称。企业的社会效益好坏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市场规则的制定和市场秩序也越来越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提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食品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狠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影响,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食品企业的社会效益甚至对食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决定作用,所以食品企业要重视社会效益,改变传统企业经营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情况,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3.食品企业的企业管理

3.1 食品企业的企业管理的特殊性

食品企业作为企业类型的一种,企业管理特点具备一般企业管理的共性,同时具备自身的特殊性,具有特别的要求。食品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首先考虑食品的安全性。食品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企业的生命线,食品企业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对食品企业来说都可能是致命的打击。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越来越紧密,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也愈来愈频繁,更多的世界美食更多呈现在普通消费者的餐桌上,消费者们的饮食结构因此越来越多元,不再局限于本民族的饮食文化,更乐意接受健康、美味的不同民族饮食文化,这些趋势对食品企业的管理提出要求:食品企业要善于与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食品企业交流,在抓好质量安全和立足于本民族饮食特色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健康和营养的全面角度考虑,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饮食文化。

3.2 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食品企业的管理

如前文所述,食品企业追求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毋庸置疑的,食品企业的管理对食品企业追求经济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的企业管理能帮助食品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食品企业追求的目标,科学的企业管理是食品企业必须运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4.食品企业科学管理的实现途径

4.1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食品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即使在人工智能化日益普及的今天,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人都是最核心的劳动要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食品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食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抓好员工的选聘。因为食品企业事关人身安全,提供食品原材料的食品企业在选聘员工时要考察员工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提供食品加工和服务的食品企业在选聘员工时要考察员工的职业道德,关注身体健康状况,尤其是一些传染病的检查。食品企业如果发现员工感染某些传染病,也不必恐慌,以提供条件帮助治疗为主,对员工加以正确引导,并做好各种补救措施。

4.2 特殊环节的严格管控

食品企业的特殊性要求对食品生产、经营和加工环节进行严格管控。至关重要的是食品安全检测环节,食品企业要严格遵守市场准入制度,对不允许进入市场的商品、对不规范的食品服务进行严格管控,不给食品安全事故留有余地。对提供食品加工和食品服务的企业来说,要严格把关食品供应环节,从源头切断不安全隐患,并且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例如餐饮企业要做好餐具的消毒工作和就餐场所的消毒工作;食品销售企业要严格把关食品的有效期,切断污染源。

4.3 技术环节的严格管控

技术管理是食品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食品企业的技术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食品企业的技术管理要求食品企业的技术创新。食品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样的举措很好地吸引了消费群体。在现代人们日益关注企业服务的前提下,食品要企业要能够认识到服务创新也是技术创新的一种,做好服务创新就是加强技术管理。

5.结论

总之,食品企业作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食品或相关服务,一方面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食品企业需要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食品企业需要加强科学的管理。食品企业的科学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内容,除了人力资源管理、特殊环节的严格控制和技术管理之外,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本文从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究,也为食品企业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专著:[1]吴琼.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M].苏州大学:苏州大学,2010.

[2] 施蕾.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研究[M].华东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2010.

[3] 张晨博.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2009.

[4] 王晓丽.我国食品工业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山东经济学院,2010.

报纸文章

经济和社会效益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化技术创新;成功标准;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034-02

生态化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准是以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来评判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准则,是以人文效益标准为主导的包含技术效益标准、经济效益标准、军事效益标准、社会效益标准、生态效益标准以及人文效益标准的多维整合体系。 在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各个标准在评判一项具体技术创新成功与否时,其相互关系是复杂的,其地位也是不一样的。

一、技术效益标准是评判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前提标准

技术效益是其他效益得以实现的前提,技术效益上的成功与否会对其他效益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甚至会产生与期望价值目标相反的效益。任何技术创新没有达到预期的技术效益标准,就意味着是对投入到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的经济、军事、社会、生态等效益,甚至是对经济、军事、社会、生态等效益的破坏。技术效益上失败的技术创新会对其他效益产生负面影响,那么技术效益上成功的技术创新呢?

陈昌曙说:“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进步直接地、根本性地推动经济发展。”[1]不过,本文认为,这要依不同种类的技术创新的价值目标作具体分析。比如一般民用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军事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国防技术上的先进、军事上的强大而并没有把经济效益作为评价的准则,而环境治理技术创新则把生态效益作为评价标准。在技术效益上取得成功的技术创新除了能实现创新主体的价值目标以外,也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与期望价值无关的、甚至相反的效益。传统技术创新在提高生产力、创造灿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社会经济生态问题的事实就说明了技术创新是一柄“双刃剑”。正如海德格尔断言:“当技术的摧毁力量达到其完美并因而获得胜利,它同时也就失败了。技术的胜利意味着自身的死亡。”[2]

由于技术是实现人类价值、需求的载体,所以无论在何种发展观下,人们的技术创新价值取向如何,技术效益都是其他效益实现的前提,这就决定了不管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准如何演变,技术效益标准都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且是首要评判标准。由于人类并不是为了技术创新而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效益并不是人类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价值目标,所以,评判一项技术创新成功与否还得与其他效益标准相结合。

二、经济效益标准是评判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动力标准

经济效益标准在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评判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效益标准的关系要依不同的发展观价值观分别讨论。经济效益是大多数技术创新的直接动力,在以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为主导的发展观下,经济效益就可能被视为技术创新成功的唯一标准,凌驾于其他标准之上,或者视其他标准根本不存在。如弗里曼就是以经济的直接或间接实现作为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的。技术效益上取得成功的技术创新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当然,传统的技术创新在取得高额经济效益,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在可持续发展观下,经济效益标准作为技术创新成功的唯一标准的地位受到挑战。人们在进行技术创新、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经济效益标准不再成为技术创新成功的唯一标准,它必须和生态效益标准、社会效益标准、人文效益标准相协调,甚至为了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而居于次要地位。但是,经济是基础,没有繁荣的经济、发达的生产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文效益的实现恐怕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并且,从长远来看,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文效益的实现也会促进经济更加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所以,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经济效益对于技术创新来说都是巨大的动力,经济效益标准都是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军事效益标准是国防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

军事效益是国防技术创新的首要价值目标,其他效益标准是服从于军事效益标准的。当然,政府斥巨资实现的军事效益并非绝对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对立的。一是军事效益可以间接地实现经济效益。二是军事效益也可以通过两种途径直接实现经济效益。第一种情况是:对于一国来说,其实现了军事效益,获得军事技术的领先地位,就可以出售技术创新的成果或提供技术帮助别国研制军事产品而获得高额经济利润。第二种情况是:获得了极大的军事效益而被认为是成功的国防技术创新成果可以转为民用技术,开发民用技术产品,实现经济效益。上述两种情况实现的经济效益从军事效益的角度来看是直接获得的,而从技术创新的基点来看,则是间接的,是继发的,可以看成国防技术创新价值目标的“副产品”。三是军事效益的直接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社会效益。如果说,军事效益实现经济效益是间接的或附加的,那么,社会效益的实现则是军事效益的直接的目标。四是从整个人类或全球的角度来看,军事效益与社会效益是根本对立的!是不符合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是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尖锐矛盾的。军事效益越大,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受到的威胁就越大,社会效益就越小。

四、生态效益标准是评判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不可或缺的标准

生态效益标准的提出源于对传统技术创新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关切。在传统工业化过程中,生态效益标准是被排除在外的。生态效益标准可以视为对经济效益标准的过分强调的纠正。通过强调技术创新的生态效益标准,可以克服过去过度开发资源、大肆浪费能源、严重污染环境、极大破坏生态、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随着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生态效益标准正在成为评判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标准。就是说,无论技术创新取得了多大的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只要它破坏了环境、生态,没有取得生态效益,我们就不能说它是一项成功的技术创新。

五、社会效益标准是评判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社会效益标准和生态效益标准一样,并非最初的技术创新成功的主要标准,或者说并非是传统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成功的主要标准。尽管传统工业化过程中,技术创新唯利是图,以经济利益为唯一价值目标,以经济效益为唯一评判标准,但是,社会效益标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那些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技术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即使为创新主体个人带来了巨额经济利润,由于不符合社会效益标准,也就不会被整个社会认为是成功的。那么,在强调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社会效益标准在评判技术创新成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自然而然的受到重视和加强。

六、人文效益标准是评判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人文效益标准是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其他的一切标准都是为了实现人的生存发展,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都服从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个最高目标。需要指出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是作为整体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文效益是技术创新的最高价值目标。广义地,只要符合人文效益标准,技术创新就是成功的;并且,严格地,只有符合人文效益标准的技术创新才称得上是成功的。弗洛姆也认为,是人,而不是技术必须成为价值的最终根源,是人的最优发展,而不是生产的最大化,成为所有计划的标准。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表现为生产财富的宏大基业,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支配。总之,是社会个人的发展。” [3]因此,生态既承载经济,又制约人文和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消耗自然资源,其产出满足人文、社会的需要;人文精神及其实践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决定着人文活动空间和效果;人文追求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技术是人类消解制约条件、扩大活动空间、实现目标的途径[4]。上述六种效益标准是一个以人的生存与发展即人文效益为主导的多维整合体。其结构关系是:技术效益是前提和载体,生态效益为客体制约条件,人文效益既是出发点又是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实现目的之手段。这里要强调的是:生态效益不仅仅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要建立这种关系首先要克服人的片面性认识和追求,要调整不合理的人际关系,并且要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实现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

经济和社会效益范文第7篇

(1) 树立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国家、集体和个人根本利益一致的反映,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在医院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集中表现,也是经济管理活动中一条带有根本性的道德规范,它反映和规定着其它道德规范。

坚持“三兼顾”的原则要求医院经济管理者,无论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还是微观经济调控中,无论是在计划预测,组织指挥监督控制中,还是在教育激励和增收节支中都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决不能只顾集体和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的利益。当然,在医院的改革和发展中,也要兼顾集体和个人利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也要防止和克服只顾小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倾象。

(2)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是社会主义办院方针和要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只讲经济收益,不讲社会效益或把二者对立起来,都是片面的。讲社会效益,并不是收费越低越好,不考虑经济收益;讲经济效益,也不是单纯追求创收,奖金发的越多越好,而忽视社会效益。作为医疗卫生单位,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关系,决不能由于搞“承包核算”或实行经济责任目标制而忽视了社会效益。

(3)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兼顾医患利益,患者利益第一的观念. 坚持以病人利益为中心,这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医德的根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既要维护患者的利益,又要考虑到医务人员的利益。只有把二者都兼顾起来,才能满足患者的医疗保健需要,才能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尽心尽力地为病人服务。这两者的利益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二者相比,患者利益应居首位。特别是在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还不发达,分配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更应奉行以关心他人的精神去关心患者的医疗保健利益。医务人员要根据病人的诊断需要,合理地、有计划地安排诊治工作,要从病人利益出发,以求病人最大的安全,最好的疗效和最少的经济负担。因此,两者兼顾,不是降低患者利益下的兼顾,不是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下的兼顾,而是维护和提高患者利益的同时,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利益。

(4) 必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坚持义利统一、信誉第一的观念。“义”一般表示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利”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义和利既区别又联系,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互相代替,那种不择手段,不考虑后果,认为只要创收就是道德行为的做法就是将二者混为一谈的表现。在医院的经济管理中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坚持义利统一,信誉至上的原则,既要敢于谋“利”,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合理创收,重视经济核算,实行按劳取酬,又要善于讲“义”,坚持把信义、社会声誉摆在首位,这是医疗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是医务工作者和医院经济管理者高尚医德境界的体现。声誉是指医务人员的个人声誉和由群体声誉组成的医院声誉。声誉是个人和医院生存发展的命脉,医院有了良好的声誉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患者的信赖,才能取信于民,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美誉,更好地发挥医院的作用。

经济和社会效益范文第8篇

传统的林业核算体系中的,只体现商品林的成本、收益部分进入了核算系统,而森林资源所引起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投入和产出却没有在核算体系中体现出来,所以林业部分生产经营者个别收益高于社会效益或个别收益低于社会效益的情况。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中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由于森林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公共品属性,那些个别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为社会的贡献成果为他人无偿享用却得不到回报;而那些个别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对社会的损害后果,也由他人无偿负担。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森林资源的日益重视,林业的发展又开始有了新的起色,林业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起来。由于林业的特殊性,林业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善,所以对于林业企业的会计来讲,更应加强林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会计核算、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内容的会计控制体系,并完善其会计核算制度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林业从简单的角度来看,感觉是主要供应木材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家从根本上都忽视了林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林业的商品林是产生经济效益的林木,但在开采前也同样具有生态功能,开采时也应该考虑不能破坏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进行林木的采伐。所以在林业的会计核算上,不仅要计量商品林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林木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对森林资源的生态环境发展和林木的维护成本进行计量。

现在随着林业的改革,生态林业已逐渐渗入林业的发展过程中,所以现在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应以生态林业的客观环境与林业的整体财会实践活动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从特定的林业现状出发,完善我国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激发出我国林业经济的生态和社在林业会计核算当中,森林资源的消耗都忽略不计入木材的成本之内,这就导致了森林资源的消耗被排除在了经济循环之外,但森林资源消耗过后的再生产过程,却需要育林基金来进行补偿。这就导致了核算成本和育林基金的冲突。

传统的林业核算体系中的,只体现商品林的成本、收益部分进入了核算系统,而森林资源所引起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投入和产出却没有在核算体系中体现出来,所以林业部分生产经营者个别收益高于社会效益或个别收益低于社会效益的情况。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中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由于森林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公共品属性,那些个别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为社会的贡献成果为他人无偿享用却得不到回报;而那些个别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对社会的损害后果,也由他人无偿负担。

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林业的内部会计核算制度。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森林资源的日益重视,林业的发展又开始有了新的起色,林业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起来。由于林业的特殊性,林业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善,所以对于林业企业的会计来讲,更应加强林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会计核算、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内容的会计控制体系,并完善其会计核算制度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利用生态观来指导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