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范文第1篇

(一)科学编制旅游规划。

《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待征求省旅游局、成都市旅游局意见报市政府审批。古镇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正在积极编制。

(二)着力推进项目建设。

上半年,全市新建及续建旅游项目47个,完成项目投入15.38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1.26%,实现招商引资12.3亿元。其中,14个重点项目投入14.25亿元。恒大金碧天下投入3.42亿元,三场三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景区投入0.067亿元;黑龙滩长岛国际旅游度假区投入7亿元,五星级酒店主体工程已全面竣工;七里坪国际度假区投入1.16亿元,正加紧户外练习场道路和景观打造,风情小镇已开街,正进行店铺招商;瓦屋山景区投入0.8亿元,省级地质公园已基本完工,正接受检查验收;古镇投入0.38亿元,完成道路整修工程;水天花月投入0.3亿元,建设陆上娱乐设施;复地黄龙生态宜居城已落实首一期1042亩建设用地;洄水湾生态园投入0.25亿元,正进行船型建筑、乌木馆、酒店和生态休闲茶园内装;五星级标准酒店项目投入0.67亿元,正进行酒店内装;旅游十大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三)积极整合宣传营销。

上半年,全市旅游系统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32个;开展旅游推介会3次;参加各类旅游展示展销会6次,其中,赴境外参展2次;发放宣传品5万份。一是节庆活动陆续展开。围绕迎春祈福、踏春赏花等主题,全市相继举办了东坡区第7届广济桃花会、文宫枇杷节、彭山第四届江口桃花节、洪雅激情山水文化节、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眉山分会场活动等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吸引各类游客226.5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10.7亿元。二是举办旅游产品推介会,邀请40余家省内外主流媒体和成都重点旅行社到眉山考察踩线,推荐春季赏花线路产品6条。三是创新营销模式。组建旅游营销联盟,吸纳14家重点旅游企业加入。四是整合旅游商品生产研发资源,正在策划研发眉山旅游特色商品和礼品包装,提升全市旅游商品档次。

(四)大力抓好乡村旅游

在东坡区、县被评为省乡村旅游示范(区)县的基础上,新推出“魅力五环”乡村旅游环线。全市新评定省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60家,其中三星级以上的11家。各区县开展乡村旅游培训400余人次。

(五)积极推动三化建设。

一是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眉山旅游网络集群作用,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抓住省旅游信息高地建设和市政府门户网站改版更新为契机,推动旅游网站建设,新增栏目4项,上半年上报各类信息共计226条。二是以旅游标准化建设为重点,指导恒大金碧天下、黑龙滩、古镇创AAAA级景区规划编制方案制定、申报等工作,开展了七里坪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对按星级标准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新顺酒店、福一酒店、东坡国际大酒店进行创星业务指导,积极推动洪雅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三是抓好旅游管理,推动依法治旅。认真开展《旅行社条例》、《旅游投诉处理办法》和《四川省旅游条例》的宣传贯彻实施,加大对旅行社和旅游市场的监管,扎实开展“绿盾行动VI”、“百日安全生产活动”,与相关部门配合,组织旅游执法和安全生产检查12次,受理旅游投诉3件,办结率100%,确保旅游市场安全有序。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项目未开工启动。

主要是受土地政策及权属纠纷等因素制约;二是宣传营销整合力度不够;三是品牌创建差距较大。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抓好项目建设。

成南旅游经济区。继续抓好恒大金碧天下、、黑龙滩长岛项目建设;洪雅旅游区。抓好七里坪、瓦屋山、古镇项目建设;三苏文化产业区。抓好东坡岛、水天花月项目建设。旅游片区。抓好三岔湖区域内项目建设。

二是抓好节庆活动。

重点举办夏季避暑、秋季养生休闲、冬季冰雪温泉等旅游节庆活动。发挥旅游营销联盟优势,联合举办和参加各类旅游展销会、推介会。加大网络宣传力度,积极探索网络营销的新模式。

三是抓好标准化建设。

抓好古镇、黑龙滩、恒大金碧天下AAAA级景区创建,七里坪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抓好星级宾馆的年度复核和在建高星级宾馆的靠前指导及星级宾馆申评;抓好特色旅游商品评选、组合包装推向市场,抓好洪雅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通过省检。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范文第2篇

年,我市旅游执法(质监)工作在省旅游局和旅游执法总队的关心指导下,在各区县旅游部门的大力配合下,通过全市旅游执法(质监)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认真受理投诉,积极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旅游市场秩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扎实抓好旅游安全工作

我局牢固树立“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这一科学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各项安全工作做到了有部署、有计划(安排)、有行动(检查)、有总结。切实把旅行社租用车辆和团队运行安全、旅游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假日旅游安全、水上安全和特种设施设备安全等作为检点,在落实责任、强化监管、治理隐患、完善制度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确保全市旅游安全工作督查到位,万无一失。

一是制定了“百日安全”、“安全生产年”和“黄金周”及假日小长假等安全工作,制定了方案、明确了要求、落实了责任。二是在“行业安全大检查”、专项检查行动中,通过明查暗访了解情况,提出整改意见,检查做到了全面、细致,一个单位不漏、一个环节不差,检查内容不仅局限于旅游重点设施安全,还要涉及食品卫生、治安、旅游交通等安全工作,通过检查和整改,切实保障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领导带队督查。2月4日和9月30日,分别由市政府副市长李小端和喻双带队,有旅游、规建、安监、卫生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春节”、“十·一”节前旅游市场综合检查,分别检查了古蔺太平镇红色旅游区、兰尊大酒店、黄荆景区、天仙硐景区等涉旅单位。局领导分别带队检查了江阳、龙马潭、纳溪三区和合江、古蔺、泸县三县的旅游部门和涉旅企业安全工作情况。

据统计,全年共检查7个区(县)旅游管理部门,出动检查人员700多人次,向涉旅企业发出书面整改和建议300余条,发放旅游安全和卫生健康资料11700份,确保了全市未发生一起旅游安全事故。

(二)依法治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1、加强督查工作,推进依法行政。①加强对各区县旅游管理部门的行业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工作,积极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在全行业积极开展旅游业政风行风工作;进一步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质量监管、行业自律、工作联动和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②按照《旅行社条例》等相关法规的规定,完成了年度旅行社业务年检和导游年审工作。全市20家旅行社顺利通过年检;全市155名导游人员中105名通过年检,6名暂缓通过年审,44名不予通过年审。

2、加强人才培训,提升执法人员素质。组织各区(县)旅游行业管理和执法人员开展旅游法规、安全等方面的培训2期。邀请省上专家和职教院老师对我市旅行社总经理和导游人员共150人进行《旅行社条例》及实施细则和礼仪礼貌等方面的培训。

3、积极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工作。认真开展“绿盾行动VI”旅行社合同及服务网点专项治理工作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第一、二次旅游市场检查周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旅游执法系统共出去执法人员1200余人次,检查旅行社20家、旅行社分社6家、旅行社门市部26家、导游人员200余人次,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200余条。通过检查,进一步规范了我市旅游市场秩序。

4、依法、公平、公正处理旅游投诉。确保所有投诉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处理,同时,积极做好游客、咨询和维稳工作。全年受理旅游投诉5件,办结5件,结案率100%;接受旅游咨询350余人次;无一例群体性上访事件和较大以上旅游投诉发生以及无行政复议案件发生。

(三)大力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和标准化建设工作

1、在全行业深入开展“年全国旅游质量服务提升年活动”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把文明礼仪宣传、窗口行业文明服务、廉政文化进景区与政风行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服务人民、清正廉洁、求真务实、依法办事为目标,促进机关和行业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保障游客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2、举办全市旅游标准化培训班1期,积极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引导旅行社分等定级,宾馆、景区和农家乐的创星工作。

二、年工作计划

年,将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和要求,全市旅游执法质监工作突出抓好“三大”重点:

(一)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一是要主动联合公安、工商、交通、卫生、质监等涉旅职能部门,针对“春节”、“十·一”等重大节日和暑假、汛期等重要时段,组织开展以安全为重点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和执法检查。二是加大旅游市场现场执法检查工作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认真受理旅游投诉,坚持依法、公平、公正办事,做好游客工作。

(二)加强旅游行业监管工作。一是适时召开全市旅行社工作研讨会,探讨旅行社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二是1月至3月集中开展年导游年审工作,认真落实导游IC卡检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导游从业行为。三是抓好旅游统计信息报送工作,切实做到客观性、合理性、时效性。四是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市旅游行业管理工作会议,研讨旅游行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五是继续深入开展旅游行业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质量兴旅”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家旅游局《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09-2015)》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提升我县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树立良好旅游形象,促进全县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通过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强化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有效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营造更加和谐的旅游环境,促进游客满意度稳步提升。

三、活动内容及责任分工

(一)开展旅游重点领域服务质量提升活动。

1、提升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继续开展A级景区创建活动,推进风景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争创国家4A级景区。加强旅游景区标准化管理,加大对A级景区的评定与复核工作力度,切实维护标准的权威性。完善旅游景区游客中心、标识牌系统,提升旅游厕所基础条件和管理水平。全面清理景区内乱搭乱建、乱摆乱占,搞好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景区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秩序。

责任分工:县旅游局、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各景区参与。

2、提升旅行社服务质量。深入贯彻落实《旅行社条例》和《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以广告、合同和价格监管为重点,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提升旅行社从业人员素质,有效遏制低价竞争、零负团费、欺诈旅游者、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擅自变更行程、非法滞留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旅行社服务质量分类信息披露机制,加强旅行社诚信意识、品牌意识、优质服务意识的培育,提升旅行社服务质量,降低投诉率。规范旅行社委托服务行为,抓好旅行社强制责任险的管理,切实保障旅游者安全。

责任分工:县旅游局、工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各旅行社参与。

3、提升星级旅游饭店服务质量。深入贯彻实施《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和《星级饭店访查规范》,加强星级饭店评审、评定和复核工作,完善退出机制和监督机制,进一步提升星级饭店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组织举办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提高员工服务技能,提升旅游饭店品牌影响力。

责任分工:县旅游局、商务局、卫生局、药监局负责,各星级旅游饭店参与。

4、提升导游服务质量。加强与旅游院校的交流合作,聘请高层次专家教授开展大规模导游培训活动,提高导游培训专业化水平。加强导游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完善年审培训考核制度,改进考试考核方式,全面提升导游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

责任分工:县旅游局负责,各旅行社和景区导游员参与。

5、确保旅游车辆出行安全。在全面摸排的基础上,搞好对旅游发车点、运行线路的集中整治,强化旅游车辆安全运行监管,严防“病车”、“黑车”上路。督促有关企业加强对旅游车辆驾驶人员、司乘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搞好车辆维护检修,确保旅游交通安全。

责任分工:县旅游局、交通运输局、交警大队负责,各相关单位参与。

(二)开展旅游质量专项治理,促进服务质量提升。

1、开展对旅行社的专项治理活动。针对强迫购物、参加自费项目以及旅游合同、广告欺诈等游客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和集中治理,依法查处一批严重违法违规、损害旅游者权益和旅游业声誉的旅行社,重点查处旅行社非法办事处在县内从事违法经营活动,促进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提高。

责任分工:县旅游局、工商局负责,各旅行社参与。

2、开展对星级饭店的暗访检查活动。对星级饭店进行暗访,发现服务质量不达标的星级饭店,严格按星级标准及相关规定处理。

责任分工:县旅游局、商务局、安监局负责,各星级饭店参与。

3、开展旅游标识、标牌规范化建设活动。通过标识系统国家标准讲座培训,引导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尤其是星级饭店开展标识自查工作,及时更换不规范、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标识、标牌,进一步规范旅游标识系统。

责任分工:县旅游局、质监局负责,各旅游经营单位参与。

4、开展旅游服务质量大检查活动。制定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组织专业检查员和社会监督员,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景区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公开检查结果,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责任分工:县旅游局、工商局、安监局、卫生局、药监局、质监局、商务局、广播影视中心负责,各旅游经营单位参与。

(三)大力加强旅游质量保障工作。

1、加强旅游安全保障工作。认真贯彻《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国家和省、市有关旅游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深入开展“旅游安全宣传周”、“旅游保险宣传月”和“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增强安全意识,保障旅游安全。

责任分工:县安监局、旅游局负责,各旅游经营单位参与。

2、开展标准化建设试点活动。着力提高旅游企业标准化建设水平,突出抓好国家和省、市行业标准的宣传、推广、实施工作,切实发挥标准的规范、指导作用,不断增强标准意识、规范意识,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供基础和保证。

责任分工:县旅游局、质监局负责,各旅游经营单位参与。

3、加强旅游企业人才培训。建立岗前、在岗和脱产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大力推进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工作,鼓励并推荐旅游企业参加国家和省、市开展的各类旅游企业人才培训活动,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责任分工:县旅游局负责,各旅游经营单位参与。

4、开展优秀旅游目的地创建活动。通过A级景区创建、星级饭店创评、旅游强镇和农家乐创建等工作,促进旅游目的地上档升级,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形成品牌效应。

责任分工:各镇(街道)、县直有关部门负责,各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参与。

(四)组织开展旅游质量宣传活动。

1、大力开展“灵气所钟、山水”旅游品牌宣传。县旅游局制定工作方案,制作广告宣传片、编印宣传资料,分时段集中开展媒体宣传。

责任分工:县委宣传部、县旅游局负责,各旅游经营单位参与。

2、组织媒体开展旅游质量提升年系列宣传和报道,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责任分工:县委宣传部、县旅游局、广播影视中心负责,各旅游经营单位参与。

(五)定期旅游质量及相关信息。

1、游客满意度状况信息。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公布旅行社、饭店、景区、交通等服务领域游客满意度状况信息,引导、督促各旅游经营单位围绕游客意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提升质量。

责任分工:县旅游局、统计局负责,各旅游经营单位参与。

2、建立旅游服务质量曝光台。在县内主流媒体设立曝光台,及时将检查结果及查处的旅游服务质量案件向社会公布,督促相关单位搞好整改。

责任分工:县旅游局、广播影视中心、报社负责,各旅游经营单位参与。

四、活动计划安排

(一)前期准备。

3月份,完成活动总体方案和重点专项活动方案制定、宣传材料编印等准备工作。

(二)宣传发动。

4月份,印发活动方案,结合全县旅游工作会议的召开,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三)重点活动。

1、5月份,制定“灵气所钟、山水”旅游宣传活动方案,在报纸、电视、平面和网络等媒体开展系列、专题、深度宣传。

2、4-5月份,深入开展旅游安全生产、环境卫生大检查活动。通过旅游经营单位自查、县旅游局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清理排查各旅游经营单位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工作台帐,责任落实到人,切实抓好整改,全面消除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严格景区规划建设管理,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全面清理景区乱搭乱建、乱摆乱占、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现象,营造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旅游经营秩序。

3、6月份,组织导游员参加市首届导游风采大赛。

4、7-9月份,组织召开旅游目的地创建暨旅游景区发展工作座谈会。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立旅游集散、咨询、救援体系,完善旅游项目、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和旅游引导标识体系,提升县域旅游服务功能。加强星级饭店、星级餐馆建设,出台《县农家乐管理规范》,大力发展农家乐和乡村酒店,重点搞好镇和九山镇农家乐改建提升。大力开发集观赏、使用、纪念于一体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加快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商店。强力推动乡村旅游,引导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发挥乡村民俗特色优势,提高接待质量,努力打造优秀旅游目的地。

5、8-10月份,组织开展旅游市场检查及导游市场专项治理活动。组织有关媒体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专题采访,广泛宣传报道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

6、全年组织开展星级饭店暗访检查活动,搞好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定期编发质量提升年活动简报。

(四)总结。

12月,全年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进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总结。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09-2015)》,推动全县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全行业要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质量意识,树立质量观念,把质量提升年各项活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二)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本单位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活动效果。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范文第4篇

四川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风景秀美、物产丰富,古蜀之国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出厚重文化底蕴。作为农业大省,四川独特而富集的农业资源,悠久而浓郁的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以休闲著称的省份,蜀地“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安逸闲适是孕育出中国第一家农家乐的沃土。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农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农村建设的推进手段,已经成为四川全省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化统筹城乡改革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已成长为四川享誉全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四川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中国之最

四川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最早最快的地区,也是发展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强省。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中,四川结合农业大省的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起步时间最早

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的农科村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花卉苗木是当地传统的优势产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便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吸引市民前来吃农家饭、赏农家景、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最早的“农家乐”雏形。每当周末或节假日,各地游客便络绎不绝来到乡村,体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农家生活,在乡土之间收获那份独特的自在与悠然。以此为发端,四川多元化乡村旅游形态风起云涌般发展,迅速成为在乡村旅游上引领全国的发展典范。

发展规模最大

优越的发展基础以及城市居民的消费升级是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有力助推。2016年,四川乡村旅游总收入已达到2015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6%,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规模效益稳居全国第一。三十多年的发展,四川已有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经营单位3.1万家,带动全省1034万名农民就业增收;建成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能力强的休闲农庄1987个,建成乡村旅游景区(点)4531个,农业主题公园200个;打造出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4个示范点,6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74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3653家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28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数据来源:《四川旅游年鉴(2016卷)》,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2017年),31个省级乡村旅游强县、16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60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数据来源:《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四川省人民政府,2017年);构建起多点多极、体系完善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参与农户最广泛

区别于主要依托外来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四川省乡村旅游最为突出的特点则是坚持以农民为实施主体和利益主体,使当地农户最广泛地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共享产业发展红利。自发源之初,四川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便始终以本地农民为主要供给者。村民根据家庭资源禀赋优势,可选择经营规模不等的“农家乐”、“农庄”、乡村客栈等综合性接待机构,也可选择开餐馆、旅游产品商店,跑运输等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当地农户通过自主经营、加入合作社、进入农业企业务工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就业与生计问题,发展的积极性显著提升。近年来,返乡农民通过务工、自主创业等形式参与经营乡村旅游的人数也呈显著上升趋势。

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最强

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依托各地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根据各地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结合农业自然景观、乡村生活方式、乡土民俗文化等因地制宜打造。这种发展方式避免了简单复制移植城市旅游模式,并且通过拓展r业的多种功能,发挥出“农旅结合”的联动作用,有力推动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有效实现乡村旅游的产业带动作用。成都市龙泉区万亩观光果园、雅安市名山区万亩观光茶园、成都市郫都区农科村均是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乡村旅游可带动各类农产品的本地消费,促进特色经济作物在产地的销售;同时,农业产业基地的“景区化”也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政府规划引领作用最突出

四川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促进消费、带动投资、扩大就业及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中,政府的规划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略布局方面,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始终将其纳入全省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并结合多项农村重大改革统筹规划。结合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四川现已形成了成都天府农家、川羌风情、川东北苏区新貌、川南古村古镇和攀西阳光生态五大乡村旅游发展板块。在发展规划方面,制定《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四川省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2014-2017年)》指导产业发展;在旅游扶贫中,成立了全省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编制了《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和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四大片区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在综合协调方面,省级政府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产业推进;并制定行业标准、行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规范引导产业发展。

四川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著

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经过多年积淀,近年来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全省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在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上,乡村旅游成效极其显著。

有效带动就业,农民收入增加富起来

旅游业具有产业链长、服务涉及面广等特点,是第三产业中拉动就业的重要力量。四川全省现有10万户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旅游服务。全省5万余个行政村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村超过5000个,占全省乡村总数的10%,带动1000余万名农民直接和间接受益。从收入总量来看,2016年农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5.3元,占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4%,同比增长12.6%,比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的增速高3.3个百分点。从事乡村旅游业的农户人均纯收入15322.9元,同比增长13.5%,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高36.8%(数据来源:根据《2016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与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数据计算)。显著的增收效果使乡村旅游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农村发展条件好起来

四川省的乡村旅游通过带动城市居民在农村本地的消费,一方面,有效激活了农村地区土地、房屋、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外来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者、以及游客的流动也显著促进城市地区人力、资金、技术、文化要素向农村地区的输入,有效改善其发展的要素环境。同时,为支撑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四川各级政府向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投入大量交通、电力、供水、通讯、医疗、卫生等项目,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公共服务配套,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发展条件。

改善生活环境,农村人居环境美起来

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必要条件。乡村旅游的繁荣之下,四川众多村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个地区将乡村旅游与农房改造相结合,房屋外观体现本地民俗文化,如藏家新寨、彝家新村、巴山新居等各有特色;房屋内部功能也按照旅游接待的需求而设计。持续多年的垃圾治理、“五改三建”等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已经使农村“脏乱差”的情况发生明显改变,打造出见得到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也体验得到洁净的生活环境,过得上现代文明生活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打造优质文化产品,传统乡村文化传下来

四川作为古蜀之地,拥有众多历史悠久、保存良好的古镇、古村以及绵竹年画、彝族漆器、瓷胎竹编、蜀绣蜀锦等多项享誉国内外的民间工艺品。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传统文化技艺和乡土文化深度挖掘并广泛传播最为有效的途径。以绵竹年画为例,它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将年画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融合打造“年画村”,一方面,带动当地农户经营旅游接待,并结合农房改造,用年画装点农房墙壁、户墙等各种景观;另一方面,开发多个主题的年画系列产品,并建立年画展示销售中心、开办年画传习所和培训教室。目前,绵竹年画村专业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乡村旅游在带动当地发展的同时,也使珍贵的年画技艺得以传承和弘扬。

实施旅游扶贫,贫困人群日子富起来

旅游扶贫是四川省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四大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高原藏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有大量贫困村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十二五”以来,四川省已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通过旅游脱贫人数达60万以上。2016年共有448个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摘帽,占退出贫困村总数的19.2%;199个贫困村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9个贫困县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有效带动区域内贫困群众的生计发展,并提升区域的综合发展能力。到2020年,四川省将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力争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惠及全省20%的贫困人口。

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四川乡村旅游经历了自发发展、规模发展、规范发展、跨越发展等不同发展阶段,不仅已经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目标,而且探索出了如下极具借鉴和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

乡村旅游必须与农村重大改革相互联动

乡村旅游作为四川省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众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交汇点。四川省将乡村旅游与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农村多项重大改革紧密结合,通过“农旅”融合、产业互动,将乡村旅游的发展嵌入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进程。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助推各项改革的实施。在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政府高度重视发挥乡村旅游在农村各项发展中的统筹作用,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乡村旅游为发展核心进行新村建设规划、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集体资产改革等多项工作。

乡村旅游发展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川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始终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各地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充分尊重农民发展意愿和主体地位,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户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产业链各个环节。同时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中还十分注重强化农民主体组织化建设。农民的组织化能有效解决单个经营户规模小、实力弱、发展水平低的问题,促进乡村旅游向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指导意见》,通过将分散的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引导有参与意愿但经营能力、自有资源不足的农户通过闲置房屋、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出资入股合作社,获取财产性收入,分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红利,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

政府部门应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从四川实践看,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应重点着眼于顶层设计。条件成熟地区可在各级政府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通过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同时,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地对产业发展谋篇布局。并且,政府还应重视行业标准化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规范化程度。2009年起,四川省首次制定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h、乡、村的评定标准,并编制《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11-2015)》。2015年,政府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推出新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包括《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市、区)、特色(乡、镇)和精品村寨的检查验收标准(试行)》《四川省农家乐和乡村酒店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修订)》和《四川省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标准(试行)》),有效促进全省乡村旅游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此外,政府也应积极组织节庆活动造势。节庆尤其适合集中呈现乡土生活,传播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宣传推广的良机。近年来,四川省持续举办“四川乡村文化旅游节(四季版)”、“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四川美丽田园欢乐游”等多项大型乡村旅游活动,各地也在多个传统节日举办灯会、庙会、文化表演等节庆活动,做到每季、每月活动不断,为吸引客源、聚集人气、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村旅游应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带动作用

四川省政府坚持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灾后重建、藏(彝)区富民安康工程等工作深度结合,成功扶持了一批贫困村、受灾村走上“旅游脱贫”、“旅游重建”的道路。例如,阿坝州汶川县在“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中,将旅游作为全县产业发展首位,几年内将多个受灾的工业小镇培育成知名的乡村旅游小城,有效带动当地村民的生计发展。在精准扶贫方面,四川省政府近年持续加大贫困地区旅游投入,每年安排70%省级旅游发展资金投入“四大连片特困地区”等扶贫重点区域的旅游项目,并将旅游扶贫作为全省17个扶贫专项之一,为贫困村旅游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四川乡村旅游需要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乡村”承载着人们的乡愁,寄托着人们渴望远离市井,置身田园的向往。四川乡村旅游的繁盛发展,无疑为全国打造色彩斑斓、诗意栖居的“桃花源”提供了重要借鉴,但随着乡村旅游逐步从单一休闲向深度体验,从简单粗放向精细品质,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联动转变,四川乡村旅游也面临同质化严重,特色化不足;文创化程度较低;产业链条较短等制约,亟需提质增效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发,四川未来乡村旅游的跨越发展应主要实现三个方面的重点突破:

一是加快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不同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谋划应注重独特性、文化性和人性化,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新型产品业态。抓住乡村旅游从“观光式旅游”过渡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的契机,大力发展民宿旅游。结合“双创”改革,积极扶持返乡农民、返乡大学生及青年创业者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二是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各环节融入“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乡村旅游营销推广、旅游服务、客户管理、行业监管等信息化建设。借势农村电商,加快特色旅游周边产品的研发,完善乡村旅游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建设,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

三是进一步强化旅游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主力军的重要地位。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用“绣花功夫”精准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示范点建设、产品开发等重大工程,为乡村旅游更有效地发挥脱贫增收功能提供基础性支撑。

作者简介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范文第5篇

一、成都市新津县具有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和需求

新津县已依托梨花溪风景区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跻身四川省旅游强县行列,正着力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旅游集散地。2012年―2014年,全县旅游收入年递增26%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省平均6.8个百分点,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高于全省平均21.3个百分点,农民因发展旅游获得的收入高于全省平均7.9个百分点。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3亿元,同比分别增加33.3%和26.4%,旅游收入占全县GDP比重11%,旅游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6大主要考核指标:①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②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③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④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⑤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⑥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度高、覆盖度广。

新津目前还未建立起全域旅游相应的指标体系,但就当前数据来看,新津在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当地农民年纯收入来源于旅游收入的比重等方面还有一些差距。不过也应看到,相关数据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反映出新津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未来大有可为。特别是提出了“山水卫星城、幸福新津渡”的城市定位以及建设现代化滨江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也需要在全域旅游发展上做足文章,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从而真正构建起“大旅游、大宜居、大商贸”发展格局。

二、成都市新津县发展全域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程度不高、综合效益较低

游客和群众普遍反映,新津虽有一些特色的景点,但相对零散,没有串珠成链、形成合力,仅有以黄辣丁为代表的河鲜美食以及以花舞人间、梨花溪为代表的观光旅游等少数亮点名声在外。同时,山水资源、文化底蕴挖掘不足、城市整体营销宣传欠缺、全社会共同参与氛围不浓等问题也导致资源整合度低,整体效益低下。

(二)产业协同发展不足,融合程度不深

工业方面,主要强调产业内部优化,同时工业集中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布局,旅游装备制造有待形成特色产业链,工业旅游也有待探索发展。农业方面,虽然一三产互动、农旅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周边区(市)县相比仍显优势不足。服务业方面,旅游业与商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行业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从一日游向多日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足够吸引力。

(三)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优,协调力度不强

文旅产业是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六大要素多个行业的综合性产业,需要以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就表面和实际运行效果看来,设立梨花溪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后,旅游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的模式、力度没有明显改变。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必然要求强化旅游发展的统筹力度和协调能力。

(四)旅游发展动力不足,项目支撑不够

项目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而当前新津旅游产业发展大项目支撑仍显不足,现有项目也未能形成辐射全域的带动效应。同时,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除道路通达性较差外,停车、住宿、购物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直接影响旅游形象和接待能力的提升。

(五)旅游发展特色不明,优质产品较少

虽然新津也有花舞人间、梨花溪、观音寺等著名景点,但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新津旅游产品的单一化、同质化现象也比较突出。这需要新津县旅游产品有更加明确的发展定位,突出优势特色,开发优质产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佳”。

(六)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除花舞人间等大型旅游景点以及少数知名餐饮酒店企业有较为规范的管理团队以及较为专业的从业人员以外,大多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仍以家庭成员、亲属为主开展服务工作,旅游专业人才薄弱,职业培训也略显不足。

三、成都市新津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

(一)坚持全域视野,统筹规划建设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深入调研,充分征求意见,完善现有旅游总体规划,树立“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理念,优化全域旅游空间研究,在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渗透旅游元素,融入到“小组微生”、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规划中,统筹布局“行游住食购娱”等六要素,着力推进景城合一、城乡互动。在旅游规划引导下实现“多规合一”,使旅游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融合衔接,合理配置土地、项目、资金等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大力度推进规划落实、项目落地。

(二)落实交通先行,完善基础配套

一是提升景区景点通达能力。充分对接二绕、高铁、成乐复线等主干交通网络,加强专线公交、自驾导引设施等建设,形成更加便捷畅通的对外旅游交通体系。整合现有县乡村道路资源,打断一批“断头路”,合理安排组织旅游公交线路,加快打造旅游环线。二是提升景区景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标识导览服务,完善景区景点及其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尝试多媒体展现,设置多语种标识牌,增加景区无障碍设施,推进公共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推动梨花溪旅游度假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提升景区景点配套服务。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创新创业,引导农家乐提档升级,推动农家乐改水改厕,提供除餐饮以外的儿童游乐、运动健身等特色旅游活动,增强吸引力。特别是积极探索“引进旅游管理公司、引导群众参与”的形式,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闲置资源发展民宿体验等业态,切实解决乡村旅游景点旅店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探索建立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加强食品安全、服务质量、道路交通、价格等监管,维护旅游市场环境。

(三)突出特色亮点,加强资源整合

基于全县主要景点都是以花、田、水、林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现状,结合“美丽成都建设”工作部署,强化旅游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提升发展乡村旅游。一是加快梨花溪转型升级。树立“大花舞人间”理念,整合梨花溪片区各景区景点,实施“增花添彩”,发展特色花卉种植和观光旅游,形成四季都有花卉观赏的整体效应。同时,引导现有旅游景点景区加强联动,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套票,带动人气聚集,拉动消费提升。二是增强项目带动效应。进一步支持花舞人间做大做响品牌,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斑竹林景区完善和提升,争创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围绕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引进大型主题公园等项目;加强重大旅游项目促建,进一步聚集人气。三是积极开发特色产品。做好宝墩遗址、观音寺等国家级文物的保护利用,深挖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精髓,形成图书和影视作品,释放品牌效应,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突出历史文化、河鲜美食以及梨花等主题,策划、包装和开发具有一定体系的成套系列特色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

(四)加强营销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开展精准营销。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和主体电视、报刊媒体的宣传合作,借势借力开展旅游营销,提升省级旅游度假区知名度,刺激游客度假意愿。二是打造精品会节。以传统梨花节、龙舟赛、国际名校联盟挑战赛为重头戏,进一步提升品牌会节的影响力。依托山水条件,串联景区景点,做好活动策划,将山地马拉松、城市定向赛等活动办成传统赛事。三是拓宽宣传渠道。充分把握“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通过开展“微电影”、网络小小说、优秀博客等征集活动,增加线上关注度。积极对接电影、电视剧、真人秀等到新津拍摄,进一步提高新津知晓度。

(五)坚持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融合

一是积极发展旅游新兴业态。首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结合新津葡萄、柑橘、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市级杜鹃花()、梨花等赏花基地打造,以成新蒲示范带以及农业公园等为依托,推动农旅融合、一三产互动。其次,探索发展工业旅游,以三大支柱产业开展工业旅游,引导企业开辟相应项目,围绕公众关注的食品生产、科技创新、轨道交通等主题,打造工业旅游线路。第三,依托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等资源,开展通用航空及低空旅游项目,积极争取和办好国际航空展会,着力打造航空小镇。二是积极发展旅游装备制造。结合新津产业特点,依托泰隆游乐、新筑、鲁晨等企业,推动游乐设施装备制造业、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旅游装备产业化发展,打造旅游装备新材料基地。三是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依托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推进产学研一体以及校地合作,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引导人才就地就业创业,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推动旅游景区、景点与旅游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加强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旅游服务的专业水平以及业务素质。四是大力推动“互联网+”应用。推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酒店、餐馆及其他旅游服务商通过OTA(在线旅行社)拓宽消费市场,提供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服务,优化游客消费体验,提高游客消费额度。五是积极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结合318汽车营地建设,在斑竹林景区发展自驾车营地,拓展自驾旅游集散功能。打响“骑闯天路”口号,对接专业自行车、摩托车骑游团队,在大件路、成新蒲沿线为骑友提供必要的餐饮、车辆维修等服务以及交流平台,打造骑游川藏318最美景观大道大本营。大力引进国内各大旅游中介机构在县内设立分支机构,同步配套建设旅游用品、户外用品市场。

(六)推动全民共建,实现利益共享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目的地;宁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8日

在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旅游市场未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通过发挥全域旅游的联动作用,推动产业跨界发展,促进本地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的市场化开发,助推地方产业升级,最终形成泛旅游产业的集聚,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许多省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

一、基本概念

(一)全域旅游。政府对全域旅游的界定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学界的观点是:马波教授认为,全域旅游是一个政策术语而非学术概念;吴必虎教授认为,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的哲学,其实际意义是无景区化的旅游目的地;戴学锋教授认为,全域旅游是融合发展、是全产品的开发、是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综上所述,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是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其实际意义是无景区化的旅游目的地。

(二)旅游目的地。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目的地是指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而且是被旅游者认可的一个完整的单元,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通过行业管理与规划的政策司法体系进行管理的区域。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均发生在旅游目的地。一般而言,旅游目的地是把旅游的所有要素都集中在一个区域内,即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与服务的集中地。但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与内涵的认识不尽相同,笔者更赞同张立明、赵黎明的观点 “旅游目的地是对应于旅游客源地、旅游过境地而言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地或旅游景区,是具有独特的旅游地形象、具有完善的区域管理与协调机构,能够使潜在旅游者产生出游动机、并做出出游决策实现其旅游目的的区域”。因此,旅游目的地是通过旅游要素的有效聚集,能够激发游客行为动机,并且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旅游服务和产品的时空统一体。

(三)全域旅游与国际旅游目的地。从旅游供给角度看,全域旅游的目标是让旅游目的地真正成为居民的家园、游客的“乐园”,构建主客共享型的旅游目的地。所以,全域旅游目的地指的就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的、开放的旅游目的地。从空间角度看,全域旅游是要“构建起以景区、度假区、休闲区、旅游购物区、旅游露营地、旅游功能小镇、旅游风景道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实现我国旅游产业从以景区为重心向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转型。

二、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概况

(一)宁夏旅游发展现状。宁夏地域小而美,旅游特色浓而鲜,区位好而优,拥有多元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10大类、9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宁夏有8大类、46种,被称为“中国旅游微缩盆景”。沿黄河城市带、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和沙坡头旅游区、六盘山旅游区“两带两区”的发展格局现已基本形成。

近年来,宁夏沙漠旅游、黄河旅游、回乡风情游等已成为中国旅游的重要品牌。旅游业已经成为宁夏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2015年,旅游收入占宁夏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5.5%。2016年,宁夏接待游客1,8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2%和13.03%。旅游企业达到900余家,其中A级以上景区58家,星级饭店102家,旅行社121家,乡村旅游点380家。2016年9月宁夏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体制创新、营销推广、智慧旅游等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借趁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的强劲势头,宁夏正在成为中国阿拉伯旅游发展的高地和中阿旅游中转港。

(二)宁夏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内涵。2016年宁夏明确提出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省(区)的目标,开启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四全”模式,加强宁夏全域旅游国际目的地形象推广,提升“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全景:增强游客体验,围绕提高游客满意度的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协调整体环境优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关系,实现居旅相宜和谐发展;景点景区无围墙,全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都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真正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发展。

全时:旅游产品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旅游吸引物的人文特性、自然属性和时空特性,通过全天候旅游体验和全感官项目设计,与游客类型及游览体验需求相契合,开发出全体验、全链条、全时空的旅游产品,拉长夜间休闲旅游的产业链,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提升旅游吸引物的综合体验性,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全民:注重释放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形成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大格局”,让游客和社区居民共享美好生活,实现“旅游惠民、旅游便民、旅游富民”,使旅游成为提升人民获得感的主要途径,构建主客共享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全业:发挥“旅游+”治理模式的综合效应,以旅游业为主导,进行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实现服务业的全业融合,促进相关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促成旅游产品创新,加速区域资源整合,构建新的产业系统,推进从产品、业态到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宁夏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思路

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指导下,整合宁夏全域旅游发展的系统资源,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

(一)管理机制。全域化、全过程优化旅游行政管理,推进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旅游综合执法、旅游综合统计监测、旅游综合规划管理等体制机制。(1)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成立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协调域内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社会组织的关系的职能,统筹全区相关产业部门间的旅游合作与融合,构建全域旅游综合协调治理体制;(2)加快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保障有效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既提高游客的现场体验和追忆体验度,又增加居民幸福生活的获得感。

(二)产品体系。充分发挥“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通过凸显本土文化特色,不断丰富旅游要素,逐步形成高附加值和溢出效应的泛旅游产业结构。

1、探索“三城一地”无缝链接旅游新模式。研创人文旅游新产品,积极构建中阿旅游中转港和全域旅游核心区。强化银川市的旅游核心区的综合带动作用,突出贺兰山东麓、黄河金岸和清水河流域旅游“三个廊道”,围绕葡萄文化旅游、沙湖度假休闲、塞上回乡文化体验、大六盘红色旅游生态度假、腾格里沙漠休闲运动、东部环线边塞旅游“六大板块”,着力推进“一核三廊六板块”建设,推进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完善回乡风情、西夏探秘、塞上江南、红色之旅、绿岛消暑、沙漠极地、丝路古韵七大产品体系,推进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持续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试点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精准扶贫模式。鼓励发展生态旅游,发展自驾游、商务游、健康游、产业游等新业态,补齐冬季旅游产品“短板”,积极开发适应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新产品。

2、推动旅游与特色文化融合。宁夏区域文化特色显著,结合各市县的人文特点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支持和推动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演出进景区;加大对文化创意的投入,加快创排地方特色精品演艺节目,创排具有宁夏区域特色的大型文艺演出;鼓励开发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推动旅游与优势产业融合。积极开发市场需求旺盛的冰雪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老年旅游、阳光温泉旅游、婚庆度假游、沙漠旅游、民俗旅游、美食旅游等休闲度假产品。

(三)营销支撑体系。全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围绕宁夏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战略、两区建设、打造丝绸之路战略支点等重大战略,强化新媒体营销,加快推动入境游,积极拓展区外游,拓宽旅游营销路径和模式创新。

以创新的思维开拓市场,树立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建立以互联网为平台、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建设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建设高效的公共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提供线上预订、网络宣传等服务。创新营销手段,统筹国内外各类旅游营销活动,灵活运用网络营销、媒体营销、体验营销和航线营销等形式进行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推介,通过微信、微博、手机APP、微电影等新媒体进行整合营销传播;加强与携程、途牛、驴妈妈等线上企业合作,探索“网络旅游特卖会”等模式,使旅游产品通过网络热销客源市场。开发智能终端应用,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四)服务保障体系

1、充分考虑旅游消费需求,融入旅游元素。第一,结合景区景点开发建设,重点建设好道路、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公厕、停车场、购物点,妥善布局游客接待中心,规范设置旅游公路和旅游景区引导标识,提升旅游环境质量;第二,完善航空、高铁、轻轨、高速公路等交通骨架网络,辅之以干线公路、景区专用道路,建成纵横通达、高效便捷的现代旅游交通运输体系;第三,推动区内交通一体化和区外旅游交通网络化,把城市、村落、景点、景观等要素串联起来;第四,构建旅游信息平台,完善旅游信息网络,完善全域导航路线服务,为旅游者提供“无障碍”的旅游体验。加强在线声誉监测,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控系统管理。

2、全景区推进建设。努力把全域旅游特色村镇、小镇、街区培育成宁夏旅游业发展的新载体、新高点。统筹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营造城镇建筑风格和村庄规划诸方面充分满足旅游发展需求和具备旅游功能的特色化、主题化的旅游村镇,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实施城市公园改造,丰富休闲和旅游功能,推进城市游憩空间建设。

3、强化服务,提升旅游软实力。注重旅游专门人才培养,推进主要景区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酒店住宿业、商超零售业、休闲娱乐业等行业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加快旅游诚信建设,完善旅游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建立严重违法旅游企业“黑名单”制度,建立“旅游纠纷”调节机制。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形成符合国际旅游目的地要求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N].中国旅游报,2016.2.7.

[2]吴必虎,张栋平.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6.2.3.

[3]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9.

[4]石培华.全域旅游是新阶段旅游发展总体战略――全域旅游系列解读之二[N].中国旅游报,2016.2.5.

[5]王赵洵.用全域旅游对接大众旅游时代[N].中国旅游报,2016.4.1.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玉溪市;旅游空间布局;产业体系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7.01.015

云南省位于我西南边陲,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较为成熟,旅游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将云南省定位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为加快云南省综合实力的发展,打造云南省在“一带一路”中的枢纽地位和西南窗口作用,势必要从旅游产业入手,优化其旅游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其产业体系,本文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玉溪市着手,从玉溪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和完善产业体系的举措,以玉溪市旅游空间优化和产业升级为抓手,由点到面,发挥出云南省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一)优化产业布局

玉溪市在现有“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下,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一核、三湖、四城、三大精品旅游线、五山一河特色旅游产品、十大精品旅游项目、一个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

1.“一核”――红塔区

将城市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紧密融合,建设一批高品质、综合性会议会展中心,建设一批标志性景区、高端度假酒店聚集区、购物街区、美食街区和娱乐街区,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建成云南省较强的商务会展和文化休闲型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成为承接昆明、辐射三湖地区、带动滇南区域旅游发展的旅游集散中心。

2.“三湖”――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

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科学保护和开发三湖区域。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以三湖各具特色的资源景观、文化内涵和湖区产业特点,以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为重点,结合“三湖生态城市群”建设,建设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集群、高品位游服务设施,生态自然观光体验旅游产品集群,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高原湖泊旅游区。

抚仙湖:以试验区建设为基础,建设多业态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康体运动旅游产品,提升禄充、孤山等现有大众休闲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丰富滨水度假产品和业态类型。建设成为国际知名、中国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聚集区和旅游目的地。

星云湖:充分利用星云湖生态湿地建设、古滇青铜文化和渔文化、渔产品品牌等资源,建设环湖湿地公园,培育特色生态养殖产业,打造湖钓天堂,建设成为以生态湿地旅游、湖钓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滨湖、湿地休闲度假聚集区。

杞麓湖:充分利用通海“依山建城、傍水而居”的典型传统居住文化,秀山、古城历史文化,生态农业等资源,以山―城―湖历史文化为依托,建设环杞麓湖生态景观旅游带、休闲农业旅游带和湖滨休闲度假区,建成为以山―城―湖历史文化休闲度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聚集区。

3.“四城”――澄江、江川、通海、华宁

围绕三湖,统筹城市建设、集镇建设与旅游区建设,把4城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和城市品牌,联动发展一批特色旅游集镇。

澄江:依托帽天山古生物化石世界自然遗产和抚仙湖两大核心优势资源,融合试验区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生命摇篮”――帽天山古生物化石世界自然遗产旅游产品,打造抚仙湖北岸滨水岸线观光游览步行街、环湖观光休闲区、娱乐街区,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滨湖生态休闲旅游城市。

江川:依托古滇青铜文化和星云湖,展示“青铜世纪、高原水乡”,建设一批融生态湿地、高端酒店、休闲酒吧、休闲娱乐、文化展现为一体的沿湖休闲度假街区,把江川县城打造成为集文化展示、湖滨休闲、生态旅游、避暑休闲等于一体的中国西部知名的湖滨休闲、美食体验旅游城市。

通海:依托秀山、古城杞麓湖“山―城―湖”资源,农产品和五金加工业发达带来的商务旅游客源市场,以秀山、古城和古街文化,湖堤景观特色为重点,建设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美食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区,打造国内知名的山水文化体验旅游和商务旅游城市。

华宁:依托象鼻、七犀潭、通红甸鸳鸯温泉等众多泉潭资源,桔乡品牌和华溪、盘溪万亩柑橘生态风光,古陶文化,塑造生态泉乡、中国橘乡品牌。建设一批高端温泉、冷泉休闲度假产品;融合城市建设,开发民族风情街区、美陶和美食体验街区、商品购物街区,打造万亩柑橘生态田园观光体验、温泉主题休闲度假、古陶文化为一体的田园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4.“五山一河”

帽天山世界自然遗产“生命摇篮”古生物化石主题公园、李家山古滇国青铜文化公园、红塔山工业旅游示范园、龙马山森林公园、秀山“山・城・湖”文化旅游区、玉溪大河生态城市文化旅游区。

5.“十大精品旅游项目”

太阳山国际度假区、国际干细胞暨医疗度假中心、仙湖锦绣休闲度假社区、抚仙湖国际老年康体养生度假中心(樱花谷)、抚仙湖国际养生园、仙湖山水国际度假园、九龙晟景、湖畔圣水-悦椿度假酒店、仟龙湾旅游文化小镇、玉山城度假社区。

6.“一个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

哀牢山―红河谷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依托崇山峻岭、高山飞瀑、多样性物种的生态自然资源,花腰傣、哈尼族、彝族为重点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特色观光体验、休闲旅游产品集群,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哀牢山―红河谷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

(二)空间功能布局

1.做强中心城市休闲商业特色旅游核心区

范围:红塔区。

功能定位:集“生态宜居、休闲度假、康体度假、商务会展、节庆展示、生态观光”业态多元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最适宜人居的宜居型知名全景式生态休闲宜居旅游城市和康体休闲度假”自然厚爱-天人谐和的旅游目的地;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都市旅游、国际有影响力的商务会展”辐射广域的旅游目的地。

建设重点:强化红塔中心城区的旅游核心职能,建设生态文化、现代宜居生态城市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会展旅游产品集群,建设成为昆玉红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旅游发展核心。重点打造红塔区企业总部休闲基地、中心城区生态文化、现代宜居生城市休e度假、商务、会议会展旅游产品集群项目。突出重点,实现旅游产业的梯次发展;产业融合,实现旅游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区域合作,实现旅游产业的吸附和扩散;城乡统筹,丰富旅游产业的产品类型;交通优先,缩短旅游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全局性核心旅游区,发展目标定位在全国,乃至更大范围的综合旅游中心城区和玉溪市旅游集散中心。

2.做大西部生态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带

范围:易门县、峨山县、新平县、元江县。

功能定位:以山地风光、民族文化、生态宜游为特色的旅游带。

建设重点:自中心城区连接、延伸,建设峨山、新平、元江及易门自然生态、民族民俗文化特色观光、休闲旅游集群及哀牢山-红河谷精品旅游带,重点打造自然生态、民族民俗文化特色观光、休闲旅游集群项目。

3.做精东部湖滨生态休闲度假高端旅游带

范围:江川县、通海县、澄江县、华宁县。

功能定位:以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湖滨生态文化旅游带。

建设重点:以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为中心,结合“三湖生态城市群”,打造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集群,建设成为高端休闲、度假、康体旅游带,重点打造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集群项目。

二、完善产业体系

(一)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旅游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讯设施建设等,其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玉溪旅游文化兴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结合未来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切实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玉溪目前虽然已具有良好的旅游交通基础条件,但在高效、便捷、舒适的旅游交通体系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仍需继续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性。一是加快从昆明机场至玉溪的高速公路和市内规划建设的各条高速公路,二是加快昆明至玉溪的城际列车建设步伐。

2.加强旅游供水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水源分级保护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并对饮用水水源设立三级保护区,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一级保护区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Ⅱ类标准,要求执行Ⅰ类标准;二级、三级保护区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Ⅲ类标准,要求执行Ⅱ类标准。二是保障城市和旅游区的供水,主要是加快抚仙湖饮水工程建设,确保沿湖项目严禁从湖内取水,最大限度减少当地居民在湖内取水。三是建设净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旅游景区点供水设施建设,对最高日用水量超过500m3的旅游景区点,应采用一体化净水设备供水;对最高日用水量未超过500m3的旅游景点,以及适合集中供水的旅游区、旅游村镇等,可设置净水厂集中供水。同时,加强污水排放设施建设,做到污水集中处理,雨水就近分散,雨污分流和分区排水。

3.加强旅游供电设施建设

目前,玉溪供电较为充足,可基本满足近期旅游发展用电需求。从近期发展看,重点是根据旅游景区用电需要进行内部配电设置,变配电所供电半径不超过250m,局部可适当延伸至300m。另外,为节约土地和避免占用过多土地,可将变电站建设在靠近城市的半山,并采用户外式变电站。

从中远期发展看,要加强电网建设,电网线路(尤其是旅游景区内电网)应采用地下电缆敷设,原有架空线路应尽量改为地下电缆,以改善规划区内环境。同时,根据今后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情况,供电超过500KV,供电距离超过200KV时,都要增设变配电所等。

4.加强旅游救援设施建设

加强旅游救援体系建设,要完善旅游救援配套基础设施,形成以救援指挥中心为核心,医疗、公安、武警、消防、通讯、交通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动系统。一是完善救援及医疗服务系统。构建公安、旅游执法和120救援机构联动模式;并在各个旅游景区设置医疗急救站,配备专业人员和专门药材、器械,形成小事故景区即刻处理,大事故及时就近送达全市大中型医院的医疗救援网络。二是加强水上活动安全救援。主要是加强抚仙湖、新云湖水上救援体系建设,严禁游船超载,游客要配备救生衣;所有水域都应设置安全线,建立水上安全监察站并配有专业救生员。三是加强陆上活动安全救援。结合旅游公共标识系统,在所有陆上活动景区的显著位置设置标志牌,包括中英文对照说明、路标等;对有可能产生游览危险的设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在取得相关监督部门的许可证后方可运营,并且要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二)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依托全市中心城镇、高速公路、旅游交通网线和主要景区,按照全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相关标准,构建以游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旅游厕所、旅游公共标识系统、自驾车游营地等5个类别为主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游客服务中心建设

在红塔区、新平、澄江等主要旅游城镇和游客聚集区建设3个以上集旅游咨询、交易、投诉等多位一体的一级游客服务中心。

在映月潭、哀牢山、高香茶庄、竹海、抚仙湖、第一高桥风景区等主要景区景点和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分批建设20个以上的次级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多方位、全覆盖、人性化的高标准服务。

2.游客休息站建设

在全市交通主干线和市内主要旅游线路、全市新建的高速公路、二级公路,特别是西部生态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带沿线,改造或新建50个以上旅游休息站,形成沿交通网线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3.旅游厕所建设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旅游厕所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在全市重点旅游城市、城镇、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新开发建设的景区规划新建或改造100座旅游厕所。

4.旅游公共标识建设

以新平旅游标识标牌建设为基础,完善全市主要交通干道旅游标识和服务指引标志,建成规范统一的旅游公共标识系统。一是在交通节点、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旅游告示牌;二是完善旅游城镇、旅游特色村的路标和景观引导标识;三是完善旅游景区的景点说明、景区导览图、安全警示,同时参照国际通用译文,规范旅游公共标识名称的英文翻译,并定期检查和更新。

5.自驾车营地建设

主要依托西部生态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带和东部湖滨生态休闲度假高端旅游带,按照《云南省汽车旅游营地等级评定与划分》建设一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文化内涵的自驾车营地。

(三)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继续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全力推动全市旅游重大重点项目、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规模大、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重大项目,在规划编制、项目审批、用地供给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和推进。做到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优质旅游项目。

1.抓好帽天山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以全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为契机,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过3年的努力,使帽天山及周边区域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保护和有效利用,初步建成一批档次高、带动强、效益好的旅游项目,为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注入文化的灵魂,为打造世界级科普科教旅游胜地、弘扬生命文化的圣洁家园、面向南亚东南亚和国内高端客源市场的休闲养生天堂奠定基础。

2.积极稳妥推进试验区建设

全面统筹试验区保护、治理、开发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坚持保护、治理优先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开发。根据试验区的资源分布和开发建设条件,在考虑旅游市场需求及政策环境等因素的条件下,实施旅游市场多元化战略和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全面建设能够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旅游需求的“九大旅游功能区”。力争接待海内外游客总数达800万人次。接待海外游客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 000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79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4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0亿元人民币。

3.抓好其他旅游重大项目建设

以纳入省、市政府旅游工作目标考核督查的仙湖山水国际休e度假园、澄江湖畔圣水、太阳山国际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社区、抚仙湖国际老年康体养生度假中心、抚仙湖国际养生园、抚仙湖天湖湾一期项目、抚仙湖药王谷国际养生度假村、金色抚仙湖九龙国际会议中心、中国云南江川仙湖锦绣、仟龙湾旅游文化小镇、抚仙湖居乐湾沃森科学园、华夏和谐文化园矣马谷度假村、玉山城、龙潭清溪、玉水金岸五星级酒店、中国红滨湖休闲度假旅游区玫瑰湾温泉度假村、大槟榔园旅游与城乡统筹暨花腰傣文化产业园、新平五星级酒店及民族文化产业园、南屯湖生态旅游园等旅游重大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重大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加快推进全市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发挥旅游项目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行业示范效应。

(四)丰富旅游产品业态

1.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

一是结合全省特色民族旅游村及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加强对14个省级特色旅游村建设的指导,打造“一镇一景、一村一品”品牌。二是进一步完善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政策措施,加大对积极提档升级的乡村旅游经营户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星级经营户提升产品档次。三是抓好乡村旅游星级接待单位的评定和星级经营户的复核管理,提高经营和服务水平,促进“农家乐”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推动全市乡村休闲旅游进一步提升和规范发展。四是结合新农村和特色民族旅游村寨建设,整合农业、林业、水业、民宗、交通、环保、文化、扶贫等部门的项目、资金等资源,集中发展一批高层次的乡村特色休闲旅游、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全面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水平。

2.加快旅游景区提升改造,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一是继续巩固创A级景区建设成果,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完善城镇旅游功能,加强城镇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促进城旅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玉溪旅游品牌形象。三是完成玉溪城区美化、亮化、绿化、硬化等工程,加大城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完善休闲项目和休闲设施。四是加快旅游线路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五是加强与省外市场对接,积极主动了解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引导玉溪旅游产品建设。六是要着力打造精品景区。对现有A级景区进行全面筛选,逐步开展升A级景区工作,将有特色、有潜力的景区进行提档升级。组织、协调、指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开展标准化建设,创建A级景区。加快开发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景区,逐步打造2~3个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景区。

3.培育一批特色旅游商品,打造一批旅游节庆活动

深入挖掘各县区民族民俗文化,以现有的米线节、开渔节、蒙面情歌节,花街节、金芒果节能为基础,做强新平“花街节”,做大元江“红河谷金芒果旅游文化节”,提升红塔区“米线节”品质,打造一批全省知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旅游节庆品牌。

充分挖掘各县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其制造优势,重点打造集实用性、观赏性、装饰性为一体具有区域特色的陶瓷、银饰等旅游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采用优质原材料,培育一批绿色、健康休闲食品。

(五)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1.要与城镇建设融合发展

结合城镇上山和发展县域经济,多施景区融城之策。城镇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把每一个工程都作为一处景观来雕琢,更多地汲取人文元素,植入旅游基因,赋予旅游内涵,使城镇建设风格个性化、功能人性化、建筑风景化,使城镇文明和旅游发展功能互补、互为支撑、和谐推进。

2.要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

加快推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化进程,将10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做成精品,将文化主题园区做成范本,将全市特色演艺、节会等多种载体做成品牌,使无形的文化形象化,零碎的文化系统化,促进旅游品位提升。

3.要与产业建设融合发展

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工业跨越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积极盘活各类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体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加快发展工业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体育赛事和康体健身旅游等旅游新业态。

4.要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

以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14个旅游特色村的提升改造和5个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水平的民族特色村寨和乡村旅游点。以澄江玉溪庄园和新平樱花庄园为基础,加快开发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层次较高的精品旅游农庄。以提升改造农家乐为重点,着力技术先进具有更高档次和水平的乡村庭院旅游产品,使乡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舞台。

5.要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

紧紧围绕“美丽玉溪”建设,大力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循环经济试点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全面开展绿色旅游建工作,评定认证一批生态景区、绿色饭店。鼓励旅游者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倡导低碳旅游,形成文明健康、节能环保的消费方式。

(六)强化智慧旅游

目前,我国庞大的网络受众使得互联网早已成为广告、营销、分销等服务的重要渠道。互联网和网站技术在旅游营销中同样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加强玉溪旅游电子政务网建设,在硬件上实现政府网站旅游平台、旅行商游览组织信息平台、旅游目的地信息平台的共同构建,在软件上实现旅游资料的实时更新,推进网络咨询、网络查询、网络游览、网络模糊预订等新兴业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网络平台、城市数字展示平台等全方位网络营销玉溪旅游。同时,全力推进智慧旅游的新模式。玉溪旅游市场营销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实施智慧旅游模式,即全力实现旅游营销的“四导”服务。

导航――开始位置服务。将位置服务(LBS)加入旅游信息中,让旅游者通过GPS导航、基站定位、WiFi定位、RFID定位、地标定位等方式随时知道自己的位置;让旅游者及时了解所处位置的交通状况、停车场状况及其他相关信息等,体现了直接、主动、及时和方便的特征。

导游――初步了解周边信息。确定了位置的同时,在网页上和地图上主动显示周边的旅游信息,包括景点、酒店、餐馆、娱乐、车站、活动(地点)、朋友/旅游团友位置等信息,旅游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如景点、某个朋友的位置)规划行走路线。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加入WTO后,旅游业将进一步对外开放,重庆旅游业既有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旅游业是重庆国民经济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其发展必然要在同其它行业的积极互动中实现。因此,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关键依赖旅游产业战略管理,本文从不同方面深入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一.重庆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重庆直辖以来,全市旅游产业的资源条件、产业地位、发展规模与格局都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各项旅游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旅游业已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2001年重庆市旅游总收入达177.6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市GDP的10.15%;与直辖前比较,年均递增率为30%,五年间GDP比重上升了6.59个百分点。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31.3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63亿美元,与直辖前的1996年相比,年递增率分别为14.l%和18.l%;接待国内游客395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4.07亿元人民币,与直辖前的1996年相比,年递增率分别为23.l%和31.3%。伴随着国际旅游稳健发展,国内旅游也异常火爆,假日旅游异军突起。前年三个“黄金周”共接待国内游客1038.4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1.96%;国内旅游收入27.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23.4%。在2001年期间,重庆市实施的旅游厕所、旅游商品、旅游景区质量管理、导游管理和农家乐管理等五大工程,已初步取得成果。

八年来,重庆市在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在政府累计投入1.5亿元旅游结构调整资金的引导下,带动社会投资12.17亿元,其拉动比例为1∶10,累计开发旅游项目99个。截止到2001年底,全市有国内、国际旅行社203家;一至五星级饭店111座;国家4A至1A级旅游区18个;海外游船41艘,国内定点游船48艘;旅游定点车辆575台,开辟了10条郊外旅游专线和4条“魅力重庆一日游”专线;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52家,定点餐厅、商店151家:有12个区县(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统计,全市现在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2万余人。

目前,重庆旅游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重庆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加大,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但是,面对西部开发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周边省市竞相发展旅游的激励竞争形势,结合旅游强市的目标,重庆旅游产业依然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完善,资源开发程度低,产品单一,旅游精品不多,品牌不够突出,市场运行机制不活等问题。因此,为了保持和加强重庆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应以强烈责任感、危机感、使命感,与时俱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发展重庆旅游业。

二.重庆市旅游产业政策的重点

在旅游业“十五”规划的基础上,从争创最佳旅游城市入手,以机制革新、旅游资源整合、培育品牌、增强竞争力为线索,进一步在全市构筑大旅游的格局。市政府及旅游管理机构应重点突破八个方面:1.提高对外开放程度,进行旅游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革新与建立;2.努力建设和培育“三峡旅游线路”,使这个旅游区更具特色和规模;3.进一步打造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精品景区;4.各级开发度假旅游产品,规范“农家乐”旅游市场;5.开发文化品位高、地方特色突出的旅游商品;6.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7.培育重庆旅游名品;8.营造整洁、优美、优质宜人的旅游环境。

重庆市政府在考虑以上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时,必须立足重庆旅游的现实条件,借鉴国际经验,坚持走重庆特色的旅游产业道路,即坚持先发展以“三峡旅游”路线为主的入境旅游,逐步发展区域旅游,随后发展国内旅游,最终形成以国内旅游为基础,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位一体的旅游大格局。三.重庆旅游产业政策的主要框架和具体对策

(一)构筑重庆旅游发展蓝图,完善旅游发展规划

以建成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地为目标,依托重庆市自然山水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区位优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重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培育特色,塑造品牌,坚持高起点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完善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努力发展旅游产业,为全市的经济建设服务。

(二)广开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加强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导向型投入。在综合平衡各类基建项目、制定年度技改计划时,应将旅游项目单列或对重要旅游项目开发给予重点政策倾斜。市政府应多用贴息手段,在努力争取国家旅游国债项目的同时,加大结构性的投资引导力度。如每年可在全市旅游企业地方税收超过上年的新增部分的20%增加为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庆市各区县要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对区域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导向性投入。其次,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实施多元化旅游投资,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大力参与发展重庆旅游业。鼓励旅游企业联合、改制上市,积极运作大型旅游股份公司,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旅游业,努力争取年终奖发行旅游产业建设债券或彩票。再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政府应把旅游业的重点项目纳入招商引资库,积极吸引外资发展旅游产业,允许采取合资、合作、拍卖、参股、转让、租赁、承包等形式,拓展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三)强化旅游产业在重庆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旅游产业已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一,从产业关联来看,重庆旅游业是产业关联性很强的,对国民经济有强大的辐射和波及作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发展。第二,从产业地位来看,重庆旅游产业是一个日趋增长的产业,在全国和重庆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第三,从重庆市旅游资源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定位来看,重庆具有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区域旅游资源优势,而且潜力极大。因而,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时,应着力培育旅游精品,适应旅游市场需要,提高重庆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现在旅游业已被确立为重庆的支柱产业,应在进行劳动密集型项目开发时,加大旅游产业优先开发力度。并且围绕旅游开发和产业发展要求,抓好旅游交通建设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搞好城市景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促进文化、娱乐、餐饮业的发展。总之,在强化和实施产业政策时,必须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按照城市中心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动调整完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行为。

(四)深化旅游企业改革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建立旅游企业滚动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改革旅游企业体制,鼓励以资本和旅游资源经营权为联结纽带,通过相互参股、资产重组、兼并联合、授权经营等形式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旅游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放开搞活中小旅游企业。第一,走集约化经营道路,调整旅游企业结构,实现跨地区、部门、行业的集团化大型企业、专业化中型企业、网络化小型企业的企业格局,积极发展区域合作,创新经营模式。第二,扩大开放程度,积极吸引国际资金、社会资本。民营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参与旅游开发建设与经营,建立多元化投入市场运作机制。组建一批中外合资旅行社和外资控股、独资经营的旅游企业,并向国内开放市场,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进重庆旅游企业的资产重组。第三,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加快培育旅游企业竞争力,增强竞争意识。通过“关、停、并、转、破、租、包”将劣势企业淘汰,彻底改变重庆市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现状。第四,国有资本逐步从旅游企业中退出,人力推进旅游景区(景点)、饭店经营权的“拍卖”;对新建重大旅游项目推行股份制公司进行市场运作。

(五)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政府要经营城市

把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目标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营造一流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城市功能。大力推进绿化型、美化型、净化型、亮化型的生态旅游环境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提供鲜明的旅游导向和热情友好的服务。加大保护力度,对废气废水进行全面治理,建立重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作好重庆步行街、餐饮特色一条街建设,增强城市旅游功能。

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主导地位要求重庆市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时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从理念、方式、手段上进行全方位的城市营销。在总体规划和宣传前提下,努力塑造“山城、江城、雾城、不夜城”和“红岩革命精神”以及“抗战文化”三大鲜明的城市主题,全面高质量地展示重庆旅游的特色形象。

(六)培育旅游景区精品,建设文化旅游名品,开发度假休闲新品

整合旅游资源,提高组织程度,优化产业结构,注重规模特色,重点建设重庆特色旅游产品,全面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第一,深入开展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工作,改变小而乱、低水准的状况,提升景区的水平和规模。把巫山、大足等4A级景区建设成为世界级著名景区。注重运用科技手段、设备支撑旅游,借三峡水库建设之际,开发世界级的水体旅游项目,提高旅游产品科技含量。第二,将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凭借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依托重庆丰富的人文历史底蕴,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名品,提高重庆旅游的文化品位,增强城市魅力和旅游竞争力。以巴文化为中心,以民风民情为主线建设特色旅游区。例如,重庆吊脚楼街区、巴人遗址旅游区等。第三,研究旅游市场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内涵,实现重庆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观光旅游和特殊专题旅游相结合的重要转变。开发建设度假休闲旅游区、农业旅游区和工业旅游区;积极发展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修养旅游、保健旅游:在培育高星级高档次饭店时,开发一批假日饭店、乡村客栈、农民饭店和营地式度假村。

(七)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多。旅游经济活动的公平性、有效性均依靠现行旅游管理体制的健全,旅游业高效持续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具有权威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规划、规范、指导和控制。笔者认为,重庆市政府应建立有效的旅游产业宏观管理体制,这样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促进旅游产业的有序化,更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因而,实现重庆旅游产业发展创新,必须进行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创新。第一,强化旅游行政部门的权力,以市长为统帅,建立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第二,明确旅游产业的管理主体、管理权限,从而有利于防止管理混乱,令出多头的现象。第三,由旅游部门牵头,会同计划、工商、税务、公安、交通、城建等有关管理部门,实行“一厅式办公”,形成产业调控能力,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第四,改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习惯通过直接的所有关系、财产关系、人事关系来行使管理权力的现状,调整旅游资源的管理经营方式,确定所有权,明晰管理权,搞活经营权。第五,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将保护纳入事业管理。

(八)树立形象,加大宣传力度

重庆市在实施“旅游外扩”战略时,须整合各种宣传力量,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对重庆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特色、旅游品牌和旅游口号进行整体策划和包装。应加大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长江三峡旅游路线品牌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周边省、市、自治区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国内远程市场的宣传促销,提高市场覆盖率;加强国际旅游市场促销工作,提高重庆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吸引力。办好特色节庆活动,搞好搞大“三峡国际旅游节”,使其在国内、国际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九)加强行业立法,规范旅游市场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依法治理是旅游产业管理活动的最高层次,只有先用法律界定出制度,政府才能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旅游活动进行公平有效的调控。加强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为重庆旅游产业提供以下保证:第一,确立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保证资源在产业间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第二,明确市场主体在旅游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政府部门和司法部门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公正有效的约束。第三,有利于规范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减少低层次、缺乏资源保护意识的游客对重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构成的极大威胁。例如,长江三峡漂浮的垃圾就是游客造成的。

重庆市政府在吸收国际先进管理方式和经验时,应积极推进旅游法规、旅游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旅游人才队伍特别是导游的素质,全面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全面规范旅游购物市场、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规范导游人员行为、整顿治理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维护重庆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l]重庆市旅游局.重庆市旅游业“十五”规划[Z].2001.

[2]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