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案例教学法;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基地;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子商务是一门研究信息化技术如何推动传统商务以及产业链深刻变革、促进商业模式、生态系统创新的学科。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造就了电子商务始终站在时展的前沿,电子商务是一个蓬勃发展并不断创新的产业。电子商务是一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学科,电子商务教学也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通常认为电子商务是由公共基础课、计算机类课程、经管类课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四种学科交叉组成。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电子商务主要从理论教学与实践两个维度来完成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随着企业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电商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高校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人才市场上直接表现为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电子商务类应用人才,另一方面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抱怨找工作难。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表明现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存在一定缺陷。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电子商务教学与科研领域积累的经验以及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经验从理论教学与实践两个维度探讨电子商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一、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把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场景进行典型化处理之后,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相互讨论,引导学生从抽象的理论到具体实际的分析中去,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在当今世界的教育和培训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它的主要特点有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引导学院变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目前电子商务教学的不足恰恰在于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脱节,理论与能力的脱节。案例教学法首先摆脱了填鸭式教学,同时是一种促进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更加重视互动讨论,切实提高的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电子商务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电子商务案例教学法主要包括五个阶段:教师案例准备阶段,学生自行准备阶段,小组讨论准备阶段、小组集中讨论阶段、总结阶段。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教学与学习都有了很大的自主发挥空间,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案例准备阶段与学生自行准备阶段则在案例教学法中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案例准备阶段:案例教学的第一环节便是教师案例准备,案例准备的基础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案例准备环节的第一步,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对教学素材的搜集组织与设计才能有序地进行。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案例素材,合适的案例素材应满足符合教学目标、高启发性、符合实际、相关支撑资料丰富等多个因素。选定案例后对案例进行典型化处理,将案例精简。最后提出思考问题并给出相关学习资料引导介绍。

学生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小组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给出相关学习资料查阅指引,指导学生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师案例准备阶段与学生自行准备阶段在案例教学法中十分重要,准备阶段没有做好的话会严重影响后续阶段。

案例教学举例:

教学目标:深入学习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特点,比较网络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的异同点。

自去年8月份推出以来,小米手机宣传口号:为发烧友而生,采用线上销售模式,最初购买在线排队预定,后期开放购买,是世界上首款双核1.5GHz的智能手机,小米M1手机累计销售量已超过300多万台,虽然目前很多人仍在质疑这一数字有多少水分,但不容置疑的是,小米M1在国内的手机行业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凭借着全球首款双核1.5GHz智能手机以及低于2000元的售价,受到了很多国内手机用户的追捧,甚至这一热度持续至今,成为了目前最火的互联网公司手机。

问题一:请梳理整个小米手机网络推广流程。

问题二:小米手机摆脱国产手机销售颓势,结合相关营销理论(4P、5F等等)分析小米手机的成功因素

问题三:为什么小米手机采取线上销售模式,并且初期采取在线排队订购?

问题四:小米论坛与米聊以及微博等社交网络在小米手机推广的作用?

三、依托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基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电子商务是一个重视理论,更加重视实践的专业,同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贯穿整个实践过程,可以通过建设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基地,以“巩固课程知识,强化标准意识,突出技能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开展了一系列的基地活动,从而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在这些基地活动中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基地的作用:

? 为全校学生提供电子商务开发、创新、创业的实践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际国内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等竞赛。

? 使学生通过实战模拟了解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技术特点和运行环境;培养学生电子商务系统策划、开发、运作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 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突破,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进而提出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发现商业机会的意识和能力。

四、理论实践并重的具体方法:平台+社团模式实践教学法

平台+社团模式: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平台与电子商务创新社团。

? 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平台:一站式管理服务的门户网站,方便学生浏览创新实践内容、基地活动报名、参与创新实验和企业实训项目、提交创新实践成果,为学生与老师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 电子商务社团在基地老师的带领下负责整个基地的日常运营,包括组织基地活动、电子商务讲座、平台管理维护等,切实参与到电子商务实践活动中。

1. 平台体系架构设计方案

为了实现平台+社团模式,平台网应包括创新基地介绍、基地新闻、创新基地管理、信息、活动报名、创新实践与实训平台、创新与实践交流园区、学生创新作品展示、活动回顾、后台管理、网站帮助、相关链接等功能版块。

基地管理版块:基地管理页面包括基地介绍、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基地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基地管理组织(即电子商务创新社团)介绍和招新说明。

创新实践与实训认证平台:把创新基地购置或者合作开发的电子商务创新实践与实训平台统一整合到平台网站,方便学生浏览以及学习,同时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开展就业培训与相关资质认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实践与实训认证平台目前包括:电子商务开发实训平台、协同电子商务教学实践平台、电子商务创业实习网、真实企业创新实践平台(如网众实训平台)、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网络营销师认证、移动商务应用能力实训与认证等。

基地活动版块:电子商务创新实践的各种电子商务创新实践活动,如:电子商务创新策划大赛、挑战杯、电子商务开发大赛、电子商务创新项目申报、国内国际电子商务相关竞赛宣传与组织、电子商务相关认证培训、企业实习与实践活动等,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在线报名、组队,提交电子版作品,活动结果会在此版块公示。

展示平台版块:创新基地要为学生优秀作品提供展示和宣传,为学生创业网站提供实践环境并帮助其引入投资及创业项目孵化。展示平台版块包括往期基地活动回顾、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学生创业网站宣传与链接。

交流园区版块:为学生、老师、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交流讨论电子商务相关话题,教师、企业教官和学生可以利用申请的帐户登录进行网上交流。企业可以商业问题,学生可以提交解决方案,加强学生与企业的直接交流。该板块可以设立交流栏目,上传和下载资料,进行学习、创新实践、企业实习、实践和项目的讨论,也可以发表感想、进行创新实践交流、指导与点评、提问和答疑。

后台管理:后台管理是供创新基地管理人员使用的功能模块,包括系统管理(用户和权限管理、基地活动查询与统计、系统备份与恢复等)、新闻公告管理(增、删、改)、竞赛与活动管理(活动、活动查询、参与学生信息统计、参赛作品下载、活动结果上传)、展示管理(活动回顾与总结、学生优秀作品上传与宣传、添加学生创业网站的链接、进行基地商城和二手网站的后台管理)等。

2.电子商务创新社团组织架构

电子商务创新社团包括办公室、组织部、技术部、宣传部,社团主要由学生组成。电子商务创新协会主要负责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基地日常运营与网站维护。

办公室:负责整个社团的管理,协调和管理各个部门的工作。

组织部:为保障基地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项基地活动在指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部负责组织策划以及基地活动具体展开,协助承办创新实践基地举办的各项比赛和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基地举办的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学习讲座。

宣传部:为学基地举办的各类活动进行前期、后期宣传,并在举办活动时进行实时宣传。运用多种宣传手段,传达活动信息和基地理念;为全校学生第一时间传递基地的信息,并及时反馈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

技术部:负责平台网站的日常运营维护,负责整个网站服务器(包括测试服务器)的架设与维护,以及网站页面及程序的开发设计和维护。

通过社团管理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基地的建设中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真正做到电子商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五、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已逐渐受到高校的重视,电子商务教学方法改革应该围绕当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构建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与培养体系。根据当前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与未来的趋势建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变革“实践取向”的课程组织模式来显现电子商务的课程体系特色,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创新实践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 案例教学指南[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王伟军,甘春梅,刘蕤,段钊.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04).

[3] 陈晴光等. 创新电子商务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策略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5).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2篇

[摘要]2013年9月全国28所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首届本科招生,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科特设专业与新闻学、传播学等并列二级专业门类,2014年,开设新专业的高校增加至48所,从行业影响到教育热点,围绕新专业的人才讨论多元分化,如何构建与人才市场相适应的核心能力体系,设计具有学科普适性又兼具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本文作者通过全国范围的行业调研,选择高校培养计划作为样本研究,从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的宏观设置两个层面,探索构建具有前沿性和科学性的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

关键词 ]新媒体 人才培养 体系

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相继南都全媒体集群组建成立。2012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2年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成为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专业。

新闻行业与教育的不断改革前行,也激发了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的全面思考。当前,我国新闻人才培养环境与趋向也在不断演变,主要表现为:(1)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众多领域急需专业化人才;(2)媒体行业的融合发展对复合型的新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3)传统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生存更加注重专业、深度,调查记者、数据分析师等人才需求热;(4)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已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支撑。

2013年,以暨南大学为代表的全国28所高等院校首批招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学生,2014年这一数据加大到48所。面对传媒融合发展的需求及人才竞争的白热化,构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体系迫在眉睫。然而当前该新专业国内尚无完善的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基于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延伸和嫁接,是培养传统新闻人才的数字化应用?还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新闻业务素养?亦或是其他的创新模式?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两大方面来解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建构。

一、人才培养定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科归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上与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专业并列,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既要有学科的统一性,也要有专业的差异性。

进入互联网时代,传媒的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普遍认同的主要趋向有:多适配、多媒体、全天候、即时、互动、社交化、位置;围绕专业能力的需求主要包括:新闻基本功、全媒体传播技能、网络舆情研究能力、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策划创意、团队协作能力、工具应用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的

关键词 主要有:内容、渠道、技术、产品、互联网思维。

从发展趋势、能力需求和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可以归纳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1)培养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2)培养基于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全媒体传播人才;(3)培养熟悉互联网核心应用的网络与新媒体创新人才。

具体培养规格要求分解为五个层面: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领域所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本理论。

(2)具备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视野及敏锐的观察力,掌握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新兴媒介的发展特点,通晓信息传播的技术原理。

(3)具备交互、体验、服务等众多类型信息产品的内容策划、设计,并熟练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制作的基本技能。

(4)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具备娴熟、练达的社会活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影响与日俱增,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内容主体逐渐向复合型转变。技术素养成为未来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多数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系)的网络传播或新媒体等相似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向“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培养综合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但在主干课程或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中却各有侧重,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二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这种模式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专业为代表;三是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代表。这三种模式具有代表性,同时也隐藏着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选择传统新闻学的价值取向还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价值取向;以新闻传播基础训练为主,还是以网络传播应用技能训练为主;是突出网络传播信息内容层面,还是侧重网络传播技术层面。

(一)课程分析。

本文研究选取了全国首批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28所院校,就新专业申报表中主干课程一栏进行了统计分析,排名前10课程/次如(图表1)

通过图表分析,28所院校全部开设了《传播学概论》基础理论课程,对网页设计、网络动画等计算机技能均比较重视,排名前10的课程中,网络与新媒体实务相关的多达5门,理论课程2门,传统媒体实务2门。研究表明,新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以传统新闻与新媒体融合为理论依据,以传统新闻与传播实务为基础,以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为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新媒体传播、运营实务等。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李怀亮认为,新媒体专业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理科、工科、文学、艺术、经济与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张芹、黄宏在《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文中归纳指出,新媒体的媒介特征及产业属性决定了新媒体专业设置主要由三大学科群构成,即传播学、信息科学和传媒经济学三大学科群;还须三大技术支撑,即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

归纳28所高校三大学科群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

传播学科: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写作、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伦理学、新闻法规与传媒规制、新媒体与社会、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信息学科: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务、平面设计、数字信息处理、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信息编辑、网络传播技术、数字出版及技术等。

传媒经济学科:传媒经济学、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网络运营、网络广告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站策划与建设、新媒体产品设计等。

根据课程涵盖的内容及课程名称

关键词 提取门类,排前5名的依次为技术类(包含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概论(包含传统与网络新媒体)、网页设计(包括网页与网站)、编辑类(包含传统编辑与网络编辑)及广告,其中技术类、基础理论的课程每所学校开设门次接近2门,对技术和理论学习的认可度非常高,广告与营销方面也有49次开课次,对市场运作能力也非常看重。如(图表2)

(二)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28所院校的主干课程分析,构建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三大层面设计,分别是专业理论(包括传统新闻、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包括数学、计算机及通讯)和传媒实务(包括传统媒体实务、新媒体传播实务、市场运营与管理)。

1.专业理论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全新的特设专业,基于完整专业体系的建立,理论部分与实践(务)部分是相辅相成的两大支柱,且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理论体系以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为一致性原则,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理论为创新构建,其专业理论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主要包含两个层面:

(1)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体,构建专业理论的纵深,主要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概论、融合新闻学、新媒体与社会、网络伦理与法规、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方法等;

(2)以专业选修课程为补充,丰富专业理论的延伸,主要课程包括西方网络与新媒体理论、数字出版导论、网络与新媒体经典案例等。选修课程根据各高校师资的具体情况,其设计思路也可以不尽相同。

2.技术应用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典型的文理交叉型专业,其技术应用的学习和实践是关键,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可以开设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门课程,构成较为连贯的技术应用体系。体系设计的目标是: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技术。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技术。

(1)以大数据应用为方向,构建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为特色的技术应用,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

(2)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夯实学生的技术素养,主要课程包括:C语言、网页设计、网站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网络动画、网络安全技术等。

3.传媒实务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特色在于实务体系的交叉,通过多元化实务的体系设计构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设计的目标是:掌握网络与新媒体行业所需的基本业务,能够独立进行全媒体新闻传播,主要包括采编实务、运营与管理实务以及其他实务能力。

(1)以传统新闻实务为基础,培养学生扎实的新闻基础业务,课程主要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2)以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为主体,与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动手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全媒体新闻采写、网络编辑与策划、网络与新媒体评论、网络与新媒体用户分析、网络舆情监测等:

(3)以互联网思维为基本思路,以传媒经济为主要延伸,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实务、互联网产品设计、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等。

(4)以集中实践为形式,加大实践和实习的培养力度。若以180四年总学分制计算,实践、实习的周数应在20周左右(不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结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立足与发展至关重要,它关系专业的学科立足,关系人才培养的效果,关系专业的未来发展,新媒体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远远超出学界和行业的预期想象,因时制宜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断创新改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是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求调研与专业培养》,《现代传播》2014第2期

[2]朱旭辉:《网络与新媒体学科发展路径的探析》,《编辑学刊》2013年第6期

[3]安金伟:《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2

[4]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5]张运香、李川汇、金升灿:《论高校新媒体人才的培养策略》,《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4期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3篇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中设置计算机课程呢?”显然,这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30多年来,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定位始终存在着一些不同意见。有的专家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面向计算机学科,面向理论,要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就应该向理论的方向提高。另一种意见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面向应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任务是培养千万计算机应用人才。笔者始终支持后一种观点。回顾计算机基础教育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于认识这个问题会有启示。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在大学中开设计算机课程,并不是由少数人闭门造车拍脑袋规划的,也不是由上面硬性指定的,而是由下面推着上面走的。笔者清楚地记得,当时清华大学的许多专业,在教学和科研中迫切需要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而教师和学生都不会使用计算机,因此各专业纷纷要求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笔者当时在清华大学计算中心工作,根据各系的要求,给全体教师和研究生讲授了BASIC语言和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再通过各系的教师迅速在全校各系普遍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并立竿见影地用于教学、科研和毕业设计中。各系研究生和应届毕业生在设计任务中纷纷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如土木系用“有限元法”编写程序求节点的应力。在此基础上,1981年笔者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央电大向全国师生讲授了“BASIC语言程序设计”,迅速在全国高校打开了局面,开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历程。可见,是计算机应用的需要推动了计算机教育,有需求才有发展的动力。

2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本质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当服务并推动计算机的应用,因此,它本质上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是为学生将来在各领域开展计算机应用打下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第一届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以应用为目的,从应用出发。这个指导思想在全国取得了共识,深入人心。每做一项事情都有它直接的目的,譬如,人为什么要吃饭?因为营养的需要。为什么学开车?因为交通便捷的需要。为什么学外语?因为对外交流的需要。公务员为什么学电脑?因为工作需要。老百姓为什么学电脑?因为生活需要。为什么在中国先后出现了4次全国性计算机普及,几亿人踊跃学计算机?因为离开计算机人们将寸步难行。总之,是应用的需要。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请思考几个简单的问题: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什么工作(是理论还是应用)?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最缺的是什么(是理论还是实际能力)?大学毕业生感到自己最缺的是什么?有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的工作找不到需要的人,问题在哪里?毕业生希望大学计算机教育应当加强什么环节?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就业中有更大的竞争力?一些资深的教育家提出:“中国的大学有两个‘不够’:一是创新能力不够;二是社会服务精神不够。当今大学发展潮流,不是越来越脱离社会,而是越来越靠近社会。教育要向‘应用性’和‘创新型’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我国的大学绝大多数是应用性大学,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将来多数人是从事计算机应用的,即使是计算机专业,多数学生将来也是计算机应用人才。显然,计算机教育应紧密与社会结合,深入研究社会需要,按照社会需要确定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教学要求与内容。可惜这方面恰恰是我们的“短板”,有的同志往往不认真调查社会的需求,不仔细考虑培养对象的特点,孤立地在书房中“纯学术”地研究教学改革,这样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有人有意无意贬低应用,认为应用就是简单操作、没水平,理论高级,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向理论方向提高。

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计算机的第一属性是工具,应用是目的,离开应用,计算机只是一堆废铁。应当回归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本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在各个领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大批计算机应用人才,推动各个领域中的信息化。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动摇这个根本。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已经走了很久,也已经走得很远,却往往会忘记我们出发时的目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高举计算机应用大旗,坚定不移地坚持面向应用的方向,着眼于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我们强调应用,但是应当说明:①应用并不等于简单操作,是分层次的。大学本科不同于高职和中专,不能满足于学生只掌握最基本的操作。用好计算机,用出水平,并不容易。②应用在发展。计算机应用要跟上科技的进步,要结合专业的特点,适应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深化。③计算机应用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指导。要使学生在应用中游刃有余,就应当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学习必要的基本知识,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但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不应是脱离应用的纯学科理论知识,而是针对应用需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以飞机专业为例,飞机设计者和飞机驾驶者所学习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需要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后者需要学习的是应用知识。什么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线?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当以计算思维为主线,一种认为应当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我们支持后一种意见。当前,要使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入发展,首先应当在面向应用方向上有所突破,要深入研究社会和专业的需求,研究计算机应用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当前,如果能根据应用的需要,研究和制定出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体系,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要想争取各专业重视计算机课程,最根本的办法是把计算机课程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为专业服务,显著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各专业领域中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大学计算机教育应当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设计,学校与社会要形成闭环系统,计算机教育与各专业要形成闭环系统。这样,计算机教育自然就成为各专业教育不可或缺、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当前在面向应用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学内容跟不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信息技术已远非20年前的情况了,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云计算和大数据正在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电子商务、搜索技术、微博微信已为老百姓普遍使用。智能卡、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正在取代着传统的PC,计算机的应用方式已由单机使用发展为各种应用平台,进而形成无处不在的工作环境。教材和教学内容应该体现信息技术的新,有助于大学生清晰地了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而目前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基础课程只有一两门课,内容比较单一,跟不上发展。

2)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应用需求。现在有的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构建的,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理论,有的甚至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浓缩版。应该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来设计课程体系,明确分析和提出应用能力的要求,编写出体现应用特点的教材。

3)教学面向应用以及与专业结合很不够。我们对专业的需求研究不够,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社会的需求相比有明显的不足,难以满足各领域日益发展的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包括两部分:一是低年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二是与专业紧密结合的计算机课程。二者都应当面向应用,要把低年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和高年级的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和连贯起来,形成一个贯穿4年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这项工作需要有计算机基础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各院系专业教师的共同参与,相互交叉渗透,合力促进计算机在专业领域中更深入的应用。低年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掌握必要的共性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信息素养。同时要使学生尽早了解学习计算机对本专业的作用。其实在基础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中,都可以找出它们与专业需求的相关性。有的医科院校在低年级开设“医学信息基础”,农业院校开设“农业信息基础”,艺术院校在低年级开设计算机用于艺术的课程(如动漫),都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4计算机应用与培养科学思维的内在联系

科学思维是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不仅学会干活,还要学会正确地思维。思维是无处不在的,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正确思维的指导,如吃饭很简单,但是如果乱吃,不仅无益于身体还会损害健康,所以电视台有养生节目,帮助人们建立营养思维,科学地饮食和养生。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人要培养和掌握设计思维,从事经济工作的人要有市场思维,公务员要有法制思维,军人要有国防思维等。几乎每一个领域都提出了与本领域有关的思维,如创造思维、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思维、网络思维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进行研究和描述,进行归纳分类,但这都是相对的,并无严格的定义和和公认的标准。其实,对一般人来说,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只要是科学思维,都应当提倡和推广。创造性人才需要有科学思维。近一时期国内外一些计算机专家提出的“计算思维”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启发人们更深入地进行思考,探索信息时代思维的发展与特点。对于“计算思维”,无论国内外科学界和哲学界还未就此取得公认一致的意见,目前仍处在初步研讨阶段,有不少有益的见解,但还不成熟,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和实践中深入地积累经验。思维从本质上说属于哲学范畴。对思维如何描述和分类,可能哲学家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作出更科学准确的分析与说明。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但是精神又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不能脱离物质的基础孤立地研究精神。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样,不能离开计算机应用,孤立抽象地讨论计算思维。

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行动。培养计算思维很重要,但不能说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计算思维,正如不能说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营养思维、学开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交通思维一样。人们在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计算思维,它又反过来推动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发展。计算思维的根在计算机应用,离开计算机应用,计算思维就成为了无源之水。离开问题的处理过程怎样培养思维?计算思维不是悬空的抽象概念,是体现在计算机教学和应用的各个环节中的。其实,在提出“计算思维”这个名词之前,人们通过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在头脑中已经有了计算思维。正如人们学习了数学自然地培养了逻辑思维一样。现在无非把“隐性”变为“显性”,由不自觉变为自觉。学习和应用计算机不仅培养了计算思维,也培养了其他的科学思维,如逻辑思维、实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不能书生气地讨论“这个问题属于计算思维吗?”如果是就重视,否则就不重视。不应当孤立地突出其中某一种思维而不顾其他,大学生需要有多种思维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是多种思维共同起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也不仅是培养计算思维。在教学改革中要有整体的思路,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综合考虑以下3个方面:①体现信息技术的新发展;②计算机应用的要求;③培养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这是一个三维的模型。三者紧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不同类型的教学在三维系统中的坐标不同,要具体研究和探索。要把计算机应用和培养科学思维辩证地自然地结合起来,提高信息素养。从技术的角度,把计算机作为现代工具应用,着力培养应用能力;从教育的角度,要注意通过计算机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信息素养。在研究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时,要站在提高信息素养的高度,在落实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要强调应用的特点。

5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科学思维(包括计算思维)并不神秘,是人人触手可及的。当前,在对计算思维的研讨中,不应当把它搞得深奥化、神秘化,使人觉得高深莫测。其实完全可以使它大众化,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大众化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内容的大众化。要区分专家的研究层面和一般群众的学习层面,不要把专家研究的学术问题直接搬到一般群众中。研讨计算思维有不同的层面:哲学家的计算思维、计算机专家的计算思维和大众的计算思维。它们的要求和内容是不同的。以哲学为例,哲学是被认为很深奥、一般人难以企及的。20世纪30年代我国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写了一本《大众哲学》,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例子把哲学理论讲得清楚透彻。解放初,笔者15岁时就基本看懂了。这本书把哲学从书斋中解放出来,成为千百万群众所掌握的思想武器。对大众而言,不要牵涉太多的专业术语,不要说得玄之又玄,人摸不着头脑。对计算思维的研讨,应当区分不同人群,不能要求一般教师和大学生都去研究那些深奥的内容,少数专家可以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提出自己研究的见解。一般教师应当对计算思维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计算思维。对大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是应用好计算机,在此过程中注意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计算思维。没有必要搞成“全民性”的研究和贯彻计算思维的“运动”,毕竟学习的是计算机课程而不是思维课程。要求应当实事求是,要考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计算思维的内容很广泛,牵涉的方面很多,不能要求在仅有的一两门课程中把计算思维各方面都全部覆盖。如果多数教师能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培养计算思维,就很不错了。

2)方法的大众化。要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让师生易于了解和培养计算思维。要从实际出发,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循序渐进,而不是另起炉灶,使人觉得是从天降之物,无可适从。我们多年前曾提出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讲知识、讲应用、讲方法。讲知识,又讲应用,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应用性特点(不能只讲理论知识),讲方法就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不能满足于具体应用,还要举一反三,归纳分析,总结规律,上升为思维。一位大学校长说:“教授有三流:三流教授只讲授知识;二流教授除传播知识,还讲授方法;一流教授,听了他的课就能站在这个学科的前沿,并且产生一种进入学科前沿的冲动。”这充分说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创造。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多年前曾经提出,应当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培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研究会全面分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指出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升华,知识、能力与素质是创新的基础,信息素养包括养成科学思维。只有把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紧密结合,并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同时全面归纳了计算机教育的作用,即计算机是工具,是文化,是现代意识,是时代素质。以上这些提法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承上启下,引导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改革。这些提法容易为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教师经过努力就能够做到。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这种科学而实际的工作方法。采取合适的方法自然会事半功倍,而方法不对头必然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请考虑我们是怎样通过数学课培养逻辑思维、通过物理课培养实证思维的,我们就会明白怎样通过计算机课程培养计算思维了。它应当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生硬进行的过程;是本身存在的内在关联,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概念。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努力掌握业务知识,还要有正确的理念和思想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外,只唯实。当前,应当了解各发达国家各类大学在计算思维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和做法,了解国内各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做法,分析比较,深思熟虑,谨慎行事,尤其避免用行政手段勉强贯彻,拔苗助长。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