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妊娠剧吐 综合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60-02
妊娠剧吐是妊娠早期以不同程度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多数经治疗能痊愈,极个别患者也可因频繁呕吐导致孕妇发生重度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韦尼克脑病甚至死亡[1]。至今病因未明。因诊断较容易,治疗无特异性,未能引起患者及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患者来院就诊时往往病情较严重。为提高临床医师对妊娠剧吐的认识与重视,现就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0月共收治的50例妊娠呕吐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妊娠剧吐患者,多见于初孕妇,从事不同职业,有不同文化程度,年龄17~43岁,平均25.8岁。停经40~85天,B超确诊宫内孕。均因剧烈呕吐不能进食入院,呕吐物中有胆汁或咖啡样物质。多数患者日呕吐超过10次,持续时间3~15天。辅助检查:肝炎分型均正常,入院时轻度以上脱水者30例;尿酮体阳性48例,尿蛋白(++)12例;电解质紊乱(低K+)共30例;ALT升高25例;ECG检查12例出现心动过速。
1.2 治疗方法 采取综合治疗方法:(1)禁食2~3天,每日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5%葡萄糖盐水及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共3000 ml左右,输液中加入氯化钾3.0~4.0 g、维生素C 3.0 g及维生素B6 0.2 g,同时肌肉注射维生素B1 100 mg qd,对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者,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值静脉补充5%碳酸氢钠溶液,严重者静滴胰岛素促进糖原合成。能进食后,适当减少补液量直到恢复正常饮食。尽量鼓励患者少食多餐。(2)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况灵活运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式。
1.3 结果 因临床观察发现精神过度紧张、焦急焦虑及生活环境和经济状况较差的孕妇易发生妊娠剧吐,提示此病可能与精神与精神、社会因素有关。近年研究发现,妊娠剧吐可能与感染幽门螺旋菌有关。故经过基础护理及心理安慰暗示治疗,患者情绪都明显好转,大部分表示理解并配合治疗,33例在1~3天呕吐减少并停止并逐渐恢复正常进食,一般情况迅速好转,精神状况明显改善,脱水纠正,尿酮体复查阴性,各项检查恢复正常。46例继续妊娠,3例终止妊娠,其中2例因为病情不能控制,1例因病人难以耐受不能坚持治疗而坚决要求终止妊娠。另一例因剧烈呕吐怀疑脑部病变转院。
2 讨论
2.1 妊娠剧吐 是指妊娠期有严重的恶心、呕吐症候群,文献报道70%~80%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恶心,50%出现呕吐,0.35%~0.47%发展为妊娠剧吐。在我国,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发病率不确切,根据我科同期产科住院人数统计,妊娠剧吐占1.39%(50/3580),部分孕妇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就医诊治,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迄今为止,确切病因仍无定论,除妊娠时β-HCG的影响、胃肠道蠕动减弱、子宫增大时对盆腔腹膜机械性牵拉引起反射性呕吐等生物学因素外,妊娠剧吐已经被公认为还与心理因素有关[3]。妊娠呕吐轻者对生活工作影响不大,但发展成剧呕,特别是出现并发症时往往可造成不良后果,如脱水、电解质紊乱,动用体内脂肪,其中间产物丙酮聚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患者体重明显减轻,面色苍白,皮肤干燥,脉搏细数,尿量减少,严重时出现血压下降,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有时不得不终止妊娠,更有甚者可造成孕妇死亡。本组资料显示:出现脱水症状30例,电解质紊乱30例以及心、肝脏器损害,有3例终止妊娠,1例转院,虽未出现死亡,但笔者在上级医院进修时遇到一例因妊娠剧吐并发韦尼克脑病而死亡者,妊娠呕吐还可引起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远期并发症。
2.2 妊娠剧吐的治疗 不仅对维持正常妊娠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也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对该病仍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是尽早就诊可以避免发生严重后果。临床一般给予补液、纠酸、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预防性应用VitB1防止并发韦尼克脑病的发生。进食开始需清淡,少食多餐,并且可选用谷类食品,谷类是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对孕妇早孕反应有良好的减轻作用,能够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
2.3 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可以看出,该病可以发生在不同文化程度层次及社会背景的孕妇,由于对妊娠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妊娠知识了解不够、缺乏亲人的关心和理解、担心受孕会影响自己的容颜和体形完美、不良的传统生育观等,会产生种种顾虑导致焦虑不安,不佳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发生妊娠剧吐的重要诱因[3]。多数妊娠剧吐的患者平时饮食习惯就很挑剔,体质较差。笔者曾遇到一例第二次怀孕妊娠剧吐的孕妇,该孕妇第一次怀孕分娩为女孩,第一次早孕呕吐较剧烈,因为其公婆强烈希望再次生育的孩子为男孩,而此次怀孕后孕妇及其家属以为此次怀孕早孕反应严重程度与其怀女孩时一样,故均认为此胎亦是女孩,故强烈要求流产。孕妇之前已人流3次,院方再三劝阻其输液后继续妊娠,不适合反复多次流产,可孕妇及其家属坚决拒绝。有趣的是,只要答应给她流产,她的尿液分析酮体就消失。不答应,尿液分析酮体+++。后来再三劝阻后本院未给其做流产手术,出院后到上级医院做了流产手术。从这点看上去,患者的心理因素和亲人的心理影响也相当重要。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特别强调心身并重,除了常规药物治疗外,同时配合心理治疗:进行合理及时的信息交流,给孕妇解释妊娠期是妇女心身发展阶段的一个特殊时期,妊娠反应属于正常的生理过程,每个人的反应是不同的,一般的反应在早孕末期会自行消退,对生活、工作影响不大,要以正常的心态对待,从而可以减轻妊娠反应;心理支持使病人确信自己没有器质性病变,这些只是正常的妊娠反应,帮助病人树立起坚强的信念,积极配合治疗;丰富病人的生活内容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消除病人对剧吐的紧张、焦虑心情,起到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创造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使病人心情舒畅,有利于激发病人的积极情绪,从而配合治疗,改善病人的食欲;争取家属和亲友的支持与配合,避免用不良的情绪去影响病人,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从而加重病情,鼓励他们常来探望,给予心理和精神上安慰,稳定孕妇的情绪,有利于消除孕妇的孤独、焦虑心理。本组患者经过心理治疗情绪都明显好转,均理解并配合治疗。
总之,预防及治疗妊娠剧吐是妊娠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促进母儿健康、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当确诊早孕后应及时指导孕妇注意事项,告知其可能发生的妊娠反应,让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渡过这一阶段;另一方面,已经发生严重呕吐,甚至出现并发症,此时应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重视心理治疗的作用,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尤其是患者的亲人需支持配合治疗及鼓励,这点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宋薇薇,张世妹,尚涛,等.妊娠剧吐208例临床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2):128-129.
[2]Imperato F,Canova I,Basili R.Hyperemesis gravidarum etiology and treatment1.Clin Ter,2003,164:337-340.
一、电休克治疗法
据路透社健康新闻纽约讯英国研究人员于2003年宣布,尽管对于电休克治疗一直存在争论,但是研究显示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治疗精神疾病,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要优于抗抑郁药物治疗。所谓的电休克治疗(ect)是在麻醉状态下,用电使患者发生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结果就是,大脑释放出的化学物质能够改善大脑细胞之间的联系,还能够产生一些其它的改变,因此能够使抑郁症得到缓解。尽管许多医生认为,ect不仅对抑郁症没有治疗作用,甚至还有可能导致脑损伤,但是来自oxford大学的john geddes等人指出,根据对一系列医学文献的回顾提示,实际上这种治疗方法的确能够发挥作用,而且起副作用也是可以控制的。 geddes告诉路透社记者说:“但是于任何其它治疗方法一样,对这类问题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如果我或者是我的亲属处在相同的情况下,我是否会选择这种治疗方法。根据一系列的证据,我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人员在对哪一种ect作用最好进行研究时发现,对大脑双侧进行ect治疗比单纯做一侧更加有效。 geddes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双侧ect能够更好的穿透大脑,因为脑组织包埋较深,需要较为强烈的刺激才能够将其激活。至于为什么部分抑郁症患者对ect的反应要好于对药物的反应,geddes说,这两种技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而ect的作用机制更加有效。而且,在这些研究中对比ect于药物的疗效时,常常停药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很有可能药物治疗的效果与ect的治疗效果有所叠加。但是有时候对于那些严重抑郁症患者,需要尽快使之感觉有所改善。他说:“当然,如果患者病情十分严重,比如咀嚼进食和喝水时,这种治疗方法会产生效果。”geddes认为,对ect治疗之所以存在争论,是因为有人认为这种技术的历史有误解,过去人们曾经在不进行麻醉的情况下实施电休克治疗,而且存在滥用的倾向。
二、SX生物基因平衡治疗法
“SX生物基因平衡疗法”是陕西省中医药学会汉唐医院精神科经过多年临床经验,引进大型高新诊疗设备所研究出的一项治疗抑郁症的科学治疗方法。其打破了抑郁症治疗史上“治疗―复发―再治疗―再复发”的恶性循环。
1、生物疗法修复基因。科学研究证实,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大多与大脑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间的浓度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因素有关,SX生物基因平衡疗法能够迅速修复致病祸根染色体畸变基因,抑制神经介质多巴胺、儿茶酚胺的增高,综合调理脏腑功能,促进人体各个神经系统达到协调平衡的最佳状态。
2、激活细胞改善循环。SX生物基因平衡疗法,能够激活衰竭细胞的活性,促进脑细胞的新陈代谢,保障大脑供氧,全面补充大脑细胞的胶原蛋白营养,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使机体神经组织细胞在短期内恢复正常状态,消除精神压力,多年痛苦一次性彻底清除。
3、调节活性增强记忆。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从根本上消除神经功能紊乱,缓解脑部疲劳,让患者快速进入正常的睡眠状态,调节多种生物酶的活性,从而达到修复损伤的脑神经细胞,改善睡眠,提高大脑记忆力,从根本上保障大脑中枢神经的稳定。
4、清除毒素提高免疫。SX生物基因平衡疗法迅速清除大脑细胞和血管中淤积的毒素,改善神经细胞的异常状态,调理脏腑机能,天然生物免疫因子增强自身免疫,恢复大脑正常思维,从而有效防止病情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的问题。
5、绿色疗法标本兼治。疗法使用的药剂是采用现代生物基因技术,结合百余种名贵中药提取浓缩精制而成,具有滋肝和胃、宁心安神、平衡阴阳等功效,服用后易吸收、见效快,疗效是普通药物的30倍以上,不含任何激素,无依赖性,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对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均无损害,彻底解决了失眠、抑郁、精神障碍疾病带来的困扰与痛苦。
三、心理治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是抑郁症治疗中应用和研究最多的心理疗法,人际关系治疗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抑郁症心理疗法。这两种疗法已分别被证实能够有效缓解抑郁症急性期的症状,综合这两种疗法(认知行为分析系统,CBASP)可治疗慢性抑郁症状,合并药物治疗可使有效率从48%提高到73% 。Frank等的研究指出,人际关系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小剂量抗抑郁药都能降低抑郁症的复燃和复发率。而Hollon等的研究表明,在急性期药物治疗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停药后认知行为治疗疗效仍能持续。Hensley等对97项设立对照并进行长期随访的抑郁症认知治疗研究进行系统回顾,结论是认知治疗的长期疗效明显超过TCA。
【关键词】
妊娠剧吐; 补液; 穴位注射; 心理治疗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均为我科妇产科住院患者,年龄20~40岁,平均30岁,孕龄6~16周。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2]:确诊早孕,伴呕吐频繁,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胆汁、咖啡样物或夹血丝等,不能进食,甚至滴水不进,尿酮体阳性(+~+++)及脱水、电解质紊乱,排除合并内科疾病引起的上述反应。
2治疗方法
2.1补液治疗禁食2~3 d,每日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5%葡萄糖盐水及复方氨基酸共3000 ml左右,输液中加入氯化钾3.0~4.0 g维生素C 3.0 g及维生素B6 0.2 g,对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者,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值静脉补充5%碳酸氢钠溶液,能进食后,适当减少补液量直到恢复正常饮食。
2.2穴位治疗 在患者双侧腕横线上2寸,即掌声长肌腱与桡侧腕肌腱之间(内关穴),常规消毒后,用2 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 100 mg,约刺入0.5~1.2寸,各注入药液50 mg,1次/d。
2.3心理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灵活运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式。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尿酮体阴性,电解质正常;有效:症状减轻,能少量进食,化验结果好转;,化验结果无好转或加重。治愈:症状消失,尿酮体阴性,电解质正常;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3.2治疗结果
经过基础及心理治疗,患者情绪都明显好转,表示理解并配合治疗。10例1~3 d内治愈,5例7 d治愈,3例治疗好转出院。18例随访6个月继续妊娠情况良好。
4体会
妊娠剧吐常频繁呕吐,不能进食,往往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其病因常不十分清楚,目前多认为妊娠剧吐与血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增高关系密切,,亦可能与体液代谢,维生素缺乏,以及患者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外,还与孕妇精神过渡紧张有关,现妊娠剧吐已经被公认为与心理因素有关[3]。目前对该病仍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是尽早就诊可以避免发生严重后果。西医治疗给予补液、纠酸、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维生素B1使胆碱能神经传导功能加强,胃肠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加,消化功能加强。中医学称妊娠剧吐为妊娠恶阻,病机为冲脉之气上逆,胃气下降,升降失调所致[4]。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穴,又为阴维脉交会穴,能够调脾胃,降冲脉及胃中逆之气,针刺此穴具有特定的止吐作用。维生素B1内关穴注射具有加强调节神经系统和消化功能的作用,加强了止吐效果。但不佳的心理状态往往也是发生妊娠剧吐的重要诱因,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特别强调“心”、“身”并重,除了常规药物治疗外,同时配合心理治疗: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在孕妇对该病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时,应给予心理支持治疗,予指导饮食、劝解安慰患者,鼓励少量多餐。支持患者应付感情上的困难和心理上的问题。运用心理治疗原则进行操作,让患者懂得相关医学知识,启发患者对妊娠剧吐主动性认识。同时要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给予患者更大精神上的支持,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在治疗妊娠剧吐中运用补液、穴位注射、心理治疗诸法联合应有用,效果显著,而且能够有效预防复发。是妊娠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促进母儿健康、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9.
[2]张燕玲.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14(1):31-31.
【关键词】音乐治疗重建心理创伤中小学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24-02
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过后,灾区中小学学生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恢复他们的心理创伤是一件非常迫切的需要。笔者认为,灾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孩子们的心理创伤的恢复上。在音乐的课堂上,音乐教师应该借助音乐对其进行精神上的治疗。音乐疗法是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是音乐的作用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
一、震后灾区中小学学生的精神创伤问题讨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未成年人对地震灾害的反映呈现两极性:分为高激活反应和低激活反应。高激活反应:情感冷漠,寡言少语,注意力难以集中,惊恐,噩梦,睡眠困难,惊跳反应,过度依恋大人,无安全感,人际退缩等等。低激活反应:未呈现上述应激反应,相反,表现出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生活一切正常。这种反应容易给人以误解,以为这个孩子还小,不懂事,因此地震灾害没有对他造成创伤影响。
但实际上这种儿童将来出现严重PTSD症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且对他们的治疗也更困难一些。这些孩子的大脑对灾难所带来的信息的处理能力远不如高激活反应的儿童,所以出现了严重的回避或麻木状态,而导致创伤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对于这些孩子的未来发展需要特别的关注。
从总体上来说,地震灾害对儿童的主要心理伤害是严重地破坏了他们的安全感和对自己周围的控制感,未来可能造成的后果主要是容易产生焦虑症和恐惧症。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孩子未来的人格特点中的敏感、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中的很多不适应,进而造成新的继发性创伤,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另外,由于地震造成儿童的父母死亡也会造成儿童的原生家庭解体,灾后的生存条件完全地改变,例如被他人领养,或后爸后妈的家庭关系可能造成虐待或忽视等人为性创伤等新的继发性创伤。因此,及时和持续地对待儿童的灾后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二、震后灾区中小学音乐疗法可采取的方式探讨
音乐治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重点来谈谈比较适合应用于震区灾后中小学学生心理创伤恢复的音乐治疗方法。
音乐治疗的方法多达数百上千种,而它们有个共同的特征,即以音乐为中心,通常将这些方法分为三大类别: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方法和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这三种类别的音乐治疗方式的区别在于:
接受式音乐治疗偏向于聆听的和被动接受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关于听的技术。
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方法主要是以团体治疗的活动趋向的音乐治疗方法为主,这种方法着重用音乐的活动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并以集体的动力关系的影响使大家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比较像我们平时的音乐教育,在这种类型的音乐治疗技术中,我们通常也会学习一门乐器或者是学习声乐等等,但是我们的目的不只是音乐技能的学习提高而是音乐之外的以心理健康或生理健康为目的的宗旨。比如,盲人音乐家,用音乐的方式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用音乐作为职业养活自己等。
具体地说: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中的音乐放松、音乐催眠、音乐的压力管理、音乐想象等技术都可以对灾后的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的减压和维护。而后两种比较深层次干预的音乐治疗方法非常适合应用于灾后精神创伤严重的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康复和引导。在此类别中的音乐同步等方式可帮助失去亲人等悲伤过度者调节情绪宣泄情感。在即兴音乐治疗类别中,我们常常用到乐器的即兴,比如鼓、散响乐器,这些乐器通常不需要任何音乐背景,我们却可以用音乐的方式帮助大家支持和宣泄情感,也非常适合在团体中使用增加受众面积,这比传统的语言式的心理维护更容易深入人心,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关于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则可用于灾后致残学生的身心康复。据报道,此次汶川8.0级地震导致至少5万人士残障,其中不乏正在上学的中小学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在身体恢复能力之后更需要的是心灵维护以及长期的康复性治疗,在此期间可用音乐进行康复训练并考虑将音乐的力量作为人生信念的追求,增强生命的力量。
三、关于音乐治疗在震后灾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可开展领域和开展方式
我们已经介绍了音乐治疗在震后灾区中小学学生音乐可开展的背景以及可开展的方法技术。以下重点讨论可开展领域以及如何开展。我们先来看看音乐治疗原本应用的领域。从音乐胎教到智障儿童领域;从儿童成长的规划到老年性的临终关怀;从心理维护到精神创伤的治疗;从康复治疗到医疗的辅治疗;从健康人群的压力管理到环境音乐的设计,看到这些应用领域,大家应当基本了解音乐治疗应当如何应用于灾区的中小学学生中了。
以下列出相关音乐治疗可操作领域的具体方案以作参考:
1.音乐压力管理
现代人的生活紧张而忙碌,每个人都生活在局促的世界里。长期的紧张会抑制人的免疫系统功能,缓解紧张对于人的整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时时给自己减少压力,调整情绪,使我们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之中。在一些特殊的情景之下,放松减压变得尤其重要,例如:应考前的放松减压,生活紧张的放松减压,睡眠质量改善的放松减压等等,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健康,从音乐的放松减压开始。压力管理中的放松训练配合音乐,可以有效的促进放松的效果,使用的音乐应该是平静的并且配合放松的程度,同时要符合来访者对音乐的习惯。音乐由于其本身具备让人轻松愉快的品质,它能刺激我们大脑产生类啡肽,这是一种人在最开始愉快的状态下会产生的化学物质,不仅如此,音乐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促进想象,从而获得高峰体验。放松的技术包括深呼吸练习、肌肉渐进放松训练、缓慢的伸展运动和音乐想象技术(个体治疗形式)。
说明:此次地震之后灾区的学生都面临多重压力,而在这种压力之下中小学学生需要长期的心理维护,音乐对压力的改善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2.音乐心理健康主题工作坊
未成年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许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能称作心理疾病,也不宜被划为精神创伤,但是却因为这些未解决的情结因素使得中小学学生始终不能愉快健康地学习和生活。音乐心理健康主题性集体工作坊就是为大家在音乐的活动环境之内提供心理维护和成长机会的场所,我们针对正常未成年人可能遇到的焦点心理问题定期举行主题音乐治疗活动和讨论,以促进全面、共同成长的环境。包括:学习、压力等多种主题音乐治疗工作坊(集体治疗形式)。
说明:震后的灾区儿童有不同的精神创伤。我们可按照不同的创伤主题组织同质小组,例如,压力小组、失眠小组、残疾小组、失去亲人小组等等,以主题性集体音乐治疗方式等开展长期维护。
3.精神创伤的治疗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创伤性事件的影响,有的人反应弱些,有的人反映强些,这些反应其实都是正常的。那么,什么是正常的反应呢?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点:①感到大祸临头,惊恐不已;②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③无比悲痛;④感到脆弱而无助;⑤非常愤怒;⑥对自己的侥幸生存既欣慰又内疚。一些人经过创伤事件后饱受焦虑、梦魇、失眠之苦,以至于不能正常地工作与学习;另一些人表面上看来好像不曾发生任何事,但实际上,他们开始回避各种社交场合,变得越来越不擅与人打交道。还有一种创伤性体验是悲痛,一个悲痛的人会产生诸如注意力难以集中、入睡困难、记忆力减退,感觉生活毫无意义、对生活缺乏热情等明显症状,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很多无法预期的因素都有可能激发最初的创伤反应卷土重来,并可能导致情绪剧烈波动。尽管如此,80%~90%的人不会因为创伤性经历而永远一蹶不振,因为人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韧性,绝大多数人都能从最悲痛的创伤性事件中恢复过来,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
音乐治疗的聆听技术和许多方法技术应用在心理障碍和精神创伤有着独特而神奇的治疗效果,比起传统心理咨询更能调动我们自身的自信和积极面对生活的能力,从而改善消极生活状态。
说明:此次地震造成许多孩子的精神创伤,这些精神创伤用音乐介入非常容易接近其本质情感,音乐心理治疗在长期的临床跟踪中效果是很好的。
四、关于震区灾后中小学学生音乐帮助其心灵重建应注意的问题
1.音乐治疗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主、辅关系
心理疾病在未发展到出现精神疾病或其它生理疾病症状之前,音乐治疗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主要手段,而在这之后,音乐治疗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来使用。否则,就会出现过分夸大或过分削弱音乐治疗作用的现象。而任何一种武断的学说,都会违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影响音乐治疗学的科学、健康的发展。因此,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心理治疗方法,我们在运用音乐治疗手段服务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时,有必要从被治疗者不同背景、不同角度、不同个案来客观、合理、科学的分清音乐治疗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辅关系。
2.在音乐治疗过程中的主动介入和被动接受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使用时,由于对音乐曲式、和声、复调的认识理解不够,导致无法准确地选用与未成年人情绪相对应的音乐来治疗,大大削弱了音乐治疗的效果。这样往往会造成音乐在治疗过程中的主动介入而被动接受的局面。
3.盲目的“音乐处方”给音乐治疗效果带来不确定因素
单纯的以为轻松、自如、舒展的音乐可以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低沉、缓慢的音乐可以治疗焦虑情绪;积极、欢快的音乐可以治疗自闭症及人际交往障碍等等,把对音乐治疗的理解只停留在缓解、放松人的情绪层面上,这种认识误解了音乐治疗的概念,在没有专业音乐治疗师的指导下盲目运用,模糊了音乐减压和治疗的方法,会给治疗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4.制定治疗方案和选用治疗音乐时需要关注的因素
(1)音乐治疗的时间,每次不宜过长或过短,一般每次时间掌握在1~2小时之间,个别特殊情况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实际及治疗效果而定。
(2)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内在感受和外在表现。
(3)注意插入暗示语言的时机。
(4)治疗过程中,所用音乐形式、内容应根据所教学生互动的适应情况及时调整变换。
(5)在学生出现异常情绪反应时及时终止音乐治疗。
(6)音乐教师如遇到问题较严重且自己无法解决的个案时,应及时采取转介方式处理,以免延误学生病情,防止出现其它意外事件发生。
五、结 论
综上所述,音乐疗法是利用音乐作为治疗心理创伤的一种辅助手段。因此说音乐疗法不是一般的音乐欣赏,而是一种特殊的身心疾病治疗的方法,是构建身心治疗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音乐对人的心身调节作用是肯定的,因此可以说音乐疗法在对灾区中小学学生的心理恢复与治疗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高 兴.音乐的多维视角[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 马东风、邹爱民译.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 高c保治.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 冯好芸.传统与流行的结合[J].艺术教育,2007.01
5 姜光勋.关于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11
6 张晓蕾.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文化思考[J].中国教师,2006.10
健康这一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不同医学模式,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这一定义已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指一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但具有躯体症状和表现的一类疾病,并伴有肯定的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心理疾病在病因学上重视心理是因素在疾病产生和变化中的作用,认为“即使单纯的生物理化因素引起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心理因素的参与。”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对复杂疾病的深入研究,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认识,对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在疾病和健康中的作用,很早就有记载。中医理论中的“形神合一”、“整体观念”、“情志与五脏相关”等学说都蕴藏有丰富的心理医学理论和思想,并体现在疾病的诊治与预防等方面,其科学性有效性也得到公认。
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心身合一论”、“脏腑相关论”、“阴阳五行学说”。如《内经》所言:“主则明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精辟地阐述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是中医的心理病理学。《内经》又指出:“人之有生也,有阴有阳,有短有长,有柔有刚。”因此中医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特点。
心身疾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多有较好的疗效,但轻易因情志因素复发。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可由实转虚,最后阴亡或阳亡而终。另有少数患者可因剧烈的情志刺激、气血暴逆或气血暴脱而精去神亡。
心身疾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在于肝的疏泄失调而引起的刚柔不能相济,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
病机演化:情志刺激,首先伤肝,刚者及心,柔及脾肺,终必及肾。治疗应柔以制刚,刚之治柔,使其刚柔相济,心平气和。具体方法为,肝疏泄太过而致刚证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证者用疏肝法增强其疏泄,即《内经》所言“用辛补之,用酸泻之”形成刚柔的辨证论治方法。
心身疾病重视的是心理和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强调的是“心”“身”同治。除了运用生物医学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祛除身躯不适外,合理的心理疗法的使用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依据中医学理论创造和发展了多种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疗法,其实用性和有效性经过实践检验后也得到了肯定。以下就简要概述中医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1 中医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1.1以情胜情疗法以情胜情疗法是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的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常用的有怒胜喜、思胜恐、喜胜悲、悲胜怒等。
以情胜情疗法源自《内经》,是依据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创造的一种心理疗法。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主管体验,是脏腑功能的具体表现。七情太过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治疗许多疾病的有效方法。后代医学家在次基础上发挥使用,积累大量成功的中医心理治疗检验。如宋金时代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主张:“悲可治怒,以怅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治悲,以虐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治喜,以迫遂死亡之言怖之;怒可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治恐,义虑此忘彼之言夺之。”以情胜情疗法,一般以精神因素在疾病中的发生发展中占主要定位而身形病变不突出者为宜。同时要注意刺激的程度,用做治疗的情志刺激,要超过压倒治病的情志刺激,但又不能太过。总之,以情胜情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理论和实践的一项创举,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中医心理治疗学的具体运用。
1.2 语言开导疗法语言开导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情感障碍等,采取语言交流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治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情感活动等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运用此法,故其运用范围极广,是中医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灵枢•贼风》云:“其祝而已着,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着,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以生者,可祝已也。”这就是古代的祝由疗法。所谓祝由即祝说发病的原因,为患者实事求是的分析发病的原因及发病的机理,提出对患者有利的观点,启发患者自我分析,来解除或缓解其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该治疗方法实际上也是以语言开导为主的一种心理疗法,与现代人的认知疗法如出一辙。
1.3 顺情从欲疗法顺情从欲疗法又叫做顺意疗法,指顺从患者的意念、,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已释却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疗法。主要运用于情志意愿不遂所引起的心身疾病。《荀子》说“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勿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说明每个人的基本欲望是生而具有的。物质决定精神,对于这正当而必要的生活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所导致的神志病变,仅用劝说开导,移情易性是难以解除患者心理疾苦的。所以有“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灵枢•师传》)之说。因此,“顺情从欲”是心理治疗的必要内容。当基本生活欲望得到满足时,神志病变就有可能得到向俞。
1.4 移情易性疗法移情易性疗法也就是转移注意力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从而派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心理疾病的方法。《续名医方案》曰:“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字俞。”《灵枢•杂病》曾有这样的记载“岁,移草词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以。”上面说的就是用大惊得方法治疗一般的呃逆不止,这也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心理治疗方法。心身疾病病理过程中,一些导致或影响疾病的境遇或情感因素,常成为患者心身功能相对稳定的刺激灶,其反复作用于心身功能,使之日趋紊乱。对此,可借助移情易性转移注意疗法,有意识的转移患者的注意中心,以消除或减少它的劣性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治疗理论;高职心理咨询;启示
伴随着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的兴起,积极心理治疗理论也因秉承积极心理学思想,强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培养来访者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而备受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关注。高职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致力于帮助高职学生提高心理品质,发展心理潜能,促进人格健康发展为目标,但因深受“问题解决式”的传统心理咨询理论及模式影响,高职心理咨询主要驻足于学生心理问题,强调心理问题对个体发展的消极作用,在实践操作中常采用“问题发现、成因探究、问题消减”三步曲来建构咨询过程,而心理问题的消减并不等同于心理积极品质的增加,因而很难实现高职心理咨询的目标。而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倡导通过积极人格的塑造来治疗并最终预防心理问题的咨询思维,跳出了问题解决的传统型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模式框架,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崭新的视野,也为高职心理咨询打开了一扇通往咨询目标的理论之门,对高职心理咨询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发意义。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内涵
1.崇尚积极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对心理问题的治疗,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而应集中注意力增进和培养人类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主张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个体的心理问题,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强调人类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的培养是心理治疗的最好策略。认为在治疗中只有激发个体积极能力,让来访者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的积极力量,才能最终摆脱心理问题或抑制心理问题的产生。
2.倡导“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提倡积极的人性关怀,反对对被治疗者施加道德以外的压力,给被治疗者身心带来痛苦。强调在治疗手段与治疗方法的运用上体现道德关怀,要求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接受被治疗者过去形成的形态,也要肯定他们拥有未知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积极心理治疗倡导对被治疗者实施积极关注,通过激发起被治疗者的自身力量来促使其改变对问题片面看法的治疗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观点,彰显了社会意义的博爱与人性。
3.推举跨文化的治疗视野。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个体经验的建立主要依赖于其对内外环境的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个体产生独特的心理经验,因此个体在与其他人打交道时都存在一个跨文化的问题。如果能使来访者相信,同样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或另一个时代会受到另一种尺度的评价,会被认为是异常的或受欢迎的,病人的视野就会得到扩大。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经常采用叙事方式,将来访者心理问题外化,强调用另一种更合理的积极的文化对来访者的问题作出解析,从而使来访者产生新的认识(主要是积极的认识),形成新的积极观念,激发来访者内心的积极体验,重建生活意义和生活态度。
4.强调整合的治疗方法。积极心理治疗在整合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叙事治疗等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了自身独特的治疗阶段理论。它把心理治疗的全过程分为辅助与主导治疗两个部分。其中主导治疗部分是整个积极心理治疗的核心,共包含五个阶段,即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着眼于帮助来访者获得从积极角度看待自己处境的能力)、调查阶段(着眼于帮助来访者体验潜在能力并认识自己的态度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场合鼓励阶段(着眼于帮助来访者通过在实际生活场景中鼓励而不批评同伴的言行而获得积极观念)、语言表达阶段(着眼于以人际冲突的解决为媒介,发展来访者欠缺的现实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更为可取的交往方式)、扩大目标阶段(着眼于消除来访者对某一事件认识的狭隘性,扩大其目标视野,学习在不转移冲突目标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积极体验)。而辅助部分着重发挥为主导治疗部分提供准备与巩固成果的作用,包括初始谈话(着眼于获取治疗有关具体数据、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等)和辅治疗(贯穿于治疗始终,采用讲故事形式,着眼于营造轻松治疗氛围,转变来访者认识观念)。总之,在积极心理治疗阶段理论的框架中,强调多种咨询与治疗方法的整合,来解决来访者自我价值与社会标准的冲突,鼓励来访者的积极品质,发挥来访者的积极力量,挖掘来访者的积极潜力,发展来访者积极现实能力,培养来访者的积极人格。
二、传统心理咨询模式下高职心理咨询的困惑
1.咨询学生比例偏少。据高职院校各类心理调查统计,15%~30%的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扰,但真正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数却很少,一般不足5%。出现这样的比例偏差原因固然很多,但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定位不无联系。传统心理咨询模式下,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定位于为小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这意味着进行心理咨询,就存在心理疾病,甚至有精神问题。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把这类人群视为异常,对此类问题一向“讳病忌医”,而高职学生又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关注自我形象,不愿意轻易对外暴露自我存在的心理困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学生咨询人数与实际需求出现较大的反差。
2.咨询学生易产生抵触心理。在传统注重“问题解决”心理咨询模式中,高职院校的咨询教师习惯于将学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或致力于发现问题的消极型测试量表进行对照,界定存在问题,进而解决学生问题。这类模式在咨询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问题,强调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并认为心理问题的消减是增进心理健康的必由之路,因而在咨询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承认消极心理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这让学生更多地感受自身缺陷,体会消极情绪,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容易让咨访关系陷入对立,甚至会引起来访学生的心理抵触,不配合咨询教师工作,有的甚至故意中断咨询来予以对抗,不利于整个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也难以达成咨询的目标。
3.咨询后续效果不理想。受传统心理咨询模式的影响,高职心理咨询注重“对症下药”,把心理咨询看成是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期望通过对心理问题的修复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咨询中强调“西医治疗模式”,忽视“中医治疗模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重视全身调理及综合自愈能力增强。来访学生心理问题未能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容易复发心理问题,或生成新的心理问题。高职心理咨询后续效果不理想,未能从根本上起到解决及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
三、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对高职心理咨询的
启示
1.以积极视角看待学生心理问题。积极心理治疗倡导对心理问题做出积极解释,比方说抑郁除了解释成被动的情绪低落之外,也可以解释成对冲突能做出深刻的反省。强调通过交流让来访者积极认识自身问题,从而使来访者在一定程度上感受自身行为的合理化,进而激发来访者改变自我的积极力量。因此,以积极视角看待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维护来访学生自尊,让来访学生借助认识力量扩大视野,保持良好心态,充满改变的信心与希望摆脱心理阴影,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推进与有效开展。
2.激发学生积极的现实能力。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把人的现实能力分为认识能力与爱的能力两类。认识能力包括准时、条理、清洁、礼貌、诚实等11种能力,在人们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对他人做出评价。爱的能力包括榜样、耐心、交往、信任等12种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常因它的变化而直接引起个体的情绪变化。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的心理疾病正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因而高职心理咨询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现实能力,具体来说注重激发学生认识能力与爱的能力,在咨询过程中,强调来访学生对生活事件与自身行为赋于积极解释,树立来访学生积极认识生活事件与自身行为的坚定信念,以产生用积极的情感体验来消减消极情感体验,进而激发积极的现实能力,促进来访学生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
张从正,字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以“汗”“吐”
“下”著称,著有《儒门事亲》,擅长应用情志疗法辩证论治。[1-2]他的心理方法源于《内经》,实为遵“经”,而不拘泥于“经”,现就其心理学思想做初步探讨。
一、结合七情学说辨证心身疾病
张氏分类归纳情志之病总共收集53种疾病验案,总结为“五志过极,皆从心造”,治疗时不可专门依赖药物调治,而应运用情志相胜等心理治疗方法。
张氏在辨证之时,留意性格差异对疾病的影响,病机分析紧密结合临床,深入阐发心理病机:“疝气……或因号哭愤怒,则气郁之而胀”,对“水肿”认为“因惊恐得之”,“雀目不能夜视及内障,暴怒大忧之所致也”;对于治疗初产妇通奶,“因啼哭悲郁结,气溢闭塞,以至乳脉不行。”
张子和提出个人的生活地位有差异,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疾病的影响也各有不同,“贫家之子,不得纵其欲,虽不如意不敢怒,怒少则肝病少。富家之子,得纵其欲,稍不如意则怒多,怒多则肝病多”,故“善治小儿者,当察其贫富贵贱治之。”
二、结合情志诊治妙收桴鼓之效
张氏的心理疗法桴鼓相应,提出了新的见解及治疗方法,既符合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又体现了现代心理疗法的一些方法。
(一)以情胜情法
张氏运用“怒胜思”之法,治因思不寐的妇人,子和与其夫谋划,取其钱财,饮酒数日,而不开药就离开来激怒妇人,妇人大怒至汗出,病情痊愈;以“喜胜悲”之法,治一例因父亡悲伤过度而心痛,胸中形成结块的病人,子和学巫者与病人开玩笑,病人大笑,疾病告愈。
(二)习以平惊法
《内经》提出“惊者平之”,张氏进一步独创“习以平惊”的治疗方法。“余尝击拍门窗,使其声不绝,以治因惊而畏响,魂气飞扬者”,使患者慢慢习惯所处的环境,适应恐怖,相当于医学心理学的满灌疗法。卫德新之妻遇盗受惊,子和当其面以木击几,又谴人划背后之窗,进行由弱到强的刺激,使患者逐步适应,与现代医学系统脱敏法相似。
(三)相反情绪疗法
相反情绪疗法是应用情志的阴阳属性,采用对立制约的阴阳理论,对向调节病理情志,治疗疾病的方法。[3]
一例大怒所伤而不能进食的病人,以善舞之人给其献舞,逗病人开心,心中郁闷得到开解,用暗示疗法,让病人能够吃饭,所以不用开汤药,便可以得到治愈。
(四)移情易性法
移情易性法是运用转移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激发患者抗病抵御的本能。[1]采用“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
(五)言理开导法
言理开导疗法就是通过语言交流使病人明白事理、稳定情绪,变成积极心理,改变人的生理生活,使病人痊愈。[3]“西华季政之病寒厥,其妻病热厥,前后十余年”,张子和阐述寒热厥的病因病机,配合医药治疗,二人之疾很快告愈。
三、善用攻法把握心因
张子和在临床辩证论治时,注意分析病人的心理素质,在应用吐法时,指出八条禁忌:“性情刚暴,好怒喜之人,不可吐;左右多嘈杂之言,不可吐……”;在汗法应用上,谓“病人禀性怒急者,可辛凉解之;病人禀性和缓者,可辛温解之。”
四、综合针灸方药巧用心理疗法
张子和在治疗疾病时,注意辨析不同的临床要点,常采用针药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张子和对于因忧虑心痛的病患,“余又尝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又如:“尝治一妇人久思不眠,余假醉而不问,妇果呵怒,是夜困睡,又尝以酸枣仁丸治其多忧。”既从精神因素出发,又佐以药物治疗,提高了诊治疗效。
关键词:脑血栓 心理干预 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06-01
我院自2009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的脑血栓康复期患者96例,在进行性格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心理结合药物治疗的方法进行综合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整理、分析、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筛选。
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治疗前行MRI或CT检查未见脑出血灶;④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肾、肝及肺功能不全等躯体疾患合并感染、肿瘤及免疫性疾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2周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抗精神病药物。
通过上述标准,筛选自2009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的96例脑血栓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即心理结合药物综合干预组(简称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简称对照组),每组48例,同时选取48例正常人为健康对照组(简称正常组)。
所有患者中男58例,女30例;年龄最大者62岁,最小者38岁,平均51.3岁。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基于性格特征分析的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我科自制的不良情绪调查表结合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对患者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选择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2]:
如:针对恐惧心理则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想法,消除其顾虑,向其耐心细致的讲解本病的治疗与预后情况,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焦虑心理:老年患者较为多见,由于担心生活不能自理给子女带来负担引发,此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表现,在治疗过程中多给予其关心,尽量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告诫家属多陪伴其进行康复治疗。
1.3.2 药物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RBC)压积、血沉等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以及Bathel(BI)指数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与正常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检测中的全血粘度、血浆浓度、低切与中切全血还原粘度、RBC压积水平差异性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全血还原粘度和RBC压积水平治疗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康复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比较。
治疗前两组在SSS、BI评分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在SSS评分上治疗组下降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发现:脑血栓发病与血流变异常有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与改善纤维蛋白溶酶活性,纠正血液的高凝状态的功能有关[3]。而其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则多是由于与神经元的再生能力下降,死亡增多,最终引发脑区功能与结构的变化有关[4],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精神因素在疾病的治疗与预后中占据重要地位,重视患者的心理特征,因人制宜进行干预,应是未来治疗疾病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本研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后,观察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情况,发现:康复期间治疗组、对照组的全血粘度、血浆浓度、低切与中切全血还原粘度、RBC压积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性不显著,在全血还原粘度和RBC压积水平上,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SSS评分明显降低,BI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提示:药物结合心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大有裨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2] 蒋海华,时恒平,徐艳,等.脑梗死患者康复期心理障碍的分类研究[J].中国康复,2008,23(3):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