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

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范文第1篇

11月24日,**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濮兴的专题文章——《保持头脑清醒做好群众工作 提高工作标准 扎实科学有效推进**赶超发展的伟大进程》,这篇文章是市委书记段喜中同志在市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上提出的,是针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三项要求,即:保持头脑清醒、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工作标准。“三项要求”紧密结合**当前赶超发展实际,对深化 “一创双优”活动,顺利实现 “二三五”赶超目标、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评论文章中讲到:保持头脑清醒是做好维系良好精神状态的需求,做好群众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提高工作标准是实现赶超发展的重要保证,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保持头脑清醒、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工作标准,是做好当前工作的三个重要方面,也是检验“一创双优”活动成果的一块“试金石”。

我个人认为确实如此,保持头脑清醒,要求我们在好的发展态势下静下心思,正视成绩和问题,直面困难和挑战,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做好群众工作,要求我们时刻牢记群众观点,树立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将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充分认识和把握当前的群众工作形势,自觉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工作标准,要求我们自升标杆,严要求,不作秀,敢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把工作干到最好干到极致。

只有保持头脑清醒,才能对**有深刻认识,才能对**有很好的定位,才能对**发展有正确的规划,才能对**快速发展做出指导性的决策。做好群众工作乃实现赶超发展目标之前提,提高工作标准乃务求赶超发展实效之保证,这两者为**实现赶超目标插上了一对腾飞的羽翼,共同为促进**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和措施保障。

保持头脑清醒,就是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在我们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对我们的职责、我们部门、我们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就是要端正工作态度,要增强忧患意识,发扬进取精神,再次就是要升华境界,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正视成绩和问题,直面困难和挑战,不吭不卑、不骄不躁,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工作标准的高低决定着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标准就是立足晋位升级,自觉拉升标杆,既是工作水平提升的外在体现,又是升华精神境界的内在要求,需要思想与理念并重、措施与实践共进。提高工作标准,就要敢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就要把工作干到最好干到极致,就要勤于学习增长才干。就要坚持标准用好标准。“自我满足”的思想对个人是有害无益的。应把工作标准定位在积极进取、永不满足上。一是更新观念。不自满,不懈怠,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立足岗位创业绩。二是争创一流。做每一项工作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有一种工作质量上不去就“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责任感;要有一种干不好工作、完不成任务就无法向单位交代的使命感。三是永不满足。要自我加压,真抓实干,凡是定下的事,能办的立即办。切实做到敢打硬仗、能打硬仗、会打硬仗,力求在高标准的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

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化工;质量管理;标准化

1.煤化工质量标准化概述

1.1质量标准化分类及定义

质量标准化是一项系统、科学的管理工作,必须围绕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来开展。开展质量标准化工作既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也令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质量标准按标准化对象可分为质量工作标准、质量管理标准、质量技术标准。质量工作标准是对质量管理工作中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要求、程序、效果、检查方法、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质量管理标准是质量管理工作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订的标准。质量技术标准是对质量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订的标准。

1.2标准化与煤化工质量管理的关系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等化工产品的过程,作为化工行业的新兴产业,煤化工存在工业化时间短、企业管理成熟度不高等劣势,通过引入质量标准化管理不但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也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煤化工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标准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产品标准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和指导生产的技术文件,而产品质量是由标准和执行标准的状况决定的。标准与质量如同源与流,标准是质量的依据,质量是执行标准的结果。标准化实际上是确保质量的过程,而质量管理则可理解为贯彻标准的实践。

标准是质量的保障。一般来说,标准水平分为国际先进水平、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三个等级。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的产品为优等品,达到国际水平的为一等品,达到标准要求的为合格品。也就是说,产品合格只是达到了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不能称为质量优的产品。所以讲质量,首先得看标准水平,标准水平决定了产品质量的等级。

高标准能促进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高标准要求能够督促和激励企业产品的质量提高,对产品质量能起到鞭策作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当今世界生产和科学实践的成果,是科学技术的结晶。国际标准是世界各国共享的技术资源,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实际上是一种低成本的技术引进。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工艺装备来保证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

2.质量标准化在煤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在煤化工行业中开展质量标准化工作一般是按照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的层次来展开的,这三项标准都有其特定的技术内容、制定流程及要求,明确了上述要领才能使企业的质量标准化有效地开展。

2.1质量工作标准

质量工作标准所表达的内容一般是围绕企业对质量管理的各个岗位职责的控制。即对每个岗位任职资格、岗位职责、岗位权限、检查考核以及工作主要内容的要求。制定工作标准的重点在于“责权利一致、清楚干什么、明白怎么干、任职讲资格”。工作内容其实是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要求在该岗位的具体转化。按照煤化工质量工作标准的业务范畴可分为标准管理岗位、检验质量管理岗位、实物质量管理岗位、质量改进管理岗位、质量体系管理岗位等。

工作标准内容包括:岗位职责、职责依据、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权限等。工作标准应该根据管理制度、法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制定。对每一条岗位职责及具体工作内容的描述应该条理清晰,简洁明了,职责完整,描述简洁准确。制定质量工作标准首先要对质量管理部门的进行职责拆分、实际工作对比明确每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其次是细化岗位职责,即为每项岗位职责制定具体的工作内容;最后结合企业实际工要求给出每项工作的时间、质量要求、工作权限等。

2.2质量管理标准

质量管理标准一般是围绕企业对质量管理过程的控制,即对主要事情所建立的办事程序的要求。重点在于强调办事情时职责清楚和程序分明。煤化工行业的质量管理标准的制定可以企业质量管理的对象来展开。大体可分为原材料质量管理标准、产品质量管理标准、检验质量管理标准、质量投诉管理标准、QC质量管理标准、LIMS管理标准等。

质量管理标准内容包括:订立该管理标准的目的和依据,需要规范的主要业务内容,关键名词术语解释,所规范业务的管理原则,管理标准适用范围,适用人员或适用情况等。制定企业质量管理标准首先要进入的是草案编制阶段,即按照管理标准的管理内容编写标准草案,其次是草案评审阶段,即组织管理标准草案的评审工作,收集评审意见,修订草案,最后是标准阶段,向主管领导提交修改结束的管理标准报批稿等待。

2.3质量技术标准

质量技术标准所表达的内容一般是围绕企业对其生产(服务)过程的结果——产品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实验方法、仪器设备、实验设施方面的要求,重点在于技术要求一致。按照煤化工质量管理特点可将质量技术标准分为产品质量标准、检验质量标准两大类。

质量技术标准的内容应该严格执行GB/T1.1要求。质量技术标准的制定要求与其所要规范对象的属性密切相关,不同的技术标准其制定要求不尽相同。以下就以煤化工质量管理中常见的几项技术标准为例,对质量技术标准的制定要求做简要说明:

产品标准:内容应满足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满足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满足与产品有关的强制性标准要求;满足规定的产品用途或预期用途所必须的要求;主要规定产品性能要求,不规定产品设计要求及制造工艺要求;根据产品不同用途,可在产品标准中对质量进行分等分级,以满足不同需要。

半成品标准:内容一般包括半成品的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存放和搬运等;半成品若同时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则应制定企业产品标准并进行标准备案,同时纳入产品标准子体系中。

检验标准:对原材料验收标准,应根据原材料对成品质量影响情况及其总成本,慎重选择质量特性,确定检验项目,制定验收标准;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质量指标或半成品转入下道工序前为判定质量而制定的检验标准,应根据生产工艺流程中产品质量特性的重要性和检验复杂程度,确定被检项目的质量特性和必要的检(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44页)验工作及检验频次,并在检验标准中规定;为判定库存产品质量而制定的检验标准.应根据产品标准或合同要求确定。

仪器操作规程:应规定各种检测仪器的校准时间和检定周期;明确检测设备维修和必要的调整后要进行再校准;规定采取封存等措施防止校准检定失效的调整;规定明确的标识,以识别校准状态,防止错误使用;规定技术措施防止搬运、储存和使用中对检测设备的损害;规定当计算机软件使用于测量、检验和试验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必要时再确认。

技术标准制定流程:首先是调研阶段,全面梳理企业各层面技术标准,编制质量技术标准子结构图;其次建标阶段,编制质量技术标准明细表,掌握质量技术标准采标情况,对无适用国行标、地标的项目制定建标计划,此过程主要是针对煤化工企业原材料验收标准、检验方法标准、产品标准、产品内控标准、固体包装物标准、仪器操作规程、实验设施等进行建标;然后是编写阶段,对项目建议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和充分论证,编写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并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会审或函审,对送审稿进行审查;最后根据意见对送审稿进行修改形成报批稿,对于企业内部使用的标准如原材料验收标准、产品内控标准、仪器操作规程、实验设施等标准不需要进行立项及可行性分析,可直接进入草案的编制。

3.现行煤化工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

3.1新工艺引进的同时伴随着国、行标缺乏问题的产生

由于煤化工相对于其他化工行业起步较晚,其工艺大多采用国外专利,在技术标准的采标上就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项目缺乏相对应的国家标准,各企业为了不影响工艺的运行只能通过建立企标来完善,如煤制聚甲醛项目,顾客比较关注的聚甲醛产品外观、气味等项目的检测就找不到相应的国家标准,各企业制定的标准也不同,这就给顾客客观的判断产品质量造成了困扰。

3.2企业新建的检测方法标准缺乏精密度的规定

对于企业自建的部分方法标准由于缺乏数据的积累,同时各个企业要想组织多家实验室开展对比试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企业方法标准中大多缺乏精密度的要求。如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工艺气,其中氮气、氩气、甲烷、一氧化碳等项目测定均采用了气象色谱法,由于这些项目的测定方法都是新工艺引进后工艺包要求测定的项目,企业只能通过自检方法标准来满足工艺需求,但是对于这些新建的方法标准其精密度的规定对企业而言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对分析的数据的准确性也缺少了一项判定标准。

4.煤化工质量标准化的发展及思考

质量标准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随着国际标准化的发展,质量标准化也将逐步成为我国煤化工企业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我国煤化工行业质量标准化发展应该以加快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步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加强技术标准的制定的灵活性性,产品标准应该更加关注互换性、可靠性和寿命周期等技术要求,方法标准更加关注对测量仪器的校准、核查等质量保证要求。通过推进质量标准化工作实现产品质量的提高,逐步提升煤化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科]

【参考文献】

[1]李天星.浅谈安全质量标准化在煤化工企业开展及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5).

[2]涂兴子.煤矿质量标准化的新发展[J].中国煤炭,2008(01).

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电;营销;标准化

1 营销标准化

1.1 遵循ISO9000 质量管理思想,采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建设完善的销标准体系

首先必须将工作的项目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常态与非常态状态下工作的区别。就常态情况下来说使用过程与方法来分析,明确工作的流程,分清楚工作的内容,这样就有了一个工作时的标准。再者必须将营销管理里面的重点掌握,使用系统的管理方式来分析其中的内容,这样就有了系统的管理方式。三就是岗位的责任制,到具体岗位,工作的方式,如何进行考核与上岗的要求等等,这样每个岗位都有了标准化,有了标准的核心技术,将管理的方式与工作的方式奠基,系统的整个电力企业营销的工作方式的标准化。

1.2 加强工作人员的标准化概念,做好基础部门的标准化的建设,努力的发展标准化的工作,整体的提高部门的执行方法。经过标准化的确立之后,首先能够深化员工的概念,对自身岗位的工作能够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解,接着就是工作人员在经过营销系统标准之后亲身体会,在平常的工作里就能够根据标准内容进行工作与活动,这样能深化工作的方法与原理,最后就是经过工作人员对于标准化的认识、了解、学习与执行之后,提高员工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这样也加强了工作的效率。

1.3 将营销标准化建设与管理信息化有机结合,形成以营销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大营销模式构建

第一,对营销的标准流程设计后整体优化,变成合理,高效,科技的流程;第二,把营销标准中的文件和如今的营销方式中的信息相比较,找到两个里面不相同的地方,对比分析之后有效的对信息进行调整;第三,把营销方式的信息系统为营销体系的标准化奠基,这样能够有效的保障其过程的正常运行,同时进行监督。

2 营销标准化建设实施原则

2.1 先进性原则

第一,我国以及地区内电网单位制定的有关营销作业的前进部署,把营销作业的每一项条件都落实好,参考国外以及国内标准拟定供电单位营销部署宗旨以及规范化宗旨;第二,要根据供电单位的实际情况,清楚掌握顾客的要求,综合考虑以后三、五年内供电单位所处区域电力的前进方向,拟定符合单位平时正常工作的营销规范制度文件。

2.2 实用性原则

第一实用。将营销工作中的内容识别后分类,为了提升该内容针对性,将多项的内容进行了标准的规定,例如:发生次数多、高风险、客户认知度高等。第二简明,就之前的工作制度、规定与办法多种文件进行整理,将多次出现、意思相近的文件整理后归并,这样能提高整个体系文件的统一性;第三具体,针对不同种类的工作流程细致化,将流程中操作与要求进行记录并进行明确的规定,确保这个体系内容中持续可操作方式。

2.3 “五统一”原则

第一,工作程序统一,就是使用程序优化的措施开展对营销工作程序的整理,保证营销中每一项工作流程都是一样的;第二,作业规范统一,就是对全部的营销工作中的职员要求其工作方式以及遵守的标准、考核方式都应该是一样的;第三,工作标准统一,就是把对电量统计、安装电表连接电线、载重管制、检修、业务扩张、抄表等工作情况要细致的进行划分;第四,管制标准统一,就是营销过程中全部的组织管制标准以及有关管制工作者执行统一的管制规范,保证管制宗旨、程序以及方式的统一。

3 营销标准化建设流程

3.1 建立营销标准体系文件

根据单位规范制度的标准,使用国际标准品质管制的方案,遵循有关的规章制度,综合领导、顾客、职员以及别的有关方面的需要,建造以措施规范为中心,管制规范以及作业规范为根本的营销规范系统文件,以便能够确保营销工作的标准性优质性,进而提升满意度。

3.2 运行营销标准体系

营销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核心是有效开展营销标准体系试运行工作。为了保证营销标准体系试运行效果,应实施如下内容:一是精心做好培训工作。首先组织营销系统的中层干部、管理专责和班组长参加营销标准化知识的培训,使这些人员基本掌握营销标准体系运行的基本要领;然后从营销各部门、各班组抽调了管理和技术骨干组成了培训专家组,编制各专业的培训资料,按照班组和岗位两个层次对其实施现场培训,使所有人员均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本岗位的营销标准体系文件要求,为顺利开展试运行提供保证。二是全面开展试运行工作。首先总结和提炼营销标准化建设的方针和目标,在试运行过程中要求全体营销人员能够熟记和理解,并且将其贯穿到日常工作中;然后组织有关人员分析营销工作现状,从人员配置、岗位调整、资源配置、行为习惯、工作流程、考核管理等方面查找和发现差距,同时根据岗位工作性质不同,分析产生差距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改进计划和措施,有针对性地提高试运行效果和效率;再组织营销人员按照试运行工作要求,结合自身工作,撰写试运行的体会和心得。

3.3 评价营销标准体系

要整体、客观、科学的对其标准的系统进行评价。一开始选择工作人员组成评估工作组,工作人员必须得到高效的培训;接着将营销的标准文件与其标准体系的评估准则,对各项工作进行评估;经过实践评估的方法对不同的岗位进行评估。找出其中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原因的分析,针对不同的项目想到相应的方式解决,进行整改后评价组的成员会检验其成效并验证,这对其标准化体系实行也是非常有效的。

4 营销标准化建设成效

4.1 管理层与业务层界面更加清晰

一是理顺组织机构,界定岗位责任,并对每个岗位制定岗位工作标准,规定岗位的主办责任和配合责任,从岗责体系的角度划清管理岗位和操作岗位之间的工作界限。二是针对业务管理的具体要求,结合上级要求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对管理目标、管理内容和方法、管理的考核和管理痕迹制定相关的专业管理标准,细化和量化管理层对业务的管理和考核,将管理层从繁琐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精力去探索新课题、新思路,为做好营销决策研究奠定基础。

4.2 员工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第一,加强员工责任感,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经过参与其标准体系的工作后,所有的工作人员在亲自参与其中之后使得员工们对工作的整个流程更加的熟悉。第二,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概念,增强员工的主动服务的动力。第三、不同的专业之间契合度更高。经过这个流程整理之后,不同专业的工作人员对于其流程会更加的重视,平常的工作时能够有越来越高的配合度。第四,规范工作制度,流程式的服务。工作人员对于营销的服务的程序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平常的工作可以结合整合流程的标准进行工作。第五、服务标准,服务质量。因为实行了统一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职位的工作要求进行服务的工作。

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范文第4篇

基层单位档案室工作记录,是单位开展档案工作的全面的真实记录,可以反映基层单位和档案员进行档案日常管理工作的详细情况,可以体现基层单位对档案工作的态度和投入,也可以揭示档案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业务熟练程度、工作数量、进度和质量。基层单位档案室工作记录,可以为档案工作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可作为新档案员学习业务的“工具书”和实际操作样本,也是档案工作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

1.基层单位档案室工作记录短缺的三种状况

1.1档案工作的计划、总结短缺

基层单位档案室工作,没有列入机关或主管部门工作计划、总结中,专职档案员档案工作没有正式的年度计划、总结。

1.2档案交接手续短缺

这里指的交接手续有两种,一种是档案员调整交接工作时的手续,另一种是业务科室向档案室交接档案材料的手续。第一种手续全部有,但不规范,手续内容和样式不统一;第二种手续,多数基层单位缺少或不正规。

1.3档案室日常管理工作记录短缺

档案室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八防”工作、基层单位档案室中,经常出现日常管理工作或记录不齐全或内容不完整或形式不正规的现象。

鉴于上述基层单位档案室工作,记录短缺的现状,导致无法划清问题的责任,直接影响了对档案工作的考核成绩,也影响了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的发展、进步。如没有档案工作计划、总结,使得基层档案工作杂乱无章,没有连续性,造成单位领导不了解档案工作数量和进度,那么领导在安排工作时就没有给档案工作留有必要的时间,所以档案工作就不可能按要求完成,即使完成工作数量。但质量也不高。如没有档案基础业务工作记录和宣传记录。考核时就无法证明有些工作开展与否。如果没有档案交接手续。发生档案丢失就无法分清责任。

2.造成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记录短缺的原因

2.1思想不重视,档案意识淡薄

基层单位领导对档案室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开展。有些领导没有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按时归档。不丢失档案不少档案,不损坏档案,检查时不出问题就行,档案工作不纳入年底考核。这种态度直接造成机关或主观部门工作计划、总结内容没有涵盖档案工作,主管领导不重视档案和宣传档案工作。档案员没有按要求开展档案基础业务工作,档案员频繁变动没有办交接手续。所以造成出现档案工作记录短缺的现象。

2.2档案员兼职太多,变换频繁

基层单位档案员兼职过多,没有时间、精力按要求开展档案工作,导致工作效果大打折扣。频繁变换档案员,新档案员缺少系统的上岗培训,导致新档案员不熟悉档案工作,多数业务没有开展。这两种情况造成基层档案工作记录记录短缺。

2.3档案工作规范标准不完善

档案工作规范标准多年没有改动,原有的档案工作规范要求不严,工作记录没有统一的全面要求,已经不适应当前档案工作的发展水平。所以导致基层档案工作记录短缺。

2.4档案员业务素质限制

有些基层档案员没有按时参加档案局组织的业务培训,业务知识仍然保留在多年以前的水平,所以按以往要求开展档案工作,造成档案工作记录短缺。

3.解决的方法

3.1规范基层单位档案室工作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首先应该完善本地区的基层单位档案室工作的标准,明确规定基层单位每年要形成正式的档案工作计划、总结,基层档案单位计划、总结内容要涵盖档案工作。基层单位档案工作标准,要规定档案基础业务工作的标准,如档案室要严格执行“八防”要求,“八防”措施要有规范的文字记录,要规定定期对档案室安全检查的时间和不定期检查的次数,安全检查要形成规范的文字记录。基层单位档案工作标准要规定档案宣传的基数、基本的方式和方法,宣传的文字和声像记录要齐全、完整。

3.2建立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记录制度

制度要有前瞻性,随着网络的发展,要求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记录随时通过网络传输给本地区的档案局。制度应规定记录产生的程序和报送的程序,即档案工作记录必须是在工作中产生的,是档案工作的真实记录,不允许出现假记录即杜撰的记录或者集中补充的记录。现阶段基层单位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报送电子的档案工作记录,当档案网络完全建立起来之后,可以在网络上开展档案工作,当时形成档案工作记录可以在档案管理部门保存。制度中应规定记录的方法和形式,针对不同的档案工作规定记录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如档案宣传工作既要有文字记录也要有现场声像记录,而档案工作计划、总结只要求文字记录等。制度也应规定记录内容要求,如交接手续要有双方当事人签字和领导见证签字、档案的数量等内容,档案安全检查记录要有参加人员签字,检查发现的问题等内容等等。

3.3基层单位报送档案工作记录渠道畅通

现阶段可以申请专用的大容量电子邮箱,供基层单位报送电子档案工作记录。将来应全面使用统一档案专用软件,基层档案工作可以全部在网络进行,形成档案工作记录自动保存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3.4及时组织基层单位进行培训,提高档案员的整体素质

本地区的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和档案工作记录制度出台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本地区基层单位主管档案领导和档案员要及时组织培训,及早在本地区全面推广。

3.5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观念

首先要对基层单位的领导开展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宣传,转变其对档案工作的态度,进而改进档案工作的现状。其次在推广新的基层单位档案工作标准和制度前,要进行专项宣传,宣传重点是制定新标准和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专项宣传对基层单位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档案员宣传重点要有所不同,对领导要宣传其监督和考核的作用,对档案员要重点宣传其记录工作量和分清责任的作用,这样使二者全面接受新标准和制度,最终全面推广。

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范文第5篇

(一)我局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做好质量体系建设工作,形成了“六有”管理质量标准,即“人人有职责、事事有程序、干事有标准、过程有痕迹、绩效有考核、改进有保障”。人人有职责:就是要明确每一名企业员工的工作责任,努力做到各司其职。事事有程序:就是要明确每一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流程,努力做到按流程推进工作。干事有标准:就是要明确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具体要求,努力实现工作开展的全面到位。过程有痕迹:就是要做到对工作流程的完整纪录,努力实现对工作过程的有效控制。绩效有考核:就是要实现对工作过程和结果的客观评价,努力做到有效激励。改进有保障:就是要建立进一步优化工作过程、完善工作成果的具体程序,努力实现持续改进。“六有”的创立,既是对ISO9001标准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又实现了国际标准的本土化突破和延伸,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提供了一套有效依据,成为推进我局贯标工作开展的一条主线。

(二)我局围绕“六有”标准的顺利落实,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总结形成了体系文件编写的“七步法”,即:确定部门职责落实岗位职责明确具体工作制定工作流程明确监控要点描述工作要求建立考核方法,初步实现了质量体系文件编写的标准化和统一化。二是按照“七步法”要求,组织编写了文件控制、行政许可、卷烟送货、订单采集、月需求预测等五个典型工作标准模板。三是制定了《浙江省烟草专卖商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第二方审核管理办法》,积极开展“第二方”审核工作。我们规定没有通过省局(公司)“第二方”文件审核的,不得进行“第二方”现场审核;没有通过“第二方”现场审核的,不得进行“第三方”审核。“七步法”、五个典型模板和二方审核的配套实施,有效促进了“六有”本土化管理质量标准的实现,也是行业贯标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三)我局围绕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制定了天水市烟草专卖商业系统考核体系制度,逐步把体系运行情况纳入到全局的年终工作考核,同时将要求各县局(公司)把体系运行情况纳入到对本地区各单位、各部门和员工的工作考核,以考核促进体系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我们还要求各单位建立健全日常化的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突出管理者代表的工作职责,充分利用内审和管理评审两个手段,严格体系审核程序,完善监督检查方法,认真落实整改项目,尤其要加强对工作纠正和改进措施的追踪验证,推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实现。

二、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注重把握了以下四个问题

(一)注重统一思想认识。我们将着力化解“贯标太难”的畏难情绪,要求员工在咨询老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参与到体系建立和运行中来,逐步增强开展贯标工作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着力化解“贯标太烦”的浮躁情绪,通过对工作流程的科学简化和持续优化,逐步实现员工工作习惯的渐进转变,达到去烦就简的贯标成效。着力克服“体系运行能否持久”的怀疑心态,通过强化工作考核,营造贯标氛围,初步实现了标准化流程的贯彻执行和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注重全员贯标。贯标是提升企业管理的系统工程,必须突破少数人参与贯标的“精英贯标”思维,使全员贯标的理念贯穿于体系建立和体系运行全过程。我们要求必须全员参与贯标培训,通过培训让每一个员工全面接触标准,熟悉标准,掌握标准,逐步克服日常工作过程中的随意性。要求必须全员参与体系文件编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动性,在咨询老师帮助下不断优化工作流程,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工作标准。要求必须全员参与体系执行,通过督促检查和过程审核,有效促进体系执行过程的逐步到位。要求企业领导层和中层干部必须充分发挥贯标带动作用,通过榜样作用凝聚良好的贯标工作氛围,使企业各个层面员工都在贯标过程中获得收获、体会到贯标带来的便捷和效率。

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范文第6篇

1.确立路政文明标准化管理的依据路政管理文明标准化体系要根据路政管理的需要,按照路政管理的目标与发展要求,有机地组织、协调,使之有序、有效地正常运转,使路政管理工作的各个岗位、各个环节遵循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强化措施,堵漏补缺,使路政文明标准化成为行业管理的一种理念和约束,使路政队伍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观念和意识得以加强,使标准化综合效应充分发挥。2.加强路政文明标准化管理的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宣传,全方位、多层次大力宣传路政工作标准化的重要意义。一是营造路政文明标准化管理良好的运行环境及工作氛围,加大路政文明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引导,为科学发展路政标准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二是强化路政文明标准化的执行力度,组织策划路政标准化研讨推广活动,形成路政队伍共同执行的路政管理工作标准化,建立共同遵守、实施标准的约束机制,推进路政管理工作更加法律化、更加规范化。三是对全体路政管理人员进行有关理论知识、业务技能以及相关管理标准的培训,通过培训、讲座、操作比赛、业务测验等形式进行轮训,让路政标准化工作深入人心、形成习惯。3.着力路政文明标准化管理的推广路政文明标准化管理的推广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而是有选择、有重点逐步规范,稳步推进。一是立足基础,有序增长,扎实做好路政文明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做好路政文明标准化日常作业和检查,不断改正,反复修订,使之切实符合路政日常管理工作要求,并在不断提升管理标准化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逐渐推广。二是找准突破点,积极推进,主要是结合路政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按照实际情况确定率先推进的项目及程序(如审批、清障等容易形成标准化作业程序的项目),然后重点实施,积极进行全面推进。

做好路政文明标准化建设的目标策划

尽管路政管理有标准、有规范,但标准的制定因地域和时间的关系以及标准实施状况反馈机制缺乏,致使标准不能与社会发展相吻合,不能真实、全面、有效地反映实际工作不断变化的需求,有时即使存在问题或不符合需求也难以及时进行修订。因此,路政标准化的建设必须以政府、社会的需求为目标,对整个路政管理工作过程进行重新的审视,达成路政标准化建设的策划。如厦门市路桥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公司)所管理的厦门市四桥一路一隧,在推行路政标准化工作中是以ISO标准化管理体系为核心,融合其他优秀的管理方法和要求,以产品实现过程为主线,优化资源管理,提高效率和效益,继续追求卓越,其目的在于让管理相对人满意,让政府放心,让员工和社会受益。1.分析路政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找出那些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虽然目前尚未发生但可能将来会出现的问题,事先周全地制订好应对措施,避免情况出现时措手不及。2.科学编制各项规章制度将路政管理过程主要活动编制流程图,使活动步骤清晰化,在流程图中将主要环节的责任人、引用的工作标准、行业文件、行业规定规范、填写的记录等都一一标识出来。为确保路政管理过程的有效运行,公司在组织内部形成了一个过程网络,并对涉及的相关过程、责任部门、工作接口、职责权限等,都通过制定及修改相应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来得以体现。3.充分了解、评估和确定政府及社会的要求因为只有理解和确定政府及社会的要求,才能使路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从路政管理角度讲,这些要求包括:法律法规的要求、行业的要求、上级部门的要求、广大车户的要求、涉路群众的要求、社会各界的要求。对这些要求进行充分的评审和评估,使工作目标更明确,路政管理工作能紧扣重点。同时,进行科学分类,对每项内容的目标、过程及具体环节都制定严格的细则,形成一套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管理指标体系来满足顾客的要求。

促进路政文明标准化建设的良性运行

细化路政管理工作程序,以法制管理为基础,不断转变模式,细化日常工作程序及标准,尽可能减少日常管理的自由裁量权,使路政管理更具操作性、科学性和合法性。推进工作程序路政工作程序化是路政文明标准化的基础,也是推进路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正常化、系统化和有效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管理制度、统一工作标准、规范工作流程、严格执法程序,促进路政人员严格依法办案、依法办事,进一步全面提升路政管理效能和执法水平。一是需要确定工作流程,使路政日常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规定清楚、明确、次序分明。二是需要提升专业知识,工作程序化后,通过培训提高路政人员工作的专业水平,促使路政人员掌握和熟悉自己业务的每个程序、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从而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规范的提升。细化执法标准对现行的执法依据进行梳理,细化量化处理、处罚标准;建立健全执法公示制、责任追究制、政务公开制、首问负责制等;并按照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和执法队伍建设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岗位,对每个岗位分别制定岗位制度、操作规范和服务标准。推行执法责任细化、分解执法责任,确定每名执法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制定岗位工作目标、工作准则、操作规范,制定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和执法奖励实施办法等,做到奖惩分明。强化考评机制推进路政文明标准化,应强化考核,以考核促规范。一是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健全评价体系。确定科学高效的考核标准,全面系统地评价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和执法人员。采取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坚持做到日考核、月考核,让考核方法日益完善。二是建立路政稽查制度,实行检查、提示、互检、考评四原则,统一稽查考核重点、频率、比率,并与月度考核挂钩。三是结合外来评价,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主要方式有民评工作的反馈、媒体的报道评论、司乘人员的表扬投诉、开展问卷调查、举行监督员座谈会等。

做好路政文明标准化建设的持续改进

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专业;课程标准;对接;岗位要求;能力

2012-2013年度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数控技术专业之专业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研究”(项目编号:B类32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翔云(1966-),男,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数控技术,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HT5H][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5-0007-03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功利化,以就业为目标,忽视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二是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形成。三是课程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学科化现象严重,与企业生产过程脱节,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课程标准。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坚持既有利于就业,又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坚持课程在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上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四个方面协调发展。

一、高职人才培养要求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

高职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1],迫切需要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的有效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包含现在的岗位要求、未来的岗位要求二个层次,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四个方面[2]。不同工种有不同的岗位要求,即使是同类的工作岗位,不同的企业对岗位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目前由相关行业协会和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规定了具体岗位的一些基本要求,具有典型的行业特点,对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很强的指导性。因而课程标准中引入现行职业资格标准是必须的。但是职业资格标准在一定时期内是静态的,而技术发展异常迅速,职业岗位要求也是随着技术水平发展而变化的,是动态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资格标准不是“将来时”,甚至也不是“现在时”,而只是“过去时”。因而课程标准中不仅应该包括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还应包括基于未来技术水平发展的预测而确定的一些专业拓展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

显而易见,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应该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确定。由于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可能涵盖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岗位,故应该区分胜任岗位、适应岗位和发展岗位来分别说明,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所谓胜任岗位是指高职学生毕业时即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岗位;适应岗位是指学生毕业后在岗位上经过短期的学习和自我调适即能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岗位;发展岗位是指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通过自我学习后能够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岗位。而专业课程对接的职业岗位则应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行动领域,进而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等科学而细致的工作后才能确定。严格说来,专业课程标准无法真正对接职业岗位,而只能对接职业岗位的核心工作要求。这是因为我们在将职业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的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职业行动领域全部转化为学习领域,而只能将主要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由此,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可以理解为:满足胜任的工作要求、有利于适应的工作要求以及服务于发展的工作要求。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的对接点及其实现

实践中,要厘清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的对接点,必须寻找有效的实现方法,以确保对接“精度”:

1.基于岗位要求层次的对接点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专业课程标准中应引入现行职业资格标准中的中、高级标准(代表现在的岗位要求)。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

2.基于岗位要求维度的对接点

课程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包括知识对接、技能对接和职业素养对接。知识与技能的对接可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线索,并兼顾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来重新序化知识体系、设计技能训练项目;职业素养与态度的对接则要在知识与技能培养过程中贯穿以真实职业岗位为背景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采取团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和解决综合性专业技术问题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并在处理各种矛盾冲突中不断形成适应岗位要求的个性。

3.基于能力分类的对接点

由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不能单独割裂,所以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不是一门课、几门课程就能解决的,而应从整个课程体系出发进行系统设计和考量。因而某一门专业课程标准应该对应于某一项或几项工作任务所具有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要求。

4.基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对接点

从课程标准开发方法上,行业、企业调研是课程标准开发的逻辑起点,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是决定对接“精度”的关键。因而课程标准开发应着眼于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从课程目标上,应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满足职业教育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必须考虑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考虑产业、行业就业准入和就业条件,[3]对应职业岗位主要工作,同时兼顾发展岗位要求,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

从课程内容上,要体现主要职业行动领域的要求,同时要强化对职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和技能(如制造类专业中的加工工艺)的培养。

从课程实施上,实行学校、企业双线全程交替的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关键能力[4]。

从课程评价上,实行“双证书”制度[5]。两种证书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针对胜任岗位要求,即帮助学生顺利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应主要针对适应岗位和发展岗位要求,即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学习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具体而言,学生毕业时达到职业资格中级工水平(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胜任的工作”要求;毕业1~3年内能达到高级工水平,以满足“适应的工作”要求;毕业3~10年内能达到技师水平或基层生产管理人员水平,以满足“发展的工作”要求。

三、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对接的基本模式

现阶段国内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基于岗位知识和技能点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以掌握知识和技能点的目的,知识和技能点的选取着眼于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解决职业岗位的技术问题。课程内容以“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逻辑顺序进行序化。课程评价则以掌握知识和技能点的多少来评定。这样的课程标准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比较接近,符合哪些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的教学习惯,比较容易实施。但是这种课程标准对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素养和关键能力的作用不大。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入门课程适宜于采用这样的课程标准。如制造类专业的《机械制造导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等。

二是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标准。它以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名称,以工作流程作为课程实施流程;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课程考核依据。这种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体系,一个课程中可能会包含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他必须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因而这样的课程通常需要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才能完成。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适宜于采用这样的课程标准:如数控技术专业的《数控铣削加工》、《数控车削加工》等课程。

三是基于项目的课程标准。即以一个真实项目作为一个学习单元,整个课程包含一个或几个项目,以完成项目为课程目标,学生主要以团队工作的形式,围绕项目开展自主性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由于项目往往是跨专业的,所以一般适用于综合性课程:如《机械设计与制作》、《毕业设计》等课程。

以上三种模式很难说谁优谁劣。现阶段职业教育中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基于知识的课程一定是落后的职业教育课程,这是典型的矫枉过正。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应该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和认知规律。无论是模块化课程体系、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还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其通识课程和专业入门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所有课程标准采用同一种模式是不合适的。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可能同时包含上述两种或三种模式的课程标准。某个课程标准究竟采用哪一种模式取决于课程的性质和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只有多种模式的相互作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四、结语

职业岗位要求包含现在的岗位要求、未来的岗位要求二个层次,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四个方面。专业课程标准对接的职业岗位要求应区分胜任的工作、适应的工作和发展的工作分别确定。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应该与现行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还要与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对接,包括知识对接、技能对接和职业素养对接。厘清课程标准的开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点是确保对接“精度”的关键。一个专业的每一门课程标准不应硬性规定采用同一种模式,而应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俞启定,和 震.职业教育本质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5-10.

[2]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50-251.

[3] 王 玲,李建华,柳连忠.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资格接点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2-24.

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范文第8篇

一、采标原则

采标工作应坚持企业自愿、政府推动的原则,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二、采标重点

采标工作应围绕我市的优势产业、重点产品开展,尤其是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重点、分阶段的推进采标工作,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采标程序

(一)、初审

企业填报相关材料后,各辖市(区)局按照《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管理方法》的规定要求,做好初审工作。采标应上报的材料包括:

1、省采用国际标准申报备案表。

2、符合《实施细则》规定的产品达标证明材料。

3、近期连续三批符合采标标准要求的出厂检验报告。

4、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情况说明(企业概况、采标措施、采标效果)材料。

5、通过国家、行业标准采标的,提供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文本。

企业产品标准通过国家、行业标准采标的,登录点击在线申报---标准化---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备案,提交相应材料。

(二)、审核

1、采标工作完成网上审批后,企业将申报材料纸质文本(一式两份)和申报材料电子文档报经所在地质监局审核后,报市质监局标准化处。

2、市质监局标准化处经审批通过后,在7个工作日内发放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证书。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积极推进。采标工作是基础性的标准化工作,也是提升我市标准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已纳入全市系统绩效目标考核。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对本地企业、产品的调研,结合标准化项目申报等工作,鼓励企业以采标工作为抓手,提高制造工艺水平,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二)、突出重点,服务发展。各地要深入调研本地区产业情况,科学合理的规划采标领域,选择优势行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植,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要加强对企业采标工作的前瞻性指导,多渠道多方式了解标准信息的最新资料,结合企业的生产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引导企业科学正确采标,切实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标准化水平,提高采标的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