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独特的教育方式

独特的教育方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独特的教育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独特的教育方式范文第1篇

儿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童年的价值在哪里?虽然每一个关心儿童成长的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每一个人由于视角不同,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两类:其一认为,儿童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感受到快乐,让孩子能享受快乐的童年;其二认为,儿童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孩子为今后的成长做好准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认同以上两种观点的基本内涵。但如果细致地分析,我们就需要接着思考: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固然是应当的,但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呢?只是赞赏孩子,孩子就能快乐吗?对于第二种观点,我们暂且不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提法是否妥当,关于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也需要细致地加以探讨。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是唯一的,这个“唯一”表示的是“一去不复返”,儿童教育不同于产品生产,是不可重复的,因此,我们对儿童教育需要倍加细心;在一个群体中,每一个儿童也是唯一的,这个“唯一”表示的是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孩子生而“与众不同”,如果在后天的教育中,我们努力将孩子塑造得“千人一面”,那反而是违反了儿童的天性。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怎样让孩子保持“与众不同”的天性,怎样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惊喜,甚至在孩子长大后,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所谓让儿童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就是要让儿童敢于表达自己,善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能在群体中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活泼是儿童的天性,儿童需要通过活动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能力,由此而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当儿童有充分的机会与他人交往,在群体中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时,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因此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二、为儿童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创造条件

儿童生而与众不同,但儿童的天性只为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他们能否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还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培育。在学校教育情景中,怎样才能为儿童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呢?

1.教师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丰富的环境

除了教师和家长之外,环境可以说是儿童的第三位教师。幼儿园中的环境包括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部分。在物理环境方面,教师提供给幼儿的应该是宽敞、明亮、安全的活动空间,既包括户内的课室环境,也包括户外的自然环境。在这些环境中,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和适宜幼儿特点的活动材料,允许幼儿自己选择喜爱的活动。幼儿园活动中,既要有集体游戏活动,也要有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要确保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活动的权利。因此,幼儿园要提供多种适宜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类型,其中一种方法是将室内活动区域分为不同的区角,为幼儿的自主活动选择提供条件。

相对于物质环境而言,教师为幼儿营造的心理环境更为重要。在心理环境营造方面,教师首先要能够接纳幼儿的情绪感受。情绪感受是个体由感而发、随境而变的。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景中,幼儿有时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如害怕、愤怒、悲伤等。对于这些消极情绪,不少教师会表现出否认的态度,例如“好孩子不哭!”或“这没有什么好害怕的”。有些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感受,可能是出于激励或鼓励幼儿的良好动机。但是,如果幼儿的情绪感受经常性地被否认,这种外在的评价就会逐渐转变成为幼儿的内在自我评价,幼儿因而会怀疑自己,并逐渐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情绪,甚至因为担心受到同样的负面评价,进而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接纳幼儿的感受就是站在幼儿的角度,对幼儿的情绪感受表示理解。例如,“如果我是你,妈妈离开了我也会感到伤心”。接纳幼儿的感受并不等同于认同幼儿的感受,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引导的意义。例如,对于孩子在妈妈离开后伤心的情绪感受,教师可以接着说:“这里还有老师和很多小朋友呢,我们可以一起玩得很开心的。”通过这种引导,一方面让幼儿能接受自己,另一方面,又将引导幼儿体验积极的情绪。接纳幼儿的情绪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没有顾虑地表现真实的自己。儿童敢于并愿意表现真实的自己,是儿童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的基础。

2.教师协助幼儿发展自己的能力,鼓励幼儿能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

教师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丰富的环境,只是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外在的条件。幼儿要快乐地成长成为独特的个体,关键还在于幼儿能力的发展。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幼儿教师认识和评价幼儿的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多元智能理论充分肯定了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结构,也有其与众不同的特长。正因为如此,幼儿对于在群体活动中所共同经历的同一现象,很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对于“窗外的风和雨”,有些幼儿善于用言语表达,他们能够编一个风与雨的故事;有些幼儿善于用绘画表达,他们能画一幅风与雨的图画;有些幼儿善于用动作表达,他们能用身体动作表现风与雨的飘摇……教师要激励幼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幼儿用其他方式表现自己的能力,使幼儿的其他智能得到相当均衡的发展,并为幼儿所特长的智能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支撑。

尽管幼儿所擅长的智能不同,但我们认为,对于所有幼儿来说,都必须关注其自然观察智能的发展。自然观察智能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虽然是较晚才提出来的一种智能,但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可以说它是其他智能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还是对社会交往的观察,每一个幼儿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例如,对同一片树叶,有些幼儿会侧重对颜色的感知,有些则侧重对形状的感知,有些则会更多地感知到树叶的动态变化。每个幼儿的观察都有其独到之处,甚至对于“一片树叶可以做什么”,每一个幼儿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想象,有的想象树叶可以变成小船,有的想象树叶可以变成雨伞,有的想象树叶可以当被子。作为幼儿教师,对于每一个幼儿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想象,都要给予鼓励和充分的肯定,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当我们认同了幼儿的能力的不同,并以此同时引导幼儿相互学习,我们就一方面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感受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同时,也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合作和相互学习。从根本上说,能力的提高是幼儿得到快乐之本。如果对幼儿的赞赏脱离了幼儿能力的培养,那么幼儿所得到的快乐必定是短暂的和缥缈的。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发现幼儿所擅长的表达方式呢?教师要发现幼儿的独特之处,除了与家长交流的途径外,归根到底必须依据平时对幼儿的系统观察。为此,幼儿园应该为每一个幼儿建立成长档案袋(portfolio),借以系统地记录幼儿的成长过程。档案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记录表。教师可以每天集中观察2—3名幼儿,对每位幼儿集中观察5-10分钟。当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材料之后,每位幼儿的特点也就跃然纸上。教师可以根据日常观察记录的资料,参考家长反馈的信息,为幼儿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3.教师要为幼儿表达自己创造机会

幼儿要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除了要发展自己独特的智能之外,还必须有充分的表现机会。幼儿的能力和自信心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群体活动中得到体现的。因此,教师为幼儿表达创造机会,归根到底就是为幼儿创设活动情景。这种活动情景有两个基本特点:(1)活动情景的设计隐含了适合幼儿解决的问题,而且是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设计的。当活动情景的问题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时,最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通过情景描述和提供游戏操作材料等多种方式,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引导幼儿利用所提供的操作材料尝试实施自己构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一过程,让幼儿检验自己的构想,或者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提高自我纠错的能力。(2)活动情景是合作性和体现群体性的。群体活动能最好地体现幼儿的独特性,也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彼此的不同。例如,在戏剧表演活动中,有些言语能力较优秀的幼儿可以担任主持人,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复制设计和制作背景画,等等。

除了通过创设活动情景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外,教师还要确保让每一个幼儿(尤其是能力较弱的幼儿)都有充分的表达机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混龄活动,安排一位在中班与同龄幼儿相比能力稍弱的幼儿,为小班幼儿进行活动示范。

三、改进引导幼儿的方式,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

儿童要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除了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还必须愿意表达。要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关键在于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方式,尤其是教师在与幼儿交流过程中的提问内容和方式。

要激发幼儿表达的意愿,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内容上要基于幼儿现有的经验水平,形式上要尽量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法。例如,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已经观察到可以用手触碰放在平地上的乒乓球而使乒乓球滚动起来。在这一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接着提问幼儿:“如果我们不用手,怎样让地板上的乒乓球滚动起来呢?”由于教师的问题包含了幼儿已有的经验,而又稍微超越了幼儿已有的经验,也即符合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因此,这类问题是幼儿感兴趣而且愿意探索的。

要激发幼儿表达的意愿,还必须让幼儿能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幼儿的表达得到积极的反馈时,幼儿就会增强进一步表达的意愿。例如,在绘本故事阅读中,教师在故事讲述的中间,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线索,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当幼儿的预测和故事的进展吻合或接近时,将会给幼儿带来一份欣喜。

教育是一份个性化很强的育人工作。儿童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天性,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发展幼儿独特的潜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使每一位幼儿敢于表达自己,善于表达自己,愿意表达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或许,这才是儿童教育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美]Janice Beaty.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M].郑福明,费广洪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侯丽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独特的教育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

在环境艺术教育及其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相关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教育活动规范会形成基本的认知与思想,这些针对环境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主张与意识就是环境艺术的教育观念。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特别是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扬弃与现实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提炼出了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环境艺术教育观念。这些新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具有内在的特色与规律,既是当下现实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代表着未来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与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其特色观念的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的学科发展指导意义。

一、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

从教育理论层面看,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另一个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现代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过程正是由这两个主要内容互相作用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其中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是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最终目标,而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方法。没有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方法就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方法为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实质就是实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从教育实践层面看,要实现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需要着重做好两个教育环节。首要环节是改变受教育对象一贯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课程的教与学之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表现与发展。只有这样环境艺术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获得自己需要的、向往的、思索探求的,使受教育者在环境艺术的学习中获得归属感,在学习及运用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的学习之中并形成独特的个性思维呢?这就需要做好另外一个实践环节,形成系统而形式多样的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积极接受环境艺术教育教学。在实际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程式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形式,使得很多学生只对环境艺术课程中具有实用性、操作性等的感性实践类课程保持兴趣,而排斥理论、思维等抽象理论课程。由此证明在实践教学中,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个性发展的保障。因此如何使受教育者不断自觉地加强提升自身理论文化与综合修养是环境艺术特色教育实践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民族文化观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里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精神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尊崇的最高生活准则,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首先应将受教育者的基本精神生活规范涵盖在本民族精神特色之下。环境艺术教育应当承担弘扬极具个性精神化的民族特色教育责任,注重环境艺术设计本土民族化的引导。特别是在我国需要建立一套适应中华民族特性,适应本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以本民族独特的面貌培养本土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不同的民族与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把从传统中汲取的营养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就会孕育产生符合民族与国家时代精神的新的极具个性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形态。经过历史检验与完善的这种艺术设计形态,终将发展成为这个国家与民族未来的传统成分。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也将在这种循环中变化发展。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传统设计风格的继承发扬,应融汇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与厚重传统文化的国家,绵延发展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烙上了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需要保持足够的民族特色,从而培养出蕴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我国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本土民族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求。一是注重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成分。教育学生学习与环境艺术学科有密切关系的文、史、哲等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文学科内容,以保持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二是要对立统一地看待环境艺术教育中民族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关系。如今文化信息全球化,环境艺术教育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的结合发展,才能获得教育体系中本学科独特的地位与特色。具体来讲,在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以往只注重环境艺术专业技能教授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态度倾向。比如,可以通过逐年提高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入学文化分数线的方式来提高入学生源的文化素养水平;在教育教学模块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比重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选修或第二专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学科交叉学习能力;增强外语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增强新技术新材料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等。其次,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中增加具有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课程。比如,让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回归到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工艺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设计符号表达,在设计中自发继承传统设计精神理念,培养对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豪情感。最后,努力转变现有环境艺术教育中“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态度。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丰富的理论素养才能使得设计之路走得更远,因此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规划体系中需要强化相关设计理论课程的教育。这些理论课程包括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密切相关的设计史类、方法论类、工程管理类、法律法规类等丰富内容。

三、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地域差异观

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正视环境教育的地域性差异,保留并培养各地区不同的环境艺术教育特点。比如,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各地区的环境艺术教育立足本地实际,保留各地方性传统文化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体现,尊重强调各民族文化传统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继承发展。同时还要正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要求的各个地区学校环境艺术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真正做到立足本地为地方服务,实事求是地为本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培养作出努力。环境艺术教育的地域差异特色还体现在合理布局各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类型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建设上。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地环境艺术人才市场需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准确定位本地本学校的层次与类型,按照各自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扎根地区实际,挖掘区域特点,明确层次教育,专注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才能让自己的环境艺术毕业生被市场认可,才能教育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四、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校园文化观

谈教育就离不开学校,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会影响受教育者不同的个性发展。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注重营造自己独特的学校教育环境,抓好学科优势突出环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特点,这也就是如今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学校对各专业办学理念的尊重与支持,它直接影响着各专业在学校中的办学发展方向与方式,制约着学科的整体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即可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风范。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与特色学风的形成。由于环境艺术教育的独特性,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时,应针对环境艺术教与学的特征支持帮助环艺院系建立独立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方法体系,营造具有环境艺术教育独特氛围的院系文化。这些都将融合涵盖在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之内,以实现各系科各专业文化既独立又互相交融影响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丰富环境艺术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的公共阅览图书量;设立专门的环境艺术图书媒体资料室;定期举办环境艺术学术交流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规模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与作品展;积极主动联合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企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实践;建设具有专业文化特点的教学与生活环境等,以此来营造浓厚的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氛围,突显学校特色教育的文化特征。综上所述,形成环境艺术教育个性化的过程就是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各个国家与区域的环境艺术教育要承担继承和创新本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功能责任,就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种层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满足设计市场需要,也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个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要保障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样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艺术教育中弥足珍贵的就是保持艺术本身的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秉承特色教育观念,实践特色培养教育方式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大师们正是在学校或自我多种方式的特色教育理念下,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设计实践,才创造出了那么多举世经典的设计作品。相信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指导下的中国环境艺术教育,必将不断培养出更多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太明.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王受之.扫描与透析——世界著名美术院校教育丛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独特的教育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 汉语言文学; 民主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变化,特别是在对下一代的教育方面,变化尤为显著。许多的教育方式、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理念大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当今社会,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一种较为新潮的理念,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有着较大的帮助,能给汉语言文学教学开辟新的教学路径。

一、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从20世纪中期起,后现代主义逐渐成为一种西方社会流行的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部分,为了使教育顺应“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对现代教育的一种反思。现代教育也可称为“精英教育”,而后现代教育则为“全民教育”、“通识教育”、“主体教育”、“终身教育”。

后现代教育思想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五种:

1、人性化的教育观

追求完美、丰富人性、关注人性化是教育的最基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使人看清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并有意识的改变自己、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使自己能够更好的生活,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2、对话式的教育观

?   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后现代的对话式教育观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用对话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

3、提问式的教育观

    提问是开发大脑思考能力的最佳方式,找出问题,并沿着问题一个个的去寻求答案,在不断的提问、解答、再提问、再解答中,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4、民主式的教育观

后现代教育思想是一种追求民主的教育理念,提倡学校要采取民主参与制的管理模式,努力营造畅所欲言、组织协调、团结合作的民主校园氛围。

5、创新型的教育观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有创新,就会有发展。后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后现代教育思想观就是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的意识,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独特的文学优势

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世界其他各种语言文学相比,汉语言文学不仅有文字所共有的文学形式,如论文、散文、小说、传记等,还有其特有的格律,如诗、词、赋、曲的形式。汉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学优势在于这些汉语言文学所特有的格律,它为汉语言文学增添了比世界其他任何语言都要绚丽丰富的内涵。独特的文字能够产生独特的文学样式,文字的特性也就决定了文学的形式。汉语言文学的一字一音、一字一义的特性,孕育出了声调优美、意境丰富的格律诗、词,使文学的思想美和韵律美相融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三、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如何进行汉语言文学学习

在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计划,它是不允许更改的,是一种对课堂和教学的绝对控制,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语音知识。后现代教育思想中的“去中心”平等教学思想,从对课程和老师的认识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计划绝对执行的思想,反对教学计划对学生的绝对控制,反对以老师、专业知识为中心的思想,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良性关系。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借鉴这种“去中心”的平等教学思想,发展老师、学生、课本三者之间合作互的教学关系。对于学生们来说,在后现代教育思想下,更有利于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后现代教育思想提倡的人性化、提问式、对话式、民主式和创新型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们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有更多的实际机会。

学生们也应摒弃传统的学习角色,即听者、答题者,转换到讨论者、思考者和提问者的主动学习角色中。从事汉语言教学的老师应做到:放弃独断式的权威姿态,置身于平等教学的氛围中,使学生们乐于接受其教育:对学生要充分信任,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勇于提问,真正形成多维的互动式教学。

    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要充分掌握期韵律并非易事,更加需要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语言是需要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学好的一门学科。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将教材当作确定、客观的认知对象,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判断、抽象、归纳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语音知识,从而使知识的获取能够超过知识技能的范畴,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此外,汉语言教学所具有的开放性,不能将教材单纯地当做真理和语言知识载体,开放性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

总而言之,在当今社会,传统的教育思想已经不再适应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发展要求,而后现代教育思想以其独特、人性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值得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老师和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5期

独特的教育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领域性原则艺术教育应用

谈到艺术,最为大众所熟悉的无疑是音乐、美术、戏剧等,关于如何进行艺术教育,这当中涉及到很多原则,例如情景原则、媒介原则、领悟原则等。学习了解一门艺术,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对其进行学习理解,其一就是从艺术的表明手法来去理解,其二指艺术中所含有的一种意境。如何去做好艺术教育工作,需要能够根据这两方面来探讨。艺术是一种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每一个人对于艺术具有不同的感受,这就体现了个人的领悟感的区别,被称之为领悟性原则,其是艺术教育的一种原则。在艺术教育中,每个人对于同一种艺术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与每个人个体有一定的关联,对此,在进行艺术教育中,可以利用好领悟性原则这一特点,对个人进行好的引导。本文就关于领域性原则,关于领悟性原则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一、关于领悟性的原则

关于艺术教育,主要是个人对艺术的感悟和转化,从而完成对艺术的自我学习掌握。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有目的的去向学习者们传递艺术中的感悟类信息,让学习者能够领会到艺术中的独特的涵义,这是学习艺术的一个重要前提。艺术分很多类别,诸如音乐、美术、戏剧舞台表演等,首先可以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来谈起中所包含的领悟性原则,音乐能够用来传递个人的情感表达,对于学习者来说首先必须具备接受的能力和水平,这是保证学好音乐的前提,这就是领悟性原则。在进行艺术教育中,教师需要通过艺术向学习者们阐明清楚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情感信息,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主观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掌握和领悟。艺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这同样需要一个人通过自身的感悟知觉去体会艺术中所包含的感情,这也同样涉及到领悟性原则。因此,领悟性原则对提高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是达到好的艺术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

二、艺术教育与领悟性原则的联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外部事物的感受,艺术源于生活,同样能够引发每个人独特的感悟感受,艺术教育是领悟性教育。对于音乐,我们可以发现,刚出生的小朋友,当听到出现的音乐时都会表现一定的兴奋,生活中的个人当在节日中听到一些喜庆的歌曲时,会受到音乐的感染感受到节日的节日的喜悦,又当个人听到悲哀的音乐时,会情不自禁的受到悲伤情绪的感染,这些都是个人的内心情感感触与音乐艺术作品的碰撞。又有对于美术类作品,当看到一些大师的作品时,每个人都会有其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想法,这就涉及到个人的自我领悟性区别。又或者对一些戏剧舞台的表演,当看到一些戏剧作品,每个人会有发自内心的开心的感受,当看到一些悲剧性表演时,又会有悲伤的感觉,这同样是个人的领悟性机制感受的不同。对于以上这些,就源于每个个人所天生具有的内部自我感悟特性,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对艺术的领悟性,因而使得在面对艺术时,能够感受到艺术中所包含的独特的意义,同时引发个人的共鸣。以上,这也就是艺术教育同领悟性原则的所具有的联系。在进行艺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需要让学习者能够首先对艺术有一定的感悟,能够感受到艺术背后所蕴涵的基本意义,从这就可以发现领悟性原则同艺术教育之间的联系。

三、领悟性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艺术是一种情感方式的表达,通过一定的媒介方式将所想的感情表达出来,达到一种情感的认同。艺术主要通过感受来进行交流表达,也就是通过个人对艺术的自我领悟性来展现对艺术的理解。创造艺术的人通过把其内心对生活的感受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这其中包含了艺术创作者的内心感受。每个人在学习或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能够通过其个人的领悟力来对这些作品进行把握,通过自身的感受来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和感受,感受艺术创作者们赋予艺术中的深深地细腻的情感,来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真正达到懂得艺术作品的真正内涵。艺术教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它没有一个公式的套式去学习它,而是通过一种非常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人去学习它。就艺术教育的本质来说,学习者首先要对艺术教育中的作品能够有所感悟,能够通过艺术作品来体会到其中所要表达的内涵,能够从中获得共鸣。首先要做到这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需要领悟性原则来达到这关键的一步,只有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方式,能够理解通过何种手法来表现何种情感,才能够自己通过运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四、如何更好发挥领悟性原则对艺术教育的作用

1.重视关于艺术教育中的个人感悟和个人领悟关于艺术教育,需要掌握教育的方法,正如前面所说,关于艺术教育,不能同传统的教育方式等同,而是要采用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关于艺术教育,首先第一步是要让学习者能够进行到艺术的世界中来,通过播放或者展现一些艺术作品,让学习者们自己去感受它,通过个人的感受去领会艺术的内涵,这就需要发挥领悟性原则的价值。领悟性原则比较抽象,不过这对于艺术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艺术创作者通过把其内心的感受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世界,供观者欣赏,学习者首先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进行感受,然后再逐渐发现通过采用何种方式来对对何种感情进行表达,从而转换为自己的个人领悟,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艺术的内涵以及艺术的创造方式手法。领悟性原则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感悟,它与个人经历等有关,很难通过某种客观的方式去解释,同样很难通过某种客观标准评价,但好的艺术作品正是通过其所传递的意蕴,为人所感知,这也正是艺术教育取得成功效果的重要标志。通过学习者对其所含的意蕴进行领会,然后转而学习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艺术性的表达,通过作为艺术教育者对其进行一定的指导和纠正,这样才能真正地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来。2.加强对艺术性教育中技巧的运用和重视在艺术教育中,领悟性原则非常重要,同时也要重视学习者对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领悟性原则是首要原则,同时也正是借助艺术技巧的表达,才能把个人的感悟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从而创造好的艺术作品。在艺术教育中,不同艺术有着其独特的技巧和手法,通过一定的媒介方式将个人情感感悟表现出来,完成艺术的创作性表达。对此,要将技巧同领悟性原则结合起来,这样对达到好的艺术教育更有效果。

五、结束语

终上所述,需要明白艺术教育中领悟性原则的重要性,在教育者进行艺术教育中,首先需要让学习者们感悟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领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同时加以艺术表达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定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徐寅.略论领悟性原则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0,(03):59.

[2]孙韵.浅谈艺术教育的领悟性原则[J].剑南文学,2010,(02):97+99.

[3]王伟.艺术教育领悟性原则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0,(07):232.

独特的教育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有效性;自主性;独特性

一、倡导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取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兴趣爱好之基础上的探究式阅读,创造式阅读,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个性化阅读是必要的。

(一)阅读教学的本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深层次地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个体运用已知探究未知并重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学习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认知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目标,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阅读感悟的能力;尽可能使低层次的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让中等生吃好,优等生吃饱,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板块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即: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要“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肢解文本一套标准到底,不容学生有半点疑惑地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所以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的标志。

二、阅读教学的现状

“个性化阅读”做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但从实施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实施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不少教师、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少数教师学生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

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未能全面吃透,片面地将“个性化”作孤立的理解,导致引导、参与、纠正不力,民主有余,集中不够,放得有余,收得不够,讨论有余,总结不够,改革有余,继承不够,这个观点也称赞,那个观点也表扬,一味“捧杀”,在这样的理解下,课堂或许是活跃了,但走了偏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久而久之,我们也可能将培养出一批刁钻古怪、个性乖张的学生来,这与课程改革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同样是相左的。

三、个性化阅读有效性的实践

(一)个性化阅读的实践

把学习的权利留给学生,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让每位学生在走进文本、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研读、体验、感悟,使语文素养在每位学生的身上得到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并最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

1.倡导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差异性使然。

教育之父夸美纽斯曾有响彻世界的宏论:“人类这个理性的动物不要由别人的心智去领导,要由他自己的心智去领导。” 莫泊桑也说:“才能是来自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观察、理解和判断的一种独特的方式。由他自己的心智去领导,就是自己去思维、观察、理解和判断的过程。”

2.了解现状,因材施教,让学生看得见、够得着、愿意学、主动学。

3.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

4.整体感悟,不要越俎代庖,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5.平等对话,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欣赏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6.合作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让教师做学习型教师,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提供保障

独特的教育方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马头琴;教育功能;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16-0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人们处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和文化多元化环境中,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国家将马头琴包含在内的105个文化遗产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向全社会公布。马头琴是蒙古族器乐的卓越代表,是民间艺术家所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演奏的音乐,韵调激昂、粗犷,将蒙古族的日常生活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马头琴文化的传承,对保护蒙古族文化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1 马头琴艺术的现状

马头琴是蒙古族器乐的主要代表,在蒙古自治区中深受人们的尊崇,是蒙古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另外在辽宁、新疆等地也比较流行。近年来马头琴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潮尔、胡尔、泛音和实音四大著名门派的相关曲目失传严重,因此,加快对马头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

2 马头琴的传承方式

在很久以前马头琴的传承方式主要体现在家族传承和拜师学艺两个方面,后来又增加了学校传承方式,下面就针对这三种传承方式做个介绍。

(1)家族传承

家族传承比较容易理解,是指马头琴演奏技能在家族内部传承。主要有长辈将有关马头琴演奏技巧和演奏方式传授给晚辈,在传授过程中一般挑选乐感比较好,学习能力比较强的晚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马头琴传承过程中能够保持原有文化特色。演奏马头琴需要掌握一定的力度,演奏的过程中还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和耐性,由于身体素质的差异,马头琴的传授只挑选晚辈中的男孩。蒙古族特殊的游牧生活方式,使这种传授保持了很长的时间。

在这种传承方式中,晚辈的仍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悟性,才能充分的把握马头琴演奏的精髓。草原上居民之间相距比较远,这给传承过程中演奏马头琴的技术交流带来了难度,晚辈只有努力的演奏自家传授的马头琴曲目。要想获得其它演奏曲目,也只是偶尔听到从远处传来的其它曲目。学习的客观环境比较复杂,要想将马头琴演奏好,除了认真刻苦学习长辈的演奏技巧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对马头琴的钻研和感悟。

(2)拜师学艺

随着蒙古族生活方式逐渐趋于稳定,马头琴演奏技术之间的交流也频繁起来,一些演奏技术卓越的,民间艺术家演奏的曲目开始广泛流传。想学习马头琴演奏的学生都是慕名去拜访老师,然后学习相关的演奏曲目和技巧。这种传承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老师和学生居住的距离比较近,需要学生定期的到教师家中学习。另一种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学生会居住在老师家中,系统的学习马头琴的演奏技能。

在传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带一些学费和粮食,在学习闲暇的时候,还需要帮助老师做一些家务。这种传承方式在民间流行很长的时间,成为马头琴传承中的重要组成方式。学生定期到老师家中以走读的方式学习,需要协调好自己和老师的时间关系,而且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才能将马头琴的演奏知识系统的掌握。学生寄住在老师家中学习马头琴的相关知识,对不懂的知识可以随时请教老师,因此,这种传承方式优点比较明显。

(3)学校传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民族多元文化的学习,马头琴这个蒙古族独特的演奏乐器受到了很多的喜爱。在这种趋势影响下,其传承方式也以课程的形式走进了课堂。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已经开设了马头琴相关的学习课程,一些大学还将马头琴的学习融入到音乐专业中。

这种传承方式是对上面两种方式的有效补充,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学校有固定的场所,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安排进行学习,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学习。通过教材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风格的马头琴演奏技巧知识。不过在这种传承方式中,老师需要在马头琴演奏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马头琴不同的传承方式,使蒙古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很好的保存下来。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接触和学习它的内涵,给马头琴这种艺术演奏形式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马头琴传承中的教育功能

马头琴在传承的过程中,除了让人们对马头琴这种艺术形式有了充分的了解外,它还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能够提升陶冶人们的情操,充分感受马头琴蕴含的民族文化气息。

(1)美感熏陶

在现代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艺术中蕴含的美,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等都是很重要的教学目的,这种对美的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美育。马头琴的琴声是其它乐器很难模拟出的,它优美动听能够将草原上独特的景象,描述的十分的传神。曾有人对马头琴的琴声做过形象的描述: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言语更能拉近人们和要表达意境之间的距离。通过悠扬的马头琴声可以人很容易的想象到广阔的大草原,以及大草原上空飘荡着多多白云;当马头琴的韵律变得忧伤时,人们就会有潸然泪下的冲动。

马头琴和听者之间极易形成共鸣,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学生美感的熏陶作用十分的明显。在众多的乐器中,马头琴能够让人充体验受美的存在。

(2)影响人的智力

智力因素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其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指人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记忆能力等。

①观察力的培养

马头琴作为蒙古族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主要描述牧民的日常生活。具体用什么乐器能够贴合实际的,将其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出来,是演奏家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它需要演奏家们对牧民的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还要考虑怎样和乐器音律完美的融合。因此,能够创造出家喻户晓的马头琴曲目,需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

要想充分的把握马头琴中的精髓,将马头琴的演奏提升到一种境界,必须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它是学习马头琴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懂得欣赏曲目的内涵,还要注意教师是通过哪些动作将其表现出来的。在开始学习马头琴的时候,学生技能的提升主要是通过观察教师的演奏开始,因此,十分有必要将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模仿到位。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才能达到马头琴惟妙惟肖的演奏效果,最终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

马头琴的学习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提升注意力,并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将注意力进行合理分配,长此以往能够使学生们的注意力提升一个新的高度。

②创造力的培养

马头琴的从起源到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更好的满足演奏要求,其外形和制造材质,经历了很多次的改变。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大师高齐宝力在传统的基础上曾经对马头琴进行了三次改革,使马头琴的音律更加符合演奏者内心表达的思想。马头琴不断的改革过程中,锻炼了人们的创造力。

③记忆力的培养

前面我们介绍了马头琴的家庭传承和拜师学艺的传承方式,这两种方式并没有乐谱可供学习者参考。老师教授时主要通过实际的演奏方式进行,主要凭借记忆力来完成整个传授过程,学生在进行曲目的练习的时候也是依靠记忆完成。学习们不断进行演练,长此以往,能够对学生的记忆力进行很好的锻炼。

(3)影响人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虽然不参与事物的认识过程,但是却对认识过程起着制约作用。比如,人的情感、意志和性格等。

①对人情感的影响

蒙古人独特的生活环境,使其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马头琴的产生人们也赋予神奇的传说,在民间广泛的流传。牧人苏荷的小白马在参加那达慕大会时,被王爷射死。为了表达为小白马的思念之情,苏荷用木头和马尾制作一把琴,并将木头刻上小白马的形象。这个传说表达了牧民对马的深厚感情。广泛流传的传说成为蒙古人家庭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童感情的开始,因此,马头琴对人们感情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对人意志的磨练

马头琴成为蒙古族受欢迎的演奏技艺,要想将其演奏的出神入化,短时间的学习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日积月累。马头琴具有传男不传女的特点,它并没有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而是演奏马头琴需要一定的臂力和腕力,并经过无数次反复的练习,对人的意志力是一个极大的锻炼。

③对人性格的影响

在马头琴的学习中,需要学习者踏踏实实的对基础知识进行练习,这样有助于人们养成稳重、踏实的性格。在对不同曲目的演奏中,让蒙古族人养成了宽广的胸襟。

4 总结

独特的教育方式范文第7篇

为了教好语文,能够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成长,许多教师都在进行着努力。但是,通过仔细研究现在的语文教育,我们不难发现,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教师们都在努力地寻找着原因,并且在认真地进行改正。下面是经过研究探讨提出的几点问题。

1.课堂气氛较为平淡

近观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课堂上少了琅琅的读书声,首先,很大部分都是教在独自讲解。学生一直在听从老师的话语,极少有自己的思考,这对于培养学生个性来说,有着很大的问题。第二,由于是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过少,教师不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不足与问题,也不能真正地进行适当的教学。第三,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现在的教学通常都是按照课本的课文进行讲解,课文怎么写,教师怎么讲,而且每天的教学都分为几个步骤,读课文,学生字,写生字,这样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独立的思考,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2.网络语的发达

现在的孩子对手机、电脑等数码终端设备的了解比较充分,接触的网络信息也非常多,大量不规范的网络用语充斥在学生的视野里,有的是方言读音不同而杜撰的,如把“没有”写成“木有”,“喜欢”写成“稀饭”,“过奖”写成“果酱”;有的是用英文开头的字母,如“鄙视”写成“bs”;有的用数字替代,如“就是就是”写成“9494”。这些网络词语严重污染着语言环境,冲击着语文教学。

3.考试的功利性

现在的小学语文考试不再仅仅是面向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而是为了过早地分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做出了一些改变,考试题中多了些拔高的题,不少是一些字谜类的题,学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学习水平,教师也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水平,从而无法做出专业的讲解,学生的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这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来说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培养学生个性的方法

1.保证课堂生动

生动的课堂是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的关键,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生动的话语与课本上栩栩如生的图画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引导,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之中,能够更加放松,从而有勇气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并且认真地思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能够有效的发展学生的个性。

要想使课堂生动,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正确地理解把握教材的难点重点,在课堂上能根据学情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流程流畅而不滞涩。

其次,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而兴趣盎然。

第三,教师要让学生多多展示自己,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给出较为中肯的评价与恰当的奖励。奖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鼓励方式,小学生较为喜欢展示自己的才能,希望能够因此得到老师的重视,作为教师来说,要给学生较多的展示机会。学生会全身心地融入其中,而老师的一句夸奖会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

第四,课堂上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小学生对于游戏有着偏爱,教师可以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应用有效的游戏方式来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课堂氛围的活跃奠定良好的基础。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思考,这些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提高学生的好奇心与独特的思考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特的思考能力。之前有一则新闻震惊了很多的家长与教师,一位教师让学生画一个西瓜,很多学生都用绿色的颜料涂满了西瓜的外表,只有一名同学将西瓜画成了五颜六色的样子,但是老师说这名同学的西瓜画得不对,并且给予了他很严厉的惩罚。教育界的一些学者认为,这名被惩罚的同学有着独特的想象力,而这名教师成为了扼杀这丰富想象力的刽子手。培养学生独特的思考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一门技能,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要注意学生的独特思考能力,要做到真正地用心培养。小学语文中课文的教学占了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课文的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虽然课文的中心意义有着一个相对来说较为标准的答案,但学生的思想与思考方式不同,这些因素会随着经历的事情而改变,所以当听到不同的答案时,不要去急于否定,应该认真地聆听学生的意见,要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过早去纠正,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特的思考能力来说,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要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在学习之中是十分重要的,想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可以在讲课前带领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自然界的物种,同时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有趣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自由思考。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着这些思考题进行讲解,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后,学生会因为想要得到正确的答案而认真听讲。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时,会有更大的积极性,上课也会认真听讲,真正为培养个性而努力。

3.学习与考试的公平性

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均衡,要有效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魅力,学习到中国的文化知识,从语文教学中深化和习得艺术知识与德育知识。要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要因为应试教育而禁锢了学生的灵魂。在教育上还要注重数码设备的使用方法,不应该让网络中不健康的信息影响学生的学习,减少网络用语与错字现象。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是对学生个性培养的一大重要方式。

其次,考试要结合所学,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考试而考试。上文中提到,有些地方的考试内容过于偏向字谜形式,这样的考试方式是不提倡的。要真正地做到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出题,考试的目的是检测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只有结合所学才能真正地检测出学生的不足,才能够让他们针对不足想出解决办法,这对于教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环。

独特的教育方式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教学表现力

1632年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该书研究的是“把一切知识传授给一切人的艺术。”把教学当作艺术,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常新的命题。体育教学是中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艺术也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艺术对于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何为体育教学艺术

什么是体育教学艺术?从目前一些研究资料分析表明,其看法尚不统一。有的强调体育的“三基”,认为体育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素养高;有的注重组织教法,指出体育教学艺术就是教学方法的熟练运用;有的更直言不讳,认为体育教学艺术就是讲解与示范的艺术。这都从不同的方面阐明了构成体育教学艺术的因素或实践表现,但都未能给体育教学艺术以全面而科学界定。

笔者认为:体育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艺术。它是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愉悦中高效率地进行乐学乐练的教学技能技巧;它也是教师学识与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升华,同时也是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再现。因此,体育教学艺术本质或真谛就在教学符合规律性与教学具有独创性的完美结合。

二、体育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审美性

体育教学艺术要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教学与审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体育教学艺术是体育教师发挥自身的魅力,综合运用体育教学技术和技能,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所以,审美性是体育教学艺术最根本的特点。体育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二)创造性

富有创造性是体育教学艺术的又一特点。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体育教学艺术同样具有创造性,照抄照搬会使体育教学艺术走上末路。体育教学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都要灵活安排、不断创新。同时,新世纪中学要培养富有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材,同样需要依靠创造性的教学艺术的培养。

(三)实践性

体育教学艺术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体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具有动态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艺术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体育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也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的。离开了实践,体育教学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个体育教师都应该注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追求自己教学艺术的提高。

(四)表演性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行为,如同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包括体育教师的表情态度、体育动作、语言等。体育教师生动形象的表演,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师所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体育教师不仅应当自己去当演员,还应当作导演,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艺术创造活动中来,与学生一起在体育教学舞台中表演。

(五)独特性

体育教学艺术具有独特性的特点,它基于每个体育教师不同的知识结构、阅历经验,个性特点等要求每个体育教师有自己的风格。w育教师独特的教学艺术对于培养新时期中学生独特的个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体育教学艺术的功能

(一)陶冶功能

体育教学艺术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形成鲜明的情境性和非理性因素,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体育教学艺术的陶冶功能在于有效地淡化了教育痕迹,体育教师优美而规范的示范动作、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与学生频繁的人际交往等,使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地激起和维持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等动力系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向学、乐学,使体育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转化功能

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把人类积累起来的体育文化转化为中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进而形成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促进中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体育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在这种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艺术的转化功能并非神秘的、不可捉摸的,而是体育教师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渊博的体育知识、富有节奏的语言、独特的个性等,准确地把握转化的最佳时机,使体育教学艺术的转化功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快乐功能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育教学艺术的快乐功能从多方面影响着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如可以消除由单调的身体练习带来的身心疲劳;降低体育学习中的紧张焦虑情绪等,以轻松快乐的方式激发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体育动作的掌握,并进而丰富中学生的情感和精神生活。体育教学虽是严肃的事业,如果体育教师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可以使中学生在劳逸结合中获得寓教于乐的功效。

四、结语

具有审美性、创造性、实践性、表演性、独特性特点的体育教学艺术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材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掌握体育教学艺术,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苏华.体育教学中艺术交流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J].教学与管理,2016,(9):148- 149.

[2]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