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特殊儿童教育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残疾儿童 受教育现状 思考 建议
2011年4月,中国残联《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各项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情况有所改观。残疾人教育事业,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它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及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作为中国特殊教育主体部分的残疾儿童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一、中国残疾儿童受教育现状
1.在法律法规方面,缺少一部处于核心地位的《特殊教育法》。教育立法实践的指导和特殊教育活动的规范都需要一部明确的独立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规范特殊教育活动的法律比较零散,虽然残疾儿童享有义务教权利的规定在宪法和残疾人保障法中都有出现,但是这些规定多为附加性,体现教育公平原则而已。199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是现行的规定残疾人受教育的法律,细观其中条文,我们不难发现相关条文多为原则性、倡导性,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需要具体和细化的条文。1994年出台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本身立法层次低,因此即使作为一部规范特殊教育活动的专门性法规也未能发挥实践作用。
2.特殊教育资源数量不足,残疾孩子失学多。根据全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00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为39011人,相当于全部适龄入学残疾儿童的22.8%,207123名残疾儿童少年因贫困未入学,占未入学残疾儿童总数的53.03%。(卢德平,2004)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共8296万残疾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特殊学校只有1705所,在校学生51.9万,相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弱中之弱。
3.特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中西部地区比较缺乏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西部12省(市、区)因贫困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达183355人,占失学残疾儿童总数的46.94%。中部经济欠发达6省(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因贫困失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达135181人,占总数的35%。”目前我国30万人以上的县还有353个没有特教学校。大部分残疾儿童家庭环境条件较差。在我国的6000万残疾人中,90%以上生活在农村,而其中有20%以上的残疾人处于贫困状态。(高一村,2006))困难的经济状况,使得许多残疾儿童错失诊治的时机,无力购买辅助设备和支付受教育学杂费用。残疾儿童家庭贫困,而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资源过少,教育成本高,导致许多残疾儿童失学。
4.教材陈旧,师资力量不足。在教材方面,我国聋校现用教材是1995年由全日制聋校教科书委员会编写的九年级上下册课本和相关的教学参考书。(闫延河,2008)目前北京市盲校学生使用教材久未更新,特教教师配备标准是1∶14,与正常学生教师标准一样。总体上,特教教材存在着形式单调,教材更新缓慢,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
5.许多残疾儿童的家长,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维护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强烈意识和能力。中国残疾儿童的家长,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团体,共同维护和改善残疾儿童受教育及其他权利。
6.全社会对残疾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缺乏理解和认可,对残疾人缺乏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尊重与善待残疾人的氛围。心理方面,残疾人承受着外界歧视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在生活方面,专为残疾人建设的无障碍设施常被无情占用甚至破坏。比如盲道,经常被商亭、自行车占满。
二、改进中国残疾儿童教育现状的几点建议
残疾人儿童受教育意义重大,它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通过接受教育掌握技能从而获得生存能力的意义,远远大于短期的金钱帮助。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中国的特殊儿童教育:
1.完善特殊教育立法体系,以《特殊教育法》为核心,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法制体系。健全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制度,首先要建立残疾人家长或监护人对侵犯残疾人受教育权行为的申诉和诉讼制度 (李继刚,2008)。要从根本上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依靠法律。
2.对适龄儿童提供公立的、免费的特殊教育。当前《残疾人保障法》中并无对残疾儿童及适龄青少年实行公立的、免费教育的条款。笔者认为,作为一项支持保护弱势群体的事业,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在经济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帮扶,因此应当实行与中国普通义务教育一样的特殊义务教育,并免学杂费等。
3.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特别是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办一定数量的满足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学校;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师资质量,壮大师资队伍;组织专门的教材编写小组,设计与当前社会状况相适应的残疾儿童专用教材。
4.由国家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号召社会慈善团体捐助,中央财政拨款与个人慈善捐助相结合,开发学前特殊儿童的早期项目。如2009年7月,由财政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共同发起的“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助听器抢救性康复项目”。根据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0年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任务,使得18.6万贫困残疾人因此受益。
5.重视家长参与的权利。以家长为依托,辐射带动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与立法。地方各级残联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在特殊儿童家长中普及特殊儿童教育常识和法律常识,定期组织特殊儿童家长交流会,形成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共同参与有关特殊儿童教育的各项决策。
6.普及全民教育,号召尊重理解和关爱残疾人,帮助特殊儿童更快回归主流社会。加强残疾人生活基本便利设施建设,为特殊儿童受教育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高一村.教育:为残疾儿童融入社会打开一扇门[N].中国社会报,2006.
[2]李继刚.美国特殊教育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1):4-7.
[3]闫延河.在聋校使用普校数学教材可行性的若干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8,(3).
[4]牟映雪.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6,(5).
[5]卢德平.中国残疾青少年特殊教育问题评估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5).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支持;特殊教育
近年来,特殊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弊端与不足,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位,同时家庭更是特殊需要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同时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庭教育。由于其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大部分特殊儿童大量的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与父母共同度过的,父母对其实施的补救措施和教育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康复情况及后续发展。相关的研究开始出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影响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了解目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情况能够有效的反映目前社会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有效的投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庭教育与及家庭支持
(1)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家庭教育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早已存在,最有影响力的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家庭教育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而特殊需要儿童由于其身心的缺陷与障碍,他们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家庭教育。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对身心异常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两种形式:由特殊教育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个别教学和辅导,对象是因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校学习的学龄特殊需要儿童和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同时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由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其重点在于通过儿童日常生活,养成良好习惯,配合学校做好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
(2)家庭支持是社会生态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微观支持系统。家庭支持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家庭资源、家庭的关系、家庭功能、生命周期等内容。家庭资源方面设计到家庭的特征、家庭背景、家庭规模、家庭的形式、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家庭资源在家庭支持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方面的支持,涉及到特殊需要儿童的生存的各个方面和学习方面。家庭关系是指存在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例如夫妻关系、亲子系统、兄弟姐妹系统,不过还要包括家庭以外的亲戚、社团、同事、社区人员、专业人员的系统。近年来,亲子关系的协调已经成为普通家庭和谐的重要方面,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来说,这是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否良好的重要方面。
二、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原因
(1)家长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庭作为特殊儿童的生理发育和身心养护的主要场所,家长也是老师,也可以并且应该支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长拥有自己的教养方式,同时有他们自己一套运用于校外学习情境的课程和教学风格,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家庭教育。因此,如果特殊需要儿童想要获得校内外充分的潜在的学习体验,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紧密合作。
(2)家长对儿童的学习情况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在专业人员试图帮助儿童学习的时候,经常向家长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比家长更关心儿童。
(3)家庭可能是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中唯一的一个成人团队,在持续教育的所有进程中:在儿童教育生活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专业人员。我们应该树立以一种持久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4)家庭比任何人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某些方面,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每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限,校外时间可能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促成他们兴趣的培养、动机的形成、习惯的养成、纪律与规则的训练。需求的产生以及健康状态的保持甚至忧虑及压力的出现等。
三、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要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就必须考虑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客观困难。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包括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子女的态度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在这几方面都不容乐观:
(1)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父母,他们是特殊需要儿童的启蒙老师,是与儿童朝夕相处的人,了解儿童所有的习惯与爱好,为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能。然而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目前,我们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无法接触专业的特殊教育理论,没有科学的、合适的教育方法,文化素质低等这些因素成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2)家长的教育态度不积极、教养方式有待改变。在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中,亲子关系成为重点。很多研究都表明,特殊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环境的剥夺而致使儿童早期经验的缺乏,如缺乏母爱、缺乏社会性接触、缺乏有益于智力发展的感官刺激等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其他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够,而已有的支持也是散漫的、无组织的支持,缺乏指导或统一的指导。
四、开展家庭教育与家庭支持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家长通过学习理论,可以了解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就不会盲目的采取不当方法与措施教育儿童。同时家长多参加相关的培训与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可以制定合适的家庭教育计划,传授文化知识,帮助儿童更好的融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
(2)改变家长的不良态度。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素。加大传媒的宣传,教育部门要向家长讲授对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
(3)帮助解决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经济能力低的情况,主要是指解这些家庭家长的就业问题,这样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提供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所需的费用。
(4)相关教育部分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学校、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位、残疾人活动场所等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的作用,将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支持纳入社区建设和基层卫生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左玉婷,卢珊,周芸芸,曹梦希.孤独症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机构的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关键词: 教康养 特殊儿童 教师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知识获得、康复训练和品质养育。但是,目前在特殊儿童的管理方面,教育、康复和养育是分开的。此种模式的效果通常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因此,在儿童福利机构中推行教康养整合模式,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特殊儿童是非常迫切的。
一、教康养整合的意义
教康养整合,是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以儿童为中心,将教育、康复和养育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特殊儿童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能使特殊儿童的身心障碍得到早期干预,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特殊儿童的生存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专业的整合近几年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009年教育行政部门发起“医教结合”的实验。201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特殊教育处谢敬仁处长发表《以人为本,科学推进医教结合实验的探索》。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都反映出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此形势下,不少特殊学校和儿童福利院都开始尝试医教结合。相对于以往将教育和康复分开的模式来说,医教结合模式已有很大提高,但仍缺少养育的介入,始终难以全面满足特殊儿童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将学生的教育、康复和养育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融入课堂的任务,就落在了特教教师的肩上。因此,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已成为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儿童福利机构中儿童与教师的现状
1.儿童的教育、康复和养育现状
我国的儿童福利机构大多以照顾为主,教育、康复、养育各司其职,相互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方面,只是单纯为特殊儿童设计个别化教育,没有将养育和康复结合起来,和普通教育区别不大。更重要的是欠缺康复技能,使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没有得到早期干预。
康复方面,只是通过作业治疗、物理治疗、语言治疗手段,以功能性康复为目的。特殊儿童缺少教育的支撑,在认知上普遍存在问题,康复的效果也事倍功半。
养育方面,儿童福利机构传统的集中养育模式,把特殊儿童集中起来看护式管理,只管吃饱穿暖,忽略了儿童的其他需求。集体的管理和闭塞的环境,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差。
2.特教教师的专业现状
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也就是说,让特殊需要的儿童怎样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怎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怎样发现、培养天才儿童,这些都是特殊教育学的研究范畴[1]。特殊教育的专业性,决定了特教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学量的特殊课程,如手语、盲文、康复医学、保育学等,针对特殊儿童做个别化课程教育。不仅如此,特教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能正确引导特殊儿童适应和融入社会。
从目前特教教师的专业化结构来看,大部分的特教教师专业知识匮乏。很多教师只懂得普教的教学,对个别化课程的理解模棱两可,只是针对学生个别教育,没有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进行个别化课程的系统教学。而关于康复治疗,很多教师都觉得是康复治疗师的事情,因此能够提供语言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相关服务的专业教师少之又少。在养育方面,许多教师没有养育经验,在教学中不知道学生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能将课堂中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教师难以在教学中体会到教学效果,成就感低,容易引起职业倦怠,从而影响特殊儿童教育水平的提高。
3.特教教师专业知识实践现状
目前,由于教康养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尚未共同探讨如何服务于特殊儿童,导致特教教师、康复人员和养育人员的专业知识没能发挥最大优势,为儿童提供的服务缺乏计划,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对策与建议
1.将教康养进行有效整合
针对特殊儿童的个别化需求,对每个孩子进行评估分析,把能力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班,教师结合学生的需求设置个别化课程,每节课最大可能地融合康复训练和生活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运动、感知和语言方面的能力。在养育中,进行类家庭的养育,设置若干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单元,从建筑结构到内部环境都按照家庭模式建造和配置,每个家庭按年龄和性别分别安排4-5个原集中养育的孤残儿童,家庭里的“妈妈”或“爸爸”由福利机构在本单位或社区里招聘人员担任。家庭内部成员间以父母及兄弟姐妹相称,所需费用由政府提供。在这一养育模式下,以福利机构内家庭为基地,由“专职父母”为孤残儿童提供直接的关怀和照顾,由福利机构内的教师、医疗康复人员提供专业服务和支持[2]。
2.对特教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
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张文京教授将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分为专业核心知识、探究性知识和拓展知识,其中专业核心知识指各类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早期的诊断和干预、特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特殊儿童养护方面知识;探究性知识涉及个别化教学活动设计、特殊教育课程理论开发、特殊班级管理等知识;拓展知识指教师所了解的语言、动作、游戏、音乐、图画等康复治疗方面知识[3]。将这些知识系统化地让教师学习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3.对专业知识培训的实践性落实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特殊教育老师在教康养方面已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康养整合,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可通过以下四个流程加以实施,即:召开教康养专业整合会议,制订教康养专业整合实施计划,入户指导和建档追踪服务。
(1)召开教康养专业整合会议。
将特殊教育老师、康复人员及养育人员集中起来,共同探讨教康养整合的意义,如何开展教康养整合,以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康养三方如何携手共进为儿童服务。
(2)制订实施计划。
对召开的会议内容进行整理,制订出特教老师和康复人员进入到养育区进行指导的计划。具体做法是特教老师和康复人员针对儿童的个别差异性,共同探讨出一份既包括特教又包括康复的指导计划,该计划为训练儿童的季度目标。每三个月检核一次目标,视目标的实现情况而制定新的季度目标。季度目标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特殊儿童对知识的接受性。
(3)入户指导。
特教老师和康复人员将共同探讨的季度目标带到养育区,帮助养育区工作人员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对“家庭”的需求。具体做法是,特教老师和康复人员将计划细则罗列清楚,每项计划均附有可实施方法,且特教老师和康复人员应示范每项计划供养育人员观摩学习,以便没有专业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养育人员仍能独立实施计划内容。这样做,除了满足养育区对特殊儿童的照顾外,特教教师和康复人员将课堂的教学实际运用到生活中,在养育区中指导“妈妈”配合教学,起到家庭教育作用,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化学习。
(4)建立档案,追踪服务。
将每个特殊儿童从评估到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及类家庭中的教学情况都建立档案,同时每个月都进行前测和后测,评定学生在实施目标计划后所达到的效果,并进行跟进。
教康养整合模式是传统儿童福利机构模式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转变,是由传统的照顾模式转变为以服务儿童为中心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特殊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http:///link?url=_xDzeCciTbtddwqPZP
KIGOIT_Yimjz6b6UECfmD7Iq21_BzEsoBzjOmb1prMwiH1.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1―0027―0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离婚率、犯罪率的大幅度增加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许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了单亲家庭、离婚后重组家庭、寄养家庭、罪犯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类型。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爱护和管教,抗挫折能力低下,是非观念淡薄,学业成绩下降,思想品质下滑,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本文在对特殊家庭教育缺陷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缺陷
1. 父母“淡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是教育的计划者、实施者和参与者,但特殊儿童教育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导致一些父母逐渐失去信心。在特殊儿童的家庭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比较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低,对孩子缺乏了解,疏于对孩子的教育,更有家长常年见不到孩子,家庭教育成了爷爷奶奶的责任。自身的缺陷导致特殊儿童在心理上容易自卑、胆怯、害羞、不愿意与人交往,如果父母不积极引导孩子参与社会生活,将导致孩子早期社会化的失败,甚至出现人格。
2. “过度”与“放任”教育。很多家长对特殊儿童缺乏正确认识,不能正视孩子的缺陷,一味地教孩子各种知识,而忽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的家长认为,特殊儿童的早期康复等同于“医学治疗”,经过康复治疗特殊儿童就可以获得某一方面的“正常”,如会说话了、智力水平提升了等等,因此忽视对儿童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的家长过分夸大孩子的缺陷,认为学校即使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也于事无补,孩子的现状不可能得到改变;有的家长仅仅把自己定位为孩子的抚养者,忽视了自身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错过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间。
3. 缺乏专业知识。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孩子的心理往往是敏感和脆弱的。特殊儿童家长不但要注意孩子身体的变化,更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大多数家长掌握的特殊教育知识匮乏,虽然一些专业机构及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一些家L培训工作,但也很有局限性,不一定适合所有家庭。特别是一些相对偏远的农村家庭,家长对特殊教育知识了解得更少,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合特殊儿童,影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
二、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对策
1. 学校方面。应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从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特殊地位和功能来看,教师不仅要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和一般家庭学生一样进行教育,更要从这些学生的家庭特点出发,从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方面加倍关心、对症下药。一是行为上严格训导。教师在教育这部分学生时,要不断进行角色转换,既做老师,又做家长,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学习上热情帮助。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适当补课,使他们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三是心理上对症疏导。应多关心、爱护这些学生,不因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而冷落他们。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有母亲般的慈爱,对学生的生活,大到家庭的生活状况,小到吃饭穿衣,都应一点一滴关心到。
2. 社会方面。社会教育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力量的参与可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也可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把关工委、司法、政府、企业、街道、居委会等动员起来,共同参与到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形成社会化的育人体系。政府给予行政支持,企业、街道、居委会可作为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服务基地。多方联动,充分发挥学校、社会联合教育的力量,使特殊学生在全社会的支持下顺利成才。
关键词: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进城务工人口在不断壮大,导致儿童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就导致了儿童出现心理、生理状况的局面进一步恶化,研究如何提高当前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水平,如何将他们塑造成祖国的可用之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体制的缺陷
2.1课程更新速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最近一些年来,我国中小学等各类普通学校都对音乐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教学模式也逐渐转向了素质教育,然而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则远远落后于普通学校的改革速度。现今,大部分特殊儿童的音乐课程依然依照多年来的老旧方案,授课教材也大都十分陈旧。还存在一些学校只关注文化教育的成果,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能力严重忽视的状况,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步入社会等都是不利的。由此可见,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易远远落后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未能跟随时展的步伐,更未能满足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及发展需要。
2.2对教材的重视胜于对综合素质的重视
虽然对于特殊儿童音乐教材的编制非常关键和重要,但是对于这类认知带有缺陷的儿童我们过分地关注他们对教材的理论的掌握,过多地强调他们认识乐谱、拍打节奏的能力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以及实际能力的提高存在很大的限制。另外,对于当前特殊儿童的音乐教材的编制上和他们的培养目标还是存在着一些偏差和矛盾的,对教材的重视只会使教师忽略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此以往将严重制约特殊儿童的发展。
2.3尚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是当前我国各类院校的弊病之一,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发展。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也同样存在此类缺陷,他们的教材的确定通常是由老师来确定的,教学方法也是有授课老师自己的经验总结得到的,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则大多遵循老旧的教学计划。一些存在自闭症等疾病的学生往往难以顺利实现学习,他们只是被动地跟随模仿,难以真正了解和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除此之外,对于特殊儿童的具体培养方案均是通过教育机构进行决策的,这就导致了一直以来他们的授课教材、课程安排、培养目标等都是一成不变的现状,未能针对性地为那些自闭症等学生出具一套真实、可行的授课方案,最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严重拉长了这些儿童的康复周期。
3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改进措施
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不仅仅是特殊儿童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应当综合各方面因素,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这里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目标、教学手段、课程方案这几个方面入手,下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3.1科学确定培养目标
对特殊儿童的培养目标树立一个科学、准确的观念,并进行合理的确定是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首要步骤。只有培养不表科学合理,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对教学课程的设置以及对教学手段的完善。依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我们可以将对特殊儿童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成良好的社会公民,使他们具备普通公民应有的社会道德感、责任感,并且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社会观;培养具有社会价值的公民,首先要帮助特殊儿童完成基本的日常行为,改善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向他们传输一些基本的社会技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多地创造自身以及社会价值;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情操,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培养高尚的兴趣和追求,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积极面对人生。
3.2完善教学手段
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授课的教师应当时刻牢记特殊儿童才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教学计划死板地教学。要更多地考虑的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具体因素,尽量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教学、体态语言方法教学等方式,通过对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及创新,帮助不同的学生适应课堂教学,使他们能够敞开心扉,积极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
3.3改进课程方案
要想更好地帮助特殊儿童健康发展,提高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对课程方案进行改进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的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因素。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对课程的整合,关注特殊儿童的感知认知能力以及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可以帮助特殊儿童更加有效地识记歌词、准确发音、科学认谱。勇于冲破学科的约束,积极和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还要将学生情感的培养考虑进去,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生活,提高情感认知水平,促进特殊儿童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娜.浅谈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J].林区教学.2010,(4).
[关键词]“特殊儿童;家长;支持;利益相关者;需求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060 ― 02
一、引言
综观国内外有关特殊儿童家长的研究,尤其是我国目前对特殊儿童家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特殊儿童家长心理、行为训练与亲职教育需求上,对于如何通过特殊儿童需求全方位支持来带动特殊儿童的康复,以及从利益相关视角系统地研究特殊儿童家长需求支持的文献并不多见。特殊儿童的康复关联到患儿保健和心理专业人员、家庭资金支持、家长康复教育指导与心理疏导、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工作者、公益组织,甚至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仅靠一个诊断专家、一个部门或者国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去完善特殊儿童康复服务产业链,是很难推动整个产业整体水平的发展。
对于特殊儿童康复业来说,构建特殊儿童家长需求支持体系,对于提升我国特殊儿童康复水平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因此,在对国内外有关特殊儿童家长支持需求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视角分析特殊儿童康复联动模式,以系统的观点构建特殊儿童需求支持体系,以患儿康复为核心目的,充分考虑各方诉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实行模块化设计,以增强环境适应性。这一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推动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特殊儿童家长支持需求的内涵
社会支持源于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了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正向作用。House指出,社会支持是指对于处在焦虑中的个体有意义的人群,比如家人、朋友和同事。Batrera认为对社会支持应该考虑到个体的社会处境、个体所知觉到的社会支持与行动化支持。刘晓和黄希庭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维持个体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身心,并在压力情况下,缓和压力事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一般情况下,社会支持可分为三类:(1)可见支持,也叫工具支持,指的是个体实际接收到的物质、经济、家庭照顾、社区扶助等支持;(2)情感支持,这是一种主观感知支持,指的是个体能感知到的尊重、关心、归属感、赞赏等情感体验和满足,这和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连;(3)信息支持,指的是来自于支持方的专业信息资源、建议、反馈和指导等,这主要源于信息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另外,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还包括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主要体现为由于个体差异,社会支持作用在不同个体身上所表现出的不同效果。
这里把特殊儿童家长支持需求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外部的社会支持,二是来源于自身的自我理性支持。外部的社会支持如前所述社会支持理论,包括来源于社会捐助与民生工程资金支持、银行理财服务、社区贫困补助、康复机构治疗、特殊教育等外显性支持,还包括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受到的尊重、关心、理解和赞赏支持,平等的氛围和广泛传播的特殊群体文化至关重要,另外,患儿保健和心理专业人员的专业诊治和指导、网络群体的建议和反馈、信息平台和公益讲座的知识资源传播等社会支持。
自我理性是个体的一种高级认识形式,是个体对自身及所处的环境进行综合认知的一种精神力量。特殊儿童家长自我理性支持是不借助外界力量的情况下,自身经历痛苦、觉醒、学习、接受、参与和成长的过程。提高和发展特殊儿童家长自我理性,能够改善他们的认知能力,加强自我完善,从而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自我理性判断过程中,科学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重要要求。特殊儿童家长都经历过对相关障碍知识从无知到浅知、再到深知的过程。但不是每个家长对相关知识学习都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深度,精确且深刻的知识获得能够促使自身改变和成长,相反,不准确、不够深度的知识对自身理性成长不但没有裨益,还可能扭曲原有的思想。比如,尹建莉认为自闭症大爆发多是由于家庭教养的原因,假如家长认同这个观点,可能会给自身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此外,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弹性也是保证自我理性支持的重要因素。最后,社会实践和自我经历是检验自我理性支持效果的重要途径,特殊儿童家长在自身经历改变后,感受到了自身生命质量、孩子康复状况、家庭氛围等改善,从而会更加深入地去学习。
三、特殊儿童家长支持利益相关者研究
(一)利益相关理论的应用
在国内外,利益相关理论大多应用在企业治理研究方面。随着利益相关理论的发展,这一理论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成为一种流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本研究将特殊儿童家长支持需求的利益相关者界定为因特殊儿童康复过程中家长支持而受益或受损,能够影响特殊儿童康复目标的实现,或由于康复目标的实现而受影响的个人或群体。
特殊儿童的康复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把这个系统工程作为项目来执行,形成一个有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等要素组合而成的有特定目标的契约关系。因此,特殊儿童家长支持活动可以运用利益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本研究着眼于利益相关理论视角,在特殊儿童康复过程中家长支持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相关访谈和专家评分,识别和确定利益相关者,明确利益相关者的支持需求。
(二)特殊儿童家长支持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由于特殊儿童家长支持过程中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者,因此,本研究主要从利益相关理论视角,尽可能考虑全部参与支持活动中且相互影响的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为了准确识别和确定活动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特殊教育专家咨询和访谈,根据查克汉姆的理论,将特殊儿童家长支持利益相关方分为两类,一类是契约性利益相关者,另一类是公众型利益相关者。前者包括政府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教育部门等)、公办医疗机构、民办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工作者等;后者包括公众、社区、公益组织、网络群体、信息沟通和传播平台、银行等。
四、特殊儿童家长支持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将地方政府、康复供给方(包括特教机构、医疗机构等)、家长自身、网络支持群体(包括公益组织、媒体、信息平台等)和公众确定为特殊儿童家长支持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并他们各自的利益需求进行深入分析。
(一)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特殊儿童家长支持活动中的利益诉求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利益诉求指的是通过政策制定和服务供给,满足特教康复业的发展需要,推动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高等特殊教育良性发展;微观层面主要是通过政策完善和资金投入,改善医院、康复机构的康复能力不足的现状,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二)康复供给方――相关者包括特教机构、医疗机构等,其存在的主要目目标是为特殊儿童康复提供咨询、诊断和治疗,改善患儿的障碍状况;在此基础上,民办康复机构获得一些商业盈利。对于一些公益性的民办康复机构,可以给予政策、资源上的倾斜,以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投入到残疾人康复事业。各地的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着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的职责,应该在师资、设施条件、管理制度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网络支持群体――作为公众型利益相关者的主要代表,网络支持群体在特殊儿童社会支持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信息平台沟通和分享经验和教训,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互助群体。公益组织则需要政府放宽政策,提供场地、资金支持等。
(四)家长自身――既是支持的需求方,又是支持的供给方,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的支持能否满足家长支持的需求,是衡量社会支持是否有效的关键。这里主要体现为家长的自我理性支持,要在专业认知、心理素质和实践中转变自身理念,从而改善特殊儿童亲职教育效果,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
(五)公众――把公众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源于现阶段公众对特殊儿童,尤其是自闭症儿童认识和接纳度不够,需要大范围普及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特殊儿童的个性和特点,建立更加包容的社会文化。社区是特殊儿童生活的地方,
五、结语
在特殊儿童数量日益提高的今天,社会中的个人、群体和组织应该更多关注这个以前较少被关注的群体。每一个特殊患儿背后的家庭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心酸的历程,他们渴求被理解、学习新知识、干预得到的改变、政策支持、心理援助等。构建特殊儿童家长支持体系,为患儿及其家庭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支持服务,在知识、医疗、干预、经济、心理、文化环境等方面建立目标统一的支持体系。各利益相关者成员专注于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观,促进特殊儿童康复行业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方方,杨柳.近十年我国有关特殊儿童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的研究进展〔J〕.现代特殊教育,2015,(08):9-12,80.
〔2〕刘慧丽,邹广万.我国自闭症儿童家长需求及社会支持研究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2015,(04):9-13.
〔3〕张晓丽,尹贻林.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项目需求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05):27-32.
〔4〕罗永泰,李津.从利益相关视角分析动漫品牌的需求〔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70-75.
推进幼儿特殊教育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让智障幼儿沐浴早期教育的阳光
融合背景下特殊早教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1+X”康复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深化“医教结合”创新早教途径
立足康复训练 促进早教课改
课堂观察:审视和反思特校课堂教学行为的新视角
加强支持性就业指导,强化残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注重课堂语言实践 提高聋生语文能力
聋生数学操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聋数课堂
培智数学课堂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使用
爱,可以改变一切
是谁激活了课堂
“勿以善小而不为”
特校言语康复专用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解读
云南省举办第二届特殊教育教学研讨会暨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
重视听觉技能训练 培养盲人听距离感
实在的理念 实用的专业 实效的职教——浙江省温岭市聋哑学校发展纪略
呼唤高素质、高水平的特教教师
新形势·新问题·新思路——四所师大教授谈我国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科学建设
抓住机遇,推进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发展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初探
培养多学科人才,建设特殊教育综合服务体系
特教师资培养与高师特教专业建设思考和行动
杭州聋校校长赴京参加教师节全国表彰会
中美两国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现状分析
让特教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成长
如何培养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听障学生手语伴读现象剖析及教学策略
用瑞吉欧教育理念指导孤残智障儿童教育
放大镜的启示
“馒头风波”引发的“蝴蝶效应”
一把尺子的感悟
老师,乌鸦不一定喝到水!
自闭症儿童的舞蹈动作治疗
对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建议
丰富学校内涵 打造办学特色——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辅读学校发展纪实
台湾地区特殊体育师资培训政策及实施
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
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解析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和方法
开展心理辅导的原则和途径
关注智障学生的性心理健康
培养轻度智障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基于特殊需要的个别化教育
浅析北京市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及改革
回归自然 享受原生态的课堂生活
给聋校语文课做“加法”——《海伦·凯勒》教学例谈
盲校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谈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对随班就读数学课堂教学的再思考
聋生英语典型错误分析及对策
心灵的触动——品德教育一例
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例与评述
也要善待“越轨”聋生
“我不愿‘公开亮相’!”
【关键词】残疾儿童教育资金师资水平交流
现在,我国各类残疾儿童为主的特殊教育取得了有效地发展,同时还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政策,可是,残疾儿童教育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怎样更好的解决残疾儿童现在的教育问题,应该从教育资金的投入,教学方法,特殊教育师资水平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缺乏沟通交流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地区差异明显
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残疾儿童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2012年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这是中国自1993年提出达到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后首次实现了这一承诺。然而,在众多教育类型中,虽然近年来残疾人教育的投入总量有所提高,但相关数据表明,残疾人教育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全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0.38%,而普通小学在该项目上的比例高达33%,是残疾人教育学校的10倍之多。在我国的人口中,大约有57%的人居住在农村;而在500万残疾儿童中,80%的残疾儿童都生活在农村。由于我国教育政策长期偏重优先发展城市教育事业,导致城乡区域差别较大,农村的教育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另外,据统计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仅有1705所左右,而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都应建立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按照要求,我国初步预估特殊教育学校至少应有近万所。但目前,全国大多数县市没有相应的学校,甚至很多县没有一个残教班,这也在无形中导致不少残疾儿童因为无法就近上学,也没有办法像健全人一样选择受教育的地区、类别等,最终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权利。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校考评制度严重影响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残疾儿童教学方式与普通学校相类似,大多数都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师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基本都是讲授课。在课堂上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照一个模式培养学生,忽视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的教育途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氛围也比较死板,缺乏激情,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和碰撞,教师教得无生气,学生学得无兴趣。
另外,在中国现行的教育评价办法中,各级各类的考试成绩作为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评价的标准,这种以学业成绩高低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给残疾儿童的教育发展带来了困难。由于残疾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身体和智力的差异,一味地以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以学业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来对待残疾学生的话,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论是课堂参与还是学业成绩都相对较弱,部分残疾学生跟不上普通学生的学习进度,导致他们越来越受到普通学生和家长的歧视与排斥,教师对待残疾学生的态度也比较消极,最终使得他们更加自闭,他们无法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力量支撑他们继续完成学业,辍学率也就随之上升。
三、特殊教育师资水平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队伍无法满足特殊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我国,具备专业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的从业人员人数较少。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数量大约只有4万多人,其中专任教师数量大概只有3万人,且每年增长的速度也比较缓慢。这些教师仅承担着不到40万的特殊儿童的教学,还有将近200万的残疾儿童要么在普通学校以随班就读的方式进行学习,要么因为其他原因没有接受教育,如果算上他们对师资的要求,我国残疾儿童教师队伍的缺口更加庞大。目前,全国137所师范院校中只有13.9%的院校开设了特殊教育相关课程,并且大部分课程设置都为选修课,因此特殊教育师资水平偏低,特别是在学历和职称等方面不容乐观,并且专业成长空间有限,无法适应特殊教育的基本需求。在我国,具有高等学历和高级职称的教师很少,大多特殊教师的学历和职称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四、家庭、学校、社区缺乏沟通交流平台
残疾儿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和合作,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在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是人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作为残疾儿童的家庭,很多时候都会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农村的残疾家庭,家庭条件差,为了给孩子治病经济压力就很大,因此不少家长选择放弃送孩子到学校去读书。在平时的生活中,由于家长在心理上存在着消极的观念,因此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与社区和学校的沟通更是少之又少,孩子在学校的事情一般很少过问。作为学校,由于对残疾儿童的关注程度较低,许多学校和教师在对待残疾儿童的态度上也比较消极,在相关管理方式的制定上缺乏有效地针对性,因此学生在学校的各项情况,学校都很少与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及时地交流和沟通。社区方面,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形成社区教育体系,社区在残疾儿童教育问题上没有发挥应有的连接作用,虽然部分社区有开展相关的助残活动,但规模较小,影响范围小,在社会上未能起到显著的宣传作用,没有帮助残疾儿童家庭建立起坚定的信心。由于家庭、学校、社区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导致残疾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帮助。
总之,受教育权作为残疾儿童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应该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只有从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开始抓起,才能更好地促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包春燕.残疾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J].读书文摘,2014,1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