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基本核算方法

会计基本核算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会计基本核算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基本核算方法范文第1篇

所谓的综合柜员制度,首先是在银行的柜面业务高度电子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前台人员取消业务分界的形式,原来银行中单人临柜综合处理单位和以个人名义进行的取存款、转账等业务的一种劳动上的组合模式。在电算化普及之前的手工操作环境中,银行定的柜面服务人员的分工是固定的,这些人工固定的工作人员各自管理各自负责的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控制账面上的存款、再进行相关信息的记载,银行中不同的柜面之间的会计人员之间的信息都是封闭的。但是在电算化的条件下,逐渐出现了综合柜员制度,各大银行都对自家的业务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相继开发出能够处理各种业务的综合型的业务系统。在这种新型的工作模式下,前台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业务的交易代码,在系统的相关提示之下,非常轻松地进行业务办理。但是这个轻松地业务办理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监控措施的保障,并且在工作中如果出现特殊的业务须通过刷卡的方式取得后台的授权。这种新型的综合柜员制度具有操作简便、工作责任明确、劳动组合等多种优点,并且已经在西方的商业银行中证实了其科学有效性,因此逐渐被国内广大银行采纳。

二、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特点

1.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指的是对于会计对象进行进一步分类的标志或者项目。会计科目为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成为会计人员设置账户和登录账簿的依据。虽然在非银行企业中,基本上不使用大量的共同类科目和表外科目,但是在银行会计中却大量使用了共同类科目和表外科目。在会计的科目中,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会计科目在大多数的企业会计核算中都会用到,但是针对银行等的少数的金融企业设置的共同类的会计科目涉及面很少,在一般的企业中很少涉及到。此外,在银行中大多都设置有表外科目进行核算方法,为的是准确反映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将来可能发生的,或者导致银行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发生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的因素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影响会计报表相关科目的业务。银行中的表外科目反应的主要是不能够引起银行的资金增减,但是仍然需要进行记载的实物库存数量的变化。

2.记账方法。记账方法是指按照一定的既成规则,在账户中使用一定的符号记载企业中各项经济业务的技术方法。在银行中会计的记账方法有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两种形式。在我国银行中的表内业务所涉及到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合算的时候,大多采用复式记账法。而单式记账法主要用于在核算表外科目所涉及的经济活动过程中。

3.会计凭证。会计证明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材料,其中记录着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并且记录着其中明确的经济责任。银行中的工作量大,会计之间的分工比较细致、柜组数量巨大,业务种类也是相当复杂,在手工处理的情况下,一笔业务必须要经过多重人员之间的传递和处理才能完成。银行中的会计凭证不同于一般的非银行企业,主要表现在:首先是,银行中的会计凭证种类众多。从分类上来看,银行中的会计凭证处理按照其用途分为原始和记账两大种类,按照凭证形式分为单式和复式两种形式之外,还有一种十分特殊的分类标准,也就是按照会计凭证的使用范围分为基本凭证和特殊凭证。其次,银行中的会计凭证以单式凭证为主。银行中的业务面比较广、工作量大,并且在会计中的不同岗位中的不同分工比较细,这样的工作环境要想使记账和分类汇集更加便捷的进行,就要求会计的凭证能够及时传递。在银行中采用手工核算或者人机并用的情况下,单式凭证能够使得会计凭证的传递更加方便,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最后,大量采用原始凭证。由于银行中业务量比较大,并且对会计凭证进行传递的环节比较多,因此会计凭证的正确填写与否之间影响到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基于此,银行为了避免在会计凭证的传递或者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进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相应地减少重复的劳动量,银行中大多采用由银行统一印制的原始凭证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

三、结语

会计基本核算方法范文第2篇

【摘要】经济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教学缺乏会计实验教学环节,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笔者尝试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入实验教学部分,以弥补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初级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核算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长期以来经济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大都重视或停留在课堂教学,缺乏对此类专业会计学实验或实践课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常常是会计学课程学习结束了也就结束了,再加之这些专业的学生按照培养计划不再继续学习其他的会计学课程,导致不能深入地理解所学课程内容,更不清楚会计实际工作是如何操作、进行的。因此,有必要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进行改革,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入实验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很好的理解,增加对所学会计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会计学的学习兴趣,为经济管理类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填补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实验教学的空白。

二、教改思路

(一)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于一体

根据课堂理论教学各部分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物演示与操作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实验。如在会计凭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收款、付款和转账凭证实物,同时说明填制方法与注意事项。在会计账簿的课堂教学中,展示各种会计账簿实物,讲解登记方法与注意事项,指导学生登记各种账簿。在会计核算程序的课堂教学中,在讲解各种会计核算程序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一种核算程序如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为例,以企业供、产、销主要环节的会计业务为核算内容,完成编制会计凭证、总账科目汇总、总账及明细账登记、对账等一系列核算工作。在会计报表的课堂教学中,展示主要会计报表实物,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讲解其构成、格式、编制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继续以上述业务为例指导学生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诸如会计科目、账户、复式记账、登记账簿、对账、会计报表、会计核算程序等一系列会计核算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安排

采用边课堂教学边实验教学的双向推进的教学方法,针对各部分的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数,见下表。

表 实验教学学时分配表

(三)必要的实物准备

会计实验不像物理、化学等实验那样需要高精密的实验仪器。按照上述所及,《初级会计学》实验所需物品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必要的实验、教学用印鉴、科目章等。这些物品通过外购或自行设计印制均可以获得。花钱不多,就能办好此事。

另外,关于会计实验所需教室,如果能在会计系的会计实验室,那自然是最好了。因为,会计实验室布置有会计核算程序等挂图以及备查会计资料,实验氛围较好。如果不便,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教室完成实验。只要备有上述物品,在老师的指导下,或分组或学生个人独立实验,均可取得较满意的实验效果。最好分组进行实验,以便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这样实验效果会更好。

三、结束语

会计基本核算方法范文第3篇

一、《成本会计》课程体系决定因素:“成本”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成本”概念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马克思所称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指的是产品成本。所以,《资本论》中所指的成本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劳动耗费的反映;是生产过程中价值补偿的尺度。美国会计学会1951年在《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中对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我国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成本的解释则为:“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发生的各种耗费”。

上述三种对成本概念的不同解释,虽然从字面看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看,其具有共同之处。其一,都明确了成本是对生产要素的消耗这一问题。马克思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的是“耗费”一词描述,美国《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则采用的是“价值牺牲”一词。其二,都强调了作为成本要有一定负担对象这一特点。虽然,马克思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把这一负担对象确定为“产品”,即把成本看做是“产品生产成本”或“生产产品的成本”,而使得成本的外延显得过于狭窄,但至少明确了成本强调一定的负担对象这一特点。美国《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中对成本负担对象——“一定目的”的界定是恰当的。“一定目的”可以是生产的产品,也可以是采购的商品,还可以是提供的劳务等,其外延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了“生产产品”这一范围。这样,成本概念就可以运用于不同类型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不仅仅适用于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活动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成本强调一定的负担对象,并不是所有的“耗费”、“价值牺牲”都属于成本范畴,只有与一定的对象——产品、劳务的生产、提供密切相关的“耗费”、“价值牺牲”才属于成本,而且,作为成本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并不真正流出经济利益,而是表现为企业内部资产的转换,也即“耗费”或“牺牲”一种资产转变为另一种资产。那么,与一定对象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密切的“耗费”、“价值牺牲”作为什么看待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个与“成本”概念有一定关系的“费用”概念。

根据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可见,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流出经济利益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属于费用范畴。另外,费用强调与一定期间收入的配比性,即凡是能与一定期间的收入配比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即为费用,所以费用又称“期间费用”。

“成本”与“费用”并非泾渭分明,在特定条件下是有关系的:当成本的负担对象——产品或劳务等销售、提供获取收入后,产品生产成本、劳务提供成本即转化为费用。如生产产品销售后,其生产成本从“库存商品”账户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生产成本即转化为费用,因为“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核算的内容属于费用范畴,并与主营业务收入进行配比核算经营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成本和费用都强调发生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耗费或价值牺牲不属于成本、费用之列,而是作为营业外支出,又称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界定

由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是围绕成本会计学对象安排的,因此,应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理解为成本会计学对象。目前对成本会计学对象有不同的看法,有以“成本”为对象的,那么《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就是“成本”,围绕“成本”的核算、监督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以传统的“费用”为对象,并将其作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费用”是指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切耗费,显然与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的界定不一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包括会计政策制定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内涵以及外延没有厘清所致。成本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一直把费用视为日常生产经营的一切耗费,并且以其为成本的逻辑起点,把其中能对象化的部分作为成本,得出成本是费用的一部分、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的观点;不能对象化的则作为期间费用看待。因此,一直以来,都以费用为成本会计的对象,那么成本会计学课程自然是以费用为教学内容了。这样,与其说是“成本会计学”不如说是“费用会计学”。由于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即使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概念做了新的规定,即对费用的界定,但没有将这一变化体现在成本会计学教材以及教学中,众多的成本会计教材以及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依然以不变应万变。具体表现在以各项费用(又称要素费用)为对象,从要素费用的核算入手,将其中对象化的部分计入产品、劳务中,形成成本;不能对象化的部分,则作为期间费用。

由于《财务会计》课程关于费用的界定是以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的,这样,同属于会计专业的两门专业课程对费用进行不一样的处理,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当今《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以及后述的课程体系结构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处理方式应该进行革新,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会计法规的规定,适时地进行变革。所以,目前情形下,《成本会计》课程应该以“成本”的核算、监督方法为课程内容,至于费用——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均属于《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如此划分两门课程的内容,第一,是“名符其实”,《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当然应该是“成本”;第二,分清了《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界限;第三,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规范了成本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众所周知,成本会计报告是“对内”的,财务会计报告是“对外”的,财务报告中的利润表要求提供诸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费用信息,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将这些费用作为成本会计对象的话,那么编报利润表时,理应由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费用信息却由成本会计系统提供,显然是不合适的。

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将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经济资源的消耗称作“耗费”,并将其作为“成本”与“费用”的逻辑起点。按照耗费的经济用途,其中能对象化的部分形成“成本”,不能对象化的部分即为“费用”。“成本”作为成本会计学的对象,自然也为《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费用”作为财务会计学的对象之一,也就成为《财会会计》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此外,站在成本会计职能这个角度上,还有一种对《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理解。成本会计职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等。那么,《成本会计》课程内容也可以分为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一般来讲,重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是根据上述内容安排的;但一般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只安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内容,而将成本会计学其他职能相应的理论方法安排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中进行介绍。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避免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

三、《成本会计》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其结构体系往往由相应的概念、理论为基础,然后以不同的技术方法搭建起课程的框架结构,框架之间相互支撑,也即各种方法相互关联,形成严密的课程结构体系。《成本会计》课程主要介绍成本核算、监督、分析等技术方法,属于会计学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一直以来,《成本会计》课程是以上述传统的“费用”为逻辑起点,搭建其框架结构的。首先介绍各项费用(又称“要素费用”)的核算程序即方法,通过核算,将能对象化的费用计入成本,不能对象化的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其次,介绍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一般称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因为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对象就意味着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方法;再次,介绍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也即分别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介绍其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至此,成本核算方法介绍告一段落。接着,介绍期间费用的核算方法,而这些在《财务会计》课程中也做过介绍,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以上均以工业制造企业为例进行成本核算方法介绍。然后,再就非工业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做一简单介绍。最后,编制分析成本报表。上述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严密。如框架结构的第二层,在没有明确成本核算对象之前,首先介绍各项要素费用的核算(分配、归集)程序和方法,包括要素费用的核算方法、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方法、废品损失的核算方法、制造费用的核算方法、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至此,完工产品成本已经核算得出,学习者误认为成本核算方法到此为止,但紧接着出现了第三层次,介绍工业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也即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结论是根据不同的生产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可以选择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以及其他辅成本核算方法。学习者疑惑了: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核算方法是什么关系?第四层次是分别介绍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尤其是品种法的运用,与第二层次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内容严重重复。以上种种说明改革传统成本会计学课程结构势在必行。

改革后的课程结构如图2,是以“成本”为成本会计学对象搭建的《成本会计》课程结构。图中第一层次,介绍成本、费用概念、分类及二者的关系;成本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成本核算的要求、程序、要求及账户设置等内容;第二层次,由于成本的特点是强调其负担对象,即成本核算对象,所以,把成本核算对象也即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作为成本会计基本概念理论等内容后的问题率先提出,为后续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打下基础;第三层次,分别工业制造企业和其他行业介绍产品生产成本和其他行业经营成本的核算方法。其中工业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按照成本核算对象不同分别有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基本核算方法以及其他辅方法(分类法、定额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因为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是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最终目标,所以第四层次为品种法的应用。介绍品种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核算程序以及各项生产耗费在各种产品之间的核算方法(归集、分配、再归集的过程),从而计算出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第五层次是分步法、分批法,在明确各自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之后,以品种法成本核算程序为基础,结合分步法、分批法特点,制定适合的成本核算程序,以各步骤成本、各批次成本核算为桥梁,最终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所以品种法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第六层次是其他辅成本核算方法。这些方法是解决单纯的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起到辅作用的方法。如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理应选择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但如果产品品种繁多而且各品种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产品用料基本相同,此时,可将众多的产品归为一类,将该类别产品视为“一种产品”,并以其为对象,采用品种法的程序、方法进行类别成本的核算,然后再将类别成本在类内各品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成本核算方法称为以品种法为基础的分类法,辅助品种法完成产品成本的核算。又如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下,成本管理要求加强成本控制,则可以在按生产步骤为对象的基础上辅之以定额法、标准成本法的具体方法,此时可称为分步法基础上的定额法、标准成本法。最后一个层次,也就是成本核算的最后环节,成本报告的编制和分析。

如果把上述《成本会计》课程框架结构视为一座房屋的话,第一、二层次是房基,必须夯实了,也即要正确确定成本会计学的概念、理论;第四层次品种法相当于房屋的梁柱,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品种法的成本核算程序及具体方法均可为下一层次的分步法、分批法借鉴使用;第五、第六层次成本核算的分步法、分批法以及其他方法相当于房屋的椽、檩,相互搭建,共同撑起《成本会计》课程这一“房屋”的屋脊、房顶。

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关于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课堂学科知识传授、课外实践技能教练;也可以理解为现代多媒体教学、传统“黑板、粉笔”教学;还可以理解为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此处讨论的教学模式属于第一种情形。成本会计的技术性毋庸置疑,因此,《成本会计》课程就要采取适合成本会计技术方法、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采取的是课堂成本会计学科知识传授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成本会计的概念、理论、方法等知识,至于成本会计技术方法,主要是成本核算技术方法,一般是先介绍每种方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程序,然后按程序进行核算方法的解析。如“品种法”的教学,首先介绍品种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其次介绍品种法的核算程序。再次,按照设定好的核算程序,一步步介绍每道程序的核算方法,如第一步,介绍建账方法,以产品品种为对象设置“生产成本明细账”;第二步,介绍产品生产各项生产耗费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归集、分配、再归集的方法;第三步,介绍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归集;第四步,介绍制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第五步,介绍期末各产品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至此,品种法教学得以完成。这种教学方式的缺陷是没能突出成本会计的实践性,也即与成本会计岗位实践联系不紧密。成本会计(主要指成本核算)实践工作,首先是要确定成本核算模式,是集中核算还是分散核算;然后按照成本核算工作任务进行岗位设置,成本核算岗位一般有材料燃料成本岗、动力成本核算岗、人工成本岗、折旧修理成本岗、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制造费用分配岗、完工产品成本核算岗、成本报表编制岗等,根据岗位业务量大小,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一岗多人。如果是集中核算,这些岗位全设置在厂部;如果是分散核算,则应将有些岗位下放到分厂或车间。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方式没能结合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需求进行相应技术方法的教、练,使得学生不能胜任实际工作的要求。因此,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按照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要求组织教学。仍以“品种法”课程教学为例,在介绍完品种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等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后,结合成本核算程序进行成本会计岗位设置的介绍,如在第二步各项生产耗费核算教学时,要明确这个步骤的工作要由“材料燃料成本核算岗”、“动力成本核算岗”、“人工成本核算岗”、“折旧修理费核算岗”等岗位来完成;第三步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归集,要由“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负责完成;第四步则由“制造费用分配岗”来执行制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任务;第五步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的分配则由“完工产品成本核算岗”来进行。按照成本核算岗位任务进行教学时,首先要介绍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一般由以下环节组成:原始凭证的搜集、有关生产耗费分配表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制、成本核算账户的登记;然后按照工作流程分别介绍相应的核算方法。另外,各成本核算岗位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如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位的工作要待上一步骤各项生产要素耗费核算各岗位工作完成后,方能进行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工作;制造费用分配岗位亦如此,要待前面各步骤包括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位工作完成后,才能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

按照上述基于成本会计工作岗位进行成本会计技术方法传授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就犹如置身于各成本会计岗位进行岗位技术教、练一般,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实践性。如果辅之以成本会计各工作岗位成本核算技能的实训,学、练并举,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威廉·莱恩、香农·安德森、迈克尔·马厄著,刘宵仑、朱晓辉译:《成本会计精要》(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

会计基本核算方法范文第4篇

    (1)定义

    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成本对象

    品种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为:产品品种。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品种法”之下的成本对象变通应用为:产品类别、 产品品种、产品品种规格。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品种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要点为:以“品种”为对象开设生产成本明细账、成本计算单;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会计期间”; 以“品种”为对象归集和分配费用;以“品种”为主要对象进行成本分析。

    (4)适用范围

    品种法适合于大批大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采掘业、管理上只要求考核最终产品的企业。

    2、分批法

    (1)定义

    以产品批别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成本对象

    产品的“批”。分批法是一种很广义的成本计算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有“批号”、“批次”的定义。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确定成本对象:产品品种、存货核算中分批实际计价法下的“批”、生产批次、制药等企业的产品“批号”、客户订单——即按照客户订单计算成本的方法、其他企业需要并自定义的“批”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品种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要点为:以“批号”、“批次”为成本计算对象开设生产成本明细账、成本计算单。 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工期”, 一般不存在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若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在产品间分配采用定额法。

    (4)适用范围

    单件、小批生产企业、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的企业——因而也称“订单法”

    3、分步法

    (1)定义

    以产品生产阶段、“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

    (2)成本对象

    分步法下的“步”同样是广义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丰富的、灵活多样的具体内涵和应用方式,分步法下之“步”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定义为下列“步”含义:部门——即计算考核“部门成本”、车间、工序、特定的生产、加工阶段、工作中心, 上述情况的随意组合。

    (3)计算方法及要点

    较之其他方法,分步法在具体计算方式方法上很有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它按照生产加工阶段、步骤计算成本所导致的。

    在分步法下,有下列一系列特定的计算流程、方法和含义,分步法成本核算一般有如下要点:按照“步”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费用、计算成本、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会计期间”法、期末往往存在本期完工产品、期末在产品,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生产费用。

    (4)适用范围:大批大量多步骤多阶段生产的企业;管理上要求按照生产阶段、步骤、车间计算成本;冶金、纺织、造纸企业、其他一些大批大量流水生产的企业等。

    4、分类法

    (1)定义

    以“产品类”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

    (2)成本对象

    分类法的成本对象为产品“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定义为:产品自然类别、管理需要的产品类别。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分类法下成本核算的方法要点,可概括如下:以“产品类”为成本计算对象,开设成本计算单;“产品类”的成本计算方法同于“品种”;某“类产品”的成本计算出来后,按照下列方法再分配到具体品种,以计算品种的成本;类中选定某产品为“标准产品”;定义其他产品与标准产品的换算系统;按照换算系统之比例将“类产品”的成本分解计算到具体品种产品的成本。

    (4)适用范围

    分类法适合于产品品种规格繁多,并且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企业。如:鞋厂、轧钢厂等。

    5、ABC成本法

会计基本核算方法范文第5篇

《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以培养学生经济业务的基本核算理论、具体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等为教学内容,《财务会计》课程作为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实践性,同时,就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现在而言,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着一点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到《财务会计》的知识技能,本文就《财务会计》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高职高专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领域中会计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其为社会贡献了大量的会计人才。《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有效提高《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是真正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保障。但从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的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当前教学中的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针对不足之处找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改革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乏兴趣

就当前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而言,许多学校还在沿用过去传统且单一的教学方法,这种以理论为主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但没能满足当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要求,还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上许多学生本来就是因为高考不理想才不得已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很多学生文化知识缺乏以及主动性差都使得学生缺点学习《财务会计》知识的兴趣。

(二)内容多难度大

《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其包含了企业单位资金流动的方方面面。《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单位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以及所有者权益等六大方面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而企业会计核算实务有会设计到企业日常业务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多而复杂,许多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都学觉得很难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了影响了《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知识更新较慢

《财务会计》课程中对于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主要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而进行处理的,但是由于准则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全球经济不断变化的当前,我国经济为了和国家经济的更好接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这种情况《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满足经济的变化要求,表现出《财务会计》知识的更新的情况,然而,当前许多学校对于知识的更新做的不足,使得学生真正运用到实际会计处理是感觉到迷茫。

(四)缺乏实践训练

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并且要胜任会计工作必然需要过硬的实际会计处理能力,但是有的教师会认为《财务会计》主要以培养学生经济业务的基本核算理论、具体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等为教学内容,在学校学好《财务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好,实际会计处理能力是以后工作中积累的。这样导致了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训练,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财务会计》课程的改革建议

(一)编写并选用最新教材

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应编写更为适合高职学生既重理论更重实务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时就能掌握到以事务为主符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会计知识,其次,学校应根据根据选用最新教材,教师第一时间学习更新后的《财务会计》知识,让学生能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准确的相关知识。

(二)细化岗位的教学内容

在《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会计岗位进行理论学习,并以每一个岗位开展实践训练。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完成的会计问题处理,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会计岗位的工作,教师在中间协调不同小组的信息流动,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细化了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充分激发出学生兴趣

兴趣作为我们学习最好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以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因此,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开展多媒体教学、小组竞争、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利用学生喜爱多媒体,喜欢相互之间的比较,爱模仿爱动等个性,充分激发出学生对于《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的学习。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

《财务会计》是一门复杂且困难的课程,同时课程设计未来学习从业的会计处理能力,容不得有丝毫的纰漏,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会计处理的方式方法,实践训练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比如,针对刚学到出纳岗位的智商,开展小组实践训练,让小组进行比赛,这样学生既利用学生爱比拼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到出纳的实践经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以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更关心与自身相关的一些东西,因此教师讲授的财务会计相关知识之前,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案例。在课堂中教师将案例与所讲知识相结合,以便学生在学习众能更好理解和掌握对应的知识。比如,选用学校超市的实际经济情况与财务会计的出纳知识相结合,这样利用学生对于学校超市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为适应当代经济形势的发展,为了满足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落实提高《财务会计》等相关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改革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作者:江周贵 况晶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飞凤.关于高职高校会计实训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

[2]汪国利.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视野,2016(07).

会计基本核算方法范文第6篇

目前,对“会计信息化”还没有严格的定义,其名称也不统一,有人称其为“会计信息系统”,有人称其为“计算机会计”等等,但就其基本含义来讲,是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属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会计信息化绝不仅仅是以计算机为处理工具来取代手工处理过程,而是实现手工处理无法实现的功能,因此,势必会使会计信息处理产生质的飞跃。这不仅会影响到会计实务,对会计理论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会计作为一种语言,它传递的是种信息,这种信息随着载体的演变,经历了手工记账阶段,到会计电算化阶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河南煤化集团的会计核算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用友单机版升级为NC网络版,会计报表填报也有原来的煤炭行业报表改为现在的久其网络版财务报表,全面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为此,做为财务人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对会计信息化认可

会计信息化是时代的产物,网络会计的发展要依赖于企业对会计信息化重视程度。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运用网络技术实现企业管理和运作上的根本性变革,也可以说网络系统就是企业的生命。从企业自身来看应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树立信息化观念和市场竞争观念,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促进网络会计的发展。

1.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进入21世纪后,信息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同时将构成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技术物质基础。在当前进展最快、影响重大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下,出现了难以估量的跨国企业,这一切,都将依赖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因此我们必须认可它、接受它,而且还要发展它,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

2. 网络会计的好处

计算机作为会计数据处理最为快捷有效的工具,它在会计领域中的运用,使会计系统有了质的飞跃。网络的发展,为会计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全方位的支持。

(1)及时的处理会计数据是网络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的一个最主要特征。与传统的手工记账相比,会计数据的处理相当及时,业务一旦发生和确认后,可立即将其存入相应的服务器,并主动进入会计信息系统随即进行检测处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过了人的运算能力,确保了会计信息的正确性。计算机不仅可以掌握数据当前的经济活动的最新数据,还可以把各类预测资料随时输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去,为日常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2)多元化的会计信息是网络会计的又一重要特征。传统会计一直把会计信息统一采用标准模式来提供。而现实情况是,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可以提供以所有可能的会计方法为基础的多元化会计信息。

(3)改变传统会计的处理程序。网络会计的会计处理程序把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原始数据,通过现场的计算机终端,或直接把原始凭证集中到会计信息中心,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对存入计算机的软件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存储,这样不仅节省人力和物力,还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二、复合型财务人才

人才是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会计信息建设不仅需要会计和计算机方面的专门人才,更需要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培养既要避免人才匮乏,又要避免人才的浪费,要求合理地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

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美国曾报道说:“在21世纪,我们将处在一个无固定化职业的社会。”不管你是老板,还是工薪族,如果你认为你现在的职业或事业是可以终生不变的,那将是非常危险和不现实的想法。因此,不管是将要从事会计工作的,还是已经从事会计工作的,我们都要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知识,更要学习计算机方面的技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会计与计算机相结合。

三、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随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企业管理手段和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应用软件的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的成败经验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三分软件,七分实施”的重要性。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1. 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基础工作至关重要。《会计法》作为会计工作的根本法,是所有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的第一层次的会计规范。《会计法》科学地概括了会计工作的职能和基本任务,要求一切发生会计事务的企业都必须依法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这有利于保证各企业的会计工作在统一法律规范下,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解决当前会计工作普遍存在的监督乏力和信息失真问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法》对各企业会计工作基本要求,也是各企业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的内在要求。

2.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满足企业管理需要。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要完成基本核算工作,而且要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了满足管理需要,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时,不能仅仅只把原有手工会计工作固化在先进的工具和平台上,而应在准则和制度规定的各种核算方法中,选择最科学、最准确、最能为管理服务的核算方法,通过优化核算方法,提高核算的精度、深度和广度,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3.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应适合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特点。这些特点对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一定的规范要求。

(1)要有规范化的数据处理流程和科学的核算方法,以便于企业应用面向管理的会计软件。

(2)通用的商品化软件,一般都有大量的初始设置要求。通过系统初始化,将一个通用软件改造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软件,因此,必须根据软件的要求对会计基础工作,包括科目体系、编码方案、各种核算方法等一系列内容进行规范。

(3)重视数据输入。为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应设置严格的检验措施,如数据完整性约束、借贷平衡检验、试算平衡检验、数据审核机制等。

四、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网络财务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被记录在磁性载体中,这些磁性介质中的会计信息是以不可见的形式存在。以磁性载体记录和存储的会计信息具有容量大、查找方便、易于保管、复制迅速等优点,其缺点是被删除或被篡改而不留痕迹,且磁性介质的损坏可能导致信息丢失。因此,建立会计信息系统一定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严密的制度,这是企业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是杜绝我们财务人员自身犯错误的有力保证。

1.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的基本作用是保证系统安全,提高数据的正确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标是健全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严格操作规程。

2. 建立岗位责任制

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建立健全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人工作岗位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其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人员岗位和会计信息化岗位。

3. 操作管理

(1)规定操作人员的使用权限。

(2)操作人员上机必须记录。

(3)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操作。

4. 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包括硬件和软件维护两部分,硬件维护一般有销售厂家完成,使用单位只要做好软件维护即可。软件维护分为操作性维护与程序性维护:操作性维护主要是利用软件的各种自定义功能来修改软件,以适应其变化;程序性维护主要是指需要补充和修改程序的各项编程工作。

5. 机房管理

设立机房管理有两个目的,一是给计算机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保护计算机设备;二是防止各种非法人员进入机房,保护机房内的设备、机内的程序与数据安全。

6. 病毒预防

计算机病毒是危害信息系统的一种新手段,轻则中断或干扰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重则破坏机内数据,造成系统重大甚至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要给予充分重视。

(1)建立网络防火墙以抵御外来病毒或“黑客”对网络系统的非法侵入。

(2)使用防病毒软件经常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以防止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

会计基本核算方法范文第7篇

一、校“四条线”财务管理的含义、特征与核算方法

高等院校“四条线”财务管理是将学校所有直属单位按其性质划分为教学科研、后勤服务、校办产业和管理保障等四类二级单位,将每一类作为一条主线,对其进行分别管理、分点核算、分别反映办学经济效益的一种内部财务管理方法。

(一)基本特征

“四条线”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有三个:一是规定了以学校直属二级单位(学校为一级单位)为核算主体,对于学校二级单位所属的所有单位(包括二级单位兴办的经济实体、研究所等)不再进行细分,其财务活动一律纳入到主办单位的财务账内;二是明确了按单位划分核算主体;三是强调了分点核算和分别管理。

(二)“四条线”的界定

教学科研、后勤服务、校办产业和管理保障四条线的具体范围分别为:

1教学科研线。是指学校中直接从事教学活动和直接辅助教学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四技服务”的单位。教学单位包括各系、部、图书馆、电教中心、外语中心、计算中心和教材教学实验设备管理等教学辅助单位。科研单位包括学校直属的研究所。

2后勤服务线。是指在学校内直接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服务的单位。包括食堂、浴室、校医院、幼儿园、清洁绿化队、车队、供水、供电、供暖、供气、修缮、物资供应以及物业(含房地产)管理等从事后勤服务的单位。

3校办产业线。是指由学校兴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包括直属学校领导的科技公司、旅游贸易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印刷厂等单位。

4管理保障线。是指党政管理以及保障学校稳定与发展的有关部门。包括机关各处、室、委、部、办和高教所等单位。

(三)核算方法

实行“二级核算,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二级及以下单位不再设置独立会计机构,由会计服务中心记账。二级及以下单位是指能够自收自支、以收抵支和组织经费收入以及按比例提取管理费、实施独立核算的单位。它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能够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单位;二是能够单独组织收入、以收定支、独立核算的单位;三是有经费来源,或以其他形式取得收入,以收定支、独立核算的单位。各二级单位根据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四条线”中,按各条线的要求进行管理、核算。各条线的基本核算方法为:

1教学科研线。以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为核算主体,核定和计算收支、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2后勤服务线。以提供的劳务(服务)项目为核算主体,进行成本计算,按校内价格向服务对象收取服务费用,自负盈亏。

3校办产业线。以生产单位或经营项目为核算主体,进行成本核算,自负盈亏。校办产业应明确产权关系,确保资本保值增值,按规定向学校上缴有关费用和利润。

4管理保障线。以学校管理部门为核算主体,核算收支,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二、高等院校“四条线”财务管理的目的意义

高等院校实施“四条线”财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院校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分灶吃饭,模拟法人运转,解决学校内部存在的“大锅饭”和“分配不公”等问题,提高办学效益,使学校逐步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建立起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从这一方法的特点以及高校的实践来看,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有如下意义:

(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高等院校走向市场后,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自觉按价值规律办事。

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尽可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使现有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和利用。而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正是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

(二)抓住了资金这一制约

学校稳定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既要稳定又要发展,重要的是靠投入。但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拿不出足够的经费来办教育。在国家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如何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把有限的资金管好用好是一个关键问题。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就是要充分调动各单位理财的积极性,坚持量入为出,各花各的钱,各干各的事,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三)能够大力促进高校深化内部改革

1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根本任务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因此,必须不断加大投入,稳定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更新和增加教学设备。而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就是把不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剥离出来,把教与非教区别开来,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2能促进学校科研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紧密结合。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家对高校的正常经费投入中基本不包括科研经费(纵向科研费是按项目管理),因此,学校科研单位和人员必须“找米下锅”。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后,学校科研单位实行完全的科研成本核算,这必然促使科研单位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含承担教学任务,争取横纵向课题等)、节约开支、精简人员、艰苦创业,把科学技术尽快转变成生产力,或举办科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

3能有效地克服当前存在的如下问题:一是财权比较分散。很多高校除财务处外,基层单位又设财务科室和配备财务人员,实行独立核算,削弱了校长这一法人代表本身就有限的权力;二是支出结构不合理;三是分配不公;四是“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五是业务招待费居高不下;六是吃“大锅饭”的现象比较严重等。

4既增强了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又扩大了系部办学的自。一方面,学校统一管理全校的财会人员,统一办理全校的内部结算和日常核算业务,必然提高财务人员秉公执法的自觉性,站在学校这个角度上理财;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乱投资、乱收费,使学校集中财力办大事。另一方面,“四条线”财务管理强调权力与责任相统一,要做到谁的钱进谁的账,并由谁在符合财务制度的前提下自由支配,这也必然扩大了系部等单位办学的自。

会计基本核算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存货 期末计量 跌价准备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存货跌价准备在企业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做好企业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极其重要。存货的期末计量的核算受存货种类等因素影响,具体的核算也存在差异。企业对存货的计量方法,关系到企业资产能否进行正确计算,也关系到企业利润是否能够准确核算。对于发生减值的存货,如何做好存货跌价准备以及正确进行核算,是会计处理中存货核算的难点问题。

一、存货期末计量的分类和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中对存货做了定义分析,指出存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拥有的以备出售的成品产品或商品,还包括为了出售目前还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一般包括各种材料、产品、商品以及委托代销商品等。

(一)存货计量的理论基础

存货计量应该考虑到成本和可变现净值两个方面的关系。当存货成本比其可变现净值高时,就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并在企业资产表中计入当期损益。

对企业存货成本的核算,一般包括计划成本法、销售金额法等。对于可变现净值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后的金额。企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要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并考虑资产负债表各事项对未来发展的影响等。

(二)存货期末计量核算的分类

存货期末计量方法受到可变现净值计算方法的影响,而存货持有目的的不同也将导致可变现净值计算方法的差异。因此在存货期末计量的账务处理中,可以将核算方法进行分类计量。

其一,对企业持有以备出售存货的计量,这类存货包括商品、产成品和用来出售的材料等。它们的可变现净值是根据自身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收后的金额。

其二,在生产过程中或者是提供劳务的过程中所消耗的部分,可变现金价值是根据其生产的最终产品售价减去估计成本后的金额。

这两类存货的期末计量核算方法所针对的核算对象各不相同,核算方法和具体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企业在具体的会计处理工作中,要区别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存货期末计量的具体核算

对持有的以备出售的存货,其基本核算步骤一般包括确定存货本身的可变现净值,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一步,直接决定了核算是否准确;接着对存货的可变现金价值和成本进行分析比较,以确定存货期末计量的价值问题。然后还要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这也是保证其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在生产过程与提供劳务服务过程中耗用部分的计算,与持有的已被出售的存货方法不同。首先需要确定存货最终产品的可变现净值,然后将存货最终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与成本进行分析比较,确立价值评价标准,最后再对其期末计量价值进行核算。

二、存货期末计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分清存货目的

期末存货在计量时,要对存货的类别加以区分,了解存货是处于加工状态还是直接准备销售的存货,这两者的具体计量方法是不一样的。

(二)以备销售的存货的计量

对于直接准备对外销售的存货,可变现净值在核算时要减去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以及税费支出。

(三)特殊存货的计量

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对于有合同协议的销售,其存货计量也要特殊对待。要以合同价格为基础,核算可变现净值,综合比较对应的成本。

三、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核算问题分析

(一)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问题

企业的存货计提跌价准备不需要时时进行,一般的进行时间为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的状况,是企业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基础,不能提前或者延迟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都要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情况进行更新。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确定的存货可变现净值需建立在可靠的证据基础上,还要考虑诸多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二)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问题

我国会计制度对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核算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情况下,企业用“管理费用”科目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也有企业在会计计算中用“资产减值损失”、“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来表示。

例如,一家企业采用成本和可变现净值来对甲存货进行计量。甲存货的账面成本是10000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今年甲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无回升可能。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确定甲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9000元。经过计算,企业应该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是1000元。假设企业年初的存货跌价准备账务余额,会计处理应该是;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0

贷:存款跌价准备 1000

(三)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问题

企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是允许转回的。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法规中,对资产减值做出了相应规定。资产减值内容是非流动资产的减值问题,并不代表流动资产减值。非流动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业荣誉等在内,一经计提,不能转回。但是存货属于流动资产,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转回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影响存货价值的因素已经不存在,并不是当期造成存货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当符合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条件时,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在已经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

四、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对企业的利润有着重要影响,能使企业会计信息更加合理准确,也有利于企业财务状况得到真实反映。

(一)是企业调节利润的一种手段

在可变现净值的计量确定中,对存货的估计售价和估计成本的计算,给企业调节企业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余地。

(二)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负债表日若存在存货减值情况

按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该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额要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企业的当期损益会直接减少。

(三)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也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

转回的金额也应该加以恢复,计入当期损益中。

五、对利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操作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管理层要加强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认识

新时期,企业要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对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相关规定,切忌随意利用提取存货跌价准备来“提高”企业效益,保证企业计提和存货跌价标准的科学合理性。

(二)规范在实施过程中的细则问题

对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和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实施方法,要有科学的指导意见作为指导,提高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三)逐步建立和健全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政府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市场价格信息系统

确保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有正确政策的引导,减少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工作中主观因素的干扰。

(四)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对整个企业会计信息的获得有重要影响。许多方面都对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加大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认识程度,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要求。

(五)加大监督力度

要保证企业审计工作的公正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就要同时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监督管理层的不正当管理行为,保证提存跌价准备操作的准确性。

六、结语

综上所述,存货的期末计量和跌价准备的核算探索,是企业发展中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企业要加强对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工作,使企业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客观,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对企业的当期利润也有直接影响,企业要不断加强对存货期末计量和跌价准备的认识,促进企业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有效推动我国企业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黄东升.浅议期末存货计价与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2012,13:55-56.

[2]张燕.存货的期末计量会计处理解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9:8-9.

[3]姚俭方.期后售价变动对存货跌价准备核算影响的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09:122-123.

[4]党立军.存货期末计量中可变现净值的确定[J].经济研究参考,2012,59:95-96.

[5]任云菲.新旧准则条件下的存货跌价准备[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1:20-21.

[6]王锋华.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7]姜雪梅.论存货期末计量与跌价准备的提取[J].中国市场,2014,0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