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机械原理课程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范文第1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有目标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是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之一,一般来说较为关注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要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工作任务为指导,以培养动手能力为基础,按照汽车维修岗位的具体需求,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加以深入分析,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并且将教学放入到现实工作体系之中。所以,教师应当要对汽车4S店以及修理厂等开展深入调研,以求切实了解到汽车发动机维修教学的具体要求,而且还应当对维修岗位的实情作出深入解读,明确各岗位流程以及任务,其后再分析各项具体岗位的职责,从而依据能力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1.1明确教学目标。

要立足于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维修课程设计,让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原理以及操作流程,按照汽车修理企业的各项要求,娴熟地应用汽车检测设备、工具来落实修理活动,并且能结合检测状况来制定出合理的维修方案,通过全面维修机械系统故障来培养高职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能力。具体来说,要能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属性、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掌握汽车发动机维修相关资料的利用办法;熟悉汽车发动机维修工具及设备的运用方法;具备发动机总体和各部分工作原理、零件型号和结构特征;了解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与燃料供给系统和曲柄连杆机构等结构特征、工作原理等。

1.2设计教学情境

要结合具体案例,向学习者们展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环境与状况,从而提升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可以让汽车4S店的维修师傅作为技术人员进行讲解,而学习者则作为技术人员参与其中,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落实学习者们的学习目标,确定考核评价体系:注重教学过程之重要性,让学习者们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提升能力。

2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维修教学案例解析

下面,笔者以汽车发动机中机械系统的温度超过正常标准值这一故障为例进行剖析。一是热情接待预约客户。在接待故障车辆的过程中;要做到礼貌待客,态度热情,了解客户对车辆故障的简短描述,并填写维修单。在得到其签字以后,对维修单加以存档。其后,技术人员应围绕客户提出的问题开展排查。二是对故障车实施初步诊断。将学习者分为多个小组,一般每组五至七人。通过小组讨论制定出合理的维修计划,再按照汽车发动机出现的实际问题,选用相应工具进行初步判断。技术指导人员应当及时回答学习者提出的疑问。三是形成维修计划。学习者将本小组讨论的维修计划报给指导教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改进计划。在将故障原因以及维修方式告知给客户之后,经其同意签字后开展维修工作。四是实施车辆检测。要按照计划实施维修工作,并且提升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并且全面落实好各项维修程序。五是事后总结。维修完工以后应实施全面检查,确定排除故障之后再清洗车辆、移交客户。同时,针对技术人员所提出的维修中出现的不当之处,应虚心接受,并及时加以改正。

3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维修教学评价策略

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维修教学课程使用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权重是7∶3。具体来说,评价要求如下:一是评价主体的确定。全部考核任务都使用小组自评、组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作出综合评价。组长依据小组成员在具体任务中承担的责任与工作质量等作出评价。二是评价标准的确定。要依据企业实际和职业标准,从学习任务完成状况、计划合理性、安全防护以及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考虑。三是评价内容的确定。笔者觉得,该课程的评价内容应包括汽车发动机传动带更换占总分的5%;汽车发动机正时带更换占总分的5%;汽车发动机配气机构维修占总分的5%;汽车发动机汽缸盖和汽缸体维修占总分的15%;汽车曲柄连杆机构维修占总分的15%;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检测占总分的10%;汽车发动机系统维修占总分的5%;汽车发动机总成维修占总分的5%;汽车发动机动力检修诊断占总分的5%;本课程的终结评价占总分的5%。

4结语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新工科;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是研究机构及机械传动系统工作原理、性能特点、设计方法等方面的机械类理论课程,是一门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制造”等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是“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之一。目前,以科学、技术、工程为融合的新业态、新产业、新行业为特点的“新工科”蓬勃发展,以“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正式实施,使得《机械设计》的高等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时机且也面临着各种挑战[1]。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机械设计》采用的是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育模式,分章节讲述各种常用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结构等,留给学生的是传动机构的“碎片”式记忆,不能形成满足工程应用需要的整体传动装置设计的要求。因此,难以满足新业态、新产业、新行业为特点的“新工科”下的工程意识的要求。二是传统的“机械设计”授课方式大都采用PPT+黑板板书的授课方式,在当今知识大爆炸和“新工科”对工程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的背景下,更加凸显出课程内容多而教学学时少的特点。为此,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机械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通过课上、课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学生进行头脑知识风暴的灌输和传授,以期培养出适应“新工科”发展的新一代机械工业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融合多学科知识,确定“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教学目标

《机械设计》中的设计理论除应用于以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外,还可以应用于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当中。但是,针对新工业、新行业的应用,机械设计必须朝着大型化、低能耗、高效率、高可靠性和长寿命周期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必须融入先进机械设计理论、先进机械制造、先进检测技术和可靠性设计理论;必须在《机械设计》课程理论学习中,加入自动控制、“互联网+”等多学科的知识。面对如此众多的交叉和融合的学科知识,需要在有限的授课学时中,培养满足“新工科”要求的工程人才,这对《机械设计》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确定“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教学目标。第一,必须引导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工作原理和基本设计理论,培养学生在应用机械设计基本理论和设计选型中,融合多学科知识,初步建立工程思维和工程意识。第二,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传动机构的性能特点、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作用,能够依据相关机械设计标准、工程应用需求进行分析和设计计算,以培养学生具有针对不同的工业应用要求完成专业设计的能力。第三,必须要求在专业理论学习时,充分考虑经济、安全、环境、法律等方面的要求,培养新时代、新工科下的综合性专业人才。课程目标的制定,确定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课程重点以及工程案例的选用方向;并为教师的教研活动主题、课程教学内容的修订等指明了方向。这对培养新产业、新形势下的技术人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基于“互联网+”确定《机械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科技改变和颠覆了传统的产业。然而,长期以来的高等教育都是沿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这在过去的人才培养中,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面对当今以科学、技术、工程为融合的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发展,开展以“成果为导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是“新工科”条件下的工程教育的必然模式[2]。为此,《机械设计》教学采用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之一。《机械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上教学、课下学生自学和师生互动两部分。1.课上教学。课上教学主要以PPT+黑板板书为主的授课方式,同时采用课件动画、MOOC等为辅助,以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里完成以下教学重点:一是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思维掌握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机械传动机构设计的一般规律;培养综合应用机械零件和机械机构的设计准则,进行机械传动装置和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能力。二是培养正确查阅机械设计标准、规范、设计手册和设计图册的能力;掌握应用相关设计规律和技术措施,初步建立机器、过程设备、流体机械中的机械传动系统等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能力。课上教学重点的顺利实施,基本完成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但还需通过课下学习的补充,使学生获取对新型工业当中机械传动系统更高要求下的综合设计能力。2.课下学习。课下学习主要采用雨课堂、图书馆资料查找、图片和视频展示的方式,以机械传动系统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重点培养学生科学认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程序,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影响因素;理解工程中机械设计的严谨性、复杂性。另外,通过雨课堂可以及时跟踪学生学习的进度,在线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或难点。同时,也方便师生就实际的工程案例和工程设计开展线上互动讨论,并在这种讨论互动中,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国家当前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使学生在机械传动系统的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经济、安全、环境、法律等方面的要求,实现“新工科”要求的工程教育和新技术发展衔接的教学重点和课程教学目标[3]。另外,通过布置图书馆查找资料,查看视频和图片,督促和推动学生自觉地追踪国内外机械设计最新发展趋势,培养能够胜任“中国制造2025”等新业态、新形势下的工程人才。此外,采用基于“互联网+”的《机械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查找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在不断学习和强化专业外语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和“互联网+”,获得能够终身学习的能力,满足工程专业认证要求,以适应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成为国际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

三、以“导向教育”为目标,改变课程考核与学生能力评价方式

基于“互联网+”的《机械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懂得机械设计的最新技术、最新发展等,另一方面也将促使授课教师必须同步学习和认真准备相关课程内容。但是,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学习更是一个学生必须主动参与的过程[4]。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所以,设计积极、有效的激励方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过程,是基于“互联网+”的《机械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机械设计》课程分为课上考试和课下学生能力评价两种形式的结合考核方式。课上考试主要以闭卷的笔试试卷考试为主,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考察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本设计理论和初步应用这些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可以采用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和工程应用题的形式。课下考核主要以评价学生再学习能力为主,考核学生追踪诸如控制技术、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发展趋势,并用以融合众多学科进行初步机械设计计算的能力。这部分评价可以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报告和由多人组成的小组完成的机械传动机构工程化设计计算为评价依据。当然,课下的评价是根据课上课程进展,及时布置任务,并给学生一定时间在课下完成的。这些课下任务,可以通过图书馆、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等等各种形式完成。教师只要设定合理的课上和课下考核分数占比,就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完成相关任务,达到“机械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设定的课程目标,实现以“导向教育”为目标,以工程专业认证为标准,培养出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人才。

四、结语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专业的人才,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培养。在教育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一系列促进“新工科”计划实施的政策指引下,以工程专业认证为标准,探索和研究新形势、新业态和新技术环境下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对迎接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培养胜任“新工科”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导向教育”为目标,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采用课上授课、课下学生自学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建立融合众多交叉学科条件下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思维,培养学生在解决工程问题时,具有充分考虑经济、安全、环境、法律等方面的要求的能力。同时,通过改变课程考核与学生能力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自觉成为《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吴爱华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等教育与评估,2018,34(2):17~24

[3]陈建义.基于“新工科”的“过程流体机械”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154~156

[4]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团队;现代设计方法;创新

0 引言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学生进入大学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设计,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全面地、具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设计,也是机械原理课程学习的一个必要实践环节[1]。为了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对具有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有关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如课程设计的方式、内容、组织形式、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等,一直在各高校中进行[2-3]。

目前国内高校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选题一般采用两种做法:一种是选用已有的典型机械(如牛头刨、压床等),进行比较系统的运动分析、力分析等,重点在于加深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各章节的理解和掌握;另一种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学生自选课设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亦或是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引入创新实验等[4-5]。

这些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开展的多形式改革,打破了传统设计中的问题和不足,建立起了传统课设中缺乏的工程价值观,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传统“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弊端

1.1 传统设计题目单一,时间短、任务重

我学院十几年来一直延用同一个课设题目――小型精刨机主切削运动机构设计,每位设计者采用图解法完成机构在两个瞬时位置时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手绘在A1的图纸上,并编制相应的设计说明书。一方面教师指定了课设内容和课设题目,学生只要按照要求按步骤进行即可,造成学生因有完整现成资料参考而缺少方案创新,达不到训练学生收集和运用设计资料的能力,与时展和要求特别是与面向工程实际应用的卓越人才培养有了不小的距离[6]。

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讲授完,大概十四周之后,由于班级较多,可用教室较少,需要串联进行,其中总会有四个~八个班将被安排在考试周或考试周的前一两周进行,正值各科考试(电工技术、工程材料、材料力学)陆续进行,学生忙着应对考试,加上真正用于课设的时间不足四天,时间短任务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便会导致学生着急赶进度,一味追求进度而忽视了设计的质量,出现投机取巧的现象。往往学生还没有太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课设就结束了,来不及对方案进行思考和分析,更谈不上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1.2 传统设计手段落后,理论脱离实际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9年制定了“关于深化机械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目前机械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商业软件(如ADAMS、Pro/E等),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计算机三维虚拟设计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社会对工程技术人员一项必不可少的需求条件。而传统的设计方法无论是用图解法还是解析法,设计中都是过于侧重理论,偏重知识的积累,这种模式是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传统的教学模式暴露出了许多缺点,设计过程与工程实践完全脱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真正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对工程意识建立、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等都有不利影响,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也训练不了学生编辑计算机程序来辅助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1.3 传统设计参数差别不大,缺乏创新能力

传统课设过程中,教师给每个班级分配三个方案,一个小组完成其中一个方案,对于同一小组的各成员,其设计参数仅限于原动件的角位移的区别,其它一概相同。而且一般是几个班同时进行设计,而各不同班级之间的区别也仅在于行程速比系数的差别,虽然各学生设计任务中的结构尺寸有差异,然而差异却不明显。这便使得部分学生有了可乘之机,借助复印手段,学生从设计开始手头就有了往届学生的设计说明书作为参考,他们只需要将其中相应的数据加以简要改动,照着说明书的步骤照猫画虎开始画图,自然说明书中的错误也将被一并带入新的设计,甚至有的学生为了交差,说明书全盘照抄别人的,使得说明书数据与图纸对不上也是时有发生。这样的课程设计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起不到多大作用,没有主动参与和思考的热情,体会不到设计的乐趣所在,更不要说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1.4 传统设计个人意识强烈,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由于全班同学课程设计的方案和内容相同,每位同学完成从结构设计到运动分析、力分析一项完整的任务,不需要同学间的协作,最多涉及到同学间帮带的关系,大多学生自己埋头做自己的,团队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也很难发挥,体现不出团队合作中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实践

2.1 提前布置课设题目,建立工程意识

目前的课设任务均是课程设计周的第一天布置,学生直到课程设计开始才明白要完成的任务,一些接受能力差一些的学生或者基础理论不扎实的学生很难在第一时间进入设计状态。

为给学生留出较多时间来查阅相关资料,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应安排在学生开始上课后的前面阶段,这样一方面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收集相关资料,为课程设计的进行积累更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带着课设任务进行平时课程的学习,使得学习过程有了目标性和针对性;同时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有助于学生从平日的生活和工程实践入手选题,以产品为导向,使传统课程设计理论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得以改善,更加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工程意识。

2.2 引入现代设计方法,提高设计主动性

将现代工程设计方法和手段融入课程设计,更新课程设计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手绘制图的落后方式,不仅可以巩固对三维设计软件的掌握程度,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使课程设计中遇到的运动学、动力学等复杂问题变得简单、直观和精确,弥补学生力学知识的薄弱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可以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建立传统教育中缺乏的工程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有助于营造独立创新、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提高学生设计的主动性。

2.3 扩大设计题目类型,培养创新能力

从日常生活、工程实际中广泛搜集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扩大题目的数量和类型,提高学生的兴趣,也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特别是前期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有的还讨教自己的亲朋好友。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检索文献的能力。

2.4 以小组为单位,激发团队责任感

为更好地体现课程设计的目的,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更清楚认识设计的概念,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采用研究设计小组形式,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集思广益,互相合作,能够比较全面有效地解决问题,使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和深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设计的积极性。同时也可避免互相抄袭现象,调动后进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形成协作意识,增强责任感,有利于发展良好性格,为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合作奠定基础。

3 课程设计改革的实施内容

3.1 制定课程设计实施规范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首先要明确的是统一整体操作规范,若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实施方式和评价标准,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这对所有学生来说是不负责任的,容易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是教学事故。为了规范课程设计,需制订实施规范,主要包括实施方式、实施步骤、考核及评分方式等内容。

3.2 搜集课程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题目的制定是课程设计顺利开展的关键。一方面鼓励学生自选课题开展研究,另一方面教师从日常生活、工程实际中广泛搜集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供学生挑选。不管哪种方式,教师均需从可实施性方面考虑,从整体上把握课题的难度及工作量;同时从课题的内容上考虑,让学生觉得既有兴趣又不陌生;还要从创新角度考虑题目的新颖性,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锻炼创新能力。“设计也是一种创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典型机械的分析和设计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能缺少的,可以要求学生在现有传统方案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和优化。

3.3 编制“基于SolidWorks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为改变传统的手绘制图的落后方式,适应现代工程的需要,我们将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引入课程设计,由于学生对该软件比较陌生,教师需编写相对应的基于SolidWorks的课程设计指导书来辅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相关工作。指导书内容以一种典型传动机构(例如小型精刨机)为例,详细介绍基于SolidWorks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及运动仿真的详细步骤,一方面包含参数化机构的创建,另一方面为机构的运动仿真,即通过SolidWorks Motion 和SolidWorks Simulation 模块对方案进行动态仿真分析。

4 结束语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实践,通过以小组协作形式完成课程设计,改变了以个体为单位的传统模式,更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设计题目从生活实践入手选题,以产品为导向,使传统课程设计理论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得以改善,更加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引入课程设计,更新课程设计的方法,不仅巩固对三维设计软件的掌握程度,同时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建立传统教育中缺乏的工程价值观,可以推广至机械相关专业。

【参考文献】

[1]安子军.机械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黄小龙,刘相权.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教育创新, 2011,24:182.

[3]朱玉.CDIO 工程理念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CEPE,2010,1:138-140.

[4]张传敏, 崔宁, 张恩光,等. 独立院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 科技信息: 15-16.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多元化 考核体系 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70-02

多年来,受传统教学方式和课程组织形式影响,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通常采用基于单一终结性评价方式的课程考核体系。这种考核方式主要通过单一的期末试卷的考试,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考核体系缺乏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会导致学生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对技能与知识的积累,也促使教师授课时以灌输知识、传授解题技巧为主,教学双方均无视课程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这无疑与当今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学生“岗位技术”的定位背道而驰。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团队在学院“课程项目式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本课程进行了基于项目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构建了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采用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传统评价方式与过程性评价的对比分析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把教学当成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输过程,考核评估是对传输结果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其评价方式和评估标准单一,往往会导致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习过程;教师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略方法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养成。但终结性评价有着很高的效率和信度,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不足的实际情况下,它可操作性强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

过程性评价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强调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学生机械设计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重视学生动态的进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完成课程项目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不仅评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还注重评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学习方法等。每次项目的评估结果将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这种评估方式,教师可以更为客观而且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也更为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过程性评价转变了学生在传统学习方式中的被动性和功利性。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教师工作量大,评价标准的把握主观性大等方面的弊端。

将终结性评价方式和过程性评价方式进行整合,构建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合终结性评价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可以兼顾两种评价方式的优点。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的构建

多元化评价指的是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注重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并提供在教学过程中调整学习策略的信息。多元化评价的具体表现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知识能力评价+方法能力评价+社会能力评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标准化的评价+个性化的评价。

(一)构建多元化综合评价方法

多元化评价方式是多元化考核体系的核心,将直接决定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过程性评价因前述的种种优点,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体系的主要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是根据教学设计中设定的教学目标为考评基准,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作出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从整体上考评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概括水平高,评测的内容广,评估效率高。而且,评价可以在监考老师的监督下集中进行,能有效地杜绝作弊行为,考评结果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基于上述优点,终结性评价应该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补充。在机械设计基础的考核体系中,我们采用了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70%的权重,终结性评价占30%权重的考核方式。

(二)项目驱动教学,丰富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过程性评价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评。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设计的项目任务的特点,灵活地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顶岗师傅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如“自行车的拆装”项目,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拆和装,加深对机械、零件、构件、部件、运动副等基本概念的理解;认识和掌握螺纹连接类型、螺纹连接件、螺纹连接的原理和防松方法;掌握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及链传动的张紧方法。教师对“自行车的拆装”项目中涉及的螺纹连接、链传动必须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指导,实现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的“做、学、教一体”。考核以学生完成“自行车的拆装”项目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定。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态度考评:考核学生的出勤、纪律;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小组成员协作交流中得到启发与进步;掌握安全知识和规范操作。学习态度由学生自我评价。

2.知识、技能考评:主要考核学生在项目训练中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知识的接受和运用能力、任务完成情况、实训报告的形成能力等。知识、技能考核由小组成员互评。

3.综合能力考评:主要包括对项目的方案设计能力、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工作质量和效率等。综合能力考评由学生、老师组成的评价团共同完成。

4.理论知识考评:主要以注重知识应用的实训报告(理论)及口试的方式来体现。由教师评价。

(三)侧重对学生能力目标达成的评估

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在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外,还应当在课内外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制作的能力、学习策略的应对能力、团队协助等社会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课程考核体系时,应从多角度入手,全面地考评学生是否有效地达成了上述能力目标的培养。具体实施方面,我们采用了以下多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评分:教师对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回答问题的能力进行评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根据过程性评估的结果而适时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进行评分;对制定完成项目任务方案的能力评分;对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的团队合作能力评分;对乐于参与科研课题活动以及撰写科研文章的能力评分;对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的创新能力进行评分等。评价采用等级评价、描述式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教师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学生能根据评价,全方位地了解自己各方面能力目标的阶段性达成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四)合理设计课程多元评价的项目量化考核表

为保证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可实施性,提高考核的操作效率,关键在于制定客观、明确、便于量化的评价标准。教师认真地研究每个项目任务的要求和教学目标,针对每个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制定恰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表。评价标准应包含以下内容:评价任务、评价要素以及等级描述。对于任务的描述,应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具体;评价的要素应该跟任务的目的相对应,应从各个方面体现任务的要求;等级的描述措辞要无歧义,指向唯一,等级划分明确。

三、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实施效果

(一)提升了对教学过程质量的监测

多元化考核体系充分适应了课改后的机械设计基础新课标的要求,促进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涵建设。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对教学活动的组织更为细致,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更为具体、全面。教学过程的规范化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性,课程的教学质量跟教改前相比,有了全方位的提高。

(二)评价方式有效促进教学双边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一人说了算的做法,评价方式更为民主。学生对评价过程积极参与,能够充分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提高互动交流意识,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实现充分的自我发展。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收到反馈信息,也有利于促进教学的改进。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果

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自。过程性评价方式的采用,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关心最终成绩。评价内容多元化,也使得学生在积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素养的提高。

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实施能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我院实施机械设计基础多元化考核体系后,课程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多元化评价方案也暴露出了评价项目繁多,操作复杂,教师工作量大,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对评价标准的把握主观性大等方面的缺点,有待课程组教师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张伯敏,杨昌君.建构多元评价的高职英语课程考核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2]萨克斯. 教育和心理的测量与评价原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吴会琴.基于项目化教学的PLC课程考核评价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专业综合实践;高等教育改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51-02

Exploration of Self-service Model for Specialty Comprehensive Practice//ZHOU Hua, JIANG Shaojie, ZHANG Lijun, KANG Jianliang

Abstra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o improv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y, a self-service teaching model consist of self-choice, self-design and self-manufacturing 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particularly aiming at problems existed in traditional specialt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he main line of this model is constructed from mechanical principle, combined mechanism design, computer design and specialt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Student can finish the final product by using self-choice module, self-design module and self-manufacturing module.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new teaching concept of personalized education, inspires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active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and shortens the time to become an engineer after student graduation.

Key words specialt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machine design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专业综合实践是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设立的必修实践课程,是学生进行工程基本训练的集中安排的教学环节之一。专业综合实践要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教学中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自助式专业综合实践力求突出自助特色,强调工程应用。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思维出发,由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切入,以计算机应用和先进制造加工为延续,用机械机构作品为实体成果和评价依据,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延伸,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向机械工程师角色转变的过程。

1 自助式专业综合实践的理念

自助式专业综合实践是指在符合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大纲前提下,在多种选项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对象,贯穿实现思考――设计――加工――总结,满足专业综合实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自助式专业综合实践的核心是“自助”,目标是工程应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自助游”或“自助餐”,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教师则起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打破教师当编导、学生来出演、再由教师做评委的传统教学模式。

基于上海海洋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背景,提出自助式专业综合实践的理念,旨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个性化教育的教学新观念,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探索出充分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应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2 专业综合实践的现状与改革

上海海洋大学机制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按模块化形式安排教学内容,第七学期集中最后两周进行,根据学生人数分4~6个模块,每位学生完成1~2模块。

传统的专业综合实践,是以教师为主导展开的,教师设计题目,提出要求,安排内容,规定进度以及结果形式。在强调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今天,这样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考验,不能满足对人才多样性的培养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灵感容易受到压抑。特别是学生的设计和成果,与前期学习的课程没有紧密联系,表现为个体缺乏个性,群体缺少多样,案例重复使用,使教与学成为一种主从关系的格局。

当今,工程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等环节中综合能力不足的表现尤为突出,即使前期专业课程都学得不错的学生,到需要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时,无从应对就显现出来了,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理论课中的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实践都是各自为政,仅为相应的专业课程服务,缺乏一条主线贯穿,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自助式专业综合实践,构建从机械原理、组合机构设计、计算机应用设计到专业综合实践的一条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助选择――自助设计――自助加工,用机械机构形成成果,切身体会他们最初的设计构思,逐渐转变为实体成果的成就感,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热情,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对合作精神。

3 自助式专业综合实践的探索与实践

尊重个性思维,营造自助氛围 首先,在机械原理课堂上,教师提出实现自助式专业综合实践的设想、思路、途径和目标,启发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构想和设计自己感兴趣的机械机构、实用装置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绘制机构草图作为大作业提交。在教学中营造一种自助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助兴趣,不仅可以为后期的计算机应用设计和专业综合实践做好准备,还能为申请校级、市级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奠定基础。

教师注重引导,创造自助条件 第二阶段进入“组合机构设计”课程学习,学生可以自由组合,由2~4人形成团队,对前期的构思进行细化。设计方案形成后,通过组合机构实验设备(PKJCS-III平面及空间机构创新综合实验台)的机构搭建和运行,来检验前期设计方案,最后优化、修改和完成设计。整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注重引导,推荐参考资料,分析典型创新机构的设计案例,创造条件开放组合机构实验室,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精神。

完成设计加工,形成自助成果 第三环节是“计算机应用设计”,学生结合所学软件(如Solidworks、UG等)自助完成设计图纸,包括工程图、三维装配图和动画等,进一步实现运动机构的仿真。

“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是最后冲刺并形成成果阶段,对前面所有设计方案认真梳理,修改完善形成最终设计。通过学校实验中心的小型通用机床、快速成型机以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等设备,发挥各自所长,实现机械机构的零件加工和部件装配,最后完成实践报告。

交流设计成果,开展自助评价 在完成作品之际,组织各队学生进行成果交流。由设计团队代表在全体学生面前汇报设计成果,阐述项目研究的目标、方法、过程、结果和改进方向,回答教师和同学的提问,这既是对学生研究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其他学生的启发与鞭策。同时,设计团队成员进行自评,根据团对成员的分工和付出、在设计加工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贡献进行综合评价。

图1、图2为学生通过自助选择、自助设计、自主加工(HTS-300快速成型机)和装配完成的作品案例。

4 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未来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对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模式、目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专业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连接桥梁,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自助式专业综合实践的探索与改革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应用和推广意义。■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范文第6篇

1.知识技能结构评价体系知识技能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在知识技能、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体系中,将课程按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门化方向课等分层构建“三级平台”。公共基础课平台开设应用语文、应用数学、专业英语、德育、职业指导、体育等课程。专业核心课平台,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共同职业能力来设计。在本专业中,港口物流设备操作、港口物流设备机械维修、港口物流设备电气维修三个专业方向,都是以掌握港口物流设备的构造和原理为基础,因此将三个专业方向进行整合,形成以港口物流设备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核心课平台。开设港口机械制图、港口机械基础、装卸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电工与电子技术、港口电气设备、港口机械常识、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等课程。专门化方向课平台是在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针对某一职业岗位,以完成某些专项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港口物流设备操作方向开设叉车操作、牵引车操作、门座起重机操作、集装箱堆场机械操作、集装箱装卸桥操作、港口物流设备机械维护等课程;港口物流设备机械维修方向开设港口物流设备液压系统维修、港口内燃机维修、港口装卸搬运机械维修、港口起重输送机械维修等课程;港口物流设备电气维修方向开设电工实训、流动装卸机械电气设备维修、固定(大型)装卸机械电气设备维修、连续运输机械电气设备维修、港口自动控制电器设备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作为知识技能结构的评价内容,均以课程的学习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即每门课程均有其侧重的学习内容考核。但在评价模式和方法上,突出能力培养的导向,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如: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核心课平台在评价模式上以“平时表现+模块考核+期末考核”、“闭卷+开卷+口试”为主。学生平时表现包括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纪律等方面。模块考核是根据课程各自的特点,进行阶段性、小范围测评,目的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状况;若模块考核不达标,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安排重新测试,让学生查漏补缺,赶上学习进度。最后按平时表现占30%,模块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30%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学习过程的收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兼顾考虑。专门化方向课平台在评价模式上,以“职业资格考试(或特种设备作业考试)+课程考核”、“平时表现+笔试+实际操作”为主,采用学业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特种设备作业证相结合、表现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如:叉车操作、港口内燃机维修、装卸机械电气设备维修等课程以“职业资格考试+课程考核”评价模式为主,采用学业评价与其相对应的“内燃装卸机械司机、内燃装卸机械修理、装卸机械电器修理”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的评价方式,而牵引车操作、门座起重机、电工实训等课程采用学业评价与特种设备作业证结合的评价方式;课程考核占70%,按表现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而职业资格证书或特种设备作业证占30%。港口物流设备液压系统维修、港口自动控制电器设备等课程以“平时表现+笔试+实际操作”评价模式为主,表现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现场模拟、课题实训报告、闭卷考核、技能测试等形式,按平时表现占40%、笔试占20%、实际操作占40%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2.素质结构评价体系作为港口机械操作与维修从业人员,一般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素养、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等。我们结合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素质结构体系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其中,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有法律意识、有社会公德意识、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团结协作、文明礼貌;职业素养要求具有服务意识、敬业精神,有时间观念、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有遵守行业规范的工作意识和行为意识,取得职业资格证或特种设备作业证,有自学能力;人文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审美能力、良好的礼仪修养,具有正确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身体素质要求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自觉锻炼身体、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心理素质要求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应变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创新素质要求有搜集、识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些评价内容与标准不是孤立的,它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以及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日常生活行为表现紧密关联。这些素质的养成,一要靠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二要靠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对学生素质培养成效的评价应强调过程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因此,我们将过程评价延伸到日常生活行为表现中,并通过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学生等评价主体,进行多元评价;评价结果与德育、礼仪、职业指导、体育等课程挂钩,按课程评价占40%、多元评价占60%评定。如: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的评价,放在企业实践中,与德育、职业指导课挂钩;心理素质与礼仪课挂钩;身体素质与体育课挂钩等等。

3.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评价范围包括认识实习、课堂实验、现场教学、专业实训、企业实践等,其评价内容由职业能力中的基本职业能力、关键能力评价组成,职业能力评价体系采用实训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进行评价。按认识实习、课堂实验、现场教学、专业实训、企业实践等项目给予评定。实训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按各位学生每次完成工作任务的表现,根据评价内容加权平均给予综合评定;而学生自评互评作为综合评定。最后将实训指导教师或企业指导教师、学生的评价按70%、30%的权重给予最终评价。

“三位一体”学业评价模式的成效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范文第7篇

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具有较强的机械化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和机械化及自动化控制装置的设计、制造、运用、评价及营销等方面能力,素质优良,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属于生产技术类型,学生应该掌握比较系统的技术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生产技能,具有农业机械的性能设计、试验鉴定、使用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农业机械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I21。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学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教学手段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在专业课学时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必须改革农业机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现代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培养学生快捷地获取学科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在自学、思维、科研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因此,研究开发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对提高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是为配合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而开发,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在课件中收集了大量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图片和教学录像,由于学校条件所限,不能大量购置真实设备和现场演示机械原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动画、视频和图片了解各种机械的样式及工作过程,同时还开发了大量的实验模拟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模拟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是辅助学生自学的工具。课件中按照教学过程分为教学内容、教学动画、教学视频和教学讨论四个模块。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内容预习、复习知识点,通过教学动画反复练习实验过程,通过教学视频循环播放各种农业机械工作过程,通过教学讨论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或者学生展开讨论,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扩展学生知识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开发的过程

(一)制作队伍

农业机械学课件的制作队伍由专家及主讲教师队伍、教育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三部分组成。由主讲教师队伍根据课程内容撰写课件的制作稿本,教育技术人员配合教师进行课件的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整个课件制作的技术构架和后期的安装调试。三支队伍组成网络课件开发小组。课件的开发制作汇集了专家、任课教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等各路精英。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专家的指导和一线教师的经验,在教学设计上有专业的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教学设计和媒体的选择以呈现各种教学资源,在课件的框架搭建和技术实现上有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保障。各部分工作人员各司其责,分工合作,共同打造出符合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需要的网络课件,满足了教学需求,符合教学规律,运行平稳顺畅。

(二)前期准备

农业机械学网络课件制作,一般使用MacromediaDreamweaverMX2004进行框架设计,并使用FireWorks和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界面及艺术字的美观设计,利用FLASH制作动画,使用Adobepremiere对视频进行加工处理,利用ASP技术开发教学讨论模块。开发组根据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总结以往教学经验,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讨论课件制作整体框架,确定主要教学内容、课件结构、制作方式和制作工具;收集课件开发中所需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以及各种数据;讨论课件教学过程的设计;明确开发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分工合作。

(三)教学设计

农业机械学课程课件效果的好坏、是否符合教学需求,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内容设计、情景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六个模块。开发组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依照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需求,确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步骤,同时对课件的制作和学生的学习进行定期的形成性评价和最终的总结性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大纲,课件的结构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四)课件制作

1.课件整体框架课件主要由首页、各章内容、相关链接以及友情链接四个部分组成。首页主要介绍了课件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以第一章“耕整地机械”为例介绍各章内容。在进入第一章后,首先是问题导人,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对学习者初始能力进行检验,同时对本章内容进行概括性的了解。第一章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动画、教学录像、课程讨论四个模块。教学内容主要以网页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实物图片,增强学生对各种机械的认识,每一章后都包含课后习题,便于学生检测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动画是将传统教学中不易演示的实验过程开发成实验模拟内容。教学视频是将各种机械的工作过程完整地呈现给学习者,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农业机械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的深刻认识。教学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可以进行课程内容的互动讨论,查看习题答案,实现作业提交,教师实时答疑等各种教学互动活动。四个章节结构一致,颜色有所不同,避免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心理。相关链接部分主要是展示与课程有关的参考资料,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友情链接部分提供了与课程有关的常用网址,方便学生查询专业资料,有效地进行农业机械学的网络学习。

2.课件调试运营当农业机械学网络课件制作完成后,由开发组成员按照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中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修改和调试。专家和教师负责课件内容的调整和修改,主要检查教学内容的完整Ij生和准确性、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规律、教学知识点是否有遗漏、教学内容是否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求;教育技术人员负责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调整和修改,检查课件内容是否能有效解决教学问题、教学情景是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是否合理和恰当;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课件的以及运行测试,主要检查超链接的准确性、是否存在死循环、浏览器的兼容性和是否能自动下载相关插件,并反复修改保证网络课件在网络上的正常运行。同时,任课教师在部分班级试用该课件,根据使用效果和学生反馈意见不断的对课件进行修改和完善,力求完美。

三、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的特色

(一)拍摄实物图片还原机械构造

由于农业机械学的学科特点,其课件中包含大量的机械实物图片。为了保证图片的真实性,大部分图片都是由课题开发组成员在各种农业机械展览会上拍摄的实物图片,真实地还原了目前流行的各种农业机械,增强了学生对农业机械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在准备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还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课件制作过程,师生共建课件资源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农业机械方面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开发Flas模拟实验过程

农业机械学课件教学内容包含许多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这些知识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很难演示,学生不容易掌握那些抽象、复杂的知识体系和原理。因此,开发组成员利用Flash软件将这些内容制作成动画模拟实验过程,形象展示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教师在讲授内容时结合动画,形象生动地演示复杂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及其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教学动画反复演示过程,加深对农业机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制作视频素材再现工作过程

由于教学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很多农业机械原理的工作过程学生不能有条件在现场观看。农业机械学课程为了给学生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开发组成员在播种和收割的重要季节,亲自到田间拍摄各种农业机械的工作过程,通过编辑制作成教学视频,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观看这些来自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视频教学片,使学生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原理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

(四)营造学习环境促进自主学习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课件为学生营造了丰富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环境、协作学习环境、辅助教学环境。自主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动画、教学视频的展示,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自学各个知识点;协作学习环境主要包括课后习题和教学讨论,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习题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在教学讨论模块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协作学习;辅助学习环境主要包括相关链接和友情链接,通过这些课外资料的阅读和学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锻炼了学生通过网络自学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应用效果

(一)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的运行界面

在沈阳农业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运行情况良好。课件导航清晰,每个页面之间既独立显示又相互链接,各页面之间的超链接准确无误,使用者进入页面后根据导航可以快速地找到所需内容。在多媒体素材处理过程中,将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在不损失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最小化处理,网页的运行速度快,运行过程流畅,保证使用者以最快的速度浏览网页。在运行的过程中,对于课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和修改,保证课件内容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使用者可以通过交互平台随时与管理员保持联系,共同维护课件,使其与时俱进(图2)。

(二)农业机械学网络课件的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教学内容模块,将课程的主要内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难以表述的内容则以相关的教学动画或教学视频资料来模拟和再现。网络课件传送信息量大,教学密度得以提高,可以使抽象的知识更易理解,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环境,在课堂讨论模块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同时还可以随时与教师展开互动,有效地实现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沟通。本课件中含有大量的实物图片和现场视频,学生在自学时不但可以获取大量知识信息,而且可以感受网络课件创设的教学环境,有效的弥补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农业机械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的领域层出不穷,新的技术不断出现。教师将有用的相关资料和优秀的网站及时更新到网络课件中,供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到网络课件的建设中,将在学习中的最新的资料上到课件中,使课件资料不断地丰富和更新,实现课件的与时俱进。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范文第8篇

摘要: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在“金属切削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及认同度,还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工程机械学科的实践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金属切削原理 教学方法改革

1 引言

“金属切削原理”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与“机械制造工艺学”并称为机械制造专业主干课程。然而,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金属切削原理”进行讲解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内容枯燥而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金属切削原理”课程主要是讲授金属材料在切削加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原理,如果只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对这些原理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每年会有大量学生接受该课程的学习,所以如果能对本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学生和老师都会有很多的收获。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1]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该理论主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生作为主体来主动学习更能提高教学质量。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来生成意义并主动建构的一种思维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同,前者不仅重视周围学习环境对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新塑造及构筑,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在多个学科方向进行了实践教学,如计算机学科[2,3],双语教学学科[4-7],等等,并且教学反馈结果也评价良好。“金属切削原理”这门课程以培养新时期机械工程师为教学目的,教授学生金属切削过程中出现的切削力、切削热等物理现象,详细阐述物理现象所蕴含的原理,并教导学生如何设计切削参数才能更有利于加工面的质量。该课程与计算机学科的某些课程具有类似的特点,如内容抽象、复杂、难懂。所以,如果能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到“金属切削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将有利于本课程的讲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金属切削原理”课程上的应用,可为此教学法在机械学科教学中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基础和依据。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及具体步骤

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程知识点,学生听课并做笔记,这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上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非常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上容易分心走神,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度,更加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存在相同点。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理念,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并利用原有的知识,利用一定的学习媒介(如网络,书籍)通过意义建构得到新的知识。这两种方法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但是这两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不同点,如“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连接学生、教师和教学过程的是一个项目,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则通过一个任务将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另外,两种教学方法得到的成果也是不同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成果可用于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及生产活动中,具有可创造生产力的功能,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成果一般不能直接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一般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包括四个步骤:1、 创设情景。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比较真实的学习情景。因为这种生动的感受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这种情境下也更容易用自己所学知识。2、确定任务。教师在给学生创设的情景中,设计并提出与本课程知识点相关的任务或者问题。提出的任务如果比较大,还可以分化成很多小任务。提出的任务不能过难,否则会打击学生们的积极性;提出的任务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学生水平得不到检测和提升。所以任务的提出需要仔细斟酌。3、主动学习,解决任务。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解决此任务的具体方法,而只能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哪些知识来解决任务。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我回忆旧知识、自我学习以及协作学习新知识来解决问题。4、效果评价。学生解决了任务之后,需要自我评价,团队成员之间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最后由教师综合所有评价给学生成果一个比较公平的评价。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实例

“金属切削原理”课程第十一章讲述的是切削用量的制订,如果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制订切削用量有哪些原则,切削用量三要素具体数值如何来确定,吃刀量、进给量、切削速度分别如何确定,这会使得教学过程非常空洞,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则能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改善教学质量。下面简单叙述其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车间里的加工师傅经常采用切削用量的经验值来加工零件,启发学生思考经验值是否最优,继而将学生的兴趣引到切削用量的最优化设计上。

(2)确定问题(任务):通过一个简单例子(如生产计划最优化问题)回忆“机械优化设计”课程中的相关基础知识。确立一个大任务――切削用量的优化设计,这可分为多个小任务,比如建立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利用最优化算法求解模型极小值,等等。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将学生合理分组,每组大约4~6名学生,每名学生负责各自的小任务,要求每组最后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教师需要提示学生搜集相关方面的资料,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倡导组内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4)效果评价:组织全班讨论和辩论各组方案的合理性。在辩论的同时,学生可以深化理解一些规律性知识。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对结果进行合理评价,还应对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在进行总结评价时,应该以鼓励为主,不能对学生严加批评,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 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金属切削原理”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及认可度,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宽度,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当然,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对任务进行设计时,难易程度的把握还不够准确,任务完成时间比较难易预测。课堂讨论过程中,有些学生讨论内容与本堂课内容无关,思想出小差。分配任务时,任务与学生知识存储的匹配度不够,等等。教师需要继续完善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上述问题。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法”定会极大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们喜爱这门专业基础课。

参考文献:

[1] 吴刚.建构主义与学习科学的崛起[J] .南京社会科学, 2009,(6):98-104.

[2]蒋友明.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 教学初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22):38-39.

[3]周建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 空中英语教室, 2012,(11):12-14.

[4] 陈永烨. 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9,(4):92-94.

[5] 黄薇.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0,(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