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融资担保调研报告

融资担保调研报告

融资担保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近七成中小企业缺钱 小微企业尤为突出

这份由广东省中小企业局与广东省社科院联合编制的报告,深度剖析了2011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情况。报告指出,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总量大幅提升,但融资缺口依然较大,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验证问题尤为突出。

融资总量大为提升。2010年末,广东中小企业贷款(不含票据)余额16557.83亿元,比2008年末增加6300亿元,增长48.46%,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0.17个百分点。2011年上半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大、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2654.3亿元、10200亿元和8635.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1%、8.7%和52.4%,小企业贷款增速远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从资金需求满足度来看,中小企业融资总量缺口依然较大,不能满足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调研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上半年,抽查的333家企业融资需求总额为5188.6万元,已获融资3397.0万元,存在的融资缺口达到1791.6万元。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一份调查显示,被抽查的382家中小企业中,有67%上半年存在资金缺口,42.7%的资金状况与2010年同期相比趋紧。小型微型小企业贷款难尤为突出,对2000万以下的微小企业的融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资金需求又能获得银行授信支持的不到20%。

报告显示,中小企业的规模小,缺少供担保抵押的财产,制约其融资能力。

融资成本高 直接融资尚未发挥有效作用

报告显示,融资成本过高依然是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半数以上(52.2%)企业认为融资成本过高。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企业一般商业贷款的融资成本为5.31%(基准利率),而目前企业一般商业贷款的融资成本为7.22%,同比增加18.73%,民间借款的融资成本为16.74%,同比增加13.35%。而且中小企业贷款手续繁琐,普遍需要2-3个月时间,许多中小企业为维持资金链、保持正常生产经营,不得不高息拆借民间资金,更加剧了企业的高融资成本。从贷款期限来看,中长期贷款难以满足,导致企业难以将资金用于技术进步或创新能力的建设中去,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市各相关部门不断创新思路,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2010年广东新增68家上市公司均为中小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为民营中小企业,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共募集资金732.95亿元,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截止2011年3月底,全省已上市的中小企业达200家,其中,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有67家,在创业板上市的23家,在境外上市的达68家。估计达到国内上市条件的达660多家。不少地市鼓励企业采取股权融资、项目融资、信托融资、基金融资等其他形式实现资金融通。

从融资渠道与融资结构来看,广东省中小企业仍以内源融资为主,所占比重达60%。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来自银行和信用社,占比高达93.1%,其次是民间私人借贷,通过企业间拆借、信用担保、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融资的比例非常小。虽然全省上市中小企业达200家,在全国位于首位,但与全省百万家中小企业相比,比重依然很低,难以成为众多中小企业正常的融资渠道。

从贷款质押抵押方式来看,广东省企业主要通过土地、厂房抵押方式获得贷款,占比高达75.2%,其次就是股东私有财产抵质押、设备抵押、信用贷款等,对应占比处在20%-30%区间,再次就是担保公司担保、应收账款质押等。

从金融服务机构来看,广东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蓬勃发展,融资担保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日益重视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信贷产品渐增,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占主导地位,地方金融机构培育滞后,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缺失,缺少针对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从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看四大国有银行与股份商业银行占57%,中小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占31%,同业拆借、民间借款占7%,其它(如信托公司、典当行等)5%。

就银行机构来看,不少企业认为商业银行“亲大远小”和“宜短不宜长”的倾向比较明显,办事手续繁杂、对中小企业不信任和忽视的现象依然存在。

担保行业发展良好 作用有待发挥

报告指出,就担保机构来看,一方面广东省担保机构呈现出“起步晚、起点高、风险小、发展快、效果好、贡献大”的良好发展势头。

融资担保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再担保;信息共享;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促进国内经济结构合理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实力弱、抵押品不足、信息不透明,融资难题一直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从09年陆续成立再担保机构,作为担保行业的必要补充,再担保机构主要为增强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是改善信息透明度,逐步提升社会信用基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的重要手段。

一、结合再担保特点,明确体系建设中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一)再担保的作用及特点。再担保机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为引导信贷资金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更多地投向中小企业,弥补担保机构自身规模小、风险抵御能力弱而设立的。再担保归属于担保行业,具有:准入门槛高,数量较少;资本金规模大,抵御风险能力更强;成立时间短,行业监管标准缺乏,经营模式尚在探索等特点。

(二)信息共享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1、再担保机构自身风险规避的需要。再担保不能脱离担保机构单独存在,中小企业乃至合作担保机构的业务规模、市场环境、经营风险、财务状况等都对再担保的风险控制造成直接影响,信息不共享将导致再担保机构的自身经营风险。2、促进再保体系壮大,提供深层次服务的需要。一是有利于在再担保体系内部建立客户资源共享池,形成统一的风险控制标准。二是识别并及时共享信用记录不佳的客户信息,降低体系成员间共发性、传递性风险。三是通过共享的客户资料,可以提高担保业务运作效率。3、抵御再担保行业竞争的需要。跨区域性的担保机构进入再担保领域将迫使再担保按地域划分各自领土的格局打破。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将会使现有的体系成员间合作更紧密,提高同行内的竞争力。4、有利于社会化信用体系的逐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建立银行等资金来源提供商与中小企业之间良好的信用关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从而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及完善。

二、信息共享的范围及使用方法

(一)信息共享的范围。信息共享机制主要为整个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供应链服务,可以对整个供应链条上再担保的上下游客户提供服务,包含:再担保体系成员,银行、信托、证券等多渠道资金提供者,甚至是再担保的各类监督管理机构。

(二)信息共享的内容

1、建立企业、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标准。按照中小企业的行业类型、营业额区间等条件,设立多个信用评价模型。建立包含:财务因素、外部评价、企业内部管理评价、信用预警等四方面的评估体系。采取量化模型及定性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较为全面的评级标准。2、建立客户信用数据库。通过多种手段吸引体系成员将中小企业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提供给共享平台。共享平台通过一定的权限分配,授权给体系成员使用。3、建立失信客户数据库。动员体系成员将自身代偿及追偿情况提供给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平台经过数据核实,在第一时间给有权限的体系成员,提醒体系成员关注个体及行业类担保风险。4、建立定期体系发展报告制度。将体系成员共享的客户及担保项目信息,进行统筹规划。结合行业的前瞻性研究,设计再担保体系发展报告,定期公布。将再保体系内服务的各行业、各地区、各类融资渠道的担保信息分析整理后形成分析报告,为体系内担保机构明确自身行业定位、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三、金融行业在信息共享方面提供的借鉴

(一)国外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情况。在征信国家,通过加强客户识别和严格监管等信息方面的努力来降低信贷风险的方法已成为共识。规范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的机制采用自愿或公共权威机构强制执行。

(二)国内银行信息共享情况。我国银行业间长期形成的信息壁垒,造成基础数据体系不完备。目前银行对客户信用评级时所能采集到的相关信息比较有限,评级结果直接应用于信贷审批,但评级结论的实用性还有待提升。

(三)再担保机构信息共享情况。江苏再担保通过搭建集中的体系成员共享平台,实现为体系成员提供省域征信信息的查询接口。体系成员可以免费使用江苏再担保的业务系统,定期通过数据报送接口报送数据。体系成员数据集中存放,但客户资料并不共享。

广东再担保协调第三方专业评级机构,为体系成员做信用评级,并依此作为再担保与之合作的基础。利用评级结论,确定可以与担保机构合作的业务品种。但信息共享平台尚未搭建。

四、构建山东特色的再担保体系信息共享平台

(一)明确共享平台中信息采集标准。担保项目针对:合作地区、融资产品类别、服务金融机构、企业行业类别、大中小微企业分类、服务三农、服务高新企业等确定统一标准字典,建立成熟的,成员均认可的共享协议。

通过担保项目保后管理情况的跟踪,密切关注担保合同实施后,企业的还款计划的执行情况,合同履约情况,应收应付款执行情况,银行贷款偿还情况,产品质量,财务状况变化。为担保项目的风险出现提供预判。

(二)制度及管理保障。一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建立包含体系成员、银行信托公司等资金来源提供商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重大事项。促进成员及相关服务商的信息共享、数据共用。二是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金融办、中小局等监管机构提供行业分析报告,在公司网站商披露不诚信企业名录,把信息共享资料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防范风险于未然。三是建立信息存储问责机制,确保共享信息的准确度。在共享信息的提供过程中,坚持“谁提供的信息谁负责”原则,严惩编造、提供、虚假信息及未经核实信息的行为。四是建立信息管理的密级,确保信息安全。按照体系成员与再担保机构的合作程度,对信息实行密级授权,防范保密信息外泄,避免对体系成员业务开展造成损失。五是建立完善再担保体系的奖惩与退出机制。对担保覆盖面广、社会效益好、运行管理规范、代偿率低、风险防范和合作良好的担保机构,给予适当奖励;对有不当行为的担保机构以告诫或通报批评,令其限期整改,对违规情节严重的机构坚决清理出再担保体系,维护再担保体系的整体信誉。

五、结束语

再担保作为一种新兴行业,业务模式尚在探索,信息共享对再担保公司凝练自身业务模式,实现融资规模放大的目标具有较强的保障作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协助再担保集团、体系成员提高项目风险的判断力,对担保业务开展、业务创新具有实质性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融资担保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伴随着土地承包权流转多样化的创新试验,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成为解决农村金融薄弱的举措之一。但和陈锡文持相同观点的“三农”专家看来,抵押贷款并不是农村资金供需矛盾的利剑,反而孕育了很多潜在的社会风险,并且在抵押实践中,过低的土地评估价值,对农民而言是新的不公平。

对此,国研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方向应该是小额信用贷款和发展农村信用担保机制。而支持农民自主合作组织的融资功能也是途径之一。

慎行承包权抵押

从某些地方实践上看,陈认为抵押权在操作上存在着对农民不公平的现象。

如今年4月,辽宁省法库县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最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法库县长岗子辣椒专业合作社900多亩土地进过金融部门评估,最终确定一年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60万元。而随后,合作社办理了“农村土地使用权证”、“土地他项权利证书”,最终从农信社取得了一年期的贷款30万元。

“土地的估价压得这么低,其实是把风险转移给了农民。”对此做法,陈提出了疑问,“除了抵押贷款,有没有更好的形式?”

近些年农村融资难的呼声一直不断。但作为商业机构的金融组织,因农民缺乏有效担保物,控制信贷风险为由,远离了农村市场。

“农民没有抵押物?”陈表示,实际上从2007年开始,有关部门就做了规定,农村小额贷款可以用信用担保,最高额度是30万。因为,农民具有地缘和血缘关系,有信用贷款的社会条件和基础。

“如果以农民没有可靠的担保抵押物来拒绝给农民贷款,是没有理由的。”陈称。

重申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作用时,陈锡文也再次强调,土地抵押贷款存在社会风险。从东亚传统农业社会的案例看,土地抵押也很少存在。

可支持农民自助融资渠道

“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依然严峻,农业企业普遍受到信贷约束。”

上述判断来自于国研中心农村部专家们撰写的《调查中国农村》一书。该书集合了该组织近10年的调研报告。其中,首次披露了该组织专门针对农村金融现状,进行的29个省、1979农户、180个村庄、216个企业、103个信用社、340农村金融机构、15个民间金融组织的大规模调研的结论。

调研报告显示,只有少数企业获得银行授信额度,50%的企业认为授信额度规模太小。从满足信贷需求的程度看,满足程度平均值仅为15.48%(即获得贷款数额占期望贷款额的比重)。

在信贷约束下,非正规渠道依然是农村最重要的借款渠道。

报告显示,亲戚朋友借款占到了所有借款渠道的58.11%,信用社占37.34%。同时这种现状也存在于农村企业的融资中。即由于正规金融的信贷约束,非正规金融对农村企业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如调研报告显示,农村企业的38.80%借款来自亲友,16.40%的借款来自民间私人放贷人(占10.40%)和民间金融会等非正规渠道。

“农村金融是农村政策的软肋。”韩俊称。针对此,该调研报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和陈锡文一样,韩俊把农村金融的突破口也锁定在农村小额信贷领域。

“小额信贷满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效果初步展现。”韩俊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完善该政策,如目前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主要是靠政策推动进行,缺乏商业可持续性。

对此,韩建议,鉴于小额信贷在需求上的低利率要求和金融机构的高服务成本之间的矛盾,应该借鉴国外经验,促进制度创新。如采取包括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等扩资渠道,培育基层临时信贷员,建立农户信用记录等。

融资担保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策略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量的99%,吸纳了全国75%的就业人员,提供的出口占出口总数的68%,提供了48%的税收收入,创造了全国70%的新增产值和59%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国民收入、扩大就业与出口、活跃市场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厦门市的情况与全国情况基本相似,截至2008年底,厦门市共有中小企业7万多家,中小企业户数占厦门市企业总户数的99%。创造的产值占厦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56%,出口比重占35%,缴纳各种税收占46%,技术创新成果占65%,吸纳全社会就业人口的75%。当前,厦门市的中小企业主要活跃在电子、化工、机械、商务、社区、旅游服务等领域。批发、零售和制造业是厦门中小企业的主体,约占整体的63%。中小企业以其生命力旺盛、经营方式灵活、市场反应快速、大量吸收下岗职工就业等优势,成为了厦门市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但从总体上看,仍有相当部分的企业还处在创业后的成长期,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科技含量整体较低等,还属于企业中的弱势群体。中小企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融资难、税负重、社会服务体系跟不上等问题。由于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造成中小企业经营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流动资金周转困难、规模扩张受阻、设备陈旧难以更新、技术开发投入不足等情况,从而阻碍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而这个难题在我国目前显得尤为突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决不是单独哪方面的问题,而是企业自身缺陷、金融体制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影响融资

1、中小企业总体上数量大规模较小,面对大型企业的挑战,他们往往缺乏竞争力。如厦门市2008年9月底为止,共有中小企业7万元多家,其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的占93%,注册资本在500-1000万元的占3.5%,而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仅占3.1%。由于资金实力明显比大型企业弱小,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2、大量中小企业存在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会计信息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信用等级不高等现象,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3、大量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属于家族企业,对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较低,大量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企业文化,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持续经营能力。如厦门市2007年至2008年10月共注销或被吊销执照近2000户。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形象,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偿还能力心存顾虑,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二)中小企业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弱

2008年金融风暴,厦门的外向型企业出口订单大量减少,外需市场萎缩。作为大型企业、重点工业制造业配套的厦门市中小企业,有30%以上减产或停产。加之人民银行连续5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的“惜贷”,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更加困难。2008年厦门市对60家中小企业进行资金需求调查,被调查的60家企业的总资金需求量为27亿元,其中需向银行贷款10亿元,普遍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三)国家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诸多方面主要关注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不够,从而使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型企业项目上,为广大中小型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明显不足。按国家现行的金融体制,大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募集资金,而中小企业很少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只能依靠金融机构的融资。

(四)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逐渐向以控制贷款安全性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有效担保和抵押,是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前提条件。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土地、房屋抵押物有限,又难有让银行放心的担保人,导致中小企业因为缺乏合适的抵押和担保而造成融资困难。

三、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关注政府出台的各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主动地利用政策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若干意见》、《厦门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实施意见》、《厦门市政府关于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08年的金融风暴以来,厦门市政府在加大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加大对融资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激励机制,支持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指导工作,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相继推出了政策体系、融资服务体系、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除此之外,厦门市政府还减免了部分收费项目,如取消电子口岸的预申报系统入网费、人事服务费减半收取等,减轻企业负担。这些政策都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应积极掌握,并加以充分利用,从而摆脱困境,使自身得到发展和壮大。

(二)讲究融资策略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各政府也相应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尽管如此,企业与银行打交道也是一门学问,要讲究策略。

1、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良好企业形象,往往决定了银行对企业融资的信心,是顺利取得银行融资的关键。要建立企业形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讲究信誉。一个企业的信誉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只有良好的信誉才能使银行对贷款的安全性绝对放心。(2)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前提。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银行往往关注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有良好素质的管理者才能保证信贷资金得到有效的使用,从而达到银行和企业“双盈”的目的。(3)抓好资金的日常管理。企业的财务核算是否正规、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以及企业财务管理严格与否是银行衡量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具体生产和经营活动不可能有很透彻的了解,因此在对企业进行考查时银行往往是从企业资金的使用、周转和财务核算等方面入手。企业要想取得银行的信任、培养良好的形象,就必须抓好资金的日常管理。(4)经常主动地与银行沟通,如实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经常主动的沟通使银行感受到企业的尊重,从而加强对企业的信任度,也提高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起与企业的良好关系。(5)积极主动、热情地配合银行开展各项工作。积极主动配合银行检查企业贷款的使用情况以及银行开展的各种调查,及时报送企业财务报表,主动按时偿还到期贷款或履行展期手续,以取得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任感。(6)体谅银行的难处。贷款的成功与否,受国家信贷规模、国家政策和其他机构部门的制约,并不完全取决于银行。银行是经营货币的,是主要通过贷款获取利息收益的,一时不能获得银行贷款或贷款展期,是有原因的,此时,更多的应是了解其中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要充分理解和体谅银行的难处,避免冲突伤了和气,从而得不到银行的有效支持。

2、做好投资项目可行性调查研究,写好可性行报告。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争取项目贷款的规模,以及银行贷款支持力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在撰写报告前,应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着手撰写可行性报告,这不仅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银行负责。在撰写可行性报告时,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报告的项目应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用大量的事实论证投资项目在技术、经济、环境等问题上的可行性等。(2)对重大问题有关问题做出有力的论证。所谓重大问题主要包括企业现状、发展前景、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基础设施状况,材料、燃料、动力的供应,产品销路等。如在论证产品销路时,必须对社会和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市场调查和预测,包括国内外、省内外和本地区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当前社会的生产能力及将来的趋势等做出分析和论证。(3)突出项目特点。一个没有特点的项目是得不到银行支持的。中小企业在与银行商谈融资事宜时,要善于实事求是地突出项目的特点。项目的特点不仅是项目本身内在的特性,也是银行融资需要考虑的重大方面。(4)把经济效益作为可行性报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对项目的风险做出评价,充分说明风险的存在,并着重说明应对风险的有效办法。

3、选择合适的贷款时机。选择合适的贷款时机,要注意既有利于保证中小企业所需资金及时到位,又便于银行调剂安排信贷资金和调整信贷规模。银行信贷规模是年初一次性下达,分季安排使用,不允许擅自突破。因此,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如要申请较大金额的贷款,不宜安排在年末和每季季末,而应提早将本企业的用款计划告诉银行,以免银行在信贷规模和资金安排上被动。企业除与开立基本账户的银行保持良好关系外,还可与其他银行建立银企关系,这样企业在项目所需资金量大,一家银行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解决时,可采用银团贷款方式加以解决,还可为企业下一步生产经营发展所需资金争取银行支持早做安排。

4、争取担保公司的支持。银行出于对自身信贷资金安全的考虑,在贷款项目的选择上往往要求企业提供良好的贷款担保或抵押,对担保的要求较为苛刻。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少,经营规模小,很难提供银行需要的抵押、质押物,同时也难以取得第三方的信用担保,但是,争取当地担保公司的支持,向商业银行融资就要容易得多。

总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各级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于企业来说应积极主动地把握政策,并加以充分利用。与此同时,对商业银行来说,它也是一个企业,也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因此,要掌握好与银行打交道的策略,从企业内部管理着手练好“内功”,同时与加强与银行的联系,这样才能得到银行的有力支持,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松荣.化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6(12).

融资担保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项目融资 贷款

一、项目融资中银行贷款的风险分析

1.政治风险。首先是国家风险,常见的有借款人所在国政治体制崩解;还有就是政策风险,税收制度的变更、外汇管理法规的变化、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调整等;第三,部分公用市政设施项目受当地政府的政策干扰较强,政策变化将会影响到项目的建设、营运和还款来源。

2.法律风险。首先是国家法律的变动将带来的风险。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法律制度和经济体制特色,跨国借贷常会因此而易引起争端。如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不尽相同,经济体制也各具特色,跨国借贷可能因法律依据或经济体制的不同而引发争议;二是在项目各种协议安排中合同制定不完善给项目贷款带来的风险。合同中存在瑕疵或未尽事宜,可能因双方权利、义务界定不清而引起法律纠纷,进而影响现金流量,产生贷款风险。

3.完工风险。这主要是指项目无法完工、延期完工以及完工后无法达到预期运行标准而出现的风险,为主要核心风险之一,银行也应该将其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内容。

4.经营风险。其由项目试生产阶段与生产运营阶段中存在的技术、资源储量、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劳动力状况等多种风险因素的总和作为项目融资的另外一个主要核心风险,其风险也会从项目经营方转移至银行。

5.环境保护风险。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满足环保法规项目融资模式下银行贷款风险;防范要求而增加新资产投入;迫使项目停产。

二、商业银行项目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项目融资的特殊性,没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当前,国内银行对项目融资的贷款管理以传统固定资产贷款业务为参考,未认识项目融资的风险。如贷前调查评估工作过于依赖项目客户的自我情况介绍、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建设的立项审批、项目用地、环境保护、安全防护以及项目资本金等必备手续未能认真核实;贷后监督管理走过场。

2.项目融资的借款、用款与还款主体存在错位。当前,许多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未严格按照项目融资的要求进行,本质上属于传统公司融资与政府融资,这不利于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

3.项目融资存在信用结构上的隐患。银行贷款管理常分为三层信用结构:第一层为建成后项目的预期收益,为最主要的还款来源。由于贷款资金借、用与还的主体可能存在不一致,容易使项目公司成为向银行借款的空壳公司,无法保证项目的预期收益,令银行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第二层是多种收费权或经营权的质押。大部分项目的收费权都为政府所拥有,这些收费权在现实市场中很难转让并变现,引发收费权质押的真空。第三层是对于政府行为导向的项目,一般要由政府出具政府补贴还款的承诺函。从法律角度,政府部门不能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政府补贴还款的承诺函为道义上的作用,补贴还款能否兑现完全取决于政府的信用。

4.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缺乏项目融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目前,我国银行在项目融资过程中的角色充当一般的资金提供者,满足于在项目实施工程各项条件具备且自有资金落实的情况下被动发放贷款,项目的风险分担机制设计的参与不多,令风险控制失去最佳时机。

三、项目融资模式下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防范

1.认识项目融资的特殊性,加大项目融资全过程风险管理。首先,利用银行的资金优势,参与项目融资早期过程,从而有效、合理地分担风险其次,动态跟踪分析项目实施进展情况、项目资金落实情况、项目经营情况与财务报告等信息,以便做好风险预警分析。第三,规范项目融资主体行为,从而建立借款、用款、还款主体一体化机制。第四为加强贷款资金的监督管理,设置账户系统,对账户现金流向进行连续监控,做到专款专户专用,使贷款资金流向与项目工程进度严格匹配,防止资金被挪作他用。第五,银行应将角色向财务顾问和管理顾问转变,对项目的实际运作提出建议。

2.科学评估和筛选项目,从而优化信用结构。银行应做好项目评估工作,要重视以下几点,即科研报告、市场调研、市场预测,并提升评估工作的深度与广度,特别是要根据具体项目情况增加风险研究的相关内容。通过实地调查或外聘专家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审查。

3.合理设计风险分担机制以优化融资结构。项目融资的关键是识别风险,做到合理分配项目参与主体的风险。这是非常复杂的过程。银行必须将项目风险在参与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获得最佳的融资结构,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令风险成本处于最低水平。

4.有效控制融资要素。融资要素主要包括融资金额、期限、利率和还款安排等四个。银行需要在借款合同中明确如下条款:(1)金额,具体根据行业风险及银行所能承受风险确定;(2)期限,多指宽限期与还款期;(3)利率和费率,前者为银行承担信用风险所获利润,后者则是其服务费用;(4)偿还方式,如等额还贷、递减还贷和递增还贷等,前两者为宜;(5)项目发起人的有限担保。

5.实施必要的财务限制。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贷款主体进行财务限制,即对新增融资、对外投资、利润分配、资产出售等进行控制。

6.其他保护性条款控制。银行还可进行其他的保护性条款控制。如约定项目自有资金必须按进度落实后方可发放贷款;约定重大关联交易影响债权安全时应取得债权银行同意;

未经银行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人提供担保等。

参考文献

[1]潘群峰,张小放.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贷款信用结构及其风险防范[J].价值工程,2007(12).

[2]张朝兵.项目融资理论构成与分析[J].求索,2006(01).

融资担保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煤炭产业是我省工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我省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我省煤炭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很多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煤炭企业的发展,也对我省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本报告通过对白山市煤炭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提出了7条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希望能为我省煤炭企业融资难问题乃至吉林省其他产业融资难的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

【关键词】

煤炭企业;融资渠道;银行贷款;财务制度;抵押;管理水平

1 调查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日益突出,煤炭产业作为我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融资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目前整个煤炭产业正处于经济下行期,在其对融资有迫切需求的同时,各大银行对煤炭企业贷款相对以往更加谨慎严格,甚至出现了一些银行拒绝向煤炭企业提供贷款的现象。本次调研以吉林省主要煤炭工业城市白山市61家煤炭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团队在给随机抽取的24家规模以上(年收入2000万以上)煤炭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的同时深入我市两家规模资金管理模式各方面有一定差距的煤炭企业,通过比较来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

2 调查过程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吉林省白山市规模以上的煤炭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研究,调查样本涉及白山市的通辽矿业集团、正基卓越集团有限公司、白山市鑫达煤业有限公司、等24家煤炭企业,各个公司主要负责煤炭开采和煤炭的洗选业务。

2.2调查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咨询专业人员、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团队首先在24家煤炭企业内部发放调查问卷,然后对部分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学习,详细地了解该企业融资情况;

第三阶段:对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初步结果;

第四阶段:队员通过对白山市工商银行行长进行访问,进一步了解银行方面对企业融资的看法和要求;

第五阶段:拟定初稿;

第六阶段:定稿,形成调查报告,“吉林省白山市煤炭产业融资情况调查报告”。

3 白山市24家煤炭企业融资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3.1全市煤炭产业生产情况分析

通过对白山市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自4月份开始,受煤炭生产企业停产整顿影响,全市工业增速快速回落。按行业完成情况看,1-6月份,全市27个行业有20个增长,有7个下降。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总产值101.3亿元,同比下降17.5%,完成增加值35.7亿元,同比下降7.4%;然而影响工业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煤矿生产企业停产,今年4、5、6月份都有50家以上的煤炭企业停产;二是资源类产品市场需求明显减少,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市重点调度的原煤价格为420元/吨,同比下降16%;洗精煤价格为960元/吨,同比下降28.6%;1-6月份因价格下降影响产值22.3亿元,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7.4亿元。可见,上半年白山市煤炭产业正处于较为困难的时期,预计下半年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也不会有较大改善。这些客观原因导致了煤炭企业对融资的依赖程度与往年相比较大,但是负面因素(即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比以往更高,因此,煤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表现得尤为明显。

数据由白山市工信局提供,详情见附表:1-6月份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2.1-6月份全市工业产值、效益完成情况。

3.2主要调查项结果

(1)融资渠道(该选项为多选)

在调查的24家煤炭企业中,18家采用银行贷款,12家采用自有资金(其中有7家在之前也选择了银行贷款),3家采用开承兑汇票和票据贴现(其中有2分别也选择了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2家采用信托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其中这两家也分别选择过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调查问卷中本项为多选),如图1所示。

(2)融资的用途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有18家企业用于补充流动资金,11家用于开拓市场,7家用于购置固定资产,7家用于升级现有产品和加工技术,图形显示,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仍处于成长期,无论是资金链还是购置固定资产,开拓市场,技术的升级都亟需资金的支持。

(3)企业资信等级

在调查的24家企业中等级为A 的居多,仅有2家企业被授予AA ,还有1家企业的信用等级为BBB 。咨询过银行的信贷科人员后,我们了解到信用评级为A对于企业贷款来说只能是资格勉强够。我们认为,虽然大部分企业资信等级为A级,但是不难看出,这些企业对于能够贷上款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因此煤炭企业的资信等级还是有待提高。具体情况可由图3表示。

(4)企业贷款失败的原因

我们调查的对象中有15家企业曾被银行拒绝贷款。图表显示,信贷规模的紧张、无有效抵押资产是银行拒绝给企业贷款的主要情形。

3.3实地调研结果

为了全面了解煤炭企业的融资情况,我们又深入白山市胜达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和正基卓岳集团内部,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对两家企业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对融资现状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1)根据我们到达现场的发现,后者的公司规模,工作环境,人员专业程度都要优于前者。

(2)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前者与后者相比的资产负债率(2012年)较高,但是平均资产回报率较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后者获取银行贷款时的筹码。基本可以说明同样的行业大背景下,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状况是企业融资时的一个重要因素。

(3)在与两家公司财务人员的交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后者有着较为健全规范的财务制度,其次该公司的主要财务人员都有着一定的专业背景。而前者在这几方面的表现有些不尽人意。

(4)通过跟两家企业的财务人员交流我们了解到企业对融资渠道所考虑的因素看中的还是融资的成本这一重要的因素。

4 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

4.1融资渠道窄

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煤炭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就是银行贷款。除了银行贷款,这些企业很难获得其他方面的资金来源,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更是难上加难。

4.2融资成本高,银行惜贷

对商业银行而言,白山市煤炭企业一般为中小企业,这种规模的企业每笔资金需求的数目不会太多,但是它们通过银行贷款的程序与其他大型企业所需要的程序是一致的,金额不多却过于繁琐的程序也导致了这些企业贷款的成本高于其他企业。处于对利益的考量,银行在主观上也不太愿意对这类企业发放贷款。加上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所以银行对其发出的贷款管理成本要高得多。如果对贷款利率再进行限制,那么对这些煤炭企业发放贷款将不会是银行的选择。

4.3企业制度不完善,财务制度不规范

在调查的24家煤炭企业中,很多企业都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企业信息不够完整和真实、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低等问题,而且银行的信贷部门的人员告诉我们很多煤炭企业存在“现金结帐“以单代帐“帐外经营”的现象。

4.4企业管理水平低,缺乏专业人才

煤炭行业本市就是一项高产高风险的行业,由于行业本身的安全生产带来的经营风险就较高,加上企业的管理水平又不高,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导致了企业生产业绩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通过我们与企业的一些管理人员或者财务人员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些管理人员很大部分不是专业人员可以说是半路出家,就连一些从业多年的老会计也并不是科班出身,缺乏一定的教育背景,这种专业人才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4.5企业抵押能力不足,资信等级不够高,缺乏能为其担保的第三方机构

由于目前银行只接受产权明晰的资产作为抵押,而很多煤炭企业又缺乏足够有效的资产作为抵押,这些企业又找不到有足够资历的第三方为其担保,导致很多企业获得贷款的金额很难满足其融资需要。银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等级是主要的两个因素,而这又恰巧正是煤炭企业薄弱的环节。

5 针对白山市煤炭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5.1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要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吸收各方面专业性突出的管理与技术人才。要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预算决算机制。配备精通业务的专业财务人员,建立健全内控内审制度,对资金使用情况、周转运作和财务核算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管理。

5.2了解银行的融资品种和相关政策,与银行建立双向沟通

煤炭企业应该多渠道的多加了解和研究银行对企业的一些贷款品种、融资品种。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要和银行建立双向的沟通,以便在融资方面进行探讨以赢得银行的理解,进而有效的解决自身的融资需求,为企业带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5.3拓宽银行融资渠道

银行信贷仍然是煤炭企业融资的首选,中国银行业改革应考虑煤炭企业发展,扩宽煤炭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一套专门适合煤炭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在审批贷款的过程中,适当延伸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审批效率,改进和完善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调整商业银行战略的同时,国家也要出台相应的针对煤炭企业贷款的基准利率和利息率等。另外,政府还可以主导建立煤炭企业担保基金,为解决我国中小煤炭企业贷款问题和扶持中小煤炭企业的发展。

5.4完善煤炭企业的担保机制

我国应建立起完善的的煤炭企业担保体系来降低银行的借贷风险,增加煤炭等企业贷款的机会。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全国性煤炭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依靠财政注入资金和向社会发行债券融资,由政府出面设立永久性机构。二是建立地方性的信用担保机构。可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煤炭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如成立专门为煤炭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政策性机构,也可鼓励煤炭企业自发组建互助担保机构,还可鼓励各种其他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担保投资。

5.5支持煤炭企业发展,鼓励煤炭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

中小煤炭企业因为自身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限制,往往难以独立发行企业债券融资。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一种由一个机构作为牵头人、几家企业一起申请发行的债券,是企业债的一种,也就是俗称的捆绑发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直接作用是以其特有的形式有效拓宽了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

5.6建立完善的关于民间投资的风险投资体系

国家应当完善风险投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鼓励组建民间投资公司,以此来拓宽中小煤炭企业的融资渠道。

5.7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煤炭企业发展专项基金

主要用于煤炭企业贷款贴息、创业资助、技术创新支持以及相关补贴等。

【参考文献】

[1]未知.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区1-5月份经济运行情况汇报,2013

[2]未知.中国工商银行白山支行企业信用等级名单,2013

融资担保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公告披露了2010年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违规提供担保、违规抵押或质押取得债务资金,以及将资金投向资本市场、房地产和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项目等问题。

权威部门人士指出,随着还款高峰期的到来,2011至2013年,中国银行业融资平台贷款总量的35%将到期,地方政府集中偿贷压力较大。

银信联和中金公司研究部曾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债务测算,平台偿债金额在2013年将达到2.76万亿元的峰值,还贷高峰期集中在2012年到2014年,3年平均还贷2.63万亿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解决的办法不外乎三种,债务展期、借新还旧以及用一个长期信用去替代银行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短期信用。

调控之下

中投证券的研究报告称,未来2~3年地方政府债务面临偿债高峰期。2014年后地方政府资金缺口逐步增大,2015年以后地方政府可能将出现资金缺口,2012年和2013年的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最为沉重。

根据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6.71万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为2.33万亿元,占21.8%;政府可能承担的其他债务为1.67万亿元,占15.58%。

在上述债务中,融资平台公司、政府部门和机构举借的分别为4.97万亿元和2.49万亿元,占比共计69.69%,其中融资平台公司的占比为46.38%,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的举借债务较大。

资料显示,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共设立融资平台公司6576家,其中:省级165家、市级1648家、县级4763家。

按银监会统计口径,2011年上半年,工农中建四大行上半年地方融资平台余额合计约为2.57万亿元左右。截至2011年9月末,交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2574亿元,国开行的平台贷款余额为最,约占全国平台贷款的25%。

目前,受地方政府较高债务比率和政府信用影响,部分区域的地方融资平台短期偿债能力有些不足。

根据国务院要求,地方政府严格执行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比例不低于10%的规定。在土地出让金额同比减少和保障房建设的双重影响下,2011年财政返还给地方融资平台的土地出让金同比减少。加上银行部分贷款集中到期,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整体隐性风险增大。

同时,受国家取消公路养路费及二级公路收费政策影响,二级公路贷款出现较大的还款资金缺口,现金流下降,部分贷款的风险有所显露。

另外,部分地区高速公路债务规模大、偿债压力较大。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用于高速公路建设的债务余额为11168.11亿元。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收费收入不足以偿还债务本息,主要依靠举借新债偿还,2010年全国高速公路的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借新还旧率”达到54.64%。

由于高速公路建设发展速度过快,债务负担过重,导致潜在债务危机。2011年7月8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调级公告,将收费公路行业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原因是收费公路行业即将面临庞大的短期债务偿还压力。

鉴于此,银行开始调整地方融资平台的认定,如武汉市公路管理处的贷款,被部分银行由关注调整为次级贷款。

土地财政依赖隐忧

本刊记者获得资料显示,浙江银监局曾对浙江某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调查,被调查银行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以土地出让收益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占35.11%,以财政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占22.40%,以经营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占13.87%。

某商业银行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其对上海、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等五家分行的调查统计显示,在165户融资平台客户中,第一还款来源全部或主要靠土地出让收入的客户99家,贷款余额占比66.13%。

而在房地产调控下,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大幅下滑。

数据显示,2011年11月,全国主要35个热点城市的土地出让陷入低谷,流标地块达到了117宗,环比10月份的22宗上涨了432%,流标面积也达到了1580万平米。即便在西部的成都,土地流标率也达到了40%。

截至11月中旬, 全国监测的15个主要一二线城市中,土地出让金出现全面下滑。15个城市土地出让金合计689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034亿元,减幅为13%。

在目前,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的支柱性财政收入,部分城市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60%以上。如2010 年大连的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收入的1.7 倍多,武汉是1.2 倍多。

部分地方的债务偿还,严重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据审计署2011年6月的公告,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债务总额达10.72万亿元。其中,在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473.51亿元,共涉及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

调查发现,部分二、三线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情况比较明显,如有的市的土地储备类融资平台,2011年上半年取得的土地出让金财政返还金额,比上年同期减少了七成多。

土地拍卖大幅度下降,导致土地成交价款的增速从2010 年57.7%下降到2011 年1~9 月的6.8%,部分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开始面临严重考验。

风险来去

2009年各级地方政府设立了数量众多的政府融资平台。在这一轮扩张的过程中,政府融资平台出现基层化现象。2010年底,省级融资平台为8826.67亿元、市级26845.75亿元、县级14038.26亿元,分别占17.76%、54%和28.24%,融资平台快速铺开,与分税制改革后地方事权、财权不匹配有关。

国家审计署2011年6月的公告显示,在地方性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为8.467万亿元,占79.01%。工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樊志刚认为。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的快速扩张,贷款规模的高速增长,是因地方融资平台至今仍是银行的优质客户,中国政府信誉最高,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的资源也最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实际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益博弈而产生的暂时均衡状态。

而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总体负债水平较高,负债率都普遍超过80%,甚至更高。银监会内部人士称,跟政府关系密切的银行面临的压力更大,所以很多银行贷款发放并没有从商业原则考虑,致使贷款缺乏现金流的保障。

某股份制银行的一位高管称,目前,银行融资平台贷款利率水平定价普遍偏低,大部分银行加权平均利率仅为基准利率上浮0.72%左右,有的更是在当年的项目竞争中以基准利率放贷。

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国际部总经理孙天宏称,大量的放贷一是看政府风险小,二是需要政府拉动银行存款和其他业务,地方政府控股的城商行占比更多。

由于存在政府的隐性担保,本来信贷过程中就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效应被进一步放大。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关系以及政府信用是金融机构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资质、财务、治理等信息不愿进行严格审查的内在动力。

2011年8月,国务院两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关问题。审计署的公告披露,2010年地方融资平台的违规问题包括,一是违规为464.75亿元债务提供担保;二是融资平台公司违规抵押或质押取得债务资金731.53亿元;三是1319.80亿元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问题;

四是351亿元债务资金被投向资本市场、房地产和“两高一剩”(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项目;五是融资平台公司虚假出资、注册资本未到位等2441.5亿元问题。

监管进行时

早在2010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此后,财政部等四部委也于8月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的实施细则。

2011年3月,审计署特派办进驻地方财政局,全面核查地方融资平台风险。4月13日,银监会《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34号文),以“降旧控新”为目标,健全“名单制”管理系统,将平台贷款审批权限统一上收至总行,更加严格了信贷的准入条件。

其中,对于2010年6月30日已经签订合同但目前没有完成全部放款过程的平台贷款,除了要满足国家各产业政策外,必须要满足平台公司财务状况健全、资产负债率不得高于80%等条件,才能继续放款。对于存量平台贷款,银监会要求全面推进整改。对于到期的平台贷款本息,一律不得展期和以各种方式借新还旧。

现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本上总量已经控制,但由于量大,可能形成的坏账问题,谁也没有准确的监测预测,有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其中大概四分之一的风险较大。

某国有大型银行授信部副总经理在2011年4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地方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无节制的扩张信贷产生的负债,这种情况势必导致未来的偿债能力不足,未来的压力就比较大。“如果寅吃卯粮了,那就会出现政府的信用问题。”

不过,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金融室主任赵全厚认为,尽管经济增长速度有一定的下滑可以确定,但财政收入不会下滑很快。短期内不会有太大问题。关键是对政府新上项目要有所制约。

融资担保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型企业;信贷风险;风险识别

目前我国对大型企业风险监测的主要手段停留在重大事项报告、大型有问题企业回报等层面,有必要拓宽对大型企业信贷风险的监测渠道,改进监测方法,通过多种方式识别大型企业的潜在信贷风险,预警相关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有利于帮助金融机构规避风险,防止风险扩大化,有利于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一、大型企业信贷风险暴露的特征

依据我国企业划型的有关规定,不同行业的大型企业划分标准略有不同。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工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上或营业收入4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建筑业营业收入8亿元以上或资产总额8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房地产业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或资产总额1亿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因其庞大规模与其他中小企业相比在信贷风险暴露时具有若干特征。

(一)关联企业多,信贷规模大

大型企业一方面经营规模大、资金往来频繁,其自身的信贷规模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往往子公司和关联企业众多,“集团”或“某某系”的信贷规模总量较为庞大,部分集团公司旗下拥有自己的财务公司。例如,某出现信贷风险的大型企业A集团注册资本总计2.24亿元,是一家以实用油脂为主业的民营企业集团,截至2015年9月末资金链出现问题时,集团负债余额86.47亿元。

(二)涉及金融机构多,影响面广

大型企业基于其关联企业多、信贷规模大的特点,其信贷涉及的金融机构较多。由于每家金融机构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其自身对外授信有一定的规模限制且考虑到行业集中度、单个企业授信集中度等因素,对大型企业的授信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所以大型企业会在多家金融机构享有授信额度。A集团(含中国大陆地区子公司及实际控制企业)有业务往来的银行机构共计33家,其中中资银行27家,外资银行6家。

(三)具有一定的信贷地域集中性

大型企业尤其是地方大型企业其信贷业务首先会涉及企业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当地金融机构相较于域外金融机构更便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解,其贷后风险控制成本相对低廉。部分大型企业的股东为地方国资委,对同样有地方国资委为股东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能拿到利率价格相对优惠的信贷资金。当地大型企业与当地金融机构业务往来的便利性决定了大型企业信贷地域的集中性。

(四)担保金额大且担保关系复杂

一方面大型企业集团自身的信贷金额较大,往往采取其他公司担保的方式进行增信。能为大型企业进行担保的企业往往也是大型企业,同样有较大的资金需求,在业务往来中会逐渐形成多家大型企业相互担保、交叉担保的格局,这一情况往往在含有共同股东的大型企业间较为突出。另一方面,部分大型企业的子公司和关联企业众多,其旗下子公司间存在天然的担保便利,母公司也便于对子公司进行担保。值得一提的是,当多家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股东同时包括当地国资委时,存在因大型企业间的担保关系该金融机构降低对抵质押物要求的可能性,在相同情况下,此类大型企业因此能获得更多信贷资金。这就使担保关系的复杂程度与信贷资金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五)不良经营情况隐蔽性强

大型企业集团正是基于其生产经营规模大,子公司众多,资金集团内部流动便利等特点,为其隐藏其真实不良经营情况提供了便利。大型企业集团可以通过集团内资金调度的方式,为经营不善的子公司提供现金流,使其能够按时偿还银行利息,降低银行客户经理和风控部门的警惕性,使商业银行往往错失及时止损或减少对经营不良企业信贷规模的良机,当危机爆发时其涉及不良资产的信贷规模往往超出商业银行风控部门的预期。在渤钢系债务问题爆发后,通过对多家商业银行的调研,其风控人员均表示在政府和金融局召开相关会议通报渤钢系企业资金链紧张之前,均未察觉到该集团会发生风险。

二、现有识别大型企业信贷风险的方式及其不足

(一)重大事项报送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工作的通知》(银发〔2014〕293号)中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授信总额度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出现风险”并发生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时,按照相关时间限制进行重大事项报送。各地区在执行这一要求时纷纷细化了具体执行标准,例如在单家企业出现2000万以上不良贷款时进行报送等。重大事项报送制度更加侧重风险“事件”,基于事后管理思路,在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可自行消化不良贷款且无重大影响事件发生的前提下,不对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进行重点关注。单家企业出现2000万以上不良贷款进行报送的要求也正在逐步取消。

(二)大型有问题企业报告制度

大型有问题企业报告制度采取半年报的方式,同样是事后监测方式,通过对金融机构逐步排查,汇总排查结果并统一上报总行。该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排查周期长,部分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半年中有较大变化,使得排查结果不能及时、全面的反映信贷风险暴露企业的情况。二是对“有问题”企业的识别标准存在一定误差,对“有问题”企业的界定各金融机构往往存在较大争议,有的机构认为是已经形成不良的大型企业,有的机构认为应将关注类大型机构也纳入其中,有的机构认为应在资产质量关注类、不良类大型企业的基础上人为筛选,但人为筛选的结果存在更多的主观因素。

(三)征信报告资产质量五级分类制度

征信报告中体现了大型企业的信贷情况,授信机构根据贷后还款情况及其他因素划分资产质量类型,一般直接分别显示为正常类、关注类、不良/违约类。企业征信报告中往往不直接体现还款逾期情况。由于大型企业在多家金融机构有贷款,若一家机构严格依据逾期情况将其贷款质量下调至不良类,则可能引起其他机构的抽贷行为,加大本机构的资金收回难度,在此情况下,多数金融机构会暂缓下调该企业的资产质量分类。因此,许多风险暴露的大型企业,其征信报告中显示的信贷质量仍保持较高的正常类贷款占比。

三、多渠道识别大型企业信贷风险的新方式

(一)通过信托业务监测挖掘大型企业潜在信贷风险

企业通过信托公司融资主要通过发行单一信托和集合信托两种模式,集合信托的资金成本普遍高于银行信贷资金成本,单一信托中通道业务占比较高,在预计收益率的基础上会有若干通道费用。经营稳定的大型企业由于其自身有一定的风险抵御能力,较中小企业更容易从银行业获得贷款或发行资金成本较低的企业债,金融机构会基于自身专业认知为大型企业提供授信额度,当大型企业需要通过资金成本较高的信托公司获取资金时,反映出该企业已经暂时无法获得价格更加低廉的资金来源。不排除企业一时资金流紧张,短期通过高价格渠道获得资金,若大型企业在信托公司多次获取资金,或资金使用期限较长,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企业的过度扩张或财务管理出现一定问题。某信托钢铁行业资金用途为贷款的年化资金成本为8.36%,信托公司的业务明细中多次或长期出现某大型企业时,应对该大型企业加大关注。

(二)通过行业风险事件对关联行业形成预警

近年来多地爆发了钢贸产业信贷危机,其主要风险点为钢贸企业通过互保联保方式加大了自身资金杠杆,在钢材价格下跌的情况下,经营收入不能覆盖资金成本。钢铁制造业作为钢贸产业的上游行业,其风险暴露滞后于钢贸行业。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背景下,钢贸危机爆发时,应对钢铁行业的信贷状况进行排查,对企业通过扩大再生产方式降低成本的做法要给予高度关注,适当约束该类企业的新增贷款规模,有利于控制行业潜在信贷风险,降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此次某钢铁集团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为旗下经营低端产品的公司大量购买设备扩大再生产,产品线建成后由于市场低迷,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使资金链断裂。若在钢贸危机爆发初期,通过收缩资金供给的方式,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行制约,将有利于降低企业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加强对域外融资的关注

大型企业一般拥有一定的本地融资便利,在域外地区无实际生产经营的情况下进行域外融资,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的财务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某集团域外融资金额达到265.31亿元,占总融资额度的13.87%。可以对辖内正常经营的大型企业、同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收集以上企业的域外融资占比,通过经验积累的方式,得出各类型企业或各行业合理的域外融资占比,对高于此占比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要加大关注力度和监测频度。

(四)对大型企业担保情况进行结构监测

由于大型企业融资规模大,基于业务往来、共同股东、互为担保等因素的考虑,大型企业的对外担保规模也较大。大型企业集团信贷危机爆发时往往通过组建债委会的方式解决债务问题,在没有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债务争端的情况下,其旗下正常经营且盈利的子公司因对集团内其他子公司进行担保,其债务处置同样需要纳入债委会的讨论范畴。若债权人不同意加入债委会执意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解决债务问题,正常经营的公司将必须履行其担保义务。加强大型企业间担保关系的监管有利于降低信贷风险的外溢和传导。

四、政策建议

(一)构建事前风险防范指标

通过加大对信托公司业务明细、企业域外融资占比及担保规模的分析,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新的大型企业信贷风险预警指标,有利于挖掘信贷风险隐患,提前与相关监管机构进行信息交流,争取在危机暴露前采取相关措施降低事态负面影响。

(二)加大大型企业相关信息的采集力度

对大型企业信贷风险的识别分析基于监管机构对相关数据的及时准确获得,目前,部分金融机构在上报征信信息时仅对核心信息进行认真核实,对大型企业的担保信息、关联方信息不能及时更新,不利于相关分析数据的采集。重点加大对规模以上大型企业的信息采集力度,尤其时时更新其资产负债率等重要财务指标,有利于防范僵尸企业的产生,有利于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杜立辉,聂秀封,刘同合.2000-2009年中国钢铁产业布局变化及国际比较[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0(5).

[2]郑亮.刍议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3]刘庆卫,赵连友,胡晓磊.钢贸企业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启示[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9).

[4]赵黎黎,黄新建.国内外钢铁产业整合重组模式比较分析[J].求实,2010(10).

[5]陈子璇.如何通过金融改革解决实体经济的钱荒问题[J].现代营销,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