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教育分层教学

特殊教育分层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第1篇

近几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在国家进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特殊教育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也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根本保障,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明辨是非,让他们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使这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健康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去,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与乐观的心态去回报社会。由于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需要广大的特殊教育教师耐心与细心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只有教师在工作实践之中长期地坚持,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切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与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这些特殊的学生真正接受与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知识。

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把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成长与生活环境作为备课的重点,这样才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学生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与扎实的掌握,并能够在生活实际之中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学生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与认识,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思想的源头上净化学生的心灵,不断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研讨辩论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与其阐述的人生哲理,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

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教学实践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与总结中,我认为特殊教育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在认知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认知上不同程度与层次的缺失使这些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与正常的孩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之中,教师更应该把教学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设计,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特殊教育的教学主体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孩子普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发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予以纠正。

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分层施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身体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在生活之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导致这些学生在生活之中对是与非辨别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使家长在他们的成长之中对其过于溺爱,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与家长的过份溺爱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性格比较孤僻与自私,不会与人沟通与交往。这些性格特点也给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教会学生与人沟通与交往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他们能够树立自信心,以阳光、乐观的心态融入社会中去。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他们在生活中害怕与人交流,内心长期充满着各种压抑与不满,这也是这些特殊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使每一名特殊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与生活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不断克服自卑的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坚强地面对自己的生活,教给学生对逆境的应对方法,使每一名有残疾或残缺的学生都能做思想上的巨人与生活的强者。

五、结束语

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纳教育;随班就读;支持系统

随着全纳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全纳教育发展成为一种接纳所有学生、满足不同需求的持续的教育过程。全纳教育成为实现全民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使所有的儿童能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参与合作学习,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它不仅涉及特殊教育,还包括普通教育,甚至于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领域。目前,在我国,随班就读形式是对特殊儿童的需求响应,是全纳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班就读还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师资质量没有保证、支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为了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需要庞大的特殊教育支持系统,我们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行政支持

行政支持是以政府为领导核心,以教育局教研室、特教资源中心为技术指导中心的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系统。

1.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残联组成随班就读领导小组,学习全纳教育思想,以随班就读特殊学生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随班就读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使随班就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随班就读学生身心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由教育局教研室、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等组成教育教学专业技术指导小组,为随班就读承担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教育评估、筛查鉴定等支持工作,使随班就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政府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全纳教育理念和随班就读舆论宣传,及时报道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活动成果,促进社会各方面对随班就读及其特殊教育的认识、理解和支持。

4.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手段,以个性化服务为原则,通过送教上门服务或机构服务等形式,借助特殊教育理念和方法,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开展学习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课补习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进而满足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个体需求。

二、学校、班级支持

随班就读学生所处学校、班级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直接关系到随班就读工作的运作和教育质量。

1.由学校领导、班级教师、资源教室教师组成随班就读的具体工作群体,全面负责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调查、心理评估、入学安置、学籍管理、课程设置、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开展兼顾到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探索和总结随班就读教学组织形式等。

2.班级教师在情感态度、教育理念、教学活动等方面全面接纳随班就读的学生,并结合特殊教育理论开展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

3.班级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处理、备课、板书设计、课堂提问等方面充分照顾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不断调整课程与教学,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持。

4.班级教师根据学生个体需要安排座位,实施合作学习、伙伴帮扶,帮助班级形成尊重、平等、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

三、社区支持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所在,社区支持能使学生尽快适应社区生活,为他们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特殊教育学校、特教资源中心组织特教老师或资源教师深入社区,通过张贴宣传单、散发宣传单或进行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特殊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支援服务,让社区居民理解、关心、支持社区内的随班就读学生。

2.社区内的残联康复中心、医疗机构及其他民办康复机构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普通学校培训康复教师并为学生提供康复训练场地、器材及指导活动。

四、特殊教育学校支持

特殊教育学校是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专门对残疾儿童、青少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通学校、学生家长的要求和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需要。

1.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对学生家长和随读教师进行培训的任务,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指导,帮助家长和普通学校的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随班就读教育技术,为规范随班就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促使随班就读儿童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

2.特殊教育学校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从全纳教育理念和随班就读的实际出发,帮助建立资源教室,承担随班就读的巡回辅导任务,配合、指导普校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个别教学,与普通学校及时商讨解决随班就读中出现的专业技术问题。

3.特殊教育学校协助随班就读工作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考核评价,督促随班就读质量不断地提高,促进随读工作良性发展。

4.特殊教育学校以教学科研为先导,充分利用科研优势,与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形成合力,积极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工作规程、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科研等等进行广泛研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随班就读模式,推动随班就读工作向正规、科学的目标迈进。

五、资源教室的核心支持

资源教室是指在普通学校中设置的、专门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个别化教学的场所。建立资源教室出于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目的,是全纳教育理念的良好体现。

1.资源教室配置足够的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辅导需要的教材、教具和书籍;资源教室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并积极履行职责辅导随班就读学生。

2.资源教室在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咨询与培训、教学辅导、功能补偿和行为矫正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全面为随班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咨询和培训服务。

3.资源教室的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设施和各种教育手段,既要针对学生当天课堂中未能消化的文化知识给予个别辅导和重点练习,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4.资源教室利用相关设备和资源为随班就读教师提供特殊教育信息,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特殊教育技术支持。

六、结论

1.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有利于提高残障儿童的入学率,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让随班就读学生实现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过得开心。

2.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能充分应用普通教育学校、特殊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的资源优势,使随班就读教学具有特殊而不隔离的特点和优势,并能充分发掘随班就读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88―01

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社会中比较重要的群体,其教师教学技能的好与坏决定了教学质量的优与劣。因此,数学教师的技能现状如何,应该怎么提出解决措施则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本省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现状进行分析与探究,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一、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甘肃省当地特殊教育学校的50名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50份,收回调查问卷50份,问卷调查有效率100%。其中问卷调查共分为两个维度,分别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二、结果分析

1.数学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依据调查结果分析,现阶段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教学目标意识,对教学目标认识不足,有60%以上的数学教师只是照抄教学参考书或者案例;二是数学教师制订教学目标的能力比较差,不仅教学目标设计行为主体不明确,教学目标设计不全面,比较抽象与模糊,操作性不强。

(2)教学内容:在调查结果中,30%左右的特殊教育数学教师无法分析与处理数学教材,缺乏对数学资源的认识与了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仅仅阐述教材知识,没有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3)说课形式:在调查中,只有20%左右的数学教师认为自己掌握了良好的说课技能。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两点:一是对教什么了解十分全面,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阐述内容不多;二是对学情分析不够,无法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没有依据学生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展开教学。

2.课堂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2%的数学教师认为自己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有接近50%的数学教师缺乏对新课程的解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有非常多的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时候存在误区。比如,认识片面化,缺乏对新学习方式的认识;在教学中采取极端化教学,导致课堂教学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方式;组织简单化,在教学中并不考虑教学的有效性,也未采取合作教学;学习指导比较粗浅,很多数学教师在布置完任务之后就放手不管,但是因为学生比较特殊,所以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实用性。

(2)传统教学技能:在调查中有20%的教师能够掌握数学语言,有38%的数学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应用讲解、演示,有40%以上的教师在课堂中会提问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1.明确技能发展目标

在调查中可以了解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存在缺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在当前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进一步明确技能发展目标,需要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树立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习中来。当然,数学教师还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完善自身教学技能。

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第4篇

毕节学院面临着所有新建本科院校所面对的困境,如何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挑战中准确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毕节学院作为省地共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始终围绕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服务地方的办学路径。特殊教育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对从业人员有较强的技术性要求。这些都驱使着特殊教育专业要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依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具备发展空间的大学四年制本科应用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主要为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班、特殊教育康复机构、福利院、社区等单位提供特殊教育师资力量。

二、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

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是在国家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虽然发展的势头强劲,发展前景明朗,但依然存在着不足。(1)专业开办历史较短,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不足。关于人才培养的规格、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有待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模式有待提升;(2)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规模缺乏科学性。为了快速解决特殊教育人才需求的缺口,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盲目地大规模招收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从2008年开办特殊教育专科专业至今,已经毕业特殊教育专业学生233人,特殊教育专业辅修学生120人,其他同类学校的招生规模远远小于毕节学院。(3)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表现为:师资数量不足,生师比不合理;师资流动性过大;学历层次不高,高学历人才匮乏;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比例小;学科背景结构不合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科研方向不明确,科研能力不足。(4)特殊教育专业学科发展方向不明确。既要顺应国际国内特殊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强调前瞻性,又要考虑贵州省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实现引导性,更要立足毕节试验区的实际情况,力求实践性。

三、促进特教专业发展,加强师资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

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建设高效一流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必须加大自身的建设。

(一)培育符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发展的专业方向群

纵观国内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经验与规律,培育符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发展的专业方向群将是形成自身的特色的重要突破口。依据试验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境况以及毕节学院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毕节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形成了以“服务+实训”为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方向,并逐步形成专业方向群。主要形成了以特殊教育专业、康复训练专业、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教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方向群。

(二)构建与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师资队伍的支撑,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传统的高校特教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2)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前瞻性;(3)课程内容孤立,缺乏整体优化;(4)课程类型单一,课程结构比例不协调;(5)课程设置忽略了学生个人的发展。毕节学院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在特教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注意课程的基础性、系统性、师范性、前瞻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课程设置要体现出模块化、弹性化、个性化、以及具有层次性。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按照公共基础课——师范课程——专业课程三个逐级深入的层次进行[6]。根据应用型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模块,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形式来增强课程模块的弹性,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未来职业选择的需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实践操作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培养出优秀的特殊教育师资人才不仅需要系统而完善的课程设置,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之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特殊教育工作较强的技术性和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较高要求,都迫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改革教学方法,破除“灌输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授”——“受”的方式进行,教师仅注意将知识进行讲授,强行要求学生囫囵吞枣式地接受。在此种教学方法之下:一方面,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形式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积极性弱。另一方面,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缺乏认识,也无法理解知识的内在涵义,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破除“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发散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取向,进行分层式教学。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试验活动,及时总结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达到树立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认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其探究能力的目的。

2.推广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特殊教育专业的临床性较强,需要呈现较多的素材以深化学生对特殊教育对象的认识,多媒体的音影设备正是呈现这些素材的最佳载体。传统的“纸笔”模式靠教师进行板书和挂图、模型等手段无法适应当今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也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互动性更强,教学内容的呈现与切换便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教学实践,强化教师基本功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与教学基本功的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其教学基本能力。一是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一线教师经验分享等形式的学术活动;二是强化特教实践教学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手语、盲文、康复训练技术等;三是通过微格教学与课堂教学模拟活动,加强学科教学及教师基本功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特殊教育康复训练实践的见习与练习;五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素质。

(四)构建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

通观国内特殊教育高校发展的规律,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是保障培养优秀特殊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兴办较晚,平台搭建有待完善,构建一只业务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职师资队伍是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努力方向。为此,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将从如下方向着手:(1)积极引进师资,合理调整生师比。(2)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环境,提供教师发展平台与空间,营造和谐人本的工作环境等措施,提高师资的稳定性,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与创造性。(3)完善师资进修方案,通过学历进修、西南大学对口支援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4)优化职称结构,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高级职称教师转入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等途径,逐步提高高级职称的比例。(5)优化教师的学科背景,重点引进具有特殊教育与康复学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6)完善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方案,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7)明确本学科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特殊儿童认知行为研究),制定相应的科研奖励政策,注重营造学术氛围,为教师搭建便利的科研平台,鼓励教师进行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促进教师跨专业的合作,以研促教,提升特殊教育专业的层次和社会声誉。

(五)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之一,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首先要赋予教师更多的自,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兴趣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定期举办各种师生交流活动或学术讲座。积极推进学分制和职业方向选择制,依照学生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职业方向课程。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让师生能够充分参与教学管理与评估,实现共同成长。再次,建立灵活高效的生态化教学考核体系,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能力与素质。最后是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的建设

特殊教育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确保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是体现以“服务+实训”为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措施。毕节学院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具有如下功能:(1)专业实践教学的功能。(2)教研相结合的功能。(3)服务社会的功能。(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5)毕节试验区资源中心的功能。结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共建成了听力康复实验室、音乐治疗室、手语翻译实验室、蒙台梭利实验室、感觉统合实验室、视力检测实验室等实验室。并建成了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承担毕节试验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此外,毕节学院计划兴建认知训练室、言语康复训练室、动作康复训练室、心理辅导室等实验室,并将建成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同时,积极加强与地方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的合作,设立多家实习实训基地,并争取在更大范围内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

四、加强和完善毕节试验区特教师资职后培训基地建设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存在着如下问题:(1)特教师资欠缺,教师数量不足;(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3)特殊教育教师跨专业、跨学科、跨残疾类型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4)特殊教育对象结构性变化之下的教师教育转型困难;(5)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6)科学研究能力不足,研究层次不高;(7)教师学历层次不高;(8)教师专业背景不合理;(9)教师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

通过对国内其他特殊教育学校职后教育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职后培训存在如下问题:(1)职后培训的机会少,覆盖不全面;(2)培训层次较低,以校本培训居多;(3)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用性不足;(4)理论知识培训居多,实践技能培训较少;(5)短期培训居多,长期培训较少;(6)培训考核缺乏,培训效果不佳;(7)培训形式单一;(8)职后学历教育缺乏特殊教育专业。

毕节学院特教师资职后培训基地的建设思路:(1)建立一支业务素质优良、稳定的师资培训队伍。(2)依据毕节试验区的特殊情况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培训形式,培训基地应可以提供校本培训、短期培训、脱产培训、函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培训、特殊教育高级研修班及其他培训形式。(3)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与评估体系,保障师资培训的效果和质量。(4)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教材的开发。(5)构建系统丰富的培训课程,如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6)发展学历提升教育,提供专升本、函授、特殊教育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教育培训服务,并创造条件发展特殊教育的研究生教育,满足提升毕节试验区特殊教育教师学历层次的需求。(7)建立资格证书制度,对于参加培训且考核合格的教师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8)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平台,着力打造以特殊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为特色的培训服务,提升特教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大专语文 学情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48-01

我国对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专著和论文大部分都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特殊教育大专语文教学的借鉴指导意义有限。对于涵盖所有残疾类型学生的大专院校,只有在充分掌握学情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摸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语文为特殊教育职业类院校学生的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让他们拥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平等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一、尊重学情 扬长避短

1.内容选取

农民要“因地制宜”,医生要“对症下药”,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对视障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讲授视觉效果明显的内容,避免将学生思维引入自身的缺陷处,伤害他们自尊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内容的选取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内容含正能量,忌用反面材料来讲道理;从年龄上看,学生已经处于成人阶段,但受身体条件限制,心智发育迟缓,普遍存在自卑,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特点。积极阳光的文章有助于驱散心中的阴霾,加之授课中情感目标的完成,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修正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高处着眼,低处落脚;我校学生语文水平整体低下,尤其是分层教学中低层次的学生,对于正常大专院校的语文授课内容接受吃力。但如果选取难度系数低的授课内容便会引起学生反感,他们会认为教师对自己的认知水平评估过低。对于此类学生,应该选取正常的大专语文授课内容,但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降低标准,知识目标着眼拓展字词及基本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目标设置要偏低,分析深度、难度降低;充分注重情感目标,语文课上要实现部分德育目标。

2.能力要求结合实际

鉴于学生的特殊性,90%以上的学生并不具备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以视障学生为例,他们普遍视力严重低下,听、说能力偏强,读、写能力严重不足。由于身体条件限制只能引导学生在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口语沟通、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同时教学目标的完成要真正能为专业学习和就业服务。班级内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单独设置教学目标,一步步稳中提升,避免为了追进度而拔苗助长式的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教育大专院校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更高。走出校门便意味着步入社会,如今社会这张试卷考察的重点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课堂,而语文课堂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时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模式,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教师课堂上只顾讲解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将授课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基础上进行讲授;提问前,教师先将学生按接受能力分为不同小组,每组安排组织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尽量以小组形式完成,在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同时加强相互学习;在授课内容可选的前提下要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材料内容和能力提升要体现有用性,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为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

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

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这一点在听障生体现最为明显。艺术系学生70%以上都是听障生,语文教师授课基本靠手语,限于授课教师并非专业手语教师,且手语表达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授课效果。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遍应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一难题。听障学生可以进行正常的影视欣赏,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强调教学重点,使授课内容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听力薄弱但观察能力很强,观察视角也有别于普通学生同时想象力也非常丰富。通过展现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用手语进行表达,并付诸于文字,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空间。鉴于手语中对于具有情感态度的词汇表现力不强的特点,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图片和视频辅助手语完成教学。

四、适时而动 及时调整

目前学界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高职语文教学大纲,教师上课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便我校部分大专学生有高中院校的学习经历,但由于他们的特殊性,教学很难按照普通大专院校的授课进程开展。在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上要结合所学专业,谨记语文为专业和就业服务的理念。尤其要注意,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非常之大,原有设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能会在进行中暴露缺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遇到不当之处及时调整授课的各个方面甚至是教学大纲,充分发挥学生长处,重点提高学生不足,不能完全拘泥于已制定好的教学大纲。

五、结语

特殊教育类院校大专阶段的语文教学既有别于普通院校的大专语文又不同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它在知识结构上融合了二者中的必要成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体现了自身的特点,这对特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已有知识框架做适当的调整,结合特殊学情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摒弃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导向下的授课模式,充分尊重学情,课堂上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不断尝试,不断调整,在摸索中形成特有的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 邓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初探 . 现代特殊教育 , 2009.

[2]杜国胜.多媒体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3]孙朝阳.探讨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认识思考及其体会 [J]. 黑河教育 ,2014,3.

[4] 陈欣.分析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措施. 现在阅读, 2013,01.

[5] 盛永进.个别化教学理念的应然追问. 中国特殊教育 , 2015,10.

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指的是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使自己具有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的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样,特殊教育的教师专业化是改善目前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有效保障。

1994年,我国颁布《中华人名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其中第三十七条就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制定”,这一提法实际上是赋予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法律地位。但实际上至今为止,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并不高。以下将从特殊教育的教师资格制度、培养与培养模式、外部支持体系以及教师个人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资格制度的不完善与教师专业标准的缺失

美国是世界上特殊教育发展较完善的国家之一,它实行的资格准入式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在美国,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条件有专门的规定,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提出一名特教教师应“至少获得学士学位;掌握共同的核心性知识和技能;在特定异常领域或年龄组中从事特殊教学工作的应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至少当一年的辅导教师;每年最少要参加25小时的有关其专业领域的继续教育”。从这一要求可以看得出,一方面,在美国担任特殊教育教师不但有学历的要求,而且还有对实践即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的要求,另一方面,特殊教育教师不但要精通自己所从事领域里的相关知识,而且要有熟练的技能。

美国在标准中还提到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即如果他们服务的对象是视障、智障、听障、自闭症等类别的特殊需要者,还需要拥有这些领域的专业证书,如聋教育教师要懂“与聋人的交流与沟通技巧”,智力障碍教育教师要懂“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完全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而且这些证书还有五年有效期限的限制,五年后需符合一定的条件(如修满规定学分的课程)才能换新证书,这样不但规范了特教教师从业的资格程序,而且也保证了教师队伍的质量。

相比较而言,虽然我国1994年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三十六条里就明确指出“从第三十六条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应当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具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残疾学生,并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这一提法略显笼统,操作性不强。这就导致了我国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体系不够完善,比如没有统一的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除个别省份外,如上海,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这不仅造成了教师队伍在学历、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参差不齐,而且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特殊教育的师资时也会无据可依,他们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在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是势在必行。

二、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中,学生的学科知识准备与实践能力不足

尽管特殊教育的对象是低能或者低智力的儿童,但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使得特殊教育实则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不是普通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化,它虽然需要关于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更需要很多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独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关于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知识、对于特殊儿童诊断和评估以及行为改变和矫正的知识。

我国的一线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主要靠师范院校,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主要靠的是高等师范大学或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系)以及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前者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特殊教育专业,后者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我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师范院校)。

高等师范大学或者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他们进入大学以来直接进入的是特殊教育专业,没有具体的学科知识储备,导致毕业以后较难有针对性地胜任特殊教育学校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而且这部分学生显现出实践能力不强的特点。

专门的特殊教育学院虽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关于各类残障儿童教育和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但目前我国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只有一所,其学制为三年,在三年的时间里既要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学习各类残障儿童教育和康复的知识,并要参加教育见习与实习,且学生是专科层次的,因此,不管是知识的掌握还是技能的掌握都略显粗略,对于很多特殊教育和康复的技术方法有时会显现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因此,对于这一类学校,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是非常主要的发展之路,即提高生源的素质、增加在校的时间,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此外,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同样存在学科知识准备不足的特点,毕业后也较难有针对性地胜任特殊教育学校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

同时,不管是哪一类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方式,在课程设置这一问题上,相对于国外许多国家来说,对于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一类课程的设置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特殊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对有关特教工作的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比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也须对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比较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一职业立足法律法规保护和限定的范围内。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许多国家叠加式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即要求从事各种特殊教育的教师都须受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在已经具有教师资格的基础上接受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且更注重实践培训和实践锻炼。虽然目前我国不能实现向这一模式的转变,但可以借鉴其合理之处,如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上可采取学科专业课程+师范类课程+特殊教育专业的模式。

(二)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脱节

在特教师资职后的培训方面,虽然各级教育部门每年都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教师的培训,但教师进行培训的机会仍然很少,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在培训的内容、方式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很多培训都不是真正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培训,有些培训缺乏一定的连续性,没有一个系统和整体的规划,导致很多次培训的内容是交叉重复的或者在同一次培训中,不同培训者的授课内容存在交叉之处,也使得应该培训的内容存在许多空白领域;此外,许多培训并不能与受训者的职前培养进行对接。这体现出我国重视教师的职前培养而忽视其职后培训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教师教育的特点,即不仅注重职前的培养同样注重职后的培训,而且将职前的培养同职后的培训紧密结合,实现对接。

虽然我国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人群较大,但由于很多特教工作者都没有经过专门的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探索适合我国的多样化的、多层次的、快捷方便的、经济实效的教师职后培训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下方式可供借鉴。

各级教育部门可采取交互培训的模式对所管辖范围内的教师进行培训,即在某些方面较为优秀的特殊教育学校对其他学校进行培训,起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效果。

各级教育部门在委托师范院校或者教育科研部门对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时候还可以突破以前系统知识讲授式的培训模式,采用研究型的培训模式,如帮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关于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研究能力。

各级培训部门进行的培训应该分层次进行,如骨干教师的培训、新教师的培训,且培训者在内容的设计上应该真正体现针对性,培训者受训结束后应该再对其所在学校未受训者进行培训。

特殊教育学校本身还可以采用校本培训模式,发挥本校内部培训的积极作用,既不受时间和经费的制约,又可以提高实效。

三、特殊教育的外部支持体系不够健全

上述提到,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接受进修和培训的机会非常少,究其原因,经费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我国的特殊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在国外有些国家,如美国,美国教育部下设的特殊教育办公室可以帮助或资助有志于成为特教教师的学生完成学业,特殊教育的经费不仅有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拨款,还有较多是来自私人团体的支持。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就能为教师的进修培训提供保障,而且他们还对参加进修培训的教师提供额外的补贴,这样便可留住优秀的特殊教育师资。

四、来自教师个人的因素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影响

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别性,教师的生活环境也会对其专业成长产生影响,如社会上许多人对于这一职业存在一定的偏见,同时由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艰辛而效果不明显,致使许多教师较难通过这一职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满足感、认同感,同时,教师的自我期待和效能感也下降。

另一方面,特殊教育教师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如家长对教师有着过高的期望、特殊儿童的不良行为管理和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需要较多的时间,而同时教师的工作条件和收入又不是很高,这些因素都会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而无暇顾及个人的专业成长。

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可能就会显示出低于其他教师群体的特点,如敏感、焦虑,这些实际都从根本上影响了教育者本身的成长。

此外,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资在数量上也是严重不足的,有许多都是从普通学校借调过来的,这些教师本身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就比较薄弱,因此,人员队伍的来源问题也是制约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小饮,申仁洪.试述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甘开鹏,郑秀娟.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

[3]顾定倩,钱丽霞.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及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9,(4)

[4]王玲凤.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J].中国特殊教育.2010,(1)

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第7篇

相对于一般院校对工作绩效的强调,特殊教育教师更看重周边绩效对特殊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对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影响。采用生命意义问卷、教学效能量表和周边绩效量表为测量工具,对长春市、吉林市、哈尔滨市4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整群随机抽样,获取有效样本117名。结果表明:(1)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生命意义与周边绩效间的中介效应,传递生命意义对周边绩效的间接影响;(2)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交互作用显著,较高的生命意义可以有效调节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促进作用。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作用机制同时存在着两种效应,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作为自变量,在以教学效能感为中介变量传递对周边绩效间接效应的同时,又作为调节变量并且与教学效能感交互作用显著,调节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特殊教育教师 生命意义 教学效能感 周边绩效 调节中介

分类号G760

1 问题提出

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面对的儿童青少年群体通常在视觉、听觉和智力发展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通常这类学生群体的生活自理能力都相对较差,心理较为敏感,情感较为脆弱,并表现出对教师较强的依恋性。因此,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特殊教育教师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爱心,具有更强的教育动机和更多的工作投入及情感投入,才能保障特殊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这就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周边绩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周边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又称关系绩效或情景绩效,是Borman和Motowidlo于1993年为区别于工作绩效(task performance)而划分出的一种新绩效。周边绩效是一种心理和社会关系的人际和意志行为,涉及工作职责范围外自愿从事有利于组织和他人的活动,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角色外绩效(Extra—role Performance),Van Scotter和MotowidloL认为其主要由人际促进和工作投入两个核心要素构成。其中人际促进是有意增进组织内人际关系的行为,能够提高组织士气、鼓励组织成员间的积极配合与合作,消除阻碍绩效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作投入更多反映的是自律,包含大量的意志因素,具有导向性和坚持性,并提倡首创与创新,是工作绩效的动机基础_3 J。Borman和White及Johnson研究发现,周边绩效有利于总体绩效的提升,是与工作绩效并重的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周边绩效主要指特殊教育教师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己潜力,不断激励教师自觉为学生服务的主动性,培养积极融洽的团队意识,鼓励教师间的合作与配合,真诚热爱学校,关心学校发展等。

教学效能感(sense of teaching efficacy)的概念来自于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self efficacy theory)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具体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成就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是权衡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general teaching efficacy)和个人教学效能感(personalteaching efficacy)两个方面。辛涛研究发现,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周边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个人教学效能对师生关系、学校风气和工作提供的促进作用明显;一般教学效能对学校的支持系统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Allinder研究发现:高效能感的教师相比低效能者能够使用更多的赞誉与表扬,投入更多的精力管理学生绩效,并在班级管理和备课方面花费更多时间,即高教学效能感能够促进教师的工作投入和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强化。

教师生命意义指“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以及教师在教育生涯中的自我确证感和自我实现感,它具有目的性、主体性、精神性和超越性等特征。韩登亮和李明蔚认为教育始于生命,人的生命价值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作为教师进行教育的最原始驱动力,教师对教师生命意义的诉求,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推动了教师绩效水平的提升,对素质教育成效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鲜有研究关注教师生命意义对教学效能与周边绩效的影响作用,以特殊教育教师为对象的研究更少。基于此,研究以特殊教育教师为目标群体,以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为切入点,探讨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对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影响机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取长春市、吉林市、哈尔滨市4所特殊教育学校有效教师样本117名,其中男教师45名,女教师72名,年龄在25~35岁的教师占42.79%,36~45岁占41.0%,46岁以上占16.2%;大专学历占34.2%,本科学历65.0%,硕士研究生学历0.9%。

2.2 研究工具

(1)生命意义问卷

生命意义问卷(Purpose in Life Test,PIL)由Crum—baugh和Maholic于1964年依Frankl意义治疗理论所编制,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20题;第二部分是由13个未完成的句子组成;第三部分是要求填答者完成一个段落。研究采用第一部分,包括生活态度、生活目标、生命价值和生活自主四个维度,采用七级计分法计分,4分为中立,得分越高,生命意义感越强。量表Cmrrbach’s a系数为0.621。

(2)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

由俞国良于1995年等人根据Gibson的“教师效能量表”和Ashton的“教学效能感量表”立足国内教师样本编制而成,共27道题目,采用5点评分,分为一般教学效能和教学效能两个维度。分量表和总量表Cronbach’s a系数分别为0.754、0.733和0.841。

(3)周边绩效问卷

采用李娟以Van Scotter和Motowidlo的周边绩效量表(contextual Performance Questionnaire,CPQ)为基础研制的周边绩效量表。量表分为人际促进和工作投入两个维度,共16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研究中分量表和总量表Cronbach’sa系数分别为0.724、0.684和0.812。

2.3 数据统计

采用EXCEL2003、SPSS 12.0、AMOS 17.0进行数据输入与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多层回归分析、Bootstrap—ping统计分析等。

3 研究结果

3.1 生命意义、教学效能感与教师周边绩效的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采用AMOS Bootstrapping统计方法对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中介效应进行考查。中介模型(Ml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Ml模型原始参数估计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对教学效能感的直接效应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直接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a=0.356,p

Bootstrapping双侧检验结果显示,教学效能感能够有效传递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对教师周边绩效的间接效应(aJ)=0.042,p

3.2 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周边绩效的调节效应分析

研究对观测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采用分层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交互作用情况进行了考查。

通过对层1性别与年龄维度的控制后发现:层2结构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维度预测效应明显(B=0.356,p

为了更加清晰考察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交互作用对教师周边绩效水平的影响,对交互作用进行进一步阐释。本研究在参考Jaccard交互作用的检验方法的基础上,以生命意义均值加减1个标准差作为划分生命意义高低分组的依据,以教学效能感正负1个标准差为边界。

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高分水平有利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促进,其斜率达到显著水平(B高分=0.254,p.05)。结果表明,特殊教育教师高水平的生命意义能够有效调节教学效能对教师周边绩效的促进作用。

3.3 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学效能感在生命意义对周边绩效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交互作用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作用机制并不是单纯的单一效应,可能存在两种效应同时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为了进一步检验这种假设,研究在中介模型(M1)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作为自变量,通过教学效能感这个中介变量对周边绩效产生间接效应,同时又作为调节变量调节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影响作用。调节中介假设模型。

Bootstmpping双侧检测结果显示,以教学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仍显著(ab’=0.041,p

研究结果证实,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作用机制同时存在着两种效应:首先,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生命意义与周边绩效间的中介效应,传递生命意义对周边绩效的间接影响;其次,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作为自变量,在以教学效能感为中介变量传递对周边绩效问接效应的同时,又作为调节变量并且与教学效能感交互作用显著,调节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促进作用。

4 讨论

4.1 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在生命意义与周边绩效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直接效应显著,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本质上理解,教学效能感实质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特质。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对自身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及对特教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自信权衡,它与特定任务和情境相关,随着任务的不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个体的内隐动机驱力与潜能会产生不同影响,并作用于外显的绩效行为中。具体表现为:随着个体能动性的转变与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师周边绩效的情景性与可塑性,教学效能感越高,越有利于对工作投入更多激情,形成更积极的人际活动关系,从而有效促进了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提高。

同时,研究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作为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周边绩效的中介变量,能够有效传递生命意义对周边绩效的间接效应。人的生命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存在形式,追寻生命的价值是个体超越生物属性的先验意义所在。“人正是通过对自己生命的不断超越,来揭示生命的意义、凸显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理想、追求生命的完满的。”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既是教师个体对自身意义的反思与实践,又表现为对特殊儿童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叶澜曾言“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特殊教育教师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追寻,必然影响其对自身价值的积极感悟,促进自我图示、自我概念的发展与自尊水平的提高,从内部激发特殊教育教师自我效能的发展和自我信念体系的自我完善,体现在教学行为中,则是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对自身能够积极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自信的不断增强。这种积极的信念由特殊教育教师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追寻所激发,在行业特质中表现为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提高,并最终通过对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间接影响得到体现。

4.2 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在教学效能感与周边绩效中的调节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能够同时对教学效能感与周边绩效产生影响。一方面,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通过对教学效能感的直接作用,以教学效能感为桥梁,从而对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与此同时,特殊教育教师对自身生命意义的不断诉求,还显著影响着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促进作用。生命意义作为调节变量在对周边绩效的影响中其与教学效能感的交互效应显著,具体表现为特殊教育教师较高生命意义的感悟水平能够促进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发挥积极作用。

从更深的角度理解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在教学效能与周边绩效中的作用,需要从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作用范围来审视这个问题。

首先,课堂是周边绩效作用的最基本范围,也是教学效能发挥效用的最佳体现场所。易红郡认为外在的知识只有通过感悟内化为人的知识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达到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从而才能达到相互了解和心与心的交流。可见在这个场所中,实现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的有效提升,顺利完成知识的传授,师生间情感的有机交融是关键因素。在这个注重师生关系的教学效能的提升过程中,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则是根本性的驱力因素。它驾驭着特殊教育教师自我体验的深度,统辖着特殊教育教师自身对生命感悟转化为思想情感的程度,并最终决定形成何种潜在的教学效能及其与教学行为的契合程度;而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对其在课堂中,依据特教学生特殊的情感需要和心理水平及时调整自己的情感,如何借助恰当的言语与情感表达将知识有效传递给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从而在促进师生的情感沟通和情感认同的同时,也对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提高带来了益处。

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周边绩效影响的宏观范围,是教学效能感发挥作用的最理想外延疆界。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对其成员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心理环境。教师作为学校构成的一份子,能够切身参与对校园文化的塑造是全部教师的意愿,其依赖于教学效能对特殊教育教师个人内在潜能的最大激发,是全体教师教学效能发挥效用的集中体现。个体对生命价值追求的明确定位与不断的自我超越,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形成何种校园文化的标定,也有助于在此过程中,实现对教师教学效能感效用发挥进程的不断催化,最终实现和谐友爱,自觉奉献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总之,人的生命意义表现出一种对已有存在状态不断否定和对新的存在状态不断创造的超越性。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娴熟的教学技能,更要在履行教育使命中实现自身精神生命的成长与意义世界的建构、完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之一,其对个体存在意识的唤醒,自身生命意义的审视,对于教育实践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对自我的反思与批判,实现了对自我的生命超越,表现出一种对新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不懈追求,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使命感与责任感,并在对“自知”的渴望与理性拷问的驱动下,激发出更佳的教学效能感,推动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不断提高。

5 结论与建议

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与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作用机制同时存在着两种效应,特殊教育教师生命意义作为自变量,在以教学效能感为中介变量传递对周边绩效间接效应的同时,又作为调节变量与并且与教学效能感交互作用显著,调节教学效能感对周边绩效的促进作用。

特殊教育教师作为一个需要特殊呵护的群体,其周边绩效的提高对于特殊儿童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为如何行之有效地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提供了参考:作为个体内部的动力源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生命意义,激发个体的潜能,实现对自我的不断超越是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周边绩效的根本之计,也是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绩效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 Borman,W.C.Motowidlo,S.J.Expanding the crite—f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nlance.In N.Schmitt,W.C.Borman(Eds.).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3,71—98.

2 17 Van Scotter,J.R.Motowicllo,S.J.Interpersonalfacilitation and job dedication aLs separate face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Joum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6,81(5):525—531.

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兴趣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49

1 目前聋哑孩子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现状分析

1.1 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对于这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就显得很困难;部分学生来自城市,他们的理解是认为自己游戏玩得不错就是计算机学得好;当然有极少数的学生已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他们学计算机就更容易入门。对于这群特殊的孩子来说,他们观察问题,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而不大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加上他们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2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后复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加上学生使用计算机的也时间不多,导致学生不能主动探索知识;还有的学生,上课时,当老师用教学广播软件控制其电脑后,他却悄悄结束教学广播软件程序,自己在下面玩游戏。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急需提高,学习态度急需端正。正常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想象力就比较弱,更何况是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他们往往都是照着葫芦画瓢,老师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很少有学生会举一反三,设计自己的作品。

1.3 教学模式分析

目前,大多数教师都还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多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每个学生接受、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不同,接受知识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就会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这就难以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2 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途径

2.1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通常在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顺序是这样的: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 幻灯片、网络基础知识等,对于一个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正常学生可能是比较合理的顺序,可是当你面对的是一个有听力残疾、语言障碍、基础很差、理解能力又不强的学生,这样的教学顺序是很难入门的。如果还是按顺序按部就班地教学,一开始就是理论、概念,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引起他们对所学课程的反感。所以,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重新安排教学课程,整合教材,从打字入手,由于聋哑学生听觉及语言能力的丧失,导致了他们的拼音很差,所以在教授打字的时候,最好教授五笔打字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打字方法后,再进行Word 入门,因为操作简单、易懂,只要学生会打字,就很容易入门。教师也可以教学过程中将word操作中遇到的软硬件相关知识提出来让学生了解下,由于学生在学习word时,需要存储自己的文件,那他们很自然地就学会了创建文件、文件夹等方法。有了对Word学习的兴趣,学生再返回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Windows操作系统时,就容易多了。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适当开展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抢答大赛、打字比赛、电子报比赛、演示文稿制作等比赛,通过比赛,不仅可以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

2.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于学生的是否参与,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台主机展示在学生们面前,提问:“你们知道主机里面都有些什么吗?”部分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便急切地想把自己对主机里面所了解的情况告诉给其他的同学,然后教师可以打开主机,让学生们观察,让他们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最后教师再逐个地进行介绍,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对各个部件进行详细解释,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也被调动起来了,同时对计算机硬件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2.3 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针对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吃不饱”和“吃不了”情况。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从而区别对待,这样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组教学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对于这些聋哑孩子,因为他们的生理缺陷,同时又受到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接受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差别很大,导致知识结构与所学的知识形成必然的分歧。对于WindowXP来说,一部分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就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还有一些动手操作能力,而还有一部分学生之前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观察了解,以便有的放矢,以及对计算机新知识的了解,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清楚了解。此外,根据学生对基本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目的是为了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具体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采用分层教学的同时,要多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操作的机会。

总之,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怀着三心去教导这些孩子,即关心、爱心和耐心。我们不能与正常学校的学生比聪明比反应,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群特殊孩子的认真与努力。我们不能与正常学校去比升学率,但我们应该看到他们进步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孙建国.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2-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