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核算业务流程

会计核算业务流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会计核算业务流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核算业务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扁平化管理 国库 会计核算

扁平化管理是指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裁减人员,使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尽可能减少,以便将决策权快速地延伸至生产、营销的最前线,从而为提高工作效率而建立起来的富有弹性的新型管理模式。近年来,人民银行国库(以下简称国库)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扁平化管理的理念在国库会计核算管理中不断的得到发展与深化。本文通过对国库会计核算扁平化管理的剖析试图构建适应会计核算的管理运行模式,以推进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一、 扁平化管理概述

(一)扁平化管理包括的内容

扁平化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信息扁平化、组织机构扁平化和业务流程扁平化。

(二)扁平化管理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金字塔状的单位部门管理模式而言,扁平化管理在减少单位部门管理层次,控制部门扩展幅度,提高单位部门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为优秀的人才资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节约管理费用的开支等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

(三)扁平化管理的应用条件

扁平化管理在单位部门发挥作用,需以下几个条件比较成熟。第一是扁平化管理系统观念必须养成。第二是单位部门的管理流程能较好地实现扁平化设计。第三是以分权为主、集权为辅的管理模式能较好地融合。第四是学习型员工和管理团队能够在较好的单位部门文化背景中存在。第五是信息技术能在单位部门得到较全面的应用。

二、 国库会计核算扁平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信息技术在国库会计核算中得到全面的应用。

从1990年的税款手工报解程序到2002年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再到现行的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国库数据集中系统信息平台建设。国库业务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在软硬、件两个方面都同时达到了扁平化管理的要求。

(二)国库会计核算管理流程能较好地实现扁平化设计。

国库会计核算的扁平化设计的要求是,不论什么人员在岗,拿到流程图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当前,在国库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备的情况下,每一级核算主体在国库会计核算中扮演相同的角色,操作规范相对固定,其流程的设计便于对业务开展监督和进行风险防控。信息化建设步伐增加了国库内、外部会计核算业务扁平化的可能性。

(三)分散的国库会计核算主体的标准化业务与国库数据集中处理的有机结合

扁平化管理实现的条件之一,是业务操作的分散和数据处理的统一(或集中)能够有机的融合。而国库数据集中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设立一个可以同时处理各级核算主体、各项核算业务的数据处理中心,以体现数据集中的要求。标准化的操作更加便于规范化的管理,实现了各级国库的会计核算业务标准化操作和集中统一处理的有机结合。此举也符合扁平化管理的分权为主、集权为辅的应用条件。

(四)学习型员工和管理团队能够在较好的国库文化背景中存在。

扁平化管理要求在制度和流程框架下平等、信任、互助的企业文化氛围。要求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致力于共同愿景的打造。国库文化的核心目标是提倡以人为本凝聚国库核心价值观,国库文化易于形成平等、信任、互助的国库核心文化氛围。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国库精神得到继承和发扬。这也符合扁平化管理对人员和国库文化的应用条件。

综上所述,国库会计核算符合扁平化管理的全部应用条件,使国库会计核算扁平化管理成为可能。

三、 国库会计核算扁平化管理的模式构建

以上已经证明了扁平化管理在国库会计核算扁平化管理运用的可行性,以下就从扁平化管理包括的三方面内容,即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管理、信息的扁平化管理进行模式构建。

(一) 国库会计核算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模式构建

传统的国库会计核算组织机构为层级结构,主要管理方式为垂直领导,一级财政一级国库,国库从全国到县,为四级管理模式,此种管理模式的优点为:一是管理人员分工明确,管理幅度较小,便于对下级库业务指导,严格控制下级库差错。二是由于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较小,有利于明确领导关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三是管理人员和人数较少的下级库所形成的集体规模较小,易于保持协调一致,更好地达到总体的目标。

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一是需要配备较多的专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组织层次增加了管理费用支出。二是组织信息的上传下达经过多个层次,易发生遗漏、误解和偏差,削弱了基层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控制。三是管理人员和下级库构成的规模小,可利用的业务人才不齐全,遇到复杂核算业务,可能难以胜任。

针对以上缺点,本着“分权为主,集权为辅”的原则,对国库核算进行扁平化管理改革。具体模式为:

1、总体上,总库管理分库,分库管理地州市中心支库,并且直接管理县国库。

2、各级支库实行柜员制,具体模式为:每一个业务人员可独立操作各岗位业务,接柜后可以完成原子交易内的所有业务。

(二)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扁平化管理模式构建

1、总体上,国库数据集中系统实行是扁平化管理的报解模式,配合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做到了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管理。

2、从局部看,既要有利于分工协作,又要相互制约和提高工作效率、防范风险,对国库岗位进行整合。一是将“明细核算记账岗”、“资金清算记账岗”、“同城票据交换岗”整合为“记账岗”。二是将“全面复审和检验”的工作职责交“会计主管岗”承担。三是增加“综合核算岗”工作职责。将统计分析工作纳入综合岗内,可利用独特的岗位资源优势等有利条件来开展工作,使统计分析更具说服力。四是增加“会计主管岗”工作职责。将“国库经收处的检查辅导”的工作纳入其工作范围,使人行经理国库职能更具权威性和有效性。

会计核算业务流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ACS系统;基层央行;会计核算

一、ACS系统简介

ACS系统是专门用于人民银行处理金融会计业务以数据集中核算方式操作的软件系统。运用其“支付系统”主要办理人民银行内部资金规划业务且为金融客户、组织提供资金清算等服务。ACS系统的建成是想在全国仅设立一个或少数几个业务处理中心,包括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全球人民银行数据一体化管理,包含报表的打印、查询、生成等工作;业务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系统业务的管理工作和账务处理。全国不再另行设置数据集中录入中心,分行为业务终端,总行为会计数据集中核算的主体。

二、ACS系统对基层央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

会计核算数据集中处理是指依托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由数据处理中心集中进行账务处理的模式,其做法是建设全国数据集中核算系统,依托网络通信、影像传输等技术,将所有账户集中摆放于总行业务处理中心,业务处理中心按既定的标准和流程处理账务,通过一系列交易、计算过程,将账务直接记载于目的账户,账务数据全面存储于会计档案数据库。

(一)核算方式

ACS系统上线后在央行的信息资源和业务数据将通过业务流程再造的大前提下,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将在业务处理中心完成,实现全国会计数据核算集中化管理。ACS系统上线后,基层人民银行实际上已成为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业务延伸柜台,其账务处理的独立性将被改变,会计业务剥离至总行业务处理中心,分支行网点只需负责凭证的受理审核和影像扫描,这种前后台分离的模式将ABS系统全国341本账改造为ACS系统全国一本账,业务处理中心集中完成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全国人民银行系统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实现全国集中,会计核算实现扁平化管理。

(二)岗位设置

ACS系统上线后,按照具体业务操作涉及的岗位要求,会计核算中心不再设有综合柜、联行柜,而仅作为单纯的前台网点,异地资金汇划业务变成跨网点转账业务,只需配备传递凭证审核扫描和主管确认2个和作为业务运行管理中心必须的2人,极大减少了岗位人员。数据中心的上移要求会计管理人员由操作型向综合型人才转变,需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分析能力,能够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具备对下级行会计业务检查辅导能力;而柜台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只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好柜面审核,按照系统界面提示和操作规程要求在终端录入必要的原始信息,由后台账务处理中心进行账务处理。

(三)业务流程

在ACS系统下,由于以上各部门的系统均一点与ACS连接,系统支持各部门系统的信息导入,来完成账务处理,既减少内部业务量,更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在账务处理集中、账户摆放集中的前提下,科学地再造业务处理流程,实施前后台分离,前台柜员制,后台集中数据录入,通过凭证扫描切片,集中并发处理,流程授权监控,后台实时记账,以优化业务流程,杜绝违规兼岗,使之简便、快捷、高效,劳动组合灵活、优化,更加适应业务发展和机构组织变化的需要。数据的集中存储和方便灵活的信息提供,大大提高了数据信息查询、汇总、比较、分析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实现了会计数据重要基础信息多元化服务,不仅能满足货币政策、调查统计、会计分析等相关部门制定货币政策、实施数据统计分析、加强会计管理等内部需求,也能满足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进行账务核对以及流动性查询等外部需求。

(四)风险防控

数据集中后,会计业务流程简化,会计核算风险上移,对于基层分支机构,在ACS系统整个业务处理流程中要做的是业务受理,扫描凭证,经网点主管确认后上传即可,后台处理全部由总行业务处理中心进行。重塑监督机制,风险过程控制,数据集中系统同步实现了会计业务监督子系统的全国数据集中,监督系统包括过程监督和事后监督两部分功能,一方面为会计业务监督部门提供业务处理过程中的预警监督,对重点业务实时监督,另一方面提供业务处理完成后对重点业务和一般业务隔日抽样监督,从而实现对ACS业务处理#参数设置和账务处理记载等情况全面监督,做到了事前审批、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环节与核算流程紧密结合,风险控制贯穿于会计核算全过程。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配套制度亟需细化

ACS系统上线之后,虽然有过统一的培训,但未出台明确的业务操作手册,现实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指引,新问题的得不到解答,只能依靠ABS系统的经验进行探索,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亟需一个完整的ACS系统业务操作手册,针对各种业务以及业务中的问题逐一进行讲解,大到特殊业务的特殊处理方法、应急预案,细到每一个凭证审核要素、每一个操作流程、每一个参数设置方法,使之更加规范具体,减少柜台岗的差错,更好地保证资金的安全。

(二)人员素质需要提高

会计核算业务流程范文第3篇

一、基础会计学教学现状与改进思路

(一)基础会计学教学中的困惑 《基础会计学》作为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是会计学基本原理的综合,教学目的在于要求学生从簿记学的角度准确理解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各种核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对制造业企业的常规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要求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则和程序,为进一步掌握财务会计知识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该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教学过程中则会引入大量的案例,尤其是核算方法和基本技术,往往给出特定常规业务,引导学生运用会计学基本原理完成对于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但这种“核算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强调以计算做题、练习会计分录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而会计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信息系统之上的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核算始终融入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之中,核算节点渗透于各项经济业务流程,因此在基本原理讲授的基础上,导入单个案例或者给予学生既定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运用,仍旧导致课堂教学单调乏味,同时使得学生无法深刻体会会计工作服务于企业管理的本质。实际工作中,以工业制造业企业为例,刚进入社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往往会被要求进入以生产车间为主的各个职能部门轮岗实习,其目的在于了解企业运营管理中各项业务流程,如果业务流程节点不清楚,势必直接影响经济业务交易轨迹的理解,从而影响到原始凭证的获取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只有根据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及会计账簿,会计核算的流程才能够得以进行。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直接教授学生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省略了辨别、分析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过程,重视记账凭证到会计账簿的核算流程,而在会计信息化时代,这部分工作可以由计算机替代,因此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忽略了经济业务交易轨迹的思维训练,缺少将业务流程与会计核算有机融合的过程,导致学生缺乏根据经济交易实质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无助于会计职业判断意识的形成。

(二)流程化思维:来自内部控制思想 我国于2006年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10年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部控制和财务会计系统相辅相成,从而保障单位业务稳健高效运行,确保财务记录、财务报告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实务工作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则必然导致财务会计系统的混乱。而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重要手段就在于梳理各项业务流程、确定风险点、提出管控措施。只有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清晰化,才能进行具体的职责分工、明确权责,获取真实有效的单据、顺利实施管控活动,这也就是内部控制中的流程化思维。

从哲学的视角,会计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的一种方法。会计的所有精华浓缩在八个字中: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而会计核算的这四道程序和经济业务以及交易的流程是紧密交织的。比如原材料,原材料取得之前要经过预算和请购两个环节,而通过这两个环节获取的单据并不能表明企业已经形成原材料这项资产,只有完成原材料的订购、材料运达企业验收入库等环节,订购单和材料入库验收单才能作为原材料存在的重要原始凭证,这时企业才能在记账凭证和账簿中确认、计量、记录。接下来企业根据供货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验收单编制付款凭单才可以进入银行转账支付的程序,只有银行开具的转账支票的存根联才能确保原材料采购款项的支付,企业最终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从采购到款项支付的完整流程。因此,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各个环节深深嵌入至预算、请购、订购、验收、入库、付款等流程之中,只有理解和掌握经济交易的每个环节和程序,账务处理的流程才能清晰化。

(三)体验式实验教学的设计 基于内部控制的流程化思维,基础会计学的理论及实践教学都必须突破原有的理论加习题的“核算型”模式,笔者尝试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即从原有的48课时理论教学课时中拿出6课时用于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经济交易和业务流程的运作,实验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对常规业务运作过程的亲身体验,以助于学生真正掌握会计核算本质,即通过账务处理描述经济业务运行的轨迹和结果,防止舞弊和风险的发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管理。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即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首先,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结构性的认知和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的过程,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活动体验来完成知识的建构。其次,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及人际关系中体验,最终完成对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课程实验过程中强调“合作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针对业务流程进行体验,并在体验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主体主动“体验-建构”的过程。另外,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在设计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师生的合作是必须的,教师的组织、引导与促进作用不可忽视,否则,仅有学生主动体验将会导致课程教学的无序状态。

二、体验式实验课程教学实施

根据流程化思维和建构主义的思想,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由学生亲身体验经济业务的流程,了解会计单据的传递及核算程序,正确进行账务处理。课程实验教学过程包括:制定规则、理论学习、流程实验、总结强化等四个基本程序。按照此步骤,师生之间不断交互,最后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制定规则 流程化思维通过体验式实验教学模式体现,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制定合理的规则确保教学秩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设计实验手册的形式确定实验的基本规则,同时在设计课程实验和制定实验手册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学习者特征和教学目标。学习者分析是根据实验条件设计适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实验项目的基础,也是确定实验内容和目标的依据;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保实验项目的主题及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考虑到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学生的知识能力仅停留在初级阶段,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刻体验与理解业务流程对于会计核算的作用,因此将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传统上通过课堂讲授的理论和核算的内容设计成实验,开发出6学时的3个综合性实验项目(采购至付款流程、销售至收款流程、差旅费用报销流程);同时,编写了3个实验的指导手册,其中对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配套的软件支持、实验分组、实验过程等内容进行描述,并提供与该实验流程相关的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填写实验心得、流程的账务处理等内容。根据实验手册及参考资料,师生间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标准化,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论学习 《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基本原理的综合,理论性较强,适当的课堂理论传授是必须的。教师首先要讲授与课程实验相关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交易的实质提出容易混淆的问题。如在讲授“资产”、“收入”时,教师先阐述资产与收入的概念、特征、分类等基础理论,然后根据特征来辨别经济交易中是否形成资产或者收入,若采购交易中完成预算和订购,仅凭订购单是否能够确认原材料这项资产的存在呢?销售交易中款项未收,但商品已经发出,销货发票已经开出了,能否在账面上确认收入呢?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根据所学的原理让他们发表看法。学生在课堂上的相互讨论往往可以激发学习热情。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上不断地“认识-质疑-讨论-形成正确看法”,加深对基本原理的印象。

(三)流程实验 学生学习会计学原理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概念和理论似乎都已经懂了,但面对实际经济业务却无从着手,这就需要通过流程实验来解决问题。鉴于财务信息的特殊性,《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流程实验无法深入到企业层面,因此课程改革需要将企业运作流程搬入校园,课程改革组借助于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跨专业实训平台较好地达到了实验效果。如教师在介绍完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之后,提出差旅费用报销的实验任务,学生首先根据实验手册中的描述进行分组,每个小组5人,按要求进行岗位分工,分别设置出差人、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其中设置会计和出纳两个岗位)、分管领导部门,每个岗位设置1人,由出差人整理出差票据,在软件系统中填制费用报销单,同时提交给业务部门岗位的学生审核,审核通过后将票据提供给财务部门会计岗位的学生审核,这时提醒学生审核原始凭证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联系会计学原理的理论知识,该岗位的学生同时还需在系统中电子审核通过费用报销单,教师可以设置限额权限内的核准事项和超限额权限之外的核准事项,对2000元之内的差旅费,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核准即可通知出纳岗位的学生支付现金,对2000元之上的差旅费支出还应该提交分管领导部门的学生审核方可支付。出纳员根据审核过的票据和费用报销单方可支付,而会计则必须根据审核过的票据、费用报销单以及支付凭据才可以登记现金付款凭证,现金付款凭证交给出纳登记现金日记账,会计人员登记现金总账和费用总账及明细账。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如果出纳岗和会计岗是一个人,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导学生体验内部牵制原则对于货币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实验过程中,实物票据、单据、凭证、账簿、伪钞、印章印鉴等实训平台均可按要求提供,5人可以轮流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最后学生对业务流程进行归纳,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讨论,再由教师对费用报销业务流程、会计核算及财务控制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从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两方面全面地了解费用审核与报销的事项。实践证明,这种将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十分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助于学生形成流程化思维,在理解经济交易本质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教学效果良好。当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履行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引导学生按照正规的业务流程运作。

(四)总结强化 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教师应适时地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如,通过销售与收款流程实验,学生明确认识到,收款、开票与会计核算不相容岗位有效分离的重要性,印鉴印章保管与领用的有效控制,以及各种票据的保管、申领、启用、核销、销毁的有效控制;销售模式对于会计核算中收入确认的影响,发出商品的成本对于利润的影响,记账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对于收入核算的影响。销售收入的产生和发出商品需要两个不同会计分录来分别确定收入与成本从而产生毛利,而在流程实验之前的单纯理论讲授中,很多学生账务处理中极易混淆收入和成本的概念,算不出毛利。显然,这一问题通过业务流程的运作很容易解决。通过类似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交易事项的实质,有助于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

三、体验式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在《基础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增加流程化实验部分,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加强了学生间的团队协作关系。该课程实验教学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地位发生明显变化,他们不再处于被动的位置,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业务流程,自我管理意识和积极性、自信心、责任感明显增强。如,为了做好“采购与付款交易”实验,学生会主动学习配套的企业内部控制资料;并且尽量考虑可能的风险和舞弊,思考相应岗位设置的合理性以及会计票据传递的效率和账务处理的及时性及正确性;学生也经常会在课堂外就某个问题或知识点进行相互的学习和讨论。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使其能够顺利跨入会计学的门槛。

(二)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 实验涉及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两个方面,单纯依靠一个或几个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要求学生作业时必须团队合作,实验中还必须轮岗作业,防止案例教学中搭便车行为的产生。同时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随着单据的传递,工作的承接,不仅要与他人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而且还要支持他人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取得优秀的工作成果。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学生间彼此的友情可以增进,协作能力也得到加强。

(三)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提高 实验中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岗位,都必须参与业务流程,随着业务流程的进行,不仅需要团队精神,还需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有效进行沟通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实验完成后,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总结与陈述,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种锻炼。此外,实验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特别是各个小组组长不仅要统筹分工,合理设计部门、分配岗位、组织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的实施,还要统一协调组员间的不同意见。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将内部控制中的流程化思维融入传统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实施体验式实验教学模式,能够增强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的仿真性,有助于学生领悟会计工作的本质,明确专业学习目的,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适时做出总结。当然体验式教学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教师的理论与实务指导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积极参与度。

[本文系黄山学院校级精品课程“会计学”(编号:2012JPKC06)、校级“卓越会计师”项目(编号:JYJW2007031)、江苏省现代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重组和集成研究》(编号:2013-R-248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业务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

1 核心业务一体化的内涵

1.1核心业务一体化,是以“业务驱动财务”思想为指导

在IT环境下将业务、会计、管理流程紧密结合,由业务部门负责经济业务录入信息系统,遵照系统中的流程,经授权人员批准,通过事先设定的规则生成凭证,经会计人员确认后反映在相关的账簿和报表上。

1.2建设核心业务一体化平台,将企业业务及财务有机连接

以业务为驱动,将原来分散、脱离、静止、延后的管理变为畅通、实时、面向流程的管理,既保证数据不冗余,又保证了相互关联和整体再现。达到了计划一体、资源共享的目标,减少了重复工作,提高了信息的精确度,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企业的预计、管控、分析手段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有利于企业决策。

2 和以往的财务系统相比较,核心业务一体化有三大特点:数据集成标准化、数据模块化和数据动态实时化

2.1数据集成标准化

公司特别是集团公司,数据的集成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标准化的数据,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明确正确的决策方向。所有的业务通过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汇总分类,实现流程优化重组,保证业务类型在系统中的统一,从根本上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做到不同企业适用同样的汇总基础。实际操作更加规范高效,减少了人为因素,大大降低了风险。

2.2数据的模块化

流程管理是一体化显著特征,以业务部门流程为起点,录入源头数据,源头数据通过保存传输至数据库后,经过直接匹配前源头数据产生后续部门的衍生数据。这就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错误和舞弊的产生

2.3数据动态实时化

由业务模块人员操作系统,以及物流的动作,自动产生会计信息,经确认、实时传递到系统。实时,标志着企业能掌握和使用最新信息,及时纠正偏差,提高竞争力。和传统财务软件相比,实时性是一体化最大的优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特别是集团必须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及时对企业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管理、控制和配置,迅速对各种经营管理方案做出科学决策。因此,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和稍纵即逝的经济机遇面前,一个高度集中、实时在线管理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平台的建设,符合了企业对于数据实时性的需求。由于一体化对业务流程带来的巨大改变,也使得财务及会计核算产生了重大变化。

3 核心业务一体化给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带来的影响

一体化的实施,从财务层面上来说,是强化了财务的管理及核算职能。

3.1财务预算控制的加强以及范围的扩大

核算一体化将财务部门从“核算型”转变到“管理型”,财务的管理职能有所加强。为财务管理职能中心预算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能实时反映各业务部门的成本,保证会计信息及预算控制的及时性,有效刚性预算控制。

在一体化系统中,首先,前端工作由业务模块执行,业务类型按照系统规则自动归集,财务人员减少了信息的判断及录入工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财务管理方面;其次,一体化系统还将预算指标在账务系统中设定,发挥预算在账务处理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并通过集中管理,保证了预算的刚性;再次,一体化系统中引进了“项目实际成本”及“项目占用成本”概念,按照全面预算治理的思想,把企业发展战略和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分解到各个对象、项目、作业和流程,实行实时、动态、严密的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2核心业务一体化强化了财务管理决策体系

改变传统财务核算方法,缩短会计信息的加工、转换时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及时知道经营状况如何,对企业特别是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大量决策信息的及时获取、汇总,能及时为经营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一体化系统,直接实时的数据收集,可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充分实现业务模块数据的实时传递,充分实现数据共享,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准确的会计信息,应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变化,实时做出决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3.3改变了传统核算模式,强化了内部控制

传统业务流程的内部单据一般具有可重复性,可以进行修改。一体化系统中,数据来源的单一性降低了舞弊的可能性。源头数据,能在系统中留下清晰的痕迹,容易明确责任。系统将业务流程及内部控制紧密结合,抓住了控制关键点,全程有效控制财务风险。通过环节之间的完全衔接,大大加强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

3.4会计信息质量理论上应该有所提高,但受各种因素影响

首先,在该系统中,会计信息绝大多数通过自动归集进行了自动处理,应该说是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但是,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平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会对数据的准确性、系统数据来源和加工模式抱有怀疑态度。传统财务软件,财务信息主要依靠会计人员获取,建立在稽核关系上的数据非常严谨,因此信息质量保障程度较高。一体化系统则是将各个数据采集终端分布到其他部门及岗位,由其他部门及岗位完成,不确定的程度加大。

会计核算业务流程范文第5篇

1.l对银行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技术在银行领域全面应用后,一方面更新了银行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手段,同时也对银行业务处理流程特别是会计处理流程进行了全面改造,将柜面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要求,用电子化的手段在会计核算网络化系统中加以固定化,使银行柜面核算应用系统逐步智能化。因此,柜面会计人员只要知道业务的交易代码,就可在系统的提示下完成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因此,银行网络化将银行会计人员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高级会计管理人员,他们设计业务流程、内控制度,参与银行的相关管理决策,实施会计管理和从事金融企业自身的理财活动;另一个层次是办理柜面业务的一般操作人员,对他们的要求不再过分注重在会计和业务处理两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而更注重柜面服务及其营销技能。

1.2对柜面会计人员工作组织的影响

在手工操作下,银行对会计储蓄柜面服务人员的分工是固定的,他们个别受理各自分管的开户单位业务,控制账面存款、登记账簿,柜员间的信息是封闭的。在银行网络化条件下,一般实施综合柜员制,各种柜面业务的综合业务系统得到整合和改造,每个营业窗口的柜员只要得到授权就能处理本外币公私存贷款业务和各类结算、收费、等中间业务,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彻底改变了银行的柜面工作组织形式。

1.3对银行账务组织的影响

在手工操作下,为使每天成千上万的银行会计核算业务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完毕,银行在会计账务组织上设置了综合核算和明细核算两个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核算体系。前台柜员根据凭证登记分户账,抄制余额表,后台综合人员则根据凭证编制科目日结单,登记总账,编制日计表,并通过相互间的总分核对、平衡,以保证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同时,为了前台柜面的分工协作,均采用单式凭证。会计业务处理网络化以后,计算机对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传统的总分双线核算的银行账务体系已没有现实意义。

2银行会计核算应对挑战的对策

2.1建立现代化会计核算体系,完善银行账务组织及处理程序

(l)规范会计科目,重塑网络银行核算基础科目设置是否恰当关系到银行业务与财务信息系统的明确性,直接影响核算质量。为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网络银行条件下的银行会计电算化必须改变按业务内容和资金性质设置一级会计科目的现状,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客户类型、期限长短、业务性质、风险程度等因素,其二级科目、三级科目和账户都将以业务管理、会计信息统计需要为目的,统一编码和科目名称,增强计算机网络中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统计性,有效地防治管理中普遍的“弹性”约束,这不但使每一个会计科目都成为一个会计信息代码,还可以达到会计科目相对稳定的目的,以发挥信息汇总、共享及再处理的优势。

(2)科学设置会计账簿,优化核算与管理程序。随着网络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凭证、账簿也必将随着电算化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现有的银行会计核算方式,会计信息的记录与传递只能通过对信息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和再重组等多个技术环节来实现,这就决定了需要各种不同的账簿与报表。这种模仿传统手工劳动和人员配置的设计,已远远不能满足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网络银行条件下的会计核算系统不仅计算准确快捷,而且具有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由于网络银行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极强,登账、计息、台账等机械处理极为迅速,故可不必设置类似于手工账簿的账簿数据库,而是建立记账凭证数据库和分类汇总数据库,其他如余额表、登记簿等也可精简并规范其格式。除此以外,还要对银行账务组织进行调整。一是按网络信息化的要求改造银行账务组织体系,包括简化原有的综合核算体系,即取消总账、科目日结单等综合账务,细化深化明细核算内容,将原来为统计、管理等方面所需的登记簿、台账纳人银行网络化明细账务核算体系。二是应从简化业务流程、节约成本角度改现行银行的单式业务记账为复式业务记账。因为实行综合柜员制的银行外部业务由一人操作,采用复式业务记账凭证可以完成整个业务流程。三是改按科目顺序为按业务顺序整理会计凭证的档案管理办法。

(3)整合会计业务核算流程,实现适时账务处理。网络银行开放的系统要求银行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在进行业务处理时,通过计算机使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记账工作在瞬间自动完成,并且自动归集和分配账务,自动生成报表。这就要求银行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将依据计算机原理更新会计核算业务流程,以利于提供更多、更具针对性的公用信息(如利率、汇率等)、客户信息(如账户信息等)、管理信息(如统计报表、头寸报表)等,并进一步根据不同的管理级别生成所需要的各种报表。为此,各联结网点应以中心为中介传递账务信息,提高会计核算层次,集中清算资金和对账监督,进行适时账务处理,使客户资金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做到即刻到账。应区分会计人员和柜面操作人员。在网络化条件下,会计人员应包括网络化会计系统的设计者和系统运行的监督者,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人员。前者是银行会计柜面业务系统的构架者和应用工作的监控者,其主要职责是:①实施内部控制制度;②承担系统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资料保管、移交等任务。后者则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人员,对这些人员的要求还是传统的;但对于柜面受理票据、收付现金的柜员应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人员有所区别,因为在智能化的操作系统下,他们主要是按照既有规定进行操作,对他们要求更多的是服务态度、工作质量和营销技巧。还应制定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度。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建立在银行柜面业务高度电子化基础之上。特点是:前台人员打破柜组间的分工界限,由单独柜员综合处理会计、出纳、储蓄、信用卡等业务;后台柜员则负责柜面业务的事中监督和银行内部清算。优点是操作业务直观、处理业务快捷、高效的劳动组合。目前,国内银行采用新型柜员制缺乏统一的规范性管理制度,对其分类、分工、业务范围和操作要求的规定还不够严密。银行柜员大体分为临柜综合柜员、事中监督人员、大堂咨询理财人员、后台柜员,他们的组合、业务范围和操作要求均不相同,但又相辅相成。如临柜综合柜员的业务范围应包括所有储蓄、信用卡业务、出纳收款业务以及出纳付款的复合业务;对公会计接柜、验印、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使用及其他会计业务。而后台柜员则是服务于前台综合柜员,办理联行、印押证使用和管理、电子汇兑、票据交换、验印、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资金清算、组织营业场的会计核算和业务培训,负责各类会计结算咨询及检查监督,负责会计信息的分析及反馈等综合工作。银行应根据柜员的业务范围、操作要求,制定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实行规范的流程和管理。

(4)制定配套会计核算制度,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网络银行的发展使银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已进人全面借助计算机来完成的阶段,但用来规范核算和管理行为的却仍是以手工核算为基础的会计制度和规定。会计制度滞后于会计核算管理手段的发展,使一部分通过计算机处理的会计行为和做法没有判别正误的依据,导致各有各的标准,形成了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为了发展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引导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正确运用,网络银行应有与之配套的核算和管理制度出台。另外还要不断提高网络银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网络会计发展很快,国际网络会计发展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这就要求我国网络会计人员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进行专业技术学习、科学研究、日常工作的基础。网络银行会计人员必须努力学习计算机及其网络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及应用。网络银行会计还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优化财务知识结构,对业务精益求精,还要熟悉有关政策、法令、制度。

2.2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管理机制

会计核算业务流程范文第6篇

基本概述

ERP的概述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率先提出的针对计算机信息、IT技术发展及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而提出的管理理念。ERP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它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财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前电力企业普遍采用的ERP软件是由德国SAP公司出品的“Systems Application,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即SAP系统。

ERP不能等同企业信息化,ERP只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并不是简单的一套IT系统,它需要切合企业的发展规划,对企业的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后制定出科学、完备、有效的实施方案来监管项目的实施。而且大多数著名的ERP系统均由欧美国家软件公司开发,设计思路与国内企业的实际运营模式存在差异。不同国情下,不同行业的生产过程和类型以及制造方式不同,产品种类、计划模式差异较大,业务流程不断变化,国内企业的行业特点往往在套装ERP软件中得不到体现。国外ERP软件商往往认为自己的产品“面向各种行业”“适合各种企业”,反而使用户不得要领,无法选择。即使国际知名厂商的ERP针对一些重点行业开发不同的版本,设计最佳的业务流程,但是也往往存在着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弊病。因此,国内外各大企业在运用ERP套装软件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企业运行现状,信息化建设目标与进程,不约而同进行量身定制,将ERP成熟套装软件分解后重新组合,使其涵盖更多自身专业的要求。浙江省电力公司基于原有SAP系统,顺应国网物资集约化管理需要,对原有ERP系统进行量身定制与开发。

物料管理模块

MM是Material management(物料管理模块)的简称,是SAP中实现物资资源管理(物流)功能的模块。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两级物资管理体系,MM主要通过系统软件实现的是“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三大核心模块功能,通过供应商管理、计划管理、采购订单管理、库存管理等辅助管理功能为实现这三大功能需要而服务。

财务管理会计模块

FI/CO是Finance(财务会计模块)和Controlling(管理会计)的简称,是SAP最核心的组件。SAP中的财务模块,一块是FI(Finance)模块,另一块是CO(Controlling)模块。

FI模块,重点关注财务会计,即外部会计,关注的是按照一定的会计准则组织账务,并出具满足财税等外部实体及人员要求的法定财务报表,通常比较标准。

CO模块,重点关注管理会计,即内部会计,通常比较灵活,出具的报表是为了满足内部管理机构及相关人员的需要。

ERP在物资采购业务会计核算中应用的特点

与前端业务的深度集成

物资管理部门通过MM模块进行物料入库、出库、移库等物资管理行为,系统就会自动产生会计凭证。物资管理人员依据采购申请、招投标信息生成的采购订单,采购订单中包括物料的单价、数量、供应商等大量的数据信息。物资管理人员根据采购订单进行收发货操作,通过系统同步生成会计凭证,使物资收发货操作直接在财务账面得以体现,缩短了跨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简化了财务人员的核算工作量,避免了人为操作误差风险。同时各种管理数据都可以在系统中随时查阅,并且可以随时提供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实现了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同步,也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参考信息。

传统核算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财务部门传统的核算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记账方式上,使用ERP后,最显著的影响就是以前由会计人员手工录入的财务凭证,现在可以在交易完成后通过ERP系统自动生成。原本很多必须由财务人员来完成的日常工作如今已被系统所取代,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例如:财务人员通过发票校验(事务码MIRO)输入采购订单号、发票的含税金额、税额及相关的文本信息,即可生成发票校验凭证。

从财务人员角色定位上,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而逐渐转变为对企业信息进行再加工和深加工的企业管理者。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有助于根据财务资金现状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业务活动,改善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并实时做出决策。

从与前端业务部门联系上,与前端业务的紧密程度进一步加强,使物资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融入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无形中促使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更加紧密,继而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存货计价方式优化

电力企业对同一供应商提供的同一物料进行移动平均法的存货计价。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取得时可以按计划成本核算也可以按实际成本核算。在实际业务中,根据采购需求和招标结果生成了采购订单,物资管理部门的收货是在采购订单的基础上完成,由此表明ERP系统的收货时按物料的实际成本入账。产品按当时采购的实际成本入账后,ERP系统依据移动平均法进行存货成本流转核算。移动平均法是将本次收货的成本加原有库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货数量加原有收货数量,计算加权单价,核算发出存货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随时反映存货的结存情况,而且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较为准确客观。

集约化管理持续深入

随着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持续深入,公司集中采购规模效益日益体现。物资集约化管理建设统一完善的物资管理体系,实施总部和网省公司的两级管理体制,实行从采购到结算,对物资管理实现专业化。从业务层面看,通过ERP系统实施对供应商主数据和物料主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了业务单据的数据结构化,主要包括采购合同、配送单、到货验收单、入库单、出库单等业务单据。从人员配置上看,利用了ERP系统的特性,使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过去需要多个人员的数据信息传递,在传递数据准确性的核对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现通过ERP系统实现了业务数据结构化的管理,大大提高了数据传递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优化人员配置。

前端业务实现集约化管理,通过ERP系统,从物流和资金流两条线出发,“采购申请-采购订单-入库单-发票校验”各业务环节相互对应和相互协调,使得数据在各流程单据中关联,增强可跟踪性和可追溯性,最终使物资部门与财务部门信息资源共享。

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实施后,财务人员角色定位的改变最为显著,可实现对资金使用流程全面监控,实行预算过程全控制,根据全年指标制定月度综合计划和预算控制,物资部门提出月度支付需求,财务部门负责审批落实物资支付资金需求,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电力企业物资集中采购业务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核算效率,使企业能更好地加强资金集中管理,降低企业的资金运作成本。

物资采购业务会计核算中ERP应用的关键点

前端业务信息的准确性

ERP系统要求所有的经济业务数据都要产生在业务前端,由物资部门经办人录入初始数据,其他人员无权限在其他环节对原始数据再进行修改。这些原始数据存储在统一的数据库中,财务部门对业务事项的后续处理都需基于原始数据,基于前端业务人员的数据输入。正是由于ERP系统这种高度集成特性,其原始数据的准确与否,对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带来巨大挑战。因此,物资部门经办人能否充分了解系统中的数据格式和数据库表并进行正确的操作,对ERP系统数据的正确起到关键作用。例如:物资管理人员在创建采购订单时没有正确维护物料单价,而在收发货阶段物资管理人员只需根据收发货的数量进行确认,ERP系统自动通过物料的移动平均价与收发货数量产生会计出入库凭证。只有在财务人员事后审核出入库凭证或是进行发票校验时才能发现。此时只有冲销出入库凭证,修改采购订单才能修正原有的错误。

业务流程的动态优化

在数据库中存在大量数据与大量关系,随着电力企业物资集中采购业务的不断发展,经济业务流程也在不断更新,财务人员与物资管理人员不断沟通,不断修正,积极规范、优化内部业务流程,标准化业务数据,实现物资集中采购管理的信息化。通过ERP系统的深化应用,充分发挥系统数据共享的优势,简化业务流程中的重复审核点,在达到内控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缩短操作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动态优化。

现有的ERP系统通常都是标准化模式,而这套标准模式有适用电力企业物资集中采购业务的地方也有不适用的地方。电力企业物资集中采购业务在不断的发展中,总有部分环节有ERP系统不适用的地方,是业务流程去适用ERP系统,还是ERP系统为业务流程做个性化的开发配置,则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会计核算业务流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集团企业 集中核算 业务驱动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世界范围的企业重组和兼并浪潮汹涌发展,席卷全球,尤其是1994年以来,被称为“第四次兼并浪潮”的运动催生了更多的“巨无霸”企业。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国企改制的深化和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也出现了大量的资产重组、跨行业兼并等企业扩张行为,涌现出众多的集团企业。集团企业往往拥有众多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如何对集团企业内部实施集约化、信息化、统一化管理,对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调控,使得集团企业经营决策及时准确形成并有效贯彻实施,成为各集团企业乃至企业管理学面对的一个共同的课题。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如何通过会计集中核算、财务集中管理又是这一课题的重点难点。

大型集团企业实施会计一级核算,既是在企业操作和实务层面推进会计改革的成功尝试,又是在加强企业内控、推进会计工作现代化和繁荣会计理论研究等战略方面的有益探索,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是企业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创举。

1. 大型集团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必要性

会计集中核算,即在不改变所属单位资金所有权、财务自、支出审批权的前提下对会计核算、资金结算、银行账户、财务收支等实行集中管理的办法,是一种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的会计管理模式。目前,在大型集团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十分必要:

1.1有效满足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

集团企业旗下拥有成员公司众多,多为法人派生的独立会计实体,管理级次深,业务链条长。整个财务报告编制的时间和流程冗长,这给企业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等带来很大难度,在企业内部交易合并、抵销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反映尤为突出。另外,这也给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对财务信息透明度和数据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集中核算能够为最终建立集团一体化的会计核算信息平台奠定坚实的基础。依托会计集中核算,能够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独立编制与披露的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

1.2实现集团企业协同管理的要求

在集团企业离散的财务运行模式下,资产之间的有机联系少,资产流转不畅,资产权属和管理的分散使资金、采购、销售等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业务事项难以发挥齐聚效应,相当的资产在内部盘滞,难以产生应有的效益。为了降低成本,合理配置资源,增强快速决策能力,企业对财务信息实行集中管理也就成为趋势。

统一规范会计核算,建立统一的核算标准,有利于集团所属同类企业之间生产经营指标的对比,通过对标,寻找差距,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制定统一的财务业务标准、规范,有利于财务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提高集团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1.3有效控制风险、加大财务监控的要求

分散的会计核算主体,分散的会计核算系统,使集团企业总部无法直接获得所属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手资料,依靠会计报表获取的信息在可靠性上打了折扣,这对企业的风险控制提出挑战,另一方面分散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同样无益于公司集团企业总部层面进行控制,无益于有效规避内控风险。通过财务业务流程的优化、简化和规范化,会计核算标准的统一规范和系统化,把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流程、业务流程的相关控制嵌入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通过系统自动控制,自动监督,从而实现从事后获取静态数据到实时获取动态账务信息,达到实时分析监控目标。

2. 集团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实施效果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实施效果

第一,实现会计核算信息的集中管理。集团企业分部通过本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会计处理并将财务数据以凭证的方式传递到集团企业总部集中系统中,在集团企业总部实现了所有会计核算信息的集中管理。在集团企业总部通过数据的重新组织可以清晰的看到分布在全国范围内每一家分部的每一笔交易和事项,实现了集团企业总部实时监控,实现了对分部的透明化管理,在规范业务、规范核算、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实现内部交易的自动记录和抵销。集团企业下属分部多,会计实体多,业务类型多,内部产品互供、资金往来业务量巨大,内部收入占抵销前收入的比例较大,交易的抵销一直是集团财务报告生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难点。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后,集团全部分部之间的内部购销交易纳入到交易平台系统,集中由集团企业总部管理。集团企业总部可以查到分部间的每一笔交易、每一张单据、每一张单据对应的交易双方的凭证,并能够通过系统自动生成交易抵销凭证,实现了交易的实时逐笔确认、实时逐笔抵销,改变了以往购销签认难、往来对账难、抵销处理难的局面。同时实现了抵销业务处理由“表抵”到“账抵”的转变,使内部交易抵销变得更加清晰和真实,为集团企业总部基于账务出具财务报表奠定了基础。

第三,实现集团企业直接出具主要财务报表。实现了会计核算标准化体系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了分部财务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了分部间抵销业务集中统一管理,至此在集团企业总部的集中核算系统中包含了集团范围内完整的、统一规范的账务信息,由集团企业基于账务出具财务报表已经具备条件。集团企业的报表编制不再依赖分部报表进行“表级”合并,可以直接基于账务编制各口径报表。报表编制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有业务说服力。

2.2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核算统一的难度较大。集团涵盖上、中、下游企业,交易类型复杂,内部购销频繁,统一核算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在一套会计核算体系中满足如此复杂的业务核算,执行难度很大,特别是在行业间会计政策或管理需求出现交叉重叠的地方,在会计核算体系的使用时容易产生混乱。另外,会计一级集中核算中采用统一的业务流程、标准化体系,而这些流程、标准是综合了集团大部分业务制定出来的,比起分部级集中核算时各家量身定制的精简的流程和标准,显得过于臃肿。

第二,信息传递准确的难度较大。会计一级集中核算涵盖业务主体管理级次深,管理幅度广,管理形式多样,由于会计一级集中核算是一个一体化工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必须准确把握信息的内涵,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下一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偏差;另一方面,由于会计机构设置的不统一,存在信息传递错位的现象,必然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影响执行效果。

第三,分部协同工作难度较大。在内部交易处理上,会计一级集中核算与分部级集中核算模式不同,分部级集中核算模式下各分部业务处理完全独立,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后,分部间的交易集中在交易平台上管理,各分部间产生一定了联动性,交易双方需协同工作。在交易处理时交易双方必须按照约定的方式进行,任何单方的改变都将造成交易处理结果的偏差,影响交易双方乃至集团企业总部抵销业务的核算结果。如果分部系统建设起点不同或项目建设进度不一致将导致内部交易无法处理。

3. 集团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完善措施及发展方向

3.1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完善措施

第一,规范业务处理,统一核算标准。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的实施过程中,业务处理不规范、执行标准不统一造成了报表错报的现象屡见不鲜,直接影响了会计一级集中核算财务信息质量,这就要求在实行一级核算之前要进行广泛而充分的调研,对集团企业所有业务类型进行摸底,对现有核算情况进行统一归类,结合具体业务类型制定规范的处理原则,即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财务管理规章、规范、标准,使任何类型的会计核算工作都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统一会计处理方法,建立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的会计核算体系。

第二,降低核算体系复杂度,减少信息传递层级。由于缺少业务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撑和与业务信息系统的集成共享,目前的会计核算体系一般除了全面反映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外,多还较为详细具体的反映了业务信息,造成了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庞杂、臃肿,增加了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的实施难度和数据出错的可能。因此应加强信息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实行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实现业务数据由业务系统反映并提供,财务系统负责数据归集和提供数据追溯入口,分流财务信息,为现有会计核算体系瘦身,从而降低会计核算体系复杂度,减少信息传递层级。

第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协调能力。无论多么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多么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都是依靠人来实现的,人的因素是影响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培训是提升业务能力的有效手段,集团企业要注重从多个角度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切实提高财务人员对会计一级集中核算体系的认知能力和对信息系统的驾驭能力,使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真正为管理所用,更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

3.2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发展方向

未来的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应该向业务驱动型和国际化发展型转变。一方面,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应逐步向“业务驱动型”财务管理方向发展。在现有的会计一级集中核算体系当中,因为缺少相应业务系统的支持,过多的反映了业务的信息,使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过于庞杂,即加大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又使会计信息质量难于保证,导致财务信息对业务说服力不强。在“业务驱动型”财务管理系统中,财务信息由业务直接驱动,通过财务信息可以直接追溯到业务细节,这样,可以对财务上现有的核算体系进行精简,业务数据可以通过追溯直接获得,既简化了会计核算,又有利于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对标,提高财务信息的业务说服力和业务追溯能力,使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系统真正成为财务管理人员实现财务管理向生产经营管理和资产管理延伸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应该符合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要求。随着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海外业务不断扩展,如何在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系统全面反映海外业务,建立符合不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的会计核算体系,既满足集团企业集中管理的需求,又满足海外业务的核算要求,是会计一级集中核算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诚然,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向“业务驱动型”和“国际化发展型”财务管理转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信息链的贯通,需要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一致,需要财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更需要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卢秀云.会计一级核算体制下如何加强财务基础工作[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2):22-23.

[2]朱燕.企业实施会计一级核算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4):92-94.

[3]李红丽.实施会计一级核算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当代经济.2009(5):128-129.

会计核算业务流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务工作 会计核算 财务管理 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现代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也日益显现,但许多企业财务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上,远远不能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大多企业都面临着财务工作的重新定位,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自身也需要重新审视原有职能是否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财务工作从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至关重要。

一、企业财务工作的现状

(一)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工作不重视

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对财务工作不够重视的现象,将财务工作定性为记账、算账和报账的传统观念仍比较普遍。会计核算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通过一系列会计核算程序,以各种报表或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企业决策。但企业财务工作职能不仅是会计核算还有财务管理,未来财务工作职能还要向提供决策支持、合规控制等方面发展。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使企业财务工作和财务人员不受重视,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二)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还有许多企业财务人员财务专业素质不高,财务信息化建设很滞后,有些虽然使用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但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并没有真正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导致企业财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会比较粗劣,企业难以准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企业财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与企业经营管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三)企业财务工作业绩不突出

传统的企业财务职能主要是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一种体现,主要体现在事后的记账工作,传统的财务工作将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相分离,导致信息流、资金流与实物流不一致,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无法满足实时管理的需要,使得财务工作业绩不突出,在企业管理中处于较低的层次,没有发挥出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二、财务职能从核算向管理转变的对策

(一)强化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在企业中应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必须成为董事会成员,企业经理层还应赋予财务部门负责人参与决策的权力,并支持和指导关注经营管理的更广的范畴,从而推动财务职能的转变,财务部门不能将眼光仅局限于财务活动,而应关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制定发展战略、分析评估风险和做出决策等环节扮演好重要的角色,为公司的决策和战略制定提供财务信息和支持,强化财务管理核心地位,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运行体系,从管理层面推动财务工作职能向管理型的转变。

(二)会计流程与业务流程一体化

企业应打破部门间的界限,重组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对传统会计流程进行整合,将会计流程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并且要进行信息化建设,推行ERP系统,转变会单纯的核算型职能,体现财务管理的实时性,实现会计与业务一体化。企业应将会计人员嵌入经济活动每一环节,全面获取经济业务的相关信息,并经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时处理,保证了会计信息采集与加工的实时性、有用性。通过将会计流程与业务流程组合,达到财务与业务协同化的目标,提高财务信息的效率,充分体现财务工作的管理职能。

(三)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实现发展战略,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约束和控制的方法和措施。财务部门在企业内控体系建立和实施应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应充当企业监管合规、内部控制、遵守会计准则和财税法规的管理者,通过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等一系列内控手段,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预警体系,多元化筹资和多元化经营的方法来化解和防范风险。使企业深刻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不仅是会计管理部门的要求,也是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管理效益以保证企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从而推动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方向的转变。

(四)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职能向管理转变的实施效果取决于人这一主要因素,财务人员为了适应财务职能的转型应提高自身素质,企业应对财务人员加强专业培训和道德培养。首先,财务人员应将会计与业务结合形成一体化,对公司经营业务熟悉了解,对业务的熟悉程度决定了财务部门能否对该环节起到管理作用;其次,财务人员应具备专业的财务会计和内控管理知识,对会计准则和财税法规、制度要熟悉掌握并熟练应用;再次,财务人员要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运用各种工具、模型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在业务拓展、业务绩效分析等方面给业务部门提供具有前瞻性意见。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是实现财务职能转变的重要保证。

总之,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织部分,实现财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对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应分析自身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马雪琴.创新财会工作思路 推进企业转型跨越发展[J].中国总会计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