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 有效途径 建议

一、改进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近年来,宁德市烟草公司从制度建设、强化考核、清产核资、信息化建设和审计监督等五个方面,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上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完善机制,落实考核,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理念

1.建章立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流程。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针对工作流程,重新修订《宁德市烟草系统实物资产管理办法》和《福建省烟草公司宁德市公司关于印发日常办公设备分类目录的通知》,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进行重新界定,对资产的申报、采购、验收、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各个环节都明确责任,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监督和考核,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毁坏、丢失固定资产的行为进行处理。针对审批环节,修订《福建烟草公司宁德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物资产控制》和《福建省烟草公司宁德市公司财务收支审批权限及控制权限规定》,完善了《福建省烟草公司宁德市公司车辆管理办法》。针对配置标准,拟定《福建省烟草公司宁德市公司资产配置标准办法》等。

2.强化考核,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考核力度,将固定资产的购置审批、过程管理、报废处置等重点环节纳入年终业绩评价考核细则,并提高考核分值,使基层单位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同时,实行固定资产管理奖惩制度,管理目标与员工年终绩效考核挂钩,让全体员工深刻地认识到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份,是衡量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从而提高自觉保护固定资产意识。

(二)健全组织,明确重点,规范清产核资工作

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很广,使用的部门分散,种类繁多,要全面掌握全市系统每项固定资产的真实信息,掌握资产最真实的现状,以彻底摸清本单位固定资产“家底”,掌握单位固定资产占用情况、质量情况及分布情况,这是加强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性工作;同时,还可以借助这些数据建立一套完整、全面的固定资产管理基础数据库,为建立资产管理系统创造必要条件。为使清产核资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组织。为加强对清产核资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实物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联合牵头,抽调有关职能部门责任心较强并且熟悉资产的人员专门成立固定资产清查小组,制定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确保清产核资工作顺利开展。

2.明确重点。清产核资的重点放在现场逐项核实资产的数额、管理部门、使用人、存放位置和设备型号等是否与财务卡片账信息一致,详细登记每项资产的使用状况。对发现存在与财务卡片账信息不一致或有问题的资产,现场逐项查明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对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账外固定资产,重新登记入账,对有账无实的固定资产查明原因,对于确实已经损坏或无法维修的固定资产,按程序予以核销。

3.整改跟踪。在进行了全面的清产核资后,还要继续把发现问题的整改跟踪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求各单位(部门)在规定时间内上报整改完成情况,并通过采取抽查等形式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达到巩固清产核资工作成果的目的。

(三)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1.实物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随着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地市级烟草公司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规模逐年扩大,其构成日趋复杂,行业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管理方法已难以适应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是解决当前管理瓶颈的最佳方法。为实现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目标,使资产在全生命周期中都能得到合理使用和管理,避免资产浪费及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必须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运用信息化系统对固定资产实行集中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固定资产管理被动、滞后的局面,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性,真正实现管理水平上的提升。

2.实物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从2010年开始,宁德市公司与福州高伟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资产管理系统,提出了“功能全面、简洁实用、方便快捷”的系统建设思路,力求达到资产的综合最优,实现资产管理“三化”,即流程系统化、资产可视化、监管可控化。能够从资产的需求开始,涵盖资产的申请、登记、变动、维护、盘点直至资产处置的全过程,并有机衔接各级资产管理岗位的管理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互动,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和长效机制。

3.实物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成效。实物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后打破了传统的基于职能部门分工的“条块化”“分段式”管理模式,在资产管理过程中明确管理目标,健全评估与考核体系,统一协调资产管理组织,改变以往资产管理粗放、使用效率不高、寿命较短、资产实物与价值管理脱节等现象,实现了“三升一控”,即:提升工作效率、提升资产使用率、提升决策水平和控制资产费用。

一是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建立以“流程管理”为导向、流程与职能结合驱动的跨部门协作管理模式,促进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层次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和交互,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加快各项资产的审批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提升资产使用率。以系统为支撑,实现资产动态管理,实时查询资产使用变更情况,并通过资产闲置预警功能,及时处置清理闲置资产,减少资产遗失,发挥资产剩余价值。同时,通过建立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全市资产统一调配,形成资产效益最大化。

三是提升决策水平。通过清晰的层级管理,实现资产落实到人,让资产使用部门明确资产管理责任;通过建立“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资产管理系统,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快速有效的决策参考。系统实施后,固定资产投入执行率得到逐步提高。

四是控制资产费用。以每年年初核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预算为基础,有效控制费用,防止超预算现象发生。通过系统管理,有效促进了资产管理的各项费用考核。

(四)加强固定资产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推动企业健康发展。通过审计,能够进一步了解固定资产实物结构和权属现状,摸清固定资产家底与管理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和管理薄弱环节,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同时,为领导科学决策和有关业务部门规范管理、指导工作服务。所以,对固定资产进行审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作用。2012年,宁德市公司对本部2011年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找出了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推动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上新水平。

二、关于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

通过以上探索和实践,宁德市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得到提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得到落实、固定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得到较好控制、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专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配备不足;部分员工观念陈旧,对企业的资产爱护程度还不够,造成设备快速老化,影响了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效果;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企业相比仍有不足,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个别功能模块(如:预算管理、计划管理)在执行过程缺乏制度支撑,相关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以上固定资产管理中仍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几点举措。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员责任意识

对固定资产的爱护程度从小的方面反映了个人素质,从大的方面更能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和集体观念。由于有些单位的资产管理人员非专职人员,难以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仅靠资产管理员的个人力量很难把资产管理工作做好。而且固定资产管理也不仅仅是资产管理员或其他某个人、某个部门的事情,与每位员工息息相关,是每个人的责任。因此,要加大力度宣传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全体员工开展国有资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风气,树立以企业为家的意识,尽可能地保护固定资产的完好,做到物尽其用,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要持续改进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

要按照“规范运作,制度先行”的原则,结合资产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持续改进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为资产管理系统各项指标和模块的设定提供有力支撑。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为了能够得到严格贯彻落实,还必须得到企业负责人的高度重视。企业领导带头遵守和执行资产管理制度,就会起到示范作用,促使员工也认真遵守和贯彻执行。在企业内部营造遵守和严格执行企业资产管理制度的良好氛围。由此可见,企业资产管理的水平与企业领导者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企业管理层在推动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和贯彻落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通过对宁德市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的分析,结合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总结出一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几点举措,供同行共同交流、探讨。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和总结,持续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上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海燕.烟草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与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12) .

[2]刘杰.对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的思考[J].经济师,2014,(03).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证监会最新颁布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在基础资产、交易机制、核审时间、评级和参与主体方面都给予市场更大的发展空间,并通过隔离机制满足了发行人资产出表需求,全面松绑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然而,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仍呈现多头监管、市场分割的局面,一些配套的法规制度有待完善,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的开展仍需花大力气去研究和推动。相比成熟市场规模,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方兴未艾,只有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市场融合、降低市场门槛、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券商才能接住资产证券化这块馅饼。

松绑信号明显

2013年3月15日,证监会《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允许符合具备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等条件的证券公司申请设立专项计划、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总体上看,新规体现了证监会全面松绑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意愿。在本次新规前的试点阶段,证监会主导的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载体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仅允许以企业债权和资产收益权为基础资产发行产品,且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要求“逐项审批”,基础资产范围狭小导致产品规模偏小,而发行过程繁琐且难以预期,市场影响力微乎其微。

本次新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突破。第一,基础资产扩大,包括财产或财产权利及其组合,亦明确包括了信贷资产、基础设施收益权、应收款、信托受益权和商业物业不动产财产等财产权利。第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资产虽然未被确认为信托资产,但明确了券商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特殊目的载体,实行破产隔离,满足发行人资产出表需求。第三,资产支持证券可以在交易所、协会报价系统和券商自办柜台交易,支持管理人以自有资金参与的做市制度,流动性大大增加。第四,虽然产品依然实行审核制发行,但明确审核时间为两个月,审核周期缩短。第五,不强制产品评级,为私募发行的降低成本增加了可能性。第六,市场开放,包括基金、期货、银行、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也可照此规定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不过,新规的落地还有待监管部门出台更多的配套政策,例如虽然上交所和深交所都了办法明确为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提供转让服务,但做市和回购制度尚不完善。此外,新规为证监会的规定,其他金融机构是否能够照此办法实施,仍需要取得其他监管机构认可。又如,虽然证监会明确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特殊目的载体, 但会计上具体如何处理尚不明确。又如,银监会2010年底曾经《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的通知》,部分银行自身照此细化制定的《信贷资产转让管理办法》甚至对交易对手也有较严格的规定,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能否顺利发行,还需要银监会对此通知进行重新解释乃至修改。

当前,国内除了证监会主导的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形式资产证券化以外,还有以银监会和央行主导的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导的企业资产支持票据(ABN)(表1)。但这两个市场也面临着各自的困扰。例如,银监和央行主导的ABS市场仍是扩大试点阶段,尚未转入常规,其最大的瓶颈在于试点期间的额度控制。中国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利率市场化,未来银行储蓄向各种金融产品流动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银行业贷款余额即将超过70万亿元,中长期贷款超过33万亿元,银监和央行主导的ABS市场试点区区500亿元额度,显然无法满足商业银行日益增长的信贷资产出表的需求。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的ABN市场,其基础资产范围受限,且期限偏短,不能有效满足资产出表的需求。

不过,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导的票据市场一直是ABN市场,灵活、便捷、友好的注册发行机制广受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好评,这一优势会令ABN市场对于企业的期限较短的资产证券化需求有吸引力。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立5年间,债务融资工具已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要品种之一。2012年全年,包括短融、中票、超短融、定向工具等在内的债务融资工具共发行2.6万亿元,存量规模达到4.2万亿元,远超企业债与公司债规模。但是,ABN市场也有其不足。首先,央行1号文件《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将ABN限定在了非信贷资产上。其次,中国迄今为止发行的期限最长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期限为15年,且附第10年末发行人上调票面利率选择权及投资者回售选择权,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期限可达25年甚至30年以上。最后,ABN目前并没有资产的真实出售和风险隔离,资产的原所有者将作为第二偿付来源,资产不能出表。2012年曾经有媒体报道交通银行拟在上海证交所大宗交易平台试水信贷资产证券化,率先出售基建项目存量贷款,但最终并无结果。显而易见,分割的市场局面之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监管协调。

券商试水资产证券化

2012年以来,券商一直在积极参与布局资产证券化业务。除了在创新业务研究上投入大量人力以外,不少券商还在业务实践上进行探索。目前,券商已经完成发行或者已经通过证监会审批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如表2,其中,华能澜沧江第二期水电上网收费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上海隧道股份大连路隧道应收专营权收入资产证券化产品分别在2013年1月26日和5月3日已获证监会核准,正在发行准备当中。其他已经向证监会提交申请的还有阿里巴巴1号小贷债权资产证券化产品、上港集团资产证券化产品、如帛港区BT项目回购资产证券化产品、浦发集团BT回购资产证券化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海印股份公告称拟通过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融资,基础资产为原始权益人经营管理的特定商业物业五年经营收益权,这表明以商业物业收益权为基础资产的类REITs式专项计划有望面世。

潜在市场规模超10万亿元

国内资产证券化起步晚,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参照成熟市场来看,国内资产证券化发展空间广阔。根据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SIFMA)的统计,截至2011年末,美国ABS和MBS存量合计达到10.3万亿美元,占同期债券总存量的28%。2011年,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为1.7万亿美元,仅次于同期美国国债的发行量。此外,2012年欧洲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也超过500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2012年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总和不到300亿元,而从过去8年中国资产证券化总量来看,累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尚不到2000亿元,发行量和存量都明显偏小,预计该市场潜在规模应该超过10万亿元,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大发展令人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证券化在中国仍然属于新生事物,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产品本身在发展初期制作稍显复杂,中介机构经验不足,在融资效率和成本上,对发行人的吸引力可能不如短融、中票等其他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在银监会央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各自主导的市场中,各自有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多头监管人为割裂了市场。只有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协调监管,给予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和投资更多的税收减免,打通不同市场之间的壁垒,降低准入门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才能使得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蓬勃、健康地持续发展。

特邀述评嘉宾:

张海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

资产证券化:另辟通道

中国资产证券化试点于2005年正式步入制度轨道,分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和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试点两大类,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暂停了新产品的发行。后危机时代崛起的金融产品如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券商资管产品等,都融入了资产证券化的一些技术和特点,相关的通道类业务也迅速膨胀起来。

2013年3月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作为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的法律地位和运作机制进一步明晰化,2012年11月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打开了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专门的子公司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的闸门。围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券商和基金有了探索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的新天地。券商和基金都摩拳擦掌,希望在资产证券化领域抢占先机,那么切入点和发展重心应放在哪里?传统通道类业务的跑马圈地亢奋犹在,既有模式是近期抢占市场份额的便捷方式。但对于券商和基金而言,如何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确立和巩固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更为长远的根本问题。

证券化带来自主新通道

“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严重压缩着通道业务的利润空间,同质化发展的结局必然是价格战。对于券商和基金而言,差异化发展的空间在哪里?

最为直接的差异化发展空间来源于监管差异,比如信托业在房地产和票据等领域所受的限制,以及银行理财产品对于非标债权资产的限制,为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留下了一定的差异化空间。

更为广阔的空间可能在非金融企业资产证券化领域。券商可以从企业客户的需求中找到合适的项目并设计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而根据《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基金在非专项的特定资产管理业务中可以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投资链条,即投资者购买基金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特定资产管理项目)、证券投资基金购买券商特殊目的载体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特殊目的载体购买非金融企业资产。这一投资链条的项目与客户两头资源不再由银行掌控,这种券商和基金独立开辟的“通道”有利于保障其盈利空间,和迄今为止银行业主导的传统通道业务有了很大不同。

与此相关,《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还允许券商资产证券化投资于信贷资产,这类业务的资产来源于银行,但资金来源可以摆脱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依赖,因为证券化新规允许基金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这就帮助券商和基金避免了传统通道业务中两头受制的困窘。

以客户价值明志,以风险管控致远

在资产证券化的新天地中,抢占市场份额有其重要性,但不应迷失于短期成败。仅仅专注于抢占市场份额的先机而失去建立可持续优势的先机,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结果必然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赢了一场战役输了整个战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为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规模至上的传统通道模式在尽职调查和风险披露方面存在硬伤,因而深陷“刚性兑付”的迷局而难以自拔。

近日,证监部门对保荐机构的严查整顿,重创了在IPO保荐业务中追捧“纯通道”盈利模式的一些投行。粗放的通道模式和通道文化的危害,岂止限于IPO保荐业务,其实也存在于金融产品创新领域,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受到的质疑和诟病就是例子。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运用;投资匹配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4.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改善保险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

随着保险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加,保险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在不断下降,甚至有的险种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如何合理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合理使用和安排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产收益率,最大限度发挥资产运用的作用,改善公司的经营结果,提高公司竞争实力和企业价值。

三、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及原则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包括以负债为主导和以资产为主导两种模式。以负债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从负债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根据负债的特点安排资产的期限、结构比例等,针对不同保险产品的负债要求,包括期限、风险、出险频率、流动性等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资产投资组合。以资产为主导的资产负债模式,强调的是从资产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资金运用的情况调整负债结构,也就是针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调整产品销售的品种、规模等。

由于目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每家保险公司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保险的特性决定了保险公司成本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成本的滞后意味着资金的滞留,为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保险公司主要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保险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我国,保险公司应更加关注主营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原则上要求资金运用满足保险发展和保险负债的要求。因此,在目前阶段,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负债为主的资产管理模式,根据保险产品或保险业务的整体风险状况来决定资产配置情况。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根据保险公司资产的特点,充分考虑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遵循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而且要充分考虑财产保险行业的特点。

1.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财产保险公司与其他很多公司一样,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总量平衡的原则。就是要求资金的来源与资金运用在规模上的相对平衡和对称,保持资产与负债总量上的相对平衡,这里要求的平衡是资产负债总量的动态平衡。

(2)结构对称原则。结构对称是一种动态的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与统一平衡,即根据资产负债的期限差异进行布局,长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短期负债用于短期资产的投资,而短期负债中的长期稳定部分也可以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并根据外部经济条件和内部经营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资产结构调整。

(3)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又称资产分配原则或速度对称原则,其主要内容为:资金运用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来决定,即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最好是能保证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完全一致。

(4)目标替代,总体效用平衡的原则。资产负债管理要求资产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但这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安全性越高往往伴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流动性较高往往盈利能力较弱,但安全性较高。目标替代原则是指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个经营目标或方针上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相互替代,尽可能实现三者的均衡,而使总效用最优。这里的总效用是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方面效用综合构成的。

2.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

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及意外健康险业务,保险期限较短,保险事故发生较为频繁,使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下特殊因素:

(1)财产保险公司负债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以短期负债为主,为保证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必须具备较高的流动性。

(2)险种结构及不同业务的现金净流量。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在具体险种上包括财产保险、车辆保险、责任险、建工险等,不同险种由于保险标的和责任范围不同,其风险状况、出险频率及损失可能产生的金额大小也不一样,对赔付资金的需求也不同。如车辆险业务对赔付资金的要求相对其他财产险业务高,因为车辆属于移动的标的,事故发生较为频繁,出险的频率较高,导致赔付的频率也高,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高。而普通的财产保险业务的出险频率低,但由于保险金额大,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要求的赔偿金额大。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公司的业务结构、险种类别,以保证偿付责任的及时兑现。

(3)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中国保监会通过认可净资产与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的比较结果,来判断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否充足。由于保险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偿付能力水平高低不同,对资产的认可率的要求也不同,公司对资产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偿付能力的要求,以保证公司的偿付能力能够满足监管的需要。四、财产保险公司资产的组成及投资的重要性

从产业性质来看,财产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服务企业,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属于第三产业,同时属于金融企业。第三产业从资产结构上看,具有固定资产占比相对小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也一样,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不高。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又属于金融企业,金融业的特点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积聚了大量的保费收入,对资金运用的要求较高。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性资产(银行存款 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人保60.49%,太平洋 77.32%,大地74.34%,太平65.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所占的比重高,资金运用的需求旺盛。资金运用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中与保险业务经营同样重要的经营活动,客观要求保险公司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水平,加强投资资产的管理,关注其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为财产保险公司及财产保险行业整体实力提升做出贡献。

五、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与资产负债管理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增长快,但由于保险主体的增加,竞争特别激烈,承保利润率在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同时,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公司,本身对公司实力的要求高。财产保险公司实力的提高,取决于保险业务经营和资金运用两方面,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这也是符合国际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规律的。在国外,财产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赔付率均接近100%,利润主要来自保费资金运用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加强资金运用方面的研究,合理、有效地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保险资金对公司的贡献,提高经济实力。为使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应对公司负债进行深入的分析,紧密联系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品种等。

(一)根据负债的特点配置投资的久期

财产保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经营的公司,且其保费资金大部分属于短期负债资金。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安排投资前,应根据保费资金在公司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在考虑负债资金占比的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应预测公司盈利能力,并根据盈利能力的不同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投资组合和投资期限。当预测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经营具有盈利能力时,意味着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基本不会动用资本金,公司应将资本金配置到期限较长,收益较高的投资上去;同时根据预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净流量,将盈利积累的资金也配置到期限较长的投资中去,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将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资金,配置在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资金上,以保证公司履行保险责任的及时性。

(二)充分分析公司的业务结构,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状况、出险频率配置投资

如前所述,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产品种类多,且不同种类的保险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特点、出险频率及对赔付金额的要求等特点,因此,同一收入规模的公司对投资组合的要求差异较大。如以车险经营为主的公司,要求投资的流动性高;以财产险业务为主的公司,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相对较低,但对金额的要求可能较大,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对资金总量要求较大,要求投资的整体变现能力强。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产品的特点配置投资,合理确定投资组合及投资期限。

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大数法则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险种的出险概率和平均偿付金额,合理分析单一险种债务平均偿还期,进而计算出公司险种所要求的整体保险业务负债的偿还期,并根据偿还期对称的原则的要求,配置投资资产的偿还期限。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流动率来判断投资配置是否合理,平均流动率等于资产的平均到期日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的比值,如果平均流动率大于1,则表示资产的运用过度,应根据负债的具体类别,缩短投资的期限;反之,则说明资产运用不足,应适当提高长期资产的比重,以保证平均流动率维持在1的水平。但在使用平均流动率时,最好对时间进行分段处理,如将期限分为3个月、6个月、1年等,分段越多,计算结果的运用越合理,资产期限与负债期限越匹配。

(三)根据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选择不同认可率的投资组合

根据中国保监会对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要求,不同资产的认可比率是不一样的,认可比率的不同,对公司实际偿付能力的影响较大。同时,由于法定的偿付能力要求与公司的业务规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司投资资产的认可率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在公司业务的起步阶段,由于公司资本金充足,基本不需要考虑公司资产的认可率,可以只考虑流动性、盈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去配置投资。但当公司业务规模较大,资本金处于不十分充足的时候,就必须将投资配置在认可率高的资产上。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配置需要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生命周期;管理

一、什么是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LCAM)是由全周期成本管理(Life Cycle Cost,LCC)发展而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本质上是系统工程理论在资产管理上的应用。它以资产为管理对象,以实现企业总体目标为宗旨,以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为主要手段,统筹考虑、系统优化资产生命周期内各个环节,即: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生命周期内可靠性和经济性的最优结合,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以下特征:资产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管理部门众多,且其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分离;从固定资产投产、改造,到损毁、报废,资产的变化非常频繁;其寿命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一般都长达数十年之久,无论是初期投资,还是后期的维护支出,涉及到的资金都比较大,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非常广泛,这给资产管理带来了难度,影响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贯彻和实施的效果。

二、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部门权责分工不明,部门间沟通不畅,导致条块分割程度较重,未形成全局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供电企业对其所属单位一直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体制,即各基层单位的售电收入直接上缴上级公司财务部,财务部按照各单位的资金需求下拨生产经费。对各基层单位的资金支出一直实行切块管理,即财务管理部下达生产成本计划、生产部下达大修理计划,更新改造计划,营销用电部下达营销费用计划。这种管理方式使得预算编制难度大、准确性差,且各基层单位始终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市场意识淡薄,难以树立预算管理的观念。

(二)资产实物变动与记录脱节

电力生产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基建投资动辄数十亿,固定资产价值巨大,固定资产的业务类型十分丰富,囊括了外购、自行建造、融资租赁、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无偿调拨、接受捐赠、盘盈、投资等会计准则和制度上所述的全部变化形式,从而导致管理工作量大与业务处理流程复杂。电力系统的固定资产不断在发生变化,比如变电站的新建、改扩建,线路的迁移、改道,电缆人地等等。实物部门所进行的技术改造、资产报废等业务记录只有在其流转至财务部门时才能得以反映,而这种记录的传递存在着相当的滞后,对资产登记以批量为主,对登记数据不完善,没有对管理进一步细化。同时,管理部门各自为政,资产管理难以到位。由于资产生命周期长、管理链条长,传统管理模式下缺乏立足于价值管理高度的统一协调机制,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导致资产与设备的管理口径不一致,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账、卡、物一致率低,造成不同职能部门职责脱节、缺失、模糊、冲突。

(三)管理责任难于划分

电力单位没有产品库存,其日常经营活动就是对设备的维护、监控等管理活动,管理实践中运行、检修、生技、计划、财务等部门都赋有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但缺乏对资产集中管理的归口部门,从而导致业务流程不清晰。关键节点无人控制、各行其是。而缺乏整体协调性。对资产管理常常是事后管理,固定资产的新增、变动和减少缺乏预算的统领,没有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清产核资容易形成清了又乱,乱了又清的局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基础管理薄弱,家底不清。资产管理权责不清,目标不一致,缺乏基础数据和管理信息的积累。

(四)固定资产信息化不够完善,资产管理的技术信息与价值信息相互割裂,未能实现有效集成,无法足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供电企业的规划、工程、设备、物流、财务等信息管理系统大多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软件商开发应用,相互之间独立运行,部门间只关注本环节职,能而忽视上、下环节的沟通的现象,造成部分资产管理信息重复、部门间信息不能共享、数据编码不统一,信息不规范,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等问题。

三、推进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施

(一)树立固定资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观念

执行价值管理的财务人员需要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的构建、生产、技术维修等方面基本知识和特点,以便更准确的进行固定资产相关费用的核算,确定固定资产折旧方式、折旧年限和残值。而其他实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则要通过相关的培训了解资产核算和成本管理相关知识。各部门相互配合,多角度、全方位综合管理,是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二)加强固定资产生命周期中各环节的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以优化资产的流程管理为主线,梳理资产从规划、设计、构建、使用、更新、维修及报废等各个环节,建立流程信息管控机制,将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到实处。为此,电力企业应建立实物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统一的固定资产审核标准,以国网公司重新修订《固定资产目录》(初稿)为蓝本。将清查结果按规范固定资产的名称与计量口径统一到《固定资产目录》的系列中,为日后规范管理奠定基础。由于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必须强化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即建立起包括计划管理和核算管理等功能齐备的信息系统,将同定资产的购建、决算、处置、报废、核算等各项业务全部通过系统加以反映,并设置相应的系统管理权限,与文件审批流程同步,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从而,梳理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业务流程有大修支出流程、采购与付款流程、工程项目建设流程、固定资产增减流程等。并将流程绘制成图,编制出表,明确部门责任人,加强部门间内部协作和控制。

(三)加强预算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目前各大电力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形成了公司的全面预算体系,其主要由财务预算、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共同构成。各预算管理功能划分明确,职能各异,通过分工细化,将企业预算管理不断深化并巩固。财务部门成为企业预算管理的核心,根据固定资产的成本构成特点来设计固定资产的采购、建造、维修、更新等预算内容,细化成本和造价,安排资金的投入与支出并适时对固定资产进行动态追踪,通过实际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比较,阻止不合理支出。

(四)改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电力企业现有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能提供的管理及决策支持信息较少,为获取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信息,需要改善现有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一要清理现有固定资产的账、卡、物,尽量做到一物一卡,并在卡片中增设固定资产的地理信息。二要在固定资产核算系统之外,分项目建立固定资产动态台账,将可能发生的所有业务按其性质分门别类,改善费用支出审报单,明确与固定资产相关的费用支出,进行编号和分类,按编号汇总每项固定资产的支出总额。三要设立专岗负责制度。专岗人员按固定资产单项编号、原始价值、折旧方法、维修支出、生命期内资金流入流出等信息,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专岗人员还负责使用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描述固定资产的状态,揭示固定资产的使用和变动情况等。四要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沟通、反馈机制,对各部门进行协调管理。供电企业应以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力固定资产核算控制模式,通过第三级固定资产组织机构的构建,强化电力营销的计划、控制和考核,增强固定资产人员的服务意识,从而实现公司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

(五)建立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指标分析体系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离不开量化的指标分析,这些指标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购入分析、使用情况分析、利用效率分析和报废分析等。供电企业应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利用长期决策指标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回收、净现值、报酬率等分析,确定资金的投入与采购。对购入固定资产进行验收,正确核算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项目投产后要根据资金流向,进行投资指标分析,对无效投资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更大损失。由于利用效率与销售收入原值成正比,与平均固定资产净值成反比,所以要合理调整两者比例,注意加强组织管理,促进资产利用。还要对在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报废进行技术鉴定,其报废需要严格进行价值评估,经审批后执行。

(六)建立公司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网络模块化建设

建立财务资料与固定资产运营资料一对一信息无缝连接,保证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内各环节产生的数据指标串联起来。可以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在进行企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最好利用企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产品成熟的平台及工具,在此基础上进行定制或二次开发,强化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并适应供电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需求。一方面要进行信息系统的改进,形成从设备投运开始就建立设备与固定资产的对应关系,解决投产到结算这段时间资产的管理,增加对设备评估价值的管理,弱化归口部门在设备投产时管理职责,加入类别字段以利于领导决策、控制和核算。另一方面新增原系统未涵盖的流程,如:资产报废流程、残值处理流程、固定资产索赔流程、出租流程、设备移交使用流程等。对资产进行在线动态管理,形成对设备申购到报废的全程管理。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固定资产的独特性、复杂性、重要性,我国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供电企业要切实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其难度就在于要根据本国情、本行业、本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状况,结合当前先进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改革,有关理论和方法仍有较强探索性,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来验证其科学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入,循序渐进从而最终达到资产经营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是资产减值确认中存在的问题。资产减值确认的实质是资产价值的再确认。资产减值会计对于资产价值的确认是在资产持有过程中进行的。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有三种,我国采用较多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其确认不是交易而是事项,即使没有发生交易,只要造成资产价值减少的情况已经存在,资产价值的下降可以相对可靠地计算,就可以加以确认。然而,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减值损失有较大的难度,且各个类型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同,选用的会计估计、会计政策不同,加上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控制度的不健全,造成资产减值确认的内部信息来源困难,也使得会计从业人员无法正确、合理地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同时,在涉及资产减值的确认时,除资产减值的初次确认之外,还应考虑资产减值的再次确认,即“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其减值确定的标准采用了永久性标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使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符合客观实际,但如果减值恢复时不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就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二是资产减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资产减值会计中,减值的计量是核心问题。目前,我国企业资产减值计量的实际情况是很难准确地划分资产组和计量资产可收回金额。在实务中具体运用资产组的概念,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然而,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的惯例,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也普遍缺乏经验。而且,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提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这些都表明引入资产组概念在上市公司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是资产减值计量的核心问题。由于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并不很健全和完善,相关资产的市场价格很难确定,因此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其结果会因人而异,导致人为调整利润的行为频繁出现。关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问题,要综合考虑企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确定,以及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及特定风险的确定,技术水平的要求比较高。

三是资产减值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披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能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重要的资产减值情况,这是目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信息披露中最为普遍的问题。大多数上市公司只是对重要资产减值的金额和原因予以模糊披露,几乎所有上市公司对大额计提、不提、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均未作详细披露,对于资产可收回金额方面的信息,如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所依据的假设条件、折现率的计算方法、销售净价的计算依据等往往不进行相关披露,在披露重要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时过于笼统或缺乏实质性内容,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和判断公司的资产减值情况。此外,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方面的披露在新准则中也没有要求。

针对以上提出的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如下。

其一,建立资产减值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资产减值确认。在资产减值确认的过程中存在太多的人为估计因素,给企业留下操纵利润的空间。为了尽量减少人为的估计因素,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应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由于资产减值事项本身性质的特殊性,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可能由某一个人或某一部门独立完成,因此建立岗位分离制度,严格划分减值会计的不兼容职务十分重要。资产管理部门要以生产技术部门报送的资产使用和维护情况作为依据,拟定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比例和数额,并对有关资产的市场价值作出估计。财务部门对这些资料从会计角度做分析,并对减值准备从价值角度进行测算。同时,企业的资产减值应当考虑数量和重要性两个方面。因此建立资产减值分级授权审批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适当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允许减值准备在计提范围内转回。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 校办产业 财务管理 委派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学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财政实力导致高校竞争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是当前比较典型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对整个工作造成影响。在新形势下为了实现顺利工作,今后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对此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对此分析将能够使得人们对此能够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一、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特点

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有其自身特点,为了实现科学高效地财务管理。对于这些特点就需要有深刻了解。通过详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财务决策多层次化。当前高校校办产业中集团企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主要是表现在财务决策权利方面。财务决策属于子公司的是可以自行提出的,相反那些属于母公司的财务决策只有母公司自己才能够做出决策。在实际工作中子公司是必须要服从母公司的决策的。由于这种体系就会导致当前高校校办产业内部财务决策会出现多层次化的特征。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所处管理层次的不同,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就会不同。这对于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是有好处的。

(二)财务主体多元化。这是当前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表现最为明显的特征。高校校办产业实际上也是由母公司成立子公司,再由子公司来负责具体业务。采用这样一种方式竟会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就会存在以资本为基础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它们都是独立法人,独立经营且各自承担财务上的法律责任。

二、校办产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的。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予以解决,通过详细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权关系模糊,责任不清晰。产权关系对于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会产生直接影响。产权关系如果模糊不清就会造成具体管理的混乱。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大高校相继成立了一系列校办企业,这些校办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经费不够等问题,在成立之初经常会出现手续和程序不完善,不符合法律规范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对校办产业财务管理必然是会造成影响的。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校办产业固定生产经营场所、固定资产购置以及部分员工工资都是由学校无偿提供的。这类现象在校办企业中是非常普遍的。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企业产权不清、投入资金状况不明以及资产账务不符等问题。这对于整个工作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财务评价指标不科学。从当前财务评价指标来看是存在不科学的地方的。尽管校办产业有一些考核指标,但是这些指标过于简单,有些企业只有收入和利润这两项指标。这样在实际管理中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考核指标过高或者是过低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对于企业实际情况了解不够。这样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就会造成财务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一问题一旦产生是会对整个工作造成影响的。对此必须要引起重视。

(三)核算体系不完善。从当前高校校办产业财务核算体系来看是不够健全的,财务管理职能也非常薄弱。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往往认为财务只是记账、算账以及报账。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完善核算体系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在财务人员配置、岗位设置等方面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就会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深入开展。这对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对此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要引起重视,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满足实际需要。

(四)会计委派制度不完善。会计委派是校办产业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可是从实际执行来看对于这一制度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制度本身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是非常不利的。当前校办企业中委派会计是无法真正做到独立会计监督的。委派人员的职能存在矛盾之处,扮演着双重角色。这样的职能规划使其无法发挥委派会计的职能,与此同时委派会计自身的素质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自身素质不过关就会对整体财务管理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

三、解决措施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针对当前校办产业产权关系不明确的问题,今后应该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根本方向。货架对此要加强统一协调,对于高校校企改制情况应该进行严格监督。对于各大高校而言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推行校企分开的重要性。要严格落实财务监管制度,要实行充分而有效地监督。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实际需要。

(二)科学、合理的制定财务评价指标,并适时修正。通过对内外部经营环境的考察,经过周密的论证、测算科学、合理的制定财务评鉴指标,根据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还要适时的对财务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并且做好财务评r指标的传达工作,确保各公司能按照财务评价指标来对比自身经营情况。

(三)完善核算体系,强化财务管理职能。首先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各项职能搭建核算体系,然后根据核算体系确定各个岗位及岗位职责与分工,最后按岗定编,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如:由于公司资产数量较多、性质复杂、存放位置分散,管理起来非常麻烦,那么就应该设立一名主要负责资产管理的会计;同时由于公司开展有酒店业务,应该按照酒店财务管理的核算要求设立夜审或日审人员,要保证稽核工作的及时性、全面性。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托公司;声誉风险;经营管理;政策建议

近年来,信托公司蓬勃发展,业务量激增,资产管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但隐藏的声誉风险正在随业务扩张而逐渐暴露,成为摆在信托业发展面前的新问题。对此笔者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监管建议。

一、声誉风险表现特点

(一)声誉风险与传统风险的差异

1.声誉风险是一种隐性风险并且难以量化。声誉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经济环境、舆论导向等外界因素变化对信托公司社会认可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被动的,并且会隐藏在各类传统风险的背后;也正是由于声誉风险不易被发现,一旦风险爆发,给信托公司信誉带来不良影响结果也难以估量。

2.声誉风险具有累进效应,是一种系统性风险。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都是个体风险,不具有传染性,而声誉风险是市场认知风险,是主观判断的结论,因此具有累进性和传染性。某一产品出现风险,市场立即会对该产品和所属公司信任度下降,市场同类产品和该公司其他类产品也将受到连累。

3.声誉风险随信托公司社会关注度提高成级数增加。信托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2009年以来,信托规模急剧增加,信托资产由年初几千亿迅速增长至2万亿以上,规模的翻倍增加令信托公司快速进入公众视野。无论个人或机构正在认识信托公司资产管理的专业性,社会对信托公司的关注度也有史以来较高;信托发展方向由单兵作战向行业联合转化。关注度的提高,让信托业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对市场口碑更为敏感;中国信托业又处在快速成长期,业内的风吹草动对产品、公司、行业均带来连锁反应,可以说声誉风险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

(二)声誉风险在信托公司各类业务中均表现突出

目前信托资产主要构成为证券类资产、银行类信贷及票据资产、投资类权益资产等。在各类资产类型中,信托公司需投入更多精力以防范交易的声誉风险。

1.证券类业务声誉风险集中在投资顾问上。这类业务模式为结构化安排加投资顾问形式;风控手段主要是技术层面的,通过账户管理、止损设计、仓位控制等措施防控风险。风险是信托公司很难对投资顾问的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其不良行为很可能牵连信托计划及信托公司。如近期某信托项目因投资顾问受证监会纠察,上亿元资金的信托账户受牵连被冻结,信托计划可能延期兑付,信托公司的社会评价遭到负面影响,甚至此类信托产品的公众信誉都受到损失。信托公司为投资顾问过错向社会买单,可见其面临声誉风险较大。

2.银行类资产声誉风险主要在通道业务上。自2008年以来银信合作成为信托公司主要规模来源,这类业务以委托贷款、资产转让等形式为主,其特点是信托公司实质的资产管理责任比较小,只是作为通道实现银行资金使用目的,因此导致业务规模与信托收入不配比;信托实际责任和信托的舆论责任不对等,这就造成了信用风险不大,但声誉风险巨大的情况。2008年银信合作的平均信托报酬率不到0.1%,有甚至达到0.05%,远远低于其他同类金融合作费率。如此低费率,信托公司无法承担更多的管理责任,一旦资产出险,虽然信托公司可能按规免责,但舆论导向却直指信托,造成信托名誉损失。今年上半年某类金融机构以存款资金充抵资本金,委托信托公司用于政府项目建设,被银监会叫停。此例中某类金融机构违规明显,且项目规模较大,社会影响强烈,而信托公司由于受托人身份原因被动牵涉其中,形象也受到损失。

3.投资类资产声誉风险体现在股权控制上。股权投资是信托财产的存在形式,其权利的行使要遵守受益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许多信托公司出于风控考虑,对投资企业采取资金、印章、人员等方式进行股权控制,但个别信托公司利用控制权利,违规进行操作,社会影响恶劣。如某信托公司违规向“四证”不全和资本金不足房地产项目融资,项目运行不畅,导致信托计划到期无法正常清算,甚至引发,受到媒体负面报道,这一事件是由传统风险爆发所引致潜在风险,造成声誉风险扩大,对信托公司名誉损害很大,也在业界造成不良示范后果。

二、声誉风险逐渐突出的主要原因

(一)主观因素

1.声誉风险意识不强,忽视隐性风险管理。部分信托公司尚未认识声誉重要性,战略上重视规模扩张,轻视风险防控,经营上重视现实风险、忽视潜在风险;部分公司政府背景较浓,存在官本位色彩,信托公司决策先考虑政府大股东意愿而非公司长远发展,对公司声誉、市场反响等无形因素考虑不多;部分公司缺乏有效手段应对新型风险类型,仅能依靠传统风控措施进行风险管控,隐性风控技术有待提高。

2.尽职调查管理还不到位。由于声誉风险是一种隐性风险,其暴露往往是由传统风险所引致,尽职调查不到位,对操作风险造成疏漏。一是尽职管理跟不上业务发展,部分公司先展业、后调查,先有风险后弥补,未能做到制度先行;二是调查不细致,部分公司尽职调查停留在要件合规层面,容易忽视项目内在风险点;三是管理不成体系,部分公司调查仍依靠人员经验,定性考证与定量分析结合不好,未形成完备的尽职管理体系。前述银信合作的政府项目案例,我们在检查中发现多数信托公司对该信托计划的资金来源合规性只进行了政府财政实力等常规审查,未进行项目延伸合规审查,也未要求出具监管部门意见。

3.规模导向的绩效考核助推声誉风险膨胀。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信托公司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据了解许多公司绩效考核也是围绕业务量开展的,甚至个别公司人员工资是按照业务量分成计酬的,在这种绩效导向下,展业时会重视业务规模、合规条款等硬条件,而忽视费率报酬、声誉风险等软约束,这种考核在光鲜背后就隐藏了大量的声誉风险,而声誉风险又存在累积效应,一旦爆发,容易波及其他业务和公司,成为行业风险。

(二)客观因素

1.信托制度本土化发展还需时日。信托制度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发展时日不长,信托作为一种财富管理制度与中国实践的融合还并未完全顺畅,公众更容易将其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列于银行、证券等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同类比较,而其由于发展历程、社会认同等原因与同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另外中国目前在信托财产登记、税收等方面缺乏配套法规,因此信托发展未能壮大,市场口碑尚未建立,声誉和信托品牌还处于初步萌芽阶段。

2.信托公司的社会认知还有待提升。新两规对信托公司客户选择有明确要求。银信合作是普通客户了解信托公司的途径,从投诉看,公众对信托公司地位和责任较为模糊。今年上半年我局收到银信合作投诉一类是客户直接投诉商业银行,但由于信托公司在交易中承担了受托人角色,而常有被推诿责任的情况,这对信托公司形象有所影响;另一类是客户对信托公司主张权利,尽管相关法规明确规定信托交易对手是机构,并不直接面对公众,但仍有金融消费者对信托公司提出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众对信托公司职责、功能等众多认识存在偏差,对信托公司、信托产品的理解还很不到位。信托资产的盈亏对信托公司的社会声誉影响很大。这类投诉在全国范围内均存在。

3.金融市场存在“坏孩子”假设。当交易者一旦被市场定义为“坏孩子”,日后所有的坏交易责任都容易指向这个坏孩子。中国信托业五次大的整顿是对信托业的重大洗礼,也是对前期部分信托公司不检行为的修正,但整顿后市场仍然残留对信托公司的先天指责和不信任,加上坏名声的传染性,信托公司一次被当成坏孩子后,将面临经常被怀疑成坏孩子的无奈。

三、防范信托公司声誉风险的政策建议

1.强化声誉风险意识,提升声誉管理能力。信托公司要把产品信誉、公司声誉当成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树立行业口碑,重视声誉风险,打造“百年老店”形象;高管层要树立声誉风险意识,要加强信托公司声誉管理能力,提高决策科学性。

2.信托公司尽职调查,避免合同瑕疵。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信托公司尽职管理指引》,为信托业提供行业示范;信托公司结合自身业务情况和特点,探索与此相关的尽职调查方法,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减少传统风险诱发的声誉风险可能。

3.加强净资本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净资本管理办法》,体现原则导向,指导信托公司展业同时要保持适度的高流动性资本,以抵补现实和潜在的风险;信托公司要加强净资本管理,要注重业务扩张与净资本存量的匹配性,量化其抗风险能力,以提升社会信任度和美誉度。

4.加强产品研发,提升品牌价值。创新永远是信托不变动力,产品研发不仅要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要对产品的适应性、生命力等进行研究,塑造经典产品,提高信托品牌价值,这是增强信托声誉、增强社会信任的最直接途径。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财务内部控制是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对于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完整,规范财务工作秩序,实现经济效益目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对高速公路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速公路管理公司财务内部控制财务管理

高速公路是我国交通运输的命脉,承担着大量的运输任务,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过程中,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必须做好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加强财务风险防范,规范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保护公司资产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为促进高速公路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然而在实际管理中,高速公路管理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高速公路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

现阶段,虽然高速公路管理公司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却未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没有全面落实各项控制管理工作。如,没有明确规定各岗位的权利和职责,弱化了财务监督职能;预算控制形同虚设,存在大量超支情况,尤其在基础支出和项目支出方面,经常出现项目资金挤占、挪用的现象,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二)资金控制不到位

资金控制是高速公路管理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资金控制不到位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金账户管理松懈。部分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开设多个账户,在不同账户内存放账款,部分账户款项可以外借,这种账款分散管理模式易使账户信息外泄,造成资金监管力度不足,无法全面掌握资金去向。二是往来账款管理混乱,部分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存在往来账款挂账情况,没有对往来业务加强管控,易造成呆账、死账。

(三)财务风险控制缺失

高速公路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有限,难以科学预见外部环境可能发生的不利变化,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程序,无法落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此外,高速公路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使得公司经常采取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导致公司信贷资金占公司资金总量比重较大,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迫使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增加了财务风险。

(四)内部监督弱化

高速公路管理公司没有认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使得财务内部控制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难以保证内部控制效果。部分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将内部监督局限在会计监督层面,只重视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重视对内部控制、收支预算执行的监督审查,弱化了内部监督的作用。此外,公司尚未建立起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监事会也未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职能,使得公司管理层难以及时了公司财务状况,不利于强化经济活动控制。

(五)财会队伍素质不高

在高速公路管理公司中,普遍存在着财会人员从业资格较低的现状,拥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的财会人员比重较小,而拥有初级职称和尚无职称的财会人员比重较大。在这种人才结构下,只能完成日常的资金收支、会计记账、报表报送等财会基本工作,无法有效开展财务分析、财务监督、财务控制等深层次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加强高速公路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高速公路管理公司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首先,在财务部门落实岗位责任制,遵循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设置工作岗位,使财务人员了解自身岗位的职责和权利,形成岗位之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关系。其次,落实授权审批制度。高速公路管理公司要明确涉及财务活动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要求管理人员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员工负责业务事项经办、财产物资保管、账簿记录与核对等工作,强化内部牵制控制。再次,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通过开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考核与激励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公司财务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别在预算执行控制中,要明确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严格监管资金使用过程,杜绝存在挤占、挪用资金的情况,做到专款专用。最后,加强实物资产控制,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资产记录监控制度、财产保险制度等,公司要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确保实物资产账实相符,杜绝资产流失。

(二)加强资金控制

高速公路管理公司要加强资金控制,堵塞资金运行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一,加强资金账户管理。不断加大资金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严厉杜绝多方开户、账户外借的情况,全面监管使用率较低的账户,保证高速公路管理公司账户信息安全。对高速公路建设资金和养护资金进行专户管理,统一下拨资金,并落实相应的资金监督制约机制。其二,合理编制资金计划,科学预测现金流量,遵循“轻、重、缓、急”的原则统筹安排资金使用,实时控制每一笔资金,降低资金成本。其三,加强车辆通行费征收管理,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提高会计核算准确性。利用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起工作人员积极性,完善监控稽查手段,保证车辆通行费足额征收。高速公路管理公司要对各收费站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能够完成收费计划的收费站,按照计划数额拨付日常管理经费。对未完成计划的收费站,适当核减当年管理经费。其四,加大往来账款监管力度,逐步解决往来挂账问题,针对往来账目要实施跟踪监管,及时对账,避免呆账、死账的产生。

(三)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高速公路管理公司要将财务风险控制作为财务内部控制的重点,为公司营造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避免或降低公司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首先,完善高速公路管理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及时发现和纠正舞弊行为,保证公司财产安全完整。其次,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针对突发性的重大事件建立起应急处理机制,不断改进风险管理方式,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公司要做好与财务风险有关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工作,科学预测影响公司财务活动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公司融资能力、风险文化、人力资源等内部环境因素,为财务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再次,加强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估。在财务风险识别中可根据高速公路管理公司的实际情况,采用财务报表法、德尔菲法、故障树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待财务风险确定之后,定性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破坏性。同时,公司还要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通过引入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不良资产比率等指标,评价公司的偿债能力和可持续经营能力。最后,优化资金结构,处理好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之间的关系。对于负债融资而言,要平衡好现金流量与还本付息的关系,合理设计长短期负债结构,根据单位自身情况确定贷款资金配比,明确资金用途,加强财务风险控制,降低财务成本。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首先,完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高速公路管理公司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公司财务内部控制进行审查,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并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在公司经营管理系统下设立审计部门,主要负责配合审计委员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其次,加强通行费收支预算执行审计,审计部门要联合财务人员进行交叉式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运用相关财务指标,对被审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及时发现和解决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加强会计资料监督审查,明确会计资料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五)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

高速公路管理公司要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现有财会人员定期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财会人员掌握最新的政策,提高业务处理技能,具备一定的财务预测、分析、决策能力,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奠定基础。同时,财会人员还要在完成日常财会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履行财会监督职能,杜绝公司内部存在舞弊行为。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内部控制在高速公路管理公司经营中的有效实施,能够大幅度提升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开展。高速公路管理公司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建设资金、养护资金、通行费资金以及各项管理费用的监督管理,同时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充分运用内部审计监督手段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从而为高速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作者:王艳 单位:常州市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淑娜.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0(1)

[2]刘绍健.高速公路运营状况分析评价与对策研究[J].华东公路.2010(8)

[3]武戎.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如何做好财务分析[J].现代商业.2011(4)

[4]郭万忠.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中全面预算管理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