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一、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日常财务管理中,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固定资产购置、保管、使用、维护、调拨、报废和盘存等相关制度,多数单位领导,只注重对有严格的财务制度规定的单位招待费会议费及差旅费及津补贴的管理,而忽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由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不够健全,往往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日常管理,缺少固定资产实物登记账或台账。资产领用及保管没有记录,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外部监督机制力度不够。由于监管机制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致使保管固定资产的负责人责任意识薄弱,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不重视。许多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都由不熟悉固定资产管理业务的办公室后勤人员兼管,而没有设立必要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没有严格遵照固定资产管理要求,实行账、卡、物“三位一体”管理。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求,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的监管工作仍有待加强,社会化监督工作亟待开展。

责任人处罚机制不到位。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定要求,应该对造成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但实际上,一些责任人往往是现任领导或曾担任过领导工作,对其处罚往往是象征性的,或者根本不处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期考核中,也没有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考核目标,领导干部的任职调整,只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不进行资产移交的审计,客观上也造成有关负责人责任意识差,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不重视。

2.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程序混乱

固定资产增减变化不严格履行程序。一些行政行政单位在固定资产采购、领用、保管、报废、清查等程序不健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购置固定资产不纳入政府采购程序,自行采购的现象。固定资产毁损、报废、调拨、变卖、转让时,不按规定的程序报经审批,存在随意出售、转让、核销现象,一些已报废且经相关部门核销的固定资产由于信息没有及时反馈到财务人员,导致账目没有同步调整,引起账实不符。

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疏于日常管理。长期以来,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缺少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制度,长期不对账、不清点,监管不力,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与实物不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较多。

3.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够合理

固定资产帐务设置不合理。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将全部支出列入当期事业支出,同时反映其原始价值,不计提折旧。这种规定使得账面上所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严重高估,不能真实揭示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账簿设置不齐全,帐外固定资产多,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资产损失现象严重,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形成了大量的帐外资产,无法验证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固定资产财务会计信息不及时。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不及时、真实反映预算固定资产的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导致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如有的办公楼早已竣工投入使用多年了,由于资金不足、决算不办理等原因,仍挂在往来账上,没有按照财务制度规定清理入账;对固定资产更新、维修、捐赠及上级主管部门无偿配置的和其它单位调拨等形成的资产不及时入账;对报废和处置的资产不及时调账;很多年代久远已无法使用的资产没有得到及时报废清理,长期挂账。

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不完整。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会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对单位购置的图书、其它固定资产以及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未按规定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有的单位对部分由上级投资基建形成的的资产两边都不入账,在管理上易形成账外资产。综上所述,由于历史上长期粗放式管理及现有体制的不完善,使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种种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规范会计核算,据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完善资产管理机制,加大监管力度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并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的购置应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坚持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二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切实管好各项资产管理工作。三是加大外部监督的力度,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要履行好职责,切实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增减、租赁的监督,把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经常性监督的重点,对各种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2.努力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实行竞聘上岗。资产管理员资产管理员必须由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认真学习相关固定资产管理及业务流程,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办理各项业务,保证账账、账实相符。资产管理员要保证账实相符。同时要及时建立健全各级固定资产台账,完备实物信息资料。要对各部门管理使用的资产由具体保管、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报财务部门备查,按月对财务部门入账登记的新增资产进行核对、确认。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3.强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工作

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使资产清查工作步入制度化、经常化轨道。一是要建立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各行政事业单位至少每年年终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及时处理;同时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资产长期闲置。二是建立重点资产抽查制。对资对贵重物品和重点部门要进行重点清查,确保做到账、卡、物相符。三是建立资产离任核查制。对调离本单位的单位领导或相关人员及内部调整工作岗位的资产管理使用人员,要对其管理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离任核查,按规定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

4.改进完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要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另外,现行的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对在用的固定资产不要求计提折旧,这必将会使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得不到反映。建议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试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在会计核算的帐务处理上可在资产类别中增加“累计折旧”科目,使折旧和固定资产在资产类项目中结合,直接明了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年末净值;同时增加“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益”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以核算反映固定资产因改建、扩建等原因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益的情况。

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制度 对策 建议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是在行政事务管理的实践中创造的,并经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财政经费的基本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专项经费必须按照核定的项目专款专用,不得移用、挪用,逐步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和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缴费的管理。单位在调整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缴费额时,必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才能报有关部门批准。未经市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审核的,核算中心可以中止办理托收;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位,超出核定数部分不得列支。单位的支出预算核定后,包干年度内不做调整,增人不增支,减人不减支。单位一般性增支要在年初核定的预算内自行消化,彻底改变“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现象。各部门单位要加强经费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定分级定额包干和限额控制等支出管理办法,健全经费审批程序。

2.固定资产管理比较薄弱

由于财政预决算的约束软化,财权分散,政府收入结构不合理,由财政集中控制的以税收为主体的收入占整个政府性收入比重较低,各单位部门自行控制的预算外收入(非税收入)则较高,各级财政内收入非集中的状况,使得本该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的各单位固定资产购建,呈现出明显的“单位制度”的特色,由于缺失了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较全面的)预决算这样一个重要的部分,集中的科学规范的财政预决算很难实现,现行的财政预决算不能反映整个政府的收支情况,固定资产购建条块分割,苦乐不均,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地方财政及部门因购建固定资产引起的负债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事权超出了应有的范围,对支出缺乏应有的控制,以及应有的事权超出了实际财力的范围,出现地方财政支出的溢出现象,同时为吃饭财政所困。

3.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实行和完善内部控制,首先要从本单位的组织结构开始,主要包括:确定单位的组织形式,明确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以及为每个组织单位内部划分责任权限。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将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密结合。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与岗位工资一一对应,依据岗位管理、岗位聘用等实行绩效工资。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加强,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最高管理层不重视,缺乏必要的预算管理机制。单位预算是全方位的,但相当多的部门负责人,没有认识到预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预算编制可有可无,即便有预算,也不按预算执行,预算成为应付工作的形式。二是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财政下达数、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三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二、强化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是机关事业单位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涉及组织、人事和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如何协调好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是能否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财政、审计、人民银行、纪检等部门应加强联系和协调;另一方面要实现对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有效管理也需要组织、人事部门的参与和配合。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机构;二是内部各机构间、各经办人员间的科学分工与牵制。目前,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解决两个问题:设立内部控制机构;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2.强化内部控制的意识

会计系统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是单位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才能提高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经济信息,更好地实现其管理和决策的职能;才能防止浪费和舞弊行为,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才能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及管理人员素质;才能利于审计及其他部门开展工作,推动现代审计的发展;才能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增强各种信息输出和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可靠性。

3.完善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经营目标、内部资源配置的效用最大化的有效手段。通过实施预算管理,可以使整个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有所保障,科学合理地对单位内部财务进行预算管理,能使效率大大提升,也使得效益事半功倍。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的中枢神经系统,能够合理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效果性。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编制、执行等各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和执行程序,需要调整预算项目,应及时采取调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4.事业单位应大力推行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是企业有效组织经营,进行管理及各项经济业务有序开展的必要保证。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可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能针对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促使企业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控制,达到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的目的。内部审计在当前企业转机建制过程中,应抓住时机,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和探讨审计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拓宽视野,尽快消除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跳出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局限,向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领域进一步延伸。

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的一项管理措施,但它的建立、实施需要外部的推动、督促。事业单位要根据其具体情况,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要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办事,才能确保国有财产的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静.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往来挂账的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05.(03)

[2]. 孙艳霞.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08)

[3]. 高丽霞.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J]. 发展研究. 2006.(12)

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建议

目前,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仍坚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即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管理体制。然而,这一体制使国有资产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本文就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对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提供了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能否对资产有效管理,不仅与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能作用的全面发挥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部门对纳税者的尊重。各级财政财务部门应严格履行自身职能,保障资产的有效管理与合理使用,力争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促进财政管理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目标。在财政管理工作中,资产与资金均占据重要地位,强化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前提。资产管理的有效性,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资产存量信息,能够保障编制部门预算,资金的合理分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入在政府部门非税收入中属于重点,应不断强化与规范资产收入管理,要做到应收尽收,促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资产管理还是政府部门进行采购管理时的重要依据,只有资产管理具有完善性,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才会更加的科学、政府采购才会有效实施。财政部门应积极的把资产管理归列到财政管理整体范畴中,通过实现资产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目标来加快财政管理的健康运行。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

1、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

机制自身的运行需要充分借助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依托资产精细化的管理、具备专业化协调配合运行机制、建立一系列工作规范;机制运行需要依托与支撑的财政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其他各项工作,应在制度、管理、信息化等方面进一步的规范和细化,协调同步、协同配合。资产共享共用机制所具有和体现的协同性、技术性、规范性、集约性、效率性、效益性,从本质上契合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所提出的“精益理念、集约管理、注重效益”核心要求,也将有力地促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是实现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有效形式首先,资产共享共用机制变分散使用为集约化的集中使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和效益。资产的共享共用作为中间环节,联系着配置和处置两端;在资产配置环节,可以避免不同部门、不同单位重复配置和构建;在资产处置环节,可物尽其用,避免随意处置。这就抓住了资产流转和运营的源头和终端,减少了浪费,节省了资产配置的资金。将公共资产开放给社会使用,或者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利用共享,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发挥了资产的社会效益。

2、建立资产清产核资机制,切实确保资产明晰规范

各单位要定期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检查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用。要将资产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离任审计的重点内容,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帐清,防止资产流失,帐实相符。设置专人管理,建立资产明细账,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实物资产的管理,有四个“关键主体”;一是单位负责人。领导对资产的重视与否、重视程度决定着本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单位负责人要经常定期听取本单位的资产运转情况汇报,熟悉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规定,了解并研究解决管理中存在问题;二是单位财务人员。财务人员要设置总账和明细账,按照相关规定,及时进行资产变动的财务处理,并随时了解掌握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知识,确保资产账目真实准确。三是资产管理员。作为具体的资产管理人员,在资产管理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关键地位,要真正做到认真管、积极管、主动管;四是资产的使用人。使用人员是资产的直接责任人,对资产的爱护程度直接影响到资产的维修成本和使用寿命,要自觉增强爱护公物的意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3、完善日常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把住资产出口,确保处置规范,处置程序要规范。规范的处置程序就是不可少得监管手段。从监管角度,处置一项资产,要经过单位领导集体研究,专管部门审核把关,审批机关批准等程序。如果报废资产,事先由专业人员或者机构对资产技术性能鉴定,以确定该资产确实丧失任何使用价值,符合资产报废要求。虽然制定相关办法,可有些单位依然习惯先处置,后审批或是不通过相关部门直接处置等不符合规定的行为,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依据办法规范处置。进行必需的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社会,借助社会中介力量,通过资产评估核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以此作为确定资产处置价格的依据,是相对行之有效和客观公正的,也易于为各利益攸关方所接受。处置方式要规范。对于一些特定资产的报废报损,国家有特定的处置方式,交由国家指定的企业予以回收。资产处置方式要引入处置价格竞争机制,才能保证资产处置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4、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推进管理的信息化

建立动态系统,实现实时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要全面完成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资产系统定期升级,及时更新原系统版本中存在的不足,实现财政主管部门对资产的在线处置和审批监管。要集日常管理、就地审批、及时受理、限时办理、查询于一体,通过实现管理的动态化、信息的数字化和途径的网络化,使资产的管理与服务变的更透明、直观,效率更高。

每个单位要有资产管理员,每个处室要有资产保管员,每件资产要有具体使用人。所有的资产要全部按照存放地点、所属处室、具体使用人员存入“动态系统”,资产、地点、人员要相互对应,做到责任到人、到物,从而将监督管理的关口前移。要实现资产从“入口”配置到“出口”处置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将各项管理制度固化为电脑程序,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实现资产管理流程的再造,减少管理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保证资产管理环节不空缺、审核顺序不倒置,有效提高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的办公效率。

5、深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按照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深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要利用行政手段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进行监管,在编制资产购置预算时一定要将增量资产与存量资产统筹考虑,将资产配置标准、原则和处置批复作为编制部门预算、安排经费支出的重要依据。要严格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对规定限额以上的重大资产购置事项,一律要纳入部门预算并经批准后执行。切实做到未按要求编报新增资产预算的,财务部门不安排资产配置预算、一律不批准进行政府采购,单位不得进行新增资产购置。采取实物费用定额编制相关经费预算,今后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公用经费时,应按照单位规定的资产标准和实物量来计算安排单位水费、电费及办公设施维护等公用经费,以达到公开、公平、合理,节约财政资金,遏制竞相新建、新购、超配资产的问题。要加强资产收入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出售资产收入、报废、报损的残值收入,要严格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并纳入预算合理安排使用。

6、加大资产监管力度

做好新时期的资产管理工作,关键是要把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措施落实到日常的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管理工作中。要采取措施,强化单位加强资产购建审批、采购入库、保管清查、购卡登记、管理责任等基础管理工作,定期对单位占有的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出租、出借的资产进行专项登记,建立专门台帐,实行专项考核。要扎实做好产权登记和资产管理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和完善产权登记制度,不断提高资产信息质量,进一步明确资产所有者与占有、使用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做到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消除产权纠纷隐患,为深化资产管理工作创造条件,要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建立起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方式,对行政事业资产从投入、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监督。严格财经纪律,对违反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规定,隐匿、私分、低价变卖国有资产,或虚报损失等手段挤占、侵吞、转移资产的,要按相关规定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结语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单位日积月累的固定、流动或无形资产,资产数量庞大,分布领域较广,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比重。所以强化资产管理已经成为了现代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重视的核心部分,其是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保障,应实现规范化操作,严格按相关法规进行管理,以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性,实现保值增值目的。

参考文献:

[1] 涂家铭.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预算管理问题探讨.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

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我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的培训和技术辐射作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以朱集镇四新现代生态农业园为依托,坚持“立足本地,服务农村”的原则,围绕农村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活动,使基地成为培养实用人才的摇篮、辐射科学技术的源头。

第二章基地的基本标准和功能作用

第三条基地建设标准

(1)有良好的理论培训和实习实践场所。有不少500平米的固定场所和宿舍;有满足培训需要的教学及实习设施;自有或合作有不少于500亩可供实习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基地。

(2)有较好的培训效果。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年培训人数不少于4000人次,其中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要占20%以上。通过培训,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农业科技、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等方面效果明显。

(3)有配套的师资力量和管理制度。建立以兼职为主的教学队伍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人员,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转高效。

(4)有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技术跟踪服务体系,为学员和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技术难题,依托农村生产基地和专业协会建设农产品加工销售网络。

第四条基地要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人才和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突出公共性、公益性和示范性,努力成为农村人才培养和党员干部教育的主要阵地。

(1)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农民增收致富,培养农村各类人才,大力开发农村资源;

(2)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基层组织的新要求,培训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入党积极分子。

(3)农村实用人才评价鉴定基地。根据农村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发挥作用的特点,探索建立农村人才评价鉴定体制,激励农村人才发挥作用;

(4)农业技术试验、推广和服务基地。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特点,开展农业科学技术试验、推广、服务、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和党员干部带头带领作用,推动我区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第三章基地的管理体制与职责

第五条组织领导。区成立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基地办公室挂靠朱集镇党委、政府,受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区委组织部领导,日常管理由朱集镇委负责,工作人员由朱集镇从在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中调剂。

第六条基地办公室职责。研究制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落实各示范区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推进基地建设与改革,检查基地的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负责编制基地年度各类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内容、方案及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负责教学、人事、计财、设备、后勤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为基地建设服务;组织专家定期对基地进行检查、评估和基地建设完成后的年度检查验收;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和评估。

第七条基地培训工作在区委组织部指导下,统一组织安排,其它培训任务由基地管理办公室上报区镇审批后组织实施。

第四章资金使用管理

第八条资金来源。省、区农村实用人才创建专项资金;按照规定标准收取的培训费用;区直有关单位帮助的各种资金、物质;基地自创收入。

第九条资金使用范围。基地管理人员工资;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津贴;种养技术创新项目资金;基地水、电等日常维护使用经费;培训学习各种经费;帮助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推广费用;基地建设发展费用等。

第十条资金使用管理。基地资金管理要在财政部门设立专户,由区委组织部和镇政府统一管理,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年度审计。日常财务支出由基地负责人把关,5000元以上支出报区委组织部、朱集镇委同意。

第五章基地资产管理

第十一条基地所投资固定资产产权归朱集镇政府所有。

第十二条所有固定资产全部登记造册;对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固定资产一般不得对外出租、出借,严格按照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六章教学培训和学员的管理

第十三条基地年度培训规划由区委人才领导工作小组、区委组织部统一组织安排,基地管理办公室具体按照规划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培训教师由区委组织部和组织培训单位统一安排。

第十五条发挥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训、教学实践和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把基地建成具有品牌效应、有特色的农村人才实训基地、农业技术改革成果的示范中心、农业技术人才交流中心等。

第十六条基地要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及时发现和解决人才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七条基地要为学员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高标准、高起点的加强基地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图书资料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建设与管理,向基地学员提供必要的实验、实训工作,每期都要安排1—2场知名教授、专家的讲座。

第十八条基地要加强对学员考勤考核管理,学员要自觉遵守《学员管理制度》。

第七章部门帮扶

第十九条建立部门帮扶制度。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支持示范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在资金和物质上给予扶持。

第二十条帮扶单位每年至少要到培训基地开展工作1—2次,指导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活动。同时帮助解决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及相关技术联合攻关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第八章附则

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预算管理;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政府成立会计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委派制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会计集中核算形式是一种新的会计管理方式,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对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遏制违纪违法行为等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它的初始阶段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同时。由于经济领域中有些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一)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有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同时,强化了财政监督,促进了廉政建设。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每一项支出都必须经过会计中心的严格审核,不合规定的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的开支不予报销,对超范围、超标准的违纪、违规支出坚决予以拒付。

(二)减少了部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挥霍浪费国家资金问题的发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三)实现了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过去多数部门的财务机构设置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融为一体,财务部门负责人既是财务主管也是会计主管,在会计事项处理上经过部门负责人审签同意的原始凭证,既表示符合财务制度的财务审批又表示符合会计处理规范的会计监督审批。这种集中双重职能为一身的管理方式,缺乏财务与会计的相互制约,使单位内部的会计舞弊行为成为可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职能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通过双重制约职能的建立,大幅度降低作假的可能。

二、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可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从而导致在报账业务的审核中,会计中心难以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尺度,经常会造成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会计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会计中心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会计中心将记账、算账等工作进行集中,而财产物资等需要反映的客观经济事物仍分散,如果单位领导与报账员法制观念淡薄,或因工作疏忽而不提供真实情况,会计中心将无从得知各单位的资产实有状况。特别是固定资产,会计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明细账仍由单位登记保管,财产物资由原单位进行管理。

(三)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现行粗放的、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与建立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的要求已越来越不适应,其弊端主要表现在财政资金分散支付,使用效益不高,财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单位分散管理财政性资金的现状,实现财政性资金的统一管理和集中收付,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政府各部门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强化了单位收支管理。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监督面难以拓宽,难以真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于核算中心人员有限。而财务单位又非常多,根本没有能力和条件对单位实施严格的会计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从形式上起到了监督作用,但由于各单位的财政自,资金使用权没有改变。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只能从形式上认定凭证的合法性,这就给单位造成了可乘之机,因为社会上各种票证的取得很容易,单位很容易就把白条就成发票,把非法的东西变成合法的东西,难怪有人认为“会计集中核算指标不治本”:再加上核算中“账实”核对难以实现等原因,会计信息质量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因此,会计集中核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小金库现象。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

(一)建立远程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提 高工作效率,加强管理,“中心”必须建立高效的运转机制,立足于电算化和网络化,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日常工作。一是实现远程结报。将工作流程由各单位定期向“中心”手工结报,转变为通过计算机进行网上结报。这样,对“中心”来说,由于一些基础性资料的输入工作由各单位进行,可以把工作重点转到业务的审核把关上。对各单位而言,由于不用再统一到“中心’。进行人工结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通过计算机操作有利于规范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二是实现远程查询。通过网络链接,将财务数据通过计算机传递,实现异地共享。各单位可方便了解财务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并提高对会计信息利用的效果和效率。

(二)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报账员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除做好本单位的报账工作外,还要处理好经费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建立起财产物资实物账并由财务主管负责登记,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财产物资的盘点和核实,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财产物资增减变动和领用手续,定期与会计中心的总分类账进行核对,切实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另外,还要建立“大额借款、大额支出、超指标、超计划用款”审批制度,制定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明确相关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