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期货公司;创新发展;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期货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我国期货公司的创新发展需求日益显现。本文将结合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期货公司创新发展目标、内容及其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一、 我国期货公司具备了加快创新发展的条件

1.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衍生品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发展势头。GDP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资本市场对于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衍生品市场,其交易量在成熟的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总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冉华,2006)。在国内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商品期货的不断做大做精和金融期货品种的不断推出,我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

2. 大宗商品和金融产品的价格巨幅波动带来客观保值需求。从2002年左右开始,随着全球经济步入一轮新的牛市,至2011年年中这一牛市出现了衰竭的特征。大宗商品的价格在牛熊转换之间经历了巨幅的波动。由于我国目前仍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大宗商品价格的巨幅波动对我国很多企业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例如原油价格的暴涨,铁矿石价格每年的持续上涨。这样的环境下,国内很多企业客观上具有利用期货市场从事套期保值业务的迫切需求。不仅是商品存在保值需要,国内A股市场今年以来的大幅下跌也催生了广大投资者保值的需要。

相比于国际大公司,我国企业使用衍生品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所加强。2009年3月至4月,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ISDA)对全球500强企业(美国《财富》杂志评出)使用衍生品管理价格风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使用衍生品对于跨国大公司非常普遍:在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10个国家中,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和荷兰的500强企业都使用了衍生品,德国和美国的比例是97%和92%。韩国和中国的大企业原本被认为不太可能使用衍生品,但87%的韩国500强企业和62%的中国500强企业确实使用了衍生工具。

3.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催生多样化理财需求。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同步增长,而对应的人民群众的理财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期货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和理财工具,也逐渐进入很多投资者的视野。

4. 期货市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期货市场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从市场规范及监管体系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以交易额为例,2006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4.5亿手,成交额为21万亿元,到2010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31.3亿手,成交额309万亿元,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随着我国期货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期货交易品种的多元化,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分散系统性风险等功能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期货市场已成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国际市场影响力也不断得到提升。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分别位列全球衍生品交易所交易量排名的第11、第12和第13位,在全球商品期货和期权交易所中分别位居第2、第3、和第4位。可见,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十分迅猛,市场地位不断提升,从而为期货公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 我国期货公司创新发展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 以现代金融企业为期货公司创新发展目标。我国期货公司具有现代金融企业属性,但并不代表其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现代金融企业的标准,而现实恰恰是与这一标准还有很大差距。达到现代金融企业标准的期货公司是金融市场和广大投资者的共同需要,是期货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发展目标。这是对期货公司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前提。

2. 职能拓展是期货公司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期货公司职能的拓展是研究其发展趋势的重要内容,对期货公司职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作为期货市场的金融中介机构,期货公司是实现市场功能的重要参与者。期货公司的职能范围和发挥情况决定了期货市场风险管理、价值发现和套利投资等功能的具体实现情况。其次,职能的拓展是期货公司在金融体系中赖以生存的基础。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金融中介机构职能随着市场环境条件而不断演进和拓展。期货公司职能的拓展是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是满足投资者不断变化需求的需要,是期货公司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也必将成为影响期货市场发展的重要创新内容。

三、 我国期货公司创新发展重点内容的路径研究

1. 业务综合化和服务专业化将成为我国期货公司职能发展的重要要求。

我国期货公司的行业发展正逐步受到金融混业发展趋势的影响。这一变化对期货公司职能范围的拓展和服务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自机构投资者和期货公司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都需要期货公司实现业务综合化和服务专业化。其中,境外期货和资产管理业务是当前急切需要发展的职能。

(1)境外期货业务路径分析。

综合考虑境内外期货业务的实际情况,期货公司境外期货经纪业务可以采取三种模式。

①转委托(“二级”)模式。转委托模式是指,境内期货公司将在该公司开户的境内期货客户的交易事项委托给境外期货经纪机构执行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

(A)境内期货公司不具备境外期货交易所的交易会员资格和结算资格,境内期货公司与境外一家或者多家期货经纪机构签署协议,将本公司的客户交易委托给境外期货经纪机构进行交易。(B)客户在境内期货公司开立账户,保证金存入境内期货公司指定的银行账户,境内期货公司统一向境外期货公司开立账户,客户通过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到交易所进行交易。(C)使用集合账户形式,境外机构仅对境内公司的综合账户(即客户的账户全部合并到一个公司账户)进行风险控制,而境外机构并不获得境内客户的个人信息和持仓情况。(D)境内客户的开户、交易、风险控制均由境内期货公司完成,并根据境外期货公司提供的结算单对客户进行二次结算。

②交易会员模式。交易会员模式是指境内期货公司向境外期货交易所申请成为交易会员,直接客户到境外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但结算通过境外具有结算会员资格的期货公司或银行进行。交易会员模式与转委托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客户的交易直接由境内期货公司到境外期货交易所进行,不再通过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完成。

③交易结算会员模式。交易结算会员模式是指,境内期货公司向境外期货交易所申请成为交易会员,并向交易所或结算所申请成为结算会员,由境内期货公司直接客户到境外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并对客户直接进行结算。

交易结算会员模式与上述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境内期货公司不再需要通过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客户完成交易,客户的开户、交易、结算等均由境内期货公司到境外期货交易所和结算所完成。

综合分析,三种业务模式各有利弊,但在当前采用转委托模式应是更加现实的选择。但从长远看,为推动境内期货公司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应该有步骤地支持我国期货公司逐步成为全球主要期货交易所交易会员或交易结算会员,独立开展境外期货业务。

(2)资产管理业务路径分析。

借鉴国际期货业资产管理业务的运作经验,以及国内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做法,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未来可以通过定向资产管理与集合资产管理展开。其中,定向资产管理又可细分为单一客户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即“一对一”定向理财,以及多个客户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即“一对多”定向理财。

①“一对一”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一对一”定向资产管理,也称“专户理财”,是指期货公司接受单一客户委托,并于客户签订合同,根据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以客户的名义,为客户的利益管理客户委托资产的行为。这种运作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操作简单明了,表现为两方面:第一,资产安全有保障。资产管理者通过客户的自有账户从事期货交易,他们只拥有交易密码,而资金密码由客户掌握;第二,独立账户,结算简单。由于资产管理者是通过客户自有账户从事专户理财业务,因而客户资产和期货公司资产可以有效、便捷隔离。此外,专户理财业务一般对委托人的最低资金要求较高,这就决定了该项业务的客户群体会受到限制。

②“一对多”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一对多”定向资产管理,是指取得相关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向两个以上客户募集资金,或接受两个以上客户的财产委托担任资产管理人,由商业银行担任资产托管人,所进行的金融投资活动,人数上限一般为200人。这种理财方式实际上是“一对一”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一种拓展,其运作方式与国内广泛存在的阳光私募基金较为相似,不同类别资产配置比例不像公募基金那样受到限制,最大特点就是产品多样、费率灵活、管理方便。

③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集合资产管理,是指把社会上零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投资专家进行管理的行为。这种业务方式与期货投资基金的运作相似,具有期货投资基金的诸多优点,与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相比,优点体现在:第一,受众群体广泛。由于对投资人的资产限额要求较低,该项业务的客户群体更加壮大;第二具有分散化投资的优势。资产管理者通过现资组合技术,将客户委托资产投资于不同类型的产品上,可以较好地规避非系统性风险。但集合资产管理的运作不像定向资产管理那样简单,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在风险控制和监管上都有不小难度。

通过对三种业务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三种模式都有各自的客户群体适用范围,“一对一”及“一对多”定向资产管理主要面向高端期货客户群体,而集合理财则主要面向广大中小期货投资者,三种模式从长远看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一对一”定向资产管理模式最为简单,无论在产品设计、风险控制还是监管上,都比较清晰,同时法规障碍相对较小。因此,当前我国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应从“一对一”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入手,以此作为突破口和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开展其他模式的资产管理业务。

2. 国际化将成为我国期货公司发展的大势所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加速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具有天然国际化特征的期货市场更是需要对外开放。加大期货经纪行业的开放力度,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期货公司势在必行。

(1)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和规划。

①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及原则。结合国际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经验和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实际,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目标应是:以提高期货市场效率为核心,以境内期货市场到区域性国际期货市场,进而到全球性期货市场为发展路径,以发展壮大本土期货市场,充分发挥期货市场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市场功能为根本目标,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力争做到期货市场国际化与本土化、规范化的有机统一。

②对外开放的进程规划。结合市场实际来看,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国际惯例,规范和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完善期货品种,推动期货交易所国际合作,扶植大型期货公司,开始逐步放开境外期货业务。第二阶段:跟踪世界期货发展的新趋势,建立中国期货的相对优势,并有限度地开放国内期货市场。第三阶段:当国内期货市场规模相对较大,运行规范,管理成熟后,应逐步实现国内期货交易所及上市品种全方位对外开放,使我国期货市场成为国际期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

(2)我国期货公司对外开放战略实施的路径分析。

①稳步推进期货公司合资步伐。

开放的期货市场要求有一流的专业服务机构,扩大期货公司合资是发展市场、开放市场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引入成熟风控机制、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的好办法。吸引外资的前提在于期货市场相关政策的“松绑”,比如机构投资者规模扩大、期货公司业务范围扩大,金融期货品种的逐步上市等等,否则,外资机构的长处难以发挥。总之,引进外资受制于我国期货市场整体的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需要稳步推进。

②支持期货公司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2006年以来,监管部门已经批准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且实行单牌照式管理,即达到资格的分支机构可以同时从事期货经纪、自营、资产管理等与期货相关的业务。建议监管部门抓紧制定《期货公司境外期货经纪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支持更多期货公司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并提升竞争优势。

③放开境内公司开展境外期货业务。

经过多年的规范发展,当前国内期货公司已具备了境外期货交易的基础,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对境外期货业务进行试点是完全有必要的。建议监管部门积极协调,尽快制定和推动境内期货公司开展境外业务的相关政策,如资质问题、外汇管制问题、通道问题、技术问题、业务范围等。

④引进期货QFII制度。

引入期货QFII制度,不仅可以降低期货市场的投资风险,扩大期货市场的规模,加强市场的流动性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同时还可以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规范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当然,引入期货QFII时还需考虑相关市场和政策配套问题。

3. 兼并重组和公开发行上市将成为我国期货公司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

西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史就是通过不断并购发展的扩张史。现阶段,我国期货经纪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期货公司数量过多,以存量调整的特征的行业内兼并重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为鼓励期货公司的兼并重组,监管部门从制度设计上进行了积极引导。2009年分类监管制度设计之初便对合并加分进行了制度安排,进一步加大了对期货公司之间合并重组的支持力度。在政策鼓励下,近几年行业兼并重组开始起步,效果比较明显。当然前期的并购以行政主导为主,2011年开始出现了市场化并购。山东省的鲁证期货是在整合原泉鑫期货、三隆期货、齐鲁期货三家公司期货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取得了连续三次分类评价连续为A类的效果;湖南的方正期货通过吸收合并原苏州中辰期货,实现了快速发展;原中期系三家期货公司,通过合并重组整合资源,迅速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其2011年的分类评价结果为A类AA级。2011年,中国国际期货吸收合并珠江期货后,一跃成为营业部家数最多的公司(50家营业部);中证期货吸收合并新华期货后,经营状况改善明显,2011年底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初步显示,该公司多项财务经营指标前一年还在十位左右徘徊,合并后有些指标已位列前三甲。

市场化并购重组能够对整合市场资源、优化行业结构、推动期货公司加快做优做强、培育期货公司核心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并购重组将成为期货业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有条件的期货公司以及有战略远光的期货公司股东在期货市场发展的关键时期,将会积极考虑期货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优做强的可能性。在并购重组并做优做强的基础上,符合条件的期货公司可以争取发行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加快自身发展和行业整合,对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国华等. 期货市场学.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4.

2. 肖成. 期货公司在未来金融市场的定位及业务发展模式. 期货日报,2008-12-10.

3. 中国期货业协会. 中国期货业发展报告2011.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4. 孙海鸣,朱国华,史东辉. 中国期货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 龚志勇. 国外期货公司在金融市场中的定位及业务发展模式研究. 期货日报,2007-09-05.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中国私人财富管理市场的“双城记”

近年来中国居民的个人财富逐渐增长,中国私人财富市场持续释放着可观增长潜力和巨大市场价值。一方面我国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01至2014 年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从6860 元增长到了28844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68%;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从2366 元增长到9892 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63%。另一方面,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39.4 下降到35;农村则从49.1 下降到37.7,这意味着居民用于维持基本生活之外的支出比例在增长,居民家庭的财富管理需求提升。

财富管理的市场规模巨大,根据全球综合排名第一的财富管理机构瑞信在2014年的《Globe Wealth Databook》的测算,中国在2014年拥有10万美元以上金融资产的财富成人数约为2295.2万人,占成人总数的2.3%。2014年年中中国财富市场约为21.4万亿美元(约136.4 万亿人民币),约占全球份额的8.1%,仅次于美国(83.7 万亿美元)、日本(23.2 万亿美元)。

财富管理市场可细分为三个市场:富裕人群(可投资资产在100 万至1000 万人民币),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在1000 万至5 亿人民币),超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在5 亿人民币以上),三类人群所形成的财富管理市场中有着不同的特征。

根据福布斯中国的《2015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在2014年末中国大众富裕阶层(福布斯中文版定义的大众富裕阶层是指,个人可投资资产在60 万人民币至600 万人民币之间)的人数达到1,388 万人,同比增长15.9%。2014 年底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约106.2 万亿元,年增长12.8%,主要由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性资产增长所带动。

根据贝恩公司和招商银行联合的《2015 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4年我国高净值人群(人均资产规模1 亿元以上)总数达到了104 万,较2012 年增长了46.4%;高净值人群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了31.8 万亿人民币,较2012 年增长了45.2%。而2015 年中国高净值人群预计将达到126 万人左右,较2014 年增长22%;高净值人群持有财富将达37 万亿人民币。

超高净值阶层(可投资资产规模5亿元以上)同样不乏群体:由胡润研究院的《2014-2015 中国超高净值人群需求报告》显示,我国超高净值人群规模达到了17000 人,总计资产规模为31 万亿人民币,人均持有的资产规模为18.2 亿人民币。从胡润百富榜也可以看出,百富榜的平均财富由2008 年的30 亿元上涨到了2014 年的64 亿元,总财富占GDP 总量近三年也一直保持稳健上升,2014 年达到了12.7%。

不同类型的财富管理机构吸引了不同层次的财富人群,而其所提供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先天的差异性亦决定了不同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2012 年监管部门对基金、券商、保险等主体放松资管业务后,之前以邻为壑的格局日渐松动,目前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整体竞争激烈。财富阶层和富裕阶层(可投资资产在1000 万以下)财富管理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包括零售银行、保险公司、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以及大部分的互联网理财产品;高净值个人市场的竞争者则主要包括私人银行、信托直销、券商定向理财和私募基金等;超高净值个人市场的竞争者则包括家庭办公室、私人银行、券商定向理财和私募基金等。

具体到产品上,不同阶层也有不同产品需求表现。在大众富裕阶层,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和基金作为大众富裕阶层最青睐的三种理财产品,排名第二的股票由2014年的37.6%上升到了62.1%。高净值人群股票投资在境内总资产中的占比则提升了约4个百分点,增至26%,受权益类和货币基金类产品拉动,公募基金占比也明显增加,从2013年的8%到提高2015年的11%。其他境内投资尤其是私募股票投资产品、基金专户理财等,因其更丰富的产品形式和高收益也受到高净值人士的欢迎,占比从2013 年的4%迅速上升到10%。而超高净值人群由于多为企业主,需要对企业进行多元化、国际化经营,其对收购并购、海外投资的需求较多。

公募基金:规模随周期,创新显实力

综观2015年统计数据,中国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但上半年股权类公募基金发行最多,一改以往由货币基金主导的局面,同时分级基金、打新基金和大数据基金在基金市场表现抢眼。由于行业集中度在低位徘徊,使得新进入者不断增多。另外受益于2013年至2015上半年以来的结构性牛市,中小板、创业板有强势表现,各类型基金多数上涨,特别是股票型、混合型和指数型以及分级类基金表现居前。单边做多为我国传统投资导向,从2015年6月以来收益表现看,如何应对市场大幅回测仍是公募基金的“阿喀琉斯之踵”。

然而中国公募基金的发展问题、发展困境与未来趋势是投资者需要关注的方面。我国公募基金现如今的管理规模较小:2014 年我国开放式基金只有美国共同基金的3.2%,与我国经济体量不匹配;同时配额比例偏低:基金持有者中73%为个人,但在我国家庭财富配额中,基金投资占比只有 3.3%;在我国公募基金中,货币基金过强:过去以偏股型为主,现在货币基金已占半壁江山;我国公募基金的业绩评价也较为短期化:专业化的投资能力仍是公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

细分来看,我国公募基金依然以国资背景为主:券商有业务优势,银行有渠道优势。股东数量上券商系占优,资产规模上银行系占优。

目前,中国公募基金正面临的五大困境。第一:近十年中国股市大盘牛短熊长,导致大部分时间内注重相对收益的基金业绩表现平平;外部竞争加剧也使得中国公募基金受到挤压,比如信托产品收益率高,且有刚性兑付优势,银行理财产品具备渠道优势,券商资管产品规模迅速扩大;另外业内产品基本同质,主要股票和货币为主,产品大同小异;同时销售成本高昂,尤其主渠道银行尾随佣金高昂,挤压了基金公司的盈利空间,行业尾随佣金一般占营销支出的比例约三分之二;我国公募基金还面对公司治理错位的局面。股东重视规模,客户关注回报,但是基金经理的股权激励缺失,导致了基金经理和客户的高流动性。

综上所述,中国公募基金未来发展将有趋势,首先规模将得以回升:在收入倍增计划下,居民财富及养老金积累是驱动规模上涨的源泉;货币、指数、分级等基金占比提升,将使得其种类日渐丰富;衍生品等投资工具创新带来多样的投资主题,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将出现更多另类投资策略创新,使其更加多元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带来账户为主、流量导入的销售模式和个性定制、第三方评价的特色渠道;在全球投资方面,人民币逆转单边趋势,沪港通会给基金业带来跨市场一站式理财机遇;未来大品牌和小精品共存,我国基金市场集中度已经达到美国水平,特色中小公司也在竞争中稳固,行业也将更为集中;新《基金法》提出可实行专业人士持股计划,利益统一、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的公司治理创新尝试已经展开;同时综合金融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基金的子公司从通道转为类券商,成为业务创新引擎。

阳光私募:能人辈出,暗潮涌动

在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中,阳光私募尤其引人注目。2015上半年阳光私募产品规模已近1.3 亿元,自私募证券基金改备案制来,阳光私募规模爆发增长。百亿级别的私募证券机构日益增多,同时微型基金增多,行业分化也进一步加剧。在如此大浪淘沙的环境下,私募基金以追求绝对收益为主旨,业绩整体跑赢市场,宏观策略类表现最佳。

私募证券基金自2014年初实行备案制以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尤其在牛市行情启动后,私募基金积极入场,发行量激增。据万得资讯2008―2015年的阳光私募统计,阳光私募产品的历年发行数量逐年递增,年均增幅在40%以上,2015年上半年共发行12189只阳光私募基金,发行规模达1548亿元,远超2014年总额。截至2015年6月30日,基金业协会披露已备案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已有5852家,备案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9429只,私募证券基金的管理规模已达12577.39 亿元,突破万亿元关口。2015年私募证券基金平均发售规模为0.94 亿元,体现出小型化和风格化趋向。

阳光私募以追求绝对收益为主旨,股票型基金是私募行业的传统产品,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刺激了股票型私募证券基金的发行,新发股票类产品占比高达85%;同时私募业较好把握了投资者对于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偏好,债券型私募产品发行规模逐年稳步扩大;在其他类中对冲、量化、期货类基金产品也不断涌现,创新能力为私募理财产品显著竞争力。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备案的阳光私募管理人为5852家,私募机构的增长数量已较2014年年底(2185家)增长超过160%。在阳光私募机构数量飞速增长的同时,行业集中度也已大幅提升。根据格上理财调研的2314家阳光私募机构的管理规模,截至2015年7月12日,管理规模在10亿以下的私募机构占比最高,占私募行业总量的89%,其管理的资产总规模仅约占行业总量的20%;50亿以上的私募机构则已从2014年初的7 家上升至51家,约占私募行业总量的2%,而其管理的资产总量达到行业总规模的40%。

截至7月12日,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的私募机构共28家,在2014年一季度自主发行之前,只有景林资产、重阳投资、青骓投资3家私募机构的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在阳光私募市场的认可度和关注度均得到大幅提高后,投资者在选择阳光私募基金时,长期业绩卓著的老牌私募机构,以及短期爆发力惊人的私募新秀,都有机会聚集大量人气。

总体来看阳光私募基金长期业绩表现高于基准。市场化的淘汰机制也是私募证券基金超越市场收益的主要原因(业绩不佳的私募基金提前清盘后将不再计入私募基金指数样本)。以不同的投资策略划分,2015年上半年各类基金收益率优秀,这其中又以权益类( 定增平均收益率为60.53% 、股票多头平均收益率38.57%),宏观策略类(平均收益率71.90%)最为抢眼。2015年上半年市场整体处在上升通道,市场风格切换明显。这为擅长灵活配置大类资产、把握不同风格市场特点的宏观策略基金提供了契机,在2015年上半年每个月都取得了正收益。

相比于2015年上半年,6月股市剧烈下挫之后,阳光私募的发行就开始滞缓,市场处于观望状态。根据格上理财的统计,7月阳光私募发行量551只,同比下降48%。市场巨震过后,阳光私募发行遭遇骤冷,私募机构大多持观望态度,已开始收缩战线。与此同时阳光私募收益率也开始下滑,7月总体收益率为-5.95%,其中股票类基金平均收益-7.53%,组合基金平均收益-7.81%,表现居后。

此外,私募清盘潮也开始袭来,2015年以来提前清盘的私募基金产品达1372只,其中未到合约约定而提前清盘的数量高达446只,占总清盘数字的32%。其中,6 月、7 月和8月是清盘的高峰期,共有206 只产品提前清盘。目前市场上还有不少产品徘徊在清盘线附近,一般主动管理型私募产品的清盘止损线在0.8左右,截至9月30日,净值在0.8以下的阳光私募共1150只,占总数的9.8%。此次大幅清盘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6、7月份市场急速下跌,导致产品回撤大幅增加;投资者对权益类产品的谨慎情绪蔓延,避险需求持续扩张,多家私募遭巨额赎回;监管层清理场外配资也给其带来影响,如伞形信托计划提前清盘的公告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多只伞形结构信托产品提前终止。

券商资管:通道仍居主力,主动徐徐欲立

自2012年以来,受审批管制放松、投资范围拓宽、银证合作等一系列政策的利好影响,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呈现出几何式上涨的趋势。从募集与投资的方式看,券商资管业务由集合资管计划、定向资管计划和转向资管计划三部分构成。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范文第3篇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显著。2009年下半年,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固定资产投资推动下,国内经济形式迅速好转。但是随后在欧债危机引致全球经济徘徊,经济前景不确定的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形势日趋严峻,导致我国宏观经济不景气,国内GDP增速下滑明显。很多首次公开募股(简称IPO)客户企业受经济波动影响,盈利能力下降,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在提交上市申报材料后业绩大幅下滑,而撤回申报材料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国内投行的业务范围较为狭窄,产品比较单一。当前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IPO、再融资和并购重组上。相比世界上其他主要资本市场,我国A股市场IPO发行的市盈率较高,因此,A股IPO受到国内企业追捧,同样也受到各券商投行的青睐。但自2011年以来,投行业务受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2012年下半年至今,IPO上会和发行暂停,产品单一的影响表现地更加突出。

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

广义的投资银行,是指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机构,其业务包含混业经营背景下的几乎所有的金融市场业务,涵盖证券业务以及与银行业、保险业相关联的业务,同时也包含部分不动产投资、个人金融零售及零售投资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投行业务应体现灵活特性,而不能拘泥于其一。

与国际投行相比,我国投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投行业务产品单一,主要集中在股票融资上,业务面狭窄,抗风险能力较低。例如,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中国投行在债券承销,特别是财务咨询业务上,与国际投行还有相当差距。比较高盛集团和本土证券公司——中信证券2010年的收入结构可以发现,财务咨询、股票承销、债券承销三项具体业务,在两者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42.87%与3.29%,30.40%与78.23%,26.74%与18.48%。

2012年5月召开的中国证券业创新大会上,证券业协会也认为证券公司“专业服务能力不足”,并在业内进一步掀起关于投行创新的讨论。尤其是在国内股权融资基本处于暂停的背景下,国内投行创新模式已经初见启动,各家投行已经意识到必须摆脱单一且高度依赖IPO的传统业务模式,他们认为IPO只是投行多项业务的一部分,再融资、并购等业务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主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尝试延伸投行业务链条,提供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股权激励、并购重组、投资顾问等全方位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据报道,目前初见端倪的投行转型模式包括:工作重点转向非IPO业务,从投行生产线到投行产业链的战略转型,组建跨投行综合销售服务部门等等。

目前,监管部门对投行业务监管也出现一些新变化:强化IPO中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大惩罚力度,并明确投行在IPO中需承担的责任;加速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扩大包括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在内的债权市场等等。总之,券商、投行的未来在于突破单一业务模式,转向提供投融资服务并以服务实体经济多样化、以服务客户利益诉求多样化为目标。

未来,投行业务的发展将主要呈现以下趋势:首先,并购重组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投行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由于实体经济中行业发展到某一阶段需要进行产业链的整合,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部分行业已经进入了行业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的阶段,因此,未来投行将在并购重组业务上取得长足发展。其次,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供服务。未来,随着“新三板”、场外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和成熟,投行业务将在这些新兴业务板块取得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目前的A股市场。最后,金融脱媒将带动债权市场发展。随着全球金融脱媒浪潮的来袭,国内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模式将面临较大的冲击,这其中就包括投行、信托等在内的提供债券融资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投资银行的路径选择

路径选择一:产品多元化

发展多元化股权市场产品。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一直是监管部门努力的方向,证监会已经出具政策措施对包括债券、非上市公司债券交易市场等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行为予以支持。证监会于2012年6月15日公开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并于9月28日正式,自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新三板扩容与四板业务启动。2012年9月20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该公司为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股份公开转让、融资、并购等相关业务提供服务。目前天津、重庆、上海、深圳、广州、浙江已初步建立或正在建立区域性股权市场,有的券商也参与其积极筹备中。

目前沪深主板上市公司约有2400多家,中小板上市公司约有70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约有350多家,而新三板挂牌的公司约有300多家,四板市场则刚刚起步,整个股权融资市场呈倒金字塔结构。无论从相对数量上还是绝对数量上,非上市股权融资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发展多元化债券产品。目前国内债券市场内部结构突出表现为政府债券与信用债券发展不平衡,国债、央票及政策性银行债券在规模上占比超过80%。因此,未来三年信用债券将从规模上和发达程度上有较大发展。2012年11月末,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告,继中金、中信之后,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光大证券、中信建投、广发证券、东方证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银河证券、国信证券获得开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的资格,标志着中票、短融等银行间交易商会品种的承销逐渐向证券公司放开。

发展多元化并购重组业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的独立财务顾问必须由保荐机构担任,证券公司有先天的业务开展优势,目前公司并购重组的主要业务也是这类业务。近年在中国证监会的鼓励和推动下,市场不断尝试并购重组创新活动,上市公司收购活动从简单的非流通股协议转让模式,发展到二级市场竞购、要约收购、定向发行、换股合并等多种模式并用。同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也从单纯的资产购买或出售,发展到与定向增发相结合的注资活动。从交易手段上看,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从单纯的现金交易,发展到债务承担、资产认购、股份支付等多种手段并用。因此,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应以推动业务创新作为战略重点。

路径选择二:加强协同合作

加强与直司的合作。2011年7月8日,中国证监会机构监管部《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监管指引》,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投行与直司的合作。除证监会同意外,公司及相关部门不得借用直投子公司名义,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开展直接投资业务。然而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条件下,直接投资业务可以有效降低投资成本,投行部广博的客户资源与专业团队,也具备为直接投资业务提供强有力支持的基础。

加强与投行产品销售部门的合作。随着投资银行业务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产品销售也将多元化发展,投行可承销的产品包括:首发股票、公开增发、非公开增发、配股、企业债、公司债、可转换公司债、创业板上市公司私募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等。随着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推进,未来股票承销可能改变现阶段的纯卖方市场,场内销售将进一步强化买卖双方的价格博弈,场外销售将进一步强化市场资源的积累与联系。此外,经纪业务部门由于具备广博的客户基础,可以为投行产品,特别是私募产品的销售提供长足的支持。

加强与资产管理部门产品设计的合作。2012年10月19日,证监会正式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和《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此次修订适度扩大了投资范围,扩大了资产运用方式,调整了资产管理的相关投资限制,允许集合计划份额分级和有条件转让。从本次监管规则的修订可以看出未来资产管理业务宽松化的趋势。资产管理部专注于服务投资者,强调对投资产品的设计,而投资银行业务专注于服务融资方,强调融资产品的设计。传统的公募产品由于受到相关法规的限制,需建立信息隔离机制,但强调服务客户的私募产品的交互式沟通合作对双方业务开展均有促进作用。

加强与研究所的合作。投资银行与研究所一直保持着传统发行与研究的合作。其中IPO中的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则是承销机构的法定义务,但目前国内研究部门主要是针对投资者做卖方研究报告,研究所的收入来源也主要是分仓收入,长远看研究所的收入应逐渐由分仓向销售转移。投行的优势在于行业与产品的深入接触与了解,而研究所的优势在于信息的提炼分析与对比预测。随着投资银行产品多元化的发展,在合规的前提下,加强合作可以使双方优势形成较好的互补。

路径选择三:加强外部合作

除了证券公司内部协作外,加强外部合作也是券商和投资银行一条重要的发展路径。例如,在银行和证券分业经营的形势下,银行具有集中较大的资金和客户的规模优势,证券公司则有通道、人才和专业性的技术优势,两者可以互相借鉴,并利用各自的优势创新发展。

设计综合融资方案,共同培育优质客户。为满足客户多样化融资需求,银证双方可根据客户需求,合作为客户设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个性化融资方案。方案项下可包括流动项目融资、公开发行上市、资金贷款、中长期贷款、短期融资券等丰富内容,以满足企业对于不同期限、不同价格水平的资金需求,使客户在银行和证券的共同扶持下发展壮大。同时,证券公司发行、承销证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募集资金按规定应存放于银行的专项账户,证券公司可以与银行进行合作,签订三方监管协议。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银行控股集团;衍生品;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2-0096-03

银行控股集团泛指广义的银行业,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全能型银行集团。风险管理一直都是银行业的核心业务,即便在没有金融衍生品的年代也是如此。因而,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银行业自然成为市场重要的参与机构。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飞速发展,许多著名的国际银行集团各项业务几乎都涉及到衍生品,衍生品业务已经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并对国际银行控股集团业务模式和发展战略]变产生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与之相比,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参与金融衍生品的程度非常有限。因此,对国际银行控股集团金融衍生品参与情况的分析与总结有助于为我国机构投资者更好地参与衍生品市场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一、国际银行控股集团参与金融衍生品概况

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发源地及主要创新领导者,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在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占有绝对领导的地位,其从规模和交易品种上几乎垄断了整个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美国银行控股集团在场内和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中扮]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发行商又是做市商,既参与其中又是整个市场流动性的提供者。

1. 国际银行控股集团金融衍生品业务规模

截至2010年底,美国最大的25家银行控股集团的总资产为13.35万亿美元,它们持有的金融衍生品名义价值为297.99万亿美元,占比分别达到74.0%和99.2%,几乎控制了美国整个银行业的金融衍生品业务,

1999年~2010年,国际银行控股集团的金融衍生品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连续12年的正增长,即使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也没能阻止金融衍生品业务前进的脚步。美国银行业金融衍生品业务规模从1999年的39.97万亿美元暴增到2010年的297.99万亿美元,增长了7.8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18.22%。

美国TOP25银行控股集团的场内金融衍生品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场内期权增长速度快于场内期货,但波动较大;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规模几乎连续12年正增长,即使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只有信用类衍生品合约名义价值出现了小幅下降,场外互换、远期和期权规模仍在增长。

衍生品业务规模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OCC。

2. 国际银行控股集团金融衍生品业务结构

美国规模排名前5的银行控股集团分别是

J.P. 摩根、美国银行、花旗银行、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它们以60%的总资产占比控制了94.8%的金融衍生品业务。图2给出了以J.P.摩根为代表的美国五大银行控股集团在2010年末的金融衍生品业务构成情况① 。图2显示,五大银行控股集团的金融衍生品业务构成较为类似,总体呈现“小场内,大场外”的特征。从占比上看,场内金融衍生品交易占比最大的是花旗银行,也只有7.2%,最小的是摩根士丹利,仅有2.3%;从绝对金额上看,持有场内金融衍生品合约名义价值最大的是美国银行,衍生品合约名义价值为4.18万亿美元,最小的是摩根士丹利,衍生品名义价值为0.99万亿美元。从金融衍生品的品种构成分析,场外交易的互换衍生品是最大的品种,以下依次是场外期权、场外远期、场外信用类衍生品、场内期权和场内期货。

TOP5银行控股集团中J.P. 摩根、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三家的金融衍生品数据披露超过了10年,图3给出了J.P.摩根为代表的三家银行控股集团在1999年~2010年间金融衍生品持仓结构的变化情况,信用衍生品和利率衍生品市场的飞速发展生动地反应在了这些国际银行控股集团的衍生品合约上。

数据来源:OCC。

二、金融衍生品对国际银行控股集团发展模式的影响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加速发展使得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1. 金融衍生品拓宽了国际银行控股集团的盈利模式

许多大的投资银行渐渐将注意力转向主要交易、证券投资(相当大的一部分投入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等高风险高收益业务。其代表机构是所谓在前两年先后倒下或转型的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贝尔斯登。这类投资银行的特点是纷纷变合伙人制为公开上市股份制, 以筹集更多资本,从治理结构上打造了业务扩张平台。股份化后的美国投资银行因不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约束,采取高杠杆率扩张业务规模,追逐高额利润和扩大市场份额。从2003年以来,它们的杠杆率都从十几倍跃升到30倍以上,远远高于商业银行和其他投资银行。由于市场存在充足的低成本短期批发资金,刺激了这些投资银行采用影子银行模式,利用批发市场短期资金来源投资长期资产,以结构性投资实体(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IV)方式从事表外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资产扩张。在交易业务中,从当初的证券发行造市商向自有账户交易、证券投资,特别是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业务大举扩张,金融衍生品及其相关业务很快成为它们主要的收入和盈利来源。根据相关数据,高盛68%的收入来自于自营交易,其中大部分为金融衍生品交易和投资收益,而依赖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和商务咨询的服务收入仅仅占到总收入的17%;美林和摩根士丹利的这一占比也分别达到是21%和4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品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开展金融衍生品相关业务。在1999年~2010年的12年间,美国各大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收入水平也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12年里,J.P.摩根、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在金融衍生品业务上的总收入分别达到627.4亿美元、141.8亿美元和221.0亿美元,特别是J.P.摩根连续12年实现金融衍生品的正收益。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可比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J.P. 摩根、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在金融衍生品业务上的收入较1999年末分别增长了171.9%、289.8%和111.4%,分别达到78.26亿美元、30.95亿美元和49.82亿美元。2009年~2010年,由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弱,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业务收入出现了大幅度反弹甚至创了历史新高(如美国银行、花旗银行),这显示了金融衍生品相关业务巨大的盈利能力。

2. 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推动国际银行控股集团加强风险管理

同样是大规模的进行金融衍生品自营交易,但华尔街五大投行的结局却迥然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风险控制。高盛优秀的风险控制技巧使得其在这次由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存活了下来。2006年底,高盛使用的风险管理模式平均每天要收集2.5万个数据进行风险测试,当次级债风险尚未充分暴露时,风险控制系统已经发出了预警信号。在2006年12月,高盛的各种指标,包括VAR及其他风险模型,开始显示有某种错误发生。不是很大的错误,但是错误足以警告需要开展更仔细的观察。在接下来的2007年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里,高盛与其他投行做着相反的事情――利用衍生工具在抵押贷款市场上保持净空头部位,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美国TOP25商业银行2003年

第1季度到2009年第4季度的面板数据,建立金融衍生产品对商业银行收益影响分析模型,考察金融衍生品交易行为对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在整体上来看,利率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收益影响不大,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利率金融衍生品有效地规避利率风险;相对于利率风险来讲,由于商业银行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受多种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汇率金融衍生产品对商业银行收益的影响较为显著,从而促使商业银行不断增大了对汇率衍生产品的使用;而信用衍生产品的持有头寸则与商业银行组织发展的健康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健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尚处在萌芽状态,金融工具品种少,国内对国际上期货、期权、互换等产品知识又欠缺,这给我国证券公司的参与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2010年,我国证券市场先后推出了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基础金融衍生品的推出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大大激发了我国证券公司的创新热情。随着我国金融衍生品等创新业务的不断深化,我国证券公司的创新能力、盈利模式和风险管理能力将不断增强,有望彻底告别证券公司靠天吃饭的局面。

1. 提升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参与股指期货,利用股指期货可以做空的特点,可以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降低调仓对市场产生的影响。股指期货还有交易成本低流动性好的特点,这也使得证券公司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冲击成本和交易成本。

有了股指期货这一基础性金融衍生品,将大大提升证券公司对自有资金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证券公司的投资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例如,证券公司在参与定向增发或者非定向增发的过程中,用适量股指期货对增发品种进行套期保值,从而锁定折价增发收益;又如证券公司在进行大宗交易时,可以用适量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锁定折价交易的利润。

2. 有利于证券公司其他业务的开展

除了证券公司自营业务以外,股指期货还有利于证券公司其他业务的开展,特别是融资融券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范文第5篇

很有意思的是,就在金融危机之时,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非常活跃,发行主体各异,几乎涵盖信托、银行、证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产品结构各有千秋,规模之大,种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从这些理财产品的运作中,我们看到了影子银行的影子——具有银行的传统功能但较少受到监管。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兼财富管理中心主任殷剑锋研究员、财富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增武博士主编的《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影子(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2010~2012)》一书,则直接回答了这一问题。他们把以理财产品市场为主的结构性融资安排视为影子银行。尽管持这种观点的并非少数,但将内在的逻辑和机理进行详尽系统论述的并不多见。尽管国内就影子银行和理财产品的论述不少,但大多支离破碎,要么是有关某些单项业务的描述,要么是用国内的实践来验证国外文献的论述,像该书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充分揭示其中运行模式、存在逻辑和银行业影响的著述很少见到。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财富管理中心近年来一直跟踪以理财业务为主的各种资产管理类业务的发展,每年都发表相应的研究报告,如果说以前的报告偏重于理财产品市场的描述和银行理财产品评价的话,那么该书则更加系统、更加宏观。

从系统性来说,该书不仅对中国的影子银行及银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理论分析,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规模及相应的信用扩张机制,并且分别就中国现有的影子银行作了专题研究:银行同业业务、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信托业和证券投资基金的特定资产管理业务与股权资基金业务。由于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地方政府融资和房地产融资有着巨大的关系,该书专门对地方债务规模进行了测算和偿债能力分析。这种系统的分析,让我们比较全面地看到了各类理财市场的发展规模、主要结构、运营特点以及风险特征。

从宏观性来说,在以往的报告中,虽然对中国银行产品市场进行了综述,但聚焦于银行自主的理财产品,重点是对各种理财产品和各行的理财产品进行评价,放在比较微观的层面。而该书不仅展示了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态势,介绍了信托、基金、保险等其他资产管理业务(财富管理)的发展,涵盖主要的理财市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其运作流程,揭示了对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的宏观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也更加符合中国社科院作为国家智库的身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揭示了在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业务中,我们看到了无处不在的“银行的影子”,这是非常有见地的。大量的影子银行业务中,都有银行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是关键角色,这既说明中国银行业积极开展银银、银信、银证和银保等跨机构、跨行业合作的良好适应能力,但同时说明中国金融体系中银行的主导性。这些创新给银行带来收入结构变化和盈利增长的同时,也增大了信用总量、杠杆率,弱化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隐藏着巨大的系统风险。这使得银行自身和相应管理部门不得不引起重视。

该书向我们充分揭示了中国影子银行背后的秘密,肯定了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本身是金融创新的一部分,具有正面意义。中国人从来就不缺乏创新能力,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表明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中国金融改革激发了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同时,该书较为充分地揭示了其形成机理和风险结构。这种创新也充分体现了现行中国金融体制下巨大的政策套利和监管套利空间。

不可否认,如果没有长期的跟踪研究,即使影子银行这个话题很有卖点,也无法全方位地以影子银行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理财产品市场(财富管理市场)。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范文第6篇

证监会最新颁布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在基础资产、交易机制、核审时间、评级和参与主体方面都给予市场更大的发展空间,并通过隔离机制满足了发行人资产出表需求,全面松绑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然而,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仍呈现多头监管、市场分割的局面,一些配套的法规制度有待完善,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的开展仍需花大力气去研究和推动。相比成熟市场规模,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方兴未艾,只有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市场融合、降低市场门槛、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券商才能接住资产证券化这块馅饼。

松绑信号明显

2013年3月15日,证监会《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允许符合具备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等条件的证券公司申请设立专项计划、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总体上看,新规体现了证监会全面松绑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意愿。在本次新规前的试点阶段,证监会主导的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载体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仅允许以企业债权和资产收益权为基础资产发行产品,且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要求“逐项审批”,基础资产范围狭小导致产品规模偏小,而发行过程繁琐且难以预期,市场影响力微乎其微。

本次新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突破。第一,基础资产扩大,包括财产或财产权利及其组合,亦明确包括了信贷资产、基础设施收益权、应收款、信托受益权和商业物业不动产财产等财产权利。第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资产虽然未被确认为信托资产,但明确了券商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特殊目的载体,实行破产隔离,满足发行人资产出表需求。第三,资产支持证券可以在交易所、协会报价系统和券商自办柜台交易,支持管理人以自有资金参与的做市制度,流动性大大增加。第四,虽然产品依然实行审核制发行,但明确审核时间为两个月,审核周期缩短。第五,不强制产品评级,为私募发行的降低成本增加了可能性。第六,市场开放,包括基金、期货、银行、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也可照此规定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不过,新规的落地还有待监管部门出台更多的配套政策,例如虽然上交所和深交所都了办法明确为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提供转让服务,但做市和回购制度尚不完善。此外,新规为证监会的规定,其他金融机构是否能够照此办法实施,仍需要取得其他监管机构认可。又如,虽然证监会明确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特殊目的载体, 但会计上具体如何处理尚不明确。又如,银监会2010年底曾经《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的通知》,部分银行自身照此细化制定的《信贷资产转让管理办法》甚至对交易对手也有较严格的规定,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能否顺利发行,还需要银监会对此通知进行重新解释乃至修改。

当前,国内除了证监会主导的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形式资产证券化以外,还有以银监会和央行主导的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导的企业资产支持票据(ABN)(表1)。但这两个市场也面临着各自的困扰。例如,银监和央行主导的ABS市场仍是扩大试点阶段,尚未转入常规,其最大的瓶颈在于试点期间的额度控制。中国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利率市场化,未来银行储蓄向各种金融产品流动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银行业贷款余额即将超过70万亿元,中长期贷款超过33万亿元,银监和央行主导的ABS市场试点区区500亿元额度,显然无法满足商业银行日益增长的信贷资产出表的需求。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的ABN市场,其基础资产范围受限,且期限偏短,不能有效满足资产出表的需求。

不过,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导的票据市场一直是ABN市场,灵活、便捷、友好的注册发行机制广受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好评,这一优势会令ABN市场对于企业的期限较短的资产证券化需求有吸引力。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立5年间,债务融资工具已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要品种之一。2012年全年,包括短融、中票、超短融、定向工具等在内的债务融资工具共发行2.6万亿元,存量规模达到4.2万亿元,远超企业债与公司债规模。但是,ABN市场也有其不足。首先,央行1号文件《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将ABN限定在了非信贷资产上。其次,中国迄今为止发行的期限最长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期限为15年,且附第10年末发行人上调票面利率选择权及投资者回售选择权,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期限可达25年甚至30年以上。最后,ABN目前并没有资产的真实出售和风险隔离,资产的原所有者将作为第二偿付来源,资产不能出表。2012年曾经有媒体报道交通银行拟在上海证交所大宗交易平台试水信贷资产证券化,率先出售基建项目存量贷款,但最终并无结果。显而易见,分割的市场局面之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监管协调。

券商试水资产证券化

2012年以来,券商一直在积极参与布局资产证券化业务。除了在创新业务研究上投入大量人力以外,不少券商还在业务实践上进行探索。目前,券商已经完成发行或者已经通过证监会审批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如表2,其中,华能澜沧江第二期水电上网收费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上海隧道股份大连路隧道应收专营权收入资产证券化产品分别在2013年1月26日和5月3日已获证监会核准,正在发行准备当中。其他已经向证监会提交申请的还有阿里巴巴1号小贷债权资产证券化产品、上港集团资产证券化产品、如帛港区BT项目回购资产证券化产品、浦发集团BT回购资产证券化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海印股份公告称拟通过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融资,基础资产为原始权益人经营管理的特定商业物业五年经营收益权,这表明以商业物业收益权为基础资产的类REITs式专项计划有望面世。

潜在市场规模超10万亿元

国内资产证券化起步晚,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参照成熟市场来看,国内资产证券化发展空间广阔。根据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SIFMA)的统计,截至2011年末,美国ABS和MBS存量合计达到10.3万亿美元,占同期债券总存量的28%。2011年,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为1.7万亿美元,仅次于同期美国国债的发行量。此外,2012年欧洲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也超过500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2012年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总和不到300亿元,而从过去8年中国资产证券化总量来看,累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尚不到2000亿元,发行量和存量都明显偏小,预计该市场潜在规模应该超过10万亿元,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大发展令人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证券化在中国仍然属于新生事物,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产品本身在发展初期制作稍显复杂,中介机构经验不足,在融资效率和成本上,对发行人的吸引力可能不如短融、中票等其他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在银监会央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各自主导的市场中,各自有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多头监管人为割裂了市场。只有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协调监管,给予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和投资更多的税收减免,打通不同市场之间的壁垒,降低准入门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才能使得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蓬勃、健康地持续发展。

特邀述评嘉宾:

张海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

资产证券化:另辟通道

中国资产证券化试点于2005年正式步入制度轨道,分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和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试点两大类,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暂停了新产品的发行。后危机时代崛起的金融产品如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券商资管产品等,都融入了资产证券化的一些技术和特点,相关的通道类业务也迅速膨胀起来。

2013年3月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作为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的法律地位和运作机制进一步明晰化,2012年11月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打开了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专门的子公司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的闸门。围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券商和基金有了探索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的新天地。券商和基金都摩拳擦掌,希望在资产证券化领域抢占先机,那么切入点和发展重心应放在哪里?传统通道类业务的跑马圈地亢奋犹在,既有模式是近期抢占市场份额的便捷方式。但对于券商和基金而言,如何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确立和巩固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更为长远的根本问题。

证券化带来自主新通道

“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严重压缩着通道业务的利润空间,同质化发展的结局必然是价格战。对于券商和基金而言,差异化发展的空间在哪里?

最为直接的差异化发展空间来源于监管差异,比如信托业在房地产和票据等领域所受的限制,以及银行理财产品对于非标债权资产的限制,为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留下了一定的差异化空间。

更为广阔的空间可能在非金融企业资产证券化领域。券商可以从企业客户的需求中找到合适的项目并设计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而根据《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基金在非专项的特定资产管理业务中可以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投资链条,即投资者购买基金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特定资产管理项目)、证券投资基金购买券商特殊目的载体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特殊目的载体购买非金融企业资产。这一投资链条的项目与客户两头资源不再由银行掌控,这种券商和基金独立开辟的“通道”有利于保障其盈利空间,和迄今为止银行业主导的传统通道业务有了很大不同。

与此相关,《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还允许券商资产证券化投资于信贷资产,这类业务的资产来源于银行,但资金来源可以摆脱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依赖,因为证券化新规允许基金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这就帮助券商和基金避免了传统通道业务中两头受制的困窘。

以客户价值明志,以风险管控致远

在资产证券化的新天地中,抢占市场份额有其重要性,但不应迷失于短期成败。仅仅专注于抢占市场份额的先机而失去建立可持续优势的先机,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结果必然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赢了一场战役输了整个战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为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规模至上的传统通道模式在尽职调查和风险披露方面存在硬伤,因而深陷“刚性兑付”的迷局而难以自拔。

近日,证监部门对保荐机构的严查整顿,重创了在IPO保荐业务中追捧“纯通道”盈利模式的一些投行。粗放的通道模式和通道文化的危害,岂止限于IPO保荐业务,其实也存在于金融产品创新领域,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受到的质疑和诟病就是例子。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影子银行;界定;统计;框架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11-0038-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11.08

中国影子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满足经济社会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影子银行受到的监管比较有限、资金运作的透明度较低,造成其在经营中积累了一定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对影子银行范围的界定、构建统计分析框架是规范影子银行业务重要的基础工作。

一、影子银行的界定

(一)国外影子银行的界定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 system)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McCulley(2007)提出,他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非银行投资渠道、工具和结构性产品杠杆化的组合”。200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提出了“准银行”的概念,指对传统银行信贷(或以信贷资产为基础的证券)进行调节,主要依赖资本市场融资。金融稳定委员会(2011)认为影子银行在较为宽泛的视角下可以看做“非正式银行系统实体和活动的信贷中介”。综上所述,当前国外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是:“在银行系统之外进行资产证券化活动,尤其是从事或促进杠杆和转换类活动的金融中介,它们不受监管,不能得到公共部门直接的流动性支持”。这些金融中介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还包括银行、担保人、承保人、信用违约风险保护卖方、信用评级机构为影子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机构。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界定

中国尚未形成像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那样的影子银行系统,国内学者对中国影子银行并没有统一完整的定义。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包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证券公司集合理财、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票据公司、具有储值和预付机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等融资性机构。国内目前对影子银行内涵较为权威的定义是2014年1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107号》文),该文对“影子银行”给出的界定,即影子银行被分为三类: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产品等。

可见,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无银行之名、行银行之实的机构和业务,大致包括以下两类:“银行的影子业务”和“影子银行的业务”。前者主要指正规银行出于规避监管或者监管套利的目的,将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移出表外形成的机构和业务,如银行的表外理财业务、信托投资业务和各种银行系特殊目的载体等。后者主要指近年来涌现的,与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不直接相关、但其业务涉及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或期限转换的机构和业务,如非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1]。

(三)国内外影子银行的主要区别

一是表现形式不一样。国外的影子银行是通过证券化连接起来的完整信用链条,系统中的每个产品都发挥着某一金融中介功能,整个影子银行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中国的影子银行大多都是独立存在的,与银行、相互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是一个较为松散的体系。二是运行机制不一样。国外的影子银行是以证券化为核心,在各种证券化和再证券化产品交易的基础上,将机构、业务联系起来,属于交易型金融机构;中国影子银行更多是充当补充银行融资的角色,是典型的融资型金融机构。三是融资模式不一样。国外影子银行主要从货币市场、养老基金市场、证券市场,通过发行资产支持票据(证券)等金融工具进行批发性融资;中国影子银行主要通过向企业和个人募集资金进行融资,本质上还是一种零售性的融资方式[2]。

二、国内影子银行的存在形式及规模测算

(一)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

1.第三方理财。第三方理财机构是指独立于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之外,为客户提供理财规划服务的非金融中介机构。但目前国内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主要业务不是理财规划而是销售理财产品,以信托产品为主。

2.新型网络金融公司。《107号》文中“网络金融活动”指网络融资平台、网络信用平台等机构。网络融资平台通常包括P2P(Person to Person,个人对个人贷款)、众筹,被看做阳光化的民间借贷。P2P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借贷双方交易进行撮合,辅之以第三方机构(如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对本金及利息提供担保。众筹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指通过互联网方式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其不以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投资者获得的回报通常不是资金,而是筹资者实现创意后生产的产品。

(二)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

1.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

2.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一般由省级政府部门负责监管。

3.典当行。亦称典当公司或当铺,主要以财物作为质押进行有偿有期借贷融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典当行管理办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典当活动的企业法人。原则上只要来源合法、产权明晰、可以依法疏通的有价值物品或财产权利都可以典当,典当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4.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目前金融机构租赁公司由银监会监管,非金融机构租赁公司由商务部监管。

5.私募股权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筹集资金从事私人股权(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基金,在我国,将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投资上市公司股份(PIPE)的投资基金也纳入私募股权投资范围。

(三)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

1.银行表外理财产品。并非所有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是表外业务,保本型理财产品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属于表内业务,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属于表外业务。因此,只有非保本型产品可计入影子银行。

2.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是指仅仅管理公司通过发行基金单位的方式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实现预定投资目的而设立的特定目的载体(SPV),证券投资基金由基金托管人(具有资格的银行)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共担投资风险、分享收益。在我国属于影子银行范畴的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是指投资于货币市场上短期有价证券的一种投资基金,及货币市场基金。

3.资金信托投资计划。资金信托投资计划是指受托人(信托机构)接受委托人委托,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以委托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为目标,实现对受托人资产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而设立的特定目的载体(SPV)。在我国,资金信托计划以信托受益权转让的方式,将银行资金转入企业,银行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和自有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

4.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期货、基金等金融投资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及限制,对客户资产进行经营运作,为客户提供证券及其它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的行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按照《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监会令〔2012〕第87号)的要求从事为单一客户、多个客户或者为客户办理特定目的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基金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是指基金公司按照《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证监会令〔2012〕第74号)向特定客户募集资金或者接受特定客户财产委托担任资产管理人,由托管机构担任资产托管人,为资产委托人的利益,运用委托财产进行投资的活动。

5.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是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管理人,向投资人发售标准化产品份额,募集资金,由托管机构担任资产托管人,为投资人利益运用产品资产进行投资管理的金融工具。产品限于向境内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具有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合格投资人发行,包括向单一投资人发行的定向产品和向多个投资人发行的集合产品。

(四)规模测算

依据公开可查询资料,截至2013年末,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约为29.7万亿元,为同期银行总资产的20.5%,占2013年GDP的52.7%。结构上看,影子银行以金融机构影子银行业务为主,达到25万亿元[3],占全部影子银行规模的84.2%。其中资金信托计划8.2万亿元,券商与基金资产管理计划7.5万亿元,银行表外理财5.5万亿元;传统金融体系外的影子银行规模约为4.7万亿元,其中私募股权基金1.2万亿元,融资性担保公司0.6万亿元,融资租赁公司1.1万亿元[4-5]。

三、影子银行统计分析框架

影子银行的统计监测既要能反映、评估影子银行发展状况和面临风险,也要能与传统金融机构合并展现我国金融整体运行情况,同时还要能体现出影子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关联性、风险传染性[6]。因此,影子银行统计监测应采用“顶层设计、多方联动、重点突破、信息共享”统计原则,形成与传统金融机构既独立、又协调的监测体系。

(一)影子银行统计的基本原则

1.居民原则。影子银行统计的地域依据机构、业务的常住性进行判断。常住性概念与国民经济核算、货币与金融统计常住性概念一致,依据经济领土和经济利益中心来划分。一个单位、业务在一定经济领土内有经济利益中心,那么这个单位就是该区域的常住单位。影子银行统计对象是一国常住单位的金融活动。

2.法律属性原则。法律属性是指某个机构或某项业务具备实体①或准实体②的法律地位时,相关业务才纳入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由一定的组织结构来承载,影子银行体系是多个市场的组合,在这个体系中的金融实体,一方面融入资金形成负债,另一方面运用这些资金购入各种金融工具形成资产。

3.避免重复统计原则。影子银行业务相互交叉、资金

在不同机构之间相互流动,在不同机构或业务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存在重复统计的情况。因此在统计影子银行业务时,要注意避免业务量的重复统计。

4.可测性原则。影子银行统计指标的可测性是保障其作为金融宏观监测稳定性必须具备的条件。影子银行统计由多项指标构成,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考虑各项指标的可测、可得性及统计成本。一些统计指标虽然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可得性差、统计成本高,也不应包括在内。

5.连续性原则。影子银行统计要遵循统一的编制方法和统计口径,形成有利于分析的时间序列,与其他宏观经济、金融指标可以协调分析,为货币政策制定与宏观调控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

6.信息共享原则。影子银行业务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不同行业,一部分影子银行机构在形式上有相应的主管部门,例如,小额贷款公司由地方政府金融办管理,典当行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由商务部管理,企业年金由人社部管理,私募股权基金由证监会管理,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由发改委管理。另外,还有一些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尚未明确由哪个部门监管,如网络金融公司。这造成了影子银行相关机构和业务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况,信息共享难度大。因此,影子银行统计必须有效整合信息,做到数据共享。

(二)影子银行监测内容

1.影子银行基本信息。影子银行作为统计监测对象,需要掌握其数量与构成。对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或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实体机构,如新型网络金融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重点监测机构的法人机构数、网点数、从业人员数等基本情况以及股东结构情况;对于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如理财业务、资管业务、基金、资产证券化等,按照监管要求这些产品单独建账核算、单独管理,可视为特定目的载体(SPV),重点监测上述产品的发行机构、客户类型、核算方式、运行方式、管理方式、产品期限、预期收益率等基本情况。

2.影子银行资产负债信息。资产负债信息包括影子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和权益情况,对实体影子银行机构按单家机构进行统计,对特定目的载体机构按发行机构的同类产品汇总统计。资产负债情况统计以影子银行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及其构成情况为主要内容,统计指标按金融工具、金融产品、期限、交易对手、币种属性进行分类,反映影子银行经营状况、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往来交易,作为风险监测的基础。

3.影子银行风险监测信息。针对影子银行的特点及对现行金融体系的影响,影子银行风险监测的重点为流动性风险、资产质量等方面。对实体影子银行机构,监测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期限缺口、资产质量五级分类情况。对特定目的载体,按产品发行机构监测产品违约情况。

(三)影子银行统计指标设计

1.影子银行基本信息指标

对于不持有金融牌照的信用中介机构,主要掌握其运行的基本情况。静态指标主要采集网点、从业人员数、注册资本等数据,动态指标按季度采集资产、负债、收入、利润等经营状况指标。

2.SPV注册、募集及终止统计指标

参考《理财与资金信托统计数据源标准(试行)》中的指标设计,将理财业务、资管业务、基金、资产证券化等业务视为SPV,对其进行统计监测,具体指标设计分为注册基本信息、资金募集统计指标、业务终止指标等三个部分。

3.影子银行资产负债表统计指标

构建影子银行资产负债指标体系,可以将影子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合并展现,是全面反映金融市场运行状况的重要一环。影子银行主要的资产负债指标与传统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指标内涵一致,二级会计科目可以按照自身业务特点进行设计。

4.风险监测指标

影子银行风险监测体系用于衡量其经营过程中风险状况,主要从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三个角度,本文构建7个指标来反映(见表7)。■

参考文献

[1] 魏涛等,激辩:中国“影子银行”与金融改革[J],金融发展评论.2013(2) .

[2]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及外延[J],金融发展评论.2012(8) .

[3]邵宇,影子银行及中国形态[J],金融发展评论.2013(8).

[4]裴平、印文,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及其规模测算[J],经济管理2014.(3).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范文第8篇

外币理财被热捧

“鉴于目前中国大陆的理财产品与香港银行间拆借利率的息差已经在很高的水平上,可以判断资金市场仍然维持在较紧的状态。市场进一步判断,宽裕的流动性没有像2009年那样,径直流入实体经济,并一举拉动经济的复苏。”中融公司信托基金经理孙经理向《经济》记者表示。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研究室主任刘煜辉表示,有很多钱现在投下去都是在滚前面存量的债,形成的增量部分实际上越来越少。

而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在不断加大。孙经理说,在这种背景下,外国的钱有向我国市场流入的趋势。外资逐渐扮演着“游客”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是中短期外币理财业务受到热捧。目前,美元、澳元、欧元等理财产品一改上半年颓势,收益率成倍上涨。

《经济》记者从中国农业银行网点了解到,该行近期发行的多款3个月期、6个月期美元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普遍在5%-5.05%,与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比肩,而该收益在上半年同期仅为2%-3%之间。

也有人对外币理财产品的收益表示担忧。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未来经济预期降至7%,因此市场都很关注未来这种持续的货币宽松格局还能维持多久。加之美国并未按预期停掉QE3,人民币不断升值,极可能使外币理财产品受到打压。

但业内人士表示,外币理财的收益率起码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下降。“如果美国停掉了QE3,人民币升值压力将明显减轻,那时外币理财业务将会有更大的盈利空间。”孙经理说,外币理财的收益率只会越来越高。

“2013年11月15日,有专家预测,至少今年人民币将不会进行更大幅度升值,尤其不会突破对美元汇率6.0的大关,只可能小幅度走高。”孙经理对记者表示,外币理财热将继续维持一段时间。

文化传媒前景好

和君资本总裁何劲松向《经济》记者说,文化产业的大并购是一个趋势,“与西方国家的发展类似,综合的文化娱乐集团将日益增多,文化产业横向和纵向的整合也会日益多样化,那么在市场重组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投资机会。”

“张国立的浙江常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净资产是1000万元,但华谊兄弟把它买下来,估值却是2.5亿元到3亿元左右。”何劲松说,这里面就涉及一个估值的问题。

“华谊兄弟买张国立的公司其实是有一个利润预期,按照今年、明年利润预期,市盈率就是12倍、13倍。所以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讲,此单并购就是划算的。”何劲松如是分析华谊兄弟高值购买该公司的深层原因。

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在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中也要练好基本功。

“投资文化产业有一个问题,跟一般产业不一样,文化是有波动性的。比如今年某公司拍一个大片票房很高,明年可能没有这么高,因此收购到底是看企业实体成本高低,还是看企业的长期表现,需要收购团队有专业的技术和独到的眼光,甚至还需要有自己的发行渠道。”何劲松如是说。

而在具体的投资领域方面,动漫行业及手游行业也成为一个新亮点。

博大创投总裁曹海涛对《经济》记者表示,对于投资者来说动漫及游戏行业是最近文化企业投资和并购的热点领域,抛开新产品开发失败的风险,动漫及游戏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在三至五年左右。“现有游戏产品在未来几年达到生命周期之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将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投资者也要把握好投资的节奏。

大资产管理潜力大

我国资产管理空间十分巨大。《经济》记者调查发现,我国大资产管理行业具有约29.4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规模,美国大资产管理行业有约合193万亿元人民币,资产管理行业在整个GDP的比重,中国大概占56%左右,在美国约占185%(由于金融工具丰富,外资持续利用等原因,美国资产管理额高于该国GDP)。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资产管理市场的投资潜力。

投资人的资金监管需求越来越旺盛。中信并购基金董事总经理罗登攀向《经济》记者透露称,很多投资人的资金监管需求正在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寻找。

原来投资人只能被动地接受银行理财产品,不能主动量身定制自己的产品。家族财产信托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很多民营企业老板的下一代并不愿意接受上一代的衣钵,不愿意又苦又累地守业。

此外,投资人自身财务管理经验的不足也使得他们迫切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现在演艺圈或者有一些富人阶层,确实没有财务管理的经验,而且这些人越来越多。原来通过一些经纪公司,甚至有被诈骗倾家荡产的案例。”罗登攀说,需求的对应面就是商机。“如果通过资产管理,为客户提供主动财富管理,这个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

对此,何劲松也表示认同,“在我国做企业主要是贷款比较难落实,资产管理公司在这方面也有发展空间”。

据他介绍,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客户源就是有上市意愿的企业,这一群体在国内的规模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资产管理的另一大客户源就是愿意子承父业的二代管理人,对于他们来说,怎么去管理好一个公司,其实是一个难题。何劲松说,这些“二代”们可以借助资产管理公司来顺利接班。

“在国外很容易,要不把管理层全部留下,但自己有可能被架成空壳;要不就是把管理层连锅端掉,找职业管理人,但中国职业经理人团队还不成熟,目前市场上基本没有。因而此时可以将企业进行有限外包,找职业资产管理团队,既防止公司资金池缩小,也为公司发展做金融储备。等第二代管理人自身越来越成熟,再将资金和组建好的团队一起推出,成功完成企业换代接班。”

信托基金业务忙

“信托基金也叫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据多名业内人士爆料,一些私募、信托资金往往借助基金公司专户通道参与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从中收取通道费。”中融公司信托基金经理孙经理对《经济》记者说。

孙经理向记者透露,“由于基金型房地产信托产品的资金运用方式涵盖了贷款、股权投资、权益投资及信托收益权转让等一系列策略,并根据不同时点的具体项目特点灵活决定信托资金的运用方式及退出方式,显示了不定向投资和风险对冲的信托业务理念。相比于传统的单一项目型房地产信托产品,基金型信托在风险把控上更具优势。”

记者获悉,不少房地产信托基金正在增加增信措施,如土地抵押、融资方用其名下的商业、住宅用地为债务承担抵押担保等。此外,有的资管产品与其他信托公司合作,进一步降低风险。

不过,高收益率仍引起业内人士的担心。投中集团分析师李鑫向《经济》记者表示,“与信托相比,基金、券商风险控制能力更弱,毕竟信托发展的时间更长,在风险控制体系以及合同关系等方面有更多的法律依据。”然而,与信托公司不同,基金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一般才2000万元,但管理的资产最少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上千亿。“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金少,管理的资产多,刚性兑付压力很大,一旦出现风险,基金子公司是难以承受的。”

小微信贷风声水起

一直以来,融资难是阻碍小微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在发展规模、营运模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局限性,除改善融资环境外,如何将信用体系建设落实并快速推进是关键所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越是困难的领域,越是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小微融资难这个问题自然也为市场带来了机遇。小微借贷是一种将小额度的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商业模型,主要是指个人通过第三方平台在收取一定费用的前提下向其他个人提供小额借贷的金融模式。

目前民间机构在此方面屡屡创新。《经济》记者获悉,在金融圈内小微借贷被誉为是勇敢者的游戏。这从民资纷纷进入小微金融领域、电商频频涉足P2P就可以看出。

投中集团高级分析师宋绍奎向《经济》记者介绍,自2013年3月起,小微金融改革实现跨越式前进,各种具体运作模式也正在探索中。“虽然在各项改革创新尝试中,传统银行通道依旧位居首位,银行专项小微企业金融债、信贷资产证券化、外保内贷等模式正处于积极推进状态。”

在此基础上,作为小微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股权基金通道和自融资通道已经纳入相关政府部门的重点扶持视线内。

银行和民间机构都从这个领域看到了机会,纷纷涉足P2P领域。对于投资者来说,P2P作为一种金融模式,准入门槛并不高。这一模式能够得到小微企业主的青睐。

“P2P网络金融服务首先在英国兴起。危机爆发后,欧洲各大银行为自保普遍出现惜贷情况。急于发展业务的中小企业苦于借贷无门,常为一小笔周转资金不到位而束手无策。”对此,宋绍奎对记者表示,小微借贷的发展已经得到很好的政策支持。

宋绍奎称,P2P带来的利润可期。“从欧美地区来看,网络借贷服务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商业模式。在英国,2005年才创建的Zopa目前已拥有超过50万会员,利润来自向客户收取的佣金,向借款人收取100镑的手续费,向出借人收取总借出金额1%的服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