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

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第1篇

一、药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药品的特殊性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对症治疗某种疾病的专属性、既可治病又有危害健康及生命的两重性、药品质量的重要性等特征,在研制、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承载着从业人员的药德。“民以食为天,药以安为先”,以致消费者热衷于品牌藥、老字号、放心药,除与药品质量有关外,也与其所体现的药德有关。可见,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药学从业者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与药德教育的必要性。 

(二)药德的作用 

药德在药学职业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指导和约束作用。药德是指导药学工作人员调整与患者、与社会、与其他药学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准则。虽无药学法律规范的强制性约束作用,但可通过社会舆论发挥监督约束作用,通过教育发挥引导作用,故此,药德教育必须执行。 

(三)医药行业的要求 

药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准影响药品与药学服务的质量、消费者用药安全、医药企业的繁荣发达、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药德提升需要教育。 

(四)职教学校发展的需求 

职业教育就是岗位教育,为用人单位培养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职教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发展趋势都与学生就业情况有关,学生就业前景又与用人单位用人标准有关。现今医药行业用人单位除注重专业技能外,也重视员工的药德,故此,职教学校为谋求发展必须进行药德教育。 

二、药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育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教师,笔者为达寓药德教育于学科教育中而不断寻求突破与改进,现以曾任教的几门专业课程为例,谈谈学科德育渗透性教学,实施“两手抓”教育,既抓知识与技能教育,又抓药德教育。 

(一)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 

此课程具有政策性、法律性、实务性、时效性等特点,涉及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知识领域的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是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及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秉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理念,采用案例教学、讨论、走访调查、社会实践调研、游戏等多种方法教学。学生身临高仿真的实践性工作环境中,真切体验,能不断地自主发挥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地以“工作者”身份严格要求自我,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意识,端正严谨的工作态度,提高药学职业道德。例如,化身为“记者”的学生在走访调查人们对假劣药害事件看法的实践活动中,会先行主动查阅事件的相关资料,围统事件精心策划活动方案。学生带着事件发生原因、危害、涉事部门、人们关注点、社会反响及舆论等一系列问题开展活动,在走访调查中掌握知识、开阔眼界、内化情感,提升了自学能力,提高了药德素养。 

(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此课程是一门以制备符合质量标准药品为教学目标的综合实训课程,教授时务必将“质量第一”的观念牢固树立于学生头脑中。笔者常采用“做中教,做中学”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如实训课时开展“自产自用”活动,学生先分组领取任务书,然后设计处方及制备方案,接着制作产品,最后需亲自尝试使用自产产品。学生在“自产自用”活动中,学习认真,操作严谨规范,严抓质量关,时刻关注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不良反应等质量问题,力求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此教法学生在“做”中被教授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做”中提升了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做”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药德教育。 

(三)药店零售与服务技术课程 

此课程可采用以药品营销典型案例为载体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教学。在模拟药房的“问病荐药”活动中,学生每2人一组进行药师与患者的角色互换扮演。学生在“演”中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在“演”中多角度深刻体会药师的用药指导对患者用药选择的巨大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药德。 

(四)药物分析课程 

杂质检查是此课程中质量检查的必学内容,讲解时利用药害事件为例,以问题启发法教学,教师可设计带侦探特色的指引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知识、学技能、学药学职业道德。 

总之,在培养德才兼备药学专业人才的“两手抓”教育中,将药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育,可以达到知识、技能、道德三者结合的整体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中药产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和社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这从近年来硕士研究生获得学位后的就业去向即可见一斑。越来越多的硕士毕业生将目光从教学和科研岗位上转移,纷纷投向中药的研发、生产、质控、销售、种植、贮藏、鉴定与服务等一线部门。经济学家用“一只看不见的手”隐喻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专业人才流向也应遵循类似规律。专业学位在设置培养方向时应该适应、体现并服务于这种变化。同时立足于职业需求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也符合“职业性是专业学位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的观点。因此,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从行业特征和职业需求出发,坚持培养适应中药行业各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导向。

    2以胜任岗位为落脚点,实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未来职业定位涉及到目前中药行业的各个主要单元,其培养方式必须植根于行业实际来完成。《设置方案》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于“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高层次、应用型的中药学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工作既要重视过程也应重视结果,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学生毕业离校,开始工作以后,能够胜任所在岗位,其表征是具备了从事中药相关职业的基本条件并能够运用专业领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从事专业工作,合理地解决专业问题,达到相关医药企业、卫生事业单位在选择、引进人才时的初衷。

    3以实践教学为着力点,把握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学术型研究生重视“以学科为中心划分”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以知识或问题(能力)为中心划分”。具体到各个环节,实践要素贯穿培养全程。课程设置上以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内容为主线搭建框架;教学方式上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案例研讨、情境教学、专业实习和岗位模拟等多种形式;导师指导上采取“论文导师(校内)”和“生产导师(校外)”配伍的“双导师”指导机制;实践教学上实现“工与学”有机结合,知识学习中穿插工作生产,尝试“半工半学”、“勤工辅学”、“以工促学”、“真工验学”等工学结合模式;教学载体依托生产项目和工作任务,适度突破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构架。根据载体需要,融合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体现知识交叉,创新实用的特点。以上种种,皆围绕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着手于实践教学,聚焦在能力本位,不断发展、继续完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4以技能水平为关键点,抓住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双重要求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归根结底是要向社会、行业输送中药行业所需专门人才。毕业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是用人单位做出弃留选择,社会给出正负评价的重要参照依据。拥有较高的技能水平即已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才识要求,继而获得进入后续考察的权利和自由,这当然是成功的专业训练的必然结果。但是,自古人才标准皆需德才兼备,体现在职业者身上就是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很多时候,道德因素往往更被外界看重。医药行业相关工作领域多少涉及到他人的身体和生命健康,职业的特殊性更加突显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服务意识正是一线工作者需要的素质,敬业、守业、爱业的优秀品质能够激发出人的最大潜能,继而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科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在其培养过程中既要强调过硬专业素质的训练,也要注重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

    5以生产创新为支撑点,保证应用研究型人才的本质属性

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医药行业;科技档案管理;思考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民族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民族医药科技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好科技档案,使科技档案中的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渗透和转化,可以促进民族医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搞好民族医药科技档案工作对民族医药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依法治档是做好行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根本保证

由国家实施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性文件,为科技档案工作依法治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民族医药科技档案工作中,依照档案法规标准管理科技档案还存在不少差距,有法不依、有标准不执行的现象还很突出,忽略管理法规和标准要求导致科技档案归档不全、材料不真实、整理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档案规则及法规标准,使涉及科技档案的部门和个人都按照法规标准管理和从事档案工作。

(一)要不断提高对科技档案工作的认识。科技档案工作是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工业、农业、交通、基建、科研、军事、地质、测绘、水文、气象、教育、卫生等行业。首先,要提高对科技档案工作性质的认识,明确科技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是以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长远和现实需要为目标,以档案法律法规为准则,对全国以及地方科技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的过程和活动,把握科技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性、服务性、科学性、文化性的工作定位,使科技档案工作得到各级部门、各级领导及广大职工的高度重视。其次,具体在工作布局分配方面,民族医药行业应当把科技档案工作纳入民族医药的开发、生产和科研管理工作之中,加强领导,增强意识,强化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将行业规范及政策法规及时传达给上级部门及主管领导,使之了解国家关于科技档案的法规标准,了解科技档案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对科技档案工作的认识,发挥科技档案的借鉴作用和继承科技知识、传递交流科技成果的桥梁和纽带功能,使之成为行业科学技术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工具。要通过上下协调、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档案工作氛围,使档案工作者行之有效地依法做好科技档案工作。

(二)要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依法管理科技档案的能力。第一,要根据档案职业道德的规范与准则,不断提高行业档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使档案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时,能够做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博学求进、公正服务。应当把对档案事业的热爱倾注到具体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档案工作者成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行业优秀人才,能够适应在科技档案工作岗位上依法管理的要求。第二,档案从业人员应当系统地、持续不断地更新知识并卓有成效地做好本职工作。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努力使自己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储备,即法律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应当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拓宽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面,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以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的要求,提高档案管理的政策性和依据性,履行好档案从业人员的职业使命,为民族医药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三,要不断加强民族医药行业档案法制建设,提高档案从业人员法律法规意识,发挥档案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同的规范作用和特有的管理档案事物的作用,充分认识档案法律法规是规范、促进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妥善保护档案安全,充分发挥档案作用的强有力手段,是国家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步完善的基础之一。依法治档,加强民族医药行业档案法制建设,有助于改善行业的法制环境,推动行业法制建设的进程。

(三)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要依法治档,就要把国家和行业有关科技档案工作的法规作为政策指导和制定行业标准的依据,结合行业的实际,把科技文件的形成、收集整理归档、开发利用各工作环节有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形成既具有指导意义又有约束力的科技档案工作程序文件,使相关部门有法可依。同时,要形成档案部门必须参加医药科技成果鉴定、医药新产品开发等科技活动,这样国家和行业关于科技档案管理的法规才能在各部门及医药管理单位中得到贯彻实施,依法治档在具体工作中才真正能够得到体现。

二、制度建设是加强行业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基础

民族医药科技档案工作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档案的综合管理机构。科技档案工作是各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要把科技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列入领导的工作日程。在经费、库房、设备、人员、科研和培训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

(一)科技文件材料的归档。要做好科技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健全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制度。哪个部门产生的科技文件材料,由哪个部门负责归档。做到医药新产品的开发、科研、管理等工作活动完成后都有完整、准确、系统的科技文件材料,并按制度归档保存。凡是归档的科技文件材料,立卷时应遵循它的自然形成规律及其有机联系,真实反映它的历史过程;应该做到书写材料优良、字迹工整、图样清晰、装订整齐。科技文件材料的归档份数,重要的归档3份,一般的归档1-2份。

(二)做好对归档科技档案的分类、编目、登记工作。应根据本单位档案的数量,设置专门档案库房和配备相应的档案设备。库房内应保持适当的温度、适度,并应具备齐全的消防器材,确保档案安全。在进行档案著录工作时,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局颁发的《档案著录规则》进行,(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50页)同时应结合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三)建立健全科技档案借阅制度。借出的科技档案应根据使用范围、保密程度履行一定审批手续。凡是根据档案材料编制的各种汇编、索引、手册等,在对外交流时,均应按原档案材料的使用范围,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才能进行。档案部门要建立健全档案的统计工作制度。统计内容包括档案管理基本情况、档案数量、档案提供利用及其利用效果。

三、开发利用是医药行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

科技档案的利用服务是衡量行业部门科技档案工作的最高标准,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也是做好行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在加强科技档案各项基础管理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科技档案服务利用上。

(一)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积极主动为民族医药的开发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利用服务。拓展档案信息服务功能,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力度是目前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应结合不同时期行业工作的总体任务,关注各部门关注的重点、热点,了解和掌握各部门工作进程和服务需求。及时收集整理基础材料,增强医药部门的信息服务能力。这就要求档案人员走出档案室,了解部门各项工作动态,及时提供各相关工作所需的档案资料,使档案的管理功能在医药的开发和科研管理活动中得到应用。

(二)应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科技档案利用服务质量。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及应用,要求医药行业及部门要全面利用计算机管理科技档案,应用激光扫描、缩微技术将重要的科技档案存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传递科技档案信息,使科技档案查询利用更方便、快捷、准确。档案部门应转变观念,在服务形式上树立“精品”意识,有效检索档案及传递档案信息,不断开发计算机检索新途径,为利用网络技术提供档案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第4篇

“对使用公众人物和专家名义进行药品广告宣传的做法,药监局正与有关部门进行联合治理,希望能在今年年底彻底取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这样表达对取缔公众人物代言药品广告的坚决态度。

现在名人代言药品广告问题严重,一些名人由于代言不实广告而被消费者告上法庭的案件不在少数。从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秩序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些见利忘义的虚假名人代言广告需要严加治理。但是,这种治理主要是针对那些虚假的“以身说药”来证明药品疗效或者夸大宣传等违法行为,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

从广告业的传播规律来看,请名人代言广告有它的内在原因,那就是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和光环效应来提高药品和其他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利用影视、体育名人做广告或形象代言人,也是国内外一些厂商进行商品和企业宣传,进行公众形象塑造的一个惯例。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药品广告不允许名人做广告,而专家、医生、患者和官员广告又是法律绝对禁止的,难道我们要强迫药品企业去找普通群众做广告吗?

由于代言医药广告致富快、收益高,已经出现了名人代言药品广告的“专业户”。据CTR市场调查近日公布数据显示,名人代言的药品广告2007年上半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代言药品广告曝光频率最多的名人是郭冬临,而2006年“代言曝光第一人”的关之琳则退居第二,紧追其后的是张国立、张丰毅、陈道明、倪萍等。这一方面要求我们通过现有广告相关法律、法规对名人代言广告中存在的虚假违法的广告行为进行严加处罚,绝不姑息,同时也呼吁名人加强职业道德,注重自身作为公众人物的形象,爱惜自己的“羽毛”。我们不能因为其中少数人的不法行为,而毁坏了名人代言广告的整个行业。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套用鲁迅的话说,世上本无名人,露脸的多了也就成了名人。如果取缔名人代言药品广告,不仅减少了名人露脸的机会,而且也断了医药行业利用名人效应和广告手段实现快速扩张之路。这既不利于当前作为文化产业的演艺业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医药行业的做大做强,同时,更缺少依法治理的依据。

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第5篇

近几年,各级政府正在强力推进医疗改革工作,在调节医疗资源供求矛盾、均衡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等方面,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并采取了有效措施,比如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提高职工医保支付限额和报销比例,改革医保付费制度。

随着医改工作的深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开始逐步缓解,但是过度医疗问题仍然非常普遍。为此,我们针对导致群众“看病贵”的过度医疗现象,重点选取了与医疗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在深入了解过度医疗现状以及成因的基础上,寻求治理过度医疗的有效对策,从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全方位调查

为保证调查效果能够真实反映过度医疗现状,调查小组对有校样本进行了详细统计和梳理,发现在所有被调查的人群中,男性28人,女性37人,比例为0.8比1 ,男女比例差距不大;年龄结构中,小于30岁的6人;大于50岁的12人;30至50之间的有47人,为主要人群,占调查对象的72.31%,这部分人大多有过就医或陪同家属就医的经历,对医院有一定程度的接触,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是参与社会事务的主要人群,能够正确理解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在医保类型的统计数据中,享受公费医疗的36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23人,参加新农合的2人,自费及其他4人,基本涵盖所有的医保类型,从而对合理分析调查结果及出具调查结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小组分别从认知度、现状、危机、成因、治理方法等方面得到了详细的调查数据。

其中,对过度医疗的认知度方面,调查小组将其界定为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通过违背临床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减低患者的诊治价值,并且徒增医疗资源耗费的诊治行为。

回收的有效样本在回答“您知道什么是过度医疗吗?”的问题时,61.54%的被调查者选择知道,32.31%的被调查者选择不知道,但是他们大都表示,在看到相关解释后理解并且知道这种现象。这说明调查对象大多对过度医疗有较高的认知度。

对于过度医疗的现状,主要从过度医疗的表现程度加以区分。调查中,在回答“您自己或身边的家人朋友有过过度医疗的经历吗?”这一问题时,72.31%的被调查者反映有不同程度的过度医疗的经历,说明过度医疗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过度医疗是否严重,调查小组按照过度医疗严重程度,对选项从3到0分别赋值,认为“非常严重”赋值3分、“严重”赋值2分、“一般”赋值1分、“很少”赋值0分,各选项以选择人数为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加总得出评价值,满分3分,评价值大于1.8可以判断过度医疗比较严重。经过计算,评价值为1.908,大于1.8,这说明过度医疗程度是比较严重的。

从过度医疗的表现形式中,“不必要的检查、重复检查”是过度医疗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其次是“抗生素滥用”和“开大药方”,实际上,滥用抗生素和过度输液均可视为开大药方的具体形式。而在“中医过度医疗主要表现”的统计中,61.5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过度检查”,60%的选择了“开大药方”,55.38%的选择了“多次复诊”。

统计数据表明,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的医疗机构,过度医疗的表现均集中在“开大药方”和“过度检查、重复检查”上。

而在回答“过度医疗主要发生在哪类医院?”这一问题时,63.0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著名的大医院(如三甲医院等)”;55.38%的选择“区级医院”;32.31%的选择“各类专科医院”;16.92%的选择“私营医院”;15.38%的选择“社区医院”。由此可以看出,各类医院均有过度医疗的现象发生,但由于大型医院和区级医院的患者比较集中,过度医疗的现象也相应地最为突出。

对于过度医疗的危害,调查小组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其中87.69%的被调查者认为过度医疗“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66.15%的认为其“抵消了医保增加给百姓带来的实惠”;53.85%的认为“影响医药行业健康发展”;50.77%的认为“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伤害”;49.23%的认为“吞噬了优先的医疗资源”;41.54%的认为“影响医患关系”;还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过度医疗将对患者造成精神伤害、影响社会风气、危害社会等。

从调查对象的选择中可以看出,“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被排在首位,说明这是过度医疗危害性中最主要的一方面,也证实了过度医疗是导致群众“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对过度医疗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理,那么,医疗改革所作的如加大财政补贴、提高支付额度等措施应该起到的作用就会被削弱,医药行业也不可能健康地发展。

造成过度医疗的成因有很多,被调查者认为造成过度医疗最主要的原因是“医院不合理的内部分配机制”和“医生逐利”,其次是“监管不力”和“医院公益性淡化”。

医务人员对过度医疗的成因有着不同的看法,经过口头咨询7名医务工作人员,与普通公众感受大致相同的是,医务人员也认为监管不力、医院不合理的内部奖金分配机制、医生逐利、医院公益性淡化是造成过度医疗的重要原因,不同之处是,医务人员认为医院资金紧张、按项目收费制度以及医生自我保护也是形成过度医疗的重要原因。医务工作者普遍反映,医院为了经济效益给科室和医生下指标,而医生的收入和其劳动强度又不成正比,所以医生只能靠多开药拿提成、让患者多做检查给科室创收,同时内、外监管又不到位,于是“以药养医”和“过度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由此可见,过度医疗产生的根源应该是医院的体制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医疗体制改革之后,医疗机构被推入市场经济运行当中,医院的公益性逐步淡化,并由此产生了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分配机制,也催生了种种过度医疗现象。此外,政府部门对相关问题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导致了过度医疗现象的泛滥。

对于可能采取的治理方法,调查中关于“您认为哪些方法对抑制过度医疗有一定作用?”问题的回答中,66.15%的被调查者选择“加大对过度医疗行为的处罚力度”;55.38%的选择“惩治腐败和非法牟利”;53.85%的选择“加强对诊疗过程的技术监督”;49.23%的选择“加强医生职业素质和道德教育”;44%的选择“健全法律法规”;40%的选择“回归医院的公益性,加大财政补贴”。此外,个别被调查者还提出了加强医生培训、建立患者信息系统、及时更新设备等具体措施。

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加强监督、处罚的方法,治理过度医疗,一是从患者角度考虑,采取处罚和监督的方法更为直接、见效更快,而改变体制、机制是长期的工作,见效慢;二是被调查者对医院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不了解,不知如何入手。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要切实解决过度医疗问题,必须从根源上入手,强化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改变其内部分配机制,再用外部的监督、处罚等具体措施来保障,全方位地治理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此外,在个人能承受的一年医药开销额度的调查中,58.4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1000元及以下,29.6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1000元-3000元之间,只有12.3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3000元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年1000元及以下的医药支出对大多数百姓来说不会对其生活构成什么影响,若超过3000元,可能会对百姓构成经济负担。

调查者对“您对按病种收费的医改措施了解吗?”回答中,8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了解”,只有20%的选择“了解”。按病种收费是刚推行的一项制度,是可以控制过度医疗的一项有效措施,应加大宣传,逐步推广,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此项措施带来的优惠。

对策建议

通过对上述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调查小组得出初步结论:

一是过度医疗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过度检查、重复检查、开大药方”的情形最为突出,著名的大医院和区级医院是过度医疗现象的高发区。

二是过度医疗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浪费了医疗资源,削弱了医疗改革措施应该起到的作用,不利于医药卫生事业长期的健康发展。

三是过度医疗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机构运行体制和由此产生的内部管理、分配机制问题,要治理过度医疗现象,应该综合采取措施,从根源着手强化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从内部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分配机制,同时也要加强外部的监督和处罚。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过度医疗的治理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改变体制、机制是长期复杂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二是过度医疗的鉴定存在技术上的难度,可能无法建立准确的评判标准,所以治理过度医疗必须要逐步探索、实践。

尽管治理过度医疗的工作存在很大难度,但调查小组认为,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逐步缓解过度医疗现状。

首先,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铲除过度医疗赖以生存的土壤。加强对医院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让所有公立医院在运行中能够回归公益性;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内部分配机制,综合评价科室效益,让医生的收入与其医疗技术水平和劳动强度相配比,提高医生诊疗服务收入水平、降低药品价格,减少产生“以药养医、重复检查”现象的动力、压力因素。

其次,建立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药品流通环节的整治和舆论监督。在医疗机构内部建立一套对医生诊疗过程的监督机制,规范疾病诊治的临床路径,对于明显违背医疗常规的检查、用药等行为加强监督、惩处。打击药品流通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杜绝贿医腐败现象的发生;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再者,加强医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引导,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医学院校要更加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相关部门在医生执业准入时,应加强对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的考核;行业主管部门及医疗机构要对医生执业过程中廉洁自律情况进行严格的考察、监督,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风尚。

第四,加快医疗服务收费制度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按病种收费制度。按病种收费制度作为一项新的医疗服务收费制度,目前只在部分医院进行试点,但与普遍实行的按项目收费的方式相比,更有利于促进医疗机构建立合理成本约束机制,有利于规范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行为,有利于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负担。因此,要跟踪试点医院按病种收费进展情况,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第五,规范医疗机构会计核算方法,加强成本约束。医疗机构现行的会计核算均是按照事业单位的特点,实行收支核算。该模式不能真实核算和反映资产损耗以及资金时间价值,不能全面地揭示医院各收费项目的实际盈利水平,无法合理归集各项目和各病种成本,所以在目前条件下,不妨借鉴《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完全成本法的思路,对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并通过探索建立相对合理的标准成本制度,归集医院的各项目或病种成本,寻求成本约束的最佳切入点,以适应医疗机构运营管理需要,为加强成本约束提供基础。

最后,采取具体措施减少患者重复检查的频率。通过加强医疗技术人员培训、更新老旧设备设等措施,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查水平和诊断准确性,降低患者到大医院复诊的频率;建立可以共享的患者信息系统,推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检查结果的互认,减少患者在重复检查的次数。

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职业道德

在我国经济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因此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起来。职业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在学生的今后就业方向上进行指导,还需要将职业学校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能力进行强化,更加需要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进行加强。高品质的护理职业道德能够将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良好的关系建立起来,与学生的今后事业发展有紧密联系,因此加强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道德的概念与意义

1.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尤其具体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工作中所发生一系列职业活动均与人们的职业特点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而具体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情操以及品质,在职业活动中能够将其表现出来。

2.职业道德的意义

在社会道德体系中,职业道德占据了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包含了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还囊括了职业道德自身的特殊作用,职业道德的具体作用具有如下几种表现,在职业交往过程中,为内部从业人员与内部从业人员所服务的对象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将所从职业本行业的信誉水平大大提高;将所从职业的发展速度推进;能够大大提升全体社会的道德素质水平。

二、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现状

1.道德培养体系落后

许多中职学校的护理德育培养课程在二年级才开始开课,其具体的授课方式是教师为学生讲解有关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相关理论知识。处于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理论知识,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还没理解上去。德育培养教师的理论知识虽然十分丰富,但是对于护理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掌握不全面,无法彻底的理解医药行业在德育方面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因此,德育素质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够及时引发学生心中的共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热烈学习氛围带动起来。

2.职业道德培养深受社会环境影响

中职教育学校缺少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教育环境。利益化过重的色彩影响中职德育培养的发展,院校因为能够满足护理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量,因此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尽早参加到工作岗位当中,栽培人才的过程当中,未对其德育素质水平进行侧重提高。如今社会普遍存在过于功利以及不科学的教育政策将会导致中职院校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被忽略。

三、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改进措施

1.在入学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中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在学生二年级时才会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因此,院校可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对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渗透,为学生制定相关职业生涯计划,使学生能够在职带道德与理想方面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认识并喜爱自己的职业。院校教师还应在学生潜能方面进行相关指导,为学生制定具有规划性以及目标性的发展方案,从将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还可通过对学生进行主题班会以及心理教育等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自身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其专业的重要性,还能够将学生的困难承受能力大大加强,为今后的从事工作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实践训练传授中职职业道德

在教学方法上,院校可进行现代化教学改革,将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技术应用到教学方法中。将一些学生所需要的新教学方法如探讨热点问题、理论讲座、实践模拟训练、参观访问有关护理专业的地点,进行积极、大胆的采纳与实际利用,还要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此类方法充分的在学生课程中使用,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充分结合,最终做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使得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能够在今后岗位中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具有操作能力强的实践技术水平,更具有高品质的德育素质水平。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强化,能够使护理专业的学生自主的将护理道德转化成自身优秀品质,其在医疗活动环节中具有举足若轻的地位,就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没有特定的准则,不能够就按照一种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应根据学习习惯等制定适合自身学习发展的学习方法,对症下药,就具体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措施。如此,才能够真正将职业道德教育的性能发挥到最大程度,为今后的医疗机构培养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万永成.中职护理专业护生职业道德培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2]姚娜.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6,02(10):77-78.037.

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中等 中医 教育 培养模式 职业本位

论文摘要: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应当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本位”作为本质特征.为此,本文根据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遵循反思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原则,论证了中等中医药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质量保津体系,从而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等中医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办学理念实现了脚‘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迁移。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应当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本位”作为本质特征。为此,中等中医药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力争与中医药行业实际需求接轨、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接轨、与国家执业资格认证接轨,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作为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形成中等中医药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2目标定位

国际职业教育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到职业本位。知识本位是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无所适从.能力本位以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重视行为、忽视品德的倾向;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强调针对具体工作进行培训,使日后的职业迁移和继续学业受到影响。因此,能力本位又逐渐被素质本位、人格本位的职业本位所取代。

职业本位主张职业教育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以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需求为标准进行职业教育的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估。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以人为本在教育中就是以生为本,在职业教育中就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身发展为教育的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以学生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对从业(或执业)人员的素质、能力需求为导向,使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职业需求,提高就业率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本位的特征:①职业本位的培养目标符合学生职业生涯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②职业本位不仅重视能力,而且重视素质,比能力本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③职业本位直指职业,比能力本位更有针对性。中等中医药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为此,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为:以中医药岗位需求为标准,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练操作技能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3指导原则

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遵循反思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原则。这四项原则是彼此关联、整合、互补的,应坚持并贯彻于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3. 1反思性原则

要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首先对历史上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研究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或“自知”或“自识”,在反思中形成自觉意识,逐步摆脱依附性或从属性,提高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自我意识水平或自主性水平。反思性原则的基本要义在于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寻求新的生长点、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中等中医药教育研究,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都在积极地进行,但反观其研究过程却不难发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移植与套用式研究、经验总结式研究等研究过程,这些研究都缺乏反思旧范式与创建新范式的变革精神,且在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探讨也不够深入。为此,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以20世纪我国的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回顾与反思为起点,并通过反思使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自主性问题”凸显出来,并促进中等中医药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3. 2实践性原则

我国目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研究仍然是理论性研究偏多,实践性研究不足,且实践性研究大多使用理想化或标准化模型,忽视了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也忽视了新时期中医药行业或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结合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新时期中医药行业或岗位的实际需求设计实践研究模型,进行‘现实的”实践性研究.坚持实践性原则的目的就是使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通过实践性研究既成为“现代的”又成为“中国的”,由“近代化”的移植转向“现代化”的重构,由“西方化”的套用转向“中国化”的再生。

3. 3创造性原则

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需要有宽厚坚实的中等中医药教育实践与改革的经验做基础,也需要有一系列有关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专题研究做支架,更需要有中等中医药教育理论及方法论的创造性突破。坚持创造性原则就是要从现代中等中医药教育实践与改革的经验中提炼与升华:从中外职业教育史中反思地总结;从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中摄取有价值的内容。

3. 4科学性原则

反观目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不难发现,尚存在着科学性不强的问题。换言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不符,中等中医药教育实际存在中那些不能被实证科学所包容的成分却被那种狭义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理论研究所忽视、所膺越。因此,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正确理解中等中医药教育的真正含义,注意避免将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狭隘化和片面化.坚持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科学性原则就是要保持中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完整本性.中等中医药教育存在既具有物性也具有人性;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个体性;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因此,我们构建的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是物之学与人之学、社会之学与个体之学、规律之学与现象之学的对立统一。

4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学生为中心,突出中等中医药教育的特点,以职业为本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实用为本,够用为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中等中医药教育自身的专业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

4. 1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中等中医药教育应当包含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的强烈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构想和规划。中等中医药学校的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确立自己的职业定位是非常必要的.为此,中等中医药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鼓励学生将职业转化为一生奋斗的事业,并引导对职业认识有偏差的学生,真正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就是最好的职业”,形成对职业的兴趣,确立实事求是的职业理想,以指导学生确立职业目标。

4. 2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诊疗服务需求的变化,中等中医药教育要进一步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使专业建设向“实用型”技能型仿向发展.在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考虑中等中医药学校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又考虑中等中医药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既考虑学科、专业优势,又兼顾当地社会经济及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首先,根据农村卫生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将传统的中医专业调整为“实用型”的农村医学专业(中医专门化),毕业生通过参加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在乡(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诊疗服务的资格,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其次,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设置中医相关技术类专业。①中医技术类专业:针灸推拿技术、中医康复技术、中医保健技术(保健刮痴技术专门化和足保健技术专门化);②中药类专业: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栽培技术:③护理类专业:中医护理、中西医结合护理。逐步建立较完善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为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或行业培养从事中医及中医相关技术服务的、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实用型、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4. 3建立“任务引领”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对中医药岗位的知识能力有了新的要求,现代中医药行业中最需要的是既有专业技术理论水平又有较高操作能力的人才,这样规格的人才恰恰是目前中等中医药学校所难以培养的,所以传统的学历教育、改良化的中等中医药教育和原有的技术等级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中医药岗位.为此,建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要以逆向设计原理为指导,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分析,制定教学计划和设计教学环节。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设计时,要根据中医药岗位的具体功能、作用及其必须完成和处理的事务以及所需的业务能力与技术操作能力、必备知识,结合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认知前提,设计教学单元;若干教学单元组成一门课程;若干个相关教学课程组成一个教学模块,这些课程模块和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程及人文素养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和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从而建立“任务引领’,型中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4. 3建立“职业本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教材体系

建立职业本位的中等中医药教育教材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遵循反思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原则,结合中等中医药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新时期中医药行业或岗位的实际需求,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时代性及先进性,形成自成体系的‘理论一实训一训练’住位一体的中等中医药教育的教材体系。理论内容紧紧围绕“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前提,主要介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将实训内容直接插入相关的章节,以实现实训内容和过程与岗位实践内容和过程“零距离”;训练内容以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训练题型多样化,且与国家执业资格认证考试试题相匹配。同时,教材中应穿擂‘知识链接”,其内容是课堂知识的外延、补充和发展,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5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5. 1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构建21世纪中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以职业为本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落实,为此,中等中医药学校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以往的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将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模拟教学、角色体验等形式结合起来,并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互联网、CAI课件等多种信息传播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技能训练,建立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宗旨的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管理上要突破以往的以行政管理为先导的管理理念,将现代企业管理中脚目标管理”引入教学管理之中,将总目标、局部目标和个人目标与各专业学科、教研组和教师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依据目标进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形成‘教师一教研组一专业学科’墩学常规目标管理体系.

5. 2建设高素质脚双师型,’#师队伍

目前,中等中医药学校面向市场、以职业为本位、培养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最大难题是教师不适应.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课和理论课教师的比重较大,实训教师的比重偏小;二是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学习不够;三是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技能,不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教会学生谋生的一技之长.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师队伍是根本的途径.首先,中等中医药学校要优化师资结构,引进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针对专业设置的需要,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其次,要引导、鼓励教师更多的参与岗位实践活动,把参与岗位实践活动作为教师进修的必修课,定期安排教师深入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或行业,了解新信息,掌握新技能,以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第三,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兼职教师既可以缩小中等中医药学校与社会、中医药岗位或行业的距离,又可以优化当前中等中医药学校师资结构和解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第四,建立和完善中等中医药学校教师考核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和激励机制,将州双师型”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和目标要求,促进教师从理论型向“双师型”转变。

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第8篇

一、业务量不断提高,顺利完成本年度目标任务。

截至11月底,实现业务收入*万余元,同比增长*%,药品收入比例控制在*%以内,门诊人次*人,同比增长*%,收住院*人,同比增长*%,年初确立的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继续实行院长—管委会—科主任三级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并严格落实各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实行行风民主评议,加强群众监督,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深入开展“两好一满意”活动,提高卫生行业形象。

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各科室主任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按照省、市、区卫生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严格贯彻落实活动各阶段部署,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深入宣传发动,广泛调查研究。

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切实领会活动目标要求,围绕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学习,提高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义诊、宣传栏、传单、条幅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群众都认识到本次活动开展的目标和意义,彰显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

2.认真排查梳理,深入自查自纠。

深入到村居、企业、机关等进行广泛调查研究,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召开座谈会、公布监督电话、进行满意度调查和服务回访等各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征集到的群众意见进行全面汇总分析,认真排查梳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组织全体职工进行讨论研究,针对发现的问题从个人到科室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逐项落实。

组织全体职工进行自查自纠,开展“金点子”活动,集思广益,征求对医院发展和提高服务水平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共征集到合理化建议50余条。

3.制定具体措施,限期整改提高。

根据制定的整改方案和合理化建议认真落实整改措施,细化到科室,责任到人,限期整改。通过整改,使整体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社会形象大幅提升。

二是加强医院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以群众满意为最高目标,自觉抵制医药行业的不正之风,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全面落实各项医疗质量核心制度,严格执行各科室诊疗规范,认真做好各项查对工作。实行住院病历、处方点评制度,规范医疗护理文书的书写。认真组织实施全员“三基”训练培训,定期进行考核,开展了急救知识比赛和护理操作技能竞赛,通过各种形式督促业务人员加强技能学习,不断提高基本技能和理论水平。

实行医务人员医德评价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服务水平的监督。成立医德考评委员会,按照《周村区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实施细则》要求,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认真评价,考评结果记入年终考评档案,对考评较差人员降级聘用。

三是推行院务公开,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制度:医院的服务流程、收费标准、行风建设等向社会公开;医院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大额设备和药品采购、岗位设置、财务收支情况等向院内职工公开。实行民主行风评议,畅通投诉渠道,加强医患沟通,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指定专人进行处理,限期解决,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严格落实住院患者费用每日清单制和各项知情同意制度,不超标准收费,规范医生用药,坚决杜绝“开单提成”和“大处方”现象的发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打造卫生行业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就诊环境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