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资金使用风险点及防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按照《关于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我乡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把廉政风险防控与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梳理查找本单位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并制定并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实现对廉政风险点的长效管理,现将风险点排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廉政风险点排查情况
我乡结合职责定位,对全乡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各口线和单位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共排查各口线中层以上干部36人,排查风险点139条,制定风险防控措施139条;排查口线、科室12个,排查风险点55条,制定风险防控措施55条。XX乡党委、政府总结排查风险点为9类,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整改措施9条。
二、排查风险点手机分类及整改措施
(一)思想道德类: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可能产生重业务、轻政治的倾向,政治素质下降等情况;
2、在日常工作中,部分职工怕承担责任,有畏难情绪,工作态度不端正,,不能开拓工作新局面;
3、思想放松,廉政意识不强。
4、不能及时安排、有效落实自己份内工作,消极怠工,可能导致工作出现偏差或失误。
防控措施:
1、加强单位日常学习,通过集中学习和利用学习强国等手机软件个人自学,提高全乡干部职工的学习能力;
2、加强单位日常工作纪律监督管理,转变工作作风。
3、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对工作落实情况加强督导管理。
4、定期开展主题党建活动,加强党员干部主体意识、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
(二)制度机制类
1、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补充、修改和完善机制不健全;
2、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教条、本本主义,缺乏变通、灵活性,执行效果的反馈机制不强,可能导致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防控措施:
1、建立综合性廉政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效能监察考核工作规范。
2、强化制度执行力度,以制度管人、用人。
(三)岗位职责类
1、财务资金使用方面支出管理不够规范,计划和控制的科学性不强,可能导致资金使用不当,给工作造成不利。
2、档案管理不严格,可能造成丢失、损坏等现象;
3、后勤管理上对物品采购、车辆使用等可能存在不规范现象;
防控措施:
(1)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业务范围和权限;
(2)开展经常性的日常检查。通过开展制度执行情况多种方式的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纠正。
(3)在后勤管理上,对物品采购、车辆使用均进行详细要求。明确车辆日常停放使用,尤其是在节假日、休息日及工作日加班等情形下的使用管理流程和要求。
【关键词】高等学校 财务管理 风险防控
高校教育质量取决于学校的师资力量及软硬件设施的配置水平,而这两样都离不开良好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因此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成为高校内部管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随着高校发展水平日益提升,其财务风险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只有不断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控水平,才能切实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才能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1.高校财务风险类型及产生原因分析
1.1风险类型
(1)资金筹措风险
高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教育经费几乎来源于国家财政,但是随着高校不断扩张,各种性质及规模的高校不断发展,财政已经无法承担对高校的全额财政扶持,高校经费紧张问题日益严重,加之高校学生欠费问题也极大的制约了高校的经费回笼,面对高校发展后继乏力,金融机构也进一步对高校缩进银根,高校贷款难度增大。这种种方面的资金筹措问题给高校的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开展都带来极大阻碍,高校财务管理风险加剧,从而最终影响学校总体教育质量的滑坡。
(2)债务偿还风险
高校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然要不断扩大招生,扩招的推进则又会引出一系列财务支出,如大量征地、新建教学楼、添置更多教学设备与教学仪器、修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和其他活动场所等。这些建设资金来自于各种商业银行贷款融资、社会性集资以及其他有偿使用渠道。如此一来,学校的债务偿还压力也必然增大,许多高校因此背上沉重债务负担,财务管理风险也随之增加。
1.2风险成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响应国家高校扩招的号召,同时为了不断扩大自身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及教学质量,但有感于国家财政扶持力度不足,所以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方面呈现出一种盲目求大求多的趋势。但高校资金使用特点又无法让高校所获得的贷款在短期内实现成本回收与利益增长,于是经过几年的大力建设与疯狂贷款之后,大多数高校都陷入贷款危机无法自拔,从而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及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2.加强高校财务风险防控水平的思考
2.1加强学费收费管控力度
学费是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学费的收取是否及时有效是高校收入是否能够稳定增长的重要环节。所以必须加强对教育教学费用的收费管控力度。要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教学环节、招生环节、后勤服务环节以及对贫困生的帮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精度和细致程度,从而提升学生入学比例与学费缴费比例。要将有效催缴责任落实到具体院系负责人头上,将欠款催缴作为院系财务工作及负责人总体工作绩效的重要考评标准。
2.2建议推行延长贷款还款期限相关政策
高校向商业银行申请的贷款数额巨大,切绝大多数资金都用于了学校的硬件建设,如征地、建筑修建及设置添置等,这些资金都转化为了学校的固定资产,流动性差,短期回报率低,但高校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又不断需要新的资金注入,这些资金仅凭学费收取及国家财政扶持远远不够,长此以往,导致高校负债率节节攀升,日常收入多用于偿还商业贷款利息而无力用作其他。所以应该呼吁政府出台针对高校贷款特殊性问题的还款期限适度延长政策,帮助高校平稳度过建设期之后的还款期,让商业银行贷款能够更加适应高校的发展特点,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平稳开展。
2.3加强高校自身的资金筹措能力
高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拥有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大量科研技术人才与研发成果,所以高校应该更好的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寻找资金筹措新渠道。如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合经营,通过高校的科研成果研发技术团队为企业“量身定制”需要的新产品及新技术,通过技术成果转让或技术入股的形式,提升高校经济收入,不断为学校的后续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资金补充。对于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实力进行自主企业的筹建,直接将本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商品投放市场,企业受益在扣除后续经营所需费用之后全数上缴学校财务管理部门,从而实现高校自主经营程度的提升,让高校资金运作更加宽松自如,减少高校的贷款数额及还款压力,让高校更加适应现代化市场的发展需求。
2.4加强主管部门监管力度
高校财务管理主管部门缺位问题也是造成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风险激增的原因之一,如放松高校在融资方面的管控力度,让高校融资失去了科学性、合理性的正确意识指导,且在日常管理中过于粗放,导致高校在日积月累之后出现极其严重的财务风险。所以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的严格监管,发挥主管部门在高校资源配置及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的监管力度,通过外部监督实现降低高校财务管理风险发生几率,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2.5建立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高校财务风险想要得到切实控制除了上述几种提升防控质量的方法之外,还需要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特点进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及风险防控意识,明确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及产生原因,从而有的放矢的完善预警手段。如加强学费收费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欠费类别分析判断,加强对不同类型欠费问题的区别处理程序推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制定出以学校实际发展需求为基础的分析论证程序,控制盲目贷款及贷款使用的名不副实等。只有通过长效预警机制的有效建设,才能切实预防风险发生及降低风险破坏程度,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谢立本.高校负债财务风险管理探讨,北方经贸,2010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为切实抓好我社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根据县纪委的安排部署,我社及时召开机关干部职工大会传达全县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县联社主任作动员讲话,纪检组长全面安排、布置我社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成立了由县社主任任组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供销社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联社办公室,由县社党支部副书记、社办公室副主任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制定了《**县供销社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方案》,使该项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廉政风险点查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要求高、涉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中,我社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切实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县社于1月26日召开全县供销社系统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动员会,层层落实会议精神和工作任务,做到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具体;通过召开会议、印制文件资料、设置宣传栏等形式,对廉政风险的定义、风险防控的主要措施、如何开展风险防控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宣讲,让干部职工学习、了解、掌握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知识,有效地防止腐败行为发生。
(三)严格程序,认真查找。在工作中,我社以查找岗位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单位风险为突破口,按照规定的程序、环节、要素逐一查找,并及时进行公示,做到"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岗",保证实效。重点围绕社有资产的管理、处置、使用,履行政府委托的行政职能,干部选拔任用,大额经费开支,大宗物品采购等方面,从县供销社领导班子、股室、干部职工个人三个层面查找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点。填写"县供销社(领导班子)廉政风险防控承诺表";填写"股(室)廉政风险点和防控承诺表",各股(室)负责人认真查找本股(室)的制度机制风险和岗位职责风险;填写"县供销社个人廉政风险点和自我防控承诺表",从领导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每个人结合工作职责,认真查找个人的思想道德风险和岗位职责风险。全系统通过自身找、相互帮、领导提、集中评、组织审,分别在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权、股级干部任免、新党员发展、办公用品采购管理、车辆日常维护管理、公务接待管理、印章管理、档案管理、专合社组建管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等环节查找出23个方面的廉政风险点,表现形式55个。
在廉政风险点评估工作上,做到"三做到"。一是做到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抓、亲自过问,分管领导亲自做、具体做好;二是做到措施有力。在班子会上定期研究,以会议、书面两种方式安排布置工作,开展宣传教育,做到全员参与,从领导班子到各股室到干部职工个人,开展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进工作;三是做到客观实在。对廉政风险点的评估定级,一律根据风险点的关注度、影响力、涉及面,产生腐败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将风险点确定为A、B、C三个等级。先后采取干部职工议推,分管领导初步审查,县社廉政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初评,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审核,县社主任签字、盖章等程序对23个方面的廉政风险点进行了全面评估。共评出4个A级风险点、7个B级风险点和12个C级风险点。并顺利通过县联系指导组、县纪委督导组审查。
(四)建立风险预防机制
1.完善措施。在查准、查全、查深廉政风险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建立供销社廉政风险信息库,对可能在行政、业务、管理、岗位等环节上发生的廉政风险情况进行常态化分析,建立廉政风险分析机制;完善预防廉政风险的工作机制,在认真梳理单位职责权限、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在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的议事规则、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
2.建立机制。要求干部职工在廉政方面做出廉政承诺,风险等级评估,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自查自纠,将廉政工作情况进行公开,对梳理出来的问题和业务流程、办事程序,向单位职工和群众进行公示,实行"阳光"操作;建立问责制,对已经审核的廉政风险,凡因制度不健全、工作不到位,导致廉政风险发生的,将一律按照党风廉政的有关规定及《四川省行政机关责任追究制度》等要求,严格问责处理。
二、工作成效
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极大的提高了我社干部职工的廉洁从政意识,促进了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切实转变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为推进供销社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企业债务;债务风险;防控对策
由于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债务危机和债务风险成为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我国对政府性债务所积聚的巨大风险表示忧虑,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全面的清查和审计,并提出风险防控政策。相比政府性债务,我国的企业债务(不包括金融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下同)规模大、风险高、难化解,也需引起高度警惕。2013年7月,渣打银行研究报告《亚洲债务大起底》,报告指出,目前中国企业负债率普遍较高,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占债务总量的比重持续上升,企业债务存在风险且风险较高。
一、我国企业债务的基本情况
企业债务是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在未来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经济责任,一般包括因战略性发展需要而筹措的长期债务、因短期资金不足而借入的短期借款以及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应付项目,本文主要讨论企业因举债融资所产生的债务。
据统计,2013年6月底,我国企业债务总额达到64.4万亿元,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贷款、企业发行债券、影子银行贷款三大类,其中商业银行贷款合计约为43.4万亿元,占全部债务的67.3%;企业发行债券(不包括地方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和城投债)约为1万亿元,占全部债务的1.6%;影子银行(即除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他融资渠道)各类业务余额合计约为20万亿元,占全部债务的31.1%。
二、企业债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企业通过举债融资能够筹集大量资金,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用,但是如果企业没有根据生产经营状况盲目过度负债,就会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企业债务风险的形成,既受到企业举债融资本身因素的影响,也受举债之外因素的影响。企业举债融资本身的一些影响因素包括负债规模、利息率、负债结构等;举债融资之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指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因素、经济体制因素、企业经营状况等。
(一)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以及负债总额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企业负债规模庞大,利息费用支出也会相应增加,如果企业收益发生变动,企业无法偿付负债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因此负债规模越大,企业潜在的负债风险程度就越大。
(二)利息率
在负债等量的情况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在企业收益变动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偿付负债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在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率越高,财务杠杆作用越大,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因此,利息率越高,企业潜在的负债风险程度就越大。
(三)负债结构
负债结构主要是指企业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比例,一般而言,短期借款的利息费用较之长期借款而言,固定时间内费用额度波动较大;长期借款较之短期借款,融资成本较高,限制性条件较多;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则会增加企业的负债风险,比如企业大量举借短期借款用来偿还长期借款,当短期借款到期时就有可能出现难以偿还的债务危机。
(四)宏观经济因素
企业经营利益会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因此企业偿还负债的能力也会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经济形势较为宽松时期,市场表现活跃,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项风险就较小;如果经济形势趋紧,市场各参与主体的风险就会逐步增大。
(五)经济体制因素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如果法制健全、机制完善,就能较大程度地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反之则会大大增加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市场参与者的风险。
(六)企业经营状况
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如果具有良好的盈利前景和盈利水平,就能够保证足够的偿债能力,因负债融资的财务风险也能得到良好控制。同时,企业的投资决策也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企业因投资决策失误导致现金流动阻滞,或者没有足够的现金流还本付息,企业就会面临财务危机。
三、企业债务风险的危害性
当前我国企业负债规模大,增长快,如果企业没有能够很好地控制债务风险,很有可能造成企业较大程度的债务危机,并且有可能会印发区域性或行业性的债务风险,甚至波及整个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
(一)企业债务可能引发区域性债务风险
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江苏、山东三省新增不良贷款占全国60%左右,不良贷款余额占全国不良贷款的45%以上。仅浙江一省的不良贷款余额便达1046亿元。如处理失策,类似2011年温州企业债务危机有可能在东部区域重现,长三角、江浙地区将成为不良贷款的重灾区。
(二)企业债务可能引发行业性债务风险
当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T)连续17个月下降,五大电力集团的负债率已超过80%,铁道部的负债率超过60%,光伏制造企业负债率更是超过90%,钢贸、光伏、船舶等中上游行业风险积聚。由于上述行业的生产流通及上下游企业大都集中在长三角和江浙地区,行业风险与区域风险叠加,增加了风险防范的复杂性。
四、企业债务风险的防控对策
虽然企业的债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风险,或者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一)建立债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要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管理制度,将企业债务风险的防控纳入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债务风险责任制,将债务成本的控制和降低作为企业财会部门业务目标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明确债务偿还机制,把握融资政策,确保债务资金链的合理运作;第三要重视资金管理,明确资金使用流向,防止资金过剩或沉淀,并做到常态化管理。
(二)进行债务风险预警
企业要建立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将债务风险预警包含在财务危机预警中,一方面通过加强会计信息的充分性与可靠性,让财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等参与决策;同时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管理控制;第三通过加强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管理控制。
(三)建立偿债基金
企业要建立偿债基金制度,设立专项基金,可以委托银行信托部或信托公司代为管理运用,在在企业确实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本金和利息时才动用。偿债基金可以确保企业债券、贷款或长期应付款到期时有足够的偿还能力,为企业获得贷款和发行债券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海英.企业筹资风险的防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J].2011
[2]高倩.企业负债经营财务风险探讨.经济研究导刊[J].2012
关键词:企业 财务风险 传导机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逐步提升,为此,我国政府部门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倡导当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强化自身对财务风险传导机理的认知程度,继而由此增强自身整体竞争实力,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下就是对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其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自身监管主体的复杂性合理控制交易活动引起的连锁反应。
一、企业财务风险传导内涵分析
财务风险具备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同时由于财务风险的产生过程处在动态的运行状态,因而在交易、担保等活动开展过程中就此引发财务风险传导现象。即基于公司财务风险释放的基础上其财务风险的产生将利用特定载体传导至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由内而外的风险传导过程。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企业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在财务风险传导间隙对其展开有效控制行为。此外,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过程是基于财务风险源、财务风险事件、传导路径等均完备的情况下产生的,且以财务风险源财务风险事件传导载体(路径n)财务风险结果的形式达到财务风险传递目标。
二、财务风险传导特性
(一)耦合性
财务风险传导耦合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将利用供应链将财务风险传导过程划分为稳态及非稳态两种类型。基于稳态传导的过程中财务风险将沿着指定的节点链条方向对风险进行传导,同时其传导过程中量的变化仅限于供应链内部节点范围内,为此,凸显出财务风险传导范围较小的特点。而非稳态传导过程突破了节点链条方向的限制,利用供应链系统相互作用等特性,待耦合集成度达到阈值状态时对风险进行突发性转换,继而增大了财务风险的危险性且加大了企业风险控制难度,甚至致使企业趋向于破产的经营状态。为此,当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强化对财务风险耦合性传导特性的认知程度,且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
(二)周期性
财务风险传导的周期性易受经济周期、宏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财务风险传导过程基于经济扩张与收缩运行的状态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趋势。即当企业处在经济繁荣时期,其财务风险基于处在酝酿状态的基础上风险发生的机率也随之下降。而与之相反,当企业处在经济衰退的经营状态时,其财务风险发生频率也会随之提升,即投资减少,风险传导范围随之扩张。此外,基于企业复苏经营状态下,财务风险在经济上升趋势的带动下也将就此遏制财务危机的发生。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财务风险传导机理具备周期性的特点,因而在财务风险防控过程中应结合财务风险与企业经济效益间的联系,对风险扩大过程进行合理控制。
(三)破坏性
财务风险在传导过程中经历了无有潜伏发展传导的过程,且其的产生将对企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经济利益产生破坏的影响作用,即对利益相关者自身造成相应的负面影响。此外,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破坏性亦体现在基于财务风险扩大的环境下,职工下岗、金融不稳定、企业破产等现象将频繁发生,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社会经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引发供应链相关企业财务危机也是财务风险传导机理凸显出的破坏性特点。因而在此基础上为防止大量企业基于财务风险传导环境下引发破产现象,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依据自身经营现状构建适宜的财务风险应对机制,最终将风险引发的破坏性因素降至最低限度。
三、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要素
(一)资金使用风险
资金使用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的主要要素之一,即部分企业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基于资金数量的限制下其将合理规划资金在管理、担保、交易等环节中所投入的资金比例,继而由此确保资金使用效率达到最佳的状态,且为自身可持续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部分企业在资金配置过程中着重强调了对现有资金、内部投资、对外投资的合理控制,且在日常财务工作开展过程中以规范化的管理形式来避免财务风险问题的引发。但由于日常财务活动具备形式多变且复杂的特点,因而企业基于外部环境不确定的基础上其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将就此凸显出财务风险现象,最终由此影响企业整体经济收益,造成其经营风险问题,为此,应对此问题的凸显展开行之有效的解决。
(二)资金筹集风险
基于企业经营活动实施的背景下,其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筹资途径、筹资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财务风险问题。即基于筹集资金方式不同的基础上,其功能宽窄、资本结构、弹性大小也会就此凸显出差异性特征,因而当企业处在筹集资金数量不足的运营状态时,应结合筹资难度、筹资成本等因素对资金的筹集方式进行合理化选择,最终就此避免不当的资金筹集方式促就筹资时机不当、资本结构恶化等现象,同时由此引发财务危机。另外,财务人员工作行为不规范也是资金筹集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即基于资金筹集数据不真实的基础上,企业资金的使用率也会随之受到影响,继而形成财务风险传导现象。
(三)资金回收风险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企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资金回收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金回收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但由于部分企业在结算资金、投资回收、预付、外汇等领域未实现对自身财务数据的规范化核对,继而由此形成了不稳定的资金回收形式,同时就此影响到了资金的循环周转,为此,当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完善自身资金回收环节;第二,资金回收机制不健全也是资金回收风险的体现,即在此基础上,相关工作人员无法明晰自身在资金回收环节中的工作职责及范畴,继而促就了出借资金、预付资金等无法及时回收的现象,且就此形成了财务风险传导过程,并影响到了资金的有效使用。
(四)传导路径
传导路径是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即企业财务风险基于某些特定载体的基础上其会逐步深入到财务活动作业流程中,并在内部系统、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扩散效应被逐步扩大,最终带动财务风险问题影响到企业整个经营过程。而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路径主要包括资金、物质、信息三个层面。即在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风险源会依附信息、物质、资金等将风险元素传导至内部财务活动中,且渗透到作业流程各个功能节点中,就此影响到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并形成低效率的资金使用现象。此外,财务风险传导路径亦可被划分为内生传导、外生传导两种形式,因而当代企业在对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着重强化对其的认知程度,继而由此保障财务流程的有序开展。
(五)风险阈值
风险阈值即企业财务风险由量向质转变的临界点,基于此,风险阈值为企业财务风险的最大承受限度。因而在此背景下,若某企业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风险流量处在大于临界值的状态,那么企业财务风险将就此传导至各个财务作业流程节点中,并致使财务风险由静态状态转至动态运行状态,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经营绩效水平。此外,风险阈值与企业不确定性因素数量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风险阈值也会随之升高,继而基于阈值冲破的基础上企业经营状况将由此遭到破坏,为此,当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保障财务风险控制的及时性、有效性,避免风险阈值冲破现象的凸显。
四、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以新疆德隆为例
(一)新疆德隆简介
新疆德隆在中国资本市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其产业发展涉及到了番茄酱、金融、汽车配件、矿业等领域。同时其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对财务风险形成有效的规避其将德恒证券等18家金融机构纳入到自身作业流程中,并制定了规范化的收购计划,且在收购计划内容规范过程中明晰了资金关联互保、股票质押等获取方式,继而为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产生埋下了危险元素。即2003年银监会在行使自身职权的过程中要求德隆进行信贷偿还,而商业银行为保障自身经济效益,也随之对德隆贷款资金进行追回处理,最终导致新疆德隆在一周时间内资金损失量上升至100亿元左右,同时面临ST处理。此外,新疆德隆在资金缺口处理过程中曾利用新疆屯河产业争取部分使用资金,但由于所创造的现金流量较少且基于财务风险传导因素的影响下致使其始终处在亏损的运营状态,最终影响到了其实践发展步伐。
(二)财务风险事件分析
在财务风险源分析过程中发现新疆德隆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始终处在短期借款/阶段总额=85%-90%的运营状态,且负债比率也在4年内上升至74%,从而致使其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需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问题。同时,在新疆德隆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其互保、股票质押贷款金额达到了210亿元-310亿元,继而就此引发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传导现象。此外,基于新疆德隆财务风险事件分析的基础上得知,致使财务风险传导机理形成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企业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产业整合较粗糙且内部担保数额较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财务风险问题。同时,股票长期处在低迷阶段及信用层面的负面舆论也是引发财务风险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二,外部客观不确定性信息德隆集团财务风险传导路径的形成也由此引发了财务风险问题,即风险源基于依据资金、信息载体的基础上将风险传导至子公司,即新疆屯河,继而由此形成了负债经营现象,且无法实现对母公司资金缺口的及时填补。
五、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控制措施
(一)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
在当代企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应注重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即全方位关注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变化状况,同时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利用自身风险管理意识及时察觉财务风险因素的凸显,最终实现对财务风险传导问题的有效控制。此外,基于宏观环境把控的基础上,企业应定期安排财务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化的培训项目,从而引导其在培训过程中能提高自身应变能力、素质水平及财务决策能力等,最终达到高水平财务管理状态,即从根本上遏制风险源的产生。另外,企业在战略管理调控过程中应注重建构财务管理系统,即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来完善财务数据整合环节,并基于激励机制构建的基础上,引导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系统操控过程中明晰企业内部财务关系,避免财务风险问题的凸显。除此之外,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的完善亦有助于财务作业流程的开展,因而在此基础上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且通过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合理控制风险源。
(二)完善微观技术管理
在企业微观技术管理视角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首先应注重保障筹资渠道的合理化选择,且在此基础上与金融机构间建构良好的信誉关系,即确保金融机构可及时了解企业自身财务状况,实现高效率资金筹集。此外,现金流量是企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基础保障,即其与企业资产负债率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而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保障资产负债率与现金流量间的平衡性,同时就此改善自身资金结构,满易活动中资金需求,达到最佳的经营状态。另外,在融资方式选择过程中,企业领导阶层应注重综合自身实践经营状况,并结合潜藏财务风险,最终基于融资的基础上保障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除此之外,当代企业基于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背景下,以“以收抵支”的形式来控制财务风险也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三)加强风险源的控制
基于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基础上加强风险预案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风险源即为引发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因而在对其实施控制措施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应将筹资风险源、筹资时机、投资风险源等纳入到风险控制计划范围内,并对外部宏观环境展开细致化分析,继而基于筹资方式合理化选择的基础上,逐步拓展筹资渠道。同时基于投资环境下,对投资项目期限、品种等展开调研,继而在此基础上达到风险源控制经营目标;第二,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加强风险源的控制亦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企业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正确认知现金流量的重要性,继而在对运营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从账款、存货、现金流、现金预算等几个层面入手达成高效率财务管理目标,且切断风险源传导路径,实现对财务风险问题的有效防控。
(四)正确认知风险阈值
在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现象应对过程中强化对风险阈值的正确认知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当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综合分析财务风险影响因素,且以因素集合的形式来确定企业运营管理中所能承受风险的最大值,即风险阈值,继而在此基础上制定财务风险应对机制,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严格参照机制细则开展工作,同时基于“以人为本”管理策略实施的基础上引导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财务风险防控工作中,达到最佳的风险应对状态。此外,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应着重倡导当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从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层面入手来有效应对财务活动中的不确性因素,同时提升企业风险阈值,避免阈值冲破现象的凸显。另外,治理结构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阈值冲破现象,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着重强调结合自身实践经营现状对监督体系进行完善,继而在良好的监管环境下及时发现财务风险源,且就此提升风险阈值,实现对财务风险传导现象的有效防控。
六、结论
综上可知,部分企业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内部结构设定不合理、资金管理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其逐渐呈现出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凸显出财务风险传导现象。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应从加强风险源的控制、完善微观技术管理、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等途径入手来应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问题,达到最佳的运营管理状态,且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并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沈俊.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柔性控制策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04):36-37.
[2]邱映贵,冯自钦程国平.供应链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0,12(02):151-153.
[3]白杰.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导机理研究――以新疆德隆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0,45(30):150-151.
[4]张友棠,黄阳.基于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研究[J].会计研究,2011,11(03):41-48+95.
关键词: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意义问题措施
1加强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
1.1为集团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集团企业通过资金管理,能够间接反映出企业各个环节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进一步降低集团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全面提升集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集团企业通过强化资金管理工作,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效益管理目标的落实,进一步制约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更好地突出资金管理制度的实际效用,实现对风险隐患的有效防控,为集团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集团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1.2降低集团企业的经营风险
企业集团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了保证集团企业内部经营和资金支付,需要加强对集团企业资金的管理,针对集团企业整个资金流向状况进行综合控制,及时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实现对企业经营风险隐患的有效控制,为集团企业健康、稳定的运营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提高集团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集团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增加了集团企业市场运营风险。在当前集团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中,需要重视资金管理的可控性,尽可能地减少集团企业资金存量,实现财务成本的节约,通过对集团企业资资金的科学调度和合理使用,进一步提高集团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增强集团企业偿倒债能力,从而促进集团企业的良性发展。
1.4缩短集团企业资金周转时间,合理分配集团企业资源
集团企业通过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在保证资金存量和现金流合理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实施。而且通过做好集团企业资金管理工作,还能够实现集团企业周转资金的合理调度,保证资金流动的均衡性。通过对资金的优化分配,稳步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确保集团企业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
2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集团企业资金预算缺乏实用性
通过运用合理的手段来对集团企业未来的资金收支状况进行预测,以资金预算为基础来实现对集团企业资金的有效控制,可以进一步提高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水平。但在当前大部分集团企业发展过程中,其在资金预算编制后,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这就对资金预算制度作用的发挥带来了较大的阻碍,不利于企业预算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升,导致集团企业资金预算实用性欠缺。
2.2集团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偏低
对于集团企业而言,采取财务集中管理时,存在集团资金过于集中问题或是集团多级法人。成员企业各自为政,资金过于分散,这对于资金的合理利用带来了影响,无法有效地发挥出资金的经济效益。资金过于集中情况下会导致成员企业资金紧缺问题、过于分散情况下成员企业投资决策会存在较强的随意性,盲目投资必然会对集团的整体利益带来较大的损害,影响资金的利用率。另外,部分集团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对于资金使用规划缺乏重视,这就导致资金使用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浪费问题。还在部分集团企业资金使用过程中监督不到位,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2.3资金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集团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通常都会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为集团企业资金的稳定和安全运营提供制度保障。但由于集团企业存在较多的下属子公司,这也增强了资金管理制度落实的难度。特别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各子公司之间存在资金相互拆借问题,由此而产生税务成本问题,这对于集团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资金协调时间节点的把握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另外,集团企业发展过程中,当其选择对外直接融资时,还会导致集团企业整体财务费用增加。
2.4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在当前集团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资金监管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针对于集团下属成品企业的资金监管不到位,由于没有完善的审批流程,成员企业在资金使用上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同时成员企业对于集团企业制定的监管机制缺乏足够的重视,监管形同虚设,缺乏执行力。而且集团企业规模较大,成员企业数量较多,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导致集团企业无法准确的把控各成员的财务信息和资金状况。另外,集团企业各成员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安全意识缺乏,经营者及财务人员对资金使用存在较强的随意性,投资过于盲目,这就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加,极易给集团企业带来造成严重的损失。
3加强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的策略
3.1完善资金管理体制
首先,加强集团企业资金管理制度建设。集团企业通过强化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可以有效地规范成员企业的经济行为,提高集团企业资金综合管理能力,实现对资金的统筹管理。而且通过完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制度,还可以在各项经济活动开展时做到事前防范,保证资金的合理和安全使用。其次,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资金管理模式。在当前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新形势下,集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基于各成员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业务类型和资金管理模式,而且要根据各成员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来及时调整资金管理模式,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全面提高成员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同时集团企业融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有利于实现融资成本的降低。另外,集团企业通过实施财务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可以有效地增强集团企业财务功能,同时成员企业也不会出现相互拆借资金和向金融机构贷款产生无序担保等问题,有利于集团企业整体信用度的增强。目前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主要以统收统支、资金划拨、结算中心、财务公司等五种模式为主,每一种管理模式都具有其特点,因此集团企业需要基于自身的发展规模及不同发展阶段来选择适宜的资金管理模式,以此来促进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为集团企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加强资金的高效运作,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首先,加强资金的全面预算管理。集团企业需要制定资金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资金预算管理的基本方针,这样具体编制预算时才能做到有重点有目标,事先通过对资金的预算来对资金收支流量情况进行掌控。在具体预算执行过程中,要求集团成员要严格按照预算来做好资金使用工作,并与成员企业经营业务及结构变化相结合,及时对资金使用进行调整,针对于预算执行要进行严格的申报审批。在资金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资金预算的执行跟踪管理和考核监督管理是较为关键的环节,具体要做好资金预算的持续跟踪管理工作,并及时获取集团及成员企业的最新资金状况,提升对资金盈余和空缺的预见性,尽量减少盲目性。通过全面提高资金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可以实现集团企业资金的合理安排和规划,确保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其次,结合集团发展方向和战略,提高资金运作效率。集团企业需要针对成员企业经营状况及发展方向进行掌握,并结合每个成员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合理分配资金,对于急需资金周转的企业,需要保证资金的及时到位,这样成员企业才能抓住经营发展的机遇,并与集团企业的市场变化和战略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最后,加强集团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集团企业为了能够及时掌握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资金使用情况,与成员企业之间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和整合,需要强化信息化建设,提高集团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这就需要成员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要保证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样集团企业根据成员企业提供的信息才能作出正确的发展决策,降低决策风险。同时,集团企业还要构建统一的资金信息网络平台,并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充分地利用网络平台来实现资金的科学化管理,对资金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并进一步为资金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保证企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3.3健全集团企业的资金监管机制
首先,提高风险意识,强化资金的全面风险管理。在集团企业内部,需要从上到下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理论,在重视资金管理为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还要关注风险,针对于集团企业现有风险及潜在风险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时刻关注每个环节的风险,做好防范工作,全面提高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其次,完善资金监管机制。作为集团企业的管理层,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资金管理意识,对集团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和控制给予充分的关注,并明确资金管理的方向,避免在投资方面出现重大差错。针对资金管理工作,需要通过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估整个过程进行监督,集团企业要针对资金管理工作成立具体的监管部门,并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实现对集团及成员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全面监督,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
4结语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集团企业在实际资金管理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这对于集团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要求集团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制度,规范具体的资金管理流程,运用高效的资金管理方式,进一步增强集团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为集团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慧.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现状及改进探讨[J].财经界,2016(5).
一、围绕三层面、做到三到位,明确“查什么”、“怎样查”
在廉政风险点排查上,我局主要围绕政策、操作和监管三个层面入手,努力做到三个到位,即确保制度依据准确、业务程序规范和个人廉洁自律。通过内部自查、民主评议及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等形式进行查找,对查找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逐一梳理登记,看风险点查找是否准确无遗漏,是否真正做到了不漏岗、不缺项。
(一)完善制度机制,确保依据准确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制度的缺失:一是由于制度本身存在漏洞或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三是制度过时未及时修订,四是制度缺乏相互支撑、相互制约,不能形成合力。因此,我局排查廉政风险首先从制度入手,对我局现行制度进行研究分析,全面系统梳理,对内部管理、业务流程、评价考核和监督制度等方面进行认真审查,并逐步完善。通过完善制度机制,筑牢体制机制防线,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在深化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中降低风险。通过制度“立、改、废”,加强对行政审批、资金管理、项目安排、干部任命等权力运行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真正做到从源头防腐、治腐。
(二)按流程排查风险点,确保程序规范
在专项行动中,我局将土地出让(土地市场交易)、土地储备开发项目资金使用、土地征收、土地开发整理、土地登记发证、土地规划调整、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采矿权出让(申请)初审、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治理、大额资金使用、政府采购等12项工作列为重点内容,绘制了流程图,依据流程图查找工作流程是否严密,各个环节是否得到有效监督制约,是否存在缺乏制约或制约不力的环节,通过流程梳理、逐个环节的排查,共排查出易出现风险环节36个。
(三)明晰岗位职责,确保廉洁自律
根据部门特点和人员安排,遵循“谁行使、谁梳理”的原则,认真对照廉政准则和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应先行停职或免职的五种不廉洁行为表现,从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环节和部位入手,以岗位廉政风险点分析为出发点,从每个干部职工到每个科室,通过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工作专题会、学习讨论会等形式,采取“自查、互查和集体排查”等方式,结合案例分析,自下而上,群策群力,进行岗位风险点分析和排查。
个人排查廉政风险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查找对与履行职责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工作纪律是否做到经常性学习,是否存在疏于学习、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和纪律要求等风险;二是查找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工作是否重视,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因失查、失管导致科室人员不能正确履行职责等风险;三是查找是否经常受到管理对象人情关(关系、吃请、财物)的考验,容易诱发执法不严、管理缺位等风险;四是查找对个人履行职责的监督制约是否完善,是否有效,是否存在个人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容易诱发权钱交易,等风险。经过排查,查找出单位制度机制风险点3个,查找科室风险点61个,查找个人风险点359个。
二、坚持分类指导、加强监督管理,明确“防什么”、“怎样防”
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是“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的重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为使风险排查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排查出符合实际的风险点,我局采取多项措施,防止在排查环节出现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检查不到位、追究不到位的现象,防止出现查找不深、不全、不细的现象,防止概念化和形式主义。
(一)划分风险等级,明确分类管理
国土部门权力运行的环境复杂、诱惑多,各类风险点相对较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局对廉政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合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了三类风险,即一级廉政风险,主要是土地征收、土地和矿业权出让、土地储备、政府采购、干部任用、大额资金使用等;二级廉政风险,主要是土地开发整理、登记发证、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等;三级廉政风险,主要是基本没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及项目审批权,较少或基本不掌握人、财、物管理权力等。根据权利运行的风险内容和不同风险等级,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完善工作责任分工和监督管理体系,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一级廉政风险由分局领导班子负责;二级廉政风险在科室领导直接管理的基础上,由单位分管领导负责;三级廉政风险由科室领导直接管理和负责。
(二)坚持责任追究,加强排查督导
在工作中,我局加强对廉政风险排查的监督和指导,及时检查工作落实情况,通过自己找、群众帮、组织审等环节,从细从严排查风险点,分局“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对排查的廉政风险点进行审核认定。针对目前我们在履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隐性问题,查找根源,健全制度,实现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治理可能出现的廉政风险。同时加强责任追究,对收到群众投诉和上级检查出的问题,一律追查到底;对查证属实违法违规的,一律追查到位;对自查自纠敷衍塞责的,一律追究领导责任。
(三)完善监督体系,确保监管有效
一是加强内部监督,建立考察和管理制度;二是重视外部监督,认真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及司法机关和社会群众的监督,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及时处理和回复各种来函、来电和来访等。三是将党员干部查找廉政风险、制定防控措施、填写风险防控表等情况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监督。
三、思想制度双保障,人防技控双结合,明确“改什么”、“怎么改”
在整改阶段,我局针对自查自纠阶段查找出来的问题,在整改内容和整改方式上积极探索,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并重,强化科技防控手段,逐步、逐项整改。
(一)强化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坚持廉政教育严格化、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方法创新化,提高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意识,在主观认识上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思想防线,排除思想上存在的廉政风险隐患问题。
(二)健全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
结合重点业务工作的实际,梳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理清各项行政审批、审核工作和行政执法工作程序。例如在排查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执行行政处罚工作中,存在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有效监督制约的风险,存在着执法人员受到拉拢、收受贿赂的风险,针对这类风险,我局完善了《非法开采矿产资源行政处罚标准》和《打击非法开采矿产资源工作程序》等,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标准及处罚程序对违法相对人进行处罚,削减了自由裁量权,以监督和规范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防止出现,钱权交易的现象发生。
(三)加快平台建设,提高科技防控水平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目标及原则基础上,探讨了债券发行监督机制的构建,包括确立地方人大监督主体地位,明确规定地方人大需要履行的监督职责,通过运用监督技术手段,规范地方政府债券全过程监督流程。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机制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越来越庞大,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攀升导致地方政府隐形债务持续增加。自2011年10月起,我国允许试点省市在国务院批准的限额内自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由最初的沪、广、浙、深4个试点省市,逐渐加入江苏、陕西、北京、青岛等试点省市。2014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试点省市发展到10个,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为公共服务建设融资的闸门逐步打开。但随之而来的监管制度漏洞,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日益严重。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机制的目标及原则
根据国务院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政策指导,保障地方政府债券的顺利发行及安全运行,是地方政府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遵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原则,明确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机制的目标,建立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机制,可为地方政府的债券监督工作提供具体运行方案和标准。
1.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机制的目标
(1)地方政府债券成本最小化,即地方政府利用合理的运用债券发行手段尽可能提高发行效率、监督效率,降低举债成本。强调要把地方政府债券成本最小化作为发行监督机制的基本目标,是因为地方政府债券成本的上升不仅加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还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2)地方政府债券风险最小化,即地方政府应当尽可能降低地方政府债券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确保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活动的安全运行,重点防范市场风险、使用风险、信用风险、财政风险等。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机制的最终目标包括,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完善地方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地方社会福利水平、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财政体制改革,这与国家期望地方政府债券发挥的作用是一致的。
2.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机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即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机制应当涵盖全方位、全过程,主要体现在债券发行前的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监督,发行中的债券承销与包销、筹集资金用途监督,发行后的资金使用绩效、重点责任人问责监督等。
(2)重要性原则,即重点防范地方政府债券存在的风险,在构建监督机制时,根据地方政府债券存在的潜在风险,制定更为严格的风险监督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疏漏。
(3)有效性原则,即在实现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目标的前提下,构建行政成本最小、功能性最强、激励性最高的风险监督机制,确保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完善制度流程、提高监督主体的积极性等。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主体及其职责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债规模逐年增加,2013年度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总额度为3500亿元,2014年度和2015年度分别增加到4000亿元和5000亿元。发行规模不断增加对法律、监管制度提出更高要求。为监管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的风险,保障地方政府债券安全运行,需要构建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券监督机制。明确地方人大的监督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地方人大的监督作用,将地方人大作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的第一责任人,有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策执行力度,降低地方政府债券存在的风险。地方人大作为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监督主体,应当明确需要承担的责任,主要应包括:
(1)将地方政府债券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审批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监督资金使用流向。我国规定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只能用于公益性项目建设,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地方人大应当监督地方政府的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做到预算编制不详细不予审批、资金使用不规范不予审批,提高地方政府预算执行透明度。
(2)监管地方政府债券偿债准备金,设立专项账户,专款专用。为降低地方政府债券的偿债风险,地方人大应将地方政府年度结余的一部分作为偿债准备金,存入专项账户,并监管偿债准备金的用途,严禁随便挪用。
(3)将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作为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要求,激励地方政府官员合理使用资金,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地方人大通过将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联系到政府官员的政绩工作上,有利于预防腐败,规范债券资金的用途,强化地方官员对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的重视。
(4)组织监督债券资金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监督、落实问题的整改。地方人大定期组织开展债券资金使用项目的审计工作,督促地方审计局出具审计工作报告,对审计出来的项目问题,责令相关负责人整改,公开整改结果,方便接受公众监督。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的主要技术手段
1.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能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券风险,保障地方政府债券健康发展。通过披露地方政府债券信息,可降低地方政府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提高投资者投资信心;也有利于规范地方政府财政运行,维持地方政府财政稳定,方便社会公众监督。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明确的信息披露制度,地方政府信息披露存在系统性差、透明度低、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问题,具体表现为:
(1)各层级政府财政收入、支出种类繁琐,地方政府在信息披露报告中只是简单提及当年基本的财政数据,信息价值较小。
(2)地方政府信息披露内容不够细化,地方政府倾向于只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造成信息透明度较低。
(3)地方政府披露信息不及时,影响投资者的判断,可能造成投资者利益损失。
构建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需要地方政府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地方政府财政报告详细具体、透明度高,同时地方政府单独制作一份报告不仅用于披露地方政府债券财务信息供投资者参考,也便于社会公众监督资金使用情况;二是,地方政府定期、及时公开债券资金使用情况、预算执行情况以及重大信息披露等,除了每年按时公开年度报告,还应当增加公开当年的季报、月报,确保投资者能够及时获得有效信息;三是,将信息披露纳入到各层级政府部门官员的工作考核中,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确定具体的责任人对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承担责任,出现提供虚假信息或者故意隐瞒重要信息等问题时,首先对责任人问责处理。
2.信用评级制度
信用评级制度作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监督过程中发挥着防火墙的作用。我国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目前主要存在3 方面问题: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偿债责任和违约机制等范畴上没有做出明确界定,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工作受到中央政府信用影响。
(2)信用评级公司管理混乱,评级公司为了争夺客户资源会出现提高地方政府债券信用级别等问题,造成同行业间评级结果错乱。
(3)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专业性不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级别划分没有固定标准,国内几家评级机构形成了市场垄断地位,影响地方政府债券的评级结果。
构建科学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需要首先确定实施信用评级制度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中央政府核准地方政府的发债规模提供依据,方便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考核问责;二是,为市场上的投资者提供债券风险信息以及参考价格信息,提高投资者信息优势,方便社会公众监督。
根据信用评级制度的目标,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完善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
(1)明确界定地方政府需要承担的偿债责任,建立地方政府债券违约机制,允许地方政府出现财政危机,甚至财政破产,降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的隐性影响。
(2)根据信用评级报告服务的对象完善信用评级制度。例如,服务于中央政府时,需要参考地方政府的债券资金使用效率给出评级;服务于投资者时,需要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作用。
(3)建立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定期引入科学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及时剔除评级结果不公正的评级机构,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自律性。
3.审计问责机制
审计问责机制作为重要监督技术手段之一,贯穿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工作的始终。建立地方政府审计问责机制,是监督地方政府履行行政责任、经济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地方政府财政健康运行的关键。构建地方政府审计问责机制需要明确3个核心点:
(1)明确地方政府审计问责的主体,应当为地方人大以及各层级地方审计局;明确地方政府审计问责的对象,应当为承担具体行政、经济责任的政府官员。
(2)清晰界定地方各层级审计局以及地方政府官员的具体责任,建立离任人问责机制。在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追究责任到具体人,责任人在离任时要接受离任审计,杜绝出现责任转嫁混淆。
(3)法律法规的支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监督责任、审计问责流程以及处罚措施,强化地方政府审计问责机制的法律保障。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审计问责机制需要从4个方面着手:一是,实行上级审计部门对下属层级政府审计问责的模式,避免出现审计部门在审计同级政府时独立性不强、审计结果不准确等问题,并明确审计部门具体责任人对审计结果负责;二是,对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责令相关政府部门整改,并明确具体整改负责人,出现故意拖延整改、整改效果不好等问题时,处罚整改负责人;三是,明确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过程中每一个行使权力的官员的具体责任,将权力的大小与处罚措施的轻重挂钩,杜绝出现罚责不当的问题;四是,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制观念,充分发挥媒体、社会公众的舆论力量,配合地方人大及地方审计局的工作,全方位监督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使用。
四、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监督流程
1.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前的监督地方政府债券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前审核监督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券风险,保障地方政府债券安全运行的基础。地方人大和国务院应当负责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前的监督工作,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监督:
(1)对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偿债能力进行审核监督,评审地方政府财务实力,防范地方政府债券发债规模不合理,避免出现未能满足地方政府资金需求或增加地方政府债券偿债风险等问题。
(2)审核地方政府信息披露工作,监督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评级工作,最大程度降低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影响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效果,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3)国务院根据地方政府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信息,核准地方政府发债规模,地方人大监督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债准备工作,包括承销商的招标、债券的分销等,降低地方政府发债成本。
2.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筹集资金用途监督
地方政府对债券资金管理不严格、债券资金使用不当,会增加地方政府债券的使用风险,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损害社会福利。因此,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筹集资金的监督是降低地方政府债券使用风险,缓解地方政府财政负担的必要步骤。对地方政府债券筹集资金用途监督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一是,地方人大作为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的监督主体,应当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利用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债券资金使用信息公开程度,方便社会公众监督;二是,积极引导媒体、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监督工作上来,建立公共平台,丰富社会公众反映意见渠道,鼓励社会公众举报投诉;三是,对筹集资金使用不规范、不合理等行为,利用审计问责机制等技术监督手段,对相关责任人问责处罚,促进债券资金用途监督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地方政府债券筹集资金使用绩效监督
地方政府债券筹集资金使用绩效监督目标是以最小的资金使用规模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分配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用于地方公益性项目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的使用效率。
为实现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监督目标,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
(1)建立起一套科学、标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指标,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方面对债券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分析。
(2)根据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的用途,选择适合的绩效评估方法。例如,成本收益法、综合因素分析法等,保证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评估的客观性、真实性。
(3)地方人大制定科学的绩效监督计划,监督地方审计部门开展绩效评估工作,并督促地方审计部门出具绩效监督报告。同时,建设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信息库,将绩效监督报告及其相关信息上传到信息库中公开,供社会公众监督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怡西.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及其防范机制构建——基于广东省政府自行发债的经验分析[J].南方金融,2014.
[2]饶云清.关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机制的研究[J].武汉金融,2014.
[3]陈国绪.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创新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
[4]李经纬,唐鑫.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设计思考——基于国际经验和新经济社会学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