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行业竞争市场

医药行业竞争市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药行业竞争市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药行业竞争市场范文第1篇

企业是行业的细胞,行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每一家企业。当把目光聚焦到2010年医药工业领域(化学制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装备等7大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家企业(以下简称“医药百家”),这个以1.29%的数量而占工业总产值24.9%的群体是一个可以反映我国医药工业现实水平的群体,是一个将我国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推进的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群体,体现了整个医药工业的运行趋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主体,是整个医药工业发展的推进力。

1 整体情况分析

1.1 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总体水平显著提升

201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数为7 782家,医药百家占比为1.29%,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从工业总产值来看,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为12 426.7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医药百家实现3 098.4亿元(同比增长24.1%),占24.9%,与2009年基本持平。从销售产值来看,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销售产值11 824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医药百家实现3 092.7亿元(同比增长27.9%),占26.2%,较2009年(25.2%)提高了1个百分点。

医药百家的总体规模有了显著的提升。医药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 073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医药百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4 029.4亿元,同比增长35.2%,较2009年的22.34%增加了12.7个百分点,较2008年的30.8%增加了4.4个百分点,业绩回升向好,规模提升显著。医药百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医药工业的33.4%,较2009年的31.0%提高了2.4个百分点。在医药工业整体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医药百家的规模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2010年进入医药百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底线超过14亿元,较2009年的第100位企业增长了39.2%,较2009年的32.9%的增幅提高了6.3个百分点。有10家企业突破百亿元大关,较2009年的5家翻倍。

医药百家的规模分布呈波浪型,且较2009和2008年平缓一些。40亿元以上的企业占31%,较2009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规模提升所带来的产业集中在显现。20~40亿元的企业占比较2009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这些中等规模企业的快速崛起,提升了医药百家的整体实力水平,显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表1)。

1.2 集中度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中、大型企业需要培养

与2010年世界制药前10强、前50强的销售收入占世界药品市场规模的41.2%(较2009年增加2.8个百分点)和69.4%(较2009年增加3.7个百分点)相比,我国医药百家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医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为33.4%,较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提升相对较慢。

医药百家前10、前50家的主营业务收入在医药百家中的占比分别为34.2%和76.2%,较上年的33.0%和76.6%分别提高了1.2和0.4个百分点,这与前10家企业水平提升较快、医药百家企业收入规模呈两极分化态势有一定关系,大者更大,而中等规模的企业主要集中于10~40亿元之间,60~100亿元规模的断层亦提示这是规模增长的一个瓶颈,要形成合理的规模梯队,还需要培养一些中、大型企业。

医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是行业的必然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宏观政策亦向做大、做强、做优倾斜。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大企业集团资本扩张的步伐,亦有研发实力提升的切实成效,品牌与品种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抓手和着力点。

1.3 各项指标表现良好,发展前景较好

以1.29%的占比,医药百家企业在各项指标的完成方面均显示了其重要的地位: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医药工业的24.9%,实现资本总额占34.7%,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占33.4%,完成利润总额占34.1%,而从业人员却只占19.5%。除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外,余均较2009年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且增幅最大的是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表2)。医药行业兼并重组的在这一年里有了较大的体现,但医药百家在完成全行业1/3业绩的同时,其利润总额的增长却落后于行业水平,反映了医药产业在形成一定的集中度的同时,还需要在节流降耗、提高管理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 “多、小、散、乱”的行业局面。

1.4 位次更迭变化凸现市场竞争激烈

从2009和2010年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的位次来看,更迭较为显著。2010年医药百家位次持平的有3家企业,扬子江药业以其250亿元的收入稳居首位,而修正药业集团和哈药集团以170亿元左右的收入居2、3位,与2009年正好换位。

位次上升的有20家企业,其中云南白药集团不仅位次提升较为显著,其100多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还使其首次跨入了百亿企业行列。

企业由于兼并重组、股权变动或主营业务转移等因素导致排名位次的变化是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位次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虽然位次下降的有53家企业,但由于主营业务收入下降而导致排名下降的企业只有4家,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主营业务转移与个别业务的重组剥离。而其它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企业排位下降,则主要是由于医药百家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及排序规则的影响所致。

2010年医药百家中,新进榜企业有24家,且以化学制剂(11家)、中成药(7家)、化学原料药(4家)三大子行业分布居多。在创新推动和压力驱动的情况下,制药企业产品链的上下延伸及向较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倾斜、向管理与市场营销要效率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模式值得密切关注,“慢进则退,不进则亡”是优胜劣汰不变的法则。

2 行业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涵盖了8大子行业中的7个,其中有52家属于化学药品制剂行业,30家属于中成药企业,11家属于化学药品原料药企业。化学药品企业以63%的占比居首位,其次是占比为30%的中成药企业(图1)。

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各项指标的增长与医药百家相比,均有不俗表现。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各项指标在医药百家中的占比情况均高于企业数占比,单位企业的指标完成率较其它子行业高,但相对较高的销售费用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影响利润总额的一大因素,减少运营销售环节的开支,是这两大子行业增加利润的一大管理手段。而化学药品原料药行业销售成本的居高不下则提示在降本增效方面还可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企业管理与提高规模效应是这一子行业降低成本的举措之一,具体各项情况见表3、4、5。

3 地区分布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山东、江苏和浙江省入围企业均在10家以上,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分别达35.8%和40.7%;广东省、北京市和上海市均有5家及以上企业入围,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分别达21.9%和27.0%。这6个省、市的企业数合计占到61%,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和地方扶持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规划得到贯彻落实,企业自身做大、做强战略实施见效的综合成果,也体现了这几个医药大省在全国的地位。与2009年相比,湖南、山西、广西3省的企业跌出医药百家名单,而内蒙古则是2010年拥有医药百家的一颗新星。

2010年医药百家中单位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平均为40.3亿元,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云南省、辽宁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江苏省等8个省、市入围企业的单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平均水平,其中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是平均值超过100亿元的省份。突出重点、支持大型企业、扶持中型企业,是提升国家和地方医药行业总体水平的一个方向和举措。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在这几个省、市也有一定的体现(表6)。

4 经济类型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中有59家属于股份制经济类型,27家属于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类型,8家属于国有经济类型。股份制是我国医药行业最多的经济类型,同样体现在医药百家企业中,股份制企业以59%居首位,其次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企业,占27%。

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所带来的规模扩张,在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方面都有较大的增长体现,但高增长的销售费用和销售成本提示国有企业的管理和整合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其利润增长的低下也说明了这一点。

国有企业相对较高的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相应的就是利润的削减,由此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态与对研发的持续投入。研发投入的不足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创新与发展。而这一不良循环在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和股份制企业里并未凸现。特别是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相对的高利润、低成本摊薄了销售费用的影响,并形成了一定的积累与再投入。股份制企业销售费用的攀升带动了利润的增长,但其销售费用背后的销售手段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相对灵活的销售策略作为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竞争市场份额的手段之一,值得国有企业学习(表7、8、9)。

5 企业规模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中有76家属于大型企业,23家属于中型企业,1家由于从业人数没有达到统计上企业规模划分标准而被列入小型企业行列。“大”是百家企业的特点,大型企业以76%的份额占居首位,较2009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大型企业的增多体现了国家扶持大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集中度的政策导向。

大型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在兼并重组的同时增大了主营业务的收入,但对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掌控稍有欠缺,利润总额的同比增长相对其它指标偏低。与此相比,中型企业在企业整体规模减少的同时,利润总额却在增长,对销售费用的控制较为突出。而小型企业首先存在费用问题,其次是成本上涨与主营收入的下降所带来的利润总额的下滑,由于规模较小,因此其销售费用的大幅上涨必然导致收入与利润相应下滑(表10、11、12)。

6 运营能力分析

从2010年医药百家整体情况来看,运营情况总体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在经营状况、资产运营、盈利能力方面均有较好表现,综合实力较强。

6.1 经营情况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 029.4亿元,同比增长35.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5.4%)近10个百分点,较2009年的22.34%增加了12.7个百分点;医药百家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3.4%,较2009年的31.0%提高了2.4个百分点。医药百家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较好,企业经营增长速度较快,市场前景看好。

6.2 资产运营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为1.02次,医药百家企业为0.98次,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较2009年提高了0.03次。医药百家企业全部资产劳动效率稍低,应进一步扩大销售、有效使用闲置资产、提高企业运营能力。

在医药百家企业中,中药饮片和生物生化制品2个子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低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0.60和0.52个百分点,这2个子行业的企业尤其需要加强提高运营能力。

与2009年相比,卫生材料、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学药品制剂3个子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市场竞争与出口受阻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减缓是一大原因(表13)。

6.3 盈利能力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资产利润率为11.9%。医药百家企业资产利润率为11.7%,低于行业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同时较2009年低0.1个百分点。兼并重组的进行对企业的资产盘活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资产利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经营管理都需要不断加强。在医药百家企业中,医疗器械、中成药和化学药品制剂的资产利润率分别高于百家企业平均水平4.7、0.5和0.2个百分点,资产利用效益、企业盈利能力等有一定的提高;与2009年相比,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资产利润率大幅下挫,显示该行业的盈利能力在锐减,行业极需作出适当调整。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销售利润率为11.7%。医药百家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1.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但较2009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营销策略得当、获利能力强,企业发展有可持续性。在医药百家企业中,化学原料药、中成药和卫生材料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低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0.3、1.1和0.4个百分点。高成本压力、价格竞争等使得各子行业企业的获利空间减小,盈利能力与中药饮片行业的25.7%形成鲜明对比和落差。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的缩水也提示该行业高利润的形势可能不再延续。

2010年全行业和医药百家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为13.0%,与2009年相比,医药百家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在控制成本、费用方面较前一年有所下降,获利能力有所削弱。在医药百家企业中,除中成药行业外,其它各子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或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持平。其中,中药饮片行业高达33.8%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使得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15.8%相形见拙。中药饮片行业也成为2010年业界追捧和热钱涌动的热点,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发展调控的重点(表14)。

6.4 偿债能力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资产负债率为44.1%。医药百家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5.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降低了0.2个百分点。整体处于通认的适宜水平40%~60%的下限,显示医药行业整体负债水平较低,而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经营风险相对稍高一点,企业经营安全、稳健、有效,具有较强的筹资能力,这亦是风险投资愿意向医药行业投资的原因之一。在医药百家企业中,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和卫生材料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高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2.4、1.9和3.6个百分点,而医疗器械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在各子行业中最低,为34.0%,这一子行业的融资筹资能力相对较强。与2009年相比,卫生材料和生物生化制品行业资产负债率的大幅提升,显示前期的债务正在进行内部消化中,投资谨慎(表15)。

6.5 发展能力

2010年医药行业总资产增长18.9%,医药百家企业总资产增长率为31.7%,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医药百家企业资产经营规模扩张速度较快,兼并重组成转变增长方式的一大重头。资产的扩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有效、合理利用好各种资本的情况下,扩大资产实力,使企业拥有一定的规模优势,进而为规模化、集约化、节约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7 结语

从以上各方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医药百家呈现规模水平扩大、增长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提升的特点。医药百家这个反映中国医药实力的群体正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与提高,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研发创新等手段,正在集中优势,把大企业做得更大,并逐步地在做大的基础上实现做强。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形势不容乐观,资源与成本的压力、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与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医药百家企业面临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突破瓶颈是“十二五”面临的第一个课题,也是“十二五”起好步、开好局的基础。

医药行业竞争市场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合作;教育模式;人才培养;医药卫生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10-02

学合作教育是指利用学校和用人单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全面素质、应用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模式。《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档)中指出: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可见,医药卫生类专业高职教育必须走学结合之路。

一、学合作教育的可行性

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与医药行业用人单位实施学合作教育,共同为医疗卫生行业培养和输送人才,既是学校贯彻教育与生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也是为用人单位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性人才的有效探索。更是双方的共识和共同的利益之所在。

1 政府部门。转换职能,强化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政策导向功能,为建立学合作教育提供制度保障。政府根据自身的宏观管理(指导、协调、监督等)职能。促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结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政策导向,甚至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学合作教育的原则加以确立,促进学合作教育的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医药卫生行业)负责本行业发展规划和管理,了解行业发展的全面信息及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对学校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学校。转变思维模式,强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大部分医药类商职高专院校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来,自身办学条件并不优越,基础薄弱,面对巨大的竞争市场如何立足,如何做“强”做“大”,办成特色鲜明的专科层次学校?学校必须转变依靠政府办学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找准学校与社会经济建设及行业发展需求的结合点,树立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面向市场,主动出击,走近用人单位,与其合作,实施“订单式”教育。如给行业用人单位以冠名权.如***药学系等,扩大行业用人单位知名度;根据行业用人单位需求培养实用人才,按用工需要调整教学计划;选派专业教师参与行业用人单位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指导:为行业用人单位提供职前、职后培训等。

3 行业用人单位。构建全新的经营理念.强化科技意识和人才意识,共同发展学合作教育。行业用人单位可参与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相关场所、设备说明学校建立校外或校内实训基地:优先录用学校的毕业生;行业用人单位领导和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讲学,给学生做专业学术讲座等。

二、学合作教育的探索

对于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行业用人单位需求为目标、学合作”的原则,加强与医药行业部门的合作和联系,找准与经济建设或行业需求的结合点,改革办学模式,办出特色。为此,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与尝试。

1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学合作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学校结合专业发展实际,建立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医药专家、管理人员及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医药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科学构建医药高职高专人才的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对于市场需求大、专业能力强的专业要想办法做成明星专业、品牌专业;市场需求大、专业能力弱的专业要进行扶持,逐步做强;市场需求小、专业能力强的专业维持现状;市场需求小、专业能力弱的专业应该放弃。如社会对中药专业、口腔专业、护理专业等人才需求量大,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把专业做强做大。为行业培养急需人才。

2 共同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学合作教育。学合作教育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行业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就业的角度,从专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从工作一线的实际要求出发,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提出宝贵的建议。学校也应深入医药相关行业单位,了解一线人才的需求,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重在实践”、“知识与技能并重,目的是应用”的原则,体现“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的人才培养要求,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为科学、合理。课程设置打破“老三段格局”,进行精简、融合、重组、增设,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与执业考试内容接轨,如助理执业医师资格、护士资格考试等,并创建新的技能考核标准和试题库,为学生毕业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

3 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训练体系,为学合作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构建由学校实验实训中心、附属医院、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实践训练体系,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有效的职业岗位经验知识,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实习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

(1)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第一,各专业要努力创建具有特色的、真实(或模拟)职业氛围、装备先进、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到训练,从而缩短毕业到工作岗位的适应周期。如学校的整体护理病房、ICU模拟病房、诊断实验室、模拟手术室等,除满足在校学生实训需求外,还可对各医院无偿开放,以满足在职医护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的需要,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第二,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在校内创造条件。例如,通过针灸推拿社团、医学美容社团等,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第三,加强附属医院建设,让学生更方便地开展实地锻炼;第四,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站(点)的建设,为广大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便利。

(2)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与医药卫生行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这些单位应覆盖各个专业面,满足实训实习内容的要求,形成全方位的校外实训实习网络。第一,加强基地的组织建设。各实训实习基地均建立教学病房或车间,教学病房设置在各临床科室内,教学车间设置在工作现场,人员和设备上相对独立,要求管理标准化、工作制度化、技术操作正规化、基本设施规范化:第二,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为了规范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工作,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制定相关条例,如《实训实习条例》以政府主管部门的档下发。通过校内模拟环境的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实践,完善实践训练体系,真正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即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4 着眼“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紧密结合的保障。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高专教育办出特色的有力保障,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加快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学合作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我校的做法是“引进”、“送培”、“挂职”、“轮岗”和“聘请”并行。“引进”就是从社会上主要是企业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和状大专业教师队伍,并聘请行业技术人员组建一支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以减轻现有教师的教学压力,让他们有时间进修、提高自身素质:“送培”就是将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轮岗”就是专业课教师轮流到实验室、实训车间学习或指导学生实习,以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学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它不仅取决于学校自身的努力程度,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医药行业单位的参与意识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因此,在学结合上还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和困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共建学紧密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赢效果,学合作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3)

[2]侯伯民.学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医药行业竞争市场范文第3篇

一、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意义

制药行业的新药开发费用巨大,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成功开发出新药的概率并没有提高,因此充分利用上市新药获取高额回报是制药公司十分迫切的愿望,而品牌管理是提高成功的有效方法,当一个品牌的价值被开发的时候,就可为卫生管理人员、处方医生和病人创造利益,而这一利益反过来也将加强药品买方和卖方的联系。

(一)强势品牌能直接与顾客建立稳定的关系平台

一个药品品牌在卫生管理部门、处方医生、专业人士和患者的心目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时,在医院药房和零售药店也具有其优势地位,成为经销商必然销售的药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和互联网都有助于品牌拥有者和消费者建立这样的关系,而且一旦这种关系得以确立,外界的干预和影响将变得很小。

(二)强势品牌能够提高具有显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强有力的品牌管理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尤其是在药品专利保护过期以后,成功的品牌管理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药品的认知,使消费者很容易区分品牌药品和仿制药品,并形成了品牌药品性能更优的信念,愿意为自己接受的品牌支付较高的价格,从而使品牌拥有者获得竞争优势,使制药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

(三)强势品牌能够跨越国家和市场疆域的限制

在制药行业中,随着非处方药市场的拓展,将一个处方药品牌的价值延伸到非处方药市场已变得越来越具吸引力,品牌管理能使该品牌在转换后继续加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他们在品种繁多的非处方药市场的购买决定。同样,在药品营销趋于全球化的今天,强势品牌所形成的声誉也保证药品更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

(四)强势品牌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愿意更多的了解有关疾病和药品的知识,直接面对消费者营销的品牌建设过程提供了方便、可靠的途径,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效果。

(五)强势品牌能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

品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的重要工具,品牌代表着产品的特点和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在处方医生、药剂师和患者的心目中形成了这一品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信念,能持续支持其购买决定,保持消费者的忠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药品品牌策略实施的对策

制药行业是非常特殊的消费品行业,其药品品牌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从确立品牌策略到品牌管理的实施,都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药品的特性和竞争市场等方面做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将品牌策略整合到产品开发的各阶段,明确品牌承诺带给消费者的最大利益。

(一)建立品牌管理组织

创建隶属于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是必然趋势。如品牌管理委员会、品牌领导团队、全球性品牌经理等。这些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负责人均位居公司高级执行层,资历较高,经验丰富,富有战略头脑,能应付更复杂的状况,竭尽全力推动品牌发展。品牌管理组织要负责品牌管理程序的制定、执行及控制,令企业全部活动都围绕品牌展开。并且品牌管理组织还要负责寻找专业的品牌管理咨询机构合作,更加精细、专业地进行品牌管理工作。

(二)选择时机启动品牌策略

药品品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获得先行者的优势。对一个刚上市的处方药而言,一旦这一新产品的疗效得到确认,其可能的市场定位已经粗略地确定时,品牌策略就应该开始实施。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开始于二期临床阶段。这样能使产品在进入三期临床时,医学界、科学界就已经开始讨论各自的看法和需求了;对于一个准备开始大规模销售或准备作为非处方药销售的产品,只要这样的转换已经进入考虑阶段,也应该开始实施品牌策略;随着消费者对了解疾病和健康知识兴趣的增加,制药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的扩大品牌在商业上的吸引力,而且要保证潜在消费者接受到能决定选择的产品信息是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因此,决定产品定位和沟通的品牌发展战略应该越早越好。

(三)确定战略目标及品牌承诺

设计品牌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品牌的长盛不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品牌名和品牌价值必须附加承诺-品牌承诺。对于药品而言,品牌承诺应该能够提高处方医生或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信任,是值得患者期待的、可以测量的结果,是药物在疗效、安全性以及方便性等方面卓越性能的表述。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忠诚度、减少沟通障碍,从而实现长期利润。品牌承诺的有效传达可以有3个标准进行衡量:更高的初次使用率、更低的转换脱离治疗率、更高的转换加入治疗率。

(四)做好客户研究——分析、定位

第一,分析市场上竞争产品的位置和消费者认知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过程明确了消费者的心目中每个产品品牌所占据的特定或独一无二的位置。产品的定位再加上产品在营销和科学上的准确评价,就可以形成关于这个新产品的独一无二的产品信息和描述语言。

第二,细分市场。对药品的两大客户——处方医生和病人进行更仔细深入的分析,对他们的动机、感受的强度、失望和被满足的需求都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地确认细分市场的界限和需求的范围,揭示未被目前已有药品所占据的未满足需求的市场空白。客户研究可以探索品牌形象、首要描述语和描述语调等语言和形象的表现。一个由病人需求推动的产品和一个纯粹由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品牌设计和执行、临床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途径都不同。营销人员也应该认识到,在以病人需求推动的和以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各个治疗领域的市场是不同的,其创新能力、市场复杂性和目前临床需求也是不同的。

(五)积极进行品牌形象设计

医药行业品牌形象设计主要包括品牌词汇和产品促销材料。将一个产品的科学基础和市场理解转变为适合的品牌语汇需要丰富的医学经验。为了在医学和医药管理界达到最广泛的认同,品牌语汇表现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满足不同的要求时,保持品牌核心信息的连续性。最有效的品牌语汇是能推动客户对产品进行深入研究的语汇,是能包涵疗效、安全性和品牌价值的语汇。品牌语汇包括:产品承诺和信息、商标、品牌标志与形象。

医药行业竞争市场范文第4篇

二战后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迅速上升;产业内贸易快速增长。这些经济现实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70年代以来,迪克西特(Dixit)、诺曼(Nonman)、埃蒂尔(Fihier)、克鲁格曼(Krugman)、布朗德(Brander)和斯本塞(Spencer)等人相继独立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际贸易的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某些条件下,对本国尚不具备比较优势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关税等支持保护手段使产业中的企业迅速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开发能力,依靠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化来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构筑起新贸易理论体系。新贸易理论在政策上的含义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

新贸易理论体系主要由两大理论构成:一是主要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另一是主要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

“利润转移”理论

第一: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争夺市场份额。这种论点认为:向国内厂商提供补贴,使国内厂商采取进取性市场战略,从而迫使外国竞争对手作出相应的让步,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由此扩大。这是战略贸易政策理论中影响最大,也是被引证最多的一种论点。

第二: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这种论点认为:在存在潜在进入的情况下,使用关税来抽取一家外国寡头厂商正在享受的垄断利润是合理的。如果没有任何潜在的进入,关税只会扩大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的差距,导致福利恶化。但如果存在国内厂商的潜在进入,则这种进入的威胁限制了外国厂商的定价反应,使他们执行一种吸收部分关税的定价,以阻止这类进入的战略。只要关税被部分地吸收,价格上涨的幅度就会低于关税的幅度,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就会远远被征收到的关税所抵消而有余。

第三: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该论点为传统的幼稚产业保护论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本文主要是分析科技兴贸问题,因此这里重点论述一下该论点。该论点认为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贸易保护或局部封闭本国市场,赋予本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销售特权,受保护的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都会增加,企业由此可获得静态规模经济;同时国外竞争对手由于市场份额的缩小而失去规模经济,此消彼长,国内企业就可能拥有了与国外企业竞争的优势。企业除了可获得静态规模经济之外,还会由于累积产量的不断增加而积累职工的生产经验,在“干中学”的过程中生产成本会不断下降,以及企业研究与开发所产生的技术创新可改变企业的生产函数,降低边际成本,从而使企业获得动态规模经济。在这里,政府通过贸易政策影响了本国厂商及其外国竞争对手的决策行为,从而改变了竞争格局,使不完全竞争产业特别是寡头产业中的超额利润向本国发生了转移。

“外部经济”理论:

某些产业或厂商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的扩张,但由于这些外部经济不能完全被相关厂商所占有,这些产业或厂商就不能发展到社会最优状态。如果政府能对这些产业和厂商提供适当的保护和支持,则能促进这些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优势,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贸易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及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出口现状及面临问题

1998年我国出口位居世界第九位,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从出口商品构成来看,我国能够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1996年机电及运输设备业的出口总额首次超过轻纺产品的出口总额,不过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加工装配业务的出口,并未脱离劳动力密集的生产方式,所需的技术、原料、零配件、生产设备都从国外进口,与国内产业的联系较少。换言之它只是部分改直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为出口以价值更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为载体的装配劳动。这种贸易结构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工资成本低是相吻合的,并且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使我国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如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的收入,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贸易结构在国际竞争中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能否长期化?

关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新说法: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曾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H—O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根据H—O理论,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里昂惕夫对美国的200种进出口商品进行统计分析后却得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对此经济学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已非常明确,这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主要不是用产品本身来区分的,而是用投入要素来区分的。也就是说,同样一种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是以密集的劳动生产的,在发达国家则可能是以密集的资本生产的。就象服装、鞋帽、玩具、食品之类,就产品来看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许多发达国家则是资本密集型的。即使在这些国家也要投入较多的劳动,但这些劳动是同较多的资本结合进行生产过程的,结果就是更多的劳动生产率。面对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竞争优势。

贸易障碍增多:虽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工资低而劳动成本较低,发达国家进口会进一步提高其福利水平。但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仍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从而使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事实上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例如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限制。

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正在减弱:从1995年开始,加工贸易开始成为我国产品出口的第一大方式。从1998年统计数据来看,加工贸易额1730.4亿美元,出口额1044.7亿美元,分别占该年进出口总额的53.4%和56.9%,且199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是1991年的3倍,同期进出口总额为2.4倍,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增速快于全国进出口总额的发展速度。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仅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和福建五个沿海省市加工贸易合计占到80%以上。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快速增长,我国沿海地区工资增长很快,据1995年与198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沿海地区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其中上海上升了77.9%,北京上升了48.9%,广东上升了42.1%,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正在减弱。面对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国家更具竞争力的劳动力优势的压力,如何使外贸更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进入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初显端倪,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科技与产业飞速发展,据OECD统计,其主要成员国的知识经济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已接近30%;出口商品结构逐步转到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方向,OECD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目前已接近40%;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发展迅速,到2002年OECD国家此类服务出口将占其服务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根据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指南》的资料,1996年的一些新兴市场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达到相当高水平,新加坡为71%,马来西亚为67%,韩国为39%,墨西哥为32%,台湾省为50%。世界科技革命及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科技与产业巨大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对我国的长期出口竞争力提出严峻挑战。

因此,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我国出口产业的技术创新,全面增强国内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我国外贸跨世纪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启示与对策:走科技兴贸之路

我国要想由一个贸易大国成为一个贸易强国,充分发挥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实现出口的可持续增长,科技兴贸是必由之路。科技兴贸是产业科技化的必然结果,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产品质量提高和结构的优化,最终才能体现于出口商品质量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因此要想实现科技兴贸,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关键。

高科技产业在我国尚属于幼稚产业,为扶持其发展,根据战略贸易理论,在贸易政策方面政府应给予适度保护。首先在关税方面:尽管随着“入世”的临近,我国关税税率在不断下降,但政府仍应以有效保护率理论为指导制定适宜的关税税率,设置合理的关税结构,对高科技幼稚产业维持适度的高关税。其次,灵活运用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政府采购等非关税手段。对政府采购、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实行招标制度,将招标的收入补贴给消费者,尤其是被保护行业的下游工业。最后,对高科技产业的保护要有合理的期限。当被保护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逐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的保护作用,更多的使用生产补贴,这不仅能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效率,而且还能针对不同的产业灵活实施有差异的补贴率,更好发挥政策对产业的作用。

医药行业竞争市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 课程体系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 R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14-02

众所周知,目前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进步的时代,医学方面的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惊人,这就对药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根据当今高等药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现状,怎样对高等药学教育进行深化改革,建立建设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众多社会主体关注的对象。近几年,相关专家将药学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实验课程作为重要试点,逐步在课程大纲、授课的具体内容以及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本文将从药学教育的专业角度出发,围绕怎样建设多元化的、全方位的药学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展开相关的讨论,从而提出一定的解决办法。

一、建立完善的药学专业课程知识体系

现代医学要建立不同于以往的人才模式,新的人才模式应该是“生物-心理-社会”这三者互为前提的。这样的人才模式要求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体系,要求每个药师坚持以病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我们知道,所谓的正宗的药学服务就是要坚持以病人为根本的宗旨。这个宗旨的核心便是为病人提供绝对安全、快速有效、经济实惠的药物治疗,让病人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得到全面恢复。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从事医疗过程中的有关管理服务、自觉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的能力。显而易见,在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了要开设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需要开设社会药学和行为药学等与药学服务有关的课程。这样才能够使药学生具备将病人作为服务中心的根本的药学服务能力。

然而,在我国很多院校药学专业的本科课程安排都比较狭窄,学科课程分布比例失衡的现象在每个学校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每个学科的教学活动相对分散,这就导致了条块分割现象的不断加剧。学科教学活动的分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系学习。由于学科的分散,不少学生遇到了药学体系不完整、知识网络不健全、有关药学的综合运用能力低等问题。根据上述问题,围绕药学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在药学课程中要实现提高药学服务课程的比重,让药学服务得到学生以及教师们的重视。例如,通过整合已经开设的课程,逐步消灭各个主干学科之间的阻碍,再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方式。这样一来,就有利于学生建立全面的医药知识体系。

二、要加强对药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培养

根据社会实践的调查,成功人士的成就中,有75%来源于良好的人际交流,有25%依赖于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显而易见,我们既要建立牢固的药学专业知识体系,又要培养药学生良好的临床交流沟通能力。如果药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临床上与病人实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那么就会大大改善医患关系。因此,不断加强临床药学交流技巧的培训,有利于建立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的医患关系,达到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相比我国,国外的医学和药学院校就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到位。国外的医学、药学学校广泛开设了有关医学生和药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相关的沟通技巧的课程,实现了在临床上药师、医师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有效沟通,为患者的全面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育思想的转变

在步入21世纪以后,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力度,教育思想也有了较大的转变。

现在社会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培养拥有深厚基础,并且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对于学生的培养更要注重人文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能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样他们才能最终在岗位上体现出更高的综合素质。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不仅国家大力拨款支持教育事业,而且学校对教育也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精神;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好的发展。

四、培养药学人才的原因

当今社会对药学高级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安全用药、药品质量控制和药品开发型人才更是炙手可热。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药品的竞争市场和竞争压力都与日俱增。现在我国国内医药行业的药师不足3万人,而且各大零售药店的驻店药师更是不足6000人。面对药师人才的匮乏,我国更加注重药学人才的培养,希望能够填补漏洞,与国际接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药品企业将对外开放,国外企业可以直接在我国进行药品的批发零售。这样就意味着各大药品企业都迫切需要大量既具有扎实药学基础,又熟悉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条例和国家药品有关的各种法规政策的综合型人才。

我国传统中医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西医的传入对我国中医事业有很大的冲击。为发扬我国的传统医药特色,需要加强对中医药研究开发型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掘我国传统中医药的优势。

五、药学人才培养的模式

药学专业高等教育培养方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基础学科知识的培养和专业分流知识的培养。这两个部分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药学的基础知识,对以后专业分流后定向培养打下牢靠的基础,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提前的认知。然而对于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局限在专业知识上,应重视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药学专业的人才还要掌握一些有关药品生产销售的法律法规,要了解一些药品经营管理理念,这对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本科后期分流后的培养是高等药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它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大批专业人才,还可以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的生源。培养药学专业人才的具体方案有如下几点。

1.进行中外合资教育。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可以利用国外的优质资源,聘请外国专家来任教,这样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走出去的想法。也可以让学生去国外看一看,让他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把其引入国内,让我国医学事业可以取其精华。

2.国家增加教育投入。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学生的教育,对教育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他们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国也应该增加教育投入,让教育事业有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发展。

3.与各大企业联合。联合各大药店企业,让学生能够多实习。只有有充足的社会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把学会的知识融会贯通。

4.进行综合教学。大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只有综合教学,才能够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让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够强,是我国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5.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发达国家药学本科毕业生要参加药师资格考试,而我国有药师资格的人并不多,甚至很多医药从业人员都没有资格证。让本科毕业生参加药师资格考试,将会为我国医药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医药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好。

药学的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只有经过药学教育方式的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当这些人才步入社会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用自己的知识改变社会,并最终拥有自己的舞台。

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专业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我国专业人才不充足的现象大大制约了我国的发展。因此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的人才是当前的紧要任务。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迅速与国际接轨,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 参 考 文 献 ]

[1]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8):483-487.

[2] 陈慧,李学进.药学专业教育改革与探索[J].九江学院学报,2011(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