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打击医托法律法规

打击医托法律法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打击医托法律法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打击医托法律法规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 民营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制度的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了65家民营医疗机构,按照制定的调查方案和调查表格,采取现场检查、查阅记录、询问等方进行调查。结果 所调查医疗机构均不同程度存在违法问题。建议 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采取量化分级管理,加强医疗机构自律行为等措施。

【关键词】 民营医疗机构 依法执业 调查

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民营医疗机构(以下简称”民营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上已占有一席之地,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医疗卫生领域的供需矛盾,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秩序发挥了极大作用。但是,民营医疗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在依法执业方面还存在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引导。为此,石家庄市卫生监督局结合实际工作,开展了民营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现状调查工作,为建立了民营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探索民营机构长效监管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取65家民营医疗机构(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其中医院35家,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下称”社区服务”)和个体诊所各为10家。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首先制定《石家庄市民营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现状调查表》及调查方案,通过组织现场检查、查阅记录、询问等方式,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变更登记、校验、有无出租或转让许可证等情况,卫生技术人员使用情况,有无超出诊疗科目范围、承包租赁科室、雇佣医托等情况进行调查。对卫生技术人员使用情况的调查,采取每家医院、较大门诊部现场随机抽查20-30名人员,其余单位查全部人员。在药房随机抽取20张处方。

2 调查结果

在全市五区内分东南西北随机抽取了65家民营医疗机构,其中医院35家,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个体诊所各为10家。

2.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使用基本规范。医疗机构核准名称与实际使用名称相符合,能及时变更登记,按时校验,没有发现出租出借许可证情况,但存在承包租赁科室情况,调查发现4家,占被调查单位的6.15%(以下的百分比均为占所调查单位的比例).

2.2卫生技术人员使用情况 在违规使用卫生技术人员六个方面,门诊部(75.31%)和个体诊所(71.45%)最高,其次是医院(65.53%),社区服务最低(61.41%)。

2.2.1取的医(护)师资格证书但未进行注册登记的,存在使用 1人的单位22家,2人以上的38家,共计60家,占被调查单位的92.31%.其中,门诊部和个体诊所占100%,社区服务90%,医院88.50%.

2.2.2执业助理医师独立上岗情况,存在使用 1人的单位37家,2人以上的26家,共计63家,占被调查单位的96.90%.其中,门诊部占100%,医院91.40%,社区服务和个体诊所90%.

2.2.3从事本专业外诊疗活动的,存在使用 1人的单位21家,2人以上的33家,共计54家,占被调查单位的83.10%.其中,医院91.42%,门诊部和社区服务均为90%,个体诊所80%。

2.2.4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存在使用 1人的单位29家,2人以上的8家,共计37家,占被调查单位的56.90%.其中,门诊部80%,个体诊所70%,社区服务60%,医院45.71%.

2.2.5在非执业地点执业情况,存在使用 1人的单位25家,2人以上的35家,共计60家,占被调查单位的92.31%.其中,医院最高(100%),其次是社区服务90%,门诊部和诊所分为80%.

2.2.6实习、进修人员独立上岗和未取得性病、艾滋病资质证书从事诊疗活动违法情况比较轻,分别为20%和13.8%。

2.3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超出一级科目的19家单位,二级科目的35家,共计54家,占被调查单位的83.1%。其中,社区服务和诊所最高为100%,医院71.42%,门诊部70%。

2.4经调查发现,1家医院未经许可以合作名义开展诊疗活动,1家门诊部雇佣医托、欺诈患者。

3 结果分析

3.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使用情况比较规范,是民营机构自身对许可证使用情况较为重视,更重要的是卫生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对许可证的严格管理,不能及时变更登记内容和按时校验将被面临吊证等处罚。但据了解,在民营机构中,尤其是医院和门诊部中,承包租赁科室的情况较多,但因取证难、查处难,故查处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通过近几年开展的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治理整动活动,尤其对外承包租赁科室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违法机构被得到严惩,使该行为得到了一定的遏制。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民营机构依然承包租赁科室但不敢明目张胆的进行,而是由明转暗,同时对执法程序有 一定的了解,反检查的能力增强,采用统一收费、统一药房,人员能及时注册到该机构内,主要证据协议书因知道其利害关系,保管严密难于取到。对于何为承包租赁、如何处理,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界限不清,实际操作困难,从而出现查处难、认定难、处理难、查处率低的情况。

3.2在卫生技术人员使用方面,所调查的医疗机构全部存在违规问题。在取得医师资格证书而未注册、执业助理医师独立上岗、医师在非执业地点执业等三方面违法单位均在90%以上,从事本专业外诊疗活动的单位也在80%以上,使用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的单位在50%以上。违法单位之多,情况之严重,就医安全环境如何保障!其主要原因:一是民营机构管理体制与用人机制特点所决定。由于民营机构实行自主管理、自负盈亏机制,在用人方面比较灵活,只要符合需求就聘用,不符合就解聘,人员流动性大,再加上办理注册时间较长等原因,造成有资格的人员未及时注册、非执业地点执业等违法现象多的原因之一。同时,民营机构只顾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国家法律。对符合条件的高级技术人员难于聘请到且待遇要求高,付出的成本大,为降低成本,在使用技术人员方面降低了标准,一人多职、跨专业从事诊疗活动、助理执业人员独立上岗的现象就比较普遍,使用没资质的人员从事诊疗活动就不足为奇了。二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层次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法律地位低而且多年没有修改,许多条款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监管需要。助理执业医师独立上岗有禁止无罚则、在非执业地点执业认定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规定不明确、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超过二人,无论使用多人,多长时间,最高罚款5000元并可以吊销卫生许可证,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在实际工作中,在全国因此而吊证的非常少[1]。由于其获得的利益远大于罚款,所以出现屡罚屡犯的情况。三是执法人员数量少,监管范围大,监督不能到位。

3.3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情况也较严重(83.1%),超出二级科目的数量是一级科目的两倍,社区服务机构相对突出。其主要原因:一种情况是不具备设置科目的条件而未获得批准,为获利擅自开展活动。一种是当初报审时设置的科目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多,尤其是社区居民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申报增项时,条件不具备、审批时间长等原因,擅自开展活动。三是处罚轻,不论超出几个科目,收入多少,只要收入超过3000元,最高罚款3000元并可以吊销许可证,但没有没收违法收入之规定。对于一些开展高危科目如肝炎、性病等传染病,接生、人工流产等收费高、危险性大的科目,其危害程度不同于一般科目,加上执法力量的不足,短时间内难于发现,其违法收入是相当可观的,但最高罚款3000元,许可证吊销实际上又难于落实,是民营机构敢于违法的重要原因[2]。

4 建议与对策

4.1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行政许可管理,严把行政许可关和年度校验审核关,建立退出机制,对已不符合许可条件、多次违法情节严重的和监督机构建议吊证的要坚决吊证,决不姑息且机构及主要负责人在5年内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对卫生技术人员注册、变更、诊疗科目增项,按时限及时完成。在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承担方面与其他机构给予同等待遇。

4.2卫生监督机构加强对民营机构的监督管理,实行量化分级管理,研究探索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量化分级管理检查表,现场检查,量化评定,分级管理。对得分在90分以上、关键项目全部达标者,评定为A级,每年监督一次;对得分在80-90分、关键项目全部达标者,评定为B级,每半年监督一次;对得分在60-79分、关键项目基本达标者,评定为C级,每季度监督一次;对得分在60分以下、关键项目不达标者,评定为D级,限期改正,每月监督一次。实行动态监管,建立监督档案,对达到高一级条件的,升级管理;对不符合原级条件的,降级管理。加强对医疗卫生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执法技能,严格执法,加大打击非法行医力度,情节严重,符合吊证条件的,坚决吊证,对位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4.3完善医疗法律法规,建议尽快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对承包租赁科室给予明确界定,对采用不正当手段,雇佣医托欺诈患者的行为明确处罚条款,对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和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可依据违法时间、收入、使用人员数量或科目数量给予吊证并没收收入。助理执业医师独立上岗设置罚则。

4.4规范民营机构的自律行为,加强诚信建立和完善依法行医、依法执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内部促查核稽查,切实落实各项制度措施,对存在的违法行为提出整改建议并督查落实情况,确保依法执业。

参 考 文 献

打击医托法律法规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法行医 长效机制 医疗服务市场 监管思路

一、非法行医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非法行医问题是近几年困扰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一个大问题。虽然卫生行政部门多次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活动的专项行动以及采取了多种监管方式治理非法行医问题,但效果不明显,“黑诊所”、游医屡禁不止,甚至跟监管部门打起了“游击战”,选择了出租屋、小旅馆等更隐蔽的场所开展诊疗活动,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医疗市场的秩序,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在打击非法行医行动过程中,卫生执法人员遇到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执行难

在对非法行医者进行行政处罚时,行政处罚程序复杂,一般都要经过调查取证、事先告知、陈述申辩、做出行政处罚等步骤,整个处罚至少需要8份执法文书,如果非法行医者不配合或者逃避打击,拒不提供身份信息或者拒不缴纳罚款,那么执行需要的时间会更长,这给非法行医者逃避处罚提供了充分的时间。

(二)送达难

为了逃避处罚,非法行医者会用尽一切手段来阻碍执法部门的执法,拒绝提供相关资料、拒绝签名、拒收执法文书、暴力抗法、转移犯罪地点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他的辅助手段来帮助完成送达相关文书。

(三)认定难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非法行医被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罚两次以后,再次非法行医的”,应认定为 “情节严重”,可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两次行政处罚的认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非法行医者擅长跟执法部门打“游击战”,他们通常在这个省受到打压后会转移阵地到其他省份地区,目前我国的行政处罚系统尚未全国联网,因此在认定上会给执法带来一定难度。

(四)统计难

由于非法行医活动具有其特殊性,这给辖区非法行医数量的统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为执法人员打压此类行为设置了重重障碍。

二、打击非法行医的对策

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辖区医疗服务市场,维护医疗市场的稳定性和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深圳市某区卫生监督所积极探索“打非”有效措施,健全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机制,把“立、管、打、宣、疏”五者有机结合起来,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一)拔根清源,完善医疗立法

在打击非法行医的专项活动中,最让执法人员头疼的便是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目前卫生执法依据的法律法规等由于颁布时间较为久远,跟不上当下的社会发展形势,出现的新犯罪现象、新违法手段得不到有效制裁。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如果突破法律法规限制则要承担相应的违法风险,但如果放任不管又涉及不作为等作风问题,因此,为了让执法人员在打击非法行医活动中,有法可依,在立法层面上给予执法人员法律保障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大执法力度和提高执法效率,才能更好地推进整治非法行医活动,加大对非法行医的处罚力度。

(二)加强监管,规范医疗市场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严查“黑诊所”“医托”等违法犯罪行为,探索建立健全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和措施,立足日常监督执法工作,不断创新监督模式,启动夜间、节假日错时执法方式,及时掌握非法行医的最新动向,打击违法行为;此外,在节假日加强执法力量,运用快速巡查机制开展执法,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就医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在今年的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前,该区对打击的重点加强监管,分别开展了非法行医整治工作的小专项:

1.以“城中村”等流动人口聚集地为重点,严厉打击“黑诊所”

以“城中村”等流动人口聚集地为重点,严厉打击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黑诊所”。在日常监督巡查过程中快速巡视此类“黑诊所”,及时发现制止非法行医行为。另外,按照分片区分类别管理要求,启动夜间、节假日错时执法方式,按照快速巡查机制,经常性开展非法行医巡访巡查工作。加强对群众举报及“历史遗留”无证个体医的巡查工作,加强对此类“黑诊所”的监管。

2.严厉打击美容机构和个人违法开展医疗美容行为

以生活美容机构为重点,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从事医疗美容诊疗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由于利益诱人,当前一些生活美容机构在给爱美女性朋友进行皮肤护理、按摩美容时,为了牟取暴利,利用她们对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概念认识不足的弱点,悄悄地向医疗美容渗透,非法开展文眉、注射等医疗美容活动。因为机构没有资质,相关人员也没有接受过正规学习、培训,医疗事故频发,有的甚至使用来源不明或者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等,深深残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对于此类现象,该区监督员结合国家卫生城镇的评比工作,在对辖区生活美容机构进行日常监督管理:一方面规范其经营行为;另一方面严厉打击、重点查处利用生活美容机构违法开展医疗美容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同时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渠道提醒爱美女性在进行医疗美容前,一定要先了解相关常识,要到具有相关资质的正规医疗美容机构接受医疗美容服务,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正确引导健康消费。

3.查处擅自聘用医师或非医师坐堂行医的行为

以零售药店为重点,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聘用医师或非医师坐堂行医的行为。由于辖区大多数零售药店都开辟了医师咨询处,有的甚至打出“名医”“老中医”等广告,吸引患者求医问诊。该区监督员在专项巡查过程中发现,这些药店大都只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并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处方的要么是药师,要么是未注册备案的医师,他们为患者开处方,目的是为了提高药店盈利,所以经常夸大病情,诱导患者多买药,甚至误诊错诊导致患者延误治疗最佳时机。针对此类现象,该区建立了暗访督查制度,认真落实分片分类快速巡查和错时执法等措施,积极探索各组间交叉督查模式,疏导各符合中医坐堂行医条件的药店及时向各区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对于不符合条件的药店加强巡查,坚决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聘用医师或非医师坐堂行医的行为,全面规范零售药店开展医疗诊疗活动。

从今年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结果来看,辖区内的非法行医现象明显减少,部分已被取缔的“黑诊所”已通过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成为正规的医疗机构。大多数的医疗机构均能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开展执业活动。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无证游医仍旧存在,个别药店存在无证坐堂行医的现象,个别医疗机构存在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情况、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等,这些都是医疗服务市场潜在的安全隐患,对于上述现象执法人员均已依法予以立案查处。

(三)齐抓共管,确保打非效果

针对非法行医的隐蔽性和特殊性,为了确保专项行动的顺利开展,成立了区卫生监督所集中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畅通与办事处和辖区各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网络,强化卫生监督节假日及夜间的巡查能力,联合上级主管部门公共事业局卫生科、办事处计生科、民兵应急分队、辖区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形成联合执法、齐抓共管的联动工作局面,形成打击非法行医行为的重要力量。

1.齐抓共管,统一行动

与办事处和辖区各医疗机构创建公共卫生网络,创新监管模式,依托办事处卫生科和社区工作站,广泛开展对“黑诊所”的摸底排查工作。行动中,各部门从全区发展大局出发,上下一盘棋,齐抓共管,统一行动。上级主管部门严格法律程序,规范行动流程,组织统筹好打非各项工作;公安部门增派警力,全力维护打非现场秩序,切实加强打非行动的调查取证工作;卫生部门作为打非的中坚力量,始终坚持冲在一线,依法对“黑诊所”等违法行为及时确认,依法依规处理;社区工作站耐心开展相关解释、劝说工作,化解违法者与执法部门之间的矛盾;新闻媒体全程进行跟踪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2.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简要介绍和梳理公安、计生等各部门打非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并就开展打非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对联合执法、案件查处工作中暴露的问题予以磋商和协调,明确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打击非法行医活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单靠卫生计生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且难以有突出的整治效果,因此由上级部门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在新形势下形成联动的工作局面,有效遏制非法行医行为。

(四)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该区外来人口众多,人员流动性较大,部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因此宣传非法行医危害,提高当地居住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非法行医行为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进一步争取到人民群众对打击非法行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专项行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该区创建正常健康的医疗市场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识别能力

为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对非法行医行为的识别能力,该区卫生监督所借着“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契机在辖区进行了一次“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的宣传活动。通过分发宣传资料及现场咨询的形式,向市民宣传了卫生法律法规、群众安全就医、非法行医的各种形式和非法医疗广告的正确识别等知识。此次宣传活动共接待前来咨询的市民近百人,分发宣传资料300余份,使市民懂得了非法行医的危害性,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引导市民充分利用好社会公示制度

利用媒体、简报、网络和社会公告等手段,积极报道专项行动进展和成果,曝光典型案例,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为便于群众识别合法的医疗机构,引导市民对社会医疗机构和人员信息进行查询。市民可以通过网络或手机APP对社会医疗机构的具体信息进行查询,若对医疗机构人员的资质有疑义,也可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数据查询―执业医生”进行查询。

3.营造全民打非、监督的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借助社会监督力量,让“黑诊所”无藏身之处。具体措施有:利用该所网站、该区报纸等宣传、普及卫生法律法规,全天候畅通专线咨询电话,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对非法行医的监督管理,提高广大群众参与打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民打非、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

(五)疏堵结合,确保“零无证”

疏堵结合,减少非法行医及“两非”行为,在严厉打击的同时,疏导具备条件的机构办证,疏导具备行医资格的人员开设合法的医疗机构或者到合法的医疗机构执业,真正从源头上遏制此类违法现象。那么,如何疏导办证,采取何种有效措施,才能真正帮助违法行医者解决在政策上和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摆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面前多年,卫生部门也一直积极寻求解决的方式方法,探寻针对此类机构和人员的优先优惠政策。

究其根本,非法行医案件之所以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在于需求决定市场。对此,我们不能盲目开展打非行动,而是要坚持疏堵结合才能真正确保“零无证”。一方面,我们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对辖区各医疗机构服务情况进行巡查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促使各医疗机构健全约束机制,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确保医疗卫生机构安全平稳运行和发展;另一方面,对于部分条件较好的无证诊所及有医师坐堂行医的药店积极疏导他们办证,转化为正规的医疗机构,对于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合理引导,以保证医师队伍的素质。这样既给缺乏医疗服务机构的城中村居民提供了便利,也给非法行医者提供了就业出路,进而从源头上确保“零无证”。

打击医托法律法规范文第3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8月保卫科个人总结

我院的综治___工作在医院党委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和公安机关指导下,坚持以“___”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建设依法治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___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狠抓治安管理工作,落实院科两级责任制,强化内部管理,确保了院内安全稳定,现将__年终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构落实

医院领导班子历来重视综治___工作,始终把___工作列入领导责任制和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部署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院长办公会议上专题研究解决综合治理和维稳重点问题,并结合院长行政查房、查岗,经常进行检查督促落实工作。

医院建立有综治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医院还与各科室、各科室与工作人员签订了综合治理责任书,明确党委书记、院长赵志毅为综治第一责任人,保卫科为综治责任科室,综治___领导小组成员负具体责任,各职能科室各司其责,真正对维稳综治工作做到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落实维稳责任,做到机构、责任、措施、人员四到位。

二、抓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治安防范意识

㈠、医院安全保卫工作长抓不懈,坚持做到年度有计划,季度有检查,半年和年终有总结。医院院长办公会定期研究落实安全防范工作,在抓普法教育基础上,坚持对职工开展法制和治安管理宣传教育。在开展医院管理年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实施活动中,落实“__”普法教育,结合实际学习保卫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做好防特、防盗、防火、防破坏、防治安灾害事故的“五防”宣传教育并落实防范措施。

㈡、一年来,医院重点宣传贯彻《治安管理处罚法》,编印《防火防盗安全常识》、“一畅两会”宣传单张___多份发给全院员工,利用院周会、科室早会、讲课、电教、自学、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全员法制和安全教育,今年以来综治___工作结合安全生产消防工作进行安全教育12场次,达___人次。出黑板报___期,坚持新职工岗前安全培训,职工的法制意识和治安防范意识明显增强。

㈢、保卫科不定期___保安员进行治安技能培训、进行队列、仪表仪容训练,学习贯彻《治安管理处罚法》,并进行知识考试,提高安全意识和治安维稳应急处置能力。结合医院开展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着重狠抓队伍建设和思想教育,落实自查自纠,促行风,抓实效,增强安全服务意识和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确保医院安全稳定。

㈣、医院还订阅了《法制日报》、《民主与法制》杂志,收集《法制日报》、《__日报》、《__日报》的治安信息,通过网络收集__市治安警情通报,及时了解治安情况,适时通报情况,调整治安防范措施。将有关资料整理,建立安全保卫电子档案,便于工作中搜索参考。

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内部治安防范

医院制定有《治安搜捕堵截捉拿方案》、《综治___工作应急处置预案》,保卫科积极协调各科室认真落实管理制度,并将相关开展活动资料整理归档。

__年__月,设备科对全院___多台医疗设备进行了多次检测和维护,有效保障了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总务科坚持每月定期对供水、供电、电梯、锅炉、空调制冷等设备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投入___万多元对消防水泵机组更换,确保了后勤设施安全正常进行;保卫科经常性地对消防和安全设施进行检查维护,配置职工宿舍楼灭火器___瓶,住院部和门诊增加灭火器___瓶,到期灾火器能及时更换,消防安全维护资金投入___多元。根据医疗卫生安全专项督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给配电房增设消防应急灯六盏,疏散指示牌二块。检查维护消防灯505具,消防栓176具次,维护消防带,修理消防栓3具,坚持每月检查消防水泵二次,现有消防设施功能良好,安全疏散出口通道畅顺。

加强与辖区派出所协作,建立治安联防机制,医院设置了警务室,共同努力搞好治安联防,狠抓内部治安管理。

医院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坚持“预防为主,防打结合”的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责任。为维护医院正常医疗工作和生活秩序在安全上狠抓制度落实,抓日常内部治安管理不放松,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医院管理,保卫科管理和科室管理的层级管理办法,督促各科室各部门“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强化内部治安管理,加强安全防范,积极营造群防群治的管理机制。

四、加强治安巡查,落实防控措施

医院积极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落实重视日常检查和维护,为确保重点部位的安全,保卫治安值班,坚持___小时巡逻制度,设置了电子巡更系统,设点___个,坚持“三到一多”的巡逻方式,治安与消防巡查相结合。干部职工参加值班,督促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消除隐患。财务科住院收费处,“三铁一器”的技防措施落实,定期检测维护。

仓库等重点部位___了防盗门、防盗铁网。毒___品、___品和化学危险品按有关规定管理。各病区对入院病人及其家属做治安防范宣教工作的同时,注意病房治安,保卫坚持巡查电子签到制度。注重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加强重点部位的安全监控,加大治安巡逻力度,全面保障医疗安全与发展,营造安全的就医环境。

根据各阶段治安形势的特点作时间和人员安排调整,有计划地进行伏击,加大力度和采取有效措施打击不法行为,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维护了医院的安全稳定,治安案件明显减少。

今年以来安全检查___次,较大的检查___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根据治安情况,及时调整保安力量和重点防范,积极做好内部安全防范,躯赶医托和派发广告人员,协调解决和处理医患纠纷六起,转送弃婴八起,查找无名氏人员三起。为缓解院内交通的紧张状况在急诊室和停车场设岗,及时疏导交通,保障了“绿色医疗通道”顺畅。

一年来,医院没有安全生产事故,无治安灾害事故和违法犯罪人员,无政治案件和影响社会稳定案件,未发生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医院安全稳定。

五、努力方向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环境,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偶有失窃现象发生。医托、医闹现象呈上升趋势。建议加快电视监控系统的建设,增大科技防范的力度。安全工作有待我们工作中不断研究、探索和完善,加强防范和监督,进一步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努力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医院内部安全稳定,积极创建“平安医院”。

个人总结范文

转眼__年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的所有工作令人欣慰,我们顺利地完成了保洁一年来各项工作任务,并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严格按照公司的规定,规范化、程序化地进行操作,以一切为了公司效益为原则,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打击医托法律法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疗广告 医患纠纷 医患关系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的深入,国营医疗机构的转型改制、民营医疗机构的兴起,医疗广告成为了各医疗机构参与激烈竞争的有力武器。医疗广告是指利用各种媒介或者形式直接或间接介绍医疗机构或医疗服务的广告。①医疗广告的使命本应是为患者提供医疗信息、就医指南等,但各医疗机构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而夸张失实的虚假医疗广告已经成为常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官方网站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仅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查处的违法药品广告就已达到1.84万次,违法医疗器械广告3110次、违法保健食品广告1.83万次。②

一、虚假医疗广告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患者刀砍医生”、“医院医生集体下跪致歉患者”、“女医生不堪医疗纠纷服毒自杀”“医生为防医闹而戴钢盔”……近年来,各地医患纠纷屡屡发生,职业“医闹”队伍出现,医患关系十分紧张。著名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关系。医方和患者本该是一对互相协作、目标统一的“利益共同体”,也是最应该互相信任的两个群体,如今却变成敌对双方。虚假医疗广告与医患关系紧张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1、广告中不对称的医疗信息导致了患者过高的期待

医疗广告的夸张失实表现为广告信息的不对称,虚假医疗广告的表现形式包括:夸大疗效、谎报医疗专家资质、聘请“医托”代言、低价诱惑患者、隐瞒真实价格等。这些医疗广告夸大了医疗机构的治疗水平,隐瞒了治疗期间的间接费用,使缺乏医疗常识的患者对医疗机构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就医之后的效果并非广告中那样明显,或者就诊途中突然出现额外的医疗费用,就会使患者产生认知失调。患者并不会责怪失实的医疗广告,而是直接把错误归咎于医生的无能和不负责任,从而埋下了对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不满情绪。

2、虚假医疗广告泛滥,使一些医院丧失公众信任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2245人参加)显示,76.7%的人认为当前虚假医疗广告非常多,52.1%的人表示在看病、买药时会受到广告的影响,66.2%的人表示,自己或家人曾因听信虚假医疗广告而被骗。③这项数据反应出公众对当前医疗广告的极度不信任,以及虚假医疗广告对多数受众造成了损害的事实。因为虚假广告受骗的患者,必然会在心里留下阴影从而失去了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因而在医患纠纷报道中,舆论自然会倒向患者一方,而这种舆论倾向又会进一步加大公众对医生和医疗机构的敌对情绪。

3、虚假医疗广告助长了医疗圈的浮躁

虚假医疗广告针对患者的焦虑心理,虚假承诺,夸大医疗水平,在短期内迅速发挥广告效果,招揽顾客。诸多医疗机构虚假广告后尝到了甜头,更加重视对广告的投入而忽略了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助长了整个医疗圈的急功近利之风。例如修正药业的代言人孙红雷两年的代言费就高达数百万元。其一个月广告投入就达3亿元,可为了节约成本甚至不惜使用“毒胶囊”。大量的医疗广告无形中抬高了医疗成本,医疗机构转而设法削减主营业务成本,这种舍本逐末的结果就是,整个医疗圈的作风不正,消费者利益受损。

二、整顿虚假医疗广告,重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疗机构迷信广告效应,患者迷信医疗广告,医患关系就在这种资金投入的错位和期待的错位中不断恶化。“我国广告立法的可执行力很差。医疗广告链条上,卫生部门的源头监管不到位、广告主逐利忘义、媒体受利益趋动推波助澜,每个环节都有问题,工商部门取证难、认定难,事后监管难度很大,认真了反而惹麻烦。所以,尽管一次次地集中整治,行政罚款率、曝光率逐年上升,但还是不足以遏制某些医院对高额利润的疯狂追逐。打击乏力,以罚代刑,违法成本过低,不能形成有效震慑。”浙江大学广告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说。④因此,为了抵制虚假医疗广告,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气氛,政府、社会、媒体、医生和患者都应该积极参与监督和管理。

1、加强医疗广告的监督力度,从根本上杜绝虚假医疗广告

《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医疗广告的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医疗广告的审查,并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医疗广告内容涉嫌虚假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根据需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作出认定。这种管理体制容易造成虚假医疗广告出台容易查处难的现象。建议增设卫生部门对虚假医疗广告的处罚权力,加大对虚假广告者、经营者和广告主的处罚力度。应在《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中对虚假医疗广告的定义和范围做出规范,为管理方提供判断参考。

2、普及医疗常识,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加强社会监管

虚假医疗广告之所以能够屡试不爽,与公众缺乏医疗常识和媒介素养,容易迷信医疗广告有很大关系。很多医疗广告利用明星效应,诱骗消费者。他们选择形象正面,对消费者有积极影响的明星来做代言人,消费者把对明星的喜爱转变成对其代言产品的信任。加上公众缺乏医疗常识,因此容易受到医疗广告的蛊惑。为改善这种局面,建议卫生部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医疗常识,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公益广告,杜绝虚假医疗广告。

3、加强对媒体的监管,使其慎重医疗广告,客观报道医患纠纷

媒体作为医疗广告的者,在虚假医疗广告泛滥、医患关系恶化的问题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从广告接受心理上来说,公众对医疗广告的信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媒体权威性的认可。建议工商行政部门加强对医疗广告媒体的监管,一旦发现虚假医疗广告,除正常的行政处罚外,还应勒令媒体澄清事实,并向公众致歉。其次,媒体在报道医患纠纷时,往往倾向患者,而将舆论引导到医生或医疗机构的敌对方,因此建议媒体本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立场,客观公正地报道医患纠纷。

4、医疗机构着眼长远,分清本末

医疗机构的安身立命之本是自身的医疗水平,而非一时投机取巧的虚假广告。患者可能由于缺乏医疗常识而误信虚假医疗广告一次,但是医疗效果才是他们做出二次选择的理由。虚假医疗广告可以吸引陌生的患者,却无法培养忠实的消费者,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医疗机构失去消费者的信任,遭到市场的淘汰。因此建议医疗机构着眼长远、分清本末,致力提高自身医疗水平,真实可靠的医疗广告,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医患交恶不仅使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受到伤害,降低了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的社会声誉,还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医疗广告作为医疗机构信息的方式,患者就医的参考,是医患双方沟通的重要桥梁。医疗广告好则可以提供详尽真实的医疗信息,为患者寻医问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为医方培养忠实消费者;坏则虚假夸张,令患者蒙受损失,令医方成为人民公敌。医疗广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患关系的和谐与否。因此,净化医疗广告是重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正常医疗服务秩序、维护医患利益的必经之路,这需要政府、社会、媒体、医方和患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①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卫生部:《第26号医疗广告管理办法》,2007

②《医疗广告向何处去?——医疗广告高峰论坛观点集萃》,《中国广告》,2006(11):144-152

③张维欣、黄冲,《76.7%的人认为当前虚假医疗广告非常多》,《中国青年报》,2012-1-31

④姚芃,《治理虚假医疗广告腰杆为何不硬》,《法制日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