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爱心协会管理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积极的社团活动对人才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社团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仅供参考。
2021社团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开展编织社团活动,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动员和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中来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艺术的快乐。为了给爱好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将本学期编织活动安排制定如下:
一、 活动目的
通过社团安排的活动,使学生的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除了课本以外一些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提高生活技能。
二、 活动要求
1、 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并保持室内清洁。
2、 每周三第三节可,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指定地点。
3、 小组成员应严格遵守纪律、不准大声喧哗、不准做与编织
无关的事。
4、 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应该按时完成。
5、 爱护教室内德设施和用品。
6、 准备好相应的棒针以及所需要的毛线。
三、 活动内容
1、 以编织基础教程为主,学习编织简单的物件而进行教学。
2、 欣赏实物作品、提高欣赏水平。
3、 通过与家长交流,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
四、 采取措施
2021社团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社团的发展是我们当中每个人最关注的问题。要想有一个严肃和谐、积极上进、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应该是我们每个社团成员以及各个社团之间共同争取的。也就是说,只有我们联合起来,并且,齐心协力,才能让我们的社团得到更好的发展,使我们的社团开创出最美好的明天。
对于每个社团,都有它独特的一面。可想而知,这个最独特的地方,是我们最需要用心、用力展现的。对于未来的工作计划,我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改:
1.在我上任后要对XX协会各个部门进行调整。根据情况,可能会添加新的部门,也可能对一些部门删减。调整之前,要先向原会长、社联主席申请,经批准后再和原会长协商进行改动。
2.对原XX协会成员纪律章程进行微调。经和原会长、社联主席协商一致后,根据情况,在其内容上添加或删除一些详细环节。
编写《XX协会成员档案》。档案内容均以填表形式编写。详细内容如下:
姓名、性别,籍贯、所属社团名称、政治面貌、联系方式、所参加过的活动(注明日期)、所做违纪活动(注明日期)、开会到场情况(注明日期),最后注:以上所记载情况均会影响下届换届名额提拔。
3.上任后会,我会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奖惩措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定立完善的让大家信服的,让大家可以自觉遵守的制度才能使社团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在学校之中形成比较好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的,社团应当适时予以奖励,对于活动稀少,活动组织不利成绩不佳的,给予鼓励!活动效果差在社团里影响恶劣的,应当予以警告,并做好长期查看。并且,每次开会全体成员应该按时到场,还要进行点名。有特殊情况要向XX协会会长、副会长以及所属部部长三者当中之一请假。否则,按无故缺席记入《XX协会成员档案》。
(二)办活动:
1.要组织本社团各个部门开展娱乐活动。活动要着力表现所属部的特点,切合XX协会的思想,即:源于点滴,行于心田,融于交流,胜于久远。并且,各部门的工作以开展活动为主,应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全体同学素质,开拓全体同学视野为方针。
2.我觉得应该调动各个团友的积极性,使每个团友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是我们每个社团的关键所在,社团成员对于工作的热情是维系它发展与前进的动力,态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充分调动各个社团的积极性,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个团友的能量,使我们的社团活动提高一个档次。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要积极筹备一些活动,主要是各种可以使各个团友结合作起来的活动,只要善于发现各个社团的合作点,就可以让广大战友团结起来,一起搞大型活动,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这样不仅增加了社团的凝聚力,而且还能调动其他社团的积极性。
3.我上任后会积极努力搞好和学校学生会、校团委、社联的联系与友好合作,这样可以使社团的外联部比以往更上一个台阶,增加我们社团的影响力,使我社团得到更多的认知度。
4.要对下一届新成员做好早宣传、早接触。在新生入学时,要安排XX协会成员身披XX协会条幅在学校内,服务新同学的到来,让他们能够及早的感受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的温馨。
5.在新生入学第二天,散发XX协会调查表,表的内容如下:
姓名、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对所报专业的认识、对本学院的看法、对XX协会的认识度等等。
6.迎招新成员之前,要散发XX协会宣传文件。
7.招新结束后,进行第一次开会时要举办娱乐活动,调动新成员积极性。同时,会长要介绍XX协会的规章制度,各部长做好解说所管部的内容,分发纸张,让新成员写下擅长及所热忠的部。(注:可能会有部员的调整)
8.几个月后,要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活动”。
9.20xx年3月5号,要散发以“学习雷峰精神”为主题的传单,并组织看关于雷峰的电影。
10.20xx年3月15号,组织3.15活动
11.组织扫墓活动,和爱心社联合办爱心募捐活动。
(以上活动只是主要的大型活动,具体还要根据情况安排)
(三)和外校做好关系:
毕竟仅在我们学院开展活动并不能够使我社团发扬出去。因此,在我上任后,我会积极和外校搞好联系,和外校联盟,整大型活动。不言而喻,清朝慈喜太后强行闭关锁国政策让我国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滞后许多。在竞选之前,我很荣幸能和保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倾心阁心理学会的社长和副社长交谈过,并且,已经达成协议会使两个团体成为友好社团,让我们共同的发展。另外,携手和其他学院作好联盟工作。通过“改革开放”政策,会使我们社团能够发展的更加美好!
最后,我将会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让我们这只鹰飞得更高、更远!
2021社团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一、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工作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会议精神为指导思想,全面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学校发展大局,以积极健康的内容和活泼多样的形式,通过多种层面组织、引导学生社团的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广大学生提供一方“发挥才能,展示自我”的沃土。
二、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工作重点
1、加强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内部建设,完善组织机构,确立更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提高社联各部门协调合作的能力,促进社联各部门进一步秩序化、规范化开展工作。
2、以内部稳定为基础,力求新起点、新发展、新飞跃。以引导管理为手段,重点建设校级精品社团,支持院级社团发展,逐步形成精品社团有特色,社团活动吸引力强,学生参与面广,活动品味、层次相对较高的社团文化格局。特别是扩大晓庄社联的品牌效应。
3、进一步加强社团对外交流,促使社团活动在立足校内的基础上逐步走出校园、积极向校外拓展。同时加强与其他高校间同类社团的经验交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4、依托社团资源,发挥社团优势,积极推进校园社团文化,鼓励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张扬自身个性,展现自身活力,挖掘自身潜力,把学生个性发展和自身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起来。
三、具体工作计划
1、改革创新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内部建设
①狠抓组织建设。立足于我校社团实际情况及社联自身发展需要,本学期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积极调整、优化部门设置,解散了策划部,新组建了社团活动部和档案管理部;修订《南京晓庄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改进工作方式,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努力开创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工作新局面、树立新形象。
②创新内部考核制度。将工作成效量化,在通过自我评定、上下级互评、综合评定等多种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听取广大社团会员的反馈意见,来确定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内部成员的考评成绩,责任到人,推广先进,奖惩分明。
③加强干部的能力建设。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学生干部培训班考察调研等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社团干部综合素质。同时推行工作反馈会制度,所有成员定期写下工作心得感悟并在工作反馈会上交流。
④全力加强宣传力度。宣传是窗口、是咽喉、是关键,正所谓任何工作、活动的开展中,得宣传者得天下。为此,必须在抓牢原有的宣传阵地不断完善的同时集思广益发掘新的宣传媒介。充分利用好《南京晓庄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月报》、《社团风采录》等官方出版媒体,合理利用宣传栏、流动展板等传统宣传载体进行宣传,同时重点做好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相关网站更新、改版、维护工作。做到新闻报道及时畅通,及时有效地回复社团提出的相关问题,努力把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网站建设成为全校学生社团信息和形象展示的重要平台。
⑤推进发行刊物的改版。平面媒体一向是宣传的主心骨,《南京晓庄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月报》、《社团风采录》作为面向全体社团会员的官方出版媒体,在保持宗旨不变的前提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版。改版后栏目内容将资源重组,更加贴近社团及广大社员。
⑥建立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成员档案库。为了更加规范、高效地进行人员管理,本学期将由档案管理部对所有成员的资料进行建档,并及时更新管理资料。
2、加大对社团管理委员会的扶持力度,完善分层管理模式
①完善《社团管理委员会管理办法》。各院(系)社团管理委员会必须根据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相关文件制定适合本院(系)社团的管理办法及相关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组织、有纪律。协助所在院(系)的社团做好换届交接工作。②加大对本院(系)社团日常活动的监管。审批所在院(系)社团的工作报告以及各项活动,所有社团的活动申报书首先上交所在院(系)社团管理委员会审批,审批通过后再上报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活动过程中对社团活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核。
③定期与本院(系)社团进行交流。定期召开社团负责人例会,讨论所在院(系)社团发展方向;及时传达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例会精神,充分起到社团与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之间纽带作用。
一、整合六支党建工作队伍,汇集党建工作力量。
第一支队伍是党委书记。党委书记认真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重点抓好“五个一”,即指导每村发展一名党员、联系建成一个“五好村”党支部”、总结一项党建工作经验、组织一次现场观摩活动、联系实际精讲一堂党课。
第二支队伍是党委委员。通过与每个党委委员签订责任状,落实了乡党委委员联系支部抓党建示范点制度。具体做到了:联系支部抓党建、联系党员抓党建、联系分管工作抓党建。充分调动了班子成员抓党建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党委委员抓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三支队伍是支部书记。支部书记是基层党支部的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把党建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牢固树立“不抓党建就是失职,抓不好党建就是不称职”的观念。
第四支队伍是各驻村干部。夯实驻村干部党建工作责任,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
第五支队伍是党建工作组。明确党建工作组的具体职责,将任务细化到人、到月、到天。
第六支队伍是全乡党员队伍。
通过党委书记亲自上手抓,党委委员落实党建示范点,支部书记落实具体责任,驻村干部协助支部抓,党建工作组具体指导,全乡党员共同抓,聚集了党建工作合力,为全乡党建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突出“五好杯”争先创优,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
今年,我乡始终把“五好杯”创建作为党建工作的重头戏,坚持创建责任明、措施硬、出实招、重实效,着力于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好杯”乡党委、村支部,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惧进,开拓创新,全力构建“民主开放、科学合理、充满活力、文明富裕”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1.农村党员“双联双定双带”工作水平明显提高。结合各支部实际广泛开展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分类定责、联系群众包户定责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双联双定双带”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农村经济与党建协调发展,较好的发挥了示范带着作用。全乡共培养“双联双定双带”典型示范户70户。全乡132名党员参与“双联双定双带”,其中联系村务的党员69名,联系9类村务,联系困难群众包户定责的党员93名,联系122名困难群众。*年确定的“双联双定”示范村是兴隆村支部,示范效果明显。
2.推进“双培双带”,抓好队伍建设促进“五好杯”争先创优。各村支部要进一步加大“双培”工作力度,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具体可行的培养措施,真正把年轻有为、文化程度较高、能热心为群众服务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有固定致富项目、市场经济意识强的党员培养成农村的致富能手和科技带头人。同时,要积极把那些致富带富能力强、懂科技、会管理、群众口碑好的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带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村支部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推行村干部制度,党员电化教育经常化。全乡6个进行了规范化建设,硬件建设有显著变化,在县委组织部的关心支持下,新建桃园村活动室已乔迁新居,各种硬件设施正逐步完善。各支部落实了“双联双定”工作责任落实一览表、“五好杯”创优公示牌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工作一面墙。制定了以“”、村民议事、财务管理制度等为主的制度专栏。建立了10个记录薄,3项考勤记录,健全了月督促,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工作机制。随时收集、更新、整理、保存好党建工作的资料。有效的推进了村级规范化建设。统一制作了村支部值班牌,落实了村干部值班日志,通过村干部轮流坐班和定期联合办公,提高了村办事效率,及时、有效的解决了群众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树立了村支部整体形象。
4.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严把“入口关”,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有重点地培养和发展优秀分子及预备党员,壮大了党员队伍。“七一”前夕,全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4名,纳新党员3名,近期转正2名。
5.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在流动党员管理中,严格坚持《*乡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对流动党员管理实行“四到位”即:发放活动证到位、经济性联系教育到位、流动党员思想工作汇报到位、人性化管理到位。
三、创新载体活动,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
半年以来,我乡按照“三级联创”的要求,结合“五好杯”争先创优活动,在全乡广泛开展“三帮四定五联”主题特色活动,在创新载体上狠下功夫,以激发党员干部队伍活力,推动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帮四定五联”。“三帮”:乡村党员干部每人每年帮助输出十名剩余劳动力,帮助1户计划生育困难户,帮助培养10户农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四定”:党委委员抓党建确定联系一个支部、确定联系一项产业、确定联系一名困难党员、确定联系发展一名党员。“五联”:一是支部书记每人每年联系上一次党课。二是乡村党员干部每人每年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三是支部委员每人每年联系发展一名党员。四是乡村党员干部每人联系一名致富党员。五是乡村党员干部每人联系一名流动党员。
通过“三帮四定五联”载体活动,制定了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目标任务,让乡村党员干部人人肩上有担子、有压力,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以定量考核判断干部是否尽到责任,衡量党员是否合格。用党员作用发挥的程度,判断村支部领导水平;用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全乡党建工作成效。一种抢工作、要工作、干工作、干好工作的良好风气初步形成。
四、推进“五送一建”工程,建立党内关怀长效机制。
1.在政府机关党员中广泛开展“一带一”的帮扶活动。具体做到“五个一”:即机关党员100%参与帮扶;每一名贫困党员都有一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每季度上门联系、走访一次;每年为贫困党员送温暖一次;每年为每个帮扶对象在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办一件实事。
2.筹措资金,解决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乡党委设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领导小组,采取向上级争取、政府自筹、社会募捐等办法,在政府机关党员中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捐一日工资,奉献一片爱心”等活动,多方面筹措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因病、因残、因灾、因祸或年老体弱等特殊情况困难的党员,通过关爱帮扶,使他们在被关爱和帮扶过程中体会到做为党员的荣誉感,积极创业实现自身价值中,不断强化自信心,最终从困难群众中的优秀份子发展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先锋模范,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开展机关“十星级”党员评选活动,建立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为目的,乡机关开展了“十星级”党员评选活动。在全乡党员的生活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建档立卡的基础上,确定由乡机关21党员率先结对帮扶困难党员,实现了帮扶工作覆盖面达100%。对有致富项目和致富能力的贫困党员,采取“小额信贷”模式,实行贴息借贷,从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同时,还建立了困难党员结对帮扶、生产帮扶,保建帮扶、定期走访慰问等制度,为全乡20户贫困党员建立台账,对帮扶过程详细记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至目前,为17多名贫困党员送去慰问金1100元,解决实际问题7件。通过机关“十星级”党员评选活动,健全了让机关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逐步构建机关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六、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互动双赢。
乡党委在抓党建工作中,不仅仅就党建抓党建,而是与产业建设做到了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抓好党建促经济,抓好经济促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党建示范点作用,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使党建促经济效果明显,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互动双赢。
1.药畜产业蓬勃发展。一是突破发展药材产业。抓好以玄参为主的地道短生药材规范化种植,全乡药材面积达到6621亩。其中魔芋1580亩,玄参3600亩。10亩以上魔芋种植大户107户,大户魔芋种植面积达到1100亩;新发展20亩以上以玄参为主的短生地道药材大户126户,大户面积达到3050亩。全乡药材产业科学种植规模和水平大为改观。二是狠抓畜牧产业发展。畜牧产业以生猪养殖为重点,以培育壮大生猪养殖大户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专业协会作用,畜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截至6月底,全乡生猪饲养量达到1.8万头,出栏达到0.9万头,养家禽出栏1.5万只,养牛300头,山羊出栏2000只。春季动物防疫密度达到95%以上。
2.示范点亮点纷呈。全乡建80亩以上集中连片药材示范点9个,其中100亩以上玄参示范点5个;新建*模式圈舍89户,其中新建128平方米以上的标准*模式圈舍16户,1个*模式仔猪繁育场。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98户。年饲养基础母猪5头以上的养殖户80户,母猪存栏达到1100头,为自繁自育体系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存在的问题:
1.党建基础性工作不够规范。个别支部对党建工作的规范要求不甚明确,党建工作记录不全,支部活动、村干部值班记录不规范,党员电化教育开展还不够深入,多停留在表面上。
2.典型培养推介力度不大,不善于发现培养典型,典型宣传不积极。对各类先进典型都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不善于去发现典型,不去大力宣传,致使一些好的典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引导作用。
下半年工作要点:
1.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任务。“认真就是水平,落实就是能力”进一步强化落实的意识,以“三级联创”统揽基层党建工作全局,以“五好杯”争先创优为载体,细化到每项具体工作,量化到各个任务指标,考核到具体责任人,促进党建工作的有效落实。
2.进一步加强指导,力促规范。按照县委“五好杯”争先创优活动的总体要求,修定完善本支部的“五好杯”争先创优实施方案。
【关键词】法律;志愿服务;定位;多元化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法律援助为主,多种法律志愿服务并存的社会法律服务体系。大部分高校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服务诊所、法律志愿者协会等法律志愿服务性质的校内组织。学生一般通过法律咨询,法律文书,进行诉讼等方式,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志愿服务。
法律志愿服务面临困境,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对于法律志愿服务定位的不明确;二是由于社会对于法律志愿服务需求的多元化。
一、法律志愿服务的定位
很多高校直接将法律志愿服务称为“法律援助”,服务志愿者所属校内组织被称为“法律援助中心”,如北京大学志愿者法律援助中心、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等。事实上,法律志愿服务本质上并不同于法律援助。法律援助建立的理论基础在于:国家有义务确保“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的实现,保证国家建立公平正义的司法体系和运行机制。[1]它是国家以法律化、制度化的形式,为一些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减免费用的法律帮助,以保障其利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
法律志愿服务与法律援助在性质、目的、和援助范围方面均有不同。高校志愿者对所服务往往限于民事、行政方面的咨询与帮助。而法律援助的范围不仅仅限于此,其范围为:刑事诉讼案件,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劳动报酬、工伤等的案件,盲、聋、哑、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追索侵权赔偿的法律事项,请求发放抚恤金、救济金的法律事项,公证法律援助,其他确需法律援助的法律事项。[2]
二、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形式不断多元化。第一,当今社会,涉法热点问题有了新的变化。因此,社会民众需要志愿者们及时为其进行“释法明理”;第二,已有法律援助制度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法律援助申请条件之严格,援助的范围、形式、内容之有限,使法律援助的供给与困难群众的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第三,社区及基层民众对于普法宣传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普法宣传活动的使命肩负者往往是各大高校的法学院学生。
三、法律志愿服务面临的困境
(一)法律志愿服务的定位模糊不清
目前,对于法律志愿服务的定位比较模糊,其属性在官方角色和社会角色中徘徊不定。法律志愿服务的模糊定位,对于志愿者提供法律志愿服务可能承担的潜在风险也具有很大影响。
不同于与政府的法律援助,提供法律服务并非志愿者的法定义务。对于志愿者的责任承担问题,首先要明确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之间法律关系。志愿服务组织不承担向志愿者支付报酬的义务,双方并非劳动关系。其属于广义上的民事关系,这种民事关系是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志愿者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的行为,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为自己设定单方义务,需要对方提供必要协作和物质帮助时,对方应予以配合,故志愿服务行为符合民事行为的构成要件。[3]
(二)缺少相关法规与管理制度
尽管在2000年司法部颁布了《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但我国立法机关并没有对规范法律服务进行立法。现行制度和设计的缺陷致使法律志愿服务存在很多问题,如法律服务志愿者面临被指控承担服务责任的潜在风险。由于对志愿者角色的模糊认识及相关法律规定的空白,导致志愿者可能面临来自当事人的不满,亦或是将其不利的诉讼结果归咎于志愿者所属的服务组织。
保护志愿者的权利, 就是保护志愿者的爱心。志愿服务立法最关键的一点, 应该保护志愿者的‘志愿’,即志愿者的意愿和初衷。”相关法规、制度的缺失往往使得这种“爱心”和“初衷”得不到保护。
(三)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
资金是制约法律志愿服务的最大瓶颈。一方面志愿者组织无法向政府申请运作资金;另一方面,大多数法律志愿服务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比较小,故而不能像知名慈善团体一样得到专项拨款或社会捐助。
故而也不能像民间法律援助机构或者知名慈善团体一样得到专项拨款或社会捐助。高校本身也没有闲置资金对学生的这一志愿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由此,法律志愿服务者提供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受到了很大限制。紧缺的保障资金也使得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四)服务人员缺乏稳定性和专业性
法律志愿服务者的更替是法律志愿服务面临的另一难题。作为一种志愿活动,它要求参与人员必须具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精力。显然,高校中的低年级学生更符合这一标准,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升入高年级的志愿者,出于自身和服务组织的规定等原因,不得不退出。频繁的人员更替无疑影响了法律志愿服务团队的稳定性。另外,高校学生没有执业经验实践经验的匮乏可能会降低法律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可度。
四、法律志愿服务的优化路径
首先,探索法律志愿服务与其他机制的融合模式。
如上所述,法律志愿服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社会价值,其发展的关键是在整个社会法律服务体系中的合理定位。可以考虑将高校的法律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其他法律服务机构相融合。目前,已经存在直接将高校的学生志愿者与政府法律援助中心合二为一的现象,如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志愿者服务窗口”。二中院通过整合丰富的法律服务资源,邀请法学家、法学研究生、律师等担任“志愿者”,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志愿者服务窗口”。[4]这种创新模式,值得借鉴。
其次,健全法律志愿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法律援助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一项社会事业,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财政负担。对于高校的法律志愿服务,可以借鉴法律援助制度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地方财政,以分担高校法律志愿服务的经费支出。同时,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筹措资金,聚集社会闲散资金,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作为政府财政拨款的重要补充。
再次,完善法律志愿服务立法和内部制度。
法律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司法行政体制滞后。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应实践需求而产生的法律志愿服务,充分利用各大高校的法学资源,使其充分发挥良好的社会效果。高校方面,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内部制度,对成员的组织内活动进行规范与监督。及时地做好人员培训、快速召集并组织成员展开各类志愿服务也是在制定运行机制时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傲,许炎.法律援助与法律诊所之甄别与整合[J].法学杂志,2003(6).
[2]牟逍媛.法律援助制度与诊所法律教育[J].法学,2002(8).
[关键词] 公共危机
非政府组织
多元治理
公共危机是相对于人类生活中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形成的一个概念,它一般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社会几乎都面临着无法预料的各种重大的自然灾害、人为灾难、恐怖袭击、烈性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等等公共危机的威胁,从美国9·11事件到印度洋海啸灾难,从SARS病毒及禽流感肆虐、煤矿透水或瓦斯爆炸频发、松花江水受污染到九江地震,表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公共危机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因而公共危机治理也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重要社会行动。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控制行动。而伴随着治理理念的提出,社会日益达成的共识是:公共危机治理是指政府、非政府组织等主体通过对公共危机的预测、预防、控制、处理、以及达到避免、减缓危机危害和弥补危机损失的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共危机治理主体除了政府之外,非政府组织以及公司、企业甚至公民个人都将涵盖在内。
一、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石
非政府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社会组织,又称为“第三部门”。公益性、民间性、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是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特点。非政府组织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地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几种:
一是市场失灵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市场调节理论认为,只要给予公民追求利益的自由,“看不见的手”就会自动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的经济繁荣,并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实际上,市场机制在发展经济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的同时,也会造成分配不公、外部化、失业、市场垄断等问题,在公共事务的处理上更是无能为力。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在公共物品领域常常出现“搭便车”行为——即一部分人支付公共物品的费用,而大多数人免费享用。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就会纷纷采取不付费而搭便车的行为,私人因提供公共物品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损失而不愿投资,最终会导致公共物品的严重短缺。由此可见,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是难以提供充足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因此,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Burton A. Weisbrod)认为,任何选民都有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由于私人企业的营利取向以及市场存在的内在局限性,单纯的市场手段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性,由此产生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市场失灵”,[②]而这恰恰是政府存在及非政府组织产生的合法性前提。
二是政府失灵理论。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组织中最具权威的公共机构,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管理公共事务,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府是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或市场失灵的。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发现,政府也有局限性,也同样会失灵。因为社会成员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存在异质性,而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是由政治决策过程决定的,不可能满足社会成员的个性化需求,而只能从中性的角度作出选择,这样,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也产生了失灵,也就是说,仅仅依靠国家的计划和命令等手段,也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尤其是在一些突发状态下,危机事件的不可预知性往往会加剧政府权力“失灵”。[③]在这种情况下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将会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来。非政府组织在专业技术、灵活性、组织机制上等具有优势,这就为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发挥重要作用创造了条件。
三是公民社会与治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在政府、市场和民间社会三分法基础上的公民社会概念日益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普遍接受并广泛流行。按照这种理论,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市场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公民社会将人们从国家和市场的超强控制与统治中解脱出来,主张建立自治、自主、自律性的社会组织,从而形成国家、市场、社会良性互动的现代化的社会结构。[④]社会不再是以政府为中心的、等级制的、命令式的统治,而是多中心的、自主地、合作管理的治理与善治。治理的基本理念就是多元、合作和互动,它是一种既发挥政府的功能,又重视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它强调对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格局的关注,对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的重视和关切。[⑤]管理社会并不只有政府一个公共权力中心,除政府外,社会上还有一些志愿性的或属于第三部门的机构,如志愿组织、非政府机构、社区互助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运动在负责维持秩序、参加政治、经济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与调节。公共危机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公共工程,其需求的不仅仅是财力、物力和强制性机制,而且需要危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最大可能地吸纳各种社会力量, 使公共危机处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治理理论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织——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参与方式
公共危机治理的重点在于:危机信息的获取和预警;危机的准备与预防;危机的控制与回应;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非政府组织通过在不同阶段不同方式的参与有效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一是公共危机发生前进行宣传与预警。公共危机的主要特性表现为突发性、紧迫性、威胁性、公共性、复杂性、危害性及社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对公共危机的预防以及相关信息的采集与传递极其重要,在危机事件发生前,任何政府机构之间信息传递的延误,相互推诿,复核审批等问题的出现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危机征兆视而不见,形成盲点。非政府组织则能够相对而言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一方面,非政府组织的专业性使得它们对于特定公共危机的产生有着更加敏锐、前瞻的洞察力,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为社会提供各种层次、各种形式和各种性质的社会服务,通过民间大量的宣传,树立群众的危机观念;另一方面,非政府的中介地位使得它们上接政府,下联基层群众,利用其广泛的社会触角和成员基础,在危机潜伏时期,大量收集信息、及早发现危机的根源和苗头,为危机的预警提供信息,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和应对措施。例如,在“非典”尚未大规模扩散之前,国际红十字会就已向各国分支红十字会提出预警和进行动员,并建议世界各国公民避免到疫区旅行。
二是公共危机发生时进行社会动员与整合。对政府而言,危机管理是一种非常态性的管理方式,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与不可预见性,政府在常态管理中有效的行政动员和政治动员方式往往可能在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瞬时性和紧急性面前显得滞后单薄。与之相对应,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社会自治机制,社会服务是其最突出的功能,它能通过组织结构的灵活多样和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开展社会动员,对公共危机快速做出反应,因此,非政府组织能配合行政动员和政治动员,通过有效的社会动员的方式实现对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最快和最大的整合。可以说,每一次的公共危机都关联着大量公共资源和志愿资源的调配与使用,能否拥有充足的资源是决定危机回应效力的关键因素。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之外公共应急资源的筹集者,它们可以广泛动员政府财政体系之外的社会公益资源来向危机受害者提供援助,有效弥补政府的资源短缺。它们还能够作为国际社会各种力量救助支援的中介机构,寻求国际支持,募集国外援助,通过游说、呼吁、劝募等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应对危机。据统计,在1998年抗洪赈灾过程中, 国家财政向灾区直接拨款48亿元,而来自社会各界的救灾捐款达72亿元。如果没有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的募捐和社会各界的捐献, 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会更大。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为追求公共利益,本着自我意愿与选择结合而成的社群组织,团结了许多具有公共意识和献身精神的公民成为工作志愿者,他们在危机时刻提供的志愿服务,不仅为政府应对危机管理提供和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还以高素质的专业资深人员及专业性帮助,形成了在精神动员和战胜危机方面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是公共危机结束后进行善后修复与回应反馈。危机的爆发是一个有生命周期的过程,危机救治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危机管理的结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危机恢复阶段,如果处理不当,危机恢复期可能成为新危机的发生期。在这一阶段,非政府组织主要是辅助政府部门进行危机后的重建工作,重新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例如许多志愿组织帮助那些因危机而产生的、政府事后未能充分帮助但又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有的非政府组织还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评估工作,为政府回归常态管理提供建议。还有的非政府组织通过研讨、交流与政治沟通,全面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为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而向政府提供相关建议。
三、加大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与协作,推进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
社会学家指出,危机最根本的功能是改变组织结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信念体系,同时危机提供了树立组织形象、进行社会变革与关系调整的一种社会机会。可见,公共危机事件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社会各层面的应急反应能力,使社会秩序在更高的程度上达到稳定。由于公共危机的治理涉及到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公民等社会主体,要达到公共危机多元化的良好治理,需要推进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与协作,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最终实现善治目标。
一是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伙伴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应对机制
公共危机对社会影响的广泛性不仅对作为治理主要主体的政府能力提出了挑战,更是对社会整体能力提出了综合考验。在公共危机面前,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做到危机应对的高效、快速、协调、灵活,因此,在强调政府部门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责任性、透明性和合法性等原则的同时,也必须强调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中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特别是吸纳非政府组织力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危机,形成良好的互动应对机制。实践证明,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治理中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乔治·里查森指出,资源互补的必要性是组织间合作的关键动力。公共部门与非营利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被视为积聚公共部门和非营利部门两者的资源和力量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创新性。[⑥]这一观点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在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伙伴关系是有一定的范围和边界的。在我国国家主导社会的政治行为模式下,虽然公共事务的治理边界已向非政府组织敞开,但政府作为最为强大的社会组织,仍然拥有对社会实行干预的最强大力量。在我国非政府组织还远未成熟的现实条件下,在危机治理中必须有一个权力核心进行快速有效的决策和救治,政府成为当然角色。因此,公共危机不是一个市场化的治理过程,也不是仅凭社会力量可以消解的过程,政府的协调与控制是实现多元治理的首要前提。在这一前提下,政府需要主动寻求与非政府组织建立联合治理的格局,同时非政府组织也要积极地探寻与政府协作的途径,填充政府传统治理中及权力回撤后出现的真空,主动回应公共服务领域中出现的治理结构的转型。在此过程中,非政府组织一方面自发地展开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得到政府的“委托赋权”。“赋权”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承认、支持非政府组织开展工作的表现,同时非政府组织得到了一些政府的帮助如政策上的倾斜、直接拨款、宣传等。因此,有效的危机治理必然是政府有选择地退却,非政府组织有选择地进入,二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开展多种契约性、制度性的联合,建立良性、友好的伙伴关系才能实现对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
二是克服制度性缺陷,在非政府组织内部建立完整的危机应对机制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本身就是对自身形象、影响力和能力的重要检验。在危机中,平时很难察觉到的缺陷和不足会更加明显,特别是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志愿失灵”为其参与危机管理设置了门槛。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是指组织偏离所奉行的社会公益宗旨,片面地以功利主义为取向的信念、行为给社会公众和社会管理所带来的负效应。它的主要表现一是“慈善供给不足”,由于非政府组织资源有限,当社会的自发机制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时,它们收入与支出将出现很大的缺口;二是“慈善特殊主义”,即它们所服务的对象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结果一部分群体可以享受到完善的服务,而另外一些往往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利益却被忽视了,并由此导致资源的浪费;三是“慈善组织家长式作风”,就是说那些控制非政府组织经济命脉的人对如何使用资源有很大的发言权,造成内部决策过程的非民主化和非透明化,四是“慈善业余主义”,即非政府组织的工作往往由有爱心的业余人员来做,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服务的质量。[⑦]在我国,由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很大一部分非政府组织由政府部门转化而来,还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挂靠在政府部门之下,这些对政府形成较强的资源依赖性, 这种依赖性使其难以实现独立和自治,而独立性的缺失也使得非政府组织带有较强的官僚化和商业化倾向,不仅出现志愿失灵的现象,还大大降低了其社会公信度。因此,要有效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应有作用,需要大力加强组织的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募捐系统、动员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与政府及公民的沟通和公关能力、管理和控制能力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危机应对机制。通过一定的制度和程序设计,使非政府组织应对机制具有良好的决策系统、清晰的工作流程、有力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完善的监督机构等要素。另外,为更好地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应注意建设非政府组织危机管理制度的评估机制,即对非政府组织危机管理制度自身作出评价,使制度本身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性,以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确保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
三是创建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制度保障,为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提供助力
非政府组织是公民基于共同信仰或利益而自愿结成的社团,它在危机管理活动中,使社会个体之间的平等互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培养,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得到进一步加深,它所体现的团结合作、公益精神对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与之相呼应,要实现这一作用,它也取决于“社会信任”这种社会资本的积累。这种信任一方面来自社会体制、政治管理因素对其的认可与支持,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大众对其的认可与信任,因此,“信任”的社会意识基础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相辅相成,不断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我国现时期,由于非政府组织理念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尤其媒体对它们的宣传不够,使得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透明度不高,容易遭到公众的猜疑和不信任,很容易导致组织解体或者停滞。这也要求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予以认定,避免造成信用危机而挫伤它们应对危机的积极性。同时也亟需加强公民文化建设,培育公民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志愿精神,使公民自愿加入到非政府组织,提高非政府组织公信力。
与此同时,没有合理的法律体系和明晰的制度设计,是难以保证多元治理的科学与规范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相比,无论在职权范围、活动方式、组织理念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由于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掌控着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公共权力,而非政府组织则没有强制性权力作后盾,因此,非政府组织要想在公共事务治理领域谋求与政府组织的平等合作,必须借助法律体系和制度设计明晰双方在公共事务治理领域的权利、责任与义务,也即是明确各自的治理边限。政府应以立法的形式确保危机状态下权责各方的正常运行,明确各治理主体在危机中的权力与职责,通过《危机管理法》等规范公共危机处理的程序和办法,及时化解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防止政府利用公共权力侵害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权益,为非政府组织介入公共危机管理提供法律上的保障。与此同时,也要依法对非政府组织进行规范、监督和管理,加紧制定与完善结社法、行业协会法、商会法、社会团体管理法、民办事业单位管理法、基金会法等,注意克服以往立法层次低,侧重登记管理等的倾向,逐步建立和完善对非政府组织依法监督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法律上对非政府组织处理危机事件的行为加以规范和保障。总之,要以法律来界定危机管理各主体的权力和责任的界限,以法律来规范和制约权力的运行,把危机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注释:
[①] 王晓成.论公共危机全球化趋势[J].社会科学,2004(6).
[②] Burton Weisbrod.1974.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Three-Sector Economy,in E.Phelps.ed.Altruism and Economic Theory.New York:Russel Sage.
[③] 高会宗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失灵及其防范[J],政治学研究,1998(1).
[④] 莱斯特·萨拉蒙等.公民社会部门,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⑤] 俞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载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本文央企名录来自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官方网站,央企基金会的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来自企业基金会官方网站或公开的企业资料和官方报道。
一、央企基金会概况
(一)数量分析
成立基金会的央企占央企总数的10%左右。目前,国资委管理的央企共有113家,截至2013年10月30日,共有12家央企成立了11家基金会(中国航天基金会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中国人民总装备部三个单位共同筹建),约占央企总数的10%。
从中可以看出,央企基金会的数量还比较少,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也有部分央企虽然没有成立自己的基金会,但也与其他央企等企业共同成立了基金会。例如,2012年12月,由南方电网公司、广东粤电集团公司牵头,联合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等,共13家企业共同捐资设立广东省岭南文化艺术促进基金会。基金会的宗旨是筹集资金资助岭南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加强对优秀文化艺术项目、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资助、扶持、收藏和展示,鼓励文化艺术创新,促进岭南文化艺术交流和产业发展,服务广东文化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2012年12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与中国妇联共同发起设立了“水库移民妇女发展扶持基金”,该基金主要开展贫困助学、大病救助、技能培训、“妇女之家”以及“母亲健康快车”配置等五个方面的项目内容。项目主要涉及金沙江下游向家坝和溪洛渡两电站已经搬迁安置的移民区域。除以上提及的定向基金外,也有央企虽没有成立基金会,但其分公司有自己的基金会,如中国建筑总公司下属的中建二局有自己的基金会,为公司贫困职工提供紧急援助。
(二)基金性质分析
在11家基金会中,除了中国航天基金会是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外,其余基金会均为非公募基金会。
(三)行业性质分析
成立基金会的央企并没有显示出行业影响,12家央企分属各个行业。
(四)基金会活动领域分析
基金会项目与央企性质无关联。11家基金会中,中国航天基金会致力于服务我国航天事业,包括奖励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资助航天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此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中国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基于行业特点,该基金会致力于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推动海洋环境生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支持海洋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以及其他慈善公益事业。
除了上述两家基金会是基于行业特点确立其活动领域外,其他基金会的重点资助领域集中于教育、扶贫和赈灾等项目。此外,环保也是一个重点关注领域。
例如,神华基金会的主要业务范围为扶贫济困、救助灾害、环境保护、合作交流等。华润基金会的主要活动领域是赈灾济难、扶贫济困、支持教育。
由此可见,央企基金会的主要活动领域与企业的业务关联度较小,集中于“爱心捐赠”、“扶贫救灾”等。
(五)透明度披露状况
央企基金会透明度普遍较好。除东风公益基金会刚刚成立外,中远慈善基金会、国家电网公益基金会、神华公益基金会、中国移动慈善基金会、华润基金会、宝钢教育基金会、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等基金会均公布其基金会年度报告,详细列出资金支出等信息。
此外,大部分央企基金会拥有自己网站,总体来看,央企基金会信息化水平较高。
(六)基金会章程严格完善
目前,11家央企基金会中,大部分基金会对外公布章程信息并且有严格完善的监督监管制度,体现了基金会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国家电网公益基金会的相关制度极具代表性。首先,国家电网公益基金会建立了完善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国家电网公益基金会特别邀请两名专业人员担任监事,通过列席理事会会议,检查基金会财务和会计资料,提出质询和建议等方式,保障基金会运作的合法合规。其次在基金会内部建立严格规范的审核决策机制。坚持所有重大事项和大额资金安排由理事会集体决策制度,不断完善理事会召集、审议、决策规则和流程。
(七)基金会人才概况
根据央企基金会公布的信息看,有些央企基金会并没有全职员工,而是由企业员工兼职基金会工作。人才是组织发展壮大的基础,基金会亦如此。从长远来看,没有专业的人才,将对基金会的专业能力提高及长远发展不利。此外,从近期看,缺乏专业的人才运营基金会,无疑将会影响基金会的运作效率,更会影响基金会项目的高效运作。
二、央企基金会概况分析及建议
(一)助力责任实践,优化资源整合
央企有了自己的基金会,不仅为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实践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同时对于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治理和社会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央企应进一步加强基金会在优化管理、资源整合以及专业化运作等方面的力度,在积极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稳步提升的情况下,通过搭建平台、寻求共识,形成合力、提升效率,使更多的企业了解到基金会对于促进企业自身、行业自身、以及区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能够参与到统一的行动和实践中来,实现自身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共生和共同发展。
对此,本刊对成立了基金会的数家央企进行了专访或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企央企的基金会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东风汽车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郭涛所说,企业成立基金会后,履行社会责任的资金问题将会更有效率地解决,“(基金会)注册的资金就是作为我们履行社会责任的资金平台。以前资金渠道是一事一个批示,现在有一个规范的资金支撑平台”。因此,央企有了自己的基金会意味着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资金问题不需要层层审批,大大提高了项目运作效率。
此外,对于有志于成立企业基金会或参与企业基金会项目的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素质提升和服务意识,通过积极鼓励和有效引导,在优化环境和放宽准入的同时,加大企业基金会宣传和知识普及的力度,为企业建立基金会创造宽松有利的内外部环境。
国家电网社会责任办公室林新生表示,国网基金会成立初衷是统一运作国家电网公益资源,统一塑造国家电网公益品牌的需要,也是国际一流企业开展公益事业的共同趋势。林新生说,国家电网开展公益事业长期存在实施主体众多、资源投入巨大而分散的局面,通过发起设立基金会,“有利于进行公益项目运作,有效发挥集团化规模运作优势”。此外,林新生还表示,国家电网各单位在所在区域已形成一些优势公益项目,如山东公司的“善小”公益活动项目,江苏公司的“国家电网春苗之家”,安徽公司的“安徽农电春蕾小学”项目等,这些项目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在国内影响力较小,对国网整体品牌的支撑作用不大,“通过设立基金会,以基金会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出一些优势项目,更有利于项目运作的独立性、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从而有利于在国内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
(二)项目选择体现核心优势、把握前瞻性与可持续性
企业实施公益项目或者履行社会责任,应该从战略层面来布局,掌握主动性、把握前瞻性,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基金会的关注领域不仅要与企业的核心优势相结合,同时更应该符合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发展愿景的要求。这样能够最大化地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资源,同时保证更符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诉求。
这就要求企业基金会在开展日常运营的同时,同时需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加强基金会与高等院校、专业机构的研究合作,开展项目开展相关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为项目的实践推动提供数据和智力支撑;其二,在符合自身核心优势和价值使命的基础上,集中关注社会发展以及公共服务可能面临的一些新的挑战和新的议题,如聚焦环境保护、关注特定人群等,做好项目选择的准备、做好前沿研究的准备;最后,还应做到项目选择的有目标、又步骤,可考核、可评估,保证项目执行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运作。
例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中国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就是致力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国航天基金会就是央企利用自身优势服务我国航天事业。“企业基金会的关注领域会满足企业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诉求,其次要符合企业自身的专业优势。公益活动每个人参加都能贡献力量,如果企业的专业优势与公益项目相结合能产生影响,就能事半功倍。”麦肯锡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余进对本刊记者说。
(三)规范基金会管理,培养专业化人才
央企基金会往往挂在企业社会责任部等相关机构名下来运营,无论从资金来源来看,还是从人员构成来看,都来自央企自身。因此,央企基金会的独立性不高,而提高独立性,需要规范基金会管理框架。目前现状是基金会的运作和公司的运作往往分不开,不仅影响了基金会的运作效率,也使基金会的存在价值大打折扣。因此,企业应该规范基金会的管理框架,建立具有话语权的理事会,增加基金会自身的专业性及运营的话语权。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与我国基金会快速发展的势头相比,企业基金会的人才培养和梯度建设却远远没有跟上,尤其是在基金会运作及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素养的人才,而这也成为央企基金会实现进一步发展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正如光华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杜绍基所说,“目前基金会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人才,非盈利组织基金会人才比较稀缺,特别是有经验的人才很稀缺。2005年的时候,还没有非公募基金会,现在有2000多家公益组织,如果每家基金会需要5个人才,那么就需要1万多个基金会人才,2000多个理事长,哪有那么多的人才。”因此,央企应有意识地培养此类人才,一方面为基金会成立打好人才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或公益活动提供人才支持。(本刊记者李长海对本文亦有贡献)
从公益领域跃升到社会创新领域
神华公益基金会的“三级跳”战略 赵钧
作为国家和社会创新的主体,企业通过建立基金会参与并主导开展公益项目,不仅是企业贴近社会现实,了解社会基础需求的路径,也是企业实现社会创新的重要路径。
神华公益基金会是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0年7月1日出资2亿元人民币发起成立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成立初期,基金会便制定了五年内从慈善领域起步,通过自身的理论研究、机制建设和平台建设,通过不断整合和优化优势资源向社会公共服务的领域延伸,进而实现从公益领域跃升到社会创新高度的“三级跳”战略。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
1.坚持制度先行,已制订各类规章、制度共21项,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工作人员均为专职,实行“零费用”管理,保证所有捐赠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同时杜绝关联方交易,对神华内部员工及家属不做任何形式捐助,并将此项规定写入章程。
2.通过综合开展《中国前言公益模式研究》、《慈善救助与政府一聊救助衔接研究》、《儿童医疗社会工作支持白血病儿童综合服务……501医院试点项目》等课题研究、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拓宽视野,逐步迈向社会创新的新高度奠定的理论基础。
5.通过多方考察调研,不断强化平台建设,精心选择了一批诚信度高、执行力和专业性强的项目合作方。先后与中国社工协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专业社会组织合作,进一步释放社会各方的综合优势。
4.扎实推进以三大爱心品牌为代表的项目建设,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益品牌。建立符合社会需求以及基金会业务范围的项目库。对于暂不适合基金会开展的项目,均纳入基金会项目库滚动管理,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机制。
截至2012年,基金会捐资总额4.82亿元,受益地区涵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余县(区),受惠人数242.73万,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赞誉。以打造世界一流非公募基金会为愿景,神华公益基金会正朝着国际化的创新组织日益迈进。
单一项目,多元目标――
华润慈善基金会的乡村建设实验 罗曙辉
作为央企基金会,华润集团自身拥有多元化的业务和资源优势,涉及金融、地产、物业、医药、燃气、水泥、纺织电子、电力、煤炭等领域,结合国家破解“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秉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理念,以员工、公司为单位筹款.建立义工发展机制,华润基金会开创了具有华润特色的“乡村建设实验”,因此也实现了扶贫、环保、教育等多方面的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以“华润希望小镇”命名的乡村建设项目操作模式,需要的资源、资金都根据地方发展需求而确定,基金会也因此集结华润集团旗下相关于公司的专业力量,构建具有乡土文化特色与竞争优势的商业生态和社会生态,努力让乡村更像乡村,而不是更接近城市。
如驻地贵州遵义市土城镇的“希望小镇”,根据当地蔬菜产业优势,帮助筹建农村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贷款融资、超市采购销售等产业帮扶,以及当地作为革命文化遗产与千年古镇建筑的优势,帮助当地规划乡村建设,发展旅游经济,实现农户、政府、华润三方共赢。
建成的广西百色、河北西柏坡华润希望小镇,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海南万宁、湖南韶山、北京密云、福建古田、贵州遵义华润希望小镇,以及未来将江西等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建设更多的希望小镇,不仅结合了业务优势,也通过年度基金会报告、义工参与活动的方式,让三十万华润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成为了央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探索,是央企创新生意模式、打造良好社会形象的一种新探索
英特尔基金会:项目资助激发员工志愿精神 李长海
1989年,英特尔独家捐赠资助成立英特尔全球基金会,基金会集中关注教育、社区发展和社会创新等领域。英特尔基金会每年会做年度审视和评估,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基金会的发展方向。在过去五年中,英特尔和英特尔基金会提供的慈善捐款总额达5270亿美元,平均占其年度税前净收入的1.1%。
英特尔基金会作为资助型基金会,设有理事会、基金会主席、执行理事及下属的财务团队、项目团队等。理事会和基金会主席负责战略决策、日常运营和执行工作是由执行理事和团队负责。除此之外,在全球各地区设有顾问委员会,全球各地CSR部门人员担当顾问的角色,对基金会的发展思路提出观点和建议。
总的来说,英特尔基金会比较多的工作是项目资助,包括对公益机构或者公益从业者的资助,并涉及到能力建设。基金会一半以上的资金用于员工志愿者计划,对员工与公益组织开展的教育、社区发展和社会创新活动给予捐赠和项目经费支持,激励员工积极主动地与非营利机构合作。
英特尔志愿者爱心工程。自1995年全球启动,2005年在中国启动,2008年将资助范围从学校扩展到公益组织,员工志愿者为学校和公益组织每服务一小时,英特尔基金会为其服务对象提供5美元的捐赠,一年一家机构可以获得的最大捐赠额为10000美元。
英特尔志愿者种子基金。2010年全球启动,鼓励员工自发地组织、应对和解决社区需求和问题,由员工携手公益组织共同就某一项目提出经费申请,最高申请额为5000美元。到2013年,英特尔中国“美丽校园行动”、“英特尔生态农场”、“为残障人士播撒希望”、“连接和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等项目均入选该基金。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打造“全民公益”的社会化平台 刘阳
作为第一家由互联网企业发起成立的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主要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关爱青少年成长,倡导企业公民责任,推动社会和谐进步。2013年,基金会提出了打造社会化公益平台,推动全平台公益的生态建设。即,一是开放全产品,推动全平台公益事业;二是团结全行业,共建全平台公益生态;三是携手全社会,释放全平台公益力量。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基金会主要通过:
公益平台全覆盖。在腾讯这个巨大的网络帝国下,腾讯公益网络平台的建设力求网民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来完成自助捐赠。相比而言,基金会拥有其他基金会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QQ活跃用户数超过8亿,而在腾讯公司的全平台产品导入下,会有越来越多的QQ用户转化成为公益捐款用户,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800万人次的捐赠通过腾讯公益网络捐款平台实现。
捐赠方式便利化。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探索和创新,基金会不断创新捐赠方式的便利化和友好性,人们在腾讯线上的公益捐赠随手拈来。以腾讯月捐为例,爱心用户只需要利用“财付通”这样的互联网支付平台,不需要再亲自前往银行,也不用参与线下的捐款,在网络中鼠标轻点即可完成捐款。最近,基金会还利用微信的支付功能进行了首次公益筹款的试水,微信支付筹款与支付功能捆绑,捐款人只要花费10秒左右时间就完成一次捐赠。
运作公开透明化。公开、透明是公益捐赠得以持续的根本基础。基金会在腾讯公益捐款平台上所有的用户捐款都是直接进入合作的公募基金会,同时对筹款合作公募基金会进行严格的善款信息公开和透明的要求,及时地反馈项目的进展,督促合作伙伴用好每1分钱。当一位用户选择腾讯月捐进行捐赠并支付成功的同时,在页面上会留下捐赠记录,用户会收到邮件通知,知悉该款项已捐往用户所选择的公益机构,用于哪个项目。
以基金会为核心的构筑平台的思维,转化为以网民为核心的聚焦公益的行动,共同推进网民公益时代的发展,腾讯基金会在打造全民公益社会化平台的努力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2012年,腾讯集团以全年慈善捐赠总额逾1.1950亿元而荣登《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排行总榜》并位列前茅,同时,腾讯公司已连续三届捧得中华慈善大奖。
光华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杜绍基:价值观是基金会的生命线 赵丽芳
编者按:对一个基金会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坚持自己的使命?是透明度?还是募款?基金会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是什么?企业是否必须成立自己的基金会?基金会选择项目是大面撒网,还是“情有独钟”?近日,本刊采访了数位基金会专业人士,企业高管,向他们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
“对于一个基金会来说,最重要的是价值观要清晰,要专注于自己的使命。我们基金会的使命是帮助人在尊严中发展。所以我们进行的一切项目暂;是与人有关的”。在光华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杜绍基眼里,一个基金会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其使命和价值观,价值观就是基金会的生命线。
杜绍基说,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基金会在招募人才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应聘人员是否认同基金会的价值观,是否愿意为基金会的使命而工作。
而基金会如何实现自己的使命?或者说,为了贯彻自己的使命如何选择项目?对此,杜绍基说:“我们资源有限,不是什么项目都做。例如环保,疾病防治这些项目我们基金会不做。我们的使命是让人在尊严中发展,但尊严不是施舍的,是自己赢回来的。那么,如何赢得尊严?我们的做法就是培养人的能力。通过培训,提升人的能力,改变其谋生技能,让他可以创办自己的小企业,甚至给别人带来就业机会。这些都是赢得尊严的方法。所以,我们基金会挑选项目都是围绕创业这个使命”。而光华慈善基金会的主要服务人群是缺少创业学习机会的职业学校学生、司法服刑在教人员、社区待业青年和外来务工人员等。
事实上,光华慈善基金会的策略值得借鉴。毕竟,资源不是无限的,将自己的优势资源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这样做不仅可以事半功倍,还起到了物尽其用、将资源最大化的作用。
集团总裁邬嘉华:更青睐社会企业 赵丽芳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公益行动有很多选择。基金会是很好的途径,但企业没有必要囿于基金会这个框架中。投资社会企业也是一种不错选择”。City’Super集团总裁邬嘉华显然对社会企业“情有独钟”。邬嘉华对本刊记者说,社会企业的存在不是为了盈利。社会企业有自己的顾客,有生产,可以持续地运营。相比基金会,社会企业少了很多中间环节。“现在香港有很多做得好的社会企业,不仅自己可以持续地盈利,同时更好地帮助了特定的需要资助的人群”。
目前在我国,企业成立基金会正在或者说已经成为一股湖流。有些尚未成立基金会的企业也在进行调研,着手成立。那么,是否每个企业都有必要成立自己的基金会?企业没有自己的基金会,如何履行相关社会责任?
对此,邬嘉华表示,City’Super集团内部对于是否成立基金会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企业来说,基金会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企业有没有真正的行动去参与公益活动。我知道很多香港企业,也没有自己的基金会,但是这些企业会通过捐赠资金、与NGO或者基金会合作来实施公益活动。我们认为,教育是很重要的,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所以,我们集团选择跟光华慈善基金会合作,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凌海:着力包容性金融 王焕
“环境和教育当然是重要的方面,但是我并不建议所有企业都把精力投入到这两个方面,以万事达卡为例,我们很看重包容性金融。”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凌海说,他表示,基金会项目的选择,企业要有不同的方向,关键是企业更看重哪个,“比如盖茨基金更多致力于促进全球人类的健康、儿童疫苗计划等。而万事达更看重平等机会和包容性的提升。我们还有一些项目支持女性自身发展,并利用集团自身优势帮助女性获得经济独立。”
此外,凌海还表示,对于公益项目的效果也要进行评估,以便使项目更有效率地运行,“企业有KPI,公益事业运作也要有KPI。虽然是公益活动,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们也需要看到回报,虽然不是金钱的回报。此外,有些项目的结果是可量化的,会影响很多人;有些是定性的,要看能达到什么效果。我们很注重项目实际产生的结果是什么、是多少。因此,需要阶段性的考核标准,比如学员的反馈等。此外,我们一直与合作伙伴保持沟通,与企业代表一起对项目进行回访”。
凌海说,无论企业对基金会采取何种态度,实行何种措施,“总而言之,所有企业基金会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在推动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基金会中心网程刚:基金会需要用数据说话 刘阳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数据开放已经从专业领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基金会的透明度在欧美国家越来越吃得开。”基金会中心网总裁程刚对本刊记者说。“对于基金会来讲,数据开放与透明度有直接的关系、它表达的是一种公平,传递着公平的信念。数据逐步公开,正在推动公益领域透明度的发展。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需要学会遵守数据开放的规则。公民具有知情权,因此基金会生存的基础就是公信力。”程刚在谈到基金会透明度时说道。
在基金会中心网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各类调查报告资料,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上市公司基金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像这样的关于中国基金会的调查数据,中心网的主页上有很多,包含中国近3000家各类基金会的数据,基金会中心网正在影响着行业规范走向成熟。当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且深入时,程刚和他的团队也开始深层次思考,中基透明指数(FTI)就是一项重大的探索行动。“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地调查、不断地研究,用真实的数据来倡导中国的基金会在信息公开、信息披露、文化倡导等方面逐渐走向正规。”程刚说。
访谈过程中,程刚多次提到透明度如同基金会的生命力。“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要通过数据了解自己正在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要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