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财务业绩分析

公司财务业绩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司财务业绩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司财务业绩分析范文第1篇

财务分析经理需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善于沟通协调。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11、牵头集团各类客户业务项目的管理与分析,带领分析小组的工作;

2、从事后-事中-事前各个角度参与到业务项目的管理,跟进重点项目的执行,熟悉各类业务的不同阶段财务分析需求并给予在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和定价管理方面的合理建议;

3、围绕客户合同,协同项目采购合同进行管理与分析,推动项目更合理的采购活动;

4、每月出具管理报表分析与汇报;

5、领导交办的其他事务;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21、参与年度、项目预算运营策略规划,根据行业对标提出相关的规划建议;

2、根据集团战略规划协助设计财务分析体系、并能根据集团管理需求及时、准确的完成;

3、定期出具经营分析报告、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报告;

4、具备财务模型搭建能力,从财务和业务角度多元化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

5、对行业及竞品披露信息进行收集、解读和分析,并提交行业分析报告;

6、根据公司管理需求,进行收集、解读和分析相关的披露信息;

7、深入了解业务,与业务伙伴密切合作,建立合理有效的分析体系,全面支持并挟制推进各解决方案,深度支持业务决策和过程管理;

8、参与业务各项目和产品的整体评估,进行可行性分析、给予业务决策支持、把控财务风险;对各项目产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追踪管理,及时反馈;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31.建立并完善公司财务分析报告制度

2.建立并完善公司财务分析体系、标准与方法。

3.协助进行产品盈利能力分析以及关键业务驱动因素的财务分析。

4.对商机、市场活动效果进行追踪监控分析。

5.参与项目筛选、项目投标、报价审核,对项目执行中的制约因素跟进分析、损益分析、资金进出分析等,并定期汇报。

6.预算编制和分析:根据集团预算目标和要求,按时完成集团内全面预算的编制工作,每月及时对业务进行滚动预测分析;

7.负责各部门日常费用归集、分解;

对异常费用做专项分析、提出优化整改措施、跟进落实。

8.对业务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异常指标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9.业绩分析与评价:每月对经营结果进行回顾,对影响经营业绩的PD及KPI指标进行评价分析。

10.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41、酒店日常风险控制,费用分析以及跟进;定期出具分析报告;跟踪处理各类异常事项;

2、梳理集团各部门的流程/通知等,协调处理涉及到的财务相关流程;

3、定期对财务共享中心/酒店进行财务相关流程和知识的培训、检查;

4、协调各财务共享中心与总部各部门之间的日常沟通事宜。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51、组织和编制各类型集团财务管理报表、搭建财务模型;

2、对集团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各项财务分析,包括但不限于预算分析、预则分析、行业分析、预实差异分析、区城比较分析等;

3、协助香港上市公司财务部,完成中报及年报编制工作,包括数据收集、问题跟踪、外部审计师工作协调等。

确保及时准确完成中报及年报工作;

4、统筹集团预算编制和汇总;

5、协助建立集团财务大数据库运用系统制作数据和财务分析;

6、其他专项财务工作。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61、根据公司的业务发展的需求,深入了解业务并建立财务分析模型,为业务提供全方位的财务支持;

2、对业务深入分析,通过数据分析,输出指导性策略或管理性建议,并推动业务流程优化;

3、结合集团生意经营状况,输出经营分析报告,重点项目等定期或专项分析,提出相应优化建议;并完成经营会议跟踪项目闭环管理;

4、参与集团年度预算、月度滚动预测,对预算的执行情况、业务运营情况,执行实时监控,及时发出预警并提出改善措施;

5、协助财务总监推动上市和投融资工作。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71、负责公司玩具、婴童用品、衍生品、自建商城、会员体系等TO

C业务的财务管理和分析;

2、统筹完善TO

C业务相关的财务分析管理体系,健全相关财务系统、流程、制度及相关内控机制;

3、提升电商BP财务团队能力及财务精细化程度;

4、搭建项目投入产出ROI评价模型,预测电商策略有效性;

公司财务业绩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重述;经济影响;动因分析一、引言

1970年法玛提出有效资本市场假说,围绕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展开讨论。法玛认为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在不同的信息环境下有三种不同的“有效”形式,即弱势有效、半强势有效、强势有效。他认为只要资本市场是有效的,就不会存在信息的不对称,进而也不会存在套利行为。然而现在资本市场很难达到半强势有效和强势有效,所以信息披露的强制性是必然的,他的理论为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财务报告基本上是以会计的周期为单位作为报告以此来披露上市公司的,是相关利益获取信息的来源和依据。所以保持客观公允的财务报告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必须的,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许多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存在大量的因前期财务报告存在虚假、误导、遗漏的财务重述行为。

我国的财务重述制度初步形成于20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以第33号财政部令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基本准则》,进一步规定和确定了我国的财务重述制度。财务重述是企业对前期披露的财务报告存在的虚假部分、或是具有误导性部分、或是许不准确、遗漏部分进行重新表述的行为。会计实物界把我国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称为 “年报补丁”,即上市公司在年报披露以后,频频以重大事项临额时公告的方式各种补充性的历史公告,对企业以的财务报告中存在的信息缺漏和信息错误进行更正公告。陈凌云(2006)指出,我国每年大约有20%的上市公司的各种各样的补充性公告和更正公告。

二、财务重述的经济影响

根据2007年版《企业会计制度——基本准则》财务重述制度阐释,笔者认为财务重述制度是一个会计领域的问题,也涉及到经济、司法、监管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财务重述可能产生于会计人员的错误,更或是企业的舞弊心理。企业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或是自己收益的最大化,或是实现融资的目的,会在公司的对外报表上夸大收益、低估费用等等一系列手段,给投资者展示公司良好的财务资质,借以推升公司的股票价格。财务重述往往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后果,首先是公司的形象受损、信用评级降低、进入资本市场受阻;其次会导致证监会的调查以及巨额的费用支出;最后有可能也会导致整个公司的破产,并可能引发金融系统的波动和经济的不稳定。

三、财务重述的动因分析

既然财务重述对企业来说并不是明智的行为,那企业为什么还会进行毁灭企业价值的财务重述呢?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对财务的“差错”归类为几个方面,包括:计算错误、会计原则应用错误、忽视或误用财务报告公布日已经存在的事实等,但是笔者认为这些只是一些表面的原因。 当下的理论界主要是从经理人薪酬契约和资本市场压力等外部和内部视角深入剖析财务重述动机,而笔者基于企业财务重述目的视角,把企业进行财务重述的动因分为客观技术性操作和主观预谋操作。

3.1客观技术因素分析

企业发生了真实的会计差错,进而纠正会计差错。财务重述起因于企业真实会计差错,是对已经发生的会计的差错进行的更正。由于会计差错不能完全更正的原因,对于已发生的差错进行更正就成为饿保证会计信息的必要和必然的要求。但魏志化(2007)以1997年到2002年1435家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为样本,对中国上市公司年报财务重述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引发财务重述的原因为技术性、无主观目的的人为失误几乎为零。

3.2主观预谋因素分析

1、资本市场的压力

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市场,从本质上说资本市场就是长期资金的融通市场。而企业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凭借自身的资质在资本市场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金。为了保持这种资质,企业就是可能采取较为激进的措施,于是产生了财务重述。

企业融资需求是导致财务重述的主要资本市场动因。我国证监会对公司上市、上市公司的配股、特别处理和退市等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如对公司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进行了统一的严格要求。企业为了满足IPO 标准,然后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公司就会通过调节企业的业绩分配,从而导致财务重述的频率更是大大增加。

财务预期是指公司盈利、成长性的过高和不适应性预期等。上市公司制定了相关的财务预期,但是现实状况发生变化企业没有达到财务预期,可能导致公司在业务经营中遭受损失。为了迎合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预期的标准,上市公司就尽可能的去刺激和激进盈利的持续增长,向外界宣传公司盈利高、增长速度高的种种正面信号,以此来达到外界对公司财务预期的标准的信任,从而导致了财务重述更加的频繁。

2、高管薪酬的契约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发展,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管理层可能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股东价值最大化,于是存在着成本的问题。为了解决这问题,企业于是把高管薪酬与公司价值捆绑在一起,企业的利益和企业的管理者的利益挂上钩,也就是说管理者的收入更多的来自于股票期权和其他的股票相关收入。虽然经理人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趋势相同,但这样却有可能会激励经理人采取不恰当的手段来提供盈利和抬高股价以达到自利目的。于是管理者可能采用财务重述行为。

3、财务重述惩罚较小

企业的财务重述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相关的监督机制应相应配套。但是我国当下与之相对应的监督机制极不完善。例如在公司虚假陈述上的处罚力度轻,执法也不严格。处理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削弱了法律的效力;存在责罚不明的现象,尤丽芳(2009)认为经济处罚是需要由造假公司的权益来承担,即用本应属于股东的利益来偿还股东的损失,由投资者来为公司的造假行为承担责仟,从而转嫁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责仟人应负的责仟,极少影响到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利益正是由于会计虚假陈述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才会不断上演公司虚假陈述的闹剧。(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牛杰,吴颖.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动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公司财务业绩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报表;流程

中图分类号:F810.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127-02

一、财务分析和财务报表

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

财务分析的依据是财务报表,分析使用的数据多数来源于公开发表的财务报表。因此,正确理解财务报表是财务分析的前提和保证。而要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作出准确的评价,而预防出现不合理的问题,则需要依靠正确的财务分析结果。

二、财务分析的流程

1.资金运作分析:根据公司业务战略与财务制度,预测并监督公司现金流和各项资金使用情况,为公司的资金运作、调度与统筹提供信息与决策支持;

2.财务政策分析:根据各种财务报表,分析并预测公司的财务收益和风险,为公司的业务发展、财务管理政策制度的建立及调整提供建议;

3.经营管理分析:参与销售、生产的财务预测、预算执行分析、业绩分析,并提出专业的分析建议,为业务决策提供专业的财务支持;

4.投融资管理分析:参与投资和融资项目的财务测算、成本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活动,配合上级制定投资和融资方案,防范风险,并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5.财务分析报告:根据财务管理政策与业务发展需求,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投资财务调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为公司财务决策提供分析支持。

三、财务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一)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1.资产负债表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是指基于资产负债表而进行的财务分析。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公司在特定时间的财务状况,是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结果的集中体现。通过分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能够揭示出公司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公司经营稳健与否或经营风险的大小,以及公司经营管理总体水平的高低等。

2.利润表分析。利润表分析是分析企业如何组织收入、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实现盈利的能力,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还可以通过收支结构和业务结构分析,分析与评价各专业业绩成长对公司总体效益的贡献,以及不同分公司经营成果对公司总体盈利水平的贡献。通过利润表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反映的盈利水平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更为关注,它是资本市场的“晴雨表”。

3.现金流量表分析(Cash Flow Analysis) 。现金净流量是指现金流入和与现金流出的差额。现金净流量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如果是正数,则为净流入;如果是负数,则为净流出。现金净流量反映了企业各类活动形成的现金流量的最终结果,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还是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现金净流量是现金流量表要反映的一个重要指标。

4.成本费用报表分析 。一般采用国家标准财务表格模板。

5.财务会计报告综合评价分析。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文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以便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及生产经营情况。财务会计报告是综合分析企业经济内涵的基本依据

另外,内部分析内容还应有企业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二) 财务分析的方法

主要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比较分析法(纵向比)。是通过指标间的对比,从数量上揭示指标间的差异的一种分析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揭示指标间客观存在的差距,并为进一步分析指出方向。用于比较的信息既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

2.比率分析法(横向比)。是指运用同一张会计报表的不同项目之间、不同类别之间、或两张不同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之间的比率关系,从相对数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考察,借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

3.因素分析法(横向比)。又称为连环替代法,是将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分解为各项构成因素,顺序用各项因素的实际数替换基数,分析各项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4.趋势分析法(纵向比)。是根据企业连续数起的会计报表,比较各期的有关项目金额,以揭示当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增减变化的性质和趋向的一种分析方法。

四、改进财务分析的措施

1.改进财务分析技术以符合行业先进标准

财务分析是在会计基础上把数据通过技术分析转化为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具体信息。所以,财务分析中所用到的不同技术分析方法也将直接影响到最终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为了使所得到的信息真实准确,并且在会计 能够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同步比较,财务分析中所采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应该符合行业标准,淘汰企业落后的财务分析方法,提高分析效果,这样,才更具有参考价值。

公司财务业绩分析范文第4篇

本文研究了三类旅游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重点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四个方面,选择12个具体财务指标分析旅游上市企业的财务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上市公司发展建议:抓住机遇,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应积极上市;积极发展主业,培养核心竞争力;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努力达到财务能力平衡。

【关键词】

旅游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旅游企业的数量也急剧增多,旅游企业中的佼佼者积极利用中国证市场进行融资及资本运营。旅游企业上市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从有旅游企业上市,学者们就关注着相关问题。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有旅游上市公司经营战略研究,包括旅游企业资产重组、多元化经营等;旅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分析,包括整体业绩评价、不同类别的旅游公司上市的业绩评价体系等;第三类研究成果集中在公司规模、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上。

二、旅游上市公司发展概况

在上海证交易所和深圳证交易所成立后不久,就有旅游上市公司出现,截止到2012年5月,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共32家,其中在上海证交易所社会服务类上市的旅游企业有13家,其中A股、B股均上市的公司有3家,上海锦江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单独在B股上市。在深圳证交易所上市的旅游公司共19家,其中宋城股份和腾邦国际属于创业板。

本文主要的分析样本是A股旅游上市公司情况,剔除B股、创业板、ST股(因其经营发生过重大变化)和上市未满3年的公司,其后所剩的分析样本数为22家。其中综合类公司9家,资源类公司7家,酒店、餐饮类公司6家。数据来源为上海证交易所、深圳证交易所、证之星、新浪财经等多家媒体的2011年上市公司统计年报。

1、旅游上市公司地域分布相对广泛,上市时间呈阶段性

样本旅游上市公司共分布在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占前两位的省区是北京和广东。北京市共有5家上市旅游公司,约占总量的23%;广东省有4家上市旅游公司,约占18%。从区域上看,7大区域都有分布。其中东北地区1家,华北地区5家,华东4家,华中1家,华南5家,西南4家,西北2家。旅游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省区和如云南、四川这样的旅游业发达省区。

从上市时间上看,呈现出2000年前集中上市,2000年后上市数量减少的特点。2000年前,特别是1996年和1997年共有8家旅游公司上市,旅游上市公司的数量达到,探讨其原因在于1993年旅游企业开始接触到股票融资方式及资本运营课题,经过几年的准备,到96年和97年各项工作就绪,时机成熟。而到2000年后,旅游上市公司数量减少,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条件成熟的企业均已上市,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非典对旅游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到了2007年以后,旅游上市公司又出现了较大增长,如2007年上市的旅游公司就有3家。

2、旅游上市公司总量较小,结构合理

截止到2012年6月10日,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2430家,其中在深圳证交易所上市的有1487家,在上海证交易所上市的有943家。这其中只有32家旅游公司,约占总量的1.32%。在上证指数中2010年也仅有中国国旅入选到上证180指数范围内。

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涵盖的范围较广。虽然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等同属于旅游业,但是他们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式存在着较大区别。目前上市的旅游公司基本上均衡的分布在酒店餐饮类、资源类和综合类之间,数量分别为6家、7家和9家。

3、旅游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旅游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显示出差异较大的特点,下文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四个方面,选择12个具体财务指标分析旅游上市企业的财务状况。

(1)盈利能力总体不突出,旅游上市公司差别较大。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点指标,反映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选取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利润率4个具体财务指标分析后可得出的结论是资源类的旅游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强,其次是酒店餐饮类,最后的是综合类。究其原因是因为资源类的旅游上市公司拥有垄断性资源,并且拥有自主定价权,此外政府的投入也较大。而综合类因业务涵盖广,在旅游主营业务方面专心程度较差,因此盈利能力也较低。

(2)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有进一步改善。偿债能力能反映企业在债务到期时偿还债务的能力。其中资产负债率可以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据2011年数据可知旅游上市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为38.3478%,属于较强偿债能力。旅游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各企业情况有差别。流动比率最高的是综合类企业为2.2306,然后是酒店餐饮类为1.493,最差的是资源类企业为1.0472。理论界普遍认为流动比率比较适宜的值为2,可见除综合类的偿债能力为2.2306较为合适外,其他两类的偿债能力较弱。速动比率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速动比率为0.6-1较为合理,大于1说明企业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反之则相反。综合类和酒店餐饮类旅游企业的速动比率大于1,而资源类旅游企业的速动比率为0.6625,说明短期偿债能力相当弱。

(3)成长能力欠佳,提升空间较大。成长能力各项指标是反映企业成长能力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旅游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在所有上市公司的排名中处于中等水平,这与迅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发展不协调。分析2011年数据可知,总资产增长率方面,综合类旅游公司因为多元化经营在资产的增值方面效果较好,增长率为19.9097;而资源类旅游上市公司因垄断经营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收入较好,主营业务增长为37.3819;净利润增值方面资源类旅游上市公司依托无可复制的资源优势,利润增长很快,达93.0948。酒店餐饮类公司净利润增长稳定,为32.2705,而综合类的旅游上市公司呈现微弱增长态势,仅为2.4681。

(4)资产运营能力较好。资产运营能力反映企业在资本运用方面的能力。其中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运营能力越强,反之越弱。在旅游上市公司中综合的企业运营能力最强,达到0.7344,其次是基本推入市场经济发展的酒店餐饮类,最后才是更多依靠垄断资源,未完全进入市场的资源类旅游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越高越好,说明企业平均收账期短,坏账损失少,资产流动快。在旅游上市公司中资源类旅游企业主要依靠门票经济,使得应收账款的周转率非常高,达到84.5072,其次才是综合类旅游企业为55.7426,最后是酒店餐饮类企业,为31.9953。

三、旅游上市公司发展的建议

1、抓住机遇,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应积极上市

近年来旅游业的经济作用日益体现,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庞大的国内外旅游需求,使得旅游企业面临经营的良好环境,旅游企业应该积极利用有利条件上市参与资本的运作。尽管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到了中国旅游业,但是国家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提升内需,发展旅游业的政策,这些都为旅游企业发展提供基础。

此外中国旅游企业缺乏国际知名的大型旅游集团,旅游企业应积极进行旅游产业的调整整合、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依托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鼓励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积极上市。

2、积极发展主业,培养核心竞争力

目前旅游上市公司经营多元化趋势明显,所涉及的行业包括高科技、房地产、商贸零售等多个行业,有的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受益,而有的旅游企业却出现了资产总量增长而主业业务下降的结果。究其原因是因为主业不突出,忽视核心竞争力培养造成的。旅游上市公司的持续、健康的发展离不开主营业务的精进。只有核心业务定位清晰,提供专业化的产品才可能使公司产品拥有充分的市场定价能力。

3、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财务风险管理

旅游企业应该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将成本管理贯彻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旅游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管理系统,简化流程,压缩开支。同时也应当控制期间费用,尤其是加强对管理费用的控制,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尽可能地降低管理费用。只有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才能在收入增长的同时不降低盈利水平。

旅游企业属于对内外部环境依赖程度较大的产业,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注意防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引发的财务风险对旅游企业十分重要。选择合理的投资项目,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营运资本周转效率。

4、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努力达到财务能力平衡

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跟企业的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相关,所以旅游上市公司应该着重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从而改善自身财务状况。此外旅游上市公司想要取得很好的财务状况,必须在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和运营能力等方面达到一种平衡,单方面的成功难以保证整体财务状况的改善。因此旅游上市公司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彦锋,刘丽敏.中国旅游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及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1(19).

[2]戴学峰.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分析[J].旅游学刊,2000(01).

[3]尹美群,陶蕾.旅游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以中青旅为例[J].财会通讯,2011(27).

公司财务业绩分析范文第5篇

Shi Ran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Business,Zhangjiagang 215600,China)

摘 要:本文从数据挖掘的概念与过程出发,阐明证券分析中的挖掘主题和方法,具体阐述了数据挖掘技术在证券分析中的应用领域,并对旅游上市公司证券的聚类分析做了实证研究。

Abstract: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the process of data mining. It expounds themes and methods of mining in securities analysis,and describes the fields of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in securities analysis in detail. At the end,the assay takes an empirical study in cluster analysis on the securities of public companie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关键词:数据挖掘 证券分析 聚类分析

Key words: data mining;securities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127-02

1数据挖掘概述

随着国内证券行业政策的逐步开放,证券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分析决策时对数据的依赖性和敏感度也越来越高。数据挖掘技术作为分析与辅助决策工具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1.1 概念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①。从商业应用角度看,根据预定义的商业目标,对大量的企业数据进行探索和分析,揭示其中隐含的商业规律,并进一步将其模型化的先进有效的技术过程②。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集成了许多学科中成熟的工具和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模型识别、人工智能、建模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等。

1.2 数据挖掘过程①定义问题:清晰地定义出业务问题,确定数据挖掘的目的。②数据准备:包括:选择数据――在大型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目标中提取数据挖掘的目标数据集;数据预处理――进行数据再加工,包括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及数据的一致性、去噪声,填补丢失的域,删除无效数据等。③数据挖掘:根据数据功能的类型和和数据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算法,在净化和转换过的数据集上进行数据挖掘。④结果分析:对数据挖掘的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转换成为能够最终被用户理解的知识。⑤知识的运用:将分析所得到的知识集成到业务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中去。

2数据挖掘在证券分析中的应用

2.1 证券分析中的挖掘主题①关联分析:证券市场与汇率、利率、国民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单一证券和整个证券市场的关联分析;探讨股价之间的关联度,不同行业的股票关联分析等。②技术指标分析:对各种指标的排序、分类,研究其对股票操作的重要程度。③在线多维分析:基于OLAP技术,在线成交量分析、板块分析,预测结果验证等。④投资分析:基于序列模式方法,研究股价的变化规律,未来行情走势;对股票作聚类研究,合理分类;探讨不同投资组合效果,提出投资组合方案;作出收益和风险的评价等。

2.2 证券分析中的数据挖掘方法①决策树(Decision Tree)方法;②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方法;③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④统计学(Statistics)方法;⑤粗集(Rough Sets)方法;⑥概念树(Conception Tree)方法;⑦联机分析处理(On Line Analysis Processing);⑧模糊集方法。

2.3 数据挖掘技术在证券分析中的应用领域证券投资分析分为基本分析法、技术分析法和组合分析法三大类。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人们总结出了一套技术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基本上是建立在统计基础上的,如移动平均线法、点数图法、K线图法等,这是分析和预测股价变化方向和趋势的基本方法。人们发现股票价格不仅反映了信息,还反映了噪音,出现了许多诸如市场过度反应等异常现象,从而认为股票市场可能并没有人们所假设的那样有效,促使人们重视股票的内在价值。股票计价模型通过计算所得的股票内在价值与其实际市价相比较,可以发现股价是高估了还是低估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提供了反映公司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的各种不同数据及相关信息,而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重要财务数据、报表等必须保留十年以上③。除了大量时间跨度性很长的数据,证券分析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的数据,也需要外部数据,不仅需要当前数据,也需历史和未来发展的数据,不仅需要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关数据,而且也需要市场、物价、金融、投资等有关方面的数据。因此,数据大量化甚至海量化。此外,证券分析不能单一地对某些科目关注,而应将公司财务报表与宏观经济面一起进行综合判断,与公司历史进行纵向深度比较,与同行业进行横向宽度比较,把其中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舍弃掉,得出与决策相关的实质性的信息,以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与准确性。解决这么多且具有不同特点的数据,需要一个有效的知识发掘工具。数据挖掘技术善于对海量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归类、重组、分析、查询等处理,同时对各项数据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观察,进行量化的分析和论证,发现数据中存在的潜在关系和规则,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2.3.1 聚类分析通过横向(财务指标)聚类提炼出有效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指标,确立反映企业盈利、偿债、营运能力的“浓缩指标”。通过纵向(上市公司)聚类,从中将上市公司按风险―收益配比特性划分类型,以利于投资者根据自己的资产状况和投资风格确定投资方向和目标。一方面,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判断出绩优的类和绩差的类,高成长的类和低成长的类。由此投资者可在某一类或几类中确定投资范围,提高了投资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从聚类的结果中得出类的均衡价格水平,预测股票的价格趋势。低于这一价格水平的,其当期市价与均衡价格的差距就是该股票价格可能的上涨空间。投资者若把握时机对这类股票进行长期投资,则承担的风险较小,获利的可能性较大。相反,若高于类的均衡价格水平,其股价就存在下滑的趋势。

2.3.2 时间序列分析一系列的股票历史价格其实就是一个时间序列,因此在股票预测中可以借助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利用历史交易数据和时间序列方法,分析各种类别股票或个股的价格对各类信息的影响变动敏感度,寻找较准确预示股票价格走势的技术分析指标集合或组合。从历史各个时间间隔的股票价格涨跌、交易量变动的交叉信息中,分析出大众的投资心理和投资倾向。在股票预测常用的时间序列分析法主要是建立自回归模型(AR)、移动平均模型(MA)、自动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和齐次非平稳模型(ARIMA),其中ARIMA 是较成熟的模型,常用来对股价(最高价、最低价、开盘价、收盘价)及综合指数进行预测,通过选择模型的参数和辨识模型的系数实现对时间序列拟合好的模型对未来进行预测。

2.3.3 关联规则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即在数据中查找存在于项目集合之间的频繁模式、关联、相关性或因果结构④,该方法分析各种股票价格变化的关联特性,从而确定有效的投资组合。

2.3.4 其他分析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在证券分析中应用的方向主要有:交易数据分析、趋势预测分析、投资组合分析、风险分析、客户分析、客户管理、财务指标分析等。比如:利用数据挖掘分类、预测等技术根据企业过去、现在的财务信息判断目前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利用回归、神经网络等技术根据收集到的企业信息资料,判断企业未来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利用分类、聚类、生存周期等技术跟踪不同客户的行为特征,确定不同客户群,针对不同客户实施差异化的营销策略;通过分类等技术跟踪原料的供货信息,并收集相关企业信息,选择最优的供应商;利用预测、关联等技术在众多项目中选择最有价值的项目,实现资金效率最大化等。

3实证研究

刘亭立(2005)⑤在以旅游上市公司公开的报表信息为基础,汇总了1994年至2003年的经营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统计软件工具对旅游业上市公司进行了行业内的对比分析,在选择业绩评价指标时,并未采用先入为主、预先设定的传统方法,而是通过因子分析技术挖掘数据的内在关联性,选择出四个影响业绩的综合因素,从而避免了人为的主观性,较为客观地说明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与业绩表现。刘立秋,赵黎明,段二丽(2007)⑥在研究国内外已有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之上,选择了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的10个指标,构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选择了旅游板块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指标来源于各公司2004年年报。

在证券分析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上市公司所在行业的相似性,将它们划分成不同的板块,这有利于投资者选择合适的证券。现在,用SPSS软件对后者的评价得分数据为指标做k-means聚类分析,将32家公司分为四类,结果如表1。

由结果可以看出,丽江旅游为第一类,总体最优,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的类;而S*ST一投为第四类,总体最差,得分大大低于其他的类;中间有28个企业为第二类,2个企业为第三类,基本上是呈正态分布。而在第二类中,仍是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得分为负数,也不太适合投资者。当然,我们在具体的投资过程中可以结合其他指标对证券做聚类分析,以辅助作出投资的决策。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及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旅游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所以目前已上市的旅游企业更应该珍惜上市资源,将旅游业做强,实现旅游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4结论

数据挖掘高度自动化地分析数据,做出归纳性的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在证券分析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无论是对股民了解股市走势和做出正确投资决策,对经济学家分析不同层次用户投资行为和各种股票之问的关系、及时发现股市中的非正常行为,对各上市公司调整市场策略,探测风险,对政府部门出台新的方案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注释:

①杨永斌.数据挖掘技术在证券业中的应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0):461-463.

②张静妙,刘金媛,高红伟.数据挖掘在证券业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时代,2007,(22):73、85.

③郑楼英.数据挖掘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初探[J].财会研究,2007,(6):39-41.

④徐晓峰,黄林鹏,顾锡康.关联规则挖掘在证券业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5,(10):214-216.

⑤刘亭立.旅游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分析与评价[J].旅游学刊,2005,(4):92-96.

⑥刘立秋,赵黎明,段二丽.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经济效益评价[J].旅游学刊,2007,(4):79-83.

参考文献:

[1]杨永斌.数据挖掘技术在证券业中的应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0):461-463.

[2]张静妙,刘金媛,高红伟.数据挖掘在证券业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时代,2007,(22):73、85.

[3]郑楼英.数据挖掘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初探[J].财会研究,2007,(6):39-41.

[4]徐晓峰,黄林鹏,顾锡康.关联规则挖掘在证券业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5,(10):214-216.

[5]刘亭立.旅游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分析与评价[J].旅游学刊,2005,(4):92-96.

[6]刘立秋,赵黎明,段二丽.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经济效益评价[J].旅游学刊,2007,(4):79-83.

[7]孙菊生,周建波.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信息观、计价模型观和计量观[J].当代财经,2003,(4):109-112.

[8]王理,王晓红,高洪深,吴永林.基于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在证券行业的解决方案[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110-113.

[9]王君波,杨义群.欧阳浙江聚类分析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3,(22):102-104.

公司财务业绩分析范文第6篇

一、引言

高速发展的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同时也促进了房地产业融资体制的发育和成长,截至2014年3月,按照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共有134家房地产企业通过沪深A股市场筹集资金。随着商品房价格的一路上扬,2009年后愈加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鬼城现象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论争议,导致上市房地产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备受关注。然而国内基于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背景的有关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关联的实证不多,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的分析研究则更少,所得结论也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意在对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关联的理论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基于广义资本结构,即从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长期负债率、股权集中度等方面,选择2011―2012年年末沪深两市全部房地产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为客观评价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二、国内外文献述评

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联分析一直是国外研究热点。MM理论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假设下,资本结构不会影响公司价值。随着有关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最优资本结构及其经济效应等问题在现实经济中的深入研究,国外先后产生了权衡理论、委托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优序融资理论、控制权理论、不完全合约理论、资本结构的产业组织理论、资本结构的风险管理理论等,通过放松MM理论的一些假设条件,提出了最优资本结构的存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Booth(2001)实证研究发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呈负相关;Frank and Goyal(2003)实证分析认为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有正相关;Alman(2006)认为不同行业间资本结构相似性不同,对公司绩效影响有差异;Margaritis and Psillaki(2010)认为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有积极作用;李文新(2012)以湖北上市公司2008―2010年年报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得出资本结构与净资产收益率低度相关,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负债率、十大股东持股比率显著正相关,与长期负债率负相关;陆珩■(2012)选择2001―2008年度沪深两市非金融类公司面板数据分析认为,总资产负债率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整体呈负相关;李书苑(2013)选择2007―2011年收益率与每股收益为绩效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高资产负债率对于公司的绩效水平无明显正影响,但长期借款占总资产比重较高,对公司绩效存在显著正影响。

国外学者对于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联研究存在分歧,国内学者则主要基于不同行业总体、资本结构指标及业绩指标,主要采用线性回归或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所得结论也不一致。本文基于广义资本结构指标和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指标,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列联表和卡方检验方法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业绩的关联进行分析和动态比较。

三、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关联分析

(一)指标设计与统计描述

本文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反映公司资本结构,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反映公司业绩,指标说明见表1。

选择我国沪深A股市场全部134家房地产行业公司2011―2012年年报数据进行分析,资料来源于中国民族证券交易系统以及沪深证券交易所,数据处理工具为SPSS17.0。采用描述统计方法,计算结果如表2:2012年比2011年房地产上市公司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均有所提高,且公司短期流动性差异扩大,短期流动性风险显著;资产负债率普遍稳定集中在62.2%的均值水平上,长期负债率相对较高且有所增加,长期流动性风险小;股权集中度相对较为集中且稍有降低,公司业绩显著下滑,且公司业绩差异性显著降低。

(二)列联表分析与卡方检验

一般经验认为,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比率太小资金流动性差,而比率太大则影响经营资金周转效率和获利能力。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管理层对待风险的态度等,一般经验认为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是40%~60%。长期负债率越低,表明公司负债的资本化程度越低,长期偿债压力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可以反映公司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在50%以上,则股权高度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25%,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完全分离,股权高度分散。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股权集中度是变化的,可以通过公司业绩指标来衡量股权集中度是否合适。将指标进行离散化分类处理,根据连续分组上组限不在内原则,分别有低流动比率(2以下)、高流动比率(2以上),低速动比率(1以下)、高速动比率(1以上),一般资产负债率(60%以下)、高资产负债率(60%以上),一般长期负债比率(20%以下)、高长期负债率(20%以上),依次用1、2表示,股权分散(25%以下)、一般股权集中度(25%~50%)、高股权集中度(50%以上),依次用1、2、3表示。反映公司业绩的指标较多,也有文章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计算业绩指标,本文参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选择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业绩,将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低于6%视为绩差,而6%~12%则为一般业绩,12%以上为绩优,分别用1、2、3表示。

对2011年及2012年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业绩与其资本结构指标建立列联表如表3,并进一步计算相对比率比较可知:从纵向来看,绩优企业表现为低流动比率、低速动比率、高资产负债率、高长期负债率、高股权集中度的特征,而绩差企业则表现为高流动比率、高速动比率、一般资产负债率、一般长期负债率、弱股权集中度的特征。从横向来看,低流动比率的企业中绩优的比重大,高流动比率的企业绩差的稍多;低速动比率的企业较多,且绩优的占比较高,而高速动比率的企业少,且绩差的企业占比稍大;一般资产负债率的企业中绩差的占比较多,而多数企业属于高资产负债率,其中绩优较多;一般长期负债率的企业不多,其中绩差与绩优参半,高长期负债率的企业中绩优的较多;股权分散的企业中绩差与绩优参半,一般股权集中度企业在业绩表现上差异也不大,高股权集中度的企业业绩好的占比多。

对指标独立性进行卡方检验如表4。2011年及2012年度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业绩持续存在关联,进一步证实了企业业绩好的低流动比率及高资产负债率特征,而速动比率与业绩关联持续不显著,只能说明房地产上市公司存货流动资产对企业业绩有显著关联。此外,2012年房地产企业长期负债率及股权集中度对业绩的关联显著,而2011年不显著,可能由于2012年长期负债率整体上升而股权集中度整体下降,又加上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导致高长期负债率和弱股权集中度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企业业绩。

四、结论分析

公司财务业绩分析范文第7篇

在世界经济形势持续动荡和全球金融危机恶劣的环境下,社会公众迫切希望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上市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在规划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时,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依照一定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进行管理,致使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行为。其目的是影响以企业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

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市主板公司2007年年报业绩分析》报告显示:主营业务对公司利润的影响程度正在减弱,上市公司业绩提升与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以及非经常性损益的贡献密切相关。

与海外成熟市场的上市公司相比,股票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明显偏高。随着新会计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绩差公司将可以通过债务重组“麻雀变凤凰”。从已经披露的上市公司2008年半年报来看,随着成本上升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正高速下降,全部A股可比公司剔除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后利润总额增速下滑。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制约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上市公司仍然可以通过操纵债务重组收益、证券投资的确认时间、公允价值的计量来进行盈余管理。由于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因此,在新的环境形势下规范和引导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上市公司的盈余数字不仅影响其股票价格而且还是许多契约和市场监管的重要参数,各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是盈利还是亏损十分敏感。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泛滥,主要源于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以及所有者与管理者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尤其是作为财务报表中最重要数字的会计盈余来操纵利润。首先,在公司内部,会计盈余是管理层订立薪酬计划和管理决策的基础,经理人员为了政治前途、获取声望、公款消费的机会以及自己免受解聘,利用平滑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使公司的盈利能力趋于预定目标。其次,在资本市场,上市筹资资格直接涉及公司的根本利益,会计盈余在股票计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司为了取得上市资格、提高配股价格以及保住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以及其相关辅助信息进行管理表现得最为突出。最后,在政府监管中,一些监管手段的实施凭借公司的会计盈余,再加上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公司为了逃避行业监管也可能产生盈余管理的行为。比如,利用税法体系的不完善达到避税的目的,将收益均衡化以应对公司财务指标偏离债务条款的趋势等。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的多视角分析

上市公司管理层出于管理回报动机、避税动机、债务契约动机等各种利益的驱动而采取盈余管理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对其产生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可以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探析。

(一)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分析

上市公司作为一系列契约的组合体,通过各种各样的契约而进行交易活动。会计盈余作为契约中最为重要的会计信息之一,会计盈余既是公司许多契约订立的基础又是契约执行情况的评估依据。同时,公司不同契约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以及契约本身的刚性和漏洞,再加之委托关系形成的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层具有信息优势,往往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来避免违约和降低交易成本,于是盈余管理成为了管理者将内部信息传递给其他利益关系者的一种工具。

(二)从会计准则设置的角度分析

尽管会计准则是从实务角度对财务报告的编制进行约束,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是事前的、直接的和普遍的。但由于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会计准则的制定通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具体原则、多样的会计处理方法之间进行选择。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也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从而使法定的会计政策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提供了较大的选择范围,再加上会计准则的修订与会计实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因此会计信息提供者在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就可能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准则的漏洞或者尚未规范的空白地带来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评价或其他目标的会计政策,由此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

(三)从政府监管的角度分析

在我国证券监管市场的IPO、配股和退市三大制度而形成的刚性约束下,保上市、保配股、保盈利是许多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动机。另外,关于公司法、证券法中涉及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度,保护投资者而赋予投资者法律诉讼的权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选择范围等相关法律体系及其执行机制的不健全,也直接降低了公司盈余管理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从而导致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不能得到较好地规范和控制。

(四)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而小股东的投机气氛太浓且普遍存在搭便车心态。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差,甚至有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和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在监督公司经理层财务会计报告生成及其最终披露中不能发挥关键作用。公司缺乏来自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的竞争,管理层薪酬外部竞争优势弱化,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软弱,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也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其职能。所有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五)从外部审计的角度分析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的外在约束力量,但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无法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其独立审计也就失去了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及其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五、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强化外部监督,用理性的态度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一)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优化股权结构,培养机构投资者,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

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的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是上市公司治理不力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国有股减持的同时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形成有监督能力的股东,参与公司的决策并对企业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以控制其盈余管理行为。

2.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促进董事会的有效运行

为了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形成对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制衡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具有财务专长的外部独立董事,同时设立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审计委员会,授权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师选聘工作以保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3.改变经理人薪酬模式,提高公司业绩,建立有效的经理人激励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应改变经理人薪酬模式,建立以会计信息为依据的短期激励和以企业市场价值为基础的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模式,采取年薪制和股票期权之类的激励手段来避免经理人的短期化盈余管理行为。

4.建立经理人市场,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充分激励和约束经理人行为

我国应建立健全全国联网、统一的经理人才市场,加快经理人的职业化,把公司职业经理人交由市场选拔和淘汰,发挥经理人声誉机制的作用。经理人市场可给经理人形成足够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经理人过度盈余管理的发生。

(二)加强会计准则的建设,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是事前的、直接的和普遍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加强会计准则的建设可以从源头上防范盈余管理。2006年的新准则在扩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以及从“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变等弥补了原准则的一些缺陷和漏洞,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止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但在真正执行中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可通过研究使用不同的信息披露形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提出公布全面收益表以及改进现有的基本财务报表结构的设想,缩小管理当局通过选择其实现的时间安排和金额分布进行盈余操纵的空间。其次,被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损益仍然不通过收益表而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公司管理层可能通过利用金融工具的分类以及证券投资的确认时间进行利润操纵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则,由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再加上管理者的主观因素影响,扩大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面对当前公允价值增加了利润的波动性有可能误导报表使用者的质疑不断,可以通过完善公允价值的规定,改善公允价值准则的框架,减少一些估值技术夸大的影响,以体现在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最后,在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中,应增加准则制定过程中的民主透明程度,发挥会计准则的前瞻性,严格限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模糊和失真的处理方法,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和判断的范围,对上市公司新的经济业务要及时通过修订有关准则解决,避免企业执行会计政策的主观随意性,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加强政策监管,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监管部门应改革现存的依赖单一会计数据的监管政策,防止企业在新会计准则下利用“公允价值”调节利润,人为操纵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股票价格,避免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实现其配股或扭亏目的利用各种手段来迎合管制的要求。因此,应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上市公司长短期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如在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经济增加值等作为核心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盈余管理的有效预警指标,如资产减值、大小非解禁利润影响率等指标。同时监管部门注意制定政策的超前意识并及时根据当前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调整监管措施,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加大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暴露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以较好地限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体来讲,应缩小我国证监会审批权力,扩大其监督权力,强化政府对企业会计的监督,充实政府审计、财政监督检查机构,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弱化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直接管理的职能。

公司财务业绩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非财务信息披露;评述;驱动因素;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7-0123-07

信息披露制度最早源于发达资本市场国家,有关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沿研究成果也大多聚集在这些国家的研究成果中。在我国信息披露制度逐渐完善及企业对信息披露价值逐渐认知的发展历程中,借鉴国外已有研究成果不失为很好的捷径。

随着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成长,财务报表信息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企业信息的需求,非财务信息在信息披露制度中显示出了强势作用。因为非财务信息披露提供的是关于企业将来的展望、预期和定性的信息,能够从更多方面(而不仅仅是财务方面)预示企业的发展前景,故有人将非财务信息看成是“企业将来财务业绩的先行指示器”。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非财务信息披露研究成果回顾的基础上,为中国的信息披露制度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前四部分都是有关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文献回顾和评述,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二是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驱动因素;三是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四是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最后一部分,即第五部分是研究展望。

一、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信息披露在国外发达资本市场国家较早得到重视,尤其是自愿信息披露和非财务信息披露。国外拥有较多的商业和政府研究部门,如American Institute 0f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AICPA)、the Financial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 AmericanAccounting Association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Committee(AAA FASC)等,他们专门从事自愿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披露研究,因此,国外非财务信息披露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研究成果。早在1991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委派Jenkins委员会提供关于改进财务报表技巧的政策建议。在广泛会面财务分析师后,Jenkins委员会建议企业披露更多关于它们的计划、机遇、风险和关键商业流程的其他非财务信息。报告指出财务报告信息的提供者必须将他们的“产品”与顾客的需求相联系。2001年,为了鼓励上市公司披露更多的信息,发表了以“改进财务报告:提高自愿信息披露”为题目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公司改善财务报告,鼓励自愿信息披露。尽管没有明确地指出必须强制披露非财务信息,可是该报告指出应该鼓励公司自愿披露非财务业绩信息。在该报告发表之后,一个专门进行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了。他们的研究表明,非财务绩效指标有助于预测将来的财务业绩,对企业权益也有价值。而AAA FASC(2002)又对是否公司应该使用统一的框架来披露非财务的和财务的信息这类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得到的结论是“FASB应该调查并鼓励包括非财务指标在内的能够增强财务业绩测量的模式和架构。”AAA(2002)这篇论文还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了非财务信息对于投资者的价值。

事实上,对于投资者来说,非财务信息更有助于预测公司未来业绩和做出投资决策。信息披露作为企业与投资者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被简单地区分为财务信息披露和非财务信息披露。财务数据主要是对过去的、历史的、可量化的信息的回顾,而非财务信息则更多的是基于对企业将来的展望与预期和定性的信息。财务方法对短期评估很重要,而非财务方法是长期评估的关键。尽管后者更像一种智力拼图游戏或“未来考古学”,是将各种零散的信息拼凑起来,试图勾画出一幅关于未来的一致的蓝图并对未来做出预测。其中暗含的意思是,投资者关系管理人员应该把这些因素当作一份检查清单,以了解在他们的组织内测量的内容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向他们的股东提供了正确的信息。Brown,Lo and Lvs(1999)的文献中也指出财务信息作为公司市场价值决定因素的作用从长期来看呈现下降趋势。在控制公司规模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他们发现二战后期财务信息的价值急剧下降。财务报表在投资者心中已经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投资管理研究协会(the association 0f investment managementresearch)认为非财务信息是与股东交流公司业绩的一个好办法。机构投资者为了有效地管理会寻找经理们长期能力的信息。而非财务信息就提供了关于管理和运营方面的事实,并且非财务信息通常与财务信息相关联。

美国的一项名为“问题评估方法(Measures thatMatter)”研究表明,当评估公司时,投资者多考虑采用非财务的方法;公共机构的投资者不仅仅关注非财务因素,在做投资决策时,他们还会运用这些指示,平均起来,一项投资决策的35%都是由这些非财务数据决定的。这项研究还发现:“如果考虑了非财务因素,收入预测会更准确,从而可以减少投资者的风险。如果一家公司的非财务数据很好,那么它就能增强其筹集资金的能力。很明显:非财务因素可以用做未来财务绩效的先导指示器”。因此他们认为如果公司不能够战略地运用重要的非财务方法,那么其经营绩效和其有价证券的价值就会遭受损失。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也表明,非财务信息在投资者评价公司价值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有35%的投资决策是在考虑非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做出的。现金流量、市盈率等财务信息作为业绩分析的底线信息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它们仅仅反映了公司整体价值的一个方面,并且反映的是公司过去的业绩状况。

除此之外,非财务指标对企业内部管理也有重要作用。Ittner et a1的一项研究表明许多公司使用诸如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和市场份额这样的非财务指标来评估和回报管理绩效。当对所有样本公司的非财务指标赋予13%的平均权重时,317家样本公司中36%的公司使用非财务指标来评估CEO的业绩。对管理层的回报要基于非财务指标表明这类指标是与价值相关的信息。这些研究证明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价值和增加非财务信息披露的价值。

可见,以上机构及学者的研究,充分显示出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企业披露的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的地位在逐渐弱

化。而且,非财务信息也是企业评估管理者绩效的更为合理的办法,这也充分显示出非财务信息披露对企业自身的价值。

二、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驱动因素

对非财务指标披露的动机研究也得到了重视。前人的文献表明资本市场会从自愿披露信息中受益。例如,增加信息披露会减少资本成本,增加股票流动性,增加信息中介。而且,实证研究也支持上述观点㈣。在不考虑披露成本和信息存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公司应该遵循充分披露原则。研究表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改进与股价上涨带给资本市场的直接利益相关或者与资本市场的间接利益相关,如增加的流动性或者是分析师的追随试图评估非财务信息的价值,他研究了无线通讯行业中非财务信息的价值。他们发现诸如员工规模和市场渗透这样的非财务信息与价值高度相关。在这样的行业中,财务信息本身与证券价值高度不相关,可是非财务信息却对证券价格贡献很大。Fama and Laffer和Wallace指出非财务信息披露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三个好处:首先是减少了市场信息不对称,改善了决策的制定;其次,减少了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减少了投资者的风险;再次,减少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商业利润。当积极地披露非财务信息时,由于改善了决策的制定和减少了投资者的不确定性,所以会有相对较准确的股价预测和盈利预测;而当消极地披露非财务信息时,就会有相对较低的股价预测和盈利预测。

事实上,非财务指标披露除了能够给企业带来诸如较低的资本成本、较高的股票流动性、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股价等利益,进而使这些利益成为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的动力外,还应该存在其他因素,例如,投资者的需求。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投资者也在成长,他们对企业提供的报告信息不满足时,就会以各种非正式方式来影响企业,迫使企业披露更多的信息,此外还有诸如相关机构的规章制度也会推动企业披露更多的信息,如美国的AICPA、FASB等机构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进步也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究竟以上因素各自对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效果如何,以及是否还有别的因素能够对其产生影响将会是继续研究的课题。

三、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非财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为什么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非财务指标披露状况会存在差异?这些疑问已有学者给出了部分答案。前人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国家中影响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的变量很多。我们已经知道被要求的信息披露水平会影响企业的自愿信息披露水平。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变量是多样化信息的一个来源,这样就影响到资源分配。SeanW.G.Robb等人对英美国家的非财务披露研究中检验了非财务信息披露实践与公司特征之间的关系。公司特征包括分类、所属国籍、地理分布、跨国上市和公司规模。也有研究表明会计披露的程度与公司的规模、行业和是否在境外上市有关。

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以归纳出影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因素有:

(1)公司规模。在关于不同公司信息披露和政策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一致性的就是公司的规模。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随着公司的规模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公司规模越大越倾向于披露更多信息。理论也认为,较大的公司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与小公司相比,大公司会更愿意向外界做更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Chow和Wong-Boren的研究也支持该观点,他们认为,相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规模较大的公司需要筹集更多的外部资金,因此为了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大公司有动力更多地披露信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成本。CrasweHand Taylor、Inchausti、Wallace、Lang and lundholm以及L.L.Eng and Y.T.mak的实证结论也支持了这一结论:上市公司的规模与自愿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然而,Robets、Davey和Norgan的研究却发现,公司规模与自愿信息披露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是一种弱的负相关关系。

(2)文化。企业所处的文化也会影响到披露的水平。而与法定财务信息披露不同,非财务信息披露通常是自愿的并且在相似的文化中也是不同的研究得到的结论是荷兰的信息透明度相对较高,德国的信息透明度很低,而比利时的信息透明度居于荷兰和德国之间。尽管这三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具有一些共性,可是在许多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荷兰的会计准则与英美会计准则很相似,而比利时和德国的财务报表是受公司法和税法强烈影响的,并且彼此在许多方面又有很多不同,尤其是对标准会计实践的强调差异更大。Robb et a1.发现三个英美国家的信息披露水平存在重大差异。Ann Vanstraelen等人在Robb et a1.研究基础上以德国、比利时和荷兰三个欧洲大陆国家为样本发现它们的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也存在着很多差异。Sean W.G.Robb等比较了财务披露水平相对较高的三个国家,即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按照Jenkins委员会的标准检验样本国家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程度;二是检验影响非财务信息披露类型的环境因素。

(3)行业。Verrecchia发现不同行业优先权的成本(如竞争优势和政治成本,competitive disadvantageand political)。例如,由于产品特征和研发特点,向竞争对手和公众披露信息时,化工企业比其他行业的企业更加敏感。Cooke对瑞士和日本企业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行业的影响作用。Bigoness and Perrealt(1981)的实证研究也发现IT行业的上市公司会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 然而,在Craven and Marston的研究中,没有发现行业类型与自愿披露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L.L.Eng and Y.T.mak在研究行业类型对自愿披露的影响时,他将行业分为金融业与非金融业,但实证结果并未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4)多国经营的程度。当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时,它们将面临新的信息披露要求。国际化经营也会带来更大比例的国外利益相关者。这样,被要求披露的信息种类就会增加,企业的自愿信息披露水平也会增加。Khanna,Palepu,and Srinivasan也发现了信息披露水平与海外市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5)盈利能力。Inchausfi认为盈利状况好的公司管理层会利用信息披露来获得个体的竞争优势。因此,它们会把更加详细的信息披露作为他们的职位和薪酬的很好证据。Akedof认为公司有被认为是“柠檬公司”这样的成本。这样,业绩好的公司会有动力区别于业绩差的公司,一种办法就是通过自愿信息披露。业绩好的公司应该披露更多的自愿性信息。

Bowman and Haire(1975)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研究公司盈利能力对自愿披露的影响时发现,二者显著正相关。Skinner(1995)以1981年至1990年期间NASDAQ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自愿披露能够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及可靠性。Grossman和Hart(1980)的研究发现,绩效较好的公司将愿意更多地披露信息,以使市场正确评价其盈利水平,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或避免公司股票的价值被市场低估,Milgrom(19811也发现了同样的结论。此外,Lang andlundhokm发现在公司盈利的会计期间,财务分析师能够更多地获得该公司披露的用于财务分析的信息。Miller(20021也发现随着公司盈利水平提高,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相应提高。

(6)国外上市地/发行股票类型。在国外上市的公司比仅在本国证券市场发行股票的公司受到上市地所在国家更严的信息披露标准的管制,因此信息披露状况会有别于仅在本国发行股票公司的信息披露状况。Cooke和Gray et a1.的实证研究都验证了这一点pq。Saudagaran and Biddle也发现公司的国外上市地点与信息披露是相关的。如果公司选择信息披露要求较高的证券交易所上市,那么这些公司必须与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水平的公司相竞争。透明度高的公司很可能披露高水平的非财务信息。SeanW.G.Robb(2001)等认为,如果公司选择信息披露要求较高的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话,这些公司会与那些高度透明的公司相竞争。高度透明的公司除了会披露高水平的财务信息外,很可能会披露高水平的非财务信息。一些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信息披露水平与上市交易地点有显著相关关系,但是也有一些研究没有得出显著相关的结论。Cooke对瑞典和日本上市公司分别进行研究时发现,由于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那些既在国内又在国外上市的公司比仅仅在国内上市的公司会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随后,Fergusonf2002)在对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中国H股公司的自愿披露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时也发现,与在同一个交易所上市的本地上市公司相比,H股公司会自愿披露更多的战略和其他的非财务信息。

(7)会计师事务所类型。成本理论认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有助于减轻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冲突。一般而言,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能更好地维持其审计独立性,他们更倾向于促使上市公司披露更多信息。同时CrasweU and Taylor的实证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自愿披露程度正相关,Chausti(1997)也得出了同样的研究结论。

(8)公司负债程度。Jensen(1986)研究发现,公司负债率的提高可能会降低自愿信息披露的水平,因为财务杠杆有助于控制自由现金流量问题,并使负债的成本通过债务条款而非年报中的信息披露得到控制。Leftwich等(1981)和Ferguson等(2002)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公司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的提高,公司财务失败的风险将大大提高,公司为了增强股东和债权人的信任,会自愿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及时反应公司的财务状况。然而最近L.L.Eng and Y.T.mak(2003)的实证研究却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Ahmed andNicholls(1994)认为那些以金融机构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公司会在年报中披露更多的信息。这样的公司会倾向于通过详细的信息披露来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

(9)公司成长性。研究发现,成长性较好的公司由于存在更大的信息不对称和委托成本,因而相对于成长性差的公司而言,他们更愿意为投资者披露更多信息。

(10)独立董事比例。监督是独立董事的主要职能。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对董事会的内部机构适当地外部化,形成独立董事对内部人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比较公正和客观地发表意见,有助于保证董事会运作的公正性和透明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保障股东的权益。在公司董事会组成中,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能更好地监视董事会的行动,进而限制经理层的决策活动。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有助于公司增加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水平,进而也会具有较高的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Chen and Jaggi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成正相关关系。Forker的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成正相关关系。

(12)二职合一。理论提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因为作为人的总经理不一定总是从股东的利益出发披露信息,因此需要单独设立董事长加以监督。如果二职合一,则总经理倾向于对外隐瞒不利的信息。Forke(1992)认为二职合一对监控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二职合一与自愿披露信息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Ferdinand A.Gul and Sidney Leung在对香港的385家上市公司研究时也发现,二职合一会降低上市公司的自愿披露水平。

(13)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是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以及审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公司设置的审计委员会,其成员以独立董事居多,独立于管理当局,因而他们没有保留公司内部信息的必要。成本理论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有助于降低公司的成本。Forker(,1992)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改进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提高了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同时他发现在审计委员会的设置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存在一种弱正相关关系。而McMullen的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置与信息披露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Simon S.M.Ho and KarShun Wong研究发现,设置了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其自愿披露程度更高。

(14)股权结构。Jensen和Meckling的成本理论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关系。由于成本的增加,投资者认为对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有很大的必要,通过要求更多的信息披露以便更好地了解公司的治理情况,因此,成本越高的公司将披露更多的信息以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Hossain等研究却发现,当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时,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将降低。Ruland(1990)的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呈负相关关系。Schadewitz andBlevins(1998)在对芬兰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中也得出了股权集中度与信息披露程度负相关的结论。此外,Anil K,Makhija and James M.Patton以在捷克上市的43家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时也发现,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自愿信息披露程度越低。然而,

EI-Gazzar(1998)研究发现,股权越集中,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水平越高。

可见,以上对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大多是从自愿信息披露视角出发的,专门研究非财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很少,这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而且,尽管学者在影响非财务信息披露(自愿信息披露)的因素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以上理论及实证研究主要是针对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如英美等国,而这些影响因素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作用机制依然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检验的研究课题。事实上,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针对个案企业来说,很可能除了以上因素外,还存在其它的重要影响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深度挖掘将会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及指导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披露行为。

四、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

学者们从多个视角对非财务信息披露内容进行了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Sean W.G.Robb(2001)等人在AICPA发表的“受使用者欢迎的非财务信息清单”基础上,将非财务信息划分为公司环境信息、公司周围环境信息、战略和管理信息、生产信息、顾客信息和公司发展趋势信息。Ann Vanstraelen(2003)等也是根据AICPA有关非财务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成果对欧洲国家的非财务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事实上,除了有关公司未来前景的非财务信息外,投资者对社会信息的需求也日益显现出来。Buzby and FMk(1978)对共同基金董事的调查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做投资决策时会考虑到社会信息。Rockness and williams(1988)对社会责任共同基金的董事们的调查也发现他们对一些社会信息有强烈的需求。Harte et a1.(1991)对英国的道德或者责任基金经理的调查结果与RocknessandWilliams的研究结论类似。除了机构投资者对社会信息外,个人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也会参考社会信息。Marc J.Epstein and Martin Freedman(l994)的研究发现非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报告中的社会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对公司有关产品安全、质量和公司参与的环境保护活动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Ittner and Larcker对顾客满意是否是对财务业绩的一个很好的预测进行了调查。他们建议无形资产投资的非财务信息较历史会计信息来说更是对将来财务业绩的一个较好的预测。他们的研究使用了顾客和行业数据,Banker et a1.对测量顾客满意是否是财务业绩主要表现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使用来自18个旅馆的72个月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样本来提供非财务指标对公司业绩影响的证据。他们的结论表明顾客满意的非财务测量与将来财务业绩高度相关,并且包含着过去财务信息所不能反映的额外信息。这些研究为一些类型的非财务业绩信息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些证据。然而,AAA FAsC(2002)提醒说通过回归的方法来测量“关系”这样的研究并不能真正解释原因。因此,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告诉我们投资者是否使用非财务信息,也许在投资者决策的过程中,他们只使用了与非财务信息有关的其他信息。

可见,投资者关心的非财务信息主要由两大方面构成:一是有关公司未来前景的非财务信息,二是社会信息。由于投资者投资的是企业的未来而不是过去,所以投资者格外关注和需要能够反映企业未来发展状况的非财务指标;而随着投资者的成长,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更加关注社会整体利益,和谐社会和谐自然是企业基业常青的保健因素。那些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企业在投资者心中就具有良好的声誉,因此,投资者需要知道企业到底对整个社会做了什么。至于投资者到底真正需要哪些非财务指标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不同国家、面临不同环境和不同企业特征的企业的投资者对非财务指标的需求是否有差异也有待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