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药行业变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小、散、乱”是我国医药行业的显著特征,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化企业数量少,市场集中度低。从产业链布局来看,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原料(包括化学原料、中药材)、医药成品(化学药、中药、生化类)、商业流通和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衍生产业(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
显然,医疗体制改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到流通环节,以及最后的终端消费需求,都会进行制度性的重新安排,从而造成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
从相关政策变动情况来看,2006年的医药行业整顿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的打击商业贿赂和药品价格持续整顿上,2007年的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研发、生产以及终端需求的体制安排。我们认为,在多次治理整顿的综合作用下,医药行业已经实现了从“乱”到“治”的转变。
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变化带来的利益,各环节、各细分行业是冷热不均的,对于某些环节而言可能会是颠覆性的变化。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整体上市场是在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企业的竞争地位会不断强化,并不断受益于这种行业政策的变化。
医改,依然是2008年的关键词1
2007行业在调整中改善
一、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转暖趋势已经确立
由于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严厉打击商业贿赂以及国家发改委对产品降价,2006年,医药行业在走过了行业低潮后,于2007年进入了行业复苏。
从中经网的行业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07年8月份,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出现了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双双走高的局面,并且增速在逐步提升,其中中药饮片和生物制品行业增长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增长。这种双高的增长特征为行业全年的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似乎主要来自两方面的需求推动:内需和出口。2007年1-8月份中西药类批发零售商品总额1369.2亿,同比增长25.5%,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10月份医药商品出口总额48亿美元,同比增长33.4%。
受益于医药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医药行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都有明显的降低,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盈利状况的改善。
二、2007年:行业在调整,洗牌在延续。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2007年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调整对医药行业带来的是根本性的影响,是一次制度的重新安排,是对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
近期医药行业重大政策变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开始执行。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严格了新药的界定标准,以前更改剂型、更改包装、更改规格的方法将不被认定为新药,将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新药与没有创新的药品分离开来。并且对抗肿瘤、艾滋病等四类药物实施特别审批程序。我们认为新办法的实施将极大的激励企业从事原创药物研究的热情,那些真正具有技术研发实力的制药企业会从中受益。
2、新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开始执行。与老标准不同,新《标准》提高了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软件管理,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新标准将使药品生产的过程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中小制药企业将会被淘汰,预计产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的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自2005年起,中药饮片企业的GMP认证工作全面启动,中药饮片生产行业面临2008年1月1日的GMP认证大限。据目前的统计,全国已注册的11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中,已经通过GMP的只有200多家。而按既定的认证时间表,大限到来,必定会淘汰掉一批不合格的中药饮片企业,但对规范中药饮片产业而言,这才只是一个开始。
3、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此次广告整治的重点和目标是:严厉查处虚假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的行为;严厉查处药品广告夸大功能、保证疗效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疗效以及医疗广告保证治愈的行为。通过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促使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秩序明显好转。
4、“一品两规”的招标采购。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医院因为采购数量上的限制,基本只能从新药和优质优价的产品里面采购,减少了仿制药的医院生存空间。此办法对于一些以仿制药为主。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优质优价产品的小型药企是重大的打击,将会逐渐退出市场,让出巨大的市场份额,使得行业将趋向集中。
整体上来看,这些政策的调整都存在根本性的影响,整个行业从研发,到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都在进行调整,但归结到一个共同表现,就是整个市场在趋向集中,那些具备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
2008年:行业持续景气,需求结构变化
正如前文分析,作为供给端,行业在调整中不断洗牌,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供给结构在发生变化。
但医药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终端市场却依然保持了旺盛的需求,这种旺盛趋势可能会在2008年进一步强化。我们预计,2008年的医药消费需求不仅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而且这种需求结构也会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而出现结构性变化。
2008年医药行业需求终端格局存在几个方面变化趋势:
一、高涨的药品需求拉动医药经济持续增长
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化、老龄化的改变是拉动药品需求的三大重要因素。
首先,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医药消费需求。医疗保健作为人类一种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医疗保健支出往往随着收入的增长较先得到满足。我们相信,随着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会直接引致居民保健意识提升,医疗保健需求上升,从而拉动药品支出。
相比较而言,农村人均医疗支出的绝对数较低,存在更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三农问题”改革的深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消费需求必将逐步释放出来,将带动占中国人口56%的农村医疗市场规模的扩大。
其次,城镇化会带来用药需求的高涨。根据历史数据来看,城镇居民卫生费用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4倍,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扩大城镇人口卫生需求规模。预计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呈快速发展趋势,年均增幅有望达到1到1.2个百分点左右。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47.5%,将达到1998年世界城镇
化47%的平均水平。
最后,人口老龄化是卫生消费支出高速增长主要原因之一。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平均水平的3.2倍,而且老年病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抑郁症和精神病等慢性病,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必将会刺激医药支出的增长。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已经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据测算,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IMS预测,2015年中国医药总费用达到38000亿元,其中药品消费达到11000亿元,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大国。
二、新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受益面
虽然具体医保方案尚在讨论中,但基本可以判断,国家会围绕“广覆盖、低水平”的原则继续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加速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医疗制度的变化将引起医药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极其深远的变革。
1、新医改不断扩大医保覆盖面。新的医改制度覆盖主要来自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设和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设,这样医保覆盖从原有的仅就业职工范围,扩大到了一般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从而实现了全民医保。
目前全国有80多家城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试点,2008年开始全面推广,将要覆盖80%的城镇居民,预计2010年实现全覆盖,这意味着将新增大约3.5亿人能够享受到城镇居民医保。根据现有的财政补贴方案,我们估计至少每年能新增2000亿的医疗费用供给。
2、新医保制度建设带动相关配套服务行业。首先,医疗体系的建设必定要增加大量医疗诊断设备,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对各类型医院的设备配备有了明确要求;而这必将对相关医疗设备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其次,作为医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医药分家”原则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作为医院用药药物配送职能将进一步强化,至少南京医药的“药房托管”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得到有益的尝试。
三、新医疗改革改变医疗需求结构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医疗资源的分布和医疗费用支出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结构,20%的三级医院占据了80%的医疗资源。我们预计未来几年这种畸形结构将逐步被纠正。
总体来看,有三种变化趋势:
基层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含乡村卫生室等)等公立基层医疗服务单位是建设全民医保后的最大受益者,主要定位在普通病、常见病。
中档医院将加速分化。原二甲等中档医院目前地位尴尬,预计将出现分化: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将会转化为三甲医院。部分效益差、规模小的医院,可能会被转化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是其他服务机构。
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今后三甲医院的主要职能将是诊疗疑难杂症、大病重病和教学研究上,随着基层医疗单位的职能得到恢复和强化,双向转诊实施后,三甲医院50%以上的门诊患者将被分流。
总体来看,我们预测,随着各级医院职能的转换,未来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但大病、重病患者更加集中,总用药规模不会下降,并且将进一步向专科药(主要专利药、品牌药)集中;而在基层普通病症治疗和预防的职能强化后,第三终端市场需求将迅速增长,普药、常用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08年上市公司投资主线分析
正如前面的分析,2008年,医药行业持续景气可以预期,随着需求供给结构的变化,各子行业冷热不均。我们认为,在整体看好医药行业的同时,可以从结构性变化中去寻找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2008年从以下五个角度去寻找投资主线:
1、关注具有极强的新药开发能力的企业。在第一终端中,尤其三甲高端医院当中,由于用药需求结构的变化,预计专利药、特效药类企业将充分受益,重点关注恒瑞医药、康缘药业、双鹭药业等;
2、关注普药类公司。“低水平、广覆盖”是我国医疗改革的方向,今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限价定点药品生产企业,已经明确了这类普药企业将在未来医改中受益,在第三终端将大有可为,重点关注双鹤药业、西南药业等;
3、关注中药品牌企业。“医药分家”使得OTC销售显得尤其重要,而在OTC第二终端,品牌依然是决定公司的重要因素,中药品种尤其适合OTC销售模式,关注云南白药、太极集团等;
1我国现在医药集团营销模式状况
为了不断改进我国医药集团营销模式帮助我国医药行业不断的进步和改进,就需要对目前我国医药集团的营销模式的状况进行透彻的分析和把握,只有在了解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医药集团营销模式更好的进步和改革。虽然现在我国医药集团营销模式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容乐观的问题,但是在政府和企业集团的共同努力下能够以最快速度实现问题的改善和解决,只有首先了解了基础性问题才能帮助我国医药集团更好的人情现状,结合当下实际的营销模式实现医药行业的不断进步改革和创新。在对基础性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后能够帮助运营家提出更完美的医药集团营销模式,进而实现我国医药行业的不断创新和进步,这样才能对我国的医药行业的营销策略实现帮助。现在我国的医药集团营销模式整体出现一个向上的趋势,各方面都在不同程度的进步而没有倒退,这是值得人们所高兴和骄傲的。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医药集团营销模式也做出相应的改革,并且从改革开放以来从不间断的不同程度的进行创新和进步,这使得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不断的扩大,而且营销市场也在不断的扩大。
在最初的二十世纪末我国医药集团销售份额占据整个营销市场的份额只有五分之一而已,然而到现在我国的医药行业已经上升到了销售份额的四分之一,并且我国整个的医药集团行业都成为了现在世界范围内不容忽视的一份力量。我国在全球都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医药集团市场营销的竞争力日益增大,我国各个医药集团公司都在努力的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它促进了我国整体的医药行业的进步,在国际上我国医药集团的市场份额在不断的上升在上升中,其中关于OTC类医药已经在国际中出现超过六千的数量,虽然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是中国医药集团仍旧不能够掉以轻心,因为现在我国医药集团的影响正在经受着国外一些跨国公司的打击,我国的医药市场正在不断的被冲击着,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不断增强医药集团营销也面对这更加严峻的局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医药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加。外国的一些医药集团和企业正在慢慢的占据中国市场并且不断的压制我国医药集团行业的发展,不断占据我国的医药营销市场,这些导致了我国医药集团所占据的市场医药份额在逐年下降,因此为了帮助我国医药集团更好的改革和创新赢得市场,就要积极努力的从基层入手进行改革。
现在我国的医药集团营销模式正在慢慢的走向正规,医药营销模式越来越有模有样,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除此之外政府和医药集团企业要积极合作完成医药集团营销模式的华丽转变和改革,进一步的规范我国医药行业的营销市场和营销模式。在最近这几年我国最先实现了行业的上千数量的改进,随着我国在医药集团营销行业的规范程度不断增加,并且出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管理规范措施,我国的大量规范制度的确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药集团营销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我国医药集团主要的营销模式和改革
市场中药品的营销模式主要分为主要的两部分,包括模式和自主运营营销模式,这从行为人的主体来进行划分的,同样的从营运方式的不同上也可以划分成多种营销模式,其中包括学术营销品牌类形象新闻类营销数据类营销和流通式营销等多种方式。只有将这些营销模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结合和互补互助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医药集团营销模式的创新和改革。首先在医药的推广和介绍上可以运用学术模式实现我国的人们更多的了解一种新兴药品,帮助其快速赢得市场和顾客,提升这种药品的实际竞争力,这种学术类营销模式主要适用一些新研发的不被很多人所熟知的药品。学术模式营销是一种最新模式的创新,体现了工作者结合实际工作效能的提升。在临床上一些企业集团新研发的医药要通过有效的沟通食用才能逐步的确定药品的药效和作用,但是这在医药的刚研发阶段是缺乏很多的先是依据的,这时候就需要临床医生对自己的药品通过人性科学学术性的理论型解说向人们解说,使得人们最快的了解这种药品并且信任它。这在新药品的影响上是不可或缺的。在医院中建立专属于自己的独立品牌,不仅使得药品在OTC营销中可以通过品牌营销的模式进行推广,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多的客户的关注和购买,在医院中进行推广还可以更好的利用品牌的手段帮助药品的销售。在社会上最常用的医药OTC,它面向的是更大众化的客户,因此在此类的药品的销售上要能够更好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与实际情况相对应的药品营销模式,通过借用品牌的力量达到药品集团更大的经济效益。
3结论
1 中成药制造业基本结构分析
1.1 资产规模
2007年1-11月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医药行业累计共有6 099家企业,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有1 351家,占22.15%。中成药工业资产总计为1 846.93亿元,同比增长9.04%;资产负债率为46.08%,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
1.2 企业经济类型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中,股份制经济为主要企业类型,占中成药行业的63.49%。集体经济所占比例最低,仅为1.23%。
1.3 企业控股情况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从控股情况看,主要以私人控股为主,其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49.88%,其次是国有控股,占29.83%,外商控股和港澳台商控股所占比例很少,分别为5.46%和4.04%。从增长情况看,外商控股企业增幅较大,为16.30%。其他控股类型企业增幅均在15%以下。其中增幅最小的是国有控股企业,仅为4.56% (见表2)。
1.4 企业规模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以中型企业为主,占中成药行业总资产的40.41%,其次是小型企业,约占37.74%,比例最小的是大型企业,占21.86%。从增速看,大中小企业差异较小,增幅都接近中成药行业9.04%的平均增幅(见表3)。
2 中成药制造业指标完成情况
2.1 生产情况
2007年1-11月,中成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 314.71亿元,同比增长20.51%,增幅同比提高6.65个百分点。但增幅低于医药行业24%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的第6位。中成药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66.09亿元,同比增长20.68%,增幅低于医药行业28.09%的平均水平。
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经济对中成药行业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大,完成中成药行业的58.29%。其次是其他经济,完成21.38%;外商与港澳台经济完成13.99%。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合计仅完成6.35%。中成药行业各经济类型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与资产总计的排名顺序完全一致。从增幅来看,各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其中集体经济、其他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增幅均超过20%,国有经济增幅最低,为11.42%(见表4)。
从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企业完成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其次为国有企业,完成21.92%。对中成药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小的是港澳台经济企业,仅为4.57%。从增幅看,各控股类型企业的增幅均在15%以上(见表5)。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41.86%,在中成药行业中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大。大型企业则贡献最小,仅占20.65%。中成药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排名顺序一致。从增幅看,小型企业增长最快,增幅达27.30%,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则均在20%以下 (见表6)。
从地区来看,全国中成药行业工业生产集中度不高,仅吉林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超过10%,中成药行业工业生产总值前10位省市总占比为66.12%。其中吉林省中成药制造业优势明显,工业总产值列全国中成药行业首位,占全国的11.35%,增幅达33.79%,列全国中成药行业增幅第3位。
2.2 销售情况
中成药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 230.82亿元,占医药行业的21.74%。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1.09%,增幅列子行业第7位,低于医药行业23.17%的平均水平。其中实现出货值32.70亿元,占销售产值的2.66%,占全部医药行业出货值的4.42%,居子行业第6位。中成药行业货值同比增长12.94%,增幅低于全行业20.24%的水平,列子行业第6位。
从经济类型看,资产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经济企业完成的工业销售产值也最多,占整个中成药行业的58.25%。资产比例最低的两种类型经济企业完成的销售产值最少,国有经济占4.67%,集体经济占1.82%。中成药行业各经济类型企业完成的工业销售产值与资产总计排名顺序完全一致。从增幅看,除国有经济企业仅实现了9.22%的增长外,其他各类型经济企业的同比增幅均在15%以上。其中增幅最快的是集体经济,实现了33.65%的增幅 (见表8)。
从控股情况看,中成药制造业资产占主导地位的私人控股和国有控股企业,其分别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58.19%和22.32%。中成药行业不同类型控股企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和资产总额排名的顺序一致。从增幅看,各控股类型企业的同比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私人控股企业增幅最大,为24.43%,增幅最低的是国有控股企业,为14.99% (见表9)。
从企业规模看,中成药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中型企业占据优势,完成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41.88%;其次是小型企业,完成36.81%;占比最小的是大型企业,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的18.30%。这个排序顺序和中成药行业不同企业规模的资产总额排序一致。从增幅看,小型企业增幅最大,中型企业则最小 (见表10)。
从地区来看,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地区相同,只是山东与广东以及湖南与广西排序先后有所不同。从全国看,吉林和江西两个省份的中成药行业优势较为明显,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均列前2位,其中吉林省工业销售产值还达到35.59%的同比增幅,居全国第2位。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排序前10位省市完成全国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66.03%%。从增幅看,增幅前10强省市均达到20%以上的同比增幅,依次是辽宁省(48.41%)、吉林(35.59%)、新疆(34.76%)、河南(33.13%)、山西(32.85%)、湖北(32.39%)、广西(31.59%)、江西(27.21%)、安徽(25.85%)、河北(24.79%) (见表11)。
产销率: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产销率为93.62%,列医药子行业第7位,同比上升0.45个百分点。
出货值: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实现出货值32.70亿元,同比增长12.94%,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2位。出货值占中成药工业销售总产值的2.66%。
从经济类型看,中成药制造业出口以股份制经济以及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为主,分别完成行业出货值的62.79%和27.68%。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出口极少,不足5%。而集体经济的出货值不足其销售产值的1% 。从出货值增幅看,增量最高的是国有经济,达56.66%。其次是股份制经济,同比增长19.86%。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类型增量较少,而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则出现了微量的负增长。
从控股情况看,中成药制造业出口主要是私人控股企业,完成行业51.30%的出货值,其次为国有控股,完成中成药行业23.98%的出货值。同时,私人控股企业也是中成药行业各控股类型中增幅最大的,其同比增长高达70.52%。值得注意的是,外商控股、集体控股和港澳台商控股企业分别出现出货值53.57%、16.34%和8.27%的负增长(表13)。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仍然保持中成药行业出口主力军地位,完成行业出货值的64.94%,而大型企业完成出货值最少。中型企业则实现增幅第1位,达到31.15%的增幅(表14)。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其中成药行业出货值前10强省市共完成全国89.81%的比例,显示了一定的集中度。其中出货值排序前3位的是重庆市、浙江省和山东省。而中成药出货值增幅10强省市则均实现了15%以上的同比增长,5强省市则实现100%以上的增长,依次是四川省(262.47%)、河南(208.84%)、宁夏(205.43%)、新疆(203.51%)、山东(106.66%)、重庆(66.55%)、北京(41.77%)、广东(20.50%)、江西(16.67%)、云南(16.07%) 。
3 中成药制造业经营情况分析
3.1 利润总额
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35.93亿元,占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总额的25.4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60%,增幅高于医药行业49.38%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第2位,仅次于中药饮片工业。
从经济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利润总额贡献最大的是股份制经济,占58.6%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成药行业中,工业生产、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均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经济还实现了58.13%的利润增长,居中成药行业第2位,仅次于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
从控股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私人控股企业利润总额领先,创造了中成药行业42.23%的利润总额;其次是国有控股企业,创造中成药行业26.72%的利润总额。在增幅方面,集体控股的增势最强,实现了利润总额211.14%的同比增长,而国有控股企业仅实现18.99%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从企业规模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型企业仍是获利冠军,这与其在行业中资产、工业生产、销售及出口方面的主导地位相一致。而中成药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在创造利润方面的能力则与其资产、工业生产、销售及出口的顺序相反。这说明在获利能力方面,还是大型企业更胜一筹。从利润总额增幅看,中型企业长势比较平稳,增幅最小。而大型和小型企业的增长较快,特别是大型企业以92.70%的利润总额增幅居行业首位,这也说明大型企业的发展趋势较好 。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前10位的省市与销售产值前10位的省市相比,河北省、北京市和浙江省取代了河南省、湖南省和广西自治区。利润总额排序前10位的省市实现中成药行业74.60%的利润总额,但只有吉林省占了全国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20%的比例,显示出较强的地区优势,其他地区的占比大多在10%以下。从增幅看,全国中成药行业25个省市实现了利润总额10%以上的增长,19个省市实现30%以上的增长,14个省市实现50%以上增长,4个省市实现100%以上的利润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5个省市出现了利润的负增长,其中最严重的是,出现了45.54%的利润负增长。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增幅10强地区依次是吉林(166.33%)、山西(137.03%)、新疆 (108.85%)、四川 (101.55%)、辽宁(99.68%)、湖南(92.92%)、江西(74.34%)、河南(72.73%)、山东(68.14%)和贵州(67.12%) 。
3.2 亏损情况
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亏损企业数为347家,较上年同期减少36家。亏损面为25.70%,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6位。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累计亏损总额为7.26亿元,同比减少8.81%。
从经济类型看,2007年1-11月股份制经济是中成药行业亏损的首位,其后依次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但从亏损总额的同比变化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各类型经济企业的亏损额都同比减少,其中减少最多的是集体经济,降幅为77.55% 。
从控股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私人控股企业的亏损额最高,其次是港澳台商控股企业,亏损最少的是外商控股企业。从亏损额变化看,除了私人控股企业和集体控股企业亏损总额同比下降外,其他3种控股类型企业的亏损仍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出现了亏损总额25.67%的同比增加。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全国中成药行业亏损最重的10个省市共出现4.46亿元的亏损总额,占了全国中成药行业亏损总额的61.43%。其中,仅列亏损总额首位的广东省就出现了1.11亿元的亏损,而且其亏损额同比上升25.32%。利润总额排首位的吉林省,亏损总额也排在了第4位,但同比下降55.11%。此外,湖南、安徽、广西、黑龙江和河北还分别出现了亏损总额102.74%、80.85%、61.10%、54.33%和43.01%的攀升。
从企业规模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大、中、小3种不同规模企业均出现了亏损,而2006年同期大型企业未见亏损。3种规模企业中,小型企业亏损总额最高,可见其获利能力不容乐观。中型企业的亏损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略见下降。
4 总结
中成药制造业是我国医药工业中继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后的第二大生力军,无论是资产规模、工业生产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创造利润及上缴利税等方面都是医药行业的中流砥柱之一,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子行业第2位。
2007年1-11月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产业规模继续增长,生产、销售增长形势良好,出口不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行业发展势态较好。特别是利润总额实现了52.60%的增幅,列各子行业第2位。同时中成药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也较高,仅次于生物生化药品行业。这均显示中成药行业是医药行业中获利能力较高的子行业。
但同时也要看到,2007年1-11月我国中成药制造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虽然都取得了不断的增长,但除了利润总额外,其他指标的增幅在行业中未占优势,如工业生产总值、工业销售产值等指标的增幅均低于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第6位。同时,中成药行业的产销衔接也不具优势,产销率列子行业第7位且同比略有下降。
观察这轮行情,券商、保险为代表的金融股领涨,煤炭、有色等周期股也轮番上涨,医药板块却面临一定的股价压力,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具有明确成长性以及以防御性为主的板块,该板块的短期走势实在预期之中,但从中长期配置价值来看,现在确实是比较好的配置时点。
2015年受益于医药行业政策的行情还会持续,从政策面来看,一些行业政策落地或正在酝酿,其中药品价格改革政策逐渐明晰,我们认为基药目录中具有独家品种,治疗领域定位大病种的公司有较大的投资机会,在招标过程中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的企业可持续关注。而公立医院改革相关政策的变化也将推动医药电商、医疗服务等许多领域的改革,政策的推动将产生各种机会。
具体投资机会上,我们认为各个医药子行业都具有机会,其中尤其看好医疗服务以及医疗器械的投资价值,目前来看,在强周期股的强势打压下,持有这些小市值个股信心受到打击,因此短期可关注进入基药招标目录且有业绩支撑的传统蓝筹股的投资机会,但从中长期来看,我们仍看好受益于改革预期的中成药、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等品种。
本期嘉宾:
东兴证券医药行业 首席分析师 陈恒
证券日报创业周刊 主编 袁元
资深媒体评论员 刘晓午
禽流感来袭,生物疫苗概念股受关注
主持人:医药股近期的行情表现比较突出,请问这与什么因素有关?
陈恒:我认为是三方面的因素导致的。第一是禽流感疫情,我们看到,盘面比较活跃的都是一些禽流感的概念股;第二是国家最新的基本药物目录,目录的扩容导致相关上市公司一些品种的放量,从而带来业绩的提升;第三是两会期间公布的卫生预案,卫生支出的比重逐步增大,增速不断提高,对医药行业而言是利好的。综合来看,医药行业在一季度大势不好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很强的积极防御的态势。
主持人:那么,禽流感疫情的行情是短线的炒作还是长期的投资呢?有没有先例?
刘晓午:医药股最近反弹的涨势较好,与上半年的行情大势转换有一定的关系。第一季度成长股和概念股炒作得比较厉害,此时禽流感的爆发正是风格转换的契机,所以医药股才会出现较好的涨势。今年的禽流感和2003年的非典疫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不同就在于:03年非典爆发时,医疗保障体系和信息系统还没有建立,给人的心理、社会、经济、政策都造成强烈冲击;十年过去,如今的医疗保障、信息公开、社会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资本市场的接受程度都比较成熟了,疫情造成的冲击也就相应减小了。另一方面,尽管疫情造成的冲击不可避免,但是经济和资本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趋势,不会被打乱。
主持人:如今大盘的弱势,是否体现出医药股的防御性?
袁元:中国股市的惯例是,从去年的四季度到今年的一季度,基金一类的机构投资者一般偏重于防御型投资,主要集中在食品(以白酒为主)和医药两大板块。这是因为,医药板块的业绩增长稳定,主力仓位较多,即使没有遇上禽流感,今年一季度也会有较好的炒作。加之中央出台了限制三公消费的规定和塑化剂事件的发酵,导致基金从四季度开始对白酒股的投资比重大幅下降,更多的资金加入到医药板块中去——这就是在大盘较弱的情况下医药股板块相对突出的原因。
主持人:现在,我们来关注医药行业中的一家老牌上市公司,天坛生物。其实,从03年至今,医药股经历了哪些变化呢?
袁元:虽然H7N9造成的影响比较严重,但从整体上看,市场的恐慌还不是很大。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它不过是借助了机构投资者和基金投资者的空虚心理。
陈恒:现在,针对H7N9的治疗,有明确的一些抑制剂、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但预防性疫苗这块是空白的。据我所知,目前正在牵头研制的是北京科兴,研发成功后会及时分发到各生产单位,天坛生物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当然,疫苗形成销售以后,对公司的业绩能够形成一定的影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天气的变暖,疫情将逐步得到控制。
主持人:那么,我们怎样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这次疫情呢?
刘晓午:从这次应急预案的开展来看,我也相信,疫情在往后的一两个月内将会得到控制。这样一来,H7N9对资本市场、相关板块以及上市公司的而言,只能是一个短期的刺激性因素,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炒作的力度和热情都会削弱;而从中长期来看,它对那些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上市公司,则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目前宏观经济的增速放缓和禽流感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过去十年里,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如今无论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是企业的升级,都要求它从高速往中低速下降。当禽流感被控制以后,整个市场、工业投资和股市都会按照自身的经济规律运行。
医药行业的整体背景
主持人:简单来看,目前医药的整体背景如何?
陈恒:现在A股市场的医药板块可以大致分为七个子行业模块,其中前三块比较重要:第一块是化学原料药,例如一些大宗维生素、抗生素等,比较典型的上市公司有东北制药、华北制药、新和成、浙江医药等;第二块是化学成药(或称作化学药),它所占的比重较大,以仿制药为主,与国外竞争不明显,其中恒瑞医药、人福医药、信立泰等化学药公司比较典型;第三块是中药,我们耳熟能详并且市场比较关注的有同仁堂、片仔癀、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等;第四块是医疗器械,比较典型的是鱼跃医疗、新华医疗等;第五块是医药流通行业,包括了九州通、国药股份、国药一致等;最后是医疗服务业,它是自从爱尔眼科和通策医疗上市后才出现的,目前在二级市场上投资的标的比较少,但在一级市场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有很大的投资价值,值得关注。
主持人: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也会对教育、医疗产生重要影响。
陈恒:特别是当新医改涉及到公立医院改革的时候,可能会逐步放开一些非营利的医疗机构,让它们进入股市领域。
未来医药行业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主持人:那么,医药股未来的走势,除了会受到一些短线炒作的影响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吗?
刘晓午:从中长期来看,医药股和医药公司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因为,中国的经济结构在转型,导致重大工业的投资增速回落,相关产业也必然会受到资源、成本等的制约。而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会日益增大。如今,中国的医药上市公司比较分散,规模较小,未来的技术创新的空间和并购整合的力度都非常大,所以我非常看好医疗健康产业这个板块。
主持人:依我看,医药行业也面临着不少问题。老师认为,目前主要有哪些?
袁元:虽然医药每年都有一波行情,但是从上市到现在,中国的医药产业在整体的新药研发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投资力度,而在销售领域,又投入了过多的资金,导致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主持人:在天坛生物去年公布的年报和半年报中,有一些财务数据的变化让人迷惑,例如现金流量表里所出现的两家欠款公司名称的变化、欠款数额的变化等,这怎么解释?
陈恒:从它的公告的解释来看,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投资者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所以,如果能主动地在财富附注里把数据列得再详细一点,效果会更好。
刘晓午: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在财务信息披露方面都不够规范。其实,我国的上市公司应该积极主动地通过官方媒体与投资者打好关系,把该报的、存在出入的一些情况解释清楚,以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
主持人:未来的医药行业是否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陈恒:第一,从横向比较,药品在我国卫生总费用里的占比比其他国家都要高;第二,可能由于流通领域发生的变化,导致药品的出厂价和终端价的价差非常大——国家为此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对医药流通行业的规范进行改革,国家税务总局预计今年也会对药品发票进行严格管理;第三,医保的支付方式也将出现表动。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可以对医药行业作出大致的判断:药占比在卫生总费用里的比例会有所下降,相应地将转移到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领域;性价比高的、拥有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未来能够占领更大的市场。
主持人:是的,谁掌握了核心科技,谁就掌握了行业里最强大的竞争力。请刘老师从宏观的角度和经济结构方面为我们分析一下医药行业的前景。
刘晓午:从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我国的医药企业在创新、品牌、研发、生产等方面相较于国外发达的医药公司,都是比较弱的。问题在于:第一,行业的集中度较低;第二,研发的比例、投入的费用和时间都严重不足;第三,对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我们看到,中国的医药企业大都以生产原料药为主,然后出口到国外发达的医药公司进行创新、销售——如此低价出口、高价售出,其实是把高污染高能耗留在了国内。我们没有创新精神和研发能力,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只能被国外的企业牵着鼻子走。所以说,我国的医药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规模,二是创新,三是研发。企业只有不断投入不断创新,竞争力才会上升,上市公司的价值才会提升。
相关生物疫苗概念股分析
主持人:下面是同行业不同个股之间的比较。首先是海王生物和天坛生物。
袁元:这两家公司各有优势。我认为,海王生物未来最大的发展点在于它和外资葛兰泰的合作关系,因为海王也在进行甲流疫苗的研发工作,葛兰泰的注资正好摊了部分科研经费。要知道,鉴于成本较大的原因,我国的医药企业一直缺乏独立的研发力量,如果与国际上先进的、具有成熟的疫苗开发经验的公司合资,正好可以针对我国医学界的新问题作出及时反应。所以说,如果海王生物能够借助合资扎扎实实地培养出自己的研发队伍,对自身的成长将十分有利。另外要注意,我国的制药行业之间具有替代性,不存在所谓的绝对垄断地位。
主持人:那么,鲁抗药业和以岭药业呢?
刘晓午:鲁抗药业前几天的公告称,公司还没有介入到禽流感疫苗的研发生产工作中。而就它去年的业绩来看,也是不太好的。鲁抗解释称,有两个因素导致了业绩的下滑:限制抗生素政策的出台和兽类药品需求的波动。实际上,长时间以来,鲁抗药业的业绩增长都不稳定。我认为,这跟企业的投资决策、经营管理、生产研发不无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医药企业一定要把内部的经营管理、投资策略理清楚、做扎实,这样才能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业绩持续增长的印象。
陈恒:以岭药业是质地比较好的一家上市公司,它的董事长、中科院院士吴以岭先生创建了络病理论,对产品的创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以岭药业最大的品种是通心络胶囊和参松养心胶囊,新近被收录到国家基本药目录中,对公司未来的业绩提升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值得大家重点关注。
专家给投资者的意见
主持人:请各位用一句话简单评价一下我们的医药行业或医药个股。
陈恒:就天坛生物的公告来看,我认为该企业与其被动澄清,不如主动解释清楚。
刘晓午:医药企业一定要加强管理和研发工作,才能不断地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袁元:从天坛生物最新的财报可以看出,该企业的存货对它的后市仍然有影响,我期待它在这方面能够推出实质性的解决办法。
主持人:那么,假如各位是投资者,会选择购买天坛生物吗?
袁元:我会跟着资金主力走,估计要到今年四季度再考虑。
比如,美国著名投资家Peter Lynch(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的“13条选股准则”中指出,应投资哪些“拥有一个利基”的企业。 何谓利基?它的英文Niche,来自法语,意思是信奉天主教的法国人房子外墙上供奉圣母玛利亚的神龛。后来被引入营销学中,指代哪些拥有清晰边界、并让竞争对手无法与之竞争的缝隙市场。 当我们了解到了利基的含义后,我们就清楚了,为什么彼得·林奇推荐此类股票的原因——因为获得了一个细分市场的绝对优势,就意味着企业资源的高度聚焦,这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和更持续的赢利能力。
拥有利基的企业,国内制药企业中间并不鲜见:比如以医院肝药市场为利基的正大天晴、以眼药水市场为利基福瑞达、以肿瘤药为特色的恒瑞医药。
当前,在医药行业遭遇战略转折点,在医疗改革、药监整顿、市场快速变化之中,已经有诸多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奇锐在很早指出,当前医药行业的战略变局中间,将有众多的制药企业被淘汰。实质上正是这样,已经有不少企业因为产品没有竞争力,而停产、破产。我们无法责怪国家政策,因为行业不断走向集中,走向规模化,乃是全世界医药产业必然的发展方向,而且正在高速的实现这样的变化。
医药行业在经过06年的严寒之后,07年又重新步入了恢复性增长的道路,尽管行业增长速度可观,但机会并不均等,恒瑞等拥有利基的企业获得了超过行业平均的增长水平,但为数众多的中小制药企业,却发现机会与自己无关,度日日益艰难。
那么,中小制药企业应该怎样度过行业集中过程中,大量企业被淘汰的“严冬”呢?该怎样才能抓住机会快速发展呢?
柏青的建议是,寻找自己的优势品种,做大这些品种,从而尽早建立自己的利基。
柏青医药营销机构总能接触到不少中小药企的合作要求。对此,柏青总是坚持理念:我们的服务必须能够切实提高客户业绩,如果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宁愿不去合作。
于是,拒绝客户不可避免。为什么拒绝呢?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客户品种缺乏特色、企业缺乏执行力和足够的资源,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再努力,也无法帮助客户获得利基。另一方面,柏青也很高兴和哪些拥有优质品种、较强执行力、有望获得利基的企业进行合作。
随着医药市场的规范化进程不断强化,药品降价、挂网采购等工作继续进行。整个产业环境有何看法?专家解释说,市场的不断规范其实是一个行业在不断进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可以更好地看清这一问题。
从国内来看,由于去年医药行业接连发生一系列事件,导致医药行业的问题和矛盾骤然爆发,并涉及到医疗体制、药品安全等问题,从而把医药行业的规范问题推到了前沿。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药品市场监管,既是对人民群众健康的高度负责,也是保证医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方,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升公众对药品质量的信任度。从国际来看,中国医药行业在世界医药市场中的地位用无足轻重来形容并不过分,无论是产能、市场,研发,还是企业管理、营销模式等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面对经济全球化局面,中国医药行业亟需大幅度地提升和规范市场,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是一种趋势。
因此,医药市场的专项整治其实是对医药产业的一次全面净化,整个行业的环境正在趋向好转,医药产业充满机遇,充满希望。不过,有人把医药行业的专项整治视为行业的“冬天”。事实上,行业规范的过程必然会暂时地带来影响,但“冬天”的来临意味着行业的各种关系,如政府监管部门、企业、经销商和医院、药房等各种关系将得到理顺,行业的资源优势得以整合,市场秩序更加规范,通过行业规范,医药行业将迎来崭新的局面和更快的发展。
专家指出,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有其发展规律,本世纪初我们刚刚经历了通信行业,互联网行业的“冬天”,其结果却是诞生像华为、阿里巴巴这样的优秀企业。因此如果说现在是医药行业的“冬天”的话,那么不管这个“冬天”是刚刚开始,还是正在进行,或者即将结束,我们都应当认识到这也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冬天”过后必将是美好的“春天”。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
市场竞争的激烈常态,体现出优胜劣汰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面对竞争,有人选择退出,有人选择进入,这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的普遍现象。经销商面临的困惑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如何找到合适的产品,同质化严重是阻碍行业进步的“绊脚石”,也让经销商找不到方向做,市场开拓难度大,利润空间小;不做,找不到好产品。二是如何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在4000多家生产企业中,少量大企业往往将好产品留给自己做,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销售管理上都处于较低的层次,这就给经销商出了难题。尤其是在行业的整顿、改革、规范的过程中,经销商的营销模式本身也在经历规范的阵痛。因此,寻找合适的产品,寻找诚信的生产商,是每个经销商的不懈追求。
思路决定出路,眼光决定高度。对于市场而言,竞争与难点是永存的。市场的变化是必然的,如何适应环境变化、适时调整策略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宝。作为经销商,应该改变的思路有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适应规范化营销模式。由于中国医药行业以往的“中国特色”造成了市场的一些特性,在国家政策监管、体制改革等多种因素下,走规范化营销之路,是一种必然,跨国企业的经验和做法证明,只有依靠科学、规范、专业的“远景营销”模式才能取得长久的发展和稳定的市场。因此,经销商应当积极应对改革,早日适应市场的规范化,如此才能赢得未来发展的先机。二是寻求高成长型的企业合作。未来几年,中国医药市场必将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风雨之路,优胜劣汰,资源集中。经销商必须关注未来,关注合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企业成败的并不是规模大小、市场份额,而是科研实力、营销模式和内部管理等综合因素,因此经销商应当带着战略眼光关注行业内高成长型企业,关注那些后势强劲、服务完美、高速成长的企业,以获得持久的收益和发展。
“远景营销”的长期战略规划
“远景营销”的核心是倡导专业化分工,合作共赢。“远景营销”的提出是有其深远背景和以深刻反思为前提的,而这种背景和思考是一种从长远发展出发而全盘考虑的结果,包括医疗体制改革、外资竞争、营销模式变革等问题。尽管当时的环境还没有今天这样严峻,但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而企业必须及早认识到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因此,“远景营销”不是一种短期行为,更不是一种阶段性策略,而是长期战略规划,所以时下的状况只是一种发展必然,不管什么时间出现,“远景营销”不会改变。“远景营销”是医药市场诸要素优势资源的全面整合,因此其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比单一的企业适应能力更强。当前的医药行业形势为这种模式的发展创造了良机,这也是这种模式的优势所在。
现代社会产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企业的职能就是开发和生产,优势也在开发与生产;商的职能在渠道,优势也在渠道。远景营销的核心就是退出市场,专注生产,把市场全权交由商来做,这样就避免了生产企业涉足市场而引起与商的纷争,通过不同的分工来保证市场的和谐有序。由于在市场的规范进程中,还有很多不成熟因素,如商运作市场成熟之后,有的生产企业便找借口收回市场,这种做法必然会使生产企业和商之间产生摩擦,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使行业信任度受到质疑,导致生产企业和商双方均在众多的选择中举棋不定,将信将疑。远景营销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自己坚决不做销售,这将给商吃写了一颗“定心丸”,再加上诚信经营,双方在高度的认同中选择对方,并一心一意携手合作。
由于药品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成为很多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普通的招商或销售模式中,生产企业虽然也依靠商来做市场,但并没有完全放权,企业自己的销售力量同时也在运作市场。而远景营销则立足于生产企业专注生产,市场全权交由商运作,企业的全部利润必须依托商才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自然愿意全心全意地为商提供各种细致周到的服务,保障商运作市场。同时,规范约束关系,这种关系是指双方依据法律规范,办理合法手续而形成的关系,意指双方具有对应的权责、义务和约束关系并具有法律效力。对商来说,具有市场开拓、渠道开发等责任和义务,同时还要达到市场质量和数量的考核要求,而生产企业则负有提供市场保护、品牌支持、广告创作、设计、策划、制作支持、后续服务等责任和义务,同时还要保证产品质量和产品供给,物流配送等。这种关系不是出于道义,而是通过协议、合同等形式,用法律规范进行约束,既可以保障双方利益,更可以促进双方的长久合作,共同发展,同时还具有激励与约束作用。任何没有法律关系的厂商关系都是不正常,不可靠的关系,这是市场通则。远景营销同样遵循这一通则,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完善双方的相互考核、相互监督,相互选择,寻求最适合双方发展的空间,促进双方的共同成长。
渠道共事合作共赢
远景营销奉行的不是与商去争抢渠道,而是通过融合自身的产品优势与商的渠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享,利益共享。这种鱼水关系使得双方相得益彰,融洽和谐,真正达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最终实现“远景营销”。
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商,双方都要追求利益,以成长壮大。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是利益,所以,利益分配问题也往往成为双方关系恶化的原因。如果双方都一味以追求利益为唯一目的,那么必然会引起利益分配不均,这也是厂商合作中常见的问题。远景营销追求的是利益共享、资源共享和远景共享,不单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终极目标,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来真诚吸引商,并最大限度的让利给经销商,从而促进厂商真诚合作,共同发展。
2003年新年伊始,证券市场在价值投资理念的支配下,钢铁、汽车和银行等三大板块在良好的业绩预期下强劲上扬,带动大盘指数也一路攀升。
与热点板块相比,第一季度医药板块表现并不突出,医药指数甚至还落后于大盘。部分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有较抢眼的表现,主要得益于2002年开始化学原料药价格上升带来的额外收益,特别是维生素C价格从2002年初的不足3美元,一路狂涨到4美元、5美元、8美元,到2002年底甚至出现过13美元左右的高价,部分相关医药企业业绩大幅上扬,医药企业一季度业绩增长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化学原料药上市公司2003年第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34.35%,带动整个医药行业业绩增长17.17%。业绩的成长使以华北制药为代表的相关医药个股有突出表现。
第二季度的医药板块表现突出,主要原因在于SARS疫情的影响,特别4月中旬以后,在钢铁、汽车和银行板块全线回落的过程中,医药板块表现活跃,成为支撑大盘维系人气的重要力量。同时医药板块成为SARS期间的短期热点,板块内热点个股变化与SARS疫情的发展息息相关,存在地域轮动和产品轮动的特点。
2月下旬,广东SARS影响扩散,导致广东地区医药个股的全线飚升,带动整个医药板块上扬,以白云山、丽珠集团、广州药业等为首的广东板块在SARS概念中获利较大,如白云山和丽珠集团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同比分别上升22.59%和43.83%。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医药板块也出现回落。到4月中旬,北京地区疫情的变化,再次导致医药板块的热潮,北京地区医药个股以同仁堂为首大幅上行,医药个股占据涨幅排行榜的前列。随着疫情的发展,市场认可的治疗方法的变化,也带动不同产品类型企业的轮动。疫情开始时,市场对板蓝根等的消费需求剧增,白云山等板蓝根生产企业被追捧。随着疫情深入,罗红霉素等抗衣原体、抗病毒以及激素类药物得到认同,相关企业如丽珠集团、星湖科技、天药股份等表现突出。随着社会逐步认知到,“非典”缺乏有效的特异性药物,主要依赖自身免疫力,因此提高免疫力的产品成为热点,而对防治性疫苗的预期也被市场关注,相关企业如天坛生物、海王生物等后来居上,一领。
6月以来,随着“非典”的控制,医药板块的热点逐步退潮,市场走势弱于大盘,一些业绩增长幅度比较大的个股,如复星实业、海正医药等表现较好。
二、2003年下半年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2003年二季度SARS疫情的爆发,促进相关医药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到5月份医药工业同比增长35.40%,其中化学药品制剂、中药饮品及中成药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医疗器械等成为行业亮点。随着SARS疫情的控制,化学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将逐步恢复到以前水平,疫情受益产品的产销量环比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下半年相关企业的业绩增长速度将明显趋缓。同时由于在抗击SARS疫情的过程中,医药流通企业大量储备有关产品和药物,企业也大幅扩大产能,生产满负荷进行。而在疫情结束后,部分SARS相关产品滞留于生产企业的库存和医药流通环节,这对相关企业特别是医药流通企业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2002年开始的化学原料药价格的上扬也受到抑制,特别是市场比较关注的维生素C的价格明显回落,目前已经从高位时的12、13美元下降到7、8美元,由于国内维生素生产企业还将扩大生产,因罗氏等国际大医药企业停产而形成的维C缺口将很快被补上,预计下半年维C价格可能进一步回落,年底或2004年可能会到4-5美元左右,维C价格的滑落对相关化学药生产企业将有较大影响,下半年盈利能力环比下降。
而2003年上半年受到SARS负面影响的部分医药上市公司,下半年的业绩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主要包括以生产处方药为主的制剂生产企业,上半年由于SARS影响,医院就诊率大幅下降,对一些处方药产品的影响比较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预计部分企业中期业绩不会理想,而下半年业绩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SARS疫情对老百姓的保健意识的刺激,对医药市场的发展有推进作用,预计在秋冬季节,治疗呼吸道类药物将有比较大的销售提升,提高免疫力的产品也会得到市场青睐,相关企业四季度的业绩将有比较好的表现。
总体上,医药行业将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2003年下半年医药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长速度趋缓,全年预计保持20%左右幅度的业绩增长,低于5月份统计的35.40%的高速度。
三、医药板块投资策略
1.医药板块很难成为投资热点
医药板块由于在市场中所占的规模和权重限制,很难成为带动整个大盘的龙头板块。由于医药个股的流通盘一般都比较小,即便是华北制药也只有11.69亿股的总股本和4.69亿股的流通股,与金融、钢铁、汽车等行业的个股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机构投资者在目前市场下比较多考虑股票流动性的时候,更关注盘子大、流动性好的个股,而QFII等使市场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绩优蓝筹股。
同时市场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对自己不熟悉的投资领域都有规避的倾向,与传统产业相比,对医药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需要更专业的技术,而目前市场对医药类企业的判断缺乏有效的标准,投资者往往难于把握企业的机会和风险,也使部分投资者远离所不熟悉、不透明的医药板块。因此医药板块在一定时期内将受到投资者的冷落。
医药板块虽然作为整体缺乏影响力,但由于医药行业的成长性,医药板块一直是投资者比较关注的板块,在医药板块具有整体投资价值的时候,市场最终会发掘这一机会的。
2.重点关注中药板块
分析医药板块的规模特点,我们认为未来一年内医药板块作为整体很难有所作为,但由于医药产业良好的发展速度,以及部分企业的业绩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些医药个股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未来一年我们重点看好中药板块和重组板块,相对看淡化学药板块、生物医药板块、医药流通板块。
中药板块
中药板块业绩相对较好,一季度中药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08元,而医药板块平均每股收益为0.055元,超过行业平均41.82%。同时随着SARS疫情的刺激,老百姓的健康预防意识大大加强,中药的保健功能具有传统的市场基础,而中成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所起的作用甚至已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预计下半年中药市场将有比较大的发展。
同时中药板块中具有龙头地位的绩优企业,目前市盈率都比较低,这为中药板块整体走强提供了基础,在价值投资不断挖掘的市场理念下,中药板块的投资价值不会长期被低估。
重组板块
近几年医药行业并购事件不断出现,形成了医药市场的各系奔腾的局面,影响了中国的医药行业布局。随着医药市场的开放和国退民进的逐步实施,医药行业的并购事件将会更多,其中流通企业的并购将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试水之旅,民营企业在争夺国有医药资产中将各显身手。
不过对于企业的重组行为,不是分析师能预测的,市场上很多关于企业重组的传言,在尘埃落定之前都会有很大变数,如业内广泛认同的华北制药与石家庄制药的合并,已经传闻很久,虽然合并的趋势不可扭转,但什么时候完成则谁也不能预料。而上实联合合并上实医药,也是公司的既定目标,但还存在先在香港市场完成回购上实医药的前提条件,并且即使完成回购,上实联合如何合并也是市场无法预计的。
化学药板块
随着维C价格的逐步回落,因维C涨价而获益匪浅的医药企业,如华北制药、华源制药等的盈利能力也将回落到较低的水平,而制剂企业仍缺乏有效的盈利点。虽然2003年化学药企业业绩的大幅增长基本已成定局,但对盈利能力下降的预期将影响投资者的热情。
而一度成为市场话题的东北药的维C转让,则让投资者有上当的感觉,公司在4月份宣布集团公司准备将维C生产线转让给上市公司,市场投资者马上计算出这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收益,公司股价也一路上扬,但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这一转让被否决,公司股价也一落千丈。不知公司是否还会有类似受让维C的公告,受伤的总是中小投资者。
而华源制药的维C控制权之争也还没有定论,虽然这不影响公司的报表业绩,但这块生金蛋的资产的控制权,对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都有巨大的影响。
生物医药板块
在医药上市公司中,生物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都比较低,第一季度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同比增长率仅为4.49%,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7.17%,平均每股收益仅为0.033元,是行业平均0.055元的60%,低盈利能力和低成长性,与生物医药的产业特征大相径庭,主要因为国内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缺乏真正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化能力,在投资者心目中成为有概念而无实质的鸡肋。
医药流通板块
2003年医药流通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来就不高,一季度医药流通企业的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4.58%,同比下降8.47%,平均利润率为1.91%,同比下降12.04%,主要因素是行业内推行的药品招标、药价下调等政策影响。
下半年医药流通企业还将受到SARS后遗症、价格下调和外资进入的冲击。由于SARS疫情的影响,医药流通企业普遍采购了大量的相关产品,以备不时之需,随着疫情的控制,在流通环节仍滞留比较多的库存产品,而这批库存将占用企业不少的资金,对企业是雪上加霜。在国内许多地区的平价药房旋风,对医药流通企业的价格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而随着药品分销业务的放开,外资的进入对医药流通企业产生更大的经营压力。
3.重点关注的个股
未来一年医药行业存在的投资机会并不多,主要原因是主流医药板块化学药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原料药价格的回落而有所减弱,同时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将随着SARS疫情的控制而恢复到以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