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互联网营销的看法

对互联网营销的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互联网营销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互联网营销的看法范文第1篇

讯: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普及的今天,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营销主流。我们生存的世界正处于数字化的信息漩涡中,互联网跨越式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在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品牌建设和营销传播模式,并改变着消费者与品牌的沟通对话方式。今天的品牌,已经无法回避互联网,段中洋说:“在21世纪互联网时代,企业如果不能用新的视角来对待自己的消费者,最终它将可能面临极大的挑战。”

在过去,我们都知道企业对于产品的研发、营销的传播和服务的改善,更多是依靠企业自身建立的系统来完成的,企业只要将消费者的需求定义清楚,将商业模式确定好,将营销的通路建设完善,再通过各种媒体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基本上就可以实现利益回报。这可以称之为企业营销的第一时代,企业单向进行产品和服务创造,然后提供给消费者。但是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模式已经很难保证一个企业能够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因为消费者的话语权在互联网上被扩大了,来自任何一个角落的消费者都可能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消费者希望与企业进行互动,并希望他的意见得到充分重视。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互联网上各种新的社群的形成、信息的快速扩散,以及沟通工具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今天的企业如果不能实时地倾听消费者,或许你的产品和服务就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甚至你讲出来的营销故事,消费者根本就不爱听,因此,企业的营销进入到第二时代,也就是消费者参与价值创造的时代。

随着网络影响的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对于网络营销理解的进一步加深,以及越来越多出现的网络营销案例,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网络营销的诸多优点并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进行营销推广。在消费者参与创造价值的时代,段中洋建议:企业不仅要让消费者主动参与到营销过程中,同时更要主动地与消费者进行对话,并且要实时地关注消费者的意见。所有的企业都可以通过建立网络社区和平台,将产品或活动的设计、执行,甚至传播让更多的网友来参与,通过让消费者提供自己的需求、对新开发产品进行投票、征集消费者对产品的创意等等。从而收集消费者的智慧创意,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政策维持参与者的兴趣,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同时也可以让消费者成为价值创造者。

(段中洋,资深网络策划人,网络营销顾问。在互联网行业闯荡多年,先后担任过多家企业网络营销顾问、知名网站编辑、策划总监等职务,曾从事过生产、管理、销售、技术、策划等多个岗位。目前主要专注于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划及推广维护等。)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为企业营销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因此,网络营销便成为新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依托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法,具有跨时空、多媒体、交互式、拟人化、成长性、整合性、超前性、高效性、经济性、技术性等特点,与传统市场营销相比,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和优势。建立在Internet上的网络营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每天24小时不分区域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营销的业态和理念。(中国广播网)

对互联网营销的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保险;保险入口;用户体验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79 -04

引言:本调查旨在通过分析当前互联网保险用户的消费情况,帮助保险公司精准地掌握消费者需求,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以构建更加完善的互联网保险市场体系。

一、调查背景

网络购物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保险产品的线上交易量在整个市场份额的占有比例逐渐上升。基于互联网保险广阔的市场前景,我们团队设计问卷,进行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在现有保险环境下,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的潜在需求及发展前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及影响购买顾虑因素,并有针对性地为我国互联网保险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星设计问卷,并使用问卷星付费推荐服务功能,迅速推广,覆盖全国各个省市上网人群(网民),回收有效问卷365份,数据来源面广,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男女受访者约为1:1;年龄分布跨度大,主要集中在18岁~40岁范围,该年龄范围受访者共计接近80%,受访人群具有良好代表性,同时年龄范围在18岁~40岁的人群恰好是网购消费者的主力军,对课题的研究有很好的m用性。对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进行交叉分析,男女受访者的年龄均呈现良好的正态分布趋向。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用户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情况

调查显示,79.73%的受访者曾购买过网络保险产品(见表1)。这部分群体中,76.28%的受访者购买过保障型险种(退运险也属于互联网保障型保险产品,29.21%的受访者除退运险外还购买过其他保障型险种),14.08%的受访者购买过理财型险种,9.62%的受访者既购买过保障型产品也购买过理财产品(见表2)。由此可见,我国的网络用户群体有较高的保险意识和较好的保险观念。

(二)网络渠道销售创新型保险的认同比例

通过对365名受访者关于在网络渠道销售创新型保险(如最近很火的“恋爱保险”)看法的调查,调查显示,受访者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有52.33%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和关注这类新型保险,并表示很新颖,如果适合的话会考虑购买。有的受访者认为这仅仅是保险公司的营销噱头,实际用处并不大。有的受访者则表示更倾向于传统类型的保险,对此类新型保险持观望态度。这两类看法所占比例分别是25.75%和17.26%。还有4.66%的受访者表示对保险了解不多因此对这类新型保险也不感兴趣。由此可以看出,新型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推出还是有一定的关注度,消费者对新颖又贴合人们生活实际的产品也更为青睐。(见表3)

(三)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入口渠道(广告)的喜好情况

1.消费者看到保险入口(或广告)的互联网渠道

调查显示,在淘宝等购物网站平台中保险入口的覆盖率最高,65.21%的调查者都表示曾在该平台见过有保险信息入口的出现(例如退运险)。其次是支付宝等支付平台与微信等社交平台,都有一半以上的调查者表示曾在这些平台见过保险入口。“问卷星”等调研平台、保险APP、商场等相关平台、新闻类APP、网页平台保险覆盖率则较差,分别为33.42%、32.05%、30.41%。(见表4)

2.消费者在看到保险入口后的不同反应

调查显示,不同人群对接收到的保险入口(广告)信息有不同的反应。37.81%%的用户表示反感保险入口(广告),基本上都不会进入了解。31.51%的用户表示会视情况而选择会不会再进一步了解,某些特定渠道出现的广告或特定内容才会这么做。只有30.68%的用户表示大部分会点进去了解。(见表5)

3.影响消费者了解保险入口(或广告)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在互联网看到保险入口(或广告)时,受访者是否会选择了解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因素:“所在渠道的可信度(如支付宝等)”“消费者对广告中的保险产品的兴趣和需求”“保险公司的名气度”以及“保险产品所在的销售平台的名气度”,选择以上因素的受访者分别占受访群体的61.64%、53.42%、50.96%和43.01%。看出消费者在接收到保险入口(或广告)时,对相关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安全是最关注的,而信息本身的保险产品是否具有吸引力也是影响消费者是否会选择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见表6)

(四)消费者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平台选择情况及考虑因素

1.在网上购买过保险产品的受访者所选择的购买平台

调查显示,在购买渠道方面,目前主要的网络销售平台有:保险公司官网、第三方网络平台(淘宝、京东等)、互联网保险超市(惠泽网、保保网等)、互联网保险公司(如众安在线等)。其中,淘宝、京东等第三方网络平台基于自身庞大的用户基础,优势明显,选择在该平台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的用户比例达84.19%。保险公司自营的官方网站次之,占比49.83%。(见表7)

2.消费者选定某一平台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考虑因素

调查显示,在购买平台的选择上,受访者主要基于以下因素选择购买:“经过对比觉得该平台最好”“习惯在该平台上购物”“觉得该平台最可靠,服务好”“只有该平台能购买到您需要的产品”,选择以上因素的受访者分别占受访群体的55.34%、51.46%、42.72%、41.75%(见表8)。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主要出于理性,大部分人会先货比三家进行平台选择。

(五)影响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决策的因素

1.对于保障型险种,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

调查显示,对于保障型险种,影响受访群体购买决策的前三个主要因素是:“理赔服务”“承保公司的名气实力信誉”“投保流程体验是否方便快捷”,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60%,55.62%,51.78%(见表9)。在满足以上因素的条件下,消费者在价格、产品保障内容方面也有一定的考虑。值得一提的是,饥饿营销式的“限时限额购买”对受访者吸引力并不强,仅有19位受访者选择该选项。可见,对于互联网保险产品,价格优惠及促销手段并不足以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保险产品供给方应该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在品牌营销及客户服务方面下足功夫。

2.影响消费者购买理财型保险产品决策的因素

调查显示,63.56%的消费者做购买决策时最看重承保公司的实力信誉,产品预期收益和往年收益率也是消费者着重考虑的因素,分别占比61.37%和41.37。有接近五分之二的消费者还会看重产品的往年收益率(见表10)。由此可见,影响消费者购买理财型保险产品决策的主要因素是资金安全和投资收益。线下资金实力、品牌度高的保险公司,在线上发售高收益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

(六)互联网保险产品消费者购买体验和期待调查

1.在购买互联网保险后消费者满意度情况

调查显示,50.86%的消费者有过理赔难的经历,实际收益未达到预期收益,退保繁琐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体验,成为影响消费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分别占40.89%、37.11%(见表11)。综上,在购买体验上,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主要集中在售后服丈稀

2.对互联网保险市场发展的建议

针对用户建议调查显示,56.1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强对互联网保险信息安全的监管,如对客户信息的保护。25.75%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完善规范互联网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13.7%和4.3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推动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创新与相关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加强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保费价格才是互联网保险市场需改进的方面。(见表12)

3.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前景预测

调查显示,对于互联网保险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92.6%的受访者持乐观态度(见表13),远大于曾在网络渠道购买过保险的受访者比例(79.73%)(见表1),未来广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将是线上保险产品的主要购买力,鉴于潜在消费者对我国互联网保险产业的看好,我国的线上保险市场前景明朗。

三、总结与建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消费者网络购物习惯的形成,互联网保险作为传统保险营销模式外的一个新兴销售渠道,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就目前保险公司在开发互联网保险营销的实践过程中,保险公司可以从用户购买后的意见回馈中修正营销策略,更好地做布局工作:

(一)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大

2014年,国发【2014】2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新国十条》)中明确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的保险深度达5%,保险密度达3500元/人。然而,据中国保险报数据中心测算,截至2014年底,全国保险密度为1479人,保险深度为3.18%。仅保险密度一项,需保持20%以上年同比增长率,才有望在2020年达到预期目标。就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低饱和度及互联网保险新渠道的低市场份额,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潜在需求不容小觑。

调查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对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前景持乐观态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加之政府对保险行业的重视,同时,网购模式的兴起,其消费渠道和消费方式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是种种,都给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而年轻人群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也给新型创意保险的问世创造开放的平台,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新颖且符合实际,会考虑购买,如最近火热的恋爱保险,不少情侣在七夕选择购买作为彼此的七夕礼物,同时也是作为对美好未来的共同向往。而对保险公司来说不仅是创造了营收,也增加了关注度和知名度。

(二)保险公司应树立良好的形象,迎合消费者偏好

在购买平台的选择上,消费者的决策趋于理性,大部分人会先货比三家进行平台选择,消费者在购买平台选择上更注重承保保险公司的品牌实力。无论是理财型险种还是保障型险种,影响受访群体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承保公司的名气实力信誉”,一个正面的企业形象,更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人口相传的好口碑,更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同时京东、淘宝等平台基于自身庞大的用户基础,更容易引导消费者在此选购,优势明显,用户黏度高。对于刚成立的中小型保险公司,由于规模和成本的约束,无法同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保险公司一样成立自己的官网并斥巨资宣传推广。而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在看到保险入口(广告)时对相关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安全是最关注的(见表6)。因此,新生中小型保险公司若借助淘宝等第三方知名平台,迎合消费者心理,也可以实现销售额的突破,并在公司成立的早期实现盈利。国华人寿、昆仑健康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成功例子。

在产品甄选上,对于保障型产品,消费者最看重品牌和服务。价格优惠及促销手段并不足以激发消费者的消费冲动。因此,保险产品供给方应该在品牌营销及客户服务方面下足功夫。对于理财型产品,影响消费者购买理财型保险产品决策的主要因素是资金安全和投资收益。线下资金实力、品牌度高的保险公司,在线上发售高收益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

综上所述,保险供给方应时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特点,找准进入或者拓宽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切入点,同时树立自身企业品牌良好形象。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可在巩固原有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同时开发新的互联网保险产品,注意培养用户粘性,形成忠实的客户群。

(三)改善简化投保理赔流程,优化互联网用户体验

旅游保险、人身意外保险以及各种互联网衍生新险种用户,均期待互联网保险的供方可以改善简化投保理赔流程,售后承保单证能够及时传递到位,同时保险费用相对低廉,也不必为投保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建议保险公司做到以人为本,考虑更多的用户感情因素,提供跟服务,提供专业化的理财分析,从而提高客户好感度。在购买体验上,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售后服务上。不同于实体商品,保险产品只是一纸合约,规定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履行。保险产品无法直观地向消费者展现“物美”,故用户口碑主要来自于售前售后服务以及理赔服务。因此互联网保险的供方,应该在服务方面加以改进,售后承保单证应及时传递到位,简化退保手续,优化理赔流程,对客户个人信息做好保护,给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购险体验。除此之外,互联网保险供方还应该利用好互联网渠道来减少保险产品的中间销售环节,削减业务开展所需的实体宣传、广告、印刷等的费用以及分支机构、分公司设立所需的固定成本,缩减成本以降低保险产品的价格,真正让惠于消费者。“物美价廉”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将会是未来互联网保险市场的主流。

(四)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保障用户体验

保险公司在探索互联网保险新模式的过程中,都希望能深入到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有一种把传统保险服务尽可能转移到互联网中去的趋势,也包括在线经营产品、广告宣传、投保、支付、承包、核保、保全、理赔等传统步骤。但是,新的发展背景下也产生了新的风险,例如IT设施引发的风险、黑客入侵等。因而保险公司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未来互联网保险更加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依照这种趋势,如果保险业遇到信息系统瘫痪,那么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信息储存出现问题,客户资料丢失,重要数据被窃取,投保理赔延误,保险服务中断,这一系列情况必将使企业和客户蒙受巨大损失。因此,企业首先要引进高新IT技术人才,增加保险公司内部IT维运部门储备池深度,提高服务器和数据库的安全级数。其次是提前安装设置IT系统备份从而获得保障,在发生故障时可以及时地搞清楚,恢复到发生前的状态,第一时间纠正故障将损失尽可能减到最低。此外,保险公司业务还应有连续性的管理体系,在建立好良好体系的情况下,即便是有一步骤出现问题,亦可以通过相关数据进行补救,确保业务的快速修复和正常运行。

作者简介:

许秒君,女,广东饶平人,广东金融学院保险系保险实务专业2012级学生;

对互联网营销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 思维与传统 企业创新模式

互联网思维就是要对传统的工业思维进行颠覆,消费者已经反客为主,拥有了消费。过去2000多年作为人类文明基石的思想体系将面临新的挑战,我们正要迎来消费平等、消费民主和消费自由的消费者时代,整个供应链条上的各大狠角色,如品牌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权力在稀释、在衰退甚至终结。在消费者的大时代下,消费信息越来越对称,价值链上的传统利益集团越来越难巩固自身的利益壁垒,传统的品牌霸权和零售霸权逐渐丧失发号施令的能力。话语权从零售商转移出来到了消费者手中,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未来全球消费者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开放架构正在形成。这一权力重心的变化,赋予每个消费者改变世界的力量,我们必须主动邀请我们的顾客参与到从创意、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价值链创造中来。

快速便捷。互联网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革命,颠覆了很多传统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其中最明显的一种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快速和便捷。例如,人们若想学习,不必再去学校,可以通过考拉网在线学习知识。

交互参与。过去,无论是哪种方式的传播,都带有一种片面的单向性,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自由的发表个人的评论,对媒体等的消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更能够展现更多人的思想和看法。

免费。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各大网络巨头和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争相提供免费的产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的是,免费只是相对来说,对客户而言,要想获得进一步的“权益”,客户就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例如,腾讯的一些付费装扮和游戏等。

人性化。如今的社会,一般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在众多可供选择的产品中会选择那些更加个性化的、更加符合人们体验的产品,将客户的体验放在营销的首位要素。

数据驱动运营。所谓的数据驱动运营是商家不再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是通过一些免费或是其他的一些有利于客户的活动来搜集客户信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实现营销的目的。

掐架。所谓的“掐架”不过是互联网大佬们通过一些矛盾来制造焦点和话题,进而增加品牌知名度,对掐架的双方来说不用花广告费就能起到比做广告还会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创新。创新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特别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如果缺乏创新,不论曾经多么辉煌,没落只在朝夕。接二连三的并购,收购等都可以用事实有力的证明这个问题。而传播的行业,例如出版行业若不及时的进行调整,必将被时代所淹没。

我们观察过去20年,PC互联网时代,那些锐意转型、积极投资创新活动、管理良好的、认真倾听顾客意见的企业,仍然丧失了市场主导地位。因为他们依然是停留在“术”的层面,远远没有建立互联网思维。

不是他们的能力不到位,不是他们的资金不够雄厚,而是来自企业整个组织,从创始人、董事长、高管一直到所有一线员工,是否具备完整的互联网思维。我们很多企业,现在缺乏互联网基因,高管缺乏互联网思维。只有整个公司全体上下都从传统的工业思维转向互联网思维,并开始付诸迅速的行动,组织的互联网基因才可能真正具备。

互联网经济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性的社群经济,因此,传统企业要转变的思维是,如何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社群化的产品创新和营销体系,但是这并不代表对于传统营销体系的全盘否定。例如,小米是从推出MIUI系统,运营用户社区,然后基于用户的不断反馈来改善产品体验,最后在庞大的粉丝支撑的平台上推出小米手机的。传统企业今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与用户的距离过远,接触用户的通路不够实时化,交互体验做得不够,没有真正的思考如何运营用户和构建粉丝经济,因此,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基于社群的创新和营销才是值得关注的,然而,洞悉消费需求,基于消费者生活场景的创新本质并没改变。

互联网时代,有很多方式可以帮助一夜之间引爆品牌,但是并不能保证持久流行,品牌是消费者数字化的虚拟认知和实体感知的结合体。很多传统企业常常期望在互联网上如何通过一个引爆点来迅速提升知名度,甚至迷信一个事件的引爆,一种流行的创造,就能让品牌家喻户晓,却往往忽视了,品牌的资产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刚刚诞生的品牌,就想依靠一个小小的战术就完成引爆并打开销量,这是一种侥幸的心理。品牌是一个从消费者认知到品牌内涵、文化的沉淀的过程,线上线下的品牌资产的积累和建设才能让品牌真正产生价值。社会化营销等等方式的确可以在品牌建设中充当助推器的角色,但是这并非品牌的全部。

要思考的是消费者,而不是仅思考互联网。有很多传统企业一想到互联网营销,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发个微博、做个微信、开个电商平台,很多时候却不去研究,到底自己的消费者在哪些互联网空间中出没,在这些平台上的行为是什么?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越来越透明,“闭门造车”的风险更大,在传统媒体时代,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成本较高,今天,每个消费者在自己的朋友圈就能了解很多信息,因此,依靠拍拍脑袋就做经营决策最终得到的谬误比任何时候都要大。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很多方式来思考用户,例如发起社区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研发的讨论,或者是开设电商平台来看消费者如何选择产品,但是,这一切的根本是用户,这也是互联网带来的最大的价值。微信的成功点在于用户思维层面的共振已经在使用过程中用户的思维领域的愉。

好产品依然是一切营销的根本。很多传统企业认为,互联网时代,只要有好创意,再平庸的产品都可以流行,只要有眼球,用户不会去计较产品,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一个产品可以利用互联网不断制造吸引眼球的东西,甚至可以365天都制造噱头。但是,没有好的产品作为支撑,再吹破天的牛皮营销都没用。思考下,互联网上的产品经理为什么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是否能够流行起到关键的作用呢?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夯实的地基,只有空中的炒作,很难支撑持续的消费者,互联网上,昙花一现和虚假繁荣的东西很多,对于企业的经营要擦亮双眼。

虚拟与实体不是替代,而是相互融合,打动消费者也要虚实结合。品牌打造要虚实结合,品牌故事、品牌想象力,这是虚,品牌的定位、品牌的人格化、品牌的格调,品牌的体验,品牌接触消费者的渠道,这是实,只务虚是不行的,这两年很多纯电商品牌都在设立线下的体验,阿里和腾讯目前的竞争从线上转向移动和O2O,为什么?说明虚拟经济正在走向实体化,打通融合是趋势。

品牌资产的本质是让消费者愿意和你在一起,而不是因为你某个时间说了好听的才跟你在一起。品牌建立的是和消费者长期的关系,因此,品牌资产是长期累加和经营和在与消费者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增值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在互联网上的一举一动都是在累加和记录,企业在所有的渠道中与消费者见面的方式,都是在为品牌形象积累消费者认知和记忆,品牌塑造人格化的特征变得更加重要,这种人格化的特征就如同一个人一样,经常吹牛不做事,大家就会远离他,就是酒肉朋友,品牌单纯靠互联网上的一招两式影响消费者,与消费者就是酒肉朋友,而不是长期的关系。

消费者和族群的形态变化,需要被企业重新认识和定义。过去我们对于用户的定义,通常是用人口学社会学的泛化的方式来定义的,但是今天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聚合,已经变成了了人格认同、兴趣相投或者消费行为一致的族群、圈子、社群的时代,“强关系、小圈子”是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因此,产品和品牌,要更加注重垂直化、细分化、传媒和传播的方式,也要更加精细化、空间化和社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消费空间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包括传统渠道中的消费体验以及面对面的消费者互动,品牌真实感的强化是在于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而不仅仅是数字化的虚拟方式。

对互联网营销的看法范文第4篇

再过三五年时间,如果一个公司的首席市场官对互联网相关技术没有深入了解,他将无法有效履行他的职责。

美国民众每周上网14个小时,观看电视14个小时。但是根据谷歌的统计和分析,公司的市场宣传人员却将广告费中22%投在电视广告方面,网络广告仅6%。“所有的广告平台中,互联网是仅有的几种尚处在上升期的类别之一,”沃顿商学院市场学教授帕蒂•威廉姆斯(Patti Williams)说。“但是如果将消费者上网时间和网络广告支出的金额作个比较,你会得出,目前互联网广告仍然方兴未艾。”

事实上,电脑屏幕、手机和其他设备都能提供展示性广告、视频和搜索引擎边框式广告的空间,广告业正在经历一场惊天动地的变化。新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但是行业分析员和沃顿商学院的专家发现,高级市场人士在接受互联网和其他数码技术作为新广告形式方面,表现地迟疑不定。

TNS媒体情报公司统计,2008年互联网上的广告宣传业务增长了13.4%,但在同年全美预计高达1537亿美元的广告支出中只占到7.2%的比例。

威廉姆斯说,尽管互联网可以让广告商通过监控用户点击或其他在线行为,详细了解消费者的反应,但是广告商依然对互联网广告持怀疑态度。究其原因,广告商认为互联网在传达更广泛的品牌信息方面作用尚不明朗。

“对于佳洁士(Crest)来说,很难说到底能从网络搜索广告中获益多少,”威利姆斯说到。“到底会有多少人上网搜索牙膏呢?电脑屏幕上那一小条的广告,到底能吸引多少人的注意力?对于绝大部分的媒体开支来说,互联网的作用很难量化。互联网在实现大品牌战略方面贡献不大,于是很多公司探索出适应自身情况的利用谷歌和其他搜索引擎提供巨大商机的方法。”

管理的成本太高

沃顿商学院市场学教授戴维•鲁宾斯坦(David Reibstein)认为,另一个影响网络广告发展的原因是缺乏一个高效的,覆盖广的,具体的媒体购买模式。

当年三大电视台统揽美国广告界的时候,对于大众广告商和商来说,很容易就找到播放商业信息的渠道。现在,复杂的网络广告模式搞得他们晕头转向,眼下的广告渠道除了传统媒体之外,还包括高度分化的互联网、店内促销、社交网站和手机技术。

“每一个广告渠道都是有效的,但是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渠道管理,”鲁宾斯坦说。他还指出,很多小型初创公司能协助广告商提供接触特定网络人群的服务,但这样只会让广告商更加无所适从。对于这些公司和他们的科技手段,广告商的反应“很有可能还‘不错,但是我要和上千家如贵公司一样的小公司打交道。我可能还需要再配一名经理来管理这方面事务。这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某种程度上,新技术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它能锁定并集中受众群,”鲁宾斯坦提醒道。“问题是我们要集合几乎所有方面的渠道,才能产生必要的宣传效果。”

沃顿商学院市场学教授彼得•费德(Peter Fader)指出,潜在的经济衰退可能会进一步影响网络广告的发展。他指出,面对经济衰退,广告商本应该更倾向于使用网络平台,因网络平台更有目标性,更以客户为中心,并且效果易测量。“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强调。“当经济衰退时,公司会‘我们不能放弃品牌宣传。那些以客户为中心的广告还是推到明年再说吧。’首席市场官还是会依靠传统的技术和业务。”

来自市场高管协会组织,首席市场官理事会(CMO Council)的执行总裁多诺凡•尼亚勒梅(Donovan Neale-May)说,某些市场高管在接受数码广告方面慢人一步,原因在于他们和一些广告公司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而这些广告公司专注开发那些具有创意、品牌打造的广告词,并与传统媒体公司保持着密切关系。“媒体自身尚未发展出各自的产品,”他说道。“目前大型媒体公司正在做的事情,不过是探索各自的战略,以满足广告上的需求。”

尼亚勒梅补充道,不同的公司或行业,对于网络广告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不出所料的是,没有传统广告包袱的新公司和业务基于网络技术的公司,在接受数码广告技术方面动作更快。“规模更大的全球公司则选择观望态度。很多时候,企业文化、与机构和媒体的关系仍然羁绊着它们。”

谷歌公司AdSense市场研究团队的负责人戈皮•卡拉伊尔(Gopi Kallayil)说,公司里的首席市场官可以通过互联网市场营销,找到很多与受众沟通并影响他们的机会。

“互联网可以帮助广告商将特定的宣传内容,在合适的时机,传达到相关人群,更有效提高受众的认知度,”卡拉伊尔说道。“事实已经证明,广告网络在提高品牌认知度并引发受众需求方面十分有效。另外,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可以让市场人员更精确量化媒体广告宣传的作用以及受众需求的满足程度。”

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省略。

无论公司规模大小,都可以利用新媒体形式,进行卡拉伊尔所谓的“大众微观式宣传”(Mass Micro Marketing)。公司的市场业务主管可以利用互联网精确锁定特定的顾客群,同时还能兼顾众多细分市场中的大批顾客。卡拉伊尔认为,广告商可以借助谷歌的网络,接触到全球数十亿网民中的80%。

真实数据和豪情壮志

网上美国股票交易机构史考特证券公司(Scottrade)的首席市场官克里斯•莫隆尼(Chris

Moloney)认为,公司高级市场主管应该更好地理解线下广告和线上广告之间如何作用的关系。

他举例说,某公司可能采取电视广告形式来加强品牌宣传,引导鼓励受众访问公司网站。“很难分清楚电视广告和网络,到底哪个是营销推动力,”他说道。“互联网取得的部分业绩,可能是因受众收看类似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相关电视广告之后得来的。某些情况下,互联网会让电视黯然失色,但是为了充分发挥两方面的优势,你就需要把坚实的度量手段和情感感受结合起来。”

尽管广告商越来越能够精确量化广告投资的回报,广告本身仍然更像一门艺术,而非科学:网络广告开支的大约75%是可以被跟踪调查的,对于电视来说,这一数字接近25%。“平均数是50%,算是不错了,”莫隆尼说。市场主管正在对电视广告失去兴趣,尤其是在当前的价格体系下。“电视界还是一股傲慢的态度,认为自己的广告产品应该卖高价。另一方面互联网广告却能让广告客户能更精确衡量宣传效果,这严重地瓦解了电视广告的前景。”

莫隆尼指出,尽管报纸发行量不断萎缩,但仍算得上是不错的广告载体,毕竟报纸读者不乏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收入人群。“报纸能带来很好的宣传效果。尽管目前报纸读者群规模大不如前,但是读者群越来越集中,而且都是颇具吸引力的人群。报纸宣传效果不错。”

他指出,目前行业高度关注的是主要网站提供的搜索引擎广告,例如谷歌和雅虎。事实上,潜在的巨大广告收入是微软斥资446亿美元收购雅虎的真正动因。

莫隆尼补充道,手机和无线通讯设备也开始在广告市场中崭露头角,但有点招人讨厌。他指出,苹果电脑公司的iPhone将比其他对手更有作为。“iPhone是个弹性软件平台,可以带来无限机遇。”他指出苹果电脑的软件允许其他开发商在其基础上创造出一些小的应用程序,或者“小插件”(Widgets),例如天气或股市信息。这些小插件可以成为重要的广告载体,因为它们是用户订阅的,所以不会引起用户反感。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省略。

“很多人认为互联网广告会不请自来,招人厌烦,就像屏幕上跳舞的外星人或者不停地弹出窗口,”莫隆尼说道。他补充说,史考特证券公司喜欢那种可以给用户带来有用信息的广告,例如:它在雅虎网站上通过广告提供股市实时行情。

“互联网广告的发展机遇在于要提供对个人不太招厌的相关信息,”他警告那些互联网市场人员不要使用那些可紧密跟踪用户的技术。“千万不要让客户形成一种你对他知根知底的感觉。”例如,某公司发现某网民在查询大学助学贷款一事,如果该公司决定通过网络向这名用户推荐相关贷款信息,并提及他正在上高中的儿子或女儿的名字,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

卡拉伊尔说,近些年来,市场营销主管已逐渐学会了利用互联网提升产品认知度,教育消费者并完成交易。他们与受众在几个方面保持接触――受众在网上搜索时,受众搜索并追求心爱之物,以及当受众在网上交友或看视频节目等其他活动。

“新时代的实时广告,关注的不再是眼球,”他强调道。“市场人员现在掌握着极大的透明度和控制力。他们知道自己的广告会在什么地方展出,还有受众在观看时的所作所为。”

他举例说,当一个受众在网上搜索瑜伽度假信息、阅读瑜伽度假相关文章并浏览一个健康网站或在线观看减压节目时,广告商会播出有关瑜伽度假村的广告。

卡拉伊尔说,首席市场官们现在有更多的广告表现形式可供选择。除了文字之外,还有图片、视频和互动广告。“电视广告的多样化形式,正在网络上实现。几年前,广告还多以文字为主。”

提醒施肥的时机

尼亚勒梅指出,互联网只是不断进化的数码世界的一部分。除了搜索和展示性广告之外,市场营销人员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或其他技术,从事口碑营销(Word-Of-Mouth)或“蜂鸣”式营销(“Buzz”Marketing)。

尼亚勒梅指出数码印刷算是一个新点子。公司可以自行设计并付印那些邮寄广告宣传品或其他宣传品,然后通过一台中央电脑,连接到不同国家的打印机,印刷出当地所需份数的宣传品―根据当地有关印刷品和文化监管规定。这样的话,公司可以节省时间和仓储和运输费用。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文字信息来帮助消费者。例如,欧洲的化肥公司可以向农民发送文字信息,通知最佳施肥时间。制药公司可以向患者发出文字信息,提醒变换处方。

莫隆尼估计,他认识的公司首席市场官中有半数对互联网非常了解,准备随时运用其优势所在。“再过三五年时间,如果一个公司的首席市场官对互联网相关技术没有深入了解,他就无法有效履行他的职责。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对电视的看法,并也将改变我们对所有形式的广告的看法。”

费德补充说,尚有部分首席市场官面对网络广告大潮迟疑不前,这是因为旧有习惯的沿袭。“公司上下全盘认可网络广告尚需时间,这些人的经历和目前的潮流有所不同。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最终会接受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相关技术,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还指出,文化因素也延缓了数码技术融入市场宣传工具的步伐。费德指出,首席市场官倾向于更关注品牌建设和创意性工作,而将那些从事客户中心的、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宣传工作的人员,看作“分析型的书呆子”。

首席市场官这一职位本身也可能是导致行动迟缓的原因,他补充道。“首席市场官是一个问世不足十年的新事物。对于这样一个职务的定位及其对公司所产生的作用是否和其他‘首席官’保持一致,至今还未定论。”首席市场官包括很多互不相干的职责――从市场营销到树立品牌再到销售。这就造成了市场营销部门内部的压力,致使采取数码科技方面一再耽误。他说道,“要打造一个优秀、团结的创意团队,或是做一名称职的销售经理,或是在互动营销方面业绩不凡,此三者的要求各不相同。”

对互联网营销的看法范文第5篇

凤姐,大名罗玉凤,通过离奇的征婚故事,火了。

马诺、马伊咪、闫凤娇们,参加非诚勿扰,火了。

除此之外,笔者还可以列出长长的单子,有网络红人,有知名企业

芙蓉姐姐、天仙妹妹、最美清洁工、犀利哥、逍遥宝贝、索爱手机、五粮液、长丰汽车、中国移动、淘宝网……

这些网络红人和知名企业有一个相同点,都曾经成为过热门网络话题。

而将他们推上网络的风口浪尖之上的,则是他们背后的网络策划人物们。

这些策划人物,就是网络营销策划师,他们的工作是通过互联网对个人、企业或产品进行网络营销推广。

网络营销策划师与网络红人、知名企业的关系就像诸葛亮和关张赵的关系一样。关张赵在前奋勇杀敌、建功立业,诸葛亮在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网络营销策划师通过新闻营销、事件营销、口碑营销、网络炒作,使他们的客户在网络上呼风唤雨。

笔者在网络营销这个行业工作日久,认识了几位这个行业诸葛亮级别的策划师,像立二、浪兄,还有一位新近崛起的武侠小说作家、媒体策划人独孤意都非常不错。与立二、浪兄的剽悍勇毅相比,独孤意的策划风格则显得潇洒飘逸,刚毅中不失柔韧,稳健中不失从容,这与他系出名门、师从有“炒作教主”之誉的中国第一职业炒作人张一一不无关系。

对互联网营销的看法范文第6篇

 

当前,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给传统的电影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电视媒体就是被互联网雇用的工人。那么,如何使电视媒体在计算机应用互联网中取得更大的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话题。与此同时,发展“互联网+”的平台已经成为传统媒介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这些大型媒体只有开发自己的IP服务,才能创造出平台的价值。

 

1 从观众到粉丝

 

一直以来,电视媒介在播放节目时都采用传统的播放体系。在该体系内,观众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节目的看法。但是,由于时间太长,使观众很难及时得到媒介的反馈。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观众可以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编写信息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节目的看法。比如,在《我是歌手》节目播放后,网民在微博上发表的话题已经超多了上亿条。在“互联网+”思维下,不仅加强了用户与电视之间的交流,而且增加了电视用户的粉丝。粉丝被国外专家命名为“过度的读者”。这些读者参与到节目后,不仅推动了大众文化的传播,而且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种文化。因此,从某种以上来讲,电视媒体就是生产大众文化的机器。除此之外,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可以开发出粉丝的经济价值。比如,采用众筹的方式,建立粉丝社群,提供专属产品或者服务等。

 

2 从节目到IP

 

在最开始阶段,电视节目都是自产自销的方式。电视台在选择节目制作、播出时,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然而,这种方式过于被动,没有考虑到市场、读者的喜好。因此,有的节目在播出后就被打入冷宫,最后不得不停播。主要原因是观众与节目被生硬割裂,无法进行有效对话。在数字媒体时代,电视媒体采用了双向互动传播的方式,密切了观众与节目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二者之间的深入交流。在“互联网+”思维下,电视节目生产方式转变为IP运营。第一,IP属于内容产业范畴。涉及到的内容一般是文学、动漫、游戏、电视、电影。这几个文本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这种互文的手段,打造出了更多的产业链,从而为电视媒体创造了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比如,在少儿节目《爸爸去哪》播出后,不仅增加了网络话题的阅读量,而且开发了同名电影、手机游戏、亲自教育产品等,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第二,互联网是优质IP的试金石。在“互联网+”下,可以自主的播放文学、动漫、影视、文学作品。同时,只有拥有大量粉丝的优质IP,才能作为IP运营的基础。在互联网下,观众与创作者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提出自己对节目的看法。那么,创作者在接收到读者的信号时,就会根据他们的意见对作品进行修改、调整,以此来满足大众的口味。最后,IP运营有助于建立一种品牌驱动模式。传统电视节目只有在播出后,才能形成一种品牌的效应。与传统电视机节目的播出形式不同,在IP运行的品牌驱动下,节目本身就是代表了一个品牌,体现着强大的网络人气。一方面,电视节目获得成功后,就会吸引更多的粉丝,提高IP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电视产品给原来的粉丝带来了新的体验,加强了粉丝与IP之间的交流。当消费者充分参与到品牌沟通当中,也就使产品拥有了品牌的资格。

 

3 从渠道到平台

 

在“互联网+”思维下,电视媒体必须向数字媒体平台转型,从而对各种媒体资源进行整合。该平台是集产品创融资、创意生产、营销、用户体验、开发衍生产品为一体的模式。这种平台将不同载体的信息融合在一起,最大化的满足了受众的体验。除此之外,在“互联网+”思维下,促进了电视与网络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了新的媒介产业形态。该产业结构实现了电视媒介产销一体化的效果,将电视传媒从传统的封闭、垄断模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了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当平台中的用户不断增多时,就会基于某种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方面的商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产业平台。在数字化时代,要求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积极延伸平台的服务空间,比如内容平台、商务平台、娱乐平台、社交品台、教育平台等。实践证明,拥有更多的平台,才能提高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4 结束语

 

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推动了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电视媒体主要采用单向化的播出体系,忽略了市场、观众的口味,从而面临很大的发展窘境。在“互联网+”思维下,观众可以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与创作者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这样可以更能体现读者的地位。同时,采用“互联网+”思维,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可以根据粉丝社区不断拓宽业务平台,打造产销一体化的文化平台,从而提高传统电视媒介的竞争力。

对互联网营销的看法范文第7篇

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以往只是为用户提品或服务的企业,面临着来自技术、业务、渠道、用户等不同层面的挑战。如何应对新时代给企业带来的挑战?CTR(央视市场研究)副总裁田涛认为,实时动态的研究和具有洞察力的分析,是处于新商业时代的企业进行决策的出发点。

在全行业研究方面,来自CTR的见解,一向观点独到而且分析深刻。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CTR不仅给业界带来了丰富的支持资源,而且得到行业内的一致好评。不过,CTR却一直低调地隐藏在喧嚣背后,不被行外大众所熟知。

6月3日,CTR副总裁田涛受邀接受了《互联网周刊》的专访,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商业形态,与传统商业之间的较量阐发了自己的看法,并结合CTR与行业现在的发展情况,从历史和现实层面,对新时代的整个行业走势进行了深入剖析。

记者:当下,整个商业环境的变化,让企业与用户变得无限贴近,无论是空间距离还是心灵距离,其本质、形态、需求等多方面,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请结合CTR的经验谈谈。

田涛:当前,消费者的价值观快速变化,推动着整个社会形态发生变化。不论从外部情况,还是内部变化来看,影响都已显现出来。全球化的压力,逐步渗透到行业内部,通过传媒发挥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一种和谐的传媒生态,加强多元互动,促进新商业价值观的传递。

与一些人不同,我不认为电视会消亡。在可见的未来,互联网成为主流工具是毫不逊色的,但要成为品牌传播平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移动互联网接触时间与电视相比,实力还很弱小。如何实现碎片化形态下的品牌传播?这是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每一个媒体都有一个生命周期,电视确实需要自救,但是近来的世界杯版权限制、芒果娱乐节目版权限制等,都是不符合潮流的。不过,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出于资源向不可控网络平台转移的担忧。

未来商业资源的流动,需要可控、可运作。以湖南台的芒果为例,其目标就是希望能有一个自主可控的平台,虽然现在还很弱小。至于说,反向的情况会否出现?例如一些有价值的头部的互联网平台,反控一个电视机构,这主要还是受限于政策。

记者:互联网与传统电视是否分别在新商业营销方面各占部分优势?

田涛:确实是这样。互联网的某些强势,在电视一方看来,仍然很弱势。互联网作为一个品牌传播平台,仍有一定距离。虽说互联网“针尖对麦芒”的精准传播,技术水平很高,但是是否能够在准确对接的前提下,保证覆盖完整,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及广大农村地区,而这些地区是传统电视的一大主力市场。

首先,互联网与电视相比,电视的规模仍然占据优势,互联网需要谨慎一些。对于互联网来说,品牌主有个疑问是:我投的广告去哪儿了?怎么连我自己都没看见过?效果怎么验证?这个问题,源自于互联网上普遍存在着“散”、“乱”、完全碎片化等劣势,这是它之所以达不到品牌规模化效应的原因。

另外,业界公认、通行的监测标准,在互联网上仍然缺失,跨平台、跨终端的标准就更谈不上。对于品牌企业主来说,投资回报率,即ROI也无法完全保证。

我认为,在新商业时代,各种媒体与企业之间都将是共荣共生,而不是谁消灭谁的零和博弈。对于互联网来说,原创内容的制作仍然是短板,尽管已经有一些探索,但是从量上看,与电视仍然无法相比。

记者:如何从社会转型或更大的历史背景下,来看待品牌企业主、消费者的观念变化,以及整个营销链条的变化?

田涛:互联网对产业的贡献在于,它打破了原先的平衡。以往的营销活动,大多都是研究广告主自身的传播诉求进而触达消费者,互联网出现之后,消费者的话语权分量加重,以往只有传统品牌主才能获得的主动权,现在消费者也一样具有,这是快速变化的价值观带来的。

消费者价值观变化,不仅体现在传播上,还有生活形态。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消费者的注意力从电视转移到PC端,现在又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但是移动端在兑现广告流量上存在有问题,与工具平台的普及程度不相称,所以说移动端作为品牌传播平台的能力还较弱。如何在移动端兑现流量价值,需要深入研究。

我认为,未来多屏之间的融合互动,将成为主流。移动端的形态属性,将逐渐变得模糊,数字化的营销形态将不再局限于一种终端。

记者:对于互联网营销以及移动互联网营销,您怎么看待品牌广告的效果评估以及相比传统营销模式的关键差异?

田涛:第一,PC互联网端以及移动端对品牌的塑造,目前仍很不充分,其聚焦点局限于购物、娱乐这些。像京东红包、微信红包等,虽然增长很快,也绑定了部分消费者信息,但作为品牌传播的一些基础并不具备。

第二,用什么标准判断品牌广告效果?电视已经相对成熟。互联网怎么办?CTR对电视的传播效果是可以标准量化的,互联网上的效果,却没有实际的监测方案,需要业界一起来推动统一的评估标准。也许人们会提到大数据,但它的效果仍然很有争议。

从广告投放现状来看,药品、酒类等在传统媒体的投放非常稳定的行业,现在的比值也在下降,因为传播效果下降了。由于互联网媒体尚无标准的反馈机制,品牌广告主当下面临两难境地。

从效果监测来看,互联网监测还不够成熟,而且相互之间不具有可交换的、通行的货币评价体系。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监测已经非常完善,能够全面覆盖和比较研究;传统媒体的可监测性,是建立在一致的行业标准之上,通过产品及服务品质来争夺市场,这些需要互联网行业借鉴。

第三,我们认为,“过去的品牌都致力于成为一只狼,占领消费者内心;现在大家都努力成为一只羊,陪伴消费者。”这是传统媒体及相关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

从长远来看,未来,广告公司一定会消亡。过去帮助品牌主管理消费者注意力的广告公司,最后都会演变成行动力管理公司,成为品牌主达成目标的市场助手。这是营销服务商及相关研究机构需要注意的。

记者:像小米、乐视这样的企业,它们从创业开始的经营理念、传播策略就完全脱离了传统,而是通过纯粹互联网的方式,与消费者产生关联,先把自己当成媒体,然后再做产品推广。您认为,这一类企业对于新的业态产生了哪些影响?

田涛:小米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是小米的成功模式能否复制?这与雷军本人的风格、年代、产品时机有相关性。小米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这是很多企业所不具备的,所以它的普遍性意义是值得怀疑的。不过,他所奉行的互联网思维,应该能够启发一部分企业。

如果企业想应用“小米”模式,传播的碎片、价值的碎片,将导致品牌营销的探索成本非常高。业界需要有一个可普世的、成熟的、复制的价值模式,以降低探索成本。

乐视模式,对电视形成巨大挑战。内容、终端、渠道还有入口,占据上游位置,把互联网思维引入传统的内容产业,但是大环境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影视剧和娱乐内容,还有新闻,共三大板块。乐视能够操作的是前两个领域,但是制约阻力是新闻。目前,新闻对电视贡献的收入比重在三成以上。现有的机制体制之下,企业要进入新闻领域,政策制约明显。

受到同质化媒体竞争、跨媒体竞争、剧集资源方面的限制,内容也会是乐视的短板。未来传统媒体必然会统一行动,对互联网媒体的版权授权进行限制,相关互联网企业需要做好准备。

记者:能否谈一下您进入CTR15年时间中,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田涛:我最初来到这个企业,这里只是一个不知名的调查中心,后来要实现发展,也经历了很多挑战。目前,CTR已经从一个纯粹的国有企业,转型为中外合资,规模也从最初只有几百万,发展到现在几个亿。对于我个人来说,心里很振奋,能够与企业、与行业一起成长,让企业成为知名品牌、获得业界普遍认可,我感觉很高兴。

比较明确的是,传统的研究公司未来一定没有空间,如何实现转变?CTR过去所做的都是“注意力”广告模式,以新闻联播后焦点访谈前的那一段时间为典型;但是互联网时代,广告主要求消费者通过广告体验、接触,并实现购买行动,从“注意力”转向了“行动力”。未来,我们要从一个传统的营销服务企业转型为信息化的营销咨询企业,阻力将来自于不同行业。

记者:近来,BAT已经将业务延伸进入电视领域,传统电视也在往互联网靠近,除了政策之外,互联网公司介入电视业还有无其他障碍?

田涛:不谈政策制约的条件下,未来趋势可能是好的。但是,在政策因素无法不谈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现实地看待问题。

从市场份额来看,传统电视广告的份额越来越小,费用却逐年增加,这就倒逼着它向着内容、渠道和平台建设方面发力,央视的CNTV、湖南台的芒果TV就是例子。对于变革中的电视来说,从上往下、从下往上的通道都是有的。

记者:能否谈谈CTR在未来的主要定位和发展战略?

田涛: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心态的问题。CTR之所以有这样的市场份额,主要是能够始终立足于第三方的位置,这也是CTR所一直秉持的宗旨。

未来,CTR希望通过与媒体加强合作、开展各种活动,为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营销行业提供资源支持。目前,CTR必须要转换自身角色,发挥企业、媒体和研究公司各方的聚合优势,从传统的营销研究机构转变为为企业提供整合资源支持的服务商。CTR需要“换一种活法”,这也是我们自身突破发展瓶颈的一种方式。

对互联网营销的看法范文第8篇

在《4G革命:无线新时代》中,斯奈德旨在探讨4G通信对商业、组织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迭代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与其说,我们期待他会给出哪些具体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倒不如认清他是在向管理者启蒙与引领――为什么4G会对企业产生超乎想象的改变,怎样选择正确的无线应用技术,如何识别无线技术创新带来的契机,以及未来移动市场究竟是怎样的?

四年前,该书首次出版,在国内分别在2011年、2014年被引进和再版。这意味着,它与美国4G的推出几乎是同步的,同样属于“且行且摸索”阶段;而对于国内4G建设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先进(经验)的,在不少地方却又是滞后的。原因很简单,在点上,它无力兼顾中国的国情;在面上,它又无法预见Wifi的反扑。所以,《4G革命》的尴尬在于,当国人吐槽4G的本质仍是2G,用户体验成短板,网速还不如中国联通的3G时,在它的祖国,美国用户发现随处可见的免费WiFi网络和4G的杀手级应用缺失,令他们很难找到理由去消费4G,到头来竟成了他们令全世界4G用户羡慕的“最幸福的烦恼”――4G流量根本用不完。

眼前的局面或许连电信运营商都始料未及。期许下的4G能带来变革,未曾想,最有可能被WiFi先革了命。以美国为例,四大运营商Verizon、AT&T、T-Mobile和Sprint,将4G信号几乎覆盖了美国人口的97%,4G用户数量也十分可观,但他们猛然发现,原来世界上最快、最大的网络却是大家用自己的一个个路由器共同搭建起来的。它建设成本低廉,用户又不必为频谱付费,也就是说,Wifi的广泛使用顿时让4G英雄无用武之地。来自美国思科的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三分之一的智能手机数据流量经由Wifi路由器处理,预计到2017年将升至50%,甚至更高。现在这一大趋势在平板电脑上体现得更突出,目前超过三分之二的平板电脑只通过Wifi接入互联网。好比斯奈德在书中借由4G技术提醒管理者要思考移动市场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同样的,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他们得重新评估4G网络的上行压力和警惕又一次被互联网公司“过顶传球”(OTT)。

所谓“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在斯奈德写作《4G革命》的事情上也是如此。身为美国决策战略国际公司CEO、沃顿商学院的高级研究员,斯科特・斯奈德在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宽带和电子商务等领域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咨询经验。他较早地洞察到“移动互联+”所产生的创新驱动力,例如,他在书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系统阐述了十大因素:快闪族、隐私和安全、无缝对接、识别设备、嵌入的力量、Z一代、生物融合、公司的消亡、低端革命和管制无线生态系统。至此,斯奈德向我们展示了理解未来的框架,只不过有一点是他没考虑周全的,其实在通往移动互联网的道路上,路径不光只有4G且4G也不是主要的选择。

另外,以一本13余万字的书来阐述无线技术革命对诸多方面的变化,而且还得从理论到实践,就篇幅来说必然“难以承受之重”,其结果往往是点到为止、浅尝辄止。但就核心观点来看,斯奈德基本提到了移动互联的基本特征,譬如便携设备的随身随带、在线状态的随时随地、客户需求的随时随刻和服务提供的随叫随到。而斯奈德对移动互联时代下企业管理的一些看法与拉里・韦伯《无处不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管理面临的变革与挑战》不谋而合,后者认为互联网已将企业与用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影响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成功的社交企业将随着社交能力的拓展形成一种综合的数字战略。这种战略不是在一个角落的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制定并自上而下地实施的;相反,它会自下而上地流动并在整个企业平行推广,更讲求开放、透明、互动与对话。

事实上,自斯奈德写完《4G革命》之后,有关描述移动互联时代趋势的著作是层出不穷。除前面提到过的《移动浪潮》《决战第三屏》等之外,还有像村清行的《移动互联时代的商机》、肖震的《掘金微时代:移动互联下的生存与制胜指南》、丹・S・肯尼迪的《终极营销:移动互联时代的精准营销策略》、胡世良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与变革》、沈拓的《不一样的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保罗・斯盖尔敦的《移动就是一切》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移动互联的大势所趋、全面来袭几乎已成共识,只是他们并不关心背后的技术支持究竟是Wifi还是4G,这就好比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围城》一书的作者钱钟书所说的:“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在这个意义上,斯科特・斯奈德的《4G革命》其实只写对了一半:无线引爆革命,而4G有可能被革命。

【 延伸阅读 】

4G是技术还是革命

随着4G技术的到来,企业将以一种新的方式理解移动通信技术,而不仅仅将其作为提高生产率的一种手段。无线技术革命甚至可能产生比互联网革命更大的影响。在本书中,无线技术专家和情景规划师斯科特・斯奈德帮助你为4G革命做好准备。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与营销新规则

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步深入,企业如何面对?本书揭示了移动互联网如何改变了营销和企业运营的规则,系统总结了移动互联网商业及新营销。介绍了各种不同的移动互联网商业应用,并对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移动互联网给出了具体的指导。书中涉及移动互联网商业规则、移动营销策略、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方法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