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商业零售模式

新商业零售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商业零售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商业零售模式范文第1篇

商业区的概念

交易区或称服务区的概念在商业房地产分析中远比在其它房地产类型中重要的多,可以说它是商业房地产产唯一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分析因素。

商业区一般定义为一定的地理范围(行政区域),在该范围内存在一定比例顾客,使商业零售中心正常业务得以维持。商业区的范围由该商业房地产的类型、规模、业态、周围竞争对手状况、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因素所决定,它的边界不一定规则,理想状况是同心圆,实际上则不一定,许多自然地物、道路等都可能成为其边界。界定范围之后需要收集不同服务圈层里的人口规模、居民户数、平均家庭收入、人均收入等数据,这些数据是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

除了要定义商业区以外,了解销售收入的来源也很重要。特定产品或特定服务的所谓“可解释销售收入”指的是来自于该产品区域服务区所在地顾客所买的销售收入。外部收入指的是来自于该产品区或服务区以外的顾客购买的销售收入。收入项指的是产品区或服务区内顾客在其它服务区购买的花费。假定商业零售业顾客并不总是在一个地点或者总在距离最近的地方购物,相反,他们有时会到其它服务区采购。那么,一个地区的流失项就会成为其它服务区的外部收入。调整后的可解释收入到底是净流失(负值)还是净外部收入(正值),要依据所分析的产品类型,所研究的商店的吸引力,所考察的商店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它业务活动的距离远近而定。为了最终得出一地区内对某一地理位置的潜在需求,通常需要计算出服务区或子市场对商业房地产的净值。

确定商业房地产服务区的方法

有四种方法来分析、定义商业区。它们是顾客流量法、人口/支出方法、顾客识别法、驱车时间法。

顾客流量法该方法的基础是计算交通流量,其中多大比例在商店之前停留,进入商店的顾客中有多少人购买了货物。房地产分析中,交通流量指的是车流量或步行的人数,具体选择哪一种要根据商业房地产的类型而定。一些独立的商业零售商店可能关注的是车流量,因为他们更关心过往的车辆中在商店停留的比例。所有在店门口停留的车辆实际上就是潜在的顾客。但是对于位于条形商铺中心或大型商场的商业零售商来说,关注的焦点就不同于前者。对他们来说,停留车辆中只有一部分顾客会最终经过他们的商店,而这些顾客中只有一部分会进入店内。所以,这部分商业零售商关注的就是步行人数(经过他们商店的人数),而不是车流量。这一方法可以为下面的问题提供答案:如何计算维持生意所必须的最小交通流量,或者给定了交通流量之后,如何计算潜在的业务量。

如果经过某一处的实际交通量等于或大于所需的交通量,则说明该服务区有足够的需求可以带来所需要的每平方米的销售收入。实际上,服务区就成了交通往来进出的一个地理区域(始发地和目的地)。

上面的方法还可以加以改进,要做的就是将该地区的变化趋势考虑进去,以判断交通流量可能缩减,增加还是保持不变。该方法还可以反向使用,即已知目前的交通流量,进而判断改为之每平方米潜在的销售收入。

采用驱车时间确定商圈,最重要的是要获取切实可行的数据,需要进行的调查工作包括:对周边可行的交通路线进行调查,对于各个交通路线的利用情况,车流平均速度,平均使用量进行调查;对可能前往商业区的人群进行调查,确定出行主要采用的交通工具,平均行驶速度和时间。

人口/支出法该方法识别出了维持生意所需要的商业区的大小。首先,它要计算出现有的和潜在的适用某一特定用途的空间中维持业务发展所必需的人数。根据人口密度,就可以确定具体的商业区。

该方法也可以反向使用,在给定人口数量之后,计算某服务区或者子市场的潜在销售额。

顾客识别法该方法根据现有顾客的位置识别一个商店的商业区,主要大信息获取渠道包括销售点信息(掌握顾客地址或邮编)和顾客调查(当顾客进入商店时采访他们)等。根据掌握的信息在地图上标出相应的区域,判断其中哪些属于商业区。

还可以对给竞争对手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另外,也可以根据商业区内不同的产品类型,或者销售量层次进行分解分析。

驱车时间法这一方法建立的基础是中心地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区(范围)受人们为了购买货物而愿意出行的距离的影响。从某一商业零售商的角度来看,商业区的界定以及商业区内潜在需求的估算是最重要的。这一方法确认了地理意义上的交易,从而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缺口)的分析就可以确定维持某一服务所必须的商业区的大小。

该方法也可以反向使用,用以决定一店址的商品区面积多大才能带来所需的每平方米的销售额,以及该服务区的驱车时间。可行性问题因而变成了顾客是否愿意跑这么远购买商品。

商业区缺口分析和重力模型

商业区内商业房地产市场中的缺口计算可以按下面的步骤完成:

需求=商业区人口×人均购物支出额

供给=竞争商商店面积×每平方米的年收入(平均销售收入)

重力模型是唯一可以同时分析需求(目标顾客的支出)和供给(现有的商业房地产或竞争)状况的分析工具,正因为如此使它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如果知道了顾客总支出(某一地区),就可以预测所有商业房地产(包括即将开业的新商店)的年销售收入。商业零售模型被称作“生产约束”的模型,因为所有商店的总收入必须等于(已知)顾客的支出总额。基本上,该模型对某一人口群顾客可能消费在商业零售店商品上的金额给定了概率。这种概率可以通过每个竞争商店对顾客的相对吸引程度(一般是面积大小)进行加权调整。这时就不必考虑商业区的界定,因为随着距离的增加,顾客的消费指出呈指数化递减趋势。

为了计算商业房地产重力模型,首先需要知道根据人口资料或者群组划分的顾客对某一商品的总支出额,新商店的位置,面积,现有的竞争者以及顾客所在地和目的地(商业房地产)的距离。该模型可以预测每个商铺的年销售额,也可以预测新商铺的年销售情况。同时还可以预测新商铺对现有商铺的影响(即新商店可能瓜分的业务量大小)。尽管重力模型问世时间已经不算太短,但是在GIS(地图绘制软件)发明之前由于它的实施难度太大而没有被广泛的应用到市场分析中去。

影响商业房地产投资的其他重要因素

商业房地产市场之所以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是因为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当地的供给和需求因素。由于这一点,了解地方经济结构就显得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地址、人口以及整个区域的商业零售环境。

地方区域特点

地方区域涵盖的范围包括整个社区或城市,商业零售市场就是围绕这些区域建立起来的。下面将讨论具体的位置特征如商业房地产周围的商业区,城市增长模式(它对选址)的影响等等。

增长模式。商业零售业的趋势随着人口的移动和收入的集中程度变动,同时商业房地产的用途也要依赖自身所处的位置而定,所以,增长模式影响了商业房地产的用途。如果商业零售商的业务在增长,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增长的方式偏离了其所在的位置,商业零售商就必须依靠现有商业区的稳定性来维持业务的发展,而不能舍本逐末。

地点因素。商业房地产的成功很大部分要依赖于该地点对顾客的便利性。其中,视觉效果,停车场设施,以及是否能方便进入该区域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当地人口特点。一个地区的居民可能是预测商业房地产项目是否会获取成功的风向标。用来估计一个地区顾客基础的信息类型包括人口数据和支出模式——该地区有多少人口,他们手中有多少钱,他们的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人口统计数据资料。有关人口(目标顾客群)性质和特点的信息在分析商业房地产服务和商业零售空间的需求时是很重要的。和其他居住收益型物业一样,对商业零售商品的需求,以及由此引致的对商业房地产的需求和人口的规模、年龄层次、教育水平、种族构成和人口分布密切相关。

商业房地产的销售不仅直接受到人们居住位置的影响,而且还受他们就业所在地和收入分布的影响。虽然从理论上说,人口的消费和商业零售产品和服务的购买直接相关,但是,实际上要受到产品或服务“需求弹性”的影响。例如,杂货的消费对收入缺乏弹性。这就意味着不管收入多少,人们购买的杂货数量一般不会改变太多。另一方面,家用电器对收入富于弹性,收入越高,人们购买的就越多。

商业房地产的用户通常对商业区都有一个标准,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水平的一定数量的人。如果某一区域人均收入水平太低,商业零售用户就需要较大的服务区来弥补,或者改选其他的位置。

支出模式。花费在商业零售商产品上的收入比例以及商业零售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例是判断潜在需求的关键因素。支出模式是分析人员得以将人口、收入、销售数字转换为每平方米销售的金额加以分析,他可能是用市场中的人民币额表示或者以收入或销售比例表示。

地区商业房地产环境特点

掌握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可以使对新商业房地产的发展前景预测更为准确可靠。要评估该地区的经济环境,必须要考虑以下的因素:

竞争性。对于商业零售商来说,竞争是无法避免的。商业零售商经常根据地区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或者竞争对手吸引业务的情况来评估某一位置的选址可行性。但是,过度的竞争就会驱使每平方米的销售收入低于可接受的水平之下。

市场份额。商业房地产的市场份额指的是某一竞争对手瓜分的商业房地产目录中总收入的比例。虽然单独的市场份额数据不会被用来决定一个项目的可行性。但是一旦某一商业房地产已经建成,它的市场份额就会决定它的存在价值。

生意创造器。这里创造器指的使一种方法,可以将生意吸引到某个地方。例如,一家大型商业零售商店就可能是这样的创造器,它的存在给其他的商业零售店带来了顾客。同样,一家电影院可能是当地众多餐馆的生意创造器,因为它给这些餐馆带来了潜在的顾客。

新商业零售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房地产 投资 商业区分析

商业区的确定

商业区的概念

交易区或称服务区的概念在商业房地产分析中远比在其它房地产类型中重要的多,可以说它是商业房地产产唯一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分析因素。

商业区一般定义为一定的地理范围(行政区域),在该范围内存在一定比例顾客,使商业零售中心正常业务得以维持。商业区的范围由该商业房地产的类型、规模、业态、周围竞争对手状况、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因素所决定,它的边界不一定规则,理想状况是同心圆,实际上则不一定,许多自然地物、道路等都可能成为其边界。界定范围之后需要收集不同服务圈层里的人口规模、居民户数、平均家庭收入、人均收入等数据,这些数据是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

除了要定义商业区以外,了解销售收入的来源也很重要。特定产品或特定服务的所谓“可解释销售收入”指的是来自于该产品区域服务区所在地顾客所买的销售收入。外部收入指的是来自于该产品区或服务区以外的顾客购买的销售收入。收入项指的是产品区或服务区内顾客在其它服务区购买的花费。假定商业零售业顾客并不总是在一个地点或者总在距离最近的地方购物,相反,他们有时会到其它服务区采购。那么,一个地区的流失项就会成为其它服务区的外部收入。调整后的可解释收入到底是净流失(负值)还是净外部收入(正值),要依据所分析的产品类型,所研究的商店的吸引力,所考察的商店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它业务活动的距离远近而定。为了最终得出一地区内对某一地理位置的潜在需求,通常需要计算出服务区或子市场对商业房地产的净值。

确定商业房地产服务区的方法

有四种方法来分析、定义商业区。它们是顾客流量法、人口/支出方法、顾客识别法、驱车时间法。

顾客流量法 该方法的基础是计算交通流量,其中多大比例在商店之前停留,进入商店的顾客中有多少人购买了货物。房地产分析中,交通流量指的是车流量或步行的人数,具体选择哪一种要根据商业房地产的类型而定。一些独立的商业零售商店可能关注的是车流量,因为他们更关心过往的车辆中在商店停留的比例。所有在店门口停留的车辆实际上就是潜在的顾客。但是对于位于条形商铺中心或大型商场的商业零售商来说,关注的焦点就不同于前者。对他们来说,停留车辆中只有一部分顾客会最终经过他们的商店,而这些顾客中只有一部分会进入店内。所以,这部分商业零售商关注的就是步行人数(经过他们商店的人数),而不是车流量。这一方法可以为下面的问题提供答案:如何计算维持生意所必须的最小交通流量,或者给定了交通流量之后,如何计算潜在的业务量。

如果经过某一处的实际交通量等于或大于所需的交通量,则说明该服务区有足够的需求可以带来所需要的每平方米的销售收入。实际上,服务区就成了交通往来进出的一个地理区域(始发地和目的地)。

上面的方法还可以加以改进,要做的就是将该地区的变化趋势考虑进去,以判断交通流量可能缩减,增加还是保持不变。该方法还可以反向使用,即已知目前的交通流量,进而判断改为之每平方米潜在的销售收入。

采用驱车时间确定商圈,最重要的是要获取切实可行的数据,需要进行的调查工作包括:对周边可行的交通路线进行调查,对于各个交通路线的利用情况,车流平均速度,平均使用量进行调查;对可能前往商业区的人群进行调查,确定出行主要采用的交通工具,平均行驶速度和时间。

人口/支出法 该方法识别出了维持生意所需要的商业区的大小。首先,它要计算出现有的和潜在的适用某一特定用途的空间中维持业务发展所必需的人数。根据人口密度,就可以确定具体的商业区。

该方法也可以反向使用,在给定人口数量之后,计算某服务区或者子市场的潜在销售额。

顾客识别法 该方法根据现有顾客的位置识别一个商店的商业区,主要大信息获取渠道包括销售点信息(掌握顾客地址或邮编)和顾客调查(当顾客进入商店时采访他们)等。根据掌握的信息在地图上标出相应的区域,判断其中哪些属于商业区。

还可以对给竞争对手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另外,也可以根据商业区内不同的产品类型,或者销售量层次进行分解分析。

驱车时间法 这一方法建立的基础是中心地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区(范围)受人们为了购买货物而愿意出行的距离的影响。从某一商业零售商的角度来看,商业区的界定以及商业区内潜在需求的估算是最重要的。这一方法确认了地理意义上的交易,从而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缺口)的分析就可以确定维持某一服务所必须的商业区的大小。

该方法也可以反向使用,用以决定一店址的商品区面积多大才能带来所需的每平方米的销售额,以及该服务区的驱车时间。可行性问题因而变成了顾客是否愿意跑这么远购买商品。

商业区缺口分析和重力模型

商业区内商业房地产市场中的缺口计算可以按下面的步骤完成:

需求=商业区人口×人均购物支出额

供给=竞争商商店面积×每平方米的年收入(平均销售收入)

重力模型是唯一可以同时分析需求(目标顾客的支出)和供给(现有的商业房地产或竞争)状况的分析工具,正因为如此使它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如果知道了顾客总支出(某一地区),就可以预测所有商业房地产(包括即将开业的新商店)的年销售收入。商业零售模型被称作“生产约束”的模型,因为所有商店的总收入必须等于(已知)顾客的支出总额。基本上,该模型对某一人口群顾客可能消费在商业零售店商品上的金额给定了概率。这种概率可以通过每个竞争商店对顾客的相对吸引程度(一般是面积大小)进行加权调整。这时就不必考虑商业区的界定,因为随着距离的增加,顾客的消费指出呈指数化递减趋势。

为了计算商业房地产重力模型,首先需要知道根据人口资料或者群组划分的顾客对某一商品的总支出额,新商店的位置,面积,现有的竞争者以及顾客所在地和目的地(商业房地产)的距离。该模型可以预测每个商铺的年销售额,也可以预测新商铺的年销售情况。同时还可以预测新商铺对现有商铺的影响(即新商店可能瓜分的业务量大小)。尽管重力模型问世时间已经不算太短,但是在GIS(地图绘制软件)发明之前由于它的实施难度太大而没有被广泛的应用到市场分析中去。

影响商业房地产投资的其他重要因素

商业房地产市场之所以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是因为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当地的供给和需求因素。由于这一点,了解地方经济结构就显得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地址、人口以及整个区域的商业零售环境。

地方区域特点

地方区域涵盖的范围包括整个社区或城市,商业零售市场就是围绕这些区域建立起来的。下面将讨论具体的位置特征如商业房地产周围的商业区,城市增长模式(它对选址)的影响等等。

增长模式。商业零售业的趋势随着人口的移动和收入的集中程度变动,同时商业房地产的用途也要依赖自身所处的位置而定,所以,增长模式影响了商业房地产的用途。如果商业零售商的业务在增长,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增长的方式偏离了其所在的位置,商业零售商就必须依靠现有商业区的稳定性来维持业务的发展,而不能舍本逐末。

地点因素。商业房地产的成功很大部分要依赖于该地点对顾客的便利性。其中,视觉效果,停车场设施,以及是否能方便进入该区域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当地人口特点。一个地区的居民可能是预测商业房地产项目是否会获取成功的风向标。用来估计一个地区顾客基础的信息类型包括人口数据和支出模式――该地区有多少人口,他们手中有多少钱,他们的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人口统计数据资料。有关人口(目标顾客群)性质和特点的信息在分析商业房地产服务和商业零售空间的需求时是很重要的。和其他居住收益型物业一样,对商业零售商品的需求,以及由此引致的对商业房地产的需求和人口的规模、年龄层次、教育水平、种族构成和人口分布密切相关。

商业房地产的销售不仅直接受到人们居住位置的影响,而且还受他们就业所在地和收入分布的影响。虽然从理论上说,人口的消费和商业零售产品和服务的购买直接相关,但是,实际上要受到产品或服务“需求弹性”的影响。例如,杂货的消费对收入缺乏弹性。这就意味着不管收入多少,人们购买的杂货数量一般不会改变太多。另一方面,家用电器对收入富于弹性,收入越高,人们购买的就越多。

商业房地产的用户通常对商业区都有一个标准,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水平的一定数量的人。如果某一区域人均收入水平太低,商业零售用户就需要较大的服务区来弥补,或者改选其他的位置。

支出模式。花费在商业零售商产品上的收入比例以及商业零售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例是判断潜在需求的关键因素。支出模式是分析人员得以将人口、收入、销售数字转换为每平方米销售的金额加以分析,他可能是用市场中的人民币额表示或者以收入或销售比例表示。

地区商业房地产环境特点

掌握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可以使对新商业房地产的发展前景预测更为准确可靠。要评估该地区的经济环境,必须要考虑以下的因素:

竞争性。对于商业零售商来说,竞争是无法避免的。商业零售商经常根据地区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或者竞争对手吸引业务的情况来评估某一位置的选址可行性。但是,过度的竞争就会驱使每平方米的销售收入低于可接受的水平之下。

市场份额。商业房地产的市场份额指的是某一竞争对手瓜分的商业房地产目录中总收入的比例。虽然单独的市场份额数据不会被用来决定一个项目的可行性。但是一旦某一商业房地产已经建成,它的市场份额就会决定它的存在价值。

生意创造器。这里创造器指的使一种方法,可以将生意吸引到某个地方。例如,一家大型商业零售商店就可能是这样的创造器,它的存在给其他的商业零售店带来了顾客。同样,一家电影院可能是当地众多餐馆的生意创造器,因为它给这些餐馆带来了潜在的顾客。

新商业零售模式范文第3篇

从今年前三季度零售上市公司的业绩看,营业收入增长放缓,净利润出现下滑,整体赢利能力下降。零售业必将面对的一个现实是:高速增长的时代正在远去。

营业收入增速放缓

据东莞证券报告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商业零售行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870.74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1个百分点。如果从单季看,今年第三季度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583.34亿元,环比增长近3%。

其中,百货零售行业收入增速下滑较大,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34.78亿元,同比增长9.93%,增速同比大幅下滑14.27个百分点。

超市零售实现营业收入838.59亿元,同比增长近8%,增速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专营零售实现营业收入1688.76亿元,同比增长约17%,增速同比下降接近10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前三季度商业零售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低于去年同期,且增速进一步放缓。而百货零售的收入环比基本持平,超市和专营子行业的收入环比小幅增长,黄金珠宝行业的环比增幅相对大些。

收入放缓,与销量受到电商冲击有关。今年以来,在消费品市场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高租金、高人力成本以及新一代消费者追求网络购物体验的热情前所未有地挑战着中国连锁业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销售不景气在所难免。

净利润逐季下滑

在收入放缓的情况下,零售行业的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

东莞证券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商业零售行业共实现净利润134.83亿元,同比下降15%。这是该行业自2005年之后首次出现业绩负增长情况,而去年同期净利润的同比增幅达三成。

若从单季看,今年第三季度行业实现净利润33.46亿元,环比下降21%。这表明,今年以来业绩正在逐季下降。

不过,各个零售子行业的业绩表现不尽相同。

其中,百货业的表现相对较好,实现净利润63.92亿元,同比增长8%;超市零售实现净利润16.76亿元,同比下降22%;专营零售实现净利润39.81亿元,同比下降37%。

也就是说,今年前三季度除百货业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外,其余子行业的净利润均同比大幅度下降。其中,专营的净利润同比降幅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同是百货业,各家上市公司的业绩也相差很大。

银座股份、大商股份和南京新百三家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都翻番。友好集团和汉商集团的净利增幅也超过五成。但也有十多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上海九百和东百集团业绩下滑都超过八成。

整体赢利能力下降

零售业的整体赢利能力如何呢?目前来看并不乐观,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都出现同比下滑。上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零售行业的整体毛利率为17.16%,同比下降0.72个百分点;净利率为2.96%,同比下降约1个百分点。

百货业还是表现最好的子行业,其整体毛利率接近20%,同比提升近1个百分点;净利率为4%,同比下降近0.2个百分点。

超市零售业整体毛利率为21.4%,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净利率为2.41%,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专营零售业整体毛利率为13.08%,同比下降2.22个百分点;净利率为2.3%,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从数据不难看出,今年前三季度商业零售业整体的赢利能力都在下降。其中,百货零售业的毛利率略有提升,净利率稍有下降,赢利能力相对稳定,这正是百货业前三季度净利润仍实现同比增长的原因。

新商业零售模式范文第4篇

拓展全新产业链?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果奶、可乐、碳酸饮料、八宝粥食品、茶饮料,乃至激活、启力等功能性饮料,到今天的格瓦斯,遵循着宗庆后所提出的“一、二、四、八”的产品开发模式,娃哈哈不断研发出新的产品。这些相继研发出的新品都借助了娃哈哈原有的产业和营销渠道优势,在果奶上的模式被成功复制。

但身为娃哈哈掌门人的中国首富宗庆后或许不愿意外界将其仅仅定义为饮料业霸主,面对饮料行业日趋微薄的利润,他一直在为娃哈哈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娃哈哈在近年来先后进入了童装、奶粉等儿童产品相关的领域,并在澳大利亚投资了养牛场,一直在致力于拓展产业链。

娃哈哈做商业地产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娃哈哈拟在杭州成立一个“娃哈哈美食城”的项目,但该项目最终因民间集资等一些敏感问题未获更大进展。在2010年,宗庆后提出进军商业地产的计划――在全国开100家购物广场。

在中国消费品行业,有一句话叫“渠道为王”,谁掌握了渠道,谁就是市场的胜利者。宗庆后说过:“当前商业零售业挤压利润的情况比较严重,特别是大的商超集团,垄断了大城市的大卖场,不断巧立名目,对制造商进行盘剥。”正是因为希望娃哈哈掌控渠道、发展自己的零售网络,2010年娃哈哈即与河南商丘市签署了投资总额约5亿元人民币建设娃哈哈交易大厦、娃哈哈生产基地的协议,欲通过自营超市或者“做业主”的方式,提高自己在商超渠道上的话语权。

当时,对于商业零售能否复制娃哈哈的成功的疑问,宗庆后曾信心十足地表示,商业零售的经营思路可以借鉴娃哈哈的经验,“靠缩短通路、节省每道环节打拼”。

商业地产再定位

两年多前,宗庆后高调宣布要在全国建100家购物中心。而如今,其运作策略已悄然变为“3-5年内开设100家精品商场”。有分析认为,在宗庆后最新的商业地产战略中,拿地自建正逐渐淡出,后期商业资源的整合和运营成为了娃哈哈商业地产的重头戏。

2012年6月,宗庆后率队远赴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招商,从300多家服装、箱包、鞋子、童装、化妆品、首饰等企业中反复挑选,成为200多个欧洲品牌的中国总。“通过这次考察,宗庆后坚定了自己的商业模式思路,即以引入欧洲二、三线品牌为主,辅以部分一线品牌。”娃哈哈高层人士曾透露。

2012年11月底,娃哈哈第一家欧洲精品商场娃欧商场正式开业。按照宗庆后的设想,未来将通过两种业态经营零售业:一种是在中国各主要城市开设娃哈哈欧洲精品商场,吸引欧洲厂商直接进驻开设专卖店;另一种是由娃哈哈作为欧洲品牌在华的总,吸引全国范围内的加盟商在各个城市设立加盟店。

据宗庆后介绍,娃哈哈开设娃欧商场的目的是希望扭转国内奢侈品价格奇高的消费现状,让大众也可以买到时尚的平价国外精品。

但娃欧商场开业后,却遭到消费者诸如“一个纯欧血统的商场,包括招牌、LOGO等所有的表现形象居然会这么土,比中国土著还要土”、“娃欧商场虽然声称销售的是欧洲精品,但整个商城档次并不高端,没有出彩之处;消费配套方面,餐饮和健身游玩的地方很少,消费体验不如前者”、“钱江新城就像一个孤岛,娃欧的位置更是孤岛中的孤岛”的种种质疑,并得到“中国首富做商场,你饮料卖得好,不等于商场做得好”的评价。

“起初可能不完美,但生意一旦做好了,滚雪球效应就会开始。第一家商城开出来后,渐渐形成规模,有了议价能力,这样就会形成规模优势,商品价格自然也会降下来。我们会逐步加大投入,资金并不是问题。”在娃哈哈公开的资料上,其对欧洲精品商场的风险有过这样的判断。

新商业零售模式范文第5篇

1.缺乏能够支撑和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大型零售企业,特别是缺乏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大的零售企业公司和企业集团。

2.盈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差。由于商业零售业普遍实行粗放型营销管理,集约化经营和管理水平不高,导致销售逐年下降。销售下降和无序的价格战,使本来就获利不高的企业在利润上进一步摊薄,甚至出现了商业零售企业增加速度远远高于社会购买力的增长速度、商场毛利水平增长远远低于职工收入水平增长的“一高一低”的倒挂现象。

3.传统大型百货业人员多,观念老化,商品档次低,历史包袱沉重,同业态之间在相同的商品品种、品牌、服务、价格等方面的相互拼杀竞销,使综合实力在内战中消耗。

4.现在的大中型百货商业企业,机制僵化,缺乏实质性的放开和开放的理念,没有切实可行的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制度等等。

中国入世,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被日益提上日程,而当前多数零售企业单纯靠拼原始服务与技能、推出豪华卖场或竞相降价来应对WTO的做法,难以适应新竞争形势。一些有胆识的商业企业家越来越认识到:国内商业企业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绝不能只停留在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发展新业态等原始的扩张和积累上,而必须要学习外企扩张竞争的经营之道,从中寻找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传统百货业而言,必须架构新百货业机制,完成从综合性经营向主题经营转变的过程,并向连锁经营迈进,不断摆脱传统百货业的桎梏,积极寻找市场新卖点、热卖点。

1.强化集中管理,实现五个统一,全面推进新百货主题经营。实行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依托的统一行政体制、逐级负责为标准的统一执行体制、进销分离为经营主题的统一经营体制,一级核算为强化管理的统一核算体制和统一考核体制,加速整合传统百货业,积极向新百货主题经营迈进。

2.提升市场延伸力,把企业规模做大。针对消费热点的转移,积极推进多层次多元化消费。在新百货理念下,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做大做强主业,细分市场和消费,努力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潜在货源,发展新业态,争取与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合作、加盟、联姻,使本土化大型新百货业由“加法级”增长方式变为“几何级”增长方式,缩短中国零售业做强做大的时间。

3.加大品牌商品的开发力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入世后,商业零售业的竞争一靠网络,二靠品牌。以开发、引进精品、名品和高科技含量的新品为市场开拓发展的主要目标,并下力量研制培养代表企业形象的自有品牌。

4.强化人力资源掌控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要建立一支熟悉WTO游戏运行规则和了解市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和职业经理人。这些除企业内自行培养外,还要积极向社会吸纳相关人才。打破国有企业多年形成的僵化的用人机制,创造优越的用人环境。

新商业零售模式范文第6篇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70-1.5

一、我国零售业物流的现状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面对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被称作是21世纪“第三利润泉”的物流业日益凸现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我国自八十年代初引进“物流”概念和理论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物流作为一个经济竞争力关键因素和影响众多领域发展的、巨大的潜在市场开始为各界广泛关注。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一度出现物流热,但是长期以来仍然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物流现状是落后的,基础是薄弱的。物流产业发展虽然正在引起全社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缺乏统一协调机制。纵观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绝大多数专业物流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经营阶段,规模小、水平低,而且服务项目有限,只能提供单项经营。物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我国物流业整体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零售业的物流问题是首当其冲的。零售业是目前中国业态变革最剧烈,同时也是物流变革需求最迫切的行业。目前,国外零售业的跨国公司经过多年的试探、等待,终于到了可以大举进军的时候。国际上50家最大零售企业2/3已进入中国,沃尔玛、家乐福已经扩大了在华的投资,一批新的国外零售业巨头也决定参加这块世界上最大市场的竞争。这些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使相关物流业快速起步。据统计,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量从2002年的200多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500多亿美元。目前,我国的零售业具备一定的优势,如:我国本土零售业具备门店的地理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占据农村市场的优势;企业文化的优势;甚至由政府支持的优势。但是我国的零售业企业在物流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如:我国的零售业企业商品存储周期过长,仓库设施简陋,常常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商品在由仓库运送到门店的过程中,由于多为人工操作搬运,会出现货物堆放错误,损坏或被盗;加之中国60%的卡车是敞篷的,所以对于一些鲜活商品无法达到保鲜作用等,从而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总的看来,我国企业的物流费用占GDP的近20%,而美国目前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少于GDP的10%。其中物流最重要的因素―仓储运输成本占制造业的30%―40%,占食品和鲜活商品的60%以上,占一些化工商品的70%―80%。这些因素一直困扰着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我国企业只有迅速发展连锁经营,提高物流技术发展完善的物流体系以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才能做大、做强,否则只能被淘汰出局。然而,我国的零售业在发展自我物流体系的同时也是向国际零售业借鉴经验的过程。

二、国外零售业物流成功典范--沃尔玛物流

沃尔玛物流配送业务的运作规则。沃尔玛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业绩,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拥有自己庞大的物流配送系统,并实施了严格有效的物流管理制度。这确保了公司在效率和成本方面的最大优势,也保证了公司顺利的扩张。

沃尔玛的配送中心运行完全实现了自动化。中心的每种商品都有条形码,由十几公里长的传送带传送商品,激光扫描和电脑追踪每件商品的储存位置及运送情况,每天能处理约20万箱的货物配送。每个配送中心24小时连续作业,商品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总计不超过48小时,每年处理的订单99%都正确无误。公司为了更好地进行配送工作,非常注意从自己企业的配送组织上加以完善,建立了自己的车队进行货物配送,以保证灵活性和为一线商店提供最好的服务。

沃尔玛的企业理念是:最低的成本,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配送系统点和顾客提供最迅速的服务,整个供应链“无缝”链接,顺畅运转。沃尔玛配送系统的成功,一方面是其完美的补货系统,另一方面是沃尔玛的供货可以直接进入配送信息系统.任何一个供货商都可以了解昨天,今天,上周,上个月和去年的销售情况,更具这些信息来决定生产,并预测未来,及时供应,降低产品的成本。此外,公司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配送业务管理的成功保证了沃尔玛公司从一个区域性连锁公司发展为全国性连锁甚至全球连锁,而且一直保持着高效率低成本,业绩不断增长,是公司成功的一个重要武器。总而言之,沃尔玛的配送系统是高效的、合理的、低成本而求服务水平高的。

沃尔玛物流管理系统的应用。先进的电子通讯系统对沃尔玛成长和成本控制功不可没,其电子信息通信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沃尔玛还是第一个发射和使用自有通信卫星的零售公司。沃尔玛正是借助了其强大而先进的电子系统在物流管理中建立QR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进行订货业务和付款通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发出订货明细清单和受理付款通知,提高订货速度和准确性节约相关事务作业成本。

RFID-沃尔玛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新武器。2003年6月19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零售业系统展览会”上,沃尔玛宣布将采用一项名为RFID的技术,以最终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条形码,成为第一个公布正式采用该技术时间表的企业。RFID是一种名叫“无线射频识别”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系统可以在一定距离之外对商品进行扫描,在不打开商品包装的情况下即准确识别箱内商品的规格与数量。因此,粘贴有RFID标签的商品只需在解读器电磁波覆盖范围内停留一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识别过程,而无需将整箱的商品拆开,再逐件扫描条形码,从而大大提高了货物的处理效率和准确率。

综上所述,沃尔玛的成功不在于其所处的行业类别,而在于它将传统与现代经营模式成功地结合在一起――e化传统企业,从而得以在新兴数码时代纵横驰骋、所向披靡。这家世界最大的零售商“不灭的神话”正是在高科技的鼎力支持下才得以实现的。

三、国外零售业带给我们的启示

除了美国的沃尔玛案例,还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国际零售业巨头的物流体系也值得我们学习。例如:法国家乐福和欧尚,德国麦德龙,美国普尔斯马特等。在他们的成功物流系统中我们不难发现的共同之处是――配送中心与物流信息化是零售业成功经营的强有力的后盾。我们的百强企业应该及早考虑如何在现有门店系统基础上,建立强大的总部数据管理中心,建立强大的中央清算和结算体系、中央运营报表体系,并面向零售终端体系、供应商(分销商)体系、物流服务体系实施信息化的一体化建设。“以订单驱动物流”,这是提高我国零售业采购及配送物流运营现代化水平的当务之急。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最大特征就在于现代物流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了极致,即所谓的“用信息取代库存”。商业零售业的现代化,是与科学技术现代化分不开的。沃尔玛之所以能够对如此众多的连锁店实行有效的管理,正是得益于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商业零售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刚刚起步,尽管许多商场配备了电子计算机,但由于没有形成网络,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我国商业零售业的管理技术水平,是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商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我国商业零售业要把发展科技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来抓,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应将现代科技广泛引入到经营管理之中,运用定量分析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大胆尝试网上跨国采购与销售,利用网上途径寻求商机,开拓市场,建立从粗放到集约的良好通道,实现与国际经济更高程度上的接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以连锁化、信息化和规模化为特征的零售业发展很快,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就销售额而言,零售业已超过制造、金融服务、信息等类型企业成为世界第一。其中连锁这个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应用是今天商品零售业能够发展到如此的规模的一个核心因素。我国发展连锁商业的时间不长,但已逐步成为商业零售业的一支主力军。近几年,连锁企业的销售增长均在50%以上,2003年中国100强连锁业实现销售额约3500亿元。门店总数达到20000个左右,连锁百强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以上。连锁企业逐步扩大的销售规模是连锁商业企业在供应链上的作用日益增大,并且对中国的流通现代化产生巨大的推动。连锁企业的实质是五个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标识、统一管理,而统一配送是连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新商业零售模式范文第7篇

“今年淘宝的交易额正好等于中国第17个省的GDP”,早在今年9月份的阿里巴巴第九届网商大会上,马云就如此表示。

尽管一万亿的数字普遍被认为存在一定的水分,而且只是淘宝平台上产生的交易费用而非淘宝本身的营收,但一家公司平台上的交易规模达到省级GDP规模,其对商家的管理、对交易规则和成本的调整,都会决定众多卖家的命运,并以此影响宏观经济。

“中国中小企业也就2700余万家,淘宝卖家就有600万家。淘宝对商家的管理就相当于是进行一个小的宏观调控,决定中小卖家的运命。”在李成东看来,拥有海量卖家和巨额成交额的淘宝对宏观经济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淘宝成社会化公司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此前曾报告称,淘宝网现有600多万职业卖家,淘宝网卖家每天停运或倒闭的数量近万。淘宝网网店经营者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客户投诉与淘宝处罚。

“阿里是做社会化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公关部总监杨磊磊对本报记者表示,“做好服务是最基本的,还有就是怎么样把社会资源集合分配好。我们做设施,让平台上的人更好。”

不过,多位淘宝网小卖家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和有实力的垂直B2C相比,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得不到流量支持、开店成本趋高。

淘宝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对平台上卖家的影响。庞大的线上消费,对上下游企业也产生影响。以服装制造业为例,长三角地区已出现大批为电商企业做定制和下游供应的企业,从纽扣、布料甚至包装等都有明晰分工,有的服装企业全产业链运行时间不超过15天。

而在物流配送方面,2011年我国快递业务营业网点达到6.4万处,从业人数超过70万,快递市场居世界第三位,达到700余亿元。淘宝网和淘宝商城(天猫前身)日包裹量超过800万,占中国快递业日处理包裹总量的60%。2012年上半年,淘宝日包裹量已超过1200万,“双十一”单日产生包裹7200万单。

由此产生的对社会就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IDC数据显示,2012年截至目前,淘宝和天猫创造的直接就业达到467.7万,拉动间接就业1333万。

不过电商观察员鲁振旺表示,淘宝的就业效益被夸大了,“600万卖家中,真正活跃的也就几十万家,物流有五六十万人是为它服务的,加上其他一些就业机会,大概也就两三百万人。”

网购促进内贸发展

中国社科院专家姜奇平认为,网购交易额一旦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就会越过临界点,呈现爆发之势,成为改变我国零售业格局的起点。

李成东对本报记者进一步表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是一个包含领域很广的概念,餐饮、工业消费品,甚至农业生产资料等都包括在内,而淘宝出售的主要是商业零售品,所以淘宝交易额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实际上在这个社会的商业零售额中占的比例要更高。线下零售业今年增长已经非常小,很多企业甚至是负增长。”

马云近期也曾表示,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务的本质,绝不是以前很多人理解的“虚拟经济”,电子商务是实实在在的新经济,是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传统实体经济完美融合的一种新经济模式,这种新经济模式能有效整合当下的现有资源,切实地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提升小企业全新的竞争实力,极大地提高社会整体效率。

而淘宝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延伸,也推动了网购模式的主流化。在今年的光棍节电商购物促销活动中,虽然长三角、珠三角省份继续引领消费,浙江省以单日超过22亿元的交易额排名全国首位,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分列2至5位。但当日,四川省以超过10.3亿元交易额紧随北京排名第六,显示中西部网购崛起之势。

新商业零售模式范文第8篇

我国零售业发展自身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规模偏小,集中度低;规范化水平偏低,没有建立起完善信息系统;业态功能不完善;我国零售商的竞争意识薄弱;我国零售业缺乏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所以,国外零售巨头进入我国商业零售业,不可避免地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冲击。

1、规模优势冲击。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普遍规模巨大。如沃尔玛,年销售额高达2400多亿美元,相当于我国零售总额的45%。可以说,不论何种业态,外资零售业都摒弃了单体规模简单扩大的模式。而我国本土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相对较小、网点布局不合理、定位趋同化的缺陷,在规模上远未形成全国连锁,在总体经营规模上与跨国集团有较大差距。

2、品牌优势冲击。外资零售企业对商品质量的严格把关为他们赢得了巨大的信誉,而且外资零售企业擅长将服务融入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不仅考虑眼前利益,更注重长远利益;不仅考虑既得利益,更注重潜在利益。

3、信息技术冲击。与国际零售企业巨头比,我国本土的零售企业差距最大的并非设备配备水平,而是我国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而就目前的零售企业而言,要提高连锁企业的规范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并向多业态、多领域发展,信息化是必备的先决条件。这就是我国零售企业投资事倍功半的重要原因。

4、业态形式冲击。目前,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市场所涉足的业态包括百货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几乎所有现代零售业态,但主要的形式还是集中在超市、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商场这些最有市场前景,并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业态。

5、扩张模式冲击。进入WTO时代,外资零售商的扩张手法呈现出多样化态势,购并、特许加盟等手法频频使用。几乎可以肯定,如今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扩张策略将转向对内资零售企业的收购和兼并,其结果将使外资零售业无论在总体规模和单体规模都迅速扩张。

二、我国零售企业应认清自己的处境

对待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首先我们必须认清两个基本的观念,然后认清自己与国外零售企业比所具有的优势。

(一)认清两个观念

1、全面开放不是全面放开,取消限制不是取消管理。全面开放和取消限制都是WTO层面的承诺,即国家对国家的、中央政府之间的承诺。这就为我国建立自上而下的行业和市场保护和管制措施留下了空间。所以,虽然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政策保护,但仍还可以受到地方政府、本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庇护。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市场的统一化程度提高,这种保护措施会失效。但目前来说,仍是一种有效限制外资零售业扩张的管制手段。

2、做大做强不等于盲目扩张。我国零售企业做大做强,必须要以做大为手段,做强为目的,切忌本末倒置。而在我国零售市场全面开放的大环境下,却有许多本土零售企业近年来极力扩张,这当中固然包含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因素,但也不排除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盲目扩张。如果企业片面追求扩大规模,反而会导致规模不经济。由于规模上得太快,投资成本提高;摊子铺得太大,管理难度加大,管理成本上升,最终使规模大的零售企业出现投资回报和单位经济效益下降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从观念上转变过来,不要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要在做强的基础上做大。

(二)我国零售企业与国外跨国零售企业相比较所具有的优势

1、政府为我国零售企业发展提供支持。我国取消了外资进入商业零售领域在地域、服务及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但并不是说他们可以自由进入,还存在行政审批的问题。在某些特殊商品的销售领域还有行业准入的许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国外零售企业的进入。

2、国内零售企业抢先占有稀缺资源。对于零售业来说,店铺位置是稀缺资源,又是决定零售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国内零售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占据了绝大部分好的店铺位置,这无疑是外资进入我国零售市场的一大障碍。

3、我国零售企业占有本土化优势。虽然,国外零售企业进入我国的时候,都很重视实施本土化经验原理,但由于文化、习俗、观念的不同,未能真正把握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文化、消费习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等,从而不能很好地把握本土化经营原理。

三、我国零售企业发展壮大的战略

全面开放后,我国零售企业可以向国外零售企业巨头学习先进经验,增强实力与之竞争,也可以学习国外的“走出去”战略,到海外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做大做强,与之竞争。规模经营是国外零售商制胜的法宝。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迅速扩张,关键在于有规模庞大的母公司作为后盾。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把企业做大做强,才有资格与国外零售商进行同一等级的较量。一方面,国内零售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组建企业集团,扩大企业规模,盘活企业资产存量,以增强竞争实力;另一方面,有条件的零售企业可以大胆出去,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与跨国公司对接,形成有雄厚资本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进行跨国经营。

采取规模化发展战略。1以并购、重组方式进行联合扩展。2争取上市,或利用已上市条件低成本筹集资金,解决扩张所需资金问题。3连锁经营。涉足连锁便民超市,与其主营百货业形成互补。4向地方扩张。国内大型零售企业可以利用其影响力,走出中心城市,伸向外资零售业还无暇顾及的地方“圈占”领地。

(二)采取“走出去”战略。我国零售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战略和全球化经营战略。具体做法:

1、根据市场邻近原则选择目标市场。市场邻近原则包括:地理邻近原则、文化邻近原则和经济发展水平邻近原则。理想的目标市场是指与母国市场既具有地理邻近性又具有文化邻近性,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作为其“走出去”的目标市场。

2、做好周密的市场研究。国际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明显,国际商业竞争异常激烈,这就要求零售企业“走出去”前要做好充分周密的市场调查研究。中国零售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前期市场调查显得更为重要。主要内容包括:目标市场政治、经济、文化形势;市场规模、潜力、供求状况、竞争格局以及当地商业网点布局、商业业态分布;居民购买力、消费水平、消费习惯、人口密度、通讯交通状况、客流量、商检标准、与我国相关的产品市场、竞争对手情况等等。

3、实行“本土化”策略。国与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消费差异。因此,零售企业“走出去”必须采取“本土化”的经营策略,以符合当地消费需求的商品服务,赢得东道国顾客。

4、建立灵敏的信息系统。零售企业“走出去”以后,要把国内国外的业务经营管理融为一体,统筹安排,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变化,离不开灵敏的信息系统。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在短短的三十年里从一个小折扣店发展成为全球500强之首,就是建立在利用灵敏的信息系统整合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全美第二大零售商凯马特申请破产保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未能整合出一套适合自己业务状况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有效地管理商品供应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零售企业要发展尤其是要“走出去”发展,必须对商品进货及库存、运输进行电脑管理,这正是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