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跌倒风险评估;小儿康复;护理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42-01

跌倒是指平地行走或从稍高处摔倒在地,一旦跌倒极易发生骨折或形成血肿。患者跌倒的发生是多种因素迭加的累积效应,跌倒的可能性随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增加【1】,跌倒/坠床会造成脑部损伤、骨折、软组织挫伤和脱臼等伤害。患者在医院内跌倒,不仅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和患者及家属的痛苦和负担,而且还给医院带来负面的影响。在护理工作中,确保患者的安全是维护就医者利益的主要内容【2】。由于小儿康复患者的特殊性,因此在护理工作中,确保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我科在2012年开始将跌倒风险评估应用于住院的康复患者,在科室跌倒/坠床预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 一般资料

统计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4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400例患者设为实验组,进行跌倒风险评估,落实防范跌倒/坠床的护理安全措施

2 方法

患儿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应用跌倒风险评估表(上海儿医中心的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单)对患者进行评估,年龄1岁须进行逐项评估,总分为五项分数之和;高风险人群包括1岁以下者、1岁以上评分≥3分者。对高风险患者填写跌倒风险评估单和跌倒风险管理记录单,并在其床头悬挂“防跌倒”的安全标识。病室粘贴“防跌倒”的宣传图片,时刻提醒患者家属在患者活动及床上时给予警示,以防跌倒/坠床,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跌倒评估每周评估1次,对于特殊用药者、转科患者均要重新给予评估。若发生跌倒/坠件30分钟报告护士长,护士长2小时上报护理部,并填写不良事件报关单,科室及时进行讨论、整改。

3 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 ①引导患儿及家长熟悉病区环境;②教会家长使用床栏③检查环境和设施是否完好;④夜班时开启夜灯;⑤孩子坐婴儿车或轮椅时使用安全带;⑥告诫孩子不要在不安全的地方玩耍,如窗台、椅子;⑦加强对患儿的评估及观察。⑧告知穿防滑鞋等。

5 讨论

护理安全是医院质量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护理人员要以人为本,重视患者安全,要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住院期间的安全事项,加强安全教育,以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自实施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以来,护理人员提高了预警意识,及时告知做好宣教,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从而减少了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提高了住院患者的安全,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关系,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跌倒风险评估表;神经内科;患者安全

跌倒伤害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危险的因素。患者在住院时间发生跌倒,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容易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1]。也影响医院的声誉和正常的医疗秩序。卫生部亦将防范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作为评价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2]。因此,防范住院患者发生坠床/跌倒的危险,确保患者就医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我科于2010年10月份开始使用跌倒风险评估表,根据跌倒风险评估表评分值,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个体预防护理措施,效果显著,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方法分别选择2010年1~10月及2011年1~10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其中2010年1~10月在我科住院852例患者中,有跌倒危险因素181例,男116例,女65例,年龄52~98岁,平均(75.1±6.4)岁。住院天数9~28d,平均(14.3±3.2)d,疾病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74例,脑白质病、脑萎缩48例,出血性脑血管病13例,酒精性脑病18例,帕金森病11例,癫痫9例,颅内感染5例,脑囊病3例。2011年1~10月在我科住院患者1036例,存在跌倒危险因素276例,男180例,女96例,年龄45~101岁,平均(73.3±4.8)岁。住院天数7~25d,平均(13.6±5.3)d。疾病分类:脑白质病、脑萎缩1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99例,出血性脑血管病18例,酒精性脑病19例,帕金森病14例,癫痫11例,颅内感染8例,其他5例。2年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规范首次入院评估流程,运用首次入院患者护理评估程序,对入院患者首次护理评估,根据患者主诉和病情及护理体格检查,发现存在跌倒危险的患者,参照跌倒风险评估表逐项评分。评分值的高低,取决于患者跌倒的风险系数,分值越高,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性越大。

1.2.2运用跌倒风险评估表评分,该评分表有19项内容,根据个体化差异,给予不同分值(见表1),其中总分5分,为高度危险性。

1.2.3根据分值的高低,采取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防范措施。

1.2.3.1 总分

1.2.3.2 中度跌倒危险(3~5分)患者,由于老年患者视力、智力下降,发生跌倒的危险性较高。有资料显示,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认知能力、视力、听力下降,平衡能力减退,思维能力紊乱,使患者跌倒的危险性增高[4]。当患者认知能力下降,行为异常,意识障碍,躁动不安时,护士应给患者加床栏,必要时使用保护性约束带,确保患者安全。此类患者必须有专人看护,护士必须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留陪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会家属使用便盆和床头呼叫铃,告知使用床栏和约束带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告知患者活动范围,适当下床活动或入厕时,需要有人陪伴;家属有事外出,务必告知护士,护士加强巡视病房,及时帮助患者所需,起到防范患者跌倒、坠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1.2.3.3 总分超过5分者,视为高度危险性,此类患者病情较严重,活动能力较差,患基础疾病多且复杂,同时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降糖、降压、利尿、扩血管药等,患者可产生视物模糊、兴奋不安、共济失调、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5],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必须重点看护,重点交班,班班监督,随时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发现跌倒危险因素,及时处理,防范跌到发生。

1.3统计学方法 数字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实施跌倒风险评估表应用前后患者发生跌倒情况的差异。

2 结果

跌倒风险评估表实施前后,高危患者跌倒发生率有着显著的差别,见表2,从表2可见,实施跌倒风险评估表后,护士责任心增强,加强了对跌倒危险患者的看护和反复疾病宣教,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降低,实施前后比较,均P

3 讨论

3.1跌倒对老年患者的影响 跌倒一般好发于老年人,对下肢无力、行走不稳、共济失调、性低血压、短暂性脑供血不足、意识错乱、判断力差、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发生率高[6]。而跌倒伤害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老年人致残、致死、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生活负担。因此,护士应对首次住院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有的放矢,并根据患者病情及康复情况,在患者住院期间随时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护理防范措施,不断增强患者防跌倒意识。

3.2提高护士防范跌倒意识 护士对跌倒问题的重视和预防意识的提高是防止跌倒发生的基础。通过跌倒评估表的应用,便于护士重点掌握高危险患者的病情,重点防护,环环相扣,班班交接,避免工作的随意性,规范了防跌倒管理,统一工作流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而加强了护士的责任感,提高跌倒防范意识。

3.3通过实施跌倒评估表,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住院患者跌倒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也涉及到管理者的重视和有效管理。通过跌倒评估表的应用,使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降低。一方面,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已作为衡量临床科室护理质量管理控制的重要指标,是卫生部住院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也是等级医院评审的必检内容,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层的重视和有效管理,使防范患者跌倒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医院在厕所、浴室、走廊设扶手装置及防跌倒标志,护士在患者床头悬挂"防跌倒标识",意在提醒患者、家属及医护工作者,共同参与加强对环境因素的管理,预防患者跌倒发生。另一方面,预防患者跌倒,作为护理质量监控指标与护士绩效考核相结合,使护士主动防范意识增强,由原来的被动防范转变为主动预防,增强护士责任心,强化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和监督,使他们提高防范意识,提高遵医依从性,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共同防范患者跌倒发生。

4 结论

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基础工作是评估,评估是对跌倒高危风险的识别,是预防跌倒工作的基础[7]。跌倒的预防,关键是预防措施和知识宣教的落实,特别是针对性的措施是关键[8]。在神经内科病房中应用跌倒风险评估表,使预防患者跌倒的工作流程规范化、标准化,使护士自觉遵循操作流程,做好本职工作,有效减少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提高了护理风险安全系数,确保患者住院安全,减少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辜丽江,张泓,跌到高危患者跟踪评估监控流程的设置和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2)55-57.

[2]叶美燕,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因素评估表在外科室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0,27(9):1322-1324.

[3]尤黎明,张军,刘可,等.老年人跌倒的有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71.

[4]齐艳,吴美福.阿尔茨海默病家庭护理进展[J].护理进修杂志,2005,20(8):690-691.

[5]肖春梅,周巨林,李阳,等.老年人跌到相关因素的国外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104.

[6]陆燕弟.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4A):1041-1043.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区;重性精神病人;风险评估;信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R74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3-0202-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3.008

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而且往往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后果。北京市朝阳区现有在册管理的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近万人,而从事社区精神卫生管理工作的精防医生人数和技术力量均有限。2008年,朝阳区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奥运精神卫生保障工作需要,依据既往预防精神疾病患者发生肇事肇祸事件的工作经验,设计编制了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量表,对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安全风险性进行量化评估,筛选出高风险病人,以便在重点保障时期有针对性地分级分类落实监管。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3月,在北京市朝阳区43个街乡中随机抽取8个社区,对在朝阳区社区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使用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量表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2个纳入标准:①朝阳区社区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中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中度以上精神发育迟滞及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或既往有肇祸滋事史的精神疾病患者;②目前属地辖区内居住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因住院、拆迁等原因目前不在所属社区居住的患者;②合并严重躯体疾病及妊娠的患者。共筛选出患者930名。

调查分预测和正式调查两部分进行。预测对象为8个社区中随机抽取的1个居委会的30名患者,其中男性14人,女性16人;年龄21~72岁,平均(41.1±11.4)岁;精神分裂症1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例,中度以上精神发育迟滞及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9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例,其他1例。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将条目缺失率>10%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860份,回收率为95.56%。其中男性407人,女性453人;年龄18~91岁,平均(47.9±14.3)岁;精神分裂症620例,情感性精神障碍36例,偏执性精神障碍8例,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7例,中度以上精神发育迟滞及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33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4例,其他22例。

1.2 方法

1.2.1量表编制

国外对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行为的研究发现[2],既往暴力史、精神症状、物质滥用、不良家庭环境等是引发其危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内也有相关研究指出[3-4],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为与性别、疾病状态、药物治疗、既往暴力行为史及诱发因素等有关。在文献检索和分析的基础上,同时根据以往社区精神卫生管理工作经验,初步形成理论构想并确定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所需涵盖的项目内容。量表从4个方面来评价病人的安全风险度:既往肇事肇祸史、目前病情、治疗监护情况、有无诱发因素。随后组织20名从事社区精神卫生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访谈,筛选出8个项目纳入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量表,并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并赋予分值。从第一位到最后一位顺序依次是:既往肇事肇祸史、肇事肇祸危险度、治疗情况、近1个月有幻觉症状、近1一个月有妄想症状、监护情况、物质滥用史、应激性生活事件。每个项目再细化出不同的等级,按照等比关系在等级间分配分值,建立量表的初稿。

量表初稿完成后,聘请15位国内知名或在相关领域经验丰富的精神科或临床心理学专家对量表进行审核,对语义不清、描述不恰当的项目进行修改,并对个别项目分值进行调整。量表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后,确定在结构和内容上没有疑义,形成最终问卷,包括8个大项10个条目,分别是既往肇事肇祸史(I1事件类型、I2发生时间、I3发生频度),近1个月行为异常表现(II),近1个月情绪情感表现(III),近1个月幻觉和妄想症状(IV),治疗情况(V),监护情况(VI),物质滥用史(VII),应激性生活事件(VIII)。量表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发生肇祸滋事事件行为的风险性越大。

1.2.2 量表施测

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量表由社区精防医生在征得社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逐人面谈后评估填写。在实施评估前,对社区精防医生进行了量表使用的培训,明确量表中每个项目的含义,统一评分标准。

1.3统计方法

对收集的数据采用Visual FoxPro6.0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用SAS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项目分析,使用等级相关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2 结 果

2.1项目分析

30名预测被试者的量表总分按高低排列,得分最高的27%为高分组,得分最低的27%为低分组,对高低分两组被试者间每题平均值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该量表10个条目的鉴别能力均较好(P

2.2 相关分析

860份有效量表中总分最高79分,最低0分,平均(20.19±9.10)分。各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分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在0.40~0.56间(表1)。

2.3信度

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量表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86。由两名评分者分别给同样30个患者评分,通过计算两次评分的相关系数评价量表的评分者信度。结果两次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92,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效度

2.4.1内容效度

采用专家评定法评价量表的内容效度。组织15名相关领域专家,就条目设置是否适合、分数设置是否适合征求专家意见。专家均表示条目设置合理,具有较好敏感性。

2.4.2 结构效度

为检验量表结构效度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量表10个条目采用主成分分析极大方差旋转因素分析法,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4个,特征值在1.03~3.13之间,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8.14%,各条目因子负荷见表2。根据每个因素包含的条目,对4个因素做出解释和命名:因素1命名为既往肇事肇祸史,包括最重一次事件类型、最近一次事件发生时间及发生频率;因素2为目前疾病表现,包括近一月行为异常、情绪情感异常和幻觉妄想症状表现,以及应激性生活事件;因素3为治疗和监护情况;因素4为物质滥用情况。

2.5 风险等级划分

对量表总分进行正态性检验,检验统计量W=0.99,P>0.05,符合正态分布。将量表评分高于单侧95%置信区间,即≥35分者定为高风险病人,

3 讨 论

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0.8以上,表明本量表内部一致性较高,性能稳定。两名评分者的评分间相关性较好,表明本量表在不同评分者间一致性较高。各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分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显示了项目反应的高一致性。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得出4个主要因子,可解释的总变异为68.14%,符合最初设计时对该量表的理论构想,表明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既往曾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再次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大,尤其是在近期发生过肇事肇祸事件[5]。因此,本量表将既往肇事肇祸史作为预测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首要指标。同时,量表注重患者目前精神症状、情绪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异常表现。为便于操作和方便在社区中应用,本量表条目设置尽量精简,并选择对开展社区干预有指导意义的项目,经反复讨论和专家审核,性别、年龄、患者的人格特点等因素未纳入量表中。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经常性和严重性等特点,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和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虽然是一系列复杂、多元的相关因素,但仍具有一定可预测性。因此,有效的安全风险评估可以使家庭和社区对高风险病人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监护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但经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外相关研究多为针对已发生肇事肇祸行为患者的回顾性研究,缺少对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进行预测的工具。

2008年4月,朝阳区使用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量表对全区4208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评估,筛选出高风险病人525名,实行风险分级管理,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可见,本量表作为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风险评估的一种前瞻性工具,对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按风险等级分级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性。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安全风险性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病情波动而变化。因此,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安全风险评估应定期进行,根据量表得分调整患者风险等级,实施动态管理。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时间较短,未能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追踪,定期复测;缺乏重测信度方面的数据;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缺乏公认的社区应用的精神疾病患者安全风险评估统一标准,本量表缺少效标效度的评价。因此尚需对量表进一步修正。

致谢:北京安定医院科教科主任王传跃和心理检测中心主任姜长青、北京精神卫生保健所副所长侯也之、北京精神病司法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汪平和专家组成员陈建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办公室主任唐永怡、北京回龙观医院科教办主任王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王向群等在研究过程中给与了支持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张钦廷,蔡伟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3):178-181.

[2]Doyle M,Dolan.M.Predicting community violence from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mental health services[J]. Br J Psychiatry,2006,189:520-526.

[3]王跃,卫舒丽,汪雅敏,等.社区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7):610-611.

[4]黄先娥.对社区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相关因素调查及干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8):605-628.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风险评估 因素 术中护理干预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798-02

术中护理是外科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手术安全的基础,但任何医疗活动都是风险和利益共存的。护理风险主要是指潜在的不良条件和对患者意外伤害的因素,它贯穿于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任何细节的忽视都可能带来风险,影响手术效果[1]。因此如何预防及降低风险的发生成为手术室护理的重点,也是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体现。面对护理风险的危害,我院于2012年12月制定了护理风险评估单,并在手术护理中实施,效果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对照组为我院外科2012年1月~11月所开展的5010台手术,观察组为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所开展的4949台手术。两组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进行术前护理风险评估,术中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术前由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难易、年大小及身体状况等填写“评估单”,在存在风险的项目内容后打勾,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护理干预如下:

1.2.1 切实做好术前评估工作。在评估单的基础上针对每项存在的风险进一步落实,以免遗漏。重点做好高危人群的评估,比如对于有坠床风险的患者,术前进行个性化访视,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有无肢体功能障碍、癔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再如存在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要明确其过敏的药物,再与主治医生沟通术中是否会使用到同种药物,以免再次引发过敏。对于心理状态不佳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沟通,了解其导致不良情绪的原因,再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减少其不良应激反应。对患者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低蛋白的患者,了解术前基础疾病控制的情况,密切配合麻醉师麻醉诱导及复苏,防止突发性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高血糖患者术中补液避免使用含糖液体或作好输注胰岛素的准备,低蛋白患者放置时注意保护受压部及保持床整等,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措达到避免一些护理并发症发生。

1.2.2 严格遵循查对制度。为避免接错病人,术前必须做好查对工作。要核对手术通知单、病例、病人手腕带、手术间、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核查床号、姓名、性别、科室、住院号、诊断,麻醉方式,品,抗生素过敏试验。并要求核查的护士签名,注明日期,提高护士的责任感。在访视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情绪,以确定其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2.3 术前充分准备。手术物品准备充分是手术和手术配合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少医疗纠纷就是由于物品准备不足,延误了抢救时间而导致。因此要求器械护士 掌握手术的每个环节,准备好相关的器材,并检查其运行情况。并及时与手术医生交流,以防手术特殊要求而遗漏物品的准备。对手术难度大,术中可能出现的大出血及意外等巡回护士积极做好台下抢救应急准备工作,以避免突发时措手不及。手术室环境对温度、湿度、整洁度等严格要求,特别是消毒工作更为重要,是预防手术感染的关键所在[2]。要求护士将手术室的温度须维持在22 ℃~25 ℃,湿度须维持在50%~60%。对于危重病人术中所需的经脉输液和冲洗液将其在恒温箱中加热到37℃后使用,预防低温的发生。

1.2.4 术中合理的护理干预。手术舒适度和成功关键在于的选择,的摆放要达到保持呼吸、循环功能;充分暴露手术野便于医生操作;固定牢固,松紧适宜使患者舒适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摆放时要避免神经行走部位,从而避免神经受压所在麻痹[3]。在受压处给予软垫,预防压疮。当手术超过1 h,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对受压部位进行减压按摩,以减轻局部受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手术时间超过4h,可适当调整受压的肢体。密切观察患者皮肤,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每2 h帮助患者放松约束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于婴幼儿患者,容易躁动、哭闹,存在坠床的风险,因此,在推送病人进入手术室过程中可使用保护床栏,避免发生意外。对于处于麻醉清醒期间的患者,也容易躁动,在此期间严密观察患者,并用束带进行约束。对于手术中皮肤的损伤,多由电刀使用不当引起,因此在术前对放置电刀极板部位进行评估,对毛发多者去除毛发,术中使用电时,电刀的负极板尽量靠近手术区,并与身体成纵轴垂直,避免高频电流击中,产生密集热引发灼伤。在进行酒精消毒后,提醒医生待其干后方可使用电刀,术中电刀笔不用时放于绝缘套内,防止术者及助手无意间按压操作柄引起伤口周围局部皮肤灼伤。同时在使用前,检查患者皮肤有无接触电导体,必要时可进行包裹,确保其安全。术中输血、给药必须遵医嘱,同时必须做到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为避免低温的发生,术中可用棉被、毛毯等遮盖物保持患者的体温。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风险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共发生风险44例,风险率0.88%,其中压疮12例、电刀灼伤2例、负极板灼伤3例、皮肤起泡6例、静脉输液脱落21例。观察组共发生风险5例,风险率0.1%,其中难免压疮2例、皮肤起泡1例、静脉输液脱落2例(P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4008/501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4702/4949)(P

2.3 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发生护理纠纷15例,观察组发生护理纠纷4例(P

3 讨论

护理风险的产生因素多,既有护士本身的原因,比如责任心不强、技术不过硬、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等。也有患者自身的原因,比如病情变化快、合并症多、损伤重、或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高、手术时间太长等。任何一个因素的不注意,都会成为风险的“导火索”。而通过术前应用护理评估单,能够及时发现病人在护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及时进行书面反馈,并能在护理查房中进行讨论,提出预防措施,有利于避免护理风险,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护士通过评估单能够明确问题所在,进而可以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护理计划,有利于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将“怕出问题”提升到能够积极思考“哪里可能出现问题”的认识层次上[4]。在具体工作中做到防微杜渐,真正体现护理行为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晖. “护理风险评估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国民康医学,2010,7(14):121.

[2]刘云娥. 危重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单的设计与临床应用.当代护士,2013,7(11):20-21.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跌倒风险评估制度在住院患者中应用效果。运用“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因素评估,根据评估得分,实施针对性护理,观察住院患者的跌倒发生情况。结论 对住院患者实施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保障住院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跌倒;危险因素;护理措施

跌倒是指身体的任何部位因失去平衡而意外地触及地面或其他低于平面的物体[1]。跌倒是住院患儿和老年患者常见问题,可以导致严重的身体损伤。5%~15%的跌倒会造成脑部损伤、软组织损伤、骨折和脱臼等伤害,损伤最严重的是髋部骨折[2]。因住院患者跌倒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和医疗康复支付,不仅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也为患者造成负担。我院自2010年应用“坠床与跌倒危险因素评分表”对部分新入院患者在2 h内,进行跌倒风险因素评估,根据评分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使护理措施更有针对性,有效防止跌倒事件的发生。

1方法和内容

方法 应用“坠床与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在2 h内除了疾病常规护理以外,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无跌倒史、服药史、认知、肢体活动情况及视物情况等,客观对患者进行跌倒高危因素评估。对言语不清或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向可信的人了解情况,真实地评估结果。评分在1~5分为危险度Ⅰ,表明有发生跌倒可能;6~15分为危险度Ⅱ,容易发生跌倒;16分以上为危险度Ⅲ,表明经常发生跌倒。对评分在16分以上患者及时报告病区护士长,填写高危跌倒预报,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患者的床尾挂醒目防跌倒警示牌,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患者在家或住院有无跌倒病史,最近3个月内有无跌倒记录;②不稳定的步态或不平衡的坐姿,步行时是否需要帮助;③接受药物治疗,患者是否使用了引起头晕、性低血压的药物;④患者有无肢体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⑤精神状态,认知行为受损,如意识混乱、意识恍惚、烦躁不安、焦虑等;⑥有无多一个医疗诊断。

1.3护理措施

1.3.1加强护士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使每个护士自觉建立安全观念,熟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掌握跌倒评估及预防的相关技能,辨别高危人群,熟练运用护理干预技能。

1.3.2根据评分判定的不同危险度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①危险度Ⅰ的患者,加强环境防护,病室内光线充足,地面保持清洁干燥;卫生间、开水间应增加防滑垫,并贴以警示牌,物品摆放有序、固定,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宣教,使患者对自身能力有较为适当的评估,充分认识跌倒的危险性。②危险度Ⅱ的患者,在危险度Ⅰ的患者干预措施上,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注意落实防范措施。③危险度Ⅲ的患者,在上述措施基础上,对此类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安排在护士站附近的病房,严格进行床头交接班制度,重点巡视。病区设施安全,危险环境有警告标志,患者床尾挂防跌倒警示牌。卧床休息时,及时加床栏。下床活动时,指导患者做到3个半分钟,即醒后半分钟再起床,起床后半分钟再站立,站立后半分钟再行走[3]。了解患者既往史,服用药物的种类、剂量、及药理作用,督促按时、按量服用。告知镇静、安眠药上床后服用;服用降压、降糖、利尿药时,注意监测血压、血糖,严禁擅自增减或停用降压药、降糖药,防止因低血糖、低血压发生而引起意外跌倒。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对烦躁的患者,应上床栏,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

1.3.3对老年患者跌倒的预防措施及护理:老年患者是最容易发生跌倒现象的,这是因为本身年龄大了,身体机能在衰退、协调力在下降,老年人的疾病也是导致跌倒发生的重要因素,如老年痴呆、帕金森、冠心病等。对于老年人的跌倒预防及护理要评估到患者的年龄、疾病、精神状态、家人陪护情况、自理能力、既往病例、药物评估等方面。护理人员应特别提高警惕,对于活动不便或者少于家人陪伴的患者要多加注意,建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尽量不要让患者身边无第二人存在。

1.3.4 心理护理:患者住到医院后,心理难免产生落差,对于疾病的恐惧使他们心理压力增大,造成谨慎恍惚,加大跌倒的发生率。护理人员此时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也可进行同病室里病友间的相互交流。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告知疾病的状况,家属陪伴的重要性。

2结果

近年来,由于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和患者的自主意识的增强,住院患者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众多国家医务界的高度关注。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把住院患者跌倒作为临床护理质控的显性指标。我国2008年在全国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就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中国医院协会制定的《2008年患者安全10大目标》,“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是其中之一。现代管理要求,安全管理应贯彻预防为主。评估住院患者跌倒危险性已被公认为有效和必要的防范措施[4]。

评估的目的是找到潜在跌倒的高危人群,通过对住院患者实施跌倒危险因素评估,从中筛查出确实存在跌倒危险的高危患者,并提供预防跌倒保护性措施,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克服因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的对防范工作缺乏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主动防范意识,避免跌倒预防的盲目性和被动性,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跌倒风险评估制度的实施,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跌倒风险的认识。护理人员通过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的危险度,让他们更直观意识到发生跌倒的可能性及危险性,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做好各种防范措施。结果显示,干预组通过对患者跌倒风险评估,确定跌倒高危患者,严格执行保护性预防措施。

跌倒风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简单有效、操作性强的预防跌倒模式,根据评分判定不同的危险度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使防止跌倒护理工作常规化、程序化、规范化,减少住院患者因跌倒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和医疗康复费用支付,给医院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也为患者减轻负担,从而提高了护理的内涵质量。

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跌倒的可能性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增加,预防跌倒是医务人员重要职责之一。因此对住院患者实施跌倒风险评估,对存在跌倒高风险的患者,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宣教,从根本上认识到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及严重后果,熟练掌握预防措施,达到从源头上预防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保障住院患者安全。住院患者的安全防护应贯穿于整个住院治疗护理之中,管理者应把患者安全护理放在首位。建立护士长安全检查制度,要求护士长对所辖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对重症患者的安全通过护理查房能够提出指导性意见,对病房的呼叫系统、地面、床的滑轮及位置、浴室等环境设施、患者行走路线扶手的稳定性、助行器、夜间照明等环节每周进行1次详细的检查,发现并解决各种隐患问题。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护士安全管理的意识,做到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韩清萍. 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护理学报,2006,13(9):83.

[2]于洪宇. 老年人跌倒问题的相关因素研究与预防护理.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1):85. 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6篇

一、GMP(2010版)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共3条现解析如下:

“第十三条 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

风险管理管理范围应包含研发、生产、销售、退市。

对新系统一般采用前瞻的方式进行风险管理,尽可能降低设计缺陷;对已有的系统采用回顾的方式进行风险管理,全面的评估现有的控制措施是否恰当有效有效。

风险管理程序包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审核。“第十四条 应当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产品质量。”

科学的知识是要求风险管理的团队应包括各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经验主要要求科学的积累本本公司产品的经验和借鉴其他公司的质量事件教训。

“第十五条 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应当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

风险管理花费人力、物力应与风险的级别相适应。

二、ICHQ险管理程序解析

1.风险评估

风险识别:识别可能发生的问题。

风险分析:针对发生的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如:首先查找是否有法规要求,如有直接按照法规执行。其次是否有行业标准,如有根据行业标准执行。最后如果既没有法规要求也没有行业标准的话,应收集本公司关于此问题的历史数据并使用合适的工具进行分析。

风险评价: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估,确认风险是否可以接受。

2.风险控制:如果风险不能接受,应采取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并评估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会引入新的风险,风险是否可以接受,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风险管理的结果:应形成风险管理的记录,并进行归档。

4.风险回顾:对事件进行回顾,确认风险控制采取的措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5.风险的交流:贯串于整个风险管理过程,及时交流信息共享、有效降低风险,应上报公司高层管理或集团公司;对于可能影响患者安全的,且不能接受的风险,还应告知监管当局及患者。

6.风险管理工具:使用合适的工具,可以清晰、全面的管理质量相关的各种风险,避免漏项,以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

三、风险管理的时机及形式举例

生产和过程:一般采取主动的方式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有计划的安排并形成单独的风险管理记录。

质量体系:如偏差、变更、投诉、自检、外部检查是对已经发现的问题,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风险管理一般不单独进行,会在各自的管理流程中融入风险评估。

四、风险管理工具

基本的风险管理方法(流程图、检查表、过程图、因果图等)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

危害操作性分析(HAZOP)

失败模式影响分析(FMEA)

失败模式、影响和关键性分析(FMECA)

故障树形图分析(FTA)

预先危险分析(PHA)

风险的排序及过滤

支持性统计学工具(控制图、实验设计、直方图、排列图、工艺能力分析等)

五、FMEA的应用解析

建立一套流程并不难,直接按照ICHQ9的流程就可以建立一个标准的质量风险管理标准操作规程。但很多企业困惑的是针对具体事件,使用何种风险管理工具,风险评估接受标准如何建立。在风险管理中失败模式影响分析(FMEA)几乎是万能的工具,因为FMEA工具本身和ICHQ9的流程几乎是一致的,而且这个工具还可以根据风险得分排列出风险的优先顺序,给决策者提供清晰、客观的数据。现将用FMEA工具进行的风险评估的流程分解如下:

1.首先进行系统概述应详细全面,其中可以使用鱼刺图或流程图列出关键步骤及其影响因素。

2.建立严重性、可能性、可检测性的分级标准(初步建立时一般是使用3级的标准,简单易操作)。

严重性,主要是和患者健康关联,导致患者死亡或结构功能丧失为“高”、导致患者可恢复的伤害为“中”、对患者健康无影响为“低”。

可能性是指发生的概率主要根据评估对象历史的可能性进行制定,例如:发生概率,每年≥3次为“高”、每年≤2次为“中”、每5年≤1次为“低”。

可检测性是针对故障发生后,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的是否可发现进行分级的。一般为,设备或人员百分之百检查为“高”,可验证、可进行趋势分析或抽样检查“中”,目前无检测手段为“低”。

备注:抽样检查可检测性为“中”,对于成品的无菌检查不适用。

3.建立风险矩阵(严重性×可能性×可检测性)得出风险优先顺序数。

以3级标准为例,严重性和可能性的“高、中、低”对应分值“3、2、1”,可检测性的高、中、低对应分值“1、2、3”。风险顺序数接受标准,一般1~4分为可接受风险,6~9分为中等风险考虑风险和收益确定是否采取措施,12~27不能接受必须采取措施。

4.利用FMEA表进行风险评估

表中主要是列出评估的工序、步骤、潜在的故障模式、故障模式影响、严重性等级、可能的原因、发生概率等级、现有的控制措施、可检测性等级,最后得出风险顺序数及风险是否可接受。另外对于不能接受的风险还应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规定责任人和要求完成日期。同时还应评估采取控制措施后的风险否可接受,并考虑是否会引入新的风险。

5.采取的控制措施应有相应的跟踪评价体系,确保措施已按要求实施。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护理;提高质量;研究

医院的急诊科患者疾病类型较多,一般都是病情危重,在护理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不利于护理的质量[1]。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风险科室,其护理工作更应万分小心,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对风险的来源进行分析,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防,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提高急诊科的护理质量[2]。

1 对急诊科患者护理中的风险识别

1.1管理因素 对于任何医院而言,都有自己的规章管理制度,医院制定规章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也是规范医护人员行为的准则。急诊科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若因管理不善,执行力不强,也会造成纠纷的发生。

1.2护理人员因素 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过程中,会存在一些人为的因素,影响护理质量,例如:和患者沟通、交流方、技术水平、专业技能以及法律意识等方面,具体如下:

1.2.1与患者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往往很少和患者进行沟通,这也是产生护理风险的诱因。在急诊科是大多都是突发性的病患患者,患者和家属都十分急躁,但部分护士在进行护理中,对患者缺乏同情心,不愿和患者交谈,表情冷漠,不能切实为患者考虑,使患者觉得没有安全感,甚至带来不良的后果。

1.2.2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受科学技术的影响,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较快,这时,若护理人员不重视业务知识的更新,不加强业务学习,使用过时的治疗方法,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甚至引起纠纷。

1.2.3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护理人员普遍认为只要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即可,没必要关注法律方面的知识,因此,导致他们对有关的法律、医学伦理知识认识不够,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不及时记录,护理文书书写不规整,记录不全面,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带来风险,一旦发生医患纠纷,导致医院无法提供有利的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

1.3患者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社会的建构,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得到不断的增强,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现象增加了医院护理风险;护理工作本身就是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互动工作,只有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圆满完成。但是,在护理中,部分患者不按照护理的要求去做,对于护士的护理活动不配合,不能配合护士的护理和治疗,这样就会增加护理的风险,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1.4环境因素 在医院急诊科存在不安全隐患,例如:地面比较湿滑,病床旁边没有采取安全措施;急诊科就诊时间不确定,在某个阶段,就诊者过多,会使人感到焦躁不安,在嘈杂的环境中,护士要进行繁重的急诊医疗工作,易造成差错的发生;在急诊室,抢救的物品不够,用过的抢救物品没有进行及时的补充,对于抢救机械没有进行及时的消毒维修,这些也会造成护理效果不佳的问题,甚至会影响抢救的时机。

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对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后进行的工作,主要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严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为制定有效的护理风险措施提供有利的条件。

3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

3.1提高护士素质 加强对急诊科护理人员专业素养教育,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能训练,定期进行抢救模拟演练,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提高她们的专业素质;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护士的护理素质,让其树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组织她们参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条例的学习,明确自身责任,防范潜在的风险。

3.2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护理风险预警制度,抓好安全管理的关键点,对护理风险实行实时的动态管理,对护理工作中的可能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及处理,尽力将潜在风险扼杀在摇篮里,避免或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运用风险识别和评估对急诊科室护理操作中易产生纠纷的项目进行分析,辨别潜在风险;建立输注刺激性药物、各种意外等告知或签字制度,建立多项风险管理制度,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上报程序进行规范,合理应用和管理抢救物品、机械和药品;规范护理文书,做好文书的书写和保管;根据风险的大小,结合医院的实际,制定有效的方案,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以规避风险。

3.3建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 建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小组领导是科室主任,对急诊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对科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确认风险事件,并制定解决措施,制定急诊者风险管理预案,营造一个安全氛围,保证各个环节的安全。

3.4注意沟通,营造良好的环境 组织急诊科室护理人员学习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要求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都要符合护理职业规范的要求,善于和患者进行沟通,语气平缓,声音大小适度,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以减少护患纠纷;要保证急诊室的清洁,为患者提供宽敞、无异味的环境。

4 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运用在急诊室的护理工作中,需要护理人员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医院急诊室的护理工作中,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对护理操作中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评估和处理,对于减少护理工作的差错具有重要的作用,并能有效降低急诊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安全文化;精神科;安全管理

精神护理有着它的专业性,而安全护理是衡量精神科护理的一个关键指标,通过将安全文化引入到精神科安全管理之中,树立安全第一的基本原则,在降低安全隐患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住院的精神病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护理人员经过安全文化学习和培训后开展护理工作。同时选择实施安全文化管理之前进行护理的5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其中男55例,女41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1.2±7.4)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病程(2.3±1.2)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56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未开展于应用安全文化之前,观察组护理工作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将安全文化应用到精神科护理管理中。

1.2.1树立安全理念 医院统一安排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培训,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和业务知识学习,进行测评,将安全第一的理念牢牢深入到每一个护理工作者心中,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超前教育,超前监督,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严格审视,避免再次发生。

1.2.2管理措施 ①整理和清洁:定期整理清点办公室、治疗室的物品,保证公用药品齐全,抢救器械处于功能状态。严格区分标记无菌区、污染区、清洁区。对办公室等地方进行定期清扫、消毒。②学习和提高: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学法、懂法、守法,约束自身行为。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和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护理质量。③掌握病情,加强巡视:及时准确掌握患者病情,对有伤人、自伤等行为的患者重点观察,保证随时有看护人员,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加强巡视,准确辨别精神症状与躯体疾病,认真回应和解答患者疑问。④加强管理: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差错、偏误、意外等,防止出现不良后果。患者大量服用精神类药物会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服药时必须做好三查八对,服用后检查口腔,避免意外。⑤自愿呈报: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做到自愿报告、及时分析、提出建议。发生意外事件必须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尽可能减小事件危害程度,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发生。⑥加强危险因素的识别:提高对护理隐患的识别和分析能力,重视安全隐患的防范,做到前瞻性的安全管理。

1.3实施方法 以风险评估为标准,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即患者入院后, 为其建立风险评估表,由负责护士对其进行仔细评估,同时责任护士每周定期给予评估。对于高风险患者,应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将其安置于观察室进行全面监控,同时对其心理动态进行了解,并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对于低风险与中风险患者,应加强防范,对其精神状态及行为表现等全面观察,若发现其存在新的危险因素,则应给予二次风险评估,并采取适当应对方式,防范风险。

1.4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发生率及对护理人员安全护理意识变化进行对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安全护理认知表,列举20项护理工作风险项目,评分标准为有、可能有、无,分别代表1分、2分、3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工作中安全意识越高。

1.5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发生1例走失等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17%,未发生护理差错,对照组发生7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4.00%,5例护理差错,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护理人员安全意识 将安全文化应用于安全管理之前,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认知得分为(52.5±3.5)分。经过学习和培训后得分为(56.0±2.4)分,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得到明显提高(P

3 讨论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总和,是为企业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提供安全生产的保证。将安全文化应用于精神科安全管理之中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安全文化的作用是通过对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人文因素的强化,利用领导、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让人自潜移默化中自觉主动地按安全要求开展工作。安全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的功能,在学习培训过程中接受安全第一的价值观,用安全来约束自身不当行为,当此价值观被所有人认同后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并通过激励等发生发挥护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本次研究中,在安全管理中应用安全文化后,意外事件发生率及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明显增高(P

通过将安全文化应用到精神科安全管理之中,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将安全作为导向引导护理人员的工作方向,提高了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技术水平及防范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意外事故和护理差错的发生。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路运用到精神科安全管理中能够显著减少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春乔,李亚红,王晓玲,等.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5(20):4890-4891.

[2]粟玉萱.精神科安全文化现状和管理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1,17(4):45-47.

[3]周晓丽.精神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护理综述[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7(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