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银行保险 因素分析 规模经济 风险管理

银行与保险公司皆属于金融中介范畴,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所起到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国民经济中银行与保险都处于核心地位。随着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监管政策的不断放松,金融服务业被迫进行战略调整和扩张,追求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

一、银行及保险机构的规模经济

保险机构和银行同属于金融中介的类型,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在产品的供给方式、运营的方式、盈利的方式以及风险控制的模式上具有高度相似的特点。例如产品的开发过程是相似的,包括产品定价、风险分析、营销拓展等;运营管理方式比较相似,包括客户服务、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基本相近。保险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内在的扩张需求及外在的竞争压力以及在市场间套利的机会,驱动着金融中介机构以不断提高规模效率,充分运用规模经济方式拓展新的领域和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在国际金融市场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和功能化的驱使下,国际保险市场也面临着风险国际化、竞争自由化、资本国际化和监管透明化的挑战。现代技术尤其是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金融保险业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金融运行的效率,强化了金融信息的传递,推动了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和优化。其中银行保险合作发展的银保模式以及全能银行模式,推动着国际金融企业竞争实力的不断提升,也迫使金融企业寻求一切方式提高自身实力,不断扩张规模,发挥规模经济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规模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规模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经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平均成本不断的降低。因扩大规模而降低平均成本的,均称之为具有规模经济;因规模扩大的,平均成本不变或者升高者,称之为缺乏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不过当经济单位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内在的规模不经济是由于组织规模变大后,更难于协调、监督和管理,导致交易成本显著增加,造成整个组织经营管理效率下降的倾向。大型金融机构的规模不经济通常变现为盈利能力低、效率低下和比较弱的资本结构。

二、保险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因素

国际金融保险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金融保险业通过战略重组提高自身实力,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率,所以跨业务部门并购浪潮不断涌现。例如美国保险业的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欧洲银行保险业的并购也涉及310亿美元。根据Sigma(2006),1999-2004年期间,日本发生规模较大的并购交易,期间Meiji Life与Yasuda Mutual Life合并,Prudential US收购了Kyoei Life,Tokyo Mutual Life和Daido Mutual Life以及Taiyo Mutual Life进行了合并。这些公司合并均着眼于扩张规模,提高规模效率。

规模的扩张若能够带来成本的降低,证明该经济单位具有规模经济效率。以银行保险业最发达的法国情况来看,用银行保险形式的公司明显比传统保险公司更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佣金和成本在总保费收入中的比重,银行保险机构能够控制在10%左右,传统的保险公司比例则通常高于10%,甚至达到20%。不过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银行保险和一般企业的规模边界有所不同。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规模的追求很可能仅仅受到某种数量边界的限制,因为超过某种边界,将导致规模不经济。但是,对于银行保险而言,由于各国法律和监管的规模定,其规模最直接的限制就是自己既定的资本量以及现有的资产质量。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按照资本量和资产质量来选择和决定规模边界,是银行保险最为现实的选择。

三、银行保险在风险管理上的规模经济效应

保险机构和银行的联合将有效提高在风险处理上及风险管理领域的效率,在多个层面体现规模经济效应。两类机构的风险类别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就风险管理和处理的技术手段、管理技能、专业人才方面具有较多共同点,两类机构的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的处理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上述几方面的规模经济,从而提升规模效率。保险机构及银行对规模扩张的追求,以及上述多种要素产出效率的提升,导致生产边界不断扩张,从而实现更多的风险聚集。在不同层面上,风险的管理将体现规模经济效应。

一是风险集中与公司总风险。虽然对公司总风险的估算仍是保险机构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难题,因为不同类型的风险估计差别显著,总风险的估算基本上是各种风险评估的混合。集中风险的方法基本上是对历史数据的统计,计算净回报率的概率分布,并且计算分布的标准差。虽然各种风险汇总过程中对各种具体风险之间的权衡和相互之间的抵消程度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通过扩展企业生产边界,扩展风险处理边界,扩大风险承担总量,仍可以提升几个类别风险的估计精度。

二是对保险机构的承保风险处理效率的提升。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保险市场处于一种分割状态,不同类别、地域、客户群、渠道等指标的保险风险具有显著的风险差异性,从而呈现了割裂的保险市场。银行保险机构规模的扩张,承保风险规模的扩大,实现较细类别风险处理量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在概率上提高精算技术上估计的准确程度,降低定价方面的精算风险,从而有利于降低整个精算风险。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规模经济;DEA模型;扩招空间

一、高等学校规模问题导入

高等学校是大学、专门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从学校类型上来讲,高校可以分为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等,从学历上来讲,高校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该政策实行至今,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高等学校规模扩大呈现规律。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育成本中大部分属于固定成本,高等学校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即增加一名学生不会使学校的总成本有所变化,并且也不会对其他学生上学有所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学生数的增加不会影响教学质量,但高校生均成本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而降低,高校办学显现出规模经济现象。但当学校规模扩大到超出现有资源水平能够满足的范围,资源的超负荷使用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高校需要新的资源,例如修建教学楼、宿舍、食堂、增加教师数量等,新资源的投入又将导致办学成本上升。我国从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到现在已经进行到一个阶段,高校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不同类型的高校呈现出不同的规律。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判断我国高等学校在经过扩招之后有无出现规模经济现象或规模不经济现象,并且对高校扩招政策在今后的实施提出合理建议,促进我国高校合理办学。

二、模型构建

(一)高校规模经济模型

1.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对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模型在高校规模问题上的使用,我们给出以下3点假设条件:

(1)高校是提供本科生产出、研究生产出、科研产出的一种社会组织。现实中,高校当然不仅仅提供这三种产出,还有例如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第三产业等,但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是高校最主要的三种活动,因此,本小组将高校产出限定于这三种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2)办学规模主要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人数测度。严格讲,规模指某种生产能力,但生产能力难以测度,所以一般用产出能力代替。

(3)以在校本科、研究生人数以及发表学术论文数为输出变量,输入变量设为在职教工人数、教育经费和图书册数。

2.模型构建步骤及模型形成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构建的模型是C2R模型和BC2模型同时使用。C2R模型计算出的效率是包含规模效率的技术效率,即总体效率。BC2模型得到的效率是纯技术效率。数据来源教育部2008统计数据。

我们导入C2R模型:设

xij=DMU对第i种输入的投入量

yij=DMU对第r种输出的产出量

vi=对第i种输入的一种度量

ur=对第r种输出的一种度量记为

x■=(x■,x■,……,x■)■,j=1,…,nY■=(y■,y■,……,y■)■,j=1,…,nv=(v■,v■,……,v■)■,u=(u■,u■,……,u■)■.(1)

这里,Xj和Yj分别为DMU的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v和u分别为与m种投入和s中输出对应的权向量,为变量。

决策单元j的效率评价指数

hj=■,j=1,…,n

令ε>0是一个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是一个小于任何正数且大于0的数。考虑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ε的C2R模型,它的对偶规划为

min[θ-ε(eTS-+eTS+)]■X■λ■+S■=θX■

■Y■λ■-S■=Y■λ■≥0,j=1,…n,S-≥0,S+≥0.(2)

这个模型的解析表达式为minθ

x11λ1+x12λ2+…+x1nλn-θx1j0≤0x21λ1+x22λ2+…+x2nλn-θx2j0≤0……………………………

xm1λ1+xm2λ2+…+xmnλn-θxmj0≤0y11λ1+y12λ2+…+y1nλn≥y1j0y21λ1+y22λ2+…+y2nλn≥y2j0……………………………ys1λ1+ys2λ2+…+ysnλn≥ysj0λ1,λ2,…,λn≥0(3)

设λ0,S-0,S+0,θ0为上式的最优解,用matlab编程可以解出θ0, S+0,S-0的值。

具体程序请参见附录

在C2R模型中引入约束条件∑λj=1,我们就可以得到BC2模型,如果将C2R模型的效率值除以BC2模型的效率值即可得到被评价单位的规模效率。即规模效率=C2R生产效率/BC2技术效率。规模报酬是指生产模式发生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我们令ψ=∑λj,当ψ=1,表示规模报酬不变,当ψ1时,表示规模报酬递减。我们依次来判断它是否属于“规模经济”。

(3)模型计算结果

我们对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原始数据进行一一筛选,删除有缺省数据的高校,最终得到57所高校的完整数据表格。

用之前matlab编写的可以解出θ0,S+0,S-0,值的程序得到了57所高校的对应总效率值、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和规模报酬,如表1所示(节选自57所高校计算数据)

表117所高校的DEA效率值

注:表1中,规模报酬递增的表示属于规模经济,规模报酬递减或不变的表示规模不经济。

通过DEA模型的matlab程序计算,我们得到:

(1)规模经济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

(2)规模不经济学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兰州大学等。

在这57所高校中有18所(31.58%)为规模经济学校,有39所(68.42%)为规模不经济学校。分析这57所高校所属类型,我们可以发现,在规模不经济学校名单中,综合性大学占多数,相应的,在规模经济学校中,绝大多数为非综合学校(包括师范、理工、财经、语言、政法、艺术等院校)。针对这种结果,我们推测出以下解释:综合性大学包含的学科多、办学规模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曾进行过各种规模的合并,因此,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其规模收益达到最大值后进入下降阶段,产生经济不规模现象。相应的,对于非综合性学校,他们的专业限制大,规模扩大的速度相对缓慢,因此,他们正处于经济规模状态,学生数量的增加仍然能给高校带来规模收益,学校扩招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

【参考资料】

[1]张垒,唐恒.《基于DEA的高校知识产权投入产出效率评析》.高等教育研究.2010,(1).

[2]陈俊霞.《关于DEA有效性理论的一点探索》.2006,(11).

[3]彭育威,徐小湛,吴守宪.《matlab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应用》.2002,(2).

[4]彭芳麟.《计算物理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2009,(1).

[5]教育部直属高校2008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

附录

clear

X= [...]';

Y= [...]';

n=size(X', 1);

m=size(X,1);

s=size(Y,1);

b=0;

epsilon=10^-10

f=[zeros(1,n) -epsilon*ones(1,m+s) 1]

A=zeros(1,n+m+s+1)

L=zeros(n+m+s+1,1)

F=[]

G(n+m+s+1)=-inf

for i=1:n;

C=[X eye(m) zeros(m,s) -X(:,i)

Y zeros(s,m) -eye(s) zeros(s,1)]

E=[zeros(m,1)

Y(:,i)]

w (:,i)=LINPROG(f, A, b, C, E, F, G)

end

w;

for o = 1:k %check from DMU o=1 to the last

c=-[X(:,o)' zeros(1,j) 1 0 zeros(1,k)]

b=[1 zeros(1,k)]'

A=[zeros(1,i) -Y(:,o)' 0 1 zeros(1,k);X' -Y' ones(k,1) zeros(k,1) eye(k)]

%

[zmax, ibasic, xbasic]=PPL(A,b,c);

Mult=[xbasic;ibasic];

Efc(1,o)=o;

Efc(2,o)=-1/zmax;

end

theta=w(n+m+s+1,:);

Lambda=w([1:n],:);

Symsum(Lambda)=1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港油田;短期;长期;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4-0142-3.5

一、油田企业的市场类型和特殊性

分析一个企业短期和长期的经济效益,首先应确定一个企业属于什么市场性质,我国的石油市场基本属于寡头垄断市场,由几个大企业集团控制着绝大部分的石油生产量,但是目前国内石油价格已与国际接轨,我国参考国际油价对国内原油进行定价,油田企业不存在确定最优价格的问题,因此油田的原油生产经营处于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中,只存在根据价格调整生产经营规模和控制成本问题。

油田生产经营和一般企业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生产产品原油和天然气,是以地下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自然资源的状况会对产量产生较大影响,自然递减是油田生产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开发初期,油井递减产量小,随着开发时间的增长,油层含油饱和度与压力逐渐降低,原油产量递减加大而且速度较快,而且在不同时期的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油藏资源有限情况下,原油生产经营规模不可能根据市场需要无限制的增加,生产经营者只能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源量及其品质以及市场油价来确定每年的生产经营规模(产量、投资)。

二、从短期看,努力追求利润最大化

(一)分析油田企业盈利的区域。企业的利润等于总收入减去总成本,用I=TR-TC来表示。由于我国石油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则油田的总收入函数为产量的线性函数,等于原油价格乘以原油产量乘以商品率,用TR(Q)=P*Q表示。

在短期内,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通过调整其可变投入进行生产经营。油田的短期基本界定为一年。所以短期总成本函数包括固定成本TFC和可变成本TVC,用TC(Q)=TFC+TVC(Q)表示。其中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是一条直线;而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是一条向上翘的曲线。因为受油藏自然条件、储量品位以及管理水平、组织方式的影响,不同油藏的可变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先效益好后效益差的开发顺序,可变成本以加速增大的趋势上升,从而总成本函数也是一条随产量增加而逐渐上翘的曲线。

这样油田企业的总收入曲线与总成本函数就有两个交点,也就是存在两个盈亏平衡点,称前一交点为最低合理经营产量,后一点为最高合理经营产量,两点间的区域称作有盈利的合理经营产量区。用图形表示如下:

图1 原油合理经营产量区图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只有在Q1到Q3之间的合理经营产量区进行生产才能保证盈利,盈利区以外的产量均会让企业亏损。

表1 大港油田2000-2005年产量成本情况表

表2 大港油田2000-2005年产量成本情况表

表3 2000-2011年原油价格情况表 单位:元/吨

考虑到油田开发总成本在产量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急剧增加,总成本函数需要大量的数据并选择三次以上多项式进行拟合,本分析没有对总成本函数进行推导,求解出盈亏平衡点。只要原油价格高于平均总成本,企业即可盈利。

从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大港油田2000-2011年每个年度均在合理经营产量区生产。2002年油价最低时,当年的产量水平仍使原油价格略高于单位平均成本。2009年油价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大幅下降,单位平均成本大幅攀升,即使产量水平高于2002年52万吨,但利润几乎回到了2003年的水平。2010年和2011年原油生产成本相当,但由于全球经济回暖2011年原油价格高涨,使2011年利润水平超过2010年2倍之多。

(二)边际成本确定最大利润产量。在合理经营产量区生产的产量是不是能够获得最大的利润,就需要进一步计算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企业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当实际产量未达到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减;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增。根据经济学理论,当边际成本(MC)等于边际收益(MR)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此时的产量为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产量。因此边际成本对老油田决策是否增减产量,缩减或扩大投资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原油的生产每年都存在着逐渐递减的趋势,增产措施工作量逐年加大,油田企业的边际成本需考虑原油自然递减的情况,产量增加量中包括弥补当年自然递减部分的产量,即:MC=TC/Q=(TCn-TCn-1)/(Rn-Rn-1)=(TCn-TCn-1)/[(Qn+Qn)–(Qn-1+Qn-1)]

=[TC(Qn)-TC(Qn-1)]/[(Qn+Qn)–(Qn-1+Qn-1)]

=dTC(Q)/d(Q)

式中:TCn指第n年的原油总成本,TCn-1指第n-1年的原油总成本,Rn为n年的理想产量,Rn-1为n-1年的理想产量,Qn为第n年没有采取措施的实际原油产量,Qn为第n年的自然递减产量,Qn-1为第n-1年没有采取措施的实际原油产量,Qn-1为第n-1年的自然递减产量。根据上式,只要对总成本函数求导即可得到边际成本。

对于大港油田这样开发了40多年且规模不小的企业,短期内固定成本不会有较大的变化,变动的主要是操作成本,操作成本是引发边际成本的主要部分,而边际收益就是原油价格。考虑到税金及相关费用,根据MR=MC原理,当P-F=dTC(Q)/d(Q)时,实现利润最大化。其中P为原油价格(元/吨);F为单位产量分摊的税金及其它相关费用。

表4 2010年和2011年油井操作成本分级表

表5 2010年和2011年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情况表

从表4可以看出,油井的操作成本是逐级上升的,并且大于等于24美元/桶的油井的操作成本是急剧上升的。2011年与2010年相比,操作成本小于8美元/桶的井数所占比重下降4.66%,同时年产量所占比重也下降了5.15%;而操作成本高于24美元/桶的井数所占比重比上年增加了10.04%,同时年产量所占比重也增加了5.90%。由此可见,2011年与2010年相比,由于油田的开发条件越来越差,低产井、高含水井的井数及其产油量在全油田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导致油田高成本井的比例越来越大。

图2 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平均成本关系图

根据图2和边际成本法则,若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可继续扩大合理经营产量,逐渐向Q2产量靠近;若边际收入

(三)从区块情况看不同油价下油田的经济效益。以上分析是从大港油田整体产量情况来看,以2011年为例从区块情况来看油田的经济效益。根据已开发油气田效益评价分类标准,

Q×I×(P-R)>C+F1+F2时为效益一类区块;

C

C操

Q×I×(P-R)≤C操为无效益井。

Q—年产量,I—商品率,P—不含增值税价格,R—单位税金,C—生产成本,F1—期间费用,F2—地质勘探费用。

调查的87个区块中,当油价处于40美元/桶时,效益评价结果如下:有55.65%的效益一类产量,有0.47%的无效产量。油价处于50美元/桶时,效益评价结果如下:有88.43%的效益一类产量,有0.47%的无效产量。当油价处于60美元/桶时,效益一类产量为92.13%。当油价处于80美元/桶时,有93.03%的产量为效益一类产量。当油价处于100美元/桶时,有99.66%的产量为效益一类产量。

表6 2011年区块效益评价分类表

油价对产量效益的影响较大,根据2011年80-100美元/桶的油价,效益一类井在油田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在目前的成本不断攀升的状态下,如果油价较低时,无效产量所占比例会大增,且高效产量较少,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成本控制,以适应油价的大幅波动。

三、从长期来看,努力减少规模不经济

(一)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在长期,企业所有的要素投入都是可变的,企业可以使用更多的生产要素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企业所期望的产量,但扩大生产规模既可能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也可能引起收益的减少。一种是规模收益递增,意味着产出比例大于投入比例,若要素价格不变,单位产出成本下降,达到规模经济;一种是规模收益递减意味着产出上升比例小于投入增长比例,若投入要素价格不变,则单位产出成本开始上升,则是规模不经济。

(二)分析油田的经济规模。油田企业需要不断的进行勘探投资,获得更多的石油资源;需要不断的进行开发投资,增加新井,维护老井;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研究投资,提高石油采收率,石油的运输和销售需要专门的大型设备;职工需要经常的技术培训。为了寻找资源,减少递减,提高产量,油田企业不断的追加投资,这本身就需要石油企业有较大的规模,提高投资利用率,充分利用资源,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以求规模经济。上面我们分析了石油企业的规模经济性,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石油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经营规模过大使企业的有效管理和协调变得更加困难,这会引起生产效率的下降,而且石油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石油的无限开采。因此油田企业要兼顾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寻找最合适的经济规模。

目前国内外研究经济规模,通常是以长期单位产品成本最低为标准来确定。如图3所示,长期成本曲线包罗着每一个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生产相应产出量最小成本点的轨迹,企业以此曲线为依据建置企业的规模,以便生产最佳预期产量。最低点E点为长期经济规模点。

图3 长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关系图

表7 2000-2005年投入产出情况表

表8 2006-2011年投入产出情况表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大港油田自2000年至2011年平均总成本呈现先是平缓上升,后是加速上升的趋势。剔除钻井价格上升因素,从表7和表8的原油产能投资投入和产能产出的比例情况可以看出,2001-2007年产能变动比率大于产能投资变动比率,处于规模递增阶段,2008-2011年产能变动比率小于产能投资变动比率,处于规模递减阶段。回顾2008下半年到2009年年底,受金融危机影响,油田投资规模与产能建设规模多次调减、原油产量结构与总量多次调整,2010年、2011年依然是矛盾突出,开发储采比依然较低、勘探难度不断加大、稳产基础改善难度大、产量建设总量偏低、投资压力加大,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现实经济中,规模收益递增与递减,规模经济与不经济是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收益递减最终会超过规模收益递增,多数油田企业尤其到了中后期时期都存在一个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该阶段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对规模收益的作用相互抵消。所以企业应注重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当规模收益递增减弱,规模收益难以发挥时,企业采取种种现代化管理,努力减少规模不经济,延缓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出现,LAC曲线具有平缓的底,这意味着规模经济将很快耗尽,而规模收益在相当的产出区间保持不变或近似不变。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范文第4篇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资助 (sponsored by Qing Lan Project);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系统视角的商业模式内生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YK12-05-0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规模经济背景下企业利润创造的内在逻輯,即“产量中心”、“成本中心”逻輯,以及与之适应的商业模式设计的市场基础。同时,分析了个性化市场条件下利润创造的逻輯,即“客户中心”、“价格中心”的逻輯。文章指出传统规模经济的市场基础正在逐步消失,个性化需求市场正逐步形成,企业必须转变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范式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关键词:利润创造 规模经济 个性化 商业模式

创造利润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即可。但是,简单的利润公式中蕴含着“如何增加收入”,“如何降低成本”这样的关键问题。可以说,在商业领域,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如何做,即关键在于商业模式的问题。两家在产品、服务、市场及其他要素方面完全相同的企业,盈利能力可能完全不同。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创造利润的方式之间存在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经营者“解构”利润公式方式的不同,对利润公式的不同“解构”方式代表了不同的利润创造思维。

规模经济背景下利润创造的逻輯

传统经济时代,企业通常按照如下方式“解构”利润公式:

P=R-C =AP×Q-(VC+FC)= AP×Q-(Q×UVC+FC)= AP×Q-Q×UVC-FC = Q×(AP-UVC)-FC

式中:AP为平均销售单价;Q为产量或者销量;FC为固定成本;VC为变动成本;UVC为单位变动成本。

根据这一解构方法,利润创造的逻輯也就随之而出。首先,销售价格(AP)方面,由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价格比较敏感,提高价格往往导致销量下降,因此,通过提高价格增加销售收入未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提高销量(Q)就成了企业优先考虑的增收方法。传统经济时代,市场基本处于短缺状态,增加产量并未遭遇太大的销售阻碍,产量基本能够与销量平衡,销量的提升显著地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其次,成本方面,企业发现随着产量的提高,单位变动成本(UVC)会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分摊效应,固定成本(FC)也被摊薄,产品的平均成本(AUC)就能降低。可见,增加产量不仅能够增加销售收入,还能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利润创造的根本任务就在如何增加产量上了。

上述利润创造逻輯遵循的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原理。规模经济原理的内在逻輯是:随着产量的增加,一方面,工人的熟练程度增加,效率提高,制造费用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可以共享生产设施和其他资源,新增产量所需投入降低,管理成本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批量采购,企业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源也容易获得数量方面的折扣,从而降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这样一来,产品平均成本就会明显下降。低成本使得企业可以进一步降价,降低又会刺激需求的增加,需求增加反过来刺激产量的提高,产量提高进一步促使成本下降,如此,企业进入扩张的良性循环(见图1)。“市场份额增加,利润随之而来”是传统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者比较常见的思维方式,扩张规模、提高市场份额成为经营者的使命,也是评价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志。

个性化需求背景下利润创造的逻輯

规模经济原理的基本假设有两条:一是成本随产量下降,二是产量等于销量。我们需要对这些假设做出一番审视,以便检验它们是否还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

(一)成本随着产量下降解析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成本可以分为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前者主要包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等传统成本会计核算科目,后者则包括客户寻找、市场交易、风险承担等市场风险成本项目。这种关于成本类型的划分方法与传统的成本会计对成本的划分是不同的。根据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传统成本会计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个基本项目,这种划分方法是以制造为核心的成本管理范式,是典型的“产品中心”式的思维方式,即主要从企业内部出发考察成本问题,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在计量不容易确定的外部风险成本时,成本会计主要采用坏帐损失、或有损失等方法处理,这样的会计方法在处理外部成本时均存在明显的技术性缺陷,容易被人为操控,无法从根本上管理外部成本。规模经济原理就是遵循这样的成本划分逻輯,奉行 “产品中心”的成本管理思想,对外部成本的关注不够深入,更没有转变为以“市场中心”的方式对待成本问题。

传统经济时代,市场基本处于短缺状态,企业不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寻找客户、研究市场需求、开展合同谈判等,企业的外部成本较低,外部成本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显然,获取利润的关键就在如何降低内部成本上了。传统的“产品中心”成本划分方法适应了这样的市场环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企业的成本状况。规模经济原理正好反映了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内部成本降低这一规律,所谓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是指生产上的“内部生产的规模效应”而已。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媒介;组织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063-01

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集结成群,从而获得企业竞争优势。产业集群通过释放出集聚效应,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群不仅存在于制造业,传媒业同样也有明显的集群现象。随着我国媒介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链的不断拉伸,背依区位的媒介集群也渐次形成,如当前民营电视公司中的80%“整齐”落户北京。在北京,广东等地区涌现众多纸媒竞合现象,无不显露媒介群落化的趋势。

在看到产业集群有利一面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在我国,媒介产业集群现象虽然已初露端倪,但是产业集群的优势尚未建立。促进媒介产业集群的产生和成长,培育媒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提高我国媒介产业竞争力所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媒介产业集群的优势

基于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由此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优势,这是媒介经济组织市场“自利性”的选择。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产业的地理集中能够产生广泛的集聚经济效益。如共同利用各种基础设施(比如交通运输设施、通讯和动力设备等)、服务设施、公共信息资源和市场网络,共同利用某些辅助企业,减少能源和原料损耗,缩短原料和产品运输距离,从而节约生产和运输成本;产业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使媒介产业组织内部形成规模经济,集群加剧了媒介竞争,同行业的相互比较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并促成了“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激励了组织创新。媒介产业组织的聚集,也便于规模的扩张和品牌的形成。而众多的媒介组织集合在一处,本身就容易形成市场效应与财富效应。

2集群化发展的隐含问题

媒介集群化发展可能带来的两大陷阱――规模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效应。

(1)规模不经济。在我国,由于政策等因素造成了除中央级的部分媒介和极少数省级媒介具有全国性影响力和竞争力外,一般区域媒介及其形成的区域媒介产业只具有本土优势,市场容量很小。如果该地区媒介企业盲目聚集,只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误区。事实上盲目扩大媒介集群规模,开展非主业的多种经营等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因为,我国媒介集群化发展并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政治的结果。而且,集中不等于集强,有规模并不一定有规模经济效应。同质媒介的竞合并没有带来取长补短的效应;垄断影响了竞争的质量,从而影响到整个媒介产业的生态平衡。

(2)外部不经济。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一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消极影响,对他人施加了成本或增加了社会成本。宏观上讲,集群化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媒介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而这种不平衡不但不利于我国媒介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媒介不发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全民素质提高。微观上讲,它不但可能导致广告制形同虚设,还会导致非主流信息的缺席、对非主流人群的无视,及媒介与企业的合谋和寻租行为,如此等等。

3媒介产业集群的优化

我国区域媒介产业发展不平衡严重地导致各区域之间资源共享、信息沟通和成果交流无法顺利地实现。同时有违实行集群化发展的初衷――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因为,各区域媒介发展不平衡势必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从而无法形成我国统一的媒介市场,从而导致作为公共商品的媒介产品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最大化。我们知道,媒介产品不像私有产品,它的价值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消费而消失。一瓶水一个人买来喝了,别人就不能再喝它,而一则新闻一个人看了,别人还能看,它的价值依然存在,而且,媒介产品的初始成本很高,但它的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所以,只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媒介市场,媒介产业的规模经济才能真正实现。

在我国现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不变的条件下,集群化发展仍将是未来几年我国媒介产业的趋势方向之一。我国媒介产业发展不平衡促使媒介产业决定者们只有选择集群化发展模式,而集群化发展反过来又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区域媒介产业的不平衡。因此,我们要在现阶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媒介产业集群的产生和成长,培育媒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1)营造有利于媒介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制度环境适宜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性条件。

①加快市场化变革,营造适宜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使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地区间、产业间自由流动。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地区封锁,建立统一的、开放的、多层次的、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营造媒介产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

②加快传媒企业制度变革,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尽快改变传媒企业按行业、按地区条块分割的隶属关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传媒企业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变革,使大多数处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传媒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按照经济本来的内在联系加强各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既分工又协作的地方经济系统。

(2)依靠内源力量培育区域的媒介产业群。

产业集群不能单纯依靠外来资本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等外力来促进其发展,而应注重依靠内源力量来培育区域的产业群。毕竟产业集群并不是简单的企业集聚,集群蕴涵着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协作与分工的交互关联。从国际上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看,根植性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到区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关系中,是产业集群能够取得成功和持久发展潜力的关键。对于媒介产业而言,应该使媒介产业群内各媒体组织建立长期的稳定关系,结成一种合作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各媒介组织通过集群,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形成比较完整的传媒产业价值链。加强媒介组织在技术、信息、营销方面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尤其是跨组织、跨产业的联系,使区域内媒介组织产业协同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为规避当前媒介集群表现出的低层次开发状态。就应在产业的互通性和互补性上延伸和开拓,即由原先的只注重媒介产业核心层的聚集,转向推进核心层与层的联结,形成产业系统内的生态互补和错位发展。正如一学者在报业集群的经营中所阐述的,经营产业集群首先在思维方式上要有重要转变,要意识到“本报”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本报”内部决定的,而是来源于“本报”之外、甚至传媒产业之外!

按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文化产业的“核心层”是指传统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等;“层”是指新兴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服务等等。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涉及面较宽,产业关联度较大,能够创造多重价值,完全可据此增强其扩张能力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延展产业价值链,甚至达到与整个文化产业的“共振”。如大力培植和发展与传媒业相关的广告、发行、印刷、信息服务及其他文化产业,把媒体单一的产品竞争扩展为多条战线的产业集群竞争。

参考文献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范文第6篇

近年来,安钢物资供应处在保持稳定供应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安钢“系列阳光采购法”。

在2010年上半年三类物资招标中,又对捆绑招标法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下面就安钢实施的捆绑招标法作一介绍。

一、产生背景及简介

最低价中标法起源于美国,至今已应用了百余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一条也明确规定,“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为最低价中标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尽管质疑不断,最低价中标法仍然成为许多招标项目首选的招评标方法。

但是,最低价中标法在品种规格多、采购批量小的物资上使用将导致采购成本的升高。以安钢的三类物资采购为例,其主要包括三类土杂、三类电料、五金工具、水暖管件和小标准件5类产品,4 000多个品种规格,每年外购资金1 000余万元,品种规格多、价值低。前期由于采取传统的最低价中标法,同一家品牌的物资常由多家供应商中标,每个供应商只能供应其中的几个品种,导致供应商在对生产厂家的价格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采购价格升高;生产厂家对供应商发货时物流成本升高;部分供应商因中标品种少导致送货批量太小,造成送货成本升高。供应商的所有成本必然会体现在其报价上并转嫁给用户,从而导致安钢的采购成本升高。

捆绑招标法就是依据规模经济理论,将招标物资划分为若干个标段,把一个标段的所有物资捆绑在一起由一家供应商中标的招评标方法。它同时具有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和招标采购的竞争性,可以有效降低供应商的综合成本,从而达到降低安钢采购成本的目的。

供应商的综合成本构成可以简化为:供应商综合成本=采购成本+物流成本+送货成本+资金成本。

二、理论基础

捆绑招标法是规模经济理论和物资采购相结合的产物,是规模经济理论在物资采购领域的具体应用。通过合理捆绑,可以在供应商各成本环节上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供应商的综合成本。就物资采购而言,规模经济包含供应商的采购规模经济和供货规模经济两层意思。供应商的采购规模经济表现为对同一个生产厂家进货数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其在对生产厂家价格谈判中的地位,增强话语权,获取更优惠的采购价格,更快捷和更低成本的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货规模经济表现为其送货物流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的降低。实质上是提高了人员和运输车辆的作业率,降低了平均成本。当然,捆绑招标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价格竞争,压缩了供应商的利润空间,有助于安钢采购成本的降低。

三、实施步骤及实现方法

科学合理地划分标段是捆绑招标法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标段的划分要依据规模经济理论,在供应商各成本环节上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综合成本。比如,将品种规格较多且为同一品牌的物资划分为一个标段,可以形成供应商的采购规模经济;将品种多、批量小、厂家品牌不统一的零星物资划分为一个标段,可以形成供应商的供货规模经济。不能实现规模经济的物资不宜与其他物资划分为一个标段。比如硫铵袋安钢每月需要7万条左右,送货也是一次性送到一个地点,如果和其他物资划分为一个标段,既不能形成供应商的采购规模经济,也无助于形成供应商的供货规模经济,反而增加了一个中间环节,增加了采购成本。因此,硫铵袋在这里就属于不能实现规模经济的物资。这类物资一般具有品种单一、资金量相对较大、送货收货方便、适应安钢付款条件4个特点,适宜从生产厂家直接采购。标段划分应注意发挥现有供应商尤其是区域商的优势,采购批量较大的不同品牌的物资不宜划分为一个标段。除专用物资外,一个企业的需要量毕竟没有社会需要量大,区域商在对厂家的议价能力方面比一般的供应商要强,一般可以拿到更为优惠的价格、更低的物流成本、更及时的送货(商一般会有一定库存)和更可靠的售后服务。如果将多家商的物资捆绑后交给其中一家去做,就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甚至可能出现中标单位加价后转包给有优势的商经营、并从中抽取管理费的情况,从而导致采购成本的增加。标段划分好以后,可以根据物资特点选用两种方法实现捆绑招标:一是基准价评标法,二是总金额评标法。基准价评标法就是给每个物资品种设定一个基准价格,供应商报价时在基准价格的基础上所有物资按同一比例浮动,下浮幅度最大者中标,适宜于招标期内需要量不确定的情况。基准价可参考行业公认基准价格和生产厂家批发价、前期招标价和市场实际价格综合确定。总金额评标法就是由供应商自报单价,标段总价最低者中标,它要求物资品种的数量权重分配必须合理,适宜于招标期内采购数量已经确定或实际采购数量可以准确预计的情况下使用。如果招标数量和实际采购数量差距较大,意味着不同物资之间的权重分配不当,将导致招标结果失真。

四、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三类物资、二类机电、化学试剂、标准气体以及批量较小的钢材等物资。其实,只要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能够降低供应商的综合成本,捆绑招标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物资。

五、应用效果

捆绑招标的规模效应降低了供应商的综合成本并体现在其报价上,在物资市场回暖、普遍预期价格上涨的情况下,2010 年上半年安钢采购价格加权平均降幅达9.05%,2010年下半年再降3%。此项安钢每年可节省采购资金150万元以上。此外,由于进货渠道相对集中,有助于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和采购物资的质量控制,从而提高采购物资的质量,降低物料消耗,实现系统成本的降低。

六、关于捆绑幅度的探讨

捆绑招标法对供应商的车辆、人员、资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科学划分标段,合理确定捆绑幅度。捆绑幅度过小则不能充分实现规模经济,过大又受到现有供应商供应能力的限制,导致规模不经济和其他风险的发生。捆绑幅度不应超出现有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否则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以资金成本为例,假如供应商自有资金300万元,那么,在自有资金限额以内,供应商的最低盈利预期是不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如果经营规模超过自有资金,必须从银行贷款甚至进行民间借贷,那么,供应商的最低盈利预期肯定不能低于银行贷款利率或民间借贷利率。由于银行存款利率、银行贷款利率、民间借贷利率一个比一个高,因此,当捆绑幅度超过供应商自有资金限额时,将使供应商在资金成本上变得规模不经济。捆绑幅度过大还将导致供应商之间的恶意竞争,加大采购物资的质量管理难度和违约风险。捆绑幅度过大,本来正常的招标可能会演变为供应商之间的生死之战,未中标的供应商,尤其是依靠安钢生存的供应商,可能会面临转行倒闭的风险,为了中标,他们往往被迫大幅压低报价,在市场行情上涨、面临亏损时,可能会出现物资质量降低、合同履行难度加大等问题。捆绑幅度过大意味着较高的进入壁垒,从而限制了新供应商的进入,导致供应商队伍相对稳定、竞争受限,甚至可能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加大供应商管理的难度。总之,捆绑幅度的确定,既要考虑规模经济的客观规律,又要兼顾现有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不能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在充分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下,促进供应商之间的合理竞争,避免发生质量风险和违约风险。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波粒二象性 经济 分析 挑战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019-02

一、引论

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来,相对论得到广泛的重视与研究,其后波尔等人发现了物体的波粒二象性,即任何物体既有波动性又有微粒性。物体袁现出波粒二象性与物体的运行速度有关,在低速领域更多表现为微粒性,而在高速领域则更多表现为波动性。波粒:象性吻合哲学的辩证原理,任何事物存在二重性。同样在经济管理领域也存在很多的两难决策,决策者看上去最优的方案可能并不是最优,最优方案往往出现在混沌的边缘。在经济领域,突出表现为波粒二象性的问题主要有利己与利他之辩、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报酬递增、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经济的危机与繁荣的相对性、宏观经济领域的经济增长的内生与外生之争、风险中性与风险偏好问题。

二、经济领域的“波粒二象性”问题分析

1.利己与利他之辩。经济主体之间的行为是完全利己还是有限利他的。一直是经济学的争论之一。古典经济认为人的决策都是以最大化自身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人性假设。行为经济学者将利他行为引入到经济学领域,对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认为人在某种情况下不仅仅利己也可能利他,部分学者认为亲缘性利他与互惠性利他最终还是有利于生物个体的自身适应,是一种迂回性的利已。但在现实的社会领域,仍然存在很多见义勇为与不计回报的利他行为,特别存在于第三部门的各种慈善捐赠与义工行为;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国内与国际很多人都进行了完全自愿的、不要日报的捐赠。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性是利己还是利他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一样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下,会表现出其利己的一面,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作用下又会表现出利他的一面,利他与利己行为都是人们对其所生活的环境的一种心理适应行为。

2.经济中的报酬递增与边际收益递减。在微观经济领域有一条定律是边际收益递减:企业雇用的劳动人口增加使其带来产量的增加会逐渐减少,同样对资本要素也一样。西奥多,W.苏尔茨在报酬递增的源泉中指出在人力资本领域边际报酬不是递减的而是递增的。对知识与技术要素投入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报酬是递增的。在有形商品领域,消费者对某件商品的消费增加其边际效用递减,同时由于商品的所有权具有排他性,某件商品甲使用时乙不能使用,其报酬不能递增。在无形的知识与技术产品领域。同一知识可同时为多个人使用其价值与效用不会降低,知识的转让与多次使用带来了报酬的递增。可见报酬的性质也是不确定的,具有波粒二象性。

3.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大、还是小在经济学中同样表现出两重性,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内产量变化量大于投入的比例量,超过速一范围则表现为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并存的方面,它具有波粒二象性与混沌性。

4.经济周期的繁荣与衰退。在宏观经济领域,经济周期也体现出波粒二象性,经济繁荣与危机是同时并存,相互转化的。朱拉格认为经济的危机与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经济社会不断面临的三个连续阶段中的一个,繁荣、危机、清算三个阶段反复出现。经济繁荣与经济危机并存。在繁荣中含有经济出现危机的内驱力,经济危机剔除了虚假繁荣,为经济的新繁荣提供了空间。繁荣与危机既是经济运行的两个阶段,也是经济运行的两个方面,总体而言宏观经济运行具有混沌性,对经济的调控也很难存在最优策略,只有最适应策略。

5.风险厌恶与风险偏好。经济主体对风险的预期表现出混沌性与波粒二象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厌恶风险。这主要是因为确定性效应与损失厌恶造成的;而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要表现出风险偏好的一面,在买彩票等小概率事件与损失时人们表现出很高的风险偏好性,在购买股票与房子方面人们愿意持有亏损的股票而卖出赢利的股票而不是相反。对风险是偏好还是厌恶与经济主体对风险事件的认知与态度有关,不同的主体对同样的风险事件看法不一样,态度也不一样,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间与环境条件下对类似的风险事件的表现出的态度与偏好也不一样,因而对经济主体而言他既可能是风险偏好的也可能是风险厌恶的,具体表现出那种态度与时间、所受教育、自身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

6.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同样是一个混沌的,具有波粒二象性的问题。关于经济增长的来源问题,存在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内生因素起主要作用、还是外生因素起主要作用呢?经济增长是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在一定时期与特定条件下外生因素起主导作用,一定条件下内生因素会起主导作用,因而在考虑经济增长问题时既要促进内生因素的作用,也要为内生因素提供相配的外生因素。由内生与外生的混沌问题引发了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存在极限,宏观经济运行要超越增长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化,部分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不存在极限问题,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为基础。从外生因素来看,土地资源、能源、水等资源存在短缺与极限,而经济的增长不能脱离资源的限制,因而经济的增长以资源的开发极限为限定条件,存在增长的极限;也有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知识的开发与增长是没有极限的。技术与知识作为经济的内生增长因子决定了经济增长没有极限,这些经济学家对未来持乐观的态度。近一个世纪以采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温室效应、能源短缺、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但经济的增长也带来福利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升。经济的增长具有正效应与负效应,在一定阶段主要体现为正效应,一定阶段负校应处于突出位置,这一两重性体现了经济增长的波粒二象性。

三、经济领域波粒二象性问题的挑战

经济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系统,其运行过程表现出各种波粒二象性与混沌性。经济的波粒二象性为经济学者进行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1.经济的波粒二象性与混沌性对经济领域的鲍对时空提出了挑战,研究者需要树立相对时空的观念。在经济领域,不同的学者所占的角度不同,研究的领域不同对经济现象的解

释也不一样,这与经济领域的绝对时空观具有一定的联系,在研究经济现象与经济数据时忽视了时间这一因素,因而对由决策者心理问题引起的经济现象难以进行合理的解释。决策者的心理是以其脑部的电波运动为基础的,脑电波运动是一种物质的高速运动主要表现为波动性。相关问题用绝对时空难以进行恰当的解释,需要用相对时空来进行解释。

2.经济的波粒二象性与混沌性对经济哲学提出了挑战,研究者需要转变其哲学观念。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对经济现象的认知都是一种线性的、一元的哲学方式,虽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科学性,但系统性与有机性相对不足,缺乏经济复杂系统的有效认知。系统工程与复杂科学的相关理论被用于经济领域以来,对经济运行的演化与进化有了更合理的认知,有机系统论的哲学思维方式更接近于中国古典的:元哲学思维,阴阳互变、有无相生等有机的辩证思维模式更有利于对经济系统的混沌性与波粒二象性的认知。

3.经济的波粒儿象性对经济研究的空间界定提出了挑战,经济研究需要考虑经济主体的心理空间问题。经典经济学的研究空间主要以时间空间、地理空间为范围进行研究的,讨论微观经济以企业为基础,而企业是以市场空闻为条件的;宏观经济讨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经济运行问题时也是一个国家的地域范围与区域地理范围来进行研究的。计算机网络出现以来,企业或其他主体空间由实物空间向网络空间进行拓展,虚拟的网络空间扩展了企业与经济主体的活动空间。使经济活动表现出更多的混沌性与波粒象性。同时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其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以其心理空间为基础的。心理空间的无形性与无限性为脑电波高速运转提供了空间,也让心理空间内的运动与实物空间内的运动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属性。而经典的经济理论忽视了心理空间内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因而难以对行为经济的实证结论进行合理解释。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范文第8篇

内容摘要:产业集聚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当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尤其经济非常活跃时,产业集聚的不经济效应会逐步显现。本文以浙江省制造业为例,分析其产业集聚的不经济效应。结果表明,浙江省制造业二位数行业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不经济状态。

关键词:制造业 产业集聚 拥挤效应

产业集聚的不经济效应

产业集群有利于交易效率的提高和交易费用的降低,从而带来递增收益,但这并不意味着集群越大越好。当集群内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削弱集群的竞争能力。在正常状态下,集群扩张有一个边界问题。当集群扩张引致的边际分工收益等于边际交易费用时,这就是扩张的边界。当超过临界点时,产业集聚所带给企业的协同效应会被挤压,就会产生集聚的不经济效应,企业会向更有扩张优势的地方迁徙并伴随着产业的转移。产业集聚的不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集群产品市场的拥挤效应

集群内企业间竞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贴近对手的竞争”。每个企业从采购到生产到营销的全部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手可观察的、可模仿的。这意味着创新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会因大量对手的快速模仿而迅速减少,直至消失。这种竞争效应对于维持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动力是不利的,其另一个后果是集群中不能通过创新获取利润的企业,在走投无路时,很可能通过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等手段,维持其生存利润。在买方存在集群品牌忠诚,或买方不能及时发现卖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情况下,这种策略对集群中的部分企业有较大的诱惑力。其结果可能是机会主义企业驱逐非机会主义企业。

(二)集群要素市场的拥挤效应

当众多中小企业聚集在狭窄的地域而形成集群时,必然会形成对各种生产要素相对巨大的需求,而且,随着新企业的不断进入,这种需求还会不断增大。在供给不能保持同等比例增大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一般会随着集群规模的增大而上升,尤其是那些供给缺乏弹性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和土地相关的产品如房地产等在企业的生产效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将直接地反映在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中。

(三)集群环境资源的拥挤效应

集群中企业的生产活动往往会产生负环境外部性,这些外部性长期累积的结果必然是集群内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产业集聚均衡状态模型

假定有j(j=1,2,3,……j)个地区,每个地区有两个生产部门(传统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分为同质的农产品A和差异化的工业制成品M,农业部门满足瓦尔拉斯条件(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而工业部门则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工业部门的企业具有“游走性”特点,而农业部门的企业则不可流动。要素投入均以劳动力代表,分别为可自由迁徙的工人和不可流动的农民,二者在工作和部门之间不能相互转换。

假设经济中的每个人有相同的偏好,效用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表示:

U=A1-mMm

A和M分别为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消费量,μ(0

1(i)=F+CMM(i)

F为以劳动量度量的固定投入;CM为边际投入。农产品可以无成本运输,但是工业品存在冰山运输成本,即货物有一部分从j地运往k地的途中被消耗:

Tjk=e-tdjk

Tjk表示货物运输到达的部分,τ(τ>0)表示运输成本,djk表示j地到k地的距离。CES型生产函数和“冰山运输成本”决定了每一家厂商面临的需求弹性均为σ。

代表性厂商在做利润最大化的决策时,将把价格定在等于边际成本水平:

其中,Wj表示j地的名义工资,Pij为j地的i产品的价格。Krugman认为,σ直接衡量了价格扭曲程度,并间接衡量了由垄断力大小导致的市场扭曲程度,从而从反面反映出市场规模经济;而σ/(σ-1)被认为代表了递增规模经济报酬,且和σ呈反向变动关系,即高σ对应低规模报酬,低σ对应高规模报酬。此外,如果农产品支出份额1-μ与中间投入品之间的替代性σ的乘积项σ*(1-μ)>1表示“非黑洞条件”,则表示规模经济不明显,或者说,由于在工业品中支出太少,以至于均衡的产业区位选择仅依赖于运输成本的大小。

当某一个地区开始有企业集聚时,产业集聚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会产生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包括与需求有关的市场接近效应以及与成本有关的生活成本效应。这种正反馈机制往往会拉大经济体之间的差距,但同时在NEG的模型中,也存在着一种与上述集聚力相反的离心力。由于市场的拥挤效应,企业竞争过于激烈,产业倾向于向竞争较为缓和的地区迁移。

该模型的观点是,产业空间集中是向心力和离心力作用的结果,在集聚早期,向心力远大于离心力,制造业在不同地区的集中快速越过突变点,进入高速集中时期,而后向心力不断增大。在支撑点时,向心力和离心力达到动态的平衡,制造业在某地区的集聚达到最高点,之后,制造业集聚开始减弱,产业开始向地区转移。

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态势

文章从浙江省制造业二位数行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的集聚情况,使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行业集中度CRn来揭示各行业的空间集中程度变化和主要的集中区域。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是一种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它是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场份额的变化,即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其中,X表示市场的总规模,Xi表示i企业的规模;HHI值越大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强,反之则越弱。N指数是HHI指数的倒数,反映某一产业在全省平均分布在几个县(区)。N指数值越大表示产业分布越分散,越小表示产业集聚程度越强。

本文将企业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利用浙江2008年统计年鉴数据对2007年浙江制造业各行业计算HHI指数和N指数做测度,这样可直观地衡量制造业二位数行业的集聚程度。在制造业30个大类行业中,除了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烟草制品业这两个垄断行业因行业特殊性而显示出最高的集聚性外,其他28个行业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相当于只分布在省内5个县(区);集聚程度排第二位的是化学纤维制造业,相当于只分布在省内6.3个县(区);第三位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相当于分布在省内9个县(区);N指数小于10的还有饮料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N指数在10与20之间的有纺织业等11个行业;N指数在20与30之间的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9个行业;集聚程度最低的是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三个行业,N指数都超过30,相当于均匀分布在全省90个县(区)中的三分之一以上县(区)。

为了解浙江制造业各行业在省内的主要空间分布现状,以全部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全年营业收入作为规模指标分别计算制造业各行业的空间集中度CR1(即该行业规模最大的1个县(区)占全省该行业规模的比重,可称为一县(区)集中度)、CR3(三县(区)集中度)。通过这些空间集中度指标,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浙江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和具体集聚区域。

从1个县(区)的集中度(CR1)来看,浙江制造业30个行业中,除了烟草制品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两个垄断行业的一县(区)集中度(CR1)分别高达59.7%和81.6%以外,其余28个行业中,CR1最高的是饮料制造业,第一集聚地杭州市江干区在全省的比重达到43.0%;其次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第一集聚地是台州市路桥区,其占全省的比重为32.3%。第一集聚地规模超过全省四分之一的还有化学纤维制造业(28.7%)、橡胶制品业(25.5%)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5.2%)三个行业。

从3个县(区)的集中度(CR3)来看,除了烟草制品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两个垄断行业的CR3分别高达99.9%和95.8%以外,其余28个行业中,集中度最高的是化学纤维制造业,萧山区、桐乡市和绍兴县三县(区)规模占全省的份额(CR3)达到62.9%;其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滨江区、江干区和奉化市三县(区)规模占全省的56.0%;第三位的是饮料制造业,CR3为55.7%。CR3超过50%的还有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效率分析

依据拥挤效应理论,集聚过度现象易发生在集聚较高的行业中。本文选择了上述非常典型的8个集聚程度非常高的行业,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纺织业。1990-2008年8个行业要素投入产出情况如图1所示。

由于要素的拥挤效应是一个权重非常大的指标,所以只对要素的拥挤效应做集聚效率的测度。要素的拥挤效应导致生产要素需求的急剧增加,竞争使得要素价格上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也随之上升;在产品市场中,集聚过度会导致更多产品的供给,竞争使得产品价格下降。

从图1可以看出,在选取的浙江省制造业典型的8个行业中,烟草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资本回报率随集聚的加强而逐年提高,表明这两个行业的集聚效率逐年放大,并没有呈现削弱的态势;化学纤维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纺织业四个行业的资本投入率增速非常小,接近于临界的水平,可以判断这四个行业若再进一步集聚的话,就会产生拥挤效应;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的资本投入效率已经开始下降,这意味着这两个产业的集聚已经达到饱和,并且产生拥挤效应,对集群内的企业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军.浙江产业集聚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9)

2.克鲁格曼.空间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