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营企业报告

民营企业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营企业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营企业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 会计改革; 民营企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民营企业迅猛发展,但同时我国的民营企业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民营企业财务会计的现代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民营企业财务现状

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它的财务就成为了敏感的区域。由于企业内外的环境,企业家都不愿将自身的财务管理进行透明,也将财务部门纳入自己最核心的位置之一,不论在其观念中、机构设置还是在人员的任命中,都很不规范,这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1.民营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不规范。民营企业基本都是家族性企业,这往往导致企业的内部管理很不规范,企业靠亲缘关系维持着企业的运行,造成了家庭“大锅钣”。公司的各个股东之间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制衡机制,难以形成有效制约,产权结构不合理,资本、风险与决策权高度集中,管理缺乏规范。甚至在有些企业中,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企业的财产就像银行的“活期存款”一样,可以自由存取,这种严重的不规范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财会队伍素质偏低,法律法制管控缺失。理念陈旧、法治意识淡薄和成本因素三者互为影响,致使会计核算在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中地位的边缘化。民营企业的财会队伍概括起来一般为老板、内设财务人员或记账及兼职财会人员等。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大都为家族成员,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会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一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凭感情、义气办事,在进行企业重大经营战略决策时,很容易用亲缘和血缘代替依法办事、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也存在有一定水准的聘用财务总监等人员不得不对老板、税务、银行各做一套账表的做法。

3.财会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层次低档。在民营企业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违规操作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不设账,以票代账,或者虽然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一部分民营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不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张冠李戴,无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收入与费用不配比;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方式记账等等。理财观念滞后,理财方法落后;财务人员习惯地一切听从老板,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会计档案归档不及时不规范等。

4.内部控制监督不力,现代财务理念缺乏。一是企业的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财务清查、财务审核、风险管理等基本的财务管理都没有开展,重钱不重物的现象突出;二是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已是部分民营企业的通病;三是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现代化财务会计核算方法改革

1.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的改进。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这就客观上要求会计制度改革,并建立资本金制度,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确保各产权主体权益的实现,从而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报表的可靠性,不仅数据要真实准确,所反映的内容也要确凿及时,更要做到决策者仅凭借报表就能了解和认识当下行业的现状、企业定位和发展走向。会计信息改革不仅在于对已有生产经营活动的“观念总结”,而且要能反映经济活动运行状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2.传统财务报告的改进。传统财务报告不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如确认计量偏重于有形资产,而忽视对无形资产,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价值的确认和计量。特别是财务报表,传统的财务报表模式对财务信息视其能否认定为基础。现代企业财务核算中我们应当重视报告的信息来源,改进财务报表在企业报告中的作用,强调对无形资产,预计负债,预收账款等事项的关注与建议,而对固定模式下的正常业务,更多的应该转型为有效控制。

三、现代化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

1.会计制度形式与内容的革新。为了有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和规范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的利益分配,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一方面要明确在现代企业产权关系上建立起的、打破所有制成分和行业界限的、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现代会计受托责任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指导和规范会计工作的技术标准,即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必须明晰产权关系及委托者、受托者之间的权利关系,以及各投资主体在制度上的平等性,必须维护各委托者的利益以及监督受托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

2.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思考。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业绩考核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1999年财政部等部委联合推出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2002年对此予以修订。对企业进行效绩评价,首先需要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核实验证,坚决纠正和调整不实的和虚假的会计信息数据,才能使效绩评价结果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将企业效绩评价结果与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挂钩,以效绩评价结果等级高低来确定风险报酬的大小,促使企业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效绩,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兼顾。

参考文献:

[1]郭玉冰.浅议财务会计的现代化改革[J].金融管理,2009,16(1)

民营企业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信息失真;民营企业;诚信;对策

作者简介:汤树林(1969—),女,淮安市水利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淮安市水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4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04-02

财会信息的真实可靠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企业诚信的重要标志。财会信息的真实与否,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是否有效,另一方面也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能够正常运行。但是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出现了虚假的财务信息,使国家和其他企事业单位蒙上了不应有的损失。基于财务信息失真的状况,民营企业管理者要认真思考提高民营企业诚信的策略。

一、民营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形成原因

1、民营企业受到利益的驱动。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在民营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财务报告反映了企业某一段时间中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实而且可靠的财务信息是企业投资者进一步决策的依据。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管理者便要求财务人员运用特殊的会计处理手段,为外界出具失真的财务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故意在财务信息上作假,采用虚增或者转移利润等财务手段欺骗相关利益人。

2、民营企业为了获取贷款而故意作假,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财务信息的失真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财务信息的失真也会扰乱社会的经济秩序。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不符合银行贷款的审核标准。企业为了获取贷款,就让财会人员在会计报表上虚列资产、利润等财务信息,来骗取银行对企业的较高的信用评估。

3、民营企业故意做假账,以换取更大的利润空间。民营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为了给税务机关少缴税,或者给投资者少分一些利润,故意做假账把收益做小。财务信息失真给企业经营者换取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4、企业财会人员自身水平有限,造成错算性的财务信息失真。财务信息差错是财务信息失真的另外一种表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素质的财务人员在对财务信息进行评估、判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一些财会人员因为自身专业素质低,计量出来的数据和实际情况有差异,就产生了技术型的财务信息的失真。

5、建账不规范或者不依法建账。一些民营企业家认为,企业的资金是自己的,怎么用都无所谓。不建账也没什么,或者建了账也不必区分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个人事项。因此账簿设计不合理,多笔经济业务合并在一起做分录,核算主体不明晰,提供的财会信息无法让人信服,极大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诚信。

二、提高民营企业的诚信,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并形成惩戒失信企业的社会信用整体环境

1、要形成倡导诚信、惩戒失信的社会整体环境。目前,民营企业造假的受益远远大于社会对于失信企业惩罚,除了舆论谴责之外,很少有实质性的惩罚措施,这就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影响并不大,甚至财务失真还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很多收益。民营企业不但能通过失真的财务报告获取银行贷款,使企业继续发展壮大,又能通过失真的财务报告减少税收的支出。因此,一些民营企业往往有几套财务报表,留给自己进行决策参考的是一套报表,而呈现给外界的又是另外一套财务失真的报表。要想提高民营企业的诚信,首先就要营造倡导诚信、惩戒失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2、防止财务信息失真,要加大产权改革的力度。要想有效防止财务失真,提高民营企业的诚信度,就要真正发挥产权制度对财务信息失真的信息界定以及信息控制功能。民营企业首先要确保所有者和经营者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要保证所有投资者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使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财务制约制度。企业投资者要规范经营者的财务行为,对财务失真情况要从根本上控制。加大产权改革的力度,并建立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要建立控制标准体系,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来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加强外部力量对企业内部资产的监督,对财务状况的有效衡量,建立完善的控制系统,并进行阶段性强制性审计,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

三、加大普法宣传,从政府层面上健全对企业的监管以及处罚制度

1、健全对企业的监管以及处罚制度。民营企业之所以敢用明显财务信息失真的财务报告谋取利益,是因为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对企业的处罚远远低于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收益。因此相关部门要健全对企业的监管,加大对财务失真企业的处罚力度,让财务信息失真企业所付出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得到的收益,要从根本上杜绝财务信息的失真。

2、加大对企业的审计监管。民营企业在经济领域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民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的形象建设。要想提高民营企业的诚信度,就要加大对企业的审计监管。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要通过独立审计和资本市场的监管进行恰当的配合,为民营企业施加一个强有力的外在约束,来减少企业采用失真的财务信息的可能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七条规定,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要加强监督管理。财政部门应要求民营企业报送相关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并落实到位。

3、强化政府监督职能。政府在坚持民营企业市场主体的独立性的同时,要充分强化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功能。同时,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要通过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会计中介机构执行有效监督。国家要赋予相关职能部门对民营企业财务状况的有效监督权以及惩处权,并对相关部门行政不作为追究必要的法律以及行政责任。

四、推行会计委派制,从根本上杜绝财务管理混乱、偷税漏税以及虚报经济利益的行为

1、推行会计委派制。民营企业会计人员受雇于人,要想能保住工作,就必须听命于民营企业的领导,不管是做假账还是其他形式的财务失真,在很大程度上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因此,国家要适当向民营企业委派会计,并对各民营企业的会计统一管理,会计人员的工资由会计事务所管理局统一发放给会计人员,使会计人员能够拥有自。会计事务管理所对伙同民营企业法人合做假账的会计人员解聘而且永不录用,并在业内通报,对职业道德好、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要给予适当的表彰。

2、制定和完善会计制度,防止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使财务信息失真。财政部门要加强外部检查和处罚力度,要通过制定和完善会计制度防止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来制造虚假财务信息。财政部要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准则缩小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来操作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空间;要避免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如资产置换、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关联方购销等,通过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巨额差异来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五、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加大会计后续教育力度

1、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财务信息失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敢于严格执法、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少,一些会计人员不但不跟违规现象作斗争,反而积极为企业想要作假的领导出谋划策。还有一些会计人员禁不住企业领导给予的利益诱惑,在对财务信息进行核算以及财务价值的评估过程中失去了公正和客观,为财务信息失真创造了职务上的便利条件。更有甚者,会计人员知法犯法,领导怎么说,财务报表就怎么做,无视客观的经济活动。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财务信息失真的现象,就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要赋予会计人员独立的监督地位,使其能够具备顶得住领导压力的基本条件。

2、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技能。随着经济活动的迅猛发展,一些财会人员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甚至一些常年从事财会的工作人员不能熟练地操作电脑,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还有一些年轻的会计师缺乏丰富的业务操作技能,专业知识的后续力量也不足,知识储备明显跟不上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这就导致财会人员对比较复杂的财务信息统计工作不能较好地处理。因此,企业要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并建立相应的职业考核制度。各级财政部门要协助民营企业安排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财会人员能够实时更新知识,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不断得到提高。另外,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和统一会计应用软件的推广工作。

总之,要想提高民营企业的诚信,需要国家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并通过加大普法宣传,行会计委派制,从政府层面上健全对企业的监管以及处罚制度。同时,还需要企业内部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加大会计后续教育力度。

参考文献:

[1] 徐琳.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2] 孙爱玲.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32).

[3] 林波锦.企业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原因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02).

民营企业报告范文第3篇

麦可思《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5%,即在就业的毕业生中,有55%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其中,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8%,高职高专院校为51%。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62%,非“211”本科院校为57%。

经济学、资源开发与测绘成就业满意度最高学科

在2012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经济学,为61%;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为农学,为53%。在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为56%;最低的为生化与药品大类,为44%。

2009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学科门类是法学(45%);就业满意度最低的学科门类是农学(37%)。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专业大类是法律大类(43%);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专业大类是农林牧渔大类(26%)。

政府机构就业满意度最高,民营就业满意度最低

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9%;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50%。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4%;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5%。

2009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政府机构/科研事业”(本科为53%,高职高专为46%);就业满意度最低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本科为32%,高职高专为29%)。

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税收监察者、征收人和税收人”,为82%;最低的职业是“零售售货员”,为32%。2012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职业护士(有从业许可证的)”,为75%;最低的职业是“半导体加工人员”,为30%。

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国有金融管理业,为76%;最低的行业为电子产品和电器用品零售业,为40%。2012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国有金融管理业,为72%;最低的行业是印刷及相关产业,为34%。

就业满意度与就业挑战性相关

针对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就业满意度比较高,而民营企业和个体就业满意度比较低的情况,麦可思公司首席专家王伯庆博士表示,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满意度比较高的趋势已经持续几年。很多情况下,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在其他类型企业中,虽然薪资可能很高,但就业也具有挑战性,满意度偏低。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院、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室主任储朝晖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校的培养目标设置就是以公务员为主。

就业指导专家、《职业》杂志社副社长杨生文指出,上述数据反映了当前中国大学生教育中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国家经济形势为就业高满意度专业提供了基础。从数据可以看出,在世界经济仍然低迷的情况下,去年我国经济仍然高速增长,这就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质量提供了保障。同时,高速经济的发展对资源开发与测绘人才也需求旺盛,这也为资源开发与测绘专业的学生就业质量提供了保障。相反,由于受医药分开改革的影响,一部分制药企业受到影响,也影响到了部分生化与药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民营企业报告范文第4篇

总体上讲,2006年以前,中国企业对综合性非财务报告的了解并不多,只有极少数的企业了可持续发展报告。较早关于这方面报告的中国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2001年了《2000年健康安全环境报告》,并延续到《2005年健康安全环境报告》,从2006年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随其母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一道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到2006年,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数量明显增加,2006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元年”。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国家电网公司了中国中央企业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得到国务院总理批示的鼓励和支持。

据《WTO经济导刊》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7月10日,在中国包括可持续发展报告在内的综合性非财务报告的公司数量已经达到144家,它们已经累计的报告数量则超过170份。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全年共有19份有关2005年度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向社会,是2000年到2005年共6年报告数量的近2倍。而有71家企业了2006年度的报告,截至2008年7月10日,2007年度报告的企业已达88家,已超过2007年总数,预计到2008年底,这个数字还会有比较大幅的增加。

已报告的144家企业的属性构成见表1,从表1中我们看出,报告的国有大型公司和上市公司数量比较多,这与自2006年以来深交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规定的出台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表1中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国有大型企业/国有控股公司、民营企业了报告,它们又同时是上市公司。为了避免重复统计,我们将国有大型企业/国有控股公司中4家报告的上市公司,以及民营企业中4家报告的上市公司统一都归类于上市公司统计。

表2给出了这些企业的地区构成,从数字中我们看出,报告企业数量居于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福建、上海、广东和浙江,均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而报告的企业已经遍布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表3根据国家统计局行业划分标准(2006年)制成,表3反映了报告的企业的行业分布,其中一些企业经营业务比较广泛,跨越了几个行业。对于跨越了几个行业的公司,我们将其归入占公司业务比重最大的行业。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动力分析

在以中国业务为主要报告内容,并且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关的报告的驱动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为公司形象,其次分别为支持政府政策、企业领导者意识和舆论压力,而消费者压力、非政府组织力量、社区影响和供应商要求处于最后四位,见表4。

2007年7月,《WTO经济导刊》对近50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展开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访谈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动因依次为:1、适合中国区发展需要;2、中国区领导的远见卓识;3、总部要求;4、企业形象。

这表明,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原因为适合中国区发展需要。而对于已中国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企业形象”的关系并不是其所特别关注的;但中文版报告的企业则把“企业形象”看得相对重要。

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动力可概括为:1.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政策:中央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2.响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第十八条特别提出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即“有条件的企业要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规划和措施,完善社会责任沟通方式和对话机制,及时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监督”。同时,一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央企业也通过报告的,取得了各个方面的良好效果。3.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突出主营业务、加强联合重组和加强财务和资金管理,企业效益水平有了突出的提高,先进的国有企业开始全方位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报告则是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4.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交流的客观需要: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在海外拥有业务,在业务、交流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海外利益相关方需要了解更多的非财务信息。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依据和审验情况

我们选取了15家央企和国有控股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样本,对这些报告的审验情况进行了统计。

1. 在进行统计的15份报告中,有5份报告说明了公司在编制报告时依据了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虽然比例仅达到33%,但是从这些报告的时间来看,凡是在国资委出台该意见后的报告均说明了依据国资委意见来编制报告,预计在该意见出台后,将有更多的中央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同时他们必然会依据国资委的意见来编制报告。

2. 在进行统计的15份报告中,参考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版)的企业有13家,占比高达87%,还有一些报告中指出了对联合国全球契约和其他行业指标的参考,可见中央企业在参考国际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3. 在进行统计的15份报告中,与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版)进行对标的企业有11家,占比达73%,一般在报告编写参考了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企业都进行该项对标工作,因为这也是G3版指南中的一个要求。

4. 在进行统计的15份报告中,包含独立、专业的第三方审验机构进行审验的报告共有3份,仅为20%。

原因分析如下:首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企业对报告审验还不了解,对审验机构也不熟悉。其次,企业对报告审验的作用还不清楚,也看不到审验能够产生的作用。再次,审验需要费用或许也是目前较少企业选择对报告进行审验的原因。最后,目前中国企业还处于首份报告的阶段,进行规范的报告审验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5. 在进行统计的15份报告中,包含利益相关方评价(有的报告表述为专家意见、第三方评价、相关方证言等)的报告有8份,超过一半的报告选择了这种方式。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同时听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评价对企业报告来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表明了这些企业对利益相关方的关注和重视。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的发展展望

第一,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将不断增加。

首先是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纷纷加入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列中。

其次,已形成倡导报告的积极政策环境。例如前已介绍过的国资委《指导意见》中的倡导要求。2006年9月25日,深交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明确上市公司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应对职工、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及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对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指引》采取了自愿信息披露制度。2007年4月,上海银监局正式印发了《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开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以提高透明度和银行信誉等。

最后,已经报告的企业通过报告的,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更多的企业报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报告内容、质量、规范性将逐步完善。

已经报告的企业通常都已经建立了定期报告的制度,那么随着这些企业第二份、第三份报告,在报告内容、质量和规范性方面都会有所进步。随着利益相关方对企业报告提出要求,企业迫于压力也会对报告的内容、质量和规范性方面下功夫。

第三,在华跨国公司CSR报告也呈现出新趋势。

民营企业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MyCOS 就业 主要问题

1.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选择

1.1就业所在地的选择――家乡所在地和就业所在地的差异

从图1中可见,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与生源分布是基本均衡的,大学生家乡所在地和所上大学所在地基本相当。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流向上,家乡所在地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毕业时只有77.6%的学生留在本地区,有22.4%的学生到东部就业、发展。

大学生家乡所在地和所上大学所在地基本相当,说明地理位置不是接受本科教育的障碍。但是,家乡所在地和就业所在地的差异较大,显示了孔雀依然东南飞的趋势: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远高于中西部,显现了就业平台的经济科技条件与环境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1.2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的差异

民营企业/个体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共雇佣本科毕业生的36.2%,雇佣高职/专科毕业生的57.1%。政府只雇佣了本科毕业生的12.3%,高职/专科毕业生的7.2%,并不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非国有企业雇佣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59.7%。

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依靠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可见,继续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1.3就业专业的选择――所学专业与就业专业的差异

就业大学生中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仅占一半(55.1%),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的接近三分之一(28.6%),即大约每三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三分之一的大学生用非所学的现状,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出现了部分专业供大于求的现象,也反映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专业方向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不能符合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不好用”的现象依然存在。

2.关于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调整

2.1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需求趋势

由图2可见,最热门专业的供给量大于就业量的程度(余量)从高到低的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失业最多的10个专业中,“热门专业”占了9个。这一结论有力地证明了专业结构失调是大学生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2011届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和绿牌发展专业

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2011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从2011届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和绿牌发展专业的对照可见,多年前招生不景气甚至停招的专业又成了“香饽饽”了,说明国民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资源型经济及其服务领域对相关专业的强烈需求。

3.关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还有22%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农学的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为31%,工学最低,为18%。

分析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是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

频繁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职业发展。这一现象说明大学生在就业前并没有认真设计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也没有认真考察所选择的职业类型及环境与自己的“职业锚”是否符合。

4.几点结论及建议

4.1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理性思考与选择

4.1.1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前要认真设计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认真考察所选择的职业类型及环境与自己的“职业锚”尽可能地符合,以避免频繁离职,以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大学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趋向确定时,要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合理地确定目标取向、能力取向、机会取向。

在进行目标取向时,要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进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分析:价值、理想、成就动机、 兴趣等。

在进行能力取向时,要对自己与他人的优劣进行分析:智慧、技能、情商、学历、性格等。

在进行机会取向时,要对面临的挑战与机会进行分析:组织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

4.1.2资源型经济及其服务领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推动的发展领域,对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需求强烈。尽管目前条件和环境相对艰苦,但发展前景相当可观,是有志大学生的首选之地,来日必将大有作为。

4.2学校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义务

高等学校要全面规划与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发展环境、不同心理特质(兴趣、性格职向、智商、情商、潜能、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水准、态度、人格等)和生理特质(性别、年龄、体能、健康、身高、体重和外貌)的大学生给予不同的就业指导。

高等学校要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市场导向而不是收费导向,超前预测社会需求,走出“热门专业”的误区,避免大学生毕业时部分专业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专业方向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符合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高等学校及其大学生就业部门要加强大学生的求职辅导培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求学到社会求职的转变。

4.3政府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责任

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专业发展规划上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在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编制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计划,控制部分专业供大于求的现象,既避免大学生的专业结构性失业,也避免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鉴于应届大学毕业生目前就业主要依靠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政府应该继续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事业,在创投资金、税收、经营管理、政府购买等方面予以扶持。

参考文献:

[1]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版。

[2]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版。

民营企业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XBRL;财务报告;信息化战略

据了解,会计信息化是我国财政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财政部按照“标准先行”的思路,大力推进XBRL的应用,取得一系列成效。2012年,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范围已从大型企业扩展到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且实施工作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开发利用专门的校验软件,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1]。

XBRL的构想最早由美国注册会计师查尔斯·霍夫曼在1998年提出。XBRL这样一种开拓性的语言,正在从陌生变得日益被各大企业熟知并应用,其恰如风暴般正在席卷全球[2]。我国十分积极地进行理论研究和试点推广,且已初见成效。

一、XBRL技术简介

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意为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它是一个开放的独立的国际标准,以因特网联结为基础,是社会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实时、准确、高效的金融与商业报告数据的电子存储、操作、多用途使用与交换的信息标准,能够为私人和公共机构的内部和外部信息交流以及整个商业活动提供一个无缝的信息传递网[3]。

二、XBRL在企业财务报告应用的优势

(一)微观优势

1.减轻编制负担

基于XBRL架构的财务信息具有标准格式,一次生成后,就可以直接在各部门之间流通,不必因格式不同而重复编制,可以实现“一份报告,多方使用”。

2.提升决策水平

企业管理者可以进行纵向年度的财务报告对比,还可以进行横向跨越多报表,多公司、多行业、多国家进行财务数据比较,以便及时掌握国内外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动态财务信息,并及时根据市场战略做出政策调整和市场应对。

3. 提升内部管理

应用XBRL有利于会计与内控的融合XBRL在企业财务报告的应用不仅仅只是一种财务报告格式的转换,它需要企业内部进行各部门良好的协调配合,需要企业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后盾,才能使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高效率地被内部各部门使用。

4.灵活调整

XBRL中的“X”就表示“可扩展”,它的灵活性允许信息需求方和报告主体通过对既定分类标准进行扩展来自行增加元素。例如,“利润总额”是一个通用性的概念,在通用分类标准中定义。而“应纳税所得额”是用于纳税报告中的概念,因此在税务报告分类标准中,需要扩展定义这一概念,类似的灵活拓展能提高该技术对企业的实用性。

(二)宏观优势

1.利于打破行业垄断

国内较小的绩优的企业如果采用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也可以同众多大企业一样在资本市场分得一杯羹,通过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强大自身融资力量,投资者将有机会获得所有上市公司信息,包括绩优的小型公司的详细财务信息。

2.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XBRL技术可以优化财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便使用者进行检索以便迅速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客观上促进了企业融资,降低了信息披露成本,提高了效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3.便于监管

审计署或会计师事务所到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时提取财务数据将十分容易,客观上减少了会计造假的可能性,类似美国安然事件将较少发生,有利于树立会计界在公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三、XBRL财务报告应用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压力

1.尚未全面推广

目前主要在银行业、石油业、国有企业及大中型企业实施,而占据多数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相关XBRL分类标准尚未和推行;并且它需要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占据我国企业构成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受资金力量局限也难以开展。

2.相关的财务软件开发处于低级阶段

国内软件商开发水平较低,速度较慢,开发的软件尚不能具有普适性。且目前已经开发出的部分软件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大部分资金力量一般的企业,也是XBRL在企业财务报告应用的障碍之一。

3.应用中的网络安全问题

由于XBRL技术生成的是网络财务报告,所有的数据都可以在网络传输,所以保障网络数据的安全储存和传输就尤为重要。并且相应的法律保护制度尚不健全,一旦产生网络安全问题,数据库遭破坏,商业机密容易泄露。

(二)内部挑战

1.缺乏精通会计和XBRL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国内大学尚未开设XBRL应用相关课程,大学生难以获得及时的培训和教育,同时社会上的相关培训较少,且培训学员年龄偏大,这两方面阻碍了XBRL的推广应用。

2.前期投入成本较高

前期需要对数据的分类及标注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且部分企业需要内部管理流程再造才能很好地实施。由于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大部分企业持观望态度。

四、XBRL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实践推广——以东方航空为例

(一)实施背景

作为中国民航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财政部首批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13家试点企业之一,同时也是财政部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企业会计信息系统XBRL接口示范应用”课题的承担单位。东方航空作为首批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实施试点单位被邀请出席2011年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全体会议并荣获会计信息化委员会颁发的“卓越实践奖”[4]。

(二)实施流程

1.管理层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实施

在公司内部组建了专门的建设队伍,下设工作小组分管不同的工作,对XBRL财务报告应用给予充足的人力、物力、资金等配套资源支持。

2.总体规划和阶段计划并行

东航制定了项目年度总体规划,即构建以通用分类标准为准绳,以企业扩展分类标准为基础,研发多渠道数据采集传输方式,便于企业报表数据采集人员汇总、编制人员操作和分析管理为一体的自动化、流程化、智能化XBRL综合报告平台[4],同时明确年度目标;制定了阶段计划,设定阶段目标。

3.积极寻求外部技术的支持

东航加强与软件供应商的沟通,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及时找出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找出解决方案,这些工作为系统平台的良好进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重定义元素生成XBRL财务报告

第一步,依据XBRL 规范建立分类文档。

第二步,依据分类标准并结合东航管理需要设计和说明元素名称生成实例文档。

第三步,将财务信息转换成XBRL 标记格式的样式单[5]。

东航结合企业自身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对XBRL报告元素进行了重新定义,使之利于编制报告的业务人员的理解。

(三)实施优势

通过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目前东方航空精心打造的XBRL平台,已经真正成为公司内外部财务报告的综合展示平台,初步实现了XBRL系统价值的最大化的目标。

系统提供汇总明细追踪的功能,使得每项汇总的数据可以逐层追溯,方便财务人员清楚数据构成,及时发现潜在问题[5]。

(四)实施展望

XBRL的推广能够帮助采购、销售人员更好地分析客户的需求,也能够帮助企业的生产部门更好地安排生产计划,XBRL在财务报告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数据共享模式和理念,这将为公司的经营提供更大的价值。

五、XBRL在企业财务报告的应用启示

(一)分析利用

例如相关投资单位可以提供资金,依靠政府的支持,建立一个有公信力的公共平台去公布数据,把实例文档的真实性和应用价值显示出来。通过该平台,企业可以快速地对财务数据进行宏观对比,及时掌握有可靠依据的财务报告[4]。

(二)人才培养

XBRL技术性比较强,需要企业做好长期的资金准备和出长期规划调试,需要和企业的信息化和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才有长远的动力和积极性[7]。而在规划之中XBRL应用型人才培养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要对人才进行有计划、持续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和XBRL技术实施的同步化,为今后进一步发展蓄积再生力量。

(三)多方支持

推广XBRL需要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软件企业、政府部门等多方的共同推动。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各行业的通用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并积极进行试点推广宣传;政府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保障措施、法律规范[8]。

综上,当XBRL以不可逆转之势来临时,中国企业应尽早走出传统的思维困境,切实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和组织协调,有效地将XBRL技术有效地融入到企业的信息系统之中,才能在如今的信息大潮下提升自身竞争力。虽然XBRL在企业财务报告中优势明显,但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信息的效率,避免洋技术在国内的水土不服。

参考文献:

[1]罗莎.加大XBRL在企业内部应用研究力度[N].中国会计报,2013-6-7.

[2]肖祯.亚太地区联手推进XBRL应用[N].中国会计报,2013-5-31.

[3]刘昕.基于XBRL的会计财务报告应用[J].财会研究,2010,05:47-49.

[4]骆伟琼.东方航空:XBRL成为内外部财务报告综合展示平台[N].中国会计报,2012-11-9.

[5]陈文铭,王淑娇,郑芳.基于XBRL模式的网络财务报告应用问题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11,08:109-115.

[6]路媛媛.沪深交易所XBRL平台的建设与完善[J].财会月刊,2013,05:70-71.

[7]张秋艳.XBRL技术下网络财务报告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13,08:88-89.

民营企业报告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择业倾向;高职学生;教育引导

择业倾向会影响就业行为,进而影响到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当前,出生于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的20世纪90年代的“90后”已成为高职学生的主体。相比其他年龄段的人,“90后”的价值取向更加多样化,他们在树立人生目标时,更多考虑的是“务实”而非“务虚”、更多采纳“现实主义”而非“理想主义”。那么,“90后”的这种价值取向是否影响到了其就业选择?“90后”的高职学生具有怎样的就业期望?其在就业选择时有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如果有的话,那么其主要的倾向是什么?这些倾向与我国劳动力实现就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否吻合?针对这些问题,2011年10-11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就业匹配与大学生就业促进”课题组对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首钢工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开展了相关调查,获得有效样本共计373份。下面将着重通过高职学生在求职时必须面对的三大选择,即“到哪里(地区)就业”、“选择什么单位就业”、“做什么样的工作”,来分析当前高职学生择业倾向的群体特征,研究其择业方向、价值追求和职业定位等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择业倾向状况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高职学生的就业预期有明显的地域倾向、单位倾向和职业倾向。

(一)地域倾向:不愿离开北京市区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本次调查主要考察高职学生到京郊、外地或西部地区就业的意愿,设计的问题是:“如果北京市区就业困难,你对去京郊、外地或西部地区就业能否接受?”统计结果显示,只有26.8%的高职学生“乐于接受”,53.4%的高职学生表示“在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而19.8%的高职学生则“坚决不接受”。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坚决不接受”的高职学生中,北京本地城镇户口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71.9%。这说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特别是北京本地城镇户口的学生在择业区域方面更多地考虑在北京市区而不愿意到京郊、外地或西部地区就业。

(二)单位倾向:青睐政府主导型单位

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在薪资待遇、晋升机会和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故就业的单位类型选择就成为高职毕业生择业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结果表明,首选大型国有企业就业的高职学生最多,占到33.2%;首选到政府机关就业的高职学生数量位居其次,占到29.5%;首选外企或合资企业就业的高职学生占19.6%;首选事业单位就业的高职学生占6.7%,而仅有2.1%的人首选民营企业就业。此外,选择自己创业和尚未考虑好的各占4.8%和4.1%。综合来看,高达69.4%的高职学生首选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政府主导型的单位就业,这说明政府主导型单位受到高职学生的特别青睐。同时,外资或合资企业对于高职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民营企业并不为高职学生所看好。

(三)职业倾向:希望成为白领或自己当老板

不同的职业拥有不同的工作环境、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目前的这些高职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是如何预期的呢?调查结果显示,39.7%的高职学生希望自己成为白领;28.7%的高职学生希望自己创业当老板,两者相加比例高达68.4%;而只有14.2%的高职学生志愿成为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专家,仅有10.7%的高职学生志向在于当高级蓝领,还有4.6%的高职学生尚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选择“其他”的占2.1%。可见,在大多数高职学生的观念中,成为白领与自己当老板是未来职业的理想选择。

二、高职学生择业倾向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见,高职学生具有愿意在大城市(市区)和政府主导型单位工作、渴望成为白领或自己当老板的择业倾向。这充分反映了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他们倾向于选择发展机会多、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人文环境和生活条件好、收入稳定、工作有保障、职业声望和地位高的工作。尽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职学生的这些择业倾向都符合预期成本和收益比较下的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高职学生的这些择业倾向反映了其在就业意向与职业定位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必将导致他们求职过程中的摩擦性困难增加,职业搜寻过程延长,求职费用与招聘成本加大。如果不及时予以引导和优化,将来甚至会造成高职学生“有业不就”的局面。

(一)地域倾向与区域吸纳能力不相协调

多数高职学生不愿意到京郊、外地或西部地区就业而选择在北京市区就业的地域倾向可能与他们在择业时看重的因素有关,比如在北京市区发展机会较多、收入较高、人文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好等,也可能与其家庭、人际关系都在较为发达的本地而不愿到陌生的、不够发达的外地有关。当然,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都是各级各类毕业生的理想就业城市之一。相比于北京郊区,发达的北京市区自然对高职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根据北京目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经济布局,北京市区每年提供给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相当有限的,再加上希望在北京市区就业的人才众多,竞争激烈,高职学生的这种就业选择上的地域倾向势必导致他们集中在北京市区找工作,从而造成就业的拥堵和过度竞争,增加其就业难度。

(二)单位倾向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去甚远

近70%的高职学生首选到政府主导型的单位就业,说明在这些“90后”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中政府主导型单位仍然居于特殊的地位。这与长期以来人们所认为的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政府主导型的单位工作收入稳定、工作有保障的思想有关。但是,他们忽略了到这些单位工作的诸多限制性条件,如编制、名额、公务员考试等。同时,外资或合资企业对于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近1/5的高职学生就业首选外企或合资企业。这类单位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更加注重员工的能力和业绩,薪水较高。故能否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和收入高低也是高职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时看重的因素。另一方面,调查结果也表明,民营企业并不为高职学生所看好,仅有2.1%的人首选民营企业就业。这与多数民营企业既不稳定又无高薪、保障项目又少不无关系。但是这种单位倾向与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是极不相称的。民营企业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已成为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军,也是吸纳高职学生的主要阵地之一。根据麦可思公司(MyCOS)的《2010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显示,民营企业/个体是就业量最大的雇主类型,它雇用了62%的高职高专2009届毕业生。总体看来,高职学生择业的单位倾向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这就必然会增加其就业的摩擦性困难。

(三)职业倾向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有出入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显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可是调查结果却显示,近70%的高职学生认为成为白领与自己当老板是其未来职业的理想选择,而只有不到1/4的学生愿意成为技能型人才。这可能与高职学生受传统的从业思想和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抱有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性技术工作等陈旧观念以及看重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有关。但不管怎样,高职学生的这种职业倾向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出入。在当前我国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大量短缺的情况下,高职学生的这种职业倾向不仅会造成其就业障碍,加深结构性的就业矛盾,还会埋下就业后频繁跳槽的隐患。

三、高职学生择业倾向的教育引导策略

对高职学生的择业倾向进行合理引导和优化,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潜能和社会需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促进其理性择业和顺利就业是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的教育重任。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及时地、有效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深化就业形势的分析与教育

针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地域倾向和就业单位倾向与现实需要不相匹配的问题,建议高职院校深化关于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的分析与教育,增进高职学生对就业形势及现实社会的了解,防止出现择业偏差。首先,应经常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教育,让高职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发展情况,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尤其要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民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区域经济发展虽有差异,但是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其次,应深化对高职毕业生供求状况的分析和预测,在为高职学生提供劳动力市场供求及行业发展信息的同时,引导他们认清本专业的社会供求情况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让他们清楚各级人才在产业结构中的分布和比例,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意向。同时尽量提供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薪资福利水平等方面的信息,帮助高职学生在择业时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最后,应结合政府、学校及社会调查机构的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深入分析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的就业流向和空间分布情况,并通过宣传教育让高职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确立合理的就业区域和就业单位期望。

(二)加强职业认知与职业认同教育

鉴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倾向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有较大出入,建议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树立符合实际的职业意识为目标,加强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教育。具体来说,其一,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介绍结合起来,即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各种职业的特点、要求和社会地位有所了解,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期望,促使学生从未来职业的角度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做好职业准备。其二,根据各职业的特点及要求不同程度地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帮助他们把对职业世界的认知和职业兴趣、能力结合起来,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高尚的职业动机。其三,要把高职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中去,通过专题讲座、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职业价值观偏差。其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培育作用。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工作一线进行观摩、实践,到专业对口单位参加顶岗实习和劳动锻炼,让高职学生在职业体验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意识,提高职业认同感。

民营企业报告范文第8篇

一、围绕“四个够不够”,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发展。只有认识到位、思想统一,才能凝心聚力、共推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和省委、省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各部门首先要认真思考和回答“四个够不够”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第一,我们对浙商及民营经济在浙江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认识得够不够?浙商及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路者,对浙江发展举足轻重。无论是在2008年全省民营企业家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还是在去年的全省民营企业座谈会和首届世界浙商大会上,我都用三句话来概括浙商及民营经济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一是浙商及民营经济的崛起,使世人重新认识了浙江;二是浙商及民营经济的崛起,提升了浙江人的影响力:三是浙商及民营经济的崛起,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2011年。尽管外部发展环境极其严峻,但经过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家的共同奋斗、克难攻坚,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合9000美元;约占全国人口4%的浙江人,在全国1%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国7%的经济总量。其中,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0%以上的生产总值、60%左右的外贸出口、50%左右的税收和解决了90%以上的社会就业。特别可贵的是,遍布全球的1000多万浙商,用生动实践锤炼了“踏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开创了“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浙商作风,塑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创新”的浙商品格,树立了“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公平竞争、勇担责任”的浙商形象,积淀了“义利双行、工商皆本”的浙商文化。这已经成为我们浙江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为此,全省上下要形成这样的共识:过去浙江经济发展的成功,得益于广大浙商和民营经济:今后浙江经济继续走在前列,还是要靠广大浙商和民营经济。

第二,我们对浙商成长及民营经济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研究得够不够?改革开放33年来,广大浙商站在时代进步前列,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从百工之乡走向产业报国,从鸡毛换糖走向国际贸易,从家庭工厂走向现代企业,从“草根老板”走向企业家。在这波澜壮阔的创业创新发展实践中,我省民营经济已经成功跨越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民营经济进入“大解放”的时期;二是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为标志,民营经济进入“大发展”的时期;三是以2004年国务院实施“非公经济36条”和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为标志,民营经济进入“新飞跃”的时期。广大浙商和民营企业一路披荆斩棘,身处顺境不自满,遇到困难不气馁,既有抢抓机遇、分享成功的喜悦,比如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等时代机遇;但更多的是历经磨难、愈挫愈勇的坚韧,比如成功抵御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严重冲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浙商成长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民营经济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从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尤其是以下四个方面值得继续坚持和发扬:一是解放思想为先。浙商和民营经济发展源于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一次,民营经济发展一轮。下一阶段,民营经济要大发展大提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始终坚持和落实好“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经济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等科学论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是制度环境为要。制度环境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浙商成长和民营经济发展得益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下一步的大发展大提升还要大力破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政策障碍和准入壁垒,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努力创造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三是优化服务为重。服务决定发展成效。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始终把服务企业和服务基层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抓手。如果没有政府尽心尽力的服务,也就没有浙江民营经济的今天。要把继续坚持服务浙商作为感召浙商的重中之重,急基层企业之急,想基层企业之想,努力让民营企业经济上有效益、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四是创业创新为本。创业创新是浙江发展的基本经验,是浙商最优秀的品质,也是浙江精神的核心。没有全省人民的创业创新,也就没有富民强省。今后要更加尊重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负责任的态度践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努力开创富民强省的新伟业。没有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就没有民营经济的明天,也就没有浙江经济的美好未来。今天,我们已经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到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全省上下要顺势应时,加快推动民营经济进入“大转型大提升”的新阶段。努力开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第三,我们对浙商及民营经济创业创新的实践支持得够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非公经济的决策部署,从“五个放”、“四个不限”,到大力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再到促进民营经济新飞跃等政策出台实施,努力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果没有中央的英明领导和正确决策,没有与时俱进的政策举措,就不会有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这些年,浙商已经成为兄弟省市的“香饽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省内看,我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和税收的占比在下降。过去,我们想方设法四处招商而忽视了自己的浙商。造成“灯下黑”的原因有千条万条,最根本的一条是我们有关部门工作没有到位,服务不够,支持不够。要常扪心自问:我们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没有到位,审批环节是不是太多、审批时间是不是太长?我们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力度够不够大,措施有没有落到实处?我们的服务够不够细致。门会不会难进,脸会不会难看?为此,我们适时召开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和全省民营经济大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新36条”等重大举措,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出台实施一批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的政策举措,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与央企、省属企业、外企开展战略合作,努力谋求民营经济的

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我们对浙商及民营经济的温暖关爱给予得够不够?感召浙商,“硬”的政策支持很重要,“软”的温暖关爱必不可少。去年,省政府研究室对省外浙商情况做了调研,也有一些在外浙商给我写信。反映了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很多浙商都讲,“浙江是浙商的坚强靠山”,“浙江好,浙商才好,倍感自豪”;“乡音不改,故土难舍;年纪越大,越想回家”,“谁不想回家?谁都想回家”,“家乡叫我们回家,我们内心也想回家,回家是百分百的”。有的浙商认为,“最需要的不是特殊优待,也不是优惠政策,而是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服务。”这些都体现了浙商浙江的荣辱与共、兴衰与共,体现了浙商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强烈心愿。这些年,各地各部门尽心尽力服务浙商,成绩显著。但也有浙商坦言,“也许是浙商太多,浙江对在外浙商没有特殊的感情,公事公办。”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我们要进一步营造尊商、亲商、兴商的浓厚氛围,既要以更宽广的胸怀鼓励浙商走向世界,创业创新闯天下,更要用诚挚的真情感召浙商、服务浙商,使之扎根浙江、反哺家乡,合心合力强浙江。常人讲感情,浙商重乡情。我相信,只要我们工作到位、政策到位、服务到位、关爱到位,哪怕省外有更优惠的政策,也取代不了我们的乡情优势,也带不走浙商扎根浙江、发展浙江的拳拳乡情。

二、着力破解民营企业面临的“四难”,合力共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当前,我省经济和全国一样,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融资难、投资难、创新难、盈利难等“四难”问题尤为突出,而且这些困难会长期存在甚至加剧,将会制约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银行、企业必须加强联手,创新举措,克难攻坚,再上台阶。

(一)着力破解“融资难”,努力保障民营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常态,也是世界性难题。去年,我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压力加剧,局部地区出现多起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逃逸事件,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千方百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去年四季度,全省各银行机构向总行申请追加中小企业贷款规模400多亿元。全年新增小企业贷款超过1800亿元。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短期内还没得到根本改变。我们要以建设金融强省为目标,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本运用难“两难”问题的新路子。一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按照中央“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工作要求,支持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创新金融产品,重点保障有发展前景、资金周转暂时困难的小微企业,确保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努力降低小企业融资成本。积极争取境内外金融机构来浙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机构。“浙商系列”金融机构要发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示范作用。统筹小额贷款公司布局,有序扩大覆盖面。二要促进民间资本规范有序进入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要从制度层面规范民间借贷,加快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谋划和争取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选择部分市县开展规范民间融资试点,引导社会资本加快扭转炒房、炒钱等过度投机倾向。尽快回到发展实体经济的轨道上来。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切实防范金融经济风险。三要加快推进企业多渠道直接融资。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重点推动海洋经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及现代服务业等企业上市,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大力推广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

(二)着力破解“投资难”,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民间投资是我省经济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去年,我省民间投资规模达到8563亿元,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61.4%。但要看到,我省民间投资规模仅为山东、江苏的一半。实现稳中求进,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是关键。今年,全省民间投资要争取突破1万亿元。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和“新36条”出台实施后,阻碍民间投资的“水泥墙”已经倒塌了,但是影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和“隔离栅”仍然存在。不少民营企业反映,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推动民间投资再上台阶,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落实政策。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努力破除民间投资政策障碍,进一步提振民间投资信心。一要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坚持“非禁即人”原则,对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产业和领域,要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对预期有收益或通过收费补偿可以获取收益的基础性公共项目,要向民间资本全面开放;对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要优先向民间投资开放;对国有企业的重组改制,要创造条件鼓励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政府投资尽可能退出民间投资愿意进入、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项目。二要为民间投资构筑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今年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三大国家战略”的加快推进年,是“十二五”开发建设429平方公里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加快建设年,也是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青山湖科技城和113平方公里未来科技城的加快发展年。希望广大浙商和民营企业踊跃参与,努力为浙江建设新的经济增长极再立新功。三要创造更加宽松的民间投资方式。对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的基础设施项目,可采用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方式;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可采用TOT(转让一经营一转让)方式转让给民营企业经营;对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采用BT(建设一移交)方式。同时,要建立健全重点投资项目联系机制。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形成“盯人、盯事、盯项目”的招商引资全程服务机制。从今年起,每一位省领导至少要联系1个重大项目。市县两级也要落实领导负责制。

(三)着力破解“创新难”,努力推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千难万难,创新最难。创新投入大,风险大,许多企业都不敢甚至不愿创新。目前,我省只有四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了科技活动,企业高级职称人才比重不到事业单位的三分之一,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的比例仅列全国第17位。还有,由于创新型企业少,企业转型慢,“低散弱”的产业结构吸纳了大量普通劳动力。要清醒看到,创新是我省发展的一条“短腿”。我多次强调,创新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华山一条路”,也是政府和企业肩负的共同责任。破解“创新难”,必须始终坚持政产

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一要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要把有限的财政支持资金主要投入到对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能起到直接支撑作用的科研项目和科研人才上,投入到创新型企业中。鼓励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建立创新团队,紧贴经济转型升级、瞄准技术前沿推进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再创“浙江制造”新优势,加快向“浙江创造”迈进。二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现在,一方面企业转型升级急需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大量研发成果被束之高阁。要以“转化实绩论英雄”,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创新完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设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推动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平台载体建设,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要大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积极打造一批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资本集聚的创新载体,改革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运用机制和科研、人才评价机制,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今年,要奖励表彰一批对科技成果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人员,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科技创新的氛围。

(四)着力破解“盈利难”,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些年,我省工业企业的盈利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规上企业销售产值利润率从2003年的6.1%下降至2008年的3.4%,去年约为5.5%。从趋势看,能源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等将会持续攀升,我省企业将面临较长时期的生产成本上升压力,盈利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只有政企联手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破解“盈利难”谜局。对政府来说,一要继续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开展企业清费减负专项治理,规范各类收费行为,加大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延长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期限。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加快出口退税步伐。二要大力加强要素保障。千方百计做好煤电油运综合协调,特别是要抓好电力保障和有序用电,切实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三要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推进大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积极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实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产品流通成本。四要大力支持企业完善市场营销网络。深入开展“浙货万里行”活动,大力推进浙江名品中心、品牌连锁专卖网络建设,加快构筑全国浙商营销网络。支持一批有品牌优势和市场基础的企业,到境内外建立市场营销网络,提升市场话语权。对企业来说,要坚持以高附加值为目标导向,千方百计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努力提高盈利水平。一是向质量要效益。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要坚持以质取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敢于向全国全世界亮出自己的品牌,以品质扩大影响力,以品质提高附加值。二是向市场要效益。今后,需求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拓展市场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民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要努力保持品牌、技术等市场竞争优势,努力从营销环节获取更大的利益。中小企业要利用阿里巴巴、淘宝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义乌国际小商品城等专业市场,加强与大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三是向管理要效益。要积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精细管理和成本管理,加快建设节约型企业,努力从管理环节获取更多的利益。

三、按照“四个到位”要求,努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我们要按照副主席“两个结合、五个相统一”和张德江副总理“扎根浙江”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这次大会精神,加强引导。加强服务,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阳光、空气、土壤、雨露和养分。

(一)引导到位。一要强化实体经济导向。要积极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倡导企业坚守实业求发展,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进一步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希望广大浙商以世界500强等国际著名企业为标杆,保持清醒头脑,静下心气,专心经营,把主业做专、做精、做实,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二要强化产业政策导向。要坚持“优、新、高、特”方向,大力支持企业增加产业转型升级投资,鼓励企业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城市化、改善民生等重要领域投资兴业。三要强化总部经济导向。对于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和中心城市,支持省内民营企业把总部留在浙江,鼓励省外浙商把总部迁回浙江,着力把浙江打造成集“研发设计、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总部经济基地。

(二)服务到位。一要以好的精神状态开展服务。越是在困难面前,越要振奋精神。今年,将在各级政府和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比学赶创”活动,努力营造奋勇争先、干事创业的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是本职,不服务、服务不到位就是失职”的意识,倡导雷厉风行的作风,经常对照“六戒六要”检查自身的工作和作风,不断提升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质量和效率。二要以好的方法改进服务。省委决定,今年要深化省级机关“双服务”和百组调研服务活动,选择一些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紧贴基层企业,帮助排忧解难。三要以好的政策加强服务。去年底,省级部门陆续出台16个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一定要抓好贯彻落实,并根据形势的新变化,制定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要因地制宜地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落实办法,搞成按图索骥的“路线图”。民营企业要办什么事,对照政策和实施办法就能明明白白,办起来简简单单。四要以好的制度保障服务。认真落实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要求,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能减则减,能快则快,能放则放。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效能监察等制度,简化行政流程,杜绝推诿扯皮,做到急事急办、要事快办、特事特办。

(三)管理到位。坚持依法依规,要敢于动真格,该放的放到位,该管的也要管到位。一要加强市场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针对消费者关心的制假售假问题、企业关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群众高度关注的食品药品安全和物价上涨问题,及时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二要加强诚信管理。围绕“信用浙江”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三要加强环境管理。对落后产能、劣质企业的容忍,就是对先进产能和优秀企业的不公。要把环境容量作为硬约束。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源头控制,强化对新建项目的环境评估和审查。狠抓节能减排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取缔一批无证无照和不达标企业,加快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加工制造环节,为好产业好企业腾出资源环境容量。

(四)考核到位。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已经出台实施,各地各部门要抓好落实。一要突出重点内容。有关部门将从回归引进贡献度、项目质量优化度、外部空间拓展度和发展环境满意度等方面,考核各地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工作绩效:对省级部门,主要考核相关配套政策是否制定出台、重大问题的协调服务是否到位:对承担任务的省外商会,侧重于牵线落实项目实绩的考核。二要完善考核方式。实行年底汇总、开展自查、实地考核、抽样检查和书面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考核一次。对各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分别进行排序,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三要健全激励机制。本项考核已列入省委、省政府对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年度单项考核,并纳入对各市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评价和省政府直属单位工作责任制目标考核。省政府将在不定期督促检查、定期通报情况的基础上,考核结果将与财政奖励、用地指标相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