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生活的知识

经济生活的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济生活的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生活的知识范文第1篇

一、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手段、课程资源最终都将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以学生为导向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并合理利用,对于提高高中政治课程中的经济教学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1.掌握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不同学生情况也各有不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也不同。对于《经济生活》模块来说,其主要内容为货币、经济、市场、生产、分配、消费等,这些内容源自生活却相对抽象,对一些学生来说接受起来很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实际来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

2.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开发课程资源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整合课程资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济生活》模块中,教师要了解什么事是学生感兴趣的。这一部分内容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而空谈理论,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讲授。例如,在“消费”这一部分讲解影响消费的因素时,可以由学生自行探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消费经验等来总结因素,除根本原因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外,自己在平时购物时,会考虑家庭的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商品价格、包装、质量等因素。通过学生自己结合经验,探索经济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提升经济教学中的计算教学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学习过程中,由相关经济理论所引申出来的计算题是学生们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的一类题。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对于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掌握得十分不理想,面对计算题束手无策。不仅学生在这方面问题颇多,而且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觉得这类题的教学很困难,大多有有劲儿使不出的感觉。

事实上,经济学计算题的解答并不需要过多的定理及推论过程,只需要具备初中的代数基础知识和一部分生活常识即可。解答经济学的计算题,其实无需用高中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否则会走入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认识误区。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包括一部分教师,就是在解题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才将原本很容易解答的问题演化成了神秘而不可琢磨的思维难点。因此,在对待计算题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首先树立一个观点:只要读懂题意,理清思路,运用一些初中基本的代数常识,计算题是非常容易解决的!

三、让学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

生活德育论认为:“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经济生活不能没有道德,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道德学习的过程。在《经济生活》教与学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将德性自觉转化为德行,从而过上更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经济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方式提出要求并作必要指导,启发他们自觉接受考验,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如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不乱用零花钱;生活消费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诚实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记录;保护知识产权,不购买使用盗版书籍、影碟;关注社会公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智对待外国产品,等等。在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可促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不断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

四、加强体验实践

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加强体验实践是有效的策略之一,它通常是在一课教学完后,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巩固与加强。例如,在教学“银行与储蓄”时,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商业保险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订一个理财方案。学生积极响应,其中一位学生设计了一个颇有创意的理财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情况是这样,父亲:刘××,45岁,在电力局工作,月收入5000元左右;母亲:王××,40岁,在卫生院工作,月收入3000元。家庭储蓄主要为一年期定期储蓄6万元,已经有了五个月,购买了五年期凭证式国债3万元、活期储蓄5万元。正当他们准备买房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因此,需制订一个合理的理财方案。(1)五个月前存入的6万元存款是否办理提前支取?(2)3万元的国债又该怎样处理?(3)是否该为自己在校期间购买一份保险?买何种保险较好?(4)加息后房价走势如何?现在该不该买房?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比较研究,终于选择了一个可行的办法。

总之,要提升政治教学中经济生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精心组织各类活动,使接受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相互补充,促进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彭昊.高中《经济生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经济生活的知识范文第2篇

一、关注生活

“关注生活”即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基本观点、原理,都应当想一想与这一基础知识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有哪些,自己究竟知道哪些与这一基础知识内容有关的经济现象,然后利用这些现象来展示理论、理解理论。学生在学校接触大量的教材,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科学世界,至于周围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既不愿关心,也无暇去关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果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地融通起来,重新设计教学情境,就有可能使政治理论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就有“可能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及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如在学完价格、就业、财政的有关知识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作为消费者观察近期市场物价的上涨;也可以一个即将投入社会生活的劳动者身份去考虑当前的就业形式,关注家庭的理财方案;还可站在管理者和建设者的高度去关注每一年国家财政的使用状况等。在生活的情境中,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在生活世界中得到了还原、提升,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到了解事实、观念、原则和问题的重要意义,关注生活也为学生领悟生活做了铺垫。

二、领悟生活

“领悟生活”是要求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解释相关经济现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结合美国的次贷危机展开对这一问题的分析。2007年底美国的次贷危机深度影响了全球股市,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中国的股市也陷入低迷。学生可从中领悟: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再如2007年,全国通涨的压力一直居高不下,教师可带领学生做市场调查,搜集豆油、猪肉、牛奶等零售品价格上涨的数据,从中深切感受市场调节的缺陷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对国家于2008年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政策的出台更能心领神会。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解释相关经济现象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捕捉问题、洞察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此时不再是隔绝于社会之外、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者,而是经济生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管理者。学生的角色由单一走向多元,习得的知识于学生而言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实际解决问题的工具。如果学生长期坚持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各种生活现象,会发现经济理论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纷繁复杂,纷繁复杂的是我们的生活本身,而隐藏在生活背后的原理、规律并不多,学生练就了发现生活的慧眼,就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经济现象。

三、参与生活

经济生活的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维方式 养成 发展

作者简介:张红宇,女,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

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知识目标并不难达到,但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初衷,我们有责任启发和引导学生学经济、爱生活,养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正确地运用其指导自身的经济行为,进而真正地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在存疑思辨中探索

和传统的教师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机械记忆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区别,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学会学习和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在《经济生活》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热情,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对《经济生活》产生兴趣,在教学的第一节课,笔者并没有直接进入教材内容,而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幅是明朝朱载育的《十不足》:“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另一幅是关于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的图示。基于这两幅图片,笔者设置了三个思辨问题,要求小组讨论、交流:1.人类的需求有什么特点?2.拿什么来满足人们的需求?3.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想想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好?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沿着问题线索,积极地展开分析讨论。这一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重要的是透过不同观点的思想碰撞,学生们最终自主形成了“需求无限大”——“满足需求的资源很稀缺”——“要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必须学习经济”这一逻辑,学经济、爱生活的热情已经点燃。

二、在生活情境中渗透

学生道德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符合“一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成长”这一教学规律。只有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进而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情感共鸣。

《经济生活》“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框题中,为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切身体会和感受诚信的重要性以及不诚信的严重危害,笔者尝试从“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角度,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生活中不诚信的“得”与“失”。在教学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成本”这一概念,让学生领会到失信的危害就是不诚信的成本,这种成本不仅包括个人成本,还包括社会成本。然后要求学生分组比较“考试作弊”、“信用卡欠款逾期不还”、“商贩以次充好”、“摔倒讹人”等不诚信现象的成本与收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不诚信危害的认识越深入,挖掘出来的成本就越多、越全面。此时,再将这一巨大成本与获取的蝇头小利之间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两者的巨大反差使学生在唏嘘之余自动形成了对诚信缺失危害严重的理性认知,“修德做事、诚信无欺”的价值理念悄然植入学生心灵。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实践”,提倡“在做中学”,他认为“离开了参与社会实践,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就没有什么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只是完全、系统的理论教学,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在生活亲历中体验学习。

在学习“多变的价格”这一课题时,恰巧临近中秋节。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布置每组进行两次市场调查:第一次调查安排在中秋节前一周内,要求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商场、超市调查月饼价格,侧重考察决定月饼价值量的因素,分析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关系;第二次调查安排在中秋节后的第一天,要求每组重新调查同一商品的市场价格,考察该商品价格节前、节后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进而分析价值规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反思商家应该如何确定产量、占领市场、制定策略、推销商品。此外,还要求各组在调查结束后,提交正式的调查分析报告。身临而其境,体验而晓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深深体会到参与的快乐和收获的乐趣。每一项活动的亲历体验、每一份调查报告的撰写,都是拓展思维、提升动手设计能力的好机会,都让学生倍加珍惜。

四、在自主探究中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对学生思维的遗忘。一方面,教师只是单纯地完成授课任务,不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也已经习惯了依赖于教师的接受式学习。他们不去费心思考“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如何获取知识最有效”、“用学到的知识能干什么”等问题,而是被动地“老师讲一点、自己就往脑子里灌一点”。这种情形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知识沿袭的载体,完全不具备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根本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引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自主探究知识。

经济生活的知识范文第4篇

一、 经济生活课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初中经济生活课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课程开设以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该范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强调以情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构建以学生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减少了教学的强制性与划一性,增强了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达到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该范式可具体分为四个基本环节。

一是创设探究的条件。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从社会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探究问题。

二是提出探究的问题。要从感性材料出发,使学生在边学边探中提出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发现并明确提出一两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三是展示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调查、查阅文献等各种方式,收集有价值的科学证据,提出假设与猜想,并对问题作出科学的理解。

四是总结探究的成果。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完整性与问题理解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合理的评价,交流探究结果。

二、 经济生活课探究性教学基本模式之变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经济生活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策略,对初中经济生活课的各种类型内容大体上都可以使用。但经济生活课不同类型的课文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时需要对教学结构进行相应的变化,在教学策略上也可有所侧重,这样就形成了基本范式下的若干个变式。

1. 变式之一:情境探究“成曲调”

该模式是以创造情境为主要特征,通过对经济生活情境的再造、复现、模拟等途径,拉近学生与经济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其理论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其认识不应该只是概念上的理解,而应该是通过情境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形成的一定的抽象认识。该模式适合于以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为主要任务,具体导行相对较弱的内容。其基本流程如下图2所示。

在教学策略上,该模式转变了传统教学过多“关注知识传授,忽视知识建构”的教学观念和“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唱配角,大多数学生当观众”“剧场式”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我们都是‘当家人’”一课,笔者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代表政府和纳税人。代表纳税人的学生,模拟扮演现实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的角色,归纳自己都向政府缴付了哪些税款,对政府有什么要求;模拟政府代表的学生,总结自己为纳税人提供了什么公共服务,对纳税人有什么希望。通过情境化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体会生活与纳税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感悟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情境探究的作用,它体现了本变式的特点。要根据教材逻辑结构,设置探究情境,设计探究问题。创设探究情境重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积极思维状态;其形式主要有角色扮演、模拟、直观演示等。在情境探究中,我们要注意情境的贯穿、交融和探究,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启发诱导分析教学情境,解决情境中所体现的实际问题。

2. 变式之二:问题探究“下金钩”

该模式是以师生讨论问题为主要特征,通过对经济问题的探究和研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经济的认识,提高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其理论依据是,人们的认识起于问题的发生,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学习和研究,人们的认识正是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和加深的。该模式适用于思辨性较强,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或正确判断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内容。其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

在教学策略上,该模式是指通过创设主体、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向学生提供能充分自由地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认知、技能、情感全面发展。如教学“创业的‘学问’”一课,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爱心义卖”活动,请学生为本班的小摊出谋划策,让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我班摊位卖哪些商品才能多快好省地赚钱?说说你的理由;在班与班的竞争中你是如何宣传自己的?由此引发的环保问题你打算如何予以解决?让学生结合本校活动,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既可以锻炼学生经商理财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

在实施该模式过程中,我们要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讨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小结、问题的应用、问题的引申来展开和推进整个教学过程。问题的探究可以经过“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几次反复过程,以利于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整个探究问题过程中要起好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提出设想、发表见解、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实现由“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真正落实“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地位。

3. 变式之三:综合探究“自在啼”

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结合调查活动进行经济生活教学,通过考察或调查,掌握更多的感性认识,形成更真切的感受,并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其理论依据是,学习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社会实际中获取有效的学习信息。它适用于行为操练较强,综合实践性较高的内容。其基本流程如图4所示。

经济生活的知识范文第5篇

一、突出文化生活的地位

新编教材的最大变化也是其最大的亮点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贯彻“三贴近”原则(贴进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从教材前后名称的变化就可以感受到。老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由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三个模块构成,侧重于理论的说教。有人戏称其经济学过时,政治学说教,哲学太抽象,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新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我国人民生活的实际,与时俱进。新教材由10本书构成,4本必修教材和6本选修教材。4本必修教材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是高考必考内容。6本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延伸和拓展,高考不做要求。这样编排既有利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重点,降低高中教育的难度,也便于提高教与学的实际效果,改变人们对政治课纯说教的偏见。新教材把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放在同等的地位,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也使教材的理论体系更完整、更科学。经济、政治、文化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三大领域,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是以社会的这三大领域为对象进行基本观点教育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密切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会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三观,为自身的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又引出了生活与哲学模块。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更加接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更接“地气”,受到了师生好评。

二、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

新教材共10本书,但在实际使用时各校基本上只重视高考必考的4本必修教材。4本必修教材是按照从生活到哲学的逻辑思路安排的,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必修一、二在高一教学,必修三、四在高二教学。高一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基本没问题,但高二的就有一点小问题。每学年中的第一个学期时间较长,教学时间较为充分,而必修三文化生活的内容相对较少,生活与哲学的内容较多也难理解却放在了第二个学期,这样就出现了第一个学期教学时间过于宽裕而第二个学期时间过于紧迫的情况。因此一些学校不得不把第二个学期的部分内容调至第一个学期来教学,给实际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也有一些高明的学校把必修三和必修四的教学进度互调,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编排小问题

哲学因为较为抽象,是教与学的难点。新教材在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提炼哲学思维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体现了生活化、实际化。但在教材使用过程中,笔者觉得有两处编排上的小问题。

1. 关于哲学上“两个对子”提出的时机

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二课介绍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后,提出了哲学发展史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哲学史上存在两个对子。在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表现形式都感到困惑,又没有任何哲学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就提出两个全新的哲学概念――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造成教师讲得吃力(把本该后面学的唯物辩证法的内容硬放到前面来教学),学生也听得乏味。

2. 对人生价值内涵的剖析不到位

经济生活的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政治 生活化教学

一、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所谓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指将社会生活,特别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将学生从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中解脱出来,向学生提供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在对可亲可感的日常生活、在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与对话中产生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泉,这就说明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实施生活化教学,使师生的课堂生活更加丰满,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及意义

(一)导入生活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什么样的事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学生日常生活事例。因为这些事例跟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以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事例导课,引出政治课的主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使学生乐学、爱学。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时,在导入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时,我设计了一个"列举厦门人生活巨大变化"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怎样认识这一问题的: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了很多,如居住条件的变化,瓦房变楼房,两层楼房变五层楼房;还有出行工具的变化,自行车换成摩托车,摩托车换成小轿车;还有家电变化,小屏幕彩电换成大屏幕彩电,大屏幕彩电换成等离子彩电等等。学生们在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中,进一步感受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取得了伟大胜利,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这一活动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贴近生活激活思维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甚至自身就是参与者的事,学生往往非常重视,对这些事情有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一目--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中的"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方式构成的整体,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一哲理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建设,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以及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等具体事例加以理解。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举例加以说明:学生列举了校运会4×100米接力、班级拔河比赛等,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深奥的哲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致力于建设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感悟生活反思提高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把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相联系,真正实现了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生活化教学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使他们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和生活理论;有助于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规划未来;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中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而市场规则之一市场交易的诚实守信原则时,我联系了"三鹿奶粉"事件。三鹿奶粉、液态奶曾被确定为国家免检产品,并双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三鹿"品牌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被商务部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但由于三鹿奶粉奶源添加三聚氰胺,使三鹿集团陷入信用危机,并导致销售困难、资不抵债,最后只能宣告破产。学生在对有关"三鹿奶粉"的材料分析的基础上,自觉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守信兴企,失信毁企。这是被市场所证明的永不改变的真理。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不讲诚实不守信用的行为。通过把学科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不断进行反思,从而促使他们个体经验不断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经济生活的知识范文第7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

2、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对生产的影响。

3、运用有关知识说明价格变动前后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进行消费选择的能力。提高他们理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二、教学重点

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影响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思考从视频中获取到了哪些信息

价格,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词语,因为它已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因而是一个受到广泛的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从政治这门学科的角度去分析价格对我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专题复习——《价格》

【讲授新课】

(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市民抢购天然气,网友评论:

(1)@兔子的胡萝卜:

“要是天然气涨价了,我们就要省着点用了。夏天少洗澡,冬天少取暖......哎,每一次涨价都意味着生活质量的下降!”

对于这个评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咱们请一位同学来分析一下这位网友的观点:

为什么天然气价格涨了,他就要少洗澡、少取暖呢?—— 价格变化影响消费需求

设疑延伸:为什么一涨价,生活质量就下降了呢?物价水平影响人们的购买力,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

任务:请同学们在学案上用图像的方式表示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

(2)@李加木:

“对市民来说,天然气为刚性需求,是一种必需品,市场化应该关注民生,而不是一谈市场化就涨价。”

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位网友的观点呢?

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所需要的消费品中,有的是属于生活必需品,还有的是属于高档耐用品。那么,这两类商品受到价格的影响一样吗? 我们来一起分析:

在这张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图上,我们再画一条线。分别代表M、N两种商品。那么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哪一种商品更有可能是高档耐用品,哪一个更有可能是生活必需品呢?

——M商品是高档耐用品,N商品是生活必需品。

为什么呢?

价格下降同样的幅度,但是引起两种商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不同。

这是价格专题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需要我们在分析的基础上加强理解。

(3)@时间长了:

“天然气要是提价了,我就烧水电壶、做饭微波!”

这个网友的观点又该如何理解呢?为什么天然气价格涨了,他就用电壶烧水,微波炉做饭呢?

——天然气和电是替代品。它们有着相似的功能。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会引起它的替代品需求量的变化。

(4)@小坪山的自由舰:

“天然气要是涨了,加气站的车肯定会少,加气就会方便很多,不过,跑‘黑车’这活可不好干了。”

天然气价格和汽车又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互补品。只有搭配起来才可以用。看来一种商品价格变动也会引起其互补品需求量的变化。

总之,商品价格的变动可以引起其替代品及互补品的需求量变化。

小结:

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需求量,

(2)生活必需品与高档耐用品

(3)互补品与替代品。

设疑转折:价格变动对对生产经营又有何影响呢?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从这张图片中我们可以得知,近十年来兰州93号汽油的变化状况。虽然国家发改委上周三通知油价下调,但是纵观全局,我们不难发现,从03年到现在,十年中兰州油价涨了近三倍。面对这种局面,我们的生产领域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哪个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呢?—汽车行业。

学生活动——情景模拟

通过刚才的会议,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相信各位同学的存在,定会让我们的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实现我们民族工业振兴的中国梦。同时,我们今天有幸旁听了吉利集团的高层会议,我们也应该有所收获,那么各位同学能不能概况一些今天会议得出的核心战略部署呢?面对油价上涨趋势,他们都采取了哪些策略应对呢?

调节生产规模

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很好,这就是面对价格的上涨,我们的企业所应采取的策略。

(三)总结

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价格的变化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会引消费品价格上涨,这个上涨指数用英文字母CPI表示,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物价变动对于经济生活的影响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对社会再生产哪个环节的影响呢?——消费 .同时我们还知道,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目的和归宿又可以反作用于生产。接下来看到价格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会引起工业品价格的上涨,这个上涨指数用字母PPI表示。PPI的上涨,会带来工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因而利润下降。从而影响生产,而生产对消费起决定作用。

我们可以看出,价格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引起社会再生产整个环节发生改变。价格对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这一部分,也是我们经济生活这本书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需要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掌握。

到目前为止,我们就把价格专题的全部内容复习完了。接下来请大家拿出课前发的预习学案,在学习完这部分内容之后,大家看看你在课前所总结的知识网络还有没有需要补充完善的内容。然后来看看2013年考试大纲对于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的考察要求,想想自己还有没有问题。

(四)真题演练

经济生活的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策略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市区的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深州市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深州市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猪,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