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ocean. The coastal countries (region) al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in marine power (region) as a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nation (region). Shandong province, as one of the marine economy provinces, is with urgency, reality and necessity to develop marine econom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ing the marin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marin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 the marine economy;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K92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海洋经济的开发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7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到了4%。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日本海洋经济已占该国GDP的14%。通过分析国内外各国家(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我省发展海洋高薪技术产业提出策略建议[1][2]。

1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1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建立起来的国际海洋法律新秩序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的新形势,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分别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3]。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各国(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欧洲委员会(The Council of Europe )的研究估计,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服务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每年在180亿欧元以上;临海产业和服务业直接产生的增加值每年约1100亿~1900亿欧元,约占欧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5%;欧洲地区涉海产业产值已占欧盟GNP的40%以上 [4]。

1.2 海洋开发与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国际海洋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公约》的生效实施使沿海各国对海洋的认识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对海洋在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已经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形成了许多新的海洋观,如,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海洋科技观、海洋地理观以及新的海洋国土观、国防观、海洋军事空间观等[5]。

1.3 人口与海洋的联系日益紧密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人口、经济、产业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世界上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预计到2025年将有接近75%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500万, 该区面积虽不到美国国土面积的1.5%,却集中了15%,左右的美国人口,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日本东海道城市群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占日本总面积的20%,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 /4和国民收入的2 /3,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

1.4 海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20世纪80 年代以来,美、英、法等传统海洋经济强国以及近邻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战略决策。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政策,旨在激励和引导科学技术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竞争力,保持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海洋科技的发展使得海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而海洋研究领域的拓展又导致海洋开发深度逐渐加深,难度不断加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海勘测和开发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科学考察船、载人潜水器、遥控潜水器、深海拖拽系统、卫星等先进设备的使用,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开始从近海转向深海,开发内容也由简单的资源利用向高、精、深加工领域拓展。

2国内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尽管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由于海洋的复杂性、研究的艰巨性以及投入的有限性,使海洋调查、监测以及对海洋资源环境基本规律的研究相对缺乏,目前为止还没有弄清我国近海的资源环境状况;海洋技术装备落后,海洋基础建设缓慢;海洋科技投入水平低;可供转化的高技术成果少,转化率低;海洋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海洋高技术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高;促进海洋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有效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海洋经济整体规模偏小。

中国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是发展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技术,开发海洋药物资源,形成海洋医药产业;发展海洋农牧化技术,培育优良生物品种,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开发海水利用技术,扩大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规模,形成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海洋环境技术,推动海洋仪器仪表产业、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发展海洋生物制品研发技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形成海洋生物制品加工产业。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实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于国家海洋经济以及科技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 期间,沿海地区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推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海洋经济运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海洋经济现已成为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构建开放型社会的有力支撑,也为 “十二五”时期实现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浙江、广东、福建、天津和辽宁等省市坚定不移地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分配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资源,通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市场开发,将海洋高新技术大规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一些成效显著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如:以技术为依托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使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制与生产紧密结合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模式;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合资模式——利用外资进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产业园模式——创办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海洋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和辐射中心及积极培养和引进海洋高新技术研发人才,集中力量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等模式。

3加快推进山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山东省是我国的海洋经济大省,海洋产业基础较好,门类齐全。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条件是山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石。但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山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产业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科研机构分布过于集中,科研管理体制比较陈旧;科技投入明显偏低,人才结构亟待优化;产业积聚度不高,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等。

山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需要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优惠扶持力度。要结合《全国海洋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相关鼓励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 实行政策聚焦,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等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组建一批“科工(农)贸一体化、销一条龙”的大型海洋科技产业集团。在工作指导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支持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

2. 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除省级财政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外,鼓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所属的市、县(区)财政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研发的投入,增长的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入驻基地企业可享受各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对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企业引进境外先进专有技术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重点产业及配套生产企业购置土地或物业方面给予补贴。帮助致力于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解决人民币银行贷款授信额度,并给予部分贷款贴息。

3. 加强政策引导,加快集聚海洋高新产业风险投资。尽快落实山东风投引导基金的投放。率先建立促进风险投资集聚的政策体系。形成多渠道风投引导基金政策的集聚。

4.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人才集聚,构建海洋高新技术的人才高地。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于重点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的个人所得税给予补贴或部分返还,并在户籍、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出入境手续等方面实行系列的优惠政策。设立海洋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基金,鼓励科研人员结合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进行有针对性的海洋高新技术应用研究。

5. 加大对海洋高新技术集聚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快临港新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商务商贸、教育、居住、医疗、旅游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营造引人入胜的海洋生活环境,成为郊区生态环境优良、形态美好的宜居新城之一。

6. 实施规范化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依法管海、依法用海是关键。

参考文献:

储永萍,蒙少东.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8:154-157.

刘容子.海洋高技术发展趋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3(1):35-42.

付一新.各国海洋产业界定与海洋经济发展统计比较[J].经济论坛,2011,8:144.

郭军,郭冠超.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思考[J].宏观经济与管理,2011,1:39-41.

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2):46-52.

张莉.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N].中国海洋报,2007,3.

胡建廷,郑冰,马健.山东海洋科技创新现状刍议[J].科学与管理,2006,3:27-30.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东;海洋生态文明;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46 -03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党的十会议上,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2015年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海洋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资源不断枯竭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转向海洋,我国在中共十报告中也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广东省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省份之一,濒临南海,海域辽阔,海陆架宽广,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2004年广东省政府做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决定,建设海洋强省,此后广东省坚持海洋开发与海洋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2015年广东省海洋地区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占全省GDP的21%,海洋经济全国领先。但是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海域污染、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因此客观描述、分析目前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发现海洋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完善海洋的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生态文明

关于生态文明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认识它,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学者陈瑞清(2007)认为,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并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从狭义角度来看,余谋昌(2006)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种文明,它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了社会文明,其中,物质文明是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础,它们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简言之,生态文明就是用新理念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工业文明发展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积极谋求发展的同时认真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二)海洋生态文明

海洋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术界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定义,马彩华(2010)借助生态文明的概念用于海洋领域,提出海洋的生态文明指人类按照客观规律开发和利用海洋,实现经济和社会进步,实现人与海洋和谐的社会文明形态。学者刘健(2014)提出“六因子论”, 他认为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海洋意识、海洋产业、海洋行为、海洋环境、海洋文化和海洋制度六个因子相互作用,实现人类、海洋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实现人海和谐,人类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一方面要保护海洋系统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海洋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引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和保护海洋,解决人与海洋的矛盾,治理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高海洋生态社会生活水平,发展海洋科技和海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探索和实践。

二、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根据前文对海洋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的界定,对于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研究,从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海洋经济现状

据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379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3%。首先,从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来看,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经济数据,2015年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保持全国领先,海洋地区生产总值达1.52万亿元,约占全省GDP的20.9%,海洋经济成为广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俨然成为广东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次,从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来看,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10年的10:42:48调整为2015年的1.5:43.5:55,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所发展,基本形成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二)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1.近岸海域海水水质

2015年广东省在春、夏、秋、冬季对全海域水质进行监测,包括盐度、PH值、油类、悬浮物、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无机氮、铜、铅、锌、镉、汞等,依据《海洋水质标准》2015年广东省海域春、夏、秋和冬四季,第一类水质占近岸海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9.1%、67.2%、79.2%和87.5%,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年均值为4%,比2014年有所增加。广东省绝大多数海域水质属于清洁或较清洁海域,劣四类海域主要分布在湛江港、汕头港和珠江口的局部海域,其中主要污染物质包括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等。

2.海洋生态多样性

海洋生态状况的检测主要是开展对海洋生态多样性的检测,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广东省对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珠江口及大亚湾等重点海域进行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结果表明:(1)浮游植物类,雷州半岛西南沿岸海域多样性指数平均值① 为3.6等级为较好,珠江口海域平均值为2.23等级为中,大亚湾海域平均值为2.01等级为中;(2)浮游动物类,雷州半岛西南沿岸海域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82等级为中,珠江口海域平均值为3.95等级为较好,大亚湾海域平均值为2.9等级为中;(3)大型底栖动物类,珠江口海域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36等级为较差,大亚湾海域平均值为1.92等级为较差。

(三)海洋资源现状

1.海洋生物资源

广东省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动物828种。鱼类、虾类、蟹类等的数量占据全国前列,2015年广东省渔业经济总产值2532亿元,同比增长7.8%。此外,广东省大多数海域地处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海洋珍稀物种分布最多。2015年广东省对主要珊瑚分布区普查,共记录了石珊瑚8科18属35种,鱼类10种,其他无脊椎动物14种;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目击海豚2416头;江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豚约300头;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截止2015年共孵化6f多只小海龟。

2.港口资源

广东省拥有众多港口资源,其中最为代表性的五大港口,分别是广州港、深圳港、湛江港、珠江港和汕头港,它们为广东省交通运输、贸易往来等提供了便利。2013年广东港口全年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5.6亿吨,居全国第二,同比增长11.08%,从主要港口来看,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72亿吨,同比增长4.7%;深圳港货物吞吐量2.34亿吨,同比增长2.6%;湛江港货物吞吐量1.8亿吨,同比增长5.3%;珠海港货物吞吐量完成10023万吨,同比增长29%;汕头港货物吞吐量5038万吨,同比增长10%。

3.滨海旅游资源

广东省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空气质量状况优良,海岸线曲折,总长达4300千米,大大小小的岛屿约有1000多个,此外广东省各地滨海风情习俗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据统计,广东省共有可开发滨海沙滩170多处,沙滩总长约570公里,近年来,全省各沿海城市大力发展滨海旅游,形成一批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其中阳江大角湾、汕头中信高尔夫海滨度假村、汕头南澳岛等被评为国家4A景区。

(四)海洋文化建设现状

1.海洋文化宣传

海洋文化宣传是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海洋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及海洋国防等海洋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活动,举办海洋知识竞赛和海洋主题演讲活动,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增强海洋意识。2015年5月,惠州开展“美丽海洋,魅力惠州”海洋文化主题活动,通过对海洋生态、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展示,引导公众认识和关注海洋。2016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启动,省市政府有关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及志愿者等共400多人参加,活动期间组织增殖放流等活动,倡导社会各界关爱海洋。

2.海洋文化公共设施建设

公共设施建设是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应积极实施海洋文化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建设海洋博物馆、海洋馆、海洋公园等。目前广东省形成了以深圳海洋馆、珠海广东文化公园、湛江霞山观海长廊、广东海洋大学水生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公共设施,2016年7月,阳江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被国家海洋局列为首批国家海洋廉政文化示范点。

3.科教投入

广东省在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增设一批涉海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和国家级重点学科、本科重点专业,加强对海洋相关重点学科的建设,这为海洋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人才保证。在资金扶持上,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并提出科技专项资金向海洋倾斜的政策。

(五)海洋管理现状

1.组织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

2009年,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设立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海洋和渔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综合管理、协调和指导海洋的开发和管理,承担海洋经济运行、海洋环境监测以及处理突发涉海类公共事件等工作。根据职责,省海洋与渔业局设立办公室、海洋综合开发协调处、资源环境管理处、渔业与远洋捕捞处、水质量安全监督处等9个机构。

在规章制度方面,主要是制定和颁布政策法规,包括综合性法律法规、海洋性法规和渔业性法规等。近年来,广东省颁布一系列涉海法规,包括渔业管理、休闲渔业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砂开采管理、人工鱼礁管理、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渔港和渔业船舶管理等条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现实问题,政府与时俱进地对相关条例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例如,2013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关于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高海洋渔业发展水平的意见》,2014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在深圳湾部分海域设置禁渔区的通告, 2015《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渔业类)》(2015年修订版),同年组织编制了《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2015-2020年)》,2016年公布广东省渔业船舶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2.治理与保护的具体实践

广东省及各市海洋与渔业局根据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近海海域生态进行综合治理与保护,包括削减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人工鱼礁建设、海域海岸带修复和建设海洋类保护区等。“十二五”期间,广东省确定沿海各市工业污染防治重点工程17项;投入8亿元资金建成人工鱼礁区40个,礁区面积2.4万公顷,在粤东、粤西等多个海区开展海洋经济物种增殖放流活动;2015年共投建成海洋与渔业类保护区101个,保护区数量、面积和种类均居全国首位;2015年,湛江、汕尾、潮州等沿海城市投入7亿元开展港湾整治;2020年,广东省计划全省沿海红树林面积达到3万公顷以上。

三、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中央和国务院大力推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广东省作为先行省也在积极地贯彻和执行,在海洋环境治理、海洋文化宣传、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为满足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海洋开发的规模和强度也不断加大,尤其是早期海洋野蛮开发造成许多生态破坏遗留问题,广东省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近年来随着沿海城市化建设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海洋作为众多流域和陆源污染物的总汇,陆源排污量日趋增加,这主要包括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2015年广东省入海污染源中,市政排污口污水水质超标高达51%,排污河污水水质超标率超过40%,河流径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271.39万吨,部分海域尤其是珠江口海域污染严重。目前污染治理方式仍以末端治理为主,缺乏对陆源污染的源头控制,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仍处于被动局面。

(二)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新兴产业比重低,说明目前广东省海洋经济仍然是粗放型的,耗能大、产品附加值小的传统产业仍占据重要的比重,尚未形成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违背。此外,海洋科研力量较为薄弱,尤其是粤西地区,高校、研究所类等机构较少,难以为新兴的海洋产业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三)海洋文化建设薄弱

海洋文化建设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目前广东省在海洋文化建设进程上比较缓慢,这主要表现为公众海洋意识薄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等。首先,长期以来从社会到个人多重视陆域发展,海洋观念较为薄弱,政府对社会公众关于海洋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力度不足。其次,广东省对外缺乏对本土海洋文化品牌的宣传,在现阶段省政府宣传部门缺乏与文化传媒企业的合作,政府应当利用传媒受众范围广的特点,开发一些具有广东省本土特色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等,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同时,提升广东省海洋品牌知名度。

(四)海洋管理混乱

首先,在管理规章制度上,大多是针对某一海洋功能区或区域制定的专项规章制度,制度冗杂、互相冲突,此外政府推出的制度缺乏相应的配套细则和执行标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其次,在管理体制上,我国实行统一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各部门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导致缺位和越位等问题。最后,在具体实践上,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缺少与公众的沟通和协商,缺乏公众参与,使得执行进程缓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东省在未来应继续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问题为突破点, 以规章制度为准则,实现人类和海洋的协调发展,促进人海和谐,努力建设美丽富饶的“海洋广东”,强力支撑广东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07,(07):4-5.

[2]余谋昌.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J].绿叶,2006,(11):20-21.

[3]马彩华,赵志远等.略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参与[J].中国软科学,2010,(s1):172-177.

[4]刘健.浅谈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基本问题[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02):29-32.

[5]厉丞@,张朝晖.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综合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03):87-95.

[6]傅英,龚耘.中国海洋文化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1,(27):194-195.

[7]王琪,张川.海洋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及其变革取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06):13-17.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区域海洋经济;空间计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 海洋经济概念

对于海洋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美国海洋研究中心主任杰拉尔德·J·曼贡(1977)在他的《美国海洋政策》一书中提及,但是并没有对概念进行表述[1]。在国外,海洋经济这个概念并不常见,仅见于少数的海洋统计报告、环境统计报告以及海洋发展政策中。

与国外相比,国内海洋经济概念研究的成果更为丰富。但由于研究视角以及研究者学科背景的差异,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明确、统一,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相对来说,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国家海洋局关于海洋经济的定义,即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国家海洋局,2007)。

2 国内外海洋经济研究现状

2.1 国外海洋经济研究现状

国外对海洋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海洋经济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和海洋产业经济研究。在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的研究上,Nathan Associates(1974)评估了美国海洋有关产业的生产总值[2]。Pontecorvo和Wilkinson(1984)分析了海洋部门对美国经济的贡献[3]。Kildow(2010)总结了各国研究成果,发现各个国家经济对海洋的依赖都不同,加拿大(RASCL, 2004)海洋经济占GDP1.5%,英国(Pugh,2008)4.9%,法国(Kalaydjian et al., 2008)和美国(Kildow et al., 2009)都是1.4%,澳大利亚(Allen, 2004)3.6%,新西兰(Statistics NZ, 2004)2.9%[4]。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的相关分析、测算模型(如投入—产出模型)等。在海洋产业经济研究方面,重点研究海洋产业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国外学者还对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产业进行研究。

2.2 国内海洋经济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海洋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门学科:一是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海洋经济理论研究体系,认为海洋经济学属于经济地理学的分支;二是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海洋经济理论研究体系,认为海洋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地理学研究海洋经济,侧重于探究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形成的条件和发展规律。张耀光、韩增林(2010)应用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锡尔熵指数(锡尔系数)等定量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辽宁省辽东半岛、辽西走廊、辽河三角洲海洋产业的聚集程度的差异及海洋经济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5]。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2010)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长三角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不均衡,空间差异显著;海洋产业地域空间聚集态势明显,形成了以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和舟山为中心的三角地带,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为中心的北部轴线,以台州和温州为中心的南部轴线,所组成的“三角两翼”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6]。而经济学研究海洋经济,侧重于海洋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规律的探索。

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区域分别为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但是在文献研究上却有明显的倾斜。对环渤海区域研究的文章很多,如张燕歌(2009)、孙群力(2007)、李靖宇和徐志坚(2006)、谭在仁(2008)、纪建悦(2007)、刘洪滨(2003)、李峰(2009)等;研究长三角海洋经济的文章相对较少,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有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

3 区域海洋经济研究方法

在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中,研究方法包括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数学或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等。

许旭(2008)在其硕士论文《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分析》中用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全面反映各省海洋经济发展条件、状况的差异,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沿海各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进行评价估计[7]。谭在仁(2008)先用实证分析法分析了威海发展海洋具备的条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继而结合国内外海洋产业经济理论进行规范研究,为威海海洋经济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8]。张耀光、韩增林等在确定主导海洋产业时,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9]。吴健鹏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与区位熵分析分别确定了广东发展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10]。

4 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研究现状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上海,海洋产业,现状分析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极为优越,是世界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临海的特大型国际都市,上海海洋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拓展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能够顺应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发展浪潮的需要。对上海海洋产业的研究也是上海作为国际性的港城在城市定位、功能转型及产业升级内在要求。

1 上海海洋产业现状

上海全市陆地面积为6340.5km2,其中陆地面积6218.65km2,水面面积121.85 km2,海洋面积近9000km2。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0.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32万人。上海东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南接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领,北界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港口,按照吞吐量衡量为世界第一大港。

1.1 海岸线资源、滩涂、浅海资源分布及经济利用

海岸线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之一。上海的海岸几乎全部建有海堤,为人工海岸。据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底到2004年4月的海岸线修测成果统计,上海拥有海岸线470km。所辖海域滩地共55个,总面积645.74km2 [1]。上海利用圈围的滩地建立了一大批农场垦区、工厂企业、市政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滩地对缓解上海市土地紧缺矛盾,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农业后劲、促进工业产值增长、稳定长江口河势、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1.2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开发利用分析

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天然优势,并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和载体。上海港始建于黄浦江,发展于长江,拓展于杭州湾,腾飞于洋山港,历经了由内河向河口、沿海、海岛的开拓过程,雄居中国港口半个世纪,现已跻身于世界港口之前列论文网站。上海港根据港口区分布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洋山港区、长江口南岸港区、杭州湾北岸港区、崇明岛港区、长兴岛南岸港区、横沙岛南港区、黄浦江港区,共8个。上海港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2008年,上海港完成了2800 万TEU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二,而稳居世界集装箱大港第一位的新加坡港完成达2990万TEU。交通运输部发布《2009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6.57亿吨,比上年增长9.0%。在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大港口中,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上海港在港口建设水平上持续保持和发挥产业优势。

在发挥港口产业优势的同时上海也存在着河口岛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的问题。作为我国的第三大岛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面积大于香港各岛,而2008年GDP只有香港的1/66。2005年,崇明三岛平均GDP为8343元/人,只相当于上海全市人均GDP34436元/人的1/4。与长江三角洲14个地级市比较,最低南通市人均GDP9378元/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三岛比南通还低1035元/人。同样是岛屿的舟山市,人均GDP也达11586元/人,超出三岛人均GDP3243元/人。三岛一产的比重偏高。上海全市一产占全部GDP1.8%,崇明一产占24.8%,长兴、横沙占22.3%,三岛平均22.3%。从现状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三岛不仅在上海甚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尚属较慢地区。

1.3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海洋经济总产值与海岸线的关系,可以获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空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计算沿海11个省市2000、2007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大陆海岸线的比值,可以反映各沿海地区单位岸线长度的海洋产业产出贡献,即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表1:2000年、2007年各沿海省市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亿元/km)

Table 1: 2000&2007 Economicdensity of unit marine shoreline for the coastal provinces (million / km)

 

省区

2000年海洋生产总值

2007年海洋生产总值

大陆海岸线

2000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2007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上海

601.37

4321.4

470

1.280

9.194

天津

138.63

1601.0

153.3

0.904

10.443

广东

1114.57

4532.7

3368.1

0.331

1.346

山东

737.76

4477.8

3122.0

0.236

1.434

浙江

399.53

2244.4

1840.0

0.217

1.220

辽宁

326.58

1759.8

1971.5

0.166

0.893

河北

69.19

1232.9

421.0

0.164

2.929

江苏

146.04

1873.5

3122.0

0.153

0.600

福建

419.15

2290.3

3051.0

0.137

0.751

广西

110.45

343.5

1083.0

0.102

0.317

海南

70.23

371.1

1617.8

0.043

0.229

全国

4133.5

25073.0

20219.7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9-0163-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9.027

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海洋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将加速海洋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升级换代,成为各国争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从2010 年开始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因其科技领先、环境友好等特征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将逐步成为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适逢制定《“十二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良好机遇探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

2010年年初,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在《展望2010,撑起海洋战略新产业》的讲话中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界定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海洋产业,新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装备和基础设施,主要有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装备业、深海产业等,同时指出要依靠海洋科技的进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使其逐步成为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应同时体现两层含义:“新兴的”和“战略性的”,两者缺一不可。“新兴的”是指有别于“传统的”,而“战略性的”是指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以及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问题。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和范围根据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历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要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具体国情相适应。因此,在21世纪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是指能够体现国家的海洋战略意图,以海洋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能够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方向,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2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海洋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宏观政策的科学引导加速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据统计,2001年至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6.12%,远远高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1]。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 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 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 069亿元[2]。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 2001年至2008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其中,以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以及运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海水电力业为代表,其2001年至2008年的产值递增情况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以及运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海水电力业年产值呈逐年递增之势,其中以2007年至2008年间的增势最为明显。2008年,该三大产业年产值分别增至58.3、7.9和7.9亿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以及海洋电力业继续其迅猛发展之势,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2.6%、18.6%和25.2%,明显高于传统海洋产业,显示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强劲的发展后劲。

2.2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对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推动其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尽管国家海洋局已启动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划研究工作,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没得到充分认识,尚未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良好环境,极大地减缓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期,产业发展虽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想要实现蓬勃发展必须依靠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目前,由于受到旧体制的束缚,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缺乏协调,产业与沿海市地之间、产业与行业之间、产业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矛盾,严重阻碍着海洋资源的合理配置[3]。因此,统筹考虑各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综合效益来协调相关资源开发与产业政策,形成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显得着实必要。

2.2.2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与其他海洋产业相比,海洋药物、海水综合利用和深海采矿等海洋产业对技术和资金,特别是对海洋高新技术的依赖性更大[4]。受国内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海洋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突出表现为技术与制造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仍以与国外合作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几家大型海洋装备制造企业主要生产低端产品,在设计、配套等核心技术上几乎是空白;关键元器件与材料国产化率低,配套设备缺乏稳定性等。另外,科技对海洋经济贡献率小,关键技术自给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部分领域的成果和专利转化率不足20%[5],许多关键技术尚处于研发试验阶段。以海洋能源开发技术为例,2006至2008年海洋能源开发技术研究科技课题一直处于试验发展阶段,而在科技服务、成果应用、应用和基础研究方面却始终是空白。

就科技专利而言,三年间在专利申请受理数百分比和专利授权数百分比徘徊在25%至45%之间,而拥有发明专利总数百分比却始终处于20%以下,即使是成绩最好的2007年也只有17.65%(见图1)。在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科技愈加依赖的趋势下,关键技术自给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科技对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影响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综合效益的发挥。

2.2.3 国家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发达国家强化科技管理,由政府直接出面领导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不断增加研究开发经费。日本、美国、法国在海洋科技研究开发上不惜投入重金,而且每年都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6],极大地推动了科技研发的进度和关键技术的突破。相比之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海洋科研与经费

根据2007至2009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所得投入相差悬殊,缺乏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研究与开发的长期资金投入机制,难以提供促使其蓬勃发展的物质保障。另外,国外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先进海洋仪器的研制开发等主要以大型企业的投入为主,如英国在1994至1995年的海洋研发经费中,企业的投入占整个经费投入额的36%[7]。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高风险、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仅仅依靠政府资金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其发展的需要,形成有效地社会融资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2.4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

从技术创新以及海洋产业的人才战略来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人才短缺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的从业人数从2006年的1 006.7万人递增到2008年的1 097.0万人(如表2所示),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的就业人数介于0.8-1.1万人之间,占各年度海洋产业就业总人数的不足1‰,表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现有人才缺乏,对实现其“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以及着眼于远期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

与之相对应的,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也相对缺乏。这种状况从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人员的职称与学历比较图(见图2)中可见一斑。

从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人员的职称情况来看,2006至2008年拥有中、高级职称的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人员比例数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其中,虽然拥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人员分别占21.15%、21.23%和22.75%,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拥有中级职称的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人员比例数33.65%、33.02%和37.44%相比依然处于劣势。而从学历上看,这种劣势则更为明显:相对于26.44%、27.83%和27.49%的研究生比重而言,拥有博士学位的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人员只占其中的1.92%、2.36%和2.37%,进一步说明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匮乏,严重束缚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3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对策

3.1 提高公众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促进其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使媒体宣传成为加强政府引导、推进企业行动、提高公众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途径广泛传播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相关知识,使公众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有所认识,对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洋装备业、深海产业等产业发展状况有基本的了解,逐步认识到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于海洋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级海洋从业者来说,更要认识到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为海洋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发展前景以及产业的壮大为海洋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可靠的保障等更深层面的问题,更多关注影响海洋科技的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等机制体制问题,以便更好的发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形成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国家海洋局启动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划为基准,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税收、财政、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基础设施、自主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检测等体系,增加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信贷投放,推进海洋企业上市,促进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另外,我国海洋开发水平整体不高的现状致使政策调整任务较之于海洋发达国家来说更为艰巨。在实施科技兴海的历史机遇期,产业政策的协调对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则更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和协调海洋科技的发展,负责相关政策之间的统筹和协调,不仅有利于政府的宏观管理, 更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因势利导、把握方向,形成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以保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有条不紊的发展壮大。

3.3 提高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开发区在《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的指引下,要重点鼓励和支持海洋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围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优先推动海洋关键技术成果的深度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鼓励发展海洋装备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水利用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等促进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建立涉及海洋生物工程、海水综合利用、现代海洋装备等的海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团体、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支持海洋科技成果推广中介机构、培训机构、技术推广站的发展。到2015年,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以中心城市为载体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和服务平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重点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强化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构建共同平台,推动科技金融,汇聚创新人才,推动二次创业,使高新区成为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基地。

3.4 加大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的有效的投融资体制要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把政府创新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上,充分利用好国家的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的政策,强化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同时,建立多渠道的有效的投融资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类型的资金投入到国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形成国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投资的良性循环。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在加大政策投入的同时,放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多途径、多方式广泛吸引信贷资金、企业和民间资本、外资等参与海洋开发,最大限度地融通全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海洋投入机制。另外,还要加大投融资机制的灵活性,鼓励各地进行积极探索。如上海正在推出的临海产业孵化基地上,针对孵化期间的融资难问题,临港海洋高新基地设立了各种投资资金,包括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等[8],有效地扩宽了融资渠道,为各地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3.5 着力培养和引进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使其成为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生力军对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来说,能否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在重大专项实施过程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度重视管理人才和创业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给那些勇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突出抓好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使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从技术创新角度,应积极引导掌握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向海洋装备、深海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流动;从经济效益角度,则应着力培养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的具备国际化视野的经营管理人才。另外,要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机制,重视海洋新能源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并通过创造吸引科技人才的企业氛围、有利于实现科技人才自身价值的研发环境以及适当的薪酬刺激等措施,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更好的投身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设中,成为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生力军。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世纪海洋开发形势的需要,还应在产业发展机制的灵活性、灾害防抗能力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完善以加快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抓住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努力构建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扬长避短,努力克服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以提高海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为重点,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保障,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在思想认识、产业重点、政策措施、保障条件等方面作出符合实际的战略和策略选择,有力推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借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发展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把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划研究,加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的攻关。坚持产业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互相促进、近期收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以科技自主创新为重点,发挥海洋产业基础优势,挖掘环境资源优势,打造科技创新优势,争创先行领军优势,逐步推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阶段性的实现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和示范试验使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总体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显著提高对海洋经济的科技贡献率的近期目标以及关键技术和装备有重大的突破,国内已成熟的技术实现规模生产和应用,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海洋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家海洋局.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0. [The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China’s Oce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M]. Beijing: Ocean Press, 2010.]

[2]国家海洋局. 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0. [The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Statistical Communique on Marine Econom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2010[M]. Beijing: Ocean Press, 2010.]

[3]郑贵斌. 新兴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机理与对策[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3,(6): 10-14.[Zheng Guibin. The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Marine Industry[J]. 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2003,(6): 10-14.]

[4]陈可文. 中国海洋经济学[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3. [Chen Kewen. China Ocean Economics[M]. Beijing: Ocean Press, 2003.]

[5]国家海洋局. 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年)[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8. [The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Outlines for Plan on the Nation Invigorating the Marine Economy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2015) [M]. Beijing: Ocean Press, 2008.]

[6]李芳芳,栾维新. 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1): 74-78. [Li Fangfang, Luan Weix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in Knowledge Economy Era[J]. 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2005,(1): 74-78.]

[7]于谨凯. 我国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Yu Jinkai.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China’s Marine Industry[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7.]

[8]孙洪,李永祺.中国海洋高技术产业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3. [Sun hong, Li Yongqi. Research on Marin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Its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M].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03.]

The Policy Impli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rine Strategic Industries in China

ZHONG Wenwen GUO Peifang YU Yifa

(College of physical and Environmental Oceanograph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China)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1.A市政府(A市高院)

A市政府是A市海洋馆项目的主要利益主体之一。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税收,而海洋馆作为一个较大的征税对象,有利于A市财政收入的增加。此外,海洋馆旅游行业,是旅游业中较为新型的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也是增强城市活力,吸引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海洋馆作为A市的一处的重要的景点,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可以带动周边的配套发展,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形象活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A市动物园

作为投资者之一,A市动物园必然考虑到建立海洋馆的巨大利益与投资的必要,所以积极参与。若海洋馆经营良好,动物园也会更具有竞争优势。首先,对于旅游业,旅游个性化时代来临,旅游服务的高附加值倾向,商务旅游和其他旅游开始兴起,随着旅游消费日益升级,各大旅游景点接待客流量年年上升,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其次,海洋馆作为一个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展示项目,这样的布局已形成了水族馆业内地区性争夺客源的格局,日后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因此海洋馆的存在对动物园来说是很大的优势。

3.B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债权人

作为债权人,一定是想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B资产管理公司是A市海洋馆的最大的债权人,进行资产的回收是资产管理公司最想直接达到的目的,而A市海洋馆的偿债能力决定了B公司本息能否顺利收回。如果A市海洋馆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强,现金流很充足,B资产管理公司则能收回本息;如果海洋馆继续亏损,很可能造成资产管理公司血本无归,这是B资产管理公司最大的利益需求。

4.北国投

北国投资公司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海洋馆的第二大债权人,又是海洋馆一部分债务的担保人。作为债权人,北国投的利益需求和B资产管理公司基本相同,都是希望可以尽快收回债权。作为担保人,北国投应该承担连带责任,需要对其所担保的海洋馆部分债权承担偿付责任。

5.管理层及员工

管理层作为海洋馆的经营者,是A市海洋馆项目的利益主体之一。作为直接的海洋馆的利益相关人,管理者需要的不是碌碌无为的领着薪水,而是寻求大展宏图的机会。因此管理者希望海洋馆能够早日摆脱破产保护困境,从而发挥自己的才能经营海洋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也是海洋馆的利益相关者之一。第一,坐落于动物园的海洋馆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第二,海洋馆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社会公众当然不希望其破产清算。

(二)破产保护对各利益主体的影响分析

1.A市政府(A市高院)

政府希望维持现状,因为政府之于社会有着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促进企业持续经营等重大作用,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希望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海洋馆处于破产保护状态,就能继续营业,而海洋馆近几年的经营状况一直处于有序的状态,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盈利水平也在逐步上升,因此破产保护有利于促进A市经济发展和提升A市的形象。海洋馆如果破产,政府将失去一个“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点”,对于社会公众也一定会造成冲击和一些负面的影响。

此外,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税收,而海洋馆作为一个较大的征税对象,一定是政府所不想放弃的,因为如果海洋馆宣告破产势必会减少政府的收入。政府希望可以保留住海洋馆这个指标,所以,政府的态度是保证海洋馆稳定和完整,尽可能的不破产清算。

2.A市动物园

动物园希望维持现状。第一,海洋馆的地理位置是在动物园中,如果海洋馆被破产清算,那海洋馆总体占地面积11.7万平方米将要被处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海洋馆卖给谁土地归谁,这将直接导致动物园收入的不确定性,会对动物园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海洋馆的存在可以为动物园增加景点和客流量,如果海洋馆破产清算,动物园的收入一定会减少。但是只要海洋馆还在经营,动物园就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因此A市动物园作为A市海洋馆项目的主要利益主体不希望其破产清算。

3.B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债权人

B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债权人利益需求相同,因此将其二者合并。B资产管理公司是A市海洋馆项目的主要利益主体之一,也是A市海洋馆的最大债权人。海洋馆一直处于破产保护状态,资产管理公司可能受到的损失有:

①B资产管理公司对海洋馆的债券金额达417,741,317.45元人民币,在破产保护阶段,资产管理公司无法收回债权,损失惨重。并且处于资产保护的海洋馆仍然在消耗着B资产管理公司的费用,可能导致自己公司的运作出现困难,没有多余的资金补救。假如该资金并不全是本公司的自有资金,那么管理公司的债权人得知该资金无法收回时,将会要求其偿还,这会给公司带来极大的财务压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其债权人对本公司的信心。此外,B 资产管理公司将巨额资金投入海洋馆项目中是为了能获得收益,使4亿元人民币增值。然而海洋馆资不抵债,可能会破产,那么该投资不仅不能获得收益,同时也不能收回本金,公司将无法将资金投入潜在的其他项目中。

② B资产管理公司对海洋馆持有美元外币的债权,按照目前美元市场及外汇汇率的走势,资产管理公司将面临美元贬值的损失,这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风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利益会一天天减少。

③此次资产管理项目的失败将导致众多小股东及公司人员质疑公司的经营决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其对公司的信心和期望值。

④ B资产管理公司开始时对海洋馆项目有很大的信心,才会将为其投入大额的资金支持,而这种投资也是需要得到公司董事会的同意,假如海洋馆破产了,B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收不回来,公司股东将会追究这次的投资项目,甚至股东将会对公司管理层的决定有异议,此后的投资活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股东的限制。

基于以上理由,B资产管理公司一定是想海洋馆尽快进行破产清算。

4.北国投

北国投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海洋馆的第二大债权人,又是海洋馆一部分债务的担保人。

从债权人的角度来说,北国投的态度和B资产管理公司基本相同,都是希望海洋馆进行破产清算,以尽快回收债权。但是,从担保人的身份来说,一旦海洋馆破产清算,债务人不足清偿的部分需由北国投承担。因此,对于信托投资公司而言,要将其自有的那部分债权中可收回部分和其担保的而海洋馆无法偿还的债务进行比较分析,使其的损失可以降到最低。

5.管理层及员工

管理层及员工希望海洋馆尽快进行破产清算。在目前的破产保护状态下,管理层很难发挥个人的才能经营管理海洋馆,只有破产清算,他们才有大展宏图的机会。管理层迫切希望新的投资者能和他们有共同的想法,使海洋馆早日走出困境,从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海洋人才 海洋经济 协调性

一、引言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高新技术在涉海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海洋人才在我国未来海洋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以海洋人才为代表的海洋创新资源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海洋开发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前,我国海洋人才与世界海洋强国之间尚存差距,现有的海洋创新人力资源储备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何科学高效地配置相对有限的海洋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推动海洋创新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有必要对中国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实现科学布局相对有限的海洋人才资源提供决策支持,为我国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近些年来,海洋经济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海洋经济问题是近年来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但其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海洋环境经济、海洋产业经济以及海洋区域经济等问题,而海洋人才作为海洋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核心,针对该类问题的相关研究则较为少见。一方面,多数学者将海洋人才培养作为与其他专业门类人才培养视为同样的问题加以看待,从培养模式、空间分布上未给予特殊关注,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拥有较长的海洋开发历史,但真正进入以海洋创新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兴海阶段尚不足二十年,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海洋人才在海洋经济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较为少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蓝色圈地运动的兴起和资源、能源问题的进一步加剧,面向海洋、利用海洋已成为沿海乃至世界各国的共识,而以耕海牧渔的传统方式简单、低效地发展海洋经济的方式显然已难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无法满足世界各国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迫切需求,因此,以海洋人才为主体的海洋科学技术逐渐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海洋开发能力和海洋利用水平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的海洋人才培养架构,包括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及广东海洋大学等在内的海洋专业院校以及中科院、国家海洋局、中国水产研究院等诸多科研机构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逐步增多,但如何从优化人才布局出发,高效利用海洋人才,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快速发展成为了新的命题。

根据经济学中的稀缺规律,一切用于经济增长的要素资源都是有限的和稀缺的,必须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即实现要素的优化组合、有序流动,以实现整体经济的高效发展。海洋人才作为海洋创新要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如此。按照要素配置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要素在某一位置的大量集聚一定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正向作用。对于某些生产要素,如资金、自然资源等,其过量的集聚可能会导致单位要素的边际产出有所下降,但是对于诸如人才、信息、技术等涉及创新问题的要素而言,要素的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并不容易出现,因为更多的人才、信息、技术的聚集会引发较为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以近年来海洋科学界大力推动建立的国家海洋创新体系为例,该体系的建立必将实现海洋人才、技术、信息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会形成因集聚而高产、因高产而集聚的“马太效应”。由此可见,对于海洋人才而言,如何培养是根本问题,而如何配置,实现对海洋人才的科学布局和高效利用,同样是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二、现状及变化趋势

(一)中国海洋人才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

在对中国的海洋人才分布现状加以研究以前,有必要对海洋人才的概念加以明确界定。在以往的海洋科学研究中,通常将海洋从业人员数作为海洋人力资源加以分析,但随着近些年来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该类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也逐步显现,因为从事传统“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涉海初级劳动者显然不是智力密集型的海洋创新资源,无法称之为“海洋人才”。在此,为与初级涉海劳动者加以区别,将海洋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知识技术水平,能够从事较高水平海洋资源开发或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专业涉海技术人员”。为便于后文定量研究,结合历年海洋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将本文的海洋人才计数范围设定为历年统计年鉴中的“科技活动人员”(包含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在内的海洋科技活动人员)。考虑到2006年开始,国家对海洋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口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为保证数据资料的连贯性和可比性,在此,将本文的研究区间设定为2006-2012年。七年间,中国的海洋人才总量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

该图显示,2006-2012年间,我国海洋人才总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在2006年至2008年间,海洋人才总量平稳小幅增长,在2008年至2009年间,海洋人才增长近78%,扣除统计误差,可以看出,该段时期是我国海洋事业大发展的时期。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海洋开发得到充分的重视,相关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加强,海洋人才总量高速持续增长,2010年至2012年我国海洋人才总量又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在“量”的问题得到大力改善的同时,七年间,在我国海洋人才分布方面,同样发生了变化。考虑到绝大多数海洋人才分布于沿海省市,在此,按照十一个沿海省市、北京与其他地区划分(未包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南海诸岛),将2006年与2012年各地区海洋人才占比数据整理如下表:

该表显示,在2006-2012的七年时间里,十一个沿海省市、北京与其他地区的海洋人才分布情况略有变化,以北京为代表的地区海洋人才高度集聚,截止到2012年,已有近四成的海洋人才位居北京,占比居各地区榜首,也反映了北京对人才吸引的竞争力,而天津、上海、山东及广东虽然仍是我国海洋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但海洋人才的占比明显减弱,除此之外,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海洋人才的占比略有下降,广西省海洋人才的占比没有发生变化,而辽宁、海南和其他地区海洋人才的占比略有上升。将2006年与2012年海洋人才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在地图中加以展现,可以直观地得到我国海洋人才总体分布情况。

上图显示,2012年与2006年相比,虽然各地区的海洋人才占比发生了变化,但是,海洋人才占比处于高、较高、较低和低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海洋强省强市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传统海洋强省强市地区由于具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等优势,对海洋人才的吸引力较强,而以广西、海南为代表的部分沿海省市虽然临海,但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海洋人才仍然较为缺乏,这直接制约了该类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

(二)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中国的海洋经济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步发展的,据统计,1979年至2012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7%,而同期沿海省市的GDP增长速度高达14.1%,沿海省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其自身优越的区位条件,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密切相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海洋经济的发展逐步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包括“蓝色经济”、“海洋强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一系列口号和战略相继提出,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0045.2亿元,对全国GDP和沿海省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达到9.6%、15.8%;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9397亿元,对全国GDP和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6%、9.3%。2006年至2012年间海洋生产总值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趋势如图3,由该图可以看出,七年间,海洋生产总值稳步增长,而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呈现波动状态,特别是在2008年及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最小值,且2009年相对于2008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几乎没有增长,所以可以得出,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负面效应。

本文研究的是海洋人才的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因此有必要考虑各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2012年全国十一个沿海省市中,广东省实现的海洋生产总值名列第一,达到10506.6亿元,接近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是我国的传统海洋大省,其次为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8972.1亿元和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5946.3亿元,广西省和海南省分别以761亿元和752.9亿元居沿海省市的末尾。由于各沿海省市经济规模不同,因此,不能仅以海洋生产总值规模大小衡量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数据,将2012年我国十一个沿海省市地区生产总值、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及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整理如下:

根据数据,我国十一个沿海省市中,天津市海洋生产总值占比居全国首位,占比达到30.6%,其次为上海市29.5%和海南省26.4%,占比最低的是广西省,仅为5.8%;在各沿海省市地区生产总值方面,广东省居首位,广西省和海南省居地区生产总值的末尾,值得注意的是,海南省虽然地区生产总值和海洋生产总值规模不大,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位居十一个沿海省市的第三位,说明虽然海洋经济在海南省经济发展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但海南省本身经济亟待发展。

三、协调性研究

在对我国海洋人才分布及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别加以分析之后,接下来将对两者的协调性加以深入研究。在此借鉴纪瑞雪(2015)对中国海洋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中应用的研究方法,先对我国海洋人才的集聚度的赫芬达尔指数加以计算,用以衡量我国海洋人才分布的集聚程度,然后通过构建变异系数法模型对其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加以定量研究。赫芬达尔指数是指各区域某经济要素占总值百分比的平方和,即:

该表显示,七年间,我国海洋人才分布的赫芬达尔指数值整体呈现出递增趋势,意味着各地区海洋人才有相对集中的趋势,这个计算结果与前文对2006年、2012年各沿海省市、北京及其他地区海洋人才分布占比的结果相一致,以北京为代表的地区海洋人才高度集聚。其中,2006年至2008年该指数有所下降,但从2009年起快速上升,此计算结果与金融危机发生及作用时期也相吻合,说明金融危机对海洋人才的集聚也产生了影响。接下来,参照黄瑞芬、王佩(2011)曾运用的变异系数法,探究海洋人才的这种集聚分布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两人曾运用该方法对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系统的耦合性加以分析,用以研究两大系统的协同效应,在此加以借鉴,将变异系数法的模型设定如下:

计算结果显示,2006-2012年七年间,我国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呈现波动:2006-2008年间协调度值下降趋势显著,2009年出现反弹,此后三年逐步下降。因此,从研究区间来看,除去区间端点值,2009年是我国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协调度最高的年份。2009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概念被时任国家主席提出,也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海洋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的海洋开发进入新时期,以上计算结果也基本与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现状相吻合。2010年以后,该协调度有所下降,表明现有的海洋人才分布并未充分发挥其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因此,我国的海洋人才分布亟需优化,以最大限度助推海洋事业发展。

根据殷克东、李兴东(2011)构建的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测评指标体系对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进行测评,所得结果认为我国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第一梯队包括上海、广东、天津,第二梯队包括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海南,第三梯队包括河北和广西。将上述结论与图2得到的我国海洋人才总体分布情况加以比较分析,发现,海洋人才占比最高的山东在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仅列第二梯队,而海洋人才占比较高的天津和广东却列居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第一梯队,根据殷克东等的分析认为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有较强的依附性,上海、广东、天津强大的陆域经济带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因而广东、天津在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评测中位于第一梯队;根据数据,海南省海洋人才在各沿海省市占比最低,而海南省却处于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第二梯队,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海南省海洋经济结构中需要海洋人才较少的旅游业在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注意到广西省无论是海洋人才占比还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水平均列沿海省市最末级别。综上所述,作为决定一个地区海洋开发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我国现有的海洋人才分布并未充分发挥其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海洋人才的分布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协调,海洋人才的分布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这与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计算结果一致。

四、结语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综合考虑未来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确定“十二五”时期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随着科学技术在海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以海洋人才为代表的海洋创新资源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海洋经济是创新的经济,海洋发展靠创新驱动,海洋人才作为新时期我国海洋创新事业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经济新常态情况下,要求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海洋人才的分布不仅对于海洋事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本文从我国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出发,尝试通过建立模型定量研究两者的相互协调关系,以期为优化海洋人才分布提供指导。研究表明,2006至2012年间,我国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值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这一方面与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海洋经济自身发展规律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密切相关。在海洋人才培养体制日益健全的今天,科学掌控海洋人才分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海洋人才优化配置的现实价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义旭东.论区域要素流动[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

[2]纪瑞雪.中国海洋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的区域分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5.

[3]彭耿,刘芳.产业集聚度测量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上海,海洋产业,现状分析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极为优越,是世界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临海的特大型国际都市,上海海洋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拓展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能够顺应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发展浪潮的需要。对上海海洋产业的研究也是上海作为国际性的港城在城市定位、功能转型及产业升级内在要求。

1 上海海洋产业现状

上海全市陆地面积为6340.5km2,其中陆地面积6218.65km2,水面面积121.85 km2,海洋面积近9000km2。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0.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32万人。上海东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南接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领,北界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港口,按照吞吐量衡量为世界第一大港。

1.1 海岸线资源、滩涂、浅海资源分布及经济利用

海岸线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之一。上海的海岸几乎全部建有海堤,为人工海岸。据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底到2004年4月的海岸线修测成果统计,上海拥有海岸线470km。所辖海域滩地共55个,总面积645.74km2 [1]。上海利用圈围的滩地建立了一大批农场垦区、工厂企业、市政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滩地对缓解上海市土地紧缺矛盾,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农业后劲、促进工业产值增长、稳定长江口河势、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1.2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开发利用分析

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天然优势,并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和载体。上海港始建于黄浦江,发展于长江,拓展于杭州湾,腾飞于洋山港,历经了由内河向河口、沿海、海岛的开拓过程,雄居中国港口半个世纪,现已跻身于世界港口之前列论文网站。上海港根据港口区分布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洋山港区、长江口南岸港区、杭州湾北岸港区、崇明岛港区、长兴岛南岸港区、横沙岛南港区、黄浦江港区,共8个。上海港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2008年,上海港完成了2800 万TEU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二,而稳居世界集装箱大港第一位的新加坡港完成达2990万TEU。交通运输部发布《2009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6.57亿吨,比上年增长9.0%。在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大港口中,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上海港在港口建设水平上持续保持和发挥产业优势。

在发挥港口产业优势的同时上海也存在着河口岛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的问题。作为我国的第三大岛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面积大于香港各岛,而2008年GDP只有香港的1/66。2005年,崇明三岛平均GDP为8343元/人,只相当于上海全市人均GDP34436元/人的1/4。与长江三角洲14个地级市比较,最低南通市人均GDP9378元/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三岛比南通还低1035元/人。同样是岛屿的舟山市,人均GDP也达11586元/人,超出三岛人均GDP3243元/人。三岛一产的比重偏高。上海全市一产占全部GDP1.8%,崇明一产占24.8%,长兴、横沙占22.3%,三岛平均22.3%。从现状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三岛不仅在上海甚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尚属较慢地区。

1.3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海洋经济总产值与海岸线的关系,可以获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空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计算沿海11个省市2000、2007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大陆海岸线的比值,可以反映各沿海地区单位岸线长度的海洋产业产出贡献,即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表1:2000年、2007年各沿海省市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亿元/km)

Table 1: 2000&2007 Economicdensity of unit marine shoreline for the coastal provinces (million / km)

省区

2000年海洋生产总值

2007年海洋生产总值

大陆海岸线

2000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2007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上海

601.37

4321.4

470

1.280

9.194

天津

138.63

1601.0

153.3

0.904

10.443

广东

1114.57

4532.7

3368.1

0.331

1.346

山东

737.76

4477.8

3122.0

0.236

1.434

浙江

399.53

2244.4

1840.0

0.217

1.220

辽宁

326.58

1759.8

1971.5

0.166

0.893

河北

69.19

1232.9

421.0

0.164

2.929

江苏

146.04

1873.5

3122.0

0.153

0.600

福建

419.15

2290.3

3051.0

0.137

0.751

广西

110.45

343.5

1083.0

0.102

0.317

海南

70.23

371.1

1617.8

0.043

0.229

全国

4133.5

25073.0

20219.7

0.204

1.240

2上海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提升

全市海洋产业总体上仍偏重于传统的海上运输业以及由此带动的相关服务型产业,新兴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尚未形成规模。第二产业的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及海洋油汽业普通具有盈利模式单一,带有垄断性质,前期投入大,市场成长率低,不必进行大量的后期投资来扩展市场规模即可保持稳定的收入,享有规模经济和高边际收入的优势,但这也在后续的产业发展中突显出了后发优势小,成长潜力不足,容易形成发展的平台期,对上海海洋产业后续持续的增长形成瓶颈和制约。同时从以上数据也可以发现,第二产业中海洋油气开采容易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油气田的产量均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产业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差,抗冲击力和抗风险性都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海洋电力业和船舶制造业产值持续稳定,后发优势不明显。同时海洋第二产业中的新兴海洋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等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并没有突显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优势,并没有给产业升级带来支持。但这也为上海后续的产业升级带来了突破口和发展的途径论文网站。而第三产业中,滨海旅游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的优势产业。

2.2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亟需开发与整合

高科技海洋产业是一个国家海洋科技水平的象征,代表未来海洋的增长潜力,同时海洋高科技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后发产业,是未来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上海尽管拥有一大批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研究机构,但近年来的海洋科研成果并不突出。上海海洋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科技人才结构性短缺明显,科研力量分散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远未形成整体实力。

2.3 管理系统和法律体系不完善,没有有效的监测系统

目前拥有管理权的涉海行政部门主要包括: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测绘局、海洋局等)、水利部、农业部(渔业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公安部(边防局)和海关总署(缉私局)。多部门管理存在着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的现象,职责交叉必然会出现效率低下。同时细节性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多为原则性规定,而缺乏配套的执行细则,可操作性不强[6]。地方对应的配套法规缺乏,各地的海洋资源和产业都有自己的特性,这就使得地方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具体的地方法规作为相应的依据,操作的灵活性差,制约了地方海洋产业的发展。同时上海目前的海洋监测主要通过国家海洋局上海分局进行,这势必给数据的采集和跟踪带来难度。同时没有专门的跟踪监测系统和产业预测体系都会对预测上海海洋产业发展趋势产生影响。

3上海海洋产业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对上海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

3.1 继续深化产业结构发展,培育发展海洋产业群

上海海洋产业仍需深化产业结构发展,提升科技含量高、增值性强、附加价值高的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药物技术、海洋工程、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海洋产业,这是未来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科技协作、产业政策导向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新兴海洋产业项目,形成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新兴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同时在考虑海洋经济发展产业布局时,应结合海洋功能区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立足本地区实际进行海洋开发区域布局,利用主导产业的“传递性”,建立合理的产业布局体系,着力建设资源配置合理、特色突出、结构完整的海洋经济区域和开发区域。

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上海人口密度已达到3631人/平方公里,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建立海洋产业园区,使涉海产业集群在地理上更为集中,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的长期远景,将产业园区建设在沿海的区县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一方面能够缓减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带动沿海区县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就业,如浦东新区的临港新城,产业基础雄厚可以更好地发挥规模优势,同时较大的产业规模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规,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到上海沿海区县发展,制定引进人才的有关政策,建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如户籍政策、住房补贴等福利,不仅能够减轻上海的中心城区人口的压力,而且将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区县发展,将会提高区县整体人口的素质水平,为上海沿海较落后的区县带来更多的智力支持和长远的利益。

上海制定了海洋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把未来5年海洋经济的年增长率定为不低于15%。崇明凭借特殊的岛屿格局、近便的理想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土地资源四大优势,在上海城市整体布局中发挥后发效应,成为上海21世纪初期选择的战略重点地区之一,是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海洋产业的后发力量。同时崇明三岛属于上海远郊,与市区分离,为发展海洋产业群提供了天然的地理位置。为推动上海“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应加快崇明三岛经济建设步伐,将环境污染在承载力范围内的海洋产业向崇明三岛转移,适当培育海洋产业群。未来崇明三岛的发展应当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重保护更重开发”的方针,在保护生态功能的同时充分体现其经济生产的职能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实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互促的发展模式。随着三岛交通区位的改善,其各方面的优势将逐步显现,相对于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的目标,三岛将成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转换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上海经济继续腾飞的新的加速器和动力源。

3.2提升高科技在海洋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海在后续的海洋产业发展中,一方面要继续充分发掘传统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有保有压、重点扶持;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发挥海洋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强渗透能力,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推陈出新,促进传统海洋产业向高技术化方向发展。加强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环境,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发展新型海洋产业起到助推作用论文网站。优先推进海洋关键技术成果的深度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鼓励海洋装备制造技术转化应用。由于科技的进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范围将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部门。提升高科技在海洋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必将提高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变海洋产业增长方式,提升上海海洋产业的竞争力。我们也看到在海洋产业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研发成本高,耗费时间久,可能在短期内并不能立即投入市场实现产出,但这种投入在长远看却有很高的价值。这就要求政府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给予高科技海洋产业一定的孵化期和培养期,并从人才的储备、科研攻关力量的增强、海洋高技术创新平台的搭建和创新体系的完善等几方面进行扶持,同时鼓励研发成果的产业化,使成果尽快进入市场,实现产出。

3.3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管理制度和建立信息跟踪体系

海洋经济作为新兴的产业经济,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未能完全依靠市场自主调节发展,前期的产业政策扶持是必需的,政府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创造海洋经济发展中软环境方面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上海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海洋经济布局规划时,不仅要制定长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更应该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问题进行适度调整,在发展中寻找产业问题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边发展边解决现有的问题,分布实施,形成健康的海洋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提供优惠政策,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促进涉海企业发展,通过土地、税收、政府服务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海洋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革,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海洋资源是带动上海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当,可以带动上海经济发展与繁荣,开发过度或利用不当将导致环境恶化,使经济出现衰退和萧条。这就要求高效的海洋综合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相关海洋法律制度的完善。同时海洋产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崭新领域,相对不成熟,但潜力巨大。跟踪研究海洋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相关部门应建立海洋产业发展的跟踪制度,建立相关的技术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为推动和发展区域海洋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应该形成多部门配合统一的信息采集体系,减少数据的采集难度,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阿成,上海海洋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2000-2008.海洋出版社.

3.中国海洋年鉴[M]2000-2009.海洋出版社.

4.徐长乐,朱元秀,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科学[J],2011年 (63): 21-25.

5.刘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研究[M].海洋出版社,2010.

6.徐祥民,海洋法律、社会与管理[M].海洋出版社,2010.

7.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M].海洋出版社,2007.

8.徐长乐,罗祖德,姚诗煌等,上海建设海上人工岛及长江口亚三角洲体系的战略意义[J].科学, 2011(2): 3-6.

9.方景清、张燕歌、王圣,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海洋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101-106

10.周达军、崔旺来,我国政府海洋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9(6):3-9.

11.韩立民、任新君,海域承载力与海洋产业布局关系初探[J].太平洋学报,2009(2):80-84.

12.伍江,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若干问题思考[J]. 2009(6): 6-11

13.俞树彪,海洋产业转型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2): 61-66.

14.王晓惠,徐丛春,李宜良等,《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解读海洋经济已初步走出金融危机低谷.海洋开发与管理[J], 2010(4):20-23.

15.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4): 16-19.

16.周庆海,关于《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年)》的说明[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10): 14-17.

17.周达军,崔旺来.我国政府海洋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研究[J]. 渔业经济研究, 2009(6): 3-9.

18.洪专,海洋产业化研发中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11): 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