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测量;常见问题

土地整治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性措施。近年来,我国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土地整治,全国耕地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农业生产建设的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得到大幅度提高。当前,国家又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集中连片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掀起新一轮土地整治整治。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都离不开工程测量。及时分析和解决当前土地整治工程测量存在问题,加强工程测量成果管理,对提高土地整治工程质量、加强土地信息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工程测量在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 工程测量是规划设计的基础

要对项目区进行科学规划,需要了解项目区地类分布、地形地貌、水源情况和现有生产生活设施分布情况,这些情况均需要对项目进行详细现状测绘,设计人员根据测绘成果和相关技术规范进行工程布局。

1.2 工程测量关系土地权属调整

土地平整工程是土地整治重要内容,实施过程打乱了权属界线,做好土地平整前的权属调查和平整后的重估登记不仅关系到项目区群众切身利益,也是工程能否顺利实施、项目效能否发挥的关键。平整前的权属调查和平整后的重估登记需要对平整区进行精确测绘。

1.3 工程施工控制需要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较为零星,且布局分散,准确进行施工放样非常重要,同时敞开式灌溉输水沟渠等设施施工对高程控制要求高,这些均需要利用工程测量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1.4工程量复核的需要

工程竣工后,需对施工工程数量、新增耕地面积、工程质量等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复核。土地整治工程一般分布边远山区,地形复杂,作业环境多变、精度要求较高,需要先进测量技术和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测量。

1.5信息化建设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土资源已逐步实现“一张图”管理,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复核将纳入信息化管理。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后,需要GPS采集相关信息,经过处理后利用GIS技术建立、更新土地资源信息库。

2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测量主要存在问题

2.1缺少行业作业技术规范,外业信息采集不规范

土地整治行业与其他行业有所区别,且各阶段测量的关注点有所不同。目前行业内尚未相关测量作业技术规范,作业全凭测量人员对其他行业技术规范的理解和自己工作经验积累,采集的信息达不到后续使用要求,如拟布设工程路线测量过于粗糙,图根点不足;缺少与项目区密切联系项目区范围外地物信息;居民聚居区范围用“居民点填充图案”整块填充,未测量其对内部布局情况等等。

2.2缺少行业成果检验标准,成果质量参差不齐

测绘行业已相关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但其作为指导全国测绘行业报导性文件,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特点规定不够细致。土地整治行业尚未出台土地整治项目测绘方面的成果检验标准或规范。目前项目测绘单位主要是根据测绘行业的一般性标准和规定开展项目测绘业务,导致项目测绘采用标准不一致、测绘成果精度有偏差、成果质量不高。如存在图斑图形不封闭、图斑内部相互交错、图斑地类不明确、坐标面积与报告面积不一致等问题。

2.3缺乏足够重视,施工测量成“瓶颈”问题

施工测量不仅是保证土地整治工程按规划布局、按设计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项目管理的重要措施。由于施工单位缺乏足够重视,施工测量往往成为制约项目建设的“瓶颈”问题,如由于程施工放样问题出现移位走样工程,由于高程控制失误出现倒灌渠道、波浪路面,由于没有测绘出现竣工图与实际不符等问题。

3 工程测量中的问题改进建议

3.1 加快土地整治行业测绘技术规范研究,进一步统一技术标准、细化各阶段技术要求,及时、准确为土地整治项目各阶段提供测绘资料。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陆续颁布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测量技术标准。

3.2 规范土地整治项目测量图件检验。国土管理行业土地整治项目制图规范,规定了现状图、规划图、工程设计图、竣工图编制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快第三方复核工程测量图件技术标准研究,进一步健全测量图件标准体系;国家测绘部门了平面控制、平面控制测量等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土地整治项目测量制订成果质量检验要求,建立检验标准;同时,加强测量成果检验队伍培养,适时培育第三方检验机构。

3.3提高施工测量重要性的认识。土地整治预算定额标准在预算内包括工程测量费用,通过施工测量控制工程布局和工程质量是施工单位义务。施工单位应通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测量设备装备水平、加强测量队伍建设等措施保证施工测量规范运行,监管部门应通过条件设置、日常管理等措施,促使施工测量有序开展。

4 结语

工程测量是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权属调整和重估权属登记的基础,是工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手段。建议通过完善测量作业技术、规范工程测量图件检验提高工程测量成果质量,同提加强施工测量管理,从而提高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更好服务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陈世权.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56-79.

[2]王 闯.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J].国土资源.2010(O6):99-122.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超前意识;水利;高标准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125-01

一、超前意识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经济效能

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对我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都加大了本地的水利工程建设,国家水利水电行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就我国水利工程的目前情况来看,一些水利工程存在不符合省级或国家级水利工程的问题。随着国家与地区对于水利工程质量要求的提高,一些地区为了符合省级或国家级一级水利工程,对好多设施或设备进行更换或维修,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笔者所在单位也存在这一问题,三个工程省一级达标准备期间就进行了相当大改造,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水利工程在建设之初缺乏“超前意识”没有充分考虑该工程的省级或国家级达标的标准。长期以来,水利工程项目的费用管理基本上仅仅着眼于工程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忽视了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费用管理,包括改造费、运行费、维修费和报废处置费等。树立“超前意识”的理念是有效的水利工程管理的特点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只有有效地预防质量问题及不达标准的发生,才能使项目管理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超前思维,就没有工作的主动权,也就没有工作上的激情和创造性;不能超前思维,我们往往就会安于现状,看摊守业,应付差事;不敢超前思维,管理就会缩手缩脚,不会有行动。 因而笔者认为,增强“超前意识”,使水利工程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不用再进行维修更换,并将一些设备配置高些,留有余地,必然能够减少日后运行中更换与维修的成本,给社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能。

二、超前意识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一) 高标准建设水利工程

高标准建设水利工程,能够使建成的水利工程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领先地位,是超前意识在水利工程管理应用的体现。但研究表明各地对高标准水利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水利部作为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二)对水利工程进行超前规划

合理的规划设计是保障施工效率和质量的前提,而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的规划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发展的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对于规划方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水利单位在工程施工前,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和工艺流程就开始施工,或者规划较为片面,所以导致随意、盲目施工,在实际施工时出现许多没有预见的问题,例如水旱调节功能失效,水利工程效果无法显现等问题,与实际施工脱轨,既影响了工程质量,又耽误了施工进度,影响效率,给工程的建设带来困难,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前要有专业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做好施工准备工作。要搞好水利施工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采集数据资料,合理安排人力和物力,用于水利工程的规划,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各级政府应该为工程的规划提供一定的资金投入,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专业人员在分析数据和工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包括具体的管理目标和进度计划等;详细规定各个工序的质量检查和验收标准,做好各个工序的协调和衔接工作;最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实行责任制。

(三)基于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开展设备选型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精度、高效能、高自动化的水利工程设备逐渐增多,设备的投资费用也越来越昂贵,与设备有关的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增加。因此,合理选择设备型号,降低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进行设备选型决策时,不能只考虑设备寿命周期某一阶段(制造、

采购、使用维修)的经济性,更要十分注重设备原始费和使用费总和的最经济。在选择新设备时,不能贪图价格便宜,而要同时考虑到设备购置后的一系列其他费用。事实上,购置价格最便宜不一定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而寿命周期费用最佳并不等于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还应考虑设备的生产效率和对产量质量的保证程度等因素。在实际工作中,经济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因为经济效益是推动生产工具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新机器设备才能得到广泛应用,所以建设工程中的设备选型应按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以此作为对诸多方案进行评价、选择和决策的主要依据,这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竣工后质保期的责任追究工作

竣工后的质量监理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的把关监督管理。首先要保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水利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工程对国家、企业和公共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响。要把建设、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管理纳入建设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范畴。大力提倡和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将工程质量管理纳入经济管理的范畴,以解决工程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质量问题,特别是解决找不到责任方的后顾之忧。

全面落实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水利工程的具体责任人为勘察项目负责人、设计项目负责人、施工项目经理、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以及总监理工程师。工程项目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由于勘察、设计或施工原因造成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建筑工程不能正常使用的,都首先要追究这5类人责任,并且是终身责任。全面落实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建立“三大制度”护航,即书面承诺制度、永久性标牌制度和信息档案制度。工程开工前,无方负责人必须签署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工程竣工后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五方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信息。建设单位需要建立五方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竣工验收后移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保存。凡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重大质量问题,不管责任人是否离开原单位,是否已经退休,都要依法追究其质量责任。

参考文献

[1] 吴庆林.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年7期.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第3篇

乌拉特前旗黄灌区灌溉条件落后,整个灌水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0.42。每年引黄河水6.53亿米3只有3亿米3流进农田,其余3亿多米3都被蒸发或下渗补给地下。而且随着沿黄用水量的逐年增加,引黄河水量已再不是随意可增引的局面。因此,黄灌区用水日趋紧张、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尽管旗镇两级人民政府和人民群众做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开展节水改造工程的经济能力十分有限,致使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的速度一度相当缓慢。水的损失浪费现象也未得到有效遏制。

“十一、五”以来,该旗旗委和旗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节水灌溉工作,委派水务部门积极争取,在市水务局的竭力推荐下,于2006年被自治区批准在先锋镇利用政府专项资金开展节水改造工程。取的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而为乌拉特前旗黄灌区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先锋项目区节水改造工程控制面积9.91万亩,灌溉面积8.74万亩。国家投资2949.6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及自筹1547.86万元。在现状渠系基础上,衬砌支渠、干斗渠、斗渠、直农渠共30条,长68.59公里;配套改造各类建筑物110315座,其中进水闸1481座、节制闸93座、桥涵渡槽162座,田间口闸108579座;配套量水设施30套;修建农田道路692.22公里;营造防护林302399株;平整土地8.74万亩。工程于2007年 6月28 日开工,2008年6 月25 日全部完工,2008年11月通过自治区验收。

2. 效益分析

通过一年的紧张建设,取的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1 经济效益非常显著。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9154亩,实现节水灌溉面积9.66万亩。年节水30%;2008年粮食总产1337.85万公斤,比建设前增长13.72%;油料总产1145.4万公斤,比建设前增长了32.38%;实现农业总产值7294.86万元,比建设前增长36.81%。整个项目区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道路相通、节水渠系配套的高标准农田。

2.2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项目区累计营造农田防护林302399株,农田防护面积达到1万多亩,森林覆被率达到8%。由于节水效益的发挥,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土壤次生盐碱化逐渐减少,有机质含量普遍提高0.3%~0.5%。

2.3社会效益十分明显。节水灌溉工程效益的发挥,大大减轻农民负担,当地群众开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个要节水、盼节水、争节水的局面已经形成。

3.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

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乌拉特前旗非常重视前期工作。在选择项目时,多次邀请市水务局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配合旗水务局的同志深入黄灌区各镇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通过对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比选,最后决定将首例政府专项资金节水灌溉工程建在条件优越的先锋项目区。

在可行性论证和初步设计中,委托具有甲级资质等级的内蒙古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承担,并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进行。凡《规范》要求的渠线、路线和林带线路横纵断面图全部进行了实地测绘,内业计算认真细致,达到了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深度。

初步设计经上级批复后,及时选定了内蒙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中心第九项目监理部进行工程监理。与此同时,认真开展了施工招投标和评标工作。根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在上了招标公告,面对社会进行了公开招标,并由市水务局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了认真的评标。最后选定资质等级高、技术装备好的内蒙古河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水利工程局和包头市禹龙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承担五个标段的施工建设任务。

工程于2007年6月开工,2008年6月竣工。2008年11月由自治区水利厅组成的政府专项资金节水改造工程验收组对先锋项目区进行了全面验收。

4. 采取的主要措施

4.1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旗始终把利用政府专项资金开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作为振兴农牧区经济的突破口,加强领导,常抓不懈。旗镇两级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利用政府专项资金节水改造工程领导小组,专门协调工程建设有关事宜。旗政府在制定2007年农牧区工作的总盘子时,把节水改造工程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在具体实施中,旗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工程第一线,了解情况,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消除障碍。同时,层层鉴订责任状,严格奖惩制度,把任务完成好坏和是否能够通过国家验收,同党政领导的政绩挂起钩来,奖优罚劣。此外,还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因素,调动全旗各行各业大力支持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4.2 搞好规划,严格标准。政府专项资金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全旗工、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进行。规划做到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具体实施中,做到了一切服从于总体规划要求,坚持大破大立,遇坟迁坟,遇房拆房,需要占地的全部协商妥善解决。工程技术人员加强质量监测,严格施工标准。每一分部工程结束,都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单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关键部位、薄弱环节重点检查,专人管理。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坚决进行补救或返工,决不搞迁就。

4.3 突出重点,加强建设管护。利用政府专项资金开展节水改造工程采取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式,选择基础条件好的项目区先行试点,树立样板工程,通过典型引路,带动全面。在此基础上,坚持突击会战和常年施工相结合。利用夏灌后和封冻前灌溉闲余时间组织2次大会战,施工单位动用所有人力、物力和机械集中突击会战。同时坚持建设与效验、管护并重,做到建一片、成功一片、受益一片。在抓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对工程资料、图表及时进行分类、整理、立卷、归档,并由专人负责保管,使“软件”、“硬件”工程得到了同步发展。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第4篇

当前,大力发展以农业示范园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工商资本大量投入现代农业产业,各地农业生产示范园迅猛发展,园区小则上百亩,大则上千亩,农业设施生产和规模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设施生产产业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缺乏科学的规划,园区管理成本高、收益低,导致亏损,温室棚型设计不尽合理,新技术推广应用困难等。为此,我们走访了石家庄市109个设施生产示范园,找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建议。

1 农业示范园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建成的大型设施农业示范园,管理者多是其他行业转产过来的,对农业生产缺乏综合理解和把握,新建农业示范园区外观很漂亮,但由于生产管理不到位,产量只有农民种植的50%,许多出现了经营困难情况。目前已有11个生产基地出现重大经营问题,设施闲置甚至濒临破产,占所调研园区数量的10.1%。

1.1 缺乏科学的规划,实际建设与生产需要不匹配

建造者多数是从其他行业转型做设施农业,自己投入了资金,并争取了各级政府大量的扶持资金,但由于是外行,缺乏对设施农业生产的足够理解和规划,多数农业示范园在未进行充分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就效仿他人,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在没有确定好生产规划之前,就盲目地开始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建好了才想到规划生产,造成基础建设和生产不匹配,造成严重浪费。出现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示范园区在建设前期缺乏科学、务实的规划思想和指导原则,功能定位不准,发展目标不明。

1.2 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制约了园区规范化发展

多数农业示范园区在建造之前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致使园区的设施建造盲目,加上目前政府没有对农业示范园的设施建造提出明确的标准,因此形成了“设施群”示范园。由于建设者多是其他行业转产过来的管理者,不同行业间差别极大,造成了“重建设、轻管理”,运作效率低的局面,不能建立有效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如今好多农业示范园区由于运营艰难,多数选择将设施一次性出租给农户,收取租金,更有甚者,农业示范园区荒废、转产、乃至倒闭。众多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不但起不到示范推广的作用,反而成为当地负担。巨额资金规划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既不能实现产业化发展,更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究其原因是农业示范园区的宏观管理滞后,比如项目建设中缺乏专业技术论证和监督,建成后缺乏管理和跟踪评价;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标准、指标等缺乏系统性的分析研究,多种因素共同制约了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

1.3 示范园区缺乏专业人员指导,配套设计建设不完善

由于建设者对设施农业生产缺乏经验,忽略了配套设施的建设,造成重复和建设不规范,比如栾城某示范园区开始设计的是全钢无立柱温室,由于盲目引进外地建造技术,缺乏有效技术监管,结果施工中钢材使用标号不达标,造成温室被雪压变形的情况,不得不全部增加立柱支撑,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类似现象还有很多,如:所调查的109个园区中,只有无极县的一个示范园区有简易排水设计,其他基地几乎没有排水规划,造成温室在雨季生产中常常发生倒灌现象,严重者温室倾斜倒塌。再者几乎所有基地都缺乏农用物资循环转化、生产垃圾处理的设计规划,造成园区生产垃圾堆积、病虫害传播加快。

1.4 设施类型单一,土地利用率低

目前农业示范园区使用较多的日光温室规格为长100 m、宽11 m、高 4.2 m,后墙底座宽6.5 m,棚间距6.5 m,占地面积约0.24 hm2,种植面积约0.09 hm2,多数有3~5排的立柱支撑,每个温室造价在12万~25万元。由于后墙底座和棚间距均达6~7 m,土地利用率很低,实际生产面积仅占土地面积的38.9%,棚间绝大多数闲置,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1.5 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管理水平低

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管理有集体管理和出租种植2种模式。调查的109个农业示范园区中,公司集体管理的有7个,以出租形式经营的有102个。统一管理的园区缺乏规划和管理,产出率不高,同时管理者有轻农思想和盲目崇拜相信外地技术人员,生产用工成本上涨过快,造成了诸多问题,如元氏县某生态农业观光园,园区面积(按支付土地流转费用面积计算)67 hm2,2013年雇佣蔬菜管理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56人,每年支付工资达到120多万元。

2 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建议

2.1 制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发展特色产业

紧紧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立足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要目标明确,遵循先定生产目标、再规划、最后建设的整体思路,做到“建能所用、用就最佳”,突出主体产业,明确主要生产目标。设施农业园区应从设施建造、节水、排水、能源循环处理、非生产用地面积等方面制定建设基本标准。一是确保有生产技术规范;二是有专业生产管理人才;三是严把产品质量,加强农资规范使用,全面推行产品市场准入、基地准出和质量溯源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2.2 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与物质装备,提高生产效率

加强农业示范园区设施配套建设,园区农田基础设施要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保证道路交通顺畅,水、电、通信等设施配套完善。要积极与当地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对接,引进、集成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充分运用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农业物联网等先进设施,积极推行高效生产、节水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植株嫁接等技术,有效提高设施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示范园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引领本地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为现代设施农业高效、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3 加强园区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规范发展

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生产安全、绿色产品为主攻方向,把设施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害化作为衡量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确保设施生产的持续良好发展。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规划指导、业务支持和资源整合,保障现代农业示范园健康发展。联合当地农业技术研究服务机构,系统为园区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农资安全使用、园区发展规划等服务,促进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帮助园区负责人解决实际困难,提升园区整体管理水平。

2.4 培育联合发展经济结构模式,稳定生产基础

调研发现,农业示范园区运行中,劳动力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70%~75%,因此,要想使示范园区正常运转,就要引进现代化的农业管理理念,加大与从业者多方面的联合,减小从业人员的流动性、积极为从业者进行综合技术培训、鼓励其用劳动力入股、建立起示范园区建设者统一管理下的规范化生产模式;减少管理者与操作者的对立情绪,努力形成示范园区管理者与从业工人“同效益、共风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纽带模式;培育从业者主人翁意识、减少生产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示范园区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第5篇

一、十一五工作的简要总结

1、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发展。果树面积31.1万亩,20__年产量62万吨,产值9.2亿元,全市果品冷藏库470座,贮藏能力1.6亿公斤,年增值约3000余万元,规模大小各异的纸箱、格垫、网套、果袋等企业400余家,梨果经销组织1500余个,从事梨果经销人员6000余人,拥有东里庄、周头、马于等八个较大的果品交易市场。

2、大力实施梨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了市、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建有市、乡、村三级示范园220个,总面积2万余亩,梨果提质增效示范基地达到5万亩,一些先进适用、衔接市场的高新技术在基地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树开心、枝拉平、无公害、质先行”的管理模式已深入人心,在梨树上应用面积大、见效快、效果好,果品质量和效益普遍提高,果品管理方式正经历着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质量型转变的深刻变化。

3、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我市龙头企业注册了“鲜鲜”、“裕龙”、“长城”等果品品牌,建立梨果生产基地10万亩,确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长城经贸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鲜鲜农产、加一食品等八家龙头企业成为河北省林果产业重点龙头企业,泽桑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河北省林果产业重点专业合作组织。全市注册果园总面积达到31450亩,通过sgseurepgap认证面积达到7660亩。龙头企业带动全市果品每年出口约4.5万吨,主要出口东南亚、欧盟、美、加、澳、新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

4、推进出口鲜梨安全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在全省率先编制了鲜梨出口安全示范县建设管理文件,明确了示范县建设的目标、方针和要求,对示范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并通过采取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管理技术,建立了5万余亩的示范基地,林业局和出口企业均加强了对基地梨农用药、施肥的监督检查,严防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

5、—20__年在滹沱河沿岸七个村实施了滹沱河绿化工程,绿化滹沱河荒滩10500亩,植树577500株。由林业局统一调配树苗,与项目村、种植户签订管护协议书,明确责任、义务,制定奖惩办法,落实施工计划,项目资金统一管理。

6、—20__年实施了万树进村工程。突出抓好房前屋院绿化、环村林带、农田林网建设,利用街边、宅边、村边、路边、水边、堤边、渠边、厂边、地边等区域,全面实施万树进村绿化工程。全市共植树316万株。

二、20__年工作总结

(一)精心组织,全力做好造林绿化工作

今年我市完成植树113.9656万株,其中滹沱河绿化1530亩、植树8.415万株,片林62.3007万株,交通干线和农田林网7.1013万株,村内30.8727万株,其它5.2759万株。

1、大力实施万树进村绿化工程。一是切实做好境内的国道、省道、县级路及乡村路的绿化工作,对晋深路、大赵线及其它拆迁路段在去年绿化的基础上进行了补栽。二是村庄和庭院绿化。突出抓好房前屋院绿化、环村林带、农田林网建设,利用街边、宅边、村边、路边、水边、堤边、渠边、厂边、地边等区域,全面实施万树进村绿化工程。为示范带动万树进村工程实施,全市确定示范村27个,由我局统一供苗进行高标准绿化。

2、搞好义务植树。为扎实推进春季植树及万树进村绿化工程的实施,3月18日下午,在市委书记楚行宇、市长田嘉一的带领下,市四大班子全体成员及市委办、政府办、人大办、政协办等市直56个单位的部分干部职工共1500余人在东环路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树14500余株。

3、保证造林质量。我局工作人员全部分片包村,做好规划设计、技术指导、质量验收等工作,包村人员在3月10日进村入点,迅速展开督导、服务工作,工程苗木由我局和

财政局招标采购,保证了苗木质量。重点路段补栽、示范村绿化、滹沱河绿化等重点工程均按照施工要求先做好整地挖坑,由包村人员验收后由林业局统一供苗并做到栽植、浇水、扶正、踩实一条龙作业。同时,滹沱河防护林带建设工程涉及的村庄成立了树木管护组织,与有关农户签订树木栽植管护合同,按照谁栽谁有的原则,落实树权。(二)提质增效,推进果品生产发展

我市果品生产以“提质增效和质量安全”为目标,大力实施提质增效和质量安全工程,果品产业稳步发展。今年实现果品产量62万吨,产值9.2亿元。

1、加强果品基地建设。为示范带动果品产业发展,我局今年建立梨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00亩。一些先进适用、衔接市场的高新技术得到应用,“树开心、枝拉平、无公害、质先行”的管理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

2、搞好科技的宣传和推广。5月15日—21日,我局开展了以“普及林果实用技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主题活动的科技周活动。在马于、东里庄、总十庄等乡镇举办了林果技术、果品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活动,共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咨询讲解1000余人次。今年上半年,我局举办培训会100余期,培训1.5万人次,举办电视讲座4期,开展较大规模的科技下乡3次,聘请科研单位、上级业务部门的专家来我市举办了6次专题讲座。

3、加强果品检测。在全市果品大村采集果园土样和果品,送农林科学院理化研究所、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石家庄林业局进行土壤成分和果品质量检测,做出综合评价,为我市申报绿色果品做准备。同时,我局果品检测室也积极做好果品的检测工作。

4、建成首个矮化密植梨园。我局与河北农大联合引进梨新品种红香酥、雪青矮化苗木5800余株,在马于镇西贾庄村建立矮化密植园35亩。该园种植采用了开沟种植、树下覆盖地膜、树木套塑料袋等先进技术,以“二年见果、三年丰产”为建设目标,并通过该示范园建设,引进梨矮化集约管理技术,更新栽培模式,探索梨高效、优质、省工、集约的发展路子,示范带动梨新品种的推广发展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5、晋州鸭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专家审查。5月13日,田嘉一市长代表我市向国家评审组做了关于“晋州鸭梨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陈述报告”,评审组专家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晋州鸭梨”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名称、保护范围、产品质量特色及其与当地自然、人文因素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审查和讨论。经评审组专家合议,一致通过了晋州鸭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

6、国家林业局经济林发展调研组来我市参观考察。7月21日,国家林业局经济林发展调研组和省林业局、石家庄林业局领导到晋州市长城经贸有限公司、周家庄采摘观光园参观考察,对晋州市的果品工作给予了肯定。

(三)多措并举,加强果品产业化建设。

我市现拥有长城经贸有限公司、鲜鲜农产有限公司、周家庄乡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加一食品有限公司等果品龙头企业,注册了“鲜鲜”、“裕龙”、“长城”等十几个果品品牌,生产基地达到10万亩,健全了美、加、澳、新等国家的销售网络。

1、组织申报林果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或重点合作组织。我局通过实地考察、审阅资料等形式,积极组织申报20__-20__年度省级林果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或重点合作组织,其中长城经贸、加一食品、鲜鲜农产等八家龙头企业被河北省林业局认定为20__——20__年度河北省林果产业重点龙头企业。泽桑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河北省林果产业重点专业合作组织。本次我市被命名的龙头企业数量是历年来最多的,也位居河北省各县(市)之首。

2、协助重点龙头企业搞好果品基地建设,安排技术人员负责基地的技术培训,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在基地果园设立检疫检测观察点,由分包技术员负责并做好记录,确保无检疫病虫的发生。

3、协助龙头企业搞好出口果园注册。我市为促进果品产业健康发展,着力推动果品出口公司及基地建设,到目前,全市注册果园总面积达到31450亩,通过sgseurepgap认证面积达到7660亩。仅长城经贸有限公司出口注册果园23450亩,在河北省果品出口企业中居第一位,同时,该公司的6360亩果园通过了国际sgseurepgap认证。

4、石家庄产区出口鲜梨“对标行动”现场观摩会议于6月29日在我市长城经贸有限公司召开,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领导和石家庄产区26家出口鲜梨企业领导等50余人参加,长城经贸有限公司介绍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运行经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为晋州市、长城公司颁发了河北省出口鲜梨安全标准化示范县、河北省出口鲜梨安全标准化标杆企业牌匾。

(四)加强林木资源管理,做好林木虫害的防控工作

1、加强林木资源管理。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晋州电视台连续播放了《晋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林木资源管理的通告》,教育群众认真遵守《森林法》,保护林木资源,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认识,既要爱护树木,又要积极制止、检举破坏林木的行为。二是加强森林资源采伐利用管理。严格实行凭证采伐制度,按采伐程序办事。切实搞好伐前规划、伐中监督和伐后验收,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禁止非法占用林地。三是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今年,陆续查处了纪庄、东台、庄头等滥伐林木案件和其它林政案件8起,均按照《森林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了严肃处理。我市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2、做好全市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检疫工作。今年我市林果病虫害成灾率为零,无公害防治率为89.92%,测报准确率为85.5%,种苗产地检疫率为98.7%,均达到市局下达的指标。一是做好美国白蛾的防控工作。对全市范围内的所有树木进行普查,多处发现美国白蛾,并组织各乡镇及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属地管理、政府主导、部门尽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防治责任制,切实搞好疫情普查和防治工作。二是做好杨舟扇蛾的防治。由于今夏气候干燥、持续高温,我市滹沱河防护林带杨扇舟蛾发生严重。我局在防治的各关键时期组织各方面力量采取人工、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全力除治,杨舟扇蛾得到了有效控制。

(五)积极跑办,做好项目引资工作

一是实施了《滹沱河防护林带建设项目》,争取石家庄市资金50万元,绿化滹沱河荒滩1530亩,植树8.415万株。二是实施万树进村绿化工程,引进资金56万元。三是向省林业局为长城经贸、鲜鲜农产、加一食品等五家公司申报8900万元的贴息贷款。四是制定了《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十年规划》和《城镇绿化十年规划》,分别投资2368.36万元、31500万元,计划争取上级资金1000万元、1500万元。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个别乡镇生态意识差,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在今春的植树活动中进展缓慢。二是果农缺乏果品质量意识

,技术规程落实不够严格,重产量轻质量。三、20__年工作计划

1、基本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增加林地面积、提升绿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法,把我市建设成科学规划、总量适宜、布局合理、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的绿化系统,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安全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果品质量为重点,充分整合果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生产无公害果品,形成规模优势,创出晋州果品名牌。

2、主要工作

(1)造林绿化,计划植树60余万株。一是绿色通道工程和城镇绿化工程建设。按照省市安排,分别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河渠和晋州市城区为重点,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逐步建成高标准的绿色通道,实现高标准绿化。二是做好营里温泉度假区的绿化工作。三是城区范围内已由市政府征(租)用的所有闲散地块,进行绿化。

(2)果品生产。大力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健全和完善出口鲜梨疫情疫病预报防治体系,开展疫情疫病监测,及时疫情疫病预报,按照防治技术规范和准用农药名单施药。林果技术人员要划片分包示范基地,对梨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加强技术指导,把无公害标准化管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建立提质增效示范基地4000亩,加强国家梨、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发挥梨果协会作用,加快安全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果品安全。加强对基地梨农用药、施肥的监督检查,严防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搞好采收期果品质量的检验检测。加强出口企业建设,出口鲜梨加工企业要具备检验检疫出口卫生注册资格,建立对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田间管理、采摘收获、加工整理、储藏运输等各环节的标准化体系和出口鲜梨产品可追溯体系。

(4)做好美国白蛾、杨扇舟蛾等林木病虫的防控工作,制定预案,积极除治。

(5)项目建设。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宣传我市的资源、区位优势,努力跑办和引进项目。二是做好《20__年果品产业项目》的申报工作。三是加大跑办力度,争取《20__年果品产业项目》、贴息贷款项目、绿色通道工程建设项目和城镇绿化项目尽早立项和开工建设。

四、十二五工作设想

1、实施城镇绿化工程。建设范围:晋州市城区。建设目标:到2020年底达到省级园林式县城标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建成区绿地率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建设标准:各类绿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乔、灌、花、草有机配置,形成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城乡一体的绿化体系。十二五期间建设任务和重点:围绕环城路和环城水系修建,搞好环城绿化带建设,本着绿化、美化、香化、彩化的原则,建设城区防护林带30公顷,城镇中心广场绿化35公顷,重要区域绿化面积8公顷,以种植本地树种为主。

2、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建设重点:本市境内的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河渠全部建成高标准的绿色通道,实现高标准绿化。建设标准: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把绿色通道建成高标准的绿化示范工程,铁路、省道、河渠等重点工程,每侧达到5行树木标准,307国道南侧增加5行树木,使用胸径4厘米以上的杨树大苗,县级公路,每侧栽植2行,株行距为22米,使用胸径3厘米以上的杨树苗木。十二五期间植树绿化总里程100公里,植树50万株。林带宽度达到8-20米。

3、继续实施滹沱河防护林带建设。计划再完成3000亩的建设任务,株行距35米,植树16.5万株,以种植速生杨为主。

4、魏征故居公园绿化美化。按照魏征故居建设规划和实施进度,实现其高标准绿化美化。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加强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规模和投资力度,但随之而来也暴露出了不少质量管理上的问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如果无法达到质量标准,不仅会对工程的使用寿命造成直接影响,而且会给单位、人民、国家带来危害,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原则

1、以“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为管理原则

农田水利工程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使用年限较长,是“百年大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应自始至终地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2、以项目团队成员为管理核心

施工企业应注重对员工的管理,包括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提高等等,这是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基本要求。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各工序的质量、促进工程质量。

3、以预防、预控为管理措施

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这是确保施工项目的有效措施。

4、以质量标准为管理尺度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用数据说话。

5、以科学、公正、守法为职业规范

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不持偏见,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1.1监理市场不规范

国家关于市场监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很容易让不法份子钻到监理市场和监理人员选拔的漏洞。第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因为其性质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容易出现工程被多次转包、分包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相关施工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流失,从而影响到工程的质量。第二,相对应的监理人员数量本来就不够充足,加上有些人员无证上岗,根本就不具备监管的资格和能力,这样就会造成监管队伍人员的素质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影响到监管的效果。第三,前面提过企业因为更加注重市场开拓和生产效益而忽视了质量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就不能保证其质量管理部门的所必须的质量检测仪器能够实施到位。若是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而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就会出现更加严重的质量问题。

1.2质量监管的力度还不够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监管过程中的处罚措施和力度不够,从而就会进一步影响到质量监管的力度。目前,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范围还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主要是因为与工程建设的相关产品和材料的检查不够严格,工程项目中涉及到的技术性资料没有被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来。加上,监管队伍人员不足、总体素质不高,责任、分工不明确都让质量监管的工作无法深入有效。

2、材料质量无法保证

由于整体物价的上涨,特别是建筑行业的原材料价格逐步走高,使得工程耗费的资金量加大。有些个别的施工单位为了收支平衡,获得较大的利润,私自降低了建筑原材料的成本,用一些劣质的原材料进行工程建筑。而目前的原材料检测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一些劣质的碎石,水泥等流入工地之中。原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第一环节,如果第一环节就出现问题,难免会出现层层都有问题的情况,因此给施工质量带来了较大隐患。

3、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人员管理不善

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在现场管理工作中,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力度不够,导致了现场施工随意性很大,施工建设过程本就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非常容易造成施工人员思想上的疲惫,特别是施工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更是容易造成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如果施工质量管理人员也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的坐视不理,那么必将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造成巨大的质量隐患。此外,还极易引起安全事故。

三、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1.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规范市场秩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实施措施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第一,做到政企分开。政府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主要起到的是市场调节作用,将政府管理转为间接管理。第二,完善相关的选培制度。加大选拔的力度,并适当设置考核机制,以保障监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能做到职责和权利的统一。第三,在贯彻和强化工程相关人员法律意识的同时,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进行补充和完善。

1.2完善监理制,强化监理力度

工程监理措施是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严格的监理制度能够保障工程质量、工期、资金运作等方面的有效进行,有效预防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豆腐渣”工程问题的出现。要做到监管力度和范围的到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证监理队伍的质量,监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达到标准要求,这是强化监理力度的基础要求。二是,给监理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监理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是社会化和专业化的企业单位,避免出现“同体监理”和监理部门随意挂靠在部门之下的情况。三是,监理部门要做到面面俱到。不仅要加强招标市场和监理过程的施工分、转包的监督管理,还要加强对项目法人不法行为的约束。同时建材市场的产品、材料的合格率要达标,大力打击无证施工、无证设计、借证卖照的违法乱纪行为。

2、选择高标准的原材料,进行恰当的管理

原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第一关,要更好的把握。要进行三个渠道,尤其是采购,进场,储存三个重点的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握。首先要对材料的采购进行把关,进行反复的比较和选择,选取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原材料。在购买之前,应该由采购经理或者相关的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合格证,说明书等等进行严格的审核。尽量选择能够拿出合格证明的原材料并具备相关资质的实验室。在材料的储存环节,则要做好分类工作,按照材料的特性分类。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地点存放材料。例如,沙石则要放在防止流失的地方,水泥则要放在恒温,避免潮湿的地点。

3、做好现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对于现场施工过程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场管理人员的控制。因此,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高低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成正比。在施工过程中,不管遇到怎样的施工困境,作为施工质量管理人员,都要以身作则,积极、乐观的带动广大一线施工人员的作业积极性,传递正能量作用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去。对于施工管理过程要严格,切实按照相关规程作业,以保证质量。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国富民强的基本物质保障,同时也是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的一个基础。为此,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功在千秋万代的大事,各级部门必须坚决落实中央的各项措施,并积极的配合当地的土地利用形式,更好的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

结束语

[1]王锡东.浅谈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今日科苑,2010(23).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一、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

1.产品质量稳中有升,抽检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山西省从2004年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并开始实施例行监测计划。例行抽检由原来的省会城市太原,扩大到了全省11个市的生产基地,2007~2013年山西省蔬菜农残合格率处于平稳向好阶段,并一直维持在95%以上。总体来看,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呈现稳中有升、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产品质量有保障,消费安全可靠。

2.依法监管格局基本形成,监管体系建设任务艰巨

(1)法律法规逐步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相继颁布实施;《农药管理条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农产品地理标识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和相应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即标准)跟进制定。(2)监管监测体系建设任务艰巨。省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成立于2010年,全省11个市农委系统从2010年开始,陆续通过编办批复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其中在行政单位设立了10个,事业单位设立了1个。全省115个涉农县,有71个县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全省1265个涉农乡镇(包括涉农街道办)共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1086个,其中大部分没有开展工作。2007年以来,中央先后7批投资山西省建设县级农产品质检站96个。

3.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通过多年连续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取消了一批剧毒、高毒农药的登记,积极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六六六、甲胺磷等农药已基本禁绝,农药残留急性中毒问题得到遏制,违法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禁用农药得到了很好的控制。2007年以来国家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生产,农药残留急性中毒问题逐步得到遏制,从这些年执法检查情况看,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蔬菜农药超标问题依然存在。从超标农药看,蔬菜中克百威等农药残留还时有检出;从品种上看,问题较多的为豇豆、韭菜和芹菜等。二是产地重金属污染。大多数是由环境污染长期累积形成的。三是假劣农资。目前危害最大的是地下“黑窝点”和乱添加隐性成分,主要原因是农资生产经营小、散、乱。

4.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在对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的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更多地考虑农产品是否安全、是否有益于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问题之一。一是分散农户的监管问题。目前全省共有700多万农户,其中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62.8万户,还不到全部的10%,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状况很难短时间得到改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难度很大。二是分散农资经营体制问题。全省有农兽药生产企业139家,经营单位4709家,绝大多数为小规模个体经营,很多农民缺乏科学合理使用知识,容易出现投入品滥用、乱用的问题。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带来极大的困难。三是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目前2/3的县区农业部门没有建立专门监管机构;乡镇机构人手少、经费不足、执法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越往基层监管力量越弱,成为监管手段不能落到实处的难点。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宗作物油菜小麦等传统种植业面积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蔬菜、瓜果、苗木等休闲、观光农业。种植业化肥、农药大量的投入增加,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快速增长,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生活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当前影响生态环境三大污染的源头。

2.农产品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认识不到位。主要是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还不强,诚信经营的意识还不够,缺乏必要的责任感;部分申报企业存在着重视申报、轻视管理的现象,产品通过认证后证书常常束之高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管理往往流于形式,从而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严重隐患。(2)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生产者品牌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品牌产品的带动作用,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发展上步伐缓慢。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未能培育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3)农产品监测监管体系待健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不配套,农业标准覆盖率还不高,农业投入品主要是农药的使用难以完全监管到位;对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监管不力,缺乏系统的、动态的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控和有效的监管手段;由于目前大多数安全农产品产地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实行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农产品质量溯源还不能真正付诸实施;缺少快捷的信息反馈和统计平台,难以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动态,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政府监管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脱节,难以实现实时监控;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落后,检测经费严重不足;缺乏专业检测人员。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当前,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应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转变观念,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逐步建立管理、监督、应急、处罚、服务为一体的监管工作格局。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体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加强组织保障措施,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放心消费。

1.加快体系建设,奠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基础保障

(1)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围绕农业生产急需,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使主要农产品在产前、产中、产后都有相应的标准来遵循,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2)加快完善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建立省、市、县、乡、基地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逐步对粮食、水果、干果、畜产品等食用农产品定期进行质量安全监测,加大对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监控,加强产地管理,分类指导,落实整改,促使监管体系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力手段。(3)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途径,加强认证产品的市场监管,同时加快农产品品牌化进程,大力培育名优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抢占国内外市场份额。

2.强化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1)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示范和推广力度,全面提高标准化种植意识和素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按标准化生产,加快建成一批高标准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设。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快实现市场记录可储存,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的追溯目标。把农产品产地环境控制、农产品生产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市场准入等监管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从农田到市场全过程质量安全溯源监管能力。(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指导,推行标准化生产,净化产地环境,强化源头控制,规范生产过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落实组织保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实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保障措施。围绕四个环节实施监管,一是在监管主体上重点要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督促他们落实主体责任,同时带动农户依法依规进行生产;二是在监管产品上重点抓住本县、本乡镇、本村的主导产业,重点强化上市量大的“菜篮子”产品的监管;三是在生产环节上主要是抓农业标准化,推广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同时加强用药检查和生产档案记录管理;四是在日常监管上突出农业投入品,加强农资经营门店的检查,把住入口关,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本乡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大胆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新模式和有效办法,提高监管效率。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制度。

作者:李 源 申爱英 单位:1.长治市郊区农业委员会;2.潞城市农业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周进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形势.

[2]黄梦来.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33-34.

[3]王芳,郭晓东,杨丽杰等.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果实证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3):48-52.

[4]赵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探讨[J].食物安全,2010(1):49-54.

[5]智红涛.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2):18-21.

[6]章力建.进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6):12-15.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第8篇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盆地北端,是运城市新兴的工业县。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各类建筑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同时人口的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凸现。该县土地后备资源比较丰富,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闻喜县将白水滩作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该区位于涑水盆地内,海拔489~499m,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位于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沿线;经济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通过对白水滩盐碱地采取生物、化学、工程等综合治理,完善田、水、路、林、电等配套工程,可将其开发成运城市规模最大的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闻喜县白水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可新增耕地476.41hm2,对确保山西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闻喜县白水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财建(2003)659号]文件批准立项的2003年第二批国家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面积680.9hm2,新增耕地面积476.41hm2。其中,建成高效农业区505.9hm2,莲藕种植区68.3hm2,生态养殖区27.4hm2。项目总投资2298万元。

1项目区基本情况及整理前概况

项目区位于闻喜县东镇以东8km,涉及礼元镇的湖村、文典两个行政村,和东镇的东鲁、裴村、官庄、仓底、营里、东姚六个行政村。东起官庄,西至营里,南到裴村,北至湖村。地理位置为东经119°19′56″—111°21′50″,北纬35°29′24″—35°27′00″。该区位于涑水河河川,地势平坦,海拔489~499m,地形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5℃,无霜期215天左右;土壤以沙壤土和沼泽土为主,土壤肥力较低,具有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的基本条件;盐碱地经改良后可适合种植耐盐碱作物,如高粱、甜菜、向日葵等;自然灾害有涝灾、干热风、虫灾等。项目区涉及2个乡镇,8个行政村,总人口达21011人,人均收入2194万元,人均耕地面积0.1hm2。项目区土地面积680.9hm2,其中耕地120.53hm2,占17.7%;园地8.11hm2,占1.2%;林地3.46,占0.5%;交通用地12.19hm2,占1.8%;水域(包括水库面积、坑塘水面、苇地、沟渠)156.49hm2,占23%;未利用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380.1hm2,占55.8%。项目区的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开发整理。由于土地质量状况不同,具体表现为土壤盐碱化危害程度各异,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改良措施,并进行综合治理,才能确保土地开发整理目标的实现。项目基础设施除了交通设施较好外,电力设施匮乏,现有变压器1台,仅有低压输电线路1.2km,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对电力的需求;农田水利设施仅有可用水井3眼,排水渠1条,且排水渠年久失修,起不到排涝、排碱作用。耕地大部分是旱地,质量、产量低,土地利用率也很低。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项目建设情况

该项目从2004年5月开始,2006年9月全部完工。共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面积680.9hm2,新增耕地面积476.41hm2,新增耕地率69.97%。土地平整共完成土方量325.43万m3,新修田间路、生产路30.6km,植树9.15万株,铺设灌排管道54.88km,新打机井29眼,配套原有机井7眼,水利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架设输变电线路12.6km,购置变压器22台,圆满完成了计划任务。

3项目实施后的效益

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1社会效益1)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通过土地开发,项目区盐碱地和荒草地全部改造成了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面积476.41hm2,新增耕地率69.97%;建成高效农业区505.9hm2,莲藕种植区68.3hm2,生态养殖区27.4hm2,保障了充足的粮食产量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便于推广新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对整理后耕地的经营与利用,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对工程完工后新造的耕地,推行和实施了承包经营责任制,使承包土地的农民增加了耕地,为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充分调动了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二是开发后的土地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加强对土地耕作利用的技术指导。新开发的耕地土壤质地、结构和肥力都比较差,在耕作前,村集体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有计划地增施有机肥,促使生土熟化,改善了土壤质地和结构,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质量。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由村集体牵头组织引进优良品种,聘请农技人员指导农户种植蔬菜、花卉、水果等市场效益好、附加值高的作物,作物收获时由公司统一收购并销售出去,这样可有利于充分利用开发整理后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降低了生产和市场风险,保障了农户收入的大幅增加。3)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项目完工后建成的莲藕种植区68.3hm2,生态养殖区27.4hm2,安排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民开拓了生产和生活新门路,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4)有利于推进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土地开发整理完善了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交通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当地生态环境等,使广大群众切身体会到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造福百姓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增进了广大农民对土地开发工作的理解,有利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全面开展。5)促进了项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经过对项目区的84个地块进行土地平整,田块的规格布局更加合理,田块规格长达200~500m,宽200m;地面平整度、田坎高度达到规划要求,便于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以当地的小麦为例,小麦产量由整理前1500kg/hm2,增加到整理后的4500kg/hm2,土地产量提高了3000kg/hm2。整理前的耕作效率为0.2hm2/工,整理后采取机械种植、收割,耕作效率可达1hm2/工,效率提高了5倍,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3.2经济效益项目区临近工业区东镇和闻喜县城,交通便利,土地整理后按照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引进“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调动了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很多农户向村集体提出承包土地,每亩土地承包费由整理前的2~5元提高到整理后的80~120元。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476.41hm2,净增水浇地233.5hm2。项目区标准化农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由原来的15.6%提高至92.8%,耕地利用率也由56.9%提高至100%。土地经过机械平整,保水保肥力增强,盐碱地得到较大程度的改良。耕地质量提高了,原来的中低产田大部分变为高产稳产田;同时水利设施的配套完善,使得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当地粮食生产为一年两熟,农民年收益达到7500~9000元/hm2。其中,小麦产量由整理前1500kg/hm2,增加到整理后的4500kg/hm2;玉米产量由2250kg/hm2,增加到整理后的7500kg/hm2;棉花产量由900kg/hm2,增加到整理后的2400kg/hm2;芦笋产量由整理前9000kg/hm2,增加到整理后的16500kg/hm2。粮食总产量由整理前127.5万斤,增加到整理后的1506.7万斤;总收入由整理前59万元,增加到整理后的6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整理前2194.07元,增加到整理后的2463.87元,人均增收270元。同时,县政府帮助农民实施联动温室、蔬菜大棚等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引进优良品种,积极发展当地农业经济。以莲藕种植为例,莲藕的产量达75000kg/hm2,年纯收入45000元/hm2;再加上生态养殖的产量达30000kg/hm2,年纯收益60000元/hm2,这些都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3生态效益项目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生物工程和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实现。项目实施后通过对灌溉、排水、道路、林网以及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等工程的措施,真正形成了“田成方、路成框、木成行、管相连”的农田生态系统,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农户的问卷调查

对项目完成后的具体效果,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两种形式。问卷调查共有9个问题,主要涉及以下3个方面内容:一是农户的基本情况及农户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态度;二是农户在项目实施前后农业生产和家庭收入的变化情况;三是项目实施后,给农户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00份调查表,收回了100份。从农户填写的数据,可以看出土地整理带来的显著成效,表现在以下4方面:一是增加了耕地面积,整理前耕地面积120.53hm2,人均耕地面积0.1hm2;整理后耕地面积596.94hm2,人均耕地面积0.49hm2,保障了农民的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由于项目区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当年开发当年受益,对带动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土地开发整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是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改善了生产条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改善了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广大群众从此切身的变化中,体会到党和政府为人民办实事的诚意和决心,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调查走访中,农户对项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实惠,项目实施后,不仅耕地数量增加了,项目区农作物的产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有了相应的增长。承包了6.67~13.33hm2耕地的农户,年收入都在5万元左右;种植经济作物比例较大的农户,年收入较整理前增加得更多。官庄、仓底、营里等村,当地农民有种植莲菜的习惯,整理后的莲藕年收益达45000元/hm2。生态养殖区的土地创造的年收益更大,超过了60000元/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