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近的经济形势

最近的经济形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最近的经济形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的经济形势范文第1篇

这种出乎意料首先来自于4月人民币新增贷款5556亿元,当时市场认为5月将和4月情况类似―这是由于第一季度商业银行的营销季已经过去,同时政策性银行的贷款也任务性地发放完成。而第二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5月初,《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报道《权威人士第三次接受人民日报专访谈中国经济:总体L型走势一两年不会变(三)》。

在这篇访谈中,所谓的“权威人士”对宏观经济形势、最近政府和央行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实施做了评价,并预测了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走势,以及预设了中国经济决策层最好怎样做。

对于央行的货币政策,“权威人士”的评价是“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在现实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这大概是中国官方媒体最近对扩张的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唯一直接的批评声音。

很多市场参与者据此判断经济决策层会把重点放回到改革问题上来,起码央行会停止超量货币的注入,因此,整个人民币贷款水平也可能有所下降。但5月的贷款数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2012年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思路已经历了若干次转变。

在2012年到2013年,经济决策层采取的是更加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于现在的货币政策,当时的政策更加稳健―央行通过使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转表内,来减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手段,并降低它们发放贷款的欲望。

2013年下半年,这种情况有了变化,央行开始通过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定向地向各类银行以各种方式发放货币。这种看起来更加有技术含量的方式大概维持了一年多,到2014年年底又再改变,央行开始加息了,并且不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在这个阶段,股票市场似乎受到决策层的某种扶持,在不断注入的流动性刺激下迅速膨胀。当然,像大家知道的,在去年6月后又由红火转为衰弱。

2015年年底,决策层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这似乎是在说货币供应的增速将会下降。但在今年年初,由于全球多种不确定性的原因,货币供应量又有所增 加。

最近的变化,则是“权威人士”的“批评”和5月跳升的新增贷款额度。

据媒体报道,在5月的前几个星期,新增贷款额度本来是非常低的,但在最后一两个星期,商业银行猛发贷款,造成了统计数据的变化。这种对商业银行的刺激很可能是货币政策的又一次调整。4年来,货币政策的调整转向如此之多,而在名称上还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央行最近的表达也经常令市场误解。这些误解中一部分来自汇率市场。央行大概想以此来让那些汇率市场上的投机者很难弄清这个强有力干预者的时间点和干预力度。这也许是有价值的,但是货币政策令市场迷惑却并不那么良性。

最近的经济形势范文第2篇

美联储目前面临重新恢复“量化宽松”的压力。由于预测美联储将重拾“量化宽松”的政策,美元汇率迅速从最近的高位下跌10%。美联储调低了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估。并决定将其持有抵押债券所获得的大量收益投资买国债。这不能算真正地重拾“量化宽松”政策,但市场对此却想象无限。

欧洲最近的经济令人吃惊地看涨。这不足为奇。首先,欧洲短期问题没有美国严重。其次,债务危机也仅限于南欧小国希腊。同时,平均预算赤字肯定也比美国低。再者,欧元贬值。刺激出口国经济增长。

然而,在未来一年内,欧洲的经济情况可能恶化。欧元已经开始反弹,不再有利于扩大出口。欧洲国家紧缩财政,也将对内需造成负面影响。欧洲的就业形势已经很糟糕。

同样,日本经济形势虽有好转,仍很虚弱。如果日元持续保持坚挺,止跌的名义GDP仍会下滑,还会导致出口下降,就业率将重新下滑。因此,如果经济好转,日本可能会增加消费税,以冲抵财政赤字。此举将阻滞经济增长。日本经济结构从本质上决定了其经济无法健康发展。

发达国家经济噩耗层出不穷,主要货币的汇率也在其牵引下波动。反观世界的另一半,整个新兴经济体的通胀率平均达到5%,通胀和资产泡沫是目前新兴经济体普遍担忧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是通胀。而非通缩。

目前,全球化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刺激政策的有效性。只要有需求,跨国公司在哪里投资都行。这就切断了刺激需求的政策和投资反应之间的地缘联系。投资对就业增长至为关键,唯有就业才能比刺激政策更好地维持需求的增长。从本质上讲,需求来自本地,但供给是全球性的。这就是关于刺激政策的陈旧假设不再成立的原因。

上述分析对于小型开放经济体屡试不爽。在小型开放经济体,刺激政策外流过多,完全失效;在大型封闭经济体,刺激政策极少外流,因此最有效。真实世界的经济体介乎于两者之间。

跨国公司引领的全球化使得大型经济体的行为更像理论中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如果相信这个道理,那么美联储或欧洲央行努力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是在加速新兴经济体产生通胀和资产泡沫,而非刺激本国经济增长。

上世纪90年代,美联储将利率削减为3%,帮助银行业复苏。低利率促使西方国家银行大量放贷给东南亚国家,导致后者的房产泡沫愈演愈烈。后来,美国收紧货币政策,外流资本被抽回,亚洲金融危机由此爆发。

当今,新兴经济体的规模是发达经济体的两倍,贸易总量比当时的全球贸易总量翻了一番。投资和金融资本在全世界流通更加顺畅。美联储目前的政策可能会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比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得多的灾难。

想要刺激政策作用于发达经济体,需要大幅提高新兴经济体的成本,高到促使跨国公司回到发达经济体。重新给发达经济体带来生产力的地步。但这不太可能。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工资是新兴经济体的10倍左右,后者的人口数为前者的5倍。

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大幅增加货币供给,并未导致通胀,原因有三:一是金融危机严重削弱了这些国家的银行系统,减缓了货币流通速度,相当于短期内收缩货币供给;二是需求疲软迫使供应商无法涨价;三是跨国公司还是投资于新兴经济体。

前两种因素是暂时的,即使仍然存在,通胀仍会通过新兴经济体发生。尽管全球经济和需求都受到了抑制,但石油价格目前仍突破了每桶80美元。比2008年危机时翻了一番以上。通胀预期可能是关键推力。目前,产油国家不像以前那样愿意开采石油,换成纸币。同等条件下,唯有上调石油价格才能够动员产油国家开采同样数量的石油。但货币政策越宽松。这一目标价格也水涨船高。

由于新兴经济体过热,劳动力成本随之上升。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力成本支撑价格,新兴经济体出口货物的劳动力成本的总和可能超过货物最终成本的三分之一。如果劳动力成本每年增长20%~30%,这也会成为严重的通胀诱因。经济疲软并不意味着通缩。通胀最终还是货币现象。如果通胀从新兴经济体蔓延至发达经济体,通胀预期也可能成为诱因之一。

最近的经济形势范文第3篇

■ 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基本确立 但存在不确定因素

从最近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来看,上半年,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银行信贷等数据都表现不错,整个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但是,“回升的基础是不稳固、不平衡的,有一些不确定、不可持续因素。”即当前中国经济回升是不稳固、不平衡的,存在不少不确定因素。

为什么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固、不平衡呢?这可以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来看。从国际情况来看,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之后,经过美国及各国政府联合救市,美国的金融体系开始稳定,2008年9月那种最为黑暗的情况已经过去,但是美国金融危机摧毁了整个美国金融体系,这个金融体系要想全面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在这个金融体系复苏的过程中,并不排除金融体系出现新的震荡与反复。从实体经济来看,尽管有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企稳回升,但世界不少国家实体经济仍然处于下滑之中,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世界经济这种状况,对外贸依赖程度较大的中国来说,这种变化除了对中国经济引起短期冲击外,还将在中长期对中国经济结构造成较大影响。

从国内的情况看,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固、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这一轮经济的回升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拉动,而固定资产投资最为主要的部分又以公共基础设施、铁路、公路等方面为主导。这种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不仅不可持续,因为这些投资的商业回报率是相当不确定的,而且它对社会实体经济其他方面的投资回升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同样,当前的消费增长很大程度与政府的优惠政策有关,随着时间推移,就业和收入下降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可能就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可见,经济回升的基础是不稳固的。

二是经济回升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和企业复苏较慢,而与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的行业及地区回升强劲;政府直接投资或支持的大企业、大项目资金充裕,广大中小企业依然融资困难;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城市经济增长复苏快;经济落后的中西部经济复苏慢,发达经济地区经济复苏快等。这种不平衡不仅会加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而且容易给经济发展积累潜在的风险。

三是这一轮经济回升存在不可持续的因素。比如大规模的政府财政投资不可能长期实施,随着时间推移,空间逐步缩小;银行信贷的超高速增长不可持续,因为,这种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容易推高资产的价格,容易吹大股市及楼市泡沫。而资产泡沫的破灭,引发了新一轮的银行危机及金融危机。

■ 调整宏观调控核心 扩内需保增长转为保增长调结构

从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与分析来看,一方面希望短期的应急政策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以刺激经济短期内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又担心这种短期应急政策的负面影响。政府部门为了减少这种短期应急政策对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开始有所变化,即宏观调控的核心由以往的“扩内需、保增长”调整为“保增长、调结构”。

比如,央行货币政策开始出现一定条件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央行解释为央行货币政策的微调,但是实际上是要改变上半年那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另外,可以看到,最近银监会不仅出台一系列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文件,如第二套住房政策重申其严肃性等,而且近日对数家商业银行发出窗口指导,严禁月末突击放贷,否则将重罚。同时,银监会要求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重新审订贷款额度和激励方式,甚至下调贷款,要求严格执行存贷比不超过75%的规定等。这些相关政策一出台,从7月份开始,银行信贷收缩十分明确。7月份银行信贷增长只有3559亿元,估计8月份的信贷增长也不会超过3000亿元。如果下半年信贷规模以这样的程度收缩,那么这种收缩相对于上半年的情况也就不是微调了。

对于上半年的应急经济政策出现的负面影响,政府开始关注,估计在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之后,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提高回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上,更多地关注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及经济结构的调整。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新的重要判断是,“部分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这是最近中央政府向市场发出最为明显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出现较大调整的政策信号。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完全打乱了中央政府中长期经济政策的重大部署,由上半年的宏观经济应急政策代替了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因此,中央政府作出的关于经济运行的新判断是向市场发出的最强烈调整经济结构政策信号。

其实,这种政策信号在最近的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经连续向市场发出。在8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成为该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在8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研究部署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安排。在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了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可以说,8月中旬以来的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尽管主题各不相同,但都贯穿了“调结构”这条主线。而“调结构”的含义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调结构”既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如主要发展低碳经济;也有企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对中小企业在政策上的支持,希望中小企业成为保经济增长的主力;也得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以图跳出去库存化――再库存化――再去库存化的恶性循环怪圈,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 经济新刺激政策出台几率小 调整结构才能保经济持续发展

从最近中央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及政策出台的倾向性看,出台新的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或政策可能性不大,只是会在现行的政策基础上,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及银行的信贷结构等。中央政府通过结构的调整来保证中国经济升级换代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执行这次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些扩张性应急政策,产业结构恶化进一步加深,保证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严重的后果。产业结构调整和遏制过剩产能势在必行。比如,中小企业应得的流动性被高耗能、低效益的传统产业占据。按照工信部的数据,到去年底,部分产业产能就已严重过剩。重复建设的势头甚至蔓延到了新能源领域,如风电和多晶硅等的重复建设十分严重。在政府部门看来,如果再不着手调整,中国经济就会重新走上非理性建设的老路。中央政府希望借这次金融危机孕育出一批新兴潜力产业,以便为经济复苏后的经济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提供新动力。比如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新一代IT产业、绿色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医药保健业、现代农业等。这些新兴潜力产业具有的共同特点是,都属于短缺型产业、内需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实体型产业、政策鼓励型产业或危机获益型产业。发展这些产业既能有效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可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经济增长点;既有利于政府政策鼓励资助,也可减弱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的严重性等。

结构调整的重点还有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从不少的媒体报道和政府的政策倾向来看,重点都放在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上,认为当前大中型企业获得大部分资金,而且中小企业融资却十分困难。这样既不利于增加民间投资,也不利于居民就业及经济成长。目前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而是政府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多少便利的条件,在银行信贷融资结构上如何能够顺利调整。

最近的经济形势范文第4篇

时代周报:近日,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4%,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到50.4%,但是进出口额超预期反弹,达到了14.1%,您对这些数据作何解读?

杨云龙:从5月份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国内需求仍然处于疲软状态,经济形势在前段时间的紧缩政策下处于下行状态,这种下行的惯性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内工业增加值以及GDP增长会继续在低位徘徊。进出口额的恢复在意料之中,因为中国跟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完成了所谓的“雁行替换”,他们常规需求的消费品主要生产国是中国,中国出口的绝大部分产品,需求弹性系数和价格弹性系数都比较低,所以不管经济形势好坏,受到的影响都不会太大,而且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仍然会保持这种趋势。

时代周报:今年上半年,通胀得到了较好控制,5月份CPI继续回落至3.0%,这是否为经济刺激提供了空间?此前许多人担心的滞胀威胁是否已消除?

杨云龙:可以说提供了一定空间,但我们要注意到,无论是经济下行还是上行,刺激政策所起的作用都非常有限,更多的时候,它仅仅是一个信号作用,对经济的增长刺激并不明显,更有效的往往是减少行政干预。

关于滞胀,我认为“滞”的威胁更大,现在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消除,这是一种惯性压力;而“胀”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需求不旺盛,价格自然就会降下来。

6月7日,央行宣布降息,但降息作为一项刺激政策,它所能起的实际作用比较有限,更多的是释放了政府要转变政策方向的信号,因为经济已经无法再承受从紧政策了。经济的内在结构,就像人的体质一样,正常人的体质与癌症病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用一个刺激正常人的方法,来治疗和刺激癌症病人,肯定难以奏效。从历史上来看,真正决定中国经济起落的,往往是政府行政干预的退与进。比如,购买汽车要依据户籍来排号,这种直接的行政干预,使北京市每年接近50万辆的汽车增长量立即降为20万辆。这影响到整个产业链,包括冶金、机器制造、橡胶、仪表等诸多产业。

时代周报: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着与2008年世界爆发金融危机时同样的困难,与当时的“保八”政策相比,现在的“稳增长”有何差异?

杨云龙:我认为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似的一面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征兆,但当时国内还是一片反通胀的声音,要求打压经济泡沫,结果不到一个月,政府的态度和实际政策就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推出经济刺激政策,连对外界解释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这点与现在一样,我们不久前还在紧缩货币、控制通胀,现在在通胀压力减缓而国外金融危机加剧的情况下,政府又来了一次大转弯,这与当年十分相似。

不一样的是,经过这两次调整,政府现在要想再刺激经济,提升增长速度,已有很大难度了。我认为,现在还是要解除各种行政约束,改正对经济干预过多的毛病。

时代周报:那么在您看来,现在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阻力来自哪里?

杨云龙: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要能够依据经济形势,科学合理地进行调控,但是又不能直接类比于国外的宏观调控体系,它牵涉到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现在的决策机制有点乱,决策依据不科学,这是改革的一个很大的障碍。表面上,我们把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取消了,把国家计委改为国家发改委,但是碰到关键问题的时候,能够有效起作用的还是行政手段,结果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宏观调控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从微观层面来看,最大的问题是产权改革难以深入,官方话语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主要的区别是主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包括土地、矿产等,但是事实上如果按照这套逻辑,整个经济就没办法运行。今天的很多经济问题都跟产权有关,比如房价之所以如此高,就是因为土地所有权归政府,不准老百姓自由转让,政府垄断了土地供应的权力,没人跟它竞争,它就可以肆意抬高价格。改革越进入深水区,就越会发现产权制度的缺失对经济约束极大,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产生了相当多的垄断利益集团,包括石油、电信、煤炭、电力等等。

所以接下来的改革会非常困难,与30年前的改革不一样,之前的改革简单概括就是一个“放”字,即放开民营企业,让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然后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局面,但是现在改革遇到了深层次逻辑上、理念上的难题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改革起来要困难得多。

时代周报:您如何评价最近的系列经济政策,诸如民间金融改革、扩大人民币汇率与利率浮动区间、加快项目审批等?

杨云龙:这些政策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效果有限,它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的意义微乎其微,因为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准许小额贷款公司放贷,这相对于中国几十万亿GDP来说,能起到多少作用呢?解决的办法是重启改革。

中国经济造成现在的局面,主要是政府的行政手段调控造成的,这个问题不解决,靠别的刺激政策是不行的。靠行政手段压下来的,就必须靠松开行政之手才能上得去,投资机会也罢,消费需求也罢,皆是如此。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到上下游产业的生产。

最近的经济形势范文第5篇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评估

今年经济形势出现了三个大变化。

第一,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增长基本触底,有几方面宏观上的基本特征:一是总需求旺盛,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进出口需求三大需求,尽管出口是负增长而且是两位数的负增长,但顺差这几个月增长比较多,每个月平均保持在180亿到200多亿美元的水平。所以进出口加在一起的总需求还是基本旺盛。二是货币信贷开始增长。三是工业增长见底反弹。四是从GDP增长看,虽然今年一季度比去年四季度仍然在减速,但是比较四季度与三季度的降幅,已经在缩小。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宏观经济基本触底。

第二,从微观层面看,微观经济逐步在转暖。首先是先行指标持续向好,概括起来四句话,一个是信心增强,包括投资者信心,消费者信心,企业家信心;二是指数上升,主要是制造领域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上升;三是订单增加;四是库存减少。

采购经理人指数(PMl)去年10月份是38.8,今年三四月份超过50。50是分界线,采购经理人指数上涨很快,说明需求看好,PMI指数上来是很重要的指标,现在,六个月中已经有五个月上升,形成趋势的话,让它下来不容易,所以PMI指数,我个人认为是很重要的指标。企业家信心转好,说明微观经济领域信心的增强。信心增强了,订单增加了,国内的库存现在除了住房外,其他消费品的库存都在减少。最近看到美国的最新情况,三月份的库存也下降。

微观经济活动转暖的第二个指标主要是市场回暖。股市、车市,房市,还有家电市场,这几个市场都在发生变化。

全球的股市和中国的股市应当说最近几个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去年10月份上证指数1600多点,到今年6月底,由1600多点到2900多点,累计上升幅度超过60%,这说明投资者的信心在增强,当然还会有反复。

汽车市场,在北美和欧洲汽车销售下降的条件下,我们今年的汽车销售非常好。最近连续两个月销售超过110万辆,今年估计汽车销售会超过1100万辆,居全球第一。

第三,经济发展结构趋向改善。

经济调整时期,迫使企业调整结构,最近的结构调整有一些新的趋势。从工业看,低端工业的增长减速,但是基础设施、服务业增长加速,包括金融服务业、旅游服务业、餐饮服务业、家政服务业、医疗卫生服务业、文化体育服务业,都是在加快的。今年铁路、地铁、公路、水利设施、生态环保这些基础设施都在增加,这有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增长,为今后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支撑。

高能耗行业增长减速,像钢铁,电解铝数量下降,整个外向投资减少,但是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在增加,比如说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等,新技术产业增长是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引擎式的产业。

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存在新矛盾和新问题

(一)从外部角度来讲,外贸出口增长前景不明,尤其是短期增长。主要是四个大的贸易伙伴有效需求在收缩,欧洲、美国、日本、东盟地区,我们出口主要是这几个大的市场。而这四块的需求由于全球衰退带来的需求收缩,特别是美国,这次危机以后一个是金融监管会加强,二是会改变过度消费的模式。美国作为我们的大出口市场,如果需求不景气,对我们的出口有很大影响,而且美国的经济恢复还需要很长时间。欧洲、日本也是这样;东南亚这些国家的需求也在收缩。因此,我国今年的出口增长到目前都是负增长,还都是两位数的负增长,从出口增长到进口增长都是负的,所以说我国外贸前景不明。

(二)消费持续增长后劲不足。主要是就业率下降,失业率提高。居民的收入没有明显加速上升,财富效应下降,转而收入减少。要使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必须有收入的增长。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下一步要促进经济回升带来就业同步增加,从而使居民收入增加。

(三)民间资本投资体制不活。目前的投资主要是政府财政资金推动的投资,投资持续时间过长,公众投资的边际效益会下降,民间投资就会失去积极性。要改善投资结构,民间资本投资、社会资本投资必须跟上来。

(四)物价基本稳定的基础不牢。物价基本稳定既要防止过高的通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CPI连续几个月下降,PN连续下降,而且是不断扩大,因此近期来讲,通货紧缩压力还是蛮大的。但我们毕竟搞了那么多的资本投入,中长期有通货膨胀的隐患,现在货币流动性慢还没有问题,一旦货币流动性加快,就会带来通货膨胀。因此整个政策选择面临进和退两个压力。我们怎么样从里面找到均衡,这是操作的技巧。

(五)结构转化升级动力不强。尽管三个结构有出现转化的趋向,但是整体来看,我们的结构转变内生性动力不足,从东部地区来讲,珠三角、长三角被倒逼着进行结构调整。但是结构调整在这次危机之前进行得比较慢,这次危机带来调整压力,但调整结构不是周期性的调,而是持续性的调,要求结构调整有制度性、体制性、机制性的安排,必须是长效的、内生的。这种结构调整要求我们制度要及时跟上。

另外,今年出口增长难度大的原因,一个是全球经济衰退收缩,有效需求不足,另外也是保护主义影响,使得外资回流,这对我们不利。

下一步宏观调控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

最近的经济形势范文第6篇

万物在萌动,春色在酝酿。我于其里,心若光明。二月,别忘了展开心灵。

是天无云,灰霾千里。揭开天幕,浩渺苍穹,本应白云随处驻足,本应风儿婆娑起舞。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生于江南的唐朝诗人贺知章的诗句被誉为“大唐柳枝,摇曳千年”,尤其那二月的春风裁出了柳树的风景,随成千古绝唱。

我生长在南方,对二月深有感触,虽有寒意,但料峭中夹杂着一种温柔。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小的时候,故乡的天空澄澈湛蓝,干净得没有一丝忧郁,我却不懂得去仔细端详她的模样。现在想去端详白云、清风而少见了。房后的那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像一条银色的丝带伸向远方。河水清澈见底,没有鸥鹭翻飞,也没有千帆竞逐,却也是渔歌唱晚,浣女辛勤。小时候,每到夏日的午后,大人小孩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泳嬉戏。而上次回到故乡,见到的却是河水干涸,河坡满是垃圾,心里最向往的清纯之地也没有了,无奈而悲哀。

尤记得,小时候离河流最近的邻居,早晨发现有一只乌龟爬到了他家的门槛。中午,邻居大婶送来了一碗乌龟汤,此后再没喝过如此鲜美的汤了。

这就是我2014年2月的回忆,翻开这一页,故事重新开始。

展望2014年的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众多专家的总结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其中有一些声音供读者分享:

2月2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参加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的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中国将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来促进全球增长。为此,财政部将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全面推进改革,比如在预算改革方面,重点推进社保体系改革、改革投资模式、加强和改进财政对教育和科技的支持力度与方式,提高绩效,增强经济长期发展的驱动力量。同时,在继续推进增值税改革的基础上,还将重点推动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改革,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2月初,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厉以宁接受专访时说:“我相信2014年经济会是乐观的。”他指出,2014年是加快改革的一年。但也呼吁:“要继续坚持艰苦创业的精神。”

以上专家的观点说明了坚守的重要性,依据源自《水浒传》里的诗句:“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1935年,美国记者、作家海明威听到了一位名叫桑迪亚戈的老人给他讲的这样一个故事:这位老人曾捕捉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这条鱼拖着老人的渔船在海里游了两天两夜,老人使尽浑身解数与马林鱼周旋,最终将筋疲力尽的马林鱼杀死,并把它绑在船的外侧,起帆返航。不料途中遭到鲨鱼的围攻,这条大马林鱼被鲨鱼吃掉了,只剩下了一副骨架。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们在自以为成功的前方,同样也要面对着无数的鲨鱼。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深知,改革是一个艰难而缓慢的过程,必然有无数的挑战潜伏在改革的每一个角落。

坚守与成功不一定正比,但不坚守就一定不会成功。

最近的经济形势范文第7篇

一、外资投资下降和外资撤离的原因分析

(一)对中国经济能否够保持长期高速增长的担忧。自2004年我国实行宏观调控以来,收缩开发区项目、规范土地开发使用等宏观调控以及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的滞后效应在今年发生作用。2005年上半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中,出现了许多预示着“经济趋冷”的迹象:消费物价持续走低,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如钢材、水泥等下跌幅度巨大;上下游的价格出现背离,生产过剩的隐忧已经存在;企业利润增长率显著下降,同比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下游制造业大面积亏损;国内需求明显不足,产品被挤压向国际市场,贸易顺差激增,贸易摩擦增加等。另外,就是中国经济已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仍未根本改变粗放式、高耗能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遭遇到的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的问题,也增加了外资对中国经济是否能够保持长期高速增长的担忧。

(二)国内出台的一些调控政策影响,主要有人民币升值;未出台的内外资所得税并轨的影响;今年开始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各地的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如土地、税收减弱的影响,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使得外资投资领域发生转移,外商投资项目减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

(三)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本土企业竞争力增强,对外资企业的挑战更加强烈。另外就是国内对部分行业的管理政策也使得外资难以进入和扩大。据商务部方面数据,今年上半年在507种主要工业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17.0%,而供过于求的商品已占到83.0%。而且在一些行业里,本土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竞争力超过了一些外企。

(四)国际因素。主要包括全球产业转移速度放慢,其他周边发展中国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纷纷出台优惠引资条件,竞争力逐步提高,吸引了一部分本想在我国投资的外商;美国经济从2004年起明显进入上升周期,美元利率不断调高,吸引了大量美资回流和分流了国际资本;发达国家出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的需要,近期加大了对华投资批评的声音,其所采取的实质性措施对我国吸收外资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如何看待外资投资下降和外资撤离

(一)目前的外资投资下降和外资撤离现象是一种理性回落,是相对正常的,还不能作出已经进来的长期资本将撤离中国的判断。今年出现的外资投资下降是同最近两年的宏观调控和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是有关的。从引资结构来看,受宏观调控影响的重化工业投资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这是和国家调控过热行业的政策是一致的。外商投资增长速度出现下降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的运行轨迹方向是一致的,况且2004年外资投资基数和增幅是比较高的。从外资撤离部分产业的原因上看,只是部分企业和部分行业,它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失去吸引力了。相反,据国际投资专家和跨国企业集团的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外国的对华投资欲望始终保持较高势头。在所调查的企业中,87%的跨国企业集团和85%的专家选择中国,超过得票率第二位的美国30个百分点。因此,现在还不能作出外资撤离中国的判断。

(二)外资看重的主要还是中国的市场,短期的政策影响以及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取消并不能阻止它们进军中国的步伐,我国引进外资的长期趋势并不会发生逆转,左右外资进入的长期性因素没有改变。一是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因素以及全球制造业转移向中国的趋势还在继续;二是整个外资的规模比较大,前几年同期使用外资金额基数高,而且一直处在高位运行状态,这反映整个引进外资本身运行状况是比较良好的;三是虽然对外开放以来引进外资的格局比较明朗,但加入世贸组织的很多政策优势还没有反映出来。从这些基本面的因素来看,未来我国还会保持强势引资的这种取向。

(三)虽然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国内储蓄及民间资本也比较多,资金短缺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且已吸引的巨额外资的副作用逐步显现。但人均吸收外商投资只有41美元,远低于世界人均107美元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500美元的水平,所以整体上来说我们吸引的外资并不是很多,中国仍然需要更多的外资。

最近的经济形势范文第8篇

耶伦经济学的第一个标签是学院派。与格林斯潘不同,耶伦和伯南克都没有商业从业经历,而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并长期服务于美联储。耶伦握有名校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有一段成功的学术履历,在学界享有盛誉。更强的学术背景能在更大程度上维持美联储的独立性,至少公众会这样认为;而没有商业从业瓜葛,会让耶伦更加专注于中央银行的传统目标,即通胀和就业。

第二个标签是务实。耶伦虽然有着丰富的学术贡献,但比伯南克更早进入政策服务领域。她早在1977-1978年就担任过美联储理事会经济学家一职,随后又担任过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此后长期服务于美联储,从理事到旧金山联储总裁到美联储副主席。即便是在学术生涯中,耶伦也展示出了高效务实的组织协调能力,担任过西部经济学会、全国经济学会和耶鲁大学等的要职。

第三个标签是鸽派。金融危机期间,耶伦一直是宽松货币政策的坚定推动者和制定者,被视为温和派即鸽派的代表。耶伦的研究专长是失业问题,高度危机带来的高失业及其危害,也相信宽松政策能够帮助经济更快复苏,增加就业。不久前在国会发表的讲话中,耶伦完全赞同并表示将继续执行伯南克的宽松政策。实际上,这些政策本身就有耶伦自己的影子。

第四个标签是前瞻性。这一标签一方面体现了耶伦对经济形势有着精准预判。由于货币政策起作用通常有半年以上的滞后期,因此其有效性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未来走势的判断。据《华尔街日报》的分析,从2009年到2013年,耶伦一直是美联储内部官员中预测最准的人,是名副其实的“预测帝”。另一方面,这一标签也体现了耶伦对前瞻性指引的倡导。所谓前瞻性指引,就是为政策预先设定一个临界值(即阀值),并作出相关政策承诺。美联储自2012年12月份以来,设定了两个临界值,一个是6.5%的失业率,一个是2.5%的通胀率,表示在达到这两个临界值之前,承诺维持低利率政策。这仍将是耶伦的重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