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本控制机制

成本控制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成本控制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成本控制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实践;资金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到微利时代,对于企业而言须更加关注成本控制问题。从现有的成本控制措施来看,可以概括为通过优化工艺而提升成材率来完成成本控制,以及建立一系列的企业章程来杜绝浪费。然而笔者认为,前者的工艺优化会在一段时期内受到技术极限的制约,而使得成材率的提升相对稳定;后者则因存在信息偏在现象,而使得成本控制监管时常处于无效状态。因此,还需借助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来弥补上述途径的弊端。

财务管理的对象在于对企业资金循环的监管,其宗旨在于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对效益的评估可以测算“产出/投入”比值来得出,从而也就在实物层面需要通过成本控制来实现。由此,挖掘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本控制机制不仅可能,而且也十分必要。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的解读

在挖掘财务管理的上述机制前,有必要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解读,从中来全面掌握该机制的发生作用。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得,生产性企业的资金在时间维度上先后经历了货币职能、生产职能、商品职能等三个阶段。在这三个职能阶段,都分别包含着成本控制的发生机制。

具体而言,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1.物资采购方面

从财务管理实务出发,物资采购首先面临的便是资金预算。根据大多数企业现行模式,做出采购预算的往往是生产业务部门,然而按照财务程序向财务部门借出采购资金。当然,最后需要将采购发票和其它凭证交到财务部门进行冲账。从这一过程来看,财务部门实则扮演者资金供给的角色。

2.产品生产方面

从资本循环公式的内在逻辑来看,企业资金将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生产阶段,此时的资金形成了积压状态。不考虑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在空间维度上因存在着信息偏在现象,时常出现追加预算的情况。该情况的出现或许是对之前预算的调整,或许是因生产工艺原因的增加。然而,最为需要规避的却是班组生产中的资金无效耗费行为。

3.产品销售方面

产品销售阶段处于企业产品的流通环节,也是实现企业收益回归的必经之路。实践表明,各类型企业都十分重视销售工作,且也在资金供给上给予了倾斜。但销售活动发生在企业外部环境中,从而财务部门难以对资金的使用途径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做出精准判断。这就意味着,往往会出现营销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

二、解读基础上的成本控制机制分析

在上述解读基础上,企业成本控制的机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物资采购方面的成本控制机制

从现阶段企业所反馈出的物资采购资金预算及资金供给状况中可知,财务部门在职能化组织结构中,并没有呈现出调配资金和监管资金的功能,而是以“后勤保障”的姿态存在着。因此,打破单方面由业务部门所实施的物资采购预算工作,便成为合理审批预算资金总量的前提。不难看出,这实则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而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2.产品生产方面的成本控制机制

上文在讨论产品生产方面的财务管理活动时也提出,合理的追加预算行为是必要的,这也是权变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然而,规避班组作业模式下的“偷懒”行为,则成为需要重视的问题。受到经济技术组织内部分工的影响,资金监管部门难以界定出成员个体的成本控制努力程度,并在技术流的不可分性作用下便加深了这一状况。因此,构建起班组成员利益诉求与成本控制之间的收敛性,便成为机制发生的根本出路。

3.产品销售方面的成本控制机制

产品销售方面的业务费用是企业支出的大头,由于业务费所针对的客户关系管理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从而难以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进行精确化。这就意味着,这里的成本控制需要着眼于实现业务费的合理、合规使用。那么财务管理部门则需要通过额定,或确认报销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的两大途径来给予应对。

三、分析引导下的成本控制实践

不难看出,本文是以生产性企业作为考察对象的。然而,当前诸多类型的企业都面临着成本控制的要求。实则不然,本文所提供的成本控制机制,可以分阶段分别适用于生产性和流通性企业的需要。

在分析引导下,成本控制的实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

1.物资采购方面的实践

这里企业财务管理部门需要转变工作职能,从过去的资金供给职能转变为参与物资采购预算制定的工作中来。为此,企业管理层应在财务制度规制和行政管理上给予支持。为了避免信息偏在对财务人员的影响,财务部门可以组建包含第三方技术人员在内的预算资金审核小组;另外,财务人员在日常的培训活动中,也需要强化与企业主营业务相关的基础知识。在实施审核工作中,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当前物资市场价格提供预算建议,从而保证资金预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产品生产方面的实践

聚焦于规避小组生产中的“偷懒”行为,可以结合绩效考核制度来进行。具体的办法为,生产资金采取项目额定制度由生产小组的负责人支配,支配的流程仍需符合企业财务制度。在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额定资金中的剩余部分按比例准予提留为奖金。这样一来,就建立起了小组成员利益与成本控制间的关联性,同时也符合企业按劳分配的原则。笔者还需强调,企业成本控制还在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而不是平均使力。因此,针对生产领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场所,应在资金供给上给予有效保障。

3.产品销售方面的实践

对产品销售中业务费用的管控成为了企业成本控制的另一难题,受到中国社会重人际交往的现实影响,企业对外的业务费便无封顶的可能,且企业管理层对于销售部门的业务费也难以精确化。同时,碍于面子和对销售部门的重视,往往主观造成了企业资金的无效耗费。为此,应借助以往统计数据额定区域销售的资金额度,并采取建立利益关联性的方法给予控制;另外,需要认真核实报销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四、问题的拓展

最后,在结合本文主题在以下两个环节对问题进行拓展。

1.财务人员意识的提升

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1)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的重点在于岗位意识,而对于意识的增进则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并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展的推动下,强化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活动的联动开展。(2)部门调研。建立部门调研的长效机制,在于获取各业务部门资金需求状况的一手信息,以及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在实施具体增强措施中,不仅应建立推动他们主动与各事业部财务人员联系的长效机制,还应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与此同时,笔者强调:应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以此来辅助该项活动的开展。

2.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价

财务管理目标是否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的要求,则需要建立针对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体系中的指标最为关键。如,以财务部门作为整体考核对象,将年度资金预算准确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按照“物理元”原理建立指标体系。并在对上负责的机制下,进行人员绩分量化、考核。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别给予财务人员年终奖励或是惩戒。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五、小结

本文认为,对效益的评估可以测算“产出/投入”比值来得出,从而也就在实物层面需要通过成本控制来实现。通过分析出成本控制的机制来,实践路径可围绕着物资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

具体而言,为了避免信息偏在对财务人员的影响,财务部门可以组建包含第三方技术人员在内的预算资金审核小组;在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额定资金中的剩余部分按比例准予提留为奖金;借助以往统计数据额定区域销售的资金额度,以及认真核实报销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最后需要注意,应从整体上来把握成本控制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刘丽霞.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N]. 财会信报,2011(6).

成本控制机制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市场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政府加大了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的增加和市场的转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应当积极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改善市场形态发展模式,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供给侧改革作为新时期重要的战略思想,旨在从供给侧角度出发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不同于传统模式中以需求侧改革为重点的发展,深度挖掘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转型注入新的活力,有效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通过对供给侧的科学合理调控,对供给侧制度的有效调整,激发企业活力从而得到新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因其产业的特殊性和工业涉及面的广泛性,成本控制比较复杂。成本控制即企业利用各种合理方法和先进技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成本的形成和使用过程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提高效益、避免资源浪费的重要途径。在供给侧改革的新背景下,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进行供给侧改革,能够有效地减少产能过剩和无效供给,增加并保护有效供给,从而科学合理地规划企业施工所需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在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供给侧改革,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二、供给侧改革下的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问题

(一)企业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

建筑行业是我国发展时间较长、规模比较完善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增加,我国的建筑行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形势下,应当深入理解供给侧改革政策的精髓,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供给侧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和完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和市场转变方向,对企业经营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而企业成本控制就是需要改进的关键之一。根据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都没有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的真谛,存在改革切入点错误、改革方法不合理等问题,同时一些企业也没有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更多的是追求企业利润的增长,导致许多不必要成本的产生,影响企业效益的提高。此外,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只注重工程项目的竞争,或者投标,缩短施工工期等,而没有合理地对施工成本进行调控,对成本控制的策略和方法缺少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导致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成本规划不合理,本该节约成本的施工项目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企业效益无法增长,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综上所述,由于缺乏对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建筑施工企业效益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同时造成了成本的浪费,影响了企业发展。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机制

近年?斫ㄖ?施工企业发展迅速,其规模越来越大,企业中的相关机制也不断完善,比如企业施工工程监督机制,企业投标竞标管理机制等,通过这些完善的机制,能够对各项工作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但是成本控制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却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机制,导致成本控制的相关事宜无法进行有效规划,供给侧改革无法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得不到合理安排,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无法为企业带来真正的效益。首先,建筑施工企业所进行的施工项目往往工期较长,工程浩大,而且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和人员比较繁杂,项目成本来源复杂且庞大,每项成本的形成和使用过程都涉及到繁复的流程,要对其进行成本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难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机制。其次,一些建筑施工企业本身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成本控制机制,但是在实际的成本控制中,因为工程庞大且工期较长等原因,对成本的控制范围不够广泛,对各项成本的管理无法做到细致周密,控制方法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成本控制中各项工作的进行难以得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配合,任务分配不合理,责任无法落实,导致成本控制无法深入进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在对成本的控制规划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一些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并没有根据供给侧改革政策的中心思想来进行,导致成本控制方法错误,无法对成本进行合理控制,影响了企业效益的增加。一方面,企业施工项目的成本涉及到工程材料,设备购买和使用以及施工人员的报酬等,而这些成本与项目目标、施工工期、材料质量和施工人员数量等有关,应当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对施工工期和施工人员进行合理安排规划,从而对施工成本进行科学的控制,促进施工项目利用合理成本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要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建筑施工企业在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和短期发展目标,不应当将提升竞争力的重心过多地放在如何降低施工成本上,而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其施工成本进行合理规划,在最大限度实现企业施工效益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健康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大多建筑施工企业没有积极引进电子信息技术,对成本的控制管理还停留在手写账本、人工记录等陈旧的方法上,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不够便捷,影响了成本控制工作进行的效率。所以,成本控制方法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的增长和进一步发展。

(四)缺乏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应当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根据项目的施工目标进行成本规划。而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成本控制会涉及到建筑专业知识、工程项目规划、经济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同时需要对供给侧改革政策导向有清楚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能够根据政策思想对成本进行供给方面的控制,所以对相关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建筑行业基本功,而且要能够敏锐地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合理规划并且能够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对施工成本进行计算,实现最优化处理。但是,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崇高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大多数相关工作人员仅仅只具有建筑行业的专业技能,对经济学和统计学等知识知之甚少。同时,成本控制工作往往只由财务部门人员独立完成,缺少必要的价值和准确性,人才的缺乏导致成本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成本控制方法的陈旧不合理,影响了企业成本控制的建设,阻碍了企业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对优秀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而且往往缺乏足够的成本控制经验,对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不合理,导致实际资金使用远远大于成本预算,严重影响了施工的进行,降低了企业效益。所以,专业优秀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成本控制的落后,影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三、供给侧改革下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对策

(一)深入理解政策,加强对成本控制的认识

供给侧改革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重要战略思想,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影响。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存在没有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的真谛、改革方法不合理等问题,同时一些企业也没有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导致许多不必要成本的产生,影响企业效益的提高。所以企业应当深入理解政策并加强对成本控制的认识。首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市场正在进行转型,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对其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浪潮,从而得到全新的发展。所以应当对供给侧改革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同时要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大力宣传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加强全体工作人员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规划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促进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切实可行控制方法的改进,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其次,供给侧改革导向下,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注重对自身财务水平的提升和对财务工作进行管理的能力,从而对企业内部财务经营模式进行改革,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成本控制思想,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供给侧改革的了解和学习,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成本控制核心,只有了解其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工作。另外,可以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进行专家主题讲座,相关知识手册印发,定期对相关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施工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必要的成本控制方法和专业知识,并且了解相应的供给侧改革方案和指导思想,从而促进企业成本控制机制的建立,使得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成本的合理规划而提升项目效益,从而推动企业发展。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机制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机制,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思想得不到相应的落脚点,成本控制的相关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任务分配不合理以及责任落实不彻底等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所以应当充分利用供给侧改革的导向,从建筑施工企业的供给方面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机制,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尤其是供给侧成本进行合理规划安排,将每项成本的产生和使用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对成本较大的项目进行讨论,分析其合理性,将不合理的成本进行修改,并且将成本预算、管理和控制等任务合理分配,落实责任到个人,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努力,建立起高效率的成本控制机制,通过科学合理地控制成本,使企业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长,保证了施工质量,促进了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应当积极配合,互相合作,而不是由财务部门相关人员独立完成,以提高成本控制效率和准确性,并且将成本控制工作的相关任务合理分配给各部门的相关人员,使责任彻底落实到个人,当成本控制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进行纠正。同时应当对相关人员进行工作考核制度,对表现较好的工作人员进行适度奖励和表扬,鼓励员工积极进行成本控制工作,从而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发展。

(三)寻找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立科学合理成本控制机制的基础上,应当寻找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对施工成本进行合理的计算、预测和统计,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一方面,企业应当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这不仅关系企业的经营效益,而且也关系到工程结束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只有按时按量地完成施工任务,才能合理利用资金,避免成本浪费现象的发生,从而更有利于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成本控制交流,改进成本控制中不合理的地方,同时应当积极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成本控制中,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对成本控制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汇总,将结果制作成简便易懂的表格形式,并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可以利用便捷的网络技术进行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完成。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对成本控制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成本控制中每项资金的使用都真实合理,并且确保相关人员的工作认真负责,避免消极怠工等现象的出现,通过严格的监督,使成本控制工作能够深入到施工过程中。综上所述,企业应当通过加强对成本控制工作的监督,引进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以及便捷的网络信息技术,提升施工质量,深入交流,从而促进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

(四)大力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的优秀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建筑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供给侧改革的思想核心,理解供给侧改革的导向精神,与此同时,还要具备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专业知识,需要能够对成本控制中各项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的能力。但是目前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这样的人才寥寥无几,优秀人才的缺乏,导致成本控制体制的不完善,方法的陈旧和成本控制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所以企业应当从实际发展情况出发,积极培养和引进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崇高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养力度,比如培养成本管理人员对各项成本形成和使用的管理能力,培养施工人员在施工?^程中的专业技能,以及培养采购人员在采购原材料的时候分辨材料性能差异以及妥善协调材料价格的能力等,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工作能力,将已有的人才组织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且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表现较好的工作人员进行适度奖励,从而激发员工掌握专业技能的热情,以促进成本控制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大力引进具有多方面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并且对所引进的人才进行合适的编制安排,使成本控制中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人才对其进行负责。通过加强对成本控制每个环节相关人才的培养,来提升成本控制能力,以增加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发展。

成本控制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审计活动;成本控制;财务管理;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在财务管理流程中,审计作为对经济主体账目、经营状况的稽核活动,似乎与成本控制没有关系。但借助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机制,则形成了审计活动—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的逻辑路径,也就是说审计通过财务管理这一中介而与成本控制发生着联系。问题谈到这里思路就逐渐清晰起来,即首先建立财务管理下的成本控制机制,之后再引入审计活动优化财务管理的功能。这样一来,就能在三位一体的互动中促进经济主体的经营运转。

从现有文献中不难发现,同行在论述审计业务时往往将其看作为财务管理的对立面。正是在这种意识引导下,在涉及审计活动的价值取向问题时,也一般化的界定为保障会计账目的安全、合理性。且不说审计本身的业务范围不仅这些,单就这一传统意识也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以企业为考察对象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审计活动与成本控制间的关系认识

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下文的理解。正如开篇所说,审计活动借助财务管理这一中介,间接的与成本控制发生联系。由此,以下也将遵循着这一逻辑展开阐述。

(一)审计活动与财务管理的关系认识

尽管在寻求审计功能重塑,但其在辅助财务管理的本质仍在于监管。监管除了运用跟踪审计外,也同时引入事后审计形式。根据审计本身的业务范畴可知,其不仅涵盖了通常理解的账目稽核,还涉及到对企业生产经营流程进行整体视阈的考察与评估。这样一来,它就在业务视角上远高于财务管理,进而在优化财务管理上便通过信息提供、业务建议、行为规制等手段,来保障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合规性。

(二)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关系认识

从诸多文本资料的阐述中可知,在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上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区。实则不然,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货币层面的资本;而成本控制则是实物层面的资本。前者的管理目标在于增强资金筹措、预算、使用等方面的科学性,而这些都又建立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之上。上述阐述在于说明,财务管理直接与成本控制发生联系,且二者又形成了共生效应。正因如此,审计活动便与成本控制发生着联系。

(三)审计活动与成本控制的关系认识

二者形成的间接关系主要是从对货币资本的监管上来说的,但仔细来看,审计针对企业经营流程的整体考察与评估,则直接与成本控制发生了联系。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就前者进行讨论。这里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审计活动应着力于财务管理中的资金使用环节,从而借此来实施对成本的控制。

处于我国当前的宏观环境下,企业无论在资金融通还是在产品市场开拓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就为审计活动的功能新解奠定了历史机遇。

二、财务管理下的成本控制机制

根据以上的认识,这里首先就财务管理下的成本控制机制进行讨论。从目前企业所广泛建立的全面预算管理可知,在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根据各职能部门的资金使用申请进行总预算编制,并在对各部门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成本控制激励。

具体而言,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

这种途径体现为企业整体下的成本控制措施。即根据企业经营流程,财务管理人员根据G—W—G`的三个阶段,依次进行资金使用监管。并在满足企业经营目标的前提下,针对性的对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资金安排给予合理规划。这样一来,作为企业各部门人员所开展的成本管理活动,便须在前期资金预算基础上给予成本控制。由此可见,全面预算管理为成本控制建立了目标导向。

(二)成本逆向分解下的绩效管理

这种途径则是企业在具体操作层面所采取的措施。不难理解,尽管成本控制的对象是物,但实施成本控制行为的则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根据笔者调研发现,因生产技术具有不可分性和强关联性,使得“队生产”模式广泛存在于企业中。又因这种生产模式将有利于组织成员实施“偷懒”行为,从而在成本逆向分解的基础上具体到人头,这样就可以在绩效考核下推动企业员工的成本控制效果。在激励兼容原则下,允许项目小组或部门将节余的资金按比例作为奖金发放,从而形成员工成本控制的激励因素。

以上两个方面探讨了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间的关系,这里实则存在一个假设条件: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处于满意水平。实则不然,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上述成本控制机制也难以形成。由此,建立审计活动对财务管理的优化功能就成为必然。

三、审计活动优化财务管理的功能定位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审计功能的重构仍根源于它的监管本能。只是在监管结果的应用上,从对立面走向与财务管理的融合状态。在这样的思路上,审计活动的功能定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得。

成本控制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制造业;成本控制;全过程

一、制造业成本控制现状

(一)缺乏规范化的预算管理,预算编制、执行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制造业由于受到传统经济的影响,大部分的企业及员工对于预算管理不够重视,甚至有些人认为预算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而改变的,只是一个短时间的工作计划而已,而事实上,预算管理作为实现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企业实现有效控制成本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制造业企业对于预算管理的忽视,导致预算编制时出现很大的偏差,所编制的预算非常不科学,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从而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最终使得企业无法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二)缺乏先进的成本控制思想和理念,无法实现全过程成本控制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企业现今成本控制的思想和理念相对落后,尚未形成与时俱进的成本控制理念,甚至有一些企业认为成本管理就是简单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事实上,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需要进行成本管理,所以成本控制应该是全过程的,而不是片面的,而正是由于企业无法从全面的角度来看待成本控制,使得企业只注意到了企业发展中的显性成本,而忽视了隐性成本,从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无法实现全方面的成本控制。

(三)成本控制意识淡薄,无法建立健全成本控制机制

目前,很多制造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成本控制机制,由于员工对成本控制的不重视和对自身利益的过分关注,导致成本控制缺乏事前控制和过程控制,而领导层和财务部门只能做到事后控制和末端控制,从而导致成本控制机制的片面性,企业没有通过相关考核体系激发出员工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无法推进成本控制的实施。

(四)缺乏创新意识,成本控制水平较低

很多制造业企业都缺乏创新意识,认为新技术的研发会增加企业成本,而一旦研发失败,只会造成更大的负担,从而导致一些企业的目光只停留在短期利益上,而事实上,新技术的研发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订单量,增加盈利,并且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等,企业的保守只会企业无法大幅度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市场竞争力也较弱,无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二、基于全过程下的制造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各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制造业企业要想实现规范化的成本控制,首先必须加强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和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为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且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学习到先进的成本控制思想、理念、知识、方法等,从而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科学、合理的利用成本控制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最终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二)加强预算管理,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并有效执行

预算是实现有效成本控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制造业企业必须加强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时,企业财务部门需要在各部门的协助下,对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的预算管理,从而编制出科学、合理的预算,并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构建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对预算的执行进行严格的监督,保障预算的有效执行,最终实现规范化的成本控制。

(三)明确价值链中的每一个节点,实现全过程成本控制

制造业企业必须明确价值链中的每一个节点,在每一个节点上实现规范化的成本控制,从而实现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节点指企业所有的竞争活动,例如生产销售、设计、售后服务等,而不同的企业的价值链也是不同的,所以企业必须把握好价值链中的每一个节点的成本控制,有效避免某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对整体成本控制带来不利影响。

(四)明确显性和隐性成本动因,实现成本控制目的

成本动因是影响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的因素,包含显性成本动因和隐性成本动因,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而影响企业成本控制的动因也越来越多,而每个动因都会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企业必须对成本动因进行深入的分析,除了数量计算这类显性成本动因,还需对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市场调研,明确影响企业成本控制的隐性动因,从而减少成本动因影响成本控制的程度,实现高效的成本控制。

(五)明确价值流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制造业企业必须规范化价值流的成本控制,价值流指的是原材料通过生产、加工、包装等变为产品的全部经营活动,而对于不同的产品来说,其价值流都是不同的,再加上市场、政策等对价值流的影响,所以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需要明确不同产品生产过程的价值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价值流变动的因素,使企业成本控制制度和核算随价值流的变动而变动,从而掌控好价值流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唐丹姝.K制药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马传永.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成本控制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成本控制;问题;优化策略

我国改革开放36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企业的支撑。尽管我国企业群体不断壮大,而且企业的规模和层次也在提升,但目前我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对成本控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企业成本控制出现很多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大力实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条件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日益形成,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也使企业进入“微利”时代,企业只有加强成本控制才能提高效益,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否则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一、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成本控制缺乏“目标化”

企业要想加强成本控制,必须明确成本控制目标,这样能够形成全面控制、全程控制、全员控制的良好运行机制,但从目前我国企业成本控制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存在着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只是把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了生产成本控制当中,对研发、设计、营销、物流、人力资源等环节缺乏不足够的重视;再比如有的企业高度重视“显性成本”控制,而对于那些“隐性成本”缺乏控制目标,把成本控制变成了“费用控制”,导致企业成本控制目标十分混乱。

2.企业成本控制缺乏“体系化”

企业成本控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而必须有健全和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作保障,但从目前我国企业成本控制来看,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成本控制体系。比如有的企业将成本控制放在了财务部门,成本控制没有渗透到企业整个“价值链”体系当中;再比如有的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预算体系和核算体系不完善,会计信息也存在着不真实的问题,在成本控制方面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导致企业成本控制不到位,甚至存在着缺位和错位的问题,为了控制成本而控制成本,导致技术研发、员工培训、市场营销等方面费用不足,间接的导致企业成长上升。

3.企业成本控制缺乏“效率化”

企业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但必须在保证企业生产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因而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性和配合性。但从目前我国一些企业来看,尽管很多企业都高度重视成本控制,而且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成本控制机制和成本控制体系,但却缺乏有效的落实机制,成本控制执行力十分薄弱。比如,目前很多企业都存在着成本控制缺乏“协调部门”的问题,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清晰的成本控制职责,遇到问题相互推诿,相互之间不能很好的进行合作,这就导致企业无法组织好企业内部资源开展成本控制工作,因而企业成本控制效率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企业成本控制的优化策略

1.明确企业成本控制目标

企业在开展成本控制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明确成本控制目标,特别是要将成本控制纳入到企业管理以及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之间,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好成本控制与发展战略、成本控制与费用控制、成本控制与资金支出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不仅要把企业成本控制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同时也要把成本控制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既要做好“显性成本”的控制工作,更要做好“隐性成本”的控制工作。要把成本控制纳入到企业“价值链”体系当中,渗透到企业资本、预算、生产、服务、环境、产权、技术、人力资源等全部领域和全部环节,提升企业成本控制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企业要想落实好成本控制目标,还在将“成本控制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员工成本控制方面的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和能力。

2.完善企业成本控制体系

企业在开展成本控制过程,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成本控制体系,使企业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保障。企业要成立成本控制组织机构,对企业成本控制进行沟通、协调和落实,这样能够保证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有效落实,特别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优化;企业还要将“全员控制”作为完善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重要措施,建立由各个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成本控制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和落实企业成本控制目标,形成企业成本控制的合力;企业还要进一步创新企业成本控制模式,比如可以探索与第三方成本控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这样能够大幅度提升企业成本控制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学到更多更好的成本控制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3.优化企业成本控制制度

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作用,为此企业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成本控制制度,将成本控制关进制度的笼子,为企业加强成本控制更加规范、有序。一方面,企业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成本控制分析、预测、信息、决策、监督、考评、奖惩等制度,使企业成本控制能够形成规范的操作流程,特别是有利于企业各部门以及广大员工更好的开展成本控制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个方面成本控制的操作流程,比如对于采购成本控制,应当制定涉及到采购需求、采购预算、采购询价、采购审核、供应商确定、付款方式等一系列操作流程,这样有利于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阳光采购”。

总之,尽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对成本控制越来越重视,但目前我国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控制体系、成本控制效率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要把成本控制作为增加效益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性举措,明确成本控制目标、完善成本控制体系、优化成本控制制度,不断提升企业成本效率整体水平,为企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魏立宝.浅析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外资,2012(04).

成本控制机制范文第6篇

一、传统成本控制特征:基于制造环节的视角

传统制造视角的成本控制是与会计核算及其相关规范所构造的语境相对应的,这种语境下企业真实成本体现着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要素核算的全面性原则,但显然不涉及那些没有被纳入的会计核算事项,而即使纳入也仅表现为基于真实反映的会计记录,并未进行效率分析,比如外部购入高成本、富余劳动力、负效生产装置和不科学管理等等。另外,变更会计核算方法也会导致成本数据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必然意味着成本控制水平的变化,比如企业成本核算由品种法转为作业成本法而出现的成本数据变化,是由成本耗费在不同受益对象间的配置方式出现差异而导致的,但两种核算方法的总耗费却还是一样的。因此,传统制造视角的成本是一种特定真实耗费的描述。

传统会计核算语境的特点是企业投入资源按照显性资产确认入账而产出结果表达为基于货币计量的财务报表综合数据,其信息含量又是简单围绕产品或服务的创利展开的。从理论上讲,资产是一个被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约束下的中间概念,所谓中间概念是指它仅仅是实物层面基于管理视角的不充分经济关系的物质载体,其上一层面是制度性资本及其关系,下一层面是生产性可单独辨认的能够计量的单一资产或资产组。随着资产概念越来越表现出经济学特征,诸如时间、风险等影响因素都开始通过资产计价而进入到成本范畴。

偏重于会计资产的工厂式商业模式没有充分利用利益相关者关系来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而过分依赖规模、生产线等重资产,制造体系单一,完全由企业自身来承担成本耗费风险。实际上,制造的真实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不能简单地囿于有形产品的加工,比如拉佐尼克(2007)阐述了英国制造业让位于美国大规模制造体系而日本柔性制造体系又异军突起的变迁过程中,车间并不是简单的生产单元,而是企业竞争的一个关键环节,体现着社会文化对企业制度演化的影响,车间里的劳资关系以及由此相关的技术路径构成了企业战略与管理手段的核心之一。比如日本的“精益制造”表面上看是一种工艺和流程,其实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制造之道,像日本汽车的低返修率就是日本人注重生活细节的自然体现,这也就说明了美国福特公司不可能学习到丰田精益制造之“精神”。

概言之,传统成本控制观念还是企业内部分工创造效率,并通过内部组织过程挖掘生产率潜力,企业内部行为定位于追求产品价值链上特定加工生产环节的增值,成本作为企业内部行为的后果,对其控制体现了如下特征:(1)分耗费环节并呈现出与利润额的简单线性负相关关系,短期利益导向明显;(2)面临良好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的两难选择,成本耗费资本化或费用化实质上是在进行未来对现在影响的预期安排;(3)强化数字游戏而弱化数字管理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将成本控制手段建立在脱离具体而真实情境的会计账户核算上,没有实现基于能力提升的现场化;(4)不具嵌入性的结构化方法论,且各种方法之间呈现出“零和”博弈状态。

二、传统成本控制特征的演进:基于价值链的视角

从演进角度看,成本控制范畴开始由生产环节延伸至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实现的全过程。郎咸平(2008)提出以6+1整合思想来直面中国制造的困境,这里的所谓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及终端零售,它们创造了90%的价值,而加工制造创造的价值为10%。全球化使产品价值链上最具价值部分正逐渐向产业链条的品牌与技术集中,优秀跨国公司几乎在每一个产业链条上都是依靠品牌与技术优势占据最高位置,进而控制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

苹果第五代iPod播放器在美国市场总价值为299美元,共有451个部件,其生产价值在全球的分割如下:美国批发渠道商和零售商分享75美元,苹果公司分享80美元;提供存储硬盘的日本东芝公司分享73美元,东芝公司实际得19美元,因为硬盘的生产并不在日本境内完成;显示器由日本东芝的合资公司提供,分享生产价值20美元,但其生产也不在日本境内;芯片由美国公司提供,分得13美元;而其他微不足道的零部件由韩国公司提供,分得1美元;最终产品的组装在中国大陆(通过台湾商)完成,分得的生产价值不到4美元,剩余的33美元则由其余的零部件生产商分割。

显然,iPod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完整的产品内生产分工体系,这种产品内的生产分工体系使得以往在一个地方完成的产品,按照生产要素的全球生产成本不同而分成若干不同的模块,每个生产模块在全球范围选择在其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进行生产,然后将这些零部件出口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组装,组装完成的最终产品再向世界各地的消费市场出口。这种基于产品生产要素全球生产成本不同而选择在全球不同地区进行生产的新型产品内生产分工模式,使国际贸易从原来最终消费品的生产与交换,转变为产品内的国际生产与产品零部件的国际交换。目前,美国苹果公司已经卖掉了自己的制造工厂,将产品零部件的生产分包给全球各地的制造商,从而使苹果公司成为“没有工厂的制造企业”。这表明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市场交易出来的。

偏重于会计资产的工厂式商业模式开始向价值链的商业模式转变,发生该转变的重要原因是生产的社会分工的变化,即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产品生产环节或工序分工的演化,产品完全由自我组织生产的传统模式被打破,互利交换思想的企业间行为成为企业生产组织选择的基本动因,企业价值链的概念得以建立并形成一整套分析框架,更多企业把注意力从内部控制、流程再造转移到企业联盟,以发挥其借助信任来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管理也由关注显著生产成本转向被忽视的不显著交易成本,而实际上企业自身生产成本原本就包含着上游间接交易成本。可以说,交易成本就是为生产分工而支付的价格。

企业间交易成本水平取决于企业价值链上各利益共同体间的定价机制,价值链管理的核心思想在于追求整体价值增值过程中通过定价机制而实现各利益相关者间的价值共享,企业价值链贯穿于自身价值创造作业和企业外部价值转移作业的二维空间,任何企业都只是整个价值创造作业全部链节中的部分。在价值链的定价机制中,除了基于信任的沟通外,还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计量与激励机制,就是要由系列相关企业集体创造一类市场秩序。这表明现代企业不能局限于自身内部单纯自我协同化的成长,而应置身于整个价值链上的协作。从价值链的视角看,集体适应环境是先进做法。

传统成本控制开始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模式,成本控制方式逐步与企业价值链相融合,尽管在融合形态上存在着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与两者综合的三类模式,但核心理念还是产品视角的一体化问题,由此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基本程序包括了事前的预测、决策,事中的计划、控制与核算,以及事后的分析与考核三个阶段。三阶段成本管理极大地拓展了基于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尤其是事前的预测与决策初步引入市场定价机制(或称市场定位),比如目标成本的确定,但市场组织与企业组织简单两分法的传统观念使得市场定价机制并不能够完整地体现在企业内部定价机制上。

三、现代成本控制机制:基于商业模式的视角

将企业定位于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并作为复杂价值链上分工与合作的研究对象仍然属于传统产业管理范式,价值链最为核心的特征仍停留在传统以产品生产与交付为核心的供应链上,所有元素都是标准化或者说用途明确,企业组织结构也着眼于实物资本及技术等的有效配置而设置,人的价值实现也是在配合物的价值实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没有实现专业人才自由移动并像零部件一样可以被自由组合,以形成市场竞争、企业组织目标与个人行为目标三者在较大程度上的“共赢”局面。随着网络性组织等更具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出现,市场经济活动主体演变为非纯粹企业内部或企业间关系,企业与网络交互作用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集决策与执行为一体的新企业基本单元便被提及,比如海尔的战略业务单元(SBU);IBM公司全球整合生产和价值支付理念中的专业市场配置及相应的“人才供应链”;等等。

不恰当的成本对象选取是低效率成本控制的开始。企业表面层次是生产要素的集合体,深层次在于企业是一种管理性组织,而最根本之处则在于特定所有权结构下的契约安排,即企业本质,通常被描述为一系列使资本最大化的增值机制(或契约组合),体现为不完备要素使用权资本化交易合约的履行过程,从价值角度就是指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不完全契约组合,其中由最有权威地位的资本主体决定着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传统上是假设财务资本具有绝对权威性进而决定了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王仲兵,2004)。

四类资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程度取决于企业会计准则所定义的资产概念的范畴,进而是成本范畴,显然,现阶段财务资本是成本范畴的绝对核心。人力资本成本并不是全部纳入了成本范畴,而即使纳入部分也因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之间权利的不完全平等而得不到充分反映,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更是由于其存在的无实体性而被传统财务会计理论所舍弃。这也就意味着传统财务会计尚没有完全实现“合理损耗”的真实反映,未建立起资源生产率框架下的成本控制。也就是说,企业本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成本应有水平及控制方向。

描述企业本质的资本结构及其关系体现着所有权安排,而商业模式则是企业管理层独有市场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资本结构及其关系构成了企业所有权结构并以董事会来行使资本意志,企业资产结构及其运营形成了企业经营权结构并以企业经理层来实现总体运行效率。可见,企业商业模式是两者的联结,其向上的导向为资本逐利性,向下的依托就是企业经营语系,商业模式是一个联结资本结构及其关系与企业经营语系的中间概念。

商业模式展现了一个企业赖以创造和出售价值的关系和要素。比如区别于单纯企业外包活动中外包业务承接者仅仅是与作为第二方的企业发生的交易,可以通过发现作为第一方的顾客与作为第三方的外包业务承接者之间的战略利益关系,以形成第一方的顾客、第二方的企业与第三方的外包承接者的关联关系,最终实现顾客成本下降、产品与服务质量上升与企业成本下降的多赢结果。企业成本会随着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变而在成本结构及成本水平上发生相应的变化。

真正意义的制造水平衡量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是投入角度的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其二是单位资本所创造的产出。企业效益状况就是要在创造的增加值与投入成本间的均衡分析,这种均衡体现着成本控制与企业资本价值创造间的内在关系。从这个角度看,现代成本控制机制是依托于企业商业模式构建的,是突破企业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界限的新机制,其功能表现在成本控制与企业市场价值间有效的线性关系,能够与企业市场价值建立最为直接的线性关系的管理行为具有市场溢价功效。

成本一定是开放的系统,企业内部资源不是自我假象化的配置过程,而是以市场化标准来确定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标准并由此形成新企业内部成本流程,新企业内部成本流程要构筑在企业可持续盈利的行为范式上,这样才能满足业务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新型商业竞争。海尔集团2009年初提出从制造型企业转型为制造服务型企业直至营销型企业,这意味着海尔将逐步摆脱从家电研发、生产到渠道销售品牌的垂直整合的旧的价值链模式,而将专注于研发、品牌经营和渠道服务的营销型商业模式。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到1998年开始的SST机制,至2008年集团全面推行SBU,及至“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提出和今天正在建立的“人、单、酬”账户机制,都是力求每位员工的行为受强烈内在需求驱使,控制方式由技术观念上升到制度观念直至形成企业全员的自然行为习惯,最终实现自我控制。

构建企业本质、企业商业模式与企业经营语系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就是在表明,成本决定机制的起点在于构成企业组织的要素资本的有机构成、运营及激励与约束等整体过程,完整的成本水平判断就应该是一个沿着这三个层面逐渐深化的过程,成本控制也就是与这一深化过程相匹配的动态机制,该动态机制应包括的基本构成要素为:(1)以生产方式再造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系确定成本控制导向;(2)以企业健康成本结构来界定成本控制边界;(3)以支持企业可持续的盈利实现为成本控制目标;(4)以控制与核算相对称的账户机制作为成本控制基础;(5)以基于人的组织创新的管理创新来支撑成本控制创新;(6)以基于能力提升的现场化作为成本控制评价基准;(7)以成本控制信息化来提升成本控制能力。

四、企业成本控制机制研究

如果企业仅仅具有单纯的加工制造职能,则工厂化的成本控制就足够了,而一旦将制造环节置于价值链之下,则成本目标就是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总成本减少而不是成本的再分摊与转嫁,若将企业商业模式与企业本质进行融合,体现资本意志的公司战略对商业模式所设定的资产运营方式施加影响,公司治理效率与资产运营效率就具有了高度相关性,由此成本控制便具有了机制设计的涵义,激励与约束的制度性更强。

成本计量模式反映了企业特定基因,不同企业存在着差异的价值形成与成本耗费的对称状态,而企业成本控制机制就是要对称地权衡与描述企业价值增值过程。企业价值增值过程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价值创造模式的转型,成本控制机制很可能面临着重构问题。以联想为例,从历史角度看其将“贸工技”作为战略起点是正确的,随之构建了以渠道为核心的交易型业务模式,2003年左右在中国市场又开展了关系型业务模式,双模式运营在中国成为了现实。2005年耗资12.5亿美元实现对IBM个人电脑业务并购而拥有了国际化品牌、渠道与高管。

从中国市场的双模式来看,关系型业务模式通常需要企业组建团队和客户直接沟通并通过相对高成本的单元生产方式来满足商用客户在灵活性上的要求;交易型业务模式则是要面对需求高标准化而价格敏感的消费类客户,企业通常以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运营来应对。显然,商用市场和消费市场的运行规则截然不同。联想在确立双模式前全面致力于消费型业务,以低成本生产、渠道耕耘来领先个人和中小企业用户市场。利用既定资源将两类市场同时做到PC行业边界线上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联想将其变成了现实(陈宏等,2009)。从文化整合角度看,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IBM文化很快就被戴尔加联想的结合推到了边缘,而联想文化与戴尔文化间的分歧却似乎又没有结束的迹象,联想在IBM、戴尔和自身文化中挣扎。这是联想成为全球企业面对全球市场的最大挑战。

中国市场双模式的成功坚定了联想深化该模式并在全球拓展交易型业务战略的思路,然而,从中国市场到全球市场所引发的文化冲突表明,企业“向上”延伸意味着不同消费环境下不同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消费(认同)理念,最终决定因素又是消费者所在国家的独特文化、独特阶层结构乃至消费习惯,它们共同构成了消费者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消费群体(顾客资本)发生变化后,必须以此为起点进行“倒算”直至产品最初起点,依此过程进行总体最优化制度安排才可能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

具有竞争优势企业的成本要素是与市场战略定位准确配称的,即企业成本结构与市场竞争结构间存在较小程度的差别或没有背离。辩证地看待成本与利润的关系,可以认为企业内部就是成本计量,而利润则是市场角度的成本补偿计量,企业内部成本耗费并不必然带来外部市场的良好表现,只有与外部市场匹配的内部成本耗费才是应该的,也可以说,能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成本必然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设计企业机制就是在有意义的领域做出独特或某种与众不同的贡献而进行的成本流程安排。

匹配的成本耗费与市场反应通常被描述为企业的盈利模式,包括了收益模式、成本结构、利润模式与资源利用能力四部分。这四部分内容又有各自的组成要素,比如收益模式的核心内容是营业收入的取得,其中价格描述了企业产品满足客户价值的程度,而数量又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该因素则包括了市场规模、交易规模、购买频率、附加性产品销量等;资源利用能力则应该从企业关键资源及关键流程角度进行分析(约翰逊等,2008)。企业健康成本结构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接纳先进价值观的信息综合体。成本控制涉及生产过程的技术层面、消费流程的艺术层面及企业整体文化体系的文化层面的评判。

成本控制机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建筑施工项目 财务管理 成本控制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工程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促进建筑企业在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持续生存和发展,必须在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对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以促进建筑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当中,财务管理对建筑项目的计划、安排进度以及资金使用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监督和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现金流量,防止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确保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有效控制,促进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提升。然而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重视和加强财务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过程中的运用,以促进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目标得以实现,进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一、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1、缺乏项目成本控制意识

建筑施工项目的工作人员对项目的成本控制意识淡薄,影响了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实施。建筑施工人员忽视了成本控制中全员参与的重要性。在建筑项目的施工阶段,项目经理往往将工作的重心放在项目的质量控制、按期完成施工任务等问题上,忽视了对项目的成本控制责任的履行;工程技术人员重视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施工难题、工程技术的利用和改进;工程施工人员重视项目工程进度。因此,在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项目工作人员分工虽然明确,但是违背了项目成本控制中全员参与的原则,造成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成本控制意识,导致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存在失效情形。

2、成本控制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是提高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的重要条件和基础,然而当前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建设方面缺乏健全的成本控制机制,造成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缺乏科学性和有序性,不利于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全面有效实施。由于建筑施工项目缺乏健全的成本控制机制,导致成本控制局限于建筑施工项目的财务与审计部门,成本控制的责任无法有效明确,不利于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权责利的明确,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难以有效落实到部门以及个人。此外,由于缺乏健全的成本控制机制,使得成本控制的效果难以实现,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激励机制,无法根据成本控制的效果有效地调动项目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流于形式。

3、忽视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成本

建筑施工项目开展成本控制,能够在保证建筑施工项目工程质量和经营规模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施工项目的成本和费用,减少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但是大多数施工企业的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忽视了施工项目的质量成本,他们认为提高工程质量必然会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往往重视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而忽视成本因素,造成了施工项目的质量虽然达标,但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有所下降低,甚至亏损的情况。另外,有的施工单位一味地追求降低项目施工成本,最后形成豆腐渣工程,这使得建筑施工项目的额外质量成本增加,势必影响建筑施工项目乃至企业的信誉。

二、财务管理在控制建筑施工项目成本中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独立核算,建立独立的绩效考评体系

实施建筑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推动施工项目开展独立核算,有利于建立独立的绩效考评体系,对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开展全过程的绩效考评。建筑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关键与核心,实施独立的财务核算,将施工项目的资金流、工程项目的成本发生、设计和施工的变更以及施工项目工程款的结算等进行有效的归集和确认,从而清晰地掌握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信息,明确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权力与责任,进行独立的绩效考核和评价,通过有效的建筑施工项目的绩效考核与评价,实现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提升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的水平。

2、有利于实施预算管理,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开展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的财务管理,有利于实施有效的预算管理,促进建筑施工项目资金的使用与回收,保证建筑施工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提升。通过实施预算管理,保证建筑施工项目的预算资金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通过进行预算、控制、监督、考核、分析等有效地规范建筑施工项目的资金的使用情况。另外,建筑施工项目独立的财务管理体制,推动了项目资金的审查与监督效率提升,切实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和规范性,保证在项目施工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提升资金使用的效率,提高项目资金的周转率,促进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3、有利于加强施工项目资产管理,降低直接施工成本

实施建筑施工项目的独立财务管理,推动施工项目的资产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施工项目的直接成本,促进施工项目收益提高。对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材料、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以及周转材料等实物资产的核算和科学管理,能够提高对建筑施工项目固定资产的调配效率,提高建筑施工项目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建筑施工项目固定资产的重复配置率,提高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固定资产的维护与保养,能够有效控制建筑施工项目的直接施工成本,进而有效控制项目成本,促进建筑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的提升。

4、有利于核算施工项目成本,加强成本控制力度

开展建筑施工项目独立的财务管理,有助于推动施工项目成本的核算,提升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力度。建筑施工项目是独立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因此,在建筑施工项目进行过程中,应该以工程质量为重心,加强建筑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提升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通过制定科学的成本计划,加强对建筑施工项目的人工费、材料费、间接费等的核算,实现有效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在确保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与安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成本。

三、财务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1、通过财务管理控制成本,增加工程结算收入

建筑施工项目在确保成本费用开展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建筑施工项目的工程结算收入,能够有效增加经济收益。建筑施工项目在开展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应该提高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对资金收支制度化的执行力。在向施工队支付合同款项时,应该确保手续齐全,保证流动资金充足。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在取得建筑合同收入以及其他营业收入时,应该进行科学的、准确的财务处理,对建筑施工项目所产生的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数据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核对,从而确保资金使用率的增加;同时,对于建设施工项目的工程价款应该进行及时的结算,增加资金的使用率。再次,加强对应收款和应付款等相关款项的控制。建筑施工项目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该明确债务债权关系,有效落实权利与责任,控制坏账呆账的数量,保证相关资料和原始凭证的完整,防止发生资金浪费。

2、通过财务管理控制成本,减少成本与费用支出

在保证建筑施工项目的预期营业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成本与费用的支出能够增加项目收益。建筑施工项目有效减少项目成本与费用支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该制定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标准计划,结合实际的施工进度对工程项目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安排,通过杠杆调度资金,以实现成本和费用缩减的目标。其次,应及时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开支进行记录,工程项目资金的开支必须保证手续齐全,应加强资金使用的审批和监督。再次,制定工程项目完善的成本费用计划。应该对建筑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制定计划表并及时跟进和调整,确保成本费用支出在合理的预算范围之内。例如在建筑施工项目中产生的安装费、维修费以及办公费等,作为间接成本费用应该做到定制定额,对筹集和使用资金发生的手续费等,应该做到平衡流出,做到资金余缺的适当控制。

3、将减少成本与费用开支和增加营业收入相结合

首先,注重建筑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团队建设。加强建筑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软硬件建设,不断提高建筑施工项目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其次,加强建筑施工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通过明确建筑施工项目的激励机制与奖惩机制,不断强化对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的监督和制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高员工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权责利的制约与平衡。再次,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建筑施工项目的预算管理,使预算控制充分发挥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作用。建筑施工项目的预算工作涉及项目财务管理和建筑施工项目的内外部审计的结合。建筑施工项目应该科学地制定预算计划,合理地控制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费用和成本开支,有效地节约成本和资源,促进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目标实现。

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关系到项目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建筑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因此,为了确保建筑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建筑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通过树立科学的财务成本观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能够促进财务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的作用的最大发挥,保证建筑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邸广通:浅析高速公路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与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5).

[2] 顾文莲:浅谈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和有效途径[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4(4).

成本控制机制范文第8篇

摘 要 人力资源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方法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可提高企业竞争力,使其占据优势地位。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以期为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力资源 成本控制 问题 探讨

人力资源成本指企业在人力资源日常管理、开发、使用等方面产生的成本,其不仅与企业的正常运营有着密切关系,而且还能给企业经济效益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面的控制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

一、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现状

研究表明,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淡薄,观念落后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意识淡薄、观念落后是多数企业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将追求生产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当做工作的重点,对企业的发展未进行长远的规划,忽略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企业部分负责人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性规划,尤其不能从企业内部环境以及面临的情况出发,对人才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造成人力人资源成本的大量浪费。另外部分企业未从根本上体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真正内涵,采取的控制措施只是停留在表面,针对隐形方面的成本控制缺乏有效的控制方法。

(二)机制混乱,成本增加

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控制机制,而且相关制度存在较大缺陷,结果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实际落实时,没有健全的机制及制度作保障,导致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工作开展面临较大困难,例如,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导致人力资源控制成本的增加。一方面,企业在聘用与配置人才时存在大材小用、小材大用的情况,部分综合能力较强的员工得不到重视,而且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措施留住人才,不仅影响人才工作积极性,而且导致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制约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没有有效的监督制度,监督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工作的实施,导致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较大漏洞而浑然不知。

(三)方法落后,效率低下

部分企业未及时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法,仍使用之前陈旧的方法,不仅不能满足当前企业发展要求,而且影响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效率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流程不规范、规划不清晰、目标不明确,没有严格的制度进行监督;成本控制系统性差,尤其在核算方面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导致无法准确判断人力资源成本的支出与投入情况;成本控制完整性差。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时,对细节性工作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评估,工作片面化,影响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效率。

二、改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策略

针对当前多数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找出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面的不足,采取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观念

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强化企业各管理人员的观念,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确保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工作的高效实施。首先,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在重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给予人才特殊照顾,以充分挖掘其工作潜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其次,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人员的业务知识的专业培训,并鼓励其根据自身业务水平进行“充电”,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工作效率。

(二)完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机制

首先,企业应针对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加强完善相关机制,尤其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制度,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提供有力的措施支撑;其次,注重人才管理机制的完善。在人才招聘上需对人才进行全面的评估与考察,适当的提高聘用标准,以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其次,定期考核在职员工的业务水平,掌握在职员工的业务水平,并进行必要的培训,防止成本控制工作的随意性;最后,注重工作人员的激励。企业应制定相关激励措施,给予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适当的奖励,并以其为榜样,鼓励其他员工向其学习,利用榜样的力量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革新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法

首先,企业应鼓励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人员加强学习新的理念与知识,必要情况下派遣其到专业机构进行深造;其次,加强与西方先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其先进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思路与技巧,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以利用;最后,企业在综合当今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各方面优势资源后,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组织的建立,明确不同人员的职责,将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相关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个人,确保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相关措施的顺利实施。

三、总结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竞争激烈残酷,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应注重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高效实施,尤其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实事求是,改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工作的不足,为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姜洁.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