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当代初中生的词汇量相对于小学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基本上可以读懂课外读物的思想内容,课余时间相对于高中也是十分充足的,完全具备课外拓展的条件,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笔者就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采取的正确引导措施。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涉猎的种类少。笔者在不断地走访调查中发现,不少初中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包含的方面比较窄,女生对一些以情感发展为主线的著作感兴趣,男生则对一些灵异类、科幻类的小说感兴趣,学生对著名的经典名著、人物传记、古典和现代诗歌了解并不多,另外,很多学生表示不喜欢读名著及传记。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量比较少。初中生实际的课外阅读量相对于新课标中要求的必读名著数量相差甚远,很多在新课标中要求的必读物大多数初中生并没有阅读,比如四大名著翻拍的影视作品很多学生都看过,但是真正读过原著的学生少之又少。笔者继续调查,有一部分学生看过四大名著的一本或者是一小部分,但是超过两本的几乎没有。

(三)初中生的课外阅读以青年杂志、现代小说为多。现在的学生虽然对一些古典名著、中外经典的涉猎比较少,但是对现代杂志和现代小说的阅读量却十分大。

(四)初中生因为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很多时候将精力都放到了考试的试题上,忽视在语文考试中涉及很少的课外读物。

这些都是现在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严重偏离正常学习中的要求。对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引导措施

就现在的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应该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让学生阅读和学习经典的文学著作,让初中新课标的改革得以落实。

(一)增加语文课堂中对课外读物的互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太过于注重考试的要求,把考试作为学习的中心,忽略了学生对语文课外读物的涉及。我们应该在语文的试题中将课外读物的题量和分值提升,并且在语文课堂讨论中增加对课外读物的提问和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激励方式可以让学生为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表现,而在课下主动地去阅读课堂上涉及的读物,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也可以举办好书推荐活动,在班级里让同学们依次介绍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并且说明喜欢的理由和其中的大致内容等。通过多元化教学来增加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和互动。

(二)减少学生对现代小说的阅读和选择性地阅读杂志。现在的很多小说都充满着黄色和暴力的内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应该远离这些不健康的小说,这些小说不仅会分散学习精力,而且还会影响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为了减少学生对现代小说的阅读,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努力,对初中生看现代言情小说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好的杂志,比如《新青年》,还是有很多励志、抒情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

(三)向学生介绍课外经典的优美所在。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经典名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们远离现在的生活,语文老师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将部分经典名著翻拍的影视作品播放出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其实名著中的很多优秀思想、品质我们至今仍在沿用。此外,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比一下阅读课外读物多的同学和阅读课外读物少的同学所写的作文在措辞用句中有什么差距,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自己可以发现差距所在。教师在对比之后适当点评和表扬,激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三、小结

总之,之所以如此重视初中生课外读物的涉及不仅仅是因为初中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而且大量课外读物的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方法。推荐的课外读物有很多都是作者一生的心血,做人的道理尽在其中。作为当代的青年不应该仅仅以应试为目的,更应该博学多才、知书达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文化水平是不能用试卷上的分数来衡量的,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初中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且要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参考文献:

[1]郑毓信.语言与数学教育[J].考试周刊,2014,(03).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外阅读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95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宽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路,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前情况下,很少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大多数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都比较盲目、随意,阅读的主动性差。基于此,本文主要就课外阅读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进行简单归纳,结现阶段中职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重点探究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课外阅读教学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职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很长时间的语文知识,日常的语言交流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总体而言知识储备还比较贫乏,语言比较枯燥,遇到比较正式的场合时经常会出现无法准确表达自身观点的情况,写作时文章内容十分平淡,缺乏情感,表达不流畅,措辞不合适的情况十分常见。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形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优美、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更加生动鲜明。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弱,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行为习惯、思想意识都存在着问题,许多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纪律观念,自由散漫。课外阅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浩瀚的书海中感悟文字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而且,课外阅读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十分有帮助。

二、当前我国中职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中职学生主观上比较喜欢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书籍。但大多数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都比较盲目、随意,总体而言,很少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很少有人会做读书笔记,对于文章中的一些精彩内容没有进行摘抄、概括,阅读方式十分粗浅。

(二)阅读主动性较差、品味较低

教育部明确地列出了中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但经过调查后发现,基本上很少有学生将此书目中的篇章完全读完,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教师布置之后才进行阅读,主动性非常差,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此外,对学生常读的书目进行总结之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小说、校园爱情故事、时尚杂志、卡通绘本等书目阅读较多,而诸如上文提到的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名著的阅读十分少,少数学生观看过改编之后的文学作品,部分学生只是阅读了故事概要或者精缩版本,阅读原著的比例很低,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十分浮躁。

(三)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应该是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但现阶段许多中职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形同虚设,每学期开放的时间非常少,馆内图书资源不够丰富,学校既没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又没有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这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十分不利。加上现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课外阅读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对学生的学习十分不利,因此不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部分家长甚至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大加斥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观念,重视课外阅读

首先,家长及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观念,正确认识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品德养成、性格塑造的重要作用,要能够站在长足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语文教师要能够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反思自身教育实践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能够利用自身的身份,及时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让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性格、素养培养的意义,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阅读的条件,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学生来说,要正确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能够将专业学习与语文知识完全分割开,要认识到语文学习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意义。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中职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并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要让他们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基于此,教师要做好模范带头工作,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开展课外阅读,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在语文课堂之中要能够熟练地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多组织一些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教学活动,比如“每月读一本好书”等等,月底班会中学生们可以自由讨论读书的感受,交换阅读读书笔记,并评选出感悟最深刻或者读书笔记记录最佳的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当前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做到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勤于动笔,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比较差,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勤于督促,必要的时候可以制定一定的阅读计划,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计划坚持阅读。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勤于动笔,教师要鼓励学生圈点赏析书籍中一些经典的片段,要让他们养成精读、细读的良好习惯,学生还可以在书籍的空白之处记录下对于文章的看法,遇到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还可以抄录下来,细细地品读。

要想切实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重视课外阅读,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只是简单地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中职语文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阅读习惯;兴趣;阅读方法

阅读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仅次于作文,因其具有容量大、文体多样化、覆盖面广等特点,是学生容易失分的项,如何上好阅读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教学的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并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拓展自己的视野。”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我就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做了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初中阶段已经推进了较长时间,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也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思维的影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阅读不够重视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的部分,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来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但还是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都不够。从教师层面来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初中语文对于固定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少,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趋势愈加明显,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到那些显性、学生容易得分的基础知识之上,在阅读教学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从学生层面来说,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在语文学习别是阅读中投入精力的多少似乎对于总体成绩的提升帮助不大,也就是一些学生认为课堂讲的或者是教材中的内容基本上不考,重视程度明显下降,这也会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多项互动过程,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于作品、文本的理解,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特别是受教学时间的制约,这些教师把本应该属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舍弃了,基本上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为主,虽然在此过程中一些教师也在尝试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在这种“灌输式”教学法下,学习较为被动,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思维和课堂参与的热情,导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下降。同时,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以知识为主,对于学生能力提升和方法培养的价值不大,这与素质教育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是背离的,也会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从现实来看,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400万字以上,在初中阶段的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是需要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支撑才能够完成的。而从学生角度来说,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生的课业负担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明显加重,难以顾及相应的阅读,学生难以养成每天固定阅读的习惯。同时,主动阅读的意识也不强,电子产品已经牵扯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精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方法不当,存在一目十行、浅尝辄止的问题,这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产生一些影响。而在传统的课堂阅读中,学生习惯了教师讲自己听的被动接受模式,主动思维能力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会影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策略进行解决。

(一)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灵魂与核心,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阅读教学并不是领着学生读或者读完这么简单,而是要结合新课改的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要本着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都要明确出来。具体来说,既要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重点词句段落的分析,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重要的知识,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能力,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和新时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相结合,积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生为本,特别是要关注教学对象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来制订差异性的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样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学生目标也会比较明确,从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二)挖掘教材,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依托,初中语文教材包含很多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凝聚了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思想。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教材的利用,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善于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以经典的教材文本为起点,灵活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教给学生阅读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加强课本的积累,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与时俱进,改单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少是节选的中外名著,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结合课文,与课外经典名著相结合,拓展阅读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此外,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和基础。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要打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将相关的学科知识介入阅读教学中去,最终形成教师、学生以及跨学科文本之间的对话。跨学科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此背景下情境式教学模式被广大教师所应用,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体验和思考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注意营造阅读氛围。在初中阶段,学校越来越重视阅读,每年有“阅读月”“读书节”等相关活动,语文教师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与之相关的阅读活动,帮助各班级进行图书角建设,便于学生阅读;和学生一起办关于阅读的黑板报,指导学生阅读,从而形成良性的阅读氛围。其次,用其他形式来辅助学生阅读。教材中所选取的阅读内容,有的距离学生较远,有的对学生来说有些晦涩,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辅助学生进行阅读,如给学生补充相关的资料,特别是学生更感兴趣的影视资料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深化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最后,积极开展交流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可以和班主任联系,召开班级读书交流会,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分享阅读的乐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互动,用多样的氛围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主动阅读,让阅读内化为一种习惯。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的效果与阅读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方法的积累,特别是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如进行选读、精读、速读等,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做好批注,特别是对于关键词语、重点语句的标注,有必要的话可以做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体会。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阅读能力的提升与学生的阅读量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要多读书。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的书目和阅读建议,同时鼓励学生制订阅读目标,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最后,提醒学生注意在日常的阅读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把动口、动手、动脑结合起来,全方面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现存的高中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师放任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大阅读”课上无所作为,以打着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名义,行偷懒之实。发挥学生主体性并非教师不作为,而是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所阅读内容,交流阅读感受,教师加以点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在“大阅读”课上让学生自由选择课外阅读内容,学生往往浏览青春小说或杂志,甚至个别学生沉迷于玄幻情爱之类的小说,不但不能提高自身素养,而且还影响学习。二是教师选择一些《读者》、《意林》等杂志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浅浅的哲学,温情的人生道理教导,这些心灵鸡汤很符合刚进入青春初期的学生心理;加之这些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多以记叙文为主,浅显易读,结尾生发出一个小哲理,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这就是最优秀的文章。阅读这些文章对训练学生作文语言的规范性、更好地表情达意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如果长期仅仅阅读这些浅显的文章,学生往往失去了阅读名著的兴趣。或者教师选择一些古代典籍,如《史记》、《庄子》、《道德经》、《诗经》等中国古代经典,但这些经典往往佶屈聱牙,教师阅读都有难度,对于高中生特别是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讲,是很难产生兴趣的。因此,如何选择一些经典名著,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课题。三是“大阅读课”课型单一,仅仅让学生阅读,不给学生读书交流的舞台,难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采取以下原则和相对应的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选择经典作家的代表作,根据教学进度选择适当的文章。高一学生考试作文以记叙文为主,且学生通过教材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等经典小说,因此,在“大阅读课”上选择那些文笔优美、明白易懂但堪称经典名著的小说就很适合学情。我选择了莫言的《大风》、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选段、萧红的《呼兰河传》选段、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王安忆的《上种红菱下种藕》选段,这些作品语言清新优美,且都以童年视角来回顾往昔生活,在淡淡的忧伤中如诗如画的童年画卷徐徐展开,在日常生活细节里蕴涵着作者的柔情。经过检验,教学效果非常好。阅读的时候,教室非常宁静,学生们都沉浸在作品中。我总结如下:首先是所选择的作家的高水平。五位作家中,两位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位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位是富有传奇经历的二十世纪最优秀女作家之一的萧红,另外一位是著名作家、复旦大学教授王安忆,作家的高水平保证了作品的高质量。其次是所选择作品均为作家的代表作品。《大风》堪称是莫言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融进了作家的个人体验。《呼兰河传》亦是萧红最优秀的作品,是萧红对往昔生活深沉温馨的追忆。《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的作品,让学生改变了对鲁迅的刻板印象,鲁迅不仅仅有金刚怒目的一面,更有对生活温情的一面。我在选择法国名著《约翰克里斯多夫》时,特别关注了翻译者,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翻译家傅雷。再次,考虑到学情,所选择的作品不仅要做到经典,更要让学生愿意阅读,所选择的作品平实易懂。如:“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最后,除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和莫言的《大风》为短篇小说外,其余的均为长篇小说,选择长篇小说中的经典段落让学生阅读,又给学生留下疑问,促使他们找来原著阅读,这样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 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

中心不明、言之无物、层次不清、书写马虎,等等,似乎成了“90后”学生作文的通病。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到初三已经写了7年,竟然出现这种让人尴尬的局面,这不能不令我们语文老师深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有没有破解之道?

静心思索,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文水平下降,其原因在于缺少阅读积累。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目前学生的阅读如此匮乏呢?或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学习压力太大,哪有时间看闲书?其实,留心观察学生的课余生活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诚然,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张,为了对付升学考试,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整天围绕着教科书或教辅读物打转,这确实是事实。但我认为,阅读倾向的偏差和对阅读文学名著不感兴趣,才是根本原因。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识和追求。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妨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拓展延伸课文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强化剂,能调动内在的潜力,所以要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盎然的阅读兴趣开始。教在课内,用在课外。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在关注教科书的同时关注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课外知识。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教材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或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学者读书的典型事例,不断引导学生领略读书的乐趣和语言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经久不衰,初中课本中涉及部分中外经典片段,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设置一些问题,诱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使其产生从学习选段到阅读整部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久而久之,学生读书的愿望就会强烈起来。

二、坚持开设阅读课,把课外阅读课程化

现阶段新课程改革可谓是轰轰烈烈,但很多教师迫于考试的压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多地将目标定位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超负荷的阅读训练使得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缺失。因此,笔者建议学校首先应坚持开设阅读课,每周至少两节,把课外阅读课程化,从根本上保证学生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在阅读课堂中,学生可以尽情徜徉于书香之中,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可能真正走进书的世界,也才可能真正领略到阅读的迷人魅力。当学生觉得,阅读原来非常快乐,培养阅读兴趣才有希望,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形成。

三、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班主任或者语文教师可以组织班上的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号召班级学生把自己的藏书放到“图书角”,保证全班学生随时都能有书读。在此基础上利用好阅读课和空余时间,并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在阅读课上,老师带着学生去读他们喜欢的书,要求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们互相欣赏、口头点评、各抒己见,这样动手、动口又动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长此以往,喜欢读书的学生阅读兴趣更浓,被迫读书的学生在如此环境氛围的感染下也会变得积极主动。其次,要借活动效应激发读书兴趣。鉴于初中生兴趣向深刻性、狭窄性转变的特点,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展览和比赛活动。例如,读书笔记展览、读书心得交流、读书成果交流、名著朗诵比赛等,通过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享受读书的快乐。

四、重视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仅仅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笔者倡导课外阅读要立足于语文课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提醒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可以记笔记,将自己圈点的好词佳句、哲理名言、感人事例以及百科知识等做好摘录笔记;可以在书上作批注,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时养成记录问题的习惯,将自己脑海中疑问的火花记下来并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和品味;可以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教师要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的知识和方法,并在课堂阅读中培养训练,使良好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渐养成;可以平时多读一读,翻一翻,到运用时便能够信手拈来。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时,要重视不同年级学法的分层指导,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阅读与欣赏的一般方法,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

五、充分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保持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老师要紧紧抓住中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心理,充分利用课前的演讲环节,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读书收获的机会。学生的演讲,既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达到了阅读共享的目的,而且实现了与他人倾诉交流的需要。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读书心得、读书活动及其作文的适时评价,能使认真阅读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阅读积累的乐趣,这样孩子们就会意气风发、兴致勃勃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以“读”为舟,徜徉书海。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练好学生读书的童子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阅读,真正地爱上阅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不断探索,努力进取,做一个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修改版).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第6篇

在这里,我就如何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探究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明显的特征,如在观察事物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整体,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才初步发展;学习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成为学习的主要踊,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

二、探究低年级学生阅读心理需求

低年级学生在日常阅读学习中会逐渐对读物中的美丽插图、拼音字母、各种形式呈现的文字产生好奇,继而对文字与图片共同描绘的故事情节产生好奇,好奇催发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需求是低年级学生主动课外阅读的标志。

我们教师只有把准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才能找到阅读启蒙的关键所在;只有探索如何满足孩子阅读心理需求,才能扬起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风帆。我们要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

三、建立导读书目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分辨是非能力差,很多家长指导阅读又不够专业。因而,我们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能理解的,并且有一定思想内涵的读物。

1.基础读物――根据课标推荐。《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推荐了从童话寓言到文学名著等古今中外的课外读物。

2.拓展读物――依托教材延伸。依托教材,构建一个与教材紧密相连的课外阅读拓展读物序列,学生往往“有兴趣读”“很会读”。

3.时尚读物――凭借网络共享。阅读是一项体现个性的活动,只有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富有时代气息又有儿童特色的读物,才能让学生真正建立起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互联网这个平台为他们自主、共享、合作、互动的课外经典阅读提供了可能。如许多的儿童文学网站,都开辟有经典阅读专栏,引领孩子们进入经典的世界。

四、注重阅读指导方法,感受阅读的快乐

1.童话引路

童话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以有趣的童话故事来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最为恰当有效的方法。

2.倾听美文

听故事、听美文――这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上,我精心准备的故事,动人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无不给学生美的享受,培养他们自行阅读的渴望。

3.留疑激趣

我在讲故事的时候,常设置一些疑问,一方面吸引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提出疑问: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答案。带着疑问去阅读,此时学生读得特别起劲。

4.手拉手,一起读

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面、兴趣爱好、性格、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配合相应的注音读物,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如几位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把他们编成一个“童话小组”,这是同质组合;而另一个小组,又是异质组合,几个理解能力、知识面、读书兴趣悬殊大的学生在一起,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五、开展系列活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意志

我们教师应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尽可能节约出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阅读之乐,实现由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的发展。学生在意志的支撑下,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还会增强阅读的兴趣。

1.开展“晒”书活动,展示激励学生藏书

“晒”书,即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收藏的图书目录,通过晒书活动,很好地引导学生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2.开展诵读活动,展示激发学生阅读

利用校园活动时间,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红领巾广播台,开办“美文之声”诵读等。

3.表演生趣――体会人物的情感

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进行寓言或神话故事的表演,这样就促使学生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模样。在表演中,学生们能尝到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六、有效的奖励机制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第7篇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语言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而语言的形成与相关的文化背景与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必须把语言和具体的文化相结合,才能体现语言这一交际媒介的重要作用。作为世界通用语,英语在世界各国的交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英语也被纳入我国高等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不少大学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学习时不重视英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及其中的价值观念。教师在英语教学别是开展阅读教学时,应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角,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成为英语实用型人才。

各国的社会文化都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进行国际交流时,要想真正了解对方,不但要学会对方的语言,更应了解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与价值观,增进彼此的了解。他国语言文化现象,有的易于被人接受,而有的则晦涩难懂,需要在掌握该国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理解。但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习惯用本国的思维方式来翻译对方的语言,难免造成错误的理解,进而导致文化冲突。为防止出现上述冲突,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工作时要向学生渗透跨文化意识。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背景知识,也能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英语的原动力。

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阅读教学的目的以应试为主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拿到英语四、六级证书仍是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更侧重于向学生传授更多实用性、技巧性的阅读方法,使他们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找到正确的答案。

2教学主体仍以教师为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但在传统教学体制的影响下,很多大学英语教师缺乏跨文化教学意识,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仍沿用过去的老方法,过度地讲解词汇、短语,逐步拓展词汇、语法等知识。在此过程中,严重忽略了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学生阅读能力弱化

长期以来,学生带着应试的目的开展英语阅读训练,养成了很多不良阅读习惯。加上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不会正确运用英语,使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弱化,阅读水平难以有较大的提高。

4缺乏文化背景知识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习惯用固定思维来理解,因此,在文章理解方面极易出现偏差。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也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通常只是就词论词、就句论句。在课堂上教师很少提及阅读材料中涉及到西方文化背景,而学生在课后也不会主动去了解欧美国家的相关习俗文化,比如欧美人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审美价值等等。这都不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正确理解文章意思。

二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对策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要求英语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及能力。伴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进步,对英语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正日益增加。一名合格的英语综合型人才不但要具备深厚的英语文化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从而更新教学理念,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及能力[1]。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那么,高校英语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修养呢?笔者认为应把握三方面:一是打牢英语知识基础,丰富词汇,研究透彻语音语义,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二是大量阅读,选择国外经典的文章进行阅读,从而增进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完善自身的西方文化知识结构,也能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三是注重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分析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跨文化阅读教学水平。

2借助阅读与视听活动导入

教师应将跨文化意识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与视听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英语教师准备不同题材的英语文章让学生阅读。然后,指导学生对文中所包含的相关文化背景、文化信息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加深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其次,英语教师应多精选一些文化专题类文章,并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从而了解此类文章所体现的语言风格与文化内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精选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挑选贴近生活、针对性强的文章,便于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次,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比如,在课外播放经典的外国影视作品、图片,让他们对外国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提高对外国文化的兴趣。又如,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典型的西方生活片段或优秀的文化纪录片,让他们从感官上体验西方文化的不同,增强其跨文化知识与能力。另外,选择典型的外国肢体语言,用多媒体表现出来,让学生明白这些肢体语言具有的不同含义。比如,对他人进行肯定时,外国人习惯用“OK”手势表达,而在我国则采用竖起大拇指表达[2]。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文阅读,选择各种题材的英文读物进行广泛阅读,如英文小说、科普读物、英文报刊,还可以观看英文影视作品等,进一步强化语感,提高阅读水平。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及风俗习惯,从而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

3阅读教学中重视对词汇文化内涵的介绍

阅读是建立在有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的。因此,扩大学生词汇量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保证。

同时,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基础。它包括两方面的意义,即概念意义与文化意义。前者是指词汇本身具有的语言意义;而后者是某个文化群体根据主观感受对某一客体作出评价,简单来讲,就是词汇带有的风格及感彩等[3]。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客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给人的印象是有所差异的。因此,词汇在文化上的差异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教师在开展词汇教学时尤其要加强对重点词汇文化意义的分析,比较其在中英文中的不同含义、用法。比如,“Dog”在中西方文化中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是迥然不同的。在我国“Dog”带有贬义色彩,常见的说法有“走狗”、“落水狗”、“狗仗人势”等。在欧美国家,人们将“Dog”看作人类的朋友,因此,是带有褒义色彩的。在英语中常见的说法有“a 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一个快乐的人)。在理解词汇文化意义的基础上,教师接着介绍一些常用的词汇学习方法,以帮助学生增加词汇量,使他们在阅读时能克服单词障碍,比如,联想记忆法、构词记忆法、归纳记忆法等[3]。

4阅读教学中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篇章结构方面的不同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方面的不同。通常英文句子注重形合,而中文句子更注重意合。另外,中文采用时间状语来表达时间,而英文利用动词的不同时态来表达时间。对比文章的篇章结构可知,中文为曲线型,英文为直线型。具体来讲,中文更注重”曲径通幽“,文章在叙述与论证时并不是直接明了的,表达是比较委婉、含蓄。但英文习惯开门见山,以一句主旨句开始,再根据某条主线逐渐展开。国内学生受到母语的影响,习惯用中国人的思维写作英文文章,因此,外国人读后往往不知所云。这要求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行文习惯。

5积极介绍欧美人的交际习惯与行为方式

文化影响着一个人的举止言行,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讲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中外行为习惯与交际方式方面的差异敏感度,从而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在欧美国家,人们在日常谈话中习惯以天气、地理位置等为话题。在国内人们习惯谈论年龄、薪资、婚姻等话题,但欧美国家将上述话题作为隐私,不可随意谈论。外国人使用“Have you had your lunch?(你吃了吗?)是向对方发出吃饭邀请的意思;而中国人说:“你吃了吗?”是用于打招呼。又如,对比收到礼物时的态度,中国人喜欢先推辞一下再接受,表示客气;而欧美人则直接将礼物打开,并表示感谢。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去自主发现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站在本族人的角度去研究目的语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4]。课堂上要多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活动,选取某个文化的特定方面进行探讨。当然,要想确保课堂讨论活动能取得好的效果,还应结合一些其它文化教学方式。比如,赏析影视作品、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开展文化表演活动等,并结合这些活动引出课堂讨论的主题,吸引学生的目光。上述课堂活动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度加以调整。比如,对某篇复杂的材料,教师可先作一些简单的讲解或准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情境。另外,在开展文化教学课堂活动前,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作好准备工作。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面提升大学生英语阅读水平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完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英语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琪.论跨文化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2(82):182-183.

[2]邢亦菲.大学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2(11):115-116.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范文第8篇

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阅读时需要学生畅想文本、丰富文本,并进一步创造文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抛开五花八门、纷繁多样的外在教学手段的干扰,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通过各种阅读方式,默默品味作品内涵,细细咀嚼作品精华。做到这一点,我们要从当下的时髦新型课堂中跳出来,从追求热烈的课堂活动气氛中走出来,让学生静静阅读课文,才是尊重学生阅读主体的表现。如在品味“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语句时,学生再也不会仅以“形象、生动”这些一般意义上的术语来表达这三个比喻句的妙处了,学生边读边展开联想,仿如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这些比喻句的妙处了。所以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教会学生把文本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看成是生本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文本,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经验、知识和情感去体验、构建文本意识世界,从而构建和生成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新的文本意义。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课堂中还缺少不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要想真正进行师生对话,首先要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和谐高效课堂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互动的关系。师生对话中,教师不仅是授业者,也是受益者。其次,教师要设置有效的问题,创设开放的对话氛围,引领学生展开对话。对于老师和学生的发言,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教师还要多多创造质疑的条件,并且教会学生如何质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对话模式,达到教学的最完美对话。我想这正是语文中有关“人”的最本质的体现。

二、教学内容应注重文本语言

作为母语的汉语,工具性是他的另一特征。人类要交流,交流就离不开语言,所以语文还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汉语作为母语,在体现工具性的同r,无时无刻不和我们的心灵相融合,碰撞着我们的情感。所以,我们呼唤语文作为语言的回归。在语文课堂内,要多设计学生发言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说,逐步使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外也要创设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促进学生语言交流,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学生的口才。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登高》时,先这样引导:这首《登高》是作者杜甫晚年被困夔州时所作的一首诗,请同学样读一读这首诗,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学生阅读后,便站起来说:从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看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哀”;有的学生说:感情基调应该是“悲”,这从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中同样看出;也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应该是孤独和悲愁。这时,教师板书“悲”,进一步引导:请同学们继续阅读全诗,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悲”,哪些诗句体现出了这种悲意?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有的学生开始引经据典:《水经注》里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猿啸”中不难感受“悲”;有的学生马上应和:还有“两岸猿声啼不住”呢。这时,老师也参与了讨论:对对,只是我觉得“猿啸”比“猿啼”声音大。

在这一对话中,师生不仅在合作学习中进行知识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

三、教学内容要贯穿语文的审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