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古典文学 网络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33-02
一、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教学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古典文学教学脱离现当代生活
“大学语文”中的古典文学教学,目前从大多数课堂教学来看,还是局限在“说文解字”上,未能有效地结合当代生活特点,开拓和延伸古典文学丰富的内涵。其实,古典文学中的许多篇目与当代生活是紧密结合的:陶渊明的“饮酒”、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词等等,对于现当代浮躁的心态是一帖很好的清火剂。甚至文学源头的《诗经》中的“蒹葭”,也是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忍不拔地追求精神的好教材。
2.古典文学教学脱离网络
由于不少古典文学教学者在教学时脱离了当代生活,这就很难运用当代生活最前沿的网络科技。在不少教古典文学教师的眼里,古典文学与网络生活的结合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网路传播知识的功能是无所不包的,自然也包括古典文学。只要我们更多地从思想、情感、人物的个性之美去解读古典文学,就很自然地与网络生活发生有意思的联系。
3.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可开掘中国丰富的文学资源
中国的古典文学资源十分丰富,但面对90后的大学生,因为古典文学显得“老”和“厚重”,他们不买账,许多气势非常强盛的古典文学资源被束之高阁,难免可惜。但我们如果能将古典文学与当代网络生活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好比将骨头熬成骨汤给他们喝,这样,不仅使学生学有所得,更主要的是对中国的古典文学十分丰富的资源一次有效地开掘。
4.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是古典文学教学的必然趋势
时代在前进,古典文学教学也不例外。当许多领域从互联网上领略到新传播媒体的优势,我们理应顺应这一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以吸引新新人群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热情。同时,教古典文学的大多是相对年龄较大的老师,这何尝不是他们的一次重新学习、提振的机会呢?将古典文学教学与网络有机结合,不仅让当代大学生学得有味,也是顺应古典文学在新时期的教学,它的深远意义在于:如果这真的成为大多古文教学者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其宝藏,甚至引导成群的青年学生以现代的眼光和心情欣赏中国的优秀的文化,这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古典文学教学与网络结合的可能性
网络文学如今虽已成为当代文化视域中令人瞩目的对象,表面看来是对传统文学的一个颠覆,但我们仔细留意就不难发现,它其实与古典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最明显的表现在语言运用的沿袭上,网络文学的文章命名、作者笔名、专栏名称等,多有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古典诗文句子。如著名的武侠沧月的名字,就是化用李商隐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我们指出网络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关联性,就为我们的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教学提供可能性。
事实上,现在很多的光盘、影像资料都已经将古典文学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只是我们的古典文学教师未能将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上。我在教“春江花月夜”一文时,充分运用了互联网的特有功能,不仅在文字条理上通过课件给他们清晰的印象,还播放了“春江花月夜”的音乐,让他们在听觉的享受中理会文字美妙的意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古典文学教学与网络结合的前景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有着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他们喜欢生活化、口语化、生动灵活的语言风格,也就是说,喜欢直接、随意、形象的语言。我们若能将古典文学中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与现代网络相结合,无疑是从中提取精华的部分给学生,这将会受到他们的欢迎,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认真学习传统的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兴趣。这对于他们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前景。
3.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的创新性
无论进入“万方”或“维普”,输入“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关键词,检索命中的都是0。由此观之,此论题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一创新成果无疑会引起相关教师参与教改,并加深对古典文学教学与网络结合的理解,培养高职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快大学语文中的古典文学教学的改革。
三、古典文学与网络结合教学的途径
1.古典文学教学如何实现与网络结合
古典文学教学如何与网络结合?现在相关的论述大多是孤立地从网络文化语境的角度或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角度进行研究,很少有人指出古典文学教学与网络结合的具体途径。网络语言作为当代新兴的文体语言,其特殊灵活的表达方式与传统语言相比更具有创新性、随意性、简约性、容错性等特点。我认为,以下方法可以使两者实现结合:①在多种媒体功能的运用上结合。②在思想、情感、情景分析上的结合。③与现当代生活感受的结合。④在网络文化语境方面引导的结合(像易中天在讲解古典文学作品时运用现在的词语)。
2.利用电子信息库,浓缩古文学习资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类古代典籍浩如烟海,用纸媒图书检索系统去搜寻,不仅费时又费力,还不利于及时找到所需的资料。网络的出现,使堆积如山的古典文学,依然可以轻松的梳理,那就要看古文教学者是否能及时地利用电子信息库。当你将古典文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时,古典文学教学不再是咬文嚼字,这一变化将是惊人的。再说,当今社会的纸质出版物开始向电子出版物的转换,这已成为信息载体发展演变的一大趋势。作为古典文学的纸质物,也应顺从这一大趋势。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代典籍总汇,如《四库全书》电子版、《四部丛刊》电子版都在相继问世,让足以汗牛充栋的古籍,浓缩在若干张轻巧的光盘上。古典文学的联结不再是排列的线性的,而是浓缩的网状的。
古典文学教学只要与网络相结合,它会向你展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你可以在几秒中之内锁定你所需要的目标,任凭你在历史文化的长廊上纵横穿梭。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信息平台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你可以把古典文学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样,当学生在阅读诗词曲赋时,就再也不会有枯燥乏味之感:学生可以从文字里听到美妙的古典音乐,也可以看到一个个古代人物的动画形象栩栩如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将文字的阅读和感性的视听有机地混合在一起,既符合90后读图时代的需要,也会大大提高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效率。
3.将信息资源链接到课堂教学
目前,可以说大多教师普遍拥有计算机设备,网络资源也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传统的古典文学课堂教学与文化信息资源实现链接的条件已经具备。但主观上你是否有意识地将它们链接,这是古典文学教学者首先要解决的思想问题。计算机设备可以说是既简单又复杂,但仅仅从与古典文学教学结合这点来说是简单的。从关键词的输入到点击,从复制到粘贴,一旦当你习惯了将信息资源链接到课堂教学,也就意味着你在古典文学教学上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你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的模式也都随之发生巨大的变革。
有了网络信息资源,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沉默与缺席,教师要从讲坛上的“讲者”变成材料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材料的理解者与发挥者,整个过程仍然要“讲”,讲要点、讲重点、讲心得。既要将古典文学的神韵呈现在学生面前,又要激励他们自身到网络世界中找寻那些具有人文精神之美的诗文,使有形的接触和无形的熏陶相得益彰。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信息库里,教师应该做一个高明的引路人,为学生引导一条通向知识圣殿的路径。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将传统古典文学的课堂教学与现代的信息资源有效地链接起来。总之,教师怎样用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去构建网上古典文学学习资源,这是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4.树立信念,更新观念。
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者承载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它需要教学者树立信念,更新观念,用现代化的手段让学生汲取古典文学所蕴含的思想精华,意识到古典文学是我们这个群体的根,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魂。“古典”与“现代”是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但它们可以互相融会贯通。只要更新观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古典文学的凝缩美可以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全然地融化,而现代丰富的生活内容,也将为古典文学的新解注入新的激情。越来越多的古典文学教学者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是拉近现代人与传统文化距离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古典文学教学顺应时代要求至关重要。让我们用新的观念在课堂上尽情演绎古典情怀,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我们古老灿烂的文明与文化,让更多人感受古典文学独特的魅力,让古典文学成为他们心灵的永恒寄托。
参考文献
1 魏鸿雁.谈多媒体课件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6(3)
【关键词】古典文学作品;课堂教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典文学作品,蕴含了古代丰富的文化知识、优秀的传统精神,对于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故而,在初中阶段如何做好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笔者在此就如何高效利用课堂进行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从而提升中学生古典文学素养作一探讨。
语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构成的。要高效利用课堂,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发挥教师功效、调动学生潜能。具体策略如下:
一、教师切实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利用好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
语文教学观念的及时更新,教材、教法的合理运用,课堂教学的灵活掌控等都赖于语文教师较好的文化素养。因此,只有切实加强教师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进行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也才更利于学生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首先,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古典文学作品时,自己应先将作品烂熟于心,并能背出与教授的作品相关的其他作品。同时,在教授作品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研究学习工作,广泛涉猎名家名作,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揣摩、分析文本,从而能正确、到位地把握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并有自己独特、深刻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1]所以教师只有通过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来熏染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更好地引导、吸引他们进入文本揣摩、思考,师生共同将教材中原本死寂的文字,赋予生动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古典之美、诗意之美,形成学生爱读乐思、教师愿讲爱讲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古典文学作品的有效教学。
二、以平等对话、合作教学等形式,点燃学生课堂探讨的激情
朱自清说过:“问题的研究,在读文章时是常有的事。但是问题的提出要有分量,要有意义。最好教师居于被动地位,用暗示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时,应注意搭建平台,鼓励学生主动、积极探究。
具体来说,教师由于课前的备课及自身文学修养的原因,对所授的古典文学作品理解把握比较到位,但学生往往达不到教师的高度,而且对文本的领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规避居高临下姿态。正如鲁迅在《看书琐记》中所说:“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只是创设问题情境,制造一种“悬念”,将学生置于“不确定性”中,留给他们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寻求答案。在此基础上,师生间再进行真实的、直接的精神交流,视学生为活生生的独特的完整的人,与之共同研读分享作品。
譬如《范进中举》一文,学生对范进形象的解读,除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外,还可让学生有多元的解读,如对理想的执着、意志的坚定等。对此,教师不用去批判,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断然不能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地驰骋想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怎么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把他读成李尔王。”[3]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解读,需建立在认真细读文本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解读。
三、采用多媒体,丰富古典文学作品教学的课堂内容
为使语文课堂上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更加高效,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借助影视、音乐、图画等媒介,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充课堂知识容量,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授古典文学作品时,可根据需要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画文字等,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割麦场景。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教师可展示三峡的旖旎风光、大峡深谷、湍急水流等壮丽景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教师可以先放一段《唐之韵》中有关杜甫的介绍,让学生在已学作者《春望》一诗的基础上,对作者有更全面的认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境,更好地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二)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充课堂知识容量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文本的过程中,可将关键问题加以投影,使教学重难点突出。在师生对问题发表看法后,也可用投影的形式再加以强调、归正。这种方式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教师通过多媒体运用,能够高效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课堂上运用到的诗词、文句,教师可事先将其做到幻灯片上,或用实物投影,这样不会因一带而过,出现学生跟不上、听不清、听不懂的情况;需要补充给学生的知识内容,教师也可直接通过投影展示,既清晰明了又节省了大量板书的时间。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头》一文,教师在介绍陶渊明的时候可以用幻灯片展示,包括在向学生推荐作者文章、优美语句时,都可投影给学生,使文字资料清清楚楚展现在学生面前。
四、利用课堂,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师应从有限的课堂教学入手,秉着以课内带课外、以一文带多文、以精读带博读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整体古典文学素养的提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测学生阅读情况
就初中生来说,要学好古典文学作品,增强文学素养,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但很多同学在课外阅读方面,做得很不够。包括要教授的作品,学生在课前阅读也不充分,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为此,教师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对所布置的阅读任务进行检测,也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想。通过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激励学生去阅读。当然,课外阅读的古典文学作品范围可宽泛些,要教学的古典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必读任务。
(二)恰到好处地处理课堂,适时引导学生阅读
教师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所教文本,对与作品有关的内容作适当介绍。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的兴趣。如鉴赏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一文时,教师不妨将《史记》体例、主要内容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寻找文本,进行完整的阅读。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后,教师可再介绍与诸葛亮相关的人物、故事,激起学生阅读三国故事的兴趣。还可推荐阅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陈寿的《三国志》等,以此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课后的阅读。
“教者,效也,上行之,下效之。”教师在教学中所显现的文化素养,也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如教师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的内容,时不时地引用一些诗作中的词句,巧妙贯通,融于课堂。那么,学生对教师教学所涉及的诗词作品一定带有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再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名家名作。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利用课堂教学,传授课外阅读的方法
阅读,看似简单的行为,如若要出效率,也必须讲求方法。所以教师在古典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
具体来说,教师应要求学生对阅读的作品进行圈点批注。勾画语言优美、思想深刻的句段。体悟作品,写下自己的理解、感触。形成边阅读、边思考、边积累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运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往往采取精读的方式,将文本研究得很透彻。但在学生的课外古典文学作品阅读中,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会泛读。比如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等长篇作品,学生如是初读的话,可围绕主要情节来看,可泛读,重点章节再精读。做到精读和泛读合理运用。
综上所述,要实现古典文学作品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教师应切实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利用好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在课堂上善于借助多媒体,创设师生平等对话平台,实现共同解读、把握古典文学作品内涵的目标;适时利用课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强古典文学素养。通过以上几条途径的践行,定能实现古典文学作品教学的课堂高效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真正提升中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关键词】古典文学;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一、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总则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我国有着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中国古典文学是华夏文明的艺术瑰宝之一,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所表现出的拼搏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情感;“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人生信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五子之歌》)的民本思想。无一不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魅力。尤其是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更是成为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士大夫的人生信条和处世理念。其中所表现出的“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
现阶段,很多地市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纷纷将古典文化教育作为当地教育的一个侧重点。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国学热”。使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学过程中了解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精髓。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推行和发展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当今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现阶段,由于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社会转型期阶段的矛盾转移,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冲击,再加上一些大中院校缺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部分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错位,思想境界不高具体有以下表现:
1、缺乏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意识淡薄
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接踵而至,一些大学生在甄别信息时产生错误的意识,拜金主义,崇洋,享乐主义等思想滋生,对国家和民族感情逐渐淡薄,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直接导致大学生精神境界不高。
2、自我意识膨胀,行为偏激
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能量之源,希望所在。大学生自主意识比较强,渴望独立,并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然而,在没有正确方式引导的情况下,他们对于自身行为的控制力和对外来信息的甄别能力普遍较弱,以至于发生了许多恶性的极端事件。
三、古典文学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如何利用中国古典文学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对于改善当代部分大学生不良的道德现状有很大影响。
1、古典文学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爱国主义文人,他们将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入文字,写出了许多关于对国家,对民族的挚爱之情。这些爱国主义情感丰富而富有内涵,直白而表现强烈,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仁人志士,并向他们学习。在思想上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在行动上,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2、古典文学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中国古典文学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先哲们思想品格浓缩的精品。是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锤炼出优良品质的写照。他们关怀民众,身处逆境,但仍心忧天下。司马迁惨遭宫刑后,依旧凭借着对历史的执着和对生活的信心,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千古绝唱《史记》。他的事迹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文学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可谓不大,正是这些鲜活的事例才能鼓舞人的斗志。此外,古典文学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情感因素,更是可以唤起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认识到人生的波折和美好,从而能够锻炼出过硬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古典文学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3、古典文学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理想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的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且多数处于逆境,例如陶渊明、柳宗元、刘禹锡等,他们都仕途多舛,生活拮据,但是他们都有着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始终对生活有美好的信心和奋进的勇气。这些事例对于尚未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并且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时刻体会到先人们强大的人生信念和高尚的人生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集》)所表现的入世进取精神,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表现出渐进的人生理念。都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的。因此,通过古典文学的学习,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注重应用实践的室内设计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我国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过多的注重对西方设计理念、设计思潮的追捧,认为西化的、欧化的设计格调和方式能够符合社会人的审美需求。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通常是以包豪斯体系作为基础的,设计案例以国际化风格的室内设计为主,强调一般性的空间造型和功能至上的原则。因此,多数学生的作品设计表现出时尚化、前卫化的倾向。这种教学的结果就是淡化了学生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审美标准的意识,从而使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缺乏中华韵味。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理念,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必要了。
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的途径
2.1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
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传承,后人可以通过前人的记述来对古代文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中寻找创造的灵感,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更具有敏锐性。将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的设计灵感同现代化的设计手法相结合来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可以使设计出的作品更具有民族文化气息。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对一处茶馆做室内设计,需要使作品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的韵味。由于要求比较宽泛,学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我国的古典文化作品的意蕴比较浓厚,通过简单的文字记述就可以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或富丽堂皇或典雅或清新的画面,因此,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在上交的作品中来看,学生也大都实现了这一要求。有的学生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入手来创作,有的则从王维的《鸟鸣涧》入手来创作,而有的则是从戏剧入手等等。学生充分体会作品文字所描绘出的意境,并将自己体悟到的内容同现代化的空间设计手法相结合,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别具特色。
2.2从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入手教学
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来寻找灵感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成品作品入手,让学生从真实的设计中来获取经验,增加灵感。例如,一些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展览馆一般会在设计上突出同中国文化融合的样例。学生在参观展览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展览馆的设计同当时当地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对已经完成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评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展览馆当作自己的设计对象,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设计,又同原来的设计相比有哪些更适合的地方。通过学生的实地参观和展览,以及不断地比较甚至再创作,学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3、小结
古典文学作品随文写作语文教学一、随文写作的概念
所谓随文写作,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因“文”而异进行写作训练,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可以随文而教,以读促写,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以现代作品为读写范本居多。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进行随文写作训练是提高写作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初中古典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不良现象
语文教材所选的古典文学作品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佳作,既能赋予学生写作需要的思想情感的给养,又能提供写法技巧的借鉴等。教学中仅仅把它们当作阅读教材来使用,人为地致使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脱节,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使学生无法实现有效积累。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追赶进度而草率结束新课,或者在刚刚引发了一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戛然而止,硬生生的将学生对古典作品“一探究竟”的探究欲望给扼杀了。张志公先生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这就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入文本,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多角度、多层次阅读文本,探索文本,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如果对古典文学作品教学过于草率,只一味追赶进度,就无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进行随文写作不仅符合学习的迁移规律和阅读的心理过程,而且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是切实可行的。
三、初中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随文写作的策略
1.在“牵引”中积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果说课堂上刚接触到的语文教材是一颗项链中最耀目的珠子,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牵引就是一条链子,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去自己的记忆仓储里搜寻同类的“珍珠”,然后串起来。在这一类拓展延伸里较为简单的操作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话题从时间角度、空间角度或者逻辑方面进行材料搜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完全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宋诗《过零丁洋》的教学时,扫清词句障碍后,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天祥可以说是一个在国难当头时,临危不惧,深明大义,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者,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请列举一二,并用几句话概括其事迹。
学生纷纷动手,概括出古代的屈原、岳飞、辛弃疾以及现代的钱学森等事例。一节古诗教学课,不仅让学生在古诗的理解鉴赏上有所收获,也可以为其写作“追求”“爱国”等类别的作文积累充分的写作素材。
这种素材积累的引导方式对理科较为强势、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较为弱势的同学,这些同学往往在写作中很难在生活中选取材料,做不到“以情动人”,但能在这一种类型的作文中找到极佳的契合点,有教材文本阅读做铺垫,在语言表达上也显得更为顺畅。这种“牵引”式素材积累的引导对九年级学生积累素材、灵活运用现有材料,提升作文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2.于“类聚”中组合,引导学生的文本体认
类聚即归纳,简而言之就是将几篇文章中相似的材料整合在一起。这里的“相似”是指可以论证同一论点,即可以写入同一话题当中去的。具体而言,首先要仔细的解读每篇文章和每一则材料的内容,其次要全方位地分析它们蕴含的哲理,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最后找出内容和哲理相同、相似或相反、相对的,把它们整合起来。
例如,教授完《岳阳楼记》后,我设计了一堂这样的整合课。
一问:《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四篇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生共同明确:文章都在借景抒情,借自然美景抒发个人心中郁闷之情。
二问:四篇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回答:感觉作者的思想境界有所不同。
三问:请同学们考虑用上述四个材料,采用“面对……(人物名)……”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来论证这个观点,最好能排出合理的顺序。
学生思考后动笔进行梳理,回答:
面对风景清幽的小石潭,(柳宗元)抒发心中郁闷,却难以排遣;面对空澈澄明的月色,(坡)携友共赏月色,闲情间强颜欢笑;面对阴晴不定的洞庭湖,(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天下为己任;面对滁人欢游的琅琊山,(欧阳修)醉卧其中,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在这个材料整合之后的一次阶段考试中,一位学生的《聆听水声》一文中巧妙的将以上的几个事例进行了组合,令人耳目一新,文采之斐然。学生能学以致用,令笔者更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积累。阅读,见证的是学生用青春和好奇去拥抱生活和感受世界的一段心路历程,是他们探索建筑自己美好精神家园的一串深深脚印。因而,利用教材中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在类聚中组合,在组合中思考,感其情,动其心,达成学生对作品中真善美的深刻体认,才是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我分明的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这样的写作氛围里,一定不会感到无话可说。
行文至此,想起陶行知先生精辟的工具论:“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课文是例子,这个“例子”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最佳结合体。
3.往“纵深”处挖掘,触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余映潮老师说,我们要努力地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读写活动的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在进行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课文学生是学得意犹未尽的,于是笔者就顺势而为,不仅将教材作为阅读教学的例子,也同时将语文教材中的材料为“引子”,从各个角度,向纵深处挖掘哲理,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例如,在进行《智取生辰纲》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请同学们考虑,“智取生辰纲”这个题目还可以将它改为另外的题目吗?
有学生回答:丧丢生辰纲。
(2)智取是从谁的角度而言的,丧丢又是从谁的角度来说的呢?
学生回答:吴用(也有说梁山好汉的)智取生辰纲,杨志丧丢生辰纲。
(3)为什么用“丧”这个字?
有学生说到杨志卖刀,发配充军等情节,但略显凌乱。
我趁热打铁,下发杨志的有关材料。
(4)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再从不同的人物角度考虑进行具体分析,今天我们可以从这些材料中得到哪些借鉴?
学生们讨论后回答。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数量丰富,其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在思想、政治、文化上的智慧结晶。学习古代文学,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文人气质和审美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正确、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古代的各方面知识,在社会、文学、思想、科技、历史、政治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国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误区,导致课程教学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文章简要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研究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推动我国古代文学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1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误区
1.1同实际运用的联系不足
古代文学作为一项学科内容其根本的教学目的还是学以致用,即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讲不练,即只对学生进行单一、枯燥的课上讲解,并要求学生阅读、背诵指定的古诗词,而忽视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得学生缺少真正应用古代文学知识的机会。同时,许多教师和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它是过去的语言文学,不适用于当今新的文学环境,对古代文学抱持远观的态度,从而导致古代文学的教学出现“总学习,不会用”的尴尬境地,不能很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气质和道德修养。
1.2过分偏重文学史的教学
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古代文学史和古典文学原著。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各高校教师大多偏重于对古代文学史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古典文学原著的讲解,导致许多中文系学生对文学发展历史如数家珍,但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知之不详。这就使得古代文学的教学方向出现偏差和扭曲,导致教学内容所涉猎的范围较窄,达不到兼容并包的效果,同时,其教学内容以偏概全,导致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时忽视原著经典,舍本逐末,无法领会经典文学作品的真正意境和精髓。此外,由于过分重视文学史,导致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认识和评价往往局限于课本上给出的统一的作品历史意义,而对文学作品本身缺乏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1.3缺乏同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经典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不止是语言文字的技巧,而是文学、政治、社会、民俗、科技、环境等多个方面知识共同作用产生的。特别是文学、思想、民俗、历史、哲学方面的关联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尤为突出。一部文学作品如果缺少了语言文字就缺少了根基,但如果缺少了哲学思想就缺少了灵魂,缺少了历史、民俗、政治等就缺少了血肉。因此,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必须要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教师往往只注重于对古代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学上的成就,而忽视了其当时的政治背景、历史环境、哲学思想等,导致学生学习的片面性,无法真正领略和理解古典文学的精髓。
2加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2.1积极转变古代文学的教学理念
高校教师要结合当前古代文学教育的现状,积极的调整和转变教学理念,在重视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同时,也要大力增加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视和讲授,让学生在了解古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同时,真正地领略、体会和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遣词方法、写作技巧、思想意境以及文化历史背景,从而在文学、思想、政治、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认识和学习古代文学,以便于在社会现实中更好的学以致用,将古代文学的精髓发扬光大。例如,在学习《周易》、《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等经典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学习其中的文学知识和技巧,还要认识、了解和领会其中的民俗文化、历史背景和思想流派,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掌握古代文学作品。
2.2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高校教师要针对当前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不足,积极的调整课程设计,将古代文学课安排在古代汉语课之后(如大一古代汉语,大二古代文学),以便于在上课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字句意思和表达意境。同时,要增加古代文学作品的讲析课时,平衡它同文学史课程的比例。并科学的设置选修课程,让其同必修课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避免出现内容上的重复。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课余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古代文学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建立古文学爱好协会、诗词社团、文学写作协会等等,并定期组织诗词创作比赛、古文朗诵比赛、古文学知识问答比赛等等,从而调动学生对古文学的爱好和兴趣,丰富学生的古文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高校的教学中,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历史的进程,将古典文学划分为上古、中古以及近古三个阶段。高校在进行上古文学教学时,尤其是在先秦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教学成果不能达到预期。因此,教育者们必须对此引起重视,共同的找出脱离困境的方法,以提高先秦文学的教学水平。
1先秦文学在高校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1.1上古语言的难题
先秦文学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是古语言。对于新世纪的学生来说,上古语言无疑是晦涩难懂的。在先秦文学作品中,含有大量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和各种生僻的字词,造成了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现代教育中学生使用的都是简体字,而高校在先秦文学的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是繁体字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非常大的障碍。学生除了高中的文言文学习之外,对古汉语的语义几乎一无所知,不能掌握古汉语的基本规律。据了解,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连基础的“??”、“?病薄?“薹”等繁体字都不认识,连对作品的基本诵读都难以完成,更不用说读懂或是深入的欣赏了。
1.2先秦文学的文史哲一体化带来的难题
在先秦时期,文学的概念与现代文学的概念不尽相同。当时的文学的含义更加广泛,文史哲一体,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以《左氏春秋》为例,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呈现了春秋时期时鲁隐元年到鲁哀二十七年一共约两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不仅如此,《左氏春秋》还蕴含着儒学观点,具有极深的哲学内涵,其中包含兴周礼、守礼法等观点。其他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也是如此,除了《庄子》、《诗经》等少部分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之外,其他大多数作品都是各个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共同形成的整体。正因为这样,给先秦文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文学性的减弱,让前秦文学作品内容的难度的加深了,吸引力也不如唐诗宋词一般强烈,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更重要的是,先秦文学作品的综合性特征对师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高校教育中,大多数大一新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不足,难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1.3课时减少带来的难题
高校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课时安排变化较大。以2008年为界,在此之前是三个学年的时间,每学期每个星期定时进行教学;但是在2008年以后,古典文学的教学时间被压缩到两个学年,先秦文学只有35个课时。并且在这短短的35个课时中,教师需要对先秦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进程进行讲解,同时还需要进行代表作品的分析,导致教师只能讲解少数的作品或者选段。教师不得不忍痛割舍相关佳作,而学生对于先秦文学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2高校脱离先秦文化教学困境的对策
2.1增加汉语以及文史哲的知识储备
首先是教材的繁体字的问题,繁体字对于勘正汉字的意义以及美学的方面有着简体字难以超越的优越性,但是认识繁体字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反复慢速的对作品进行诵读,平时的板书也使用繁体字。尤其是出现较为复杂的繁体字时,教师尽量的在黑板上板书出繁简两种字体,让学生有一个对照认识,更加直观的理解繁体字。另外,学生在学习繁体字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繁简杂用的问题,“余”在作为人称代词时,是不能写作“?N”的;而“云”在作为动词“说”出现是也是不能写作“?”的,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
由于先秦文学的综合特性,在汉语言之外,还需要师生具有较好的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储备。除了教师的课堂宣讲外,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可以通过观看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者电视剧等提高学生对先秦文学的兴趣,阅读相关的先秦文学研究作品也是不错的原则,如刘毓璜的《先秦诸子初探》等,发扬主动学习的精神,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2.2扩大学生对先秦作品的课外阅读量
由于课时缩短,课堂当中所能教授的知识十分有限。如《诗经》一共有三百多篇,但是高校先秦文学课堂中能教授的仅不超过五篇。学生只有通过增加课外阅读的时间,才能开阔视野、加深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适当的做出引导,如在讲授完《卫风?氓》之后,学生对这个时代如此大胆的弃妇感到十分新奇,此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同样是弃妇诗的《邶风?古风》,让学生对两位女性角色做出分析和比较。同时在《诗经》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目,看看不同的时代的学者对它有什么样的评价,对《诗经》的学习有什么好的建议,如朱熹的《诗集注》等。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网络信息高度发达,可以搜索到丰富的文学资源,许多网站提供文化典籍的在线阅读服务。利用这个宝库进行学习,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对先秦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教师定期组织先秦文学的主题交流会、辩论会或者征文活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检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避免他们出现惰性思想。
2.3改善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学结果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其中教学方式的不同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长期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和老师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厌倦,变得没有吸引力。因此,需要适当的改善教学方式或者是手段,让学生产生新奇感,以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在现代高效的教学活动中使用非常广泛,将图像、音乐、视频等结合起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让教学氛围更加轻松和谐。
论文摘 要: 本文作者主要讲述了自己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探索:一是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二是以解读培养学生感受作品的能力;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四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学遗产,是珍贵的民族文化精品。学科内容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教学难度极大。然而,在教授这门课时,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学模式基本还是因袭传统。课堂上,教师凭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唱着“独角戏”,从文学史到作品选,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滔滔不绝,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久而生厌。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下,涵盖了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的国学复兴热再次兴起,对文学遗产中思想底蕴的发掘和继承使学生有了学习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古代文学情结”,调动其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并使之产生持久的动力,是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的。我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工作的几年间,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培养其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每学期开始,我都规定一些阅读和背诵的篇目,认真地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将其作为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内容之一。诵读,可以加深对文学意象的感悟,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进而较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它可以将学生“带回”千百年前,让他们的现代生活、情感与理念与古人的生活、情感与理念相融合,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进而获得美的享受。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通过诵读,体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所渲染出的深秋傍晚的荒凉气氛,体味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让学生对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有深刻的感悟。诵读,可以充分体悟诗歌的语言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可以使之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吟咏朗读除了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还可以使人在不经意之间对朗读时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的影响是不容易被察觉的,但却是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提高其朗读的感染力,使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丰富他们多彩的生活。
二、以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文本解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一个审美的过程。好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使其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逐渐养成感受作品、感受自己、感受生命的能力,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欣赏这支曲子的情景下,我让学生讨论:苏轼的这首词千百年后为什么还会令我们感动不已?是表达了苏轼思想的苦闷,还是反映了他出世和入世的人生矛盾,抑或表现了苏轼对人间生活的热爱?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这些说法自有其道理,但仅仅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它的动人之处在于,一是揭示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人生的缺陷(痛苦、不如意)是绝对的,我们不能指望人生和世界完美无缺,只能在绝对的缺陷中寻求相对的完满;二是苏轼以博大的胸怀对人们发出深情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互相关怀和抚慰。因此,苏轼这一美好的祝福,才始终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这样的解读,诠释了作品的内在价值,拉近了古代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取得了育化心灵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可以说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解读过程中,启发学生把心沉到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中去,触摸作家思想感情的脉搏,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鉴赏诗文,同时引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索。这是非常重要的。讲陶渊明,我告诉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进步,这种文化现象几乎已经消失,但作为一种人格,后人对陶渊明又非常推崇;作为一种观念,它还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现代人,你将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呢?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抛弃做官而归隐田园,表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价值取向,这种人格是高尚的。有的则认为,陶渊明的这种隐逸人格不值得歌颂,这种人格是有缺陷的。如果我们面对黑暗和邪恶都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的话,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还有的说,陶渊明在归隐中心灵得到了安顿,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这对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有所启示。假日之际,人们总想离开城市的喧嚣,到野外感受山水之美,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越来越糟糕。尽管观点不一,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把作品的阐释、作家的评析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水平。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鉴于此,我开始尝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改变以课本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强硬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借鉴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辩论法。经常拿出一些在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在正式讨论之前,我也做了大量的预备工作:事先布置好讨论的题目,让他们围绕自己的观点去查资料,并选出各自的代表发言人,非常类似于现在的辩论赛;我也要尽可能多收集资料,猜测学生会运用哪些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并模拟他们争论的情景,以便作必要的调解和补充。每学期我搞两三次这样的讨论。如在讲“先秦文学”中诸子思想时,涉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性”问题,孟子主张“人性善”,而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则认为“人性恶”。讨论之前,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多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有理有据。事后学生自己说,这次讨论逼着他们看了很多理论书籍,提高了自己的思辩能力。
比较法。古代文学中很多问题可以说至今尚无定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诸家之说介绍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对多种答案及多种思路进行比较选择,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学习王维的山水诗,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唐以前,以及初唐、盛唐时期有关知识分子对山水的关注的资料,从比较分析中鉴赏王维对中国山水诗的贡献。又如在讲到“楚汉之争”这段历史时,我要求大家对导致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进行详细比较,刘邦作为一个无赖何以夺得天下,项羽既然是一个英雄为何却走向末路?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来总结两人的得与失,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这段历史。还可以通过古典文学的现代改编问题,思考古代文学的经典性所在。如搜集一些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像《别亦难》、《新鸳鸯蝴蝶梦》、《在水一方》、《寂寞沙洲冷》等在课堂上欣赏,让学生去寻找原文,从而思考古典文学历久弥新的原因,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
四、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传统的教学模式,但长此以往,教学难免单调,因此,有必要通过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调节。在种种探索性改革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实施起来最方便快捷,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音响媒体方面,可以运用便于携带的MP3加小音箱。课堂上通过欣赏相关的音乐,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如在讲授李煜的《浪淘沙》一词时,先让学生欣赏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把他们带进一个哀伤、凄凉的意境,然后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使他们对这首词表现的李煜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讲解《史记·项羽本纪》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使学生对楚汉战争的形势、人物个性有更直观、丰富的了解。
声像媒体方面,包括对电视、DVD、电脑、投影仪等的运用。如在讲授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引人入胜。
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古典文学教学中,不但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深度,给教和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料,诸如作者家世、生平、思想、学术研究动态等,并突出教学重点。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将讲读篇目演示在屏幕上,再配以音乐、画面、朗读、前人的评论等,教师再加上一些疏通与点拨,便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永远不会像今日的某些时尚潮流一样红极一时,但也不会像昨日的某些流行概念一样成为“明日黄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引导学生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殿堂,使他们体味到古典文学的永恒馨香,将是对学生精神完善的莫大帮助,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学生对局部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阎续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0,(2).